初中地理的教學方法范文
時間:2023-08-02 17:34: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地理的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學校不夠重視
初中教學里,地理這門學科得到的重視程度不高,地理以前作為會考項目時甚至都不開課,近十年來,地理在我市已不再被列入中考的范疇,雖然學校一直開設有地理課,但地理課被隨意擠壓的現象經常出現,學校在地理教學相應的方面設施也不足。沒有基本的地理教具,對于一些地理現象不能做簡單的演示。
2.師資力量不足
初中地理老師年齡老化嚴重,教學精力有限。而年輕的老師們,畢業于師范類地理專業的比例小,很多時候“照本宣科”,真正的專業知識反而不足。
3.學生積極性不高
學生們對地理這門課程的認識不足,地理被稱為“文科中的理科”不是不無道理,可大部分學生們以為只要背背就足夠了,對地理缺乏探索和興趣。
二、傳統教學方法存在的弊端
學生們在教學里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傳統的教學方法下,教師們習慣于用“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們在學習時很被動,對學生們的學習成果考察方法只有考試這種途徑,讓學生們的個性發展和主觀能動性都受到了限制。學生們的探索精神和積極性受挫,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們的健康成長。
三、教學方法創新方法
教學方法創新需要老師們有著勇于探索嘗試的精神,根據學生們學習的心態和接受程度用心研究。
1.多種新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們帶著興趣來學地理,學習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初中生正處在好奇心強的心理階段,對新生的事物都會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師要恰到好處地點拔和引導,定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例如初中地理課程涉及的內容廣泛,其中包含很多有趣的地理事物和自然現象,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不斷有趣的素材,比如“風吹石頭跑、氧氣稀又少”(海拔較高);“早穿襖來午穿紗,圍著火堆吃西瓜”(早晚溫差較大)的趣聞,并充分利用這些有趣的地理知識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在講授《板塊的運動》“大陸漂移說”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在極其寒冷的南極大陸發現了只有在暖濕環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層?”“為什么在炎熱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處,卻發現了古代冰川的遺跡?”這幾個頗具趣味性的問題立馬就會調動起學生們的興趣,他們會產生求知欲,希望知道為什么會這樣。而求知欲會讓他們在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更有積極性。當然對于教師也有要求,尤其是幽默的說話方式,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又可以和諧師生的關系,往往可以讓昏昏欲睡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提高學生們的興趣。可見興趣會帶著學生們自己主動去探索,這樣就比被動的學習效果強很多。
2.游戲教學的巧利用
地理游戲教學是指在地理的教學中,老師使用很多和地理相關的教學游戲來促進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吸收,游戲教學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這種教學方式是為了讓學生們參與到其中。這種游戲教學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想象力,并且邊玩邊學的方式讓學生們的學習激情被調動還減少了很多的學習負擔。首先,可以采取猜謎的方式,如四季如春(長春),這種簡單的謎面,可以加強孩子們對地理事物的認知。再者,可以讓學生們進行拼圖,如在學習中國的行政區域劃分時候,34個省級行政區的位置、形狀是記憶的重點,如果用拼圖的方式讓學生們來學習,可以鍛煉學生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加強學生們對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的認知能力。由此可見,游戲的方式簡單輕松又很高效,學生們也更喜歡更容易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讓課堂的氣氛變得活躍,老師們的教學目標也更容易完成。
3.合理利用書本上的圖
初中地理課本上有很多的圖,學好地理是離不開地圖的,讓學生們記住一些地理事物的名稱很容易,可是讓他們在說起名字的時候就可以想到這些事物的位置、形狀以及彼此間的關聯還是有些難度的。因此,讓他們單純地去看這些圖,還不能深刻地記住,不如改成畫下來。例如在講到大陸板塊運動時,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學習研究大陸板塊的運動軌跡,再把學生們分成幾組分別去畫不同的大陸輪廓圖,然后讓學生自己派代表上黑板去演示板塊是如何運動的。在繪畫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手會讓大腦把這些知識記得更牢固。再例如學生在學我國主要的鐵路干線圖時,可以把這個鐵路干線圖畫在我國的行政區域分布圖內,一方面可以了解到鐵路干線之間的交叉分布情況,另一方便也方便更直觀記憶鐵路干線沿途經過的省市有哪些,在之后,教師可以提出一些生活里的常識問題幫學生們鞏固這些知識,并且這也訓練了學生們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每天給學生們五分鐘
篇2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方法;學習效果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1-0213-02
1.正確選用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
1.1在地理教學中,正確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法方法,可促進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使所學的知識由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鞏固記憶,撐握技能,實現素質教育達到教學優化。
在教學中使用啟發式或穿插使用啟發式,將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使課堂氣氛活躍,雙邊活動協調,學生在教師的層層誘導啟發下,思維得到拓寬,感性的知識上升為理性的知識,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并使所學的知識在生產和生活領域得以利用。
1.2在地理教學中通過比較法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對新舊知識的比較記憶。如在講授長江以后,講授黃河就可采用比較法。比較黃河的發源地、入海、長度、上、中、下游的分界點,兩河在治理方面應注意的問題。通過以上內容的比較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達到教學優化,實現素質教育。
2.注重創設“問題情境”的講述課
講述課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課型,所謂“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在講授新知識之前(例如,講授一個新的 區域或國家),可根據該地區的地理特色,提出一些啟發思維、引起興趣的問題。如除石油之外,海灣戰爭背 后還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日本發展為今日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過程中,是如何揚長避短利用本國地理條件的 ?與日本相比美國的發展,恰又得益于優越的地理條件,而這些條件又是什么呢?從發展中國家較成功的范例 中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和借鑒呢?等等。這些“問題情境”的設置,很象推理小說中一個個懸念,可以起到引 人入勝的作用,使學生在認知興趣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學習,教師的指導,最后不難找到問題的答案,使求 知欲不斷得到滿足,繼而又產生新的求知欲。
3.提問要留有余地
在課堂上,如果對某個你還算感興趣的課題,當教師設置了2個問題時,你會饒有興趣地去積極尋求問題的答案;然而當教師在屏幕上唰地閃出5個問題時,相信你會頓時失去探究下去的欲望,這就是一種認知超載的表現。因此,我們提問一定要善于掌握好火候和分寸,做到恰到好處。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些課堂提問現象:教師剛把問題公布出來,就立即指名某個學生站起來回答;學生就某一問題討論剛進入狀態,教師便宣布討論完畢,急著讓學生匯報成果;一個學生剛回答完,有不同見解的其他學生還躍躍欲試,教師已匆忙將自己早已備好的標準答案公布出來……這種節奏的提問把學生鮮活的思想、靈動的個性、生動的體驗全然壓縮掉了。所以,教師提出問題后,不要急于要學生回答,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
4.培養學生動態地觀察、辯證地思考問題的能力
動態地觀察、分析問題,也是此次課程改革追求的價值之一。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許多問題,比如影響工業的主導區位因素會隨著科技的進步、市場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鋼鐵工業的區位就出現了由煤炭區位向鐵礦區位又向市場區位的變化,家具廠也出現了由市場區位向原料區位的轉變,在教學中應該抓住這些案例,培養學生動態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學和研究活動中,應該重視地理學中的辯證法思想,引導學生辯證地、從多元化的地理視角去思考、去分析方可獲得清晰的思考力。其次應該引導學生對任何一個地區的各種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要動態地觀察、辯證地思考、分析,找出其“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注意“有利”和“不利”的相對性,然后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發展其優勢產業,從而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新課程改革給了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給了老師一個專業發展的空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我們需要優化教法、改進學法,才能使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得以提高、熱情得以激發、思維得以優化,也必將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效果。
5.創設新穎的情境
由于長期以來不少學校的初中地理課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在教學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普遍存在著兩種引入新課方法。一種是“講”法,即“同學們,今天我們講……”,“同學們,現在老師講……”,這樣就把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引向“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活動。還有一種是“翻書”法,即“同學們把書翻到……頁”,把以地圖教學為主的地理課變成看書劃書的枯燥的文字教學課。初中地理教師應該努力用“學習”或“討論”來代替“講”,用翻“圖”來代替翻“書”。雖然是“一字之差”,也代表著實質的進步。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課的新方法有:地理新聞引入法,教師或學生評述國內外地理新聞;地理趣聞引入法,教師或學生評述地理趣聞,如世界之最等;頭腦沖浪引入法,教師提出地理興趣題激發學生討論;學生報告引入法,學生對學習專題提出個人或小組報告;一題多練引入法,教師針對學生作業錯誤編制開放性題目激發學生舉一反三;目標激勵引入法,教師提出教學目標和獎勵目標,引導學生迅速進入課題:表揚批評引入法,對表現較好的個人或小組進行表揚,鼓勵學生盡早進入學習狀態,并在教學過程中多表揚少批評:地理(電腦)游戲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軟件進行地理游戲或地理競賽。
6.運用多種電教手段,從各種感官誘發學生興趣
長期以來,由于受師資、教具的影響,形成了大多數學校,尤其是初中學校的地理教師上課僅憑“一本書、一張嘴、一只筆”照本宣科的教學局面。久而久之,當然是教師教之無味,學生學之更無味。這種惡性循環,正是學生不愿學的真正原因。
篇3
關鍵詞:教學要求;教學方式;教學策略
一、把握新課標,突出教學要求
新課標下的地理教學更加精細和新穎,課本的設計也是緊緊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教材章節的安排也更加易于學生掌握和接受,因此必須關注教學過程的精細化。
1.從引言開始,引導學生學習地理
教學中大多老師都會忽略教材的引言部分,直接開始學習。其實新課標引言部分的設置是別有新意的,它涵蓋了學生已經學過的地理知識,又提出了新的問題。問題的設置,貼合生活,既可以幫助老師引導學生學習新的知識,又可以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使教學更加主動。
2.發揮教材中活動欄目的作用,發散學生的思維
新教材的活動欄目是新穎的設計,根據活動的要求,通過學生自主探討學習的方式,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加學生的知識,既能使學生加強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又能在活動中發現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投入學習中,而不是傳統的枯燥教學方式。
3.分析“閱讀材料”,增加學生地理知識
閱讀材料的設置與教材的教學內容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可以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增加學生的知識量,更好地學習章節的地理知識,是一份難得的地理材料,在知識的遷移和拓展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
二、通過恰當的教學方式達到有效教學的最大化
每種教學方式都各有長處,又各有缺陷,這便要求教師依據教學的內容、學生的接受情況,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以達到教學效果。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保證學生的參與,使有效教學的效果最大化。例如,活動環節,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結合實際情況,分析家鄉的地理情況、氣候、天氣、地形等一系列的地理知識。學生在感受家鄉氣息的同時學習相應的地理知識,提高了分析判斷的能力。
三、有效的地理教學的策略
篇4
【關鍵詞】地理教學 創新思維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9-0092-01
地理思維,即地理事物、現象之間和人、地之間有規律的聯系及關系在人腦中概括的反映。它具有綜合性、區域性和廣闊性的特點。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培養初中生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還有助于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大有裨益。現就現階段本課題研究方面的收獲和體會作如下整理。
一 運用直觀教具演示,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新課程標準要求地理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與現代社會以及科技的發展保持密切聯系。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地理新課程標準的研究,在地理課程的設置上要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在教學內容上要能夠突出現實性。如在教授世界地理“地球的運動——地球公轉”這一內容時,無論是新課還是復習課,對學生來說都是難點。要弄懂地球公轉產生了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四季的更替,要求學生具有很強的空間思維能力,對于突破這個難點歷來是地理教師感到吃力和為難的。在引導學生復習這一節時,教師拿一支手電筒、一個地球儀作教具。把教室空間模擬成太陽系,將手電筒的光線當成太陽光線,讓地球儀繞手電筒(即太陽)“公轉”一周。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日期以及地球上的太陽高度、晝夜長短變化狀況。增加了趣味性,增強了空間感,提高了課堂效率,直觀地反映出由于地球公轉才形成了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及四季的更替現象,而且在經過演示后,學生會提出很多具有創造性的問題,如地球在公轉中,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是垂直的嗎?地球上晝夜長短情況怎樣?正午太陽高度怎樣變化?有無四季更替?……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在熏陶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 利用課本中的圖表引導分析,進行變式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初中地理教學是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并且具有社會學科以及自然學科的性質。它闡述了地理環境是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以及人類智慧圈等共同構成的,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現象、人文現象有機組合而形成的復雜系統。要使學生了解這些抽象的知識,最簡單而形有效的方法就是看圖。圖是地理課的核心內容,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圖表,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如依據等高線地形圖判斷地形,在教材中只有五種地形的圖示,缺少盆地圖示,教師可引導學生總結圖示特點:即等高線的海拔高度是由外向內降低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試著畫盆地的地形圖,即培養了學生動手畫圖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 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將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融入教學設計
地理是一門研究自然現象的基礎學科,它所有的問題和知識都來源于生活,特別是對一些地域性強、涉及人們生存以及發展的資源、人口、環境、城市和經濟發展等基本問題,都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予以足夠的重視,將其融入到教案編寫中,并最終在課堂教學中一一呈現。正是由于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這一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現象,并運用地理知識來解釋生活中所發現的地理現象產生的原因,這樣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營造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是手段,學是目標。教師既要教學生學知識,又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新時代的教育手段越來越豐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直觀性、多變性、知識性、趣味性等特點,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圖文并茂、動靜相融的教學情境,不僅能使學生的腦、眼、耳、手、口等多種器官同時接受刺激,而且學生可根據自己掌握知識的水平,選擇學習的內容,安排學習進度,獨立解決計算機給出的各種問題。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改變傳統地理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的被動地位,使學生做到獨立自主學習,自己掌握學習進度,進而彌補集體化學習的不足。目前多媒體在我校已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容量大、速度快、內容新、直觀性強等特點,改變以往教學的舊模式,把抽象的地理知識變得具體而形象,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進行地理學習,使原本枯燥、單一、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有了徹底的改變,為地理教學提供了更有力的教學手段。
篇5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方法
雖然我國已經開始實行素質教育,但是教學還是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地理的教學也不例外。目前,初中地理的主要教學方式還是課堂“填鴨式”教學,學生多處于死記硬背的狀態。初中地理具有知識點多、知識點零散的特點,所以,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普遍感到厭煩。甚至出現學習了很長時間的學生依舊不能正確判讀地球的經緯度、辨不清方向的狀況。本文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淺談幾種新穎的地理教學方法。
1.使用新穎的情境教學法
使用新穎的情境教學法的目的是創造學生們熟悉、喜愛的情境,激發學習地理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13-15歲的初中生。
1.1引用歌曲
八年級地理上冊中會學習到有關“季風”的知識,季風隨著季節、地形的變化呈現不同的現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牢記季風知識,可以引入歌曲《黃土高坡》,我們根據這首歌的歌詞“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來提出問題:黃土高原屬不屬于季風區?東南風和西北風分別在什么季節盛行?黃土高原的高原地形對季風有什么影響?等,在歌曲中引發學生的思考。
1.2引用古詩文
古詩一般是古代文人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突發靈感而作,所以,古詩文與地理有著密切的關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就形象地反映了地理的垂直地帶性;的《送瘟神》“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就揭示了地球自西向東自轉的地理現象;樂鈞的《一翦梅》“日似金丸,月似金盤”,就反映了日、地、月三者間的距離差異。
1.3引用有趣的故事
引用有趣的故事,可以讓枯燥的課堂變得妙趣橫生,必定會受到學生們的歡迎。還是以八年級上冊“季風氣候”為例,可以引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巧借東風,火燒曹營”的故事。“……當時正值隆冬,赤壁戰場盛行冬季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若用火攻反而燒了自家,為此,周瑜焦慮成疾,一籌莫展,正在危急關頭,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諸葛亮通過觀察天氣、天象的變化,準確地預測當地冬至前后短時間內會偶然出現刮東南風的天氣反常現象,結果助東吳火攻曹營成功,大獲全勝。”如此講述幽默風趣,學生樂聽樂學,寓教于樂。
2.運用讀圖啟發式教學法
地理中“圖”很關鍵,有地圖、溫度示意圖、雨量統計示意圖等,它們都是學習地理必不可缺的一個工具,承載著地理的基本信息。比如,在最初的空間定位時,讓學生們多看地圖,把整個地圖的基本輪廓記憶在腦海里,當老師提到“中東”或者其他某一個位置時,學生大概能回憶到它的基本地理位置,以及它四周的國家、地形,這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學生通過觀察地球儀,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總結出經緯度的定義、規律等。
大量的圖表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子圖、三維立體圖等的使用,更能引起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立體感、空間想象力以及探索能力。
3.提高課堂參與度教學法
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知識傳播的渠道越來越廣泛,且學生的接受能力不斷地增強。在學習地理知識時,課堂不再是唯一的獲得知識的途徑。因此,地理教師要轉變“填鴨式”的教學,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授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實現“主導者”向“引導者”角色的轉變,從而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欲望。
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可以通過以下途徑:拿出一定的課時讓學生“充當”地理老師,把學生分為小組,通過一定標準的評比,選出“地理老師”,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增加了學生們之間的競爭合作;條件允許的話,老師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親身觀察地理現象;進行學生地理新聞會和點評活動、地理角色扮演活動等。
4.注重情感教育法
在升學壓力的影響下,教師經常過多地關注知識目標的達成而忽視了與同學之間的情感目標。
目前的地理教學中,教師一般都只是根據課本,講解知識點,讓同學們強行記憶。地理是一門偏向于理科的學科,老師往往有些嚴謹,注重理性思維的培養,這樣會造成一部分學生不喜歡地理課、不喜歡地理老師的情況。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影響,有的學生會因為不喜歡這個老師而討厭這門學科,所以,地理教師一定要與同學們保持融洽的、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學應努力讓地理課堂充滿歡聲笑語,提高自己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由于年齡的差異導致的“代溝”,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師容易產生責怪學生不配合、不適應老師的想法。其實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齡年輕化、如何更好地適應學生、如何與學生產生“共鳴”。
另外,地理課堂教學改革要與改革地理學業評價方法結合起來,特別是要改革死記硬背的考試方法。有的地理教師甚至將學生學好地理的期望放在“考試”上,實踐證明這種想法過去、現在、將來都是行不通的。
現代的學業評價應具有以下特點:框架性,即讓學生必備大量的地理事實;地圖性,即所有的試題都可以通過讀圖完成;開放性,如暑期去云南旅游的情境題中,有方位、距離、行車速度、氣溫等的查算等。這種評價方式可以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教學習慣,引導師生都明確地理學習的方法和目標,并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教師要改變以前“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通過運用新穎的、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探索能力出發,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從學習中得到快樂,讓學生從“認識地理”到“學會地理”,最終走向“探索地理”的海闊天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磊.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學地理教具使用的幾點淺議[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01).
[2]陳雪梅.當前初中地理教學現狀及改革路徑的選擇[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05).
篇6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現狀;基本原則;策略
在日常學習中,教師不應該僅以學生學會知識為出發點,還要培養其創新及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好地理學科。所以,中學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建立現代化教育觀念,摒棄以往落后的教學模式,運用現代教學方法,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學生的主動發展為最終目標。
一、目前初中地理教學現狀
1.學校沒能足夠重視
一些中學對地理課教學的重視度相對較薄弱,教學設施落后。地理課時較其他課時所占比例甚少,甚至一些學校直接取締期中考試,或者干脆不開設這門功課。
2.師資力量薄弱
初中地理教師隊伍構成中師范類地理專業畢業的教師所占比例非常小,普遍存在地理教師專業知識欠缺的現象,對地理有關問題沒有認真研究,照本宣科仍然是主要的教學手段。另外,教師年齡結構老化,年輕教師偏少,教學精力嚴重不足,這種“先天不足”的師資隊伍現狀嚴重制約了當前初中地理教學質量。
3.學生缺乏正確的學習態度
很大一部分學生認為初中地理是副科,不需要完全理解,考試前死記硬背拿到好成績即可,沒有足夠的學習興趣,根本做不到仔細研究,認真掌握。
二、初中地理教學的基本原則
1.學以致用
在地理學習中,很多知識都可以和現實生活相關聯,教材上課后題涉及的如何識圖讀圖,進行基本的時差計算,方向判別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意識,教材迎合了生活的實際需要,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以人為本
新課標的前提是以學生為本,更多地注重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課堂上導入了活動部分,使學生多動手,勤動腦,通過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來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和實際應對能力,做到敢于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三、初中地理創新教學策略
初中地理教學要“回歸生活”。學生走進教室以前在日常生活、學習和交流活動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經驗和觀點。新課程強調教育要“回歸生活”,即要將教學內容恰如其分地與學生生活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生活相融合。地理學科教學納入學生與自然、學生與社會、學生與自我以及學生與文化的關系中植根于生活,既是新課改中地理學科追求的目標,又是地理學科的重要特色。在教學中,對于一些地理常識,從時差到方向判別,從地圖上獲取信息到從交通圖上選擇最合理的路線,從天氣預報到繪制各種圖表等等,可以把學生置于現實生活中,不只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的地理意識也得以樹立。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地理學科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是非常新奇的一門學科,他們感覺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地理內容都是我們身邊的或是存在的東西,而陌生的內容是要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面對這些問題,需要教師從地理學科的特點入手,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理解地理的實用性及綜合性,如電視節目中介紹各地風光的,報紙中關于旅游、房產的,指出地理的重要性,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信心與興趣。
2.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學是教與學的結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課堂是地理教學的主要陣地,必須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作用,不斷提高教學效率。積極引導學生認真思考,積極回答問題,同時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必要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講授和演示。
3.地理想象力的培養。由于地理的對象極其廣闊,要素異常復雜,難以一一感知。因此,學生在學習地理、獲得地理知識時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獲得地理知識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學科發展的重要源泉。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進行各種想象活動,充分運用各種地理圖像、模型等,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相關的地理表象。
4.運用多媒體優化地理教學。多媒體大信息、大容量、省時、省力的優勢是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在地理課程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補充教學內容,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認識地理現象,而且能夠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斷獲取豐富的知識和技能,從而起到溫故而知新的教學作用。
5.巧用地圖教學。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骨架,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地理現象、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在地理教學中要幫助學生養成讀圖和用圖的習慣,告訴學生讀圖的時候要格外注意所讀圖的名稱和圖例,還要注意圖的地理界線和地域范圍等。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去讀圖,讀圖要有重點,觀察地圖要學會從多角度分析,面對地理現象要積極思考,要慢慢地能從地圖中提煉出不同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特征。教會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各類地圖去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讓學生面對一組不同類型的地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圖與圖之間的聯系提出一些問題。然后思考針對這些問題如何運用這些地圖提供的信息去解釋。
綜上所述,現代化的地理教學不單單是以學生學會知識為出發點,更多的是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創新及實踐能力,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所以,在現代化地理教學中,要求教師一定要使用新的教學方法,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能夠全方位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富生.初中地理教學新探[J].才智,2012.
篇7
關鍵詞:創新學習;更新觀念;變換;激勵機制;綜合評價
目前,中學的地理學習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師以教為主,學生聽得多,獨立思考、自我表現的機會少,興趣低;在很多地區因為初中地理是非中考科目,干脆就集中地進行“突擊式”的學習,教師根本沒考慮學生的感受,而學生則是教多少學多少,不教不學;不考不學。針對目前教學現狀和新課改要求,地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學會學習,會學終身有用的地理知識,使學生在知識和技能增加的同時,良好的環境資源觀念、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得到培養與發展。那么,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如何進行創新教育,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呢?
一、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引領學生走進創新教學的課堂
地理教學要想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關鍵在于教師,即教師必須要有創新精神,具有創新型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目前很多人認為,地理教學是非重點科目,中考不考,無創新性可言,這是以一些教師狹隘的“創新性”觀念為基礎的。一部分教師就認為,一般的學生、教師和地理教學顯然是與創新無緣,地理教學主要是一個學科知識的傳遞和學習過程,至于學校里的“創新教育”是在特殊的課堂中進行的。近年來,我通過外出學習和聽優秀教師的示范課,對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涉獵了關于自主創新學習的有關理論,在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感受到教師更新觀念的重要性。
二、大膽創新,勇于嘗試新教法
傳統地理教學就是因為單調的形式讓地理課堂枯燥乏味,學生難以體驗生活中的地理之樂趣,這樣就違背了學生學習終身有用的地理的原則。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地理必須改革教學方法,運用創新教法。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啟發和引導,注意講究教學方法的啟發性,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激發積極地思維,啟發、誘導學生在課堂中主動進行創新性活動。
我在教學中,經常變換教學方式,即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狀態隨時調整教學方法,如開展辯論、自學討論、動手畫圖制作、實驗操作、多媒體、手抄報,乃至社會調查、搜集資料、展示、匯報等等。例如,我在講到“比例尺知識”一節時,讓學生畫班級平面圖和學校平面圖并進行比較,而取代教材中北京和中國的地圖。又如,講到“環境部分”時,除了讓學生針對環境破壞帶來的影響充分發言,開闊學生的思維,還提供了一些有關環境問題的漫畫,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獨自去設計創作《環保手抄報》,結果交來的作品有好幾幅出乎我的意料,很有創意。
三、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
我們都知道,在民主和諧、自由寬松的環境下,人的思維處于最活躍的狀態,各種智力和非智力的創新因子能發揮其最佳水平。地理課堂應該是師生共同的課堂,每一個人都可以發表他的看法和想法,要學會去理解別人不同的觀點和看法,而不應該是譏笑;要學會去幫助別人更正錯誤,而不應該撒手不管,更不要取笑別人。并且在要求學生的同時,教師要做到尊重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正確地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爭辯局面。民主和諧的氛圍使地理課上學生動起來了,思維活躍起來了,創新精神得到培養、鍛煉。課堂再也不死氣沉沉的啦,學生在愉悅中獲得了知識。
四、迎合時代步伐,引進激勵機制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參與討論、講解、提問、答問,各小組根據提問和答問的情況記分,開展競賽,一學期下來,對表現好的小組給予獎勵。這種激勵機制,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了其創新情感,鍛煉了其創新能力。競賽的內容和形式很廣泛,如讀圖比讀懂,畫圖比準確和創意,思維比敏捷等等。如,我在講世界地理的“歐洲西部”時,按以前的每班分個小組的情況,看哪個小組能找到更多的海、半島、島嶼、海峽、山脈、河流等等,根據每組找到的速度和多少給予加分,各組派代表發言。頓時,教室里是熱火朝天,此起彼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思維也完全放開了。
五、改變單一的分數評價標準為多元綜合評價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對學生的地理學習的評價由課堂表現、作業、活動和檢測四部分組成。評價學生的參與程度主要從以下兩方面評價:(1)看學生是積極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因為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才能思維活躍,真正實現師生思維的和諧對話。主動與被動的標志主要是看整個教學過程中是教師問學生多還是學生問教師多。(2)看學生是全體參與還是局部或個體參與。局部或個別學生的積極參與都不是一堂好課,高效的課堂必定是所有學生的學習欲望都極強,參入的積極性都極高。介于此評價標準,我就大膽地改變過去以分數為評價的落后方式。在作業方面,我們采取自主性作業,創新地布置和完成作業,讓學生不再有“作業難,難作業”的傷感。作業一般劃分為必做、選做、自主設計三類;在活動方面,是看學生的參與度和在活動中的創新成果;期中、期末檢測在學生的成績中占一半的比例。這樣使每個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篇8
《地理地圖冊》是專門為地理教學設計、編制的,它以《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和地理教課書為依據,編制了大量配合地理教學的各類地圖。地圖冊中地圖內容和編排次序與教科書體系結構一致;與教科書的書插地圖相互配合,統籌安排,表示內容多于書插地圖,并自成體系,保持地圖冊本身的獨立性。地圖冊在內容選擇上充分考慮教學的需要,是教師教學的工具之一,也是學生課堂學習、課后復習和課外自學不可缺少的學習工具。它與地理教科書配套,篇幅比教科書少,便于攜帶,學生人手一冊,即“第二地理教科書”。
本文以廣東版初中《地理地圖冊》為例,從中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案例,闡述初中地理教學地圖經常使用的幾種計算機效果。
一、漸變
這種效果能使平面的地圖產生立體感,增強地圖的直觀性、形象性,可以應用于一幅地圖的整體,也可以應用在小的地圖符號上。例如,初中《地理地圖冊》在設計“地球儀”這一節時,由于地球的經緯網是初中生學習地理的一個難點,因此,在設計這一內容時,將經緯網分解表示。先在一張地球示意圖上用紅線表示經線,然后用藍線表示緯線,最后將經線和緯線分色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經緯網。在這一組示意圖中運用了漸變的計算機技術效果,使地圖明顯呈立體感,不再是平面的地球,而是像一個只提取出經緯網的地球儀。這種效果的運用,增強了地圖的美感,使學生愛看,增加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將教學難點內容分解,便于學生理解地理內容。
另一種應用是在地圖符號的設計上。例如,有些地圖的居民地符號如果用常規符號(表1)表示,在色彩豐富的地形圖或專題圖上不易區分。特別是通過符號的顏色變化闡釋一定的地理問題時,用某一種顏色的實點表示居民地符號,加上漸變的技術效果則很容易在地圖上區分出來(表2)。
二、高斯模糊
這種效果是使地圖的海岸線向海部擴散漸變,常應用于帶外框線或不帶外框線、海部未表示地形的地圖。應用于世界全圖的案例較常見,也有某一地理區域的地圖使用此效果。這種效果的運用增加了地圖的美感,使海部看起來不單調,同時突出地圖陸地部分內容,起烘托專題內容的作用。例如,初中《地理地圖冊》在設計“地球的形狀”內容時,放置了“麥哲倫船隊環球航線”這幅地圖。這幅圖的專題內容很簡單,只需用箭頭在海部表示麥哲倫船隊從西班牙出發,經過環球航行又回到西班牙這一內容即可,不需過多地表示其它不相關的地理內容,否則會使主題不突出。因此,此圖在不做效果的情況下看起來很簡單,也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添加高斯模糊的效果,地圖的載幅量就顯得合適了。在專題內容較多的地圖上一般不應用此效果,因專題內容多已經使地圖載幅量很大了,再應用高斯模糊會使地圖顯得凌亂,主題不突出。
三、投影
這種效果是使地圖產生立體感,增強地圖的可讀性、形象性,常應用于各種示意圖,可以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初中《地理地圖冊》在設計“大陸漂移”這一節時,放置了“大陸漂移”示意圖,從2億多年前的全球大陸位置到現今地球的大陸位置,通過幾幅示意圖的變化,使學生認識大陸漂移的過程,是一組經典的教學地圖分解圖。如果在每一張示意圖上都添加投影,則會產生大陸突起海面的藝術效果,增加這組地圖的立體感,比不做投影效果的地圖生動、形象,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科學史的興趣。
有一些地圖符號或者圖片也可以應用投影的技術效果,增加地圖或版面的視覺美感。例如,在設計“天氣符號”這一內容時,圖冊的半頁全部放置天氣符號,將每一種天氣符號襯托底色,加上投影的效果,既可增加這些天氣符號本身的美感,又使得圖冊版面飽滿、充實。
四、透明度
透明度是使一種要素在地圖中呈現透明的顯示效果,以避免壓蓋主體內容。透明度的值介于0~100%,其中0不透明,100%完全透明。例如,初中《地理地圖冊》在設計“地圖”內容時,由于“地圖”是個難點,為便于學生理解地圖三要素,在講述地圖比例尺時,先放置一把學生常用的尺子,然后將尺子置入地圖中,配合文字說明,教學生量算兩個居民地之間的距離。這種設計方案形象、生動,便于學生理解。將尺子置入地圖中,如果不做透明度效果,則尺子放置的地方地圖內容會被壓蓋,影響學生讀圖。所以,對尺子做透明度效果,既形象地教學生怎樣量算比例尺,又不壓蓋地圖內容,方便學生讀圖。
以上以廣東版初中《地理地圖冊》為例,闡述了根據計算機制圖特點,經常使用的幾種特殊效果。還有很多其它效果,可根據具體地圖所呈現的專題內容確定,不再贅述。有些地圖根據呈現內容的需要,會同時使用兩種或更多的效果。例如,投影效果和漸變效果同時呈現在一幅地圖上,應用于兩種不同的地圖要素。
篇9
把每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自選出一名小組長,每節課上課前由小組長對組內同學進行檢查。檢查的內容分為:上一節課內容的筆記,本節課所上內容的課后練習,如有導學案或地理填充圖冊等要提前完成,小組長把檢查情況送到地理課代表處進行匯總,這樣老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預習和自己上課的效果。
二、切實做到讀懂圖、選對圖、繪好圖,是有效教學的深入
地圖是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它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要讓學生明白“無圖不成題”的道理。要看懂地圖上的各種符號,學會從圖上獲得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整理,最后變成為自己的地圖。能根據生活的實際需要選擇好地圖,為己所用。繪好圖特別是繪簡圖會對教材和教學內容的理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點不僅僅教師要做到隨手就來,學生也要做到。繪圖時不求精、求祥、求準,但一定要簡潔明了,需要的地理信息要表達準確。便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記憶,使繁雜的教學內容簡單化,提高了教學效果。除了繪簡圖之外,還可以讓學生轉繪課本或地圖冊上的地圖,這樣更加深了學生對地圖的認識,對課本內容的理解。
三、帶領學生走向課外實地考察是有效教學的發展方向
篇10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創新對策
在新課程改革實施以后,使高中教學工作受到了非常深刻的影響,過去高中教學的出發點更多的是應試教育,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而在實施新課程改革之后,素質教育開始逐漸取代應試教育,教學更加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不僅體現出了教育工作的人文關懷特點,而且也是我國教育事業進步的重要體現。高中地理作為一種邏輯性極強的學科,對學生的學習要求比較高,在學生整個高中階段的學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必須要加快轉變過去傳統落后的教學方法,不斷改進創新高中地理教學方法,促進高中地理教學工作的高效順利實施。本文就是關于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創新的研究。
一、轉變教學觀念,堅持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沒有擺正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因此,在教學中一直充當著操控者或決定者的身份,控制著整個教學活動的進行,一味地重復相同的教學內容,學生只能進行被動地學習,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了很大的抑制,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而高中地理的課程內容十分眾多,僅憑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是難以取得效果的,只有將學生的主動學習與教師的高效教學配合起來才能真正豐富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而且分配到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時間本就十分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到更多的知識對于教師而言十分重要,因此,高中地理教師要有時間緊迫感,必須更快適應教學新目標,轉變過去的教學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并對當下社會中的時事熱點加以關注,將其運用到地理課堂教學中。其中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取各種各樣的形式進行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加強師生互動,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不論對于哪一門課程的教學來說,良好的師生關系都是有效教學的催化劑,可以為教學水平的提高奠定穩固的基礎。在過去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很少進行互動,往往都是教師自己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講臺下聽,學生很少有發言的機會,以至于一些學生在課堂上有問題時也無法得到及時的解答,最終不斷積累,學習問題越來越多,學生難以構建一種有效的自主學習體系。而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重視培養與學生之間的良好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對于高中地理教師來說,其必須重視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學生構建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有了問題可以向教師請教,教師也要在學習與生活上給予學生真誠的幫助和關心,詢問學生的學習建議并加以慎重考慮,這可以大大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
三、采取生動活潑的方法進行教學,I造積極的課堂氛圍
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學生才是教學工作中的主體,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的自身性格、知識、思考、情感、經驗等,并將其有效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豐富性與靈活性。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與課堂組織形式的轉變相適應,緊跟新課程改革下教學進步的步伐,采取多種多樣的生動教學方法。比如,在地理教學中,學生作為地理教學活動的主體,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與接受能力都不同,因此,其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的個體性與差異性,教師首先必須尊重學生自身存在的這種學習差異,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最合理的教學方法,并根據教學目標與教學理念對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完成從純教材模式教學向實踐式教學的轉變。比如,在講解“長江三峽”這一內容的時候,教師在教學前就要告知學生提前做好相關準備,包括搜集長江三峽的地理位置、氣候、地質環境、風景等內容,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將其所掌握的知識講述出來,然后教師再適當引出問題,比如“三峽工程的建立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三峽工程的作用與意義”等,在拋出問題之后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思考時間,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主動查閱相關資料,并且在必要時教師也可為學生提供相關參考資料,在學生進行了一定時間的思考后,再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思考結果向其他學生展示,對于學生的思考結果要以鼓勵為主,通過這種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與回答問題的方式,不僅實現了師生之間的互動,而且還營造了一種積極的課堂氛圍,全面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與想象力。
綜上可知,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給高中地理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要不斷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并對教學方法加以創新,只有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才能夠實現學生地理綜合水平的提高,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如此才能夠對有效的教學方法加以科學合理的運用,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進步,開創整個高中地理教育事業的嶄新局面。
參考文獻:
- 上一篇:綠化工程驗收辦法
- 下一篇: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