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要求和建議范文

時間:2023-07-27 17:02: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語文教學要求和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中語文教學要求和建議

篇1

關鍵詞:新課改;語文教學;信息化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及其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深入發展,基于信息化的教學模式的構建已不再是遙不可及,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也在這一時代背景和教育改革要求下,逐步開始加強信息化在課堂中的運用。因此,面臨信息化教學的日益普遍和教育信息化需求的不斷加深,在實際高中語文教學中探討一條信息化教學的有效路徑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中語文教學的特點

高中語文課程在高中生繁重的課業壓力下,作為母語課程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是較為容易掌握的,至于語文成績的提升更多的還是在于平時積累和大量習題練習背后掌握的做題技巧和方法。而根據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普遍反映,諸如文言文、古詩詞、課文分析等部分均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隨著高中語文課程的改革,有大量的課程內容要求學生融會貫通,通曉其大意、主要寫作思路、分析技巧以及其中的文化精髓等。因此,為促進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的掌握和教師課堂授課效率的提升,在課堂教學中可大力引進信息化的運用,以期在信息化帶動下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和取得預期教學效果。

二、高中語文教學信息化運用的現狀分析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信息化的運用給語文課堂帶來的教學效益不容置疑。但是,在充分認識到信息化所展示出的教學優勢的同時,我們也應當理性審視,發現其中的不足之處,并為信息化在下一步教學中的優化運用提供建議,進而在不斷改進和改善信息化運用策略的基礎上,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就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對信息化的運用而言,大多還停留在課堂多媒體教學層面,并且對于信息化運用的提倡和督促力度方面存在明顯不足,比如在課堂具體使用信息化的過程中,沒有充分結合文言文、古詩詞、課文分析等語文學習的重要部分,換言之,當前語文課堂對信息化的運用過于淺薄和形式化,沒有考慮學生對晦澀知識的實際講解需求和學生對課堂中信息化運用的實際要求。諸如此類問題是客觀存在、不容置否的,關鍵還需進一步探討信息化的整體有效運用,以期解決遇到的問題,促進高中語文教學水平的提高。

當前教育教學正處于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為順應這一時代潮流,抓住機遇,改善教育教學質量,應該以信息化的運用為依托,實現課堂老師與學生在教與學上的質量提升及效率提升,信息化在教學中的運用已不足為鮮、日益普遍并被廣為接受。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信息化的良好運用更是深受其益,特別是在掌握如何正確運用信息化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其效果尤其明顯。

三、高中語文教學信息化運用的策略分析

新課改背景下,針對語文教學信息化運用現狀,并基于高中語文教學特點,探討高中語文教學信息化運用的策略,通過解決所出現的問題逐步實現在信息化這一教學方法下對語文課堂效率的提升。

1.積極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查詢方式做好課前預習

在日益豐富和完善的高中教育教學體系下,許多高中生由于繁重的課業和升學壓力,并不善于運用網絡信息來查詢語文學習知識,因此缺乏課前預習的積極主動性,為此由教師來對其課前預習做出合適的引導至關重要。教師要加強學生的信息化引導,使學生學會并善于運用當前信息化時代所賦予他們的有利信息資源,繼而進行相當程度的課前預習。在此基礎上,不僅僅會加深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的充分了解,也會因網絡大量精彩信息的共享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這樣,對語文課堂教學便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以媒體教學結合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

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老師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是具有決定性、先導性的。但光憑多媒體教學的盲目使用,并不能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中接受所學知識。教師可以將多媒體與學生的興趣進行巧妙結合,例如,根據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點以及本節課的教學目的,為課堂講學制定相關的PPT、視頻等,可以適當地融入一些網絡流行元素,將晦澀難懂的知識以可視、可聽、可動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多媒體的良好運用深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3.幫助學生適應信息化教學模式,及時跟進和改變學習方法

在新課程背景下,許多高中生不能真正適應信息化教學方法,對于自身的學習方法也不能靈活跟進和改善。這樣會造成教與學的相互脫節,使語文學習的效率大打折扣,并且不利于從根本上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針對這些問題還需要語文教師對學生加強督導和溝通,使學生逐步適應信息化的教學方式,靈活地調整和改變自己的學習策略。

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以及教育信息化的雙向要求下,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化這一方法策略是順應潮流的正確之舉,其有益之處我們有目共睹。但是,高中語文教學信息化實踐中存在的諸多不足也值得引起重視,并且需要我們在進一步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王晶晶.芻議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教學的創新[J]. 現代交際,2013(02)

[2]陳國瑞.淺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J]. 學周刊,2014(12)

篇2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 轉變理念 改進教法 提高成效

教師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引,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創新教學策略、創設教學情境、改進教學方法和優化教學過程,注重在教學中整合教學資源、拓寬教學渠道、搭建教學平臺,在激情引趣中催生學生學習情感、在師生互動中提高語文教學成效,在鏈接生活中放大語文教學效用,全力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一、創設教學情境,營造學習氛圍,在激情引趣中催生學習情感

教師要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從現代傳媒上學習前沿理論知識、教學方法、教學經驗,不斷增強自身的履職能力,人文素養、文化底蘊,全力營造“親師信道、師生互動、情景交融”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自主學習、在生生互動中合作探究、在深入思考中提升績效,教師要履職盡責,走進學生中,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溝通對接,把握學生心理動態、認知能力、學習基礎,與學生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設“寬松、愉悅、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大方得體的舉止、親切鼓勵的話語,影響帶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語文學習之中,教師要虛心聽取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求,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老師的尊重,梳理整合學生的意見、建議,把一些對教學有益的意見、建議運用在教學實踐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對學習給予更多的關心幫助,在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學生表現出的積極思維、點滴進步都要及時地給予表揚、肯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信心。

二、改進教學方法,運用電化教學,在師生互動中提高教學效率

隨著科技的發展,教改的深入,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教學方法已廣泛運用于教學之中,為提高教學效率發揮了較好的輔助作用,多媒體教學方法的引入運用,為高中語文教學注入了一股活水,為學生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不但有助于催生學生的學習情感,而且有效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益。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教學信息,但教材中所包含的教學信息比較有限,無法完全滿足學生身心發展與成長進步的需求和拓展需要。有效發揮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在相關教學網站上下載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信息,一方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內容的生動性、翔實性,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催生學生的語文情感,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活動。筆者在教學中注重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生動、直觀、形象”的教學氛圍,優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學成效。

三、教會學習方法,引導自主學習,在發揮作用中凸顯主體地位

教師要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精神,緊扣素質教育教學需求,在教學活動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情感愛好,教會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會方法比教會知識更重要,引導學生由“會學”向“會學”轉變,將教學活動由單向講解傳授轉變成學生合作探究過程。筆者在教學中,教會學生學會預習,培養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讓學生在課前通過朗讀課文,運用工具書、網絡解決一些字、詞、句等知識難點,把一時“搞不懂、摸不清、猜不透、想不明”的問題標出來,以便于在開展合作學習、師生互動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解決,提高語文教學的實用性和有效性;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的解題思路、解題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啟發、點撥,發散學生的思維層次,要注重設計探究思考題,為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打下基礎,在設計過程中把握教學目標要求,引領學生思維,逐層深入探究,指導學生依靠自身的努力來完成學習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成果匯報活動,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點評,對學生所思、所想進行補充與完善,讓學生科學、準確、全面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四、銜接現實生活,開展主題活動,在結合實際中放大教學效用

篇3

摘 要:隨著現代教育改革的實行,我國高中語文新課程也已經得到了全面的落實和發展,雖然現在廣大教學工作者都在實踐過程中嚴格執行著教育改革的理念,但是通過對高中閱讀教學的研究,發現其中仍舊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為了將現階段的情況進行改進,更好地提升閱讀教學效率,進而對教學質量起到更大的幫助和提升作用,廣大教學工作者就要強化教學標準,對語文學習的相關規律進行充分研究。在這個基礎上提出優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相應策略。基于此,將對高中語文展開相應的研究,全面分析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以期對高中語文閱讀質量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在新課改的背景條件下,為了更好地體現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原因不僅是要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進行提升,同時也是為了進一步對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行強化,這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思維養成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意義。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和學生的人格發展也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因此,教師必須要對這項工作引起重視。接下來,本文就將對新課改以來的語文教學現狀進行研究,從而探索更為適當的閱讀教學策略。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雖然教育改革實行多年,但是就現階段的閱讀現狀來說,閱讀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其問題主要體現在:(1)高中生閱讀量逐漸減少。高中教學過程中,學生面臨高考,因此,其學習壓力相對較大,在這個背景下,學生想要得到全面的發展,通常會選擇放棄一些閱讀時間,造成學生的閱讀量逐漸降低。(2)閱讀興趣和品味下降,閱讀興趣開始向著感性化的方向發展。由于這個階段學生的思想趨于成熟,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品味也將發生極大的轉變,這對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制約作用。

二、提高高中語文閱讀興趣的策略

在現階段實行課程改革的前提下,想要全面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筆者建議在今后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采用以下策略:

1.強化學生興趣意識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的過程中,學生只有對一件事情有興趣,他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過程中,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是這個原因。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不得不承認,其具有一定的枯燥感,所以想要提升閱讀質量,就應該對其閱讀興趣進行培養,加強其對語文讀的興趣意識,從而幫助其對語文閱讀教學投入更多的熱情和積極性。比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通過這種方式,勾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其學習興趣和閱讀興趣。

2.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掌握,提升閱讀效率

在對高中生進行閱讀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地認識到學生的內心需求和知識掌握,通過在日常生活中對學生的了解和觀察,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性格特征,通過這種方式,能有效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對進一步開展閱讀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教師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觀察,了解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掌握情況。在閱讀能力提升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對學生展開相應的引導,讓學生對文章的表達情感和整體思維方向進行把握,從而獲得更為真實的情感體驗。因此,這也要求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多給學生一些閱讀時間,通過對其指導工作的加強,對學生語文能力進行有效提升。

3.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在閱讀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并且在開展閱讀教育的過程中,不斷滲透其主體地位的思想和意識,讓學生充分認識其在語文課堂中的重要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個性化的尊重,在閱讀開展以后,充分表達自身觀念和想法,對閱讀中不理解的地方和環節也要及時指出,通過這種方式,師生之間的溝通也將得到有效強化,從而對閱讀教學的開展提供更大的幫助,為其閱讀能力的提升奠定穩定的基礎。

為了改進現階段的情況,更好地提升閱讀教學效率,進而對教學質量起到更大的幫助和提升作用,廣大教學工作者就要強化教學的標準,充分研究語文學習的相關規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和學生的人格發展也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因此,教師必須要對這項工作引起重視。雖然教育改革實行多年,但是就現階段的閱讀現狀來說,閱讀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通過本文的研究,希望在今后的閱讀教育中起到更大的幫助作用,進一步提升我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為實現素質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容.新課程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4,381(6):110.

篇4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高中生在步入高中學校后迅速面臨選科走班的問題,然而,由于我國職業生涯規劃研究起步較晚,且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階段,而普通高中更多的進行以成績為導向的教育,這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尤其是職業發展能力的培養受到忽視。學生在進行專業選擇時普遍不能根據自身及專業情況做出正確選擇。“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實施刻不容緩。新課改實施初期,在高中階段實施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仍面臨課時緊張,師資缺乏等問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文件都要求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因此,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實施既具有現實需求和又有政策依據。另外,相比其他科目,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強、涵蓋面廣、課時量大、利于對學生進行自我認識等心理教育的獨特優勢,《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也提供了可在教學中展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素材。調查顯示,高中學生對從語文教學中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有一定訴求。職業生涯規劃應注重職業興趣和職業能力的培養,興趣與能力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高中生正好處于職業生涯規劃的探索階段,此時興趣和能力培養的研究及具體實施就顯得尤其重要。因此,充分利用現有的語文課程資源,精心設計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重要意義。

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目標和任務

大部分高中生在入學之初,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不會對自己做出明確的規劃,學習的動力不足。作為高中教師有必要透過教育教學,幫助學生找到自己興趣與學習動力的切入點。鑒于我國生涯發展教育的現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首先,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知,明確自己的性格、氣質、能力;其次,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是什么,此興趣并不是一時的愛好,而是能夠長時間地堅持的,并能跟自身性格特點相結合的;第三,就是要有豐富的職業知識,通過真實體驗與自身結合,確定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目標。第四,要有側重地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提高職業綜合素質。

二、職業生涯規劃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分析作者及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引導學生認識自我

認識自我是生涯規劃的基礎。被譽為“中國中學生職業規劃第一人”的吳志蘭老師曾說,如果孩子能在中小學期間就對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能力有所了解,知道自己以后希望從事什么職業,并對這一職業和涉及的專業進行一些探索和研究,那么,他們日后在擇業時就不會盲目。相反,如果對自己認識模糊,那么以后的職業人生可能就是痛苦的。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自我認知教育是必要的。例如,教學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等詩文時,教師可就作者陶淵明的性格特點,對學生進行了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讓學生通過具體詩文了解并分析陶淵明的性格,讓學生意識到正確認識自己的個性特點對人生之路選擇的重要性。另外,在學生課外延伸閱讀《史記》后可集中探究“鴻門宴”部分,滲透分析劉邦與項羽的性格,以及二人的性格與命運的關系。可結合文本具體內容重點分析項羽的驕矜自負、寡謀輕信等性格特點,與之對應的是劉邦的堅韌克己、能屈能伸的個性。正所謂“一念定生死,一宴定天下。在激烈的帝王爭奪戰中,項羽的性格注定他不能與劉邦抗衡。雖然劉邦的一些作為,被國人所詬病,但不可否認,他的性格特點為他在勝敗角逐中贏得一次次先機,并最終助他成為一代君主。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對人物性格的分析是必要的,分析哪些性格可以促進自己學業上的乃至以后事業上的成功又是對社會有利的?哪些性格特點會成為自己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并讓學生思考如何去揚長避短,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目乃至職業。再如,在學生課外延伸閱讀《紅樓夢》和《史記》、《儒林外史》等名著,通過著作中人物形象的投射來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性格特點,發現自己性格中已有的和不具備的特質,更加全面地認知、完善自我。

(二)充分開發課程資源,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增強職業規劃意識

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于豐富語文課程內容,激發學生對于語文的興趣和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開發者。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善于開展各種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潛力。例如,在學習完《屈原列傳》和《報任安書》兩篇課文之后,可舉行一個以“擇死或擇生”為辯題的辯論賽,分析為何屈原選擇死,司馬遷選擇生,二者都能受到后世的景仰,通過辯論分析其原因,剖析其價值,既可以對屈原與司馬遷的選擇有客觀全面的認識,又塑造了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激發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更好地認識了自我,對自我有了新定位;老師對學生的價值取向可加以引導,同時以伯樂的眼光發現有辯才的學生,對學生的發展選擇給予一定的建議。同時,有選擇地開展與語文學習相關的其他興趣活動,比如詩歌朗誦比賽、書法比賽、征文比賽、經典閱讀活動、記者采訪活動、播音主持活動、演講活動、表演活動等。以上這些活動的開展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又能讓學生展示與發現自己的個性,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所在。在此期間,教師可以給學生適時介紹與語文相關的職業,如媒體編輯、采訪記者、節目主持與管理、教師、文秘、電視編導、自媒體作家等職業,讓學生樹立起職業發展的觀念,增強生涯規劃意識。同時,應該借此良機向學生介紹相關行業的特點及從業能力要求,如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等。

(三)閱讀名人名著,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目標

生涯規劃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學生對自我的性格特點,興趣特長有了充分認知后,應該引導其根據自身特點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比如,在學習到王安石或杜甫等古人的作品時,可拓展古人青年立志報國的高遠志向讓學生切身體會與學習;另外,可以拓展聯系馬克思的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讓學生明確自己作為中學生,也需要樹立一個適合自己的人生目標,并為之努力奮斗。教師若能在此類文章的教學及拓展中,抓住教學的契機,讓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目標,生涯規劃教育可謂水到渠成。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著力提升的學生能力

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會不斷地認識自我、明確目標,然而“現實我”與“目標我”是有一定距離的,要縮小這個距離,教學中可側重提升以下幾方面的能力。

(一)表達能力的提升

當今社會,表達能力日顯重要。在語文教學中開展辯論賽能夠有效提高這一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很多課文的學習中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其他方面的表達能力,如,可在《六國論》一文的學習中滲透議論文的寫作方法,在學習《諫太宗十思疏》時讓學生掌握勸諫技巧,為日后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自主學習、探究能力的提升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都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實現,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在語文課的學習中,教師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尤其重要,教師設置問題讓學生課前自主預習,課上自主討論,課后自主復習,在此期間對學生適當點撥,爭取讓學生每節課都發揮其自主性,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能力。

篇5

關鍵詞: 高中語文 科學素養 作用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高科技產品的日新月異,是這個時代的典型標志,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夠深刻體驗到高科技帶來的震撼。在現代社會中,個人的科學素養絕不是無關緊要的,而是關乎他的生活質量、社會地位,當然也不是他個人的事情,而是影響和改變整個國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大問題。

公眾科學素養主要指人們對科學知識、科學研究過程及方法、科學對社會的影響的認知程度。一個國家國民科學素養的普遍水平,不僅影響到該國的科學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而且有效影響該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諸多方面。因此,幾個杰出的科學家雖然能夠給國家帶來聲譽,但是不能帶來國家整體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的騰飛,要使國家科學技術的取得極大發展、經濟獲得騰飛需要提高全體國民的基本科學素養。對于我國來說,現在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快車道,現代化的步伐越來越快,這就對普通國民的科學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這樣說,公眾科學素養關乎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但是我國國民基本科學素養并不是很高,中國科協進行的第八次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顯示,到2010年,全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僅為3.27%[1]。與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相對應的是,我國公民的基本科學素養并沒有跟上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此,全面提高我國國民的科學素養,將對我國社會可持續健康的發展及實現全面現代化具有重大的意義。

語文作為以啟迪并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的基礎課程。主要任務是弘揚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的優秀文化遺產和吸收各文明的優秀文化,對提高我國全體公民的思想道德修養、文化知識能力、科學技術素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2]但是,長期以來,各級教學機構和任課教師更重視語文的人文性,經常忽視語文教學在科學素養的養成方面的作用。筆者認為,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改善語文教學在提高國民科學素養中的作用。

1.因勢利導、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科學思想與科學方法是高中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的基本目的。現行的語文教材,涉及天文、地理、生物及其他自然科學研究領域的課文比比皆是。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只是關注文學性,往往忽視文章中對學生科學素養、科學世界觀的培養,是對作者寫作意圖的理解不充分,不利于學生科學興趣的養成,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語文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教材,在保證語文知識教學的同時將文中科學知識合理傳授,在提高學生的語文文學知識的同時也可以使學生感受科學的洗禮和熏陶,提高科學素養。

如教學《飛向太空的航程》這篇文章時,正常地引導學生學習規范的結構特點、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體會其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可以促使學生養成關注科技新聞的習慣,激發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取得的進步產生自豪感。除了這些正常的教學工作之外,也可以鼓勵學生運用現有的物理學、數學等自然科學知識,查詢學術、科普期刊,初步了解各種飛行器基本技術參數,設計規格及其相關的物理學基礎知識,激發學生對航空航天的熱愛。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對科學進行初步探究培養科學興趣,在他們心中打下對科學的信仰和熱愛科學的堅強情感基礎。教師通過使語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教育緊密結合,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善于觀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科學素養。結合理科相關科目,比如物理、化學和生物,促使學生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精神,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質的提高和飛躍。

2.在寫作教學中注重學生科學創新精神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各級學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和目的,也是時代賦予教育的偉大使命。寫作是一個創造性極強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科學的邏輯思維,是作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和至高目標。通過寫作教學,教師要教會學生在作文中樹立創新思想,寫出個性,彰顯理性。《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3]想象力是創新能力的前提條件,也是創新能力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是寫出賞心悅目的文章的必要條件之一,沒有豐富的想象力,寫出的文章就會空洞無物,缺乏吸引力。

因此,在寫作教學中,關注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將是語文教師一項長期的教學任務。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形成,實際上是成長經歷中的表象刺激的作用。想象力是從舊的形象中分析出必要的元素,按照新的構思提高到詞語描繪的水平、整合到新的形象實現質的升華。學生成長的經歷中積累的各種形象越多,通過各種學習獲得的自然科學知識越豐富,就會為想象力構建豐富的資源庫,使學生站位更高,視野更廣闊、想象力更多彩。體現在寫作中,學生更有機會寫出有思想、有深度,符合科學思維、有嚴密邏輯的好文章,將有助于學生科學創新精神的培養。

3.提高語文教師的科學素養

現在各級學校的教師已經實現公開招考和聘任,操作起來一般不少于兩個過程:一是筆試,內容為考核教育學、心理學、相關專業教學案例,也有增加教育法和教育熱點問題的時候,主要考核的是應聘者應該具備的教學基本能力素質。

二是面試,內容主要為提供10分鐘左右的時間,應聘者采用說課或試講的方式,有時還可能進行一些技能測試。重點考察應聘者教學內容的熟悉應用能力、課堂掌控能力及應變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一般由地市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報名應聘者要求有教師資格證和中文、語言等相關專業。在教師聘任過程中,可以擴展到理工科的相關專業參加語文教師的應聘。通過這些語文知識豐富、文學修養高的理工科學生的加入,可以加強語文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各地教師的選拔和聘用在不斷探索發展,正在日趨完善,這對于我國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快速提高,當然對語文教師隊伍科學素養的穩步提高均有巨大的推動意義。

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日新月異,體現在日常會話的方方面面,缺乏科學素養將變成新時代的文盲難以適應時展社會的需求。提高全體公民的科學素養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在強調人文素養的同時也應該關注科學素養,樹立二者并重的觀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充分認識科學理念和科學精神在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在日常工作學習過程中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不斷學習各學科基本科學知識,特別是出現在語文課文中的有關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背景。

學校應該積極推進教師參加各種進修班、利用好網絡資源,比如“慕課”(MOOCs),是新近涌現出來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發端于過去的那種資源、學習管理系統及將學習管理系統與更多的開放網絡資源綜合起來的舊的課程開發模式。通俗地說,慕課是大規模的網絡開放課程,它是為了增強知識傳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協作精神的個人組織的、散布于互聯網上的開放課程[4]。學校應該為教師的進修和培訓提供一切便利條件,設立細化的獎勵機制,在教師職稱晉升、業務考核中體現支持。切實使語文教師認識到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提高他們積極主動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自覺性。

參考文獻:

[1]肖慶.技術價值的考量與影視藝術的未來[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4(2):29-34.

[2]劉立忠.語文學習力的培養與學生的終身發展[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02:14-15.

篇6

關鍵詞 高職 語文課 有效性

高職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表明:在實現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過程中,各種素養(含人文素養)的提高是一項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人文素質教育最有利于培養高職學生的自強、自信、自立意識。對于高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來說,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與技能學習的作用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高職畢業生將來從事某一專門職業時,其專業知識的運用和專業技能的發揮,往往與個人的思想道德、心理身體及人文素質等非專業方面的因素有很大關系。有一定人文素質的高職畢業生,可以在職業活動中發掘出工作的樂趣和生活的真諦,會自覺將工作與人生的重大意義有機地融為一體,從而在職業活動中取得突破、做出成績。

高職院校的畢業生不僅要有較強的專業技能,還應該是一個綜合發展較為全面的人。然而,當前有不少高職院校學生,由于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基礎知識學得不扎實,特別是語文學科的綜合素養不足,往往表現在后續專業課程學習上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的先天不足,更為可怕的是他們中的不少人已經顯出知識淺薄、語言粗俗、學養缺乏、心理扭曲和理想缺乏等問題。面對這些客觀存在的問題,我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加強高職院校的語文類課程的實施和評價,使之成為高職院校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主體內容,使高職學生真正受益,進而提高其人文素質和語文能力,為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怎樣發揮語文課的人文教育功能,如何通過語文教學有效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高職語文應該通過怎樣的內容和形式,來有效實現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目標,這是每一個高職語文教師都必須認真思考和對待的問題。

一、高職語文教學應注重知識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我們面對的高職生是經歷過高考或中考失利的學生,他們在心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挫折感,高職語文要體現人文關懷,精神關懷。通過優美的散文詩歌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美,人類積極向上奮斗精神;通過小說戲劇的學習,感悟社會人生艱難曲折,理解人生的責任和價值,幫助學生修補心靈,激發他們的生活熱情,引導他們面對現實,樹立自信,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高職教育應充分發揮語文課得天獨厚的優勢,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職業技術人才,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首先,通過語文課的學習,增長學生語言文化知識,使學生了解祖國燦爛的文化遺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高職學生入學時語文水平一般都比較低,語言、寫作、字詞都很差,學生的語文基本素質、傳統文化知識、讀寫能力還很不夠。很難適應將來工作的需要,這就要求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使學生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常用文體的寫作能力,為將來的工作和以后的繼續學習打下必須的基礎。

其次,通過優秀文學作品的學習,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自古就有“文以載道”之說,課本所選的文章,都是中外文學名作,學習這些作品,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學生的情感,更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教育。文學作品中所塑造的優秀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本人的人格魅力,無疑會對學生形成正面的示范作用,對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起到良好的影響。文學作品所表達的積極主題,則會對學生是非觀念的形成起到良好作用。而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狀況、人物關系會彌補學生人生閱歷的不足,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經驗。文學作品對學生起到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往往是人為說教所不能達到的。也是其他任何課程所無法替代的。

再次,通過應用文體學習,使學生掌握常用事務文書和公務文書的格式和寫法,為以后走向社會從事工作做好準備,為學生將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服務。

二、高職語文教學要突出職業教育特點,重視綜合能力培養

高職語文教師必須改變觀念,淡化語文學科的系統性,認識高職教育的職能和特點,深入了解學生所學專業的特點和需要,使語文教學為專業學習以及學生將來所從事的專業服務。高職語文教學不能象大學語文那樣注重系統性,講求博深,更不能象高中語文那樣字詞句篇精雕細刻,死記硬背。高職語文教學必須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為學生將來就業服務。

一是提高文學鑒賞水平和語文素養。高職語文課沒有升學壓力,沒有考試的局限,可以更好地突出文學性、人文性和應用性。從人的交往、互動,探討語文教學,教語文課。要重視培養學生讀書的良好習慣和閱讀能力,引導學生閱讀欣賞優秀的文學作品,提高文學鑒賞水平和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人文修養,努力使學生成為高素質的勞動者。

二是重視常用應用文知識和聽說能力訓練。因為教育的目標不同,高中教材中雖然有常用應用文知識和聽說能力訓練的內容,但訓練很少甚至沒有列入考核內容。高職教育則以就業為導向,高職畢業生應該甚至必須具備更多的能力。學生的知識范圍越廣,具備的能力越多,就業的路就越寬。一個用人單位領導曾這樣評價我們的學生:專業技能不錯,語文水平太差,挑不出一個會寫總結、計劃的。這無疑給我們的高職語文教學提出了方向性的要求和建議。

三是重視提高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要把應用寫作作為高職語文課的重要內容之一,使學生掌握常用的應用文體的寫作知識,提高寫作能力。在教學生學習寫作的時候,從培養能力入手,邊講邊練,讓學生學會常用文種的寫作。同時,還應該認識到,應用寫作不但是工作的工具,更是人文載體,是信息載體,思想載體,情感載體。要教給學生正確而全面地觀察問題、認識問題,客觀地分析問題,實事求是的評價事物的能力和方法。

高職語文課是高職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載體,充分發揮高職語文課程的素質教育功能,培養高素質的,適合現代社會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每個高職語文教師的責任和義務,也是高職教育應該重視和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需要我們每一個高職教育工作者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楊升菊.高職語文教學中的能力培養初探.中國現代教育網,2007.9.

篇7

關鍵詞:文化視角;課堂現象;高中語文;課堂教學

文化是人類的活動方式及其結果,包括一切認知活動,行為方式和物質創造,以及潛在于人的精神世界內籍此引導行為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審美情趣和其他觀念形態。文化體現在師師之間、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互動而建構起來的教學生活方式中。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概念,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 Tylor,1871)對文化下的定義:“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

體。”[1]《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中給“文化”下的定義:“文化存在于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借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傳播,并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制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2]文化概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因為它產生一整套解釋、理解和描述人類行為或社會特性的理論和原則。

本文試從文化視角來審視課堂中幾種常見的現象,從課堂中一些教學現象以及教師和學生的行為中挖掘背后隱藏的真正文化本質,進而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改進高中語文教學質量,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

二、 幾種常見的課堂現象及分析

(一)課堂上,教師喜歡高高站在講臺上

在我們的課堂上,尤其是中小學生的課堂上,我們經常看到的一種現象就是教師喜歡站在高高的講臺上,以一種威嚴的姿態,居高臨下,審視著下面的學生。

分析:這一現象是與我國古代傳統一直推崇的重師道尊嚴的文化是一致的。荀子把君,師擺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天生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事業出?無君師惡治?”[3]家庭本位現象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牢固的思想文化保證,對于教師而言,一方面受命于天子為家長的最大的家-國家,另一方面又要實現各小家的期望。作為教學活動具體參與者的教師與學生,其主體方位感會消散在家庭中,主體自我意識淡泊,一切聽命于家庭的安排,在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的信任,交流都要以家庭為指向,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與溝通,即便有的話,在宏觀上也要以家庭為基準線,而不是以師生為出發點。在家庭本位的籠罩下,具體到教學活動中的教師與學生,又存在教師本位現象,教師是教學活動中至高無上的權威,他根據社會,家庭的要求,具體執行對學生塑造,打磨的工作,學生則惟命是從。[4]

(二)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后,傾向于鼓勵學生 “七嘴八舌”地回答。

在我國,尤其是小學和初中的課堂上,教師往往會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七嘴八舌”地回答同一個問題,以顯示課堂氣氛的活躍。

分析:不同的文化群體有著自已的時間取向,對時間的態度和解釋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美國人類學家E.T. Hall也曾說,各個文化就像擁有自已的語言一樣,擁有自已的“時間語言”。“時間語言”不是通過有意識的“學習”得來的,而是在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中“習得的”。時間取向是在社會實踐中自然而產生的,是無意識,不為人所察覺的。[5]根據美國人類學家E.T. Hall的觀點,單向記時制和多向記時制最大的區別在于以前者為特征的國家里,人們在一個時間內只集中做一件事情,并嚴格地遵循時間表;后者,人們習慣于在一個時間內同時做好幾件事,并且在遵守時間上靈活性較大。我國就是屬于后者,多向記時制。所以,在我們的課堂上,我們經常看到教師讓一個學生在座位上讀課文,自已卻在黑板上不停地寫著自已的教學內容。

(三)教師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但是學生卻不愿意表達自已的看法。

當教師讓學生就某一問題發表自已的看法時,大多數學生寧愿低下頭,放棄自已的發言權,不愿表達自已的意見。

分析: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教師與 天”、“地”、“君”、“親”一樣具有至高無上的社會地位和絕對的權威,是知識、禮儀的化身。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一開始就受到倫理等級的影響,形成教師講,學生聽的“慣習”,這種“慣習”的產生從學生接受教育時便開始得到培養,當此種慣習完全融入到傳統課堂中,他們就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即“就像在自己家方式所建構的法律制度賦予教師以權威的一種形一樣”。[6]歷朝統治者和中國從三代開始政治上就實行宗法制和封建專制統治,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和灌輸,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 古語云:“人有師而法而知,則速通;勇,則速威;云能,則速成;察,則速盡;辯,則速論。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法法者,人之大殃也。人無師法者,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7]

三、 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啟示

本文主要是針對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改革一直未曾停步,教學改革對我們的教師、學生和課堂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評價標準。

以下筆者針對以上分析的幾種課堂現象提出了自已的建議:

(一)教師要和學生建立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

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取知過程的一部分。”[8]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改變高中語文課堂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教學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即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學生自我的內在交流過程。是相互啟迪,相互激勵的過程,是情緒,情感相互濡染的過程,是思想精神相互貫通的過程。[9]

高中課堂應該打破師生之間單向、一維的知識授受關系,更多的是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與合作。語文教學的特殊性要求我們的教師應該走下高高的象征著權威的講臺,和學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親密、充滿活力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達到我們期待的教學效果,中國教師喜歡課堂氣氛“和諧”,其實過于和諧的氣氛不利于雙方的交流和創造力的發揮。

(二)教師要專注傾聽學生的“聲音”

高中學生是有主見、有思想、有表現力的群體,他們期望別人能夠傾聽自已的聲音,希望得到尊重。課堂氣氛活躍是我們課堂所提倡和向往的學習氛圍,但是這種“活躍”有可能是假活躍,這種熱鬧的氣氛沒有產生預想的學習效果。課堂氣氛的過于“活躍”讓學生失去了充分表現自已的機會,使教師也失去了傾聽學生聲音的機會,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形式多變的教學方法。教師走下講臺,來到學生面前,同一個問題,可以多聽取幾個學生的意見,要求學生一個一個地回答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時,師生之間多一點對話與眼神的交流,多給他們一點話語權,多給他們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

(三)教師要給學生真正的話語權

后現代哲學家福柯認為,“話語是一種權力關系,它意味著誰有發言權,誰無發言權。”“盡管它是一種隱蔽的,表面上無行為人的控制系統,然而它在社會中是一種真實的權力。”[10]中國教師在課堂上長期把持話語權,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這一狀況雖有所改變,但是教師仍然占領著話語的制高點,控制著整個話語空間和話語情境的展現,學生的話語受到教師話語的指令,按照教師的思維進行,教師有時也刻意在課堂中制造出學生爭先恐后發言的熱鬧場面,看似學生有了話語權,而實際上是一種“虛假的話語權”。

而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讓學生發表觀點,學生總是寧可低下頭,保持沉默。

篇8

一、研讀課標更新觀念

首先,明確選修課程的性質。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規定“選修課程設計五個系列。系列1,詩歌與散文;系列2,小說與戲劇;系列3,新聞與傳記;系列4,語言文字應用;系列5,文化論著研讀。每個系列可設計若干模塊。學校應該按照各個系列的課程目標,根據本校的課程資源和學生的需求,有選擇地設計模塊,開設選修課。對于模塊內容的組合以及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順序編排,各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實施。課程和具體名稱可由學校自定。”根據這些規定,對于選修課程可以這樣理解:選修課既是國家課程,又是由學校按照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自主開發、自主實施、自主管理的地方課程。因此,教師不僅是課程的教授者,也是研發者;既要積極探討選修課程的設計開發,又要創造性地組織教學,還要合理地進行教學評價。而學生不再是知識的接受者,而是教師探索新課程教學的合作者,因為學生對自己學習的課程有選擇權。他們對知識的學習,不是記住課本或者老師的結論,而是積極參與學習探索知識的過程;不僅僅要掌握字詞句,而且要獲取學習知識的能力,探求學問的方法。所以,選修課程的開設,打破了過去高中語文課程內容統一、課本統一、進度統一,乃至作業統一、考試統一這樣非常單一的局面,無論是教師授課還是學生學習,在內容上體現多樣化,在方式上體現個性化。由此可見,選修課的實施,集中體現這次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那就是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促進“個性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講,選修課程的性質就是師生協作、共同參與、自主發揮、積極探索的新型課程。

其次,要明確選修課與必修課的區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規定“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有的側重于實際應用,有的著眼于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宄。“必修課的評價應立足于共同基礎,而選修課的評價在注重基礎的同時,更多地著眼于差異性和多樣性。“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差別……不同類型的選修課之間存在著目標和教學方法上的差別……所以選修課特別需要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這表明,選修課除了與必修課一起共同肩負“進一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這個基本任務,體現基礎性之外,更重要的是,給予學生選課的權利,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自主學習,不僅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且在應用知識、審美情趣、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等方面得到充分切實的發展。

必修課注重共性和基礎,而選修課則體現個性和特長。選修課程的教學重結論更重過程。

再次,要準確把握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尺度,特別是要避免出現“將大學課程下放”的傾向。《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附錄中列舉了一些示例。這些課程的名稱 看上去類似大學課程。但是,在“教學建議”中明確規定:“選修課的設計,必須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水平。不能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的補習課和應考的輔導課。也不能簡單地照搬大學里的選修課。”這些規定,就為教師開發設計以及教授選修課,劃定了一個標準線。也就是說,選修課既是整體課文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它又有相對的獨立性,既不隸屬于必修課,也不是大學課程的簡化重復。仍然遵循“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宄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這一基本理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積極參與注重實踐

第一,開發和設計選修課。根據對“課程標準”的研讀,在開發和設計選修課時,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應該體現知識、技能和情感并重,既要重視預設目標、既定計劃,又要重視臨場發揮、隨機應變。也就是說,在完成設計好教學目標,預期的教學任務的同時,也要為師生在授課聽課的過程中隨時發現非預設性的問題留下空間。打破以書本為本位、以教案為本位、以教師為本位的教學模式。因此,選修課程的課堂上,允許出現教師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問題,也允許出現在短時間內不能解決的問題。二是要充分發揮地方課程資源的優勢。比如泉州地區就可以利用九日山摩崖石刻、洛陽橋蔡襄遺跡、弘一法師遺跡等條件,開設“書法藝術鑒賞課”。三是要結合本校的硬件設施。比如“中外戲劇選讀”就要觀摩影視作品,這就會涉及電教設備的問題。四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知識水平都有差異,對選修課的要求就不同。如“先秦諸子論著選讀”課,對學生文言文的基礎和對文言文的興趣要求都比較高,在一級達標學校的開設效果會比非達標學校的效果好。

第二,指導學生選課。一是要幫助學生結合社會發展趨勢、未來就業情況來選課。要讓學生明白選課不能脫離生活實際,不能僅憑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不去考慮未來的社會發展。如社會對某種專業人才的需求及未來走向、高校招生的情況等等。二是要幫助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比如個性、特長和潛能、家庭背景會對學生未來是否從事藝術類專業有較大影響。三是要幫助學生充分了解當地的社會環境、學校的選修課制度以及家長期望,盡可能地協調好個人愿望與客觀條件的關系,消除可能出現的影響選修課的矛盾。

第三,教授選修課。一是要制定符合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操作可行的教學計劃,這是授課的前提。二是要注意多種方法綜合使用。如“中外小說戲劇名著精讀”就要同時并用課前自學、課堂討論、分析交流等方法。三是要遵循“先學后講”的教學順序,學生有權選課,那么,授課過程也應該先經過學生自主地學習、探宄,老師再進行點撥。四是要注重互動交流。選修課具有比必修課更靈活的特點,授課過程就更有必要加強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合作和探討。

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課改的前提是存在著問題,課改的過程也會出現問題。對于語文選修課程來說也不例外。

第一,教學評價問題。這就必然涉及學分制與高考的關系。《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規定,在教學評價方式上采用學分制。學分制必須以選修課制度為基礎和前提,在內容、層次、進度方面都有較大的自主選擇的余地,體現了人文性、多樣性、差異性、過程性原則。高考雖然受到不少批評、指責甚至詛咒,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復雜的社會原因,在短時間內,高考為高校選撥人才和對高中教學評價乃至指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地位難以動搖;沒有人能夠提出代替高考的有效辦法。高考作為一種教學評價方式,具有科學性、公平性的優點,但更明顯地體現了結論性、功利性原則。因此,二者的矛盾不言而喻。在課程改革走在高考改革前面的情況下,如果不能使學分制與高考步調一致,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會出現現在的“教學大綱”被“考試說明”架空這樣尷尬的局面。因此,我們在呼吁高考改革要盡快實施的同時,要按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加強研宄,制定出切實可行的便于操作的具體的評價方法,落實學分制評價制度。

我個人認為,語文課程改革成敗的標志是選修課能否落實,而選修課能否落實的關鍵是學分制能否施行。

第二,教師業務素質和教學管理能力。選修課使學生有了選課的權利,在客觀上要求教師由原來考慮如何上好課,變成目前如何吸引學生來聽課,這樣勢必出現一人多開課,一課多人開的局面。這既是挑戰一一教師過去“統一”要求下的“順從”也是機遇--必須在選擇中學會進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成長。同時,從教學管理的角度來說,選修課打亂了原有的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管理秩序,將出現教學班和行政班并存的局面;這也促使教師在授課的同時,也要積極主動地參與管理。因此,對于教師來說,只有提高業務素質和課堂教學管理能力,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新形勢。

第三,社會教育觀念。課程改革,特別是選修課,將會面臨巨大的社會壓力。不僅要解決課程資源、教師資源、設備資源不足的問題,而且要迎接忽視學生的社會化和個性發展的傳統教育目的觀和價值觀的強烈挑戰;特別重要的也是特別困難的是,這涉及政策、財力和招生等極為復雜的社會問題。通俗地說,選修課要求全社會“洗腦”。那么,能否獲得社會的支持,就是選修課能否成功實施的前提條件。因此,要求教師首先轉變觀念,積極地、主動地、努力地拋棄重課堂教學而輕社會實踐的思想,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跟得上課改的步伐。

篇9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五年寒窗固然能培養出工程師,但學會做人,則需要一輩子;要培養自己具有美的心靈,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中學語文教學尤其要大力貫徹審美教育,陶冶學生性靈、凈化他們的靈魂,使其獲得健康的審美情趣、美好的感情、豐富的知識,從而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熱愛并創造美好的生活。

那么,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創設情境發現美

創設審美情境可以啟發學生想象,引導他們展開合理的聯想,激活他們的審美心理,使他們發現美。

1.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技術具有將抽象生動化、具象化,沖破時空限制等特點,能夠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利用多媒體呈現的豐富圖畫和完美音質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多種感官,拓展他們的想象空間,并促使他們在欣賞美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和建構。在教學《一滴眼淚換一滴水》《辛德勒的名單》這類課文時,我基本不講解課文,而是留出時間讓學生觀看相關電影,讓學生身臨其境,更直觀地引發他們的審美心理。

2.運用新穎的教學技法。教師的語言、動作,精美的導入,可以創設意境,幫助學生產生審美的欲望。比如在講授《雷雨》一文時,我引導學生將教室布置成舞臺,并讓他們分角色扮演劇中人物。學生通過繪聲繪色的表演,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再如講授《我的五樣》一文時,我先讓學生做了一個游戲:在紙上寫出生命里最重要的十個人或物,然后從中一樣一樣地刪減自認為不太重要的,直至剩下最后一樣。游戲還未結束,許多學生就哭了,因為他們發現很多東西是生命中無法割舍的,從而明白了生命的意義。

二、激活情感體驗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審美教育應該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動人,用情感開啟學生心靈的大門。易健教授認為“現代美育是一種感性的情感的生命教育”。可以說,情感是一切審美活動的基礎。那么,怎樣才能激活情感,引導學生體驗美呢?

我想,教師本身應充滿激情。“文似看山不喜平”,講課也是一樣。波瀾不驚的課讓人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而充滿激情、波瀾起伏的課堂卻能引導學生達到思維的高峰,喚起他們情感的共鳴。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富有激情的示范朗讀營造充滿美的課堂氛圍,緊緊抓住學生的心;其次,可以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把握課堂節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深層意蘊,激活他們的審美情感,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使師生之間的對話富有“情趣”;最后,可以讓學生富有激情地齊讀美文,激發學生潛在的情感,激起他們蘊藏的熱情,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驗美。當然,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在比較中真實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采用多種形式創造美

陶行知認為“教育之美在于創造美”。創造美是語文審美教育的歸宿,也是終極目標。它不僅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的最佳過程,也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徑。我們可以指導學生:

1.在對語文課本的學習中創造美。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改變。而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大都具有一定的時代性,代表著一個特定時期的社會風貌和文化內涵,表達了特定人物在特定場合下的情感。因此,要想學生能夠順利地閱讀,成功地領會教材文本中要表達的審美意蘊,教師需要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所以在講《邊城》一課時,我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湘西美景圖,將他們帶入文本當中,與作者交流,加深其對湘西文化的理解,實現情感的遷移。又如在講《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我引導學生從現代社會價值觀的角度重新審視林黛玉、薛寶釵的形象。

2.在閱讀訓練中創造美。作為文科班的語文老師,我除了要求學生閱讀高考必考的十部文學著作,還要求他們大量閱讀課外美文,從各類美文中汲取營養。張承志的《漢家寨》讓學生感受到了人的堅守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著漢家寨。其實,“堅守”絕不僅僅局限于漢家寨這不毛之地,它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有人在物欲橫流中堅守著清貧,有人在庸俗泛濫中堅守著高雅,有人在寂寞孤獨中堅守著理想,有人在“游戲人生”中堅守著作為,有人在“眾人皆醉”中堅守著“獨醒”,有人在急功近利中堅守著“治本”,有人在“全盤西化”中堅守著民族精華……這篇美文使學生學會了思考與選擇正確的“堅守”,從而使自己的人生光彩照人。

篇10

關鍵詞 新課改 作文教學 個性化 表現 原因

一、新課標要求作文個性化

正如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說“:教育與個性發展相統一和相互聯系是教育過程的規律。”教育必須關注人的發展,關注人性的發展,關注人的個性的發展。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作文教學中的人文性,是要求我們對學生個體及其在文章中的思想感的充分尊重,由千人一面的共性走向富有鮮活生命的個性,即作文個性化。個性化作文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一個方向。

語文新課標中的關于作文的要求和教學建議體現了新課改中作文教學的新理念:作文教學要注重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可見,時代呼喚個性化作文教學,語文新課程教學呼喚個性化作文教學,大力開展個性化作文教學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歷史使命。

二、當前中學作文中缺乏個性化的表現

正如《學會生存》中所說,“教育既有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壓抑創造精神的力量”當語文教學以知識為本位,以灌輸為方式,以應試為目的時,它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是缺乏創造性的人。筆者通過對當前中學作文教學現狀的分析,發現作文個性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命題隨意,缺乏個性

教師憑自己的思路,擬出作文題目,讓學生按照要求寫作。這種主觀命題的隨意性,教師自認為學生有物可寫,有情可發,其實學生對所要寫的東西不是很熟悉或非常生疏,遠離其生活實際和心靈實際,結果泯滅了學生的個性,禁錮了積極思維和創新能力,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了寫作興趣,把寫作看成是負擔,根本無從談起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作文水平。更有甚者,教師為了應試的需要,進行密集而有目的的作文訓練,如作文立意要緊跟命題形式,作文內容要正面、健康向上等等,在這樣的統一訓練中,學生只能拋棄自我,去適應這樣的作文模式,極大地扼殺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泯滅了學生自由表達的欲望。這也是考場作文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原因所在。

第二、作文指導重技巧,輕內容

現在的語文教師雖然也講創新,但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卻只在文法上下功夫,講解作文離不開“開門見山”、“畫龍點睛”、“前后照應”、“紅線串珠”之類,大講立意選材、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等技巧。這種作文教學方法,對缺乏寫作實踐的學生來說,所謂的“技巧”、“秘訣”,如同屠龍之術,可望而不可及;學生作文時,“技巧”與“內容”脫節,要么無從下筆,要么寫出的文章有骨無肉,索然無味。這種技能訓練雖然體現了題材系統化,但這種系統化是在設想學生生活時空中的各種不同的、有序的題材加以確定的,其訓練目的要求同學生感性的、真實的生活相去甚遠,其結果只能導致學生寫作內容虛構,不真實。

第三、過分追求言辭華美

文字語言的表達直接關系到文章的效果。有些教師過分偏愛文辭的表現,不是指導學生于具體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而是極力推崇詞藻華麗,贊賞詞句優美的文字,冷落質樸通俗的文章。這樣直接導致學生受到誤導,寫出來的文章只是無序的堆砌,華而不實,中看不中用。有的學生平時作文訓練不用功,考試時背一些好詞、好段以“備用”的不良作文心理―――搞萬能開頭 XX 例,萬能結尾 XX 例,萬能精彩段落 XX 段,背誦一些“放之四海皆行”的文字,在寫作時不管什么樣的文題都往里硬塞,這樣的作文往往華而不實,給人以假、大、空之感。

第四、鼓勵學生模仿套用

當然,模仿是創造的前奏,但思維粘滯于模仿,不在仿中求新,寫不出“我”來,這樣的文章畢竟是死文章。時下一些“作文快餐”、“作文導航”等參考書,把書上的、報上的、電視新聞中的資料匯集起來歸納成愛國篇、立志篇、節操篇、正氣篇、修身篇、打假篇、追星透視篇、挫折教育篇、生態環境篇、見義勇為篇……然后要求學生高考時,寫各類作文只能在這篇那篇中取材料、湊文章。有年高考,在四川考生中,生硬搬用初中課文《軍人補鞋》的就有 100 來篇。像這樣統一步調的訓練,只能讓學生丟掉“我”去適應,去入格而投奔“大眾化”。這種認識的趨同必然導致文風的僵化平庸,即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如此作文,學生怎么能認識時代,融入時代,怎么能養成“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獨特思維?這種統一步調、拼湊預制板的作文模式丟掉了“我”、壓抑了“我”、扼殺了“我”,使學生鮮活的個性凋零了,創新精神被泯滅了。

三、當前中學作文中缺乏個性化的原因

第一、歷史文化中的消極因素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深刻地影響著每一位炎黃子孫,但其中有不少消極腐朽的東西,影響了民族性格的形成。最為典型的是“中庸”思想,它要求人們墨守成規,明哲保身,收斂個性。傳統的語文教學恪守《四書五經》教義,并以程朱學派的理解為金科玉律,不許儒學生員有所發揮,其思維的起點和終點都在同一方向和層次上,未能引出獨特的發現和獨創的見解。這種思想在許多中學語文教師身上仍時有體現。

第二、學科性質的片面認識

語文應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二者不可偏廢。可是,長期以來,忽視語文人文性、片面強調語文工具性的認識,導致語文教學只重視基礎知識的狀況并沒有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而產生根本性的改變。在語文純工具論的影響下,作文也被當作是工具,而非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新性表述的過程。正因為對人文性的漠視,以至于作文教學一直處于模式化套路化的階段,而沒有真正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抑制了學生個性表達的發展,個性化作文無法找到孕育的土壤。因此,新課標對語文學科的本質認識明確地表述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而作文正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綜合體現。

第三、寫作主體個性的缺失

寫作的關鍵是寫作主體,中學作文個性缺失,主要還在于學生個性的缺乏上。學生個性的缺乏有多方面的因素,學生被沉重的學習任務所擾,無暇進行閱讀和課外練筆,更沒有機會深入社會、關注生活、體驗生活,這就使學生失去了積累素材的途徑,喪失了自我思考與體驗的機會,迷失了真實的自我。有的語文教師教學生作文,雖然他們也講創新,可只在文法指導上下工夫,只講立意選材、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的技巧,而忽略了韓愈所說的“養其根、加其膏”的工夫,也就是忽略了培養學生做一個“仁義之人”的工夫。這是教師不注意強化學生的人格意識造成的。

我們認識到了《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作文教學的要求,找到了新課改形勢下語文作文教學中個性化缺失的表現,以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對于我們今后的語文作文教學的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鄧志偉.個性化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 秦訓剛、晏俞生.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解讀.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 馬正平.中學寫作教學新思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