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的基本概念范文

時間:2023-06-12 16:38: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保的基本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環保的基本概念

篇1

關鍵詞:環保理念;機械設計;機械制造;應用分析

分析我國經濟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環保節能”、“節能”是我們必然的選擇,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有效策略,目前環保理念已經滲入到各行各業的發展戰略。機械制造業是我國工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機械制造的水平代表了一個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科學技術水平,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環保理念設計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戰略,符合當前時代的發展需求以及人們的生活要求,傳統的機械設計制造并沒有融入環保意識,不僅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后期加工廢品也并未得到正確的處理,極大的破壞了自然環境,也極大的限制了機械制造業的長久、健康發展,因此在機械設計制造中注入綠色設計這一全新元素,顯得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1 環保理念設計的基本概念以及內容

機械設計是機械生產的第一步,機械設計水平直接決定機械性能,其主要是結合機械產品的使用要求,對產品的結構、零件材料、零件形狀、零件大小、運作原理、運行方式、能量傳遞等各方面內容進行分析和精密的計算,進而設計出符合使用要求的機械產品。綠色設計理念貫穿于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在考慮產品的質量、性能、成本以及開發周期等問題的同時,充分考慮設計產品對資源以及環境的影響,以產品的可循環使用為導向優化產品設計的各方面因素,最大限度的降低產品及其制造過程中消耗資源總量以及對環境的危害程度。環保設計主要將產品的設計眼光投放在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上,將環保產品設計的要求作為設計約束條件,提倡無廢物、可回收的產品設計技術。環保設計的核心內容是減少環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實現產品以及零部件的回收以及循環利用,降低機械的更換頻率,大體可概括為“Reduce(減少)”、“Recycle(循環)”以及“Reuse(重新利用)”--3R 理念。

2 基于環保理念的機械設計制造的重要性

近年來,我國機械制造業對于環保機械設計的研究內容比較多,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不斷拓寬,很多人將環保機械設計也稱為“生態設計”、“自然環境設計”、“環境意識設計”等。和傳統的機械設計制造理念相比,在產品的設計與開發過程中,傳統的機械設計制造首先立足于市場需求分析,根據市場需求設計產品的使用功能、使用壽命等基本屬性,并且需求反復的修改,往往會導致設計過程以及產品制造周期延長,生產后不易拆卸,產品以及回收難度較大,部分產品在報廢之后,可能無法回收,造成資源大量浪費以及環境污染。環保設計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可節省原材料,減少能源消耗,減少使用過程中廢水、廢氣、廢料的排放,進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主題,實現更大的經濟價值以及社會價值。

3 環保理念在機械設計中的具體應用分析

3.1 環保設計方案

目前比較常用的環保理念設計方案包括生命周期設計、可拆卸性設計以及模塊化設計三種,生命周期設計主要是基于環境保護、機械產品的成本需求以及產品性能等方面考慮,包括產品的回收、再利用成本、產品代替以及污染物的處理等問題;可拆卸性設計主要是在保證產品功能不受影響的前提下,進行有規律拆卸,主要針對產品的再利用設計以便產品生產后期的維護;模塊化設計主要是考慮產品的功能以及模塊,通過產品模塊的重新組合從而形成新的系統,既可以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也可以提高零部件的充分利用率。最后應建立健全環保機械設計數據庫,設計人員可將機械設計制造過程中用到的數據以及需要的數據進行系統化儲存,以便日后查詢以及環保設計的理論基礎。

3.2 環保機械設計制造中的材料選擇

材料是環保設計的主要內容,在機械設計制造過程中應首選環保、健康的制造材料,綜合考慮材料與材料之間的相容性、材料的經濟性和安全性,分析材料對環境的影響。傳統的機械制造產品材料主要包括汞、鉛等特殊的有害化學物質構成,產品在使用報廢后,回收利用率低,對環境有極大的損害,為了實現環保機械制造工藝,應從源頭開始抓起,慎重選擇機械制造材料。機械設計的環保選材應選擇能夠滿足產品需求的基本性能,保證材料的可用性,選擇高溫性能、抗沖擊性能以及耐腐蝕性能材料,避免選擇有毒材料。其次應加強環保材料的管理工作,認真審核材料的性能、根據不同的材料進行分類管理并加以標注,在材料投入實際生產后應實現材料的動態管理,及時回收和有效利用設計中產生的副產品以及廢棄物。

4 環保機械設計實現的基本要求

在機械設計制造中,若想要真正實現環保理念設計,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產品設計人才以及先進的設計技術,人才是實現環保設計的核心力量,首先應加強對機械設計人才的培養,重點培養的對象應該是高中職院校中機械設計專業的學生,加強環保理念設計的概念,讓他們重視環保設計。其次,國家應制定相關的環保機械產品支持政策,加強社會以及廣大群眾對機械產品設計的監督力度。同時應不斷學習、引進一些先進發達國家先進的技術,積極實現產品的創新,盡量優化設計方案。

綜上所述,環保理念是一種符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發展戰略,可以實現機械制造產品的低耗能、低成本、高利用率以及高回收率,大大的提高機械機械產品的經濟價值以及社會價值,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觀的實施路徑,是未來世界發展的主流。

參考文獻

[1]張生泉.機械產品環保設計與制造技術[J].中國科技縱橫,20I4.

篇2

環境工程專業作為應用性比較強的工科專業,在新的應用型教育背景下,更應該加大努力培養各類環保人才,例如環保工程師、環評工程師等。《環境工程原理》作為環境工程專業的基礎理論課,課程主要是歸納總結水、大氣、固體廢物、噪聲以及污染環境凈化和生態修復所涉及的技術原理,提煉出具有共性的基本原理,具有較強的理論性。過去我們在課堂上側重教授這些技術所涉及的原理,基本概念,各種典型設備的特點,對于如何應用這些原理或者設備解決問題,或者解決哪些環境問題闡述不足,對于在污染過程或者環境凈化過程涉及到環境工程原理的基本概念或者原理講解過少或者沒有涉及,學生只是掌握了環境領域的相關理論,對于如何解決實際的問題還是束手無策。

2環境工程原理課程改革的方向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環境形勢越來越嚴峻,國家也加大環境治理的力度和強度,因此對于環保產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要求各類企業特別是環保企業要切實提高環境污染治理水平,因此各類環保企業迫切需求專業的環保人才,好多環保企業發愁找不到專業的環境專業的畢業生,但是我們環境專業畢業的學生好多找不到工作或者是專業對口的工作,一方面是供需信息不對稱,另一方面,主要是我們培養的人才和市場需求有一定距離,不能完全達到企業的要求,過去我們培養的人才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培養應用型人才,要求我們改變過去的培養方式。作為我們地方本科院校環境工程專業,我們應該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熟練的專業基本技能,具有融技術性、經濟性和易用性于一體的工程設計意識,能夠快速適應基礎性技術工作并具備業務能力提升潛質的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因此對于《環境工程原理》這門課程,我們要構建新的實踐教學體系,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3環境工程原理課程改革的具體措施

由于這門課程涉及到水、氣、固廢、微生物等處理工藝的原理以及各種反應器的設計,內容比較多,而且概念和理論比較枯燥,如何激發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關鍵。為了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我們改變了過去的教學模式,實施以問題導向和工程實例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方式。

(1)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

實際生活,把日常生活現象中涉及的環境工程原理介紹給學生。比如,冬季和夏季的室溫均為18℃,人對冷暖的感覺是否相同?在哪種情況下覺得更暖和?從而引入熱量傳遞的概念和公式。為什么在霧霾天氣的時候,人們出門要戴口罩,引入過濾的概念,人們在購買一些貴重儀器的時候,在外面包裝里面總放有幾小袋的硅膠,為什么?起到什么作用?啟發同學思考并講述吸附在環境領域的應用,讓同學們對吸附有個初步了解,再闡述那些物質可以做吸附劑,吸附的原理和快慢和那些因素有關等等,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通過提出一些工程案例啟發學生進行討論和思考

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結合工程實際,把水、氣、固廢處理工程中涉及到的環境工程原理介紹給學生。比如,工程中設計降塵室或者沉降室來處理氣體中的粉塵或者污水中的污泥,一般只考慮降塵室的長度而不考慮其寬度,這里可以用重力沉降的原理及其沉降公式來解釋。在對有害氣體處理的工程中一般采用吸收法來進行,工程上通常采用逆流吸收,這可用環境工程原理中填料塔吸收過程的物料衡算和操作線方程來說明。教學中注意工程實例和理論的聯系,使學生面對實際的工程案例去思考,分析和設計,可以激發和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樂趣,增強教學效果。

(3)增加課堂學習過程的靈活性過去

我們一般是課后讓學生完成作業,學生往往反映不會解答,找不到人詢問,我們可以在課堂上把一些基本的和難度大的作業在課堂上,讓學生完成,鼓勵優秀的學生在課堂上給同學們講解他們的解題思路,最后老師再點評,這樣可以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果,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

(4)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特點

近年來,教師都逐步開始利用多媒體上課,多媒體比傳動的板書教學更直觀、形象和生動,老師可以節約板書的時間,能夠充分闡述某個問題。在《環境工程原理》這門課中涉及的工程,盡量多尋找一些素材,以動畫的形式展示出來,可以把一個反應器處理污水或者廢氣的過程清晰地顯現出來,從而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基本原理的探究和探索的興趣。把書本中所涉及的反應器均以圖片形式表現出來,加深同學們的直觀印象。

(5)實驗環節的整合傳統的環境工程

原理實驗,按部就班,按照教課書的要求一個單元一個實驗,一個實驗項目往往只是相當于實際工程的一個部分,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往往不了解整個實驗項目的目的和意義,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能提高他們的職業化能力。因此我們在新的人才培養計劃中,把所有單元實驗項目完成后,增加了綜合性的實驗,給學生一個實際的廢水或者廢氣的工程問題,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選擇工藝,利用所學知識選擇相關的反應器。分析工程處理過程中的難點和關鍵步驟。以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結語

篇3

【關鍵詞】環境管理與規劃 案例教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2-0046-01

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伴隨著環境危機的不斷蔓延和日益加深,高等院校環境專業擔負著為人類培養環境專業高級人才的重要歷史使命,教學模式和教學體系優化,是當前一項重要和緊迫的課題,以適應21世紀需要的全面型、綜合型、智能型、創新型高素質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

環境管理與規劃是一門多學科交叉課程,內容縱橫交錯、繁多、體系雜亂,加之現實的環境中經常發生環境糾紛案例,因此環境管理與規劃作為環境類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專業課,必須使學生清晰地掌握該門課程的內容,在掌握環境保護的基本法律制度的同時,還要會運用環境保護的基本法律制度對環境中發生的案例進行分析,做到學為所用,這樣才能培養出現實社會需要的真正的環境管理人才,使之為社會服務。而目前環境管理與規劃課程很少甚至沒有涉及案例教學,這樣,學生畢業走向社會后,滿足不了社會的需要,和現實需要脫節,因此改變課程體系、增加環境中案例教學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是非常必要的,也勢在必行,同時也會改變該課程的枯燥、乏味,使之更具有生機,這樣才能真正地培養出環境管理方面的創新型人才。

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在進行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教學后,馬上進行相關案例教學,能取得相當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做到學以致用,解決現實中發生的環境糾紛問題。

如案例教學:某化工廠是一家生產化學添加劑的企業。1997年,該廠通過了區環保局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在廢水處理設施驗收合格后,正式投入生產。2000年,該化工廠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增加企業利潤,在沒有向環保局申報的情況下擴建了加工精制3-硝基、4-氨基苯酚(NAP)工藝和設備,但是污染防治設施沒有相應地加以改造,在投入生產使用前也未履行相應的審批手續。擴建的設備投入生產使用后,因原廢水處理設施無法處理大量的新增廢水,造成處理池廢水外溢和直接排放,污染了附近的河道。區環保局接到舉報后對化工廠進行了現場檢查。但化工廠以保守技術秘密為由阻攔環保人員進入生產車間,并拒絕提供擴建工程的任何資料。經環保局對排污口污水排放進行監測,表明污染物排放嚴重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請說明化工廠的行為違反了我國哪些環境保護基本法律制度?

分析:第一,該廠擴建的加工精制3-硝基、4-氨基苯酚(NAP)工藝和設備屬于對環境會產生影響的工程,應當按照法律規定,提出環境影響及防治方案的報告,經主管當局批準才能動工建設。該化學廠違反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即對可能影響環境的工程建設、開發活動和各項規劃,預先進行調查、預測和評價,提出環境影響及防治方案的報告,經主管當局批準才能進行建設的環境保護法律制度。

第二,該化學廠違反了“三同時”制度,即一切新建、改建和擴建的基本建設項目(包括小型建設項目)技術改造項目、自然開發項目,以及可能對環境造成損害的其他工程,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設施和其他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該化學廠擴建加工精制3-硝基、4-氨基苯酚(NAP)工藝和設備,但是污染防治設施沒有相應予以改造,違反了“三同時”制度。

第三,該化學廠違反了許可制度。即凡是對環境有不良影響的各種規劃、開發、建設項目、排污設施或經營活動,其建設者或經營者都必須事先提出申請,經主管部門審查批準,頒發許可證后才可以從事該項活動的環境保護法律制度。該廠在擴建有關設備以前并未向環保局申報,獲得許可證。

通過這個案例教學,學生會清楚地理解這幾個制度及制度的內容,教學效果很好。

通過案例教學,重點解決了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第一,使學生對環境保護的基本法律法規制度加深了記憶,改變了枯燥的只有理論的教學模式。

第二,通過改變落后的教學方法,增加案例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使用,培養出同時兼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能夠快速進入工作角色,并能在工作中理論聯系實際、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學生學完本門課程,對環境中發生的“環境管理與規劃”的案例,能夠用所學到的法律法規制度給以正確分析,解決現實中的環境糾紛問題,為社會培養出滿足社會真正需要的環境管理人才。

第三,案例對課程理論起到了強化作用。

第四,注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第五,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自學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

當然,在選擇案例時,一定要選擇能充分體現環境管理的基礎理論、法律法規制度的典型案例,一定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突出性,這點非常重要,否則就達不到所要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S•凱米斯.行動研究法(上)(張先怡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

[2]楊明全.行動研究與課程創新[J].教師教育研究,2004(4)

篇4

化學是一門初三剛開設的新課程,與生活的聯系較多,學生學習的熱情較高,教師應正確引導,以期在畢業會考中取得好的成績。本期擔任902班的化學教學任務,該班共有學生56人,其中女29人。這些學生都來自農村,基礎高低參差不齊,有的基礎較牢,成績較好,如:尋樹平、張銀燕、王淑平、吳大平等。當然也有個別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如:喻希、喻德強、尋秀榮、吳碩、甄玲等,教師要做好每一個學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發展進步。

二、教材分析:

1.用學生進入現代社會從事現代生產、學習、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化學基礎內容教育學生。從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出發,適當拓寬知識面,以開闊學 生的眼界,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適應能力,體現義務教育的性質和任務。增加了一些金屬和有機物的內容,編寫了空氣和水的污染與防止污染,硬水、氫能源,金屬與人體的關系,以及常見的化肥和農藥等內容。

2.教材的基本結構和體系是從學生生活中須臾離不開的空氣,水以及碳等引入,學習元素和化合物知識,同時有計劃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定律。這樣使教材內容的理論與實際很好地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化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解決生活和生產中常見的化學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分散學習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以減輕學習時的困難。為了有利于教師安排教學和便子學生學習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些,使重點較突出。

3.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注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根據一個合格公民的需要精選教材,從深度,廣度以及習題難度上合理安排。按照教學大綱中規定的需要“掌握”、“理解”的內容做為教學的重點,而對要求“了解”,“常識性介紹”以及“選學”的內容,力求分清主次,區別對待。

4.為了調動學生學習 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化學概念和記憶所學的知識,教材中編入了數頁彩圖和約200幅圖表。其中有的是集中反映某純凈物用途的,有的表現我國古代和現代工業成就的,有的配合化學科學 發展的歷史,刊印了科學家的肖像,有的用最新的科學成就圖示啟發學生鉆研科學的積極性。為了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除了與小學自然、初中生物、地理、物理等學科密切聯系,便于教和學外,在教材內容的敘述上力求使學生愿讀、易懂、有興趣。

5.教材除普遍重視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外,還注意適當增加了能引起學生興 趣和有利于學生理解概念的實驗。針對學生的差異還編了9個選做實驗及一些家庭小實驗。加強化學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培養技能,能力以及科學態度和方法。

三、教學目的和要求:

(1) 理論知識聯系生產實際、 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實際,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學以致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會初步運用化學知識解釋或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

(2)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注意啟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學習一些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學習幾種常見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礎知識,學習一些化學實驗和化學計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學在實際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資源意識、環保意識等現代意識,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四、 具體措施:

(1)重視基本概念的教學

化學基本概念的教學對于學生學好化學是很重要的。在教學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學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階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發展的,因此要特別注意遵循循序漸進,由淺人深的原則。對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徹地揭示其涌義,也不應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絕對化。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過對實驗現象和事實的分析、比較、抽象、概括,使學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勞動中應用學過的概念,以便不斷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提高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

(2)加強化學用語的教學

元素符號、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等是用采表示物質的組成及變化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 重要工具。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結合實物和化學反應,學習相應的化學用語,結合化學用語聯想相應的實物和化學反應。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記憶,又有利于加深他們對化學用語涵義的理解。還應注意對化學用語進行分散教學,通過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和有計劃的練習,使學生逐步掌握這些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

(3)重視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

元素化合物知識對于學生打好化學學習的基礎十分重要。為了使學生學好元素化合物知識,在教學中要注意緊密聯系實際,加強直觀教學,實驗教學和電化教學,讓學生多接觸實物,多做些實驗,以增加感性知識。要采取各種方式,幫助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在學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以后,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質,制法和用途間的聯系,并注意加強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對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的指導作用。

(4 )加強實驗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觀察和實驗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在教學中,要堅決防止只重講授、輕視實驗的偏向。在實驗教學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學生愛護儀,節約藥品。

篇5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水平也隨之上升,然而由此也帶來生態方面的危機,如水資源的匱乏。工業三廢的污染,大量物種的滅絕等,都給人類帶來了負面影響。保護環境,善待生命,刻不容緩。針對當前環境和當前初中生物教學的需要,我認為,教學中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激發興趣,寓教于樂

初中生物所學內容,所闡述的是基本的生命現象、基本概念、基本特點。與環保相結合有一定的距離,但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新課程的推行,經過多方大膽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如利用課堂介紹我國著名的動植物資源,激發學生興趣,并提問為什么這些動植物資源越來越少,使他們懂得正是周圍的環境變化影響了這些珍稀的動植物生存。根據初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他們喜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出探究問題:為什么粉塵可以誘發多種疾病,植樹造林,栽花種草,能否吸滯塵埃的有害物質……這些問題,學生可以通過他們自己喜歡的網絡平臺,很快地得到解決。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環保意識。

二、結合教材內容,滲透環保知識

在學習植物部分時,告訴學生光合作用不但能給人類提供糧食、蔬菜、瓜果,還能提供花卉、木材、氧氣等。植樹造林不但能給人類提供財富,而且還能凈化空氣,吸附有害氣體,為我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每年植樹節前后,我校都會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綠化家園活動,要求每個學生種好一棵樹,護好一棵樹,爭做“護樹使者”。

在學習動物時,讓學生討論青蛙對人類的益處,并歸納出如果周圍環境中的水、土壤、空氣被化肥、農藥等污染,青蛙還能很好地生活嗎。從學生身體方面,要求注意個人衛生,做到不隨地大小便,杜絕腸道寄生蟲的污染。在每年4月21日到4月27日的“愛鳥周”,讓學生觀察一種鳥類的生活習性,使他們意識到:鳥類是人類的朋友,應該加以保護,愛護鳥類有利于維護生態平衡。

三、聯系實際,從我做起

做好環保工作是關系到我們的生產、生活、學習、工作等主要問題。每年農作物收獲季節,部分農民焚燒秸稈造成大氣污染,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多麻煩。這時,我們使每個學生都竭盡自己所能,利用課堂所學生物知識,做好禁燒的宣傳員、督察員,使他們督促家長,絕不能焚燒秸稈。一是焚燒秸稈,污染環境,影響大家的生活質量;二是秸稈還田對農田增肥,大大有利于來年的增產;三是秸稈還可以作為飼料賣給牛場換錢,既保護了環境,也增加了收入。通過他們的宣傳,提高了廣大農民朋友的環保意識,近幾年很少再有焚燒秸稈的現象發生。這在學校周圍形成良好的小氣候,收到鄉、縣、市三級的好評。

學生使用計算器和電子產品要用干電池,原來不知道廢舊電池的危害隨手扔掉,造成嚴重的土壤污染。經過開展專題講座、板報宣傳等活動,使學生意識到干電池含有重金屬汞,能污染水源、土壤,給人類帶來諸多害處。學生還自覺把廢舊電池收集起來,與上級有關部門聯系集中處理。宣傳環保知識,勸誡農民淘汰劇毒農藥,減少污染源,使人們能健康快樂地生活。

篇6

1.低碳生態建筑的基本概述

1.1建筑的基本概念

建筑是為了適應環境、改善環境而創造的介于人與自然之間的工物,它是人類生存與行為的場所。建筑活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人類生活和行為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環境。

1.2低碳生態建筑的基本概念

隨著人類的文明和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環境和資源的重要性,尤其是經濟的增長也產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比如:環境污染、資源緊缺。而建筑是人類生活中不能離開的場所。如何使我們的建筑在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現代建筑探索的意義所在,這種綠色環保的建筑模式也被稱為低碳生態建筑模式。低碳生態建筑模式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低碳、生態、環保、節能。近年來,關于“低碳生態建筑”一些專家和學者也經常提到。比如:“綠色建筑”、“可持續建筑”、“低碳生態建筑”都是關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對資源的消耗和給環境造成的影響,同時,也強調了為人類提供健康舒適的居住、辦公等環境。例如,太陽能應用樹立樣板工程:上海世博會主題館屋面鋪設了3萬平方米的太陽能板,為國內最大的單體面積太陽能屋面。而按上海市目前標準的光照條件來計算,僅主題館和中國館就可年均利用其光伏組件發電284萬度,相當于每年節約標準煤約1000噸,減排二氧化碳約2500噸、二氧化硫約84噸、氮氧化物84噸、煙塵762噸。

2.低碳生態建筑模式探索方法

2.1環境分析與設計模式

建筑的環境分析包括室外環境分析與設計、室內環境與設計,其中室外環境分析主要涉及綠化設計、公共設施的集約化設計等;室內環境分析主要涉及到室內的聲環境、光環境、空氣品質等。自然環境、物質環境、社會環境、藝術環境等都稱之為環境。從環境角度研究建筑的低碳生態,更強調建筑因素、自然因素、人的因素三者之間的整體效應,這是一種系統的生態環境意識的表現。低碳生態建筑的室外環境分析與設計模式是以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節約土地等為出發點,以可持續發展、科技性、整體優化、以人為本、經濟性、地域性為基本原則,在室外環境分析與設計模式中,筆者重點探討綠化設計。綠化設計是低碳生態建筑中的重要的環節,可以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微氣候調節與節能、凈化空氣、凈化水體和土壤、降噪、保護生物多樣性。目前,在建筑的綠化設計可以采用屋頂綠化、墻面綠化、窗臺、陽臺綠等方式。屋頂綠化能美化環境,為人們提供尋幽覓趣、健身之所。對于一個城市來說,綠化屋頂就是一臺自然空調,它可以保證特定范圍內居住環境的生態平衡與良好的生活意境。同時,綠化屋頂夏季可以降溫,冬季可以保暖。據測試,只要城市建筑物上植被覆蓋率增加10%,就能在夏季最炎熱的視覺,將白天的溫度降低2-3攝氏度,并能夠降低污染。墻面綠化設計泛指用攀緣職務裝飾建筑物外墻和各種圍墻的一種立體綠化形式。對建筑外墻進行垂直綠化,對美化立面。增加綠地面積和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有重大意義。這種綠化模式還可以按照人們的意圖,為建筑物的立面進行遮擋和美化,同時開業減低墻面對噪聲的反射、吸附灰塵、減少塵埃進入室內。小區內采用垂直綠化,不僅可以成為城市小區的重要景觀,而且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應。窗臺、陽臺的綠化面積雖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卻充當很重要的角色,可以緩解工作和學習帶來的壓力,安定情緒減少疾病等有很大的作用。

2.2建筑節能設計模式

建筑節能設計模式從分析氣候條件出發,將節能技術和能源利用技術有效地結合,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例如,地溫水源泵空調系統既能供暖,也能供冷,與一般空調系統相比,的熱(冷)源不再是各種燃料而是地溫,轉換設備是水源熱泵機組取代了鍋爐。使用這種系統供暖1套設備3套涌入,所以節省建設投資,節能效果明顯。低碳建筑所節能的能源是煤炭和石油制品,所以,具有很好的環境效益,可以少排大量的溫室氣體,有益于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同時可以減少酸雨氣體二氧化硫和總懸浮顆粒物的排放量,有利于改善地區的生態環境。而低資源和低能源消耗的斯圖加特火車站的設計時建立在自然條件及現場條件基礎上充分的利用自然資源。斯圖加特火車站利用土壤的自然冷熱存儲機制,從而減少制冷和供熱系統的使用,通風則是利用和光眼連接的通道,這些光眼都可以打開,得益于自然能源的使用,車站沒有二氧化碳碳排放。“光眼”均勻地的分布在月臺上方,保證了長達14小時的充足的自然光的供應。大廳的拱頂和開孔使自然光的均勻分布成為可能,明亮的表面確保了即使是在槽糕的天氣里,大廳的亮度也讓人感到舒適。同時,為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車站照明系統的能源來自于公用事業部門提供的生態電能或安裝于車站北部建筑上的光電池。

2.3可再生能源利用設計模式

可再生能源利用設計模式應當從材料選擇、運輸、產品資源壽命、可回收利用性等多方評價。簡單地說,一個綠色的室內設計,材料上應該是質樸可親的,比如就地取材,用最適合當地的常見材料,或者用可回收性材料。包括建筑廢棄物的可再生利用、工業廢渣的可再生利用、廢塑料、生活垃圾、廢玻璃等的再生利用。例如:可以利用生活垃圾制造的燒結磚質輕、強度高,即可達到垃圾減量化的處理目的,減少污染,又可形成環保產業。目前,日本已成功開發利用下水道污泥焚燒灰成產陶瓷透水磚的技術,開發了利用下水道污泥焚燒灰為原料制造建筑紅磚的技術。

篇7

【關鍵詞】綠色建筑設計;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

一、綠色建筑設計的基本概念

所謂的綠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的壽命周期內,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包括能源、土地、水源和材料)、降低污染和消耗、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給人類提供舒適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間且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建筑類型。

在綠色建筑設計的工作上,要注意對綠色建筑材料的選取。綠色建筑材料的選取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考慮:一是注重對外墻保溫節能材料的合理使用,外墻保溫節能材料屬于保溫絕熱材料;二是在進行綠色建筑時,要合理運用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盡量挑選那些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影響小的沒有有放射性的材料。除此之外,在對油漆、地板磚、粘合劑等絕緣物的選擇上,除了考慮其使用性能,還要考慮其在使用過程中沒有毒性物質釋放;三是綠色建筑極力提倡對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有助于實現資源的節約和循環再利用,例如利用太陽能和地熱能產生的熱水來作為日常生活用水,利用太陽能的光照提供日常生活用電等。對于建筑物的表面材料,在挑選時要注意選擇多功能組織,這樣不僅能夠凈化建筑物的內部空氣還能夠降低表面溫度,保證綠色建筑使用的持久性。

綠色建筑設計主要圍繞著對資源的節約、可持續利用和循環生產這幾個部分,其形式必須易于可再生能源的收集,在綠色建筑的外層上盡量采用具有多功能的界面。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建筑行業將會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種有利于綠色建筑環保工程的技術來創造適合自然與人類和諧共處的綠色環境。

二、綠色建筑設計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氣候和地形條件

綠色建筑設計很大程度上受氣候條件的影響,例如徽派建筑,它就是典型的小氣候調節型綠色建筑,這種建筑大多數是兩層的結構,一層住人,另一層則用于堆放糧食和稻草。樓上堆放的糧食和稻草就形成隔熱層,能使得建筑的上下層之間,室內與室外之間形成5度左右的溫度差。在徽派建筑中,它的地窖用來把季節性的熱能儲藏在地下,利用溫差應對季節性的天氣,冬天取暖,夏天降溫,使得徽派建筑冬暖夏涼,還能起到很好的節能效果。

綠色建筑設計還應該結合建筑地具體的地形地貌進行功能設計,因地制宜。在建筑初期,要充分考慮房屋建筑的朝向問題和地下空間的開發,這樣不僅能夠減少建筑用地投資,還能夠避免因用地而帶來的對原生態自然環境的破壞。

(二)材料和技術條件

綠色建筑設計應該充分考慮利用環保節能材料和科學化的高新技術,綠色建筑其本身具有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特點,針對環境對自身進行智能的系統調節,所以在建筑材料和結構的要求上,一方面在界面的能源轉換上要注意收集和轉換自然資源,另一方面其外層需要實現調節氣候的作用,對氣候出現的條件進行減緩或改變氣候波動,來實現室內氣候的穩定性。要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收集轉換記憶對氣候的調節很大程度上需要科學化的高新技術作支持。

在充分考慮節能環保材料利用的同時,也要注意減少危險源和污染物的產生,例如在建筑過程中所產生的電磁輻射超標、有毒的鉛汞或其他污染物質等。這就要求在綠色建筑設計中不僅要考慮到自身建筑內部的環保節能,還要重視建筑環境的綠色環保,為建筑的入住提供安全性的保障。

(三)安全檢測條件

在綠色建筑設計工作中應強調實時檢測系統的設計,綠色建筑設計的節能主要是針對耗能系統進行的負荷需求控制來減少資源浪費,其具備實施方式簡單、資金投入少和實施見效快等優點。綠色建筑設計中運用了很多的高新技術,例如雨水的回收利用和人工濕地、人工降雨技術等,綠色建筑設計中可以為整體建筑設計一套完整的實時監測系統,通過對熱工參數進行實時控制來對建筑物的實時運行狀況進行了解。通過對數據的整體和收集將數據導入到計算軟件中計算建筑的能源消耗,這里的能源消耗包括空調系統、水系統及太陽能系統的運行狀況能耗,除此之外還需要對建筑物室內的二氧化碳濃度的分布進行了解。最后根據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對耗能較多的部分進行調整,形成有效的資源節約體系,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實現綠色建筑的功效。

三、推動綠色建筑設計的方法

(一)從國情出發,以低耗為核心

就其他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綠色建筑設計相對落后,但我國在對綠色建筑設計的發展上不恩能盲目照搬照套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而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使得綠色建筑設計與我國的城市化發展相適應,在綠色建筑設計中加入生態化和信息化等標準。在綠色建筑設計中要將國內現存的示范性城市建筑與工程項目作為典范,在滿足經濟條件的同時,盡量采取先進化的工藝技術及建筑用材,努力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我國的綠色建筑要建立在低耗能和高效率的標準之上,爭取走上低成本投資的道路,對于資源做到合理的分配,在建筑設計上不可盲目追求裝修的精美,而要注重高質量和低耗能的要求,盡量選擇環保節能型材料,在低成本的投入上爭取實現綠色建筑效益的最大化。

(二)因地制宜,全面建設

在綠色建筑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地域情況,這里的地域情況不僅要考慮當地的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還要考慮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根據該地經濟發展實況來確定技術手段。對于綠色建筑而言的技術手段不是同一性的,而是針對不同的地域進行不同的科學技術,這就需要充分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宜,建立環保與節能為一體的聊色技術。因地制宜能夠充分實現綠色建筑的智能化和大眾化,在一定的技術設備和材料的約束下實現綠色環保功能的最大化。在綠色建筑的整體設計中,應注重全面建設,這里的全面建設指的是以全球的資源環境為基礎,運用高新技術與環保節能資料創造遺留的綠色建筑全過程。

(三)生態意識教育和鼓勵性政策并舉

就社會方面而言,在綠色建筑設計工作中要注意加強全社會的生態意識教育。綠色建筑的理念就是讓所有人享受到可持續發展的新式建筑,作為市場參與者的公民而言,公民生態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綠色建筑設計的實現,這就需要社會加強生態意識教育,例如在電視、報紙、網絡等傳媒方式上刊登公益綠色建筑宣傳廣告、視頻等進行宣傳,讓公眾了解綠色建筑的基本概念,提升全體公眾的綠色意識。除此之外,建筑師應該成為生態教育的先行者,其認知水平要保持一定的高度與社會現代化水平相持,通過科學研究和實踐檢驗來將綠色環境要求變為現實。政府方面要實行限制性政策和鼓勵性政策,對于達不到綠色標準的建筑采取強制性措施限制,對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物實施補貼政策等,切實加強綠色建筑項目的經濟可行性。

四、總結

綠色建筑設計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強調人們必須建設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有機整體,這就需要從國情出發,以“低耗”為綠色建筑設計的核心,注重因地制宜和全面建設,加強社會的生態意識教育和鼓勵性政策并舉,真正實現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參考文獻:

[1]劉勇,林邊,賈寧等.綠色建筑設計與工程技術更新之芻議[J].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12(4)

[2]商琦.關于綠色建筑設計與綠色節能建筑的關系論述[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11)

篇8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Green",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concept of Green Residential Area, and sums up the standard system of Green Residential Area widely used in society, and evaluates its shortage.

關鍵詞: 綠色住區;概念;標準

Key words: green residential area;concept;standard

中圖分類號:TU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5-0068-03

0 引言

步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生態環境的關注,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已越來越成為新世紀人類社會的共識。在世界范圍內,綠色建筑的概念正逐漸深入人心。在我國,處于高速城市化進程中的人們也在這樣的國際勢下也不斷的反思和總結,生態建筑、綠色建筑觀念不斷的被提出和研究。

從《綠色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綠色奧運建筑評估體系》到《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提出與建立都代表我國在綠色建筑領域的重要探索的成果。

我國的建筑能耗占到了全國能耗的四層以上,而在這個數字中住宅部分又占到了相當的比重,且重要性很高,但是關于綠色住區的“綠色度”評價尚沒有統一的標準,本文從闡明綠色住區的概念出發,總結了當今常用的綠色住區的評價標準,希望能為關于綠色住區的相關研究提供基礎。

1 綠色居住區的基本概念

1.1 “綠色”概念的起源和發展 “綠色”的概念在很早以前便被人所熟知和發展。自西方工業革命以來,隨著新興技術的大力發展伴隨著的生產力的大幅度提升,人類干預和破壞地球自然生態的活動越加強烈。同時,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巨大破壞也導致了日趨嚴峻的生態危機的產生。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人們普遍開始意識到生態危機已經成為影響人類生存的最大的危機之一,并展開了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辯證關系以及人類在這個星球上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問題等問題的思考,并基于此提出了“綠色”思想的輪廓。

1962年,由美國著名陸地生物學家雷切爾·卡遜發表其著作《寂靜的春天》一書,首次披露并展現了如果放任當時人們繼續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若干年后可能出現的可怕前景,這部著喚醒了美國乃至全世界人民對環境保護意義的重新審視,促使了世界范圍內環保事業的發展,并對傳播“綠色”概念及推動“綠色”運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2年,由來自10個國家的約30人所成立的羅馬俱樂部,提出了名為《增長的極限》的報告。再次給當時社會的傳統發展模式敲響了警鐘,并被評為與《寂靜的春天》齊名的重要大眾環保著作。該報告首次闡述了關于地球的容量是有限的、一味發展經濟而無視對自然環境破壞的事實必將導致地球災難性的崩潰等概念,將生態環保問題納入了應由全人類共通解決的問題范圍內。

在當時面臨世紀之交,人口數量爆炸與人類活動規模的膨脹己將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擴展與深入到全球的情況下,《增長的極限》的出現導致了世界范圍內“綠色”意識的覺醒和爆發,國際社會開始對環境保護事業投入大量的關注,同時,“綠色”理論和概念開始作用于指導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并一直在各行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1987年,隨著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標志著可持續發展觀的正式形成,至此成為“綠色”的核心含義。綠色概念的發展已步入成熟階段,綠色模式的發展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1.2 綠色住區的基本概念 1992年,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召開,會議通過的“21世紀行動議程”中提出了促進人類住區可持續發展的舉措。1996年,伊斯坦布爾舉行的聯合國第二屆人類住區大會,提出了兩個主題:“人人享有適當的住房和日益城市化進程中人類住區的可持續發展”,在新的社會背景之下更加確定了綠色住區的可持續發展宗旨[1]。

縱觀“綠色”思想的形成過程,結合住區理論與“綠色”概念的實際含義,可以得知綠色住區的概念原型應該是由“綠色”概念中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基本住區設計理論的結合產生,同時受到“綠色”建筑概念的影響成為綠色建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逐步由住區內微觀具體的建筑綠色模式發展至宏觀的整體住區,最終形成綠色住區概念,即可持續發展下的人類聚集地。

具體來說,綠色住區的建設基本原則是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生活的良性循環,從高效利用自然環境和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在住區建設之始,以綠色技術為支撐,在使用過程中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約自然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完成住區內資源自我循環維持,以達到保護環境和節約住區維護成本的目的,從而為人們提供經濟適中、環境優雅和生態平衡效益三效合一的人居環境。

1.3 綠色住區的基本特征 由居住區的基本概念得知綠色住區應具有高效、和諧、系統、動態、循環五方面特征。高效,指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實現聚居環境與建筑體系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和諧,指資源利用與保護、實現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可持續性相結合。系統,指將住區中的各要素與各層級納入到一個整體系統來考慮.動態,指順應時間與空間的動態發展規律。循環,指住區各系統資源的循環共生。

其中,高效與和諧是“綠色”的表象特征,系統、動態與循環特征均滲透其中,成為實現高效、和諧的內在特征。實現綠色住區的核心問題,即將住區各要素形成的生態循環體系、建筑節能體系、基礎設施維護體系、景觀評價體系、文化宣傳體系綜合形成新的整體系統,運用動態發展觀念,尋求其各自與整體資源的最佳平衡互進、循環共生,從而完成綠色住區的高效與和諧發展。

2 “綠色”住區的評價標準

2.1 “綠色”住區評價的基本概念 綠色住區的實質是要營造一種在經濟高度發展的同時仍然保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住區環境,其設計之初就要考慮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諸多領域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復雜情況。

同時,綠色住區系統在建立成功后需要達到的目標遠遠多于傳統意義上的住區系統,這就決定了針對綠色住區的分析評價工作具有綜合性、整體性以及多學科交叉的特點,綠色住區系統中對其包含的各學科進行分類評價的工作是對相關設計方案擇優評價的基礎,這也是“綠色”住區評價的基本概念。

2.2 綠色住區的評價體系與標準 目前“綠色”住區在國際上的評價體系尚處在發展階段,而“綠色”建筑的評價體系發展相對成熟,通過對如英國的BREEAM,美國的LEED,加拿大的GBTool等評價體系的研究后可以發現,這些評價體系發揮的基本作用十分相似,只是在各國具體國情的影響下,其中的評價項目的制定有所區分。

但是總體關注的焦點依然是圍繞環境質量,使用者的健康狀況和經濟平衡這三個方面,以及設計、規劃和管理這三種手段,評價機制包括指標項目、評價標準(一般以現行國家或地區規范以及公認的國際標準作為參照和準則)、執行評價3個方面[2]。

現今我國的綠色住區的標準可以在2009年《廣東省綠色住區標準》的基礎上,關于綠色居住區的評價標準主要由規劃設計,建筑工程,建筑材料,生活能源,住宅功能,環境建設,物資消耗,物業管理,文化藝術,住宅產業這10項基本指標組成。

2.2.1 綠色住區的規劃設計標準 規劃設計標準包括:

第一,在區位和用地方面首先要符合當前城市的總體規劃,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對場地內原有適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要積極保留,住區建成后還應對洪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第二,住區內建筑物規劃需合理布局,需全面考慮建筑物的朝向、采光、日照、通風等情況,主要居住用建筑的房間朝向盡量滿足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容積率、綠化率及建筑密度要符合規劃要求,避免超度開發。

第三,住區內交通要與外部交通相連接,住區與最近公共交通接駁站(如公交站、地鐵口、公共自行車租賃點等)的直線距離控制在500米以內;住區內要形成人車分流,流線有序的交通系統,防止安全隱患的出現,住區內主要車行道設置應盡可能遠離住宅樓,以減少車輛尾氣及噪音對居民生活的影響;在住區內建筑出入口、住區道路接駁處等主要公共場地內應設置完善的無障礙設施,形成室內外無障礙設施的連接與貫通;消防車道設計為隱蔽式,在不妨礙消防車通行的情況下車道內可以種植草皮作為公共休閑綠的一部分;住區內停車場車位需充足,滿足住戶/車位比不小于1:1,室外停車場宜采用透水磚鋪設并輔以綠化為車輛遮陰。

2.2.2 綠色住區的建筑工程標準 綠色住區在建筑設計方面因遵循以下幾個要求:

第一,住區內建筑物在布局時要考慮當地的氣候特征,建筑護結構選用輕質材料,形成開敞式大空間建筑空間類型,提高室內熱循環效果;

第二,在住區出入口、各主要道路以及公共活動場地的鋪裝要選取平整,防滑的材質并符合相關無障礙設計要求;

第三,建筑物立面設計要與周邊環境相協調,造型設計簡潔美觀。建筑結構設計要結合當地生態環境,充分利用現有光能、風能建立相應設備;住房內各功能空間布局需緊湊,給排水、燃氣、電氣、空調等設備及其管線布置合理,對于部署在室外的管線要安裝隱蔽措施,避免出現空間的浪費,以期符合國家相關節能、節水、節才要求規范。

2.2.3 綠色住區的建筑材料標準 住區內建筑外墻和屋面應采用具有蓄熱系數高、導熱系數低、憎水性強的節能材料,杜絕使用實心粘土磚;室內裝飾可選擇含有納米技術、氣凝膠技術或生物化學技術等高新技術的裝飾材料。

如利用納米材料的高吸附性的特征,開發出可抗菌殺菌,除臭凈化室內空氣且具有高度自潔能力的墻材;利用二氧化硅氣凝膠自身低密度、低導熱率和折射率的特點,建造環保型高效保溫、輕質、隔聲的墻材。

在常規室內材料的選擇上,需按照國家頒布的相關10項“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限量”標準,選擇對人體健康和人身安全無害的裝飾材料。

2.2.4 綠色住區的生活能源標準 為保證綠色住區內的生活能源利用最大化,在結合各地住區實際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情況下,普及安裝可以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的設備,如太陽能熱水器、住區內照明系統采用利用太陽能或風力發電的照明設備;建立住區雨水收集循環利用和中水處理系統,完善住區水資源的循環使用;實現太陽能光熱(光電)系統實現與建筑一體化。

2.2.5 綠色住區內綜合環境建設標準 住區內噪聲控制等級在白天≤50dB,夜間≤40dB,對臨街區域受噪聲干擾較大的居住樓,需安裝膈音性能好的雙層玻璃、中空玻璃或隔音圍護設施,減少噪聲污染對住區內居民的生活影響。住區內不得設立任何空氣和噪聲污染源、無揚塵污染源、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數量和可吸入顆粒物數量控制在國家標準以內;住區內地面盡可能選用透水性良好的鋪裝材料,保持室外綠地有一定面積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通透性。住區內排水系統需實行雨污分流的排水體制,通過兩條管道分別將住區產生的生活污水引入市政污水處理系統,而將雨水通過雨水管道直接排入河道,在水資源緊缺地區可加強雨水的收集利用工作,建立相應的雨水收集儲藏庫,作為住區內景觀用水或道路清潔用水儲備。

住區內綠化質量標準應滿足:綠地率≥35%綠地率≥35%,綠地覆蓋率≥70%,人均公共綠地不低于1平方米;喬木多選種遮陰效果良好的闊葉樹種,盡量保證每百平方米內喬木數量不小于3株;積極開發住區內建筑屋頂、墻面以及陽臺的立體綠化,利用墻面植物的蒸騰、光和作用對太陽輻射起到吸收、控制、調節的作用,令建筑外側圍護結構的受熱量大幅衰減,從而降低室內空間的溫度同時亦可減低建筑物外墻對周邊環境的熱輻射影響,擴大住區綠化面積提升住區整體綠化量。

通過開發屋頂綠化,還可以進行一定的雨水量收集分流,減輕地下管網的壓力。

2.2.6 綠色住區的物資消耗標準 住區內產生的如果皮、樹葉等具有易腐蝕性的生活垃圾,可以就地掩埋于小區綠化中,通過自然分解的手段將其轉化為肥料,降低住區垃圾處理的成本,減少對住區環境的污染并能滿足住區生活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的原則;對于住區內產生的無法自然降解的居民垃圾,如廢舊家具、廢舊電器、過期書報等,要實行垃圾分類收集方式,對于住區內產生的廢舊電池,要集中收集并定期送往專業部門處理,防止垃圾的無序傾倒造成二次污染。

3 總結

當今社會,綠色象征著生命、象征著健康、在綠色建筑的發展已經成為21世紀建筑發展的趨勢時,發展綠色住區是人們普遍的要求,這是當今世界環保的普遍趨向。人們對污染日益嚴重的城市環境感到越來越不能忍受,當人們經濟條件達到可以自由選擇居住地和追求環境優美的住宅時,必然產生巨大而持久的需求[3],由此可見,綠色住區的發展具有很大的空間潛力。

如何在住區建設過程中、營造出即符合當地生態自然情況,又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能夠提供舒適使用空間的場所,是我們在綠色住區的實施過程中必須關注的實際問題。

我國綠色住區行業的發展尚處在起步階段,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是開發商及設計人員對“生態”、“綠色”住區的概念缺乏全面系統的認識和理解,當前環境下許多所謂的“綠色”宣傳口號僅僅局限于住區環境綠化量的增加以及園林小品造型的自然化上,將“綠色”住區簡單的理解為充滿綠量的住區,這些住區的景觀看起來很美,但是卻很少從居住者的健康需求入手,在這些華麗的景觀背后缺少了對實用性以及綠化隊小氣候等方面的影響的考慮,從本質上說,就是并沒有理解“綠色”住區的真正內涵。

其次,由于我國“綠色”住區的設計創建工作尚處在初級階段,且“綠色”住區的的評價涉及到了多學科的交錯,其中蘊含的指標選擇,評價體系的構建等工作極為復雜,與發達國家綠色住區的相同因素比較,我國住區生態標準的量化還很不夠,主觀評價多,可操作性較差;有的指標很多小區還無法做到,如住宅產業化、廢棄物處理等,有的指標還需要商榷[4]。

總體來看,綠色住區評價體系的標準化研究是一個地域性和階段性相結合的問題,不同地方應根據自身具備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及經濟環境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綠色”住區評價體系。我們可以從中國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借鑒國外一些成熟的生態社區或綠色建筑的相關研究成果,建立一套以政府調控為手段,以科學理論為支撐,以居住者實際居住體驗為主體,營造出有機可持續性的住區喜用,達到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王晶.我國現代鄉村綠色住區規劃與設計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

[2]卓剛.從綠色住區標準看住區生態存在的問題[J].中國園林,2007,(7):15-16.

篇9

關鍵詞:建筑裝飾;節能環保;應用

中圖分類號:TE08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建筑節能是貫徹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國民經濟、有效利用資源、改善建筑熱環境、提高建筑功能與舒適水平、保護生態環境、實現我國宏觀發展戰略目標的需要。建筑節能是世界建筑發展的基本趨勢,也是今后相當長時間內建筑科學技術一個新的增長點。本文就節能材料在建筑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

一、建筑節能的基本概念

所謂的建筑節能,就是指在滿足人們正常生活工作與學習需要的基礎上,在設計建筑規劃、生產建筑材料、施工及使用建筑物的過程中,采用新型的材料與新型的技術,提高照明與通風,采暖與制冷,管道和給排水系統的運行效率,將建筑維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合理的進行設計,降低能量消耗,科學合理的利用資源,提高建筑的舒適性,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節能環保綠色裝飾材料在建筑裝飾施工中應用,建筑節能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它有利于緩解能源緊缺問題;建筑節能是環境保護的需求,它有利于減輕大氣污染現狀;建筑節能是建筑業進步的需求,它有利于鞏固企業市場地位。

二、新型節能環保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1、新型環保材料在室內墻壁裝飾中的應用

室內墻壁裝飾通常會選擇低毒、低污染材料,如水性涂料或PVC環保壁紙,天然材質壁紙、木纖維壁紙等,不僅裝飾美觀,且沒有毒害產生。另外,2012年最新面世的用碳硅復合材料制成的“維舍墻”將會是未來裝飾工程的新方向。維舍墻以活性炭和活性吸附硅酸鹽為主材料,通過高溫負載混晶二氧化鈦在微孔內壁,以其獨特的表面處理工藝加工而成。不僅沒有任何毒害成分,而且還能夠吸附和催化分解室內其它材料排放出的甲醛等有害氣體。其超大的表面積可以保證凈化效果達15年之久,有效地解決室內甲醛濃度超標而危害人體的問題。

2、新型窗體和密封

當前建筑能量的40%-50%是通過門窗散失的。若采用塑鋼、鋁合金斷橋或鋼質復合保溫窗,玻璃宜用LOW-E中空玻璃,透光率可達80%,又能把90%以上長波與紅外線反射回室內,保溫性能比傳統窗提高5-8倍。密封材料主要用于中空玻璃、窗戶縫隙和金屬屋面的密封,這一類裝飾材料是經過加工、合成等技術手段對有毒有害物質的積聚和緩慢釋放進行了控制,通過控制,這類裝飾材料毒性輕微,對人體健康危害度極低。

3、新型保溫隔熱材料

近年來,國家鼓勵發展建筑節能技術,新的《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要求新設計的采暖居住建筑的保溫性能要比1991年的建筑提高80%。新型保溫隔熱材料分為無機材料和有機材料,無機材料有不燃、使用溫度寬、耐化學腐蝕性好等特點;有機材料有強度高、吸水率較低、不透水性好等優良特點。從目前保溫隔熱材料的發展看出,它們的的共同特點是輕質、疏松、呈多孔狀或纖維狀,以其內部不流動的空氣來阻隔熱傳導。

4、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

首先,絕緣材料包括:氧化鋁、滑石、鎂橄欖石質陶瓷、石英玻璃等;其次,光學材料包括:憶鋁石榴石激光材料、氧化鋁、氧化憶透明材料和石英系或多組分玻璃的光導纖維等;最后,高溫結構陶瓷包括:高溫氧化物、碳化物等難熔化合物超硬材料和碳化欽等。與傳統無機非金屬材料相比,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具有性質穩定,抗腐蝕耐高溫等優點,但質脆,經不起熱沖擊。除具有傳統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優點外,還具有強度高的特性,具有電學、光學特性和生物功能等特征。

光觸媒裝飾材料的應用

光觸媒是一種以納米級的二氧化鈦作為代表,并且具備光催化劑功效的所有光導體節能環保綠色裝飾材料。其在建筑裝飾中的使用就是在一般的裝飾材料上涂抹光觸媒,這時材料相當于受到光合作用的效果,讓建筑材料發生質變,形成強烈的催化劑和降解功效。這種催化劑能對空氣中的有毒氣體進行降解和滅菌,并且能將降解細菌中釋放的毒素進行分解,對其進行無害化處理,然后再釋放在空氣中。它最大的優點就是能除臭和抗污,很多裝飾材料中都有濃厚刺鼻味道,甚至有臭味,這種光觸媒能很好地分解材料中含有的臭味,并且抗污。目前這種節能環保綠色裝飾材料在建筑裝飾施工中的應用還沒有普及,而這種材料具有積極推廣的意義,相信在未來一定能在建筑裝飾中得到很廣泛的應用。

軟膜天花在建筑裝飾施工中的應用

傳統的固體天花的缺陷就是形狀固定且需要很多小塊進行拼裝,而新型的軟膜天花則能很好的彌補這種缺陷。軟膜天花能大塊施工,并且還能組成優美的平面和立體化形象,體現裝飾的藝術價值,讓人們居住舒適的同時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享受,體現人們高品位和高層次的審美觀。它在建筑裝飾中的應用具有很大的優勢,第一,它具有良好的節能環保功效,主要表現在這種材料表面融合了電影熒幕制作原理,在建筑物表面形成一種凹凸不平的紋理,達到加強室內燈光折射的效果,不僅減少了燈具的安裝,且能保證室內光線明亮。第二,這種材料具有很好的隔音效果和聲學效果。其主要的制作材料就是PVC,這種原材料具有很好的絕緣性,能降低室內熱量的流失,還具有很好的防菌和防水功能,確保室內裝飾不退色、審美效果好。在施工過程中,這種材料安裝方便、安全性能好。由此可見,這種材料在建筑裝飾中的應用具有實際意義和價值。

7、節能護材料的應用

目前,大面積玻璃幕墻仍然是對擁有外部圍護結構系統的大型公共建筑的主要形式,因此應盡量選擇高透光率、絕緣電阻的玻璃材料,并且合理使用太陽能等新源。如北京南站的主站屋頂采用了大量的太陽能光電板,占整個建筑屋頂采光面積的50%左右,總發電量達320kW。大面積的玻璃采光屋面的應用,可以有效地增加室內采光照明面積,達到節約能源、利用自然光的效果;大面積太陽能光電板的應用,還可以發電供其它電氣設備使用,是真正意義的建筑節能材料。目前,在我國所使用的的住宅節能護材料并不多,但也朝著著輕質保溫復合方向發展。

三、新型建筑材料的發展趨勢

新型環保型建筑材料是建材產品發展的必然趨勢。“環保”不僅要考慮地球資源與環境方面的因素,也要保證材料在生產與使用過程中資源和能源的節省。環保型建筑材料的發展應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節約能源、降低能耗。與傳統建材相比,新型建材不僅要降低自然資源的消耗和能耗,而且能使大量的工業廢棄物得到合理的開發與利用。新型建材不僅不會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污染,而會有益于人體的健康,有助于改善建筑功能。其次,減少二次污染。積極利用可循環使用的建筑材料可以減少垃圾掩埋的壓力。建筑物到達使用期限后,其材料應能自然降解或轉換,對自然環境具有友好性,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即節省資源和能源,不生產或不排放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有害物質,減輕對地球和生態系統的負荷,實現非再生性資源的可循環使用。最后,對現有材料進行新的加工處理。環保型建筑材料的發展在于新材料的運用,而新材料的運用主要是對一些材料進行新的技術處理,提高其強度和抗毀壞度,以達到作為建筑材料的要求。新材料的運用和發展,擴充了綠色建材的使用范圍。

結束語

建筑材料的環保節能是落實可持續發展重要國策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政策。建材的環保節能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戰略性問題。政府、媒體都有責任與義務去引導消費者,只有這樣我國環保節能型建筑的發展之路才能更加開闊。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強化監管力度,讓環保節能工作得到貫徹落實,使建筑真正達到降低能耗、節省開支、節約資源和環境友好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峰.新型節能型建筑材料的應用現狀及趨勢分析[J]. 商品與質量. 2010(S4)

篇10

《有機化學基礎》是歷年高考選考內容之一,例如有機物的分類,結構與組成,有機反應類型,有機物的相互轉化,有機物的制取和合成,以及石油化工等,考生歷來把這一模塊的考題作為得分項目,不會輕易放棄或疏忽。然而這些知識大多與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能源、交通、醫療、環保、科研等密切相連,還有一定的拓展和延伸,這就增加了這部分考題的廣度和難度。學生要熟練掌握,必須花一定的時間加強訓練并講究復習的技巧,方能事半功倍,達到復習的最佳效果。

一、備考復習方法

首先,要學會對有機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有機化學的零碎知識較多,如果只是無條理地堆積,那么堆積的知識越多,頭緒就越亂,也越不利于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對零碎的知識進行歸納,使之條理化、綱領化,不僅能幫助學生記憶,而且有利于學生建立牢固和完整的知識結構。

其次,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拓寬學生的視野。有機化學與生產、生活、科技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學生會接觸到很多與有機化學有關的生活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系實際,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拓寬思路,綜合運用化學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分析解決有關問題。例如,在教學中聯系有機化學在健康環境、材料等方面的應用,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討論咨詢等多種方式獲取有機化學知識,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理解和處理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最后,優選習題,綜合處理。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課堂例題講解,課堂或課后練習,以及習題講評等教學活動,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及時鞏固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而且對于教師來說也是檢查學生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等具體情況的有效方法。練習是溝通教與學的橋梁,通過課堂練習能夠及時提供教學的反饋信息,幫助教師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進行準確定位,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對于教師來說,如何高質量地選擇和處理習題極為重要。

二、備考復習策略

復習時要結合《考試說明》中考點范例的分析,明確有機化學知識考什么,怎么考,從而在復習過程中做到心中有綱。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夯實基礎抓主干,注重基礎性。

高考復習備考一定要降低重心,淡化“熱點”,立足基礎,回歸教材,抓主干知識,對考綱規定的每個知識點都要認真落實,把握相關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主要讓學生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掌握知識網絡。①有機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②各類有機典型代表物的結構與性質;③有機反應基本類型;④重要有機物質的轉化關系;⑤有機化工、環保、用途等;⑥有機實驗;⑦有機計算。

(2)抓住物質結構主線。①從結構上認識各類有機物的性質及反應規律;②從結構上分清重要有機物的異同并理解一些概念;③分子里原子或原子團間的相互影響;④注意多官能團有機物的性質和反應。

(3)不能忽視物理性質。重點關注狀態、密度和溶解性。

①常溫下呈氣態:分子內碳原子數小于或等于4的烷烴、烯烴、炔烴;CHCl;HCHO等。

②與水分層比水輕:烴(己烷、苯、甲苯和汽油等)、酯(CHCOOCHCH和油脂等)。

③與水分層比水重:鹵代烴(CCl、溴乙烷和溴苯等)、液態苯酚等。

2.建立網絡系統,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在復習中通過分析對比,前后知識聯系綜合歸納,把分散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作“意義記憶”和“抽象邏輯記憶”。以“結構決定性質與制法”的邏輯關系為橋梁,理清有機物的相互轉化關系,建立知識網絡圖。只有具備將知識橫向和縱向統攝整理成網絡的能力,有了網絡圖和化學方程式的有序儲存,在解推斷題和合成題時,才能迅速將網絡中的知識調用、遷移,與題給信息重組,使問題得到解決。在知識再次加工和整理的過程中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3.將STS問題與化學知識緊密結合,體現學科的發展性和時代性。

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也應特別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生活中與科學技術、生產有關的熱點問題,在教學設計中重視使用STS路線,情景素材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如:醫藥、材料、能源、環保等),再結合圖像、圖表、數據、化學生產流程等,培養學生在對信息的閱讀、分析、整理、重組、再應用的能力,培養學生將已學的內容應用到廣泛的情景中去的能力,可以以書本上的生活常識為背景,也可以聯系一些現代科技,最新的發展動態,以促進學生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使教學更具時代性。

4.養成自學習慣,培養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