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的基本禮儀范文
時間:2023-07-12 17:41: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藝的基本禮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基本準則》規定,費用是指企業在日?;顒又邪l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費用只有在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從而導致企業資產減少或者負債增加、且經濟利益的流出額能夠可靠計量時才能予以確認。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等發生的可歸屬于產品成本、勞務成本等費用,應當在確認產品銷售收入、勞務收入等時,將已銷售產品、已提供勞務的成本等計入當期損益。企業發生的支出不產生經濟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夠產生經濟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資產確認條件的,應當在發生時確認為費用,計入當期損益。企業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導致其承擔了一項負債而又不確認為一項資產的,應當在發生時確認為費用,計入當期損益。符合費用定義和費用確認條件的項目,應當將其列入利潤表。
在會計準則應用指南中,通過會計科目對企業的成本、費用、損失和稅金進行了劃分和范圍的確定。對成本設置了“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會計科目,對費用設置了“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會計科目,對稅金設置了“營業稅金和附加”和“所得稅費用”會計科目,對損失設置了“資產減值損失”和“營業外支出”會計科目。
在企業所得稅中,與會計準則成本費用對應的概念是扣除額??鄢~=會計核算的成本、費用、損失和稅金-稅法規定不允許稅前扣除的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稅法規定有限額在稅前扣除的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
《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根據《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有關的支出,是指與取得收入直接相關的支出。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產經營活動常規,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或者有關資產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第二十八條規定,企業發生的支出應當區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在發生當期直接扣除;資本性支出應當分期扣除或者計入有關資產成本,不得在發生當期直接扣除。企業的不征稅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費用或者財產,不得扣除或者計算對應的折舊、攤銷扣除。除企業所得稅法和本條例另有規定外,企業實際發生的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不得重復扣除。
二、成本
會計準則界定的“主營業務成本”科目,核算企業確認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主營業務收入時應結轉的成本?!捌渌麡I務成本”科目核算企業確認的除主營業務活動以外的其他經營活動所發生的支出,包括銷售材料的成本、出租固定資產的折舊額、出租無形資產的攤銷額、出租包裝物的成本或攤銷額等。
《實施條例》第二十九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成本,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銷售成本、銷貨成本、業務支出以及其他耗費。對會計準則與稅法界定的成本差異分析如下:
1.成本的范圍
稅法所指的成本概念與一般會計意義上的成本概念有所不同。會計上成本,是指企業在生產產品、提供勞務過程中勞動對象、勞動手段和活勞動的耗費,是對象化的費用,針對一定的產出物計算歸集的。在實務中,成本一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和動力、制造費用。
稅法上的成本比會計上的成本范圍要大,包括納稅申報期間已經申報確認的銷售商品(包括產品、材料、下腳料、廢料和廢舊物資等)、提供勞務、轉讓、處置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成本。企業對象化的費用,有的成為在產品、產成品等存貨,只有銷售出去,并在申報納稅期間確認了銷售(營業)收入的相關部分商品的成本才能申報扣除。
由于所得稅法和財務會計制度的目的不同,會計收入分類側重于經濟收入的穩定性和經常性,稅法收入分類的基礎是稅收政策待遇的異同。因此,稅法中成本歸集的內容不僅包括企業的主營業務成本(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提供他人使用本企業的無形資產),還包括其他業務成本(銷售材料、轉讓技術等)和營業外支出(固定資產清理費用等)。
納稅人必須將經營活動中發生的成本合理劃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是可直接計入有關成本計算對象或勞務的經營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間接成本是指多個部門為同一成本對象提供服務的共同成本,或者同一種投入可以制造、提供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品或勞務的聯合成本。
直接成本可根據有關會計憑證、記錄直接計入有關成本計算對象或勞務的經營成本中。間接成本必須根據與成本計算對象之間的因果關系、成本計算對象的產量等,以合理的方法分配計入有關成本計算對象中。
2.制造成本的分配
為準確計算稅前扣除成本,企業應將全部制造成本在產品和完工產品之間進行合理分配。企業的產品制造成本可采用簡單法(品種法)、分批法(定單法)或分步法等方法進行計算。如果企業從事的是單步驟的簡單生產,產品單一,沒有在產品,可采用簡單法按產品品種歸集計算產品制造成本;如果納稅人從事的是單件、小批的復雜生產,可采用分批法按批計算產品制造成本;如果企業從事的是連續式大量大批復雜生產,應采用分步法分產品、按步驟核算各步驟的半成品和產成品的成本。
3.間接成本的分配
在計算確定稅前扣除成本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合理分配間接成本。過去對這一問題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間接成本的分配完全由企業會計人員確定,會計實務中雖然有一些習慣做法,但分配的合理性與否并沒有較具約束性的規定。這很容易成為企業在不同納稅期間或不同產品、應稅項目和非應稅項目之間調劑利潤、設法避稅的手段,因此,需要對間接成本明確提出合理分配的原則要求。
篇2
摘 要: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巨大差距存在已久,它嚴重影響到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成了解決社會公平問題,緩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方法,同時它也是我國目前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本文從公共服務的提供主體政府的角度出發,分別闡述了其享有的權利,承擔的社會責任以及在公共服務提供過程中所存在的利益等內容,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政府的錯位,根據分析的內容,提出了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權利;責任;利益
一、引言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城鎮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公共服務的差距越拉越大,城鄉公共服務供給的失衡使得農村居民尤其是困難居民難以獲得基本的公共服務,限制了三農的發展,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因此,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僅是人民群眾的現實要求,也是我國實現社會快速和諧發展所面臨的嚴峻課題??s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上的差距,加快均等化的實現有助于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的穩定,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同時,它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從而為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奠定物質基礎。
二、政府的權利、責任與利益及其錯位
(一)政府的權利和義務
政府的權利經常同時就是政府的義務,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要建立服務型政府,為公民提供滿意的公共服務,所以政府當以提供公共服務為天職。
做為服務型政府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體系,做到公共服務不“缺位”。二是根據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努力提高公共產品的總量與質量,使公平服務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三是建立適合省情的公共服務模式,創新公共服務的方式,將競爭機制引入公共服務領域。四是協調好各公共服務接收主體間的利益,做好各主體間公平與合理的分配,使公共產品和服務資源得到更高效的使用。五是明確公共服務供給的責任,以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優質更合理的服務產品做為目標和方向。
(二)政府的利益分析
公共服務是一個關系社會正義的利益問題,縮小公共服務差距屬于公共利益范疇。在具體實踐中,公共服務均等化面臨著一些現實挑戰,特別是利益沖突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預算最大化傾向;二是利益部門化的決策取向;三是消極決策傾向。執行是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核心工作,也最容易受到利益沖突問題的干擾。主要表現在:一是執行的偏私性;二是執行的消極性;三是執行的謀利性;四是技術運用的偏私性。
對公共服務均等化過程進行監管是政府的重要職能。政府進行監管存在漏洞和缺陷。比如在進行監管時,部分政府單位的工作人員會對利益相關者進行偏袒,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故意減少投資者的數量,從而確保對其有利的參標單位獲得有利地位,并最終贏得項目投資權。此外,政府行政人員還存在利用職位優勢為自身直接進行牟利的行為,收費、罰款名目眾多且毫無依據。還存在一些情況是監管人員對不同的單位團體采用不同的區別對待的標準,對自身管轄范圍內的社區采取寬松的監管態度,而對非轄區內的則變得嚴苛,監管態度不統一。
由此可見,公共服務均等化過程存在各種形式的利益沖突問題與政府部門自身的機制設計、行政水平、倫理素質及意識等有關。要想縮小城鄉公共服務的差距,就必須處理好政府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沖突的問題。
三、基于政府權責利分析的政策探索
前面已經分析了政府的權力,責任和利益及其錯位,那么要想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差異,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就應該做到權責明晰,利益均衡。
1.劃分好各級政府的職能,建立起“有效”且“有限”政府職能的概念,使各級政府形成一個有機的政府責任體系。有效政府通過提高配置效率可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為公民提供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有限政府的概念則很好的明確了政府的職能范圍。從政府利益的角度分析,要堅持完善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問責制。對于可能發生的利益沖突,相關政府工作人員應及時提出回避申請,不直接參與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的執行工作。
2.各級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要完善社會參與機制,讓社會公眾參與公共服務均等化決策的全過程。各級政府在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中要拓寬利益表達渠道,廣泛了解社會公眾的公共服務需求,保證各方利益主體都能參與其中。并要從政治層面入手讓更多的社會公眾參與監督預算工作,這樣可以讓部門預算納入社會公眾監督視野,保證預算資金的使用效率,防止一些政府部門利用權力優勢在公共服務均等化過程中優先謀取部門利益。
3.各級政府應把各利益相關方團結起來,以達到共贏的目的建立起各方良性競爭的機制。即要引入市場力量和社會力量打破政府壟斷供給和分配公共服務的地位。政府不能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為此,一方面要求政府加強義務擔當,劃分好公共服務這塊蛋糕,保證其得到合理公平的分配。另一方面要創新公共服務資源的配給和劃分模式,吸納民間更多的新鮮力量參與到競爭中來,讓分配達到帕累托最優。
4.各級政府應完善社會群體的評價打分機制,讓人民群眾和各社會團體參與到對政府工作的評判中來。建立以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為主體內容的績效評價機制,把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作為基層政府官員政績的新“增長點”,提高基層政府對農村投入的積極性。社會公眾參與評價工作的途徑可以包括網絡打分、回答問卷、專項投訴等。總之,我們應以社會外部的評價力量推動政府內部的行政溝通,讓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無時無刻不處在陽光化的監視區域內,以預防潛在的利益風險發生。
四、結論
城鄉之間公共服務的差距巨大,而且該問題由來已久,要真正從內部解決好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問題還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除了給利益主體間的合作外,尤其是需要政府方面做出積極的調和。政府作為人民的政府,應該公平有效地利用人民賦予其的權利,做好“服務型政府”的本職工作,減少其自身利益的干擾,擴大和充分發揮其社會公眾利益。近幾年來,我國城鄉間公共服務的差距雖然依然存在,但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這個問題,從出臺的“十二五”文件,以及十報告中宏偉目標的提出都可以看出中央改革的決心。當然,我國在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大力增加了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初步形成了基本公共服務的制度框架。但在未來的改革道路上,還需要政府作出更大的努力。
(作者單位:云南財經大學財政與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 丁煥峰,曾寶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綜述[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2] 安體富,任強.公共服務均等化:理論、問題與對策[J].財貿經濟,2007,(8):48―53.
[3] 呂煒,王偉同.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提供均等化問題研究[J].財政研究,2007,(7).
[4] 王偉同.城市化進程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J].財貿經濟,2009,(2)
[5] 安體富.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J].東北師大學報,2007,(3)
篇3
關鍵詞:獨立樣本;差異;顯著性檢驗;統計決斷
相關關系是日常生活和生產實際中經常存在的變量之間的關系。在對相關關系的有關研究中,對同一組被試對象在試驗前后進行同一測驗,有時會產生兩次測驗結果,將測驗的結果進行平均,并對總體均數差異的顯著性進行檢驗。在實際應用中,經常利用獨立樣本對總體平均數的差異進行檢驗。
所謂獨立樣本是指兩個樣本內的個體是隨機抽取它們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是一種非確定性關系),這樣的兩個樣本稱為獨立樣本。兩個獨立樣本平均數之間差異的顯著性檢驗可以分獨立大樣本和獨立小樣本兩種情況進行。
一、獨立大樣本平均數差異的顯著性檢驗
獨立樣本容量n1都n2大于30的獨立樣本稱為獨立大樣本。
(一)兩個獨立大樣本平均數之差的標準誤
1、兩個獨立大樣本平均數之差的標準誤,在兩個相應總體標準差已知時,用下列公式估計:
其中σ12,σ22表示第一個與第二個變量的總體方差,n1,n2表示第一個與第二個樣本的容量。
2、兩個獨立大樣本平均數之差的標準誤,在兩個相應總體標準差未知時,用下列公式估計:
其中,σ2X1,σ2X2分別表示第一個與第二個樣本的方差,n1,n2表示第一個與第二個樣本的容量。
(二)顯著性檢驗步驟
獨立大樣本平均數差異的顯著性檢驗可不作方差的齊性檢驗。即:雖然兩個總體方差未知,但因相關樣本是成對數據,每對數據都可求出差數,可將平均數差異顯著性檢驗轉化成差數的顯著性檢驗,不需匯合方差,所以就不需用方差齊性檢驗來考察兩個總體方差是否相等。
1、提出假設
H0:μ1=μ2
H1:μ1≠μ2
2、構造統計量Z并計算
3、確定檢驗形式
根據所給數據確定采取雙側還是單側進行檢驗。
(1)雙側檢驗。雙側檢驗備擇假設為μ1≠μ2。
檢驗時相互比較的總體均數μ1與μ2沒有一方不可能大于(不可能小于)另一方的信息,那么原假設μ1=μ2被否定時,也就是可能是μ1<μ2(μ1>μ2),檢驗的拒絕會分布在兩側,此時就需計算兩側的概率,稱為雙側檢驗。
(2)單側檢驗。單側檢驗備擇假設為μ1<μ2(μ1>μ2)。
根據已有資料和信息,相互比較的總體均數μ1不可能大于μ2,那么在總體均數相同的原假設μ1=μ2被否定時,只能μ1<μ2,統計量只可能出現在分布的一側,檢測的拒絕區域也只可能在分布的一側,此時只需計算一側概率,稱為單側檢驗。
4、統計決斷
(1)雙側檢驗統計決斷
表1各項指標的具體含義:如果實際算出的|Z|<1.96,表明樣本統計量的值未落入拒絕區域,就是等于或大于樣本統計量的概率大于0.05,P>0.05,檢驗結果接受H0拒絕H1,指樣本所屬的總體平均數與假設的總體平均數無顯著性差異;如果實際算出的Z0.05=1.96≤|Z|<2.58=Z0.01,表明樣本統計的值在0.05顯著性水平上落入了拒絕區域,而在0.01顯著性水平上未落入拒絕區域,就是等于或大于樣本統計量的概率等于或小于0.05,而大于0.01,0.01<P≤0.05,其檢驗結果是在0.05顯著性水平上拒絕H0而接受H1,指樣本所屬的總體平均數與假設的總體平均數有顯著性差異,可靠度95%,在Z值右上角用“*”表示;如果實際算出的|Z|≥2.58=Z0.01,表明樣本統計量的值在0.01顯著性水平上落入拒絕區域,就是等于或大于樣本統計量的概率等于或小于0.01,P≤0.01,其檢驗結果是在0.01顯著性水平上拒絕H0而接受H1,指樣本所屬的總體平均數與假設的總體平均數有極其顯著性差異,可靠度99%,在Z值右上角用 “**”表示。
(2)單側檢驗統計決斷
表2各項指標的具體含義與雙側決斷解釋相仿。
二、獨立小樣本平均數差異的顯著性檢驗
獨立樣本容量n1和n2都小于30,或者其中一個小于30的獨立樣本稱為獨立小樣本。
(一)兩個獨立小樣本平均數之差的標準誤
由公式①知,兩個總樣本標準差已知,且σ12=σ22時,得兩個獨立樣本平均數之差標準誤公式為:
若σ2未知,此時用S12或S22都可以分別作為它的無偏估計量。若用加權平均法將S12及S22合起來共同求它的估計量S2(稱為匯合方差)為最佳,匯合方差計算公式為:
上式含義就是兩個樣本方差中的離差平方和除以兩個樣本方差中的自由度之和。
由公式⑤與公式②得兩個獨立小樣本平均數之差的標準誤的公式:
⑥
利用不同的已知數據有以下三種計算公式:
1、利用原始數據
2、利用總體標準差S
3、利用樣本標準差σX
(二)樣本平均數差異的顯著性檢驗
1、兩個總體方差的齊性檢驗
匯合方差是以兩個相應總體方差相等為前提的,所以在進行獨立小樣本平均數差異的顯著性檢驗之前,首先要對兩個總體方差是否進行齊性檢驗。
(1)提出假設
H0:σ12=σ22
H1:σ12≠σ22
(2)構造檢驗統計量F并計算
第一,用原始數據計算
第二,用S計算
第三,用σX計算
(3)統計決斷(見表3):
分子自由度df1=n1-1,分母自由度df2=n2-1。
2、樣本平均數差異的顯著性檢驗步驟
在上目中討論中兩個總體方差的齊性檢驗結果是在兩個總體方差相等S12=S22條件下
(1)提出假設
H0:μ1≤μ2
H1:μ1≥μ2
第一,用原始數據計算
(3)確定檢驗形式:根據實際問題和所給數據進行判斷進行單側還是雙側檢驗。
(4)統計決斷(見表4):
自由度df=n1+n2-2
三、樣本均數差異的顯著性檢驗應用
綜上所述,通過對樣本容量在30以上的大獨立樣本和樣本容量在30以下的小獨立樣本的平均數差異的顯著性檢驗,可以對樣本容量不同的試驗結果差異的顯著性作出結論。下面以實例對其應用加以說明。
測得有A、B兩所小學二年級學生身高(厘米)及標準差如表5所示:
對這兩所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平均身高的差異進行顯著性檢驗。
檢驗步驟:
(一)提出假設
H0:μ1=μ2
H1:μ1≠μ2
(二)構造統計量Z并計算
兩所小學學生身高是從兩個相應總體隨機抽出的獨立樣本,兩個總體標準差未知,兩個樣本容量較高,即n1=100>30,n2=120>30,是屬于獨立大樣本檢驗。其統計量Z為:
(三)確定檢驗形式
因所給資料中不能反映出兩所小學二年級學生身高的優劣,故采用雙側檢驗。
(四)統計決斷
根據表1得:|Z|=3.9976>2.58=Z0.01,P<0.01故在0.01水平上拒絕H0,接受H1。即A、B兩個小學二年級學生身高有極其顯著性差異(**)。
參考文獻:
1、歐貴兵,劉清國等.概率統計及其應用[M].科學出版社,2007.
2、梅國平,袁捷敏,毛小兵,李杰等.概率論與數理統計[M].科學出版社,2007.
3、王松桂,陳敏,陳立萍等.線性統計模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王孝玲.教育統計學(修訂二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鄭凱,張路等.體育應用統計基礎[M].沈陽出版社,2004.
6、簫亮壯,譚銳先等.概率論與數理統計[M].國防工業出版社,1980.
篇4
關鍵詞:導游人員 差異化 忠誠度
1、引言
Deci和Ryan[1]提出的基本心理需要理論認為個體都有歸屬、自主、勝任這三種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員工個體的工作動機、工作態度、工作的滿意度是由員工個體心理需要的滿足程度決定的,因此員工個體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程度對企業的忠誠度有較為明顯的預測作用。基本心理需要理論其他需要理論相比較,基本需求理論更加側重于需要的滿足程度的研究,基本需求不同的影響因素會對個體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程度產生不同的作用。影響基本需求的因素很多,例如社會、家庭、工作環境、勞動薪酬和自身價值觀等等,這些因素作用于個體,使個體感受到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程度。其表現在工作上的態度、行為預示著員工對企業的滿意度,直接影響著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本文嘗試在了解導游人員的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程度以及忠誠度水平的基礎上,探析不同人口統計變量下導游人員的差異性。
調查分析中所采用的量表分別是我國學者張劍對Deci在2004 年開發的工作場所中的基本心理需要量表進行翻譯后回譯,形成中文版的工作場所基本心理需要量表以及根據Meyer&A11en所研究的忠誠度理論,結合導游人員職業特點選用Meyer&A11en編制的忠誠度測量量表。兩個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s )達到0.8以上,表明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指標。
2、樣本分析
本次的調查采取以廣東省各大旅行社的專職導游人員為研究對象,通過電子形式向各大旅行社導游人員發放問卷,具體調研所發出的問卷大概是150份,剔除無效問卷10余份,最后的實際有效問卷是137份,有效率為93.1%,收集的數據達到了研究所需。收集的137個有效樣本中女性導游人員有91人,男性導游人員有46人,相對而言,女性所占比例較多。從婚姻狀況來看,未婚樣本比例為71.5%,占大部分。年齡情況來看,樣本中有61.3%為25歲以下,25―30歲這個年齡段有36人次,占26.3%,30歲以上有17人次,占12.4%,從樣本數據看,導游集體偏年輕化,也可以看出導游人員職業生涯的短暫性。從教育程度分布上,大部分樣本為大專(高職),比例是76.6%,高中(含中專、技校、職校)有19人次,占13.9%,大學本科有13人,占9.5%,導游人員的學歷結構總體上較前幾年有提升。樣本從事導游工作年限分布上,大部分樣本為1年以內,比例是42.3%,以及1~2年的比例為18.2%,還有15.3%的樣本工作年限在5年及以上。具體見表1.
對基本心理需要和忠誠度這兩個研究量表進行描述性分析后,可以通過所得出基本心理需要各個變量相對應題項的平均值來把握研究變量的整體態度情況,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利用方差分析去研究不同性別群體對于基本心理需要(歸屬需要,勝任需要,自主需要),忠誠度(情感忠誠,持續忠誠,規范忠誠)總共6個變量的差異性態度,從表3可知:不同性別樣本對于歸屬需要,勝任需要態度沒有明顯差異。而不同性別樣本對于自主需要,情感忠誠,持續忠誠,規范忠誠這4個變量的顯著性均小于0.05,差異顯著,說明不同性別的導游人員對自主需要的滿足程度有不一樣的要求,另外,不同性別的導游人員的忠誠度也有著明顯差異,其中男性樣本對于自主需要和忠誠度(情感忠誠,持續忠誠,規范忠誠)也會表現出明顯更高的認可態度。
3.2導游人員婚姻狀況與研究變量方差分析
可知:不同婚姻狀況的兩類樣本對于歸屬需要,勝任需要這2個研究變量均有著差異性,這顯示不同婚姻狀況的導游人員的基本心理需要存在著差異,已婚的導游人員渴望得到歸屬需要和勝任需要的滿足程度高些。這說明導游人員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后,更希望能有個可以感受到組織溫暖的、穩定的工作環境,另外,伴隨著工作經驗的累積,對行業以及工作本身的認識加深,希望勝任需要得到滿足的愿望也會更強烈。
3.3в穩嗽蹦炅溆胙芯勘淞糠講罘治
可知:不同年齡的兩類樣本對于歸屬需要,勝任需要的P值小于0.01,顯著差異,這顯示不同年齡段的導游人員的基本心理需要存在著差異,年級在25歲以上的導游人員渴望得到歸屬需要和勝任需要的滿足程度高些。除此之外,25歲以上的樣本人群,他們有著明顯更高的持續忠誠態度。隨著年齡的增長,導游人員在職業生涯的發展更加明確,一般的情況下,25歲左右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導游人員更希望能有個穩定的工作并為之拼搏,所以凸顯出來的是希望能滿足他們的歸屬需要和勝任需要,另外,也不希望自己總是處于跳槽的狀態,所以持續忠誠較高。
3.4導游人員工作年限與研究變量方差分析
可知:在對工作年限的導游人員之間進行了方差分析后發現,工作年限不同的導游在歸屬需要、自主需要、情感忠誠、持續忠誠、規范忠誠等方面并沒有存在顯著差異,由此可以判斷工作年限對情感忠誠、持續忠誠、規范忠誠沒有顯著影響。但是,不同工作年限的樣本對于勝任需要存在差異,F值是8.77,顯著性水平為0.000,另外,在導游職業工作超過3年的樣本人群,他們渴望得到勝任需要的滿足更高。
4、結論
從前文的統計分析中可以知道導游人員的忠誠度在男性和女性、已婚和未婚以及工作時間的長短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男性導游員更忠誠于導游這一職業,已婚導游的員工忠誠度高于未婚導游, 25歲以上的樣本人群,他們有著明顯更高的持續忠誠態度。最后,工作年限高于3年的樣本人群,他們對于勝任需要表現出明顯更高的認可態度。
參考文獻:
[1]Deci,E.L,Ryan,R.M..The‘what’
and‘why’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J].Psycholog
ical Inquiry,2000(11):227―228,234-238.
[2]張航.導游人員忠誠度研究. [D].山東大學,2011,碩士學位論文
[3]張 劍,張 微,宋亞輝. 自我決定理論的發展及研究進展評述[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
篇5
關鍵詞:閩南茶文化 航空服務 課程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9-0041-01
據調查,國內部分高職院校中航空服務專業開設茶藝課程作為職業延展課程。但無論是相關教師或者學生多功利地看待茶藝課程,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學習茶藝僅僅是為了彌補學生在應對航空公司面試時才藝不足的缺陷,有些人僅是因為某些航空公司有茶藝表演的活動而略做學習有備無患,他們往往認為只要學會花哨或者煩瑣的泡茶動作和程序即可,純粹將茶藝當成類似某種程序化舞蹈動作的簡單行為。正因為許多人對在航空服務專業開設茶藝課程,并推進茶文化對人才培養過程的滲透并不理解或者理解得不夠到位,本文將對閩南茶文化背景下開設茶藝課程的意義進行論述,并對該課程的建構提出意見。
1 航空服務專業在閩南茶文化背景下開設茶藝課程意義
1.1閩南茶文化中的茶藝展示程序性與航空服務人才培養中對服務技能的高標準相耦合
福建閩南地區盛產茶,閩南人對茶情有獨鐘,且閩南人飲茶,從茶具、水質、用茶種類到斟飲的各個程序均備極考究。以烏龍茶鐵觀音為例,其茶藝表演程序甚至有十八道工序:焚香靜氣、葉嘉酬賓、火煮山泉、孟臣淋漓、烏龍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韻、玉液回壺、游山玩水、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喜聞幽香、鑒賞三色、初品奇茗、盡杯謝茶,環節一道接一道,每一道都體現出“純、禮、雅、和”的文化精髓,每一個動作都講究規范的操作和程序。而規范化,程序化、標準化服務正是航空服務人才的起碼要求,同時在進行程序化的服務同時還要兼顧展示性和藝術性,這也是航空服務人才之所以成為服務行業內人才標桿的原因。通過對茶藝展示程序化的學習就能夠使學生在校內有相應的載體體會服務流程的藝術性,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按程序有條不紊、準確到位藝術化地進行服務流程的展示。同時這也是航空公司、地勤公司等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
1.2閩南茶文化中的“五境之美”茶藝氣質營造與航空服務人才培養中對學生美感培養的目標相耦合
閩南茶文化重在圍繞著茶元素,通過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等展示國人生活之美。以環境中的茶席之美為例,閩南茶文化講究透過一席茶的布置有機平實、源遠流長而生命力不減的方式來體現文化,把茶席當成以生命自身的哲學體現之場。茶席不僅是單純的視覺美感,更要求符合泡茶邏輯,這個邏輯包含了對茶的解讀。種種細節的妥帖安排,會幻化出天然的中澹閑潔。各個因素,如品茗的時令節氣、身邊的一景一物、水質水溫、茶的性情,由此而砧揀擇的用那把小壺還是這只蓋杯,每一個選擇都是那么的用心別具,但在決定前又不是只有唯一的選擇,每一個用心就體現在選擇的過程里,最后匯聚成一種特殊的氣質。航空服務人才美感的塑造也不僅是外表的,訓練有素的專業素養,對于美好形象和美好環境的創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航空服務人才培養的目標就是讓學生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給人帶來毫無做作的舒適感,把女性的柔美優雅、男士的紳士帥氣演繹得恰到好處,有一種增一分則過,少一分則不足的美感。因此在茶藝課中可以達到對航空服務專業學生進行氣質的培養、審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對于“美境”的創新能力。
1.3閩南茶文化中的茶藝禮儀要求與航空服務人才培養中對禮儀的高要求相耦合
禮儀是茶藝的核心部分。閩南傳統茶道表演其實就是待人迎客的過程,它每一個環節都寓意著一種東方待客禮節。而服務禮儀更是航空服務人才培養中的重中之重,特別是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這兩者的耦合之處更是不言而喻。
2 關于航空服務專業中茶藝課程的相關建議
篇6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愛將焚香,掛畫,插花,點茶視為人生四大雅樂,進而也發展成了用一種程式去體驗其中奧妙的四大雅道,既香道,書道,花道,茶道。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伴隨著茶葉的出現開始興起,到唐宋時期中國茶文化才真正發展到頂峰,唐時期既由茶文化發展出來一種茶道,也就是今天日本鼎鼎大名的茶道,茶道是通過一種品茶形式去修身養性,品位人生,感悟自然道法的嚴格儀式過程,因此最初只是修身克己,思想得到一定升華之后,再去通過品茶去品位人生世事,最后的最高境界才是達到“悟道”的地步,因此,這也是茶道學習者需要經歷的三步,唐宋時期茶道講究的是茶禪一體,通過嚴格的儀式修煉自己,通過品茶“得道”,最終達到茶人境三者合一得天人合一思想,因此,唐茶道真正在乎得不是沖茶,品茶,前二者只是一個媒介,通過此帶入儀式中,又通過儀式升華到自己的心界,因此“醉翁之意不在茶,而于禪也”。日本茶道雖是學自于唐宋茶道,但卻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唐茶道雖然也有一定的請客待客奉茶儀式,但也有看重行為灑脫,融合于自然當中的一面,而且中國本來就看重“無道既道”“心中有道”更多的看重宜情,自然,幽雅灑脫等方面,追求人本性中的自然法道,而不是強化欲速則不達,因此雖然有一定的儀式,但可以自由的程度大些,不必嚴格依照。而日本茶道程式非常僵化,大到主客每一步的舉止行儀,小到茶具的擺放位置,杯箸放左放右,對事茶者(多半是主人或家里女主人)的要求更為嚴格,先邁哪只腳,怎樣行動都有嚴格的規定,其實,這樣繁瑣的程式也有它的好處,培養忍性耐心,不停用同樣的動作來磨練自己,鍛煉堅毅的品性,其意義早已遠遠超離了品茶的本意,而看上去更像是主客一起進行的一門修煉課程,而中國當時的茶道,除了對主客之間的應答禮儀,事茶者制茶,泡茶,奉茶的一套程式有統一標準規定之外,其余則是更看重個人的感悟,自身的修養。
中國茶文化主要包含四大塊:茶道,指品茶過程中自身的修煉自我的修養以及參禪悟道感受自然,茶境,指品茶時的環境,幽雅的環境,對修身養性是有很大幫助的,因此,茶道與茶境分不開,茶禮,指茶事過程的禮儀祭祀等形式,茶藝,指表面的一層,即制茶沖茶時的技藝或者藝術加工,可惜的是,如今茶道與茶境文化自然已成了日本的茶道,茶禮則被韓國學去并發揚光大,只剩下最膚淺的茶藝(也算是沖茶過程中的藝術修養但僅僅限培養情操藝術方面),看著鄰國都有了“茶道”自己堂堂中國發源地怎能沒有?因此把此揀去算是兜了底兒,這就是近年來剛剛興起的茶藝,更夸張的是,竟然發展成為一種表演形式,沒有主客間一起的修養及心理交流,有的只是下面的一群當看電影似的觀眾,或者是一種街頭現買現賣當賣油條式的飲食推銷,下面請個客人,沖壺茶給他喝,而臺下那位自然而然的想到的是期待茶的美味,所以,這又成了一種飲食文化了,唯一的亮點就是沖茶時的技藝,這樣既有趣又值得觀賞沖出的茶也自然美味,再加上茶藝小姐帶有表演性質的儀式,還可以看到美女紅袖添香,也算不錯,至于道不道的,就全靠自己去體味了,可悲呼?孰可悲呼?因此,中國的茶文化只能是茶藝,叫茶道就有點暴殄天物了。
中國歷代茶道按種類分可以分為三個,即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唐時期流行煎茶道,宋時在有煎茶道的基礎上又有點茶道,同時宋時還盛行“斗茶”通過品茶猜茶品,打禪趣,日本的茶道,就是吸收了煎茶道和點茶道以及斗茶的形式(自己又在其基礎上發明了“抹茶道”)宋亡以后,代表雅文化的上層社會“雅道”失傳,被元統治的都是一些漢人平民哪有什么文化,明以后才發明了泡茶道,就是現在人們所習慣的,喝茶方式的雛形。如果說唐宋茶道講究的是茶禪直接結合的話,那么盛于明中期的泡茶道則更多忽略了表象上所表達的禪的意境,而是在茶藝上表達茶趣一體,形式上注重“道”,現在的中國茶藝追其源頭來其源也是泡茶道,其中最流行的”茶道表演“,始于清代宮廷,也可以說,到了清代,茶藝中本身蘊涵的修道意義才轉化為完全以表演形式奉茶的表演意義。但現在的茶藝又和明時的泡茶道不太一樣,正確說是內涵更加退化了,現在的茶藝文化,則是由清代出現的工夫茶道發展而來,雖然工夫茶道流行于福廣地區,但也有很多不拘小結或者說退化的地方,比如說每個步驟起的一些華麗的詞名,技巧上華而不實,使用蓋碗,高沖壺,“點兵”等方式太過強烈(茶道整個氛圍應該是安靜溫和并天人合一的)不出示茶具(茶具不僅是茶本身也是整個茶文化的載體)動作上的夸張過去其形式本身的夸張,鑒賞茶葉好象很無聊,聞香品茗杯口在一起送給客人很不衛生,更重要的是,沒有客人同步驟一起品茶養性的互動感,要知道,表演不是本意,更重要的是茶道精神,哪怕僅限于品茶上。
2、茶文化禮儀
下面就說一下明中期盛行的泡茶道儀式,按理說真正的茶道文化應該在唐宋,可惜的是儀式方面已經斷代不復存了。而且,唐宋雖然有茶道的儀式,但他們往往更喜歡單純的品茶。主人邀請客人來品茶,沒有侍女沖茶,只主客幾個人,旁至多只有一童子捧案侍立,尋找一分特殊的環境。沒有沖茶-奉茶-品茶的儀式,而是拿出現成的茶招待客人。大家坐在一起只喝茶,不多發言,觀察周圍的景色。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種清、靜、和、寂的氛圍,禮儀形式也從簡,童子捧案向客人進茶,客人立身回禮。
明時期的泡茶道將侍女的侍茶茶藝與主客品茶悟道結合在了一起,有點介于唐宋時期的品茶和后來茶藝表演之間,既有茶藝也有修身養性方面的特征,因此也可以歸為茶道,一般只用于主人待客上席間請茶師來主持茶藝。但明又有了一種新文化意義上的發展,即茶藝成為大家閨秀的閨中之樂,作為修身養性的鍛煉過程。同時又可以培養藝術情趣、藝術情操,使得自己心靈手巧,蘭心惠質,建立德馨。因此頗受大家閨秀的青睞。其意義如同于撫琴、刺繡、插花重在自娛自賞。做茶藝前可先撫琴,然后凈手焚香、備器候用、溫杯熏杯。其形式與現在工夫茶大抵一致。茶藝的過程中還可以賞月賞畫,作為自身的修養(過程中,注重動作姿態的優雅)。
下面就來說說待客中的茶道。唐宋時期的茶境,即品茶的環境,以戶外為主。多選擇禪室道場內,清風明月下,村野郊外,林里山間等愜意的地點,以自然環境為主。到了明代,明人發明了專門的茶廬茶室這樣特殊的地點,室內陳設多以配合茶藝表演操作而設置,基本格局每間茶室幾乎差不多,個別的布置,如掛畫擺設等皆按照主人喜好與品位來安排。不同的布置代表了主人不同的品位和不同的思想感悟。
室內基本陳設:茶師位置一般在室內北面,對面隨意擺放幾張繡墩作為主人和客人的座位。中式茶道中的坐次很隨便,不拘一格,主要是感受自然的氛圍(日本茶道中客人皆列排坐于室內的左右兩邊,皆嚴襟正坐,座次的排位很關鍵,品茶時將杯子傳遞每人只品一口,有點類似先秦時朝會的感覺,氛圍莊嚴肅穆)茶師用一長條方桌,背后設一屏風,中間一坐墩,桌左邊設茶洗、水,桌右邊擺設一插花花瓶。茶師坐著事茶,侍女捧案于旁邊。
準備器具:一茶座(最好表面帶格為漏水裝置);一茶煲(盛開水用);一茶爐(煮茶用,旁最好帶有小擋風屏);一茶洗(洗茶杯用);一茶葉罐(裝茶葉用);一茶罐(搗茶葉用)、茶勺(盛茶葉用)、茶漏(盛茶湯用)、茶搗(搗碎茶葉用)、茶竹(夾茶杯用的夾子)放于一瓶里;一小香爐,茶座上擺放一套聞香杯、一套品茗杯,外加茶壺。
對主客要求:做到安靜,有禮有序,正裝出席,不說話私語,主人禮讓客人。
對茶師要求:動作有序不緊不慢,莊重,行動優雅(注重)有禮。人員一般為一茶師,兩陪侍侍者,侍者站屏風左右斜向捧案而立,無案時應合手而立(合手,手搭于腹前掩于袖中)茶師與侍者行禮時都應合手而鞠躬。
儀式:
待客賞境(茶境)——茶藝前,主客聚齊,主人與客人依次行禮問安,一般是客人行禮,主人答禮。主人招待客人,陪其談話,順便請客人參觀茶室,主人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布置,并請客人點評,作為話題。
品初禮茶——茶藝開始前,主客落座,這時都不再講話,茶師率其侍女進,到桌前,橫列一排鞠躬致敬,主客起身答禮,然后皆落座。茶會便正式開始。
凈手焚香——侍女先捧水盆進,茶師凈手(象征性)然后依次走到客人跟前,先客后主,主客也需凈手。古代人認為茶事是心誠莊重的,同時亦要保持清潔,凈手無疑已等于凈心)然后茶師點燃香爐,一放于自己桌上,一讓侍女放于客人坐中間的矮案上。靜氣之香在茶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增添意境外,還利于調節氣氛,增添平和的氣息,更利于在座人們心靈之間的聯系交流。
展示茶具——然后茶師將茶具放于案上,侍女捧案將茶具(主要是茶杯)分發給客人供其觀賞點評。
3、茶文化禮儀
洗茶
巖泉初沸——第一步先煮水,泡茶道直接用開水沖泡茶葉末即可。(唐宋時期的煎茶法則是將茶餅直接煮成茶湯,因此第一步需要“搗茶-煮茶-調茶”,用茶勺取茶葉放入茶罐中,用茶搗將茶葉搗碎,搗時要慢,細,雅;再將茶葉放入茶爐中,注入開水煮茶;煮好后,用茶拌輕調茶湯,盛起復放回,調法很有技藝)。
洗茶
孟臣三沐——水開(茶湯煮好)后,用茶漏盛開水輕輕淋洗于茶壺上(謂之溫壺);再打開茶爐,用茶漏盛茶湯注入茶壺中,盡量注過多量的水,然后用壺蓋輕輕一掃,茶湯順流淋滿壺身(沖泡);然后蓋上壺蓋,再盛茶湯淋壺身(使茶壺里外皆有茗香)。(在沒興用茶壺泡茶之前,直接用茶漏將煮好得茶湯淋于茶杯上,也為三淋,第一步用開水輕淋杯身,第二步注入茶湯,第三步復用茶湯整個淋之,淋法有技藝,或沖或滴,或緊或慢)后來有了茶壺,不同茶器質料泡茶時能更加有利于保存味道,例如紫砂,還有一種茶壺,頂蓋處有孔,這樣是使茗香能散發出來,同時又利于蒸發味佳,明茶藝愛用露孔散氣,稱之為“茗香壺”。
洗杯-溫杯-熏杯——與料理茶壺是一樣的,茶杯也需要溫-洗-薰,這邊用精致的茶壺還須泡上一些時間,先取出手帕(最好為綢巾)放于桌上疊成小方,逐個擦拭茶杯,再用茶夾夾杯依次放入茶洗中過水清洗,再夾茶杯于茗氣前滾熱溫燙,最后將茶杯放于香爐前熏香靜氣。
盛湯倒茶——茶泡好后,依次往茶杯里注水,玉液回壺,如果茶壺是“茗香壺”的話,還可將茶杯里的水重新澆回茶壺中。
茶香合壁、遞手傳香——回壺后,再次注入茶水,這回將聞香杯蓋于其上,左手托起,右手覆于杯上,端至胸前,左右晃三次,是為茶茗之香與茶氣之香交合在一起,然后取下聞香杯,雙手端于鼻前,捻轉而嗅,然后侍女再將聞香杯奉與客人,客人依次如狀品嗅。
奉茶——將所有茶杯注上茶水后,取聞香杯覆于其上,再取絲帕覆茗香上反復靜氣,然后將絲帕放于左手,用右手折疊,將茶杯放于絲帕上,然后雙手放茶杯于案上(用絲帕墊茶杯主要是怕燙手,而且一些好質的絲料隔熱,至于動作,則是為了好看,同時亦要講究奉茶時的幽雅禮儀),然后侍女捧案依次奉于客人,先客后主。侍女奉茶時,應舉案至眉一下,以示尊敬,客人原座躬身答禮,方可接過案。
品茶——品茶時,先合香;茶師示意,眾人左手托杯,右手覆于杯上,一起端于胸前晃動三次,謂之茗氣合香。再聞香;右手取下聞香杯,左手托于鼻前,捻轉而嗅,然后才是品茗;左手端起茶杯(連帶絲帕),端至嘴前,右手將茶杯于絲帕上轉三圈,謂之觀湯色,然后遮注杯前部而飲(其實不只茶道時這樣,古人無論喝酒還是品茶,都要將手遮于杯前部,防御品飲時的不雅觀)然后放下。(對于品茶時動作最為注意,也算是整個茶藝中唯一要求行儀,規矩得體的地方吧,先前都不是注意動作的,最多是“弄茶”一做一觀而已,因此,品茶時左手右手等動作,是為注意的)品飲一共舉三次。因品茶至多三口,亦不能大口喝,只能細細抿之,一品苦澀,二品甜膩,三細細回味。
篇7
關鍵詞:文秘 工作室 教學模式 教學成果
現代社會的多樣化和復雜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競爭性和驟變性,都促使秘書的角色職能由傳統型向外向型、全能型轉變。原先的對于秘書素質的要求、標準已經不再符合時代的發展,新的形勢要求秘書扮演多重角色,全方位、全功能的為領導服務。秘書機構是單位的樞紐部門,秘書工作中少不了迎來送往、接待賓客等事務,所以端茶敬客是秘書服務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以茶敬客、以茶傳情、以茶示禮、以茶引言,茶文化可以成為秘書處理公務、人際關系的劑。
學校和陶茗軒茶莊于2009年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并成立校外實訓基地――“陶茗軒”工作室。工作室其本質是“師徒式”的教學,師傅帶徒弟的教學。以學生為本,以工作室為依托,學生以“準工人”身份得到模擬崗位訓練,然后參與現實崗位實踐。校企雙方開設創業培訓課程,注重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讓學生以一個創業者的身份開始創業設計,并在教師引導下進行創業實踐。工作室承擔著實踐教學和技能培訓的任務,同時又是一個創業基地。師生在講茶、聽茶、品茶、秀茶、悟茶、售茶過程中完成教與學的體驗。這種教學模式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促進教學與就業的自然銜接,使學生“能力更強,專業更強”。
一、工作室的教學環境
1.師資配備
工作室對師資隊伍的素質要求很高,以學?,F有通過重點培養的“雙師型”教師為主,包括取得茶藝技師證書和茶藝考評員資格的茶藝專業教師、取得秘書技師證書的秘書專業教師以及心理輔導和創業指導教師等。工作室教師定期加入行業單位實習,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和實踐能力以及教師的職業素養。同時聘請寧海茶文化促進會、茶葉協會、望海茶茶業有限公司、縣文聯等校外行業專家為師生講學及實踐指導。
2.工作室成員組成
工作室實現小團隊教學,為學生營建良好的學習與實踐氛圍。工作室培養對象是高二和高三預崗實習學生,每期人數控制在15人以內,實行師生雙向選擇的形式,學生自愿報名加入工作室,再由師傅對其進行考核,考核以企業面試的程序進行,面試通過才有可能進入工作室學習。工作室以企業模式組織教學和運營,學生進入“陶茗軒”工作室必須以員工的身份與工作室簽約。
3.功能安排
工作室由茶室、產品展示區、儲物室、多功能室四個部分組成。茶室布置采用中式風格,擺上花草、仿明清的桌椅裝飾,配以素雅的窗飾、工藝品、樂器、書法條幅、國畫山水渲染出古色古香的濃郁氛圍。產品展示區展示各類茶葉、茶具,擺放時注重審美,并注意茶葉及不同茶具的風格搭配。多功能室是茶藝表演禮儀及服務接待禮儀的培訓室,也是學生展示工作室學習成果的地方,同時也是創業輔導教室,配以鏡子、音響、電視等。儲物室存放茶道具、服裝等。
4.學生的日常管理
學生進入工作室后,通過“告家長書”、電話等方式同家長聯系,并簽訂安全責任狀。工作室還制定規章制度,內容包括儀容儀表儀態的要求、衛生制度、考勤制度、獎懲制度、實訓勞動記錄等,實行量化考核。
二、工作室的教學管理
1.教學模式
工作室教學團隊以“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為實施教學的核心理念,分模塊進行教學,徹底打破獨立課程的教學體系,建立了綜合化的項目課程體系。運用了“寬基礎、活模塊”教育模式,通過模塊課程間靈活合理的搭配,將品德教育融入學生學習實踐中,將品德評價融入學生學習考核體系,首先培養學生寬泛的基礎人文素質、基礎從業能力,進而培養其合格的專門職業能力。教學上依托工作室有利資源和優勢,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封閉壓抑的形式,采用以專業教師為主導,以輔助教學和承接技術項目為主要任務,將產、學、研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通過工作室平臺,師生關系已轉換為師徒關系,師生之間面對面零距離接觸,營造良性互動關系。教師采用課件演示講解、教師示范、學生演練、互相觀摩等教學方法,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制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工作室還實施了“翻轉課堂”這一新的教學形式,利用短小精悍的視頻來實施教學。學生用互聯網去使用優質的教育資源,可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安排學習進度,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去運用知識,成了學生的“教練”。“翻轉課堂”使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大大增強,學生個性發展和創造、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2.課程設置
由于學生在高一階段的校內課堂上已基本完成茶藝和秘書基礎等理論課程的學習,工作室采用理論和實操相結合,與市場和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相契合,注重實訓教學和實踐技能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分模塊進行,在實訓中突出對實踐技能的要求,完成創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第一個模塊是禮儀,以個人形象、辦公接待、茶室服務、茶藝表演、茶事活動禮儀為主要教學項目;第二模塊是茶藝,項目主要有泡茶技能、茶葉鑒別、茶室設計、日韓茶道、茶室管理等;第三個模塊是秘書技能,融入會務、辦公室日常事務、攻關活動等技能項目;第四個模塊是創業,引導學生形成職業概念,樹立職業意識,規劃職業生涯。
高二學生到實訓基地參加實訓時間為每周一、三下午,在教師引導下完成以上四大模塊課程的學習,培養其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周末安排學生在陶茗軒茶莊輪流上崗,實現校企對接,從而實現互補雙贏。高三學生深入各個單位進行預崗實習,指導教師全程跟蹤管理,要求學生定期反饋實習情況、實習心得體會等,安排高二學生與其以茶話會形式交流心得,分享體驗。另外,安排高三學生每個月進入工作室學習一天,根據學生實習崗位需求教師進行一對一輔導,幫助有創業夢想和創業機會的學生參與體驗創業經歷。
3.考評機制
在教學評價方面,主要包括對學生學的評價和對教師教的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重點以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為主,如完成實訓項目的態度(占40%)、數量(占30%)、質量(占20%)、效益(占10%)相結合,這種評價既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又遵循了能力的形成規律。而對于教師“教”的評價,應采用發展性評價,即在充分尊重教師的前提下進行的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的評價。
三、工作室的教學成果
工作室教學模式避免了“常規化”教學模式的很多弊端,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成果斐然。
1.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對人才的培養如同泡一杯好茶,要講究五境之美。工作室優越的教學環境下,學生學會了如何“泡”好自己這杯茶,這使她們走上工作崗位后,不論是氣質上還是內在修養上都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在工作崗位上,他們能恪守職業道德,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具有很強的競爭意識和實踐能力,用人單位對就業學生的評價普遍很高。在工作室學習實踐過的學生就業率達到100%,甚至有些學生未畢業就被行業企業預定為“準員工”,學生參加暑期社會實踐得到的報酬有的超過了正式員工。目前,很多從工作室走出去的學生已經是企業老板了。
2.教師業務素質提升
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起參與學習實踐,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不論在理論教學水平上還是實踐技能上都有了明顯提升。工作室讓教師與學生實踐教學與社會職業崗位零距離接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使之更好地適應市場的需求。工作室的教師參與編寫的校本教材《茶藝實訓教材》《服務禮儀實訓教材》《創業奇兵》已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參與的課題研究《認知療法在增強職高生學校適應性中的個案研究》目前已被市立項,校企雙方組建課題組開始以工作室教學模式為題材的課題研究。
3.創新創業獲獎情況
“陶茗軒”作為學校學生的創業項目在2011年光華青年創業精神大賽全國決賽中,獲得了第一名。2013年4月這個項目代表中國賽區,參加全球創業指導基金會在紐約舉辦的2012“全球青年創業家大獎”比賽,并獲得全球創業精神大獎。創業指導教師獲優秀指導獎。
學生創業項目設計《單車回歸心靈家園》參加寧波市中職生創業項目設計比賽一等獎;學生創業項目設計《霞客網――自駕游的貼心伙伴》參加寧波市中職學校創新創業大賽創業計劃類項目比賽二等獎。2008年至2013年間,學生連續四屆參加寧波國際茶文化節茶藝大賽,有兩位同學獲得茶美人稱號。學生泡制的作品《母親茶》獲得銀獎,《望海情緣》獲最佳創意獎,《五洲歡聚》獲最佳解說獎。2010年學生參加寧波市文秘專業技能大賽,獲得兩項個人一等獎,團體二等獎的好成績。如今,已有200名左右的學生取得中級茶藝師證書。
工作室每年組織校園茶文化節、無我茶會,傳播茶文化。曾在桑洲品茶節上出席茶藝表演,參加茶文化促進會組織的中日茶文化交流活動,多次為縣級會議提供接待服務。到目前,已承接本地多家知名茶館的員工上崗前的培訓任務,并得到認可。
四、小結
工作室教學模式提供給教師和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環境,有利于師生在理論和技藝上得到全面發展,讓教學適應了市場的需求。工作室師生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和不足,不斷地改進教學的方式方法,讓工作室這一新型教學模式逐漸成熟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技術學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篇8
【關鍵詞】茶文化 哲學 茶道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的文明古國。據傳遠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農氏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發現茶的藥用價值。后來,茶逐漸演化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飲料,有“粗茶淡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俗語。今天,茶已成為“國飲”,可見茶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它與人們日常生活關系也非常密切。悠久的飲茶習慣漸漸形成了內涵豐富的茶文化,而這茶文化中又滲透著中國人神奇的處世哲學。
茶文化中的哲學
統治者哲學。茶是漢唐時期逐步發展起來的重要飲料,自中唐以后,隨著茶葉消費的普及,人們對茶葉的需求日益增大,茶葉商品市場活躍,利潤豐厚。所以,自唐代開始征收茶稅,以殷國庫,以后茶稅便成了歷朝歷代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自唐代之后,茶稅作為一種專稅,歷代相承,從無間斷。成為國家除鹽鐵稅外的又一固定稅收。
飲茶者的哲學。中國人飲茶,講究品味、講究意境,更講究心情。品茶者最能領悟可使身心獲得放松與健康的飲茶真諦。在茶從藥用、祭祀、食用,發展到飲用,茶從物質形態,升華到精神內涵。茶的每一處變化,每一個階段,無不留下了中國古代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的烙印。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庶民百姓,都能在茶中體會人生真趣。
中國人把飲茶表現為茶禮、茶俗、茶藝等形式。“客來敬茶”是我國傳統的待客禮儀,無論南北,不分民族。給上門的客人敬上一杯香茶,是最基本的待客禮節了。茶又是一種文化形式的物質載體,它在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禮儀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婚、喪、嫁、娶無處不在。特別集中體現在各民族的婚俗禮儀中,在佛教的祭祀儀式中等。
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有著異彩紛呈的飲茶習俗,歷代飲茶的方式、飲茶的藝術,美不勝收。人們的飲茶過程一步一步被賦予越來越豐富的價值觀、審美觀等思想內容,中國人平和、內斂,強調個人內心修養的性格,與品茶需要的平和寧靜的心態相符。茶藝與茶道的最高境界又總是與悠閑、安靜、從容等生命狀態聯系在一起,成為一種文化載體,形成最高層次的茶文化。
茶道中體現的哲學。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是一種由物質載體升華出來的精神。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茶文化的精神內涵部分,在品茗的過程中體悟儒釋道的思想從而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
在歷史長河的演進中,涵蓋了茶道、茶禮、茶藝、茶儀、茶宴以及關聯的茶詩、茶詞、茶曲、茶歌、茶舞、茶畫、茶書茶室(建筑和布飾)、茶器、茶工藝品、文學、戲曲等在內的人文學、審美學的文化體系。茶道的重點在“道”的人文精神,茶藝的重點在“藝”的習茶審美藝術。人們習茶品茶旨在通過茶藝作為媒介已達到修心養性、參悟大道。得到精神享受,是一種心靈的契合,一種自我超脫的態度。
日本茶道—和、敬、情、寂。在日本,人們把茶藝最終發展成“茶道”,使之更具有精神內涵的是日本東山時期的著名茶人村田珠光,他把茶的精神與大和民族自身的精神特性結合起來,把中國佛教中禪宗思想引入用茶的修養之中,使茶道精神更具民族性和思想性。日本茶道的最終確立者千利休把幾百年的飲茶技巧和精神加以總結和發展,創立了“陀茶道”,明確提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從此日本茶道成為一種獨立的完整的文化思想體系??梢钥闯?,日本的茶道在形式上完全承襲了中國茶藝的藝術形式,而在內容上是深受中國茶文化和禪宗思想的影響。
朝鮮茶禮—清、敬、和、樂。朝鮮人用茶注重禮,這是受中國茶文化中儒家的中庸思想“仁”、“禮”的影響,對茶中體現的禮的追求勝于對茶藝形式的追求,并形成“中正”的精神。茶在朝鮮最主要的應用范圍就是宗教的祭祀儀式、宮廷的慶典儀式和民間婚喪嫁娶的儀式,茶在朝鮮成為一種禮儀的象征。
中國茶道—廉、美、和、敬。中國茶道在歷經千年茶史中歷經世事,飽含了中國文化和中國茶的精髓。它內斂平和,決不招搖張揚。越是好茶,就越是內斂。平常的心態是種力量,它可以讓人處世不驚,可以讓人游刃有余,也可以讓人持之以恒;如果再注入智慧,即可達到一種令人神往的“境界”。這種境界是時間、空間、自由、知己、理想、主見等,這種境界是茶的極致,也是精神的極致。
在文人的眼里,茶不同于其他飲品,它是一種將感官和精神融合為一體的“圣物”,是一種精神的滋潤物,是不死的文化精魂。喝茶本身就是一種平靜的選擇,只有在“靜心”的狀態下才能體味其中的奧妙。正如周作人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所說的那樣“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草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低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后繼續修個人得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道片刻優游乃正亦斷不可少”,茶文化是一種由物質載體中升華出來的精神,是一種境界。
茶道在中國古老的哲學理念中,是將儒家積極進取的精神和道家無為而治的智慧融合為一體,堪稱東方古典哲學的結晶,“茶禪”文化的精髓。
道家講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所以,更注重將自我的精神與茶藝的形式緊密地結合起來,一杯茶,一縷茶煙,甚至沸泉之一串泡沫,都能引出一片情思。秦漢時期,政治家和文人提出的“倡廉”之風漸起,許多達官顯貴也紛紛作出清廉的姿態,茶便在此時被賦予了“清廉”的內涵。從此,茶作為“清廉”的象征深入人心。
茶在儒學家的精神世界里是“窮獨兼達正人正己、潔身自好”的象征。在中國傳統的禮節、禮數中,講究孝敬尊長。新娘過門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向公婆及其他長輩敬茶??腿藖砹?,為了表示歡迎和尊敬,主人一定要捧出香茗,就是在下逐客令的時候,也忘不了斯斯文文地端起茶杯,含蓄地送客,茶的妙用只是在中國才能體現得這樣精深,而這恰恰是儒學思想中一切以人為本的精神在日常茶事中的反應。儒學思想,講究平和、寧靜,而“仁”和“禮”是儒學思想的充分體現。
茶文化中“中庸和諧”的哲學思想
中庸是儒學家的重要思想。“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儒學家認為中庸之道出自于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之道是來自于最高的價值實體天道人道秉承天道而生,而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中,即“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就在身邊,修身得道。中庸是修身之道。儒家把中庸思想作為其修身的核心準則,中庸即致中和。中者,即自然適度,使事物處在最佳狀態,不偏不倚,不過亦不及。和者,即和諧有序,是事物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叭f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辈煌再|的事物互動互生、和諧共存,這是自然法則。推至于人,君子之道就是與人相處既尊重別人的意見或見解,恭敬謙虛又不喪失自己的原則立場和而不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人們的通達之道。達到中和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運行不息,萬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之道無疑標榜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的價值觀,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因此,禮之用,和為貴。修身以道,要做到中庸之道,必以德自律。生活中的謙謙君子們,貫穿在茶事中的就是中和思想。
茶道以“和”為最高境界,體現了文人對深植于社會中儒學家中和思想境界的推崇以及對茶事的聯想。通過習茶品茗的茶事使人修養自省、平和、儒雅、謙恭的人格魅力,這是中庸處事的必備德目。儒家把“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由小而大的人生追求用一種行為準則貫穿起來,那就是“中庸”,一種周正平穩的處事之道,從而造就了傳統的中國文化的平和之氣和傳統中國人的清臺,這在茶文化里表現的淋漓盡致,自古人們以茶喻事,以茶喻道、以茶喻治國之道。
時至今日,人們也能從陸羽制作煮茶風爐形成與銘文中深深體味到儒家中庸思想的社會價值。茶文化的興起,倡導了一種良好的茶風茶俗,強調儒家中庸、守一、和諧、誠實、完善的律條。體現較為廣泛的飲茶風尚以及修行者的通過茶事參悟大道的心志。
茶道中也彰顯了中庸的另一個思想“誠實”、“誠意”?!吨杏埂诽岬健罢\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也”。誠實是天道的法則,做道誠實是人道的法則。曾參在《大學》中寫的:“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財富可以修飾房屋使其華美,道德可以修養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寬廣開朗,則身健體康。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誠實。這一儒家思想在現實人際交往中則表現為以誠相待的禮節,貫穿于茶事中的就是敬茶的誠意,是對人的彬彬有禮和坦蕩誠意。縱觀古今茶事,中庸思想是茶道乃至整個茶文化之圭臬。
篇9
關鍵詞:茶道精神;大學生;人文素養
一、茶道精神的內涵在人文素養中的體現
中國茶道的“四諦”:即“和、靜、怡、真”。人文素養是指人們內在的人文精神修養、精神素質和基本修養,以及從內在的素質精神外化出來的行為??梢哉f人文素養體現一個人的內在思維與外在行為。茶道精神的品質滲透到個人的素養形成中,將會提高個人的情懷,增強個人認知,陶冶個人情操。1、茶道精神之“和”“和”是中國的哲學思想核心,是茶道的靈魂;在人與社會及人與人的關系上,儒、佛、道三家都是提倡“和為貴”,為人不露鋒芒,處世無爭,從當下大學生行為特點來看,很多大學生自我意識強烈,換位思考和尊重他人意識淡泊,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思想有待增強。2、茶道精神之“靜”“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修身養性,追求自我,就需要專心一意,成思冥想,在我國社會風氣十分浮躁的當下,不少的學生三心二意,既想考各種證,學好專業知識,又想兼職掙錢;既想獲得各種獎勵,又想不勞而獲,成天無所事事,因此,培養學生專心志志的精神素養是很有必要的。3、茶道精神之“怡”“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在這里可以被理解為情趣、興趣,主要體現為個體應注重培養自己健康的興趣愛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來,從各主流媒體的反饋來看,由于情感的不可控性,大學生存在許多異常行為。原因雖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健康的興趣愛好則是不容忽略的因素之一,所以培養學生健康的興趣愛好,豐富業余生活也是很重要的。4、茶道精神之“真”“真”是中國茶道的終級追求,在本文中主要指向真實。部分大學生為了獲得獎助學金謊報家庭情況,為了拿到畢業證、學位證,不惜花重金請人代考英語四級、畢業論文,弄虛作假,這樣的習氣不僅損害自己,也會影響他人,助長某些行業,擾亂社會秩序,三觀有問題的學生走入社會以后,那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培養待人真心、說話真誠、心境真實的大學生很重要。
二、茶道精神對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
中國茶道清神是茶的自然屬性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所形成的獨特精華。茶道精神涵蓋了人們對道德修養的向往,可以培養人的情操,幫助人們養成良好的習慣,進而提高人的人文素質。這些精神的傳承對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是尤為重要的。1、幫助大學生提高禮儀素養在世風及自由之風盛行的當下,人們很多時候都很隨意,很多的大學生更是自我,與老師見面不打招呼;老師走訪寢室不讓座,無動于衷;與同學交往中,我行我素,經常自我為中心等等,這樣的狀況對學生的成長是不利的,然而中國茶道中有著豐富的禮儀講究,這對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影響更是不言而喻的。如敬茶禮,是中國古老的禮儀傳統。在敬茶禮中,首先必須凈手,這是對客人最起碼的尊重;其次要凈杯,確保茶具的整潔、干凈;最后以“鳳凰三點頭”的手法表達了對客人的歡迎,中國家庭對到家做客的人都是以茶相迎,表示友好、歡迎,這樣的精神對大學生思想教育及個人素養的提升有著巨大的啟示作用。2、幫助大學生修心養性我國的茶道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人們可以通過了解茶文化,提高對生活的感知,從而升華他們的心性。因此,對大學生進行茶道精神的傳承,對學生的認知都會有著不同程度的改變,尤其對那些存在誠信缺失、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一些消極現象的學生來說,更是要加強引導、教育,轉變思想,凈化心靈。茶道的核心就是品德上的升華,茶道精神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引入,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這與當前提倡的素質教育也是不謀而合,既能提高學生的個人能力,也能讓學生修心養性。3、幫助大學生提高綜合素養茶道中的茶藝,有著嚴格的講究。茶藝演示就是一個高雅藝術形態的展示,人們會隨著無形的肢體語言的表達而提升思想境界,修習茶藝是有利于人的綜合素養提升。無論是演示者,還是觀賞者,茶藝表現的韻律都會植入人心,學校經常開展茶藝表演活到,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擴大更多更好的與他人相處的機會,學生自身的綜合素養提高也就在潛移默化中實現。
三、茶道精神在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中的提升渠道
茶道精神在大學生素養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那學校是大學生素養提升的基地,學校教育任道而重遠,學校可以從幾個方面開展工作:1、學校把茶文化類型的課程設置為公選課,鼓勵學生選課茶道精神對提高大學生人文修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學校重視學生的人文教育,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開設與茶文化相關的公共選修課,鼓勵學生積極參選課程。安排有相關專業背景的教師進行授課,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茶道精神,茶道精神和茶文化的精髓通過課堂學習而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學生受到茶道精神的影響后,提高認識、調整心態,以積極、健康、和諧的態度支面對學習各生活。2、學校組織開展與茶藝演義活動,豐富業余生活除了課堂理論知識的教學,學校定期開展茶藝演義活動,鼓勵學生參與。茶藝通過嚴格的規律促使人們以高尚文雅的方式表現思想和文化修養,通過細小的動作,把人的身份、修養從行為上表現出來,演示者氣定神閑,進退有度,觀賞者會心領悟、如沐春風。茶藝演示活動的開展,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提高生活情趣,在操作或欣賞茶藝演示的過程中,其心緒會受到感染,心靈得到凈化,人生得到豐富,生活得到美化,認知得到改變,從而提升人的內在修養。3、學校組織開展茶療養生講座,鼓勵學生飲茶茶在中醫有很多的功效:安神、明目、益思、下氣、消食、醒酒、減肥、清熱解毒、去痰、通便、益氣、降血脂、降血壓、抗癌、抗衰老等等,所以,學??砷_展品茶與養生方面的講座,讓更多學生了解到茶的功效,鼓勵帶動更多的學生飲茶,養成良好的習慣,即強身健體,又提高生活品質,增添生活情趣。4、學校組織開展茶文化主題班會,加深學生認知茶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是茶的故鄉,茶的知識,茶的禮儀,茶道精神等是學生增長見識的重要內容,學校組織開展“學茶識,知茶藝,習茶德”的主題班會,讓學生了解茶知識,知茶藝,習茶德,普及清和、儉約、廉潔、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提升自己淡泊清尚的氣度,增強空靈虛靜的心境,達修身養性、品人生百味之目的。
篇10
關鍵詞:茶藝教學 表演 背景音樂 選擇 融合
茶藝是一種藝術形式,源于唐代的燦爛文化,通過宋、明、清幾代的歷史發展,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它融茶藝術、飲酒藝術、表演藝術、環境藝術和音樂藝術為一體。茶藝表演是將茶性特點、沖泡技藝、審評要求、茶藝禮儀等藝術化、形象化的基礎上,由茶藝表演者營造出優雅和諧的品茶環境和氛圍,使飲茶、觀賞的人在欣賞、品飲過程中享受茶藝之美,感受茶文化的深刻內涵乃至領悟人生哲理。作為一名茶藝專業的音樂老師,筆者深知隨著社會生活質量的提高,促進了文化品位的提高,在茶藝表演中,音樂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不同民族、茶類、主題的茶藝表演形式都有所不同,選取烘托氛圍的背景音樂也應不同。在茶藝專業茶藝表演的教學當中,應該更加具體透徹地給學生分析,讓學生知道該藝術是包含了茶的茶性特征、沖泡特點、表演流程和地方文化風俗特點以及茶藝主題等多方面因素。因而如何結合茶藝表演和音樂藝術之美,合理選擇茶藝表演背景音樂,才能更好地營造出茶藝表演及品飲環境和氛圍是筆者探者的重點。
一、茶藝表演和音樂的個性與融合
1.茶藝表演的基本內涵
大眾理解的茶藝表演是以茶道文化與美學內容為基礎,并以茶葉的沖泡及品飲過程作為藝術表演的載體,同時將音樂、演藝、書法、繪畫、文學、服飾、場景等各個細節要素有機地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表現形式。茶藝表演是在具有悠久歷史深度的茶道活動中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同樣是傳統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茶文化與藝術相融合的產物。飲茶儀式可以使飲茶在優雅和安靜的環境中冥想,享受茶禮的美,靜悟茶的精髓。茶藝表演源自古代勞動人民,不僅具有歷史深度,也同樣是一種大眾文化,具有廣度。據有關文獻記載,魏晉思想奔騰時期就出現了茶藝表演的雛形。隋唐文化綻放時期,茶藝表演日漸成熟。明清文化集中時期,茶藝表演逐漸融入社會生活和各地民風民俗之中,并成為了一種歷史積淀。雖然我國茶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但是在文獻記載中并未出現“茶藝”一詞,直到20世o80年代,“茶藝”的稱法才被引入,逐步形成了程序化、步驟化的茶藝表演。
2.音樂的基本內涵
音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涵蓋了器樂、聲樂、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每一首音樂都有它獨立的個性,是創作者當時全部感受的載體。在音樂藝術中存在著名的兩分法的論斷:特殊與非特殊內涵,屬于音樂藝術內涵理論的基礎論據。兩分法的 “特殊”和“非特殊”表示“專有”和“非專有”,相比較而言,后一組容易產生“非獨有”與“獨有”等歧義。在當代藝術表演藝術中,音樂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語言,它有一種傳達情感、藝術結構、營造氣氛的場景等功能。
3.茶藝、音樂藝術層面的多樣化融合
中國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表演形式多樣、民族風情不同,民俗茶藝表演也各具特色。近年來,茶藝表演形式越來越多元化,各地代表的民俗茶藝紛紛有自己的特殊內涵,如北京蓋碗茶、潮汕功夫茶、四川摻茶、白族三道茶、藏族酥油茶、廣西六堡茶等,這些全國各地的茶藝表演結合當地特色的音樂涌現出濃郁的民族風味,充分體現了我國多民族的特色與幅員遼闊的地域風情。因而,在特色少數民族茶藝藝術展現中,不僅要講究沖泡技藝、品飲藝術、服飾細節、布景等,還應選擇能靈活運用代表著民族特色的背景音樂,更加全面化地展現出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與飲茶習慣。例如,在云南白族三道茶茶藝表演中,茶藝師不僅要展示沖泡茶的技巧,炮制熱茶還需要用特色土陶茶具,這樣能夠豐富茶藝表演的民族意義。
4.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的類型和特點
(1)中國古典名曲。傳統中國的古典名曲大多采用洞簫、琵琶、古琴、古箏、二胡等音樂,通過獨奏或者是合奏來表現的。而這其中古典名曲所體現的情感是委婉卻又纏綿、細致真切、感情細膩的。所以,在當代茶藝表演中結合古典名曲,恰恰能促使茶客快速融入品茶道氛圍中,心曠神怡,縱身道法自然。同時,在古典名曲中,尤以反映高山流水之音、登高思鄉之情、月下朦朧和禽鳥之聲的曲目可作為茶藝表演背景音樂。正如反映望月之情的《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月兒高》《關山月》《彩云追月》《霓裳曲》《漢宮秋月》《燈月交輝》以及《秋胡月夜》等。這些傳統音樂能夠讓品茶客如臨其境,在觀賞湖光月色之美時,欣賞茶道、茶藝表演之美?!队墓惹屣L》《瀟湘水云》《匯流》及《流水》等汲取大自然山水之美的曲調,給茶客帶來自然和諧之美,煥發了品茶客對大自然的無比崇拜與贊美之情,從而引發對茶、對茶藝表演的關注。匯聚念情、念親的《陽關三疊》《遠方的思念》《情鄉行》《塞上曲》等,將其置為背景音樂,真真切切地將茶客與茶之間建立起細膩深厚的情感。《平沙落雁》《鷓鴣飛》《空山鳥語》及《海青拿天鵝》等表現自然鳥獸的傳統音樂。能夠讓茶客真切感受到中國傳統藝術的震撼美,讓茶客進入茶道自然,更好融入茶的世界。
(2)近代作曲家所譜寫的背景音樂。不同于古典名曲的和諧柔美,《閑情聽茶》《桂花龍井》《茶雨》及《聽壺》等近代名家創作的音樂則富有意境,這些都是近代作曲家們專為品茶、茶藝表演而創作的背景音樂。在茶客品茶時,伴隨這些獨具意境的音樂,能夠將茶客嘈雜的心帶入茶的優美意境內,讓茶客縱情感受到茶文化的精髓。
二、不同風格的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選擇
1.根據茶藝表演所要傳達的茶性來選擇
茶藝表演形式豐富多樣,使得我們必須根據要表演的茶類及茶性來選擇相應的背景音樂。我國是茶業大國,目前有白茶、綠茶、紅茶等六大茶類及其他再加工茶,種類繁多。茶的種類不同,它所涉及的沖泡技藝及表演藝術也會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上所述,不同的茶類因其茶性不同,它的外形、香氣、滋味、加工、沖泡、品飲方式等都各不相同,在進行茶藝表演時,明確要由所要傳達的茶性來匹配對應的樂曲。例如,綠茶的加工方式、沖泡程序相對較為簡單,茶香清淡、茶湯滋味鮮爽、顏色淡雅,根據茶性應選擇較素雅、簡潔、悠揚的樂曲,因為豎琴、古箏、竹笛等傳統樂器,這些樂器在模仿清澈、 綿長的水流聲上比較突出。所以茶藝表演者可以選擇古箏或笛子演奏的樂曲結合綠茶茶藝表演。烏龍茶制作工藝繁瑣,茶湯香氣馥郁醇厚,茶性沉重濃厚,茶藝沖泡及表演程序復雜,所以其背景音樂應該是以舒緩柔和而又情感飽滿的中國傳統古典音樂,如古琴、洞簫等,從而突出烏龍茶的茶性特點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而紅茶相比較其他茶葉茶性具有冷艷、高貴的特點,更有茶中之梅的美譽,可以選擇與梅花、寒冬等氣質相近的樂曲作為紅茶茶藝表演的背景音樂。茶藝專業教師在茶藝表演教學中,要教會學生根據茶葉的沖泡方法,并在了解茶性的基礎上如何選擇運用背景音樂,將樂曲與茶葉獨特的氣質進行糅合,達到渲染氣氛,彰顯茶藝表演所具有的獨特藝術氣質。
2.各民族風俗與茶藝表演所需背景音樂的有效融合
我國是茶葉、茶文化的發源地,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各個民族的茶俗及表演方式風格迥異,時間與空間共同積淀出了我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現階段,國家鼓勵發揚民族文化,各代表少數民族特色的茶藝表演也逐漸興起和傳播,成為茶藝表演的特色組成部分,少數民族的茶藝表演很好地結合了本民族的民俗及歌舞藝術,如藏族的酥油茶、傣族的竹筒茶、廣西的龍虎斗、白族的三道茶等都展現出少數民族的文化魅力,在其茶藝表演中多數表演要求環境、服飾、道具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因此所運用的背景音樂也必須能夠表現出其民族民俗特點,才可以充分發揚該民族的傳統茶俗文化。例如傣族的竹筒茶,在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選擇上,可以選擇具有云南傣族特色的樂器演奏的樂曲,例如葫蘆絲、巴烏等演奏的《歡樂的巴烏》《竹樓情歌》等。在茶藝表演過程中背景音樂對茶藝動作及表演氛圍進行了美的襯托與渲染,在茶藝表演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各民族民俗茶俗文化,選擇當地民族樂器樂曲及民謠為茶藝表演的背景音樂,也可與當地特色舞蹈進行節奏配合,使茶藝表演精彩更具有特色。
3.根茶藝表演的主題來選擇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各地方都推出當地最具特色、主題鮮明的茶藝表演。目前茶藝表演形式多樣,風格迥異,設計新穎,主題各不相同。而茶藝表演的主題就是寄情于茶,讓茶作為一種有效載體來表達其中細膩的感情。創作者們可以根據不同茶類的表演程序及茶性特點,讓茶藝表演可以有更多的主題選擇。正如寫作文一樣,可以有表達勵志、親情、學習、互現幫助等正能量主題。例如筆者學校2016年茶藝參賽作品:潮汕功夫茶情思――《守望與歸盼》這一主題茶藝,是以潮汕功夫茶的沖泡流程為表演主體,描述了忙于生計的子女在外努力拼搏與家中老父母的守望,通過一杯功夫茶,表達了兒女的思鄉之情,家中老父母的思念、支持與期盼。那么前面溫洗器具、賞茶、納茶、洗茶泡茶部分的背景音樂是選擇了一首比較安靜的古琴,古琴音色厚重、幽靜,古樸,能夠很好地敘述出子女在外打拼的努力、辛苦和思鄉之情,以及家中老父母對子女默默的守望與支持。而在茶藝表演的分茶、獻茶與結束部分,筆者選擇一首古箏與多種樂器合奏的感人曲子,把表演及主題推向,表達了子女及老父母的相思之情,渲染現場氣氛。
主題茶藝合理選擇背景音樂的難度是非常高的,它必須結合前文3點的所有內容,再賦予一個鮮明的主題思想,最后再來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這一切都是比較需要技巧性。茶藝專業教師應該在上課過程中,對音樂進行比較系統的介紹,從簡到難,循序漸進,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小結
當前,我國常見的茶藝表演多以重沖泡動作、輕背景音為主,以致很多不同風格不同主題的茶藝表演都使用了一樣的背景音樂,造成了欣賞、品飲者的審美疲勞,從而削弱了對茶藝表演動作的直觀感受,無法縱身其中。所以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的選擇,考驗著茶藝專業的教師、學生和茶藝愛好者的智慧。為滿足欣賞者對茶文化的精神追求,茶藝文化的教學人員、創作傳播人員務必要對背景音樂的選擇進行合理的解析,與茶藝表演相糅合,更深層次地表現出茶藝表演的精髓。
參考文獻:
[1]許遠偉.論音樂在茶藝表演中的重要性[J].福建茶葉,2016(4).
[2]胥佳.淺談農村茶藝表演中的肢體語言及審美[J].農民致富之友,2015(16).
[3]陳力群,郭威.茶藝表演闡微[J].藝苑,2014(2).
[4]劉鐘瑞.淺談茶藝表演中的技藝和氣質[J].農業考古,2006(2).
[5]劉盛龍.感悟茶藝表演[J].農業考古,2004(2).
[6]張明行.帝國茶苑舉辦中國茶藝表演洋觀眾齊鼓掌謝幕場面感人[J].農業考古,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