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衛生健康教育范文

時間:2023-07-19 17:36: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生衛生健康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生衛生健康教育

篇1

摘 要 在體育學科的教學中,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就必須改變以往單純的以生理健康、身體健康為導向的教學。對于健康的定義,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在體育學科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體育鍛煉,還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做到亦師亦友,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提高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興趣。本文就旨在探究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如何做到基于多維健康觀,在心理健康導向下,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關鍵詞 體育教學 多維健康 心理健康導向 教學探究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體育學科以往的教學理念,只單純的注重學生的軀體健康,對于學生的考核,評價標準單一,缺乏對學生全面的考核。而由于社會的發展,現如今,中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有抑郁癥、強迫癥、狂躁癥等心理問題在中學生比例正在逐年升高,這些心理問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中學生的健康成長。體育學科作為中學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門獨立學科,應該努力探索如何使學生在獲得運動技能的同時,以心理健康為導向進行教學。

一、探究學生心理特征,洞悉影響學習的心理因素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剛進入中學的初中生實際上對體育活動、體育鍛煉興趣很濃厚。但是,隨著教學的進一步深入,學生就出現閑散懈怠的表現,對體育課的興趣逐漸下降。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教師應該進行教學反思。因為教學是一個雙向過程,是一個教師和學生互動的過程,所以學生出現興趣減退的情況并非都是學生單方面的問題,不能都歸咎于學生。教師也應該從自身方面出發,探究學生的心理特征,洞悉影響學生學習興趣下降的心理因素。進一步研究探索就會發現,影響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特征。

學生在課堂上,在獲得了技能和知識的同時,希望能夠得到教師的認可和鼓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以后,在學生自行練習的過程中,應該從一旁進行指導,學生動作完成的標準、漂亮,應該加以表揚、贊許。即使動作完成的不標準也不能打擊學生自信心,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而應該鼓勵學生多練習。另外,隨著教學的深入,動作難度增加,教師應該予以說明,告訴學生,做的不好沒有關系,屬于正常情況,讓學生不至于產生畏懼心理。另一方面,可以經常舉行一些小型的體育競賽,可以讓全員的參加的活動更好,比如拔河、跳繩等等,既能鍛煉學生的身體,又能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獲得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這些措施,既能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又能使他們形成學科情感,甚至形成終身體育的心理。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不僅需要教師具有深厚的專業功底,必備的職業技能,還需要教師有一顆關心愛護學生的心。教師關心愛護學生是熱愛自己的工作最原始的表現,關心他們就要深入到他們的生活中去,關心他們的成長,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抽出時間來跟學生進行思想交流,隨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在體育教學中,對于有進步的學生,教師要加以鼓勵和表揚,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關注、關心,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愛。只有和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出感情,才能使學生在更輕松更愉悅的環境中學到更多知識和技能。

三、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

以往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往往采取滿堂灌的形式進行教學,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容易忽視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要使自己的教學不落后于時代的發展,教師是關鍵,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而且必須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和思想、教學目標、教學籌略、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模式與方法、教學評價、現代教學手段等等。

而且教師以往采取的體育學科教學模式,采用單一的體育學科評價標準(體育成績的評定),制約了學生個性與特長的發展,使學生失去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科學的評價標準應該致力于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應注重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應該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這不僅包括學生的體育成績,還應包括學生的身體、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等等。至于談到關注學生心理變化,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時刻把握好師生角色的變換。教師在講授完課堂內容后,應該多留一些時間給學生自主活動,自由活動,而教師則從一旁進行指導,在活動中觀察學生細微的心理變化、心理需求,以便隨時改變教學策略。

四、結語

總之,在體育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理念應基于多維健康觀,特別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注重情感因素的培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生命在于運動,體育活動伴隨人的一生,初中學生正處在身體、心理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在這個關鍵階段,教師應順應時展的需求,在多維健康觀念的指導下不斷改良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改變教學理念,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的四有新人。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體育學科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改良,教學理念的更新是一項艱巨而繁瑣的工作,還需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進行探究,只有這樣才能讓它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慶元.做最好的老師——實現自我發展的55個途徑[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篇2

一、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誤區

1.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對于大多數學校而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升學率是學校追求的最重要目標,因此,抓好學生文化課學習是學校最重要的任務,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則可有可無,少數學校安排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幾乎為自習課或其它主科的補課。部分初中管理者觀念較為落后,甚至部分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沒有意義,學生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克服心理問題或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改善,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流于形式。即使部分班主任已經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因為學習成績壓力及缺乏連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時,無法開展適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4],僅在班級有學生因學業壓力誘發心理疾病或突發精神障礙時求助于相關精神心理科醫生。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安排不合理。有調查研究表明,雖然90%的初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課程,但62%的初中于初一階段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且只有少數學校將其設為必修課,多數學校將其列為選修課或活動課,難以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質量。[5]相對于初一而言,初二、初三學業壓力、人際關系沖突、職業生涯規劃及心理發展沖突更為明顯,而在這一階段卻沒有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心理輔導。此外,多數學校即使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僅采用理論講授的方式,教學效果完全依賴教師的理論灌輸,忽視學生的實際應用,在缺乏相應的心理健康互動教學、實踐教學、團體心理輔導和素質拓展訓練的條件下,教學效果難以保證。對于部分較為復雜的心理學理論和觀點,初中生確實難以理解和掌握。

3.心理學相關師資缺乏,業務能力相對欠缺。受制于教師編制限制及中考壓力,多數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詢師資不足,從事心理學工作的教師多為政治、德育、團委等教師兼職,其從事心理咨詢僅為個人興趣愛好或學校任務要求,未受過系統的心理學教育,僅經歷短期培訓,對于心理咨詢難以整體把握,無法保證心理咨詢效果。部分初中心理咨詢室配備心理學專業教師,但因長期從事心理健康教育,臨床心理咨詢偏少,缺乏足夠的咨詢實踐,專業技能有所減退,難以達到有心理咨詢需求學生的期望。筆者甚至接觸過因初中心理咨詢教師對心理咨詢整體把握存在問題造成求助學生心理問題惡化的個案。

4.社會對心理咨詢存在誤區,心理咨詢室利用率偏低。在我國,多數人習慣上認為心理問題等同于精神疾病,受社會偏見的影響,許多初中生認為接受心理咨詢就等于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簽。因此,即使部分初中生意識到自己可能有心理問題,受制于其他同學的偏見也很難求助于心理咨詢教師。而接受心理咨詢的初中生也反復要求心理咨詢教師不要將自己心理咨詢經歷外傳,以免“丟面子”。同時,初中課程安排相對緊湊,學生沒有大段空余時間前往學校心理咨詢室接受心理咨詢,而多數學校心理咨詢室開放時間與學生上課時間雷同,造成心理咨詢室主要用于處理各類心理問題突發事件。從整體來看,初中心理咨詢室利用率偏低,多數學校心理咨詢室僅用于應付上級檢查,部分初中心理咨詢室開放不定期甚至不開放,形同虛設。[5]

5.學校心理健康工作重治療輕預防。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初中心理健康工作重心多在學生突發心理疾病的處理,而對于初中生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壓力、人際關系調節、家庭教育方式不當、青春期性沖動等心理問題根源并不重視。因此,不妥善解決潛在的心理壓力與沖突,忽視日常心理疏導及心理健康教育,不僅不能從根本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還有可能使心理問題長期積累,在生活事件誘因下惡化。

6.忽視性心理健康教育。性是青少年最受困擾的問題之一。在初中階段,隨著第二性征的發育成熟,初中生對自身性器官的變化產生好奇、不安及恐懼感,適當開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緩解初中生的不良情緒,適應其自身性器官變化,同時有助于減少早戀、婚前甚至早孕等不良現象。然而,我國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講解性生理知識,教學方法過于簡單,內容較為枯燥,對學生吸引力不足[6],部分學校甚至對性問題避而不談。如果學校不能對初中生性發育現象和性沖動予以合理教育、引導,初中生會將性神秘化,或產生性刺激,造成不良結果。

7.心理健康關注對象存在偏差。長期以來,教育界習慣于將學困生作為心理健康工作對象,但相關研究表明,學優生同樣受困于心理問題。[7]學優生因學校、家長及自身過高的期望,使其相對于學困生更容易從學業中體會到壓力,對成績波動敏感,過分關注周圍人群對自己的評價,產生錯誤的認知,導致心理問題甚至心理障礙。

二、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1.學校重視,構建高效心理健康管理機構。學校及各級教育部門應當加強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意識到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在初中設置相應的教師編制。同時,學校有必要成立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責任,切實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活動經費、場地需求、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時間及相應師資培訓,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順利開展。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除招聘心理學專業優秀畢業生充實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崗位以外,學校及各級教育部門還要經常選派專、兼職心理健康工作教師定期參加心理診斷、常用心理測驗的使用與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能的培訓、進修,邀請相關心理學專家講座、指導。同時,由主管部門定期組織轄區內各初中的心理學教師參加案例討論會,針對近期各學校心理咨詢個案提出心理干預方案,提高其臨床診斷與心理咨詢技能。此外,多數師范類心理學專業畢業生沒有醫學背景,對神經癥、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及部分人格障礙等精神疾病臨床特點及其與一般心理問題的區別把握不準,因此,有必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前往相關醫院見習,使其了解相關精神疾病的臨床表現,以免誤診。

3.加強心理咨詢室基礎設施建設,規范心理咨詢工作,保障其有效運行。多數初中心理咨詢室較為簡陋,缺乏心理咨詢的環境和必備的硬件設施。加強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需要引進必要的專業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人員以外,還應加強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如改善心理咨詢室的環境,咨詢室墻壁應以淡黃色等柔和色調為主,避免教室的白色,配置沙發、茶幾等家具,使心理咨詢環境優雅、舒適,易于產生信任感和放松感,避免使咨詢室環境與教室或教師辦公室過于相似,使學生產生壓抑感;盡可能配置心理測驗軟件,輔助心理咨詢教師初步診斷各類心理問題;此外,心理咨詢室還應該盡可能遠離學生教室,以免使求助學生感到周圍同學的歧視和偏見,產生心理壓力。同時,切實保障心理咨詢室開放時間,在學生自習課、午間或晚自習前安排相關心理咨詢教師值班,使有心理咨詢需求的學生能夠在其課余時間尋求心理幫助。

4.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課設置,避免傳統理論講授教學模式。多數初中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設置在初中一年級完成教學,這種安排在適應初中學習、人際關系協調、情緒調節、職業生涯規劃、心理健康概述的認識等方面有重要的意義。但隨著初中生年級的上升,學業、升學壓力逐漸加大,性困擾逐漸出現,人際關系逐漸復雜,自我意識矛盾出現,卻沒有安排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初中生適應其心理發展,幫助其了解自身的變化。因此,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每學期均開設的課程,根據不同年級面臨的不同心理壓力開設不同的教學內容,有助于初中生更好的完成學業,維護心理健康,順利成長。如可以在初一學生入學時開設初中生心理特點概述、心理健康概述、學業壓力調適、人際交往心理等方面的專題教育;初二年級開設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識別、青春期心理矛盾、職業生涯規劃、情緒控制與調節等方面的專題教育;初三階段開設考試焦慮、人際矛盾處理、壓力釋放等方面的專題教育;中考前兩個月開設考前壓力調節與放松訓練,必要時考慮安排考生家長心理健康教育,如有可能邀請心理學專家開設考試壓力與情緒緩解方面專題講座。根據不同階段初中生面臨的心理壓力安排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助于從整體上改善初中生面臨的心理問題,更好的維護初中生心理健康,緩解心理壓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應避免灌輸式的理論教學,盡可能采取易于被初中生所接受的多樣化教學模式,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初中生性格特點方面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開展卡特爾16因素人格問卷、艾森克個性問卷、人格體液問卷等心理測驗,要求學生完成測量并將相應的測驗結果予以恰當的解釋,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自身性格特點,達到塑造良好性格的教學目的;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教學專題中,除教授學生自我調節及人際關系調節的技巧,促進學生與他人和諧共處、有效交流外[8],還可以采用團體心理輔導、心理游戲或素質拓展訓練,在實踐中完成人際交往及團隊合作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在心理疾病方面教學中,采用傳統的臨床癥狀的理論講授方式難以使初中生理解,可以通過電影教學的方式,通過對影片中人物表現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夠對各類常見的心理問題初步認識,達到教學目的。

5.盡可能在其它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能僅依賴于相關心理學課程教學和心理健康輔導,還需要全體教師的努力,通過在其它相關科目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是達到心理健康教育功效的最佳選擇之一。例如,在地理學科教學中,通過設置開放性題目訓練學生發散性思維[9];在生物學科教學中,通過實地調查,訓練學生團隊合作能力;通過青春期發育使學生了解心理變化的生理基礎,同時對初中生的性心理特點予以合理的解釋,使其對性發育有客觀的認識,避免將性神秘化;在遺傳與環境相關章節教學中,教育學生在挫折、沖動、憤怒時,能夠客觀分析內因和外因[10];在人體生理衛生中神經系統相關內容教學時,幫助學生理解心身相關的含義;在體育課教學中,通過合理的安排體育活動幫助學生釋放壓力,培養團隊合作等。[11]

6.重視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在完成教學工作的同時,還承擔班級日常管理,與學生接觸較多,相互較為熟悉。因此,通過對初中班主任簡單心理培訓,使其初步掌握心理學相關知識和理論,能夠初步判斷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能進行簡單的心理疏導與心理支持,并結合所掌握的學生家庭情況、性格特點,將相關信息報至校心理咨詢室,提供參考意見,便于心理學教師做出準確判斷。讓班主任參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工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單純依靠心理咨詢教師的局面,緩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與相關教師相對不足的矛盾,改善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12]

7.開展豐富的校園心理活動,緩解學生心理壓力,維護心理健康。學校通過開展一定數量的校園活動能在一定程度上釋放初中生的心理壓力,維護心理健康,如心理健康征文比賽、心理情景劇大賽、心理健康主題班會、心理健康主題簽名活動、心理圖片或心理影片展等。同時,開展校園活動提倡集體創作、表演,在集體活動中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心理特征,改善人際關系。

8.定期舉辦家長培訓,尋求家長配合。學校有必要舉辦家長心理培訓,使家長了解簡單的心理學知識和青春期心理特點,能夠識別逆反心理的表現,并掌握簡單的心理溝通技巧,創造平等和諧的家庭環境,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精神,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13]

參考文獻

[1] 姚樹橋,孫學禮.醫學心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 姚樹橋,傅文青,唐秋萍,等.臨床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 鄭亞楠,魏澤紅.某綜合醫院心理門診就診狀況分析.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7).

[4] 辛永林.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見.吉林教育,2012(8).

[5] 侯一波.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現狀調查研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1).

[6] 唐曉君,鐘朝暉,汪海英.重慶市中學生性知識、性態度和現況調查.現代預防醫學,2008(15).

[7] 薛暉.高中優秀生的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教學與管理,2009(5).

[8] 闞學章.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策略.教育探索,2007(4).

[9] 劉若靜.地理教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8).

[10] 張志儉.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理科:綜合,2008(2).

[11] 趙光權.學校體育教育對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吉林教育,2009(8).

篇3

一、全面滲透,整體推進

初中階段是小學教育向高中教育的過渡時期,學生的身心發展逐步由少年期向青少年期過渡,因而在心理教育方面既要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發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關注少數學生,開展適應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標是促進學生個性全面、和諧發展,身心潛能充分發揮。為此,我校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和融合到整個學校教學教育的全過程中,做到年初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年終進行全面總結,由校政教處、團委具體全面負責,分年級有重點實施;在學科教育、各項教育活動、德育和班主任等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途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師和政教處、團委,要增進心理教育的意識,自覺地使教育教學活動和德育工作,成為有助于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載體。

二、開設課程與個別輔導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進入課堂是學校開展這項工作的制度保證。開設相關課程,豐富學生必要的、一般的心理學和心理健康知識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與原有思想品德課、生理衛生和青春期教育等相關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外,學校還利用活動課、主題班會等形式,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報告、辯論、座談等,幫助學生掌握和了解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識和自我保健方法,增強其自尊心、自信心,培養其高尚情趣,提高其心理素質。同時,通過與學生一對一地交流溝通,開展個別輔導。針對個別學生而展開個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徑,具體方法主要有設立熱線電話、個別輔導、心理咨詢等,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體現在師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師生關系的建立,以教育和被教育的需要為基礎,以師生交往為條件,以尊師愛生為情感紐帶,是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初中階段,學生對教師無條件服從、信任和佩服的程度降低,開始又分析地認識和理智地對待教師,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位置有所下降,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學生在師生交往中要求有更多的獨立和自尊,同時期望關心和撫慰;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進一步降低,學生不再把教師看作絕對的權威,而是更注重其理智的作用,把教師看做獲得知識和技能的輔助力量,教師對他們的獎懲和激勵作用逐漸降低;學生和教師在情感上的親密聯系開始具有選擇性,學生對教師的情感的普遍性開始降低;學生對教師的要求和期望更高、更全面、更深刻。針對上述新特點,在教育中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呢?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尊重每一位學生。其次要注重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再次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促進師生的自由交流。最后要采取民主式的教育態度,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

四、建立網絡,形成合力

建立和完善學校、家庭及社會的教育網絡,也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是初中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基礎,但部分家長往往缺乏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缺乏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規律和發展趨勢。因此,學校應通過家長學校等形式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向家長宣傳心理衛生常識,幫助家長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易出現的心理問題,使家長提高心理教育方面的認識,爭取家長的主動配合和支持,這有利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順利開展。同時,由于各種社會現象,社會輿論、影視、傳媒等社會因素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所以,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注意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獲取來自社會的支持和認可。總之,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網絡,形成合力,方能促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大力支持,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無數事實證明,成就最大者與最小者之間最明顯的差異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認真分析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障礙,及時做好初中生的心理疏導工作,幫助其充分發揮潛力,學會克服這種消極心理,培養學生樂觀進取、不畏艱難的健全人格及適應社會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適應未來的挑戰。

篇4

【關鍵詞】研究;心理問題;初中生;心理健康

本研究被試來自宿豫區實驗初中、關廟初中、丁嘴初中、大興初中四所學校,共發放問卷400份,其中問卷回收總數為389份,有效回收率97.25%。

1. 研究方法

(一)問卷調查法

我們課題組通過大量的理論學習,設計了《初中生心理健康診斷綜合測量》量表,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問題,對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本表由8個內容量表構成,包括: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共100題,每一問題有“是”和“否”可供選擇,凡是選“是”得1分;選“否”得0分。分量表分高于8分視為該方面有焦慮傾向;總焦慮分在65分以上,為高焦慮水平,視為存在心理問題。

(二)文獻資料法

搜集國內外同類研究信息,借鑒先進經驗,關注研究趨勢,參考或應用相關成果,進行綜合分析,以求實踐創新,尋找新的突破點。

(三)訪談法

通過對部分學生與家長的訪談,進一步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現狀,以避免問卷調查帶來的不全面性,在此基礎上科學分析成因。

2. 調查結果 從調查情況來看,19.2%的初中生存在心理問題,

(一)初中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

1.情緒不穩定,喜怒無常。當其情緒喜悅時,學習積極性高漲,與別人相處和諧;當其情緒煩躁憂郁時,學習積極性低落,與別人難以友好相處,甚至出現逃學、打架、斗毆等現象。

2.意志優柔寡斷、自制力差,易受暗示。當其情感沖動時,自制力較差;當外界誘因強烈時,容易動搖;耐挫力差。

3.性格方面:(1)自卑孤獨型。這類學生在交際中孤僻、驕傲、交往范圍小,不主動,不愿意同其他同學交朋友;(2)自大自負型,自以為是,瞧不起人,缺少對別人的欣賞與尊重,且抗挫折能力差;(3)自私狹隘型,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自我意識極強,易與人形成隔閡。在交際中十分看重自己的利益,把個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4.自身人格的不協調,不和諧。德、智嚴重分離。

5.青春期綜合癥。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后,隨著生理的發育發展,心理上也發生變化。一些初中生情感上有了糾葛,情緒變得不安和煩躁,有時感到孤獨、憂慮和苦悶,亦稱為青春煩惱;從某個時候起很快失去學習的興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聽課,稱為青春抑郁,還有青春期幻想與所謂的“早戀”問題等。

(二)初中生心理問題的歸因

1.初中生自身的原因

(1)人際關系緊張。人際關系的好壞,對個體的心理健康有著極大的影響作用。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缺乏與人交往的經驗和方法,他們在與同學相處時常遇挫折,或受到團體的壓制,或受他人的排斥,或失去朋友時他們會感到痛苦與煩惱,內心極度壓抑和焦慮,變得敏感、多疑和自卑,產生孤獨傾向。

(2)自我評價不客觀。初中生自我評價常受個人的意愿、心境等因素的制約。這種不能客觀評價自己的結果,容易導致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

(3)性生理成熟與心理相對不成熟的沖突。初中生產生對性知識的探索以及對異性的興趣和向往,在不良社會環境作用下,就容易過分追求性刺激,給心理健康帶來嚴重的傷害,使之處于悔恨、自責、自卑、焦慮不安等情緒狀態中,長期下去容易導致過敏傾向以及身體癥狀等問題的發生。

2.家庭因素的影響

(1)家長的期望值太高。父母盲目追高,致使學生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使孩子對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和厭煩情緒。

(2)家長重錢輕學的思想。特別是個體經營的父母,時常有意無意的灌輸“拜金主義”的思想,宣傳學習無用,給初中生帶來消極的影響。

(3)家庭的溺愛。父母缺乏正確的,科學的教育方法,對孩子溺愛或不負責任的說教,或對孩子的行為聽之任之,都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

(4)家庭分裂的創傷。父母離異,孩子會因缺少家庭溫暖而造成心理傷害,是不容忽視的。

3.學校教育不足的影響

(1)學校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重智育,輕德育、體育;重課內教學,輕課外教育,教師由于一味地追求教學成績,而忽視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生活內容、方式單一,造成一些學生對學習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

(2)教育者缺乏對孩子必要的理解、寬容,在情感上缺乏與孩子必要的溝通和交流,在情感上得不到青少年的認同和接納等。

(3)有些教師忽視學生心理特點,教育方法不當,不能夠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問題,對犯錯誤的學生缺少尊重,不顧及他們的心理感受與體驗。損害學生的自尊心,給學生造成心理傷害,使其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

(4)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表率作用差,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沒有做到,起不到應有的榜樣作用。

4.社會方面

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由于大眾媒體不恰當的渲染,忽視了對青少年受眾群體的關照,而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被學生負面的接受了。由此造成中學生長期接受的傳統教育與當前轉型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之間產生了嚴重的矛盾沖突。使處于成長期的中學生產生了心理問題。

3. 結果分析 我們依據調查結果,提出了實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營造良好教育氛圍,培養初中生健康心理

校園精神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環境,對初中生心理的發展起著一定的主導作用,對初中生道德人格的形成、發展有獨特的價值,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學校應該從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出發,創造良好的條件,如良好的教風、班風、學風、校風,和諧的師生關系,民主寬松的教學方式、豐富的課外文化生活等。

教師是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要與學生多進行溝通,深入學生心靈深處。只有近距離的接觸,才能真正深入到孩子心靈的深處,才能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影響和教育。

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培養其自信心和進取心。我們每一個教師要關注他們,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使他們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讓他們融入文明的社會大家庭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交往方式和心理品質,提高初中生的交際能力。

(二)抓好學科滲透,培養初中生健康心理

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兩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中,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學科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初中生進行心理輔導和教育,是預防和解決初中生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目標觀,樹立現代教學目標觀,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養初中生健康心理,激發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如:課堂上面向大多數;給每個學生顯示才能的機會;鼓勵每一個學生的每一點進步;發現閃光點,目標定小點,活動多一點,反饋快一點;幫助學生消除焦慮,克服自卑,樹立信心,持以恒心。

(三)建立和諧親情,優化初中生健康心理

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員的言行舉止,教育方式對初中生心理品質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盡量與家長保持聯絡,共同討論如何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或情緒困擾。定期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向家長傳授孩子身心發展的常識。為家長提供教育方法,并注意調查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也可組織家長相互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和經驗,以增強教育的效果。幫助他們建立正常的和諧的親情關系,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四)建立心理檔案,消除初中生心理障礙

為了及早發現初中生學習、生活中的心理問題,以利于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和教育,給特別學生建立了個人心理檔案。對個別心理障礙嚴重的初中生進行個別輔導,制定分階段的努力目標,目標實現情況及時載入檔案。

(五)學會心理自我調適,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質

篇5

【關鍵詞】中學生 小學生 常見病

為了了解旺蒼縣中小學生常見病情況,為進一步做好學生常見病綜合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對旺蒼縣2010年中小學生健康體檢資料進行抽樣分析,結果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從2010年旺蒼縣所有中小學生健康體檢表中,隨機抽取10所學校(其中城市小學、初中各2所,高中1所,農村小學、初中各2所,高中1所)19099名學生的健康體檢情況進行分析。

1.2 方法

按照衛醫發[2008]37號《中小學生健康體檢管理辦法》、《全國學生常見病綜合防治技術規范》中的有關規定,對視力不良、齲齒、沙眼等進行檢查及結果判定,測量升高,體重以《1985年中國學生7-22歲身高標準體重值》為肥胖、營養不良的評價依據。統計分析用 檢驗。

2 結果

2.1 總患病情況

此次共選取中小學生19099名,其中視力不良5768人,視力不良率為30.2%;齲齒1645人,齲齒患率為8.61%;沙眼987人,沙眼患病率為5.17%;營養不良2867人,營養不良率為15.01%,肥胖1364人,肥胖率為7.14% 。

表1 2009年旺蒼縣學生常見病患病情況

2.2 視力不良情況

視力不良率城市學生高于農村學生,女生高于男生,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初中生高于小學生,差異均有衛生統計學意義(x2=543.2、120.6、2117,均P

2.3 齲齒患病情況

齲齒患病率農村學生高于城市學生,小學高于初中,初中高于高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x2=26.172、313.2,均P

2.4 沙眼患病情況

沙眼患病率農村學生高于城市學生,女生高于男生,初中生高于高中生,高中生高于小學生,差異均有衛生統計學意義(x2=822.6、9.358、43.475,均P

2.5 營養不良患病情況

營養不良率農村學生高于城市學生,女生高于男生,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初中生高于小學生,差異均有衛生統計學意義(x2=30.155、11.534、71.849,均P

2.6 肥胖患病情況

肥胖率城市學生高于農村學生,男生高于女生,小學生高于高中生,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差異均有衛生統計學意義( x2=62.893、10.323、9.287,均P

3 討論

3.1 視力低下 學生視力低下檢出率一直處于常見病的首位,有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逐漸上升的趨勢,與國內一些報道[1]一致。這可能因為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面臨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升學壓力相對增加,課業負擔隨之加重,戶外活動相對減少,從而導致用眼過度。小學生的視力低下檢出率年平均上升速度高于中學生,可能與一些家長沒能正確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片面強調外在素質的培養,忽略了孩子的身體素質有關。這一現象要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城區學生視力下降高于農村學生,與2000年體質調研結果[2]一致。這可能與近些年來電子游戲、網絡的盛行有關,縣城地區的學生家庭條件相對較好,接觸這些相對較多。在視力低下的防治上,一方面要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另一方面要注意學校和家庭物質環境的改善,讓學生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學校都能擁有一個良好的視覺環境。

3.2 學生沙眼檢出率為5.17%,農村學生高于城市學生,與國內一些報道[3-4]一致,但中學生高于小學生,與國內一些報道[3-4]不一致,這說明我縣沙眼防治工作有待加強,以農村為重點,以健康教育為主要手段,向學生傳授沙眼防治知識,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開展對學生、家長有沙眼防治知識宣傳,采取干預措施改變學生的不衛生行為。提高家庭衛生水平,提倡一人一巾一盆,有條件的要用流動水洗臉,避免交叉感染,以配合學生沙眼防治工作。

3.3 肥胖 學生肥胖檢出率年平均上升速度成為常見病之首,肥胖與中小學生長期的膳食營養狀況有很大關系[5],其次,肥胖還可能與缺乏體育鍛煉、遺傳等因素有關。提示在今后學生的健康教育之中,要大力開展營養知識宣傳教育工作,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采取科學膳食+有氧鍛煉+建立健康飲食行為等綜合措施[6]。

3.4 本次檢測學生營養不良率為15.01%,女生高于男生,中學生高于小學生,與國內一些報道[7-9]一致。營養不良對中小學生的生長發育危害極大,前者可致發育遲緩,影響健康與智力。中學生營養不良率高于小學生,分析其原因,是由于中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突增階段,需要的熱量和消耗能量都在迅速增加,加上中學生學習負擔加重,若沒有合理的膳食,蛋白質攝入不足,可引起營養不良。而女生營養不良高于男生是由于女生比男生易養成挑食、偏食的習慣;大年齡女生為追求苗條,節食減肥造成營養攝入不足;青春期月經失血對營養素需要量增加,均可導致女生營養不良率高于男生。而中小學時期正是青少年身體、發育、智力完善、免疫功能的形成及完善的最佳時期,營養不良就可導致發育遲緩,影響健康與智力。因此建議通過多種形式宣傳教育,確保學生、家長及教師掌握更多的營養知識與生 長發育規律,了解合理營養的重要性,改進膳食結構,糾正挑食、偏食、吃零食的不良習慣。在11~14歲階段應加強營養補充,保證學生的生長發育需要和健康成長。

3.5 齲齒,中小學生的齲齒患病率不穩定,口腔健康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齲齒檢出率高于中學生齲齒檢出率,提示今后要做好小學生預防齲齒工作, 在齲齒的防治上,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口腔衛生知識的宣傳;在開展口腔防治工作中,要特別優先選擇窩溝封閉技術;此外,還要不斷提高齲齒充填率。

參 考 文 獻

[1]李澤民,陳柬.青島市學生近10年來健康狀況變化趨勢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4,25(2):215.

[2]楊貴仁.200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研結果.中國學校衛生,2002,23(1):2-3.

[3]趙宏艷,劉敏,吳立新,等.唐山市監測點校學生1999-2003年常見病患病情況.中國學校衛生,2005,26(1):68.

[4]劉金英,張振民,王進力,等.泰安市1985-2000年學生常見病患病情況.中國學校衛生,2004,25(2):236.

[5]楊勤.中國兒童的營養現狀及其膳食營養指導.中國婦幼保健,2005,20:406-408.

[6]季成葉,孫軍玲,陳天嬌.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趨勢動態分析.中國流行病學雜志,2004,25(2):103-108.

[7]曹俐.徐州市區中小學生營養狀況.中國學校衛生,2003,24(6):603.

篇6

【關鍵詞】初中生 心理問題 對策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道出了人們對身體健康的重視,但這個健康,人們常常側重于身體有無疾病,而忽略心理上的健康。隨著時代的發展,心理健康在人的健康中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認識越來越清晰,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那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將心理健康定義為: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的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那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如何能將個人的心境發展成最佳心態,心理教育就首當其沖了。我是一名中學教師,面對的初中生正處于少年時期。這個階段的他們,一半是兒童,一半是青年。幼稚與成熟并存,在人生的旅途中,這是一個身體和心理發展迅速的時期,也是充滿希望又令人煩惱的時期,更是一個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初中階段重視的不僅僅是為學生打好學習基礎,還應當注重培養其良好的品質。心理健康對廣大初中生而言就顯得十分重要。歷經這十幾年的教學和深入接觸學生,通過廣泛的調查和總結,本人歸納了初中生常見的在學習、人際關系、青春期等幾個方面的心理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維護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對策。

1 探討、維護初中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意義。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普遍承受著比以往沉重得多的心理壓力,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頻繁出現。而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幫助他們掌握調控自我、發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全面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已成為社會和時展的需要。而心理健康是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基礎和保證,在任何一個方面的發展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心理素質之上的。心理素質是人的素質結構的重要因素,是其他素質形成與發展的內因,可以制約或促進其他素質的形成與發展,也會影響其他素質的發揮。可見,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同時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初中生常見心理問題,初中生正處于兒童向青年過渡的階段,隨著生理上的巨變,他們心理上也進入了一個動蕩不定的時期,這時期的初中生的心理經常出現矛盾,性需求與規范約束的矛盾,這些矛盾沖突使得扔中生極易產生心理及行為的偏差。2008年6月份,學校對在校學生進行一次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發現有41%的初中生存在著各種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有20%的學生存在著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這說明初中生確實存在著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喜怒無常、情緒不穩、嫉妒自卑、任性孤僻、學習不良、考試焦慮、逆反心理、神經衰弱、青春期閉鎖心理、社交困難、吸煙飲酒、打架、罵人、說謊、考試作弊、厭學、網癮、玩游戲等。從我校初中生的現象看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2.1 學習類。學習作為學生時代的主題,因而產生的心理問題亦是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我校初中生表現出來的主要體現在厭學、逃學、考試焦慮等。

2.1.1 厭學、逃學。隨著社會的進步,各種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完善,學生的學習空間、時間更為自由。但是,我們也常常聽到家長說:“我這孩子很聰明,如果把1/2的心思放在學習上,準能成學習尖子,可是他就是貪玩。討厭學習,學習成績差,經常開紅燈以致于逃學。”在我學校不乏這類學生,這都是心理有困擾造成的學生厭學。造成學生厭學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

2.1.1.1 來自學生自身的人格缺陷。學生人格缺陷是造成目前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厭學學生的人格障礙大致有以下四種;①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缺乏學習的心理動力。現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生活優越,甚至于無后顧之憂,他們缺乏理想和積極的生活目際。②我父母是農村的,那個年代大字不識一籮筐,我也是遺傳了這點,我天生就是笨,做什么事都比別人慢一拍,雖然勤能補拙,但那畢竟需要時間,別人都走遠了,我要趕也來不及了,不如放棄。存在這類想法的學生有較嚴重的自卑感,對自己缺乏自信,自暴自棄,特別是在某一事上,顯得比別人落后,他們更顯得消極。③性格外向的學生喜怒哀樂形于色,與同學容易建立良好的關系,但也容易產生矛盾。一旦自尊受到傷害,就會產生抵觸情緒。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優越的家庭生活或父母的過分溺愛,造成孩子們缺少生活的磨練,他們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經不起挫折,一旦遇到波折就后退,以致無法自己克服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這種人格缺陷不僅是造成他們當前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而且更是有礙于他們的繼續發展。

2.1.1.2 來自學校教育的“教”不適應學生的“學”。過去,我們注重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課堂上教師是“主演”,要求學生聽從老師,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使得課堂氣氛十分沉悶,一些學生就會厭學。再者傳統的教學,老師更注重的是教學任務的完成,注重“教”,而很少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滿堂灌輸,基礎稍差、不想學、或者精神差的學生就在這一知半解或一竅不通中度過,結果到頭來還是不懂,最后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干脆逃學。可見老師的教不適應學生的學是造成學生厭學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其次,片面追求升學率、優秀率、獲獎率,忽視學習困難生的發展。在素質教育的今天,許多中學還是沒有擺脫考試這個指揮棒,以成績評優、評獎,以致許多老師在班級授課制中以犧牲一部分學生的發展去求得這些榮譽。為了追求升學率,學校甚至于每個學期開學都織組一次考試,按成績好差分加強班、優等班、普通班、職業班。這大大挫傷了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削弱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覺得在職業班就是惡劣學生的表現。

2.1.2 考試焦慮。一是大部分學校的考試體制是一期一大考、一月一中考、一星期一小考。期末、期中、單元、各類比賽,甚至出現考試泛化現象。以上問題是由學校的教育結構、學校的指導思想、學校的教育方針的影響而形成。從理論上是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但是給學生的感覺是時時都處在考試的緊張狀態中,無形地給學生的心理加重了法碼。造成對考試的恐懼。其次,我國目前現行的九年義務教育體制中,教育行政機構還存在不合理的現象;絕大部分學校的學生在初中階段所學的知識基本上是為了升入高中,特別是重點高中,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升學。有些家長或者老師常給學生灌輸升上重點高中就

等于一個腳踏入大學門坎的思想,這種情緒反映在學習上,就會感到學習沉重,討厭學習,考試焦慮。教育結構不合理還表現出教育內容過難、無味,學生不感興趣。因這種情況導致一些學生由厭惡學習發展到逃避學習,脫離學校到網吧、游戲廳等地方尋找不正當的刺激,從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礙。

2.2 人際關系。

2.2.1 與父母的關系。我們常聽一些家長埋怨說:“我這孩子有什么事都不愿意和我們家長說,寧愿跟同學訴苦或者與老師談。”這涉及到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問題。一個完整、和睦、民主的良好家庭給初中生營造一個溫馨的歸屬港灣,孩子們時常感受來自家庭的溫暖,來自父母的關懷,遇到什么困難他們才愿意和父母溝通:相反,一個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都是以自己為中心,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兒女們,從來不考慮孩子們是否愿意、是否接受,這就造成孩子們只知道聽從、接受,而不會和父母談自己的理想。從而造成了孤僻、專橫的性格。另外,父母離異、家庭中的種種傷痕。都會給初中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有人研究認為:父母不和睦或父母一方死亡會給兒童在心理問題上造成更大的傷害。這是因為孩子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際的惡劣性,不和睦的父母關系對孩子的心理影響是多方面的,他們會有一種被人拋棄和憤怒感覺,并有可能變得抑郁、敵對、富于破壞性,并對學校和社會生活不感興趣。他們認為是自己的父母給自己帶來了痛苦,他們憎恨父母、家庭,認為家庭是造成不幸的根源所在。

2.2.2 與教師的關系。老師不僅是學生學習上的導師,也是學生生活上的朋友。據調查反映有72%的學生都希望老師在生活中能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樣和他們相處,希望老師對學生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初中學生年齡偏小,老師就成了學生心中的理想目標和公正代表。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理解與愛。如果老師缺乏理解、耐心與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學生指導幫助。對待學生冷漠,甚至橫加指責,學生就會感到失望。更有甚者,教師對學生缺乏尊重、貶低其價值的不良態度,會使學生的心理遭受到嚴重的創傷,這也是師生間發生沖突的原因。這種情況下,學生會有壓抑、消極的情緒產生,師生關系日趨緊張。

2.2.3 與同學們的關系。學校是一個大家庭,班里學生更是一家人,大部分學生都希望同學之間像一家人一樣和睦相處、彼此關愛。初中生和小學生、高中生一樣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和支持外,也希望在同班或同級里獲得被同學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有的同學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所以和同學的關系不融洽,甚至有時關系緊張,這樣的情況又會使他們的孤獨感越來越嚴重,卻因為苦無對策而形成惡性循環。

2.3 青春期心理。

2.3.1 青春期閉鎖心理。初中生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都日趨成熟,有些學生不善于跟父母、老師、同學溝通,心理的困惑和疑慮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就表現出趨于關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并存于同一個體。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較為特殊的問題。閉鎖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處于消極情況控制下,封閉與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它是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

2.3.2 情緒、情感激蕩,或彰顯、或內隱。青春發育期的生理變化會使學生的心理發生微妙的變化,初中生對外界的事物特別敏感,一個微笑可以使他們的情緒飛揚、極度興奮,一段感人的話語會使他們激動無比、心潮澎湃。然而有時有的學生不管內心是激動、高興還是苦惱、消沉,都不會輕易表露出來,他們有話、有秘密想與別人傾吐,面對老師和父母卻又緘默不言,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解決,他們便會出現壓抑心理,變得焦慮與抑郁。

2.3.3 早戀。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身體發育加快,第二性征出現,生理成熟時間提前,出現性發育迅速趨于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現代的初中生與過去相比眼界寬了、想的多了,早已跳出了學校這個“圈”,但他們的認識能力和自控能力有限,又處于青春期,難免會有青春的悸動。特別是受到社會上歪風的影響,他們認為談戀愛是時尚、是一種潮流,不談就是落后。再者從小學升入初中,意味著學生開始獨立生活,父母可以不接送了,但相當一部分家長沒有做好過渡工作,放手過早,又疏于管教。以致學生獲得了很多可特別利用的個人空間和時間。另外,部分家庭的離婚大戰和離異現實導致學生失去情感寄托和生活監護,從而為早戀創造了條件。初中生早戀具有自發性、隱蔽性、盲目性、矛盾性等特點,盡管這種戀愛帶有好奇和模仿的成份,但卻是一個令人十分關注的問題。

3 學校教育對策。

3.1 開設心理輔導課。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心理問題比較突出的時期。只有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學生的心理問題就理應從心理上去排除,只有困擾得到了及時的排解,才會更有利于初中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學校領導應將心理課納入課程日程安排,側重心理衛生知識學習輔導。對學生進行科學用腦訓練,為學生講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著重培養他們的學習動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進行生活輔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處理自身身心發展變化和調節心理的技能,排除心理上的各種障礙。克服如情緒、社交、休閑、消費、性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從初二下學期開始可進行升學與擇業輔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為自己的未來制定計劃。

篇7

一、學習類問題

初中生課程增多,學習壓力隨之加大,不少學生無法適應突然而來的變化,造成學習成績下降,隨之出現萎靡不振、缺乏自信、思維遲緩等一系列心理問題。這就直接導致了厭學情緒的產生。

二、青春期矛盾情緒

青春期的矛盾情緒大概有以下幾類。

1.青春期閉鎖心理。閉鎖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志。主要表現是外表的鎖閉與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共存且互相沖撞,沒有發泄的出口,從而產生自卑、不安、焦慮等心理問題。

2.情緒激蕩、表露而又內隱。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蕩。具體表現為情緒時而強烈狂暴,時而溫和細膩。

3.早戀問題。初中時代,正值青春發育期,而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中學生由于受認識能力和個性發展的限制,朦朧狀態下的戀愛出現了,盡管這種戀愛帶有好奇和模仿成分,但它引發的心理問題卻十分令人關注。

三、人際關系問題

1.與父母的關系問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方式合理與否,家庭成員的關系和諧與否直接影響著孩子性格的養成。

2.與教師的關系問題。在初中時代,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理想目標,公正的代表。如果教師對學生缺乏尊重和理解,學生往往會病態放大地感知這一切,這也是師生間發生沖突的原因。

3.同學間的關系問題。中學生除了希望得到教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由于同學關系不融洽,甚至關系緊張,有的學生就流露出孤獨感。

如果以上問題不能及時加以疏導解決,將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嚴重的會使學生出現心理障礙或人格缺陷。所以初中生心理健康維護,勢在必行。以下是對初中生心理問題提供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對策。

一、加強師生的互動

1.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有人做過一次隨機調查,請學生說出他們理想中的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其中89%的學生要求教師“尊重學生”,83%的學生要求教師“知識淵博”。由此看來提高教師自身素養是促使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前提條件。為此,教師要認真學習心理學知識,掌握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特點。這樣在處理學生心理問題時能做到有的放矢,可以有效地避免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

2.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教師特別是班主任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身體狀況,更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氣質性格等特點,洞悉學生的心理。在平時的工作中細心觀察,發現問題要認真分析其心理問題的成因,并及時給予合理的疏導。

3.加強書信聯系。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有時候交談并不是心靈溝通的最佳形式。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特別適合用書信或者周記的方式進行師生對話。而對于教師來說,與學生書信往來,既贏得了學生的信任,又能更全面、更細膩地感受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更主動、更準確、更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1.有針對性地舉辦各種專題講座。學生進入初中后,學校就應開設心理健康方面的講座。由學校有經驗的心理咨詢師或者心理學專家主講。這種講座不僅能夠讓學生正視困擾自己的心理問題,還能把正確的心理疏導方法教給學生。

2.設立心理咨詢室或者青春心理問題專線。與講座不同,個別心理輔導注重的是個人的深層心理調整。有時,心理輔導老師是照射進問題學生荒涼精神世界的唯一一縷陽光。此外,為了完全解除咨詢學生的思想顧慮,可以開展電話咨詢。通過個別心理指導,便于教師因材施教、因心施教,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使初中生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三、對學生家長進行心理宣傳

篇8

[關鍵詞] 體格檢查;視力低下;齲齒;肝功能檢查;保健服務

[中圖分類號] R19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06(c)-122-02

為了全面落實衛生部、教育部關于《中小學生健康體檢管理辦法》的通知精神[1],推動中小學生常見病防治工作向前發展,了解中小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為制定今后防治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結合我市實際情況,我院于2009年10~11月對全市18 493名中小學生進行了一般檢查,對19 009名中小學生進行了乙型肝炎標志物和肝功能化驗。現將結果分析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9年10月~11月對全市18 493名中小學生進行了一般檢查,對19 009名中小學生進行了乙型肝炎標志物和肝功化驗。

1.2 方法

根據《河北省中小學生健康體檢培訓手冊》中的有關要求進行一般性檢查;根據《臨床檢驗操作規范》肝功抽血在學生早晨空腹時進行,結果判定以復檢結果為準。參加體檢的人員是獲得相應職稱的執業醫師和護師并參加了石家莊市衛生局的專職培訓。

2 結果

2.1 視力不良

采用統一的標準對數視力燈,判斷標準為雙眼視力均在5.0及以上為視力正常,4.8~4.9為輕度視力低下,4.6~4.7為中度視力低下,4.5及以下為重度近視[1]。視力低下檢出陽性率隨著年齡而增高,與學齡呈正相關關系,在51 036名體檢學生中,檢出率為43.3%,小學生為26.7%,初中生為65.4%。高中生高達68.7%,小學生一、二年級有部分為先天性屈光不正、散光等而引起的視力低下。

2.2 齲齒

檢出率為4.6%,其中小學生為3.1%,初中生為6.5%,高中生為7.4%。其中,職教中心學校占11.1%,普通高中占5.1%。

2.3 脊柱側彎

脊柱側彎檢出率為0.14%,其中,小學生為0.10%;初中生為0.40%;高中生為0.41%。

2.4 心臟異常

體檢中心臟聽診異常檢出率為0.004%,其中,小學生為0.600%;初中生為0.100%;高中生為0.050%。對心臟聽診陽性學生經心臟彩色多普勒檢查,大部分心臟結構及血流未發現異常,及個別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心率失常者需立即治療。

2.5 乙型肝炎標志物、肝功能檢查

對初級12 084名中小學生進行了肝功能和乙型肝炎標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體)檢驗[1],根據《臨床檢驗操作規范》肝功能和乙型肝炎標志物抽血在學生早晨空腹時進行,結果判定以復檢結果為準[2]。見表1。肝功能異常檢出率為0.13%。

表1乙型肝炎標志物檢驗結果[n(%)]

3 討論

從體檢結果看,我市中小學生視力低下率比我國各地調查中小學生偏低[3];初高中生視力低下率高于小學生的監測結果與國內外諸多資料相符[4]。學生隨著年級及年齡的增長視力低下率遞增,初中生視力低下率的增加應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學生要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培養學生良好的坐姿、閱讀和書寫習慣,堅持做好課間操和眼保健操以降低視力低下的發病率[4,5]。

我縣中小學生齲齒發病率高中生>初中生>初中生>小學生,這可能與普高及職高學生因住校晚間加餐有關,學校應加強學生的口腔衛生保健工作,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定期檢查,早期治療,提高口腔健康水平[1,3,6]。

乙型肝炎標志物、肝功能檢查:隨著國家對產后乙型肝炎疫苗接種措施的實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的發生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中小學生發病率,小學生

脊柱側彎的原因部分與長期坐姿不良有關。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學生,要給家長講明情況,及時進行治療[7]。

總之,建議學校把健康教育列入教學計劃,并開設健康教育課程,使學生掌握應有的衛生知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參考文獻]

[1]王俊明,程征濤.河北省中小學生健康體檢培訓手冊[J].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中華醫學會.臨床技術操作規范[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

[3]葉廣俊.兒童少年衛生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78.

[4]王道橋,陳春英,徐延斌.2005年濟寧市中小學生健康體檢結果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雜志,2007,28(11):982.

[5]張海秀,田天明.夏縣中小學生健康體檢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7,9(8):78-79.

[6]何冰冰.715名青少年口腔健康狀況的調查[J].實用醫技雜志,2005,12(7):56-57.

[7]王振堂,李中實,劉朝暉,等.北京市中小學生脊柱側凸患病率調查報告[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7,9(17):69-70.

篇9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10-0927-02

【關鍵詞】 精神衛生;對比研究;學生;貧困區

民族貧困地區的初中生是一個特殊的中學生群體,具有民族和貧困兩個特殊性。筆者對 民族貧困地區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旨在為民族貧困地區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 活動,進行心理輔導和今后制定相應的干預對策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云南省香格里拉縣虎跳峽鎮初一、初二年級354名學生。發 放問卷354份,回收有效問卷342份,有效回收率為96.6%。其中男生172名,女生170名;初 一年級學生155名,初二年級學生187名;漢族學生93名,少數民族學生249名。年齡為(14.2 1±1.24)歲。

1.2 方法 采用周步成等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進行測定, 全量表由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 動傾向8個內容量表構成。各內容量表標準分≥8分,表明有一般不安傾向;≥9分,表明有 重度不安傾向。全量表總標準分超過65分及每個內容量表超過8分,提示可能有比較明顯的 心理問題,需制定心理輔導計劃。

由云南師范大學心理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擔任主試,較好地保證測試的信、效度。結果采用 SPSS 10.0軟件包進行處理。

2 結果

2.1 心理問題檢出情況 342名初中生中,有137人存在焦慮,占總人數的40 .1%,問題嚴重程度依次為沖動傾向(24.6%)、恐怖傾向(21.6%)、身體癥狀(15.2%)、自責傾 向(13.7%)、對人焦慮(11.1%)、學習焦慮(5.6%)、孤獨傾向(5.6%)和過敏傾向(5.0%)。

2.2 不同性別初中生各因子比較 民族貧困地區男、女生在對人焦慮、孤獨 傾向和恐怖傾向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學習焦慮和MHT總分上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女生 各因子分值均高于男生,說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低于男生。見表1。

2.3 不同民族初中生各因子比較 漢族和彝族學生在對人焦慮和自責傾向上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漢族和納西族、漢族和傈僳族學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2.4 不同年級初中生各因子比較 初一、初二年級學生在對人焦慮、身體癥 狀、沖動傾向、MHT總分和孤獨傾向、過敏傾向、恐怖傾向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初二學 生各因子分值均高于初一,說明初一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好于初二學生 。見表3。

3 討論

研究表明,云南民族貧困地區初中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不容樂觀,心理問題檢出率高于楊 洪猛等[1]對云南傈僳、景頗、怒族學生調查的檢出率,也高于趙白帆等[2] 對云南高一重點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但學習焦慮因子的檢出率略低于施學 忠等[3]對鄭州中學生的調查結果。說明民族貧困地區的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 較差,但學習焦慮狀況比內地學生稍好。究其原因可能是民族貧困地區學生家庭較貧困、交 通相 對閉塞,學生只能通過電視、外來旅游者等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而貧困等現實暫時難以改 變,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心理沖擊。

調查還表明,民族貧困地區初中男生心理健康狀況優于女生,這與張姣妹[4]、林 芝等[5]的研究一致。男、女生的差異與女生敏感、情緒易波動、心理承受能力較 男生差、早熟等特定的心理特征和生理成熟較早有關。提示在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應 多關注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同一地區不同民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僅漢族和彝族學生在對人焦慮和自 責傾向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納西族和傈僳族之間沒有差異,與李輝等[6]的研究 一致。可能與當地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生活態度等漸趨一致有關,同一地區的民族文化 差異已很不明顯,因此心理健康狀況基本相同。

調查還表明,初一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好于初二年級。可能是由于初一年級學生年齡偏小 ,而初二年級中有很多“普九生”,在社會上滯留多年,致使2個年級學生年齡懸殊,同時 “普九生”也帶來了一些不良的社會習氣。說明隨年級的升高,學生的自我意識及學習等各 種壓力的不斷增加,使初二學生產生更多的心理矛盾,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也可能與初 二較初一課程深度、廣度增大有關。因此,高年級學生及面臨升學學生的心理健康應成為教 育的重點對象。

4 參考文獻

[1] 楊洪猛,高松,傅金芝.少數民族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健康心理學雜志,200 3,11(6):416-418.

[2] 趙白帆,儲勇,劉梅,等.重點高中新生心理健康調查與分析.中國健康教育,2005 ,21(6):420-423.

[3] 張姣妹,李菊芳.石林彝族自治縣民族中學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中國學校衛生,2004 ,25(2):135-136.

[4] 施學忠,何春華,張煥峰,等.鄭州中學生學習焦慮狀況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1 ,22(2):117-118.

[5] 林芝,翁艷燕.民工子弟學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 8(2):116.

[6] 李輝,張大均,廖全明.云南少數民族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研究.西南師范 大學學報,2004,30(2):38-44.

篇10

摘要:當代初中生處于較高的學習壓力以及較為復雜的學習環境中,自身的心理問題與日俱增。在現代教學改革環境中,我國逐漸意識到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強化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性。將思想品德課與心理教育工作相互整合,也成為初中思品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對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師需要客觀分析當前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合理作出應對,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思品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有效性

前言:信息時代的靠近,既為大眾提供了便利,但同樣也滋生了一些不良因素。這些不良因素侵入初中階段學生的腦海,對其思想以及心理造成了消極影響。并且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各行各業的競爭壓力都在不斷提高。在過于緊張的社會環境,生活環境以及學習環境下,很多人都會存在不同高度的心理問題。作為初中學生在德育方面的主要引導者,思想品德教師一定要明確自身定位,結合科學客觀的育人理念,將思品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整合。

一、在備課階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充足合理的準備是保證教育工作順利推進的重要前提,在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教師自然也需要做好適當的備課。

(一)設定教學目標

正所謂,知彼知己,方能百戰百勝。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對的主要群體是學生,所以教師需要提前了解學生的實際狀態[1]。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更要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以學生為出發點,合理設定教學目標。保障目標能夠滿足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與心理發展狀態。并且,教師所創設的目標一定要難易適中,也可保持一定的梯度性原則。讓學生可以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逐步深入思想品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既不會讓學生產生過高的學習壓力,同時也可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在創收目標時,教師需要關注到學生的整體性發展,也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性發展站。在總體角度上,創設總體目標;站在學生的個人能力上,劃分不同層次目標。具體來說,初中階段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標主要可被劃分為三個不同類型。分別為認知目標,情感目標以及能力目標。為了能夠讓學生快速理解這些目標的要點,在設定目標時,教師應盡量采用方便理解的語句,并應盡量簡潔直接的對學生提出。

(二)選擇教學內容

在備課階段,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不僅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同樣也應該涉及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自身無論是在生理還是在心理方面都會出現其他的變化。由于青春期的影響,很多學生在學習或者生活中也會產生不良情緒。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角度上,教師可將教學內容設定在以下6點方面。

第一,生理教育。讓學生能夠客觀冷靜的看待自己的生理變化,不會產生害怕或者羞恥心,保證其自身生理與心理的健康發展;第二,衛生教育。讓學生可以站在衛生角度上,合理的處理自己的心理問題,生理問題,了解青春期的實際含義;第三,挫折教育。當代初中生大多為家中的獨生子女,從小順風順水,很少遇到挫折。但是進入到青春期后,其所面對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會更加復雜。很多問題,障礙也會不斷出現。教師需要通過有效的挫折教育以及心理引導,讓學生能夠學會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前進的方向,如何積累應對挫折的經驗;第四,品質教育。通過適當的心理帶動,讓學生養成個性質量較好的心理品質,有意識陶冶自身的情操;第五,分辨教育。初中階段,很多學生都分不清好奇心與從眾心理之間的關系,并會在兩者的抉擇中出現混淆。教師需要有意識的對學生加以引導,保證學生心理的健康狀態;第六,壓力處理教育。初中生在學習中會有較大的壓力,也很容易會把這些壓力帶到自己的生活中,影響自己的狀態。例如,在考試前,很多學生會陷入莫名的焦慮,教師需要通過心理疏導,讓學生能夠平靜的對待這些問題,并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2]。

心理健康教育與常規教育不同,教師不能再利用直接的說教或者理論教學,對學生實施指導,而是需要站在實踐或者生活的角度上,拉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以實際的形式加深學生理解,比如生活體驗法,活動體驗法,自主探究法,都是比較適用的教學手段。

二、在教學期間,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滲透活動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之間具有一定的相同點。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上,教師完全可以滲透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因素,開展心理健康活動。心理健康活動的重點在于體驗。當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時,一定要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在兩者構成完整學習共同體的前提下,共同參與的活動中。基于學生真實的體驗與感受,教師也可詢問學生的真實想法,以此加深學生的認知,也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完善學生個人素質。

一般來說,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比較多樣。如辯論,表演,游戲,競賽等,都能夠較高程度滿足該項教育工作的客觀要求。

例如,在向學生傳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活動。首先,將學生劃分成兩組,一組學生扮演父母,另一組學生扮演兒童,兩組學生一一對立,組成二人小組。在設定好游戲背景后,教師可借助網絡技術為學生播放一段視頻:在父母伴隨下的幼兒面對著琳瑯滿目的商品以及氣味香甜的食物,卻并沒有極大的興致,反而會產生哭鬧的意識。視頻播放完畢后,教師可詢問學生,兒童會產生這一情緒的原因。在此階段,很多學生都會不知所意,也無法找到正確的切入點。所以,教師可以正式引入游戲內容。鼓勵學生蹲下來,嘗試站在幼兒的視角,觀察商場中的物品。通過簡單的觀察,扮演兒童的學生,會發現爸爸媽媽眼中的世界與自己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也許在父母眼中看到的是琳瑯滿目的商品,但是在孩子的眼中看到的只有一樣的柜臺,不同行人的大腿。在這種過于壓抑的氛圍內,孩子很容易會產生不良情緒。通過簡單的體驗,學生就能夠理解何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能夠在生活中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待問題,換位思考,強化自身心理健康狀態。

(二)滲透體驗教育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適當的加以心理健康體驗。站在情感角度上,為學生解讀思想品德中的一些問題。在此期間,可供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比較多樣。比如其不僅可以帶領學生閱讀書本,在文字中汲取情感,同時也可創建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在實踐角度上產生情感共鳴,加深自己的感受[3]。

例如,在青春期很多學生都會有不同的心理問題,也會因為自己身體上的一些變化而比較煩惱。例如,同班同學都快速的長高,但只有自己還身材矮小;自己身邊的同學長得很漂亮,而自己卻有小雀斑,青春痘;有的學生因為口音問題,而不敢在大家面前表達自己。針對于學生的這些問題,教師可以鼓勵他們以小紙條的形式寫下來,投到一個統一的大箱子里,有教師讀出,并鼓勵其他同學解答這位同學的疑惑,為其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議。以交流的形式,拉近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關系,也能夠讓學生學會如何正確的看待自己,悅納自己,使之可以在自我重建的過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

結論:總而言之,社會發展速度逐步加快,對于國家經濟發展而言,會產生積極影響,但對于處于社會中的大眾來說,其自身的壓力也在不斷提高。初中生是國家未來的接班人。在其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國家也需要適當的關注到學生的心理,通過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教師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課程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在備課階段,還是教學階段,都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促進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可推動學生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1]莫佳慧.淺談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9,2(1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