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產業發展方向范文

時間:2023-07-19 17:37: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產業發展方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村產業發展方向

篇1

一、村基本情況

村轄區面積20026.2畝,其中耕地面積2165.3畝,山地面積12758.7畝;總戶數545戶,總人口3032人,其中農業人口3022人,城鎮人口10人,外出務工人員412人,五保戶7人,低保戶137人,計生困難戶2人,優撫對象9人。擁有17個村小組,黨支部1個,黨小組4個,黨員總數40人,其中35歲以上黨員2人,35-60歲黨員16人,60歲以上黨員22人。村兩委干部7人,其中女干部1人,平均年齡48歲,月平均工資700元左右。

二、目前產業發展現狀

該村目前的產業還是傳統的水稻種植業為主,輔的花生種植,依托水庫、池塘的養殖業,少量散戶養豬業。水稻種植雖然品種相比以前有所改良,單產有所提高,但總產量反而下降,農戶種些水稻只是自給自足養家糊口。利用水庫、池塘養殖的其產品單一,主要是本地魚類,且技術落后,產量不高。而養豬戶相比八、九十年代,大大地減少了,八、九十年代戶均年出欄生豬在1.5-2頭,近些年,戶均年出欄生豬不足0.5頭。隨著時展,雖然政府重視農業生產發展,然而實際上這里的傳統產業卻在大量萎縮,新的產業幾乎沒有發展。

三、產業發展滯后原因

造成以上產業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隨著改革開放浪潮,城市發展快于農村,許多年輕人都去沿海城市、大城市撈金,留在農村的勞力少了,思謀農村發展的自然就少了;二是隨著經濟發展,物價上漲,增加了農村生產成本;三是洋產品豐富,土農產品價格上不去,削減了農民的積極性;四是產業規模小,產品單一,沒有形成規模效益。

四、今后產業發展方向

根據村的自然情況,結合實際,提出今后幾個產業發展方向:

1、做活山上文章。村山地面積占絕對優勢,可大力發展經濟林果業。搞好山地流轉,引進外地或培育本地龍頭企業、種植大戶,連片開發山地,種植臍橙、茶葉、楊梅、板粟、油茶等經濟林果業,建立相應配套加工業。

篇2

(一)緊抓兩個機遇。一是緊抓奧運機遇。確保奧運決戰決勝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區將全力以赴,為舉辦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創造環境、保證穩定、營造氛圍。同時還要切實把奧運作為地區發展的新起點,將奧運“三大理念”轉化為推動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推動地區社會文明進步,提升區域整體環境和社會管理水平。二是緊抓首鋼搬遷機遇。充分利用首鋼搬遷帶來的機遇,改善地區發展環境,加強與周邊區域的融合發展,共同打造首都西部綜合服務中心。

(二)統籌“三區”發展。按照區域功能定位要求,依據我區不同地區功能作用和自然稟賦,將全區劃分為新城區、淺山區、深山區三個區域,統籌規劃,依次推進。一是加快建設新城區。新城區規劃面積87平方公里,承載著全區三分之二的人口和80%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是全區現代化建設的重點。主要是加快交通、供熱、供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建設宜居城市和山水新城。二是規劃發展淺山區。淺山區承擔加強生態修復和承載產業發展的功能。主要是研究淺山區發展規劃,將生態保護和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使其成為山區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三是保護涵養深山區。主要方向是加強生態涵養,保護水源,建設首都西部堅實的生態屏障。

(三)規劃五大產業。功能定位要求門頭溝區既要承擔首都生態環境建設的任務,還要實現地區發展、群眾富裕。我區將圍繞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方向,重點規劃五大產業,努力實現生態涵養和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一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繼續調整石龍經濟開發區發展模式,做好與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產業發展和相關政策的對接,努力打造承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平臺。二是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繼續擴大唯一性農產品種植規模,提高品質。大力發展觀光休閑農業,實施流域經濟發展總體規劃,打造以妙峰山為重點的各具特色的流域經濟品牌。推進農副產品深加工。三是發展旅游休閑產業。抓好山區交通、基礎設施和服務環境建設,努力為市民提供休閑度假的場所,發揮好山區旅游資源的優勢。四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加大區域特色文化的宣傳、推介、扶持力度,以影視基地、體育休閑、文藝演出為重點,規劃和發展一批文化創意產業項目。五是發展生產業。圍繞西部綜合服務中心的功能,研究符合地區實際的生產業發展方向,推動商業、旅游、社區服務等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發展。

(四)推進五項建設。

一是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圍繞創建國家生態區目標,加快“國家生態修復科技綜合示范基地”建設,完成大砂坑、廢棄礦山修復等一批重點生態治理工程。探索礦山關停后騰退建設用地的綜合利用。推進新城周邊淺山綠化。抓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繼續改善城鄉結合部、國道沿線、景區周邊環境面貌,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完善長效管理機制,鞏固創衛成果。

二是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實施一批城鄉道路建設工程。積極支持西六環等市級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天然氣入戶、門城礦區安全飲水等市政工程建設。推進城鄉結合部地區城市化進程,加快土地一級開發步伐。

三是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完成街坊路總體建設任務。加快安全飲水、險村搬遷工程進度。采取多種措施解決山區能源問題。推廣垃圾分類收集試點經驗,完善農村垃圾管理新模式。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流轉的有效途徑。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加強農村公共事業發展,建設農村公共服務中心,繼續促進教育、文化、醫療等資源向農村延伸。

四是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無”目標,切實加大民生問題的解決力度。繼續辦好惠及群眾的50件實事。努力擴大就業,實現“無零就業家庭”目標。切實保障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合法權益,努力實現”無拖欠工資“現象。加快推進經濟適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設,啟動采空棚戶區改造工程,努力實現“無城鎮危房戶”。加大歷史遺留問題解決力度,確保實現“無重大重復上訪戶”目標。繼續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體系,做到“無社會救助盲點”。

篇3

生態優勢長期以來就一直擺在天全人面前,但并沒轉化為生態產業優勢。在災后重建中,如何發揮生態優勢助力產業發展、實現縣域經濟跨越崛起?本刊記者專訪了天全縣委書記趙昌林。

《新城鄉》:災難是一道考題,災后重建中各地的答卷不盡相同,天全的重建特點是什么?

趙昌林:天全的森林覆蓋率位居雅安全市第一。震后,國家對天全的發展方向有了更加重要的定位,天全作為國家主體生態功能區,今后的發展就是要以生態為基。

因此,在災后重建中,我們圍繞天全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以生態為城鄉建設和產業發展的主線,突出貫穿天全90多公里的國道318線和縣城“一點一線”,將城市建設、產業發展、新農村打造和文化建設有機串聯,著力建設好今后天全的發展平臺,使災后重建特點更加鮮明、特色更加突出。

《新城鄉》:立足實際,國家定位和天全決策沒有問題。但具體路徑怎么設計?

趙昌林:城市建設突出“水”的特色。以打造“云中小城、明珠水城”為目標,整體規劃打造“一湖、兩岸、三山、四溪”。重點推進大崗山聚龍崗生態農業觀光園打造和 “引水入城”工程,建設高品位旅游城市。

產業發展突出“綠”的特色。按照整合資源、集中布局、優化提升的原則,千方百計做大生態工業,不遺余力做強生態農業,竭盡全力發展好生態旅游,把“青山”變成“金山”。特別是深入推進喇叭河萬畝杜鵑、萬丈金山、萬里云海、萬山紅葉等“四萬”景點的打造,將天全的旅游產業推向一個新高度。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突出“亮”的特色。把新農村建設、災后重建聚居點建設和生態民俗村落打造有機統一,充分展現川西民居的風情風貌和民俗亮色,為生態旅游和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文化建設突出“山”的特色。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將文化、土司文化、茶馬文化有機整合為“二郎山文化”體系,全力打造二郎山文化品牌。

《新城鄉》:在縣域經濟發展格局中,天全將如何轉化優勢、發展特色?

趙昌林:每個區縣的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發展基礎、人文特點等方面都各有不同,選擇什么樣的路子,我們必須科學審視天全優勢,緊貼實際,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專注天全生態良好、資源豐富等優勢的轉化。

比如目前我們正在大力發展的十大生態產業,就是基于天全的比較優勢。山葵種植和深加工、冷水魚的養殖和魚子醬加工、山藥加工等,這些項目帶動性、增收性很強,其他區縣都沒有。山葵項目,天全現在的種植規模全國最大,云南有3000多畝,我們有6000多畝。

再比如搞旅游,全國每個縣都在搞旅游,但不是說修好房子和設施游客就來了,必須要有特點。天全現在想盡千方百計打造的喇叭河新景點和“水韻天全”,就是把青山綠水、風景宜人的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優勢。

《新城鄉》:我們注意到,天全在震前提出的目標是建設生態經濟強縣,災后重建中提出“綠色崛起、重建跨越”,你如何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

篇4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 產業集群 持續發展

Abstract: the fuyang city SangYing taihe county town, for example, from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 resources and restric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mall town industry planning type industry is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clust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F2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前言

市場環境下,地區之間經濟競爭的核心就是產業的競爭。產業發展實質上是追求產業質量的提升,產業規模的擴大,產業優勢的建立,使產業具有成長性,從而保證城鎮發展的可持續性。對于桑營鎮這樣的邊界工貿型小城鎮,突出產業特色,制定針對性的產業發展戰略,建立與農業產業化相適應的城鎮工業體系將是其發展城鎮化的主要途徑。

一、集鎮現狀

(一)地理概況

桑營鎮位于太和縣域北部邊緣之二省三縣市交界處,北隔河與河南省鄲城縣相望,東隔西淝河、宋湯河分別與亳州市、墳臺鎮相鄰,南與倪邱鎮接壤,西接洪山鎮。鎮域國土面積58.4平方公里,總人口為42415人,人均耕地面積1.3畝。

(二)資源

生物資源:

主要為農作物和家畜,其中:

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大豆、玉米等。

經濟作物主要有:白術、桔梗、反季節大棚蔬菜等。

養殖業主要有:牛、豬、雞、魚等。

生態資源:

桑營鎮生態環境優良,西淝河繞鎮東北部與北部的河在鎮域東北角交匯;與河南省交界的河水質清澈透明,沿岸風光秀麗,鎮域內各大河溝兩岸綠草茵茵,楊樹林生長茂密以及三里湖附近均是桑營鎮旅游業可開發利用的資源。

(三)社會經濟狀況

桑營鎮農民的主要經濟支柱是中藥材、蔬菜以及一些養殖業。近年來,鎮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09年桑營鎮國內生產總值達12532萬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979元,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1.21%,農民人均純收入4304元,年銷售收入5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銷售收入2047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60萬元,養殖業增加值占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達17%。

二、發展基礎

桑營鎮經濟在總量增長與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的同時,各產業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優勢。

(一)經濟發展基礎

桑營鎮以農業為主,該鎮2009年種植小麥4.8萬畝,良種推廣率99%,高產公關示范區超過50%,小麥單產超800斤,最高達1200斤。

中藥材種植是該鎮多年以來的優勢產業,特別是天齊、淝南、雙、豐李、桑營幾個村種植的白術、桔梗,經驗豐富,管理有方。

利用日光式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以豐李村為中心向四周輻射。豐李村朱莊基本家家有大棚、戶戶種蔬菜,連片大棚達200余畝,銷路通暢。

桑營鎮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鎮域內有投資500萬元占地300畝龍潭漁業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上規模的個體私營企業。

(二)交通區位優勢

桑營鎮交通便捷,與古城毫州僅一橋之隔,西北與河南相鄰,位兩省三縣市之交點。105國道縱貫轄區11公里,縣道桑清路、三洪路穿鎮而過,對外交通的銜接,為桑營鎮的人員和物資集散提供便捷的運輸條件,同時可優先接受周邊城市的經濟輻射。

(三)資源優勢

桑營鎮氣候適宜,物產豐富,中藥材種植是該鎮多年以來的優勢產業,大棚蔬菜等特色產品連年增收;勞動力資源也比較明顯,每年外出務工人數較多,豐厚的農業資源及勞動力資源使城鎮經濟發展具備了物化動力。

(四)文化渾厚、政通人和

桑營鎮為我省著名的書畫之鄉中的一部分,其渾厚的文化積淀陶冶了勤勞樸實的桑營人民。桑營鎮人民銳意進取,開拓市場意識與科技意識大大加強,這些對于今后桑營鎮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三、外部機遇與挑戰

在區域一體化背景下,桑營鎮正參與到更大范圍的生產分工體系中,新型區域合作和競爭關系帶來發展機遇和挑戰。

(一)中部地區快速發展,城鎮發展關系轉型

隨著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帶來區域空間結構和經濟結構的不斷轉型。城鎮之間的發展關系正在發生變化,從垂直聯系向水平聯系轉化,從線形聯系向網絡聯系過渡,從城鎮個體的競爭走向區域聯合和競爭并存。每一個城鎮的發展必須考慮與外部的產業和空間的關系。

(二)《安徽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戰略步驟及起步階段的重點建設任務》確定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半,人均3000美元以上。

在新一輪全省城鎮體系規劃中提出,至201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達到40%左右,至2020年城市化與工業化實現良好的互動發展,城市化水平達到50%以上。

(三)目前,安徽省作為“泛長三角”的主要地域,加入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綱要》。國家對長三角和安徽新的定位,顯然為三省一市的這種關系的轉型進行了定位。這種關系的轉型,一方面為安徽提供了吸收長三角更多產業轉移的機遇,另一方面,安徽也向長三角其他的兩省一市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長江三角洲經濟區,長江經濟帶的迅猛發展,其對區域的輻射帶動功能日益增強,為桑營鎮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較好的外部環境。

(四)阜陽市“雙輪驅動”力促加速崛起

阜陽市 “雙輪驅動”(雙輪即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戰略,提出要加快阜陽城鎮化進程,必須圍繞把阜陽打造成皖西北中心城市這個核心,以現有縣城為骨干,以衛星城鎮為支點,以工業為依托,走出一條具有阜陽特色的布局合理、層次緊湊、城鄉融合的城鎮化發展道路。

四、資源與制約

(一)洪山鎮(遠期桑營鎮合并至洪山鎮)在太和縣域城鎮體系中,屬于發展條件一般的Ⅲ級城鎮,尚未進入到產業特色化、市場專業化的城鎮經濟發展行列。在資源構成上,沒有唯一性、排他性資源構成的比較優勢,或者創造特殊產業優良的投資平臺。

(二)區域基礎設施的全面改善,使每個尋求發展的地區幾乎都同時擁有良好的對外交流的方便出路和資源組合,即交通區位加其它具有競爭力的資源(可能包括豐富的土地資源、更接近核心發展區的空間區位、地區經濟發展基礎和投資能力、現狀產業聚集規模等)組合,使桑營鎮處于某些產業發展選擇的弱勢地位。

(三)桑營鎮產業和經濟發展基礎、空間資源條件等,弱化了地理區位上并不突出的某些優勢,降低了某些產業在本地區尋求發展的競爭能力。如果不尋求更深層次的發展突破,桑營鎮很難依靠現有的區位條件贏得快速發展的優勢。

(四)區域空間管理手段滯后

目前的鎮區建設和居民點建設,對生態空間和重點發展地區的關注不足,尚未建立起整個地區長遠和整體的空間發展框架。

(五)駕馭資源能力的限制。操作平臺低,事實上決定了集鎮建設發展模式、集鎮建設資金來源、發展動力和發展目的。對桑營這樣處于城市化發展初期的城鎮,其發展的動力來源于發展工業,以工業化推動地區經濟和城市化發展。由于經濟能力的限制,目前鎮區建設主要是依托區域性基礎設施、依托社會各階層的投資建立經濟發展環境,以最少的投資換取經濟發展。

五、 產業發展方向與戰略

(一)產業發展方向

1.第一產業發展重點

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兩大發展目標,建設合理的農業體系。在保持糧食總產量穩定的前提下,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積極發展大棚蔬菜、藥材種植、水產養殖、畜禽養殖等特色農業;不斷提高多種經營能力,增加農業的經濟總量,努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立基地化、規模化農業園區。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突出特色、綠色、生態優勢,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促進農業生產向產業化、規?;⑸鐣较虬l展。

種植業應大力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結合本鎮特點,選擇中藥材種植,優質小麥、大豆、大棚蔬菜、藥材種植為突破口,帶動農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努力培育一批優質農產品品牌。

同時應大力發展水上養殖,加強生豬、黃牛、肉雞等畜禽的生態養殖,實施畜牧業富民工程。

2.第二產業發展重點

堅持以新型工業化為方向,以園區為主要載體,加大基礎設施投入,調整優化工業布局,堅持工業相對集中的思想,聚集發展,形成規模。

――立足本地資源,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發展以建材、蔬菜及養殖業的加工、冷凍保鮮以及中藥材的儲運為主的新型產業基地,形成優勢產業推動骨干企業、骨干企業帶動優勢產業的發展格局。

――大力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步伐,促進產業和產品結構優化升級。

――激活民間資本,采取招商引資、鼓勵社會各界投資等多種形式,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抓住發達地區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和向外擴張的機遇,引進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及特色加工業,并使企業生產專業化,產品品牌化、名牌化,帶動工業向集約化高層次邁進。

3.第三產業發展重點

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依托傳統商貿優勢,發展專業集貿市場,同時建設集金融、運輸、信息交流為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

打造以觀光旅游為基礎,休閑度假為特色,濱水娛樂為補充,生態文化為內涵的旅游格局。充分利用現狀各大河溝兩側生態林帶、三里湖、唐古堆漢代遺址、龍潭水上養殖場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集休閑、垂釣、觀光農業于一體的內容豐富的生態旅游,滿足游客追求回歸大自然的愿望,逐步將桑營鎮建設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型城鎮。

(二)發展戰略

1.實施科教興鎮、規模經濟、外向發展三大戰略,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質量,努力推進市場化、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促進全鎮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2.實行傾斜投資政策,加強中心鎮區的建設。積極實施“三集中”的農村城鎮化模式,即“人口向城鎮集中、鄉鎮企業向工業區集中,農田向種田能手集中”的導向,引導人口、企業向中心鎮區積聚,充分發揮中心鎮區的積聚和輻射功能,通過走實體化、企業化、商業化的路子,促進全鎮的經濟發展。

3.穩定農業。在保持糧食總產量穩定的前提下,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積極發展大棚蔬菜、藥材種植、畜禽養殖等特色農業;不斷提高多種經營能力,增加農業的經濟總量,努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立基地化、規?;r業園區。

4.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在穩定農業的基礎上,加強第二產業的發展,充分發揮利用自身優勢,走農副產品深、精加工之路,提高產品附加值,由勞動密集型逐步向資金、技術密集型轉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5.深化對市場競爭新趨勢的認識,確立市場導向、勇于競爭、培植優勢的思想,擴大內引外聯,發展規模經濟,創建地方特色經濟,提高經濟的規模水平和規模效益,增強市場的競爭力。

6.逐步完善鎮村體系,結合新農村建設,合理布局農村居民點,促進鎮域的協調發展,走鄉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道路。

7.加強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的建設,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良好服務。

篇5

廣播內容產業不同于電視內容產業,發展前景、發展規模都具有很大空間。要想把廣播產業做大,只有以廣播媒體作為平臺,將廣播服務延伸到民生領域的各個方面,以民生服務領域作為廣播產業發展的方向,才能拓展出廣播產業發展的全新領域。

如何理解廣播產業發展的民生化方向?廣播媒體的各個專業頻率涉及到人民群眾生活、生產、生計的各個方面,比如交通頻率與群眾出行密切相關,健康頻率與群眾的身心健康密切相關,而新聞頻率、文藝頻率、民生頻率、都市頻率、農村頻率等更是在節目內容及定位上將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生計作為服務對象。因此廣播產業發展的民生化方向,就是要將如何更深入地為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生計提供服務作為廣播產業發展的方向。

為什么可以把廣播產業發展的方向瞄準民生服務領域?這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形勢所需。發展型社會對改善民生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也為廣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潛在的平臺。民生有兩個范疇,一個是生存型,一個是發展型。目前我國正在從生存型社會向發展型社會轉變,社會政策目標已經拓展到了緩解貧困、促進就業、生計支持、生態與環境保護、社會包容、促進人權等各個方面。而發展型社會與生存型社會相比,民生所包涵的內容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發展型社會對改進民生有了更高層次、更廣泛的要求,這些要求包含了民眾的生存、生活、生計。

政府關注民生,主要表現在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建立保障民生的公共財政。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是公共財政的主要職能。我國過去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投入比例太少,導致民生問題成堆?,F在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投入比例增大了,隨之要做的就是要大力培育社會組織,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社會組織又稱民間組織,民間組織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基層、貼近民間,最了解民生的冷暖,政府應當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

在中國,現在的社會組織基本上是指社會團體,而中國目前的社會團體都帶有準官方性質?!渡鐣F體登記管理條例》規定,成立社會團體必須提交業務主管部門的批準文件。業務主管部門是指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及其授權的組織。社會團體實際上附屬在業務主管部門之下。因此,真正的社會組織現在發展得非常不充分,有的地方甚至基本上沒有發展起來,這就給了廣播媒體一個很好的進入機遇。從廣播媒體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如果能以廣播媒體為平臺,成立和發展一批社會組織,從而為社會提供政府不能承擔或者是不好承擔的民生產品,這將是廣播媒體產業發展的良好平臺。

作為精神產品生產單位的廣播媒體,是否可以或者有能力生產和提供為民眾服務的民生公共產品?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和可行性?只要仔細分析廣播內容產業發展的局限性、廣播媒體現在所處的環境和廣播自身所具有能力,我們就可以發現,廣播媒體在產業發展方面是完全有可能性和可行性的。

廣播產業的發展,很多人認為還是應該以廣播內容為基礎,但是,廣播產業的發展,如果只局限于內容,那么其發展空間及潛力將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受我國廣播電視體制的局限和廣播聲音產品價格的限制,僅僅依靠將廣播內容進行產業化,比如廣播節目的推廣、付費廣播的開發、廣播聲音產品的銷售等,是絕對難以做大廣播產業的。目前,我國廣播產業的發展步履維艱,難以形成規模,原因也源于此。廣播媒體資源的可用性,是建立在廣播人對相關領域的了解和對廣告收入的疲勞感基礎上的。僅僅是做足廣告,現在的媒體競爭已經使之趨于零擴張性,單純廣告和節目的捆綁與糅合還不足以充分釋放媒體資源。而媒體公信力帶來的超強影響力,這是任何一家企業都做不到的,廣播作為公眾媒體的這種超常規特性使其成為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搶奪對象。因此,廣播產業的發展,終究要和廣播媒體本身發生關系,必需依靠廣播所特有的媒體資源。但是,在此基礎上,還必須充分延伸廣播的媒體資源,將廣播媒體資源與市場上其他產業進行結合。同時,利用廣播媒體資源參與市場競爭,這才是廣播媒體產業發展并且有可能壯大的必由之路。

廣播媒體的產業路子廣泛。因為從廣播媒體自身而言,關聯行業非常多,尤其是與民生相關的行業是廣播媒體一向關注的,也是廣播媒體正在竭力經營的領域。以江西人民廣播電臺為例,目前6個頻率,每一個都與民生相關。民生頻率自不待說,其節目構成、服務方向都是以民生相關行業為基礎的;交通頻率則緊緊抓住民生中的出行問題,將節目內容和服務產品延伸到了與群眾出行相關的各個領域和行業當中;都市頻率和農村頻率則分別將自己的節目產品和服務產品的提供鎖定了都市人群和農村人群,他們的節目和服務更是與民生息息相關。新聞頻率盡管以新聞宣傳為主,但是頻率專業化以后,他們的新聞宣傳和服務內容也更加民生化了。

由于廣播媒體提供的節目產品和服務產品大多都與民生相關,因此,廣播媒體的許多從業者都熟悉民生行業的相關內容,也了解民生行業發展的一些規律,這些都為廣播媒體產業發展的民生化方向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也為廣播產業發展的民生化方向奠定了比較厚實的基礎。即使不走上層集團管理的模式,光是單頻率運作也是有可能的,而且也有比較寬廣的前景。廣播產業發展的單頻率運作,頻率節目的合理調配余地很大,相關人才的培養也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快速成型。而這些又是媒體與產業粘連的復合型人才,有著媒體和產業的雙重屬性,有媒體人的縱觀萬象的高瞻遠矚,也有產業策略執行的特殊思路。只要充分調動這些人才的積極性,同時給他們提供相應的平臺,廣播產業為社會提供和生產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以及相應的服務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廣播產業發展如果找準了民生化的方向,其發展模式和發展平臺應該如何來建立?首先,應該以長遠的、戰略性的眼光,組織和發展一批民間組織和社會組織。我國政府已經在向民生政府轉變,為社會提供民生方面的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是政府最主要的職責。但是由于政府的職能是有限的,不可能為社會提供所有的民生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很大一部分要由民間組織和社會組織來承擔。而目前我國的民間組織和社會組織還不是很發達,正是廣播媒體發展民間組織的一個良好契機。如果我們能夠根據民生公共產品行業的實際情況和產業發展現實,在民生產品的各種行業著手成立一批民間組織和社會組織,將會為廣播產業今后的發展搭建起一個基礎的平臺。

廣播媒體成立民間組織,以其為平臺來發展廣播產業,應該擁有天生的和獨特的優勢。從廣播自身來說,現在的廣播媒體擁有一大批媒體與產業粘連的復合型人才,他們是廣播媒體成立民間組織、發展廣播產業的中堅力量;與此同時,各省級廣播電臺經過60年的發展,各種人力資源不但非常豐富,而且還有富裕,完全有能力去組織和成立相關的民間組織;從廣播媒體掌握的資源來說,各廣播專業頻率掌握了許多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與資源,與政府部門也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能夠有效地了解、解讀和把握政府部門在民生方面的方針、政策及相關導向,能夠有針對性地成立相應的民間組織來提供民生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

廣播媒體如何以民間組織和社會組織為平臺,促進廣播產業的發展?這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廣播各專業頻率要以頻率專業特色為基礎,找準與本頻率專業特色相吻合的民生行業領域。

如廣播交通頻率在提供因汽車消費而帶來的交通延伸公共服務產品方面,現在正面臨著極好的機遇。國內新興階層的崛起,直接帶來消費能力的增強,在汽車及相關領域的消費夸張化地擴大,而與交通相關的部分基礎設施建設難以跟上這樣的飛速發展,矛盾對沖的結果就是一系列與汽車和交通有關的問題接踵而來。作為消費者與公眾利益溝通的橋梁,交通廣播很能在這復雜的網絡中間周旋。一方面,獲取了官方的信賴,甚至是某些領域合作的依賴;另一方面,更是成為了有車群體的“娘家”,不可或缺的交通伴侶,很多問題通過這樣的渠道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政府職能部門則因為其局限性,服務手段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汽車配件、汽車車務服務、相關配套產品和服務等有車群體需要的產品和服務,雖然不能都說是由政府部門提供的公共產品,但他們卻都是群眾汽車消費的必需品,其中有一部分也是必須由政府提供的。如果交通廣播能夠以頻率為依托,成立一系列的民間組織,開展相應的業務,提供與汽車消費相關的產品和服務,交通廣播產業將能夠有一個良好的發展前景。

健康及相關行業作為群眾生活基本的保障面,是廣播產業發展另一個可以涉足的領域。在我國,由于醫療體制改革的滯后及醫療資源的分布不足等原因,政府在醫療健康方面的公共產品提供上,短缺現象嚴重,從而也導致了目前我國看病難、看病貴現象。這對廣播產業的發展來說蘊含著無限的商機。比如,群眾看病難問題的產生,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是群眾對醫療資源信息掌握得不夠,因而造成了群眾在看病的時候花了不該花的時間,浪費了不該花費的金錢。如果廣播專業頻率能夠從解決群眾看病難的角度入手,成立相應的民間組織,取得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各級醫院的支持,利用自己掌握的醫療信息資源,為群眾提供醫療信息資源的咨詢服務、醫療門診的預約服務、醫療專家的預約服務等,那么不但可以彌補政府在這方面的不足,同時也將成為廣播產業發展的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

不僅如此,對廣播產業來說,在醫療健康行業還蘊藏著其他的商機。比如健康教育是衛生健康事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解決看病難問題的途徑。目前,已經越來越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逐漸成為與民生相關的重要方面,政府部門的投入越來越多,甚至有國外資金的進入。這其中極富潛力,廣播媒體及時介入,一定會有很好的前景。

另外,還有一個廣播產業可能有所作為的行業是教育與培訓行業。廣播媒體產業發展最初的起點是教育與培訓,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目前的問題是如何進一步拓寬教育與培訓行業的范圍,做大做強。比如現在高考中,有很多藝術專業的考生,他們在高考前的培訓工作就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文藝音樂專業頻率可以以自己的專業特色為基礎,進軍藝術考前培訓市場,這將開辟廣播產業發展新的天地。再比如,金融危機下,農民工失業、返鄉現象嚴重,他們也急需就業的再培訓,這就為廣播農村專業頻率提供了極好的商機。

廣播產業發展要想在民生方面取得進展,必須充分加強與政府部門的合作。政府是民生工程實施的主體,民生工程的決策、實施,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的生產,都必須由政府相關部門來決定。因此,廣播媒體要想將產業觸角延伸到民生領域,與政府各部門加強合作是不言而喻的。這種合作不能只是淺層次,不是只在廣播宣傳內容上的合作,必須是廣播媒體與政府部門在民生工程實施上的深度合作。比如廣播媒體可以利用自己強大的宣傳優勢,與政府的民政部門開展社會化養老合作,由政府出一部分資金,為群眾提供養老方面的公共產品服務。這種深度的合作,將會使廣播產業的發展真正走上民生化的道路。

(作者單位:江西人民廣播電臺)

欄目責編:邵滿春

參考資料:

篇6

>> 四川藏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路和建議 四川藏區旅游產業發展研究 四川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路徑初探 四川發展文化產業大有作為 手機動漫是四川文化產業發展的新途徑 基于科技創新驅動的四川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思考 “四川文化產業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基于突變級數的四川省革命老區文化產業發展的靜態評價 B2C電子商務模式下四川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研究 四川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論四川藏區幼兒民族文化教育的困境 四川文化產業的SWOT分析與戰略選擇 強化四川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升級的途徑 文化產業視野下的四川古建筑現狀初探 四川省甘孜藏區經濟發展現狀及決策 四川甘孜藏區基礎設施現狀及發展方向 四川藏區社會經濟發展問題及對策 四川藏區經濟發展與消費水平透析 四川藏區扶貧項目對農村社區發展的影響研究 四川藏區稻城縣水利建設現狀與發展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四川新聞網,2012-8-1

{3}實施“155”發展戰略加快建設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EB/OL],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2014-06-17.

{4}{8}戴維?思羅斯比(David Throsby)著.王志標 張崢嶸譯.王志標校.經濟學與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5}{6}大衛?赫斯蒙德本(David Hesmondhalgh)著.張菲娜譯.文化產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7}米爾恰?伊利亞德.晏可佳,姚蓓琴譯.神圣的存在:比較宗教的范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9}鄭長德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報告(2013)[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成都 610041)

篇7

江城縣始終將人才工作作為決勝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積極引導各類人才匯集一線,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為打好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黨政人才在一線匯集,先鋒示范促引領。充分發揮黨政人才在精準扶貧中的先鋒模范和骨干帶頭作用,江城縣42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和6個非貧困村第一書記選派覆蓋率達100%。同時,加強選派敢擔當,能力強的干部充實到脫貧攻堅一線,全縣選派1014名黨員、干部深入一線駐村。深入開展“一引雙帶”活動,即“黨支部引領、黨員帶頭、能人帶動”,選樹了一批黨員先進典型,涌現出了132名致富帶頭人。

技術人才向一線流動,強化服務解難題。聚焦全縣產業發展現狀和發展方向,有針對性地從縣農業科技、林業等部門精心遴選專家人才,采取“專題培訓+現場指導”等方式開展種植養殖業實用技術培訓,幫助解決產業發展和增收技術難題,引導群眾依靠科技發展壯大產業。同時,建立多部門聯動服務群眾工作機制,分行業開展“上門服務”活動。比如,農科部門“送科技”,開展農業技術零距離服務;衛生行業“送健康”,開展義診、送醫下鄉活動;教育部門“送教上門”,加強貧困村學校支教力量,特別注重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文化部門“送文化”,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鄉土人才在一線培養,帶頭致富激動力。充分發揮鄉土人才的引領帶動,著力挖掘農村鄉土人才,為鄉土人才提供政策、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并由縣鄉兩級提供培訓和幫扶,通過以會代訓、田間課堂、跟蹤培養等模式,發展壯大鄉土人才隊伍。引導和鼓勵鄉土人才結合實際發展特色產業,在發展自身的同時,示范和帶動身邊群眾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有效發揮鄉土人才領跑鄉村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的“引擎”作用。

篇8

【關鍵詞】特色農業 推動 農村經濟發展

黨的十報告中重點強調了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發展,這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但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在當前看來,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如何轉變農業生產體系,用現代化的理念經營農業,是我們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特色農業的概述

(一)特色農業的涵義

在某些設定的區域之內,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借助某些特定的農業資源,獲得高質量、高經濟附加值以及具有絕對特色的農業產品,并且將這種特色發展壯大,具有一定的規模的高效農業現象稱之為特色農業[1]。

(二)特色農業的特征

特色農業具有下列幾種特性:第一,特色農業能夠將當地的農業資源、人文特色、歷史價值進行綜合,并且將這些資源所能發揮的效能最大化。最終實現農產品單價增值促進農民增收的基本目的;第二,特色化的農業生產方式的發展方向更為明確,使農產品的附加值上升到一個較高的層面,市場指向更加準確。

二、新時期發展特色農業的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限制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于農業人口基數過大,人均耕地生產面積較小。然而,我國地域廣闊,某些區域的資源極為豐富,這些資源的存在也為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了基本的資源基礎和廣闊的市場基礎。在新的歷史時期下,我們應當根據市場的基本需求以及當地的資源,積極調整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加快基本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對于加快我國小康社會的建立,提升農民的基本收入,保證農村地區的經濟穩定,提升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加快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

三、運用特色農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路徑

(一)完善和落實農業發展規劃

完善和落實農業發展規劃必須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在實際的農業規劃過程中應當按照以下幾點進行:第一,所選擇的優勢產業必須具備較強的特色興,所選定的產業應當是以各種類別的自然資源為基礎,而市場的基本需求則是產業發展的基本方向,所有的產業發展必須滿足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更應當尊重農民群眾的基本意愿。第二,加強產業結構和市場風險的分析,之所以將其稱之為特色農業是因為其具有較強的區域性和特定性,而其中所蘊含的風險將會更加突出,因此相關的決策人員更應當充分把握特色農業的基本發展方向,對特色農業做出更為準確的產品定位。只有清晰準確的目標定位才能夠將特色農業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出來,進而有效推動我國的特色農業向著全新的方向去發展。

(二)進行特色農業融資方式的拓展

發展特色農業必須有基本的基礎設施,相關的技術研發和推廣以及農民的培養和標準化的管理等多個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工作開展的基本支撐。當前來說,資金的短缺正是限制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應當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資金籌集,第一,加快和完善政府部門的資金投入和支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第二,加快稅收政策的改革,以稅收減免和特定項目投資補貼的形式激發民間資本進行特色農業投資的基本熱情,如此一來,能夠引進多方資金,使農業金融市場更為壯大;第三,促進各大型農業企業的交流和開發,并且以工商聯盟的方式推動特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通過上述辦法能夠在財政資金短缺的情況下,以其他的融資方式來解決特色農業發展對于資金的基本需求將會是未來特色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

(三)建立健全化農產品市場銷售制度

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它們實際的經濟效益漸漸提高,甚至超過了農業產品,主要是因為工業企業有完善的市場銷售制度,從而提高市場經濟效益。而在經濟發展迅速的時代,市場買方也愈加發達,市場銷售對于工業以及農業等的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基于此,為了提高農業產品的銷售額以及經濟效益,應該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銷售制度,完善市場影響體系。首先,應該利用市場差異以及產品特性進行農產品高端市場開發。市場差異化能有效提高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優勢。特色產品應該具有市場差異性,符合特色市場銷售基本要求。最主要是采用先進的產品技術從而開發更多綠色食品。其次,對特色農產品市場進行考察,然后在進行合適的價格定位。而特色農產品于其他農產品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可替代性較小,因此市場其他跟隨者很難效仿,根據上述特色農產品特征,對其進行價格定位時,可是適當采用高價化的方式,消費人群主要為大中城市中高端人士[2]。而市場銷售的渠道也應該符合大中城市的基本要求,可以在超市,大型商場以及專賣店等大型服務場所進行銷售。

(四)合理利用地域優勢開發特色農產品

對于特色農業來說另一個快速發展的途徑就是創造特色農業產品品牌,產品品牌促進特色農業快速發展,是產品差異化的基本條件,能有效提高農產品市場效益。根據市場調研發現,現如今多數特色農業發展為小戶以及散戶等,沒有形成系統的市場銷售體系,缺乏完善的市場制度管理,不利于特色農產品長久穩定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產品品質已經符合市場要求,但是不利于特色農產品的市場價格管理控制,從而導致特色農產品受到市場的影響,并且對特色農產品的長久發展起著阻礙的作用?;谏鲜龇治觯瑸榱碎_發農產品特色市場,應該提升農產品特色品牌影響力,以產品品牌為基礎,從而在產品品牌的影響下不斷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從而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市場效益,進一步開發國際和國內市場,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影響力,從而促進特色農業的長久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東北地區;城鄉協調發展;困境;出路

中圖分類號:F1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685(2013)05-0069-04

目前,東北地區工業化已經進入到中期階段,信息化進入到加速階段,城鎮化進入到質量提升階段,農業現代化進入到成長階段,城鄉關系當中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的矛盾比我國其他地區表現地更為突出。因而,東北地區要建立新型城鄉關系體系,必須準確認識城鄉協調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困境,探索符合區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律的城鄉協調發展出路,提升以工促農的能力,增強以城帶鄉的動力,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

一、東北地區城鄉協調發展的困境

(一)城鎮化的聚集效應大于擴散效應,城鄉發展失衡

1.土地要素過度向城鎮集中逐漸削弱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東北地區傳統城鎮化以城鎮數量增長和人口規模擴大為主要模式,對土地資源需求巨大。東北各省區“十二五”規劃提出繼續以城市規模擴張作為新一輪城鎮體系建設的重點,其中遼寧省沈陽市提出建設37個新市鎮,打造56個主導產業園區;哈爾濱市提出“北躍南拓”城市擴張戰略,建設松北新城和哈南新城。東北地區城鎮土地超規模集中的壓力日益顯現。由于東北地區以項目建設帶動城鎮化的快速擴張,新增建設用地大幅增長,使農村土地資源向城鎮集中的速度不斷加快、規模不斷擴大,導致人地矛盾凸顯。雖然東北地區對主要流域后備耕地開墾速度加快,用以彌補耕地減少的不利局面和帶來區域耕地總量增長,但是后備宜農耕地面積減少和其他各類土地絕對量在減少,耕地的可持續性產出增長面臨新的挑戰,削弱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基礎。

2.優質人力資源向城鎮集聚逐漸動搖了農業現代化的人力資源基礎。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必然帶來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集聚,這是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東北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大量農村優質人力資源向城鎮轉移,直接影響了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對高素質人力資源的需求。從東北地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構成變化看,男性務工人員占到全部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總量的70.2%,而21~30歲的外出務工人員則占到總量的35.4%,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務工人員占到總量的79.6%。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在性別構成、年齡構成和文化構成上都表現為農村優質勞動力向城鎮二三產業集聚的特征。大量相對優質的人力資源從農業生產體系中“溢出”侵蝕了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影響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進程,進而演變為進一步強化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誘因。

3.城鄉生態協調發展面臨新挑戰。東北地區傳統城鎮化進程雖然帶來全新的生產與生活方式變革、社會財富的集聚,推進了現代文明的發展,但同時也帶來環境污染、資源消耗等問題,生態問題成為東北地區城鄉協調發展進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目前,有毒化工和重金屬污染由工業向農業、由城區向農村轉移成為當前污染物城鄉空間轉移的一種顯性現象,而且化學肥料使用量日益增長,已經嚴重威脅到東北土地的肥力,70%至80%土地肥力在下降,使東北地區農地承載能力不斷降低,對未來保障糧食的穩定、可持續供給形成了挑戰。

(二)傳統城鎮化優勢逐漸削弱,城鄉協調發展動力不足

1.東北地區城鎮化發展速度趨緩。東北地區傳統城鎮化發展優勢建立在重化工業基礎之上,城鎮化發展優勢遠高于全國其他地區。但是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東北現象”和“新東北現象”,使東北地區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發展模式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直接影響了區域城鎮化進程。“十一五”期間,東北地區城鎮化率年均增長僅為O.6%,而全國平均增長1.13%,東北地區城鎮化速度已經落后于全國平均發展速度。工業化動力不足,中小城鎮產業聚集能力不強,使得東北地區建立在傳統重化工業基礎上的產業優勢、區位優勢、科技優勢、國有企業的體制優勢、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區劃優勢等逐漸削弱,導致城鎮化發展速度趨緩。

2.城鄉協調發展的動力不足。城鄉協調發展的關鍵在于實施以工促農和以城帶鄉的戰略,但是由于東北地區傳統城鎮化發展優勢逐漸消失,導致以工促農的能力不足、以城帶鄉的動力弱化。一方面,東北地區城市調整改造的壓力不斷加大,以工促農的基礎并不穩固。雖然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城市化改造中遺留的國有企業改制、城市整體功能提升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弱化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能力。工業化還要繼續承擔改革成本,支持城鎮化進程和生態環境建設,以工促農的能力處于低水平階段。另一方面,城鄉發展差距持續擴大,以城帶鄉的能力弱化。目前,東北地區已經進入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農業在GDP中的比重降到12%。但是2010年東北地區農村勞動力占全部勞動力的39.1%,全國平均為36.7%,黑龍江省更是達到44.4%,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可見,經濟增長并沒有帶來農村勞動力占全部勞動力比重降低,區域經濟與農村經濟處于失衡發展狀態,以城帶鄉作用未能發揮出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壓力巨大。

(三)傳統城鎮化的制度約束日趨顯現,城鄉人口流動受阻

1.基本公共服務的城鄉差異影響了農村人口向城鎮居民轉型的進程。城鄉基本服務均等化是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統籌城鄉發展戰略提出以來,東北地區不斷加大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但是城鄉基本服務均等化重點領域中存在的矛盾仍舊突出。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基本上由廣覆蓋向全覆蓋邁進,東北地區城市正在將國有企業改制中的人員全部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正在由試點向廣覆蓋轉變。然而,城鄉社會保障在資金來源、保障水平和保障層次上存在差別,兩者之間未能有效對接,直接導致農村居民向城鎮遷移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支持,影響農村居民在城鎮就業和生活的穩定性。

2.征地制度的城鎮偏向影響農村人口城鎮化的意愿。農民決定是否在城鎮生活或就業的依據是其轉移成本與收益的對比。土地經營收益是轉移成本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放棄土地經營收益必須代以其他方面的補償,才能保障農民向市民轉變過程中收益與成本對等,農民才可能放棄土地的承包收益,固定在城鎮就業和生活。然而,目前的征地補償辦法,一方面,由于離城市遠近形成的級差地租導致農民獲得的征地補償存在巨大差距,造成補償不均等現象;另一方面,土地平均產值作為補償標準隱性取消了農民在土地按市場價值出售產生增值收益的分配權力。而農民在向城鎮遷移過程中放棄耕地的補償不能支撐起固定在城鎮生活和就業的經濟基礎,放棄土地的成本大于收益,因此,更多的農民會選擇流動的方式改變其收入結構,在不放棄土地經營權的同時在城鎮就業或生活,直接弱化了農村流動人口市民化的效果。

二、東北地區城鄉協調發展的主要出路

(一)推動中心城市產業外溢,促進城鄉邊緣區發展

1.構建以開發區產業集聚為主的城鄉邊緣區發展模式。東北地區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受規模、結構、環境的影響,已經出現了產業外溢的趨向,產業體系中的某一環節或者部分由于不適宜繼續在城市中心存在而向城市周邊遷移。而以城鄉邊緣區中小城鎮為主發展產業園區,既離城市中心較近,還能緊靠交通干線和城市服務業,將產業集聚與城市周邊的中小城鎮發展結合起來,成為承接城市中心產業外溢的主要載體。通過城市中心產業外溢發展城鄉邊緣區可以帶動和輻射城市周邊的農村經濟,一方面,有利于在城鄉邊緣區形成專業化的產業園區集聚發展模式,可以為城市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更為廣闊的布局空間,并要素供給;另一方面,依靠中心城市生產和生活服務體系輻射帶動中小城鎮商業化發展,為產業園區提供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城鄉邊緣區產業集聚發展模式使中小城鎮的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得到充足發展,繁榮了小城鎮經濟,成為帶動周邊農村發展的區域中心。

2.以政策引導城鄉邊緣區發展。促進城市中心產業向城鄉邊緣區外溢是產業結構轉移的過程,還是多種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僅需要從產業發展政策和城市發展規劃上積極推進,還應采取財政、稅收、土地等多種政策共同推動。在產業政策體系上,根據東北區域主導產業發展戰略和新興產業培育計劃,依據不同區域優勢和資源特點,著重優化區域產業布局體系,做好配套產業發展規劃,形成產業分工協作,提升城鄉之間的產業關聯度。在財政政策方面,大力支持開發區建設,重點是園區和中小城鎮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此外,在土地政策上優先供給,在信貸政策上積極鼓勵商業銀行的支持,促進城鄉邊緣區的產業集聚。

(二)提升中小城鎮在城鄉協調發展中的栽體功能

1.強化中小城鎮在城鄉協調發展中的節點地位。東北地區要在空間結構上構建起中心城市——中小城鎮——農村三元城鄉結構,形成合理的城鄉層級體系,需要提升中小城鎮在城鄉協調發展中的載體功能。合理劃分中小城鎮規模等級,重點發展人口在3萬人到5萬人規模的中小城鎮,形成區域中心城市、縣城和中小城鎮為主體的城鎮層級結構,使中小城鎮構成區域城鎮化和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節點,起到城鄉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發揮各種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的載體功能。

2.規劃中小城鎮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小城鎮主體功能區是城鄉協調發展的新路徑。由于東北地區中小城鎮在發展階段、發展水平、發展條件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交通干線、主要經濟帶、資源優勢區域,中小城鎮應以主要鄉鎮合并、土地綜合規劃、耕地綜合整治、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招商引資、產業發展為主要發展途徑,明確中小城鎮主體功能區劃。通過鄉鎮合并、農村宅基地規劃和專業市場形成功能合理、服務體系完善的居住區和商貿區;通過農村耕地綜合整治,擴大耕地面積,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通過招商引資,發揮資源優勢,形成產業集中區,推動農村工業化進程。實施中小城鎮主體功能區劃重在提升中小城鎮的綜合發展能力。

(三)推進農村工業化,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推進農村工業化,使一部分農民就地實現產業轉移,有利于改善農民收入結構,有利于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有利于激發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潛能。東北地區農村工業化在發展方向上,應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承接外埠產業轉移和城市產業外溢形成的協調配套業為主要選擇方向和農村工業化發展的主體。在產業選擇上,反映東北地區農村資源優勢的農產品加工業、高新技術生物制藥業、具有低碳特征的農作物秸稈環保產品加工業等是主要選擇。在組織模式上,國有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是農村工業化發展的主體,民營經濟是東北地區農村工業化的主要發展方向。在政策導向上,應給予財政引導、金融支持、稅收優惠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在發展地域上,以遼寧中部城市群、大連為核心的遼寧沿海城市群、長春——吉林為核心的吉林中部城市群、哈爾濱為核心的哈大齊城市帶和蒙東地區等主要產業經濟走廊為中心,以鄉鎮工業園區為載體,優先發展農村工業。

(四)積極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1.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制度體系。以國家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直接補貼制度為主體,對一部分流轉意愿不強、長期外出務工、無勞動能力、長期從事農村二三產業的農民,予以一定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直接補貼,鼓勵這部分農民將土地流轉到農機大戶、種糧大戶或農產品龍頭企業,促進農村土地適度規模集中經營。在主要鄉鎮建立流轉市場,并建立置于政府監管下的獨立的流轉市場管理部門,負責農村土地流轉制度運行管理。直補政策可以采取彈性方式,即流轉期限短則直補資金少,流轉期限長則直補資金多的方式進行直補。對于農村土地經營達到一定規模的承租方,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支出獎勵政策,加強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

2.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配套制度。為了實施鼓勵農村土地承包權流轉的財政補貼激勵制度,依照國家和地方相關的法律法規,按照農村土地流轉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基本原則,構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體系,包括鼓勵農村土地實現連片經營的補貼制度、規范農村土地流轉的管理制度、鄉鎮基層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信息收集制度和競價發包制度、對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制度和補貼認定制度、對糾紛的調處制度、規范農村土地有效流轉的群眾和組織監督制度以及主管部門土地流轉巡查制度等一整套農村土地流轉配套制度體系。

(五)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教育培訓

篇10

中國物聯網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業內企業的不斷努力下,中國物聯網產業持續良好發展勢頭。中國物聯網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具備了一定的技術、產業和應用基礎,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人力成本快速上升的當前,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是解決人力成本、提升運營效率的有效方式。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2014年中國整個物聯網的銷售收入達到6000億元以上。近幾年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綜合增長率達到了30%以上,充分體現了其強勁的發展勢頭。尤其是智能制造領域的工業物聯網以及智能交通領域的車聯網,市場前景良好,增長速度不斷攀升。據統計估算,中國M2M連接數在2014年已突破7300萬,同比增長46%,占全球M2M連接數的30%,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大市場地位,未來中國M2M規模將繼續擴大,2020年預計達到3.5億,全球占比將達36%。

在應用發展方面,物聯網已在中國公共安全、民航、交通、環境監測、智能電網、農業等行業得到初步規模性應用,部分產品已打入國際市場,如智能交通中的磁敏傳感節點已布設在美國舊金山的公路上;中高速圖傳傳感網設備銷往歐洲,并已安裝于警用直升機;周界防入侵系統水平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智能家居、智能醫療等面向個人用戶的應用已初步展開。

總體而言,中國的物聯網產業發展呈現以下幾個特征:

其一,物聯網產業在中國還是處于前期的概念導入期和產業鏈逐步形成階段,沒有成熟的技術標準和完善的技術體系,整體產業處于醞釀階段。此前,RFID市場一直期望在物流零售等領域取得突破,但是由于涉及的產業鏈過長,產業組織過于復雜,交易成本過高,產業規模有限,成本難于降低等問題使得整體市場成長較為緩慢。但從長期來看,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具有較大的潛力。埃森哲的研究顯示,中國還能進一步擴大物聯網的影響。通過進行定向投資和其他類似計劃提供支持,提高本國吸收物聯網技術的能力,各行業還將產生巨大的附加值。以制造業為例,在中國當前政策和投資趨勢的推動下,未來15年,物聯網在制造業就可創造1960億美元的累計GDP。如果進一步擴大物聯網的影響力,中國制造業的經濟價值將躍升至7360億美元,增加276%。

其二,政策導向對中國物聯網發展的影響顯著。多層面的政策投入成為推動現階段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最強動力。如果說國外物聯網產業發展屬于“市場驅動型”,國內更貼近“政策驅動型”。自2009年8月總理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物聯網在中國受到了全社會極大的關注。2015年之后,中國政府啟動“中國制造2025”戰略,以提高制造業競爭力?!爸袊圃?025”旨在將中國轉變為制造業強國,提高中國在全球制造業價值鏈中的地位,通過將生產流程與互聯網相整合,使制造業變得更加環保、智能和優質。此外,中國政府還在推動“互聯網+”戰略,整合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技術,促進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梢灶A見,未來中長期內,物聯網將成為國家推進信息化工作的重點,政策支持力度可望繼續加大。

其三,在政府政策推動下,中國物聯網發展遵循從公共管理和服務市場,到企業、行業應用市場,再到個人家庭市場逐步發展的路徑推進。物聯網概念提出以后,面向具有迫切需求的公共管理和服務領域,以政府應用示范項目帶動物聯網市場的啟動將是必要之舉。進而隨著公共管理和服務市場應用解決方案的不斷成熟、企業集聚、技術的不斷整合和提升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物聯網產業鏈,從而將可以帶動各行業大型企業的應用市場。

其四,物聯網產業體系相對完善,物聯網及傳感器產業集聚發展效應凸顯,眾多產業發展平臺初步形成。我國已經形成涵蓋感知制造、網絡制造、軟件與信息處理、網絡與應用服務等門類的相對齊全的物聯網產業體系,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已經形成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區四大區域集聚發展的空間布局,呈現出高端要素集聚發展的態勢。在企業發展方面,大企業的物聯網平臺已基本成型,小企業加入大企業的生態圈,借力大平臺的態勢出現。隨著應用的落地與可挖掘數據的逐漸積累,物聯網產業的價值開始顯現。在信息技術企業引領下,物聯網與新興技術協同發展,創新企業和創新產品不斷涌現,金融資本競相追逐。

其五,中國現階段物聯網產業發展仍是重點關注技術突破,自主MEMS傳感器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仍是物聯網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的迅速興起使得傳感器的地位不斷提升,成為世界各國搶占發展先機的一個重要領域。中國亦將傳感器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2015年3月,國務院總理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要求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傳感器作為實現制造設備和工廠智能化的前提,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政策扶持和市場應用的推動下,國內傳感器市場規模迅速增長。從2010年的397億元上升至2014年的865億元,年均增長率達21.4%。據估計,未來幾年,在可穿戴設備、物聯網、汽車和醫療等領域的傳感器的增速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有望在2020年超過3000億元。

中國物聯網發展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