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語言特點范文

時間:2023-06-18 10:54: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類語言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人類語言特點

篇1

口語化

“在電視節目中,主持人使用的語言應該是‘規范口語’,也就是帶有書面語色彩的口語,具體地說就是具有書面語言的整齊、穩重、修辭等特點,同時也要有口頭語的鮮明、簡潔、生動、活潑、順耳好記。”①主持人在節目中的語言是向大眾傳播的,具有公開性、示范性、引導性、通俗性,因此其介于“正式”與“通常”之間。主持人口語比日常隨意性口語有較大的加工,有雕琢而不露痕跡的特點,主持人語言既是通俗平易的口語,又是十分講究得體性、勻稱性、集中性的精粹口語。比如,一次,敬一丹與一位編輯合作一期《焦點訪談》,編輯提供的背景文字稿是這樣開頭的: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基本工具,但是對于那些因患喉癌做了手術的人來說,他們最大的痛苦就是有口難言……

敬一丹覺得此話語法上沒一點毛病,就是與觀眾處于一種“隔膜”狀態,像典型的教科書,缺乏交流感,于是改成:

觀眾朋友,在我這樣說著,你這樣聽著的時候,我們的交流就開始了,在我們看來很平常的這種交流方式,對于那些因患喉癌做了手術的人來說卻是不可能的,他們最大的痛苦就是有口難言……

原稿書面語特點明顯,簡練直接,改后,開頭采用富于交流感的口語方式,做了必要的鋪墊,能夠引起觀眾的注意,并產生一定的聯想體驗,對于節目的推進十分有利。

幽默性

幽默從來都是人際交往中的劑、緩沖劑、黏合劑。同時,幽默還表現出一種詼諧、一種才華、一種智慧,如果說人們喜歡有個性的主持人,那么,幽默作為一種個性對于談話類節目主持人來說顯得格外重要。“幽默可以幫助主持人實現現場的自然交流,激勵在場的每個人暢所欲言,拉近自己與嘉賓及現場觀眾的距離。”②一般來說,幽默對于談話類節目的激勵作用除了活躍氣氛外,至少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用以糾偏。在談話類節目中,嘉賓中難免出現某種錯誤認識,如果主持人采用正面批評的態度,與節目語境不符,效果也不好,幽默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如在一次節目中,有位女觀眾說,“下崗了,希望找個工資高、工作不累,離家又近的單位”,崔永元故作理解地說:“噢,咱們讓單位搬得離你家近一點兒!”這位女工和大家一起笑了。這樣以輕松幽默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態度和傾向,委婉而又明確地點出其認識的不現實,可避免直接下結論所容易產生的“嚴肅面孔”。

控制節奏,緩解矛盾,沖淡尷尬。由于種種原因,在談話現場有時會出現一些影響談話氛圍的情況,這時幽默是緩解矛盾、減少尷尬、控制節奏、調節氣氛的最好辦法。如在節目《父女之間》中,父親看到女兒穿的毛邊牛仔褲后很生氣,崔永元轉問母親:“做母親的覺得那條褲子美不美?”母親說:“不美。”崔永元又問:“父親打女兒的行為美不美?”母親說:“更不美。”為了不激化矛盾,同時表明自己的觀點,崔永元開了個玩笑說:“還不如褲子呢!”

合作性

談話類節目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需要主持人和現場觀眾共同完成,雙方應該緊密配合。主持人更應該時時、處處、句句為現場觀眾著想,及時為他們提供話題、化解尷尬、理順思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電視談話類節目主持人就是對口相聲中的‘捧哏’演員,要求自身要用極其強烈的合作精神來與觀眾共同完成節目。”③

電視談話類節目主持人語言中的“合作性”是主持人重要的語用原則。主持人語言的合作性表現在“誠實”和“適度”兩個方面:

1.合作性的核心是“誠”字。“修辭立其誠”是節目主持人語言中合作精神的重要體現。在這一點上,主持人自身正是個示范,其語言必須實在,發自內心。

2.“主持人語言的合作性還表現在語言要精練。主持人要盡量提供對方所需要的但又不能超過所需的信息,不應該與嘉賓‘爭話頭’。”④比如,央視《講述》欄目很受觀眾歡迎,其主持人對語言的把握功不可沒。主持人除了引導講述人展開情節以及適當追問外,大多數時間都在傾聽。

針對性

在談話類節目中,主持人經常面對很多話題和很多的談話對象,即使在同一期節目中,邀請的嘉賓的身份有所不同,對于話題的參與程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要讓每一位嘉賓都有說話的欲望并且都有話可說,這就要發揮主持人語言中明確的針對性。針對性是激發現場嘉賓和觀眾談話欲望的最好的興奮劑。”⑤

就一個話題,主持人所提出的問題要切合對象身份,要找準對方的興奮點。比如:年輕人接受新事物快,逆反心理強,不喜歡說教,喜歡充滿動感和活力的語言。在以年輕人為主要目標觀眾的節目中,主持人就可以采用一些流行語匯,語言表達方式不能太呆板,說教味道不可太濃。否則,他們就會產生逆反心理進而影響談話效果。比如,鳳凰衛視2002年初推出的為陳魯豫量身打造的人物專訪節目《魯豫有約》,節目的口號是“說出你的故事”。這個節目最有特色的部分是:成功體現了鳳凰衛視獨特的話語空間,一段時期該節目常做一些年輕人的話題,話語當中充分體現了年輕人的活力、個性。

主持人在組織談話時,要有針對性地點明討論的重點。針對談話中隨時出現的興奮點,通過插話、提問等方式,建立起與參與者之間的密切接觸。

引導性

主持人、嘉賓、觀眾在同一節目現場中面對面地暢所欲言,整個談話過程是開放的、靈活的、多向流動的,信息的傳播和反饋保持了最為直接自然的狀態和原始的即時性。這就決定了談話類節目主持人必須要有足以控制談話進程的引導能力,必須能拋磚引玉,把問題問到點子上。同時,對于對方的回答還要能夠做出合理的反饋和即興點評,讓整個節目保持一種統一的風格和前后的連貫性。“在談話過程中,一些嘉賓可能閃現智慧的火花,讓這些火花燃成燎原之火,是主持人的高明之處。《實話實說》一炮打響,應該說和主持人崔永元有很大的關系。因為他的機智,看似平常的話題成了熱點;因為他的幽默,很多生硬的話題有了生機。”⑥例如,在《廣告知多少》中介紹嘉賓李盾時,問他廣告多了還是少了?李盾一口氣羅列了廣告無處不在的許多現象,崔永元瞅了個空兒友好地打斷他說:“李先生的訴苦大會如果我要不及時打斷,今天大家就要在這里久坐了。”

個性化

大凡功成名就的主持人無不具有獨特的語言風格。詞典里對“風格”的解釋是這樣的:“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流派或一個人的文藝作品所表現的主要思想特點和藝術特點。”由此可見,“不同的主持人,由于欄目內容、生活閱歷、文化素養、語言修養、語言習慣等這些內在因素和聲音、形象等外在因素的不同,他們也會形成不同的個性風格。”⑦有人文雅大方、穩重深沉,如沈力、趙忠祥、陳鐸等;有人快言快語、機智幽默,如楊瀾、王雪純、王博等。從個性氣質的類型來看,盡管不同的主持人會在知覺的速度、思維的靈活程度以及心理活動的指向性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擁有自己獨特個性的主持人是最有魅力的主持人。事實證明,最容易讓觀眾記住的就是那些有著獨特風格和鮮明個性的節目主持人。

注釋:

①吳郁:《主持人的語言藝術》,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304頁。

②曹可凡、王群:《節目主持人語言藝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11頁。

③李殿云:《觀眾心目中的主持人》,《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7(4)。

④皮特?科德:《應用語言學導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101頁。

⑤葉子:《電視新聞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300頁。

⑥時間:《實話實說》,華齡出版社,1997年版,221頁。

⑦吳郁:《當代廣播電視播音主持》,復旦大學出版社,248頁。

篇2

【關鍵詞】 兒童繪本;語言特點;《貝貝熊系列叢書》

一、繪本的定義

繪本,英文名為“picture book”,最早起源于歐洲。現今公認的“picture book”是1903年英國女作家Beatrix Potter自編自畫的《比得兔的故事》一書。我國最早在建國初就有了“picture book”的記錄,但當時多譯為“圖畫書”。

從字面意思來說,“繪“即繪畫,“本”為書本,“繪本”也就是繪畫的書本。但把“繪本”簡單理解為“有繪畫的書本”是有失偏頗的。兒童文學理論家兼作家Perry Nodelman在《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一書中把“picture book”定義為“通過一連串連貫的圖畫與相對較少的文字(有時沒有文字),相互結合傳遞信息或講述故事的兒童書”。由此可以看出,繪本是圖畫與文字的結合。在這里,我們將對兒童繪本當中的文字做一些語用方面的探討和研究。

二、兒童繪本的語言特點

葉圣陶認為:“給少年兒童寫東西……一定要使少年兒童喜歡,看了能懂,能得到好處……”(黃侃,1995)。列夫?托爾斯泰指出:“為了使兒童熱愛讀書,必須讓他們閱讀易懂的和有趣的……趣味性乃是有益性和通俗性唯一的標志。”(李聲權,1992)由此可以看出,兒童繪本的語言,首先要的是有趣,有吸引力,容易讓孩子讀懂。根據這個原則,我們可以把兒童繪本的語言特點歸為以下幾條。

1、簡練性

兒童繪本的讀者通常是兒童,這就要求其語言的使用必須符合兒童的特點,要考慮他們的受教育水平和認知水平,避免冗長復雜的句子,而選擇簡練、淺顯的表達。

在《貝貝熊系列叢書》(Stan & Jan Berenstain)(第一輯)"The Berenstain Bears and Too Much Birthday”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The cubs got so excited that they took turns shouting:

‘Areal party with cake and ice cream?’

‘And decorations?’

‘And favors?’

‘And games?’"

這段文字表現的是小熊哥哥和小熊妹妹知道要辦生日聚會時的興奮和激動。作者并沒有用中規中矩的大段文字,而只是用了一些句子片段,其中后三句話每個句子只有兩個單詞。這種語言符合兒童的說話習慣,也更能體現出孩子們激動的心情,符合兒童繪本簡練的語言特點。

2、韻律性

對于人類來說,語言首先是聲音、聲調和韻律。因此,在繪本當中,有韻律感的、上口的語言,更容易為兒童接受和喜愛。同時,兒童對文字的解碼是從聲到形再到意的過程,而所謂的“聲”,就是要求文字有韻律感和可朗讀性。

還是拿《貝貝熊系列叢書》(Stan & Jan Berenstain)(第一輯)中的一本,"The Berenstain Bears and the Bad Habit”做例子。其中,在描述孩子們的壞習慣時,作者這樣寫:

“Lizzy twirled her fur.

Twirl, twirl, twirl.

Freddy scratched his head.

Scratch, scratch, scratch.

Norman sucked his thumb.

Such, suck, suck.

And Sister nibbled her nails.

Nibble, nibble, nibble, nibble.”

這段文字用了大量的反復,讀來郎朗上口,生動形象地描寫出孩子們各種各樣的壞習慣。相信孩子在讀到或聽到這兒的時候,一定會發出會心的笑聲。

3、趣味性

作為兒童讀物,繪本使用的語言必須具備趣味性,否則很難吸引孩子。

在《貝貝熊系列叢書》(Stan & Jan Berenstain)(第一輯)"The Berenstain Bears and Too Much Vacation”中,有一段是描寫熊爸爸被水沖下山坡的情景:

“ ‘Don’t worry’, said Papa. ‘The rain can’t last forever, and just as soon as I seep out this water…’ But instead of Papa sweeping the water, the water swept Papa---out the door, down the muddy slope, and into the muddy, muddy lake. When Mama and the cubs reached him, he looked more like a mud ball than Papa Bear.”

熊爸爸沒有把水掃出去,而是被水掃了出去。熊媽媽和孩子們趕過來時,他已經不像熊爸爸了,倒更像一個泥球兒!隨著作者的描述想象一下這個畫面,想象熊爸爸變成泥球兒的樣子,孩子們一定會樂不可支。這樣的文字,這樣的書怎么會不吸引孩子呢!

三、研究兒童繪本語言特點的意義

新課程理念提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而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可見閱讀對一個人的學習有多么重要。而對于幼兒或低齡兒童來說,繪本就是他們最好的閱讀材料,因為繪本生動、有趣、有吸引力,同時又能通過淺顯的故事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培養他們對語言的感覺,灌輸給他們做人做事的道理。語言是繪本故事的載體,一本優秀的繪本,一定有著優美的語言;試想,一個故事再有趣,若是語言粗制濫造,或者詰屈聱牙,又怎么能吸引住孩子,怎么能培養孩子對于語言的美好感覺呢。因此,研究兒童繪本的語言特點是有現實意義的。

四、結論

兒童繪本的語言要做到:簡練,避免使用冗長的句子,善于運用簡練明確的表達;句式整齊,有韻律感;有趣味性,能讓孩子時不時發出會心的笑。只有做到這些,才能吸引住孩子,才能讓孩子喜歡閱讀。

【參考文獻】

[1] 黃侃.作家談兒童讀物.中國出版,1995.

[2] 李聲權.列夫?托爾斯泰論兒童文學的語言.文化譯叢,1992.4.

[3] Perry Nodelman.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少年兒童出版社,2008.

[4] Stan & Jan Berenstain. 貝貝熊系列叢書.張德啟等譯.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4.

篇3

藝術是人類在物質生活之外的精神家園,而雕塑,也是人類創造出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經過幾千上萬年的演進發展,形成了鮮明的語言特點。首先她的三維和實體感特質使她區別于其它姊妹藝術形式,具有了獨立的身份和地位。同時它的精煉簡潔、單純的立體表現形態和內在、含蓄、以少勝多、以簡勝繁的表達方式,特別是藝術家獨具個性表現的塑造手法和雕刻的形式意趣都賦予了雕塑這一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這就是雕塑的本質和基本特征。因此,伴隨著人類發展的圖騰崇拜和宗教也都充分借用雕塑的形式來表現。這也就使得雕塑從石器時代開始就緊密伴隨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步伐一路走來,成為了很有大眾基礎和深受喜愛的藝術形式。

而在幾千年后的今天,“藝術和非藝術沒有區別”的“革命”口號在西方被提出,在中國被高喊,突然間雕塑這一美好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成了現代主義的仇敵,要被顛覆和解構,要“反雕塑”(據介紹在西方幾十年前就出現了“反雕塑”的現代藝術運動)。但是在被譽之為“現代…觀念表現”的“現代藝術”中,前邊我提到的那些類型的“作品”都赫然出現在了雕塑的陣營中,我不知策展人和作者為何沒有一點文化自信,為何不能相對于雕塑而另立門戶?其實,這些作者自己本來就是要反叛傳統、顛覆傳統的雕塑造型語言,“顛覆和解構傳統”不就是現代藝術的理論口號嗎?既然不屑于與傳統意義上的雕塑為伍,又何必非要把自己的非雕塑作品冠之以“雕塑”呢?

有些概念必須搞清楚:一個最基本的哲學常識,那就是一個事物是相對于另一個事物而存在的,一個概念的確立和存在也是相對于另一個概念而存在的,沒有“此事物”的概念,也就不存在“彼事物”的概念,而“此事物”和“彼事物”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各自的本質和特征不同,并且在這種本質內涵下,其外沿也是有限度的。如果無度地擴展外沿就會改變了事物的本質,而使其變為另一事物。有“藝術”,就有“非藝術”,有“雕塑”就有“非雕塑”,“雕塑”就是相對于繪畫、攝影、電影、音樂等藝術表現語言而存在的一種藝術形式,這些基本概念是不能混淆的。因此我認為現在出現的一類所謂的新觀念雕塑,其實已經遠離了“雕塑”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完全可以稱之為另一種造型語言,何必非要混淆在雕塑之中,既破壞了雕塑概念的確定性,又不利于自己身份的明確,這是何苦呢?說到這里,又使我想起了西方出現的“反雕塑”,既然是反雕塑,那一定是要脫離雕塑的基本屬性,那還能再是雕塑嗎?如果沒有脫離雕塑的基本屬性,那不就仍然是雕塑嗎?何來“反雕塑”?

說起“原創”,就更不敢恭維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出現的許多被詡為“原創”和“創新”的美術作品、雕塑作品,基本上都能在西方的現代藝術作品中找到“粉本”,這種抄來抄去的花樣游戲卻被我們的一些批評家們推崇備至,更有甚者,一些作者由于基本功差而出現的造型缺陷也被一些批評家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贊美,并且捧得很高,放在了引領當代藝術發展的前鋒位置。不知道是批評家們無知和孤陋寡聞,還是一種別有用心故意推波助瀾?這恐怕也只有批評家自己心里最清楚。

再比如現在有一些人喜歡借用古希臘雕塑名作和米開朗基羅、羅丹等大師的作品來改造,其實這本是一種很不可取的荒唐行為,是對大師作品的褻瀆和不恭,欺負大師們已早離人世,不能出來維權。而我們的一些理論家們卻對這類作品如獲至寶,贊美為原創和“造型觀念的成功轉型”,不惜以大量的文字給予“學術”分析和肯定,實在難以使人信服。不知道這種“創新”有何高度和意義?

雕塑界還有一種現象,就是越來越多的作品在呈現“剪紙”造型傾向,形體單薄,已失去雕塑的體量感,四周觀賞的造型特點已被忽視,雕塑語言的藝術表現魅力已漸漸喪失。這種現象在青年雕塑家當中出現的更多些。我想,也許是因為“現代觀念”的影響,以致在雕塑教學中放棄了對雕塑造型表現語言特點的追求,也許是批評家們根本就不懂得雕塑語言表現特點而亂加評論出現的誤導。總之,雕塑語言的特殊魅力正在急劇弱化,真正能給人經久耐看、富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雕塑作品越來越少,粗糙、簡單、不加推敲、缺乏雕塑藝術魅力的所謂“新觀念”作品卻在泛濫,這是一個讓人失望的“熱鬧”景象。

說到這里,我想我們的很多“創新”者是不是正在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比如說將雕塑表現語言和技能的難度和高度降到最低,而前衛理論家們卻又在把最單純的問題復雜化,比如非要給雕塑藝術強加那么多所謂“觀念”和這“嬗變”那“關懷”,反倒是沒有了藝術表現自身。

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一些批評家對雕塑這門特殊表現語言的陌生和無知,再加上喜歡嘩眾取寵的不良學術風氣,就必然導致雕塑批評的混亂,進而導致對年輕一代雕塑創作的誤導。就藝術領域而言,這種混亂和無序在美術這一領域里表現的更為嚴重,而在美術領域里,又首推雕塑界最為嚴重,大概是可直接借用的現成品容易在“三維”和“現代”的名義下堂而皇之地搬進展廳吧?我舉一個真實的例子:一次一位系領導陪我在學院美術館參觀該系從國外請來的當代藝術家所指導的學生作品展,該同志一一向我介紹了每一件作品,當走到墻角看到一堆垃圾尚未運走時,該同志很不好意思地解釋:“這些娃們,我說過環境清掃完將這些垃圾要清理走,怎么還在這堆著……”,走近一看,垃圾前立著作品標簽,上面有題目、有作者、有指導教師名,顯然已成了展覽作品,該同志無語,我也無語,真不知該怎么說好。我想中國畫、油畫總還是要在畫面上畫幾筆,現成品總不至于混進來吧?比如音樂,再前衛、再現代的歌唱家總不應該是啞口無聲吧?再比如說舞蹈,再前衛、再現代的舞蹈家總不至于腿腳不能動吧?而只有美術界最“前衛”、最“現代”,公然可以懸掛一幅空白畫布起個題目在美術館展覽;公然可以擺些生活垃圾說是美術作品;公然可以殺豬宰牛說是美術創作行為……而且這一定會被一些批評家進行充分的“學術”肯定和宣傳。

篇4

關鍵詞:關聯理論;廣告翻譯;特點;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7-0187-02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綜合國力大大加強,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全球范圍內正在更深層次的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外國商品大量涌入,同時國內企業的大量商品也要涌向國外,這都對商品的廣告宣傳是一個巨大挑戰。在這種形勢下,做好商業廣告的翻譯工作成為一項有重要意義的現實工作。廣告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廣告英語逐漸成為一種非規范化的專用語言。本文主要是在關聯理論角度下探討廣告翻譯的基本特點與方法。

一、關聯理論

上世紀八十年代,Sperber和Wilson在《關聯性:交際與認知》一書中提出的關聯理論,是認知語用學的理論基礎,其目的是用于識別存在人類心理的內在機制,用以解釋人類交際的方式。語言交際屬于認知活動,交際一方要準確無誤的示意,交際另一方要從信息發出人提供的信息推斷其交際意圖,從而順利實現交際目的。

二、關聯的翻譯理論

Gutt在《翻譯與關聯:認知與語境》一書中指出,翻譯工作者在翻譯過程中要“尋求最佳關聯”,也稱為“最小最大原理”,即以最小的心理投入獲取最大的語境效果,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譯文要“與譯語讀者產生充分的關聯”,二是譯文的表達方式“讓譯文讀者無須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關聯理論的核心是關聯原則,交際的成功必須依靠關聯,說話人明示和聽話人的推理。關聯的目的就是以最小化的努力獲得最大的關聯。

關聯翻譯理論是廣告翻譯工作者的重要理論依據,凡是符合關聯翻譯理論,能夠使廣告對象付出最少的認知努力,并獲得最相似語境效果的廣告翻譯就是理想的翻譯。

三、關聯理論下的廣告翻譯語言的特點

廣告是一種特殊的交際行為,在交際中,要以最少的認知努力獲取最大的語境效果,廣告翻譯語言就是要在這種特殊的交際行為中,通過打破原語言中的束縛,從原語言交際中尋求最佳關聯性,在廣告受眾認知的環境下,達到交際意圖,促使廣告受眾者接受其廣告。

廣告是為了特定宣傳需要,通過網絡、電視、報刊、畫刊、廣播等媒體形式向社會公眾公開傳遞信息的一種手段。為了讓自己的產品更好、更快、更新的吸引觀眾眼球,誘發其購買欲,廣告語言通常采用口語性強、簡單明了、帶有生動修辭的句法。

在廣告英語中,創意者多使用靈活、機動的復合詞,以求達到吸引注意的目的,如:bright-colored(色彩鮮明)light-weight(輕便的)。有些廣告語還是用修辭格,恰如其分的修辭手段能為一則廣告增加不少活力。如:Breakfast without orang juice is like a day without sunshine(沒有橙汁的早餐就如沒有陽光的日子)就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法,是表現語言更加形象具體。為了讓所宣傳的商品人格化,讓商品更加與消費者接近,有些翻譯廣告采用擬人的方法,例如一則美國雪弗蘭克魯澤汽車的廣告:I am on my way(在路上)。為了在日益激烈的商業競爭中,最大化的擴大自己的知名度,一些廣告翻譯的語言采用夸大其詞的方式吸引眼球,例如一則東芝公司的廣告:Take TOSHIBA,Take the world(擁有東芝擁有世界)。日本豐田汽車廣告Where there is a way,there is a Toyota.(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在英語國家的廣告語有時為了迎合普通消費者消費心理,廣告翻譯的語言還采用模糊的委婉語。例如Cheap and good(物美價廉)。廣告翻譯要實現其目的,還必須熟悉譯語文化,利用其文化優勢,尋求最低負面影響。例如建行龍卡的廣告是Your everyday life is very busy,our Long card can make it easy(衣食住行,有龍則靈)。

四、關聯理論下廣告翻譯的方法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人們的思維模式、價值觀、風俗習慣等有很大差異,因此,根據關聯理論,要把優秀的原語言廣告尋求最真實的展現其原汁原味,必須采用靈活多變的翻譯方法。

(一)音譯

在日常中西文化交際中,根據語言特點和實際需要,在翻譯中廣泛采用譯名與原名的統一,此方法簡單并容易操作。如:

超市類:Walmart(沃爾瑪)、Carrefour(家樂福)

啤酒飲料類:Budweiser(百威)、Pepsi-Cola(百事可樂)、Vodka(伏特加)

汽車類:Ford(福特)、Benz(奔馳)

手表類:Rolex(勞力士)、Tisoot(天梭)、Casio(卡西歐)

家電類:Sony(索尼)、Samsung(三星)

這種根據品牌的發音直接翻譯的廣告更好聽好記,并不失原文化的意義。

(二)直譯

雖然中西方文化有巨大差異,但在某種層面上一些共同點。為了更好的保留原文內容和形式,就采用直接把原來商品的意義直接譯出。例如:

飛利浦電器:Let’s make things better.(讓我們做得更好。)

阿迪達斯:Nothing is impossible.(沒有什么不可能。)

勞斯萊斯:At 60 miles an hour the loudest noise is this new Rolls-. Royce comes from the electric clock.(這輛新型“勞斯萊斯”在時速60英里時,最大的鬧聲來自電子鐘。)這一則勞斯萊斯的汽車廣告翻譯既保留了原廣告的創意風格又具有很好的效果,傳達信息很準確有忠實于原文。

(三)意譯

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原譯文的信息有時候不能通過直接翻譯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時候就要使用更靈活的意譯方法。意譯就是取其原文含義,舍棄其本來形式,允許譯者有所創新。例如:

戴比斯鉆石的廣告:A diamond is forever.(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

麥斯威爾咖啡廣告:Good to the last drop.(難舍最后一滴。)

“三個火”巧克力廣告:Your lips will know it. But your hips won’t show it.(好吃看不見。)

上述廣告采用的意譯方法達到的效果不言而喻。

(四)直譯加意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追求新奇的事物,要使廣告語言更能引起人們注意,就更要注重語言技巧的靈活運用,為了更好的達到廣告目的,有時候廣告翻譯采用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的翻譯方式。例如:

克萊斯勒汽車廣告:This is the motor city,this is what we do.(這里是汽車之城,我們無所不能。)對這條廣告中的“This is the motor city”翻譯使用了直譯法,這樣底特律這個“汽車之城”就很自然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底特律這個城市就代表了這款汽車的品質。為了更好的展示了商家對該車的自信,后半句采用意譯的方式,這樣更容易讓人們相信底特律汽車工人的產業精神和汽車制造技術的精湛。

(五)套譯

廣告翻譯也是一種跨文化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廣告翻譯采用套用當地的諺語或者文化習俗的方法會使譯語受眾倍感親切,讓人們感到似曾相識,更容易記住廣告內容,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例如:

浙江省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的一則廣告:百聞不如一嘗。(Tasting is believing.)在翻譯該廣告時就套用了“Seeing is believing.”達到了與原文相似的效果。

上文提到的豐田汽車廣告:Where there is a way,there is a Toyota.(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該廣告語在美國時汲取了英文中的“where there is a w ill,there is a way.”的句式。而到了中國這句廣告語的翻譯也套用了中國的一句俗語,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從而實現其商業目的。

五、結束語

在國際交流日益廣泛的今天,廣告翻譯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廣告翻譯不是一種簡單的語義對等,而是一種具有明確目的的語言交際。關聯理論的翻譯觀對于廣告翻譯有著很好的指引作用。廣告翻譯者必須以相關性為翻譯原則,充分了解原語的交際意圖,不拘泥于原文內容和形式,采用多樣的翻譯方式,來實現原廣告語的廣告目的,順利實現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 text[J]. Oxford:Basil Black Well,1991.

[2]劉音姝.從關聯角度看英語商業廣告翻譯[J].科技世界,2012,9(26).

篇5

我國五大語系雖然在基本發聲的原理上有著共性類比,但在具體的發音技巧上,仍有各自的個性特點。牙關開合、松弛的程度不一樣,會導致口腔空間內聲音程度的不同,從而對音色、音質產生影響。而發聲位置的不同,也造成著力點或高、低、前、后、深、淺等,都有所差異,并且發聲特點的個性差異還體現在氣息推送和花舌、兒話音的使用方面,氣息推送輕重緩急的不同,以及對兒話音的不同使用,都造成了我國南北語言發聲特點的差異。發聲特點的差異也給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帶來了阻礙,并為聲樂演唱帶來不同方面的影響作用。

二、南北語言發聲特點與聲樂藝術的關系

(一)聲樂藝術概念

聲樂藝術的學術性概念可總結概括為:一門專業化、科學化、藝術化、系統化、理論化的歌唱表演藝術。聲樂藝術并不等同于普通的歌唱藝術,是通過系統化和專業化的研究,以歌唱藝術為基礎,對聲樂科學或人聲音樂科學進行重點研究的藝術。由于歌唱藝術本就以音樂花的人聲語言作為基礎,而聲樂藝術也提高了對語言發生的要求。音樂藝術發展的前提是語言的發聲特點,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上,歌唱藝術的專業化和藝術化都體現在語言發聲的基礎方面,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淀,發展成長為豐富多彩的聲樂藝術。而聲樂藝術的發展與語言發生特點有著直接關系,二者相互影響、相輔相成。

(二)南北語言發聲特點對聲樂發聲的影響作用

與南方語言發聲特點相比較,北方語言的發聲特點更有利于聲樂藝術的發聲,北方語言主要是指漢藏語系中的標準普通話,而南方語言的普通話水平較不標準,這主要受到地理、歷史和復雜多變的方言特點所影響。通過長期的聲樂表演實踐,可以分析出,標準的普通話發聲特點,更能促進聲樂藝術的形成和發展。聲樂藝術表演特性,主要是通過發聲向廣大聽眾傳達習慣需求。而由于聽眾審美因素的影響,也使得普通話的標準與否,與觀眾的音樂享受有著直接關系。除了特殊區域的原生態音樂和民歌,為了表達特殊音效,從而采用民族語言以外,聲樂藝術訓練和表演的過程中必須按照標準普通話作為目標。并且標準的普通話牙關張開程度較大,聲音的共鳴空間更為廣闊,發出的聲音更為圓潤,音量更大,具有音色豐富、音質純真等特點。并且還能有效的節省嗓音的使用量,延長聲音時間。普通話牙關的充分張開,也為聲樂藝術的演唱帶來了便捷,實現了聲樂訓練過程中追求的重要目標。聲樂藝術對于立體感的追求,也能在普通話中得到完整展現,普通話對氣息有著深厚的要求,使用氣息指點控制法和胸腹式聯合呼吸法,聲音的著力點在于氣息之稱的氣口,因此演唱出來的聲音更具氣勢,聲音豐富飽滿,具有較強的穿透力,滿足了聲樂藝術對立體感的追求。準確、清晰的咬字,也使得聲樂演唱過程中能通過抑揚頓挫,更容易向觀眾傳達情感。聲樂演唱的音域方面也受到普通話的影響,得到了拓展,習慣性提高音調發聲,通過腔體的打開,更容易進行高音的演奏,并能自然的發出低音,從而拓展了聲樂藝術的音域。與北方語言發生特點相比較,南方語言發聲特點不利于聲樂藝術的發聲訓練和演唱。南方語言由于受到多種地方方言的影響,較為復雜多樣,豐富多彩的語言成分,受著地理、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在長期的聲樂藝術實踐過程中,也可以分析出復雜的南方語言特點由于沒有相應的標準,在運行的過程中很難進行調整和統一。南方語言的發聲特點習慣性牙關張開程度過小,導致發聲不暢,不能產生共鳴效果。聲音的著力點過于考前,音色不圓潤飽滿,音量淺薄無力。女生聲音刺耳,而男聲聲音低啞,將聲音集中在咽喉,容易造成嗓音疲勞。而單一的胸式呼吸法,也使得發聲音量較小,氣息較短,不具備穿透力,聲音共鳴效果茶,沒有流動感,加大了嗓音負擔,不利于情感的表達。而咬字的著力點考前,不利于口腔的打開,發出的聲音扁平,并帶有濃烈的鼻音,行腔不規范,聽眾不容易聽清,自然難以產生心靈共鳴。

三、結語

篇6

關鍵詞:數學教學;數學語言;互譯;培養

學習數學語言是數學學習的基礎,而數學語言表現的各種形態及各形態間的關系與互譯,則是打開這種語言之門的鑰匙。因此,數學語言各形態特征的熟練掌握與彼此間的互譯能力,也就充分凸顯了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性。我們無論處在何種學習階段,都必須認清這個重要性,重視這種能力的培養。

何謂數學語言,即一切用以反映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語言皆稱數學語言。其表現形態可分為普通語言(包括日常口頭用語與書面文字表述)、符合語言和圖像語言。這三種不同的語言形態在各類數學教科書中,時而獨立運用,時而又互相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科學的數學語言體系。但需要強調的是:在同一數學研究對象中,往往也可以用上述三種不同的語言形態表達。

一、數學語言特點之互譯性

數學語言的不同形態各有自己的特點:普通語言比較急自然、生動、易懂、易接受,她能將問題中所研究對象的含義更明了地敘述出來,教科書上的各種概念、定理、性質等多以普通語言敘述。例如:定積分性質:(1)常數因子可以提到積分號外;(2)函數代數和的積分,等于它們積分的代數和……等。符合語言比較簡潔、嚴謹,可大大縮短語言表達的長度,有利于推理和計算,教科書上的各種公式的表述均采用此語言。如:(sinx)’=cosx,∫cosxdx=sinx+c等公式。各種幾何圖形及函數圖形等,則是圖像語言。圖像語言有清晰的視覺形象,能直觀的表達概念、定理的本質和相互間的關系,能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以幫助理解。在教科書中多與普通語言或符合語言結合使用,以使敘述更清晰、明了與嚴謹。

數學語言形態間的互譯是指一種語言形態與另一種語言形態之間的相互轉換。復雜的數學研究對象,一般用簡單的語言形態描述時較單調,解決問題時的思維受到束縛。若能同時用兩種以上的語言形態加以表達(將已知的語言形態同時譯成另外兩種語言形態),則解決起來可能就既容易又能滿足數學具有科學而慎密的邏輯思維結構特點的需要。所以,數學語言形態間的互譯是解決復雜數學問題的利器,是化難為易的良方。

斯托利亞在《數學教育學》一書中指出:“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形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有效的數學交流作為學習數學的目標之一。數學合作能力也是通過數學語言,利用數學概念、關系、問題、方法、思想來傳遞信息、情感和觀念的能力。

數學語言是一種數學符號、數學術語和經過改造的自然語言組成的科學語言,是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最終要通過數學語言表示出來并獲得理解、掌握、合作和應用,各種定義、法則、公式、性質都是通過數學語言表述出來的。

因此了解數學語言的特點對于掌握數學知識起著重要作用。

二、語言特點之準確性

數學學科涉及計算測量,很多情況下要求數據精確,比如祖沖之計算出的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不能有絲毫差錯,教師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不但要注意知識的準確性,而且在表述時詞語的選擇上也要準確,因為在不同的條件限制下,數學中的結論會發生變化的。比如(1)圓柱體的體積是圓錐體體積的3倍,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條件下或一些特定的條件下才成立;(2)哪兩個聯系的月份都是大月?只有在一年里才只有7、8月,如果去掉了一年這個條件,12、1月也符合條件;(3)沿著圓柱體的側面剪開就得到一個長方形,只有沿著側面上的一條高剪開才是長方形,斜著剪是平行四邊形。所以,數學語言一定要準確。

三、語言特點之邏輯性

數學以嚴謹的邏輯結構作為學科的骨架,違背了邏輯就違背了數學真諦。因此,訓練學生講解的語言要符合客觀的規律性,也就是說,講話要有根據、有因有果、有前提有條件,足以反映出學生邏輯思維的過程。邏輯思維是指含有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思維。數學中概念的外延和內涵、定義、分類、演繹等等,無不與邏輯思維有關。在學生講述時,要培養他們去遵循這些規律。

四、語言特點之專業性

既然是“數學語言”就有它專門的詞匯、概念,老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的運用這些專門的數學語言,也指導學生正確運用,這利于學生養成語言規范的習慣。比如各種運算中處于不同位置的數有專用的名稱,和、差、積、商等,生活中可能不常用,數學課堂中要盡量用;生活中計量單位叫法混亂,數學課堂中要統一;梯形平行的兩條邊不是上邊、下邊,是上底、下底等,由于有些老師在認識上不重視,這種現象比較普遍,需要特別注意。這里的“專業”是相對的,因為我國現行數學教科書在內容編排上采用的是螺旋上升的原則,所以在不同的W段,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專業性”的含義有所不同。例如,在四年級階段,我們把求“18+x=25”中x的值叫做“求未知數x”;到五年級學過方程以后,就叫做“解方程”了。

五、數學語言特點之簡潔性

數學語言具有明顯的簡潔性,它盡可能用最少的語言符號去表達最復雜的形式關系,用數學語言表達某個數學規律,比用自然語言要簡潔的多。數學語言大大縮短了語言表達長度,使敘述、計算和推理更清晰、明確。數學語言不僅是最簡單和最容易理解的語言,而且也是最精煉的語言,簡潔性是數學語言最突出的表現。

六、數學語言培養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抽象,嚴密的邏輯推理過程直觀形象地表現出來,而數學語言作為一種科學語言工具,師生共同學習、交流、探索數學規律,領會數學知識中起著重要作用。以下是教學實踐中對學生數學語言培養的幾點思考:

(一)重視閱讀習慣的培養

美國著名數學教育家貝爾曾指出:“要把教科書作為學生學習材料的來源,而不能僅作為教師自己講課的材料來源,必須重視數學教科書的閱讀。”因為教科書涉及的教學內容是人類長期實踐中提煉的數學精華和基礎,教學順序是根據教學原則,學科特點安排知識的銜接,教學要求是考慮到學生的生理特征、心里特征、和年齡特征綜合配套設計的。教師必須要重視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數學書。首先注意力要集中,每一個符號、每一個細節都要關注,概念要理解,思想要領會,證明要學會,方法要掌握。其次要善于提問,“萬事問個為什么”,用自己的問題和別人的問題帶動自己的學習。學會能運用數學的術語和符號,依據數學原理分析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判斷證明,達到對數學知識的真正理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閱讀內容、設置情境,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去閱讀,帶著問題去閱讀。

(二)養成學生多讀題、多理解的好習慣

學生在學習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多讀題、多理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教學中,教師通常是先讓學生采用各種方式讀題,然后讓學生口述題意,說出解題思路,最后讓學生列出算式,進行解答。這樣可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鞏固和發揮,可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特別是教學文字題和應用題更是如此。

會用簡略、準確的數學語言進行交流是數學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這種交流有時就是各種語言形態間的互譯。數學語言的三種形態各有其特點和適用場合,在進行這種語言形態間的互譯能力訓練時,應牢牢把握其內在的轉化規律和方法(即“意”“數”“形”的內在聯系)并靈活使用。總之,無論我們處在“教”或“學”的哪一種位置,都要勤于數學語言各形態間的互譯訓練,自我完善這種互譯能力。

參考文獻:

[1]四川大學數學系高數教研組,高等數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篇7

關鍵詞:文化;國際商務;障礙;策略;風俗;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24

1國際商務談判簡介

商務談判是指合作當事人雙方通過商榷與談判從而推進有關經濟活動的進行,談判的內容有關雙方利益及權利,是確立合作關系、有關具體內容以及相關事宜的商務活動。相對的國際商務談判,即指在國際貿易中跨國界合作當事人雙方所進行的商務談判活動。國際貿易的促成往往需要進行多次且全面的磋商談判,以此明確合作當事人主體權益及責任。從眾多國際貿易案例研究來看,跨國貿易成功與經營情況及談判效果都起到一定的作用。諸多國際貿易合作關系因談判破裂而付諸東流,當然初次談判共識度較低的合作關系中途倒戈的案例也屢見不鮮。由此可見國際貿易中,國際商務談判效果至關重要,它是明確合作關系、權益、責任的必要途徑,同時也是調節合作當事人利益沖突的有效措施。

2國際商務談判中文化障礙的具體表現

2.1語言及非語言交流方式的沖突

國際商務談判中,當事人主體為爭取各自的權益以及明確各自的責任必然需要充分的交流溝通甚至需要一定的博弈。因此在國際商務談判過程中,語言誠然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各種信息的載體。然而由于國際商務活動方法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在文化、價值觀迥異的窘境下,談判語言極其容易產生歧義。因為在不同文化語境下,同樣的詞語含義也有所不同。譬如在西方國家13是人們較為避諱的詞語,但是在中國就顯得比較平常。并且由于文化的差異,不同國家的語言特點也有較大差異。例如:德國人語言嚴謹強調嚴密,在商務談判中其言辭往往直接明了。相對的中國同胞受儒家中庸思想熏陶,在語言表達上往往喜好含蓄內斂,其語言特點自然要顯得客套迂回一些。國際商務談判中,語言文化障礙的沖突由此可見一斑。除此之外,在談判過程中,非語言交流也是影響談判結果以及造成文化障礙的關鍵因素。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當事人雙方投足舉止間都傳遞著重要的信息,無論是手勢、臉色、體態都可以承載諸多信息。但是由于國際文化的差異性,不同國家的非語言形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譬如大多數語言習慣中,點頭代表同意相反搖頭則是反對,然而南亞某些國家的非語言習慣恰好于之相反。不難看出,非語言形式也是制造國際商務談判障礙的因素之一。

2.2風俗習慣沖突

于國際商務談判之中,經常涉及到某些正式抑或非正式的磋商交際活動譬如宴會、座談會等。在各種社交活動中,風俗習慣將起到很大的作用。就拿中西餐桌文化來講,存在的差異不可謂不大,無論是餐具使用習慣還是飲食習慣抑或餐桌禮儀等都是不有不同的。因此在風俗習慣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對于國際商務談判而言也就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如此文化障礙小則導致談判溝通不順暢,大則可能會招致談判破裂。因此在談判過程中,如果談判雙方不甚了解對方風俗習慣,那么首先會給人一種不受尊重的感受,其次某些風俗習慣有關民族信仰不容違背,倘若談判對方違背上述類型的風俗習慣自然會觸怒對方。譬如虔誠的穆斯林不食用豬肉,如果國際商務談判中談判對方違反了這樣的風俗習慣,那么很容易就會導致談判的破裂。

2.3思維方式的沖突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是有所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生活習慣是影響人們思維方式的重要因素,正所謂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則是佐證這個觀點。譬如我國北方游牧民族與南方民族在思維方式上就存在較大差異,南方民族由于長期處于穩定生活的狀況,長時間的潛移默化就造成了南方人安土重遷、落葉歸根的家國情懷,思維方式上也比較平和多好中庸之道;然而北方游牧民族長期遷徙,自然的他們就缺乏故鄉情結,由于生存因素不穩定性,其思維方式也比較開放。中國各個民族都存在思維方式上的巨大差異,那么我們可以想象文化差異巨大的異國民族之間其思維方式必然也有所迥異。據有關研究表明,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偏理性,講求邏輯推理好分析概念。然而中國人則偏好折中,對于事物好辯證統一。由此可見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思維方式也是造成文化障礙不可忽視的因素。因此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只有深入了解對方的思維方式,并基于理解并舉的前提下,尊重對方,這樣才能為促成貿易平添力量。

3解決國際商務談判中跨文化障礙的策略

國際商務談判中為了爭取各種權益最優化方案,從而達成彼此認可且原意遵守的合同是需要諸多技巧支持的。然而在談判過程中,除了采取技巧取得博弈的相對優勢外,解決跨文化談判障礙才是國際商務談判應首先考慮且解決的問題。因為只有解決了這樣的問題,才能保證國際商務談判按照預期計劃順利進行,同時這也是避免談判破裂的必要措施。因此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當事人雙方都應該采取合理的措施解決文化障礙實現談判效果最佳化。

3.1準確且靈活的使用談判語言及非語言形式

任何國家的語言都是獨居魅力的,因此在國際商務談判中雙方的語言形式都應該被尊重。為了使對方尊重自身的語言,那么首先就需要尊重對方的語言。首先在談判中充分了解對方語言特點是尊重對方的基本要求,其次談判中靈活精準的使用談判語言是尊重對方的具體形式。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因談判雙方語言不當導致的文化障礙不勝枚舉。例如我國某企業在與外國合作企業談判是自豪稱其隸屬企業為“Second-Class Enterprise”,然而聽聞此話對方卻感到十分迷惑。這是因為中方代表表述的“Second-Class Enterprise”含義存在歧義,中方代表所言以意為“二級企業”,而談判對方誤認為是“二流企業”這不僅讓其感到合作企業水平較低。由此可見在國際商務談判中,靈活且準確的使用談判語言至關重要。要做到靈活準確的使用談判語言,首先就是基于對談判對方尊重前提下,深入了解對方語言特點盡可能掌握對方語言的特殊意義;其次,為了保證談判順利進行且爭取到合理的權益,談判時還應該根據事宜選擇合適的語言,譬如談判時盡可能的使用“我們”抑或“we”這樣表述,從而使對方感受到談判的誠意。總而言之,在國際商務談判中談判者需根據具體的語境選擇準確的語言并靈活的表達。

3.2培養文化差異的靈敏性

因地制宜是自古以來廣受認可的制定策略之宗旨,然而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我們也應該根據不同的文化特性采取不同的談判策略。這就要求談判者要養成較高的文化差異靈敏性,能夠在談判中充分審視不同的文化差異及特性從而抓住推動談判的策略。因為不同的談判代表,其言行舉止都受其國家的文化因素所影響。由此在國際商務談判之前我們就應該做好相關的裝備,深入透析對方所處地域的文化特性,抓住其差異性,并將其作為突破口。在制定談判策略時也應當圍繞文化差異而進行。這樣一來才能夠營造出一個和諧的談判氛圍,從而友好的進行談判,最終達成各自權益相對最優化策略。

3.3認識并尊重思維差異

思維是組織人類活動的關鍵因素,在國際商務談判中談判雙方的思維活動便是推進談判進行的基礎。不難看出,思維是談判的原動力是國際商務談判運作的“引擎”。然而正如上文所闡釋的那樣,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這是文化差異決定必然性差異。為了保證國際商務談判順利進行,那么談判雙方都應該充分審視各自的思維特點,這是規避談判矛盾的必要措施,也是爭取達成共識的有效途徑。除此之外,尊重對方思維差異性也是至關重要的,這不僅能夠體現談判的誠意,同時也能夠充分理解對方的行為及要求。只有做到了解談判對手思維方式,并理解其思維差異,才是確保國際商務談判成功的關鍵。

4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國際化進程不斷推進,國際商務談判活動也日益頻繁。通過對國際商務談判案例的仔細研究審視,我們不難發現跨文化障礙是掣肘國際合作達成共識的關鍵因素。具體國際商務談判中存在的文化障礙主要有:語言形式及特點、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為了促進談判活動進行且保證雙方達成共識,首選我們就應該矯治文化障礙問題,充分了解并尊重對方的語言形式、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特性從而實現互利雙贏的談判結果。

參考文獻

[1]喬淑英,王愛晶等.商務談判[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呂晨鐘.學談判必讀的95個中外案例[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

[3]趙銀德.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行為的影響[J].對外經貿實務,2002,(10).

[4]王玉平.影響國際商務活動的文化因素[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1,(9).

[5]竇衛霖.論價值觀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影響[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9,(2).

[6]劉靜.軟實力視域下傳統文化輸出的問題與對策[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7]高玉清,孫越.論文化差異對中美商務談判的影響[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4).

[8]張家瑞.淺議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J].江蘇商論,2004,(4).

篇8

TeunAvanDijk是話語分析的翹楚,也是傳媒語言話語分析的典范。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TeunAvanDijk大量著述涵蓋了多種傳媒話語的諸多類型(教科書、新聞報道、醫患對話乃至旅游宣傳手冊、廣告),對其中所表現出的認知現象、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現象以及意識形態等政治傾向作了全面研究;FaircloughN.自80年代以來陸續出版了幾十種著作,對各種話語類型尤其是政治話語進行了批判的研究。此后,傳媒語言研究作出較大貢獻的當屬奧克蘭理工大學語言與傳播教授的AllanBell:作為一名多產的學者,AllanBell近30年來發表了與傳媒語言研究相關的學術論文64篇、專著5部(截至2008年的統計)。在作者目前可以收集到的文獻研究中,AllanBell于1981年以“這不是英國廣播公司:新西蘭的語言殖民主義”為題開始了傳媒語言的語體研究,僅從這一點講,稱AllanBell為世界范圍內首次研究傳媒語言的“鼻祖”并不過分。[2]1983年,GerhardLeitner編著的LanguageandMassMedia論文集首次將語言與大眾傳媒糅合在一起加以研究。[3]此后,Language,image,media論文集討論了新聞廣播語言、東西方新聞差異、廣告以及圖形傳達意義的方式。[4]R.E.Rice于1984年在《MediatedGroupCommunication》一文中首開學界對“電子郵件語言”研究的先河。[5]Fairclough(1985)討論了從話語分析的視角分析傳媒語言有別于從語言學的角度研究傳媒語言的原因。他認為,對傳媒語言進行分析話語有助于詳細了解媒體輸出的本質,而語言分析側重于文本(texts),語篇分析(discourseanalysis)既涉及文本也涉及話語實踐以及社會文化文本,目的在于找出文本,話語實踐和社會文化實踐之間的關系。[6]該論述高瞻遠矚,無論對話語分析還是傳媒語言研究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俄羅斯大眾傳媒語言研究方面,Dobrosklonskaja(2005)聲稱要發展傳媒語言學MediaLinguistics,但是其重點研究仍集中在新聞語篇(現在被稱為傳媒語篇)以及迅速發展的功能和文體研究方面。[7]CharleyRowe和EvaL.Wyss2009年編著的LanguageandNewMedia論文集匯集了學者對多種傳播媒介的分析:博客、電子郵件、傳真、網絡實時聊天系統(IRC)、聊天、即時通訊、短信(SMS)、情書、郵政卡和電子賀卡、電話、廣播、電視,以及諸如網頁文本、維基百科條目和網站超文本網站文化。文集對新媒體萌現、新媒體語境中的語言變化以及相關新、舊媒體之間技術演進背景下語言和文化的變化研究提供了獨特的視角。[8]

社會語言:傳媒語言文化界面的回歸

美國語言學家兼人類學家EdwardSapir及其學生BenjaminLeeWhorf所提出的“語言相對性假說”在戰后廣為傳播,認為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文化和思維,認為不同語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類會影響語言使用者對于現實世界的認知,也就是說不同的語言的使用者會因語言差異而產生思考方式、行為方式的不同。DellHymes曾提出言談民俗學(ethnographyofspeaking)來研究言語事件。WilliamLabov1966年出版的《紐約市英語的社會層次》認為語言事實上存在社會性層次的區分,而且社會層次(身份)和語言層次(表現為語言結構的異體)是互相對應的。[9]70-80年代間,英國學者Lesley和JamesMilroy在研究這類交往行為時提出“語言的社會網絡理論”,對語言的維護和切換進行動態描寫,作出了比拉波夫的分層說更細致的分析(李嵬,1995)。[10]70年代以來前蘇聯(俄國)學者提出語言國情學,強調語言有一種文化積累的功能。同時,大眾傳媒對“水門事件”的不斷傳播引發了語言學家在文化背景中對語言構成及其影響的深入研究。加拿大學者HaroldInnis認為,一種新的媒介(包括廣義的語言、文字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的文明的產生。[11]美國學者PaulLevinson指出:“人類發明的所有信息技術,沒有任何一種技術能夠和我們人類基本要素的語言中心相提并論,除非它是對語言的超越和通過某種方式所進行的替代。但是,這些技術還是在有限的層次上對我們的生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2]結構主義符號——權力學派認為:人的思維和信息傳播受制于傳播的基本符號系統——語言,而每個族群、民族、國家成千上萬年形成的文化意識和傳統,無形地積淀在語言中,通過語言系統的教育而內化為社會成員的集體心智。JiirgenHabermas的三卷本《交往行動理論》揭示了當代傳媒如何被注入商業模式,成為制造品牌輿論的工具。[13]

傳媒與教育:傳媒語言界面的人本回歸

作為世界性的教育文化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充當著傳媒與教育的聯姻的急先鋒。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UNESCO明確了媒體在社會進步的關鍵作用,制定了參與和利用各種媒體發展目標的具體政策、方案和戰略,設立了“媒介教育項目”(TheMediaEducationProgramme),旨在促進全體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年通過媒介積極參與社區政治文化活動并發展其批判性賞析能力。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文明聯盟(UNAOC)共同創建了姊妹大學全球媒體和信息素養和跨文化對話講座(UNESCO-UNAOCMILIDUNITWIN),具體內容涉及:批判性分析、大學和大眾媒體之間的跨文化和合作研究交流、參與學校內發展教育和媒體研發、促進全球媒介信息素養行動、創建媒介信息素養學習研發網絡中心、支持全球不同媒體的文化間對話與合作。在語言學學術界,1968年,SusanSontag注意了到傳媒對教育的影響遠遠大于課堂教學[14],英國學者HildeT.Himmelweit等人研究了看電視對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影響[15],美國學者MarieWinn(1977)則得出了相反的結論[16]。MichaelWillie(1979)論述了傳媒通過不同語言(媒介肢體語言與文本語言)的結合增強了感官的刺激,從而加深了對信息的理解[17]。英國英語教師全國委員會和國際閱讀協會全國理事會(NCTE)制定的英語語言藝術教學指導方針之國家標準要求“學生用口頭、書面和視覺語言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在學習過程中作為知識、反饋、創造活動的積極參與者”[18]。20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國中學課程改革和2003年以來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都強調了傳媒特別是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

路向融合:傳媒語言界面的東學交融

我國的語言學研究歷史悠久,相對而言傳播學研究起步較晚。1978年,復旦大學主辦的新聞學核心期刊《新聞大學》第一次出現了專門介紹傳播學理論的文章,隨后,包括北京廣播學院在內的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傳播學者開始譯介、學習和研究國外傳播學的方法和成果,建立與世界傳播學界對話的共同經驗范圍。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將傳播學列入博士、碩士專業目錄,標志著傳播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地位的確立。(一)學術論文:方興未艾在我國,各類期刊上對傳媒語言的研究始自語言學或外語教學領域。以我國最早的外語類期刊《外語教學與研究》為例,該刊早在1959年第5期有3篇文章分別從理論和實踐方面集中介紹了中外高校在外語教學中利用現代技術設備的問題,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該刊第二次介紹刊登同一類型的問題卻是25年之后的事了。1979年,學術界開始對“電影劇作的語言特色”[19]和“現代俄語報刊語言句法結構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研究。[20]1980年出現了“新聞標題英語”[21]、“新聞廣播語言的特點和詞語變化”[22]、“刊物的科技資料翻譯”問題[23]、“對外語(西班牙語)電視語言的分析”[24]以及“廣告英語”等方面的研究論文,遺憾的是6年之后學界才出現了對廣告語言的再次學術探討。1986年,學界開始對“兩篇旅游文章的文體比較”的研究。[25]1987年,陳四益指出“報紙雜志的編輯要負起正確使用語言文字的責任語文建設”,[26]12年后張普在中國科協首屆學術年會中提交了“關于網絡時代語言規劃的思考”的學術論文[27],堪稱國內學術界傳媒語言規范與規劃研究的先驅。2003年,王翰東在《電視通俗文化中的話語活動》通過對菲斯克的《電視文化》簡要介紹,論證了文本結構與社會結構的平行以及文本之間的互文性,對豪車與美女的廣告模式與競猜秀中潛藏的意識形態作了分析。[28]2004年后,傳媒語言話語分析研究乏善可陳的局面發生了變化,傳播新領域的核心期刊《新聞與傳播》、《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現代傳播》、《新聞與傳播研究》、《當代傳播》等6種期刊中,符號學、話語分析理論論文數量共26篇,占所有論文總數的23%,位居2004年所有議題的榜首。近10年來,國內學者對傳媒語言的研究散見于學術期刊論文,如網絡語言方面,多從修辭的角度研究新詞新語,研究內容和方法集中在字詞和語用、修辭等方面;還有不少論述從語用學的視角對報刊語言、影視語言(新聞、主持人話語風格)、網絡話語(網絡聊天話語、電子郵件等)、手機語言(SMS)、廣告語言、外宣語言交際進行話語對比分析以及研究新聞語言、學術語篇的語用語體。還有的研究專注于傳媒語言的翻譯工作,覆蓋范圍較廣,涉及影視語際互譯、學術語篇、外宣資料公示語及創意產業翻譯研究等方面。(二)專著研究:整合成型2000年,齊滬揚出版了《傳播語言學》一書,在語言學界首開傳播學與語言交叉研究先河,對語言符號、語言信息進行界定,并從心理學的視角探討了語言理解和語言運用的過程,借用傳播學的術語介紹了語言傳播的類型、語言傳播的媒介及其效果;[29]2002年,許嘉璐在姚喜雙、郭龍生編著的《媒體與語言——來自專家與明星的聲音》序言中首次提出了“傳媒語言”的概念及其研究的重要性,社科院姚喜雙、郭龍生提出了傳媒語言研究應該關注的熱點問題,如傳媒語言的定性、內涵、外延分類及規范等[30]。2004年,于根元教授就傳媒語言研究從學術定位、方法、分類、傳承等方面進行了論述。[31]2005年,童之俠出版了《國際傳播語言學》一書,較為詳盡地分析了國際傳播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國際傳播語言學的理論來源與相關學科、傳播媒體及其語言特點、報紙期刊及其語言特點、廣播電視及其語言特點等。[32]俞香順(2005)的《傳媒•語言•社會》[33]以及紀秀生、索燕華2010年出版的《傳播語言學》[34]探討了語言在傳播中的特性、語言在傳播中的功能、語言在傳播中的局限、語言在傳播中的發展、文學語言的傳播藝術、新聞眼的傳播形態、廣告語言的傳播功能等。(三)學位建設:引領潮流國內學界對傳媒語言系統研究“集大成者”當屬姚喜雙教授:姚喜雙教授身兼教育部語言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語委語用所所長、普通話與文字應用培訓測試中心主任、廣播電視語言研究中心主任等數職,是北京語言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印刷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央電視臺業務指導委員會委員。近年來,姚喜雙圍繞“媒體與語言”主持完成了一系列國家級項目——“媒體及媒體語言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廣播電視等媒體語言研究”(國家語委“十五”科研規劃項目)等,編著了《媒體與語言——來自專家與明星的聲音》(2002)、《媒體語言大家談》(2004)等著述,以廣播電視語言為原點發表了諸多影響深遠的論文,并于2009年在國內首創“媒體語言學”方向博士點。[35]縱觀近年來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的申報,從1993-2011年共有114項課題涉及傳媒語言研究。

篇9

>> 論莫言小說的民間性 淺談莫言小說的世界性 莫言小說的反諷藝術 從《學習蒲松齡》中探尋莫言小說的民間性元素 莫言小說的藝術技巧研究 莫言小說的政治與體驗 論莫言小說的典型語言特色 淺談莫言鄉土小說的文化意蘊 莫言小說的語言特色解讀 莫言小說的文體風格探討 莫言小說的敘事學價值研究 莫言小說的語言特點 淺談莫言小說的“內省型”構思方式 民族性?世界性?人類性:莫言小說的核心質素與詩學啟示 色彩斑斕:莫言小說的藝術境界 莫言長篇小說的主題與敘事評析 莫言小說的感性生命主題與“原始生命力”悖論 葛浩文英譯莫言小說的發展變化 莫言小說 性與暴力的美學 淺析莫言小說《蛙》的悲劇性主題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德]黑格爾.美學(第3卷)[C].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289.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7.

[4]張萌.宋代詩畫的美學意義[J].藝術百家,2010(8):232.

[5]〔宋〕蘇軾.東坡逸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244-245.

[6]謝巍.中國畫學著作考錄[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73.

[7]李克.色彩感情的藝術分析[J].文藝研究,2004(5):145.

[8]莫言.透明的紅蘿卜[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9]莫言.說吧莫言――作為老百姓寫作(訪談對話集)[C].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286.

[10]孔范今.莫言研究資料[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103.

篇10

編者按:2007年11月,由教育部教學儀器研究所、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和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聯合主辦的“全國幼兒園優秀自制玩教具展評活動”在北京舉行。福建在廣泛發動和選拔的基礎上,共選送132件優秀自制玩教具參加全國評選活動,并獲得佳績:一等獎4件、二等獎8件、三等獎18件,還有部分提名獎。自制玩教具源于教學實踐,不僅便于制作,節約經費,使用方便,而且符合現代學前教育理念。本刊選登福建省幼兒園在此次活動中獲得一等獎的作品,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3 黏合(用雙面膠、訂書機)。

4 裝飾(用閃光紙)。

主要功能和特點

1 功能:表演藝術是人類藝術活動的精華部分。今天中國戲劇改革創新碩果累累,CCTV“六一”童話劇又連年閃亮登場。我們被表演藝術的魅力深深震撼。作為幼兒教師,我們的夢想就是要讓“夢想劇場”系列頭飾在幼兒的表演游戲中發揮作用,成為“中國莎士比亞”成長的搖籃,成為“小”小試牛刀的契機,成為“小嚴鳳英”初試峰芒的舞臺。

2 特點 本系列頭飾的材料廉價耐用,是幼兒園常用的手工材料,其中輕泡紙可塑性非常強,可剪可折,柔韌性強,制作時無需填充物,制作出的頭飾形象逼真、輕便,適用于各年齡段幼兒的表演和游戲。每件頭飾的制作成本只需0.5~1.5元。

使用案例

[活動目標]

1 探究各類角色的表演,激發幼兒潛在的表演創作才能。

2 體驗表演的樂趣,認同角色的優秀品格,塑造幼兒的良好性情。

3 欣賞各類表演,初步培養幼兒的藝術鑒賞力。

[玩教具教育策略]

1 表演活動和游戲。

(1)寓教于樂,通過頭飾佩戴,在表演和游戲中,使幼兒更深入地熟悉故事內容。

(2)把幼兒喜愛的動畫片卡通形象帶入活動,增強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3)讓幼兒加入小戲迷的行列,了解鄉土資源莆仙戲的一些知識。

2 幼兒其他活動。

(1)大嘴鳥廣播電臺(談話活動)。

(2)小鯉魚跳龍門(體育游戲)。

(3)天堂鳥的智慧(科學益智活動)。

[實施過程]

用于日常教育教學和區域活動:

1 表演:愛表演、愛模仿是幼兒的天性,通過模仿、扮演卡通形象和民間戲劇人物中的角色,掌握他們的語言特點、肢體動作,熟悉他們的性格特征,了解現代和民間文化藝術,弘揚傳統民族文化精神,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和語言交流能力,培養伙伴間的協作精神。

2 語言:收集幼兒感興趣的各種新聞話題,在語言區中,利用形象逼真的頭飾,以幼兒喜愛的角色身份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