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的內涵范文

時間:2023-07-28 17:48: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金融危機的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金融危機的內涵

篇1

【關鍵詞】后危機時代 商業銀行 金融工具 會計管理 問題 內涵 策略

商業銀行開展金融工具業務,通過運用各種具有經濟價值及財富管理功能的基礎性或衍生性金融工具,為客戶提供專業金融服務,實現規避風險、賺取增值利潤等投資目標,同時為商業銀行贏得專業聲譽和非利息收益。近年來,金融工具業務在商業銀行經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與中間業務一并成為各大銀行主要競爭領域和重要收益來源,是現代商業銀行實現經營戰略轉型、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的主流發展方向。金融工具業務具有高杠桿性、不確定性、高風險性等內生特性,同時也成為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重點和難點。隨著業務的快速發展,各大銀行對金融工具業務前中后的交易記錄、風險監控、價值披露等經營信息反映的準確性、銜接性、及時性、靈活性要求越來越高,對會計管理在金融工具業務管理中的產品支援、風險支持和決策支撐功能需求愈發高漲,金融工具會計管理正面臨著符合內外部監管規范和精細化經營管理的雙重壓力。

一、商業銀行金融工具業務會計管理的主要問題分析

自2006年財政部頒布《企業會計準則》以來,為適應準則規范,各商業銀行不斷摸索、創建和累積了一套適合業務經營需求的會計科目體系、會計記賬機制和報表編制規則,基本滿足金融監管要求和內部統計報告的需要。后危機時代,由于金融工具業務發展的多樣化、內外部監管的深層化、集團管理一體化、業務經營精細化的趨勢愈發深入,商業銀行金融工具業務前中后臺監測分析結果不一致,財務報表與業務及風險報告不統一,財務計算邏輯與業務統計規則相左、系統對賬差異核對困難等問題日漸突出,已經影響和制約了商業銀行金融工具業務的日常管理和經營決策。筆者經過調研發現,主要問題原因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會計科目體系不夠清晰

部分商業銀行對于金融工具業務會計科目體系仍缺乏統籌規劃,會計科目通常按照業務發展需求隨機、分散設計,科目編排方式一般采取平行設置,科目體系的遞進層次、框架結構不夠清晰,沒有按照業務、產品及會計分類情況進行分層設計,科目體系靈活性及可拓展性較差。部分科目維度設置仍然比較粗放,沒有完全按照產品維度進行合理分設,不能充分滿足分部門、分產品和分收入類別進行管理會計分析的需要。

(二)會計制度體系不夠完備

部分商業銀行對于金融工具業務仍缺乏一套覆蓋業務初始分類、后續計量、終止確認及報告披露等全流程和全情景的會計制度體系,相關會計規則分散在部分操作手冊、功能說明等文檔的各個章節中,權威性、準確性和完整性較差,制度版本更新滯后,不能及時、充分滿足業務開展和實務操作的需求。同時,由于在會計管理組織設置中實行“業務隨人走”,且疏于對會計管理流程規范的梳理整合,一旦發生人員交替或崗位變動,交接人根本難以及時跟進相應工作,容易產生操作風險。

(三)信息披露機制仍不健全

首先,部分商業銀行在金融工具業務交易、風險管控、核算報告等一體化系統建設方面的進展仍較滯后,往往是業務交易優先實現系統自動化處理,但對于系統支持有限的結構性、特色產品的模型估值、會計過賬及會計調賬仍然依賴手工處理和過渡,降低了金融工具業務信息披露的準確性與時效性。其次,商業銀行在金融工具業務統計報表系統建設初期,就缺乏與前臺交易系統、風險管理系統之間對口徑設置、信息共享、關聯對賬等方面的統籌規劃,導致業務流程與財務流程部分被割裂,在前中后臺分別報送的業務經營數據不一致時,跨系統數據追溯和差異核對難以實現。最后,在相關統計報表設置上,沒有充分結合產品風險維度和管理精度需要,報表項目不夠直觀、定義不夠準確、項目邊界不夠清晰,無法準確可靠地為業務預算下達與考核評價提供對照和參考,導致報表信息對經營管理的決策相關性不強。

二、商業銀行金融工具業務會計管理應對措施與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商業銀行應當在對本行進行深入的管理診斷和調研的基礎上,充分結合準則規范、同業慣例和本行實際情況,在同一框架下、按照業務范疇分層分批研究制定會計科目與核算制度體系,科學設計和使用金融工具業務管理會計報表,加快金融工具業務全流程的系統自動化處理,持續提升金融工具業務會計管理水平。

(一)全面整合重構金融工具業務會計科目體系

金融工具業務會計科目應能滿足銀行核心系統實際和集團并表需要,與財務會計報表及管理會計報表相協調,促進業務流程與財務流程相協調,同時還能有利于前中后臺的系統對接、數據傳遞與核對。為此,商業銀行一是要結合業務風險、會計分類情況統一規劃設置一級科目,滿足會計報表信息高度集約化反映與統計的需要。二是要是依據產品類別、會計要素、損益類別等合理設定二級科目,與一級科目形成正確的歸屬關系,并能與統計報表口徑相互銜接。三是還要根據重要性原則,合理擺布會計科目維度,將金融工具業務非核算報告必須的科目維度信息下沉至賬戶或管理臺賬層面反映,以提高科目體系精簡度和運行效率。

(二)統籌規劃制定金融工具會計核算制度

金融工具業務會計核算制度應能與集團和同業標準相對接,與會計準則、監管標準相協調,做到政策規范性與靈活性相結合。首先,核算制度應當按照業務范疇合理進行分類分層,與產品體系對應銜接,確保覆蓋全面、層次清晰。其次,會計核算制度中應當設立獨立章節對各類金融工具業務在初始確認、后續計量及終止確認等環節的所采用的具體原則、方法和程序進行統一規范,形成金融工具業務分類會計基本政策,為現行及今后同類產品具體核算政策的選擇提供指導和依據。其三,會計核算制度應當劃分不同的會計核算環節與會計情景,分步驟、詳細闡述具體核算流程與賬務分錄,實現業務流程與核算流程的完整覆蓋和匹配對應,為會計實務和相關系統開發提供了有效參考。最后,為配合會計核算,商業銀行還應對業務主管部門、風險管理部門制定有關金融資產分類管理辦法、資產估值/減值操作辦法等,理清業務處理流程,為相關實務操作提供指引。

(三)規范設計和使用金融工具業務管理會計報表

鑒于金融工具業務種類繁多、交易流程復雜、交易金額龐大等因素,為全面反映核算信息、做好金融工具業務分析及管理、完善和強化商業銀行金融工具業務經營預算編制和業績考核分析水平,商業銀行應當結合自身信息系統建設情況,設計和使用一套符合經營實際情況和管理需要的管理會計報表。為此,商業銀行一是要真正做到報表機構分層、條線分部、產品分類,建立完整的金融工具業務管理會計報表體系,對金融工具業務經營成果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展現,滿足多維度分析與經營決策需求。二是要契合商業銀行發展戰略,突出重點、科學設置金融工具業務報表項目和子目,層層遞進形成包括業務量、外部合約損益(利息、價差損益、傭金及手續費等)、內部資金轉移成本(FTP成本等)、估值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經營費用(含減值損失等)、凈利潤及經濟增加值(EVA)等在內的管理會計報表項目體系。三是要在完善建立金融工具業務分產品、分部門、分客戶、分客戶經理等全量財務數據庫的基礎上,商業銀行要對管理會計報表項目與全部相關會計科目的對應關系進行了重新梳理和逐一論證,重建科目到項目的邏輯映射關系,實現經營分析數據的可驗證性和自動化歸集處理。

(四)不斷加快金融工具統一系統平臺建設

金融工具產品價值受市場因素影響頻繁波動,為及時、全面的反映相關資產負債價值調整、損益實現與風險暴露情況,以利于管理層快速做出反應和決策,商業銀行要不斷加快金融工具統一系統平臺建設。一方面,商業銀行要建立金融工具業務前臺交易、風險控制、后臺結算操作的統一系統平臺,全面貫穿覆蓋金融工具業務合約登記、產品估值、減值、計息、交割等后續一系認計量流程,強化金融工具業務要素或估值參數信息的完備性與及時性,支持對結構性、個性化產品的估值處理,不斷提升系統對業務全流程處理的自動化支持水平。另一方面,商業銀行還要加快金融工具業務跨部門、跨系統的信息共享與銜接整合,統一評估和開發金融工具業務前中后臺系統接口,強化業務與賬務的雙向對賬機制,加強金融工具業務信息管理的協調性和約束力,為日常金融工具業務及財務信息的一致性披露提供有力保證。

(五)及時跟進相關國際會計準則修訂調整

金融危機后,經過深刻反思后的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開始著手對現有財務報告準則體系進行重大修訂和調整,并自2009年以來陸續了金融工具的分類和計量,公允價值計量及相關披露準則等相關新準則及修訂案,將于2013年至2015年間分別實行。其中,《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章:金融工具》(IFRS 9)改變了原有金融資產分類及確認計量模式,特別是對現有具備多元管理目標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拆分、公允價值計量范圍的擴大、新的預計損失模型的實施都將成為執行新準則的焦點問題。商業銀行應當對此展開深入研究,全面評估新準則執行后帶來的業務經營模式、盈利模式、資本監管等方面的變動和影響,未雨綢繆做好相關管理制度、業務流程及系統需求的梳理和適應性調整工作,全力確保新準則實施后的業務平穩過渡和系統順利對接。

參考文獻

[1]羅水秀,郭小寧. 衍生金融工具相關會計問題的反思[J].生產力研究,2012(01).

篇2

近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探討其產生原因和影響的文章非常多。在很多文章尤其是媒體報道中,“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這兩個概念經?;煜褂茫踔粱樘娲?,這種用法對嗎?這兩個概念究竟有何區別和聯系?

2007年開始的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對當前世界各國經濟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無論從波及的范圍,還是從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看,這場金融危機都不亞于1929~1933年那場經濟危機。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探討其產生的原因和影響的文章非常多。而很多文章尤其是媒體報道中,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這兩個概念經?;煜褂茫踔粱樘娲@是不對的。搞清楚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和聯系,對于深入理解當前金融信機的性質和影響是必要的。

什么是經濟危機

當代多數中國人頭腦中的經濟危機概念基本上來自于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在政治經濟學中,經濟危機指的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沖擊,其表現為生產減少、工人大量失業、購買力和需求下降、通貨膨脹等問題。

但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危機其內涵要比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危機寬泛得多。從形成經濟危機的根源來說,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危機主要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發的結果。爆發于1929~1933年間的美國經濟危機,其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體制下的社會財富嚴重分配不公,使得社會貧窮階層和人口不斷擴大,從而制約了社會消費能力,導致了社會生產的過剩。而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危機其根源是多方面的,并非單一的。有政治,經濟、金融和貿易體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二戰后,國家干預主義盛行,世界貿易一體化趨勢加強,資本市場發達,金融領域創新活動頻繁,各國經濟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虛擬經濟超實體經濟加快發展。這些因素雖促進了各國經濟的發展,但也為經濟危機的爆發埋下隱患。

舉例來說,1970年由石油危機引發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是由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大利益集團的矛盾引發的;1996年亞洲金融危機則是由東南亞國家放松管制和過快的資本自由化、銀行體系不完善、金融監管缺失,匯率制度僵化等原因造成的;2007年越南經濟危機則主要是資本項目開放過早且金融體系不健全、監管不到位造成的;2007年美國金融領域中次貸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次級抵押貸款產品設計上存在固有的缺陷、國際和國內的流動性過剩等因素,深層上還有社會政治原因:政府長期以來為滿足民眾的愿望而偏好寬松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房貸政策。

什么是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金融危機具體表現在金融萎縮,股價下跌,資金供給不足,流動性低,并引發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經濟蕭條,甚至社會動蕩或國家政治動蕩。

現代社會金融危機之所以頻繁發生并迅速蔓延,這與發達的現代金融市場密切相關。由于實體經濟迅速發展,貨幣制度硬約束的不復存在(即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電子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導致虛擬經濟超常規發展。金融市場異常活躍,泡沫現象嚴重,這使貨幣流通速度加快,資本市場過度膨脹,流動性過剩加劇。同時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各經濟體之間的聯系緊密,某一國或地區金融領域出現問題,立即會波及到世界各地,世界經濟形成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格局。這些因素就好像一把雙刃劍,既推動了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也導致了金融危機的頻繁出現。

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的聯系和區別

篇3

【關鍵詞】 金融危機;外貿企業;風險形式;管理控制

作為從事對外經濟貿易活動的企業主體,外貿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尤為關鍵的推動作用。金融危機屬于金融市場業務在普遍范圍內發生的不良或惡化現象,對經濟市場形成劇烈沖擊和影響,導致企業將會面臨諸多風險要素。隨著經濟環境一體化、經濟市場國際化,外貿企業進出口業務發展迅速,加強金融危機環境下外貿企業的風險管理與控制,對于優化對外貿易活動具有深遠的意義。

1 金融危機的內涵特征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或數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業務指標在金融市場上發生的急劇、快速和超周期惡化,金融危機實際上是由金融市場上的次級按揭貸款無法如期償還而引發相關金融業務狀況急劇惡化的不良現象;通??煞譃樨泿盼C、債務危機、次貸危機和銀行危機等類型。金融風險具有隱蔽性、突發性和快速擴散性等明顯的特征,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下,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2 金融危機對外貿企業的影響和危害

外貿企業是指在國家法律政策宏觀調控范圍內從事對外進出口合法經濟貿易活動的企業主體。外貿企業屬于相對獨立的商品經濟組織,享有獨立經營與核算,自負盈虧并獲利的特權及法人權重。

金融危機通常多由經濟泡沫而引發,對于外貿企業影響重大。對外貿易活動必須由進口和出口國家和地區經濟主體的雙向合作來共同實施,金融危機環境下,貿易順差導致貿易雙方出現經濟活動滯澀,全球經濟市場受到嚴重沖擊,造成外貿企業的經營環境更加惡劣。金融危機造成世界經濟增長下滑,市場消費需求銳減,同時,金融機構的信貸緊縮造成外貿企業融資難度加大,購買力下滑,導致貿易活動大量減少,進出口貿易環境嚴重惡化。金融危機導致的成本上漲轉嫁行為,致使貿易企業面臨著空前的財務資金壓力,造成很多中小企業陷入生產經營困境,生存狀況嚴重惡化直至大規模倒閉。在出口商品結構中,金融危機將會造成勞動密集型企業國際訂單轉移,其產品出口市場將會嚴重萎縮或喪失。另外,金融危機下,貨幣匯率的變化還會造成國際市場物價的大幅度波動,在一定程度上給出口行業的生產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引發通貨膨脹。受金融危機影響,國際經濟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迅速增長和蔓延,全球范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增大,貿易摩擦日趨增加,國際不穩定局勢更加嚴峻。

3

金融危機環境下外貿企業面臨的主要風險形式

相對于美國次貸危機對各國整體經濟市場的影響來說,金融危機對外貿企業造成的巨大沖擊,帶來了諸多巨大財務風險形式:

3.1 外匯風險:外匯風險是由于貨幣匯率變動引起企業外匯業務成果的不確定性。金融危機造成貨幣供給量及貨幣匯率發生大幅度劇烈波動、金融機構大規模倒閉,引起整個波及區域內的貨幣幣值大幅貶值,資本市場震蕩激烈,企業外幣匯兌業務及貨幣性會計報表折算時,由于市場匯率變動未能被事先預測或因交易發生日與結算日匯率不一致,致使貿易企業有可能遭受損失。

3.2 利率風險:金融危機造成貨幣貸款利率頻繁變動,使外貿企業的成本收益出現實際與預計發生嚴重背離,其實際成本和收益比預期相比相應弱化造成的損失可能性,影響了產品報告收益及其投資融資行為和境外股權收購事宜。

3.3 信用風險:信用風險源自交易中的履約風險,金融危機環境下,外貿企業雙方因不確定性因素導致貿易活動中不能按合同規定履行自身義務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信用風險在金融危機后明顯增加。

3.4 壞賬風險:金融危機導致國際貿易環境惡化,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國際金融市場流動性不足,外貿企業出口規模萎縮,企業出口貿易形成的相關應收賬款賬目壞賬死賬現象大量增加,形成壞賬損失風險的可能性較大。

3.5 流動性風險:受不確定性因素的變動,金融危機造成很多外貿企業經營或財務運轉問題凸顯,融資渠道萎縮,金融資產流動性嚴重不足,企業成本資金的盈利水平大大降低,甚至面臨資不抵債的危機而遭受可能性損失。

4 防范金融危機環境下外貿企業財務風險的措施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機一旦發生,其蔓延速度尤為快速,新形勢下,加強外貿企業在金融危機環境下的財務風險管理策略探究,尤為必要:

4.1 強化風險管理意識,完善風險預警機制

市場經濟條件下,外貿企業應根據自身經濟實力,立足于市場,遵守風險收益均衡原則,強化涉外企業規避金融風險意識,完善風險防范預警機制,關注金融市場的動向分析,采用科學的成本會計管理方法,綜合分析各種潛在風險因素,對企業經營狀況進行整體評價和監控,及時預測和發現財務風險。

4.2 加強匯率動態監測,優化風險規避措施

外貿企業應建立財務分析體系合理預測匯率走勢,密切關注貨幣匯率波動情況,運用遠期結售匯、外匯期權、外匯期貨和套期交易等衍生交易工具進行套期保值;合理選擇貿易計價貨幣,利用風險轉嫁方式或貨幣保值合同條款規避外匯風險。通過匹配收支,提前收款和滯后付款、凈額結算等方法管理外匯風險。

4.3 加強流動資金內控,保障企業資金安全

充備的資金或現金流是外貿企業立足于國際市場的重要前提,新形勢下,外貿企業應堅持穩健性財務管理原則,根據市場競爭形勢趨向,深化企業改革,優化籌資渠道,強化內部控制,明確資產負債并調整流動資金集中管理,依靠科技改善出口產品結構,實施應收賬款催收和逾期定期匯報制度,保障資金安全。

4.4 強化企業授信管理,預防企業壞賬風險

外貿活動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明顯,授信是國際貿易活動的前提,金融危機環境下,外貿企業應建立企業信用評價機制,實施授信管理,客觀評估客戶信用狀況及支付能力;加強企業應收賬款和預付賬款管理,強化合同訂單賒銷管理,提高預收賬款比例,減少預付款金額,降低應收賬款的企業資本比例。

結束語: 總之,市場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促進了金融市場的快速運行,金融危機對經濟市場的沖擊尤為嚴重。金融危機環境下,加強外貿企業的內部控制,完善風險預警監管機制,優化避險方式,有益于增強對外貿易活動的競爭實力。

參考文獻

[1] 胡榮芳 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企業的影響及其對策 消費導刊 2009

篇4

關鍵詞:節約發展;應對危機

中圖分類號:F11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09)020(c)-0089-02

2009年是迎接祖國60華誕的喜慶之年,也是戰勝金融危機嚴重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決戰之年。對此,我們必須統一思想,增強節約發展意識,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充分認識到今年既是壓力大、任務重、非常困難的一年,同時也是機遇多、政策好、大有作為的一年。全面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任務異常艱巨,責任十分重大,影響極其深遠。我們要緊緊抓住并充分利用好這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努力推動全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充分認識渤海鎮在金融危機中面臨的嚴峻挑戰

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已經對全世界大部分市場經濟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我國主要體現在對出口、房地產等行業的巨大壓力,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蔓延擴散,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國內經濟增速也在放緩。對于我鎮的板栗出口、服裝出口都具有一定影響。

一是農產品價格下行壓力加大。自2008年9月以來,受金融危機影響、造成了國際板栗收購商訂單減少,給栗農增收帶來一定難度。

二是旅游業收入增幅逐步放緩。去年三季度以來,受金融危機、奧運安保以及車輛限行等影響,我鎮旅游接待收入雖然保持一定增幅,但較前年同期相比,增長幅度放緩現象已經日趨明顯。

三是財政收入同期相比大幅下滑。受金融危機影響,造成財政收入難以到帳。加之出口受阻和制造成本的加大,造成我鎮工業園區內企業達產緩慢。由此可見,金融危機對渤海鎮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消極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四是招商引資工作難度加大。由于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經濟發展大環境不佳,以及生產制造升本的升高,大部分投資商投資意愿降低,整個市場呈現觀望態度,造成了我鎮招商引資工作難度加大。

二、準確分析渤海鎮實現平穩較快發展的有利條件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渤海鎮經濟發展雖然出現了種種不利局面,但是,困難之中往往伴隨著機遇,“?!敝杏小皺C”。懷柔區委、區政府正逐步加大對新農村建設、富民產業發展的政策傾斜力度和資金支持力度,區委關于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共識也為渤海經濟實現跨越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偟膩砜?渤海鎮在面臨著嚴峻挑戰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有利條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投資環境優良。從外部看,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我國已由從緊的貨幣政策轉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擴內需”、拉動消費已經成為當前工作重點;從區內政策來看,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也已經成為當前的工作主題,作為山區鄉鎮,渤海鎮勢必得到區委區政府更多的政策扶持。這將成為渤海鎮應對金融危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奠定堅實的前提。

二是自然環境優美。從自然環境來看,種類繁多的植被,無污染的干果產品和冷水魚產品,優美的自然風光,眾多的名勝古跡,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成為北京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的稀缺資源,逐步顯現出極高的價值含量和競爭優勢;從基礎設施建設來看,無論是旅游接待設施,還是新農村建設工程,以及產業發展配套設施,渤海鎮擁有一定優勢,具有極高的吸引力。從政務環境來看,近年來,通過創建學習型鄉鎮、政府效能建設等工作的開展,渤海鎮已經樹立廉潔、高效的良好形象和好信譽度,全鎮人心凝聚,社會穩定,所有這些此,將成為渤海鎮應對金融危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的基礎。

三是產業環境優越。板栗、旅游、冷水魚是渤海鎮三大優勢產業,渤海鎮的板栗品質好、產量高,在國內外均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渤海鎮的旅游產業通過夜渤海、栗花溝的打造,已經初步呈現出了風景優美、設施完備、服務到位的特點,已經成為渤海鎮經濟主要增長點之一;渤海鎮還擁有華北地區最大的虹鱒魚養殖基地,產品遠銷各地,并且極具地區特色。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大產業具有明顯產業互補、產業聯動的特點,且具備在受金融危機影響的條件下,仍具有穩定銷售渠道、穩定客戶群體、穩定的剛性需求的特點,因此,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這三大產業必將成為渤海鎮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堅力量。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合理有效利用扶持政策,揚長避短,發揮渤海鎮獨特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環境優勢,是應對金融危機,實現渤海鎮平穩較快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深入理解節約發展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深刻內涵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黨的傳家寶。現如今,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積極倡導節約發展,也就是建立在科學、合理、理性基礎上的新財政觀,其主要內涵如下:

一是節約發展不等于寒酸小氣。有的同志認為,現在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再講節儉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了。這種認識是片面的。應該看到,渤海鎮不少方面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尤其是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深入推進,要做的事也很多,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就要求我們樹立勤儉辦一切事情的思想,把有限的經費花在急辦的事情上。還有的同志把節儉看作“寒酸”、“小氣”。這種看法也是錯誤的。如果以為生活富裕了就可以大手大腳,那么不但會造成物質財富的極大浪費,而且也會由于享受欲的膨脹,導致情趣低下、道德淪喪,甚至墜入違法犯罪的深淵,損壞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

二是節約發展與擴大內需并不矛盾。有的同志可能想到,節約發展與當前擴大內需的政策不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我們認為,節約發展與擴大內需并不矛盾,相反,節約發展是為了更好的擴大內需。若能用理性約束非生產性消費,把資金從沒有意義的鋪張浪費中節省出來,投入到事關社會公益、群眾福利,經濟發展的大事上來,就能有效的擴大內需,拉動消費,把好鋼用到刀刃上。

三是節約發展絕非一時之需。有的同志認為,當前我國正處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之下,政府需要開源節流,節省開支,應對金融危機。待金融危機一過,就不在需要節約發展了。這種認識是極為膚淺的,我們不但現在要講節約發展,以后更要講節約發展,因為節約發展不但是渤海鎮克服金融危機的重要保障,更是我們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渤海鎮提高區域核心競爭力,建設京郊經濟強鎮的重要法寶。因此,建設節約型機關,實現節約發展是當前今后我們需要長期努力的一個方向。

四、采取有效措施應對金融危機推進地區發展

金融危機既是危機,也是契機,是山區鄉鎮實現突破的大好機遇。金融危機來勢迅猛,影響深遠,固然可怕,但更為可怕的是我們對金融危機的認識不高、反應不快、把握標準、措施不實、應對不力,從而貽誤戰機。因此,我們認為,必須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動力,認真貫徹區委三屆七次全會精神,一方面推出優惠政策,吸引優秀企業入駐渤海鎮;另一方面推進城鄉一體化,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大力發展溝域經濟,為農村改革發展創良好的地區環境;三是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有效開辟經濟發展新空間,實現渤海鎮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大力倡導節約發展理念,始終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樹立節約就是發展、節約就是環保,節約就是效益的觀念,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強化措施,把有限的資金和資源用到提高全鎮人民生活水平上,用到應對金融危機、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上。

篇5

說到金融危機,很多人對這一概念并不陌生,但是卻二、金融危機的危害 并不了解什么是金融危機,因此。我們首先要了解金融危1.破壞國家經濟金融危機的發生,首先會給國家的經濟帶來嚴重的危害,使國家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本國貨幣對外的匯率降低,這會給國家的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對外匯率的降低,會阻礙進出口貿易,進出口貿易是我國的經濟來源之一,一旦進出口貿易衰敗,自然會使國家整體的經濟受到影響。

2.降低人們的生活水平

金融危機一旦發生,隨之而來的就是貨幣的貶值,而當貨幣貶值后,人們用同樣的錢,只能買到更少的東西,人們的消費水平降低,企業所生產的商品就無法賣出去,只能滯銷,為了保障企業的利益,企業不得不采取裁員的方法,如此一來,就會使大量的人失業,失業的人越來越多,企業產品滯銷,一部分企業會因此而倒閉,人們連最基本的消費都成了問題,金融危機的產生,極大的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的降低,使許多人不具備購買力,這會使國家的經濟陷入持續低迷的狀態之中。

3.影響社會穩定

社會是否和諧穩定,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然而金融危機的出現,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當金融危機出現后,人們的生活水平會因此而下降,沒有足夠的購買能力,連維持基本的溫飽都成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使人走向極端,做出一些危害社會安全的事情,社會的穩定將無法得到保障。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也會加劇人民和國家的矛盾,人心渙散,國家的穩定也難以確保。

三、金融監管的內涵

金融監管,指的就是對于金融的監督和管理。金融監督,指的是相關的監督機構要定期對金融機構的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對金融機構的工作進行督促,使金融機構能夠依法運作,保障金融機構的運行安全。金融管理,是指相關的管理部門依照法律法規,對金融機構的工作進行協調和管理,以保障金融機構工作的順利進行。金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障金融業的安全平穩運行。一般來說,金融監管的方式可以具體劃分為三種,分別為公告監管、規范監管以及實體監管。金融監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國十分重視金融監管工作。

四、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金融監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金融危機的危害極大,若想有效應對金融危機,我國必須加強金融監管,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我國的金融監管工作中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

我國是法制國家,任何工作的開展都要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進行。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我國金融機構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規模上,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在此基礎上,為了保障我國金融行業的穩定,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以規范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但是目前我國的相關法規并不完善,在法律法規中對一些經營行為并沒有明確的規范,一些法律法規的內容不夠詳細,過于籠統,不能為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提供有效的指導。

2.監管不夠全面

金融監管的不全面主要體現在對銀行的監管上,在對銀行進行監管時,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銀行的工作進行審批,另一方面是監督銀行的工作是否符合規范,但這是遠遠不夠的,銀行在經營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面臨風險,然而我國的金融監管對這一問題缺乏關注,也就是說,對風險的監管不夠重視,即使對風險進行管理,也只是集中在對信用風險的管理上,銀行所面臨的風險是多樣的,不僅有信用風險這一種,還包括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等,由于國家金融監管不夠全面,加大了金融風險的發生概率。

3.監管效率低下

我國在進行金融監管時,普遍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監管效率低下,這是由于我國金融監管的形式單一而造成的。我國在進行金融監管時,采取的都是重點監管的形式,只對金融機構中的重點工作進行監管,而忽視了日常的監管工作,這種監管形式的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在這種監管形式下,難以發現金融機構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使小問題不斷累積,最終給金融機構的安全帶來隱患。除此之外,在對金融機構進行監管時,流于表面,監管工作不夠深入,只是通過收集數據、資料等來完成監管工作,在收集完資料、數據后,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的整理,使金融監管工作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五、我國加強金融監管的措施

1.建立健全法律法規

健全的法律法規,是進行金融監管工作的前提,我國在法律法規的建設上存在著一些不足,因此,我國必須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相關的立法部門要對金融市場進行充分的調研,了解金融市場的現狀,在此基礎之上,再進行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

2.提高金融監管的透明度

我國要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提高金融監管的透明度,要對金融市場的信息進行適當的披露。同時,要重視對金融機構內部機構的監管,對其內部進行合理的控制,提高金融監管工作的效率,從而對金融風險進行有效防范,保障金融市場的健康平穩運作。

金融危機會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為了維護我國經濟的平穩運行,我國必須重視金融監管,努力解決金融監管中存在的問題,提高監管水平。

參考文獻 :

[1]葉莉.金融全球化條件下的我國金融安全問題研究[D].河北工業大學,2008.DOI:10.7666/d.d048922.

篇6

【關鍵詞】巴塞爾協議;系統性風險;測度模型

一、引言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在國家層面的大力推動下,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市場開放、改善治理機制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財務績效和效率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根據2010年英國《銀行家》雜志對全球前1000家銀行的排名情況顯示,我國共有84家銀行躋身全球前1000家銀行之列,并且他們的總資本占比為9%,但稅前利潤占比則高達25%。于此相反,根據美國《全球金融》雜志刊登的《2012年半年度最安全銀行》評選結果表明:在全球50家最安全銀行的排名中,我國除了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這兩家政策性銀行入選以外,其他商業銀行無一入選。從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到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每一次金融危機的波及面廣、破壞力大都不斷的提醒我們:以商業銀行業為主體的中國金融體系,在其規模不斷膨脹、利潤不斷上漲的同時,尤其要注重防范金融風險。

二、系統性風險新內涵的發展

傳統的系統性風險的理解是指系統性紊亂產生于銀行并從銀行系統溢出,反過來影響到實體經濟。

現在,人們不僅僅將之單純地理解為因一家銀行不能履約或倒閉而引起其他銀行連鎖違約或倒閉進而使金融體系陷入困境,系統性風險的內涵有了新的發展,具體如下:

(一)銀行不再是唯一風險主體

不僅僅是銀行,其他金融機構都是金融市場重要的資金來源。它們大規模的倒閉,同樣會引起資金成本顯著增加或者融通資金便利性明顯降低,這是系統性風險的直接后果。

(二)金融市場本身作用日益提升

除了銀行系統性風險以外,金融市場作為系統性紊亂來源以及在銀行系統和實體經濟之間蔓延的渠道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即金融市場不僅是危機的傳播渠道,同時也是危機的源頭之一,金融市場本身日漸成為系統性風險的中心。

(三)“去中介化”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增加

近年來,資產證券化和結構化產品的金融技術創新,使得金融市場出現“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趨勢,即公司不再唯一地依賴于銀行或其他金融中介而直接從資本市場融通資金。但此次次貸危機始作俑者恰恰是資產證券化產品,包括以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RMBS)為基礎資產的擔保債務憑證(CDO)及其信用違約掉期(CDS)等衍生品。

三、測度模型發展史

金融危機爆發之后,隨著宏觀審慎監管理念的提出,對于系統性風險的識別和評估方法的探討也逐漸深入。具體來說:一方面,對于系統性風險評估的數據不僅基于資產負債表的數據,而且針對債券和股票市場上高頻和實效性較強的數據開發了一系列度量模型(如基于資產負債表數據的模型、基于股票市場數據的模型、基于多市場數據的模型等);另一方面,針對金融危機前較多圍繞著宏觀經濟對金融體系影響的局限性,度量系統性風險的視角逐漸放開,更多地考慮金融體系內部關聯性和傳染性度量。

四、銀行系統性風險測度模型及方法

(一)網絡分析

金融網絡被廣泛定義為所有節點(銀行)和鏈接(信貸和金融關聯)的組合。這些鏈接存在于節點之間并影響節點的屬性(例如,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就受它與其他銀行關聯的影響),而鏈接的結構影響了整個系統的表現。

(二)系統性風險監控(SRM)模型

SRM模型是2002年Oesterreichische國家銀行(OeNB)為了研究系統性金融穩定性分析的現代工具而發起的研究項目的部分成果。該模型基本的想法是把現代定量市場和信用風險管理的技術與銀行系統的網絡模型結合,通過對銀行業務監督數據和主要貸款記錄數據分析,來度量銀行系統性風險SRM不僅可以度量系統性風險,而且還可以進行定期的壓力測試。

(三)矩陣法

矩陣法的主要思想為:銀行間存在信貸關聯,單家銀行的倒閉勢必給其他銀行帶來流動性的沖擊,如果損失額超過資本總額,該銀行倒閉,依次對其他銀行產生沖擊,最終導致系統性風險的發生。

(四)協同風險模型

協同風險模型特別適用于銀行間市場。從金融穩定和風險管理的視角看,在金融機構層面評估由共同風險因素暴露造成的直接和非直接金融聯系同樣關鍵。協同風險模型就是通過衡量金融機構風險的相互依賴性來分析相互聯系的風險。

五、評價和啟示

對于銀行系統性風險度量,雖然目前有許多度量的方法和模型,但從總體來看,這些方法模型各具特點,但也各有不足,研究對象或應用范圍具有局限性。

仔細觀察系統性金融風險測度的發展軌跡,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首先,金融系統的復雜性和不斷演進的特性,使得系統性金融風險測度難以找到能較好并完整描述實際情況的理論模型和相應的計量方法;其次,目前系統性金融風險測度的研究方向集中于金融部門的彼此聯系,這些方法大多是從某一視角觀測金融危機的某一階段的特征,而將多角度多階段展開的測度研究結論匯總并綜合,可能才是觀測系統性金融風險測度的可行途徑。

在進一步強化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測度的同時,首先應該尤其注意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形成機制的自身特性。其次我國應該加強資本金的監控和嚴格遵守“巴塞爾協議Ⅲ”的規定。巴塞爾協議是關于資本構成的定義和資本充足率8%的規定,即銀行的資本由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兩部分組成,相對于加權風險資產的資本充足率應為8%,核心資本充足率至少為4%。

隨著金融全球化的不斷發展,金融危機爆發的頻率和破壞力越來越高,防止系統性金融危機已經是刻不容緩。為了維護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和持續發展,我國必須建立風險控制的體系,防范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促進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Yutaka Yamaguchi,Triangular view of systemic risk and central bank responsibility, available at:http:///cgfs/conf/mar02h.pdf,pl

[2]Steven L.Schwarcz, Systemic Risk, Duke Law, Research Paper No.163, March 2008

[3]Stephen Labaton, Agency’s 04 Rule Let Banks Pile Up New Debt, and Risk, N.Y.TIMES,Oct.3,2008,at Al

[4]Patricia A.Mccoy, Andrey D.Pavlov, Susan M.Wachter, Systemic Risk through Securitization: The Result of Deregulation and Regulatory Failure, Connecticut Law Review, vol.41,may 2009

篇7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航運企業;發展。

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使世界經濟與世界航運市場緊密相連。由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對中國航運業的影響是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對此我國航運企業需要采取措施來應對后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各種風險。

1.金融危機簡介

由2007年3月美國住房次貸危機引發,以2008年9月“兩房”——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e)被政府接管、三大投行——貝爾斯登,美林(MerrilLynch),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Holdings)被收購重組或破產為標志,開始爆發海嘯式的國際金融危機;10月以后又迅速蔓延、深化,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并開始危機實體經濟。進入2009年,被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稱為“百年難得一遇”的美國金融風波愈演愈烈,不僅演變成金融危機,而且正向全面的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發展,世界經濟進入了后金融危機時期[1]。

2.金融危機對中國航運業的影響

2.1運輸需求萎縮,運價急劇下跌

金融危機推動經濟滑坡,經濟滑坡導致貨量劇減,貨量劇減導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增幅趨緩。2008年9月以來,全國部分中小企業關停,出口企業數量的減少造成港口吞吐量減少。中國口岸自2008年9月之后的連續幾個月的歐洲、北美、中東三大主要航線的運費都處于下跌趨勢。跌幅最大的依次是歐洲航線、中東航線和北美航線。10月份歐洲航線的運價與8月份相比,平均跌幅高達30.8%。其次是中東航線,口岸到迪拜港的平均集裝箱跌幅為13.4%。北美航線以10.5%的跌幅,使原本已經是清淡的航運市場雪上加霜[2]。運價狂跌,貨量也急劇減少。這從我國的進出口量上可見一斑。從去年11月至今年6月,我國出口連續8個月負增長。另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出口同比下降23.5%。中歐、中美、中日雙邊貿易總值同比分別下降20.9%、16.6%和23.1%。我國與東盟進出口同比下降23.8%,內地與香港進出口下降24.3%,與印度進出口下降32.3%。

2.2造船業新接訂單量急劇下降

對于我國造船產業來說,在經歷了從2003年后連續5年的超預期勃興之后,從2008年開始顯現出增長的疲態,全面爆發的金融危機使這一疲態更加趨于惡化。2003年以來,造船業一改以往低迷狀態而成為高盈利行業,大量民營、外資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異軍突起,開始“掘金”中國造船業。據統計,2003年兩大國有造船集團之外的造船企業新接訂單量占全國的比重還是32.2%,但2007年這一指標已經升至62%。如果全球船舶需求繼續保持強勁,這些新興造船能力的過剩還不能完全表現出來,但目前全球經濟下滑已經導致全球船舶訂造需求大幅下降,而且這種趨勢繼續的可能性還在不斷加大,所以產能過剩的問題已經開始暴露出來。據了解,僅2008年10月上旬一周時間內,廣州黃埔區一家造修船企業兩個油船改散貨船的訂單連遭撤銷,直接損失4000萬美元。近來,江蘇省靖江市出于對未來不確定狀況的擔憂,今后將不再允許新建船廠。江蘇另一大型造船企業也推遲了IPO計劃,并將原來10億美元的融資計劃縮減至3億美元。

2.3投資者預期降低,航運市場泡沫減少

2002年以來的6年時間里,航運業迎來了一輪空前的大發展,成為航運業有史以來最長的一次繁榮期。但是隨著新造船運力的投入,使得航運市場上總運載量的增長大大超過了經濟及運量的增長,給航運市場帶來巨大的供給壓力。在運力供過于求之下,造成運費受壓,甚至出現不升反跌的情況,盈利大受打擊。

美國金融危機對投資者心理造成的影響直接作用于航運業。航運業過長的繁榮期一步步抬高了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市場上大量增加的新訂單和交船期的不斷推延不僅對國際運輸市場造成巨大壓力,而且造船廠和船東所承擔的市場風險也逐漸增加。大量的投機性訂單行為,掩蓋了真正的市場需求數字。此時的金融危機,降低了投資者的預期,對航運業的過度擴張起到了極大的抑制作用,有利于航運業實現“軟著陸”。2008年12月份全球船舶訂單幾近為零,全球運力增長減慢,市場開始進入回調。擠掉市場泡沫,有利于航運業蓄勢進入新一輪發展期。

3.后金融危機下的中國航運企業發展分析

面對當面的嚴峻形勢,航運企業必須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必須擺脫以往的思維定式,從傳統的航運經營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換腦筋、變思想,開眼界、拓思路。在應對金融危機中堅持創新,破解航運經營的難題,尋找新的發展契機。[3]

3.1創新理念,注重科學發展

國際金融危機,既是對企業戰略的全面檢驗,也是調整完善戰略的機會。面對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航運業的發展,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由注重貨物運輸量、港口吞吐量的增長轉變到建立質量、結構、效益與內涵相統一的科學發展理念,注重發揮特色和優勢,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航運體系。

3.2加強合作,化解經營風險

航運企業要在適當的時候,積極尋找兼并對象,通過業務上的先期合作以及文化上的相互融合,最終達到收購兼并的目標。航運企業之間,航運企業與有需求的有關企業之間加強合作,在國際經濟和航運形勢好的時期可以獲得雙贏,在經濟危機時期可以降低成本,分散風險,提高競爭力。面對國際航運市場的嚴峻形勢,航運企業可以采取措施控制運力增幅,包括退租或出租部分運力等。在這些措施中,航線重組被視為各家船公司抱團取暖、共度時艱的最佳選擇。

3.3航運企業積極拓展航運產業鏈,加速企業轉型

當前,中國航運業主要集中在產業鏈的低端環節,而高端航運服務業十分滯后。高端服務行業知識密集程度高,利潤貢獻度大,輻射面廣,國際影響力強,是航運服務產業鏈的上游環節。航運企業開展多元化經營是規避風險的必要措施,航運企業在確保運輸核心業務發展的同時,通過收購、兼并、參股等多種方式,開發、參與多種商品或勞務的生產與營銷,增強在“供應鏈”上的競爭優勢,鞏固航運主業的地位。

航運企業目前面臨的困難既有外部環境的影響,也是行業發展的規律。2003年至2008年,我國集裝箱運輸以年均35%的增幅,實現了連續6年雄踞世界第一的跨越式發展。2008年,我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1.28億TEU。專家認為,我國外貿集裝箱運輸保持了多年“量”的高速增長,現在到了一個深層次發展期,要求我國外貿集裝箱運輸發展從以追求“量”的增長為主轉變為追求“質”“的增長為主,進行適當的戰略調整,優化運行組織,提升服務水平,提高整體效益。因此集裝箱班輪企業只有加大結構調整步伐,按照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發展思路,加強企業的運輸組織與管理,實現運輸組織向規模化、網絡化方向發展,才能再次找到遠航的動力。

3.4培養和引進高端人才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了新一輪航運人才尤其是高端航運人才大流動,有利于航運業集聚人才。為此,航運企業要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為契機,積極培養、全面引進航運人才隊伍,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儲備人才。

3.5以”兩岸直航“為契機,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兩岸直航“為兩岸攜手克服金融危機對航運業產生的影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為兩岸航運帶來了新的增長點,不僅可降低兩岸之間的運輸成本,增加兩地的海運量和經貿往來,也將吸

4.結論

世界經濟進入后金融危機時期,對航運業造成的影響是顯而易見,對此,我國的航運企業可以采取措施,充分利用金融危機帶來的機會,規避金融危機帶來的風險,在世界經濟的大潮中,大膽大步向前進。

【參考文獻】

[1]劉文華。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外貿企業戰略轉型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

篇8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航運企業;發展。

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使世界經濟與世界航運市場緊密相連。由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對中國航運業的影響是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對此我國航運企業需要采取措施來應對后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各種風險。

1.金融危機簡介

由2007年3月美國住房次貸危機引發,以2008年9月“兩房”——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e)被政府接管、三大投行——貝爾斯登,美林(MerrilLynch),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Holdings)被收購重組或破產為標志,開始爆發海嘯式的國際金融危機;10月以后又迅速蔓延、深化,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并開始危機實體經濟。進入2009年,被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稱為“百年難得一遇”的美國金融風波愈演愈烈,不僅演變成金融危機,而且正向全面的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發展,世界經濟進入了后金融危機時期[1]。

2.金融危機對中國航運業的影響

2.1運輸需求萎縮,運價急劇下跌

金融危機推動經濟滑坡,經濟滑坡導致貨量劇減,貨量劇減導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增幅趨緩。2008年9月以來,全國部分中小企業關停,出口企業數量的減少造成港口吞吐量減少。中國口岸自2008年9月之后的連續幾個月的歐洲、北美、中東三大主要航線的運費都處于下跌趨勢。跌幅最大的依次是歐洲航線、中東航線和北美航線。10月份歐洲航線的運價與8月份相比,平均跌幅高達30.8%。其次是中東航線,口岸到迪拜港的平均集裝箱跌幅為13.4%。北美航線以10.5%的跌幅,使原本已經是清淡的航運市場雪上加霜[2]。運價狂跌,貨量也急劇減少。這從我國的進出口量上可見一斑。從去年11月至今年6月,我國出口連續8個月負增長。另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出口同比下降23.5%。中歐、中美、中日雙邊貿易總值同比分別下降20.9%、16.6%和23.1%。我國與東盟進出口同比下降23.8%,內地與香港進出口下降24.3%,與印度進出口下降32.3%。

2.2造船業新接訂單量急劇下降

對于我國造船產業來說,在經歷了從2003年后連續5年的超預期勃興之后,從2008年開始顯現出增長的疲態,全面爆發的金融危機使這一疲態更加趨于惡化。2003年以來,造船業一改以往低迷狀態而成為高盈利行業,大量民營、外資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異軍突起,開始“掘金”中國造船業。據統計,2003年兩大國有造船集團之外的造船企業新接訂單量占全國的比重還是32.2%,但2007年這一指標已經升至62%。如果全球船舶需求繼續保持強勁,這些新興造船能力的過剩還不能完全表現出來,但目前全球經濟下滑已經導致全球船舶訂造需求大幅下降,而且這種趨勢繼續的可能性還在不斷加大,所以產能過剩的問題已經開始暴露出來。據了解,僅2008年10月上旬一周時間內,廣州黃埔區一家造修船企業兩個油船改散貨船的訂單連遭撤銷,直接損失4000萬美元。近來,江蘇省靖江市出于對未來不確定狀況的擔憂,今后將不再允許新建船廠。江蘇另一大型造船企業也推遲了IPO計劃,并將原來10億美元的融資計劃縮減至3億美元。

2.3投資者預期降低,航運市場泡沫減少

2002年以來的6年時間里,航運業迎來了一輪空前的大發展,成為航運業有史以來最長的一次繁榮期。但是隨著新造船運力的投入,使得航運市場上總運載量的增長大大超過了經濟及運量的增長,給航運市場帶來巨大的供給壓力。在運力供過于求之下,造成運費受壓,甚至出現不升反跌的情況,盈利大受打擊。

美國金融危機對投資者心理造成的影響直接作用于航運業。航運業過長的繁榮期一步步抬高了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市場上大量增加的新訂單和交船期的不斷推延不僅對國際運輸市場造成巨大壓力,而且造船廠和船東所承擔的市場風險也逐漸增加。大量的投機性訂單行為,掩蓋了真正的市場需求數字。此時的金融危機,降低了投資者的預期,對航運業的過度擴張起到了極大的抑制作用,有利于航運業實現“軟著陸”。2008年12月份全球船舶訂單幾近為零,全球運力增長減慢,市場開始進入回調。擠掉市場泡沫,有利于航運業蓄勢進入新一輪發展期。

3.后金融危機下的中國航運企業發展分析

面對當面的嚴峻形勢,航運企業必須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必須擺脫以往的思維定式,從傳統的航運經營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換腦筋、變思想,開眼界、拓思路。在應對金融危機中堅持創新,破解航運經營的難題,尋找新的發展契機。[3]

3.1創新理念,注重科學發展

國際金融危機,既是對企業戰略的全面檢驗,也是調整完善戰略的機會。面對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航運業的發展,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由注重貨物運輸量、港口吞吐量的增長轉變到建立質量、結構、效益與內涵相統一的科學發展理念,注重發揮特色和優勢,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航運體系。

3.2加強合作,化解經營風險

航運企業要在適當的時候,積極尋找兼并對象,通過業務上的先期合作以及文化上的相互融合,最終達到收購兼并的目標。航運企業之間,航運企業與有需求的有關企業之間加強合作,在國際經濟和航運形勢好的時期可以獲得雙贏,在經濟危機時期可以降低成本,分散風險,提高競爭力。面對國際航運市場的嚴峻形勢,航運企業可以采取措施控制運力增幅,包括退租或出租部分運力等。在這些措施中,航線重組被視為各家船公司抱團取暖、共度時艱的最佳選擇。

3.3航運企業積極拓展航運產業鏈,加速企業轉型

當前,中國航運業主要集中在產業鏈的低端環節,而高端航運服務業十分滯后。高端服務行業知識密集程度高,利潤貢獻度大,輻射面廣,國際影響力強,是航運服務產業鏈的上游環節。航運企業開展多元化經營是規避風險的必要措施,航運企業在確保運輸核心業務發展的同時,通過收購、兼并、參股等多種方式,開發、參與多種商品或勞務的生產與營銷,增強在“供應鏈”上的競爭優勢,鞏固航運主業的地位。

航運企業目前面臨的困難既有外部環境的影響,也是行業發展的規律。2003年至2008年,我國集裝箱運輸以年均35%的增幅,實現了連續6年雄踞世界第一的跨越式發展。2008年,我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1.28億TEU。專家認為,我國外貿集裝箱運輸保持了多年“量”的高速增長,現在到了一個深層次發展期,要求我國外貿集裝箱運輸發展從以追求“量”的增長為主轉變為追求“質”“的增長為主,進行適當的戰略調整,優化運行組織,提升服務水平,提高整體效益。因此集裝箱班輪企業只有加大結構調整步伐,按照規?;?、集約化、專業化的發展思路,加強企業的運輸組織與管理,實現運輸組織向規?;?、網絡化方向發展,才能再次找到遠航的動力。

3.4培養和引進高端人才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了新一輪航運人才尤其是高端航運人才大流動,有利于航運業集聚人才。為此,航運企業要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為契機,積極培養、全面引進航運人才隊伍,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儲備人才。

3.5以”兩岸直航“為契機,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兩岸直航“為兩岸攜手克服金融危機對航運業產生的影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為兩岸航運帶來了新的增長點,不僅可降低兩岸之間的運輸成本,增加兩地的海運量和經貿往來,也將吸4.結論。

世界經濟進入后金融危機時期,對航運業造成的影響是顯而易見,對此,我國的航運企業可以采取措施,充分利用金融危機帶來的機會,規避金融危機帶來的風險,在世界經濟的大潮中,大膽大步向前進。

【參考文獻】

[1]劉文華。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外貿企業戰略轉型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

篇9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會展業;影響機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2-0043-03

中國的會展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規模和水平。會展業雖然已經從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中慢慢恢復起來,但此次金融危機對會展業的發展所造成的現實影響以及一些后續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在后金融危機階段,不僅應盡量減少損失,更要總結經驗教訓,從而進一步探討應對我國會展業的短期危機及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目前,國內外針對這方面的研究尚未給予足夠的關注,比較側重的是對自然危害(地震、海嘯等)、突發傳染?。ㄈ鏢ARS)等方面的危機應對研究。因此,本文針對金融危機背景,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提出促進會展業持續發展的相應策略具有重大意義。

一、金融危機對中國會展業的影響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波及面廣,負面效應明顯,構成了對于中國會展業的發展及管理工作新的威脅。本文從會議業、獎勵旅游、展覽業三個方面,分析世界金融危機對于中國會展業的影響與沖擊。

(一)會議業

會議業因其廣泛的影響、高額的利潤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引起了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關注。在各類會議中,公司會議和協會會議占整個會議市場80%的份額[1]。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商業環境惡化,業務量下降,大量企業甚至倒閉,企業為此削減了差旅費、商務會議及年會開支,因此,世界會議業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是顯著的。但國際性的大型會議一般由政府主管部門審批,一旦運作,則較小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因此,在后金融危機階段及其以后,類似于政府會議、國際組織之間一些會晤、論壇等形式的交流(如全球金融峰會、夏季達沃斯論壇等)仍會開展。

(二)獎勵旅游

獎勵旅游是高品位、高消費、深寓文化內涵的享受型特殊旅游活動,其在調動員工積極性、增強企業凝聚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國外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和發展。但此次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國外企業受到的危害較大,使得大部分外企在實行獎勵旅游時很少將目的地選在其他國家。上海的一些旅行社的資料顯示,往年“十一”后逐漸進入高峰的獎勵旅游,2008年在國內外包括機票、飯店大幅降價的情況下仍顯平淡,部分企業則降低了獎勵旅游目的地的規格,將境外游改成國內游,原本在國內一線城市舉行的會議則改到了二、三線城市等[2]。

(三)展覽業

世界金融危機對于各個行業不同程度的影響,對于產業關聯強的展覽業更是不可避免。2008年中國貿促會批準組展單位出國舉辦的經濟貿易展覽會有1 800多項,但實施辦展的只有1 000項,實施率約55%,與2007年相比,實施率下降了5%。國內展覽方面,在全球金融危機的作用下,展會數量、展覽面積與參展企業都在減少,招展困難情況突出。如2008年的“佛山陶博會”,華夏陶瓷城會展中心一樓展位約有1/4沒有售出;2009年第105屆廣交會第一期與第104屆第一期相比,出現了境外采購商人數、累計出口額雙下降的現象。上述影響的后果是導致了展會組織的扭曲,形成展會市場交易的障礙與阻力,從而阻滯了我國會展業國際化發展的進程。

二、世界金融危機影響中國會展業的機理

自20世紀80年代會展業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會展經濟以年均近20%的速度遞增。雖然會展業發展的步伐不可阻擋,但上述分析表明我國會展業受到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是不可擺脫的事實。本文試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對其影響機理進行深入探究。

(一)宏觀機理――關聯模型

在世界經濟日趨一體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會展行業產業化、競爭力提升的路徑已形成了國際化趨勢。會展業是個關聯度極高的產業,會展業與餐飲業、物流業、國際旅游業、批發零售業、郵電通信業、航空業等都有較強的聯動性,關聯度分別為0.8557、0.6698、0.7379、0.7513、0.4624、0.7297[3]。因此,在這場金融危機中,這種關聯性使得各產業受到的影響也會表現在會展業中。

基于上述分析,設ER(Exhibit Revenue)代表我國的會展經濟收入, 則ER受以下幾個變量的影響: 國外會展市場(X1)、餐飲業(X2)、物流業(X3)、國際旅游業(X4)、批發零售業(X5)、郵電通信業(X6)、航空業(X7)、國家政策性因素εERn。ER與其他經濟單位的關聯模型可表達為:ER = f(X1,X2, X3,X4,X5,X6,X7) + εERn。其中:εERn表示第n個國家的政策性因素,如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及有關發展會展業所頒布的法律或采取的措施等。

上述關聯模型有助于解釋世界金融危機對會展業的傳染機制,可用下列的圖示分析。

圖1表明,關聯模型中前7個因子與會展收入都是成正比的,在金融危機中,這些產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沖擊;國外會展市場所受影響尤為明顯,國外參展商的減少既不利于國內大型會展的國際化發展,也阻礙了中國企業走向海外辦展。在政府方面的因素中,如果國內外政府應對危機的措施乏力,勢必影響各國的會展市場。

(二)中觀機理――增長極理論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

增長極理論是法國經濟學家弗朗所斯?佩魯于1955年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條件較好的少數地區和少數產業帶動,把它們培育成經濟增長極,通過增長極的極化和擴散效應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4]?!爸槿恰?、“長三角”、“環渤?!睍菇洕鷰侵袊鴷箻I發展的增長極,這三個經濟最發達地區受到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也是最大的。依附于經濟發展的會展業受到這種“負向”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的影響,可能的結果是這三個增長極不僅沒有得到穩固反而弱化了其應有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

(三)微觀機理――羊群效應和恐慌效應

在世界金融危機沖擊下,企業均本能地從各方面節省開支。一些大企業若判斷參加某個展會的效果并不如預期的那么明顯,就會撤出。而由于搜集和處理信息的成本較高,大多數小企業并不傾向于獨立搜集和處理某個會展國家的信息,這就會導致小企業隨大企業撤展而撤展,加劇會展市場波動,形成會展市場的“羊群效應”。 恐慌效應理論認為,其他人作出與自己不同的決定時,便會恐慌,為維護自己的利益也會效仿他人的行為[5]。利用恐慌效應理論也能對這一現象作出解釋:在世界金融危機中,若一個潛在參展商發現大批企業取消參展,便會擔心自己如果參展利益就會受損,從而產生恐慌心理,當大量企業有類似想法時,便會出現一個自我強化的恐慌鏈,導致越來越多的企業取消或逃避展會。

三、后金融危機背景下會展業持續發展的策略

在后金融危機階段,為有效排除金融危機的阻擾并促進我國會展業的可持續發展,應從反影響機理視角提出應對策略。

(一)宏觀策略――構建針對世界金融危機的治理環境

1.同業聯盟和產業融合相結合

除了一直強調的會展行業內部的聯合發展外(如珠三角會展業聯盟),為營造一個更有利于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的氛圍,會展業與其他產業的異業聯盟在現階段也是十分必要的。由各行業與會展業的關聯模型我們已經得知,會展業所受到世界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是和餐飲業、物流業、國際旅游業、批發零售業、郵電通信業、航空客運業緊密相關的。因此,我們認為中國的會展業可以走異業聯盟之路。會展業與這些產業的聯盟可使其影響不斷擴大,并通過信息容量的擴充與共享而有效拓展市場發展空間,降低經營成本,提升廣告效應。

2.法規建設和行業自律相結合

我國會展業危機應對能力的不足與我國會展行業法制不健全是密切相關的。雖然2005年至今,已出臺了國家性的法規《出國舉辦經濟貿易展覽會審批管理辦法》以及地方性法規如《上海市展覽業管理辦法》等[6],但僅有這些法規是不全面的。政府主管部門應加緊完善、健全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對會展業進行有效的監護和規范,使會展業在一個有保障的環境中有序、健康的發展。同時,應盡快在全國建立統一的會展自律性組織,制定會展行業標準和行為規范,定期權威信息,保持與政府的經常性對話,以維護業界的利益,提升業界的形象和定位。

(二)中觀策略――提升后金融危機格局下會展業的發展能力

1.培育適合的會展產品發展模式

我國會展市場上重復、模仿辦展的現象比較突出,一些展會因缺乏產品發展模式而深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因此培育適合的會展產品發展模式是當務之急。通過依托本地及周邊地區的資源、產業和市場優勢,重點發展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的展會,培育各種特色會展產品。包括:資源依托型發展模式,即通過依托城市自然、人文旅游資源來推動會展產業的發展,并形成自己的優勢,我國的杭州、海南、昆明、博鰲等省市都適合該種發展模式;產業依托型發展模式,通過依托城市的優勢產業來推動會展產業的發展,并形成自己獨特品牌的產業依托型發展模式,如我國義烏、東莞、青島等地的會展產業;政策依托型發展模式,即通過國家政府給予的政策傾斜和特別扶持發展會展業,我國西部和區域內欠發達地區可以采取這一發展模式。

2.加快會展增長極的品牌建設

根據增長極理論,現階段不僅要鞏固我國現有的“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會展增長極,而且更要加強其極化機制,即要著力品牌會展的建設。在我國,真正能在全球有一定知名度的展覽幾乎全是專業展,如上海的汽車展、深圳高交會和珠海航空展等。而截至2005年底,我國只有22家展會成為“UFI”的正式會員[6]。所以,會展機構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專業展,在我國的會展增長極地帶迅速形成一批具有較高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得到國際業界認可的著名會展品牌和大型公司。品牌保障不僅可以提升自己在世界金融危機下的發展能力,同時也能將自己的資源、人才、技術等擴散交流,輻射到周邊二、三級城市,形成帶動效應。

(三)微觀策略――提高會展企業的防御與應對危機的能力

1. 建立會展危機預警制度

危機是突發性的,但會展工作是有計劃的,而大型品牌展會更是一個長期、周密計劃的工作,因此,會展的危機管理工作也可以進行制度化的管理。會展企業應強化危機預警制度建設,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建立會展危機預警系統,該系統會根據會展特點,將會展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危機進行分類并設計相應的會展危機指標體系,根據危機危害性的大小定級,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特殊應對指引,當一種危機達到警報狀態,即會對本企業或該會展活動產生明顯的負面作用時,會展企業應預計所需經費,準備相關物質,明確責任人選,對癥下藥,預防危機對會展活動產生危害。

2. 加強與外界的及時溝通

良好的外部溝通,有利于獲得有關方面的協助和支持,特別是當發生危機時,與外部進行及時和有效的溝通就顯得更為重要。由影響機理的分析可知,在世界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羊群效應與恐慌效應都會對預期或潛在參展商產生影響,因此,辦展辦會機構應及時與客戶、其他利益攸關者和媒體溝通,將該展會的優勢與機遇表達清楚,以消除潛在參展商的恐慌心理,削弱羊群效應的作用。另外,會展企業要加強與政府主管部門的溝通,取得這些機構和部門的理解和支持,是順利辦展辦會的有利條件。

3.實現會展業的電子商務化

會展企業應重視網絡技術的應用,密切關注網上會展業的發展趨勢,將最新的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應用在展覽場館、展會組織、展會服務等方面。在世界金融危機對實物展覽的沖擊下,我國會展企業要盡快建立與參展商及其所在行業品牌網站、協會網址之間的鏈接,獲取最新的信息及傳播自己的信息,并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在網上洽談貿易,拓展電子商務化模式,實現會展業實物辦展和虛擬辦展的有機結合。

四、結語

在后金融危機階段,中國會展業想要加強應對危機的能力,就必須做出思考和總結。本文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分析了金融危機對中國會展業的沖擊和影響,認為,我國會展業為在后金融危機階段獲得長遠發展,必須結合影響機理積極探索相應的途徑。首先,政府、協會要構建針對世界金融危機的治理環境;其次,各會展城市、重點會展區域要提升會展業的發展能力;最后,會展企業要提高自己預防與應對危機的能力,通過三方的共同努力提高我國會展業應對危機的能力和促進我國會展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未就培育我國會展業的危機管理能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如法制化、市場化、國際化、專業化等的實現)展開具體探索,因而這些還有待深化研究。

參考文獻:

[1] 龔平,趙慰平.會展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 http://省略/readnews.asp?id=1809,2009-02-24

[3] 路紅艷.我國會展經濟發展的經濟學分析[D].北京:北京物資學院,2002.

[4] 江志君.培育區域增長極促進會展業大發展淺析[C].//沈丹陽.中國會展經濟前沿理論與政策思考――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8.

篇10

關鍵詞:市場泡沫 杠桿倍率 金融創新

一、金融危機給我們警示

1、前車之鑒

金融創新在短期內確實可以積聚大量的財富,會給人以巨大的誘惑,華爾街的神話證實了這一點,但高風險也會與之相伴。假如金融創新不能評估和不可控,假如金融創新的目的是為了逐利,那么,這種創新活動帶來的一定是金融市場的泡沫、危機和災難。本輪始發于美國的金融風暴是次貸危機蔓延的結果,是次貸危機與美國金融創新過度和不恰當使用金融衍生品的產物。美國房貸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購買商業銀行和房貸公司流動性差的貸款,并通過粉飾包裝使其資產證券化,將其轉換成債券在市場上發售,投資銀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術,通過創新再將次債進行分割、打包、組合并在市場上分別出售。由此,衍生層次不斷疊加,信用鏈條拉長,市場泡沫不斷吹大,使得市場主體不再去關注資產的質量,而是考慮在購買了衍生產品之后,如何通過打包、分拆和證券化處理,再將衍生出來的新產品賣給下家。其結果是沒有人去關心這些衍生金融產品的真正基礎價值,從而助長了極度的短期投機趨利化,最終釀成了嚴重的金融市場危機。借鑒美國金融危機血的教訓,我們有必要對金融創新進行重新審視,既要看到其對金融發展起到推進器的作用,又要對其令人防不勝防的放大風險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把金融創新的風險置于可控范圍內。使我們金融企業發展變得更為健康,融資功能更為強健。

2、盲目創新是風險,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

雖說一國沒有強大的金融,就不會有強大的經濟。但我們不要忘了當今這場金融游戲是沒有硝煙的戰場,這場游戲也使我們看到國際金融集團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掠奪他國財富,再現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在政治與經濟領域不斷掀起金融戰役的手段與結果。它給了我們許多啟示:我們金融產品創新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不能為了追求眼前既得利益而創新,它必須要圍繞實體經濟服務而創新。因為脫離實體的虛擬的金融創新,其信用是難以把握和測控的,它必將為事后積聚大量的風險。譬如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券,就是為了解決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當前金融危機情況下,我國許多中小企業是首當其沖受害者,更顯其要害是融資困難,并可由此引起諸多問題困擾,將會引起我國失業率大幅上升。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將會起到提綱挈領、正中要的作用。因為中小企業可吸納大量的就業人員,而就業人員增加就可以增加下游產品消費需求,下游需求旺盛起來必然會引起上游產品消費需求同步增長,從而理順產業鏈,使經濟活絡起來,許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所以說金融產品創新必須要與時俱進,與整體經濟發展相聯系,它不需要空洞的包裝,虛幻的贏利,是要與實體經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會創造富有生命力的經久不衰的經濟增長體系。

3、亞洲金融危機警示的意義

始于泰國的亞洲金融危機,迅速擴散至整個東南亞并波及世界,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這次金融危機在半年時間之內以席卷國家之多、危害之大、損失之慘令世人瞠目結舌,在事后的總結中,人們認為危機的發生絕非偶然,而是一種必然。其外部原因,是國際投資的巨大沖擊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資撤離。據統計,危機期間撤離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外資高達400億美元。但是,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于此,在當前我國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范能力??偨Y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之經驗,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從深層次的層面我們可以認為是現代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它只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制來防范金融危機。但是,這次金融危機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于這些國家和地區內部經濟的矛盾性。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是近20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這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暴露出日益嚴重的問題:包括經濟結構未作適時有效的調整;國際收支赤字增大,外債增多;銀行貸款過分寬松。

二、金融危機的成因

1、金融杠桿無限制放大

人們追求財富的夢想始終伴隨著社會發展,如果超出現實和不擇手段地追求,往往會給別人或自己帶來禍害。過去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他們采用各種手段毫不顧市場環境地擴大生產,引起商品相對過剩,結果所生產的產品沒辦法銷售,經營難以為繼,最終導致大量失業,社會購買力大量下降,社會形成混亂,造成了惡性循環。這種趨利心理不被理性思維所占據,它就會周而復始地出現經濟危機。不過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市場會變得更為理性,產品過剩沒有那么嚴重,對經濟破壞程度沒有那么強。當人們慢慢醒悟過來的時候(也就是說經濟危機所造成的震蕩幅度越來越小的時候),社會更高層的危機就出現了,它的殺傷力絕對勝過產品過剩所造成的經濟危機,這就是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是對孿生兄弟,都是逐利求財不擇手段的后果,都是造成了社會經濟混亂,市場萎縮,流通堵塞,工廠開工不足,失業率急劇上升。近年來,在高利潤的誘惑和激烈競爭的壓力下,傳統上以賺取傭金收入為主、對資本金要求很低的投資銀行,大量介入次貸市場和復雜衍生金融產品的投資。

2、信用過度資產化所帶來的危害

從本質上來講,次貸危機的根源就是金融企業不顧觸犯金融道德風險,非理性放大金融杠桿,令金融風險無限積聚,使泡沫破裂的災難性后果超出了金融體系所能承受的臨界點,進而引發銀行危機、信用違約危機、債務危機、美元危機等一系列連鎖反應,而這一系列危機的背后凸顯的則是美國出現了整體性的信用坍塌。國家信用是金融體制的最后依托。聯邦政府多年來對于兩房疏于監管,無形中縱容了風險的不斷膨脹,而事發后又將“風險社會化”,其所觸犯的“道德風險”則從價值層面上對國家信用造成嚴重沖擊。金融危機的歷史經驗表明,國家信用是建立在金融穩定的基礎之上的,一旦遭遇金融風暴,很有可能連國家信用一起毀掉?!靶庞梦C”也是人類社會最難防范的危機。其他任何危機無論輕重大小,往往都有“特異性”、“變異性”、“周期性”等蛛絲馬跡可尋,人們可以通過采取有“預見性”、“防范性”的措施,進行防范和化解。而“信用危機”的爆發既無先兆,更無固定的模式和規律,因而也相對難以防范和化解。所以在極度投機氛圍的華爾街里,沒有什么不可以買賣,包括良心,甚至是靈魂都可以出售,這種早已透支了的信用資產,也已極度證化了,它早已潛伏著巨大的市場風險,為金融風暴的到來積累了大量的籌碼。

3、集成因素

當今政府關心的是社會有效需求,企業關心的是滿足消費者需求,設計師們是要創造新的需求,消費者所關心的是如何獲得更多消費的權利。離開消費,世界將找不到重心。消費的概念內涵豐富多彩,包括了物質的,也包括非物質的;包括實體的,也包括虛擬的?!吧鐣惺茏岳麆訖C支配的行為邏輯,使得人的多樣化需要的滿足不再成為社會生活的主導。愛情、理想甚至生命這些生活中最可珍貴的事物,都統統受到金錢的支配”。擁有財富,人們才能夠有能力選擇他想過的生活。擁有更多的財富,才能夠有更多的現實權利,而這種權利又多半是一種消費的自由?,F實世界的誘惑是那么快速地變化,通過實物經濟的積累,財富的增長似乎仍然不能滿足人們變化得更快的消費需要。隨著經濟內在的增長因素的被耗盡,實體經濟創造財富的速度在持續下降。泰勒的現代化標準生產、日本的精益生產、半導體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的普及、欠發達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供應等使財富在過去的100年中被高速創造出來。進入二十一世紀初,隨著廉價資源的過度開發、半導體技術發展漸近極限、重大創新普遍減少,下一個財富制造機器又在哪里呢?在實體經濟內生性動力逐漸減弱的過程中,通過投資和膨脹消費的方法來刺激經濟發展和財富創造是最簡單、最便利的工具。但財富顯然將被迫放慢自己的膨脹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