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技術成果轉化范文
時間:2023-06-08 17:40: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研技術成果轉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科技成果;轉化模式;轉化機制;績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E835.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closely linked to the new situation, all countries are explor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virtuous circle, to enha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e author is research domestic and foreig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Key words: Achie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ransformation model;Transformation mechanism;Performance evaluation
一、引言
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科技進步、實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必由之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75%以上都是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的,日本、美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已達到80%,英、法、德等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也都達到了50%以上。近十幾年來,我國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開拓技術市場為突破口的科技體制改革,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多層次、多形式、多種所有制的技術經營機制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大批科技成果通過技術市場進入生產領域。但是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科技成果轉化還普遍存在數量少、質量差、規模小、效率低的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二、國外研究綜述
1.科技成果轉化理論研究
理論界對于科學技術對經濟的作用認識可以追溯到1776年。亞當?斯密指出“新的專家階層是一群勤于思索的人,他們利用知識為經濟生產做出重要貢獻”。馬克思明確提出:“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于在勞動時問內所運用的動因的力量,取決于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于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索洛利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論證了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創建了新古典增長理論,但是科學技術依然是增長的外生變量。20世紀8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作用不斷加強,羅默、盧卡斯和格魯斯曼等一些經濟學家用新增長理論解釋經濟增長。新增長理論認為,知識可以提高投資的回報,而這反過來又可以增進知識的積累。
2.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研究
美國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模式以基礎研究任務和應用研究市場為導向。基礎研究主體主要是高校和各類研究機構,經費以政府出資為主;而對于應用研究,企業是科研主體,從事產品的改進研究,經費由企業和貸款解決。應用研究的管理方式是企業化管理,決策程序明確,并用良好的激勵機制來提高各類人員科研積極性。政府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主要作用是制定和實施法規,引導企業與產業部門合作,并幫助建立各類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中介機構。
德國科研堅持市場導向,前沿基礎研究由科研院所承擔,應用研究由企業承擔,經費來源主要是企業,大型項目政府和公益性組織也提供相應的經費支持。德國科技管理采用市場管理,科研項目選擇根據企業競爭的需要,科研成果的價值也由市場機制評估。德國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法規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和制定相關標準提高科技含量,并提供相應的監督和服務職能,同時政府還通過大型項目的支柱引導科研方向。
3.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評價研究
西方國家盡管沒有全國性的績效評價體系,但對于國家資助的實驗室、大學都有績效監測體系,他們大多從投入產出的角度分析科研資金投入的效益。國外學者試圖建立一種對科學技術產出的分類法,來評價和監測科技成果轉化績效。魯本斯坦和蓋斯勒(1982)提出科學技術產出的四大分類:(1)與銷售相關的,(2)與節約有關的,(3)與對利潤的影響有關的,(4)與技術解決方案的時間與成本有關的。蓋斯勒和克萊門茨(1995)通過43個聯邦實驗室向51家工業公司進行技術轉移的實例研究了技術的商業化。
三、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學者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究多是從技術創新理論和技術擴散理論出發,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進行實證分析。我國對技術創新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以著名專家傅家驥、許慶瑞為代表。對現有文獻資料綜合研究表明,國內對科技成果產業化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關科技成果轉化的模式、對技術成果的有效評價及阻礙產業化的障礙研究幾個方面。
1.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研究
陳琴荃等人(2002)創建了符合不同區域、不同經濟類型的互相促進的四種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創建科技型企業模式、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模式、農業產業化經營技術支撐模式、構建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網絡模式,并對其高效運行的關鍵進行了探討。
姚應才、倪宏興(2006)對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現狀進行分析,總結出目前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主要有政府推廣轉化模式、科技創新轉化模式、產學研聯合轉化模式、自主轉化模式、市場驅動轉化模式和技術引進轉化模式。
徐彬等(2010)對共生環境及共生環境中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進行了簡要論述,在此基礎上初步構建和分析了基于鏈共生組織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并以四川萬安石斛產業科技園為例,對基于鏈共生組織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實效進行了驗證。
2.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研究
李鋼、李林(1999)指出,科技成果轉化系統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社會系統,它是由政府推動系統、科技成果供給系統、成果轉化主體系統及社會化保障系統四個子系統構成。在此基礎上,對科技成果轉化系統的動力機制、利益機制、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等,進行了初步研究。
孫建中等(2002)撰文提出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高校、企業、政府以及市場等諸多因素,并通過構建由成果提供方(高校、科研機構等)、成果轉換方、成果需求方組成的反饋系統控制機制模型,提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相應的對策建議。
徐輝、王忠郴(2007)基于“成長上限”系統基模,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機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面對成果轉化存在的諸多問題及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和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科技創新績效的評價體系、推動利益與風險共擔的成果轉化合作機制和確立企業市場經濟主體地位等,從而使科技成果轉化具有原動力。
3.科技成果轉化評價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評價是國內學者關注的重點,涂小東、肖洪安、申紅芳等(2005)用科技成果轉化潛力、科技成果轉化實力和科技成果轉化環境三個指標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績效做出評價;陳騰、葉春明、沈杰(2006)應用DEA方法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果進行分析評價,并給出了DEA方法中指標體系確定的一般原則和步驟;成玉飛(2008)用主成份分析法對天津省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做出客觀評價;王桂月、王樹恩(2009)針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具有一定模糊性的特點,利用模糊神經網絡具有模糊化和良好預測能力,在給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評價的模糊神經網絡模型,并用實例驗證了該模型具有較好的學習能力,可以較好地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進行評價。
四、結語
以上對科技成果轉化國外和國內相關研究分別進行了綜述,可以看出國外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理論研究開始得較早。正因為英美等國家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究開始得早,所以其科技成果轉化率相對較高,而他們已經形成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值得我們加以學習和借鑒。不同于國外,國內學者專家對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的研究比較多,這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在國內,科技成果轉化系統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社會系統,涉及高校、企業、政府以及市場等諸多因素,所以轉化機制的研究顯得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 常立農, 周哲. 試論我國科技轉化的模式[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01
篇2
[關鍵詞]成果 工業化轉化
一、前言
石油是國家重要能源,石油和石油產品的供應不但與國民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關,而且與國家能源安全息息相關。環保法規的日趨嚴格,使催化裂化面臨嚴峻的挑戰。催化裂化作為一種先進的工藝技術,有著其他工藝不可替代的諸多優點,但從清潔燃料指標要求來看,由于其產品的十六烷值低、汽油烯烴含量過高等,已不能滿足質量要求。目前,最突出的矛盾是汽油烯烴含量過高,如何在保證輕質產品收率不減少的前提下降低催化汽油的烯烴含量,同時盡可能保持辛烷值,是催化裂化技術研究的重大課題。所以,開展重質油輕質化及產品的后精制、清潔化技術的研究和工藝開發對我國石油煉制技術的發展相當重要。
二、國內技術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我國在工程技術開發及轉化方面比較落后,成果工業化率低、周期長,經濟效益低。這也就造成了很多技術需要長期引進的被動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真正具有工業轉化價值的研究成果比例不高。現在有很多成果,只是紙上談兵;有些研究深度不夠;有些只是設想經不起考驗,沒有經濟性,離工業化有很大距離。
2. 缺乏轉化機制和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工程化、產業化的首要任務是識別成果的可轉化性,不但要考慮項目的技術含量、項目轉化后的預期經濟效益、社會和環保效益,而且要考慮項目的轉化難度、可推廣程度及遠景目標。這就需要具有一批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的專業技術人員有組織地實施。目前國內缺乏這種有效的產業化機制和技術專家。
3. 缺乏有利的社會外部環境,對技術轉化重視不夠,認同不夠。技術工程化和技術研究一樣,需要付出長期的艱辛勞動,把復雜的研究數據變成簡單的工程方案,技術上便于推廣,但千辛萬苦搞成的工程技術,在有償使用方面面臨很大困難,往往遭到技術剽竊。嚴重挫傷了工程技術人員的積極性。結果造成一個惡性循環,嚴重影響技術轉化水平的提高。
我國在工程技術開發及轉化方面一直相當落后,這也造成了很多技術需要長期引進的被動局面。有些技術及工藝在國內開發出來,但工程放大、工程開發甚至工程設計卻要外國人承擔,最后“鑰匙”掌握在外國人手里,關鍵技術和工藝包仍屬外國人專有。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缺乏自己的石油化工新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要想改變技術轉化的不利局面,讓更多的科研成果及時轉化成工業技術,本項目的實施就是闖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模式。
三、項目的特點及可行性
兩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術工業化中試項目最大的特點是項目的不確定性和項目的風險。該項目是一個從科研、實驗室研究的理論研究向工程轉化一個過程;是一個全新的工藝,是我國煉油工業第一次縮短催化裂化反應的時間,也是我國第一套兩段提升管催化裂化裝置。
該工藝技術具有催化劑接力、分段反應、短反應時間和大劑油比的特點。
兩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術工業化中試項目的關鍵是工藝方案,而工藝方案的關鍵是將第一段生成的柴油取出作為產品,汽油與重油組分混合后進入第二段與再生后的催化劑接觸繼續反應。這樣,在第二段就存在一個汽油與重油以哪一個組分反應為主的問題。
當以第一段生成汽油的二次裂化反應為主時,經過試驗總的汽油產率下降,液化氣等產率上升,產品分布變差,則該工藝無應用價值。
當第一段生成重油組分的裂化反應占主要地位時,重油組分的裂化反應生成大量的輕質油品,可以有效地降低重油產率,提高輕質油品收率,改善產品分布,從而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
在整個技術開發過程中,從技術基礎研究、工業化方案研究及工程設計到施工建設及工業試驗,專門為該項目的實施組織有關專家多次召開論證會,為該項目的成功開發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支持。
四、項目經驗
兩段提升管項目是一個全新的工作,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通過項目的實施,開創了我國在科研成果往工業化轉化過程中的先例,為煉油項目的科研成果轉化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
該項目在方案論證階段,由于實驗提供的僅是理論數據和試驗階段的成果,我們多次組織國內有關專家進行論證,經過多次論證,提出了更加可行的方案。
在項目的設計階段,多次與設計專家進行溝通交流,并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在滿足工藝要求的前提下,盡量節約投資,并且在設計過程中盡可能地使用成熟的新工藝、新技術,例如:KH-3噴嘴,石油大學等單位開發的FSC和VQS旋流式快速分離系統等,粗旋、預提升技術,使設計工作更加可靠。
在項目施工階段,充分利用風險管理的方法,合理安排施工各專業之間的通力協作,使施工的風險降到最低,而且費用較預算節約約5%。
在新裝置實施過程中,第一步確保裝置能流化正常;第二步使裝置能夠正常運行;第三步調整優化操作;第四步進行各種條件下的工業試驗。在實驗中,我們根據裝置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有關的工藝參數,使實驗能夠在最佳的條件下進行,從而使兩段提升管新技術能夠得到充分的驗證,把理論通過項目的實施得到了升華。
五、結論
該項目在充分進行理論分析、現場采樣分析和實驗室實驗的基礎上,提出的兩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術具有催化劑接力、大劑油比、分段進料和短停留時間等諸多優點。這些優點經我公司工業化試驗和多年的運轉得到了驗證,體現了效益最大化。
1.根據實驗室研究成果,通過多種設計方案比較,將我公司的1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成功改造成為世界上第一套兩段提升管催化裂化(TSRFCC-I型)工業試驗裝置(15萬噸/年),并一次開車成功、運轉狀況良好。
2.工業試驗和運轉充分證實了兩段提升管催化裂化理論的正確性和實用性。工業試驗結果表明,對于難裂解的油,兩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術能提高產品的收率和改善產品的質量。
3.通過本項目的實施,使兩段提升管的理論得到驗證,開創了我國在科研成果往工業化轉化過程中的先例,逐步形成“實驗室研究――中試放大――工業化生產(技術推廣)”一條龍科研開發體系,并且取得了可喜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左麗華. 我國催化裂化技術發展現狀及前景. 石油化工技術經濟, 2000, 16(1):16-21
篇3
關鍵詞關鍵詞:工作過程系統化;軟件技術;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文章編號:16727800(2013)011018803
0引言
姜大源教授指出:工作過程是“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過程具有綜合、時刻處于運動狀態之中但結構相對固定等特點。而所謂的系統化,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對已經確定的工作過程進行歸類、整理或加工,使其集中起來進行有規則的排列。生產復雜產品、完成重大項目都可能需要多個工作過程,從而構成了該產品、該項目的工作過程系統。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是根據產品、項目的工作過程系統確定學習領域后,以學生為中心而設計的課程體系。
1高職軟件技術專業定位
篇4
1國外通信科技成果轉化的經驗及啟示
1.1國外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成效顯著,其模式如表1所示。美、德、日三國的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有很多共性,即:科研導向市場化,科研經費來源主要是企業,其次才是政府;科研主體是企業,或者企業和科研部門合作;政府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制定公平、公正的法律規則保護通信科研成果,引導科研部門與企業合作共同完成通信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
1.2國外通信科技成果轉化的啟示國外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的成功對我國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有很大的啟示。第一,應建立完善的法律、稅收、金融保障體系,培育科技創新企業,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鼓勵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無論是在人才培養方面、提供信息服務方面,還是稅收政策、資金資助等方面都對中小企業予以支持;引導風險投資基金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從而提升我國通信產業鏈的整體科技實力,加快通信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第二,通信科研成果轉化應以企業為主體、官產學研相互合作,合理配置科研資源,加速通信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通信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第三,通信科技成果是一種準公共物品,具有正的外部性效應,從事研發活動或研發成果轉化的私人收益小于社會效益,將會抑制科研主體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建立完善的專利制度來保障科研主體的利益。第四,健全完善的專業通信科技成果中介機構、行業協會有助于提高通信科技成果轉化率。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開創性活動,受到政治、經濟、技術、人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具有高風險、高投入、高收益、周期長等不確定性特點,因此需要權威的中介機構、行業協會向企業傳遞通信科技成果未來前景的信息,引導通信科技成果的發展方向,以降低技術交易的不確定性程度。
2基于通信科技成果分類的成果轉換模式
2.1通信技術成果分類以技術的排他性和競爭性為尺度可將通信科技成果劃分為公益性通信技術成果、共性技術類通信科技成果和專有技術類通信科技成果。基礎公益性通信技術成果指不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服務于全部公眾利益的技術成果。共性技術類通信科技成果指在通信領域內已經或未來可能被廣泛采用,其研發成果可共享并對通信產業和企業產生深刻影響的一類技術,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和競爭性。專有技術類通信科技成果指私人產品領域的通信技術,完全為公司或企業專屬,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私人專利技術、企業技術秘密等,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競爭性。這種分類方法具有很好的經濟學理論支撐,有助于理清政府的職責,明晰不同通信技術成果的不同轉化模式。根據福利經濟學原理,基礎公益性通信技術成果是一種準公共物品,具有正的外部性效應,從事研發活動或研發成果轉化的私人收益小于社會效益會抑制科研主體的積極性,其成果轉化往往存在“市場失靈”,因此,政府在這方面應起主導作用,作為主要投資人以糾正“市場失靈”。共性技術類通信科技成果對行業影響深遠,需要行業內主要企業以產業聯盟的方式進行合作研發并轉化應用,成果轉化的利益在產業聯盟內部共享。對于專有技術類通信科技成果,可以在市場的選擇下自行轉化。
2.2通信科技成果轉化的特點第一,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時效性要求高。目前,信息技術更新換代速度很快,國際上成熟的技術很多,如不及時將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將錯失開發市場的良機。如3G技術,國外成熟的技術就很多,到2005年8月,世界上已有71個國家發放159個3G牌照。第二,在通信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關鍵技術領域需要政府引導。由于通信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也關系國家安全,信息技術事關民族科技進步,對其他技術進步具有帶動作用,其社會經濟效應顯著,因此,在重大專項技術和前沿技術方面與其他產業相比更需要國家的引導。第三,通信科技成果轉化在產業鏈內合作要求高。圍繞市場建立完善的產業內互動合作關系是提高產業整體科技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提高通信產業整體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此,通信產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需要產業鏈各利益主體積極合作與互動。
2.3基礎公益性通信技術成果轉化模式根據經濟學原理,政府應在市場失靈時積極介入,糾正因市場失靈引起的資源配置問題。對于公益性通信技術成果的轉化,政府應承擔主導者的角色,通過設立國家重大專項等方式,以資金投入的方式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承擔科研任務和成果轉化任務(如圖1)。在此模式下,首先應建立起評判標準以識別出通信公益性技術,針對通信公益性技術研究進行立項;其次是改變以往的項目評估方法,建立起以成果轉化為導向的通信公益性技術成果分階段評估機制,通過轉化潛力測評的重大項目要繼續給予大量資金支持,保證中試資金和后續轉化資金不斷鏈。
2.4共性技術類和專有技術類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對于基礎公益性通信技術成果,政府應承擔主導責任,原因是這種成果的轉化存在市場失靈。那么,對于共性技術類和專有技術類通信科技成果的轉化,誰應作為主導者呢?在我國通信產業鏈各構成主體中,通信運營商作為網絡擁有者提供信息傳遞的通道以及平臺,位于產業鏈的中端,在整個產業鏈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主導地位,在整合資源、規范化管理及技術應用等方面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種市場狀況決定商業性通信技術成果轉化必然應以運營商為主導。如圖2所示,由運營商根據市場需求提出技術創新理念,然后通過中介或自己將創新理念傳遞給制造商、高校及科研機構,再由通信產業鏈上的主體獨立或聯合完成研發和實驗,最終由運營商采用此技術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對行業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可在供應商主導下采用產業聯盟的方式進行研發和技術成果轉化。根據博弈論原理,在科研和科研成果的轉化過程中,各主體具有有限理性,且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條件下做出決策的,這與在完全信息下理性決策有一定差距,起信息傳遞作用的中介至關重要。而目前中介未能有效發揮其作用,使得高校與科研機構參與度不夠。根據成長上限系統基模原理,政府應協助清除此障礙,以更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建設信息服務平臺和改變高校與科研機構考核辦法可以作為途徑之一。
3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創新
3.1技術創新誘導機制創新目前國家通信重大專項技術創新及高校通信技術創新主要沿用我國最早提出的技術推動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企業的技術創新與國家通信重大專項技術創新及高校通信技術創新存在嚴重脫節的問題。研究表明,就數量來說,60%~80%的創新是由市場需求引發的,只有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術成果才能被真正意義上商業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技術創新誘導機制符合新時期通信業特征,更能體現科技研究的合理性。因此,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應以市場為導向,創立以運營商為主導、政府為支撐的雙重技術創新誘導機制。在這樣的機制下,有三種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一是由運營商根據市場需求提出技術改進理念,然后由其供應商完成研發和實驗,運營商擇優選擇產品和網絡。二是高校及科研機構以市場需求或者以運營商的技術理念為導向進行科研,然后將其成果進行轉化應用。三是設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國家重大專項,由高校及科研機構承擔科研任務,最后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應用。其中,以運營商為主導的市場需求拉動模式因為其需求明確、企業研發動力強大,已成為目前主要的技術創新來源,而其它兩條途徑的成果轉化率較低,主要原因在于科研未能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因此,在此機制下應重點要做好國家重大專項和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研究與市場需求結合工作。首先,要制定以市場導向為標準的成果評價體系。其次,要為高校研究人員創建企業提供便利。允許研究人員參與企業的創建,他們可以毫無風險地以協作者、經營者和領導者的身份進入新企業,在企業工作一段時間以后,可以自由選擇回到公共部門或留在企業;同時,要加強研究人員與企業的接觸,向所有愿意為企業服務但希望保留科研人員身份的研究人員提供幫助。研究人員在公共部門工作期間,可以向開發其成果的企業提供技術咨詢,也可參股。最后,科研主體也應主動與企業接洽,獲得市場需求信息,在科研選擇上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3.2動力機制創新通信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機制是指市場經濟的不同行為主體為追求經濟利益、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對通信科技成果轉化產生強烈需求,從而驅動社會資源向有利于成果轉化的方向積聚,促進成果轉化的作用過程。目前我國通信科技成果的供應方———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動力主要來自職稱評定制度和業績考核制度中所規定的科研數量和質量,而通信科技成果的需求方———企業的成果轉化動力來自于對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追求。由于職稱評定制度和考核制度以及通信科技成果評價體系與市場需求有不同程度的脫節,導致大量通信科技成果根本不具備商業化的基礎,從而導致通信科技成果本身的供應質量不高,大大增加企業投資風險。同時,由于企業普遍缺乏長遠的發展規劃,注重眼前利益,其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明顯的短期行為,并且企業承擔風險能力較弱,使得企業對通信科技成果轉化的需求不強烈。供需雙方科技成果轉化動力的不足難以通過雙方自發解決,因此必須借助政府的力量,通過激勵措施,克服通信科技成果需求方的短期行為和供應方的道德風險,為供需雙方提供充足的動力,從供需兩個方面推動通信科技成果從研究成果向商業運用轉化的進程。對于供應方,相關部門應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職稱晉升制度及通信科技成果評價制度,加大對轉化成功的通信科技成果的獎勵,調動轉化的積極性,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對于需求方,政府相關部門應在風險防范、銀行信貸與融資及成果轉化獎勵方面制定扶持引導政策,刺激企業消除短視行為,提高風險承擔能力。必要時政府應參照美國做法,承擔一部分風險,對部分成果轉化以股份形式投資。總之,只有科研機構和企業都具有較強的通信科技成果轉化動力,動力機制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篇5
一、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
(一)為確保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順利實施,在區科技發展資金中設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專項補貼,凡是承擔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的企業均可獲得扶持。對經認定的轉化項目,區科技發展資金對其運轉費用給予部分補貼,期限為5年;對經認定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區科技發展資金對其運轉費用給予部分補貼,期限為8年。
對于注冊在本區的外商投資企業,在本區新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參照上述同類高轉項目的扶持方法享受區科技發展資金的補貼。
(二)由經市政府有關部門認定的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所組建的企業,不受工資總額限制,董事會可參照市場勞動力價格和當年政府頒布的工資增長指導線自行決定其職工工資發放水平,并可全額在成本中列支。
(三)經批準成立的創業投資機構,可使用其全額資本金進行投資。對在本市注冊的創業投資機構,其投資于區域內經市政府有關部門認定的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高新技術企業或政府支持的科技計劃及產業化項目的資金,累計超過其對外投資總額70%的,可比照享受高新技術企業區域扶持政策。
(四)推動區域內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成果和產品,支持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與屬地納稅企業合作創辦多種所有制形式的高新技術企業,在明確其知識產權歸屬的前提下,鼓勵相關科技人員從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工作。對科技人員用其轉化獲得的收益投資于已經認定高轉項目或企業,區科技發展資金在其投資的第二年度內對投資額給予部分補貼。
二、鼓勵企業技術創新
(一)屬地納稅科技企業獲得國家和市級科技產業化計劃項目立項的,由區科技發展資金給予引導和鼓勵性的資金扶持;獲得國家和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資金)無償資助的,由區科技發展資金給予25%的匹配資金扶持。
(二)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企業為開發新技術、研制新產品必須購置的設備所發生的費用,單臺設備費用在10萬元以下的,經認定后,可一次或分次攤入成本。企業使用區公共技術平臺所發生的測試費用,經認定后,可由區科技發展資金給予補貼。
(三)在本區注冊的集團、總公司,其下屬辦有科技經營證書的分(子)公司開設在外區的,如實行集團、總公司統一核算的,經核準后,由區科技發展資金給予一定的扶持。
(四)屬地納稅企業用1997年1月1日以后企業稅后利潤投資于區內孵化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新技術項目(包括經認定的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科技產業化計劃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及其他經區科委認可的高新技術項目),形成或增加企業的資本金,且投資合同期超過5年的,經認定后,由區科技發展資金對其投資額給予部分補貼,期限為2年。
(五)屬地納稅科技企業以高新技術項目等無形資產方式入股區內傳統企業,形成或增加后者的資本金,區科技發展資金對該傳統企業給予扶持,期限為2年。
三、實施專利戰略,促進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化
(一)對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知識產權(專利技術)轉化項目,經區科委組織專家論證后,可享受一定額度的啟動資金的扶持。
(二)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發生的用于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等技術開發費用,可按實際發生數享受區科技發展資金一定數額的補助;工業企業發生的技術開發費比上年實際增長10%以上(含10%)的,經認定后,可按技術開發費當年實際發生額的50%給予資金扶持。
(三)實施專利技術轉化項目的企業,轉化后第一年項目實現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由區政府實施獎勵,獎金由區科技發展資金列支。
四、推進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營造科技創業的良好環境
(一)支持區域內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兼職或離崗創辦科技企業,鼓勵科技人員把知識、技術作為無形資產入股。高新技術成果作為無形資產參與轉化項目投資的價值占注冊資本比例可達35%,合作各方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二)鼓勵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鼓勵科技企業實行“期權期股”的辦法,激勵科技企業經營者及其骨干科技人員。
(三)來本區從事高新技術成果項目轉化的外省市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者,如屬于緊缺、急需專業人才或突出貢獻者,經認定,可不受學歷、職稱等限制,優先辦理人才引進;其子女需在本區借讀中小學的,由本區教育部門幫助解決。
(四)在本區注冊的高新技術企業,在人才推薦、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區人事局免費為高新技術企業推薦優秀人才,提供外省市人才推薦及引進一條龍服務。
(五)對區域內在推進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經營人員和管理人員,按照《徐光啟科技獎章獎勵辦法》,授予徐光啟科技獎章。
(六)由區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及專家組成統一的認定工作小組,負責企業享有有關政策的認定工作。認定工作首先由相關企事業單位提出書面申請,由區科委統一受理并經認定工作小組評審后出具書面認定意見。
五、其它
篇6
論文摘要: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對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科技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章以湖南省為例,分析和研究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對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科技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認真分析其原因,以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本文以湖南高校為例,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做了分析。
一、湖南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現狀
近年來,尤其是“十五”期間,湖南省科技實力明顯增強,五年共獲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4780項,取得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各1項,科技持續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年提高,湖南科技指標在全國的排位不斷上升。據2005年國家科技部公布的統計數據,湖南省2005年度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為36.4%,由全國排名的第17位上升到第14位,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由第26位上升到第20位,高新技術產業化全國排位由第21位躍升至19位,科技環境改善由第26位躍居11位。2005年全省共登記科技成果1036項,其中應用技術成果932項;登記的全部科技成果中,獲得各種獎勵的項目為272項(其中16項獲國家級科技獎勵,146項獲省科技進步獎),占登記成果總量的26.25%。受理專利申請8763件,授權專利3659件。全年共簽訂技術合同(包括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服務及技術咨詢)19473項,合同成交金額417394萬元,其中技術交易額206953萬元。2005年全省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為108.51億元,增長12.66%,其中政府資金18.16億元,增長9.2%,企業資金76.72億元,事業單位資金2.77億元,金融機構貸款4.89億元,國外資金0.35億元,其他資金5.61億元。全省投入R&D經費44.52億元,增長20.2%,R&D經費占GDP的比重為0.68%。R&D經費按照資金來源分組,政府資金10.16億元,占22.83%;企業資金30.78億元,占69.14%;國外資金0.49億元,占1.09%;其他資金3.09億元,占6.94%。R&D經費按照執行部門分組,科研機構為4.70億元,增長26.1%;高等院校為10.09億元,增長9.08%;企業為29.35億元,增長23.58%;其他部門為0.38億元,增長22.58%。科技撥款占財政支出比例保持穩定,2005年全省地方財政支出中科技三項費和科學事業費占地方財政支出的1.23%。2005年共有306項成果產生直接效益,共實現凈利潤6156576萬元,實現稅收115611萬元,出口創匯3679萬元,節約資金303437萬元;投入與利稅比為1∶3.11。科技支撐經濟快速協調發展。2005年全省GDP為6511.34億元,增長11.6%,科技進步貢獻率為48.5%。在2005年全省登記的1036項科技成果中,高校共完成293項,占28.28%,排名第二(企業第一,共完成346項,占33.40%);科技成果完成人員的構成中,大專院校人員為2820人次,占登記總數的31.99%,排名在企業之后(企業研究人員為3064人次,占34.75%)。在全省932項應用技術成果中,高校擁有217項,占23.28%,位列企業之后。從專利申請與批準的情況來看,高校全年共申請專利404項,批準授權專利162項,分別占全省當年專利申請和授權數的4.61%和4.45%。在全省2081項各級科技計劃項目(包括國家部門計劃、省級計劃、市州縣計劃)進入技術市場的分布中,大專院校共承擔169項,占8.12%,其中承擔國家部門計劃25項,省級計劃85項,市州縣計劃59項;項目合同金額2683萬元。
據此,可以發現湖南高校科研情況具有以下特點:(1)高校開發和積累了大量科研成果,不少成果獲得了國家、省(部)及行業的獎勵,具有國際、國內領先或先進水平,高校已成為科研工作的主力軍。(2)高校蘊藏大批科技實力很強的科技人才資源。(3)高校注重教學和科研、攻關能力強,產生了大批有影響的科技成果,并順利地實現成果產業化。(4)科技成果轉化形式靈活,呈現多元化態勢。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湖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1)高校科技成果產出相對偏少。從2005年的統計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全省科技成果總量和應用技術成果中,高校均排在第二位;專利的申請數和批準數分別僅為全省當年度的4.61%和4.45%;承擔的進入技術市場的各級科技計劃項目僅為8.12%,項目金額僅為1.91%。(2)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高校一大批科技成果雖然通過鑒定并獲獎或獲得專利申請,但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根據有關部門的估計,大約在10%左右。(3)科技投入不足。2004年全省R&D經費支出為37.04億元,在全國各省、市、區中排第16位,在中部六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中名列湖北、河南、安徽之后,排在第4位。從增長幅度看,全省R&D經費支出增長速度比全國低4.6個百分點,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列17位,在中部六省僅高于安徽、湖北列第4位。2004年全省R&D經費占GDP的比重僅為0.66%,只有全國平均水平(1.23%)的53.7%。2005年全省R&D經費支出為44.52億元,在全國排名第20位。(4)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差距很大。(5)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政策法規有待完善,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健全,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缺乏。
三、影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因素分析
1.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高校的科技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規劃中位置不突出。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學校的領導也還沒有把加強技術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作為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輕視科技成果開發、轉化和推廣應用工作,對科技成果是否具有產業化前景以及如何加強轉化工作關注不夠。科研管理缺乏適應市場的靈活性,缺乏了解和預測生產技術和社會需求的意識與動力,缺乏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科研管理僅局限于立項、審批、檢查、評估、鑒定、驗收、評獎,很少考慮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問題。全省高校基本都沒有專門設立“技術轉讓辦公室”或“科技發展辦公室”等機構。
2.現行的科研體制影響科技成果的轉化。首先,目前我國高校的科研立項機制基本上是國家計劃立項政府財政撥款高校進行研究的基本模式。這種科研模式導致科學研究與生產實際嚴重脫節,形成的成果缺乏實用性,很難適應市場的需要。其次,傳統的科研體制重視學術水平,不重視科技成果的二次開發和中試工作,而中試基地的缺乏和中試經費的短缺已成為目前制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第三,從價值導向的角度來看,課題、經費、論文以及成果的數量是目前評價高校科研實力和社會地位的重要指標,這種評價體系必然導致高校忽視其為社會和地方或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功能;社會和學校對科研人員的評價,包括職稱的評審、工作量的計算、課題的申請等等,看重的是科研人員完成的項目數、出版的專著數、發表的論文數、獲得的證書數,強調的是成果的數量和理論水平,基本上不與成果轉化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掛鉤,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校科技成果的產出和轉化。
3.資金投入不足。一項科技成果從研發到形成產業化效益一般要經過三個階段,即科學研究(實驗室成果)、中間實驗(中間應用放大實驗)和規模化生產(產業化)。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這三個階段的資金投入比例應為1∶10∶100,而我國卻為1∶0.7∶100。很顯然,我國用于中間應用實驗的資金明顯不足,而這一點又恰恰是影響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的關鍵。這是因為第一個階段屬于基礎性工作,所需資金相對較少,并較容易獲得國家、學校各種形式資金資助。第三階段盡管投資很大,但市場前景明朗并存在較大利益驅動,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可以為技術成果產業化籌措到充足的資金。唯獨第二階段,不僅所需資金相對較多,而且投資風險較大,許多投資者會面對收益的不確定性望而卻步,嚴重影響科技成果的產業轉化水平。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來源主要有政府撥款、自籌資金和金融融資,但存在的問題有:一是政府的科技投入不足,特別應用于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更少;二是企業沒有把技術投入放在應有的地位;三是我國金融市場對科技成果轉化支持不夠,特別缺乏投資風險基金的支持。據統計,在國外科技成果的轉化過程中,風險投資基金起到關鍵性作用,美國大約50%的高新技術是通過風險投資基金的幫助而實現轉化的,而我國科研成果轉化引入的風險投資基金不到4%。因而,建立完善的高新技術風險投資運作體系對提高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具有重要意義。
4.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這里所說的利益分配包括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利益分配,也包括高校內部科研人員與學校之間的利益分配。從高校與企業的角度來看,在技術轉讓的過程中,由于缺乏規范的技術成果價值的定量評價和雙方權益分配的機制,轉讓雙方往往都從對己利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的角度對成果價值和風險進行評價,從而導致轉讓無法實現。從高校內部來看,高校領導層和管理部門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是擔心鼓勵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會影響學校的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層次,二是擔心國有資產流失,因而在制定本校相關制度和政策時,總是以職務技術成果為由,強調學校的利益,而忽視研究開發人員的勞動價值和精神貢獻,從而導致高校科研人員的收益與成果轉化的效益沒有直接掛鉤,難以調動科技人員從事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5.科技成果轉化人才緊缺。在對科技成果的評價與需求方面,高校和企業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企業看重的是技術的市場前景及其給企業帶來的利潤。因此,作為科技成果推廣轉讓的高校,如何深入淺出地闡明技術的先進性、創新性和可行性,對其成果的成功轉化至關重要。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辦公室主任Mark Coticchia認為,大學技術轉讓的成功與失敗,有70%以上的因素取決于從事技術轉讓人員的能力與工作熱情。為了完成好技術轉讓工作,科技管理人員必須有識別新技術的能力,了解新技術的潛在市場,必須具有高度的服務意識、獨到的專業知識(包括科技開發的專業知識、專利轉讓及產品營銷方面的知識等)和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但是,高校大多數科研人員雖擅長理論分析和科學實驗,卻缺乏科技成果宣傳、推銷及經營的經驗和能力;而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門又重于管理,對科技成果了解甚少,無法滿足企業對技術的深入了解,因而導致成果推不出去,資金引不進來,具有市場前景的科技成果多數停留在理論和實驗階段。
6.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撐體系和保障不健全、不完善。
第一,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不健全、中介功能弱。首先,科技成果有效流通所必需的一些服務環節尚無相應的機構和組織,如科技成果的評估,技術交易保險,必要的融資服務等。其次,中介咨詢是科技成果轉化較為重要的服務,但目前,我國的咨詢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雖然不斷舉辦各類技術交易會、技術博覽會等,但難以實現科技成果的有效供需對接。
第二,絕大多數成果轉化服務機構的運行機制尚未按市場機制運行。目前,真正能依靠服務手段,采取有償服務的方式,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服務機構尚不多。大量的是政府資助或掛靠在政府機關的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基本是條塊分割,各自為政,造成整個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的建設和運作統籌性不強,有些工作重復進行,難以使有效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另外,有的服務機構人員素質、服務設施和中介能力差,損害和降低了成果轉化服務機構的聲譽和可信度。
第三,知識產權沒有得到有效保護。我國現階段對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不夠重視,雖有商標法和專利法等法規,但由于目前法制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存在地方保護主義;而真正的科研人員忙于自己的業務,沒有精力用于打官司,加之案件常常久拖不決,即使最后勝訴了,也得不償失;另外,我國現行企業會計制度不健全,做假賬出假證明的現象較普遍。同時技術的商品價值還沒有得到社會承認,大量的合作沒有得到技術轉讓報酬,科技領域“打白條”現象十分普遍,挫傷了科技成果推廣的積極性。
第四,國家產業、稅收、金融政策優惠力度和法律保護不足,覆蓋范圍較窄。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通過產業政策鼓勵和引導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并對其實施優惠的稅收和金融政策,如減免稅、政府支持融資、建立政府風險投資資金、鼓勵風險投資企業上市等,但我國政府在這方面做得不夠。
[本文為湖南省軟科學計劃項目《湖南高校產學研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05zk3072]
參考文獻:
1.周克剛.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研究.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篇7
1.1農民掌握的生產資金有限
掌握的生產資金有限,針對現有土地資源不能充分利用,限制了農民對現代農業技術的采用和需求。由于大部分農戶所掌握的生產資金有限,無法對新技術的費用進行有效的支付。在零成本的條件下,以期能獲得相應的技術成果,農戶只能在可支付范圍內選擇一項技術成果最好的技術,從而不會對農村技術科研部門帶來經濟上制約。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會使得新型技術的采用成本增高,使得農戶不得不放棄對新型技術的采用。個別農戶所需求的技術和其改進信息,在反饋到科研部門后會大大增加科研主管部門的研究成本,限制了其獲得的利潤。同時,針對個別農戶需要的技術成果,其找尋費用也是相當高的,利潤的獲得也相當有限。再加上大部分農戶的單體土地分散,以至于無法采用機械技術和一些綜合類型技術。
1.2農戶科技文化覺悟有待提高
農戶科技文化覺悟差,不能及時有效的吸收和理解現代化農業技術。在對農戶提供農業技術的過程中,因其表現出的文化程度水平偏低,缺乏經營遠見以及科技意識,使得新技術的能力未能得到廣泛的認可。由于某些地區的科技文化限制以及信息閉塞等,使得農戶對科學技術的傳播和接受程度上還有著一定的落后。
2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方案
2.1農業科研體制改革落實到實處
將農業科研體制改革落實到實處,提高現代農業技術的有效供給,將如何解決生產與科研相脫節的問題作為此次改革的核心內容。將生產、科研和推廣相分離的現象徹底根除,將分散的管理體制進行整合,改變原有的“重成果,輕轉化;重研究,輕開發”這一保守觀念。
2.2大力推進農業適度經營規模改革
從各方面出發,大力推進農業適度經營規模改革,農業生產的規模在一些特定層面決定著農業技術成果轉化的效益和成本,只有在適度的經營規模體制下運營,才能打破一些小型規模對農業技術成果需求的制約。應將土地承包權進一步穩定,將土地流轉權及土地使用權活化,減少土地分割,集中使用土地資源;鼓勵農戶組合,打破土地資源太小對農業技術成果轉化的制約;加強農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2.3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的體系改革
篇8
建立科學可行的管理政策,并使政策得以落實
為加強學院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管理,規范學院科技成果轉化活動,鼓勵科技人員研究開發高新技術,適時轉化科技成果,促進學院產學研合作的真正落實,2004年河南中醫學院出臺了院行字[2004]關于《河南中醫學院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信本辦法適用于學院一切職務技術成果的技術轉讓(含專利申請權、專利權、專利實施許可權、非專利技術使用權)、技術開發(包括縱向科研項目成果技術的開發、橫向科研項目成果技術的委托開發、合作研究成果技術的開發等)、技術服務、技術咨詢、技術培訓等方面的活動。學院還拓寬服務范圍,為非職務科技成果的轉化廣開渠道,如果成果完成人和學院在平等自愿基礎上依法簽訂該科技成果有關合同約定,從其約定。對非職務技術成果轉化所獲得的收益應參照職務技術成果轉化的分配原則,在此基礎上采取更加優厚的分配原則辦理。
同時對科技成果的轉化方式給予明確的界定,對成果持有者應在主管部門(科技成果推廣中心)的協助下,可采取以下合法有效方式適時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可面向社會,以該技術成果作為合作條件與企業合作,共同實施轉化;可根據實際需要,由學院內部自行實施轉化;可自行投資進行轉化以該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折算股份,作為出資比例進行合作轉化。
從政策上極大地鼓舞了學院教職員工積極參與產學研合作工作的積極性。
五年來產學研工作所取得的成績
作為省內唯一的高等中醫藥院校,河南中醫學院承擔著為河南省培養高等中醫藥人才的重任,并在推動中醫藥產業發展、幫助農民致富、振興醫藥經濟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3~2007年期間,學院充分調動廣大教學、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走出校門,與企業、藥農聯姻,開發新產品、引進新品種、開辟新資源、解決新問題,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走出了一條前景廣闊的中醫藥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之路,使學院的科技服務、科技推廣得到了較好的運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加快新藥研究,增強研發能力
2003~2007年期間,在學院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科技成果推廣中心充分發揮橋梁紐帶的中間作用,把學院新藥研發作為工作的重點,制定優惠政策,組織協調廣大科研人員積極申報各級各類科研項目,鼓勵教師研制新藥。主要分兩步走:第一步,在總結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最新研究進展,依(藥品管理法)有關規定,研制、申報院內制劑,用于三家附屬醫院臨床治療;第二步,在院內制劑的基礎上,就其效果好、毒性小的品種進行國家級新藥Ⅱ、Ⅲ期臨床申報工作,申批國藥準字號產品,然后轉讓給企業。5年來累計研制出院內制劑266種,獲經濟效益達7165萬元。
校企聯合攻關,壯大醫藥產業
2003~2007年期間,為振興河南醫藥經濟,壯大中醫藥產業,組織有關專家深入藥廠“會診”,聽取匯報,查找問題,開展聯合攻關,及時解決企業生產、加工過程中存在的難題,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并接受企業委托,進行新產品的初試、中試,開展新藥制備工藝、質量標準、質量控制、藥效學實驗、毒性實驗等科研攻關,解決了企業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給企業帶來巨大利益,同時學院也獲得了相應的經濟效益,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院教育經費緊張的狀況。據不完全統計,幾年來先后為眾生藥業、宛西制藥、羚銳制藥、濟世藥業、焦作懷慶藥業等企業解決技術難題82項,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推廣中藥規范化種植,加速農業結構調整
2002年,由河南中醫學院科技成果推廣中心主持承擔了國家“九五”、“十五”科技攻關“中藥現代化專項研究”項目――連翹的規范化種植研究。在省科技廳大力支持下,以盧氏縣官坡鎮為基地,積極開展連翹規范化種植研究,建立了“盧氏連翹規范化種植操作規程(SOP)”,制定了“盧氏連翹質量標準”。并多次組織專家現場指導,逐步將連翹的生產由野生狀態改造為符合國家GAP標準的現代化生產模式,現已建立標準化種植基地2000畝。并變廢為寶,成功研制出“連翹葉茶”供應市場,深受社會好評。
同時,學院與河南君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豫西藥業綠寶公司合作,在欒川、靈寶分別建立3000~5000畝的“連翹規范化種植研究示范基地”,為在全省山區大面積推廣種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截至2007年,已與河南竹林眾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盧氏縣建立連翹規范化種植基地30萬畝,與河南君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豫西藥業綠寶公司合作在欒川、靈寶分別建立3000~5000畝的連翹規范化種植研究示范基地,與焦作市喜佛鐵棍山藥制品有限公司合作在焦作溫縣建立鐵棍山藥規范化種植基地1000畝,與河南濟世藥業有限公司合作在濟源建立“冬凌草規范化種植研究基地”1萬畝。
同時,學院的專家、教授深入到山區、農村,對藥農進行技術指導、專業培訓。先后主持承擔了山茱萸、丹參、桔梗、板藍根、杜仲、黃姜、百合、貓爪草等50余種藥材種植的技術傳播工程項目,藥材種植面積20余萬畝,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從統計的結果看,學院2003~2007年期間,已完成科技研究開發項目總數達500多項:其中完成并鑒定科研成果達213項,獲獎科研成果達141項,橫向科技開發項目達21項,均得以推廣,獲經濟效益達1270萬元。院內制劑達266個品種,獲經濟效益達7165萬元。5年來學院申請專利達55項,授權專利達18項。總體獲得科技研究開發經費達5127萬元。
篇9
1.1現有所企合作方式
1.1.1股權合作股權合作就是投資入股,投資人為股東。院部分企業早期由各研究所興建開發實體演變過來,2002年院通過剝離研究所經營性資產,在院層面整合科技開發資源,推進優化重組,引進職工和社會資本,依照《公司法》創建了現代管理制度。院投資江蘇明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天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經引進外來戰略投資。
1.1.2項目合作院投資企業是院方科技成果的重要轉化平臺,成果通過轉化推向市場,通過分析市場需求再反饋給研究所,企業與研究所可以就某項技術、某種新產品進行合作。另外部分國家大型課題需要企業主導參與,研究所與企業共同申報國家、部省級各類課題,共同研發市場需要、產業開發前景廣闊的產品,集成組裝產學研一體化的大成果。
1.1.3聯辦工程中心企業與研究所聯辦工程中心可以把科研和科技人才優勢轉化為企業發展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南京天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國家獸用生物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申報方之一,有力增強了申報競爭優勢,有效支撐了這一“國家中心”的立項、建設運行和驗收。
1.2存在問題與不足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對照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的農業企業,院科技產業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1.2.1企業研發投入不足,研發隊伍不健全,無法獨立承擔企業自主技術研發任務現階段院屬企業科研投入較低,企業發展沒有完全擺脫事業單位體制機制的影響,發展的動力機制明顯缺乏。科技產業和科技創新發展的協調性不夠、整體性不好,企業和研究所未能處理好合作關系,從“分開”演變成“割裂”,研究所作為企業發展的技術支撐地位正在削弱,研究所的創新優勢未能轉化為企業發展的優勢。與院實力和地位相比,院科技產業發展成就和影響還有很大差距。
1.2.2企業無法取得院科技成果創新優勢現階段院研究所的科技成果在技術轉讓時采取公開交易平臺,沒有將院企業優先購買落實到具體政策。院企業與研究所信息溝通機制缺乏長效機制,企業沒能及時掌握研究所的研發動態。企業利用創新資源缺少政策支持,對企業管理有明顯邊緣化傾向。農區所科技成果轉讓與技術轉移規范化管理比較滯后,院屬企業也沒有優勢取得地區農科所科技成果創新優勢。
1.2.3所企合作缺少內在驅動力,沒有長效激勵機制現階段院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的所企合作形式已到位,機制需要健全。研究所科技人員進入企業工作的因政策原因無法兼職取酬。科技專家缺少內在驅動力,無法實質上實現合作共贏。企業科技創新不能有效開展,削弱了企業科技核心競爭力。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2促進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的所企合作機制
促進科技成果向企業轉化,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企業實現發展方式轉型、增強發展后勁、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目前院屬企業研發隊伍不健全,研發投入相對較少,自主創新能力較弱,要加快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就必須加強與研究所的聯系。因此創新所企合作機制,是將院科技優勢轉化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是構建院創新體系的必要舉措,也是企業盡快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有效方式。
2.1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的供給機制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速度慢、轉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農業科技系統之間缺乏有效的成果供給機制。現在研究所存在研究成果成熟度低、與市場需求結構不符合,科技人員研究興趣與市場需求缺少有效對接等情況。目前大多數涉農企業沒有足夠實力建立企業自身的研發機構,現階段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供給機制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供給量。要求研發機構從思想上轉變觀念,必須從計劃經濟體制思想中解脫出來,不斷加強研究所與涉農企業聯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事科學研究,不斷提升企業科技競爭力。提高科技轉移與成果轉化的供給機制就必須加強監測機制和溝通機制。
2.1.1監測機制監測機制是指科研單位跟蹤農產品市場需求變化趨勢,了解農業企業的科技需求,掌握國家科技政策、產業政策的方向和重點領域,改變以往只有科研單位、農業院校才能承擔國家科研項目的狀況,主動吸收農業企業參與研發等環節,聯合農業企業共同進行科技攻關,從而使科研單位形成與農業企業經營目標一致的科研目標。
2.1.2溝通機制溝通機制是指農業企業科技需求與科研機構進行信息交流的渠道和方式,這包括農業企業得到最新科技信息渠道,農業科研機構科技成果平臺,農業企業對科研成果的反饋信息渠道,以及農業企業轉化中的科技成果存在的問題與缺陷等。信息資源在農業企業和科研機構中的流動,能夠使科研機構將市場信息或企業研發需求與自身科研能力結合起來,通過信息流動帶動成果流動。
2.2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的需求機制所謂需求機制是指農業企業吸收科技成果的動力和方式。企業吸收科技成果受其科技意識、技術能力及經濟條件等多重因素的制約。一直以來,國內涉農類企業大部分研發實力水平較低,企業研發投入偏少,科研對企業發展的貢獻率較低,這普遍造成了我國農業企業在國際市場沒有競爭力,企業經濟效益普遍較低,這反過來制約了企業自身研發投入,企業技術研發緩慢又進一步影響企業健康發展的惡性循環。要改變這種企業發展過程過多依賴于資金和人力投入實現擴張的現狀,就必須提高企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吸收能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通過企業自覺地增加自身科研投入,重視科研技術積累,促進企業不斷采用技術成果運用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科技成果向農業企業轉化的需求機制主要包括動力機制和保障機制。
2.2.1動力機制動力機制是指企業吸收科技成果的動力來源和作用方式。新技術、新成果要被企業吸收轉化必須有一定的動力支撐才能進入企業,這種動力可以分為外部動力和內部動力。外部動力是指企業吸收轉化科技成果的環境,主要包括技術的前沿性、市場需求的迫切性、科技成果轉移的可行性等;內部動力是指企業自身的科技成果需求、企業的科技創新優勢、企業轉化成果的經濟效益等因素。內外因兩者關系是:外因是企業吸收轉化科技成果的動力條件;而內因只有借助于外因才可以實現成果轉化。
2.2.2保障機制保障機制是農業企業內部所具備的、保證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基本功能。企業的保障機制包括企業的資金投入能力、市場開拓能力以及相關人員配套、廠房生產設備配套等各種要素組成,這些要素是企業吸收科技成果轉化的生產應用保障。現階段農業企業要加強市場競爭意識,不斷增加企業科技研發投入,通過技術研發不斷增強產品競爭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2.3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的利益分配機制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的交易價格是技術成果轉移中重要的環節,如何公平合理定價對供求雙方至關重要。現階段院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過程中通過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公開,技術成果交易的價格大都通過意向企業詢價協商確定,但是由于雙方對技術成果市場預期、合作方式、未來的種種不定因素理解不一樣,會造成交易價格與技術價值相偏離,導致雙方的利益受損。因此,應該以等價交換為原則,根據科研成果的所有權,建立科學規范的科技成果交易價格評估體系,確保供需雙方利益得到保護,從而促進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的順利實施。
2.4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的競爭機制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的競爭機制主要存在于農業產業系統的需求主體之間和農業科研系統的供給主體之間。隨著市場體制不斷完善、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日益加重,農業企業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企業要在市場中保持領先地位就必須通過提高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來提升企業競爭力,這就形成了企業間對科技成果的需求競爭勢態。因此,企業之間形成的競爭機制有利于提高企業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吸收的主動性,從而提高科技成果向企業轉化。農業科研系統之間的競爭是指農業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之間的競爭,隨著科研體制的不斷改革,科研單位對科技成果產出的質量和成果轉化對社會貢獻的重視不斷加深,從而形成了農業科研系統主體之間的競爭機制,這種競爭機制將有利于提高農業科研機構成果轉化的主動性,從而促進科技成果向農業企業轉化。
2.5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的風險機制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風險始終伴隨著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全過程,為了規避風險,減少損失,就必須建立農業科技成果向農業企業轉化的風險機制。從國際上發達國家的成果轉化經驗來看,通過建立有效的風險投資機制有利于降低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農業科技成果入股的合作機制是有利于降低成果轉化風險的風險投資機制。科研機構通過科技成果入股,有利于在農業企業和科研機構之間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運行機制。科研機構技術入股將促進科研人員與市場需求有效對接,第一時間了解市場需求,開發出市場需要的科技產品。包括科研單位科技人員入股在內的多種形式的入股方式,將持股科技人員的個人經濟利益與企業發展的興衰捆在一起,有利于調動研發人員的積極性,有效地發揮科技人員在企業新品研發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提升產品競爭力,不斷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3加快推進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
3.1加快促進創新資源和優勢向產業轉移轉化
3.1.1推進所企深度合作按照“平臺共建、項目共擔、資源共用、產品共創、成果共享”要求,全面深化所企合作對應關系,真正解決所企分割、結合不緊等突出問題。每個研究所、每個企業都要在鞏固現有合作基礎上,強化雙方戰略合作框架、深化具體合作領域,從項目、平臺、成果、資源、產品等方面明確合作內容和重點。
3.1.2強化項目支持帶動對所企結合的項目申報和所企共用的平臺建設給予重點關注,做好全程跟蹤服務,力爭在獲得省以上重大項目和平臺立項上取得新突破;科技服務、成果示范等院控項目優先支持自主知識產權成果在院投資企業的轉化應用,通過專門支持,引導自主知識產權成果在院投資企業實施,促進科技企業結合產品推廣開展科技服務。力爭通過項目支持,加快解決院對企業投入不夠問題。
3.2著力培育企業技術研發能力制訂企業研發項目組設立與運行管理辦法,鼓勵企業成立研發項目組,培育企業技術研發能力。進一步整合各企業研究力量,提高企業自主研發水平和創新能力,充分發揮企業成果轉化平臺功能,加快推進所企合作,協同院相關研究所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產出,積極鼓勵企業按照“創新互補”思路推動企業研發項目的設立,促進成果轉化產品,提高成果轉化效率和效益,從而不斷提高企業自主研發實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3.3完善科技人員去企業兼職取酬制度對科研人員、技術骨干實行收入激勵政策。人才是科技進步和企業發展最重要的資源。為了吸收更多的科技人才投身企業建設,要不斷完善鼓勵科技人員去企業兼職取酬制度,產生鼓勵科技人員鉆研業務、技術攻關的激勵機制。建立科技人員、技術骨干實行按崗位、按任務、按業績確定報酬收入分配的制度。進入院投資企業工作的科技人員,工資待遇在企業以技術服務費上繳院里考核后統一發放,企業在編人員3年內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職稱,檔案工資正常晉升。兼職進入院投資企業工作的科技人員,在完成本單位布置的各項工作任務前提下兼職工作,其津貼收入歸個人所有。
篇10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節約型、可持續發展型社會的關鍵時期,科技成果轉化需符合當前經濟增長方式的新要求。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看待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真正把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現實生產力。近幾年來我國每年獲得省部級鑒定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然而科技成果轉化商品率不高,轉化后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的比例也較低。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低于發達國家40%左右的水平,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率也僅為20%~30%。鑒于目前的科研經費主渠道還是國家財政撥款,水利科技成果大多由科研機構完成,科研大多難以面向市場,如何使大量的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為市場產品,使其在水利事業的發展中發揮先導、支撐和保障作用,仍是我們急需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世界發達國家的科學研究大多以市場為導向,課題的設置、研究過程與生產緊密聯系,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迫使企業對技術研究和開發成果不斷提出新要求;在科技成果轉化中,政府宏觀調控政策法規的制定,科技成果管理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都有較好的經驗和做法。
2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的啟示
2.1適應市場需求,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高效市場化的西方國家,市場力量始終是科技成果產生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動力。在美國,科技投資中的70%投向應用研究和新產品開發,多數高新技術成果在進行轉化時都是根據市場需求來決定,市場需求是高技術產業化發展的基本驅動力,科技成果轉化主要靠市場機制,市場引導科研向應用研究傾斜。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從經濟蕭條到迅速崛起,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經濟強國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積極地開發技術市場,以市場的迫切需求快速實現研究成果的商品型轉化。
2.2建立多方合作機制,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
科研成果產業化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僅僅依靠科研單位不可能完成。當某些科研項目涉及多學科、跨多個領域時,研究人員須打破部門界限,與相關行業企業和領域建立合作關系,聯合攻關,共同促進研究成果的轉化。在美國,為了加強跨學科、高技術領域和生產的研究與開發,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在許多大學設立大學—工業合作研究中心,80年代又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在日本,生產企業與研究機構建立科研項目的共同研究制度和委托研究制度。如日立、日本電氣、富士通公司和東京大學的合作,是由企業的研究人員與科研機構合作進行集成電路和中央演算裝置等生產過程中相關項目的研究開發。企業亦可提供經費委托大學或科研機構進行研究。由于企業具有資金優勢,科研單位與企業保持合作關系,在企業的支持下發揮科研機構人才、實驗設備、儀器等優勢,有利于加速研究成果的轉化。
2.3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和促進成果轉化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成果的轉化不是一個放任自流的過程,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有效管理應發揮主導作用。政府主要是通過法律手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采取經濟手段創造政策環境,主要包括政府采購、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以及保持政府較高的研究與發展資金投入等。在德國,政府在科技進步及成果產業化過程中的作用尤為突出。政府主要通過加強科技立法對科技成果轉化實施宏觀調控,先后制定了《科學技術法》《專利法》以及《德國經濟穩定與增長促進法》等一系列促進科技進步以及成果轉化和應用的法律法規,同時成立德國技術轉移中心,該中心為全國性非盈利公共組織,主要從事技術交易、咨詢和技術信息服務。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科技強國,很大程度得益于政府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美國政府一直十分重視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直接或間接地促進科技發展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在法律體系方面的政策扶持有效地推動了科技的發展和成果的推廣轉化。美國頒布的《聯邦技術轉移法案》授權聯邦科研機構與州政府及企業的科研機構開展科研合作研究,鼓勵高新技術的國際合作。美國國會通過的《技術創新法》指出,聯邦政府對國家投入的研究與成果的轉化負有責任,要求政府部門推動聯邦政府支持的高新技術向地方政府和企業轉移,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在法律政策上的支持,為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提供了保障。
2.4建立面向社會的科技成果轉化
服務組織機構科技中介組織是開展技術擴散、成果轉化、科技評估、創新資源配置和管理咨詢等專業化的服務機構,科技中介服務組織在技術成果與市場之間架起橋梁,溝通政府與創新主體的聯系。在英國,劍橋大學建立的工業聯絡辦公室,一方面為高校教師和研究人員的科研成果尋找市場,另一方面將企業的需求和經營動態介紹給學校的科研人員。同時,英國政府還在各地成立專業俱樂部,增加高校教師與企業界人士相互接觸的機會,為他們交流信息和合作提供場所,大學直接接受企業的資助,開發的應用科研成果轉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在德國,建立了最大技術轉移中心——史太白技術轉移中心,該機構為民間機構,主要職能是專家咨詢和評估、研究和開發、國際技術轉移、人力培訓等。史太白技術轉移中心有一大批各個領域的專家,可以針對各類科研成果提供咨詢和評估,按照規定收取一定費用,也可以直接向企業提供第一手高新技術信息。多年來,世界發達國家在科研成果管理機構、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人才隊伍的建設,以及利用法律手段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制度并通過國際條約在全球范圍內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等方面都有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們借鑒。為加快發展水利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2006年12月,水利部頒布實施了《關于加強水利科技創新的若干意見》,并選擇了一批防洪抗旱減災、水資源分配和高效利用、水環境和水生態等高精尖的重點項目組織實
3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施
同時建立了以水利科技推廣、技術產權交易為主體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據統計,從2009年至2013年,水利行業技術重點推廣指導項目增加了1倍以上,大量水利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取得了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但還應看到,目前仍有大量的創新成果處于科研成果階段,沒有得到推廣轉化,大約有70%左右的科技成果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成果轉化周期長,水利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水利科技成果多但相關水利專利少等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在科研與市場需求對接仍顯不足、水利科技成果轉化投入不足、研究成果應用性不強、研發部門缺乏科技成果經營人才、企業缺乏對科技成果資源利用的主動性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結合經濟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做法,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轉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應進一步增加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
隨著水利科研資金投入的增加,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我國水利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的資金投入應堅持以政府扶持為引導、以企業和社會投入為主的多部門多層次的資金投入方式。當前的水利科技成果轉化推廣資金雖然有所增加,但仍顯不足,國家要增加對水利科研成果推廣的資金投入,強化制定相關政策與法規,組織對成果的評價和評估,形成成果轉化的平臺;鼓勵社會企業和相關單位增強競爭意識,加大與科研院所的聯系,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產品的投入,打破行業和地方保護,提高自身產品的國內外競爭能力;制定多元化、多渠道增加資金來源的相關政策,按照共同受益的原則,鼓勵企業和單位投入更多資金,促進和加速水利科技成果轉化。
(2)建立水利科技成果信息與市場需求一體化的綜合信息平臺
科研機構不了解市場技術需求,企業不清楚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是否適用,這種狀況會極大地制約科技成果的轉化。目前水利部門的科技成果信息平臺已逐步建立,每年各級水利部門都會召開水利科技新技術推介會,并要求有需求的企業參會,對加大水利科技成果的轉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如何更好地發揮信息平臺的作用,使其更好地面向基層、面向企業、面向市場,需要搭建更加完善的、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信息一體化的綜合信息平臺,讓需求方與供給方都有表達想法和展示成果的平臺,讓研究者真正做到對開發的水利科技成果的市場應用價值有客觀的了解,使水利科技成果信息與市場需求信息密切關聯、處于同一平臺之上,是水利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重要環節。
(3)促進政府和產學研結合,完善水利技術創新機制
世界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的經驗和做法表明,政府部門與產學研一體化是科技發展和加快成果轉化的主要途徑,是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政府部門和產學研合作關系中,各方的作用應有明確定位。政府部門主要是完善相應的合作環境,包括法規、政策、市場等方面,同時也給予一定的資源投入以推動和促進合作,合作的主角是產學研。高校擁有大量的基礎研究人才,理論知識更新快,應增加基礎性科研項目的研究;科研機構與市場接觸較多,也有相當的理論知識,適合應用性研發。企業應配合科研機構進行新技術試制以及科技成果全面的產業化。調研結果表明,隨著市場產品競爭的不斷加劇,企業與科研機構或高校開展合作的期望非常高,大部分企業很希望加強與科研機構或高校的合作,以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競爭力。科技推廣部門應建立水利成果轉化推廣的新機制,進一步完善水利科技推廣成果轉化的投入、考評獎勵辦法和相關政策,營造更好的政策環境,激發社會和企業的內在動力。要建立新時期產學研的聯合開發研究和生產的新模式,為進一步促進科研和成果轉化提供條件、奠定基礎。
(4)完善水利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服務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