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事業的最新成就范文
時間:2023-07-25 17:19: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航天事業的最新成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科技期刊的文化歷史淵源
生產文化與精神文化相伴而生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可以發現生產與精神文化是相伴而生的。遠古的人們在求生存的捕獵活動中,發明了各種簡單工具。在生產分工、相互合作及交流中,逐步形成了語言,提煉和總結出了種種知識和經驗并傳播、傳承。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銅器。商代中期以后青銅工具的使用和社會分工進一步實現,促使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甲骨文、金文隨之出現并逐步發展。使中國進入了有文獻可考的歷史時代,文明程度得以大大提高。人類在經歷了漫長的農耕農作和小手工作坊式的生產階段之后,終于迎來了工業革命。蒸汽機、電力、電子和信息時代的先后到來,使人類的想象力像插上翅膀一樣,在大自然中矯健地翱翔。理論的系統化、學科的多樣化,知識的普及化、組織的社會化為期刊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學術思想的爭鳴、交流和對文獻與記載的需求也促進了期刊的應運而生。期刊的出現是學科文化發展的標志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尤其是進入17世紀后,以書籍和通信為媒介的科學交流方式逐漸不能適應科學的發展和要求[3]。圖書的不便之處在于它不能及時地發表實驗和觀察的結果,因為出版一本著作往往是在實驗者積累了若干研究成果之后才能考慮的??茖W著作的出版除了費時長以外,耗資巨大、效果有限。而當時通行的學術通信方式雖然比較及時,但它畢竟是一種非正式的交流方式。這樣,就使得許多科學發現、有價值的學說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發表而湮沒。因此,需要有一種新型出版物媒介來完成科學交流的使命。在這樣的情況下,學術期刊應運而生。1665年1月法國人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本期刊《學者周刊》;緊隨其后,1665年3月英國出版了《哲學匯刊》[4]。不久,在意大利、德國、荷蘭、丹麥等國也相繼出現了一批科學期刊。到17世紀末,大約有30多種各學科期刊在歐洲各地出版發行。在中國,18世紀末,乾隆年間,隨著蘇州地區手工業逐漸興盛起來,使得那里人流密集,各種講學活躍。當時許多名醫,以醫會友,聚于一堂,各抒己見,析疑賞奇。我國最早的期刊——《吳醫匯講》也隨之而生,對當時江南一帶中醫學術經驗交流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5]。1900年,一本以化學學科為主的期刊——《亞泉雜志》在上海出版[6]。同樣,這反映出當時上海地區化學工業的發展情況。它緊跟世界化學界的動態,致力于國人化學基本知識的“掃盲”,積極介紹化學前沿發現,為近代化學在我國的傳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航天文化對航天期刊發展的影響
給與航天期刊深厚的底蘊目前,僅由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科工集團主管的公開發行的航天科技期刊就達50種左右。其中,絕大部分是20世紀70、80年代創刊的,這也客觀地反映出航天事業在那個時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70年代初最早創刊的《飛航導彈》、《宇航工藝材料》、《空間電子技術》、《導彈與運載技術》、《紅外與激光工程》、《微電子學與計算機》、《強度與環境》、《現代防御技術》等一批專業期刊隨著航天科技的崛起,就像雨后春筍一般紛紛問世[7,8]。應該看到,他們的誕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從1956年航天事業創建到第一種航天期刊的誕生走過了10幾年的漫長道路。創業初期,伴隨著科研活動的開展、科學試驗的進行,科技人員需要從成功中總結經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在科研院所中逐漸形成了一些定期的交流材料和內部出版物,即正式期刊的雛形。它們的出現本身就散發著航天文化的特殊氣質,那就是后來被人們總結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9]。在排除了的干擾之后,航天期刊終于正式登臺。創刊初期,從整體上看,辦刊條件艱苦;專業編輯人員匱乏;編輯排版手段落后。但是,航天事業的迅猛發展賦予了航天期刊強大的生命力。伴隨著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上天,中國航天開始為世人矚目。緊接著返回式衛星的成功回收,地球同步衛星的定點成功,各種戰略和戰術防御型導彈試驗成功等航天成果的不斷涌現。在航天成就的鼓舞下,編輯人員不畏艱苦,以航天精神為動力,努力創造條件辦好航天期刊,不僅使其發揮出發表文獻與交流的功能,同時也形成了航天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術文化。許多老專家親自為期刊撰稿,他們實事求是的嚴謹學風為后人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一線科技人員也踴躍在期刊上發表實驗成果,學術交流蔚然成風。實踐說明,正是這樣的總結和交流,使得航天科技與管理日臻成熟起來,為航天事業的發展打下了牢固的理論基礎。縱覽航天期刊,可以將它的文化本質概括為以下幾點。(1)科學實踐的結晶,理論歷練的熔爐,知識與經驗的記載。(2)航天精神的體現與見證。(3)企業文化傳播與倡導的園地。(4)與外界交流合作的平臺。給與航天期刊鮮明的特色深厚的航天文化底蘊使航天期刊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以鮮明的特色呈現在世人面前。外表樸實無華,內容主題鮮明;航天人艱苦奮斗的作風在航天期刊的編輯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20世紀70、80年代,在物質條件不足的情況下,辦刊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蒲薪涃M十分緊張,仍然拿出一些經費來辦期刊,就顯得十分珍貴。編輯們懂得,絕不是為了辦刊而辦刊,而是要讓期刊為科研攻關、系統管理服務,要用有限的經費來辦出高質量的期刊。為此,編輯們想盡辦法。例如:有的期刊封面常常是全年一次印刷,然后每期套印刊期號。這樣,既保持了封面統一莊重,又節省了每期分次印刷的費用。還有,為了在有限的篇幅內發表更多的文章,編輯要求作者語言簡潔,直述主題。來稿后,編輯認真審讀,精心編排,盡量杜絕那些繁贅的文字表述。長此以往,航天期刊逐漸形成了一種樸素而簡明的學術風格。內容充實豐富,專業分工明確航天事業是綜合的大系統,涉及的領域之多,學科之眾,造就了航天期刊的多樣性。在50多種期刊中很少有專業學科重疊的現象,即使是相同的領域,而側重面又有所不同。它們分布有序,覆蓋面寬泛。從科學技術到工程材料,從綜合管理到質量標準,從軍民兩用到科普宣傳,從國際交流到未來決策,應有盡有。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航天界面臨的共同課題和新興領域不斷涌現。例如:在空間碎片研究、深空探測等方面都是國際航天界越來越關注的領域。目前,我國尚沒有這些方面公開出版的專業期刊問世。航天期刊的豐富得益于航天事業的發展,隨著航天領域的不斷拓展,航天期刊方陣還會不斷發展壯大。學術水平較高,撰稿與編輯嚴謹航天事業是充滿高科技和高風險的事業。航天人在科研實踐中培養起的嚴謹認真、一絲不茍、質量問題歸零的工作作風和方法也體現在期刊工作中。撰稿人以科學的態度,認真做學問,以《宇航學報》為代表的一批學術、技術類期刊,載文水平較高,交流價值較大,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編輯工作者嚴格把關,在編輯過程中嚴格執行編輯規范,對于拿不準的技術問題,反復與作者溝通,保證不留差錯,不留遺憾。
航天期刊對于航天文化的貢獻
航天期刊是體現航天文化的園地文化本身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概念,她需要通過各種具體的形式來表現。人們的傳統習俗,需要以某種儀式或節日來傳承,像清明節、黃帝陵祭拜儀式等等;文學藝術,需要適當的表現形式來體現,如戲劇、音樂、詩歌。作為航天文化的組成部分——航天科技思想,在科研生產實踐中,以圖紙、方案、標準等形式得以體現;航天系統的管理理念則通過一系列的規章、制度、條例等形式來實現。航天期刊在固化科研與管理成果上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是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例如《:航天標準化》作為專業期刊,定期刊登有關標準的制定、與實行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及時規范和指導這方面的工作,而有關研究、探討的文章又不斷發展和豐富標準化的思想;《航天工業管理》作為管理層闡述管理理念,探討管理機制的論壇,發表了大量領導講話、各種規章以及相關的探討文章,對于系統管理思想的進一步完善和深化,特別是在新的形勢下如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上水平發揮出積極的作用。航天期刊成為傳播航天文化的重要渠道隨著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祖國的航天事業也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不僅工業界的朋友關注,普通百姓也十分關心,都想多知道一些航天方面的情況與知識。一旦有新的型號發射,航天常常成為人們炙熱的話題。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出于合作愿望也想多了解中國航天。為了向外界宣傳中國航天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原名為《世界導彈與航天》的期刊于九十年代初更名為《中國航天》并增加了英文版。這體現出航天期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更加開放的姿態。此后,航天人不斷推出新刊或調整出版專業方向,填補航天學科在期刊上的空白。為了更好地普及航天知識,培養青少年對于探索宇宙的興趣,接受航天文化的熏陶《,航天》雜志更名為《太空探索》。隨著神舟飛船將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航天員》雜志應運而生,使航天期刊方陣中增添了以人物為中心的雜志。航天文化的傳播通過期刊的渠道深入到千家萬戶。航天期刊是記載航天文化的檔案航天期刊作為連續出版物,不僅能夠及時報道最新的動態和當前的進展,為讀者提供信息和決策參考;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它可以把歷年的文獻資料像檔案一樣保存下來。每年一個合訂本,久而久之,一卷卷合訂本成為后人查閱歷史資料的重要線索。特別是在網絡不發達的時期,搞課題研究的人們都有著這樣的經歷:常常在資料室、圖書館一呆就是數天,從這些文獻檔案中尋找有用的信息。即時在網絡發達的今天,隨著期刊電子化,它仍然是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有力助手。而且變得更加便捷、高效了??蒲泄ぷ魅绱?管理工作也如此。航天期刊承載了諸多的文化因子,是航天文化的寶藏。
深化航天期刊改革,書寫航天文化新篇章
篇2
在全國人民為此成就高興的同時,我們看到,中國的總體科技發展水平還相對較低,科技發展并不全面??偟膩碇v,中國國內制造業的技術大多數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如電子、計算機和信息工程、清潔汽車、飛機制造、化工、精密儀器和設備、煉油、生物工程、生化等,還無法和歐美競爭。
事實上,中國目前的科技進步圖景,包含嚴重的不平衡。
首先,中國在工業生產上,已經占據了全球工業生產鏈中的高能耗、高污染、資源密集型、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產業。這些重工、重化工行業自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的異軍突起,是中國近年來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國變成“世界工廠”的原因之一。例如,2007年,中國的粗鋼產量達到4.9億噸,占全世界粗鋼產量的38%。但是,不少高技術含量的優質鋼材,中國自己不能生產,需要從日本、美國、歐洲進口。到2002年,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鋼材進口國。即便中國已于2006年變成純出口國,2007年進口鋼材仍高達1892萬噸。今后幾年,中國面臨淘汰落后的鋼鐵生產線、提高鋼鐵行業的技術水平、減少對高級別鋼材的進口依賴的嚴峻挑戰。
其次,中國的高科技行業,以航天工程為代表,固然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是這些工程,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支持,另一方面,這些行業的科技成果的直接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對有限。
第三,中國民營企業對科技、研發的投入相對較低。這種局面,意味著中國實現世界水平的科技突破的機會大大減小。
在這樣一個科技進步的圖景中,一個重要問題是,國家支持的戰略性高科技領域、國有大型企業的科技創新、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科技發展三者之間的集成度不高。國家高科技領域里的科技成果向民用、商用技術的轉化速度較低。
這樣就造成一個尷尬的局面:一方面,在個別領域(如航天或一些軍事技術上),中國已經達到了世界最先進水平;而另一方面,在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很多方面,科學技術水平相對還較低。
篇3
關鍵詞:科技館,內容規劃
Abstract: a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lar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the exhibition content planning is the first priority is to the core problem, it decided to 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of the core idea and show whether the theme fully manifests, decide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show general layout of content and regional logic division. In guangdong science center show content construction practi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nt general principles and rules, and for other simil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of significance of refer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content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TB49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廣東科學中心是廣東省為實施“科教興粵”和建設文化大省戰略,而投資興建的大型公益性科普教育基地,位于廣州市大學城,占地45萬平方米,展覽場館建筑面積11.5萬平方米,在世界上也屬于最大型綜合性科技館之一。其建設宗旨是: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樹立科學發展觀,提高全民科學素養。
一.內容規劃的總體設計
展示內容規劃必須圍繞著“以人為本,傳播科學,和諧共進”的核心理念,沿著“自然,人類,科學,文明”的主題思想分別展開。以人為本,則要求把人作為展示內容規劃的邏輯起點?!叭恕笔紫扰c主題中的“自然”相遇,面對自然,人的好奇心驅使人對“自然探索”(第一展區);驅使人去認識“人類”自身,“揭示生命現象的奧秘”(第二展區);人類追求真理的活動表現為“科學發現”(第三展區);科學影響人類的生活,使人們生活更美好,表現為“文明”的發展。它是由科學轉變為技術而實現的,技術為人類帶來幸福,同時也帶來挑戰,即“技術挑戰”(第四展區);人們探索自然,揭示生命奧秘,享受科學發現的愉悅,也勇敢地面對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挑戰,這便是全部現代文明的秘密,即人類始終生活在由科技所創造的“樂園”之中,即所謂“科技樂園”(第五展區)。由此,廣東科學中心內容規劃的五大展區如下:
第一展區 自然探索
第二展區 生命揭秘
第三展區 科學發現
第四展區 技術挑戰
第五展區 科技樂園
二.規劃內容的實施與分區布局
1.展示內容的選取原則
精選經典??破战逃囊豁椫匾蝿帐菍⒔浀淇茖W變成通俗易懂、大眾便于接受的常識,但被稱為經典的科學知識內容繁多,必須考慮所選擇內容的代表性,在體現科學世界觀整體性的前提下把握好展示內容的經典性。
突出前沿。前沿科學反映了當今科學發展的最新成就,是展示內容選擇的重點。對科學新思想和技術新成就的介紹要立足于“新”,突出前沿領域的新成就。
厚今薄古。在突出前沿的同時也應當適當展示古代科技內容,尤其是對中國古代科技文明成就的介紹。但整個展示內容的選擇必須遵循“厚今薄古”原則,以介紹當代科技的新成就為主,以區別于傳統的科學博物館。
2.規劃內容的分區布局
第一展區“自然探索”之“綠色家園”展館:展館內劃分為三個板塊:“綠色搖籃”、“綠色危機”、“綠色行動”。
“綠色搖籃”側重表現地球系統和生態系統的結構、平衡與循環,主要展示宏觀的地球系統的四大圈層;地球系統內部進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以及對生態系統及其平衡的影響。
“綠色危機”展示由于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和人類對于自然無止境的索取和破壞,導致地球的資源危機、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以及頻繁爆發的自然災害。
“綠色行動”展示人們為保護我們的綠色家園而開展的生態恢復、環境治理、新能源開發利用等行動。
第一展區“自然探索”之“飛天之夢”展館:展館內劃分為三個區域:“挑戰天空”、“飛向太空”、“星際探秘”。
“挑戰天空”主要展示能使人類自由翱翔于藍天的航空科技知識,重點介紹航空飛行的基本原理、航空飛行器的設計與構造、航空材料與可靠性、航空飛行器的駕駛與控制、導航及空中交通管制等內容。
“飛向太空”以國內外航天科技發展為背景,以中國航天事業為中心,展示航天領域內的科技知識,重點介紹航天發射與飛行的基本原理和載人航天的系統工程。
“星際探秘”:浩瀚的天空和茫茫宇宙引發了人類無盡的遐想,造就了各種美麗的傳說。
第二展區“生命揭秘”之“人與健康”展館:展館內劃分為三個區域:“人體奧秘”、“健康新概念”、“高科技與健康”。
“人體奧秘”通過雜技演員的動作表演,介紹肢體運動與人體器官之間的內在聯系,觀眾在一系列互動參與的過程中了解人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 生命系統的運行、基因的遺傳等知識。
“健康新概念”主要介紹關于人類健康的新指標,展示生活方式(飲食、運動、生活習慣等)對健康的重要影響,環境質量與健康的關系,心理健康的培養,引導公眾追求健康的生活品質。
“高科技與健康”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進行各種健康指標的測定,展示人類利用最新科技手段在人體健康領域的研究成果,表達科技不但改造了整個世界,也同樣改變了我們人類自身。
第二展區“生命揭秘”之“感知與思維”展館:展館內劃分為三個區域:“感知花園”、“錯幻覺王國”、“思維空間”。
“感知花園”展示人類識別和處理外界信息的物質基礎極其生理機制,以及相關的技術研究和應用,介紹人類主要的感覺器官、大腦的構造和功能、大腦思維發生過程的生理機制等。
“錯幻覺王國”:展示人們認知事物過程中的感性認識階段的有關規律,并讓觀眾進行一些有趣的自我感知測試,了解自身的感知能力。
“思維空間”:展示人們認知事物過程中的理性認識階段的有關規律,并應用這些規律去探討科學用腦和腦開發的問題。
第三展區“科學發現”之“實驗與發現”展館:展館內劃分為五個區域:“科學發現廣場”、“伽利略實驗室”、“法拉第實驗室”、“牛頓實驗室”、“探索生命遺傳奧秘”。
“科學發現廣場”作為整個展館的觀眾導覽、人群集散的空間,設置有世界十大經典物理實驗,并展示科學大發現的歷史脈絡。
“伽利略實驗室”以自由落體定律的發現過程為線索,介紹伽利略在觀測實驗的基礎上,融會貫通數學形成“實驗-數學”方法,開創研究自然規律科學方法的先河。
“法拉第實驗室”以電磁感應定律的發現過程為線索,介紹電磁學領域內的著名發現和探索歷程,讓觀眾體會人類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牛頓實驗室”以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為線索,介紹牛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過“想象、假設、實驗、類比、演繹、歸納”等思想方法,創立經典力學體系的歷程。
“探索生命遺傳奧秘”展示生命科學領域的相關知識,介紹該領域內世界著名科學家的重大建樹和科學的研究方法。
第四展區“技術挑戰”之“數碼世界”展館:本展館劃分為四個區域:“數字技術基礎”、“數字技術應用”“數字樂園”、“數字夢想”。
“數字技術基礎”包含數字技術的基本概念(如二進制等)、信息的數字化過程、數字信息的處理、計算機與網絡基礎知識等。
“數字技術應用”展示數字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在數字化時代人們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娛樂方式、相互溝通方式的改變。
“數字樂園”和“數字夢想”以多形式、全方位介紹虛擬現實技術以及混合現實技術。
第四展區“技術挑戰”之“交通世界”展館:展館劃分為四個區域:“汽車技術基礎”、“最新的汽車技術”、“未來都市交通”、“汽車生活與娛樂”。
“汽車技術基礎”介紹汽車構造、類型、工作原理以及汽車設計制造的流程和相關技術。提供觀眾進行經濟駕駛、汽車設計的平臺,為探究汽車內部構造的觀眾提供真實的環境。
“最新的汽車技術”展示高新科技在汽車上的運用,例如主動安全技術、清潔能源技術、資源再生技術等,使汽車的使用更加安全、環保、舒適、便利。
“未來都市交通”主要展現未來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統,以及快速交通、軌道交通等知識。
“汽車生活與娛樂”展示汽車的維護、使用,汽車與能源環境,以及汽車文化的相關內容。
第五展區“科技樂園”之“兒童天地”展館:通過“我的家與居住小區”、“我的城市”、“我的世界”、“我的工作室”,讓兒童從家到大自然,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模擬的社會場景及自然環境中親近自然、體驗社會與生活、接觸科技。由此,四個展示區域規劃而成。
“我的家與居住小區”從日常生活開始,在游戲和動手操作中感受身邊事物,體驗生活中的科學,引發探索其中奧秘的欲望。
“我的城市”通過模擬活動的體驗,讓小觀眾接觸城市的交通、建筑、通訊、能源供應等領域,探索其中的科學與技術。
“我的世界”以探索自然界的奧秘為主題,通過與農作物、動植物、地球礦物等內容的互動展項,引發兒童的好奇心和觀察的興趣。
“我的工作室”提供培養想象力、探索精神和展示自我的交互式學習環境,讓兒童在“動手做”中親歷科學探索的過程。
篇4
電影中女主角太空歷險中遭遇的險情百出,九死一生。然而,要是因此而懷疑此片會給正在興起的“太空旅游”降溫就太小覷我們偉大人類的勇氣和冒險精神了。拍攝了《星球大戰》和《阿凡達》的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近日盛贊《地心引力》為“迄今為止最好的太空電影”,并宣稱要給自己來一次真正的太空旅行。他計劃于2015年乘坐俄羅斯“聯盟”號飛船登上太空進行繞月觀光飛行,為此需要支付的費用大約是1.5億美元——真可謂是人類社會中代價最為昂貴的旅行,秒殺其他一切高大上的“私人訂制”。雖然國際空間站目前已接待過7位來自民間的太空旅行者,但他們最顯著的共同特點就是身家豐厚,一次需支付3000萬到4000萬美元的旅費當然不是普通人可以擁有的旅行。
雖然太空旅行遙不可及,但對于太空的想象和渴望卻一直真實又固執地存在于人類的文化基因中,從古老的嫦娥奔月傳說,到最新的科幻小說、外星人電影、UFO愛好小組、“追星族”的觀星活動……仰望星空已經成為人類的一種本能,驅使著人們去探索和挖掘太空的奧秘。這也就不難理解居然有超過20萬人申請加入荷蘭某公司近日發起的一項“有去無回”的單程火星旅行計劃。不過,如果你既沒有土豪身家,也沒有膽量成為首批火星移民、甘冒成為長年飄浮在宇宙中的太空垃圾的風險,也不用“累覺不愛”。對于普通人而言,隨著科技的發展,也許更大眾化的航天時代終將到來。瑞士的某空間系統公司近期就宣布計劃通過空客A300飛機背負航天飛機的方式實現廉價太空航班,在你的有生之年或許還能趕上。
太空探索的意義
權威的科學雜志《自然》撰文難得地為《地心引力》刊登了影評文章:“能抓住每個人想像力的科學使命是一件極為罕見和珍貴的東西?!痹谟茖W政策專家科林·麥希懷恩(Colin Macilwain)看來,太空探索就是這樣一項科學使命,他說影片提醒了人們如何繼續開展鼓舞人心的科學研究和發現,關注太空探索的重大意義。
《地心引力》在國內熱映之時,恰逢中國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攜“玉兔”成功登陸月球,中國由此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后第三個實現登月的國家。首次登月的阿波羅11號曾被提醒關注“一個帶著大兔子的可愛姑娘。在一個古老的傳說中,一個叫嫦娥的中國美女已經在那里住了4000年……你們也可以找找她的伙伴,一只中國大兔子。這只兔子很容易找,因為它總是站在月桂樹下。”44年后,這個未被阿波羅11號的宇航員找到的“兔女郎”在萬眾矚目中降落月球。數千年來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以最尖端科技的面貌出現,這足以激發無數太空愛好者的想象。在微博上,自稱“手短志不短”的“月球車玉兔”以擬人化賣萌的形式向公眾科普探月任務的各環節,接受粉絲的“調戲”,將各種復雜的科學原理和實驗轉化成人性化的表述,以更大眾化的方式取得公眾對于太空探索的認知和理解。
太空探索是一項看起來很美,但也常常被人詬病的事業,原因無外乎它太能燒錢了。歐美國家在這一領域的某種停滯也主要是因為相關預算的壓縮。科林·麥希懷恩說,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科學團體的堅持,“美國和歐洲國家正在收起探索太空的雄心,而此消彼長的則是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中國和印度?!弊鳛榘l展中國家,太空發展經常被用來與民生問題相比較。被邀請到現場觀摩嫦娥三號發射的暢銷科幻小說《三體》的作者劉慈欣對于中印兩國對航天事業意義的報道進行了比較,他認為國內媒體只是強調航天事實的具體現實用途,如增強國力和促進經濟發展,更具體的如準確預報天氣、更多的通信帶寬、太空育種等等,“并沒有建立航天探索的真正圖景”。而擁有全世界1/3的窮人的印度在發射火箭后面對西方媒體的質疑時則回答:“如果我們沒有偉大的夢想,就永遠是伐木人和挑水工?!眲⒋刃勒J為這個回答讓人肅然起敬,“擁有偉大的夢想,確實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大的尊嚴,否則錢再多也就是一個讓人看不起的土豪而已?!?/p>
劉慈欣說:“對于‘太空探索有什么用’這個問題的回答十分簡單,3億多年前生命從海洋爬上陸地有什么用?”這個回答看起來與《地心引力》的結尾不謀而合:女主角乘坐神舟飛船在火焰中如同鳳凰涅磐一般沖向地球,當她從水中游出、爬上岸、再奮力起身踏上堅實的土地,影片也在此定格。有人評論這個結尾隱喻了生命從“浮游生物”到“爬行動物”,再到“直立行走”的過程。不過,在經歷了無重力的虛無歷險之后,女主角在岸上踩下的那個腳印帶給人的震撼堪比尼爾·阿姆斯特朗1969年首次踏上月球留下的那個腳印,這是否又隱喻著一種向自然的回歸呢?
真正的“同一個夢想”
《地心引力》中,女主角最終使用中國的空間站“天宮”和“神舟”飛行器逃生成功返回地球。在命牽一發的情景設置中,人類的共同命運超越了國家利益的界限,只是現實遠沒有這么和諧,中國之所以會建設獨立的空間站正是源于美國長期拒絕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的建設,這與40多年前的政治對立如出一轍。《地心引力》放棄了好萊塢電影中“美國拯救世界”的主旋律,中國航天科技拯救美國的宇航員的橋斷令不少中國觀眾會心一笑,也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中國航天力量崛起的關注。電影拍攝的時候,中國的天宮一號尚未發射,片中還誤把“天宮”寫作了“天工”。導演阿方索·卡隆說他沒有刻意討好中國觀眾,只是根據真實情況撰寫劇本,“有這樣科技術的國家并不多,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等極少數國家。”
科林·麥希懷恩說,“從情節上看,《地心引力》傳達的政治隱喻是太空探索的火炬正從美國手中傳遞給別國。”“嫦娥”成功登月這一里程碑事件恰好為這個政治隱喻增添了又一個合適的注腳。不過,現實中將目光瞄準月球的遠不止中國一個國家,在人類首次登月近40周年之際,“月球競賽2.0”拉開架式,這是繼冷戰時期美蘇對壘之后在太空發展領域又一輪國家之間的較量。除了中國的“嫦娥”,還有美國的“星座計劃”、日本的“月亮女神”、印度的“月船”、歐洲的“靈巧號”等,這些命名也都附帶了各民族自己的文化烙印,承載著各自的光榮與夢想。
新的太空競賽正在展開,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為了取得技術的突破全力以赴,而藝術家必定要為這些人類發展的大事件開創更多的人文維度。當面臨共同的太空探索命題,如何才能讓全人類平等地共享在這一領域取得的成就與榮耀?新媒體藝術家師丹青受阿姆斯特朗“人類的一大步”啟發,設計了《灰姑娘月球任務》這一個融合了道具、大眾媒體宣傳和國家層面的太空計劃的網絡游戲。在師丹青看來,如果“宇航員的選擇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無論其民族、種族、貧富、階級和性別,那么這一登月任務就真正地代表了全人類?!钡聦嵣线@在真實世界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借助于“灰姑娘”童話中尋找水晶鞋主人的概念,他設計了一個虛擬的登月任務游戲,其中登上月球的宇航員的身份不再是固定的,而是總在變化,它產生于全球所有的玩家。每個玩家用自己的名字注冊獲得一個獨特的條形碼腳印,這代表了玩家在搜索過程中唯一的身份。游戲設計的場景是在月球表面尋找失蹤的宇航員,可以通過其腳印來找到他/她。當有玩家找到這個腳印,他/她自己的名字會替代上一個失蹤的宇航員,成為下一個被眾人尋找的目標。一個虛假的新聞報道成為游戲的背景,向公眾報告失蹤宇航員的名字、失蹤時間和地點。隨著游戲的發展,這個失蹤的宇航員的身份不停從一個玩家變成另一個,新聞報道的內容也據此不斷地更新。
篇5
只有懂得的團結的人,才能明白團結對自己、對別人、對整個集體的意義。才會把團結當做自己的一份責任。團結友愛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0以團結為主題的最新演講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0以團結為主題的最新演講稿1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眾所周知,團結是一種催人向上的力量。往今來,很多人都深刻地意識到團結無論是對個體還是團體而言都是具有極大促進作用。而我們作為當代中學生更應該明確到團結就是力量,它能夠讓我們插上思想的翅膀飛過高山,飛過大海,翱翔于天地之間。高中生涯豐富多彩且富于詩情畫意,我們應該體驗到團結與我們每一個微小的進步息息相關。就團結對個體而言,它能夠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能夠調動個體身上成千上萬個細胞協調一致實現個體的意愿,且把自身的潛能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而團結對于班級而言,便是更上一層樓。俗話說:“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會永不干枯?!币虼藞F結對于班級可以增強班級凝聚力與戰斗力。那么我們在生活與學習中,應該學會與同學們和諧共處,攜手共進,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團結不僅對于個體與班級有促進的作用,從大的范圍來說,它對于民族與國家都是必不缺的。比如就我們中國而言,它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那么一個國家的國泰民安,首先需要每個民族的高度團結,然后五十六個民族也必須高度團結,才能形成一個興旺發達的中國。可見團結是一個放之四海,隨處可用的一種理念,它是人生成長與團體成長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如今我們匯集一堂,成為--班光榮的一員,我們得到了很多勤攻業務,為育桃李甘于漚心瀝血的教師的精心指導,“青出藍而勝于藍”很快會在我們身上應驗。而我們同學之間親如兄弟姐妹,在生活中懂得互相關懷與體帖,在學習上樂于幫助學困生順利解決疑難問題,一起探討,共同成長。在活動中善于協調同學,一起增強體質,為高強度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今后美好的人生生涯做好準備。既然我們了解了團結的重要性,那么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堅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保持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堅守“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底線。由于日常生活與學習,我們經常會有意無意中會沾染一些不良習慣,因此務必要與“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作為底線,時刻重視自身的言行,保持良好的習慣,有助于自己樹立信心,有助于得到別人的認可所欣賞,日積月累成為一個品行高尚的人。
第二:善于一日三省其身,不斷修正自身的行為,朝圣人的要求堅持不懈地努力。太陽每一天都是新的,我們必須反思自己每一天的為人處事,及時發現不太妥當的地方進行修正,以此促進自身的人文素養。
第三:善于與同學進行友好交往,增強自身在班級中的威信與地位。
任何人都離不開團體,因此作為高中生,應該在班級中善于與同學友好交流,不斷地樹立自己良好威位,久而久之便增強自身在班級的地位,同時也讓自身感到由衷地自豪。
第四:善于發現生活種種問題,把一些小矛盾化解于萌芽之中。
我們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必須鍛煉一雙慧眼,洞察人生,發現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把一些小矛盾化解于萌芽之中,有助于同學之間的和睦相處,避免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第五:對待同學要有春天般的溫暖,對不良言行要善于開導與幫助,提高同學的人文素養。同窗之誼是人生之中最值得珍惜與呵護的,因此對待同學要有春天般的溫暖,而對同學不良的言行要誠懇于開導與幫助,這樣會贏來同學們對你的尊重與欣賞,而且無形之中提高同學的人文素養,促進他們健康人格的培養。
第六:要善于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與同學團結一致,共同探討,共同進步。基于高中階段學習的高難度與高強度,因此正常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有助于提高同學們之間的合作學習能力,有助于培養同學之間的團隊意識,同時增強同學之間的凝聚力,更好地促進良好班風學風的形成。
總而言之,我們是父母的寶貝,我們是班級的一員,我們是社會的一員,我們是今后祖國建設的棟梁。因此我們必須肩負責任,抬頭挺胸地面對高中階段的各種挑戰,善于團結廣大同學,善于團結廣大師長,善于溶入到集體當中,善于克已之短,揚人之長,學會交流與欣賞,學會合作與探究,學會為人處事。團結就是力量,這是千百年來人類生產、生活、學習當中實踐與總結出來的真理。但愿我們能夠在偉大的新世紀中,與同學團結互助,用我們自己的雙手開拓美好的未來,成為一代驕兒。
2020以團結為主題的最新演講稿2尊敬的老師和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團結如五指緊握的拳頭,團結像細絲凝成的繩索,團結像萬眾心愿的凝聚,團結是鋼鐵長城的鑄就,團結就是力量。
曾經,在南非的一塊草地上,由于一位游客的疏忽,扔下的煙頭點燃了干枯的野草?;?,終于被撲滅了。人們卻聞到一股焦腥味。原來是一群螞蟻竟用自己的身體合抱成一團蟻球,誓死保衛自己的蟻王,讓自己的家族得以延續。
螞蟻尚知,何況人乎?是的,我們人類早也深知團結的重要,就像一首歌中唱道:“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牢牢抱成團。”是啊!一個人,力單勢薄,往往無法戰勝面臨的困難,難以達到成功的彼岸。而一群有著同一志向人們,團結互助,相互支撐,就會筑成堅強的堡壘,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了。
當年,西哈努克國父正是懷揣著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團結廣大柬埔寨人民,形成了不可抗拒的革命洪流,一舉-了侵略者的殖民統治,贏得了國家的獨立,人民的自由,正如中國早期的革命烈士鄧中夏所說:“五人團結一只虎,十人團結一條龍,百人團結像泰山,而泰山壓頂勢不可擋,因為任何困難也無法阻擋民心所向。”
然而,在人類發展的長河中,由于各種利益的驅使,自私自利,不講團結,以至一事無成,甚至釀成災難的事例,也舉不勝舉。多的不說,《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個寓言故事,就充分的反映了不團結現象的存在及其嚴重的后果。
朋友們!我們都是正處在成長時期的中學生。我希望,讓團結之心伴隨我們;讓團結之情慰藉我們;讓團結之能推進我們;讓團結之力幫助我們。為了國家的未來,為了人生的精彩,讓我們共同迸發出團結的力量吧!
2020以團結為主題的最新演講稿3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團結就是力量!這句歌詞激勵著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團結一致,勇往直前,而不只是靠某一個人的力量。所以我們不管是在集體中還是在生活中,都要團結,因為團結的力量比鐵還要硬,比鋼還要強。
同心又成玉,協力土變金!成功需要克難攻堅的精神,更加需要團結協作的合力!只有懂得的團結的人,才能明白團結對自己、對別人、對整個集體的意義。才會把團結當做自己的一份責任。團結友愛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正是因為團結,中華民族才能五千年長盛不衰,華夏兒女才能安居樂業。
在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一位外國記者在報紙上了這樣一條消息:中國的這次特大地震,使像一盤散沙的中國人凝聚起來,他們將產生不可對抗的巨大力量!這也正應了溫總理“多難興邦”四個字。多難,需要我們團結,只有團結,我們才能共度難關,只有團結,才能使我們煥發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有這種民族凝聚力,我們民族就一定能創造出令人驚嘆的人間奇跡。
在前幾天日本大地震后,中國人民摒棄前嫌向日本捐贈了人道主義救援物資,民族要團結整個世界也要團結,因為只有世界人民團結,世界才能和諧,而和諧正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
團結中不免有合作。中國的載人宇宙飛船的發射,是中國成為寥寥可數的可以發射載人飛船的國家,楊利偉的成功。背后有多少個人團結合作,成功的背后覆蓋著多少失敗。也許,伴隨中國航天事業的失敗很多很多。但是我們還是堅持不懈的搏斗下去,通過合作,終于成功了。如果在發射中有一點差錯,恐怕我們迎來的又是失敗。可見,合作是不可少的。
民族要團結,世界要團結,一個小的班集體更要團結。一個班級,只有團結才能向著共同目標進發,學得更多的知識,成就一番大事業。反之,如果人心渙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人人都不熱愛集體,自己孤軍奮戰,學習成績上不去,前途不會有多輝煌。
整潔有序的校園,書聲朗朗的早讀,井然有序的課堂,誠信靜謐的考場。所有這些,都是我們--中學團結合作創造出來的。
過去的先民要團結,只有團結才能生存,現在我們要團結,只有團結才能共度災難,共克困難;未來的我們要團結,只有團結人類才能創造奇跡,迎來更燦爛,更和諧,更文明的明天。
2020以團結為主題的最新演講稿4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團結就是力量!”這句歌詞好啊,它激勵著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團結一致,勇往直前,而不是只靠某一個人的力量。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就是因為這個“巴掌”沒有團結的動力,沒有去團結另一個巴掌。就好像我們人一樣,獨自一個人不團結別人得話,他的貢獻也就微乎其微。所以我們不管在集體中還是在生活中,都要團結,因為團結的力量比鐵還要硬,比鋼還要強!
現在我們喊得最響亮的一句口號就是:one world,onedream!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如果我們不團結,哪來的同一個世界,更何談同一個夢想.?
同心山成玉,協力土變金!成功需要克難攻堅的精神,更加需要團結協作的合力!只有懂得團結的人,才能明白團結對自己,對別人,對整個集體的意義。才會把團結當作自己的一份責任。
我們大家都知道彩虹美,彩虹的美麗就在于它的七色光彩,如果七色光彩不團結得話,哪還會展現出這么耀眼的光彩呢?班級的魅力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獨特性,團結性。如果我們這個集體不團結的呢,她就會像人毀了容一樣,很難看,慘不忍睹,被人家笑話。而當我們所有人都把我們的智慧與團結的力量貢獻給集體時,這個集體也會展現出比彩虹更加耀眼的光芒!正像我們這些獎狀,哪一個不是我們用團結的力量贏得的呢?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這些獎狀所散發出的精神魅力可比彩虹得炫目七彩之光!
團結,團結,越團越結!那就讓我們更加團結,永遠團結,讓我們永遠去散發這彩虹斑耀眼而美麗的七彩之光!
2020以團結為主題的最新演講稿5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每個人在童年里都會有無數的發現,我,當然也不例外!它們像朦朧的月光,又像渺茫的歌聲,在我的腦海里若隱若現。
螞蟻,是眾所周知的大力士!但是由于它自身太小,所以難以搬到了自己嘴邊的美食了。但令人感到大吃一驚的是——螞蟻具有團結的力量。
以前我很討厭螞蟻,因為它總是偷吃我家最美味的東西??墒牵谖?歲那年發生了變化……
那天早晨,我肚子餓了便跑到廚房拿了一塊蛋糕,津津有味的品嘗起來。這時,我發現一只螞蟻悄悄爬到我不小心掉得一粒蛋糕上,便迫不及待的去搬,可惜沒成功,爬走了。我得意洋洋得想:以你的本事能搬起這粒蛋糕,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
本以為螞蟻知難而退了,可是令我出乎意料的是,那只螞蟻領來了五六只伙伴呢!它們一邊爬一邊商量該怎樣搬動這粒食物。不過幾分鐘,它們開始忙碌起來——有的蹲在蛋糕底下,有的爬到蛋糕上面。注視著這有趣的場面,我的興趣越來越濃了。這時一個奇異的現象發生了,隊伍突然停了,原來食物太重了,“隊長”派“小兵”去搬“救兵”了。果然“救兵”來了,它們抬著食物往洞里運,在途中,它們累精疲力盡,但為了得到這頓美食,便勇往直前。最終,這支“運糧大軍”浩浩蕩蕩的滿載而歸了。
真是一場激烈的搬運活動呀!小小的螞蟻竟有如此的團結精神。在生活中,人人都認為賣藝的力氣很小,要想搬一粒東西比登天還難。今天,我目睹了這一切之告,我才領略到螞蟻的力量是無法抵擋的。是它們那團結一致的精神戰勝了困難。如果我們人類也能像螞蟻那樣勇往直前,團結一致,那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呢?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航天技術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