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影響范文

時間:2023-07-10 17:21: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文化的影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茶文化的影響

篇1

摘要:歐洲人關于中國茶葉的記錄可以追溯至16世紀。正式傳入歐洲的時間為17世紀,西方國家逐漸興起茶葉消費。在眾多國家中,形成茶文化體系的只有英國,這一文化不僅僅扎根于英國本土文化中,同時,受到國外社會、經濟以及政治等因素的影響,在其形成過程中借鑒亞洲國家的飲茶傳統,最終形成具有英國特色的茶文化體系,并成為英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本文結合英國茶文化的主要內容以及對社會方面的影響進行闡述,積極探索英國茶文化的本質。

關鍵詞:英國;茶文化;內涵;社會影響

茶起源于中國,目前,全球有100多個國家與地區在飲用茶。雖然說,茶的飲用已經開始普及化,但能夠形成茶文化體系的國家卻并不多。許多人認為英國茶起源于歐洲大陸,實際上紅茶來源于中國。在英國,出名的英國紅茶種植園寥寥無幾。英國人對紅茶十分熱愛,同時,飲茶歷史也比較悠久,才將紅茶冠以“英國”的前綴。隨著歲月的流逝,茶葉在英國的整體文化中意義逐漸加重,不僅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交際、應酬場合的常客,飲茶從一種飲食活動逐漸演變為高品質、高格調的文化產品。因此,要想進一步了解英國茶文化,就要重視英國茶文化對社會的影響方面的探究。

1英國茶文化的主要內容

文化這一概念意義深刻,從廣義講,文化是指人們經歷社會變遷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換句話說文化就是人們在進行創造的過程中所獲得的一切。從狹義的角度上講,文化是指一種社會的意識形態,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人類精神財富,如文學、科學、教育等等。從文化體系的角度看,文化可以分為兩大體系,一是技術,二是價值。技術是指物質領域方面,價值是指人們在進行一切社會活動過程中形成規范、人格以及人格性的事物。因此,筆者在進行英國茶文化探索過程中,重點探討英國茶文化的價值體系。

1.1英式早茶

在晨起,英國人要飲早茶,又稱之為“開眼茶”。主要以紅茶為主,聚濃郁與清新為一體,色澤鮮亮、口感出色。若是有客人,一般來說,會給客人一杯早茶,這是提醒客人清醒最好的方法之一。同時,在早茶期間,主人與客人還可以進行交流,對于客人的就寢情況進行詢問。在英國,早茶具有重要地位,為了方便喝早茶,英國人發明了專門的飲茶工具,即茶婆子。

1.2英式上午茶

英式上午茶是英國人的一種飲茶習慣,這一飲茶習慣并不為人所知,又被稱之為“公休茶”。時間約為20分鐘。在上午11點的時候,無論是貴族還是上班人員都會休息一會,喝一杯茶,是工作間隙的一種調劑方式,由于客觀因素的限制,上午茶最簡單。

1.3英式下午茶

英式下午茶是英國茶文化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茶文化的主要載體。這主要是因為沒有茶葉種植的英國人民,積極發散思維,利用貿易,對飲茶方式進行創造,英國茶文化就是憑借英式下午茶享譽世界,同時,也是英國人典雅生活的一種代表。在英國,正式的下午茶最為講究,內容極為豐富。首先,主人要選擇家中或是茶室中最好的房間作為飲茶聚會的場所,對茶具、茶葉的選擇有要求,不僅要精致,還要高檔,同時,對所上的點心,選擇一個三層的瓷盤盛放點心,第一層一般為三明治、手工餅干;第二層是英國傳統的松餅、果醬、奶油;第三層則是時令水果、美味小蛋糕等。食用過程也有一定的規定,一般從下向上的順序進行。

1.4英式晚茶

有學者認為英式晚茶也是下午茶的一種,但是按嚴格意義劃分,主要是按照時間的不同進行。晚茶一般在下午6點左右開始,也可以將晚茶與晚飯合并到一起,更具有平民化色彩。在這一飲茶過程中,對內容以及形式沒有過多要求。

2英國茶文化的影響

2.1對英國生活方式的影響

在茶文化幾百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其飲茶方式發生多次變換:剛開始,英國民眾將茶葉作為來自東方的一種藥材進行使用;其次,英國皇室開始接受飲茶,并融入到飲食文化中;再次,由于由上而下的推廣方式,飲茶逐漸成為中產階級高雅的代名詞;最后,隨著其飲茶習慣的改變以及文化的發展,茶已經成為人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16世紀早期,人們沉溺在咖啡、啤酒中,雖然部分大陸國家已有飲茶消費,但是并未引起重視。在17世紀,英國人將茶葉作為一種藥材在本國使用,有人開始意識到東方茶葉的多重用途。直到1662年,皇室對飲茶開始推崇,并逐漸演變為一種宮廷禮儀。尤其是1685年,英國的光榮革命之后,新女王正式將茶葉帶入到英國。皇室人員開始推崇飲茶活動,相應的貴族人們開始紛紛效仿,家庭式的茶會逐漸成為當時最流行的社交禮儀,同時,茶會也是地位的象征。在17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初期,英國本土的咖啡室開始販賣茶飲料,“湯姆式咖啡屋”的成立,更是進一步推動飲茶活動的普及。由于這一咖啡屋的茶飲價格合理,口感佳,環境優雅,人們不僅可以在咖啡屋中飲茶聊天,還可以進行會客、演講以及看雜志等娛樂活動。隨著這一消費方式的流行,英國的咖啡室數量不斷增加,由于皇室擔心人們聚眾鬧事,在1675年,曾一度頒令禁止咖啡室的開放。但是,由于英國皇室也飲茶,加之歐洲與亞洲的貿易交易開始發展,咖啡室又開始興起。在18世界初,茶葉逐漸取代咖啡的位置,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在英國茶文化發展過程中,女性力量不可忽視。女性是家庭消費最為有力的支撐,飲茶活動之所以快速走進英國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女性的推廣。到了18世紀,隨著茶葉貿易的發展以及茶價的降低,女性開始推崇飲茶活動。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英國飲茶活動開始轉變,單純的家庭形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商業性的飲茶場所———茶室開始出現。到了20世紀,茶葉在英國的地位已經不可撼動,英國還成立了茶業聯盟,認為茶葉不僅僅可以作為一種休閑活動,同時茶葉中具有對人體有利的物質———黃酮素,還可以作為一種保健飲品,促進人們的身體健康。

2.2對英國紳士風度的影響

英國人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具有紳士風度,在以男性地位為主導的社會中,紳士風度的體現主要表現在男性的行為舉止、文明儀態以及對女性的尊重等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公平合理的競爭原則;二是理性主義原則;三是強烈的國家榮譽感以及高度的自尊意識。從紳士風度出現的時間看,出現于茶文化形成之后,并深受英國茶文化的影響。茶文化對英國紳士風度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2.2.1對男性服飾的影響

在英國,茶文化具有較為嚴格的服飾要求。在維多利亞時期,男性出席茶會必須身著燕尾服、戴高帽,手持雨傘。即使是出席一般的社交活動,也要遵循一定的衣著規范。在英國,男性的衣服總是干凈、整潔的,手縫西裝是有格調紳士的象征。在這一時期,對于男性服裝的顏色也有所要求,例如,西裝外套顏色一般為暗色系,而襯衫則需要鮮艷一些。對于服飾的用材有一定要求,例如,夏天一般使用亞麻布,冬天則選擇純羊毛材質。除此之外,配件也有一定的要求。

2.2.2對男方式的影響

在飲茶活動中,英國人具有嚴格的社交禮儀,男士除了服飾要符合相應的規定,同時,還要做到行為大方穩重,物品要輕拿輕放,保持茶室的安靜。對于身邊的女性要保持紳士風度,主動為女。因此,在紳士風度形成的過程中,極大受到了茶文化的影響,這一影響不僅僅體現在茶會等場合。同時,這一影響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較為常見。在實際生活中,男性重視生活細節、溫文爾雅。除此之外,男性還要保持禮貌、謙虛的風度,在保持自身尊嚴的同時能夠體諒周圍的人群。

2.2.3對男性價值觀的影響

以上行為規范或多或少體現出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英國社會的精神價值觀與歷史發展的軌跡不盡相同,人們開始追逐飲茶這一高雅生活方式。隨著英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政治制度的現代化發展,人們開始追逐上流人士的風尚,尤其是對飲茶活動的追捧。在飲茶過程中,人們享受到貴族化的生活情趣,快節奏的工業化生活方式逐漸改變為享受型生活。雖然說紳士風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與固步自封的特點,但是其強烈的個人主義精神在英國的發展過程中依舊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2.4對男性性別觀念的影響

在英國茶文化發展的早期,最主要的體現是純粹的男性特色,因為,在那一時期,女性是禁止進入咖啡館。隨著飲茶生活習慣的改變,飲茶活動逐漸家庭化、社會化。女性角色在這一過程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在維多利亞時期,在飲茶活動中,女性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不管是進行公共飲茶活動,還是進行家庭飲茶活動都需要女性為主導。因此,部分學者將英國茶文化稱之為“淑女茶文化”。在這一飲茶活動中,男性所起到的多為禮貌參與。這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茶文化直接體現出對女性的尊重。

2.3對英國民族精神的影響

英國的茶文化來源于東方,但是在接受與融合過程中發生根本性變化,在將飲茶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過程中,英國人進行了集體茶會、茶舞等休閑娛樂方式的開發,豐富自身生活。通過具體分析發現,英國茶文化主要是以個人、集體為單位,進一步體現出英國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同時也表現出英國“以個人為中心、保持獨立”的民族精神特征。在英國,茶文化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視規則與傳統,在進行高雅品質體現的同時,更體現出一個人的內涵,這些表現進一步體現出英國的民族精神,即保守、認真以及追求體面。除此之外,這一民族精神還體現在茶文化的實用性。與東方茶文化不同,英國將飲茶逐漸融入到一日三餐過程中,并有固定時間與場所,不會隨意進行茶會的開展,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英國人務實的特性。在英國茶文化形成過程中,對民族精神影響還表現為近代女性解放思潮的涌現。在此過程中,女性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皇室女王對飲茶活動的推廣,到下午茶的發明,一直到19世紀在茶會中女性地位的不可撼動,茶文化體現出女性的絕對主導地位。在維多利亞時期,在飲茶活動中,女性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不管是進行公共飲茶活動,還是進行家庭飲茶活動都需要女性來主導,而男性所起到的多為禮貌參與。

3結語

英國茶文化扎根于英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因此,形成于東方不同的飲茶文化,在英國,茶文化缺乏農業國家的影響,更多體現出資本主義國家的內容,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其茶文化的內涵以及內容也存在不同的變化。從其影響方面來說,對英國社會及民族精神影響較大,因此對英國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葉盛珺.文化傳播視角下中華茶文化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J].茶葉,2015(4):223-226.

[2]姚馳.基于中英茶文化差異解析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J].福建茶葉,2016(3):275-276.

[3]徐常利.解析中西方茶文化的內涵及生態翻譯研究[J].福建茶葉,2016(7):298-299.

[4]蘇花青.英國茶文化及其影響分析[J].福建茶葉,2016(8):385-386.

[5]《多維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出版[J].農業考古,2011(2):46.

[6]樂素娜.中國茶文化在東西交流中的影響———以英國茶文化為例[J].茶葉,2011(2):121-122+126.

[7]趙宇.紅茶文化及其在英國文學作品中的體現[J].福建茶葉,2016(9):388-389.

篇2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韓國社會;影響

1.茶文化的穿入

“梵香引幽步,酌茗開凈筵”,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韻味濃厚。韓國與中國地域上唇齒相依,自古以來就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聯系,在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凝成了深厚的友誼。茶文化是兩國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內容之一,特別是茶文化作為兩國文化交流關系的紐帶,一直起著重要作用。喝茶,對于韓國人而言,是一天忙碌中最珍貴的時光,盡管在韓國咖啡文化盛行已久,但歷經幾個世紀的沉淀,茶文化已與韓國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獨具韓國特色的茶文化。喝茶對于韓國人來說已越來越流行。

2.中韓兩國茶文化交流

早期茶的傳播者主要是佛教徒,而佛教最初傳入高句麗為公元372年,因此可推測茶傳入朝鮮半島時間大約在公元四世紀以后。在六世紀和七世紀,新羅為求佛法前往中國的僧人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國經過10年左右的專心修學,爾后回國傳教的。他們在唐土時,當然會接觸到中國茶文化,并在回國時將茶和茶籽帶回新羅。韓國古籍《三國史記》載:"前于新羅第二‘卜七十弋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時,已有茶。"善德:女王已屬三國時代末期,故韓國飲茶不會晚于七世紀中葉。

三國時期,是韓國開始引入中國的飲茶風俗,接受中國茶文化時期,也是韓國茶文化萌芽時期,但那時飲茶僅限于王室成員、貴族和僧侶,用茶祭祀、禮佛。

3.中韓兩國茶文化異同

由于韓國的茶文化是從中國從中國傳入,因此兩國茶文化具有一定共同之處。例如,朝鮮半島在三國時代以飲用餅茶為主;高麗時代以飲用碾茶為主;朝鮮時代以葉茶為主要飲用茶。在我國宋元時期,韓國普遍流行宋的“點茶”;在元代后期,中國茶文化在韓國進一步加深,“茶房”、“茶店”等等逐漸興起;80年代,韓國專門成立了“韓國茶道學院”教授茶文化,韓國的茶文化又再度復興。中國茶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后,不斷與韓國茶文化相互交融、彼此滲透。韓國茶禮的精神“和、敬、儉、真”傳承了中國茶文化的主旨,中國人心地善良、以禮待人、簡樸廉政、以誠相待的特點,也深深的影響到韓國。

與中國葉茶不同,韓國本地傳統茶在韓國也非常流行。“傳統茶”不使用茶葉,可以放幾百種材料,大多數會加入蜂蜜。“傳統茶”不用開水沖泡,而是將原料長時間浸泡、發酵或熬制而成,是一種天然與健康的飲品。具有藥用價值的各種湯,包括藥丸和膏熬成的湯,都被稱為“茶”,這便是“傳統茶”的前身。現在,韓國“傳統茶”已經成為一種強調天然和健康的甜飲。

韓國的茶文化深受中國的茶文化的影響。傳統的韓國茶禮,與日本茶道有些相似。而高麗五行茶禮突破了這種模式,人數較多、內涵有所豐富,是韓國層次較高的茶禮。

4.中韓兩國茶道的比較

韓國的茶道精神是以新羅統一初期的高僧元曉大師的和靜思想為源頭,中經高麗時期的文人李行、權近、鄭夢周、李崇仁之發展,尤其以李奎報集大成。最后在朝鮮李朝時期高僧西山大師、丁若鏞、崔怡、金正喜、草衣禪師那里得到完整的體現。元曉的和靜思想是韓國茶道精神的根源,李奎報把高麗時期的茶道精神歸結為清和、清虛和禪茶一味。最后由草衣禪師集韓國茶道精神之大成,倡導“中正”精神。總的來說,韓國的茶道精神即敬、禮、和、靜、清、玄、禪、中正,其中融合了儒道釋的思想,而敬、禮、和、清、中正主要體現了儒家思想。

中國的茶道精神源于陸羽《茶經》“儉”的思想和釋皎然的“全真”思想,中經裴汶、趙佶,至朱權而集大成。中國茶道精神可概括為清、和、靜、真、儉、淡,老莊道家的思想成分重一些。

韓國茶道受儒家思想影響最大,故重敬、禮、和、中正;中國茶道受道家影響最大,故重清、真,返樸歸真,任運自然。

5.結語

中華茶藝在當代是清一色的泡茶茶藝。韓國茶禮則以泡茶為主,點茶為次。中華茶藝重茶的品飲、沖泡藝術,韓國重禮儀形式,“工夫在茶外”。韓國受地理環境、氣候環境限制不適于種茶,故無論是茶的產量還是質量韓國茶都無法與中國茶相比,他們不能象中國人那樣可以品嘗種類繁多、風味各異的茶葉,故只能在茶道器具,茶道的程序和禮儀上花樣翻新,日趣繁復。中國茶道重茶、重藝,韓國茶道重禮、重儀,兩國彼此取長補短,又兼具獨特性,韓國茶文化體現當地文化特性的同時,也是儒家思想在朝鮮半島的一種文化體現。

參考文獻 

[1]從儒釋道三教的角度來看中韓茶文化 - 周瓊瓊 孫威江 - 《 福建茶葉 》 - 2011,33(1) 

[2]中韓茶文化學歷教育的比較研究 - 蘇祝成 - 《 職業教育研究 》 - 2013,(10) 

[3]"茶禪一味"的三重境界 - 余悅 - 《 農業考古 》 - 2004,(4) 

[4]從跨文化交際看中韓茶文化 - 崔婧琪 - 《 福建茶葉 》 - 2017,39(6) 

[5]浩瀚無涯 世界之茶——“中韓茶文化交流會”綜述 - 柏凡 - 《 農業考古 》 - 2002,(4) 

[6]“中韓茶文化交流會”歡迎詞 - 曾紹陽 - 《 農業考古 》 - 2002,(4) 

[7]中韓茶文化交流與比較 - 丁以壽 - 《 農業考古 》 - 2002,(4) 

[8]韓國的三國時期是指從指在公元前57起到公元七世紀新羅統一三國,有七百年時間,值中國西漢宣帝至初唐高宗時期。這個時期在中國,飲茶風俗從巴蜀地區向中原廣大地區傳播,茶文化由萌芽進而逐漸發展。 

篇3

關鍵詞:日本茶文化;日本語言文學;價值影響;行為規范;精神內涵

日本語言文學是日本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具體的語言內容,還是體系化的價值理念,實際上都是當前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因此,了解日本語言文學,基礎在于內涵詮釋,更重要的在于融入和反映了日本茶文化作品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本茶文化體系影響下,其不僅豐富了日本語言文學的素材,更重要的是詮釋和表達了具體的理念內涵。

1日本茶文化的具體理念內涵分析

日本茶文化源于我國,屬于我國茶文化體系中的重要影響地區。我國茶文化融入日本之后,經過細致和優化,其逐漸與日本哲學理念和宗教文化等一系列內容相結合,從而實現了日本茶道藝術的創新與完善,可以說,日本茶道藝術又回傳我國,從而實現了日本茶道的回傳。通過對日本茶文化藝術進行分析,我們能夠從中感受到其中所具備的價值理念和精神內涵,因此深層次認知日本茶文化里的內涵,極其必要。當然,想要對日本茶文化理念內涵進行全面認知,不僅需要其對日本茶文化的物質元素進行了解,同時也需要選擇合適的認知載體。結合理念融入和元素分析,從而實現日本茶文化的全面了解。在日本文化體系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其將茶道藝術作為修身養性,提升自身價值思維的重要內容。可以說,在日本文化體系中,其將茶文化理念內涵進行了豐富創新,實現了文化元素理念和精神內涵的豐富與完善,無論是生活化,還是藝術化元素,都極其豐富。實際上,想要對日本茶文化進行全面認知,必須認識到日本茶文化是從我國傳入的,而且傳輸早期,其更多作為一種貴族生活元素,因此該文化體系中,融入了修身養性,價值理解等一系列完善的內涵要素,所以這就為日本茶文化體系的價值理念內涵奠定了基調,所以日本茶文化是從貴族文化推向社會大眾的,但是其根本上仍然具有文化理念的內涵融入。日本茶文化的影響,實際上是多方位的,尤其是整個日本語言文學體系中有很多與茶及茶文化相關的要素,我國茶文化及茶元素等內容傳入日本,并實現體系化創新發展的過程,實際上經歷了多個階段,從傳入到發展形成,直至反傳入我國,可以說,這不僅反映了日本茶文化體系的創新發展,同時也是日本茶文化體系的融合與體系化。日本茶文化對日本文化體系的影響是多方位的,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具體文化要素,都有茶文化的具體痕跡,因此,了解日本茶文化,就能對日本文化體系形成全面影響。而日本語言文學作為日本茶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價值詮釋,日本茶道藝術是其茶文化體系核心,而茶禮藝術則是日本茶文化體系的價值核心。

2日本茶文化對日本語言文學的具體影響

日本文學作品體系是日本文化的重要詮釋和表達,通過對這一系列文學作品的具體內涵和創作理念進行分析,我們能夠從中感受到對文化元素的借鑒和應用,當然更為重要的是日本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影響地文化,無論是具體的文化理念,還是文學作品創作都深受影響,因此探究日本茶文學作品的創作背景及價值內涵,能夠幫助我們全面認知茶文化在日本的影響,同時也能幫助我們了解茶文化影響下的文學作品創作。客觀的講,文學作品的創作與文化體系之間有著重要關聯,文學作品的基礎是文化體系,而文化體系也直接影響文學作品的具體創作。當然,任何不同題材的文學作品在具體創作時,都必須結合融入自身文化理念。對于日本文學作品體系來說,我們能夠從中尋找到多種與茶和茶文化相關的題材與作品,而在日本茶文化的具體理念影響下,很多日本文學作品從理念的應用和素材的選擇上,都具有茶文化元素的價值融入。日本茶文化對日本文學作品的具體影響,不僅在具體創作上,其實際上更是將傳統文化體系上所具有的精神理念和內涵,進行全面,有效融入。因此,通過對日本茶文化與文學作品之間的關系影響進行深層次分析,可以看到,從本質上分析,茶葉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綜合元素和內容,并且在生活應用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茶文化體系內涵,因此,認知和了解該文化體系的具體內涵,不僅僅有著豐富重要的作用價值,更重要的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理念的實質性融合。無論是具體的茶文化要素,還是傳統茶文化內涵,都能夠對我們了解傳統茶文化的發展和應用,有著重要幫助和價值作用,文學作品既是文化理念影響的結果,同時也是對整個社會生活發展的有效理解和準確認知,因此,通過對日本文學作品的具體創作內涵進行分析和了解,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社會發展的具體趨勢和方向有重要幫助。

3日本語言文學與日本茶文化的關系內涵

在日本文化體系中,可以尋找到很多與茶及相關的文學作品。當然也能從中看到茶、飲茶和茶文化的語言描述,而這不僅反映了茶文化在文學作品創作過程中的成熟度以及日本茶文化對日本語言文學的影響和價值應用。因此,結合日本語言文學體系發展應用過程的具體狀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茶文化理念影響到整個語言文學體系的價值內涵,更重要的是,也為日本文化理念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有效基礎。語言文學作為整個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其中所具有的價值理念,還是其具體的形成背景,實際上都是對當前整個日本茶文化傳承發展過程的重要內容。以日本茶文化為基礎的日本語言文學是日本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日兩國有著悠久的文化交流歷史,無論是文化理念內涵,還是具體的文學體系,其實際上都是互相影響,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文化體系。可以說,日本文化受我國傳統文化體系影響較深。自唐代開始,隨著多元文化傳承交往不斷推進,如今茶道藝術在日本本土形成了成熟發展,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日本文化體系發展日益成熟的今天,雖然有著廣泛市場認知度,但是無論是具體的茶文化理念,還是日本茶文化體系內的各項關聯要素之間,均存在一定問題和不足,因此探究日本茶文化體系中各項關聯要素,尤其認知日本茶文化對日本語言文學的具體影響,極其必要,在該背景下,充分結合具體文化傳播現狀,制定有針對性的發展對策就極其必要。通過深層次認知日本茶文化與日本語言文學的具體融合思路,能幫助我們完善了解日本茶文化的具體內涵,同時也能幫助我們全面了解與茶及茶文化相關的日本語言文學的具體形式及理念內涵。事實上,日本茶文化對日本語言文學的形成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和影響,其不僅提供了創作素材,同時其在交往過程中,也大大豐富了文學理念內涵,從而實質性推動了日本語言文學的成熟發展。

4當前日本茶文化的具體傳承思路分析

隨著當前我們對茶文化的價值認知日益成熟,如今,探究日本茶文化體系中所具備的文化內涵及價值理念,就極其必要。通過對日本語言文學體系的具體風格和特點進行了解,能夠幫助探究日本茶文化對整個語言文學體系的具體影響,尤其是在許多經典的日本文學作品中,有很多關于茶文化的理念融入和詮釋,比如,在詩歌的創作過程中,有很多描述茶的詩句,我們能夠從中品味到茶文化的理念內涵,所以,日本語言文學是茶文化傳承的重要要素。日本語言文學不僅是一種語言要素,更重要的是一種融入了豐富文化內涵和價值理念的體系化元素,通過對日本語言文學的具體狀況進行分析,我們能夠感受到其中所具備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了解日本茶文化,需要有良好的載體和基礎,日本語言文學作品無疑就是其中最好的切入點。通過對日本茶文化的具體創作思路進行分析,我們能夠看到其對整個文化體系的價值影響。隨著當前多元文化和現代文化傳承發展日益成熟,如今想要實現對日本茶文化的有效了解和傳承,就必須通過細化文化內涵,創新文化理念,優化文化思路,從而實現理想的日本茶文化傳承與發展。結合日本茶文化的具體理念和內涵,我們能夠感受到其中所融入的價值要素,而這正是實現其價值創新的基礎和關鍵。日本茶文化體系中所具備的茶道藝術理念,是當前日本茶文化傳承融合的精髓。認知文化需要有合適的載體和要素,實現對日本茶文化的理念,其關鍵和重點在與探究到適合兩者系統化融入的基礎。而隨著當前時代文化及機制理念日益成熟,日本茶文化在應用過程中,形成了內涵到形式上的影響。想要實現日本茶文化傳承的理想效果,就必須結合不同語言文學體系的價值理念,通過創新傳承機制,從而提升整個文化體系的實質性影響力。

5結語

雖然日本茶文化與我國茶文化之間有著體系化的關聯,但是日本茶文化對日本語言文學的具體形成、社會習慣和價值理念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人將具體的茶文化元素與價值理念內涵進行融入,從而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理念內涵。探究日本茶文化對日本語言文學的價值影響,能夠為我們系統化了解日本茶文化提供實質性幫助,同時也大大豐富了日本語言文學作品理念的創作素材。探究日本茶文化與日本語言文學之間的關系內涵,能夠創新與完善日本茶文化理念的傳承機制,同時也能實現日本茶文化的時代價值。

參考文獻

[1]董春燕.淺談“魚文化”對日本語言及文學的影響[J].比較教育研究,2013(7):118-121.

[2]李行健.日本近代文化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8):171-172.

[3]李軍杰.基督教文化對誕生期日本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16):353-355.

[4]高亞蘭.十字架與龍圖騰:簡論基督教文化與中國文化及現代文學的關系[J].思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126-128.

篇4

關鍵詞:老年人;助行產品;茶文化;茶思維

1茶與老人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瑰寶。發源于神農,聞名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于宋代,融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現已發展成為我國乃至東方甚至是全世界的一種燦爛而獨特的茶文化。它既是飲料,又可以用來防病、治病、健身,藥食一體,因而茶葉被人們譽為“萬病之藥”,“天賜恩物”,可以說具有重要的養生功效。喝茶的好處很多,可以使人精神振奮,增強思維和記憶能力,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含有不少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能明顯地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能抑制細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壽,還能預防老年性白內障等等,但其實最重要是它的文化:以德為中心,倡導無私奉獻,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倡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于人的心態平衡,提高人的文化素質。茶文化還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老年的需求無非就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從而延年益壽,茶的作用恰恰能夠滿足這些需求,這便促發了老人對茶的喜愛之情,反過來茶的文化也影響了老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影響著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因為老人愛喝茶,茶的品行也影響著老人,在眾多長壽老人那里得到了實際的驗證,愛喝茶的人,往往心平氣和,淡泊靜雅,心中無怨氣,看透世間萬物,能夠氣定神閑,保持身體健康。喝茶、品茶還讓老人結交到許多好友,盡管已歷盡滄桑,他們也需要在社會上獲得認同感,以茶會友,讓自己內心愉悅,慈祥安康。

2助行產品與老人

隨著年歲的增長,老人的生理與心理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退,行動障礙較為突出,這嚴重影響了老人的出行,使得老人的生活受到限制。老人不得不借助拐杖、輪椅等輔助器材才能完成基本的日常活動,更多時候,子女都忙于工作,無暇照顧老人,老人的身心得不到關注,容易產生孤獨感,所以,老年人應該多多參加戶外活動,多與外界進行溝通,對于腿腳不方便的老人來說,助行產品就是十分必要的工具。助行產品的種類很多,很多設計公司已經不單單是把它作為一個行走輔助工具來進行研究,也不再限于拐杖、輪椅等器具,其中國外的產品更加優于國內的設計,比如:助行電動車、升降椅等。我國的研發尚處于起步階段,伴隨著很多問題:2.1安全性問題老人的年齡越大,身體狀況就越差,力量就越來越小,協調性也變差,此時有些助行器就不適合使用。很多助興產品的選材就有問題,個別木質產品容易受潮變形,影響使用,對于老年人而言十分容易造成意外傷害;加工處理粗糙,外觀質量較差,這些都影響到老人的安全。2.2科學技術含量較少國內對助行產品研發起步較晚,很大程度上都借鑒過去老的產品設計經驗,一些國際的先進的科技沒有得到充分運用,造成資源的浪費,研究出來的產品也無法得到老年消費者的認可。2.3操作界面不適合老人一些研發人員已經意識到自己的落后,為了迎頭趕上,沒有考慮國內實際盲目引進國外技術,追求產品的高端,助行產品的操作界面并不適合老人使用,很多老人的知識文化水平不高,導致人機界面給老年人帶來記憶或操作負擔,使得他們無法靈活熟練的操作自己的行走輔助工具,這必然會造成產品滯銷。2.4沒有考慮老人本身的精神需求行走輔助工具,在老人的眼中已經不再是一個工具而是一位摯友,每天形影不離,一些研發者僅僅關注產品的性能,卻忽視了這個問題,沒有考慮老人的心理需求。2.5產品尺寸不符人到老年體態和外形都發生改變,由于椎間盤老化,長時間立姿造成的椎間盤壓縮,使得老年人的身高逐漸變矮,并且中國平均身高普遍低于歐美,有些進口的助行器并不適合國內老人使用。還有某些類型的助行器由于其功能的、結構特點等不同程度的限制它的空間適應性,一些框架式的助行器體積較大,便攜性較差,這些種種原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人的活動范圍。2.6老年助行產品相對缺乏助行產品一般是用于輔助肢體運動受限的人支撐體重、保持平衡和行走的工具,老年人肢體運動障礙多是生理衰老所致,有其特殊性,不同于其他年齡段單一的肢體運動障礙或殘疾,盡管現在市場上助行產品很多,但是,真正針對老人的助行產品數量卻很少,這與龐大的老年人群體形成極大的反差。2.7產品輔助功能不合理有些產品為了增加吸引力附帶很多特殊功能收納、照明、警示等,功能的多樣化不同程度給老人帶來生活的便利和樂趣,但是設計者應該對附加的多種功能作進一步的考量,分析是否合理和必要,是否使得人機界面更加復雜,給消費者帶來更多困擾。2.8老年人有消費慣性老年人對自己熟悉的產品購買上比較容易接受,往往對不了解的產品持懷疑的態度,要消除老人的防備心理,讓其能更好的接受你的產品就要更多去了解老年人的需求。

3茶文化與茶思維對助行產品設計方向的影響

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的分析指出。到2020年,中國中老年人用品市場份額將上升至2萬億元。但目前很多老年產品仍然不被老人買賬,因此,只有推出深得老人認可的產品才能在市場中占據有利位置。根據老年人的需求和身體情況,應從產品功能、外觀設計、材質等方面設計適合老年人的助行產品,適合的設計不僅從人機方面滿足需求,更要從情感方面考慮老年群體,如何理解經過茶香熏染的老人精神需求,以促使他們認可設計出的助行產品,其意義是十分重要的,其影響并不亞于對產品功能設計的研究。茶作為大自然的產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鐘靈毓秀,造就茶的優良品德。茶性儉,先苦而后甘,它有著儉樸、清淡、和靜的秉性,這恰與中國人崇尚先苦后甜,溫和謙遜,寧靜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所以茶深得人們的喜愛。老人愛茶,正因為茶中蘊藏了人生,熱愛是源泉,苦澀是過程,平凡是本色,所以針對與老人設計的助行產品要遵循這樣的秉性,產品才會收到老人的喜愛。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3.1安全性喝茶益壽,老人更想健康的安度晚年,所以設計者要掌握產品的安全性,產品的安全與否直接影響使用,安全性好的產品能更好的維護老人消費者的安全利益,并產生信賴。對于老年人而言,安全要照顧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老年人生理機能減退、疾病、傷殘增多,因此,保持身體健康是老年人最基本的安全需要。第二,家人的安全需求,很多老人都是空巢老人,沒有人陪伴左右,很多行為都是需要老人自己完成,這避免不了子女的擔憂,因此,產品必須要保證安全。第三,生活環境需要,老人的行動不便,助行器必須是簡單,方便,易于操作的,保證老人能靈活的運用,不至于發生意外。所以設計產品要從整個造型、結構的合理,各材料的承重能力和耐損能力等方面去考慮。例如:老人拐杖的手柄通常使用質地好,軟硬適中的材料,這種料能夠保證使用過程中舒適性,還能有效的防止老人發生意外時的傷害。拐頭也注重選擇防滑、耐磨的材料。為了應對不同的地形,設計出的可折疊或可伸縮的拐杖,應該更注重連結處的處理,避免出現意外。3.2舒適性喝茶養人,茶性溫和謙遜,寧靜淡泊,這也使得老人更加追求一個使用舒適的助行器來幫助他享受生活,以老人的行為需要為中心,使得老人能有實用、舒適、愜意的感覺。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對于外界事物的整體適應性較差,因此,杖柄的設計要與手掌曲面能有效接觸,受力均勻,不會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疲勞和疼痛感,從而保證老人行動的穩定性。還有些助行產品充分考慮老人外出行走中容易疲勞,設計了座椅,如:座椅手杖,充分考慮了老年人的切實需要,給老人的出行提供更好的幫助。3.3易用性喝茶養性,對于老人來說,常年喝茶已經成就了他們簡樸,寧靜的性格,對于自己使用的物品,不會過多的去追求酷炫,而是喜歡產品的實用、易用。隨著科技不斷的發展,功能性的助行產品越來越多樣化,這樣可能會導致操作復雜化,這就需要設計者把握好主次關系,平衡好每個功能之間的關系,切實的做到產品的易用性。3.4情感性喝茶怡情,對于一個老人而言,人到遲暮,一切都看淡,就希望自己能平淡,寧然的生活,助行產品成為老人長期使用的工具,設計師應該多去關注老年人的心理設計出符合老人審美的助行器,滿足他們的情感需要,充分體現人文情懷,因為助行器不再是一個工具而是一個伴侶。老人極其容易受到挫折感、限于無助的狀態,所以產品的設計要充分考慮老人的心理。對于老人情感的關注不僅能有效的提高產品的熱度,還能夠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我國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如何給老人一個安定的晚年,充分享受他們不曾享受的生活,是整個社會關注的問題,對于身體每況愈下,無法不借助外力自由行走的狀況,每個老人的心理都是無助的,給予老人一個值得他們信賴的助行工具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助行器是他們與外界交流溝通的橋梁,充分關注老人的心理,體會他們的文化與思維更好的滿足他們的需求,利用當今的高科技、新材料為老人出行提供更廣的空間是作為設計者的責任。本文期望能夠切實的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為助行產品設計貢獻微薄之力。當然,筆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問題和不足,會在后續的研究中不斷完善、充實內容,拓展視野,還望更多能人志士給予建議和指導。

作者:胡雨霞 余書恒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工業設計學院

參考文獻

[1]王秋惠;老年人行為分析與產品無障礙設計策略[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鄭林欣;張帥;基于老年人生理衰退的產品設計[J];包裝工程;2007年10期

[3]咸曉艷;從需求談中國老年人日常生活用品設計[D];山東輕工業學院;2011年

[4]何晶晶;淺析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農村的養老問題[J];安徽農學通報;2007年18期

[5]黃藝紅;劉海涌;;城市老年人服務需求的實證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6]高延輝;老年用品設計原則的建構[D];南京藝術學院;2004年

篇5

關鍵詞:英語;茶文化;旅游開發;現狀;措施

1概述

自2009年底,我國超過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后,伴隨著經濟發展帶動的旅游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這不僅表現在實際出入境人口數目上的變化,也表現在整體旅游收入及旅游開發類別的更替上。隨著異國游客的增加,作為全球使用率最高的通用語種英語的地位日益增加。英語在當前人們生活中占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具體表現如下。從全球人口分布密度來看,大約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是用英語說話,且全球絕大多數的傳播媒介和信息傳遞以英文方式進行。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超過70%的用戶利用英文郵件進行信息溝通交流。從政治外交來看,英語是聯合國的正式工作用語,在全球性的工作會議上通常采用英語作為第一語言使用。經濟發展必然帶來各行各業的繁榮,文化旅游業也與英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其一,語言溝通是跨國旅游最基礎也最為關鍵的問題。對旅游開發項目管理方而言,對游客需求的正確把握決定了景區的滿意程度,語言溝通是知曉游客需求最直接的方式,一旦出現語言文字不通的狀態,游客和景區之間的矛盾將容易激化。其二,語言技巧是旅游營銷的重要手段之一,對英語語言的正確把握有利于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增強文化旅游開發項目的綜合競爭力。

2英語在茶文化旅游開發項目中的運用現狀

站在跨文化交際學的角度來看,茶文化旅游作為眾多中國特色旅游的一個微觀組成部分,其語言運用關乎到旅游內涵的挖掘和開發。在當前中國茶文化旅游開發項目中,英語運用現狀究竟如何?通過調查分析,筆者認為,主要存下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2.1文化差異阻礙了文化交流

在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的是儒家思想,是道德禮儀,而西方追求的是平等自由,是開放民主。茶文化又是中國古代幾千年源遠流長的一類文化體驗,其從簡單的品種介紹、茶具介紹,直至內涵、泡法等都植根于中國幾千年的含蓄的文化根基,透露出獨特的不可言說的意境美,這與簡單的英語翻譯存在差異。譬如安吉白茶是江南綠茶的一種,如果簡單地將其翻譯為“whitetea”,外國人更容易將其理解為白色的茶,而眾所周知,白茶并不意味著這種茶是白色的,而是相對于傳統綠茶而言,其葉脈和周邊泛著些許銀白色的紋理。這樣的解釋,顯然是不能通過“whitetea”這樣英語翻譯能表達清楚的。由于文化存在差異所帶來的翻譯問題不勝枚舉,這一問題不僅阻礙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也不利于雙方的旅游往來。

2.2導游英語水準有待提升

導游是旅游場所不可缺少的人員,且講說員解說內容的生動與否直接關系到游客的審美享受。但當前,由于多種原因,導游的英語水平顯然不達標。其一,雖然當前高校開設了導游等相關專業,但因為其仍為新興行業,需求遠遠大于供給,實際學習并且從事導游行業的人極少。當前導游隊伍的組成多以大中專學歷人員為主,這些導游的英語水平僅停留在最基本的教學課本上,日常生活用語及茶藝用語非常缺乏。其二,地方差異也對導游質量產生影響。一般而言,沿海發達城市的導游英語水平尚可,但內陸及偏遠山區則相對較低。但茶葉遍布中國廣大山河,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品種,且各有特色。隨著旅游經濟的開發,茶文化作為一個新的增長點,其發展前景可觀,因此對各地區高層次導游的需求更甚。

2.3景區雙語模式有待提升

隨著我國旅游經濟的持續升溫,全國各地開啟了轟轟烈烈的文化旅游項目開發。較為成熟的有影視文化基地,如橫店影視城。在橫店影視城,大至廣告噴繪,小到宣傳海報、門票等都采用中文和英文兩種模式。但是茶文化相對而言是屬于隱性文化,其宣傳難免會滯后于其他產業。當前,我國茶文化旅游開發項目基本以中文為主,最大范圍的也僅僅限于對茶文化基地名稱的英文翻譯,且由于茶藝英語的特殊性,其翻譯往往只是表面上的詞語傳達,禁不起深層次的文化推敲。其他基礎設施,包括整體文化宣傳有關內容在景區展示多為單一中文模式,雙語設計有待提升。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茶文化不僅是中國固有的民族特色傳統文化因子,也與世界茶種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新環境下提升景區雙語模式迫在眉睫。

3提升英語在茶文化旅游開發項目中實用性的措施

旅游業歸根到底是對游客的競爭,為適應當前全球化趨勢,抓住跨國游的用戶心理,提升英語在茶文化旅游開發項目中的地位至關重要。作為語言文化因素,筆者認為,可根據其存在的不足,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一一的調整,從而打造出更具競爭力的文化旅游產業。

3.1交流合作促進共贏

常言道,合作才是硬道理。根據當前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差異所帶來的交往困惑,必須進一步加深相互間的交流與合作,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更深層次的經濟往來。其一,增強文化的趣味性。外國游客來中國游玩,不僅是感受中國的大好河山,更是為了體驗到異國的風土人情。游客進入茶文化旅游基地,不僅要感受到眼前所接觸的景觀,還需要進一步了解漫漫幾千年中國茶的變遷,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趣味性,在與西方茶文化的對比中彰顯特色。此外,項目開發方也可進行實際動手實驗讓游客真切感受到文化的內涵。在此環節中,需工作人員掌握相關的英語技能。其二,促進相互間的文化學習。在茶文化領域,中西方有著共同點也有著差異。共同點的挖掘可以促進外國游客對于該項目的認同感,差異可以充分借助人類獵奇心理形成新的開發創新點。具體來看,對文化內容的學習是基于語言的基礎上對其建筑、教育、民族品格等多方面的考量,不同的文化對茶的喜好與飲用是不同的,例如在英國,人們普遍喜歡喝茶,因此“acupoftea”表面上是一杯茶,也可表示令人喜歡的東西。在具體操作工程中,要學會這些文化差異中與茶文化相關的英語,在游覽介紹過程中增強趣味性。

3.2提升導游英語水準

導游是旅游開發項目中的聯絡員,聯系著游客和景區之間的大大小小各類事宜,在茶文化開發項目不可或缺。為進一步提升茶文化開發中導游的英語水準,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其一,在教育行業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高學歷人才從事導游工作。隨著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對人才的需求缺口日益擴大。但受傳統思維定勢的影響,鮮有高學歷的人才從事導游工作或投身于旅游開發項目中。通常情況下,高學歷人才的外語水準比較高,將這類人才納入茶文化開發中將有利緩解當前茶文化旅游開發項目中精通英文員工空白化的尷尬狀態。其二,對已從事導游人員進行語言培訓。語言是一個民族的代表,語言學習是長期的過程。對于基礎比較差,甚至可以說英語基礎為零的當地講說員來說,持續長久的英語培訓可以有效促進其英語能力的提升,其中尤為關鍵的是英語口語的訓練。在實際培訓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對導游業前培訓,著重于英語語言的使用上,另一方面安排外籍友人或導游展開學習活動,在固定的語言背景下增強工作人員對于英語的學習和模仿能力,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景區。其三,提升導游門檻,并鼓勵旅游院校的創辦與招生。從事導游工作的人員學歷普通不高,一方面是社會的不重視,另一方面是當前相關的高等院校仍比較少。當提升導游門檻后,導游的社會地位也會相對有所變化,導游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包括英語能力也會提升。此外,加強與國外旅行社的合作,通過共同組團相互學習不同的文化內涵的語言表達方式,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提升本土員工的英語水平。

3.3打造景區多元化模式

針對茶文化旅游開發項目多為單一中文語言環境的現狀,筆者認為,應該進一步拓展多種語言的覆蓋面,具體可從以下途徑來打造景區多元化模式。其一,更新茶文化基地的基礎設施,將單一中文模式改造成中英文或多種語言模式。譬如,從建筑、宣傳等多角度進入改革創新。在名稱、宣傳手冊、海報、名片、宣傳片等多種微觀產品上進行中英文雙重設計,并逐步推展。其二,根據文化的特殊性,進行文化交流的活動設計。在文化展示中,根據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英文說法的區別,進行對比設計,如通過播放中西茶文化變遷視頻,來闡述茶文化的世界性,也可開展沙龍或游戲活動,在增強趣味性的同時打造園區的多語言環境。此外,景區在打造多元化模式時需要在展示時多采用口語化英語模式,而非書面或正規會晤模式,以增強茶文化旅游開發項目的親民性。

4結語

篇6

關鍵詞: 文化差異 翻譯 詞匯和句法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聯

現代語言學家的創始人索緒爾把語言定義為一種表達思想的符號系統――語音、詞匯、句法、篇章等構成的層階系統。然而,任何思想的表達,有聲的或者是無聲的,都需要在一定的社會范疇內才能體現出來。言語不可能是一種獨立于社會以外起作用的符號系統,它具有社會性。而文化又是什么呢?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對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復雜體,包括實物、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基于社會上習得的能力。文化是一種社會想象,同時又具有民族特征。文化包含著語言,并影響著語言,而語言則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不可缺少的工具。

二、文化差異對詞匯意義的影響

1.不同的概念分類范疇。

由于不同語言社會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歷史發展和文明程度都各不相同。他們對許多事物的概念分類范疇也就不同。比如,我國古代人民認為一年有354天或355天(農歷),與陽歷的一年365天相差9或10天,所余的時間每三年積累一個月,這樣就產生了“閏”的概念。所以翻譯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里的人物“閏土”的名字時,就不得不作一翻解釋。另外如:“接著又聽見畢畢剝剝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將近的時候”(魯迅《祝福》)。“更”是我國舊時對夜間時間的劃分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子夜十二點為三更起。所以“五更將近的時候”應該是將近凌晨四點的光景,不能籠統地把“五更”翻譯成“五點”。

2.受文化習俗的影響,各民族表達相同概念的說法是不相同的。

比如說,漢語的“天生有福”,俄國人說“穿著襯衣生下來”;英國人說“生下來嘴里一把銀勺子”;德國人說“梳好頭才出世”。漢語說“一箭雙雕”,英國人說“一石頭打死兩只鳥”;俄國人說“一槍打死兩只兔子”;法語說“一個石頭打兩處”;德國人說“一個拍子打兩只蒼蠅”。

3.詞義的聯想和文化意象的差異。

由于各民族的自然環境、社會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不同,比喻和聯想也各不相同。中國人對“龍(dragon)”懷有至高無上的尊重,認為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而西方人對“dragon”卻沒有好感,認為它是一種兇殘可怕的怪物,是災難的象征。在英語中,如果把一個woman叫做dragon,意思則是她很兇狠,令人討厭。英語中,owl(貓頭鷹)是智慧的象征,成語as wise as an owl即是一例。然而,在漢語中貓頭鷹的形象就不同了。很多人認為貓頭鷹與前兆迷信有關,以為碰上它要倒霉。“夜貓子(貓頭鷹)進宅”意味著厄運將至。

三、文化差異對句法及表達的影響

如果說文化對詞義的影響主要是由于生活環境及習俗的不同而引起的,那么文化對句法的影響主要是由于思維方式的不同而引起的。西方人重思維的個體性,其思維方式是分散型的;重理性,強調形式論證,不強調主體意識和對立平衡。而漢族人重視思維的整體性,其思維是綜合型,重直覺。例如“告訴他這件事是不明智的”按中國人翻譯則說:“Telling him the thing is unwise.”然而外國人則會說:“It is unwise to tell him the thing.”

另外,西方人的分析性邏輯思維模式往往在敘述一件事情時先說結果,再說原因。如“A student of mathematics must become familiar with and fix in mind the signs and symbols, the definitions and technical terms in mathematics, in order that he may be able to have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thematical subject and master it well for further study.”句子一開始先道出一個學生必須做到牢記數學中的某項知識,而后再說他得這么做的原因。漢語表達順序則為:為了能打好數學基礎,掌握好數學,以便進一步學習深造,一個學數學的人必須熟悉并牢記數學中所用的記號和符號、定義和術語。

不同文化的人生活習慣有很多不同,翻譯時也必須作等值轉移。比如,說英語民族的人無論在鄉村還是城市,見面十分喜歡談天氣。如:“Lovely day,isn’t it?”之類,所以譯成“你好啊!”也未嘗不可。在英美習慣里,這無非是一句最方便、最不得罪人的見面語。我國早有“民以食為天”的觀念,于是吃飯成了人們口頭話題。人們見面時笑說:“吃過了嗎?”河南農民愛說“吸煙了吧?”“喝茶吧”。多數情況下人們并不十分關心別人是否吃了,而只是招呼罷了。如果對英國人說這句話,他們說不定會說:“你打算邀請我吃飯嗎?”

四、結語

在跨文化交流進一步深入的今天,翻譯者作為文化傳播者,應同時考慮兩種語言各自特定的文化,采取恰當的翻譯策略;完整準確地表達原文的語言本意,達到其原有的語言效果,促進世界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1981.

篇7

關鍵詞:文化差異 英美文化 影響

1.英美文學的發展及文學評論

1.1英美文學的發展

英國和美國是兩個很相似的國家,相似的語言、相似的文化,美國在最開始時,其實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教會了美國人很多東西,包括語言、文字、生活技能和許多生活常識。在美國被當做殖民地期間,有大量的不同種族的人由于各種原因,移民到美國,因此,美國的文化深受其它國家和其它民族的影響,它將其它民族的文化全部吸納來,吸收融合,并最終形成了具有美國特色的獨特文學。

由于美國最開始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美國文學深受英國文學的影響,美國文學最開始時基本上只是一味地模仿英國文學,包括英國文學的寫作形式、思想、語言和文化等等。這種只是一味地模仿的現象直到19世紀末期才逐漸的減少,在這期間美國人不斷地將本國中的各各民族的文化逐步的融合,并達到了完美的融合統一。從19世紀末期起,美國文學才算是正式逐漸脫離了英國文學,走向自我發展、自我創作的道路。在20世紀初期,美國文學的發展達到了鼎盛的時期,并且能夠與英國文學作品分庭抗禮、并駕齊驅,不再依附于英國文學,形成了真正的屬于美國自己的民族文學。

英國的文學發展史正所謂是源遠流長,在英國文學的發展中先后經歷了盎格魯?撒克遜階段、文藝復興階段、新古典主義階段、浪漫主義階段、現實主義階段以及現代主義階段。縱觀英國文學的發展階段,我們不難發現,其每一個階段在文學成就上都具有獨特的文學藝術魅力。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英國的文學在當今多元化社會背景之下,正朝著文學多元化的方向不斷地向前發展。

1.2文學評論

英美文學評論是一種運用文學理論來研究英美文學作品的實踐活動,通過研究揭示英美文學這一特殊事物的存在和發展規律,并以此來為英美文學創作提供依據。英美文學評論的對象是英語文學作品,英美文學評論的形式根據其文學作品形式的不同分為小說評論、詩歌評論、散文評論、戲劇評論等。英美文學評論的目的是通過對英美文學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內容、表現形式、創作風格等進行全方位的評鑒與議論,以此來提升文學愛好者閱讀和欣賞的水平,準確把握文學作品所傳遞的信息。

英美文學評論與普通的更多地關注文學作品本身所具備的屬性的作品分析不同,英美文學評論是建立在對英美文學作品本身的分析基礎之上,對英美文學作品所呈現出的外在表現、文學藝術表現進行思考、進行評論。文學作品分析相對于文學作品評論更注重文學作品本身,而文學作品評論更注重作品所表現的外在形象和內容。

2.英美文學的影響因素

2.1語言差異

語言是人類記錄文化的一種直接方式,如果沒有語言,那么文化將沒有辦法繼續傳承,因此語言的差異對英美文學的影響是很深遠的。雖然英國人和美國人都使用英語,但是,也許是因為英國人對語言傳統神圣性的由衷地尊崇,或者是對隨意破壞語言傳統的顧忌,因此,英國人的文學作品中的語言的使用,往往頗受束縛,顯得中規中矩。

相對而言,雖然美國人也使用英語,但是,美國英語只是從英式英語演變而來,在美國創立時,所有的一切都是新創造出來的,因此,美國人使用的英語確切來說應該是美語,所以美國人在使用時,沒有想英國人一樣的顧忌,充滿了創新精神,更加大膽創新。更加能夠將真實情感表達出來。由于以上原因使得美國文學和美國文學評論較英國文學在語言使用上更有活力這是對傳統英語的巨大突破。

2.2文化內涵差異

英國相對于美國而言有著更加悠遠的歷史,英國的文化經過了數百年的演變、積累、沉淀,最終形成了現在的英國文學,對于英國文學來說,它經歷了從充滿宗教色彩到現實理性,體現了英國發展中的文化斗爭,也體現了英國文學評論在繼承傳統與打破傳統文化之間的糾結與抗爭。而且,時至今日,英國文學仍然在繼承傳統與打破傳統文化之間不斷的糾結,以期掌握其中的平衡,使之達到發展的頂峰。

美國作為殖民地,除了原著居民外,最多的就是印第安人,因此,美國文學深受英國文學和印第安文學的影響,并且,在這兩大文學的影響下,產生并發展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美國文學。

英國文學雖然在其發展中也不斷的創新,但是仍然以歷史傳承為主,而美國卻恰恰相反,美國沒有英國那么長的歷史,也沒有太多需要顧忌的傳承,因此美國文學能夠毫無顧忌的大膽創新,形成獨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和創新進取的文學作品。

3.結語

影響英美文學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語言差異,文化差異,歷史差異,社會差異、等,它們對英美文學的影響深刻而久遠,從英國文學作品和美國文學作品中能夠很輕易的看出,美國文學作品不像英國文學作品一樣具有那么大的歷史壓力,美國文學作品更加具有創新精神,而英國文學作品更加注重于歷史的傳承。因此文化的差異對英美文學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甚至起到了主要的支配作用。導致英美文學作品差異最為重要影響最為深遠的因素就是英美兩國的文化差異,從創新性方面來說,美國文學要強于英國文學;但是若是從傳統性來說,那么很顯然英國文學要比美國文學更加具有優勢,英國文學評論與美國文學評論的差異與兩國文化的差異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參考文獻:

[1]林曉彬.英美文學評價中不同文化的影響.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8

篇8

關鍵詞:文化;翻譯;異化;歸化

中圖分類號:H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7-0278-02

1文化和翻譯

1.1 文化和翻譯的關系

如今,翻譯和文化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我們在這里提到的文化是指廣義上的文化,不是指如城市、組織,學校等實體,而是指如思想、習俗、家庭構成,語言等非實物的東西。簡單說來,文化就是指一個社會的整個存在的方式,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

正是由于翻譯涉及到兩種文化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自然而然文化和語言二者的關系就出現了。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沒有語言,文化就無法存在和發展;而語言只有在反映某種文化時才具備自身的意義。因為翻譯首先要處理的就是文字,而文字只有在與文化相聯系的時候才被賦予真正的意義,這就要求譯者在處理文字問題的時候要深層次的理解文化內涵。

由于人類社會要通過翻譯來進行文化交流,在此基礎上,我們應該重視語言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在面對翻譯當中的一些特殊問題的時候,通過在翻譯理論的研究當中廣泛全面、系統、具體的對比區別其相同點和不同點,識別共通之處,辨別特殊性。翻譯不是簡單的將語言的傳統意義進行轉換,而是最大限度的將原著中所有的文化韻味輸送出去,傳達各種文化信號,重現不同國家中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

1.2 翻譯的目的

大致說來,翻譯的目的就是消除或減少原著和譯本之間的差別。的確,在翻譯中會遇到一些巧合,就是相同的語言規則適用于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但相對而言,語言形成完全相同的這種情況并不多見。

2異化與歸化

2.1 定義和要求

Laurence Venuti將涉及文化差異的不同的翻譯處理方式劃為兩類:異化和歸化。異化是以源語言的文化為中心(SL culture-oriented),而歸化則以目標語言的文化為中心(TL culture-oriented)。

這兩種譯法的雙方都有各自的倡導者和觀點。既然我們都知道語言與文化是緊密聯系的,因此當我們進行翻譯時,文化因素應該跟語言本身受到同等重視。而如何才能使雙方和諧統一是我們考慮的首要問題。

2.2 論點

在何時何地采用異化還是歸化是個問題。在英語和漢語中就有很多的文化差異。在各自的語言中存在大量發源于它們各自的民族的獨特文化的表達方式,如典故、宗教用語、文化用詞、習語和新詞匯等,它們都與源語言國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考慮到這一點,以下列舉出一些關于異化和歸化這兩種翻譯方式的例子和解決方法。

3 例子和方法

3.1 典故

對于一些反映先進文化和被經常用到的的典故,我們可以采用異化的翻譯方式以此了解和熟悉其獨特文化。

很多與人物事件有關的典故都來自于英國文學這座寶庫,特別是莎士比亞的作品中。莎士比亞戲劇當中的很多角色都代表著跟他們有著相同特點或性格特征的人。所以如果說一個人是“羅密歐”就意味著這個人年輕英俊,熱情激昂,神采奕奕,并且很有女人緣。如果稱一個人為“豬八戒”的話就表示他跟《西游記》中那頭粗魯、愛尋歡作樂、行為怪異但又有些可愛的豬有些相似之處。還有很多來自于莎士比亞戲劇和后英美文學的角色和名字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詞,如“夏洛克”、“葛朗臺”等等。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近狼者會嗷

To weep crocodile's tear――流鱷魚眼淚

3.2 宗教用語

宗教也是文化傳播的一個途徑。它是一個民族的信仰問題,絕不可濫用和誤用。因此要遵從他們的信仰,異化這種方式在宗教用語的翻譯中起到了顯著的作用。在講英語的國家中,基督教占主要地位,因此不難發現很多對人物、事件的引用是源于基督教的圣書――《圣經》:

A messiah――――-救世主彌塞爾

在中國,佛教和道教也是長期流傳的文化的來源:

臨時抱佛腳――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seek help at the least moment.

對歸化處理不當會造成沖突和目標語言的讀者對文化的錯誤理解,例如:

“There was some real falsity when they came to treat the Goddess of Mercy as a fashion plate of the court today.”

譯法一: 中國人漸漸把慈悲女神描繪成穿著時髦的宮廷貴婦形象, 這可嚴重走樣了。

譯法二: 中國人漸漸把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描繪成穿著時髦的宮廷貴婦形象,這可嚴重走樣了。

佛教是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宗教,但是譯法一很難讓人能理解“慈悲女神”就是他們所熟知的“觀音菩薩”,因為佛教中的人物已經被換成了希臘神話和羅馬神話中的人物。

3.3 文化用詞

在各種文化中都有一些獨特的詞語或短語。也就是說,這個詞具有文化特征并且能把這種文化特征帶到某個社會文化的群體當中去。當它被用于跨文化交流時,就稱之為獨特文化詞或文化用詞。

因為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無法完全等同,我們最好采用異化的翻譯方式來履行翻譯的使命。

舉例如下:關于物質文化,西方國家有我們以前從未聽說的sandwich 和 hot dog,譯者將它們介紹給我們中國人就稱之為 “三明治”和 “熱狗”。 而中國的餃子和豆腐被引進國外就稱之為 jiaozi 和 tofu. 還如,中國有“旗袍”cheong-sam; 英國有 swallowtail“燕尾服”;美國有jacket“夾克”。

關于社會文化, 外國人都知道“中國功夫”Chinese kongfu. 在英語中,有他們的church“教堂” and missionary“傳教士”; 而在漢語中有“道教”Taoism 和“陰陽”yinyang。

3.4 習語

習語是指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詞組或短語。在英漢翻譯當中有兩類習語。一類是在一個相似的文化背景下漸漸形成的,通常情況下將它們歸化雙方都不會引起文化誤解,如:

Self do, self have――自作自受

雨后春筍――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after a vernal

而有些習語用異化的方式更為恰當,如:

Armed to the teeth――武裝到牙齒

3.5 新詞匯

新詞是指隨著一個社會中最近或當時發生的事件,出現的人物,發明的產品等的出現而產生的新的說法。

在英語當中有的新詞匯在中文中沒有對等物,我們就要再充分理解原生詞這個首要條件下根據中文的規則想辦法創造出與他們相對應的詞語。這種情況就要采取歸化的翻譯方法:

back-to-back ――雙往返機票

thumb tribe――手機一族

還有一些新生詞匯由于解釋起來過于復雜,不容易采用歸化的翻譯方式就最好異化這些詞:

bungie jumping――蹦極跳

Nami technique――納米技術

參考文獻

[1]Eugene,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J].外國語,1993,(3).

[2]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歸化與異化[J].外國語,1998,(2).

[3]李慶生,郭著章.英漢互譯使實用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篇9

關鍵詞:流行文化;商業插畫;市場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17-0119-01

一、什么是商業插畫

商業插畫顧名思義就是具有商業價值的插畫,它不屬于純藝術范疇。商業插畫可定義為企業或產品繪制的數碼作品,為企業或產品繪制插圖,獲得與之相關的報酬,作者放棄對作品的所有權,只保留署名權的商業買賣行為。

信息社會的發展,使插畫成為人們在信息傳遞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種世界性語言。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不斷增長,人們的生活層次也變得越發多樣化了,特別是當插畫成為信息傳遞過程中一種高效的表達手段時,插畫藝術的作用也就尤為突出地顯現出來。在現代設計領域中,商業插畫可以說是最具有表現意味的,它能讓人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簡單的弄清它的主題,以及它表現出來的廣度與深度。利用它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使人們駐足購買。幫助企業建立品牌效應,迅速有效地占有市場。

但是,商業插畫的使用壽命是短暫有限的,一個商品或企業在適應市場時就要對自己的產品作出調整進行更新換代,那么原來的作品就要宣告消亡或者是終止宣傳。從感性的角度上來說,似乎商業插畫的結局有點讓人感到心酸,但從理性的角度來說,商業插畫在有效的時間里所達到的宣傳力度,是其他宣傳手段難以比擬的。

二、從流行文化的角度來看商業插畫

流行文化與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根本區別,那就是,傳統文化是經由許多代人共同探索研究才逐漸形成的,而流行文化可能只是針對某一時期的某一思潮而突現出來的,人們的跟風也就三五年,像流星一樣璀璨光鮮卻又短暫。流行文化的特質是大眾化實用化時代化,那么商業插畫的表現手法就要講究插畫的大眾化和實用化以及時代化。流行文化的變化速度也特別快,究其內部則有一種動力推動,而這一動力就是市場利益驅動。企業針對市場上的人們大眾的消費趨勢,消費潛力,作出相應的產品開發生產,而要人們形成對它的注意力,那么這一投資就需要進行一種廣告宣傳造勢,以此形成一種大眾消費趨向。促使人們的購買來獲得商家利益。總的來說,流行文化屬于商業文化范疇。這也是流行文化的重要特征,正是由于它的商業文化性質,才導致它與傳統的普通的文化的差別。這注定了它與商業的緊密聯系。而作為為商家宣傳服務的商業插畫,它與流行文化的聯系就更密切了。

現在流行文化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種社會現象,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隨處可見的消費現象。因為在多數時候,它都體現為某一時期人們一種趨同的消費選擇。而商家想要占領市場,就需要跟隨大眾的流行趨勢。如果設計出來的插畫沒有詳細的了解到市場的流行元素,那么設計出來的產品一定不能緊跟消費者的審美流行趨勢,那么就會遭到市場的淘汰,這樣一來對企業帶來的損失是無法計算的。設計出符合大眾消費者流行審美觀的商業插畫,這樣才能符合商家的要求,為其取得利益。

美國文化學者丹尼爾?貝爾(DanielBell)曾說過:“當代文化傾向的性質是渴望行動,追求新奇,貪圖轟動。”而大眾的審美趨勢亦是如此,追求的是新鮮的事物。流行文化能夠流行起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流行,商業插畫深受其影響。比如:回力是中國最先的時尚膠底鞋品牌。在上世紀70年月,回力鞋幾乎就是運動休閑鞋的唯一意味。它的商業插畫設計表現手法主要使用的是手繪的連環畫形式,以運動與運動員的運動方式為題,廣受大眾的親睞。風靡全國,無人不知。然而好景不再,改革開放后大量的運動鞋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回力鞋漸漸淡出了大眾的眼圈,其光芒已不復從前。恍然大悟時已跟不上時代了。這是為什么呢?新出的運動鞋都加入了流行因素利用廣告大幅宣傳,鋪天蓋地的新鮮商業插畫吸引了大眾的眼球,科技手段、動漫、搖滾樂、波普藝術、嬉皮文化等都成為商業插畫設計的流行主題。但回力鞋還是老版的宣傳停滯不前,漸漸地就淡出了主流市場。可見流行文化對商業插畫的影響是多么的重大。

流行文化是今天商業插畫的主要領域,商業插畫要在文化背景上來進行設計,思考它們可能的關聯,而不是照抄照搬。如果一味兒的照搬照抄就注定了要被時代所淘汰。而商業插畫雖然受大眾審美取向的制約,但同時它也引領著大眾審美取向的轉變,從商業插畫的表現內容中也反映了當下社會的審美心理。而插畫師所要做就是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使商業插畫擁有更廣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親屬 稱謂詞 跨文化交際

1.引言

稱謂是指人們由于親屬和其他方面的相互關系而得來的名稱(《現代漢語詞典》)。親屬或親戚是指通過繼嗣、親子連接或通過繼嗣和姻親的結合而相互有關系的人。由此看來,親屬應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血親,一類是姻親,血親和姻親分屬不同的血統。彼此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屬,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姻親是指通過婚姻而產生的親屬關系,包括個人的配偶與配偶的所有親戚,以及所有血親的配偶及其所有親戚。血親與姻親共有的和與相互有關的信念和期望構成的思想領域就是親屬關系,對這些親屬關系的稱謂加上使用規則就構成了一個文化的親屬體系。(哈里斯,1983:185)人類社會幾乎所有的文化類型中都存在著親屬制度和與之相應的親屬稱謂體系。親屬稱謂體系可分為標準稱謂(書面稱謂系統)和面稱與敘稱形式:在家譜、法律條文制定時和禮儀場合經常使用標準稱謂。它具有普遍意義,是其它稱謂所據以建立的模式;在日常口頭言語交際中,人們并非使用標準稱謂來相互稱呼,這時就用面稱和敘稱形式。由于面稱和敘稱形式在大多數語言中存在著較大的方言差異,沒有標準稱謂那么具有普遍意義,所以,本文只重點討論英漢親屬標準稱謂的差異,以下簡稱英漢稱謂。

親屬稱謂詞是語言交流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許多情況下是傳遞給對方的第一個信息,不同的稱謂反映了交際雙方的角色身份、親疏關系和情感好惡等。言語交際所要表達的許多意義往往不必通過語句,而是通過稱謂就可明白無誤地表現出來。(包惠南,2001:103)既然稱謂詞如此重要,那么要想向受話人傳遞正確信息必須保證稱謂詞的正確運用。這樣才能使語言交際順利進行,不至于導致誤解而產生交際障礙。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中的人由于長期以來受同一種文化的熏陶,在交際過程中使用稱謂詞時一般不會使用不當;但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并且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在交際過程中若不了解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差異就很有可能因稱謂不當而影響語言交際的進展與效果。漢民族與英語民族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都有其稱謂系統,這些稱謂系統對人際關系的建立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而我們必須弄清楚英漢人際稱謂詞的對比。因為稱謂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本文擬以英漢民族文化為背景,分析英漢稱謂背后的社會文化和民族心理根源,探討英漢親屬稱謂的差異。

2.英漢親屬稱謂的差異

2.1不同的文化背景對英漢親屬稱謂的影響。

既然稱謂是文化的反映,那么就有必要探討英漢兩種文化對英漢親屬稱謂的影響。中國屬于大陸文化,由于封閉式的大陸型自然環境,人們較少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壓力。居住在大陸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也需要穩定的生活,與土地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聯系。家庭長期在一個地方繁衍生息,經過漫長的發展形成一個或多個大家族或多個大家族構成的自然村落。同時,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也不需要人們去遙遠的他鄉謀生,交往也經常局限于一個狹小的范圍之內。前些年,有學者做過調查統計,中原地帶的通婚范圍大多在方圓三公里左右。因此,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必須弄清血親和姻親的稱謂才能順利交往。英美民族屬于海洋文化,其祖先生活在一個山呼海嘯、動蕩不安、氣候惡劣的海洋環境中,迫使英美民族注重空間擴展和武力征服,他們為生存四處漂泊。因此,英美民族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沒有漢民族那么固定密切。漢民族經歷了極為漫長的封建社會、封建宗教制度和“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形成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族制度,同姓宗族大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同族內部成員十分重視血緣宗親關系。而西方社會雖然也經歷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制度,存在過農奴制封建宗法關系,但家庭成員居住較分散,流動性相對較大,特別是家庭內部子女一旦成年就獨立門戶,各自謀生,人們崇尚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獨立性,因此個人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在宗族內部,血緣關系比較淡薄,親屬關系松散。例如,現代漢語中親屬稱謂中將上下各四代以內有血緣關系和姻親關系的人都納入親屬范圍,并對每種關系都用專門詞匯來命名,而英語民族則將上下三代以外的人排除在親屬以外且沒有專門詞匯命名。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文化體系中,它們受社會、文化系統的影響,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形態,每個體系中的組成元素也千差萬別。

2.2親屬稱謂的構成差異。

從馮漢驥先生在《中國親屬稱謂制》一書中的研究成果發現兩個現象:(1)漢語中家庭稱謂的構成遠比英語家族稱謂詳細復雜得多。以漢語中的堂、表親屬為例,漢語中有八個不同的稱呼,相比之下英語卻只有一個統稱詞:cousin。這是由于在中國封建大家庭中,幾代同堂,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如此多的人聚居在一起,人員之間關系復雜,為指稱明確,親屬間稱謂詞語不僅數量眾多,而且語義明晰;而在西方的核心家庭中,內部結構簡單,成員數量少,相互關系明確,而且親緣觀念淡薄,平素交往較少,因而親屬稱謂呈現出數量較少,指稱寬泛、語義模糊的特點。(2)大多數漢語稱謂詞都是由核心稱謂加上其它修詞語組成的。核心稱謂表示核心的親屬關系每個核心稱謂都包含有一種主要意義,一種或幾種次要意義,還可以單獨使用;而大部分修詞語都是表示輩分與旁系親屬關系,不能單獨作親屬稱謂使用,可附加在核心詞上構成新一層的親屬關系,同時我們也發現現代漢語的核心稱謂和修詞語詞匯比英語豐富得多。漢語核心稱謂中有一些詞在英語中根本無法找到相應的英語詞匯,如“孫”“婿”,它們只能通過附加修詞語來構成與漢語語義相等的稱謂。

2.3英漢語在年齡、輩分上稱謂上的差異。

漢語中,同輩家庭成員和親戚的稱謂需要根據年齡的不同進行排行加以區別。比如家庭中有大姐、二姐、三姐;大哥、二哥、三哥等的區別。而在英語中稱謂中卻非常簡單,不分年齡,家庭中同輩男性通稱“brother”,同輩女性則都稱“sister”。漢人在家庭中稱比父親年長的同輩稱“伯伯”,稱謂比父親年輕的同輩“叔叔”,而英語卻一概用“uncle”這個詞。

在稱謂同輩時,漢語重年齡;在上下代之間,漢語更重輩分,重長幼。在中國,血統上分為“九族”,上有四代長輩,下有四代晚輩,長幼序列為: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孫、曾孫、玄孫。其中有五個核心稱謂詞,在英語中與漢語相對應的只有表示父子兩代兩個核心謂詞。“father”和“son”若要表示祖父、孫子或更高與更低輩分,上下只錯兩代用“grand”構成合成詞即“grandfather”與“grandson”之前加上great或對great進行重迭使用。在中國,不論是當面稱謂還是書面稱謂,晚輩對長輩必須按輩分尊稱,同輩之間必須按長幼稱呼,對長輩的直系血親或同輩的直系血親要稱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姑姑、姐姐、哥哥等。漢人在語言交際時對同輩長者與長輩使用恰當的稱謂是有教養、懂禮貌的體現。而在英語中更顯出長輩晚輩的平等性。不少時候孩子對父母、長輩、老師、同輩年長者可直呼其名,且順理成章,不涉及禮貌和教養問題。

2.4英漢語在父系親屬與母系親屬稱謂上的差別。

漢語非常重視父親一方的親屬與母親一方親屬的區別。在漢語中,父親的弟兄被稱作“叔”“伯”,而母親的弟兄卻被稱為“舅”。在英語當中,無論父系親屬還是母系親屬的兄弟一概被稱為“uncle”。并且在漢語中,母系親屬沒有父系親屬重要。如在《紅樓夢》中寶玉曾對黛玉說:“我和你自然比和她(指薛寶釵)親得多。”在詞匯的運用上,漢語親屬稱謂也體現了母系親屬的這種相對次要地位,如在許多母系親屬前都加詞綴“外”,例如“外祖母”“外祖父”“外甥”。(張安德、楊元剛,2003:121)

2.5漢英語性別稱謂上的差異。

漢語對父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可根據性別年齡分別稱為“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八個稱謂。這些稱謂把這些晚輩的父母以及與本人的關系和在年齡上的差別描述得一清二楚,讓人一目了然。英語中對父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僅僅公用一個稱謂“cousin”,既分不出是父系親屬還是母系親屬,又辨不清性別和年齡。這樣在英譯漢時,就必須依托語言換境,進行換算考證,才能做到讓譯文達到忠實性與可接受性的標準,才能讓漢語讀者一目了然。

2.6英漢語在血親與姻親稱謂詞方面的差異。

英漢中親屬稱謂分兩大類:一類是血親,一類是姻親。血親和姻親分屬不同的血統。彼此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屬,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等。姻親是指通過婚姻而產生的親屬關系,包括個人的配偶及配偶的所有親戚,以及所有血親的配偶及其所有親戚。雖然英語與漢語都對血親和姻親有區分,但兩者區分的方式與范圍不同。對姻親,英語的稱謂形式是在血親后一律添加后綴“-in-law”來實現,如son-in-law,parent-in-law,sister-in-law。而漢語用了一整套單獨的詞匯來分別命名血親與姻親,如:哥哥-姐夫,妹妹-弟媳,弟弟-小舅子。相比之下發現很有趣,英語詞匯對姻親定義非常明確,即姻親關系是按照法律建立的,婚姻關系一旦不被法律認可,就不存在這種姻親稱謂了。這比漢語的語義要清晰得多。對于旁系,英語基本上不再區分,而漢語是要區分的,如漢語中的姑父、姨夫在英語中只用uncle,與叔、舅、伯一樣,漢語的嬸嬸、舅母在英語中只用aunt,與姑、姨同詞。

3.結語

英漢兩種語言都源于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尤其是在稱謂方面都蘊含著濃濃的不同的文化內涵,也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約。因而,漢人在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時必須考慮到文化因素對跨文化交際的限制。(冒國安,2004:282)在語言交際中只有認真考慮到英語語言中的特定的稱謂表達形式,才能使交際順利進行。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必須盡可能讓學生多了解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使他們用英語交際時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

參考文獻:

[1]Feng Hanyi. The Chinese Kinship System[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

[2]張安德,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對比[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