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3-07-25 17:18: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金融危機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金融危機的特征

篇1

內容摘要:起源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各國紛紛制定經濟刺激方案。本文在總結各國經濟刺激方案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地分析了產業政策的新特點,最后提出我國產業政策制定的建議。

關鍵詞:金融危機 經濟刺激方案 產業政策

金觸危機爆發以來,世界主要經濟體為促進經濟復蘇,紛紛采取了包括實行金融救助方案、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一系列應對措施?,F有刺激政策對市場信心的恢復和加速經濟回暖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要使全球經濟再次步入高增長仍需經歷較長的時期,而且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很可能導致通貨膨脹等新的問題出現。在這一背景下,重新思考現代產業政策的真實內涵,充分提高產業政策手段的效率已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金融危機下各國產業政策的內容

(一)美國的產業政策

奧巴馬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幾乎涵蓋美國所有經濟領域,資金總額中約35%將用于減稅,約65%用于投資。在投資項目上,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能源將是兩大投資重點。在汽車產業救助方面,布什政府注重對三大汽車公司進行重組,而奧巴馬汽車救援方案與布什政府的最大不同點在于,在汽車產業中力推新能源政策。如每年將汽車燃料經濟標準提高4%,推廣使用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力爭于2015年達到100萬輛,2010年前實現美國聯邦政府購買的車輛中一半是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或電動汽車。奧巴馬政府不僅在汽車產業中推廣新能源,其還有一個更為龐大的新能源計劃,主要內容包括發展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實施節能計劃和提高能源效能等。新能源政策要求到2012年美國電量的10%來自于可再生能源;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發展核能;設立國家建筑物節能目標到2030年所有新建房屋都實現“碳中和”或“零碳排放”;到2020年將美國能源部預測的電能需求水平降低15%(王松奇、高廣春,2009)。

(二)日本的產業政策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日本受到了經濟下滑和國內消費疲弱的雙重打擊。在2009財年國家預算的補充預算案中,重點放在了日本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個重要領域,即“低碳革命”領域、充實醫療和護理服務的“健康長壽社會”領域、旅游觀光等“發揮日本魅力”領域。特別在“低碳革命”領域,日本增加財政補貼,擴大財政資金投入,目標是普及太陽能發電和節能環保制品,采用“以舊換新”補貼手段,加快公車、私車更換為環保車,采取“5%環保積分”回饋購買節能家電辦法,促進節能制品廣泛使用。并且,在“金融危機對策”報告中,日本提出將于2020年實現太陽能發電規模擴大20倍的“世界第一太陽能計劃”和在全球率先普及電動汽車的計劃,以及在2030年努力實現新建造的公共建筑物廢棄物零排放目標。

(三)歐洲的產業政策

與美國新能源產業有相似,歐洲重在提高“綠色技術”的水平至全球領先地位。歐洲在今年3月決定,在2013年之前將投資1050億歐元用于“綠色經濟”的發展。歐洲議會也將歐盟2009年的預算向創新與就業等方面傾斜,其中用于科研和創新方面的預算增長了10%以上。在英國,推遲提高家庭機動車使用稅率,以刺激汽車市場回暖;撤回向小企業提高企業稅的計劃;免除外國在英企業紅利稅,扭轉海外企業遷出英國的趨勢。

(四)中國的產業政策

中國在2008年11月提出了4萬億人民幣的刺激方案,內容包括: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客運專線、煤運通道項目和西部干線鐵路;提高明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等,提高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標準,增加農民收入等;還計劃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減輕企業負擔人民幣1200億元。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合理擴大信貸規模,加大對重點工程、“三農”、中小企業和技術改造、兼并重組的信貸支持,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

金融危機下產業政策的新特點

第一,各國產業政策把創新能力建設作為其核心內容,教育、培訓與研發成為現代產業政策理論的重要議題。把創新科技發展視為推動現代經濟發展的根本驅動力,通過推行公共教育與提高科研能力,促進產學研合作,加速創新成果商業化進程等,從而增強社會創新能力的提升,進而保證經濟的增長。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的作用一方面體現在確立創新發展的制度環境,另一方面,通過加大教育等公共方面投入的力度,扶持一些外部效益較高的創新部門的發展,從而產生全社會性的創新浪潮,保證經濟穩定增長。

第二,發展清潔能源技術,推動產業升級。為了搶占新的制高點,發達國家在新能源、環保政策方面較為高調。新能源、環保政策有利于發達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危機之后,發達國家無法繼續靠消費支持增長,經濟振興必須依靠增加投資在經濟中的比重。只有當新的技術革命孕育出新的支柱產業之后,私人投資才可能再度高漲。新能源、環保技術的領先,也可以成為制約其他國家發展的有效手段。通過制定進出口產品的標準,有效而精準地打擊競爭對手。增強能源自給,有助于減少對外國能源的依賴,削弱石油出口國中敵對的勢力。

第三,打破了只采用許可證、直接補貼、稅收減免、引導社會投資的方向等偏重于供給推動為主要手段的調節機制,而轉向綜合利用供需兩端的政策實現其政策目標。在金融危機時期,各國政府紛紛通過公共采購刺激經濟,保持經濟的穩定發展。綜合運用公共采購手段,消除創新主體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分擔其創新成本,或利用公共采購創造一個自由市場無法在短期形成的需求規模,從而保障企業的創新行為能獲得足夠的經濟利潤,以刺激企業創造行為的發展,推動社會創新能力的提升,進而保持整個社會的可持續增長。

第四,各國方案規模巨大,受益者主要為房地產行業、中小企業及居民。由于此次危機源自房地產市場,因此,許多國家重點支持房地產市場。此外,出于對經濟危機進而演化為失業危機的擔心,各國對吸納勞動力較多的中小企業也給予了較多支持。在避免中小企業大量破產和防止銀行業陷入不良債權方面,大多數財政專項支出用于普通百姓和大量的中小企業。

產業政策的新特點對我國產業政策制定的啟示

首先,注重培育新一輪經濟增長點―以低碳經濟為中心的綠色經濟發展。進行低碳產業集群規劃試點并逐步推廣。重點發展低碳排放的基本發電方式―核電與水力發電,提高機械利用燃料的利用率,開發新低污染能源。確立低碳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作為重點產業領域;研究低碳產業集群體系規劃;編制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產業集群地區的交通與物流規劃、市政設施規劃;擴大產業集群地區的碳匯系統規劃等。加強產業集群地區中小企業節能減排工作。一方面要發揮全國性中小企業協會、行業協會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發揮產業集群地區行業協會的作用,形成縱橫交錯的組織體制。

其次,改變目前出口產品低成本競爭的狀況。長期以來,我國依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以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為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保持低物價作貢獻,同時,還要承受著發達國家反傾銷和貿易逆差等方面的責難。金融危機的爆發,為我國提供改變這種狀況的機遇,基于此,我國應鼓勵企業通過創新和發展自主技術,進行產業升級,提高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特別要注重建立我國的自主品牌,徹底改變允許外國企業并購我國優質企業,以外國品牌取代我國品牌的做法。

再次,改革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使其更利于節能工作的開展。改變原有稅收優惠政策內容過多地局限于某地域、某行業、某企業、某項目等政策的宏觀導向作用不明顯的弊端,將稅收優惠政策作為一種特殊的財政支出,著眼于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強調其政策的宏觀導向、示范作用。其優惠內容主要體現在支持特殊產業的發展上,達到鼓勵企業節約能源、降低能耗的目的。

最后,重新平衡中國的內外需求。發展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經濟,調整利益格局以啟動國內需求,才能扭轉經濟增長與就業崗位過度依賴外部市場的格局。在全球經濟收縮和消費下降的背景下,應著眼于加快醫療、教育、福利服務等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對民營企業的財稅、信貸支持;也要重視平衡發展外資企業和國內企業的產業政策,避免過度依賴外商投資造成危機階段國民經濟出現嚴重的“虛脫”狀態。

參考文獻:

1.王松奇,高廣春.美國反危機政策評析[J].國際經濟評論,2009(3)

篇2

關鍵詞:企業債券 信用風險 金融危機

一、引言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一直處于較為嚴重的非市場化階段,企業債券的信用風險特征并不顯著。2005年以來我國監管機構不斷加大企業債券市場的改革力度,企業債券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信用風險特征不斷強化。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兩個重大變化使得信用風險迅速成為我國企業債券市場關注的焦點。一個是金融危機以后,為刺激經濟快速復蘇,我國中央政府推出了四萬億的財政刺激計劃,在分稅制以及《預算法》約束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不得不依靠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進行融資,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來自于企業債券市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負擔的快速擴張使得部分融資平臺陷入無力償還的困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信用風險一時間成為監管機構和市場關注的焦點;另一個是金融危機以后,全球經濟轉入經濟周期下行階段,我國諸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經營業績顯著惡化,財務壓力大幅提升,不少企業信用評級先后遭遇下調,部分企業甚至陷入債務違約和破產的邊緣。雖然目前陷入償付困境的融資平臺和企業最終都在地方政府、主承銷商或者擔保機構的協助下順利償付,我國也尚未出現一例真正的違約案例,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我國離信用違約的時代已經并不遙遠。本文對金融危機前后我國企業債券市場諸多變化的細節進行對比研究,探索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信用風險特征不斷強化的主要原因及表現,對未來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監管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金融危機以后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信用風險特征的主要變化

通過對目前企業債券市場與2008年以前企業債券市場的對比觀察發現,目前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信用特征不斷強化、信用風險不斷上升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無擔保純信用債券占比不斷上升、債券發行人信用資質不斷下降、城投債占比不斷上升、信用產品結構不斷復雜化以及信用事件頻發。

(一)2007年擔保制度改革后,無擔保債券的比例大幅上升,有擔保債券中,資產抵押等相對效力較低的擔保方式占比也不斷提升

2007年以前,我國新發行的企業債券基本全部都是有擔保的,且擔保方式都是效用較高的第三方不可撤銷連帶責任擔保,擔保人絕大多數都是信用資質較高的商業銀行,還有少部分擔保人是大型央企,總體信用資質都很好。2007年強制擔保制度取消,銀監會下發《關于有效防范企業債擔保風險的意見》,命令禁止商業銀行對企業債進行擔保,自此無擔保企業債券占比大幅提升,以資產抵押等方式擔保的企業債比例也有所提升。2012年時,無擔保債券占比達到64%,資產抵押擔保、質押擔保等新型擔保方式占比也上升至15%左右,不可撤銷連帶責任擔保占比下降至21%。

(二)我國新發行企業債券整體信用資質不斷下降

2007年以前由于有高信用資質的商業銀行和大型央企擔保,我國新發企業債整體信用資質較高。2007年發行的83只企業債中,80只為AAA級,僅1只為AA+級,2只為AA級。此后,由于強制擔保制度取消,商業銀行被明令禁止為企業債券擔保,同時企業債券市場大幅擴容,整體信用資質大幅下降。2012年時,新發企業債券中低等級AA級企業債券占比上升至49%,AA-級企業債券在2009年首次出現以后占比也上升至1%,AA+級企業債券占比上升至26%,AAA級企業債券占比下降至24%。總體信用風險較高。

(三)我國企業債品種中城投債占比不斷上升,而城投平臺的信用風險是我國金融系統目前主要的系統性風險之一

城投債是在我國分稅制背景下,地方政府為滿足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而通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行的“準政府債券”。按我國《預算法》的規定,地方政府不能自行舉債,因此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一直是地方政府融資的主要手段之一。2008年以前,城投債發展較為溫和,在企業債券市場發行金額的占比約27%。2008年底,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國推出四萬億的財政刺激政策,地方政府面臨巨大的資金需求。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于2008年底聯合《關于進一步加強信貸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組建投融資平臺,發行企業債、中期票據等融資工具,拓寬中央政府投資項目的配套資金融資渠道”。自此,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數量和融資規模出現飛速的發展。2012年新發行企業債中,城投債發行金額已經達到4668億元,占比72%,成為我國目前最主要的新發企業債券品種。

(四)企業債券產品結構不斷復雜化,包含期權特征或者其他特殊條款的企業債券占比不斷上升

2007年以前,我國企業債券主要以不含權債券為主。近年由于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信用風險不斷上升,投資者對信用風險也不斷重視。為了降低融資成本,債券發行人傾向于在債券產品的設計上增加更多的條款以幫助縮短久期,降低風險。目前我國企業債券包含的主要條款有發行人的可贖回條款、債權人的可回售條款、發行人向上調整票面利率選擇權、提前償還本金等。2012年新發企業債券中,含權企業債券的比例已由2007年不足6%的水平上升至84%。

(五)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信用事件爆發頻率不斷上升

2006年上海社保案事發后,我國第一只非上市民營企業短期融資券“06福禧CP01”發行人上海福禧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被逮捕,主要資產遭遇法院凍結。該短期融資券“06福禧CP01”隨后被降級為C級,成為中國第一只垃圾債券。2009年城投平臺融資規??焖偕仙院螅峭镀脚_信用風險逐漸浮出水面。2009年12月,安徽省安慶市融資平臺之一安慶市城市建設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發行的“07宜城投債”延遲一天付息利息,該次延遲付息事件為債券市場首次。2011年4月云南省公路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向債權銀行發函,表示“即日起,只付息不還本”。2011年6月,上海市政府轄下一家從事地產及公路建設的城市投資公司,從本月開始無法償還銀行流動貸款,要求銀行延期及轉為固定資產貸款,被指變相拖債。這一系列事件迅速使“城投風波”成為市場熱點,引發債券市場對城投債品種信用風險的極大擔憂,城投債遭遇市場狂拋。與此同時,山東海龍股份有限公司因巨額虧損、貸款逾期及訴訟事項于2011年6月被聯合資信列入信用評級觀察名單,隨后至2012年2月一路降級至CCC級,光伏、風電、鋼鐵、機械等諸多行業企業被降級。目前為止,所有爆發的信用債償付危機最終都被地方政府或主承銷商或擔保公司兜底,沒有形成實質性的違約事件,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已經離實質違約的時代越來越近。

三、結論及應對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信用風險特征強化的政策建議

通過對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主要變化的觀察與對比研究發現,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目前的信用風險特征已經不斷強化,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2007年強制擔保制度取消后,截止2012年末無擔保債券的比例已經上升至64%,有擔保債券中,資產抵押等相對效力較低的擔保方式占比也不斷提升;二是我國新發行企業債券整體信用資質不斷下降,AAA級企業債券占比由96%下降至24%,AA級企業債券占比由3%上升至49%;三是我國企業債品種中城投債占比由27%上升至72%,城投平臺的信用風險已經成為我國金融系統目前主要的系統性風險之一;四是企業債券產品結構不斷復雜化,包含期權特征或者其他特殊條款的企業債券占比不斷上升;五是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信用事件爆發頻率不斷上升,上?!吧晖妒录薄⒃颇稀霸仆妒录薄⑸綎|“海龍事件”等諸多事件已經引起了市場的顯著反應。

目前債券市場直接融資已經成為我國企業融資的重要途徑之一,企業債券融資規模占社會融資總規模的比例已經上升至14.28%,由于債券市場融資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未來企業債券融資規模占比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而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變化來看,企業債券市場的信用風險特征已經不斷強化,信用風險也越來越高,未來隨著企業債券融資規模進一步上升,信用風險對金融體系的影響將越來越大,信用風險的防范應成為我國監管機構關注的重點。

(一)監管機構應進一步放開一般企業債券市場融資的限制,轉而將監管重點放在提高企業債券市場信息披露的要求

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監管機構近幾年的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目前的限制仍然較為嚴格,包括發行主體資格、發行機制安排、募集資金用途等諸多方面,這些嚴格的監管仍然是制約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監管機構應進一步放開限制,將監管重點放在加強企業信息披露的要求方面,用市場化的手段而非目前行政化的手段管控企業債券發行的信用風險。

(二)監管機構應加強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城投債發行的監管,防止城投平臺融資規模繼續過快增長

我國大多數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由于承擔了地方政府基礎設施建設的責任,盈利能力很弱,無法產生足夠的現金流償付當前的存量債務,資產也包含較多當地政府注入的公益性資產,變現能力較差。目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務風險已經成為了我國監管機構以及全球金融機構關注的重點,也已經成為了我國系統性風險的一個主要來源。由于地方政府具有較大的業績沖動,城投債券發行具有一定的道德風險,因此監管機構應加強對城投平臺融資行為的監管,嚴格控制城投平臺新發企業債券的行為,防止城投平臺信用風險繼續加大。

(三)監管機構應加大對債券市場主要金融機構的監管和約束

證券公司、商業銀行、評級公司等金融機構作為企業債券發行的中介機構是我國企業債券的第一道信用風險防線,但由于目前我國企業債券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中介機構為擴大市場份額而降低盡調要求、抬高信用評級的道德風險很大,監管機構應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管,建立對中介機構的事后處罰機制,降低中介機構的道德風險。此外,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也是我國企業債券的主要投資者,在我國目前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下,商業銀行具有系統性重要地位,信用風險的防范尤其重要,美國的次貸危機已經給了我們足夠的警示,監管機構應加強商業銀行債券投資范圍和風險敞口的監督,約束商業銀行盲目追求高收益的行為,使得我們金融系統更加健康和穩定。

參考文獻:

[1]李湛,曹萍,曹昕.我國地方政府發債現狀及風險評估[J].證券市場導報,2010,12

[2]魯政委.后危機時代應補上企業債短板[N].金融時報,2011-05-28(6)

篇3

關鍵詞:金融危機;深圳特區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在金融風暴席卷全球的的背景下,作為外向型經濟的城市,深圳的經濟發展和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都受到了較大影響,2009年1月19日,深圳市公布了2008年GDP的增長率為12.1%,比2007年的14.7%下降了2.6%,可見金融風暴對深圳經濟發展的影響。從深圳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公布的數據來看,在金融危機前,深圳市存在結構性缺工現象,每季度求職缺口約40萬個,求人倍率均在1.28以上(即1個求職者對應1.28個崗位)。然而,2008年第四季度,求人倍率降至了0.94,2009年1月份已降至0.79,社會崗位不斷減少。此時分析深圳特區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一、特區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即態勢分析法,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韋里克提出,是目前被企業和研究者廣泛使用的戰略分析工具之一。運用SWOT分析法對特區高職院校畢業生進行分析,就是要指出特區高職畢業生相對于競爭對手在資源或能力上的長處和限制,由于外在環境因素的變動而帶來的有利的時機和不利的影響,最后揚長補短,提高自身競爭力。

(一)優勢(strengths)

1.戶籍優勢。2009年2月16日,國務院出臺了系列措施來幫助大學生就業,其中有一條提到:“對企業招用非本地戶籍的普通高校??埔陨袭厴I生,各地城市應該取消落戶限制?!睆倪@一條可以看出,求職者的戶籍對求職是有一定影響的。深圳特區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幾乎全都是深圳本地人(2006年開始,應示范性院校建設的需要,個別院校招收了5%的省市外生源),他們熟悉深圳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在深圳有一定的社會關系網,這些都是企業在招聘員工時非??粗氐囊蛩亍?/p>

2.語言優勢。深圳作為一個移民城市,有著多種交流的語言。但由于歷史的原因,深圳本地人現在所講的方言(粵語,也叫白話)與廣州、香港以及澳門,甚至東南亞部分地區,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所流行的華語極為相近,這就為上述地區的人們進行溝通交流提供了一個便捷的平臺。深圳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在本地土生土長,非常熟悉這種地方語言和其中蘊藏的地方文化,他們可以非常流利地運用地方語言和港澳人士進行交流互動。

3.專業優勢。深圳特區高職院校的專業是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一線工作崗位,緊緊圍繞產業結構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而設置的。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前校長俞仲文教授的話來說,就是“深圳的經濟增長點在哪里,我們就把專業辦到哪里”。所以,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校在專業設置的原則上形成了這樣一種思路,即“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職業崗位(群)為依據、以技術含量為參數、以學科專業的交叉復合來綜合研究專業的設置”。

4.實踐教學優勢。“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實現與企業‘零距離對接’”這是深圳特區高職院校教學的一大特色。深圳特區高職院校都配備有實訓室,供學生把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于實踐。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校建有設施齊全的校內實訓基地―工業訓練中心,面積9.26萬平方米,有實訓(驗)室26個,分室108個,設備總投入已超過2億元。同時,學校還有校外實踐教學基地506個,全部用于相關專業的教學,讓學生在未出校門前就了解掌握企業的操作技能。

(二)劣勢(weaknesses)

1.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深圳特區的高職生有著其自身的特點,他們大多數家庭經濟條件較好,有著舒適的生活,對于工作上需要努力付出的地方往往動力不足。如在工作方面,他們都不愿意從事基層工作,如酒店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剛進酒店時主要是從事端盤子、打掃衛生、收拾房間等基層工作,但往往是兩三天后,學生都走光了,究其原因,就是吃不了這份苦,適應不了三班倒等工作模式。

2.缺乏鉆研問題的精神?,F在,社會的變化日新月異,工作技能的更新速度也日益加快,隨著市場需求的個性化與多樣化的加劇,工作中出現的挑戰性問題也越來越多,客觀上也要求工作中的人必須具有一定的鉆研精神。職業教育主要把精力放在了學生技能的培養與應用上,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鉆研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再加上主觀能動性不足,就進一步制約了高職學生在專業上取得較高的成就。

3.缺乏團隊合作的精神。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強調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一個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許多事情需要一個團隊去共同完成,特區高職院校畢業生所面臨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亦是如此。但是現實情況并不是這樣。出生于80、90年代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都過著“小皇帝”般的生活,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再加上后天缺乏相關的培訓,以致于他們很難與他人進行合作。

(三)機會(Opportunities)

1.獨特的地理位置。深圳是海濱城市,又毗鄰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注定有著非常獨特的區位優勢。鹽田港、赤灣港、蛇口港等都是深圳重要的港口碼頭。目前,深圳港名列世界集裝箱大港第4位。香港是亞洲乃至世界重要的自由港和貿易中心,中國最大陸路客運口岸羅湖口岸和陸路貨運口岸皇崗口岸、西部通道等把深港兩地緊密地連在了一起,深圳的區域優勢就更加凸顯了。如此優越的區域優勢將為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就業空間。

2.產業的快速發展。2008年,深圳市發展計劃局社會發展處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根據深圳市“十五”計劃確定的經濟發展目標,按照每百萬元GDP占有人才5人預測,近3年內深圳年均需增加產業人才約10萬人。而按照現行的人才引進、教育培訓政策,深圳每年可提供的人才數量約6.7萬人,扣除每年退出勞動力資源的產業人才0.2萬人,缺口約3.5萬人,這就為高職院校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3.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特區高職院校非常重視與企業進行合作,加強實踐教學。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校二級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先后與“五洲航運”、“芒果網”、“招商銀行”、“中國移動”等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2007年有47.01%的畢業生在校企合作單位就業。其他學院也積極地和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截至目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有校外實踐教學基地506個(其中已掛牌331個),有專業管理委員會94個(近1000名校外專家參與),與6000余家企業建立各種聯系。

4.深港進一步緊密合作。2009年1月8日,國家發改委出臺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該規劃綱要的規劃范圍是,以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和肇慶市為主體,輻射泛珠江三角洲區域,并把與港澳緊密合作的相關內容納入了規劃,規劃期至2020年。

2009年5月21日,深圳出臺了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工作方案,對14項重大事項、重要基地和重點項目進行了部署,其中建設區域金融中心、推進與港澳臺更緊密經貿合作規劃以及建設“深港創新圈”等,成為工作方案的重頭戲。

由CEPA實施5年取得的成效來看,我們有理由相信,《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和實施,將會給深圳和香港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也給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帶來更多的機會。

(四)威脅(threats)

1.就業崗位不斷減少,求職者不斷增加。從深圳人才大市場的《2008年前三季度“才市”需求指數報告》可以看出,受到宏觀經濟形勢影響,深圳今年前三季度的招聘單位數、就業崗位數均呈下降趨勢,而求職人數與去年同期相比則穩步增長。2008年前三個季度進場招聘單位分別為7858、8291、8532個,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25%和32%;前三季度提供的崗位數分別為14.98萬、29.98萬、和11.8萬,分別較去年同期下降了5%、13%和43%;而前三季度進場求職的人數為30.2萬、38.5萬和53.2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了4%、5%和37%。而且,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不斷深入,這種人才供需的矛盾也會不斷惡化。

2.特區不“特”,對企業的吸引力有限。2008年1月1日,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開始實施,特區的內、外資企業不再享受15%企業所得稅的優惠稅率。這項法律終結了被認為是經濟特區的“最后一項優惠政策”,特區內的所有企業,所得稅由原來的15%提高到了25%。由于深圳的傳統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較大,所以對這部分企業來說,增稅10%是一個很大的負擔??紤]到利潤的減少、成本的增加,部分企業已開始陸續內遷,客觀上也減少了就業崗位。

3.新《勞動合同法》增加了企業用工的成本。新《勞動合同法》注重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的用工成本。如果把1年看作短期,5年看作中期,15年看作長期的話,企業的人力成本將會是:短期增加3%,中期增加10%-15%,長期增加25%。因此企業為降低人力資源成本、保障企業自身利益,在人力資源組織配置上會更加謹慎和理性。

篇4

關鍵詞:次貸危機;金融危機;金融脆弱性;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

作者簡介:胡星(1963-),女,河南信陽人,河南財經學院經濟學系教授,主要從事區域經濟與房地產金融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0.99;F17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09)01-0138-04 收稿日期:2008-08-12

由始于2007年初的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世界金融風暴正在全球迅速蔓延并持續惡化。金融創新的過度、信用監管的缺失以及道德風險的蔓延進一步加劇了美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及不穩定性,是導致此次金融危機的三大主因。

一、金融脆弱性理論回顧

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制度、結構出現非均衡導致風險積聚,金融體系喪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狀態(伍志文,2002)。金融脆弱性理論認為金融體系本身是不穩定的,具有內在脆弱性,因此金融風險是普遍存在的,金融危機是不可避免的。

早期比較有影響的金融危機理論有費雪(1933)的債務一通貨緊縮理論和明斯基(1982)的金融體系不穩定性假說。費雪認為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是與債務的清償緊密相關的,實體經濟部門的過度負債和經濟下滑引起債務的清償。而債務的清償會導致貨幣的收縮和周轉率的下降。這些變化又會引起價格的下降、產出的減少、市場信心的減弱、銀行破產數和失業率的上升。因此,費雪認為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是源自經濟基本因素的惡化。明斯基對于金融體系不穩定性的分析基于資本主義繁榮與蕭條的長波理論基礎之上。他指出,正是經濟的繁榮埋下了金融動蕩的種子。他的基本觀點是,實體經濟中存在著三種籌資,即抵補性籌資(投資項目收益率大于貸款利率,項目現金流人大于償債的現金流出)、投機性籌資(投資項目收益率大于貸款利率,項目現金流入小于償債的現金流出)和“龐齊”籌資(投資項目收益率小于貸款利率,項目現金流入也小于償債的現金流出)。這三種籌資在經濟周期的不同時期所占比重不同:經濟繁榮時期,后兩種籌資比例大幅度上升,金融風險增大。伴隨著借款需求擴大,市場利率上升,企業利潤下降,市場情緒由樂觀向憂慮轉變并進一步向恐慌蔓延,企業倒閉,銀行借款急劇收縮,從而導致資產價格的快速下跌和全面金融危機的爆發。因而金融體系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經濟發展周期和經濟危機不是由外來沖擊或是失敗性宏觀經濟政策導致的,而是經濟自身發展必經之路。

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機爆發得越來越頻繁,而且常常以獨立于實際經濟危機的形式而產生。在此基礎上,金融危機理論也逐漸趨于成熟化(魏波,2006),并形成了三代較成熟的貨幣危機理論。第一論由保羅?克魯格曼(P.Krugman,1979)首次提出,并由羅伯特?福拉德等人(R.Flood和P.Garber,1985)加以完善和發展,認為宏觀經濟政策和匯率制度之間的不協調以及一國國內信貸的無限制擴張是導致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第二論以茅里斯?奧波斯特菲爾得(M.Obsffeld,1994)為代表,主要引入預期因素,對政府與私人之間進行動態博弈分析,認為政府對于私人部門預期所做出的反應成為危機爆發的關鍵因素。第三論形成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后。許多學者跳出傳統的宏觀經濟分析范圍,開始從金融中介、不對稱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機。代表性人物是麥金農和克魯格曼等人。其中克魯格曼(1998)提出的道德風險模型,強調金融中介的道德風險在導致過度風險投資既而形成資產泡沫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即道德風險起初導致過度冒險,最后導致金融體系的崩潰。

二、對美國金融危機演變特征與金融體系脆弱性的分析

上述金融危機理論從不同側面揭示了各類金融危機形成的機理,也為我們認識和分析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脆弱性特征提供了理論依據。但由于金融危機的復雜性,引發金融危機的新因素不斷出現,也使這次金融危機呈現出新的特點。

這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首先由次貸危機引起。次貸危機即指由于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借款人違約增加,進而影響與次貸有關的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導致的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和流動性危機。從產生根源上看,實際上它是由金融系統的內在不穩定性特別是金融創新工具的濫用、信用和監管缺失等所導致的一場貨幣危機、信用危機和道德危機,而通過危機的擴散,目前已演變為一場系統性金融危機(即由于金融市場已經不能再有效發揮其功能,因而趨于瓦解并對實體經濟可能產生很大的不利影響的狀態)和全球金融危機。

(一)次貸危機本質上是信用危機和道德危機

根據上述金融危機理論,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是金融結構的脆弱性和金融系統內部紊亂的結果。Minsky(1982)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特征,它與這一制度下資本主義經濟周期有關。由于金融體系的內在不穩定性,從而導致金融危機周而復始地出現。周期性出現的新的獲利機會總會導致人們的樂觀預期,并促使信貸過度擴張。另一方面,由于競爭壓力,為了保住客戶和市場,銀行常常會做出不謹慎的貸款決策。Krugman(1998)認為,由于政府對銀行和金融機構的隱性擔保以及監管不力,使得銀行和金融機構存在嚴重的道德風險問題。根據馬克思的分析,虛擬資本市場的過度膨脹和銀行信貸的過度增長,即金融系統超常發展,就是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發生的基礎和條件。上述理論正是美國金融危機的最好映照,對本次金融危機的產生原因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和適用性。

從本質上看,美國次貸危機是投資者擔心資產價格泡沫風險所產生出來的信用危機,它源于次貸風險,并借助金融衍生產品的渠道進行擴散。美國次貸危機正是源于對金融衍生工具的過度使用從而導致房貸市場的過度膨脹和銀行信貸的過度增長而產生。作為主要面向信用記錄欠佳、收人證明缺失、負債較重的客戶提供的高風險、高收益的貸款,次貸市場近年來迅速擴張,市場規模在短期內迅速膨脹。但是,隨著美聯儲不斷提高基準利率,房地產價格出現下跌趨向,次級按揭貸款人心理預期與償付能力下降出現大量違約,而其違約風險通過次貸衍生產品迅速放大,動搖了市場信心,銀行紛紛收緊融資條件,借貸機構、基金公司等資金鏈開始斷裂,導致脆弱的金融市場失控,危機最終爆發。

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向以制度健全、市場完善、運作規范和信用優良而著稱的美國金融市場,恰恰在監管和信用方面出了大問題,整個住房市場和房貸市場各個環節充滿

了欺詐和貪婪,銀行和金融機構喪失了基本的客觀性和公正性(理查德?比特納,2008)。從貸款經紀商到貸款公司,從投資銀行到信用評級機構,從建筑商到房地產中介偽造簽名、隱瞞信息、操縱和修改貸款文件、篡改信用、放大收入、評估摻水等無序運作,亂象叢生;降低貸款審批標準、貪婪地運用金融創新能力和過剩的流動性,瘋狂的市場擴張,事后相互推卸責任、轉嫁風險等,這一切更加劇了金融系統內部的紊亂,從而使整個華爾街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機和道德風險之中。

(二)金融危機的傳染具有快速性、整體性和全球性

關于危機中“傳染”的特征也是金融危機理論關注的問題,有人甚至認為,危機就是“傳染”引起的,沒有其他原因。盡管這一觀點沒有得到多數學者的認同,但人們對于“傳染”在加劇危機形成中的作用卻大多沒有懷疑。綜合來看,危機形成中,“傳染”主要通過以下渠道發揮其作用:貿易渠道、金融聯系渠道和非理性的羊群效應。

以金融聯系渠道為例。由于參與美國房貸市場的機構和投資者為數眾多,結構復雜,利益勾聯,相互銜接,從而形成了一條長長的住房抵押貸款“食物鏈條”和龐大的交易網。在缺乏應有的風險控制的條件下,一旦某個環節出了問題,便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我們看到,在這一危機中,高度市場化的金融系統相互銜接形成了一條特殊的風險傳導路徑:即低利率環境下的快速信貸擴張寬松的住房貸款審批標準房價下跌、持續加息出現償付危機;按揭貸款的證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對沖基金高比例的杠桿效應,加大了與次貸有關的金融資產價格下跌風險的傳染性與沖擊力,放大了次級住房抵押貸款風險。而金融市場國際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動蕩從一國向另一國傳遞的速度。這種遠離實體經濟的金融衍生品的泛濫及虛假繁榮,終于導致次貸危機的爆發并最終演變成了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從次貸領域到優貸領域,從房貸市場到整個金融市場,從虛擬經濟到實體經濟,從美國金融到全球金融等,無一不在經受著這次金融海嘯的洗禮與考驗。而半年來,曾經不可一世的華爾街金融巨頭們一個接著一個倒下,其速度之快,損失之慘,更是令人震驚。

與傳統金融危機不同的是,這次金融危機的傳染還表現出顯著的“蝴蝶效應”(即地理位置遙遠的國家皆能受到金融動蕩的影響)和“板塊聯動效應”(即在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國家間的傳遞)。除了美國、歐洲、日本等,拉美、亞洲等區域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甚至有的國家面臨國家破產的危險。這反映出全球金融危機的整體性特征越來越顯著,也使這場次貸危機逐漸演變成為一場波及全球的系統性金融危機。

(三)金融危機的處理具有政府主導性和協調一致性

此次危機中,全球范圍內各國強化金融領域的管制和干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是抵御自由市場制度不完善的必由之路。由于此次危機具有波及范圍廣、影響程度深、持續時間長等特點,為了維護世界金融市場和全球經濟的穩定,美國政府及世界各國政府不得已采取了一系列大規模救助計劃和措施:接管“兩房”、向AIG提供巨額貸款、改組投行、回購證券、直接注資、政府擔保、聯合降息、甚至國有化等,其力度之大、出手之重、方式之直接和多樣,前所未有。而且全球聯手,共同行動,也是史無前例。

全球金融動蕩下各國強化政府干預的情況,充分顯示了政府在拯救危機中的主導作用和協調一致性;另一方面,也恰恰反映了國際金融體系脆弱性的缺陷和不足,正是這些國家為降低國際金融體系不完善帶來的沖擊所做的必然選擇(劉立峰,2000)。

三、穩定我國金融市場體系,防范金融危機的現實思考

無疑,美國這次金融危機帶有向全球轉嫁的性質,給各國經濟帶來巨大沖擊和挑戰。由于我國仍然實行較為嚴格的資本管制,次貸危機通過金融渠道對中國經濟的直接沖擊和短期影響比較有限。但在經濟和金融全球化的今天,我國與美國和世界經濟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因此,從長期來看,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的沖擊不可低估,從目前情況看來,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和金融的影響正逐漸顯現。

但正如一位經濟學家所言,金融危機并不全是壞事,它只是對行將崩潰的金融體系及其債權債務關系進行一次必要的清理,將多余的金融泡沫擠壓掉,并促使宏觀經濟與金融重新走向穩定。這意味著,金融危機只不過是一種較為激烈的調整方式,它是在所有的政策和體制均難以解決現實問題的情況下,用近乎破壞性的方法對金融體系中不合理現象進行一定程度的糾偏,盡管這種糾偏是被動的(劉立峰,2000)??梢哉f,如果沒有金融危機,現有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和缺陷還不至于這樣明顯和充分地暴露出來。

金融危機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是對發展中國家一次生動的金融風險和金融“游戲規則”教育,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金融危機的爆發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即使像歐美這樣發達的金融市場,同樣可能發生嚴重的市場失靈,同樣可能發生嚴重的信用危機、貨幣危機。雖然我國尚未發生金融危機,但是我國經濟體系內部存在著許多誘發金融危機的因素卻是不爭的事實(魏波,2006)。金融危機,不得不使我們對現有的金融結構的完善、金融工具的創新、資本市場的發展以及貿易戰略的調整等方面進行認真反思。

馬克思的金融危機理論表明,金融危機雖然直接涉及金融貨幣問題,但并不僅限于此,而是經濟系統內部與外部多方位、深層次矛盾的集中反映(王德祥,2000)。因此,防范金融危機需要系統化的措施和政策。這里僅就我國最重要的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建設提幾點思考。

(一)加強創新與完善監管相匹配,提高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

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一方面是對金融創新工具的濫用,另一方面是風險控制的缺失。雖然金融創新一方面通過廣泛的證券化分散了美國房地產融資市場上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加劇了金融風險的傳染性和沖擊力,造成了難以計量的損失。因此,我國在進行金融創新的同時,必須建立和完善對金融創新的監管,使創新和風險控制相匹配。從預防金融危機出發,中國在推行金融改革與創新的進程中必須對風險保持高度警惕,對金融機構乃至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予以高度的重視,需要構建健全的金融體系和有效的監管體系,這是增強自身抵御金融危機能力的關鍵。

第一,政府監管部門要搞好相關政策法規的配套,加強對金融創新產品尤其是金融衍生產品的監管,從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制度建設的角度注意控制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加強并完善對場外交易的監控,強化對金融機構的風險提示,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機制,減少信息不對稱對借款人權益的損害等,不斷提升監管水平。

第二,作為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永遠要將風險控制放在第一位,強化資本充足性管理和風險管理,防止某些金融機構因資本充足率過低,抗風險能力薄弱,在意外事件影響

下倒閉破產,沖擊金融體系(馬宇等,2008)。

第三,正確認識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盡管相對于美國及全球金融市場而言,次級債規模并不大,但金融衍生品放大了這一風險。因此,對于金融創新,不僅應看到其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還應看到其潛在的風險。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其產品雖然可以對沖和分散風險,但不能消除風險甚至會加大風險。

第四,建立金融危機監測和預警系統。金融危機往往是金融風險積累的結果,因而事先監測和控制金融風險,將金融危機化解于未然就極為重要(魏波,2006)。對于金融體系中的風險因素,尤其是導致金融危機產生的潛在因素,如通貨膨脹、匯率、外資流動、銀行體系風險、債務風險都應當納入金融危機的預警系統。

第五,加強對資本市場的有效監管。在金融危機中,股市的大幅波動甚至崩潰對宏觀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影響是巨大的。股市風險的影響與表現力往往要比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體系性風險更為顯著,這可從本次金融危機中全球股市的連續重挫看出一斑。我國也不例外,政府應高度重視近期我國股市的劇烈波動和持續低迷狀況,通過積極的利率政策、稅收政策和完善的制度建設以及有效的監管等措施,來重振投資者信心,以促進我國證券市場的長期穩定與健康發展。

(二)嚴格房地產金融市場管理,促進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

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除了貪婪逐利的美國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失控和政府的政策運用不慎之外,還有就是美國的透支消費文化使許多不具償還能力的人加入買房隊伍。而今天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與上述情況有不少相似之處:其一,我國有高達90%的購房者是通過銀行貸款購房的,房地產貸款余額已高達2.25萬億元人民幣(蘇銳,2008),總額接近美國,而且這些貸款人基本都是中低收入者。其二,金融機構和房地產開發企業同樣逐利貪婪而不惜冒風險。銀行不斷放大房貸在貸款總盤子中的比例,同時又降低放貸門檻。這種行為實際上是將資金風險轉嫁給銀行,也將本不具備買房能力的消費者拉人買房行列,給買家和銀行都帶來風險。為避免危機的出現,必須吸取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嚴防同類事件在我國發生。

第一,商業銀行需要改變住房按揭貸款是低風險優質資產的觀念,加強按揭貸款的審批管理和風險控制。由于我國沒有對抵押貸款進行次優分級,所以房貸的風險可能比想象的要大很多。銀行要嚴格房貸審查程序,特別注意那些有超出實際購買能力、有不良信用記錄的貸款人,應該更加嚴密考核按揭人的收入狀況、資信狀況,盡量減少風險累積。 第二,堅持二套房貸款標準和首付款標準不能放松。盡管我國住房按揭貸款有20%-30%首付比例的要求,但如果國內房地產市場出現轉向,房價出現持續下跌,房貸風險必然將開始暴露。雖然美國次貸的風險很高,但這種風險通過資產證券化的方式已經分散。而中國住房按揭貸款尚未證券化,其不良信用貸款的風險基本聚集在銀行體系內。一旦爆發,必然對銀行系統以及整個經濟體系影響巨大。面對目前房地產市場的低迷現狀,一方面可通過降低房地產交易稅費、延長貸款年限、提高貸款額度等方法鼓勵居民消費,但另一方面決不能通過降低二套房和三套房等投機性住房貸款標準及首付款標準的方法去救市。同時注意防止中國樓市出現大的跌幅,循序漸進地剔除房地產泡沫,使房價得到理性回歸,確保房地產市場的相對穩定。這也是在美國金融危機中得到的重要經驗和啟示。

篇5

關鍵詞:國際金融危機;傳導機制;分析

隨著我國綜合國際的不斷增強,眾多國家都相繼與我國建立良好關系,并加強了經濟貿易往來。雖然我國目前在國際金融危機下所受到的影響并不大,但是也不萌忽視其破壞力,必須加強對國際金融危機傳導機制的研究,時刻防范危機的爆發,以保證我國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一、國際金融危機傳導機制概述

在經濟全球化的作用下,各國經濟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一旦發生金融危機,便會立即迅速傳導至另一個國家,并產生一些列的連鎖反應,造成多國多行業的經濟損失,這便是國際金融危機。這一金融危機主要由多種因素所導致,其爆發具有難以避免的特征。國際金融危機傳導機制主要分為四種形式。第一種是季風效應傳導,就是指一些具有相似因素的國家,在金融危機發生時,相繼受到投機性沖擊,從而引發了金融危機傳導。這一傳導機制的典型代表為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1]。第二種是凈傳染效應傳導,這一傳導方式的引發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機無法被宏觀基本面數據解釋[2]。其中主要涉及了自我實現和多重均衡理論,一旦一個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就會使另一個國家的經濟出現貨幣貶值、資本外流等情況,形成“環的均衡”。第三種是羊群效應傳導,主要是由于小投資者相關信息缺乏,更愿意跟隨大投資者作出決策,從而產生的國際金融危機傳導。第四種是溢出效應傳導,由于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往往依靠金融和貿易,因而,金融及貿易溢出也成為了國際金融危機傳導的途徑。

二、國際金融危機的具體傳導方式

國際金融危機的具體傳導形式主要包括貿易交易、金融渠道等的傳導。貿易交易中的金融傳導,主要是在某一國家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出現了貨幣貶值、消費者消費欲望和消費能力降低,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減少,從而使其他國家也受其影響的傳導形式。在這種形勢下,金融危機十分容易擴散,一國貨幣不斷貶值,其他國家的貨幣卻在不斷的升值,與其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出口貿易額會大大降低,而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資金流動量也隨之減少,雙方都會出現經濟受損的情況。例如美國在金融危機后,進口國外產品的數量不斷減少,與其有經濟聯系的國家出口額降低,獲取的經濟利益不斷減少,美國內部很多資產價值縮水,金融機構開始縮緊信貸,而對于具有超前消費意識的美國人民來說,這一措施對其正常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經濟受損的同時,也引發了民眾的恐慌,并通過貿易交易的方式將金融危機傳導向全世界。金融渠道傳導,主要是以匯率和利率作為傳導方式,以外匯市場和資本市場作為傳導途徑[3]。這一傳導方式與貿易交易傳導相比,具有破壞力更大、傳導速度更快的特征。尤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各國緊密相連,一旦一國發生金融危機,貨幣貶值,也就會引發持有其國債的其他國家債券縮水,出現經濟虧損。該國從其他國家收回海外資金時,也會使相應的國家出現股市、房價波動等情況,導致他國企業經濟受損。

三、國際金融危機傳導機制抑制措施

為抑制國際金融危機傳導機制,提升本國防御能力,應首先對出口市場進行調整,實現多元化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越緊密,尤其是在貿易方面,則所產生的貿易溢出效應也就更加明顯。因而,在貿易交易上,不應完全依賴某一國家,而要適當調整出口市場,以多元化發展方式分散風險,有效減輕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其次,應建立相應的預警機制。雖然金融危機的爆發往往沒有征兆,但是在爆發前也會使經濟運行中的一些不足顯現出來,通過預警機制的建立,能夠及時將其中存在的問題找出來,并對金融危機的發生時間、概率等進行預測,并便采取相應應措施,減輕其所造成的危害。最后,應加強跨國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國際金融危機的傳導會影響多個國家,尤其一些跨國金融機構,會出現較大的經濟損失,因而,國家應注重對這些機構的監管,并要求各機構間能夠形成良好合作關系,在一家機構出現金融危機時,減弱其向其他機構的傳導效果,避免金融危機的大規模爆發。

四、結論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之間聯系密切,一旦一國產生金融危機,將會快速傳導至其他國家,并形成大規模國際金融危機。因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傳導機制進行深入研究,通過調整出口市場、建立相應預警機制、優化各國跨國金融機構合作關系等方式,避免或減輕金融危機影響,以促進本國經濟健康發展。

作者:葉真卓 單位:湖北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李禾.國際金融危機的傳導機制及對中國經濟影響和對策分析[J].中國外資,2013,6(6):36-37.

篇6

關鍵詞:金融危機;資本主義;金融資本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institutional reasons,socio-economic system that is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especially its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basic contradictions in the capitalist countries,break out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risis. And to explore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the capitalist system,inancial capital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2265(2009)12-0011-05

一、引言

美國次貸危機自2007年爆發至今,波及范圍不斷擴大,危機已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全球正面臨自二十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由于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和全球金融體系的長期失衡,這場源自美國的金融風暴,波及范圍之廣、沖擊力度之強、連鎖效應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給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二、當前對金融危機成因的探討

此次危機是以美國的次貸危機為導火索、由美國虛擬經濟而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理論界對次貸危機形成的原因進行了探討,主要包括以下觀點:

(一)美國信貸市場上寬松的信貸條件

2001年以后,美聯儲連續降低利率,房地產市場繁榮,貸款機構預期未來市場持續走高,加大貸款力度,盲目擴大住房貸款業務。在市場繁榮時期,次級貸款也有很高的回報率,在滿足優級及次優級抵押貸款后,貸款機構積極發放次級貸款。為了將次級抵押貸款出售給低收入者,貸款機構盡可能地降低進入門坎,不斷創新次貸產品,降低貸款條件。實質上是貸款機構放松了風險監管,為日后次貸危機的爆發埋下隱患。隨著后來利率的不斷攀升,低收入階層無法承受還款壓力,從而導致大量違約。長期的低利率造成了市場流動性過剩,助長了經濟的泡沫。

(二)次級抵押貸款的證券化

低利率和流動性過剩,推動了住房需求和房價上漲,這又降低了房貸的風險,刺激了房貸需求。由于住房按揭支持債券(RMBS)的存在,任何貸款機構在對不良信用評級的個人貸款后無需置于其資產負債表內,而只需轉手賣給RMBS的投資者。由于RMBS信用級別低,市場流動性不強,不易脫手,誘發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根據期限和信用水平將RMBS打包成抵押債務憑證(CDO),從而進一步刺激了RMBS的發展和CDO市場的極度膨脹,形成了CDO,CDO的平方、立方、n次方等。當美國次級房貸市場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由次級抵押貸款的違約率的上升,引發貸款機構資金鏈的斷裂,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的金融產品縮水,最終引發這場金融危機。

(三)信用評級不嚴和金融監管的缺位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2008年7月份發表的調查報告,在對高風險次貸金融產品進行評級時,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都存在違反內部程序的行為。同時,評級機構對次級債券和衍生產品給予了與風險不對稱的評級結果,在相關債券信用質量嚴重惡化時,未能及時更新信用評級,助長了危機的蔓延。此外,美國信用評級體系存在制度性缺陷,而評級機構出于利益考慮,沒有動力去糾正這些缺陷。

在信用評級不嚴的同時,美國金融監管當局對市場上的金融創新監管松懈。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次級抵押貸款在一輪又一輪的創新中加長了鏈條,衍生產品的定價已經脫離了原有貸款產品的風險,而僅取決于發行機構公布的回報率和評級機構評定的等級。監管的缺失,縱容了金融機構盲目追逐高額利潤的行為,也是導致這場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美國的低儲蓄、高消費的發展模式出現問題

次貸危機爆發的直接誘因是利率的不斷提高,房價下跌,使貸款人無力償還次級貸款,金融機構信用緊縮,房地產泡沫破裂,最后引起金融恐慌及危機爆發。美國當前的收入差距較大,存在大量的低收入人群,在寬松的信貸環境和美國式的過度消費文化模式下,低收入人群同樣追求高消費和超前消費,從而導致物價和房價的大幅上漲,出現通貨膨脹和房地產泡沫,聯邦政府為抑制通貨膨脹,不斷提高利率,最后引發次貸危機。

(五)投行杠桿比例過高和金融衍生品開發過濫

據有關統計顯示,美林的杠桿率從2003年的15倍飆升至2008年的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率攀升至33倍,高盛也達到28倍。華爾街利用以資產證券化為代表的金融創新工具,在次貸基礎上設計出了系列衍生金融品:抵押貸款支持債券(MBS)、資產支持商業票據(ABCP)、(CDO)、信用違約掉期(CDS)和CDO的平方、CDO的立方等,在高杠桿盈利模式下,放大了次貸的金融效應,鑄就了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傳遞鏈條。

從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金融監管的因果關系,對次貸危機成因進行闡述:即利率上升―房價下降―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次級抵押貸款還貸困難―次級貸款違約率上升―信用緊縮―以次級貸款為基礎衍生出的金融產品的資金鏈斷裂―金融資產縮水―投資衰減―金融恐慌―次貸危機爆發―國際金融危機。

三、當代資本主義的新階段和新特征

以美國為首的當代資本主義表現為國家金融的超級壟斷、經濟虛擬化和泡沫化的特征,體現了當代資本主義演變的一種趨勢。國際超級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階段,其最重要的標志是金融資本的高度虛擬化、高度壟斷與高度投機相結合。

(一)金融資本高度虛擬化的資本主義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虛擬資本也在不斷地衍生出新的品種,出現大量的金融衍生品,這些虛擬資本是對股票和債券等虛擬資本的再次虛擬。虛擬資本也成為當前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占主體地位的資本形態。

(二)高度壟斷與高度投機相結合的資本主義

在馬克思的《資本論》里,生息資本為G―G’,實際上是省略了中間實體資本的增殖即G―W―G’。但發展到巨大金融寡頭壟斷市場的層面,金融創新使G―G’成了買空賣空的連鎖交易,脫離創造價值的實體運動,脫離價值決定價格的根基。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在資本市場利用資本壟斷實現高度投機,獲得高額利潤。

(三)以美國為首的當代資本主義以新的形式稱霸全球

當代資本主義利用金融資本控制整個世界,通過美元霸權,特別是以紙幣美元為武器影響世界。歷史表明,經濟震蕩,由通貨膨脹急劇變為通貨緊縮,正是經濟危機的一種癥候;石油價格由過高急轉直下轉為狂瀉,也是一種市場危機,反映了實體經濟下降、需求嚴重不足,使石油產業遭到重創,達到以美元優勢控制石油的目的。

當前美國GDP與虛擬資本的比例大體為1:36,其中有70%左右的泡沫。在二十世紀中葉之后特別是80年代以來,美國跨越式地成為國際超級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把金融與工業的結合蛻變為脫離并統治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世界。而與高科技結合,進一步引發由經濟泡沫釀成泡沫經濟,在實體經濟的下降與虛擬經濟的無限擴大下,表明美國為首的現代資本主義的新特征和新手段――超級虛擬化。經濟的高度虛擬化、泡沫化和在世界的金融霸權,折射出當代資本主義的寄生性、腐朽性。

四、從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對金融危機的再認識

從美國的信貸政策、金融風險管理政策等角度出發,分析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屬于操作層面和現象層次的分析;缺乏從對資本主義制度發展歷史的角度的分析,不能認識危機發生的制度性原因。因此需從資本主義制度本質出發,分析危機產生的根源。

(一)從視角分析金融危機形成機制

馬克思將金融危機的爆發建立在經濟危機可能性和現實性的基礎上,認為金融危機的爆發是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資本主義制度內部矛盾各方強制統一的一種方式。馬克思將金融危機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作為生產和商業危機先導階段的金融危機;第二類是作為資本市場核心的虛擬資本的獨立運動規律以及資本市場賭博投機的本質特征的金融危機。

1. 第一類金融危機的形成機制。馬克思認為,導致第一類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并是由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過剩造成的。導致生產過剩的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對立,生產和消費的對立,在現實中表現為生產擴大與市場擴大之間的矛盾,生產和消費的對立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矛盾。

第二,資本積累與價值增殖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實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就成為資本價值增殖的主要方式,資本主義無限制地擴大生產規模提供了動力,資本過剩從而商品過剩是資本積累與價值增殖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第三,以商業信用為主的信用形式的充分發展導致商業貨幣的膨脹,進一步刺激了生產過剩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經濟運行過程中,由于商業資本的獨立化,商品價值的回流時間往往早于商品價值的最終實現,因此容易產生虛假的需求;在商業貨幣不斷膨脹下,這種虛假的需求積累起來,商品過剩程度進一步加劇。

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對立、資本積累與價值增殖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屬性,它們決定了生產過剩的必然性。而信用形式的充分發展并不是商品過剩的必要條件,不是商品過剩的充分條件,只是加劇了商品過剩的累積程度。第一類金融危機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危機的前奏,其形成機制(圖1)揭示了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隱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固有矛盾之中。

2. 第二類金融危機的形成機制。馬克思將第二類金融危機成因歸結為金融市場的賭博投機活動而導致的虛擬資本過剩。虛擬資本的過剩同樣可能導致虛擬資本作為一種特殊商品而與貨幣之間形成尖銳的對立,從而虛擬資本價格暴跌,引發金融市場的危機。

首先,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是指能夠定期帶來收入的、以有價證券形式表現的資本,“生息資本的形式造成這樣的結果:每一個確定的和有規則的貨幣收入都表現為資本的利息,而不論這種收入是不是由資本生出”。虛擬資本實際上是基于預期收益資本化的幻想的資本。

其次,虛擬資本是伴隨企業資本擴張與商品流通發展而產生的,但卻能擺脫生產和商業的束縛而依靠信用制度獲得自身的發展?!疤摂M資本巨大的擴張潛力與信用制度的過度發展相結合,為金融市場虛擬資本商品的過剩創造了條件”。

最后,虛擬資本特殊的運動規律極大地滿足了資本家通過賭博投機實現價值增殖的要求。一方面,“信用為單個資本家或被當作資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內絕對支配別人的資本、別人的財產,從而別人的勞動的權利”,實際上這就是所謂的“金融杠桿化”;另一方面,“因為財產在這里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運動和轉移就純粹變成了交易所賭博的結果”。當金融市場的賭博投機使得金融杠桿化的比例不斷提高,以致虛擬資本商品過剩嚴重,一旦貨幣發生緊縮,將導致債務支付鏈條斷裂,金融危機的爆發就不可避免。

第二類金融危機本質是在金融市場過度的賭博投機與信用制度的膨脹相結合的情況下,過剩的虛擬資本與貨幣形成尖銳的對立,最終虛擬資本價格暴跌導致危機爆發。其形成機制(圖2)揭示金融市場的賭博投機活動是危機發生最重要的原因。

此次金融危機從表面上看與二十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截然相反,以房價下跌和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為導火索,從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商業銀行等金融部門開始,進而波及實體經濟部門,造成實體經濟部門的流動性短缺,大量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從而由金融危機演變為經濟危機。但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源仍然是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制度。

(二)從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認識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

1. 商品內在二重性矛盾潛伏危機產生的可能性。馬克思從商品和商品交換的內在矛盾體現了市場經濟和市場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形態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制度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潛伏在商品和商品交換的內在矛盾中,這是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在私有制條件下,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這對矛盾表現為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構成了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商品所內含的勞動二重性矛盾決定了價值和使用價值的二重性矛盾的進一步演變,表現為商品與貨幣的對立,進一步表現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對立。私有制使商品的內在二重性矛盾在一定條件下越來越激化,具有深刻的對抗性和不可克服性。商品經濟內在二重性矛盾只構成產生危機的可能,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度使危機爆發成為必然現實。

2. 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形成金融危機的深層制度原因。資本主義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化制度,生產的社會性同生產資料私有性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使商品經濟內含的危機可能性轉變成必然性。商品經濟內在二重性矛盾只構成產生危機的可能,而資本主義私有制度使危機的產生成為現實。在資本主義幾百年的歷史中,貨幣越來越背離商品,虛擬經濟越來越背離實體經濟,成為金融泡沫、金融危機乃至全面經濟危機的內在成因。

3. 金融資本的逐利性、貪婪性和杠桿性是形成金融危機的最深刻根源。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動機和直接目的,就是攫取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一方面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具有逐利性和貪婪性;另一方面又推動了經濟發展,具有對生產強有力的拉動性。馬克思揭示了資本追求無限增殖的本性并未改變,隨著當代金融資本的發展和向全球擴張,資本的貪欲更加膨脹。在金融資本和虛擬資本占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階段,為了創造業績和贏得巨額利潤,銀行家們不斷推出創新的金融產品,制造高風險的虛擬資本。利用金融資本的杠桿性,實行高杠桿的運營模式,通過將金融資產證券化、衍生化,從而獲得巨額利潤。脫離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的高度膨脹,將直接導致金融危機。

4.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金融危機是必然的、無法克服的。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性危機既是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又是一場深度的經濟危機、思想危機、社會危機和制度危機,是資本主義的全面危機。歷史上,資本主義幾次帶有全球性的危機都引起時代和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美國金融危機將使世界經濟進入一個大調整、大動蕩時期。本次危機具有顛覆性、全面性、深度性和長期性的效應,將給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持續的影響,世界局勢將發生重大變化。

五、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與當代資本主義的關系

(一)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表明資本主義發展到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新階段

以往的危機多半起始于物質生產領域,然后向其他領域擴散,而這次危機首先發生在金融領域,之后向實體經濟領域蔓延。以往危機大多表現為生產過剩,而此次危機在發達國家則是實物生產日趨萎縮,整個國民經濟虛擬化。以往的危機表現為廣大居民購買能力下降和消費不足,在發達國家之間也有相當強的傳染性和擴散性;此次危機則是這些國家各個階層包括工薪層在內的超前消費或過度消費,國民經濟形成了嚴重的“消費泡沫”;這次危機不僅擴散的面更廣,幾乎傳播到了世界所有國家,而且傳染更加迅速、更加猛烈。這些特點,都是與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演化相聯系的,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資本主義新形態的特點。

(二)金融資本惡性膨脹,是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

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國家的資本在繼續使用這種商品輸出和不等價交換手段進行國際剝削的同時,越來越注重資本輸出和資本直接剝削外國勞動的作用,國際剝削的重點已由商品輸出轉變為資本輸出。國際剝削的重點由昔日的以工業資本為主體的資本輸出,逐步向以金融資本為主體的資本輸出轉移。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壟斷資本之所以積極推動這種轉移,是因為金融資本的輸出具有商業資本和工業資本所不具備的特殊的國際剝削和壓榨功能。

金融資本已成為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建立和維護國際壟斷資本所需要的國際經濟乃至政治秩序的最積極的推動者??傊?金融壟斷資本已成為世界經濟乃至政治生活的主宰,在帝國主義侵略擴張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強。金融資本的惡性膨脹,其世界統治和盤剝的增強,體現了當代資本主義演化與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國民經濟的虛擬化,是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

這次世界性金融風暴的形成,是金融壟斷資本長期統治、橫行的必然產物。不僅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形成了越來越多的金融泡沫,而且使這些國家的整個國民經濟日趨虛擬化。表現為:

第一、金融資本橫行,金融衍生資本泛濫,金融資本越來越與實體經濟相脫離。金融資本超前發展,資本家與生產過程脫離,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一種重要表現。如今,全球金融交易額已達世界GDP的十倍以上。金融資本不僅在數量上是空前的,而且其地位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發達國家的金融資本不僅完全脫離了生產活動,置身于生產過程之外,而且凌駕于整個社會生產之上,成了整個國民經濟的主宰,實體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金融資本的發展。

第二、在金融資本泛濫的同時,實體經濟卻相對乃至絕對萎縮。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和第二產業的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而以各種服務性消費為主的第三產業的比重則不斷上升。到上世紀70年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相繼完成了工業化過程,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對物質產品的需求相對飽和,資本通過發展物質生產而增殖的途徑日趨狹窄,這些國家越來越多的工業品逐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形成了所謂產業空心化趨勢。在高額利潤的誘使下,資本越來越多地從實物生產領域向第三產業轉移。銀行、保險、證券等雖然能給資本帶來利潤、增加產值,但卻不能為國民經濟增加物質財富,這些行業的過度發展本身就含有泡沫成分,成為國民經濟虛擬化的重要因素。

(四)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金融資本橫行,進一步增強了資本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資本增殖的過程之所以能夠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脫離實體生產過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將制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大轉移的過程,也是國際壟斷資本組織發展跨國生產的一個重要條件。

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還表現為投機心理和投機行為的惡性發展、整個社會風氣的敗壞和沉淪。不僅各行各業的資本家和經營者在從事各種投機活動,而且這些國家的政府也利用各種貨幣金融杠桿或貨幣金融政策從事國內外的投機活動??傊?金融投機已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經濟生活的基本特征,成為國際壟斷資本攫取超額利潤的一種基本途徑。

(五)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金融資本權勢的增強和金融危機的爆發,使資本主義的虛弱性、垂死性更加明顯

在資本主義國家,不同階級和階層的利益從來都是不一致的,不僅廣大勞動者與資本家的利益根本對立,而且壟斷資本與中小資本的利益也有矛盾,而隨著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矛盾和對立則在進一步暴露和加深;矛盾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反全球化的浪潮,比發展中國家還要強烈。所有這些矛盾和沖突,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必然會進一步加劇。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社會經濟相對平穩發展時期結束、新的動蕩時期開始的一個突出的信號。從國際方面來看,隨著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資本主義生存和發展的條件也日益惡化。

六、結語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表明當代資本主義演變到一個新的階段,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的制度性危機。對當前金融危機

的成因的認識,不應單從其體制層面和技術操作層面進行闡釋,更要從制度層面、本質層面對其剖析。美國的次貸危機,不可遏制地蔓延成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證明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理論的真理性。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需要從制度和體制兩個方面規避和防范金融危機。

參考文獻:

[1]張宇.從經濟學的觀點看當前金融與經濟危機[J].國外理論動態,2009,(7).

[2]蔡萬煥. 國內關于當前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研究述評.教學與研究,2009,(8).

[3]黃小軍,陸曉明,吳曉暉.對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層思考[J].國際金融研究,2008,(5).

[4]沈炳熙.次貸危機與證券化[J].中國貨幣市場,2007,(11):12- 17.

篇7

[關鍵詞] 金融動蕩 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 金融創新 風險防范

一、世界金融動蕩頻繁的根本原因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惡化。其特征是人們基于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金融危機頻發爆發的深層次原因到底是什么?

貨幣的虛擬化;金融資產膨脹迅速;貨幣的外延日益擴大;國際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不僅表現在經常項目下,更重要的是在資本項目下。

可是,這些基礎又是脆弱不穩定的:虛擬貨幣不穩定;虛擬貨幣與貨幣的國內購買力、國內的名義利率和匯率三要素密切相關,貨幣的國內購買力是基礎,決定著后兩個變量,但又受到后兩個變量的影響。

政府或貨幣當局很難真正地控制貨幣供應量。利率的市場化易于引發經濟泡沫。金融市場的金融衍生物市場的發展加劇了虛擬經濟的程度,加大了金融動蕩幅度與可能性

總之,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為特征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孕含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征。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F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于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

二、分析美國的次貸危機

1.次貸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產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資產價格泡沫增加了市場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貸款機構在利益驅動下放松了信用風險的管理。次級抵押貸款是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本身就屬于高風險產品。大量的次級抵押貸款在房地產市場創造出巨大的購買力,在幫助中低收入群體獲得住房的同時推動了房地產價格的上漲和繁榮,但當房價開始下跌時次級貸款這種金融創新產品出現了信用風險,大量次級貸款者很難再將自己的房屋賣出去,房屋價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償還剩余貸款的地步。從而出現大量的信用違約者,放款機構無法正常收回貸款盡而引發美國次貸危機。

2.從金融創新的角度剖析美國次貸危機

(1)從金融產品創新來看,我們認為金融產品創新既有風險又有收益,風險是我們持續不斷關注的;

就是說我們在創新過程當中要更多的用優質資產,那么一些不良資產或者是有問題的資產是不宜于創新,否則會增大金融創新過程中的風險。

(2)為分散抵押貸款機構的信用風險及流動性風險,美國的投資銀行通過資產證券化這一金融創新工具,將同類性質的按揭貸款處理成債券形式在次級債市場出售。

由此可見,金融創新在本次危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使金融業在傳統風險的基礎上面臨越來越大的金融創新風險。應該充分重視金融創新釀成的新型金融危機,采取措施去加強金融創新風險的防范。

三、建議

美國次貸危機給我國金融創新風險防范帶來的啟示:

從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到次級債危機,是一個伴隨著金融創新風險不斷產生并強化、擴散的過程。目前我國的金融創新有所推進,但處于初級階段,如何在推進的過程中,更加穩健,更加注重風險監控,在這個基礎上,有條件、有選擇地進行產品創新。

在剖析美國次級債危機的基礎上,對我國金融創新的風險防范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樹立風險防范與控制觀念,提高風險管理意識;金融機構在創新過程中,面對風險多樣化、復雜化趨勢,必須確立風險管理意識和觀念。不應因金融創新在防范和控制風險取得一時成效,而忽視其未來可能帶來更大的風險,因為有些創新可能只是延緩了當前的風險,卻在未來聚集了風險,這是風險累積性的一個重要特征。

完善對基礎產品和客戶的持續管理,加強對衍生和原生產品聯動關系的研究;無論是原始還是包裝過的金融產品,最根本的是要加強和完善對原始產品和客戶的持續管理。比如美國的次貸危機中牽涉到一系列環節,而且影響越來越大,但究其源頭卻是銀行在房價上漲過程中如何衡量零首付和低首付住房貸款的風險問題,因此無論金融產品怎樣包裝,很重要的一點是對原始產品的風險管理要規范,對原始的客戶和風險的跟蹤要及時。有效的金融創新需要風險嚴格可控的基礎金融產品的支持。

采取多種監管形式,加強金融監管;在次貸危機中,美國金融體系中的多個環節都存在著監管缺失,因此加強監管非常必要:

(1)要加強信息披露制度建設,對信息披露的內容、程序、質量標準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規范;(2)完善金融機構的信息庫和指標體系;(3)加強信用評級機構和金融咨詢機構的建設,充分利用外部審計力量,提高金融運行的透明度;(4)要建立社會誠信和建立信用體系。

總之,一個國家要想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單靠市場的力量是不夠的,單靠一個國家的力量也是不夠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任何發達或較發達的市場經濟能否保持穩定的經濟增長,一方面需要政府和貨幣當局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有個很好的認識與把握,另一方面,國際間的經濟合作與政策協調尤為重要。改變美元的國際貨幣主體地位,建立一個合理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個正確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陳明賀 闞新華:《淺談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管理》[J].《經濟研究導刊》.2007,7

篇8

關鍵詞:金融危機;國際經濟;國際貨幣體系;國際游資

金融危機是由外部因素還是由內部因素造成的,歷來學術界有兩種比較對立的觀點:陰謀論和規律論。陰謀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遭受有預謀和有計劃攻擊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別是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后,這種觀點較為流行。規律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的自身規律,是內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機理論①基本上是承認規律論。隨著金融監管技術提高,一個國家因監管或管制出現問題而導致金融危機的可能性變小;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現代的金融危機基本上表現為在國際經濟失衡的條件下,國際資本在利益驅動下利用扭曲的國家貨幣體系導致區域性金融危機爆發,因而從本質上說,金融危機的性質和成因都發生了變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國際經濟的視角具體解析金融危機的形成原因。

一、國際經濟失衡

黃曉龍(2007)[1]認為國際收支失衡導致國際貨幣體系失衡,虛擬經濟導致流動性過剩,進而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和金融危機。黃曉龍是國內較完備地從外部因素來研究金融危機的,然而從根本上說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應該是實體經濟的失衡,國際收支失衡只是實體經濟失衡的表象,實體經濟失衡導致貨幣資本的國際流動,國際資本流動導致虛擬經濟膨脹和蕭條,由此形成流動性短缺,最終能夠導致金融危機。因而全球實體經濟的失衡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必要條件,而虛擬經濟導致的流動性短缺是金融危機的充分條件。

縱觀金融危機史,金融危機總是與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年爆發金融危機之前,國際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漸向美國和歐洲傾斜,特別是美國經濟快速增長呈現出取代英國霸主地位的趨勢,這次國際經濟失衡為此后的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20世紀末期,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要快于經濟全球化趨勢,拉美國家與美國之間的經濟關聯度使得拉美國家對美國經濟的“蝴蝶效應”要比其他國家更為強烈。20世紀末的20年里,當拉美地區的經濟結構失衡時,往往以拉美國家的金融危機表現出來。歐、美、日經濟結構失衡同樣是導致歐、美、日等國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當區域的或全球的穩定經濟結構被打破時,新的經濟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機為推動力。1992年歐洲金融危機,源于德國統一后德國經濟快速發展,打破了德國與美國以及德國與歐洲其他國家間的經濟平衡。1990年的日本也是因為美日之間的經濟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機的作用下,才實現新的經濟均衡。

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將導致國際資本在一定范圍內的重新配置。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力可能是區域的或全球性的。從短期來看,在某個時點國際經濟是相對平衡的,全球資本總量和需求總量是一定的,而當一國經濟發生變化,會引起國際資本和國際需求在不同國家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果是小國經濟,它的影響只是區域性的,如果是大國則它的影響是全球的。當一個大國經濟趨強,則會吸引國際資本向該國流入,產生的結果是另外一些國家的資本流出,當資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流動性短缺,金融危機就從可能性向必然性轉變。這種轉變的信號是大國高利率政策,或大國強勢貨幣政策。而對小國經濟而言,經濟趨強后,則會吸引國際資本的流入,當國際資本流入數量較多時,該國的實體經濟吸收國際資本飽和后,國際資本會與該國的虛擬經濟融合,推動經濟的泡沫化,當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嚴重背離時,國際資本很快撤退,導致小國由流動性過剩轉入流動性緊縮,結果導致金融危機爆發。

從國際經濟失衡導致金融危機的形成路徑可以看出,國際經濟失衡通過國際收支表現出來,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又通過國際貨幣體系來進行,如果具備了完善和有效的國際貨幣體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國際經濟強制性和破壞性調整,也就是說可以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然而現實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受到大國操縱的,因而國際經濟失衡會被進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國際貨幣體系扭曲

徐明祺是國內學術界較早把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的原因歸結為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缺陷的學者。徐明祺(1999)[2]認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維持現狀間徘徊的國際貨幣體系;另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投資和債務方面的弱勢地位;處于雙重制約下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機的苦果,因而現存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難逃其咎。也就是說國際貨幣體系在調解國際收支不平衡時遵循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本原則和理念,而各國在制定貨幣政策協調國際經濟失衡時卻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紀律性,因而現在的國際經濟的失衡被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放大了,加劇了。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一個松散的國際貨幣體系,盡管歐元和日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作用逐漸增強,但是,儲備貨幣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決“特里芬難題”,只是將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說儲備貨幣既是國家貨幣也是國際貨幣的身份不變。充當儲備貨幣的國家依據國內宏觀經濟狀況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勢必會與世界經濟或區域經濟要求相矛盾,因而會導致外匯市場不穩定和金融市場的動蕩。實行與某種儲備貨幣掛鉤或盯住某種貨幣的國家,既要受該儲備貨幣國家貨幣政策的影響,同時還要受多個國家之間貨幣政策交叉的影響。儲備貨幣之間匯率和利率的變動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大為增強,使得外匯市場更加不穩和動蕩,這種影響可以分為區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鑒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國經濟政策變動影響既可能是區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為例,美元的價值調整是通過美元利率的調整實現的。美聯儲在制定美元利率時,不可能顧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為儲備的國家(地區)宏觀經濟狀況,因而當美元利率調整時,往往會對其他經濟體,特別是和美國經濟聯系比較密切或者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國家和地區造成沖擊[3]。首先,以美元為支柱的不完善國際貨幣體系,不論采取浮動匯率政策還是固定匯率政策,美國的經濟影響著所有與其經濟密切相關的國家及這些國家的貨幣價值變化。如果浮動匯率政策能夠遵守貨幣體系下的貨幣政策制訂的紀律約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場上就不會出現不穩定的投機性攻擊,也不會出現由此造成的貨幣市場動蕩乃至金融危機。由于制定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經濟全球化相關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貨幣體系不能夠保證美元在浮動匯率的前提下的紀律性,因而一個國家的宏觀政策將會導致經濟相關國家的貨幣市場動蕩,在投機資本催化下爆發金融危機。就目前現狀來看,雖然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崩潰,但是相對于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美元不論是升值還是貶值,依然會造成這些國家經濟的強烈波動。美國經濟繁榮時,美元升值會導致資本的流出;當美國經濟蕭條時,美元貶值會導致這些國家的通貨膨脹。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保留了原來國際貨幣體系的理念和原則,但卻失去了原來的秩序和紀律,強勢經濟體可以利用這樣的體系轉嫁金融危機和獲取更多利潤,而不需要承擔過多的責任。

三、國際游資的攻擊

國際經濟失衡是金融危機的前提條件,不完善的國際貨幣體系會加劇國際經濟失衡,然而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是國際游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金融危機離不開國際游資的攻擊。1992年歐洲金融危機,索羅斯通過保證金方式獲取1:20的借貸,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通過賣空相當于70億美元的英鎊,買進相當于60億美元的馬克,迫使英鎊大幅貶值,在償還借貸后凈賺15億美元[4]。在1994年墨西哥發生金融危機前,國際游資持續大量地進入墨西哥證券市場,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資中,證券投資占70%~80%,但在墨西哥總統候選人遭暗殺事件后的40多天內,外資撤走100億美元,直接導致墨西哥金融危機爆發[5]。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也是國際游資首先攻擊泰銖,低買高賣,并巧妙運用金融衍生工具獲取高額回報。

根據IMF對國際游資的統計,20世紀80年代初的國際短期資本為3萬億美元,到1997年底增加到7.2萬億美元,相當于當年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20%。2006年末,僅全球對沖基金管理的資產總額就達1.43萬億美元,比1996年末增長約6倍。對沖基金的投資策略也不斷豐富,從最初的“賣空+杠桿”策略(市場中性基金),發展成為單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驅動型等)、多策略型(包括新興市場型、并購型等)、基金的基金等多種投資策略。其風險特征也呈現多樣化趨勢,既有高風險、高收益的宏觀對沖基金,也有低風險但收益相對穩定的市場中性基金。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國際資本流動的最顯著特征是國際間的過剩資本流動造成了國家、地區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巨額的國際貨幣資本必然要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獵取利潤。

國際游資為什么能夠摧毀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眾所周知,國際游資規模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響和縮短被攻擊國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由繁榮到蕭條的自然過程。當國際游資進入被攻擊國家,它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利率和匯率變化,從而加快金融市場由理性發展向非理性繁榮轉變[6]。按照金融市場的心理預期自我實現原理分析,當大量國際游資進入一個國家時,即使這個國家經濟發展表現一般,在大量資本進入的情況下,也會帶動金融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在國際金融家掌握話語霸權的情況下,他們通過有意識地夸大被攻擊國家發展中的成績或存在的問題,以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心理預期。從拉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的實際情況來看,一般先用“經濟奇跡”、“新的發展模式”來吹捧經濟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續”、“面臨崩潰”來夸大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在整個過程中,國際游資有預謀進入和撤退,就會導致金融市場的崩潰。國際游資嫻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榮時期賺取高額利潤,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機賺取高額利潤或者收購危機國家的優質資本,進而控制被攻擊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是在新興市場國家爆發金融危機后,國際直接投資(FDI)為什么會低價收購危機國的優質資產,形成新的經濟殖民主義的根本原因。四、中國預防攻擊性金融危機之策

在中國股市由狂飆到暴跌和中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火爆到等待觀望以后,中國的經濟是不是進入由繁榮向危機過渡的轉折點?中國會不會爆發金融危機?從經濟表象來看,在我國經濟運行中依然表現為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等等;從經濟本質來看,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著產業結構調整滯后、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場不完善等問題。出現這些現象和問題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內部因素的作用。

當前,全球經濟失衡的特征較為明顯,首先美國經濟進入蕭條時期,次級債危機使得美國經濟雪上加霜,而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經濟持續增長。其次,美元的發行泛濫導致美元對歐元和人民幣持續貶值,致使其他國家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再次,國際游資在世界范圍內流動的規模越來越大。美國為了振興經濟采取降低利息的貨幣政策,美元對其他貨幣也在快速貶值。

中國從2005年開始出現人民幣對美元的利差,2006年2月利差曾達到3%,境外資本流入后往往會兌換成人民幣再放貸出去,其收益不能以存款利率衡量收益,而是以貸款利率衡量收益,1年期基準貸款利率是7.47%,如果每年人民幣升值預期是5%的話,那么國際游資的回報就接近13%。如果國際游資不是采取放貸形式,而是直接投資中國房地產或股票,其收益率會更高,2007年投資中國房地產的利潤不低于30%,該年度上證指數上漲了96.7%。

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國外游資在中國投資的高額回報吸引了大量外資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2007年究竟有多少國際游資進入我國,國內學者有不同的計算。采用簡單的計算,以外匯儲備的增加值減去外貿順差和外國直接投資,2007年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我國的國際游資近800億美元。800億美元國際游資流入完全可以解釋流動性過剩、房市與股市的泡沫和我國目前通貨膨脹的壓力等現象。只要人民幣升值預期存在,國際游資就不會抽走。人民幣升值預期還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實體經濟還在持續增長,表現為我國國際貿易順差還存在,我國非貿易品的價格還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國際游資現在急迫要做的是要繼續抬高我國的非貿易品價格,并在適當時機抽逃,在羊群效應下引爆中國金融危機,之后國際資本再回來收購中國優質資本。

中國要能夠有效地預防上述攻擊性金融危機,首先必須嚴格控制虛擬經濟的非理性發展,快速壓縮樓市和股市泡沫,套住國際游資刺激實體經濟的增長。套住國際游資有兩種思路:一是由國際游資短期內獲得暴利向長期內正常利潤轉變,降低使用外資的成本,讓外資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二是構建長期的心理預期,使外資留在中國;其中,很重要一點是保持中國實體經濟的持續增長。其三是有計劃地減持我國的外匯儲備,特別減少以國債形式存在的外匯儲備,把外匯儲備轉化為有形資產,實現外匯的保值和增值,并用外匯儲備調控國際經濟,使之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后,加強跨境資本的管制,積極干預和監管短期國際游資的流入。

參考文獻:

[1]黃曉龍.全球失衡、流動性過剩與貨幣危機—基于非均衡國際貨幣體系的分析視角[J].金融研究,2007,(8).

[2]徐明祺.國際貨幣體系缺陷與國際金融危機[J].國際金融研究,1999,(7).

[3]夏斌,陳道富.國際貨幣體系失衡下的中國匯率政策[J].經濟研究,2006,(2).

[4]宗良.對國際游資沖擊金融市場的若干思考[J].金融研究,1997,(11).

篇9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 商業銀行 流動性

后金融危機時代是指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后,全球經濟觸底、回升直至下一輪增長周期到來前的一段時間區間,可能是兩年、三年亦或八年、十年甚至更久。隨著危機的緩和,經濟逐漸進入相對平穩期,但是由于危機并沒有完全解決,世界經濟形勢還很嚴峻,處于動蕩與緩和并存的狀態。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全球經濟受到重創,同時也使全球經濟格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特征。其主要表現在,一是全球生產和貿易格局發生變化。發達國家實行貿易保護,對發展中國家不利。二是全球金融格局變化。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美國經濟收到重創。在這新的經濟形式下,中國商業銀行的發展也要進行變革,加強資金流動性,加強抗風險能力,爭取在動蕩的國際經濟形勢下穩定發展。

一、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及流動性風險

所謂流動性是指銀行對全部應付款的支付、清償能力及滿足各種合理資產需求的流動性。它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負債的流動性,即銀行能以較低的成本隨時獲得所需資金的能力;二是資產的流動性,即銀行的資產在不發生虧損的情況下迅速變現的能力。商業銀行作為高負債運作的金融機構,其業務性質需要其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因此,流動性風險管理師商業銀行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

銀行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支付到期的債務,就會產生流動性風險問題,流動性風險一般包括資產流動風險和融資流動風險。資產流動風險是指由市場風險而導致銀行資產出售出現困難,導致流動資金不足;融資性風險是指銀行在履行其到期債務的義務時,所造成的銀行財務風險。流動性風險管理對銀行的經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關系著銀行的存亡。2008年得金融危機將銀行的流動性問題暴露無遺。危機爆發之后,大量銀行由于人們的擠兌紛紛倒閉,同時也使得人們對金融機構的信心大大降低,因此也導致銀行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運轉,進而引起資金流動風險。銀行業務的開展具有傳導性,因此,銀行的倒閉具有連鎖效應,在很短的時間里,金融危機就席卷全球,導致了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機。由這次的金融危機的爆發,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銀行的流動性對銀行的關鍵性作用,流動性風險完全可能會直接導致一家具有清償能力但無法及時獲得充足資金或無法以合理成本及時獲得充足資金的商業銀行的破產。因此,在面對金融危機時,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更加凸顯,破壞性更強。被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關閉的銀行大多資產大于負債,具有清償能力,僅僅是由于不能及時清償債務而破產。因此,最終把銀行打垮的,不是資本金,而是流動性。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如何加強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是決定我國經濟能否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

二、后金融危機時代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由于世界經濟特征有所變化,因此商業銀行在加強其資金流動性方面也要有所調整,在保持其有效的資金流動性措施之外,還應在新的經濟形式下,做出創新性改革或加強其風險監控與預防,使其保持良好的資金運轉。

(1)加強存款業務經營,防范資金流動性風險。商業銀行主要是以存貸款業務為其主要的經營方式,存款業務是其主要的資金來源,因此要防范銀行的資金性風險,就必須從存款業務下手。在存款方面,銀行除了做好大型存款業務外,還應重視個人存款的作用,由于個人存款分散性較強,風險小,有較好的流動性,因此銀行應加強對個人存款的吸收,以減少資金來源的風險。

(2)加強貸款人資信狀況監管,有效防范融資流動性風險??v觀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其根本原因是美國銀行放貸過多,超過了人們的消費能力,最終由于不良信貸的積累過多后爆發,引起存款人擠兌,而導致銀行大量破產。對銀行的健康發展而言,貸款人的資信狀況是及其重要的。因此,在后經容危機時代,銀行要不管加強其貸款人的資信調查,嚴加防范不良資產的產生,有效降低不良資產比率,促進銀行良好穩健運轉。

(3)加強銀行經營的過程控制,完善風險防范體系。隨著世界金融運轉方式及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經濟運行受國際環境的影響更加深刻,各國經濟發展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當部分國家經濟出現較為嚴重的問題時,將嚴重影響本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世界上的經濟大國,如美國,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更是具有強有力的支配作用。因此,各國金融發展受到風險的不確定性大大加強,完善銀行危機防范體系至關重要。

針對其加強流動性以及防范金融危機而言,銀行必須要有自己的風險防范機構或完整而切實可行的風險防范體系,經過對以往經濟危機的發生原因以及風險應對措施進行總結歸納,制定出應對風險的資金流轉機制,在金融危機抬頭之勢,能夠快速的啟動其過程及意外防范機制,有效遏制或盡可能降低金融危機對銀行的破壞性。

每次金融危機背后都暴露了世界金融機構運轉的弊端,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給了世界各國以及警告,在今后的后金融危機時代,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給各國在經濟發展帶來挑戰,是否能做好銀行的流動性,將決定一國經濟能否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傳峰.后金融危機時代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J].金融發展研究,2008,(8).

[2]廖岷.從全球金融危機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重要性[J].西部金融,2009,(1).

篇10

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以后,作者就持續跟蹤危機的進展,掌握危機的演變脈絡,并從理論上思考危機后世界經濟金融體系將發生的深刻變化?!段C后的全球金融變革》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剖析危機后全球金融界要面臨的一些重要問題,探討后危機時代金融變革的趨勢及我們的對策。

對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傳導路徑和發展演變的階段性特征,作者進行了實證檢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是:此次國際金融危機是通過財富效應、商品價格波動、進出口貿易以及金融市場信心等途徑在各國之間傳導和擴散,不同類型經濟體傳導渠道存在明顯差異。整體看來,世界各國為應對危機采取了聯合行動,對穩定經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不同經濟模式的經濟體應對危機的政策效果存在差距,這緣于各國的經濟特點和措施差別。

經濟刺激政策的實施也使很多國家出現了過度舉債、流動性過剩以及通貨膨脹風險加劇的問題,面對不穩定的基礎和當前是否是脆弱的復蘇,世界各國都將面臨著設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退出戰略,既保證經濟復蘇步伐不致戛然而止,又要預防通貨膨脹,控制流動性泛濫,需要在經濟刺激政策退出的前提條件、具體策略、相關原則等方面作一個細致的全面的考量,才能保證全球經濟穩步復蘇和長期增長。因此,救市后退出機制的行動,是普遍要面對的、具有很強的決策藝術的操作。

危機的發生,為我們認識危機尤其是預警危機的發生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條件。作者在總結已有金融危機監測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提出完善與修訂金融危機監測指標體系意見,如提出股票市場相關指標、公司債券市場相關指標、非金融類貨幣市場相關指標、信用衍生市場相關指標、銀行業相關指標、外匯市場指標、宏觀經濟指標等等,通過這些指標體系在美國的實際運用,提高對金融危機的前期、發生期及以后走勢的觀察和描述,發現更具先導性的指標。

結合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研究,本書提出今后加強系統性風險管理的各種舉措,尤其是總結美國次貸危機,看到資產證券化后使金融資本因周轉率的加速而提高了資本的使用效率,虛擬地擴大了金融機構的放款能力,同時也加強了整個國際金融市場的聯系,使整個國際金融體系對清算結算風險和金融機構破產的抵御能力弱化,提醒我們注意金融衍生品的管理,降低其帶來的負面影響,提醒我們高度重視金融業要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位,以及控制綜合化經營風險,加強流動性管理,加強金融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