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行業發展趨勢范文
時間:2023-07-12 17:41: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金融行業發展趨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浙江省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5)29-0012-04
作者簡介
王祝華(1973- ),男,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銀領學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副研究員(杭州,310018)
基金項目
2012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研究”(12JZD041),主持人:王祝華
近年來,金融市場改革不斷深化,隨著互聯網金融、投資銀行等新型業務不斷興起,利率市場化、資產證券化、存款理財化等步伐持續加快,金融業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高職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培養,需要和本區域金融行業的發展緊密結合,準確把握金融行業發展趨勢,保證所培養的人才能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
一、浙江省銀行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影響分析
(一)銀行崗位的類型分類及人員需求
銀行的崗位設置一般分為管理類、專業技術類和操作技能類三大類型。管理類指主要通過對他人的領導和指導完成工作任務,具備一定決策職能和人員、業務管理職能的崗位;專業技術類指主要通過個人鉆研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務,且工作內容相對復雜、專業性較強、技術含量較高的崗位;操作技能類指從事事務性、交付性工作,或具體的重復性、基礎性業務,技能要求較為單一的崗位,可以分為柜員序列、坐席序列等[1]。當前三者的人數比例大致為1∶1∶2,即管理類和專業技術類人員大致各占總員工數的25%,操作技能類人數約占50%,隨著技術手段的應用、競爭的加劇和管理模式的革新,操作技能類人數比例將不斷下降,專業技術類人員比例將持續提升。
(二)銀行金融機構網點數統計及分析
從營業網點機構數量變化情況分析,2011年至2013年,浙江省內營業網點機構總數每年保持約3%的增長率。其中,大型商業銀行網點數的增長速度在下降,2011年、2012年的增長速度均低于平均速度,2011年至2013年間郵政儲蓄營業網點基本保持不變,股份制商業銀行營業網點機構數2011年出現下滑后,2012、2013年均達到9%左右的增長,而城市商業銀行網點數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長,2013年甚至達到了21.6%,而2008年才出現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營業網點數,近3年快速增長,每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長速度。小型農村金融機構(農村信用聯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由于在鄉鎮及縣城的網點設置早已基本完成,而跨地區設置網點又受政策限制,所以網點數量幾年來變化不大。從網點數量增加的絕對值分析,由于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基數小,網點增加的絕對量并不大。具體見表1。
(三)銀行業營業網點從業人數統計及趨勢分析
從銀行業營業網點從業人員數據分析,2011、2012、2013年全省網點從業人員分別增長1.26%、5.45%、6.14%,其中2011年,增長主要來自于大型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而同期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從業人數出現下降。2012年和2013年,大型商業銀行網點從業人員數停止增長,甚至出現下降現象,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長。小型農村金融機構網點從業人員每年的增長比率雖然不高,2011、2012、2013年分別是2.19%、6.97%、7.68%,但是其網點數、網點從業人員也最多,貢獻的增長絕對數量占到總增長人數的1/3。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迅猛,營業網點從業人數每年保持50%的增長,雖然目前絕對數量還比較小,但不容小覷。具體見表2。
二、各類型銀行的人才需求變化及趨勢分析
(一)商業銀行對高校畢業生整體的吸收數量出現下降趨勢,對人才質量提出更高要求
2008年至2011年是浙江省大型商業銀行發展較快的階段,在8萬從業人員的原有規模下,每年員工人數依然保持2%以上的增長,每年新增超過2000名員工。但從2012年開始,受到宏觀經濟及銀行粗放式擴張模式弊病的影響,加上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推進,擴張態勢明顯放緩,2012年甚至出現負增長。而股份制商業銀行及城市商業銀行雖然繼續保持增長,但增幅也明顯回落,如城市商業銀行的從業人員數量增長從2010年的28.29%、2011年的21.69%快速回落到2012年的13.65%和2013年的16.95%。
在商業銀行從規模擴張轉向內涵發展的背景下,出現了一般性人才資源相對過剩,而高級管理人才、高級營銷人才和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等高層次人才緊缺的現象,人才的招聘更加強調人員質量的提升[2]。由于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一般網點設置都在縣級及以上城市,有更好的條件吸引到更高學歷、更高層次的人才,在人員招聘上,商業銀行普遍采用以下做法:一是加大招聘碩士以上高學歷及海外歸國人員的比重,減少本科生的校園招聘數量,停止??萍耙韵聦W歷人員的校園招聘;二是加大社會招聘力度,直接面向社會招聘有工作經驗的高層次員工,減少校園招聘的數量。這一變化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畢業生到商業銀行的就業。
(二)農村金融機構人員招聘繼續保持穩步增長,招聘條件逐步提高
農村金融機構由于在落實國家“三農”政策,在推進農村改革金融、農村普惠金融、農業產業金融、農村土地金融等工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以及在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平、創新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機制、模式、技術和產品,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可獲得率和覆蓋率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因此一直以來得到了中央到地方政府的特殊政策支持。再加上農村金融機構均為獨立法人,與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相比,具有管理鏈條短、核算單位小、決策機制靈活等特點,一直以來發展穩健,規模、效益持續增長。浙江省農村金融機構網點由于布局早已完成而保持數量的基本穩定,但近兩年從業人員數量每年保持3000人以上的增長幅度,占全省銀行業總增長人數的1/3。
農村金融機構雖然其工資待遇與其他類型銀行相比甚至還有一定優勢,但由于其營業網點主要分布在縣城及鄉鎮一級,再加上管理理念、經營模式、業務種類、發展空間等方面的因素,在吸引高學歷、高層次人才方面與商業銀行相比具有一定的劣勢。加上其一般性人才還處于大量補充階段,在人員招聘上門檻相對較低,部分操作技能類崗位也對高職畢業生有針對性開放。在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由于本科以上畢業生供應充沛、競爭激烈,農村金融機構在校園招聘中開始將門檻提升到本科及以上學歷,在社會招聘中對工作經驗豐富、業務能力強等特別優秀的人才,才允許招聘專科學歷人員,而對于管理類、專業技術類崗位,一般都要求本科及以上學歷。
(三)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及社區銀行、民營銀行等新型金融機構,一般采用社會招聘形式招錄員工
近幾年,新型金融機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發展迅速,機構數量和人員數量均以50%左右的速度在增長,但人才需求的總體規模仍然有限。為了實現經營快速步入軌道,新型金融機構一般采用社會招聘的形式,招聘已經具有豐富工作經驗或充足客戶資源的其他銀行的從業人員,只有部分柜員、見習客戶經理、大堂經理等操作技能型崗位采用校園招聘形式錄用少量應屆大學畢業生。
三、銀行業人才需求變化對高等職業教育金融人才培養的影響
根據銀行業發展及對人才需求變化情況分析,受宏觀經濟形勢、銀行業自身發展及社會就業壓力等各種因素影響,高等職業教育金融類專業畢業生到銀行就業的形勢日趨嚴峻,難度持續加大,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銀行對一線應用型崗位員工需求增長的減緩,對高職畢業生就業造成直接的影響
銀行業從業務規模、盈利能力由爆發式、超常規增長,向結構調整、轉型發展、常態化增長轉變之后,直接減少的就是柜員、大堂經理等一線操作技能型崗位,而這些崗位正是金融類高職人才培養的特色和優勢崗位。近幾年,銀行一方面降低乃至停止物理網點的擴張速度,另一方面,利用科技的發展,大量采用自動存取款等自動化機具,甚至開發“超級柜員”終端代替人工操作,大力推廣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減少柜面工作量,使得對柜員用工需求大幅降低。
(二)銀行對人才要求的提高,是高職畢業生就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在當前就業競爭日趨激烈的宏觀背景下,銀行業由于其工作穩定、工作環境好、工作待遇高等因素,吸引了大批優秀大學畢業生。在人才供應充沛的情況下,銀行不斷提升學歷要求,持續出現“人才高消費”現象,甚至是柜員、客戶經理等操作技能型崗位都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甚至不乏碩士研究生參與競爭。特別自2013年7月1日起實行修改后的《勞動合同法》,規范了勞務派遣用工,明確了勞務派遣用工是補充形式,只能在臨時性、輔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同時規定用工單位應當嚴格控制勞務派遣用工數量,不得超過其用工總量的一定比例。銀行原先聘用大專層次的高職畢業生,大多采用勞動派遣用工的形式,在實施新的《勞動合同法》之后,大部分銀行取消了招聘高職畢業生的計劃,校園招聘的第一學歷要求全日制本科,對高職畢業生到銀行就業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目前,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郵儲銀行等規模大、招收大學畢業生多的銀行全部停止了招聘應屆高職畢業生,上海浦發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招商銀行等股份制商業銀行,對大學畢業生招聘也要求本科以上學歷。浙江省內,即使是農村金融機構、社區銀行等營業網點分布在鄉鎮一級的金融機構,也只有少數崗位招聘專科層次畢業生。
(三)村鎮銀行、社區銀行等機構的大量設立,為高職畢業生提供了新的機會
最近3年,浙江省內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數量和人員規模均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長;2013年12月,銀監會為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展普惠金融”精神,鼓勵中小商業銀行為小微企業、社區等領域提供專業、便捷、貼心的金融服務,下發了《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中小商業銀行設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有關事項的通知》,大力推進社區銀行建設。這些新型金融機構定位基層,服務普通百姓,所需更多的是操作技能型應用人才,與高職金融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相吻合,為高職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新的機會。
四、高職院校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的對策
(一)堅持面向基層一線培養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定位不動搖
從人才需求上,雖然銀行業操作技能類崗位需求呈下降趨勢,但基層一線工作崗位還將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存在,銀行既需要管理型、專業技術型人才,也需要操作技能型人才,特別是農村信用社系統、村鎮銀行、社區銀行等直接面向農村、社區居民的銀行基層網點,還需要一定量的操作技能型人才。從人才培養特色和優勢上,高職學生由于基礎和智能的特點,不可能在專業理論、專業技術及管理等方面與高學歷人才競爭,而在職業技能、實踐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等方面,完全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培養自己的競爭優勢,在操作技能崗位上,完全可以比本科生、研究生做得更好。與普通高校展開錯位競爭,高職院校只要堅持自己的應用性定位,強化優勢培養,完全可以開創出屬于自己的天地。
(二)強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由于銀行業屬于第三產業中的現代服務業,根據行業調研結果,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更加看重責任心、敬業精神、團隊合作精神等職業素養和溝通交流、實踐動手等職業能力,專業能力在能力要求中只排在第三位。因此,高職院校在培養金融人才時,要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既可提高就業競爭優勢,又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三)緊跟金融業發展變化趨勢,為新崗位、新業務做好準備
在銀行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崗位的配置比例也在調整,新的崗位不斷出現:一是實用性營銷人才需求量增加,客戶經理崗位職數呈增長趨勢;二是客戶服務中心功能不斷增強,坐席崗位職數高速增長;三是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復合型互聯網金融人才需求步入快速增長期[3]。
(四)努力提升學歷層次,爭取舉辦本科層次的金融高等職業教育
銀行業的“人才高消費”現象一直存在,在實施新的《勞動合同法》之后,大多數銀行更是關閉了專科層次畢業生到銀行就業的大門。雖然市場調研顯示,銀行基層網點還是希望錄用優秀的高職畢業生,認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基層應用型崗位的需求相一致,高職學生具有職業技能好、實踐動手能力強,留得住、用得上等優勢,但是從總行層面,往往都一刀切地拒絕了??茖W生。因此,有條件的高職院校,要努力提升學歷層次,舉辦本科層次的金融高等職業教育,根據市場需求培養本科層次的應用型金融人才。
參 考 文 獻
[1]金暉.試論我國大型商業銀行崗位管理體系改革[J].金融論壇,2008(3):37-41.
[2]王曼村.商業銀行員工隊伍建設淺議[J].青海金融,2011(4):59-60.
[3]馮娟娟.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競爭策略研究[J].現代金融,2013(4):14-16.
On the Impact of Bank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o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Financial Tale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
――The Case of Zhejiang Province
Wang Zhuhua
Abstract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financial industry directly influence o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financial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mastering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financial industry, understanding the talent requirement trend of different types of banks and grasping the impact of banking industry o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financial talents, financi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keep the orientation of training applied financial talents towards grassroots,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overall qualitie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ep abreast of the changing trends of financial industry, get ready for new positions and new businesses, and endeavor to run financi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undergraduate level.
篇2
關鍵詞:銀行業;金融服務;充分性;區域布局
中圖分類號:F83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12)02-0020-06
一、廣東銀行業金融服務的充分性
(一)從銀行業金融服務的全方位滿足度來看
在目前各銀行金融產品和經營方式基本同質化的情況下,服務充分性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其機構網點的數量和布局。對于一個城市(或區域),如果銀行網點數量不足,則對當地經濟的服務不夠充分。為了搶奪市場份額,擴大資源占有,各銀行爭相擴大營業網點布局,增加全自助設備覆蓋點。城市及經濟較發達的縣域地區有四大商業銀行、近幾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各股份制銀行,以及一些搶占先機的外資銀行;廣東鄉鎮地區有郵政儲蓄、農村資金合作社、農村信用社以及由農信社改制而來的農村商業銀行,以及剛興起的一些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等。從總體來看,廣東銀行網點基本上覆蓋了全省各個地區。但是,農村金融服務還是不到位的。隨著銀行改制上市,4家大型商業銀行網點陸續從縣域撤并,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根本不涉足農村,部分農村金融機構也將信貸業務轉向城市,致使部分農村地區出現了金融服務空白,農戶獲得的金融服務嚴重不足。廣東省雖然是我國的金融大省, 存貸款總量近年來一直穩居全國前列, 但是銀行網點在各地區的分布還不均衡。總體來看,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銀行網點數量較多,而粵東、粵西“兩翼”以及粵北山區的銀行網點數量相對較少,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城鄉金融服務的有效需求(見表1)。同時,雖然廣東省各銀行都在積極開展中小企業授信, 優化中小企業信貸業務流程,提高中小企業授信占比,以及政府加大扶持金融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的建設, 但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狀況仍然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由于抵押品單一、 中小企業貸款審批機制、貸款審批程序繁瑣等原因,很多內部經營管理不規范但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得不到貸款。
由表2可以看出,珠三角發達地區占到全省存款總量的87%以上,貸款總量占到91.23%,這與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是相適應的,但要實現和諧社會,統籌城鄉,更好地發揮珠三角的輻射帶動作用,銀行信貸資源的配置應該相對均衡;從動態上看,金融產品創新以及信貸的空間布局要向珠三角兩翼拓展和延伸,伴隨產業的轉移和提升,信貸資源和銀行業空間布局在推動和引導產業鏈提升方面大有可為。
(二)從銀行業金融服務的質量來看
近年來, 廣東省各商業銀行致力于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各行積極結合地方經濟需求和特點,更新經營理念,革新服務流程,發揮比較優勢,大力推進產品創新和業務創新,努力打造特色化的金融服務,使全省的金融服務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截至2011年12月末, 廣東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648.33億元,不良貸款率1.6%,比年初下降0.48個百分點。
但是, 農村金融服務深度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改觀。從總體上來看,農村金融在服務理念、服務范圍、產品種類、經營機制等與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要求尚有較大的差距。 另外,服務質量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各大銀行的硬件基礎設施投入和網上電話銀行的投入主要在廣東省的發達地區,競爭激烈的地方服務質量更高。不發達的偏遠地區金融服務硬件設施以及創新和質量都有較大差距,表現為設施老化,人員素質低等狀況。同時,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如粵北和“兩翼”地區則更多地表現在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上, 中小民營企業和“三農”融資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已成為其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三)從銀行業金融服務的創新來看
廣東省大部分地區的銀行產品創新大多是吸納性創新 ① 。目前國內銀行大多實行一級法人制、 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管理???、分行負責重大決策,分支機構負責具體執行。在這種組織體系下,新產品基本由總行研制開發,其分支機構沒有開發權,也沒有專門的研發機構,由于傳導過程中情況失真,因此容易產生創新的供求脫節, 難以適時研發出適合市場需要的新產品,特別是當縣域經濟特色差異顯著存在時, 總行研究出的基于整個市場的金融創新產品, 可能很難融入到當地的需求中去。
金融創新產品分布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目前,廣東省銀行業的金融創新產品主要集中在發達地區的分支行, 需求滿足對象主要是珠三角高收入階層的白領和企業主, 大部分創新產品為個人理財產品 ② 。應加快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等機構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步伐, 有序開發跨機構、跨市場、跨領域的金融業務;進一步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試點范圍, 逐步擴大人民幣資產在境外的流通與運用, 探索推動我國與東盟及其他國家和地區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逐步納入粵港澳票據聯合結算系統和粵港澳外匯實時支付系統; 穩步擴大中小企業集合債、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的發行規模,大力發展私人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消費金融服務;開展供應鏈模式創新,探索財政、稅收政策引導下的利益激勵機制,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探索設立土地基金、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推動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業務; 積極進行外匯避險交易產品創新;爭取廣州、深圳進行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提高金融服務信息化水平,加強金融機構網上支付、網上交易、移動支付的產品創新、平臺構建和政策法規研究工作。
(四)從銀行業發展所需的金融生態環境來看
信用體系有待完善,金融生態環境還需優化,信用體系覆蓋面有待拓展。 目前僅有銀行信貸信用體系,其采集的信息僅包括信用主體的銀行信貸信息。信息渠道寬、 覆蓋面廣的社會綜合信用信息體系尚未建立。信用評級市場有待發展,尚未建立企業信用等級評定體系, 由此也導致了信用評級服務的市場需求有待開發。
欠發達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孱弱, 民營經濟不發達,對銀行業布局造成障礙。在粵西北等經濟不發達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較為惡劣,特別是法制環境弱化,征信體系不完整,逃廢債務情況嚴重;電、路和網絡等基礎設施環境差, 給銀行業布局網點帶來困境,對展業造成障礙。另外,部分地方政府金融環境治理不夠,鼓勵、支持和引導銀行業布局的平臺及政策欠缺。
(五)從銀行業本身發展來看
從銀行業本身發展來看,銀行業機構門類單一、功能單一和產品服務單調。在調研中 ① , 我們發現廣東省銀行業機構門類單調,主要以商業銀行為主,其他非銀行機構包括金融控股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合作社、擔保以及信托機構不發達;從商業銀行的功能上看,也存在功能單一的情況,以資金融通功能為主,咨詢和理財等業務的發展有很大空間,表現在產品服務上,主要以存貸業務為主,中間業務有相當差距。 ②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地區間的不平衡發展
廣東省作為中國金融大省,其存、貸款等指標一直居于全國前列,從金融資產來源看,廣東金融業也更接近市場化。但是,廣東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也是非常明顯的,金融資源高度集中于珠三角地區,東西兩翼和山區金融市場發展滯后。截至2008年末,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達56119.26億元,占全國的12.04%;各項貸款余額達33835.86億元,占全國的11.2%,截至2009年末,各項貸款余額44510億元,各項存款余款69691億元,二者均處于全國前列。但廣東省內銀行業發展極不平衡,珠三角地區的銀行業發展水平比粵東、粵西、粵北等地區高出許多倍,且差距呈擴大之勢(見表3)。2000年,廣州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是肇慶地區的20.49倍和19.03倍,而到了2008年已分別增至23.23倍和29.61倍。
從各地區存貸款率(DLR)的數據看:珠三角最高為0.6506;最低的粵東地區為0.3915,區域差距較大,但都低于存貸比的紅線75%,不會導致流動性風險。但太低的存貸比會使銀行的盈利水平下降。珠三角地區銀行業存貸比較為合理。 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存貸比都未達到50%, 低于廣東省平均水平0.6197,將會影響其盈利水平。
存貸差與GDP之比反映了一個地區銀行業存貸差的絕對數額相對于當地GDP的大小。 存貸比最高的珠三角地區高于粵西地區, 存貸差占地區GDP的60.59%,并且與粵東、粵北的差距要小于存貸比的差距。這表明從存貸差的絕對數額看,珠三角相對于其GDP還是偏高的。最低的粵西地區僅為0.4718,明顯低于其他地區。 這是因為其存貸款之差相對于其GDP來說,規模很小。從存貸比和存貸差占GDP的比例可以看出(見表4),珠三角的銀行業在存貸款方面重點調結構, 而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重點擴大其銀行業發展規模。
(二)城鄉統籌不協調問題
目前,廣東省銀行業空間布局不盡合理,金融資源配置失衡,阻礙了城鄉統籌發展的實現,致使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嚴重阻礙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從表5可以發現,近年來,廣東省涉農貸款余額占GDP的比重趨于縮小, 反映了農村地區的金融深化水平還有待大力提高,具體表現如下:一是農村資金外流嚴重, 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機構農村資金“抽水機”傾向明顯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二是政策性金融作用發揮不充分; 三是農村金融網點收縮過快,部分涉農金融機構功能喪失;四是涉農貸款資金價格由于缺少競爭定價偏高; 五是信貸產品供給與農業生產不相匹配, 農村信用社發放的小額貸款限額偏低, 且期限不合理, 只能滿足簡單的農業生產,對于規模經營的資金需求極顯不足;六是農業高風險與農村金融機構利益存在矛盾, 農業除了市場風險外,還要面臨自然災害風險,這無疑增加了農業貸款的風險度。
三、對策和建議
廣東省銀行業應按照“突出重點、兼顧發展、有效競爭和服務充分”的原則合理布局。銀行業布局的重點是為主導產業和產業鏈服務、 為重點城市群的發展提供金融資源,并與區域金融中心完美匹配。同時,在銀行業空間布局中,還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服務民營經濟、引導縣域經濟、推動農村經濟,促進銀行業服務充分,倡導良好有序的競爭局面。
(一)為主導產業和產業鏈服務
為實現和諧社會和統籌城鄉發展,從動態上看,金融產品創新以及信貸的空間布局要向珠三角兩翼拓展和延伸,伴隨產業的轉移和提升,信貸資源和銀行業空間布局在推動和引導產業鏈提升方面大有可為。 銀行業的空間布局要突出為主導產業和產業鏈提升服好務。
主導產業在產業結構中處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較大,綜合效益較高,與其他產業關聯度高,對國民經濟的驅動作用較大,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銀行業各金融機構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信貸關念,充分認識支持主導產業對優化信貸結構、 產業結構和促進金融業及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按照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的最新產業發展規劃, 圍繞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的六大主體產業群,采取重點扶持、優先服務的方式,重點支持資金技術密集、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現代裝備、汽車、鋼鐵、石化、船舶等先進制造業和物流、商務會展、 文化創意和外包服務等生產業的發展壯大;認真貫徹一系列貨幣信貸政策,提高貸款營銷積極性,提高信貸質量,增強貸款營銷觀念,建立貼近市場、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管理體制,按照固定資產貸款權集中、 流動資金貸款權下放的原則賦予基層行必要的貸款營銷權; 按照以支持潛力產品開發戰略為核心,不斷改進其經營策略、目標、手段,使其更貼近市場,為潛力產品開發提供高效、快捷、優質服務,推進主導產業優化升級;同時積極推進科技和信貸結合,在裝備制造、汽車、鋼鐵、石化、船舶等傳統產業支持一批重點企業技術改造, 支持企業通過自主開發和引進關鍵技術設備, 提高技術裝備水平、 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質量檔次; 對符合產業政策,能夠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技術改造項目,要優先發放技改貸款;對企業研制開發的具有高技術水平、高技術含量、高關聯度的科技項目,要發放科技貸款予以支持。此外,銀行業等金融機構在防范風險的同時, 要進一步優化金融服務, 為主導產業的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支持主導產業、骨干企業做專、做大、做強,實現銀行和企業相互支持、互惠雙贏、共謀發展,推動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還可以通過組建新的資產管理公司、 外資銀行以及銀行控股集團為高新技術產業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 在服務產業鏈的信貸產品創新方面,應該由大的銀行牽頭,聯合中小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進行共同開發。
(二)為重點城市群的發展提供強大金融資源
在充分考慮珠江三角洲、 以梅州為代表的粵北山區、 以湛江市為代表的東西兩翼地區經濟金融發展實際做出分工,分別開展發展城市金融產業,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 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和建立統籌城鄉金融協調發展新機制三方面的推廣和試點。具體而言,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重點推進城市金融改革創新綜合實驗; 在梅州地區重點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綜合實驗; 在湛江地區重點推進統籌協調發展金融改革創新綜合實驗。以此為基礎,從空間上優化銀行業的空間布局, 為不同的重點城市群提供強大的資源。
(三)要與區域金融中心建設完美匹配
加快推進銀行網點、支付結算體系、社會信用體系、銀行后臺服務設施等金融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逐步推進金融服務功能一體化。 科學規劃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創新綜合實驗區建設,完善區域分工,實行錯位發展, 優化區域內金融資源配置。 加快廣州、深圳區域金融中心建設, 與粵港澳建立更緊密的金融合作機制,初步建立起粵港澳金融共同市場。
以廣佛同城和珠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為契機,推進國家戰略層面區域金融中心建設, 提升廣州金融核心競爭力,增強廣州金融輻射帶動功能,強化廣州的國家中心大都市地位; 以廣州為引擎促進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轉型和騰飛, 輻射和帶動泛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 加快中國經濟和金融崛起進程;激發珠江三角洲金融創新活力, 深化金融體制機制創新,為我國金融改革發展探索新路徑,提供新經驗;支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鞏固和繁榮,實現香港、深圳和廣州金融中心的優勢互補、良性互動,構建東南亞甚至世界級的金融中心城市群, 維護國家區域金融安全和穩定, 提升中國金融競爭力和話語權。 廣州應著力建設成為以現代銀行業為主體,證券、保險等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和多元化的金融組織體系共生, 以財富管理和人民幣局部自由兌換及其衍生產品交易為特色,帶動全省、輻射華南、連通港澳、面向東南亞的,綜合性的高端金融服務中心。與深圳、香港的關系是: 廣州應該側重發展貨幣信貸和保險市場,推出期貨市場,主要輻射廣東,呼應泛珠三角;深圳側重發展以中小板和創業板為主的資本市場,以及創投、私募等新興金融市場,并輻射全國,牽手國際;香港應該側重發揚其國際化優勢,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進一步發揮外引內聯的橋梁作用 [3] 。
在廣東省銀行業空間布局服務廣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還要積極建設廣東省金融創新實驗區,建設推進適合珠江三角洲開放型經濟體系需要的外匯市場和離岸金融市場建設。 要率先在珠海橫琴新區開展離岸金融和資本項目下開放試點; 大力發展金融后臺服務產業和金融服務外包產業, 將廣東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建設成為輻射亞太地區的現代金融產業后援服務基地。 通過離岸市場和后援基地的建設, 優化銀行業投資、服務環境和提高創新能力,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在廣東的布局,更好地服務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完善核心城市群的功能。
(四)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1. 探索推進統籌城鄉金融協調發展新機制。堅持城市金融反哺農村金融,引導、促進金融資源回流農村地區的指導原則, 探索建立城市金融資源反哺農村金融的長效機制 [4] ,內容包括:財政上的激勵機制、農村信貸風險分擔機制、珠江三角洲地區支持環珠三角地區金融發展機制、 金融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支持“三農”的考核約束機制等。
2. 加快構建城鄉金融市場對接平臺。 通過構建城鄉金融市場對接平臺, 引導城市金融資源投向農村,促進金融資源在城鄉間便利流動。內容包括:搭建地方政府支持投融資平臺和農業企業融資平臺,建立農副、水產品遠期交易中心,搭建農業和農村保險創新平臺、統籌城鄉支付結算一體化平臺、城鄉信用一體化平臺等。
3. 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基礎金融服務體系。由于城市和農村金融發展規律和特點不同, 發展水平存在天然差距,這個差距不可能完全消除,所以,我們使用基礎金融服務城鄉一體化的提法, 加強農村基礎性的信貸、匯兌、證券投資、保險等金融服務。內容包括:優化城鄉金融機構網點布局,提高農村金融網點的人均擁有率和網點覆蓋率;支持農業銀行、農信社等涉農金融機構擴大支農產業覆蓋面, 重點擴大農村貧困地區金融服務覆蓋面, 解決金融服務空白村鎮問題;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延伸城市金融服務鏈;大力培育農村社區金融組織,探索一站式、社區式、綜合化農村金融服務模式等。
(五)支持民營經濟發展
民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中堅力量, 在促進就業、推動技術創新、擴大對外貿易、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民營經濟的迅猛發展, 一些困擾廣東民營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其中資金緊張、融資困難成為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為了緩解民營經濟資金緊張的局面,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強化中小企業信貸:
1. 搭建中小企業貸款運作平臺, 在信貸運行機制上實現新突破。 加快設立專門的中小企業客戶管理部門,組建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營銷隊伍,建立和完善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信貸管理制度, 推出符合不同中小企業需求的多樣化信貸產品。 加大力度支持符合產業政策、有一定科技含量、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重點支持科技型、勞動密集型、資源綜合利用型、農副產品加工型、出口創匯型和社區服務型等中小企業。對基本面和信用記錄較好、有競爭力、有市場、有訂單但暫時出現經營或財務困難的中小企業加大信貸及多元化融資支持,利用授信開證、押匯、保理、融資租賃等多種融資手段,進一步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做好對中小企業的金融信息咨詢和代客理財服務。同時加強與政府的有機聯動,建立企業信用檔案,規范金融市場的借貸行為,防范企業違約現象,確保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
2. 創新為民營經濟服務的金融產品。 包括授信方式, 制定科學的貸款定價政策, 合理浮動貸款利率,在貸款利率定價機制上實現新突破。
3. 在民營經濟發達地區和高科技園區, 組建新型金融機構。 健全中小企業擔保機制, 創新擔保方式。加強銀政、銀企、銀擔的合作,降低信息不對稱風險;同時積極創新擔保方式,組建由政府牽頭的信用擔保體系,創新廠商銀三方合作擔保、供應鏈融資等信貸產品,選擇經營管理良好、有發展前景的龍頭民營企業,推廣“龍頭民營企業+擔保公司+金融機構”的三位一體的金融創新方式。此外,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職能,由行業協會牽頭成立資金互助擔?;?,積極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擔保。
(六)壯大農村金融
1. 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一是放寬農村金融準入門檻,加快培育和發展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適合農村特點的新型金融機構(組織)和以服務農村為主的地區性中小金融機構。
2. 優化農村金融發展環境。 主要包括完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農村機構網點、建立完善農村金融風險補償和利益協調機制、 建立農村信用擔保體系等內容。
3. 擴大農村金融服務充分性, 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覆蓋率,填補網點空白。各銀行要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 按照廣東省新農村建設規劃和進展情況,積極穩妥地在縣(市)、區設立機構,逐步發展新型農村社區金融網點,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快新興股份制銀行以及外資銀行在各縣(市)機構延伸步伐,加大支持統籌城鄉改革發展力度;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步伐,組建農村商業銀行或合作銀行,增加支農力度 [5] 。做好村鎮銀行試點工作,各縣(市)要組建一家村鎮銀行;積極發展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組織,鼓勵興辦直接為“三農”服務的多種所有制的新型投資開發組織, 建立完善農村信貸擔保體系,填補網點空白,增強農村輸血功能。
4. 加快機構創新。 可以考慮增設農業政策性保險、擔保、投資等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廣東農信社計劃成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和服務三農創新專營機構。并在全市推行流程化改革,將信貸部門分為公司部、個信部和授信中心等部門。另外,通過發展村鎮銀行消除廣東偏遠農村的供給性金融抑制;加強發展郵政儲蓄銀行的資產業務,簡化貸款手續;加強農村征信體系建設;降低準入門檻,在條件相對成熟的地方組建農村商業銀行。 正確規劃和引導民間金融 [6] ;使民間金融具有合法身份,促進民間金融發展;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正規金融機構;大力發展由民間資本組建的各類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民營銀行。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通過增資擴股,壯大信用社實力,進而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向現代銀行邁進,更好地服務三農。可以考慮在政策上放松,吸引外資入股,加強農信社與粵港澳銀行業的合作。
5. 加快城市金融服務鏈條的延伸, 大力開展網上銀行、電子銀行業務,便利三農金融服務。目前,網上銀行業務以其便利快捷的交易結算功能, 已開始使三農受益, 同時也給沒有開辦網上銀行業務的農信社帶來壓力, 使它們的中間業務和業務拓展受到一定影響。
參考文獻:
[1]中國銀監會合作金融機構監管部課題組. 中國農村金融服務與農村金融競爭充分性調查[J]. 中國金融,2007(2).
[2]廣東商學院金融學院課題組. 廣東省銀行業“十二五”改革發展研究報告[R]. 廣東商學院,2010.
[3]王志軍. 當代國際私人銀行業發展趨勢分析[J]. 國際金融研究,2007(11).
[4]張海峰. “新農村”建設需要重構農村金融體系[J]. 農村金融研究,2006(3).
篇3
關鍵詞:農信社;核心競爭力;建設
作者簡介:廉改全(1967-),男,漢族,河南省扶溝縣人,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主任,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0.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5.34 文章編號:1672-3309(2013)05-77-02
當前隨著國內農村金融市場競爭的多元化及新競爭格局的形成,面對新的形勢和國家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機遇,作為農村金融市場主導性角色的農村信用社如何順應市場發展趨勢,打造和強化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保持市場競爭優勢以實現信用社的持續健康發展成為當前經營管理過程中的重要課題之一。根據核心競爭力的基本內涵,當前農信社在牢牢把握農信社面向三農的市場定位、全面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及做好農信社長遠發展戰略規劃的基礎上,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以提高核心競爭力。
一、培育和強化獨特的信用社文化
作為一個組織生存和發展的最為深層次的因素,文化是農信社核心競爭力的動力之源,正是基于農信社獨特文化之上的所體現出來的運作模式、規章制度、員工行為等,使得農信社真正具備了他人不易模仿與復制的競爭優勢,是農信社打造核心競爭力和企業發展的靈魂。同時,隨著企業文化建設在經營管理中作用的日益凸顯,企業文化建設的內涵也日益豐富化和日趨完善,將貫穿于農信社的發展經營過程中,是有效整合農信社各項資源的重要措施[1]。
另一方面,當前農信社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也大大限制了企業文化建設在培育和強化信用社核心競爭力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沒有真正地領悟到企業文化的真正內涵與精髓所在,文化建設工作呈表面化、膚淺化的特點;長期以來形成的用人機制也導致一部分員工對于企業文化建設的忽略;未能正確處理好經營與企業文化建設間的關系,過分強調追求效益重經營輕文化的現象普遍存在;缺乏專業性文化建設人才對農信社文化建設的工作進行有效推進,尤其是對于農信社長期運作中所形成的優良傳統和習慣等難以進行總結提煉并上升到企業文化層面[2]。不難看出,當前部分農信社人浮于事、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也在于企業文化建設的滯后。因此,作為農村金融市場的主導力量,農信社面對新形勢和日益劇烈的市場競爭,要更加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對于信用社生存和長遠發展的重要意義,調整思路、培育新理念,真正地培育并最終形成農信社先進獨特的企業文化。從整個上來講,農信社企業文化建設是一項特殊的系統性工作,要緊密結合我國新農村建設發展和農信社自身發展需求,適應時代、發展和競爭的需要,避免一條腿走路。同時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大力開展創建學習型企業活動,以人為本,全員培訓、分步培訓,提高員工對于企業文化建設,尤其是對農信社相關經營管理思想和理念的認可和認同,夯實全社員工的思想認識根基,為企業文化體系的建設奠定思想基石。(2)要堅持實事求是、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好企業文化建設的長期規劃和具體安排,并將企業文化建設的各種措施落到實處,穩扎穩打,力求在信用社的規范化服務、形象建設與識別、宣傳活動及產品形成統一標準,打造農信社獨有的精神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及形象視覺。(3)企業文化建設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過程,要在全面分析農信社原有企業文化的基礎上,繼承優良傳統、整合各類資源,避免走過場、流于形式。(4)要積極營造有利于企業文化建設開展的良好氛圍,從而為農信社增強核心競爭力提供保障。
二、重視和加強信用社機制平臺建設
農信社核心競爭力的建設培育和最終的形成,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機制制度保證,具體包括了農信社的組織架構、運行機制、管理制度等各個方面。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完善科學的組織架構、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是農信社經營管理活動有序開展的基礎保障,也是農信社核心競爭力打造的重要保障。離開了科學有效的載體的支持,農信社的核心競爭力打造也將無章可循、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當前我國農信社在管理體制上存在著的政企不分、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難以協調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農信社核心競爭力的真正形成。尤其是農信社在內部治理與外部治理關系處理方面存在的偏差使得農信社缺乏進行核心競爭力培育的迫切性。而我們知道,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和培育最終都來源于企業的內部因素。因此,為更好地適應全新的市場競爭環境對于農信社提出的要求,打造農信社的核心競爭力,需更加關注農信社制度和機制的建設、創新和完善,著眼于農信社現代企業制度的真正建立和運行,并最終形成有利于農信社核心競爭力培育與強化的制度體系安排。
具體來講,(1)進一步推進農信社的產權制度改革,明晰產權,進而完善農信社“三會一層”的治理結構,使各個職能部門各司其職、積極履行相應職責,為保障農信社成為真正的“經營自主、自負盈虧”的現代市場主體奠定基礎。(2)按照市場需求為導向、對客戶需求快速反應的原則,加快農信社內部組織架構的重新整合和優化,形成以客戶部門為中心、各部門相互配合、系統聯動的組織架構安排,改變當前農信社戰線過長、管理層面多的不足,及時迅速地對于市場需求做出反映,使信用社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優化和集約化配置。(3)加強全面風險管理與控制機制的完善,通過風險預警系統進行風險預測與監控,實現風險防范控制的垂直化,最大限度規避各類經營風險,通過高效穩健的管理模式打造農信社的核心競爭力[3]。(4)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各項規章制度建設,包括責權利相統一的崗位責任制度、具有激勵約束導向的績效考核制度和薪酬管理制度,調動全社員工的積極主動性和創新性,為農信社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提供最為根本的優秀的人才隊伍保障。
三、產品和服務體現特色
從顧客的角度來看,評價一個企業是否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直接體現在于其能否提供高于和優于競爭對手的不可替代的產品和服務。換而言之,企業主導產品和服務是企業核心競爭力轉換為現實生產的關鍵和途徑。離開了高質量產品的支撐,核心競爭力的建設也無從談起;而服務作為貫穿于整個經營實踐和營銷活動,更為優質、人性化、特色化及多元化的服務是吸引客戶、留住客戶的關鍵[4]。對于農信社來講,缺乏富有競爭力的核心產品和技術、金融服務單一不到位等不足使得農信社難以真正地維系客戶和提升客戶的滿意度忠誠度,這也是導致農信社核心競爭力難以培育和強化的關鍵。因此,農信社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和強化離不開農信社品牌產品體系的開發和推廣,建立健全信用社集產品開發、推介、宣傳、營銷、售后服務各環節為一體的品牌產品開發推廣體系,避免各自為戰,在優化、整合和提升各個環節的基礎上,形成合力,為農信社核心競爭的培育奠定最為根本的保障。
提高產品的研發能力,加大產品創新力度。創新是打造核心競爭力的源泉之一,農信社在不斷強化農村金融市場主力軍的法人品牌的同時,要更好地把握好信用社服務“三農”的市場地位,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我國城鎮化建設推進的需要,轉變發展思路,適應農村金融服務多元化、個性化發展需求,重新定位和界定三農,樹立“大三農”觀念,加大產品的創新力度和品牌建設力度,為我國農村金融市場提供更為優質的、更具個性化的金融產品服務。在繼續完善原有業務的基礎上,加快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步伐,創新信貸產品,如再就業小額貸款、住房貸款、中小企業授信管理、大額農戶貸款、助學貸款、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項目等;豐富中間業務,積極開展與擴展與資本市場相關的業務,如信息咨詢、財務顧問、綜合理財等,拓寬信用社服務領域,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真正地打造出具有農信社特色的強勢支農品牌。
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在加大產品創新,避免同質化的基礎上,要加大農信社“服務興社”的理念,樹立和強化員工規范服務文明服務優質服務意識,致力于為顧客提供一個更為舒適簡便的服務環境。要站在客戶的立場出發,想客戶之所想,創新服務手段,整合和優化服務流程,達到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的目標。重視高質量服務長效機制的建設,建立健全服務質量管理體系,做好績效考核工作,確保農信社服務水平和質量的持續改進以強化信用社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加快農信社的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拓展和豐富農信社的電子貨幣服務功能,如在線支付、客戶查詢、個人理財等網上銀行業務,實現服務的智能化將大大方便客戶,提高客戶的滿意度,留住客戶。
另外,作為我國金融市場的組成部分,農信社的發展離不開外部條件的支持。當前農信社打造自我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中,需充分調動起外界各種資源為我所用,加強與外部機構,包括政府、其他金融機構、保險公司等的溝通和合作,拓寬服務深度、延伸服務領域[5]。
參考文獻:
[1] 劉艷麗.農村信用社核心競爭力的SWOT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9,(08).
[2] 徐慶三.電子銀行+管理信息技術創新服務——提升農村信用社核心競爭力[J].商場現代化,2006,(18).
[3] 范秀紅.農村信用社戰略發展的SWOT分析[J].武漢金融,2008,(07).
篇4
一、承德市農村金融支持“三農”發展情況
(一)金融支農力度不斷加大
據統計,到2009年6月末,承德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560.4億元,比年初增加129.6億元,其中涉農金融機構貸款余額231.4億元,比年初增加61.6億元.占比為41_3%.比去年同期增長34.4%??h域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為208.6億元,占全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的37.2%.比年初增加46.6億元,增長22.3%??h域金融機構貸款中,三家“農”字金融機構貸款占比達到78.1%,其中農業發展銀行30.1億元占14.4%,農業銀行19.6億元占9.4%,農村信用社l13.7億元占54.5%??h域貸款中81%為涉農貸款。從貸款投向看,農戶貸款106.3億元,比年初增加27.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4.7%,農村各類經濟組織貸款25.1億元,比年初增加7.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0.2%;從貸款用途看,農林牧貸款49.2億元,農村基礎設施貸款38.1億元。截至2009年6月末,轄區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業產業化貸款余額為7.5億元,其中,僅農業發展銀行投放農業產業化貸款就達4.19億元.農業銀行2.7億元。
(二)央行積極開展窗口指導
人民銀行承德市中心支行繼續鼓勵和引導各金融機構拓寬信貸服務領域,創新信貸產品,完善擔保機制.改進服務方式,采取多種有效措施支持有實力的農民工自主創業和返鄉創業,有效加大對“三農”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出臺加大對“三農”信貸投放的扶持政策,為金融機構積極拓展“三農”服務保駕護航。一是利用小額擔保貸款等方式加大對農民212返鄉創業就業的信貸支持,如豐寧縣支行在組織農村信用聯社深入企業和農戶進行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工哺農”、“以農促工”的窗口指導意見,并指導農村信用聯社在工礦企業較多的鄉鎮開辦了“農戶借款、企業擔保、農戶到擔保企業務工、企業用農戶務工收入還款”業務,截至2009年6月末發放此項貸款余額5647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二是積極發展農村消費信貸,活躍農村消費市場;三是進一步加大對符合信貸條件的鄉鎮企業、縣域經濟勞動密集型小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發揮其輻射拉動作用,擴大農民工就業市場容量,鼓勵和支持農民工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四是加強外匯管理和政策宣傳.為出國務工農民提供優質外匯服務;五是成立反假貨幣工作站。截至2009年6月末,全市已有215家反假貨幣工作站掛牌.約有400多名反假貨幣義務宣傳員,縣域反假宣傳員184名,占全市的85%。
(三)涉農金融服務產品不斷增加
農村信用社加大投放,實行信貸“增量、擴面、延伸”。截至2009年末6月末,全轄累放農戶貸款77.39億元,農戶貸款面達59%;全轄建立農戶信用檔案40萬戶,評定信用戶29.38萬戶、授信企業500余家.總授信額度達50億元。創新和推出了農民工返鄉創業貸款、勞動力轉移培訓貸款、財政貼息貸款、社團貸款和“個貸企還”等新型信貸產品。同時切實加強農村支付清算系統建設,近期推出了信通卡.全轄377家基層農村信用社開通了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6月末,累計發放農民工銀行卡4萬余張。為農民存取款提供了方便:農業發展銀行在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方面實現了突破,截至2009年6月末,共向以上兩方面投入資金達14.3億元,比年初增長101.5%。農業銀行今年以來利用“三農”課堂.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進行培訓.通過發放惠農卡.推廣小額農戶貸款業務,提高了辦貸效率,有效地緩解了農民貸款難問題.在8個縣支行分別組建了“三農”業務工作組,并選派業務骨干充實“三農”業務客戶經理隊伍,全行“三農”業務工作人員已達75人,占員工總數的8%。截至6月末,農行累計發行惠農卡65734張,發放小額農戶貸款18000萬元,分別比年初增長1.1l倍和6.53倍,農戶小額貸款授信7500戶23250萬元;為1761個農戶注冊了個人網上銀行,為1075個農戶注冊了個人電話銀行.發展趨勢迅猛.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承德市商業銀行不斷延伸業務觸角,截至2009年6月末,在縣區設立分支機構4家,發放貸款13.22億元,成為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又一有生力量。
二、農村金融支持“三農”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資金供給不足難以滿足農村資金需求
一是由于承德轄區縣域經濟依然相對落后,經濟總量小、綜合實力弱、主導產業不強、經濟結構單一,以及基礎設施條件落后,交通不發達.加之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和世界經濟增長的放慢,全市鋼鐵冶金、建筑材料、房地產等主導產業面臨著愈加增大的市場風險。另外縣域信用環境建設與銀行貸款投放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農業自然災害等多種因素,難以吸引金融資金向農村的流動。從調查情況看,農村改革和農村經濟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但由于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信貸資金比較有限,很難滿足農村資金需求。2008年縣域生產總值較2000年年均增速為21.6%,而縣域金融機構貸款2008年較2000年年均增速為8.6%.貸款增速大大低于縣域經濟增速.農村信貸資金不能很好的滿足快速發展的農村經濟需要。二是近年來全市農村資金外流問題呈日益加劇的趨勢。2008年末,全市縣域金融機構存貸比為43.5%,較2006年下降11.1%,縣域金融機構上存資金達175.39億元,較2006年增長了106.4%。三是農村金融機構資金余缺不能相互調劑,一些農村信用社支農資金不足,而農行有資金但無機構,兩者不能有效結合,金融機構存量資金不能發揮作用。四是郵儲銀行資金有余,但因成立機構較晚,貸款種類較少,信貸資金投放受到限制.其所吸收的資金不能充分用于支持“三農”。如承德市郵政儲蓄銀行2009年6月末存款47.5億元,貸款1.38億元,只占存款的2.91%。
(二)農村金融機構覆蓋率低難以提高金融服務質量
據調查,2009年6月末,全市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427家(其中縣城以下機構313家),金融從業人員3156人.與2000年相比機構減少176家.與1995年相比減少358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覆蓋率較低.目前有l0個偏遠行政鄉沒有金融機構,成為金融服務的空白區。如農業銀行豐寧縣支行最多時有11個營業網點,目前只保留縣支行1個網點,縣城以下無營業網點。農村金融機構單一,全轄縣及縣以下農村信用社就有323家,占全部機構的75.6%,郵政儲蓄銀行66家(其中代辦機構57家),占15.5%。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場競爭,農村金融服務質量難以提高。
(三)金融產品短缺難以滿足農村金融多樣性的需求
一是農村既有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也有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既有種植業、養殖業,也有個體工商業、運輸業,既有內銷企業,也有外貿出口企業.不同的客戶對信貸產品的需求不同,對金融服務的要求不一。目前承德轄區農村信貸產品品種有限,僅有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助學貸款、抵質押貸款等少數金融產品,很難適應農村經濟發展需要。二是信貸資金供求結構不盡合理據調查,全市前7個月的信貸資金投入是歷史上最高的,但是投入交通能源基礎設施的多,投入“三農”及實體經濟的少,金融機構對“三農”提供的信貸服務中,生產性貸款多,生活性貸款少。截至2008年末.承德市農村信用社發放個人消費貸款5.41億元,僅占其貸款總額的5.04%。三是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對周期長、額度大的資金需求日益增加,但目前農村信貸仍以短期化、小額周轉性貸款為主.截至2008年末,承德市農村信用社短期貸款余額99.29億元,是中長期貸款的12.6倍。有的信用社因農業貸款風險較大,信貸投放有偏離農業的傾向.如某信用社2008年1—12月累計投放貸款954萬元,而鐵礦采選行業貸款就達790萬元,占比高達83%,農業貸款所剩無幾。農村信用社發放的小額貸款限額一般在1萬元左右,只能滿足簡單的農業生產,對于規模經營的資金需求明顯不足。同時,貸款期限設置不盡合理。
(四)結算和現金服務不到位難以滿足新農村多元化經濟結算的需要
截至2008年底,承德市轄區共開立各類結算賬戶1809505戶,其中鄉鎮賬戶619007戶。個人結算賬戶占總開戶的99.2%,所有金融機構全部接人個人身份聯網核查系統。但是轄區鄉鎮現代化支付系統覆蓋率低,支付結算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目前農村的支付結算仍以現金、支票和匯兌等傳統結算方式為主。
(五)金融資金高利率難以體現對農村經濟的支持
農業屬于弱勢產業,受自然條件影響非常明顯,風險較大,并且農業利潤較低.在貸款利率上應給予優惠,但事實并非如此。農村信用社在對“三農”貸款利率的執行上全部實行上浮,并且浮動幅度較大,一般都在50%一l30%之間.有的一浮到頂,達到基準利率的2_3倍,沒有真正體現對“三農”貸款利率上的優惠,與國家大力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同時,貸款難的問題依然突出,據調查,87%的農戶認為目前貸款不能滿足其生產和生活需求。農業貸款的高利率既增加了農民負擔,又降低了農業利潤,同時農村資金偏離農業問題的存在,不利于“三農”健康發展。
(六)嚴格的銀行內部管理制度制約了金融機構支農作用的發揮
一是貸款審批權限的限制。目前,工農中建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縣級支行除存單質押貸款外。基本上沒有其他貸款發放的審批權,貸款審批權集中在省市分行,農業發展銀行對小企業和產業龍頭企業貸款審批權也集中在省市分行,因欠發達地區符合上級行規定貸款條件的企業較少,有的即使符合條件但由于金額較小,貸款審批往往受到限制。二是嚴格的責任追究,影響了基層行和信貸人員貸款投放的積極性。貸款責任追究制度的不科學、不合理問題影響了基層行和信貸人員貸款發放的積極性,造成信貸人員不敢放貸、不愿放貸。
三、對策及建議
(一)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構建競爭有序的金融體系
一個分工有序、競爭充分的金融市場上.金融組織的結構應當是既有大型、中型金融組織.又有小型甚至超小型的金融組織。因此,要加快縣域國有商業銀行綜合改革步伐;引導農業銀行、農發行縣支行加大農田水利、農業開發、農產品加工及其生態環境建設的支持力度;發揮農村信用社多年在縣域經營經驗等優勢,在服務“三農”中繼續發揮金融主力軍作用;加快郵政儲蓄銀行建設,督促郵政儲蓄資金“取之于縣,用之于縣”;放寬農村金融準入政策。讓不同類型、多種資本本著市場的原則進入農村,擴大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的試點范圍,提高農村銀行機構網點覆蓋率,形成種類多樣、自由競爭、覆蓋全面、互補互助、分區高效的銀行服務體系。放寬農村金融機構之間的資金使用限制,搞好區域內金融機構之間資金余缺的調劑,按規定在農村吸收的資金70%投放到農村使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
(二)人民銀行不斷完善對農村金融的信貸支持政策
鼓勵所有金融機構履行其社會責任,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提高對“三農”的資金供給能力。一是充分利用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增加農業投入,并根據農業生產特點適當延長貸款期限。實行彈性利率政策,適當向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與“三農”經濟密切相關的
二、三產業傾斜。二是適當限制支農資金利率上浮幅度,正確處理農村信用社自身效益與社會效益、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的關系。三是規定國有商業銀行投入支農資金的比例,財政按比例給予貼息,保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和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所需要的支農資金。四是人民銀行適當降低縣域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對縣域和城市存款實行差別準備金管理。五是限定國有商業銀行資金上存比例,同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商業銀行將盈余資金調劑到當地農村金融機構,為當地農村金融開辟更為廣闊的資金來源渠道。
(三)積極推進金融創新,提供適合于農業經濟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金融部門在貸款投放上要積極配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把貸款投放到農村最需要的地方,促進“三農”又好又快發展??梢葬槍r村經濟的需求,積極進行信貸產品創新。一是貸款流程創新。充分考慮農業經濟的實際,重構適合縣域農業經濟的信貸流程,打造在無需擔保抵押的“少、短、快”資金需求渠道。二是信貸產品創新。在成本可算、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要量體裁衣,設計符合農業經濟需求的創業貸款、商鋪租賃貸款、整貸零還貸款等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三是服務領域創新。在服務縣域地區傳統項目貸款的基礎上,不斷拓展金融服務農業經濟的領域,開拓在家庭作坊、勞務輸出、專利創業項目等領域的信貸,根據不同的貸款對象,適當擴大擔保抵押品范圍,解決小企業和農戶貸款難問題滿足欠發達地區農業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四)適當下放貸款審批權限,完善貸款責任追究辦法
各級金融部門要結合信貸規模,積極調整貸款投放結構,簡化信貸審批程序,應根據不同地區農村資金需求情況和小企業、農戶生產經營和誠信狀況,適當下放流動資金貸款審批權限,實行“綜合授信”,使其能夠在確定的融資額度內隨時獲得貸款,為農村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務。制定科學的貸款獎懲管理辦法,對支農工作突出的基層機構和信貸人員給予獎勵。對貸款出現的風險,應分清主客觀原因,有區別的實行貸款責任追究,切忌實行“一刀切”,達到責權利相統一,保護信貸人員貸款支農的積極性。新晨
(五)引導農村金融合理利率定價
目前,幾乎所有亞洲國家都已經放開了對小額貸款的利率限制,由金融機構自主決定利率水平。國際經驗證明,農村金融能否成功與利率政策關系極大,哪里分開了小額貸款的利率,哪里的正規金融活動就能夠順利的開展起來。農民就能得益。因此,利率定價不能“一視同仁”,要分類客戶,制定差別化利率,同時考慮不同經濟收入農戶的承受水平,在擔保方式、貸款期限、還款方式方面因人而異,滿足農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篇5
農村商業銀行作為農村信用社改制而來的新生體系,在經營上既秉承著農村信用社支農的作用又體現出現代商業銀行具有的營業特點,為農村金融服務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全新的,適合農村需要的商業金融機構,為農村發展和金融需求注入新的水源。但是,隨著金融危機對貨幣體系影響的深入,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幾乎吸納所有城鄉資本源。而農村商業銀行作為支農發展的主力,對農村金融的完善與發展有更多的支撐作用,同時在利用資金支持,規模發展所需的農村資本源上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對于農村商業銀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對于現代金融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概念界定――農村商業銀行
我國對于農村商業銀行的概念并沒有標準和規范的定義,衡量農村商業銀行的標準尚不統一,對農村商業銀行的認識比較寬泛,但其基本的共識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是既是農村金融組織又是農村商業銀行,他們的資金結構不夠完善,金融體制需要進一步改革。二是多集中于縣域經濟發達,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的城鎮地區,資產規模逐漸壯大,市場環境比較穩定。三是入股方式上是一種新式的混合所有制經濟體,轄區內的鄉鎮企業和農民共同參與入股,但股權結構單一,運行機制需要制衡。四是存貸款上定位于農村市場,并根據自身的業務特色,主要面向鄉鎮企業的融資提供貸款服務,兼顧為農民提供小額貸款,支農的作用更具有規模性。
金融界對于農村商業銀行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根據地域的特殊性,將針對中小企業服務的銀行組織劃分為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較大的農村信用社組建)。二是以資產規模來劃分,除去五大型商業銀行外,規模在1500億元及以下的農村商業銀行。三是根據股權結構來進行界定,在這樣的結構下將農村商業銀行劃分為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股份制農村商業銀行是進行商業化經營并且資本規模達到一定程度的金融機構,其主要聚集在人口較為集中的鄉鎮地區),農村合作銀行(主要集中于人口密集的產糧產棉鄉鎮),農村信用社三種股權結構模式。
三、農村商業銀行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股權結構不夠合理
我國農村商業銀行發展中,股權結構不夠合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地方政府“一股獨大”。股權單一,行政色彩濃厚。農村商業銀行在成立之初就帶有為地方經濟發展融資的目的,加之銀監會對外商投資者參股中資的金融機構制定了嚴格的參股條件,這樣的結果必然會造成地方政府控股比例過高的現象。國有股權占較大比重處于控股地位時,管理者的選擇就必然遵循的是行政程序而不是市場規則,政府實際上完全掌握了農村商業銀行的控制權。
外資股東參股比例偏低。當前,不少境外金融機構對中國農村商業銀行的股權投資興趣濃厚,因其投入資本不大,且比較容易對這些銀行進行改造,而獲取較大的市場份額。從銀行經營管理的角度來看,外資參股農村商業銀行能帶來三方面的好處:首先是資本金的重組水平提高;其次是外資入股能夠改變農村商業銀行較單一的股權結構,改善治理環境;再次,能夠引入外資銀行成熟的管理經驗和先進的技術支持。但是,目前在農村商業銀行中,不管是基于安全的考量,還是政策法規的嚴格限制,導致外資股東的參股比例相對較小。
(二)金融服務覆蓋面有待拓寬
從目前農村商業銀行網點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和中心城市,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基本還是空白。隨著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調整步伐的加快,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機構將從這些地方退出,必將影響到這些地區的金融服務。如何滿足這些地區的金融服務需求,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激勵與約束機制不足
國有商業銀行與農村商業銀行的產權制度差異決定了兩者在激勵與約束機制方面的差異。就激勵機制而言,農村商業銀行作為具有“四自”特征的市場主體,始終貫徹投入與回報相匹配的原則,使其成為我國現有金融體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從約束機制看,農村商業銀行處于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一般都有較強的約束力。國有商業銀行一級法人治理結構下的多層委托關系的存在,為“尋租”活動提供了空間,這直接導致其約束效率的低下。
(四)網點分布不足
在機構布局方面,農村商業銀行的原則是爭取以較少的網點做更多的業務,輻射面廣。國有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延伸到縣域,現在出現收縮,而農村商業銀行卻在拼命擴張網點。網點的不足使農村商業銀行業務開展受到一定的局限。要發展又要贏利,要市場也要質量,這些都不可偏廢,市場份額較小的農村商業銀行不得不在夾縫中生存。
(五)產權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存在問題
股東個數過多,股權過于分散。根據人民銀行規定,在農村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中,單個自然人的持股比例不得高于總股本的1%。自然人股東所認購的股份總額不得低于股本總額的50%,單個法人直接或間接持股比例不得高于總股本的10%。股權上的這一制度安排,明顯是受到“合作制”的影響,似乎意欲體現“互助合作原則”,讓自愿人股、希望獲得金融服務的農民盡可能地成為銀行股東。因此,這種制度安排必然就帶有合作制的固有弊端,導致股東數量過多,股權過于分散,同時導致股東的“搭便車”行為,多數股東,特別是自然人股東因為其所持股份很少,自身利益與銀行利益相關性不大,不會花費太多的精力和成本去監督銀行的經營行為、參與重大決策,由此使銀行內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增大。
內部管理架構不健全。董事長與行長沒有制度化的分權機制,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的職責并不十分清晰,這就很難形成內部的有效監督、制約機制特別是董事長與行長的經營責任不能清晰界定和分割,可能導致經營失敗時相互推卸責任,無法實施懲罰機制。此外,因農村商業銀行經營規模相對較小,經營管理人員少,目前普遍沒有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的要求,在董事會中設立關聯交易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薪酬委員會、提名委員會等專門委員會,輔法人治理結構欠缺。這會影響到董事會的決策和監督能力。
(六)金融產品缺乏特色,經營范圍較為狹窄
西方國家商業銀行經營的中間業務種類繁多,尤其是在各國紛紛打破分業經營的限制,實行混業經營以來,為滿足客戶各種需求,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日新月異、層出不窮。如:素有金融百貨公司之稱的美國銀行業的中間業務的范圍包括傳統的銀行業務、信托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共同基金業務和保險業務。他們既可以從事貨幣市場業務,也可從事商業票據貼現及資本市場業務。相比之下,由于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起步較晚以及對銀行業實行嚴格的分業管理等因素,中間業務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從事的業務范圍很窄,金融創新能力差,金融產品單一,缺乏吸引力。目前,在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中起主導作用的是那些籌資功能較強、日常操作簡單的結算類、類業務,而層次較高、為市場提供智力服務而從中收取手續費為主的業務很少,由此帶來的直接結果是盈利能力低且缺乏專業經驗。
四、完善農村商業銀行發展機制的建議
(一)準確商業銀行市場定位,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銀行業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行業,不同的銀行應針對自己的細分市場去投入,做自己擅長的事。商業銀行應針對現有的資本實力和服務方式在市場上所處的位置,考慮到現有客戶的需求特點,開發出能代表銀行形象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向客戶展示銀行的鮮明個性,從而在目標市場上確立自己的適當位置。大銀行以規模見長,中小銀行以經營見長。因此,商業銀行要準確市場定位,不斷提高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
(二)通過兼并和重組是擴大自身的規模的有效辦法。
農村商業銀行可以對地方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信用社進行兼并聯合。通過這種同級之間的兼并和重組,農村商業銀行既可以擴大自己的規模,提高整體抗風險能力,還可以減少不良資產的比例。另外,對農村商業銀行機構進行規范和完善。例如,適當擴大農村商業銀行的服務網絡,建立統一的內部控制制度,在工作中使用統一的標準和業務憑證,提高農村商業銀行的整體社會信譽度。
篇6
一、金融體系建設與山西經濟轉型發展的實踐
1.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核心概念與進程
資源型經濟轉型有兩個核心概念,一是經濟的資源轉型,即建立以非不可再生資源(包括:可再生資源、無限資源、社會資源和個人資源) 為基礎的經濟。資源型經濟的轉型方向一定是不斷減弱資源型經濟的占比,提升非資源性經濟的占比,提升第三產業占比。另一個概念是以資源型經濟轉型為中心的“綜合配套改革”,即以資源型經濟轉型為中心的輔助支撐體系,包括:產業政策、投融資體系、土地管理、財稅體制、科技創新、人才支持以及金融體制等等。顯然綜合配套改革是經濟轉型的前提、必要條件。
山西省被設立為轉型試驗區以來,山西省政府已就轉型綜改試驗區轉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實施方案。如:編制了《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并得到國家發改委批復;確立了先行試點的重點項目,如轉型重大標桿項目;確立了先行試點的市縣,在全省11個市開展“一市兩縣”、“一市兩園”、“一縣一企”試點工作;確定了煤焦、同煤、太鋼、太重、國際電力等省屬11個大型國有企業作為先行試點企業等等。
通過重點行業、產業、項目、地區試點能夠對經濟的轉型發展起到重大帶動作用,但試點的成功,無疑需要各種服務體系的支撐。
2.中小微型經濟服務體系在經濟轉型中的意義
鑒于國家戰略等原因,山西作為典型的資源型經濟省份,不可能驟然縮減資源型經濟的發展,但山西要著眼長遠,要鼓勵非資源性經濟發展,為非資源性經濟的發展構建良好的環境。山西長期以來以煤為主的經濟結構決定了大型經濟基本集中在煤、電、冶金等領域,但是,顯然山西的中小微型經濟將是非資源性經濟發展的主力,重大項目、產業、企業不論是循環經濟還是污染治理,仍然多數以資源型經濟為主。建立服務于中小微型經濟的金融服務體系將是經濟轉型的有力補充,而小額貸款公司是服務于中小微型經濟的有效形式。
目前,山西省金融服務體系很不完善,一方面資金結構性問題嚴重,金融資源向資源稟賦比較優勢明顯的第二產業過度集中。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存貸結構不合理,民間資金本省投資渠道窄,資金外流情況嚴重,反映資金效率較低和信用建設不足。
由于資源稟賦,山西民間閑置資金極為豐富,且異常活躍。如何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改善融資環境,挖掘當地資金潛力,以滿足多樣化轉型的企業和項目的融資需求,對山西經濟轉型發展有巨大現實意義。而充分發揮山西大量民間閑置資金效用,大力發展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有利于引導民間資金流入實體經濟,疏通民營產業轉型融資渠道。
二、小額貸款公司行業情況
1.行業發展意義
小額貸款公司作為新型小額信貸組織,可以較好的支持“三農”、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發展,已成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小額貸款公司具有貼近客戶、了解市場和操作靈活等諸多優勢,我國小額貸款公司開展以來成績顯著:一是有效緩解了“三農”及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二是豐富了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民間借貸“陽光化”;四是引導了民間利率,規范了金融市場秩序。
2.發展現狀
(1)全國狀況
小額貸款公司行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尤其在2010年和2011年近得到迅猛發展。自2005年山西成立我國第一家小額貸款公司至2012年末,全國各省市區均設立了小額貸款公司。據央行統計:截至2012年底,全國小額貸款公司共6080家,貸款余額5921億元,當年新增貸款2005億元。
有關統計表明:60.4%的小額貸款公司貸款投向個人及個體經營戶,38.2%投向單位經營及私營企業;短期貸款占全部貸款99%,企業貸款平均額度100萬元,自然人60萬元,業務涉及各個領域。
(2)山西狀況
2005年11月,山西省率先成立了全國首批小額貸款公司,即“日升隆”和“晉源泰”兩家小額貸款公司。2008年,隨著國家放寬了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的政策和中小企業對資金需求日益旺盛,山西省煤炭資源整合中撤出的部分民間資本,以及從房地產市場撤出的部分民間資本,看好經營小額貸款公司利潤空間,紛紛進入小額貸款公司行業,并迅速發展壯大。截至2012年底,山西共有小額貸款公司520余家,注冊資本金237億,貸款余額210億。
3.存在的問題
小貸行業應市場需求而興起,但在行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因制度缺失或兼管體制滯后,遇到了諸多問題:行業混亂問題,規范性經營問題,監管體系問題等等。具體如:風險防范能力差,內控管理水平低,違規經營較為普遍,財務核算和資金運作混亂,業務模式不成熟,業務信用結構存在較大缺陷,管理和業務技能不足,人員配備不夠等等。所有問題最終體現在信用建設上,并影響到了小額貸款公司行業的發展壯大。
從總體上看,小額貸款公司在支持民營經濟的融資市場中尚處于補充地位,是金融體系中的毛細血管,是銀行、證券等經濟金融大動脈的有力補充,它有利于民間金融陽光化和規范化,有利于建設中小企業金融組織體系、有利于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小額貸款公司發展潛力巨大,我國現階段眾多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農業經營戶的巨額資金需求所創造的巨大信貸市場,使得小額貸款公司仍將呈蓬勃發展趨勢。雖然近年來小貸公司發展較快,但從其注冊資本的總量看,其貸款規模遠遠小于小微企業等弱勢經濟實體的巨額資金需求。而信用體制建設、制度建設滯后于發展,導致小額貸款行業發展受到較大的影響。
三、開發性金融融資推動小額貸款公司行業發展
1.開發性金融適用領域
開發性金融不直接競爭已經高度成熟的商業化領域(又稱為紅海領域),而是從不成熟的市場做起,以建設市場的方法實現政府意圖。因此對于一些市場、法人等制度缺損,但卻有著光明市場前景的投融資領域(又稱藍海領域),能夠進行制度建設的,都是開發性金融支持的領域。
按照開發性金融理論,當前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的諸多特征都滿足開發性金融支持范疇: 一方面發展前景與發展勢頭較好,另一方面在體系規范上、制度建設上以及監管體系上都很不完善,導致信用缺失,商業金融不愿意融資給小額貸款公司領域。通過開發性金融創新業務模式,融資推動小額貸款公司行業信用制度建設,進而促進中小微金融服務體系完善。
2.開發銀行融資支持模式探索
開發銀行在探索支持小額貸款公司模式過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難,最大的困難就是信息不對稱問題、小額貸款公司規范性經營問題、融資抵質押資源不足問題以及行業的監管問題,圍繞如何解決以上問題,開行逐漸探索出了一條具有開行特色的融資支持模式。
(1)明確業務開展思路
通過引入政府、中介機構等各種社會力量,強調優勢互補和組織增信,在市場參與主體間,設計恰當的風險分擔機制,推動融資主體治理結構、法人、現金流和信用建設。通過與政府職能部門(如地方各級金融辦)建立密切聯系和引入會計事務所審計,解決對小額貸款公司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挖掘小額貸款公司抵質押資源潛力,提升小額貸款公司融資能力。堅持“開發性金融孵化和實現市場出口”的融資機制,對支持的小額貸款公司加強公司治理和規范經營要求,促進小額貸款公司加強信用建設。豐富檢查手段,加強監管頻度,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相結合,準確掌握小額貸款公司經營狀況。
(2)專業化運作模式
開行與山西小額貸款公司合作的模式統一采用了轉貸款模式,即通過對小額貸款公司授信,向其提供批發貸款,由小額貸款公司按照與開發銀行的約定,自主向用款人(包括:自然人、個體經營戶和中小企業)零售發放貸款的合作模式,開行對用款人重點要求資金的方向、用途、對象、利率等內容的合規性,該模式下,開行與小額貸款公司分工合理,開行提供資金,小額貸款公司負責具體貸款使用,支持中小微型企業效率較高。
(3)融入金融社會化理念
開發銀行與開展小額貸款公司業務的所屬地市行業監管機構都簽訂有合作協議,約定當地政府和監管部門全力支持我行推進當地小額貸款公司發展相關工作,在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允許的前提下,優先為小額貸款公司提供全方位的優質、高效、優惠和個性化的金融服務與資金支持。此外,開發銀行還與會計事務所、小額貸款協會、地方政府都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充分發揮社會中各類機構的互補作用,同時重視軟信息作用,形成開發、評審、貸后監管一體的良性互動機制。
(4)創新信用結構
充分挖掘小額貸款公司擁有的股權質押資源,以此組合其他擔保資源,構建了豐富的組合擔保信用結構模式,包括:股權質押和第三方保證擔保組合模式;股權質押、土地抵押和第三方保證擔保模式;股權質押和土地抵押組合模式;專業擔保公司擔保模式;股權質押和應收賬款質押模式。
3.業務狀況及社會效益
篇7
關鍵詞: 商業銀行 零售業務 戰略
中圖分類號:F830.4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770(2007)08-029-04
零售業務概念最早起源于商業領域,它是指將商品或服務直接銷售給最終消費者,供其個人非商業性使用的過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活動;商業銀行個人零售業務,顧名思義,就是以社會大眾和家庭為服務對象的業務往來,與批發業務相比有巨大的不同,具有廣泛性、多樣性、多層次性和多變性等特點。商業銀行零售業務主要包括儲蓄、消費信貸、支付結算、業務等。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收入的增加,人民消費、投資理財觀念的改變,各商行銀行為了適應新時代經濟發展和人民的需要,須不斷地推出新的業務,如信用卡業務、股票投資、基金投資等。
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服務群體是如此之廣泛,以至于零售業務在商業銀行的收入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更有甚者,有些全球性商業銀行的零售業務收入比重已占60%以上,有的甚至占到80%以上,以至一些銀行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零售銀行。而我國由于零售金融運行體系的基礎構建較差,個人信用制度還需完善,相關的咨詢、擔保、評價等中介服務機構不足等,從而使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發展處于剛剛起步狀態,因此大力發展商業銀行的零售業務已成為商業銀行面臨的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
一、商業銀行個人零售業務現狀
1、柜臺業務仍是服務的主渠道,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發展緩慢
近幾年商業銀行為提高競爭力,紛紛加快了營業網點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建設,在服務環境、服務方式等方面為客戶提供了舒適的環境,對客戶提供“座位式”服務,對營業窗口分類,設置VIP客戶窗口,為重要客戶提供各種優先服務。這些措施雖然大大改善了銀行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但是面對如此龐大的客戶群,商業銀行的大廳中總是人滿為患,尤其是今年股市、基金形勢大好的情況下,銀行大廳如同繁華的鬧市,讓人望而卻步,這種情況不但浪費了客戶的寶貴時間,而且嚴重影響客戶辦理業務的心情,更有甚者,不再通過銀行辦理業務。大部分商業銀行面對如此情況,紛紛推出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來辦理個人業務,以減輕營業網點的重擔,但是新業務的開通,新業務人員配備也不是那么完美,因此,個人在開通電話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業務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銀行大堂經理一問三不知,銀行網頁也不能解答個人開通網上銀行所遇到的疑難雜癥,因此無形地提高了進入網上銀行的門檻。
2、個人金融服務在銀行中的利潤貢獻率非常低
當前,商業銀行的個人零售業務中許多業務仍舊是免費的,比如個人帳戶的管理(銀行卡除外)、個人理財業務等,銀行間甚至是同一銀行不同營業網點間為了爭奪客戶資源,防止優質客戶的流失,往往把這些業務作為一種饋贈手段;而在許多收費項目上,如借記卡年費、客戶提前還貸收取違約金等方面,由于存在復雜利益關系的博弈以及缺少統一的收費標準,商業銀行也把它作為競爭的手段,要么收費偏低,要么暫緩收費,再加上我國金融法規的規定,許多中間業務是不允許收費的。因此所有這些使得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在對銀行的利潤貢獻率方面遠遠低于國際水平。從全球范圍看,個人零售業務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利潤貢獻率一般達30%-50%;香港恒生銀行個人零售業務對該行的貢獻率為48%,而國內商業銀行都在10%以下。
3、商業銀行零售業務中創新的產品名目繁多,但營銷仍是以產品為中心,金融創新不能滿足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目前,中資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的共存,形成一個產權性質多元化的金融機構共存的競爭局面。國內商業銀行為增強競爭力,加大了金融產品的研發和創新,例如,各家銀行都基本研發了信用卡業務、個人信貸和個人理財業務等,在信用卡業務方面,各商業銀行相繼成立了信用卡中心,并相繼推出了個性化的信用卡。從招行的“一卡通”,到建行的“龍卡”,到浦發行的“東方卡”,各種名目繁多的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個人貸款方面,主要以個人住房貸款為主,包括汽車消費貸款,綜合消費貸款、裝修貸款、助學貸款等多種貸款品種的貸款業務體系,貸款品種名目繁多。在理財業務方面,各家銀行之間競爭也日趨激烈,陸續推出自己統一的理財標準和服務,個人高端客戶成為各家銀行競爭最激烈的地方,紛紛推出了針對高端客戶的理財室,無論是工行的“理財金賬戶”、招行的“金葵花理財”、還是中信實業銀行的“中信貴賓理財”顯示了各行爭奪高端客戶的實力和決心。但銀行經營理念并沒有隨著產品的創新而轉變,在營銷過程中仍舊以產品為中心,只注重產品數量的營銷和市場份額的占有,忽略了其贏利的能力。
二、零售業務的發展趨勢
1、零售業務向規模化、處理集中化發展
與批發業務相比,辦理零售銀行業務所需的機構、人力、技術、市場營銷成本很高, 必須依靠規模經營才能獲利。集中處理作業可以明顯降低經營成本,盡快實現規模經濟。為提高各網點向客戶提供及時、有效、全方位私人服務的能力,日本銀行調整了總部機構職能,導入了“營業網點無后臺制”的策略,通過電腦聯網把各營業網點的后臺事務全部轉移到“后臺事務處理中心”,實現了業務處理和后臺支持的集中化, 降低了營業成本。
2、服務渠道向自動化、網絡化方向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零售銀行大量依靠科技手段實現交易自動化, 無人銀行、電話銀行、 超市銀行、 可視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新的服務渠道,延伸并擴展了銀行網點柜臺的服務功能,可提供每年365天、每天24小時的全方位服務。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加快了電子服務方式替代傳統的銀行服務模式,這是由于網上購物、網上支付、網上匯款、網上轉帳等服務以其費用低、支付方便的優點將改變銀行、保險、證券業等零售服務的競爭方式。對銀行業來講,零售業務網上交易與自動柜員機的結合是大勢所趨,并隨著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計算機網絡知識的進一步普及,網上銀行將成為商業銀行競爭的強有力手段。
3、產品向多元化、綜合化發展
隨著銀行自動化應用水平的提高以及混業經營管制政策的放松, 銀行的資產運用能力和商品開發能力不斷提高,現代商業銀行的零售業務產品呈現出系列化、個性化、 電子化、 綜合化的發展趨勢。當前,商業銀行在傳統產品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的同時,日益開發出結合保險、證券、基金、信托、年金等業務的零售產品,極大地擴大了零售銀行業務的服務范圍和服務深度。
4、客戶服務向差異化發展
零售銀行業務面向千千萬萬個需求差異各不相同的客戶.不同的客戶辦理銀行業務的渠道各不相同,占用銀行的成本和對銀行的利潤貢獻也各不相同。為此,日本商業銀行采用客戶細分技術,根據客戶的年齡、財力、生活習慣、人生需求等提供分層服務;向不同價值客戶提供與其貢獻相適應的服務,從而實現銀行資源配置的最優化。
5、競爭主體國際化和多元化
隨著《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及《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頒布,我國銀行業已經向外資全面打開了大門,2006年11月花旗銀行通過收購廣發行,獲得了對廣發行的絕對經營控制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外資銀行進軍中國的金融市場,由于外資銀行擁有成熟的理財產品系列、專業化的市場運作經驗、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同國內商業銀行的某些業務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
在國內,企業、非銀行金融機構也開始進入商業銀行領域。各大商場開展的購物券、贈券;大型網站提供的金幣,QQ幣,e券、支付寶等提供網上支付功能;企事業單位向社會融資等,因此不僅在各商業銀行之間,同時商業銀行與非金融機構之間也在進行著商業競爭。
6、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挑戰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于2006年12月31日正式開業,郵政儲蓄銀行在全國城鄉網點面最廣,擁有儲蓄營業網點3.6萬個、匯兌營業網點4.5萬個、國際匯款營業網點2萬個。其中有近60%的儲蓄網點和近70%的匯兌網點分布在農村地區,在農村金融市場上占有主導地位,成為溝通城鄉居民個人結算的主渠道。有專家樂觀預測,郵政儲蓄所一旦具備匯兌、儲蓄、借貸等等商業銀行功能,必然對商業銀行開拓農村金融市場構成較大威脅。
三、零售業務的發展戰略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外資銀行、非金融機構進軍金融體系,不僅對我國商業銀行提出了挑戰,而且同商業銀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商業銀行如何憑借自己的優勢,制定長期的發展計劃,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從戰略的高度認識和發展零售金融服務
長期的計劃體制使我國商業銀行對零售行業認識不足,重批發,輕零售的思想在很多銀行管理人員中已根深蒂固,因此必須轉換商業銀行的經營觀念,從戰略高度上來認識和發展零售業務,使銀行的信貸業務不僅注重企業,而且注重個人,不僅大力支持生產,而且也強烈支持消費。
2、注重零售金融運行體系的基礎性構建
零售業務的發展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也是我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但是零售業務的發展、壯大不是瞬間能夠完成的,它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產物,必須遵循一定的事物發展規律,因此加快建立適應商業銀行開展個人零售業務的社會化系統,即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個人信用制度、各種保險體系等。建立和完善金融基礎性條件,不僅有利于商業銀行開拓新的業務,而且也降低了商業銀行的風險。
3、在社區、鄉鎮增加營業網點
目前,各大商業銀行營業網點在大城市是星羅棋布,但是令人費解的是,在小縣城、城市社區、鄉鎮卻很難看到商業銀行的影子,這不僅不利于商業銀行的發展,同時也給鄉鎮出去務工的人員帶來極大的不便,由于鄉村出去務工人員眾多,每年從繁華城市所帶來的財富數字驚人,同時鄉鎮務工人員也基本上沒有什么投資項目,所積累的財富要不是放在家里,就是放在儲蓄所,因此增加商業銀行在城市社區、鄉鎮的營業網點,增加商業銀行籌集資金來源,這樣不僅能夠先占領鄉鎮、社區的金融市場,同時也給當地的居民帶來便利。
4、加快發展網絡銀行,提高競爭力
隨著教育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運用高科技產品,從而享受高科技所帶來的便利服務,而網絡銀行正是適應這種需要,它不僅避免了頻繁去營業網點的麻煩,而且還降低了個人金融服務費用,因此它受到越來越多客戶的喜愛。因此加大投資網絡銀行的建設,不僅是知識面經濟時代的需要,也是科技發展的需要,更是市場經濟競爭的需要。
5、引進人才和加強銀行業務人員的培訓,提高市場竟爭能力
個人金融服務是知識密集型業務,具有集管理、技術、機構網絡、信息、資金和信譽于一體的特征,是金融業的“高技術產業”。個人金融業務的開拓和發展需要大批知識面廣、業務能力強、敢于競爭、懂技術、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這些復合型的人才不僅可以提高服務質量,而且能增強銀行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降低成本。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零售銀行業務人才嚴重短缺,除傳統的信貸人員外,在個人理財等方面的高級人才也很緊缺,因此,一方面必須大力引進人才,另一方面在銀行內部加強銀行業務人員的培訓,使銀行業務人員具備保險、股票、債券、基金、稅收等金融經濟專業知識;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銀行業務,同時具備各種投資市場知識,懂得營銷技巧,又通曉客戶心理的高素質理財人員隊伍,為不同職業、不同消費習慣、不同文化背景的各類人士提供理財服務,從而提高市場竟爭能力。
6、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實施差別化金融服務和推銷新產品
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的零售行業發展這么多年,并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我們有必要引進他們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新的產品,因此在服務管理上,針對不同層次的客戶提供適合他們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對客戶進行細分,使得零售業務的開展個性化、差別化,這是商業銀行開展零售業務策略的關鍵。同時,加快引進外資銀行新的產品服務,盡管我們是模仿外資銀行的產品,但由于我們能夠比外資銀行更加了解我們國內的市場、國情和人文特色,所以我們在引進新產品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功。
作者簡介:
篇8
【關鍵詞】 P2P 網貸 行業監管 退出機制 金融安全
互聯網金融掀開了我國金融發展的新篇章,但對于金融監管體系也提出了嚴峻考驗,尤其是P2P網貸行業所面臨的監管的問題。
一、P2P網絡借貸的概念
P2P網貸指個體之間利用網絡中介平臺實現直接借貸的經濟行為。我國的第一家網絡借貸公司成立于2006年,隨著互聯網與金融的融合,我國的P2P網貸在2013年迅速增長,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的數據,2013-2014年間,國內網絡借貸平臺已增至600多家,2015年3月,P2P網貸平臺總數接近2000家,P2P成交量創歷史新高,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破5000億元。
二、P2P行業風險分析
自2006年P2P概念引入中國以來,其網絡借貸平臺的發展日益迅猛,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全球最大的P2P網貸交易市場。但是,風險總是與機遇相并存的,無規范的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與監管機構予以保障,使得我國P2P行業仍處于魚龍混雜、違法頻生的狀態。2015年3月,全國共有56家網貸平臺出現問題,詐騙、跑路、偽平臺事件頻頻爆出,行業亂象亟待規范解決。
三、P2P的保障機制
(一)P2P的監管必要性
P2P行業是一個新興的行業。但是,個別對金融規律不理解的平臺,在運營過程中使用了很多不規范的方式,致使壞賬跑路等事件頻發,給整個行業蒙上了陰影。而監管政策的出臺,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迫使運營不規范的平臺整改甚至退出。這在初期可能會使行業產生變動,也會影響投資人的信心,但總的來說,對于自律的平臺和整個行業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保證了整個行業的未來。
(二)P2P網貸評價體系
在國外,企業和個人的信用評價體系非常完善和健全,但是對比中國,卻仍是仍處于發展初期,重抵押、重擔保的思路導致我國的風控體系相對單一,阻礙了行業的良性發展。筆者認為,抵押物并不能作為風控最有效的措施,加上存在信息不透明現象,平臺需要在征信過程中加入更多維度的數據,在沒有足值抵押物的情況下,就需要通過信用評價體系去評估風險。目前國內缺少對于企業風險進行評估的第三方評價體系,使得信用風險評估流程長、時間久,缺乏科學依據,如果融資租賃公司不能有效地甄別企業的信用風險,就無從對每一筆融資租賃業務進行定價和風險管理。
(三)風險保障金制度
風險保障金制度由英國P2P平臺Rate Setter第一個引入到網貸行業,目前已經成為國外不少網貸平臺在設計風控體系時的共同選擇。筆者認為,針對目前國內的環境,引入風險保障金制度將成為保障投資者權益的有效途徑,也是能夠獲得投資人信賴的有力砝碼。相較于第三方擔保等傳統方式,風險保障金一方面可以通過為風險保障金單獨設立專用賬戶,并由第三方銀行進行托管,定期向用戶公布信息,來保證平臺的信息公開性。另一方面,對平臺來說,業務風控不再受制于擔保公司等第三方機構,平臺業務的靈活度更高,滿足行業快速發展的需求。
四、P2P的退出機制
(一)P2P的準入門檻和過程監督
準入門檻和過程監督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能否搭建良性退出機制,只有把平臺運營過程監督、資金風險評估機制搭建、產品監督、資金清結算等環節做好,才能走到平臺因經營不善而倒閉的環節中。筆者認為,過程監管務必會讓行業更加有序、健康,讓投資者更有信心,一旦政策落地,達不到門檻的企業勢必會被洗牌。
(二)P2P的退出機制
2015年4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存款保險條例》已正式獲批,存款保險制度將于5月1日起施行。對網貸行業來說,隨著利率市場化加速,大型P2P網貸平臺理財端產品的收益會在一定程度上回歸合理和正常值。P2P行業充分競爭,很多機構在未來會出現倒閉是必然現象,但目前并不存在針對P2P機構正常退出的通路,P2P經營者想要退出,除了跑路沒有其他通路,因此,應該引入類似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建立P2P退出通道,讓經營不善的P2P平臺通過合理的方式退出。或者可以借鑒存款保險機制,通過建立類存款保險的最低保障機制使得P2P平臺即使發生倒閉,不至于引發社會恐慌或其他社會問題。
五、P2P行業發展新特點
筆者認為,在2015年的互聯網金融市場上,P2P行業將會呈現出以下發展特點。首先,政策監管的出臺會帶來行業的重新洗牌。其次,各類的P2P企業會更加向細分化發展,形成差異化。其三,資本介入會更多,有更多的公司會拿到融資,會在這個市場上有更大的發展,資本助力互聯網金融將會成普遍的現象。
2015年將會是互聯網金融行業超速發展的一年,P2P行業在2014年實現了快速增長,在剛剛過去的兩會中,總理又特意強調了“互聯網+”的創新是政府支持的事業,政府的政策傾向無疑會促進更多的資本進入這個行業。挑戰和機遇并存,缺乏行業規范和監督,也使得這個行業比較混亂,對于投資者來說,缺乏對于這個行業內平臺的基礎信任,因此,探索符合行業健康良性發展的道路實為必要。筆者認為,無論是已經成型的“互聯網+計劃”還是正在孕育中的P2P監管細則,都如同一陣強勁的旋風,刺激著國內P2P行業敏感的神經。而以保證投資安全為第一準則,同時,運用多種手段來減少投資風險,嚴把風控關,進行合理合規的投資,無疑將會是P2P行業最良性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王曙光,張春霞.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中國模式及其創新[J].中國農村金融,2014,(02).
篇9
Abstract:The servic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it’s modern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chuan Province’s service sector, beginning with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rvice sector’s development, then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 measures.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問題
Key words: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problemscounter measures
作者簡介:孫根緊:河南南陽,1981年2月,區域經濟;黃立業:黑龍江哈爾濱,1982年11月,宏觀經濟與政策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全球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服務業的現代化程度已經成為衡量經濟社會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近年來,四川服務業正逐步成為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撐,2008年四川省三次產業結構達到了18.3∶46.3∶34.8,但服務業總量仍然偏小,而且尚未形成核心的優勢產業。至此全球性金融危機和汶川大地震雙重影響的關鍵時期,理清四川服務業的發展思路是至關重要的。
一、現代服務業的內涵
服務業一詞源于1935年英國經濟學家阿?費希爾教授在《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所提出的三次產業理論,指除一二產業以外、能夠為人類提供除物質產品以外商品的其他行業。在后來實際國民經濟的核算工作中,一般將服務業視同第三產業。現代服務業是一個動態概念,指基于新興服務業成長壯大和傳統服務業改造升級而形成的信息化、產業化、循環經濟層面上的服務行業,主要包括四個領域:基礎服務、生產、個人消費服務、公共服務。這些服務行業依托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新產業形態和新的服務方式,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
二、四川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性
據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區域性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都將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區域業將進入加速發展階段。2005年,四川省人均GDP已經達到了9060元,超過了1000美元進入這一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發展現代服務業對提升四川整體經濟實力尤為重要。
1.有利于促進四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十五”時期,四川服務業實現增加值年均增長10.8%;2008年四川服務業增加值達到4350億元,占GDP的比重為34.8%,對四川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32.9%。因此,發展現代服務業不僅對四川經濟在汶川地震和金融危機沖擊后的恢復和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對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有著重要意義。
2.有利于四川就業問題的解決。
服務業尤其是其中勞動密集型行業規模的不斷發展壯大,開拓了就業潛力領域,擴大了就業渠道,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緩解日益嚴重的就業形勢。2002-2007年期間四川省第三產業增加就業255.2萬人,占全部新增就業人數的56.7%。因此加快服務行業的發展有利于解決嚴峻的就業問題。
3.有利于促進四川內部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服務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是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服務型經濟”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四川省也應抓住這一契機,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以優化其內部產業結構,提高綜合經濟實力。
三、四川現代服務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服務行業發展緩慢。
受汶川大地震和國際金融危機的雙重影響,2008年上半年四川服務業增加值增速僅為5.7%。2008年四川服務業增加值為4350億元,占全省GDP的34.8%,這是自2002年的41.1%開始逐年下降后的最低點,相比下降了6.3%。
2.周邊省份間現代服務業競爭加劇。
就物流業、金融業和旅游業來說,與四川比鄰的重慶市和云南省也在進行超越式發展。云南省加速構建以電子信息化、國際化為支撐,互連互通的國際物流大通道,使現代物流業成為新興產業,力圖打造面向東南亞和南亞的物流中心;重慶市定位與“長江上游金融中心”,力圖成為西部金融中心,這都將對四川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帶來挑戰。
3.傳統服務業所占比重偏大,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偏低。
四川仍以旅游、交通運輸和社會服務等傳統服務業為主,而新興的,產業化的知識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很少。2008年,四川房地產業和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分別占全部投資的48.2%和15.4%,而金融業與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投資分別占全部投資的0.1%和0.8%。
4.空間布局調控不足,城鄉發展不平衡。
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下,四川多數服務業集中在成都、德陽、綿陽等城市經濟圈中,而農村服務業水平落后,城鄉 “數字鴻溝”的問題尤為嚴重。當前,四川總人口中75.7%在農村,擁有不到30% 的電話;互聯網用戶雖已有910.3萬戶,但其普及和應用還主要在城市,農村的互聯網用戶不足總數的10%。此外農村金融、教育醫療衛生等服務領域的普及程度也遠遠低于城區。
5、缺乏高素質的服務行業人才。
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關鍵在于人才,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也是如此,然而高端服務業人才已成為四川服務業發展的“瓶頸”。四川雖然擁有低人力成本和厚重文化的比較優勢,但與發達東部發達省份相比,四川現代服務業中能夠進行國際交流的高級人才和專門人才仍有欠缺。
四、促進四川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措施
服務業信息化,產業化,國際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不僅從根本上改變著區域業的發展模式,而且改變著經濟、產業、技術區域性發展模式。簽于此,對四川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在國家西部大開發和災后重建的政策傾斜下,依托物流,旅游,餐飲,金融等優勢產業,進一步做強做大信息服務產業和生產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2、加強川渝滇現代服務業的區域性合作?,F代服務業可以有效突破時間和空間范圍的限制,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進行跨區域服務。川渝滇現代服務業發展應該是競爭和共贏的態勢,有必要為服務業相互合作創造更為優越的政策條件。
3、進一步調整服務業結構,推動服務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在服務業循環經濟觀念的指導下,加快內部結構調整,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開拓服務業發展領域,大力發展現代金融、現代物流、品牌會展等為代表的高端服務業。
4、統籌服務業的城鄉發展,不斷完善農村服務業網絡體系。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首先要完善農村消費品,生產資料產品和農產品等三大流通體系,強化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逐步實現農產品銷售網絡化。其次加大對農業的政策扶植和引導,促使其規?;?,產業化。再就是培養一支掌握高水平農業科技,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服務隊伍。
5、加強服務業高端人才引進和培養,提升服務業整體水平。實施引進與培養并舉,不僅要利用全球金融危機導致一些國際公司優秀人才流失的機遇,制定優惠政策,大力引進國外頂尖人才,還要充分發揮各地的高等院校、職業學校及有關社會機構的作用,加快對通曉國際規則、熟悉現代管理的服務業專門人才的培養,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智力資源。
參考文獻:
[1] 鄧于君.服務業內部結構演變趨勢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2] 劉紹堅.中國現代服務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思考和政策建議,宏觀經濟研究,2008,(9)
[3] 滿莉.現代服務業演化發展的動力機制,技術經濟,2009,(2)
[4] 四川省商務廳課題組.關于加快發展四川省服務業的思考,2007,(8)
[5]夏晴,鄭吉昌.論服務業發展與分工演進,中國軟科學,2004,(10)
篇10
一、我國茶葉行業發展概況茶葉產業目前已成為我國茶葉主產區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出口創匯、帶動農民增收的優勢農業產業,2010年全國有20個?。▍^、市)生產茶
葉,從業人員約8000萬人,茶葉產業總產值達558億元,出口總額達7.84億美元。
(一)生產情況。2010年全國茶葉種植面積達195萬公頃,約占世界茶園面積的2/3,茶葉產量達141.3萬噸,約占世界總產量的1/3,分別比2000年增長了81%和107%。從產品結構看,各大茶類的生產結構近5年來基本穩定,基本格局是綠茶占73%-75%,紅茶占6%左右,烏龍茶占11%-12%,黑茶占6%左右,其他茶類占4%-5%。從生產區域看,茶產區分布遼闊,但生產區域相對集中,浙江、貴州、江西、福建、四川、云南、安徽、湖北、江蘇等15?。▍^)茶園面積占全國茶園總面積的98%,產量占全國茶葉總產量的99%,產值占全國茶葉總產值的98%以上。
(二)銷售情況。從2008年起,中國超過印度成為世界茶葉消費量最大的國家,2010年國內茶葉消費總量達111.06萬噸。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飲食觀念興起,國內茶葉消費呈現快速增長,特別是中高檔茶和品牌茶消費增長更為明顯。從消費品種看,綠茶消費仍是主流,特別是名優茶的消費,近年發展很快,市場前景看好;紅茶消費在國內有明顯上升的趨勢,但普通紅茶、中低檔紅茶銷售量繼續下降;烏龍茶是近幾年茶葉消費的熱點,保持了增長勢頭,高檔烏龍茶已成為禮品茶的首選;普洱茶市場總體趨于平穩并呈緩慢恢復性增長,近兩年普洱茶價格始終在理性消費水平;茉莉花茶消費市場總體比較穩定,產銷基本平衡。此外,深加工茶和保健茶消費顯著提高,快速消費茶尤其是袋泡茶、速溶茶、茶飲料的消費量均有較大提高。
(三)出口情況。2003年以來,我國茶葉出口金額逐年增長,年增長率基本維持在10%以上。2010年全國茶葉出口30.24萬噸,同比持平;出口金額再創新高,達7.84億美元,同比增長11.2%。茶葉出口產地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湖南、福建和重慶,上述5?。ㄊ校┎枞~出口量占全國出口量近90%;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摩洛哥、日本、香港、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其中摩洛哥占比約為20%,位居第一。近年來,茶葉出口品種繼續改善,產品質量有所好轉,茶葉出口量值均穩步小幅增長,同時茶葉出口價格也基本保持平穩,略有提升。
二、我國茶葉行業主要風險點與發展趨勢
(一)主要風險。一是經營風險。我國茶葉種植加工管理粗放、技術水平不高,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茶葉單產與世界水平相比有較大差距。茶葉企業經營規模偏小,絕大多數茶葉企業還處于幾百萬銷售額的規模,抵御風險能力較弱。茶葉優勢品牌缺失,有名茶無名牌的矛盾仍很突出。二是財務風險。近年來茶葉企業由于技改投入、新產品開發和擴大再生產導致資金需求大幅增長,行業整體貸款增幅較大,受國家宏觀調控影響可能出現融資受限和資金緊張,造成短期償債壓力加大。茶葉行業基本上屬于微利,一般茶葉種植與加工企業利潤率都在5%-10%之間,茶葉出口企業利潤率基本在5%以下,且茶葉原材料成本、勞動力工資、貸款利率以及人民幣匯率等都影響著企業效益。三是市場風險。目前全國有茶葉種植企業6萬家、茶葉加工企業5萬家,呈現“小規模、大群體,小生產、大市場”的格局,市場競爭激烈。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茶制品消費市場需求結構不斷變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茶葉企業如不能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產品結構,產品銷售將受到不利影響。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復蘇緩慢,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各種非關稅“綠色壁壘”給茶葉出口帶來一定難度。
(二)發展趨勢。一是產業化進程加快。近年來,在市場機制作用和國家政策扶持下,政府部門及茶葉行業內部正在加緊整合科研、生產、加工、流通等方面的力量,逐步推進茶葉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涌現了一批“龍頭企業+基地+農戶”、“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農戶”、“專業市場+經銷戶+農戶”等新型茶葉生產經營組織,大大提高了產銷一體化程度。二是產品結構不斷優化。近十年來,通過推廣無性系良種、優質化栽培等技術,我國茶葉整體品質有了很大提高,特別是通過全國無公害茶葉示范基地建設,推動了無公害茶葉生產的快速發展,提高了茶葉安全質量。三是產業鏈不斷拓展。科技含量較高的深加工產品成為市場新寵,茶飲料、茶食品、速溶茶以及利用茶葉提取物開發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天然藥物、健康食品、茶飲料、個人護理品、植物農藥、動物保健品等終端產品正在不斷發展。2010年,中國茶葉深加工領域采用不到中國茶葉總產量5%的中低檔原料,創造了占中國茶葉年總產值1/3的產值,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四是產業布局更趨合理。進入本世紀后,我國茶葉種植區域結構調整明顯加快,“東茶西移”成為必然趨勢。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資本向內地轉移,中西部地區正逐步成為茶葉原料的重要生產基地。而東部地區由于勞動力、土地成本的提升,正逐步轉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優質茶、有機茶種植,擴大規?;枞~示范園區建設,加強茶葉技術研究和茶葉優質品種培育栽培,加大發展茶葉深加工、深度轉化以及茶葉出口等產業上。
三、農發行茶葉行業貸款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農發行自2006年開辦非糧棉油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業務以來,緊緊圍繞國家農業產業政策及行業發展規劃,在茶葉領域積極探索了“政府+農發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鏈扶持方式,大力支持產業化龍頭茶業企業的發展。在區域選擇上,重點支持具有品牌效應、規?;洜I的特色優勢地區的茶葉產業。在客戶的選擇上,突出支持一批競爭力和帶動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選擇帶動農戶多、產業鏈完整、經營規范的茶葉企業,較好地推進了茶葉企業的發展。但同時,農發行茶葉行業貸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支持力度不夠大。截至2011年6月末,全行支持的茶類產業龍頭企業僅71家,貸款余額不足15億元,其中支持的國家級龍頭企業僅2家,貸款余額3000萬元以上的僅15家,這與農業政策性銀行在農村金融中地位,以及與我國茶葉行業規模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符。
(二)信貸風險隱患較多。茶葉行業涉及面廣,包括種植、加工和流通等各個領域,在生產經營、財務成本和市場流通等環節均存在諸多風險隱患。盡管茶葉作為人民生活必需品,總體上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影響相對較小,但在當前全球通脹壓力加大、人民幣升值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仍須高度關注茶葉企業面臨的成本上升、利潤率下降和流動性不足等風險。
(三)抵押資源不足。茶葉種植企業主要資產為茶葉基地,但目前農業用地流轉不普及、制度不健全,因此茶園評估困難、價值不高;茶葉加工企業主要資產是茶葉原材料及應收款項等,房地產相對較少,加工設備比較簡陋,實際價值不高,造成茶葉企業普遍存在可抵押擔保資源不足問題。
(四)貸后管理難度較大。茶葉種植企業貸款資金投向主要用于購置種苗、肥料及工資等,形成的實物是茶樹,很難測算其實際投入;茶葉加工企業貸款資金主要投向收購茶葉及結算資金占用,而茶葉由于品種多、數量大、價格雜,且庫存存放不規范,茶葉存貨數量與金額很難準確測算;同時,茶葉企業結算資金占用單位較多、分布范圍較廣,特別是出口企業銷售對象在國外,核實難度更大,因此茶葉企業貸后監管存在較大難度。
四、農發行茶葉行業信貸對策措施
(一)進一步加大信貸支持力度。茶葉作為我國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具有綠色、健康、消費、經濟等多種屬性,有別于一般性的林業、農業種植業與加工業,茶葉產業已成為我國茶葉主產區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出口創匯的優勢農業產業,對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擴大就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支持“三農”是國家農業政策性銀行的基本職責,農發行應在有效防控風險前提下,加大信貸支農、信貸支茶力度,在促進茶葉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堅持突出重點、擇優扶持。一是在區域上,優先支持具有歷史、氣候、環境、生產、銷售、品牌等優勢的茶葉產業區域,引導茶葉生產基地、加工企業、流通市場向優勢產區集聚。二是在產業上,以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為中心,優先支持無公害、綠色、有機的茶葉種植業及精深加工業,支持“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專業市場+經銷戶+農戶”以及“科技型企業+基地+農戶”等新型茶葉生產經營組織,積極支持實施“精品戰略、名牌戰略、綠色戰略和文化戰略”4大戰略為主要內容的名優茶二次創業。三是在客戶上,擇優支持具有區域特色、產業集群和品牌優勢,經濟效益好、誠信程度高、抗風險能力強的或全國行業內百強企業、全省排名前十位的大中型企業,著力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帶動力的產銷一體化和外向型茶葉龍頭企業。四是在貸款品種上,穩步發展茶業短期貸款業務,加大茶業中長期信貸支持力度,推進優質茶葉基地建設、茶葉加工龍頭企業技術改造和擴大規模建設,以及大中型茶葉流通市場改擴改項目建設等。
(三)創新貸款擔保方式。針對茶葉企業擔保資源不足問題,應根據茶葉行業實際情況和特點,積極創新貸款擔保方式。一是加強與融資性擔保公司的合作。對茶類小額貸款業務,擇優選擇具有政府背景和有資金實力、誠信度高、管理能力強的融資性擔保公司作為長期合作伙伴,特別是優先選擇具有農業、林業專業特長的融資性擔保公司作為合作對象。二是積極拓展其他資產抵質押貸款方式。積極探索茶園使用權、經營權及林業使用權等貸款抵質押方式;積極利用茶葉儲存期較長優勢,開展以茶葉庫存第三方監管的存貨抵押方式;積極創新茶葉出口信貸業務,拓展出口押匯、出口信用證等業務。三是推廣“互?;稹毙刨J模式。以信用為紐帶,以互保、聯保為手段,把信貸受益各方聯合起來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增強茶葉行業整體抗風險能力,破解茶葉企業抵押擔保資源不足問題,滿足“小而散”的中小茶葉企業的信貸資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