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德育教育范文

時間:2023-06-28 17:40: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生德育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中生德育教育

篇1

由于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職業高中的領導和教師都傾向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往往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導致了職業高中生在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方面存在短缺,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也難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針對上述情況,從校領導到普通教師都必須要重視對職業高中生進行德育教育工作,思想上充分認識到實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行動上在教學工作嚴格落實德育工作。學校在大政策上要加大德育教育工作的投資,建設德育教學的工作隊伍,創設德育教育的氛圍;教師在任課過程中注意滲透德育,對學生實施尊重師長、愛護機械、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等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的教育。

2.建設德育教學的工作隊伍

建設德育教學的工作隊伍,是實施德育教育工作的人才保障。由于職業高中對德育工作的不重視,在職業高中及其缺乏德育教育的專業人才。因此要保證職業高中生德育教育的順利實施,就必須引進專業的德育教育人才。在引進人才時,職業高中院校一定要嚴把“準入關”,切實招聘到專業知識過硬且愛崗敬業的德育教育人才。其次,要定期對于德育教育的任課教師定期培訓,使任課教師在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能力上與時俱進。再次,要加大對德育教育工作的監督力度,綜合學生學習成績、平時校內表現、教師平時的課堂教學,綜合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督促教師提高德育教學的質量,在教學中督促學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最后,要實行獎懲制度,對于德育教學突出的教師給予物質獎勵,對于表現不佳的教師酌情處理,情節嚴重者可辭退。

3.創設德育教育的氛圍

提高職業高中生的思想品德,不僅需要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工作,還需要在整個校園內創設德育教學的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的提升。創設德育教學的氛圍,我們可以在學校內懸掛德育教育的橫幅;以鼓勵為主,以懲罰為輔,實施德育教育,如在布告欄里對品德高尚的學生進行表揚,對于表現不良的學生進行公開批評;還可以利用校園廣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也可以組織主題活動,以競賽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和掌握提高思想道德的方法;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德育方面的影片、紀錄片。通過以上方式將德育工作滲透在學校的每個角落,滲透進學生的思想里,切實引起全校師生對德育工作的重視,進而提高職業高中的德育教學質量。

4.在實習過程中滲透德育

職業高中的職能就是為社會、企業培養技術型人才。在職業高中生參與工作之前都需要進行一段實習工作。這一段實習是學生即將跨出校園的第一步,也是最貼近社會生活的一段生活中。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非但不能對德育工作有絲毫的放松,反而更要注重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使學生符合社會發展、企業生產的需要。在學生實習過程中滲透德育,我們可以為學生指定導師,在學生實習過程中通過手機、短信、微博、QQ等互動手段,實時地關注學生的動態,在學生遇到工作或人際交往的困惑時,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幫助。或者,與企業相關的工作人員取得聯系,及時地了解學生在企業中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成績,讓學生做出合理的調整。

5.結語

篇2

關鍵詞:高中;德育;個性;策略;有效性

高中生是國家發展的未來,其能否健康成長是關系到肩負祖國未來建設使命的大事。[1]學校教育不僅要讓學生獲得靜態的知識,更是教會學生如何去“知”,也就是主動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是靜態的,而“知”是動態的。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個性作為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必須要將創新能力的培養注入到個性培養中,總之,沒有個性就沒有創新能力,只有讓學生是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才能使得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的機會,才能最終達到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在學校教育中不斷探索和發展個性化教育,為國家更好的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就變得尤為重要。

一、個性化教育內涵

(一)個性

個性是指個體在發展生理素質和心理特征的基礎上,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通過一定社會、家庭、學校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在身心、才智、德行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較穩固而持久的獨特特征的總和”。個性既反映共同性,也反映差異性。教育學中的個性是指人性在個體上的具體反映或者表現。對于當代學生而言,個性既是指其自身上所具有的經常性、穩定性的心理特征,也是指這一群體與其他社會群體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心里特征。當代學生的個性包括:創造力、表現能力、主動性、敢于懷疑、向權威挑戰并提出問題以及具備參與各種活動、交際能力。

(二)個性化教育

個性化教育是在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和發展學生不同的個性心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個性化差異的一種創新教育模式。個性化教育可以讓學生獲得綜合、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達到培養良好個性、矯正不良個性以及最終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的需要,最終實現個性與社會性的統一。所以,個性化教育既要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又要使得學生個性發展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二、制約個性化教育發展的因素

(一)教育體制的制約

多年來,在我國無論是中小學還是高校,在教育教學中,都有統一的課程標準,統一的管理體制,統一的學制,統一的高考模式,甚至于統一的教材,這無形當中使得教學目的過分的強調共性和社會性,學生如生產線上的產品一樣,被一步一步生產出來。許多教師將教學目的簡單的確定為學習好、就業好,而不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綜合的發展為目的。因此,許多學生學習只學老師教的,學校考的,至于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并不在意,久而久之,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絕大多數富有創造個性的學生可能在萌芽時期就被壓制,甚至于被徹底扼殺。個性根本得不到充分的發展。

(二)傳統文化的制約

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使得教育工作者重整體而輕個體,重共性而輕個體,重集成而輕創新。一方面表現為強調集體意識,追求整齊劃一,從而忽視個體意識和獨立人格;另一方面表現為過分強調秩序和規矩,不能挑戰權威,人云亦云,遇到問題時,墨守成規,個體的個性和創造力被抑制甚至于被剝奪。

(三)傳統價值觀制約

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對現代社會乃至現代教育有著深刻的影響,例如中庸思想的一部分表現就是人們常說“槍打出頭鳥”,“外圓內方”,“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學生被教育成在學習、生活過程中不能過分張揚個性,抑制創造能力的發展。

三、個性化教育實施措施與策略

(一)改變教育理念

以往教育過多強調個體的社會屬性,對個性強調不足,教育的教學目的在理念上應該進行適當的調整。前文已經提到教育的目的要強調發展個體的個性和培養其創新能力,但是要注意的是強調個性并不無組織、無紀律、自由放縱,而是要在明確目的的基礎上,通過適當的引導,發展個體的個性。

(二)完善評價機制

我國的教育體制一直以來都是以考試為中心,以分數高低作為評價學生成績好壞的標準。但每個個體具有的能力各不相同,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教師在評價一個學生成績好壞的標準也應相應多樣化。因此,教育的評價機制的構成也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如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方法以及評價模式等。評價標準的確立不能僅僅將目光停留在學校學習范圍內,應該注重評價的學生的學習實踐過程和學生未來發展的持續性,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建立符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評價內容除了知識記憶和技巧類的內容外,還應包括可以發揮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內容,這些內容并沒有確定的標準答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擴散思維、逆向思維以及求異思維等創新能力。

(三)構建個性化課程體系

隨著人類社會不斷地進步,整個世界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政治上的多極化,經濟上的全球化,文化上的多元化,等等都直接沖擊學校德育工作,于是學校德育在環境、任務、內容、對象以及渠道都必須發生改變。[2]在當前高考制度背景下,我國高中學生的德育工作存在著實效性不強的問題,其問題主要表現為表現為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其知行脫節問題嚴重。[3]因此,強化個性化德育課程體系就非常重要,也亟需完成。個性化教育課程體系包括課程內容、課程結構的合理化構建,這對實現知識、能力、素質最優化,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創造思維的形成以及創新能力。課程設置要加強課程的實踐性,讓學生可以學以致用;加強課程內容的應用性,既要學習知識結構本身,更要使學生關注知識的產生過程和應用的過程。課程設置要加強課程的可選擇性,因材施教。課程設置要加強課程的綜合性,克服學的封閉性,能夠適應個體個性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增大個學科間的全面綜合運用,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家庭教育之間的結合。綜上所述,高中德育在高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有必要也必須對其加以重視,通過有效的途徑與策略教育好高中生,從而為社會以及國家發展服務。

作者:景佳昕 單位:吉林省四平市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1]卓嘎.淺析高中生德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都市家教月刊,2013(11):198-198.

篇3

高中生物教學德育教育

學習興趣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成才首先學會做人,所以教育者并不單純是教會學生學習知識,而且更要注重學生的德育教育。在“全員育人”的大背景下,各科任課教師在教學的同時都應該滲透德育教育,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主渠道。作為生物教師,我在教學別注重挖掘教材知識體系中的思想性,不斷地用具有思想意義的現代生物科學成果的新信息充實教學,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學、好學、會學,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情感,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那么怎樣才能在生物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德育呢,以下是我一些淺薄的思考與研究。

一、鉆研教材,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德育滲透

德育是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生物教材為德育滲入供給了極其豐碩的素材。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其內容并沒有現成的文字材料,它的理科特征,往往很輕易使我們較多地正視它嚴密的常識系統教授,而忽略其艱深的德育內容滲入。這就需要教師當真鉆研教材,充實挖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身分,把德育貫串于日常平常的整個教學過程中。

(一)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生物學科是一門描述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能使學生正確認識生物和人體的生命現象及其活動規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學基礎知識,并逐漸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我們教師要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結合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指導他們逐步學會運用這些觀點和方法。例如,通過高中階段的有關知識學習,學生能夠清楚的認識到:人體的最基本組成不過是20多種化學元素,按照元素――化合物――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由微觀到宏觀的構建方式最后組成一個有機的生命體――人,人體在新陳代謝中生長發育、敷衍后代、衰老死亡,最后被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細菌等)分解,于是這個生前或高貴或卑微的人就此解體,以水、二氧化碳和無機鹽的形式返回生態環境,成為一棵小草或一棵小樹成長的營養,從而開始新一輪的物質循環。這樣的一個知識體系教育為學生建立正確的唯物主義人生觀和世界觀提供了科學依據。

(二)愛國主義教育

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濃厚的感情。”愛國主義是每一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環節。教材中根據內容的特點安排了多處我國生物科學的成就,為教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師應不失時機地把握好,以幫助學生增強愛國信念,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從而孕育了極其豐富的物種和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但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同樣也面臨著威脅。通過這些內容的具體介紹,讓學生既為我國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而自豪,又增進了他們愛護環境、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進而培養他們愛國主義的責任感。

二、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在生物中,有很多規律光靠老師口頭傳授是起不到作用了,這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試驗討論,共同思考,總結。這樣不斷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學方法來說,我們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法共享一個觀念:學生們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還可以從小讓他們養成嚴肅看待他人學習成績的習慣。

三、利用課外活動和其他形式進行德育教育

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生物活動課和生物主題活動。例如,高二學過生態環境的保護后,我們可以讓學生回家后調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然后通過計算一個班家庭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使用洗衣粉和清潔劑的數量,然后結合生活污水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這樣學生既可以掌握有關生物知識,又對他們進行了環保教育。另外要根據學生的愛好開展各種活動,比如研究性活動,自己制作一下生態瓶,相信這樣一定會起到多重作用的。

四、人格魅力,充分發揮教師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教育活動的這一本質特點,決定了教師的勞動必然帶有強烈的示范性。教師勞動的示范性,決定了教師在思想品德和作風上必須成為學生的表率。學生往往是“度德而師之”,無數經驗證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師只有自己具備了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有力地說服學生,感染學生。生物教師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須具備一顆水晶般玲瓏剔透的心,對學生懷有深沉久遠、博大無私的愛,以知識本身的魅力,教學藝術的魅力,教師人格的魅力來觸動、感化學生。教師的威望愈高,對學生的關懷和愛愈真摯,他對學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德育滲透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全體教師只有具備崇高的敬業精神,先進的教育理念,豐富的專業知識,杰出的創新思維,高超的教學本領,學生才會在心里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并從教師身上體會到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那么他們給學生帶來的無形影響便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古人云:“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教書育人決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要堅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逐漸滲透的原則,使學生在獲得生物學知識的同時,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達到智育、德育的雙重目的。

參考文獻:

[1]周美珍.中學生物學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 .

[2]王道俊,王漢讕.教育學(新編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

篇4

關鍵詞:高中語文 德育教育 學生人格

在高中階段語文是基礎性的課程之一,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語文是一種溝通和交流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的影子。如果教師在進行知識傳授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那么學生的德育水平會更快速度的提升。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語文教育和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開展德育教育,學生在知識積累過程中,凈化自身情感和人格修養。那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進行德育教育,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在語文課堂中貫穿愛國主義教育

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只有我們每個人都保持著一顆愛國心,才能夠保證我們這個大家庭和諧相處,繁榮穩定發展。只有人人具有愛國主義情懷,才能推動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進步。愛國主義情懷主要指的是對祖國的熱愛和無限忠誠,是我國五千年的優良傳統。在我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愛國主義情懷推動著我國的各項事業在高速穩定發展。在現代社會中我國的經濟和科技都得到了迅猛發展,所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時描寫我國的大好河山和和諧社會,所以,教師可以充分發揮這類型文章的優勢,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例如,在高中語文的教材中有的文章時描寫我國的草原景色的,體現了我國草原的廣袤無垠,通過欣賞我國的大好河山提升學生的愛國熱情。還有的文章時介紹愛國者的英雄事跡的,在這些英雄人物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們的高尚人格和愛國主義情懷。在課堂中對這些文章進行解析時,教師不僅要解析其中的語文的藝術之美,還要解析其中的大公無私的精神,發揮先進人物的模仿作用。例如,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荷塘月色》這篇文章,夜晚主人公在庭院中來回踱步,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們進行設想,激發學生對孝道進行深入的思考學習,尤其是現代的高中生,他們的物質條件是非常充足的,但在日常生后中對孝道卻缺乏深刻的認識,加強親情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將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繼承下去。

二、在培養學生語文技能中塑造學生健康人格

在學習任何學科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理論知識的積累還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高中語文學科同樣如此。在高中語文的課堂中,教師要教授學生必備的語文學科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要教給學生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塑造學生健康品質。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競爭也變得尤為激烈,學生成人后走出校園,步入社會,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感性思維中學生要做出理性的判斷,懂得辨析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要有自己的選擇標準和發展方向,不至于在困難面前手足無措。所以,在提高學生語文技能的過程中,要加強道德觀念的培養和人格的完美塑造。在語文教學中,健全學生的人格品質是每個語文教師的義務和責任,同時也是語文教師指的驕傲的事情。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將道德教育滲透到語文知識中,全方位多角度的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中教師更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道德修養和高尚品質也可以有自身獨特性。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

1、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

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專業能力之一,語文教材中的文字處處蘊含著鮮活的民族文化,教師要對進行有效閱讀指導,幫助學生領悟到文中的深刻文化內涵,他們的道德文化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導學生感受到其中的精神內涵,讓學生感受偉大的心靈和思想。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感受文字中的生命力和活力,感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基礎上,在審美體驗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能更好的完成語文教學目標,還能夠將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穿插在內,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

2、樹立學生強大的責任感

學生只有樹立了強大的責任感,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更多擔當,更有勇氣,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所以,每個學生都要有強烈的責任感,這樣學生在生活中才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集體生活中對每個人負責,工作以后對社會、對國家負責。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使自己得到更好的發展進步,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獲得更多的機會。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教導學生懂得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積極主動的幫助別人,懂得和別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達成預定學習目標。在學習中要懂得和別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觀點意見,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悅。同時,教師在幫助學生樹立這樣的意識,要將集體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將集體交代的任務看得比自己的任務更重要,積極主動的投入到集體任務的完成中。在集體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求學生高效完成學習任務,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集體活動中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將語文教育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在語文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將語文教學活動和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在知識的教授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完美的人格品質,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從而在高中學習階段就有高尚的道德修養,為以后的人生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同福.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7,No.8302:81-82.

[2]王冬梅.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群文天地,2011,No.23924:105+107.

[3]趙曉春.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因素初探[J].文學教育(下),2015,No.32103:59-61.

篇5

關鍵詞: 高中德育 人文素養 提高素養

創新是進步的靈魂,是發展的動力。學校的德育工作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用新理論、新方法、新思維,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隨著年齡的增長,學識水平的提高、思維方式的變化、認知能力的提高、獨立意識的增強,從高中生的發展實際和成長需求來講,老師對他們加強道德教育非常必要。

一、轉變德育理念,創新德育策略,用健康的思維引領學生成長。

在高中德育工作中,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有道義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道德品質,增強自身的履職能力,以人格魅力和思想素質影響和帶動學生學習道德準則、行為規范,為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與人格,形成自我的道德觀念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不懈努力。作為臨近成人“臨界線”的高中生,他們的思想、精神、心理狀態,也有很大的差別。我們應因勢利導、因時而動、因人而異地進行“傳、幫、帶、扶”工作。教學實踐中要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精神,轉變德育觀念,在加強對學生的集體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理念學習的基礎上,創新德育策略,在高中階段開設《傳統美德鑒賞》、《中外道德比較》、《倫理道德分析》等課程,根據當前社會某些熱點問題開設一些活動課,構建道德教育網絡,創設學生喜聞樂見、樂于接受的德育情境,讓學生的德育的大環境中接受熏陶。因此,教育者要注重改變傳統的德育模式,注重為學生創設各種便利條件和提供有效載體,使高中生在德育工作中由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學會自我要求、自我完善、自我監督,養成對己負責的行為習慣,在積極參與中深刻地感受和體驗,獲得道德的認知,增強道德情感。

二、創設德育情境,優化德育方法,用科學的方法指引發展方向。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高中德育工作中,中學德育途徑主要是學校德育,學校進行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責無旁貸。而學校德育的主體是師資力量,學校所有教職員工都要為創設德育情境而出力流汗。無論是班主任,還是任課教師,都是德育工作的主體,只要看到學生的不良現象、苗頭傾向,都應該及時制止;對學生表現出的優良表現、高尚行為,都要及時給予表揚、肯定,讓不良習氣“難以藏身”,讓優良風氣“隨處飄蕩”。在此基礎上,還要創新德育模式,優化德育方法,邀請社會知名人士、社會學者,為學生進行德育講座,為學生“傳經送寶”,把德育工作與學生的品行修養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幫助學生把握人生方向,引導學生在確立道德責任的前提下,把個人利益融于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之中,讓個人利益無條件地服從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我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德育工作有機整合,進一步豐富德育工作內涵,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道德品質的培養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時間,對學生的德育影響也不盡相同,或守德、或公德、或積德。為此,我在教學中,研究教材本著方向性原則,將正面的乃至全方位的材料或個案,當作一面鏡子,讓學生照亮自己,點亮別人,形成一條主線,延伸到內心深處,從而積善成德;同時,將心理健康教育計劃納入學校工作計劃,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德育工作的有益補充,豐富德育工作的內涵,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設立心理咨詢室,提高德育工作的及時性、有效性、實用性,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

篇6

關鍵詞:網絡環境;農村高中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22-010-2

一、網絡帶給農村高中生心理影響現狀調查結果及分析

針對目前網絡環境下,學生學習方式與心理活動發生的變化,抽取了兩所農村高中的高一、高二、高三部分學生進行了關于網絡的多方面內容調查,主要情況如下:

1.上網基本情況

最近一年經常上網的學生占15%,平均每周上網1次以上的學生占30%,上網主要集中在周末和節假日的學生占45%,經常通過曠課或夜不歸宿上網吧的學生占2%,偶爾有此行為的學生占8%,經常一次性上網三小時以上的學生占4%,一次上網最長時間在10小時以上的學生占11%,上網主要場所在網吧的學生占38%,每個月上網費用(含有關消費)在30元以上的學生占10%。上述數據結果表明一部分學生迷戀網絡不容忽視,要依據數據分析學生思想品德狀況形成的原因,預防學生出現網癮。

2.上網與聊天交友

偶爾去聊天室的學生占19%,經常去的占11%。有網友的占66%,有固定網友的占36%,學生一般都有多個網友。結果表明學生很喜歡網絡聊天與交友。在這種現象的背后存在著許多隱含內容。為什么學生喜歡在網上聊天,結交陌生的不熟悉的朋友,而且熱衷與網友聊天。這部分學生的心理或是家庭環境存在著一定的不良因素。首先,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使得一部分沉迷網絡聊天。據我們調查,有20%的家長對子女放任或只關心行為的結果,不問行為的原因和過程。一旦結果不好,不分析原因,就訓斥甚至打罵,致使子女對父母失去了信賴。學生就不愿意和家長交流。近40%以上的學生父母雙雙外出打工,將子女交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監管,這種隔代教養的學生,大多數不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管教。結果是父母掙了一筆錢,壞了一代人。孩子與爺爺奶奶的代溝太大,隔閡太深。交流起來存在很大的困難,而且學習興趣淡薄,沒有學習動力。所以其中一部分學生就選擇沉迷網絡交流聊天。

3.上網與游戲

玩過網絡游戲的占50%,經常玩小型游戲的占17%,經常玩傳奇等大型游戲的占10%,對網絡游戲中的槍戰打殺場景更傾向于刺激和宣泄情緒的占23%。這些結果說明網絡游戲對學生的吸引力和影響較大,是學校對學生上網加強引導的一個重要方面。

4.上網與學習

上網以聊天、交友、玩游戲、看電影等娛樂為主的學生占63%,到網上查閱資料為主的僅占17%。喜歡在網絡教室上課的學生占71%,常上網查閱資料的學生占30%,喜歡教師通過課件或查看網頁輔助新課的學生占62%,喜歡通過網絡交流展開討論的學生占46%。對信息技術不了解的學生占33%,了解一般的學生占55%,將自己獲得的重要知識保存在電腦中的學生占17%。這些結果表明學校應積極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輔助學習的能力。

5.上網與負面影響

調查結果顯示,認為上網影響了正常學習的占19%,會促成說謊的占16%,會影響身心健康的占27%,會誘發犯罪的占7%,認為網吧管理混亂或者缺乏管理的占31%,認為網絡利大于弊的占37%,在上網時遇到過不健康網站的占67%。這些結果說明網絡對學生的學習、身心健康、思想道德意識有較大的負面影響。

通過調查研究結果分析,網絡使農村高中生獲得更加寬廣的視野,展現自我的空間,汲取知識的源泉的同時,給他們帶來的心理沖擊和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網絡世界逼真的摸擬手段縮小并模糊了現實與虛擬的界限,使一部分中學生遠離現實世界,產生閉鎖,孤僻的心理,極不利于青少年學生的健康人格的養成;多角度、多角色的“人機式”人際交往,使中學生自我意識減弱;過分依賴網絡信息使中學生養成逃避現實的心理,個人主義盛行,自由主義泛濫。學校德育工作必須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與對策。

二、網絡環境下學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學校要多部門聯手融教育于多種形式的活動,使學生對網絡有正確的認識

(1)學校組織學生開展在國旗下的講話活動。開展的活動主題可以有:《守護青春,遠離網吧》《文明上網,健康上網》《礪志,博學,做棟梁之材》《青春與使命》《與紀律同行》《塑文明形象,建和諧校園》《崇尚儉樸》等。內容包括網絡影響、人生價值、奮斗志向、心理健康、交往禮儀、行為規范、情感教育等,活動富有要感召力,影響面要大,能直接或間接推動網絡影響教育活動。說其直接,是因為活動直接包括網絡影響內容;說其間接,是因為相關活動能幫助學生,培養學生道德情操,提升學生內在素養。

(2)通過整合和開發利用信息技術資源,發揮網絡的強大功能。

計算機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教室以及自己的專業技能,轉化一部分上網成癮的學生掌握電腦技術,成為制作能手。利用學校興趣小組,把喜歡上網的學生統一起來,利用學生在校的課外活動時間,集中到網絡教室上課培訓。給學生開設的課程可包括:Word、Excel版面的設計與表格編排,課件制作、網頁制作等。通過培訓,能使絕大部分學生會使用系統軟件(如WindowsXP)對系統軟、硬件資源進行管理,選擇某一應用軟件完成某一特定任務。同時每次活動結束后,可挑選出比較優秀的作品展示給小組同學欣賞,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激發了學習的熱情。另外,每學期舉行攝影展比賽,發動全校的學生去發現美,體會在校園的點點滴滴感動瞬間。利用電腦進行后期的剪輯和設計,可以激發學生將電腦、網絡運用于實際學習的熱情,將一部分上網成癮的學生轉化成電腦制作的高手。

(3)有效利用“心理咨詢活動室”,開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根據班級調查,對上網成癮的學生要分階段進行心理咨詢和輔導。網絡聊天與交友易使學生受騙上當,而且使學生容易形成情感上的過分依賴。學校心理咨詢中心要專門開設“心理咨詢信箱”運用Email促進師生交談。當學生有心里話或是一些敏感的話題,心里存在困惑又不便當眾討論時,可以用電子郵箱的方式寄給老師,老師針對這個學生的疑問直接回答,然后再用電子郵箱直接寄給這個學生。這樣既解決了思想上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又不會讓學生“丟面子”。使學生能正確對待網絡聊天,謹慎交友。

2.網絡政策法規宣傳

(1)學校通過制作櫥窗、黑板報,設立網站專欄,印發宣傳資料等方式,對網絡政策法規、網絡文明公約等進行宣傳。特別對學生大力宣傳《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給學生上網提供一個良好的上網環境。

(2)開展主題班會,樹立學生對網絡的正確認識,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

如在農村高中開展關于《文明上網、健康成長》的主題班會,主要活動內容:學生結合自己利用網絡的體會紛紛發表對利用網絡的意義和如何文明上網等方面問題的見解。通過班會上的交流和討論,使學生認清網絡的利與弊,認識到中學生要節制上網,有目的、有選擇地瀏覽信息,自覺抵制不良信息,吸收學習有益信息,同時要增強網絡安全意識和法律意識。

3.有效利用“家長學校”,督促家長加強與學生的情感溝通

學生上網成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為尋找滿足感與成就感。這類孩子通常學習成績屬中等或比較差。在學習上他們得不到老師及家長的贊賞和肯定,便把這種心理需求變相轉移到游戲的升級、獎賞中。②學習成績特別好的孩子,此類孩子的父母一般對其要求高,他們在努力達到父母要求的同時,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負擔,上網是追求一種釋放壓力,網絡便成了他們發泄的工具。③被家長忽略的孩子。被忽略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如父母工作很忙,長期在外經商,或是由于夫妻不合、離異,讓孩子過著單親生活等。此類孩子上網是追求一種歸屬感,一種情感的寄托。除此以外,還有的孩子上網是因性方面的迷惑。一旦孩子染上網癮,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也會給家庭帶來苦難。

篇7

【關鍵詞】高中生物 關愛生命教育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6-0137-01

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推崇有關于人類的生命教育,這種教育可以歸為兩類,第一類指的是追溯到生命的本源,讓學生們透徹的了解生命的各個發展階段,從而也加深對自然世界中所存在的生物生命的各個發展階段的了解。第二指的是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性,希望他們愛惜自己的生命,在生活中展現出自己的生命價值,使自己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高中生物學主要研究的是生物結構、生物自身所具有的性能和生物自然發展規律等,開展該課程的主要意義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生命現象。從這個角度來講,高中的生物教學成為校園關愛生命教育的階梯。

一、生命教育在實踐中的重要性

隨著時代的進步,美國是第一個提出生命教育理念的國家。有很多的社會

問題也漸漸地表現出來,激起了整個社會的深思:

第一,目前所有的國家都面臨著環境、能源、人口、糧食和資源五種大問題,這些問題必須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表現出在人口逐漸增加的情況下,眾多自然資源都被過度的使用,破壞了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等,這些都嚴重威脅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2002年的非典事件和2007年發生的手足口病等事件的發生,都在告誡著人類必須與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各種生物和諧發展,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不應該以犧牲其他生物為代價,人類應該把他們作為朋友,尊重他們的生存與發展。

第二,一些漠視生命的人們應該從內心深處進行反思。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很多事件能夠表現出人們不重視自己的生命,同時也不顧其他人和動物的生命,例如校園中存在學生自殺事件、社會上存在虐待小動物的事件和一些兇案件的發生等。還存在一些人由于錯誤的人生觀和心理行為導致了悲劇的發生,最嚴重的結果可能導致死亡,這是非常值得惋惜的事情。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的實踐當中,應該利用生態學的內容讓學生們正確的認識到任何生物的生命都應該和諧發展。生物老師所傳授的生態學知識是為了讓學生們認識到生命對大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同時也要激發學生感悟生命的存在,更加深層次地思考生命。老師還應該讓學生知道,在五彩繽紛的大自然世界中,無論具有高等還是低等的生命形式,簡單還是復雜,在陸地上生活還是在水里生活,他們都存在著生命的軌跡。因此,高中生物老師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還應該讓學生們了解到在自然環境中,生物生存一定的適應性,并且能夠透徹的領悟到生命之間的和諧發展。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進行關愛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1.通過該課程的教育,讓學生學會珍惜生命。對于任何人來講,只有一次生命,但在生活的過程中,無論是在生理層面還是心理層面上,我們都會遇到許多的困難和打擊,這些困難可能使我們的心理和生理變得非常的脆弱。面對這種狀況,如果一個人對生命的構造和發展不了解,那么他就不會清楚生命的來之不易。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命活動的學科,所以,通過這門課程可以讓學生領悟到生命的寶貴,因此更加熱愛生命。

2.對于生命教育,最終應該落到教育上。學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方式,學生是被教育的對象,老師的主要職責是讓學生創造出高尚的精神領域和人格,喚醒他們的生命潛力和品質的升華,老師還應該教育學生從內心去尊重和敬畏生命。我們要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堅持學習知識和文化,使自己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

3.教育學生關愛他人。在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人類的生存發展和社會的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人類一定要學會和社會環境和平共處,只有這樣,生活才會幸福快樂。生物學里有很多的內容概括了生物生命與環境的聯系,通過這方面知識的學習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創建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意義,能夠更好地與他人相處。

三、高中生物教學中關愛生命教育的含義

1.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生命。以宏觀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大自然中擁有千萬種生物,生命形式多種多樣。從微觀層面來說,各種生物在不同的生命階段,都有著不同的形態特性。以高中生物《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這本書為例,該書詳細的講述了進化過程中生物所進行的變化和不同的形態特性,它們展示出了神奇的大自然。老師首先應該教育學生透徹地認識生物,并且掌握生物在各生命階段所表現出的差異性,然后在進行欣賞生命教育。欣賞不同生命階段的自己,享受成長所帶來的快樂。

2.正確對待生命。J識生命的前提就是要了解生命,了解生命也是關愛生命教育的關鍵所在,因此,生物教師按照課本上的內容使學生正確的認識生命。以高中生物《分子與細胞》這本書為例,該書詳細的講述了細胞的結構和發展進化的全過程。細胞是組成每一個生物生命體的基本物質,它的進化過程反映出人類生命的發展歷程,例如細胞的生殖、老化和死亡的過程與人類所經歷的生命過程是相類似的。老師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需要指導學生正確地認識生命。

四、結語

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從具體的某個個體生命身上入手來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教育,從個體生命所表現出來的特性達到對整體生命認識的目的。與此同時,引導學生對生命進行思考,領悟生命的美好,在生命的各個階段去關心社會、關心其他生物和發揮自己的人生價值。對存在逆反心理的高中生,高中生物老師在教學中需要加強對生命的教育,使學生學會熱愛生命,為了幸福美滿的生活而努力,學會奉獻,給他人快樂。

參考文獻

[1]林平.生命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滲透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35):73-73.

篇8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到了大眾化的發展進程,但研究生教育不能大眾化,還要根據教育規律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保持研究生教育的精英化模式。努力創造國際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實現從研究生教育大國向研究生教育強國轉變。

關鍵詞:

研究生教育;精英化;改革;完善;提高

按照美國社會教育家馬丁•特羅的高等教育發展理論,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15%,這預示著高等教育開始邁入大眾化的發展進程。經過十年發展,到2013年,毛入學率已增長至34.5%。在校生規模達3460萬人,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大國。伴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研究生教育也實現了從小到大、快速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自主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戰略目標,也成為了具有全球影響的研究生教育大國。但是,應該看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不是研究生教育強國,尤其是在整體質量上與國際高水平比較,還有較大的差距。研究生教育還需要進一步改革、完善和提高。2013年,國家啟動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以來,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研究生的學位授權體系日益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逐步確立、培養模式改革得到進一步深化、研究生參與科技創新的廣度和深度得到不同程度拓展。總的看,改革、深化和提高已成為研究生教育發展中的主旋律。但是,在改革的進程中,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在宏觀方面,還是在微觀方面,人們很少再提到或看到“精英化教育”這個詞。是高等教育進入到大眾化階段后,不再需要“精英化教育”了?還是從理論上就忌諱這個詞?很難說清答案。但是,不管是忌諱也好、還是不需要也好,“精英化教育”這個詞,在目前教育階段、在現實的教育體系中還不能去掉,尤其是在研究生不斷擴招,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不僅要提,而且必須提。要保證研究生教育精英化的地位和性質,需要從三個宏觀方面來體現。1.教育模式的精英化;2.學生群體的精英化;3.導師隊伍的精英化。

一、教育模式的精英化

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了,但研究生教育不能進入大眾化,目的就是要保持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定式和基本規律,讓好的人才能夠在好的環境中鍛煉成長。研究生教育是教育體系中最高層次的教育,如果把教育比作一個塔型體系的話,它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最高端、是塔尖。說它在最高端是體現在知識層次的最高端,說它是塔尖是體現在人數上的少而精。這個塔型且處在塔尖位置的研究生教育,就是研究生教育要保持的基本定式;這種少而精的人員結構,決定了研究生的教育性質是一種少數人的精英教育。因材施教、精細化管理,就是這種精英化教育應遵循的基本規律。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力增強,教育特別是研究生教育,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的同時,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可以說,沒有教育的大發展,就不會有今天國家的強盛。沒有研究生教育的大發展,也就不會取得這么多舉世矚目的科學成就。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的超常規發展,也影響了自身質量和水平的提高,這也是我們大家公認的。這種影響反映在研究生教育上,就是整體質量和水平還不高、教育資源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從而形成了目前這種供小于求的失衡局面。為了維持對經濟發展需求的供給,一個碩士生導師帶好多個學生,一個博士生導師也不止帶一兩個。這種教育模式和方法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和精細化管理。應該說,違背了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教學規律和要求,混淆了研究生教育與大眾化教育的基本模式。可以說是把塔尖的管理當成了塔的下層來經營了。這種違背教育基本規律的模式和方法,怎么能培養出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精尖型人才?我們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將會越來越多。另外,隨著經濟國際化、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崛起,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這些實際情況,的確需要我們不斷擴大研究生教育的規模,以適應現實的需求。但是,在不斷擴大規模的同時,也要而且必須不斷地擴充教育資源(包括擴充導師隊伍,以保持合適的師生比例;提高教學水平,以保持文化知識的高層次、高水平),以滿足擴規模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使塔型教育體系在不斷擴規模的情況下,保持塔型的定式不變、保持研究生教育的性質不變。

二、學生群體的精英化

進一步改革招生模式、實行嚴格的淘汰制度,以有效的制度,保證學生群體的精英化。研究生教育作為精英教育,扎實的基礎知識、開拓性的思想方法、富有的創新能力、積極的進取精神是每個研究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只有保持這種高質量的學生群體存在,才能為高質量的研究生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研究生教育要保證和保持高質量的學生群體,就要改革和完善現有的招生模式和存量保障機制,需要從目前的“嚴進寬出”改為“寬進嚴出”。縱觀世界發達國家的研究生教育多采用寬進嚴出。這種模式不僅有助于培養人才,還有助于發現人才。寬進,能使那些缺乏考試技巧卻又有著巨大發展潛力的人,在適宜的環境下得以顯現和發展,通過繼續學習而成才。嚴出,能使那些只具有考試技巧而缺乏研究生素質和才能的人在中途就被淘汰出局,使最終留下的人,都是具備研究生素質和才能且是值得培養的人才。我們目前實行的嚴進寬出模式,唯一的好處就是適應當前教育資源短缺的狀況;不好的,就是培養了眾多具有考試技巧而缺乏人才素質和能力的普才,同時也使那些缺乏考試技巧而具有一定潛力的人失去了成才的機會。有人可能會說,我國人口眾多、教育資源有限,難以承受寬進帶來的壓力。這在目前體制機制不建全、不配套的情況下確實會形成壓力。但是,當寬進嚴出成為一種長期的模式且淘汰機制也隨之配套跟上后,這種人多的壓力就會自然減輕。因為這種模式和機制會給人們一種明確的預期,那就是沒有真才實學、缺乏研究生素質和能力的人即使考上了,也會在學習中途被淘汰出局、難以完成學業。這就會讓那種只有考試技巧而缺乏真才實學的人自動退出,避免浪費時間和錢財,也避免中途被淘汰的尷尬結局。寬進嚴出的模式不僅能夠幫助人們改變和扭轉長期受詬病的應試教育,還能使那些考前用功、考上后就放松的人,變成考前要用功、考上后更用功的另一個人。使研究生教育這片沃土培育的都是能夠成才的好苗。

三、導師隊伍的精英化

進一步完善研究生導師選聘制度,讓有真才實學的人上崗任教,讓導師隊伍始終保持在精干高效的良好狀態。1999年8月,教育部《關于新時期加強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的和實施,進一步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整體師資水平。但是,作為研究生導師隊伍的整體水平還不盡人意。目前看,導師年齡梯次結構不盡合理、知識體系更新跟不上形勢發展,水平和能力參差不齊、甚至還有部分南郭先生在這支隊伍里充數。造成這支隊伍整體不精的原因與相關的選聘制度不無關系。這就需要我們對現行的制度做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1972年,國際經濟合作與開發組織(OECD)認為,“研究生教育是研究方法教育、專業實踐教育以及第一學位教育的繼續教育”[1]。所以,研究生導師的選聘要求應大大高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選聘標準。碩士生導師應該是在本科教師的基礎上,好中選優;博士生導師應該是在碩士生導師的基礎上,優中選優。這種好中選優、優中選優的做法,能夠有效保障導師隊伍水平在現有情況下是最高的。這應該成為選聘研究生導師的基本做法。

研究生教育雖然是第一學位的繼續教育,但它與本科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在學習方法上不僅具有研究性、專業實踐性,在學科內容上還具有一定的廣泛性、交叉性和邊緣性。這就需要導師具備更高、更強的學識和能力。所以,具有博士學位和正高級職稱、相應的跨學科背景和一定的學術經歷和過硬的個人科研成果,應該是研究生導師選聘的基本條件;研究生的教育是傳授知識和創造知識,研究生的學習是研究性、創造性、探索性和實踐性的學習。教育與學習上的這些特點,要求導師還要有一定的教授技能和教授藝術。通過這些技能和藝術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把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開發出來。這種技能和藝術大多來自長期的教授經驗,是一種實踐的積累和沉淀。所以,各層次的教學經歷和任教時間應該有明確的規定、做為硬性指標。這應該做為研究生導師選聘的必備條件。

有了高標準和嚴格的選聘條件還要具備良好的執行環境,在導師的選聘中要徹底杜絕“特殊情況”、堅決消除“人情世故”、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干預”,才能有效保障導師隊伍的精干高效。名師出高徒,只有有一批精干且高水平的導師隊伍,才能帶出更多的高質量、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模式精英化、學生群體精英化、導師隊伍精英化,是保持研究生教育精英化性質和地位的基礎,是培育高質量精英人才的可靠保證。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重提研究生教育的精英化,是必要的,保證和保持研究生教育精英化的地位和性質也是必須和應該的。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高中 特殊生 教育

一、要深入的了解學生,抓住他們的心理

所謂的“特殊生”也就是他們的心理或家庭環境或學習成績與班級的其他學生相差甚至遠,而導至他們心理上產生了變化,從而也就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如上課聽講走神、學習沒有信心,看問題容易走極端……,這就要求我們做班主任的,要充分的了解學生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情況。而在沒有弄清產生這種情況之前,是不能隨便教育的,否則會適得其反。而了解學生這是我們做為班主任最難做到的。這樣我們就要想一辦法,比如通過了解學生,或家訪,做到真的了解學生的生活習慣。再借助心理老師的幫助,給他們出一些心理上的測試題,從而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然后再對癥下藥,想辦法來幫助他們。如我們班的張**,他在班級里從來都是我行我素,性格特別孤僻,學習成績也不是很理想,遇到問題也不愛和同學交流。通過我細致的了解,原來他的家庭環境就是這樣的,沒有溫暖而言,都是各干各的,想做什么就自己去做,沒有人商量,也就沒有人幫助,這就形成了他獨來獨往的“特殊”性格,了解到這一點,我就在班級集體活時,我特意安排了幾個學生和他一起活動,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也安排了兩個學生和他一起吃飯,睡覺,這樣過一段時間,他也就和同學們有說有笑了,性格變的開朗起來。可見在了解的基礎上去做學生的工作也就得心應手了。

二、利用語文學科的特點,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由于高中的教學手段、方法是不同與初中的,很多學生從初中來到高中由于感到不適應,所以成績一落千丈,從而也就慢慢的失去了學習的信心,我就借助我的學科特點,給學生從圖書室借閱一些他們愛讀的小說、或是一些科學書籍,使他們感覺自己馳騁在書一海洋之中,他們會利課余時間可以學到許多課本以外的東西,也會學到別人優異的學習方法,可以說是獲益匪淺,慢慢的他們的作文寫的更好了,詞語也越來越豐富了。他們的語文成績也就會有很大的進步,自信心也就恢復過來了。

三、用“心”交流,疏導他們的心理障礙

1.要交心,以“心”換“心”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通過談心達到交心的目的,才能讓學生和你說真心話,才能把你當成朋友。

2.要方法得當,和學生交流必必須要一個合理的方式,不能上來就是為了圖個痛快,這樣還不如不談,更不能隨便的說而沒有目的性。

3.談心要及時,班主任平時要做到有心人,只要發現問題要及時的來解決,來找學生談,這樣才能起到效果。在我班里有一個學生,來高中時還是個不錯的學生,可是最近一直走下坡路,上課也不積極了,學習的主動性也沒有了,通過了解和對學生的觀察,發現他有了心理障礙,原來起因是這樣的,就是在一次考試中,由于題目的偏難,他考的不好,認為自己學習無望,所幸就不在學習了。人生挫折是在所難免的,挫折就象一門學科,是人生的必修課,我也曾失敗過好多次,而且踏入社會的人們面臨著更多的竟爭――崗位的競爭、就業的競爭、升職的競爭等,而且競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激烈。通過幾次談心,他慢慢的從失利的陰影里面走出來,重新恢復了以往的生氣,成績也一躍而上。

四、傾注“愛心”幫助他們樹立信心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的話:“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在班級管理中要做好特殊生的思想轉化工作,首先就要給他們一份特別的關愛、贊美和寬容。做為班主任,我們的眼睛應當是過濾的,能容納別人的優點,也能容納別人的過失和缺點,用愛的辦量去感化他們。如我們班的王**在班里學習較差,愛好廣泛,常想在某一方面展示一下自己,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影響力,但在實際中又沒有什么值得拿的出手的。由此,導致了借上課大喊大叫或在課堂上耍幾個小動作來引起大家的注意。針對這種情況,我沒有責備他,而是給他一定的表現機會。于是每到我的課我都針對他設計幾個他能完成很好事情讓他來做,并在下課后及時的找他談心,并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交流,給他多方面的肯定,并指出其不足之處,從而讓他感覺到自己大有潛力可挖,但又水平有限,并且指出他能明顯能做好的但又沒有做好的事情,指出他幾個比別的同學做的好的地方,從而激起他的求勝心理,培養他做事要有踏實的學習習慣。并利用上課的時機,讓他到前面給全班講解,然后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和鼓勵他,讓他有成功的體驗,讓知道自己并不比其他同學差,只要努務刻苦總會有好成績。

篇10

【關鍵詞】高中生物 美育 群落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89-02

一、引言

美學教育就是指運用藝術美、自然美和社會生活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感受美,鑒賞美,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動[1];美育也是完整人格的教育,是通過各種美的事物來培養學生審美感知力,審美理解力,審美評價力和審美創造力,同時有助于培養良好人格品質和啟迪智慧的一種教育活動[2]。

生物是一門充滿自然美、和諧美的科學。教師挖掘其中的美學元素,并將其運用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植物在生物群落中的垂直結構"為例,采用“享受美―接受美―認識美―鑒賞美―創造美”的方式嘗試在高中生物課堂上進行美學教育,希望能為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提供一種課例參考。

二、設計理念與思路

1. 設計理念

在建構主義中,皮亞杰將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感知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3];每個階段是下個階段發生的前提及必要條件,每個階段之間存在差異,而這種差異是正是體現了思維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美育的宗旨的也是將人從簡單的獲取知識到利用知識提升自己素養,最終實現完美人格的過程,這與皮亞杰提出的量變到質變是相符合的。

2.設計思路

三、“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結構”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結構”,上為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下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之間的關系。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以及種群的特征、增長方式,本節內容建立在種群特征和數量關系的基礎上,闡釋了比種群更高層次的群落內部的結構,明白了群落的結構,才能繼續研究群落的演替,并且為生態系統各組分相關知識的學習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本課時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 學情分析

學生對種群的特征和種群的數量變化已經了然于胸,但對群落的概念以及群落中各種群的相互關系仍然停留在感性猜想的階段,不過高中二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正向著辯證思維的方向發展,知識間的相互聯系性明顯加強,自學和探究能力也明顯增強[4]。這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也為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出群落概念,識別群落類型,簡述垂直結構的分層,闡明垂直結構產生的原因。

能力目標:提高認識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嘗試沙盤設計以鍛煉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群落結構美,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念,參與小組活動設計沙盤,培養和發展對生物學美的創造能力與興趣,提高學生鑒賞美的修養,

4.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群落的結構特征

教學難點:從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征

5. 教學過程

6.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中,突出了對“大自然本質結構”和“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結構”生物學重要概念的構建以及學生分組合作設計沙盤的課堂活動的開展[5];并在整個授課過程中穿插滲透著美學教育;以此為出發點,力圖體現以下三點。

(1)設計構建概念的邏輯體系。通過展示圖片和視頻,讓學生依次經歷對本質結構的粗略了解、形成對本質結構的具象概念、實踐制作出本質結構的具體模型、歸納總結出垂直結構最終概念這四個具有邏輯關系的教學活動,更符合學生的概念形成過程和思維框架。

(2)以學生活動為載體,注重能力培養。本節內容較為抽象,學生易缺乏興趣,且很難體會群落結構的生物學意義。在教學設計中,以學生分組設計沙盤模型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觀察課前準備的材料物品,通過自行分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設計出各自的模型,并以最終的模型給大家直觀展示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結構。這些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同學們在探究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提出各自的構思。使他們在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自己動手實踐問題的時候,不斷發展和提高了邏輯思維能力。

(3)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科學與美是相通的。要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和意識,充分調動教師的審美觀念、審美能力、審美情趣,去感化和陶冶學生的審美知覺、審美理解以及審美注意[6]。教師通過展示幾幅美麗的圖片,結構的諧調對稱,環境的雅致優美,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開拓他們的思路,引導他們從美的角度來探索科學的規律,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無疑是有益的,應特別注意從生物學知識中發掘和提煉美學因素,努力把它上升為美的形態,從而創設美的意境,讓學生耳濡目染,感受生物學美[7]。

不足之處:在授課過程中,由于學生各自審美標準不一樣,對美的認知也存在著差別,所以對大自然的本質結構概念的理解造成了阻礙,也使得后來做出的模型形態各異。學生的審美標準短時間內不容易調整,教師只有從平時的教學以及生活中多多注意,采用多媒體手段來展示美的事物,善用教具模型來體現生物學美,潛移默化地改善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2]金昕.美育與大學生人格養成[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3]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胡正凱.信息化環境下中學生物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策略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5]趙廣宇,閔洋,陳亮,謝詠梅.“遺傳物質控制蛋白質的合成”的教學設計[J].生物學通報,2011,46(1):31-33.

[6]蔣莉莉.美術特色高中的生物教學中滲透美育的實踐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

[7]劉濟濱.生物美學初探[J].九江師專學報,1995(5):88-91.

基金項目:

教育廳人文社科基地項目四川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項目(CJF13064 ),西華師范大學教改項目(403346,40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