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在臨床中的應用范文
時間:2023-06-07 16:52: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超聲在臨床中的應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床旁超聲在液體復蘇中的應用
1.1 血管通路的建立
中心靜脈壓(CVP)和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ScvO2)是膿毒癥休克早期目標導向性治療 (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有效液體復蘇的指標,因此,膿毒癥患者常需要建立中心靜脈,以便于快速補液并進行容量監測。傳統方法建立中心靜脈多憑手感盲穿,與操作者的經驗有關。而休克、患者以及先天血管缺陷等都可能導致盲穿失敗,并可能出現氣胸、血胸、局部血腫、誤穿動脈等并發癥。床旁超聲引導下深靜脈穿刺建立血管通路,具有以下優勢:實時引導,全程可見;穿刺時間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減少并發癥。
1.2 容量評估
膿毒癥休克,EGDT仍以CVP 8~12 mm Hg(1 mm Hg=0.133 kPa)為有效液體復蘇評價的指標[5]。但臨床工作中,中心靜脈置管是有創操作,存在一定醫療風險,由于技術受限或(和)依從性欠佳,可能導致無法快速獲得準確的CVP數值。而床旁超聲由于其無創和快速的特點,通過觀察下腔靜脈管徑并計算呼吸變異指數,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CVP評估容量的不足。
1.2.1 基本原理 吸氣時由于胸廓內壓下降,導致下腔靜脈回流至右心的血液增加,腔靜脈管徑減小;相反,呼氣時胸廓內壓升高,回流至右心血量減少,腔靜脈管徑擴張。當患者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時,腔靜脈管徑會隨之塌陷,同時管徑隨呼吸運動的變化幅度會增加。
1.2.2 測量指標 下腔靜脈血管壁薄、順應性好,為容量血管;其次肝后下腔靜脈可以以肝臟作為聲窗,其可視性好,受腸道氣體干擾小,可作為主要的觀察血管。床旁超聲測量下腔靜脈最大徑、下腔靜脈最小徑并計算呼吸變異指數。
下腔靜脈呼吸變異指數=(下腔靜脈最大徑 - 下腔靜脈最小徑)/ 下腔靜脈最大徑。
1.2.3 容量評估 研究顯示下腔靜脈最大徑、最小徑及呼吸變異指數與CVP均有相關性,且下腔靜脈最大徑、最小徑及呼吸變異指數可以預測CVP值的高低,可以作為無創手段監測患者的血容量;下腔靜脈最小徑及呼吸變異指數與PiCCO血流動力學的指標均有相關性,下腔靜脈管徑及呼吸變異指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血容量狀態,其界值分別為1.13 cm(敏感度96.3%、特異度94.1%)和界值30%(敏感度 88.2%、特異度96.3%)[6]。有國外學者分別報道,下腔靜脈塌陷指數(計算方法同呼吸變異指數)預測右心房壓力>10 mm Hg的界值分別為50%(敏感度87%,特異度82%)和40%(敏感度73%,特異度84%)[7]。對于機械通氣的膿毒癥休克患者,超聲測量下腔靜脈呼吸變異可以較好地預測對擴容治療的反應性[8-9]。因此,床旁超聲探測下腔靜脈可以快速評估血容量,指導液體復蘇。
2.1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
嚴重膿毒癥和膿毒癥休克常合并有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在肺部往往表現為ARDS。如何判斷ARDS肺間質水腫嚴重程度,從而對診治提供幫助?目前用于監測肺水腫的設備包括脈搏指示連續心排量監測(PiCCO)和肺動脈導管,但它們均為有創檢查,且成本高,無法長期使用。而床旁超聲可以用來監測肺水腫嚴重程度。正常人的肺部超聲顯示為A線。A線為超聲波在探頭和胸膜間多次反射形成的偽影,它與胸膜平行、等間距且逐漸減弱。而肺水腫患者A線消失,出現B線。B線為肺間質水腫后形成的偽影,它起于胸膜,與胸膜垂直、呈激光狀、高回聲、延伸至遠場。研究顯示,床旁超聲對肺水腫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并可預測肺動脈嵌頓壓(PCWP)的高低。
在ARDS的柏林定義中,胸片和胸部CT表現仍是其診斷標準之一[10]。但在臨床上,肺部的放射學診斷也有其局限性。床旁超聲具有簡單、快速、可重復操作的優勢,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在ARDS的診斷和治療中。在呼吸困難的診斷中, ARDS可以出現胸膜改變,并可以將其作為證據之一與心源性肺水腫進行鑒別[11]。肺部超聲還可以床旁評估ARDS的肺通氣[12-14],及時發現機械通氣的肺不張和/或肺實變[15-16]。肺部超聲還可以對“非含氣肺區域”進行連續的監測,避免肺萎陷。對于機械通氣的ARDS患者,超聲可以判斷“潛在的復張肺區域”,從而避免應用過高的PEEP,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17]。
2.2 肺炎
隨著社會的老齡化,老年患者成為急診科接診的主要群體,肺部感染為其最常見的感染部位。目前常用的診斷手段包括胸部X線和CT。X線可在床旁完成,但其有放射性,且由于縱膈、心臟等臟器的干擾,常造成假陰性的結果。文獻報道的X線片診斷社區獲得性肺炎的敏感度在70%左右。CT診斷肺炎的敏感度很高,但放射性更強,且無法床旁完成,挪動病情危重的患者進行CT檢查有潛在的風險。近年來,經胸超聲檢查肺和胸膜在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中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價值。
2.2.1 肺炎的超聲影像特點 超聲可以在每個肋間進行肺和胸膜的掃查,其提供的影像信息要遠多于X線,并能接近CT檢查的效果。肺炎的超聲影像學改變包括:①肺組織肝樣變 為實變的肺組織,其超聲影像與肝臟近似。實變的肺組織中可見高回聲影,為充氣的支氣管,這是判斷肺實變的重要依據;②局部B線 肺水腫患者B線為雙肺散在分布,而肺炎患者出現B線則局限在有炎癥的肺組織內,為炎癥導致的肺水腫;③胸膜下結節 為胸膜下出現的低回聲結節,可以表現為三角形、多邊形、圓形等;④胸膜改變 表現為胸膜的增厚(>2 mm)或不規則。
2.2.2 超聲影像評價 大部分學者使用床旁超聲診斷肺炎時,將觀察到肺組織肝樣變作為依據。但是部分患者可以表現為間質性肺炎或肺部彌散滲出,而并非肺組織實變。筆者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只有70%左右的肺炎超聲檢查出現肺組織實變,與其他學者報道的結果略有差異。有文獻報道局部出現B線為肺炎的超聲影像特點,但是以局部B線作為診斷肺炎的標準并不準確。急診就診的許多老齡患者多合并有基礎的心臟疾病,即使沒有肺炎的情況下,也可發現B線,尤其在背部肺組織。有研究將超聲發現胸膜下病變(三角形)作為診斷肺栓塞的依據,而筆者進行的研究顯示肺炎患者也可以出現胸膜下病變,而且CT表現為彌散性滲出的肺炎患者,其胸膜下病變的數目多。其可能的機制為肺部炎癥反應導致向外周肺組織供血的小血管出現炎癥栓塞,導致肺組織缺血壞死繼而出現胸膜下低回聲的結節。另外,筆者發現肺炎患者出現胸膜改變的肋間數量多于非肺炎患者,且CT表現為彌散滲出的肺炎患者其出現胸膜改變的肋間個數多于CT表現為實變的肺炎患者。
3 床旁超聲在心臟損害中的應用
心臟是膿毒癥時易損靶器官之一,40%的膿毒癥患者出現心功能不全[18]。表現為心臟擴大,射血分數下降,對容量負荷收縮反應差,收縮峰值壓力/收縮末期容積比值下降等[19]。作為無創性的心臟結構和心功能檢查手段,超聲心動(UCG)在膿毒癥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嚴重膿毒癥和膿毒癥休克在充分的液體復蘇后,往往表現為心排量(CO)正常或升高,外周血管阻力降低。盡管CO升高和每搏輸出量(SV)正常,但仍有可能存在心功能不全,表現為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下降。可能的原因為心率增快和左室收縮末期容積(LVESV)、舒張末期容積(LVEDV)的增加。多項研究表明,LVEF、LVEDV可以判斷嚴重膿毒癥和膿毒癥休克患者的預后,UCG檢查LVEF受損的膿毒癥患者其預后差[20-21]。較之PiCCO,床旁UCG具有簡便、無創、快速的特點,且可以測量LVEF值,更能快速、準確地反映心功能。
超聲心動還可以對休克的其他原因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填塞、急性肺栓塞等進行鑒別,并發現原有的心臟疾病,如肥厚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感染性心內膜炎以及心臟瓣膜病等,從而指導液體復蘇以及原發病的治療。
4 結語
床旁超聲的優勢在于其快速、無創,可以在床旁由急診科醫生完成,不需要聯系其他科會診,因此縮短了診斷和判斷病情的時間,使膿毒癥患者得到更早、更及時的治療。超聲檢查對身體無傷害,可重復進行,用于監測膿毒癥患者病情的變化,可為臨床醫生判斷治療效果和決策下一步治療方案提供依據和支持。目前我國尚無急診超聲的相關培訓和資質認證,如何根據國情制定適合我國的培訓方案,成為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參考文獻
[1]Martin GS, Mannino DM, Eaton S, 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sep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79 through 2000[J].N Engl J Med,2003,348(16):1546.
[2]Angus DC, Linde-Zwirble WT, Lidicker J, et al. Epidemiology of severe sep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alysis of incidence, outcome, and associated costs of care[J]. Crit Care Med,2001,29(7):1303.
[3]Chelly MR, Margulies DR, Mandavia D, et al. The evolving role of FAST scan for the diagnosis of pericardial fluid[J]. J Trauma,2004, 56(4): 915-917.
[4]洪玉才,張茂,何小軍,等.急診床旁應用FAST方案快速評估多發傷的初步研究[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0,19(10): 1066-1069.
[5]Dellinger RP, Levy MM, Carlet JM, et al.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2008[J]. Crit Care Med, 2008, 36(1): 296-327.
[6]劉笑雷,顧承東,王海峰,等,老年膿毒癥休克患者下腔靜脈管徑及呼吸變異指數與中心靜脈壓的關系[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2,31(2):134.
[7]Brennan JM, Blair JE, Goonewardena S, et al. Reappraisal of the use of inferior vena cava for estimating right atrial pressure[J].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7, 20(7): 857-861.
[8]Feissel M, Michard F, Faller JP, et al. The respiratory variation in inferior vena cava diameter as a guide to fluid therapy[J]. Intensive Care Med,2004, 30(9): 1834-1837.
[9]Barbier C, Loubières Y, Schmit C, et al. Respiratory changes in inferior vena cava diameter are helpful in predicting fluid responsiveness in ventilated septic patients[J]. Intensive Care Med,2004, 30(9): 1740-1746.
[10]The ARDS Definition Task Forc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The Berlin Definition[J]. JAMA,2012,307(23):2526-2533.
[11] Copetti R, Soldati G, Copetti P. Chest sonography: a useful tool to differentiate acute cardiogenic pulmonary edema from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Cardiovasc Ultrasound, 2008,6:16.
[12] Bouhemad B, Brisson H, Le-Guen M, et al. Bedside ultrasound assessment of 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induced lung recruitment[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1, 183(3):341-347.
[13] Via G, Lichtenstein D, Mojoli F, et al. Whole lung lavage: a unique model for ultrasound assessment of lung aeration changes[J]. Intensive Care Med,2010, 36(6):999-1007.
[14] Arbelot C, Ferrari F, Bouhemad B, et al. Lung ultrasound i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nd acute lung injury[J]. Curr Opin Crit Care,2008, 14(1):70-74.
[15] Yang JX, Zhang M, Liu ZH, et al.Detection of lung atelectasis/consolidation by ultrasound in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J]. Clin Ultrasound J,2009, 1(1):13-16.
[16] Tsubo T, Sakai I, Suzuki A,et al.Density detection in dependent left lung region using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J]. Anesthesiology,2001, 94(5):793-798.
[17] Stefanidis K, Dimopoulos S, Tripodaki ES, et al. Lung sonography and recruitment in patients with early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 pilot study[J]. Crit Care, 2011,15(4):R185.
[18] Dhainaut JF, Cariou A, Laurent I. Myocardial dysfunction in sepsis[J]. Sepsis, 2011, 4(2): 89.
[19] Vincent JL. Hemodynamic support in septic shock[J].Intensive Care Med,2001,27(1):80-92.
[20] Jardin F, Fourme T, Page B, et al. Persistent preload defect in severe sepsis despite fluid loading: a longitudinal echocardiographic study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J]. Chest,1999,116(5):1354-1359.
[21] Parker MM, Shelhamer JH, Bacharach SL, et al. Profound but reversible myocardial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J]. Ann Intern Med,1984,100(4):483-490.
(收稿日期:2012-12-1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2.002
作者單位:100029 北京,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急診科
篇2
【關鍵詞】 超聲醫學;臨床急診;應用
臨床急診所面臨的患者,其病情都較為嚴重,盡早明確診斷顯得十分重要,科學、及時、準確的診斷及治療十分關鍵。超聲醫學檢查由于其科學、準確、無痛無創、使用方便快捷的特點在查體科臨床急診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并且在繼二維灰階超聲、多普勒超聲后出現了新興的超聲醫學技術超聲造影。[1]超聲造影的診斷技術較之前兩種超聲檢查技術更加科學、合理,克服了超聲常規檢查的局限性,主要是通過造影劑等方式增強了血液的方向散射,幫助急診醫師弄清血液的流向,觀察其變化,對患者所患的疾病進行科學及時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本文根據云南省大理州南澗縣人民醫院超聲科的實際工作情況,隨機抽取了534例臨床急診患者,對其診斷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研究,其相關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常規資料 本次選擇的臨床急診患者共534例,年齡在兩歲到七十五歲之間,平均年齡為三十歲。其中男性202人,女性332人。選擇的急診患者在臨床上的表現為腹部劇烈疼痛,其中一部分患者在腹部劇痛的同時還伴有胸悶、惡心、四肢無力、身體發熱等癥狀。因此,我院對其采取了超聲醫學檢查,其相關檢查結果的詳細分類如下:
臨床急診的534例患者,其診斷基本符合率、達標符合率、漏診率、誤診率分別為4.6%、86.6%、1.4%、7.4%。其中超聲醫學檢查出現偏差的共有34例,誤診的有28例,其中出現了病情誤診的病例分別為,黃體破裂出血、胃十二指腸穿孔、外傷性腸破裂、異位妊娠、急性闌尾炎、盆腔炎包塊,其誤診的病例數分別為2例、4例、2例、6例、8例、6例。此外,其中還出現了2例外傷性腸破裂、2例自發性腸穿孔、2例黃體破裂出血共6例的漏診。[2]經過超聲醫學的初步檢查,其中有272例急診臨床患者的病情通過手術或者病理的分析與研究得到了有效的證實。其中的262例臨床急診患者則是通過其他手段得到了驗證,[3]包括X線、臨床穿刺、CT技術治療等方法進行了驗證。
1.2 超聲醫學臨床急診檢查方法 目前的超聲醫學臨床急診檢查是多種方式與診斷儀器的結合,包括生理鹽水充盈膀胱、空腹檢查、憋尿等。[4]而本次超聲檢查依據病情的不同,不要求進行空腹檢查,主要針對盆腔檢查或者進行生理憋尿或者生理鹽水的充盈檢查,同時利用LOGIQ400、LOGIQ5等儀器對患者的腹部進行全面的檢查。
1.3 超聲醫學臨床急診應用中的判斷標準 超聲醫學臨床急診應用中的判斷標準分為符合標準和基本符合標準。臨床觀察與超聲診斷相一致即視為符合標準。再者,在對病患者腹腔的超聲醫學檢查時,若超聲醫學檢查只是顯示了病灶區血供減少,或者只是顯示了腹腔積血或積液時,即可視為基本符合標準。
2 超聲醫學臨床急診應用中結果
2.1 超聲檢查和臨床檢查的結果對比 根據超聲檢查與臨床檢查的結果不同,對超聲檢查的符合率、基本符合率、誤診率、漏診率進行了簡單計算,其分別為86.6%、4.6%、7.4%、1.4%。根據各醫院的相關數據統計顯示,被選擇的病例組超聲醫學檢查結果優于其它檢查平均水平。
2.2 超聲診斷病因與性別之間的關系 抽取的534例病患中,女性的外傷率比男性低很多,分別為21.8%和78.2%。其超聲診斷病因與男女之間的關系。
3 關于超聲醫學臨床急診應用中的討論
臨床急診所診斷的疾病都是對生命存在威脅的關鍵性病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死亡率和并發癥的發生。根據實踐經驗,除了在膽管系統、腸道性疾病、實質性臟器損傷、婦產科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等方面存在較為明顯的差別外,其他的常規檢查對病患者和急診醫生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結 論
綜上所述,超聲醫學在臨床急診中的應用效用根據急診病情的不同其表現出的作用也不一樣,但是超聲醫學在臨床急診中的地位依舊不容動搖。通過超聲醫學技術的改進與發展,漏診、誤診的幾率越來越小,并且在臨床急診中越來越受重視,對臨床急診也有著十分明顯的促進作用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峰,劉緒舜,宗光金,等.胃癌合并肝硬化的外科治療和圍手術期處理[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8,17(4):309-311.
[2] 高衛國,趙長勇,等.胃癌合并肝硬化門脈高壓癥的治療[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0,25(9):713-716.
篇3
[關鍵詞] 急腹癥;婦產科;超聲;診斷;鑒別診斷
[中圖分類號] R656.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8(a)-150-02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ultrasonic diagnosis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ical acute abdominal diseases
LIN Limei, FAN Yizhen, ZHENG Hongping
Department of Ultrasonic,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Service Center of Longgang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51817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ical acute abdominal diseases. Methods: 70 patients of acute abdominal diseases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ical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October 2010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Their ultrasonic examination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examination results obtained with surgery and pathologic diagnosi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iagnosis results of ultrasonic examination matched with that of other diagnostic methods in 68 cases, resulted in a match rate of 97.14%; 2 cases were misdiagnosed, resulted in a misdiagnosis rate of 2.86%. Conclusion: Ultrasound examination is easy, quick, noninvasive, painless and easy to repeat. It can also detect and locate source of disease at an early stage. Thus, it can provide solid objective evidence for the caus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most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ical acute abdominal diseases; it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first choice for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ical acute abdominal diseases examination,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Acute abdominal diseases;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ical; Ultrasound; Diagnosi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婦產科急腹癥是急診患者中較常見病癥之一,常突然起病、病變進展快、病情重,其病情變化復雜,若不能及時診斷、搶救,可危及患者生命。最常見的婦產科急腹癥包括有:異位妊娠、急性盆腔炎、胎盤早剝、前置胎盤、卵巢囊腫蒂扭轉等疾病,主要表現為腹痛、下腹脹感,不同程度的陰道出血等。婦產科急腹癥是女性常見病,以急性腹痛為主要臨床癥狀,近年來隨著超聲技術普及以及超聲分辨率的提高,對婦產科急腹癥的診斷準確率有很大的提高。超聲檢查具有簡便快捷、無創傷、結果正確率高等特點,能夠為多數急腹癥病因診斷和鑒別診斷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以提高診斷率和降低誤診率。2009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婦產科共收診70例婦產科急腹癥患者,現將其超聲檢查結果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婦產科共收診70例婦產科急腹癥患者,年齡17~48歲,平均(33.4±5.3)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痛時間0.5 h~2 d)、不規則陰道流血(陰道流血時間1 h~16 d)等癥狀,部分伴有發熱、白帶增多、膿性白帶等不同癥狀。55例患者有明確的停經史,53例患者尿妊娠試驗(HCG)結果呈陽性,2例出現休克。所有患者均經臨床及手術病理結果確診。
1.2 檢查方法
采用VOLUSON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3.5~7.5 MHz。患者檢查時膀胱適度充盈(必要時注入無菌生理鹽水400~500 ml以充盈膀胱),取仰臥位,必要時改變。于恥骨聯合上到臍下做上下橫向掃查,在下腹部常規做縱切、橫切以及多角度、多切面掃描。觀察子宮、子宮腔內及附件的形態、大小、有無包塊(包括包塊大小、形態、部位、邊界、回聲特點),盆腔內有無游離液體等,并注意觀察肝腎隱窩、脾腎隱窩等部位有無液性暗區。經腹部探查后,可進一步經陰道檢查,即排空膀胱后,取膀胱截石位,多切面多角度掃查盆腔,對檢查結果做詳細記錄。
2 結果
本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與手術病理等診斷相符者68例,符合率為97.14 %;誤診2例,誤診率為2.86 %。見表1。
表1 70例患者超聲檢查與臨床確診對照分析(例)
3 討論
婦產科急腹癥是婦產科的常見病,發病急、病情復雜且進展迅速、病情重,需及時作出病因診斷及治療。超聲檢查可早期快速作出診斷,準確率可達90%以上,超聲檢查應作為婦產科急腹癥首選診斷方法[1]。下面將各種常見婦產科急腹癥的臨床特點及超聲特點總結如下:
3.1 異位妊娠
異位妊娠是婦產科急腹癥最常見的病因(37/70,52.86%)。異位妊娠包括輸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宮頸妊娠及殘角子宮妊娠等,以輸卵管妊娠最為常見。不同部位異位妊娠(也稱宮外孕)的共同聲像表現為:子宮正常或輕度增大,宮內無妊娠囊聲像,大多數子宮內膜明顯增厚,回聲增強,有時可見子宮內膜分離征,形成假孕囊,應與宮內妊娠囊鑒別;可見子宮旁附件區包塊,包塊邊界模糊不整齊,表現為強弱不一、回聲不均勻的混合性包塊;可在子宮直腸窩探及液暗區,出血量多時可在腹部探及液暗區[2]。異位妊娠表現多樣,易導致誤診。異位妊娠應與黃體破裂、附件炎性包塊等鑒別:黃體破裂無停經史,盆腔多不能探及包塊,子宮直腸窩可探及液暗區;附件炎性包塊常有發熱、白細胞升高等病史[3]。
3.2 流產
流產是婦產科急腹癥的常見病因,可分為先兆流產、難免流產、不全流產等;流產的主要癥狀是停經、腹痛、陰道流血等。先兆流產:聲像圖顯示宮腔內妊娠囊,囊內見胚芽與心管搏動,表明胚胎存活。彩超表現:妊娠8周前的胚胎原始心管搏動為70~80次/min,若過低則有流產傾向;胎心搏動呈閃爍血流信號,高回聲的絨毛膜下仍有低阻力的滋養層血流。難免流產:孕囊大小與孕周不符,變形皺縮、邊緣缺落、位置下移,妊娠囊內胎心搏動消失;孕囊未剝離,則仍可記錄到低阻力的滋養層血流。不全流產:聲像圖示子宮增大或飽滿,宮腔內有疏松光帶或疏松光團;宮腔內不均質高回聲內無血流信號。
3.3 卵巢囊腫蒂扭轉
卵巢囊腫蒂扭轉聲像圖顯示:均無子宮增大,患側卵巢增大,可見圓形或橢圓形囊性腫塊,其張力較高,附件區包塊以混合性回聲為主。不全性蒂扭轉腫塊壁增厚,腫塊內回聲雜亂,盆腔內見游離液體,系炎性滲出。可鑒別出囊性腫物或實質性腫物,以與炎癥性腫決鑒別,并能判定腫物與子宮的關系。
3.4 黃體破裂
超聲顯示:子宮正常大小,其內膜為增生期內膜改變,宮腔內無妊娠囊;盆腔多探不及包塊,子宮直腸窩可探及游離的液性暗區。黃體破裂與附件炎性包塊易誤診,需結合病史分析。黃體破裂HCG陰性,腹痛多發生于月經之前,多無閉經史及陰道不規則出血史,多發生在育齡期婦女[4-5]。
3.5 急性盆腔炎
聲像圖顯示:附件區邊界不規則、境界欠清楚、內部透聲較差的液性包塊、子宮直腸陷凹偶可見盆腔積液。
3.6 前置胎盤
中央性前置胎盤,胎盤實質部分完全覆蓋子宮頸內口(中央型:胎盤的中心部分覆蓋子宮頸內口;前壁型:胎盤大部分附著于子宮前壁,下段小部分延伸至后壁,覆蓋子宮頸內口;后壁型:胎盤大部分附著于子宮后壁,下段小部分延伸至前壁,覆蓋子宮頸內口;左側壁型:胎盤大部分附著于子宮左側壁,下段小部分延伸至右側壁,覆蓋子宮頸內口;右側壁型:胎盤大部分附著于子宮右側壁,下段小部分延伸至左側壁,覆蓋子宮頸內口)。邊緣性前置胎盤的胎盤下緣緊靠宮頸內口,但未覆蓋宮頸內口。
婦產科急腹癥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育齡婦女尤為多見,病因復雜多樣。婦產科急腹癥可通過超聲顯像檢查直接觀察子宮大小形態、內部回聲及宮旁有無異常等情況、附件部位腫塊情況、盆腔內有無游離液體等,根據超聲顯像提示結果,對引起急性腹痛的病因、病變部位、病變性質作出診斷;還可為保守治療患者的病情動態觀察提供臨床依據[6]。對復雜病例需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等進行綜合分析,不可只注重超聲圖像表現。對聲像圖鑒別困難者,需密切結合病史及體征,減少誤診、漏診,提高診斷符合率。
綜上所述,超聲檢查具有操作簡便、快捷、無創傷、痛苦小、易重復等優點,能及時發現和確定病因,結合臨床進行分析和鑒別,可為多數婦產科急腹癥的病因診斷和鑒別診斷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超聲檢查可作為婦產科急腹癥的首選檢查方法,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7-8]。
[參考文獻]
[1]金荷照. 婦產科急腹癥的B超診斷與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2,17(11):669-670.
[2]雷進,段揚,王峰.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婦產科急腹癥的應用[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1,2(5):55-57,80.
[3]陳麗萍,溫鵬濤,孫文麗.輸卵管妊娠的超聲診斷及誤診原因分析[J].黑龍江醫藥科學,2004,27(5):78.
[4]孫麗萍.超聲對81例婦產科急腹癥的診斷與分析[J].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7,13(7):952-953.
[5]柯紅.超聲診斷在婦產科急腹癥的臨床價值[J].中國現代實用醫學雜志,2005,4(7):28-29.
[6]郝潔,粱萍,鄧碧丹.超聲診斷在婦產科急腹癥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海南醫學,2007,18(4):132-133.
[7]扈,劉曉玲,修迎春.婦產科急腹癥的超聲診斷與評價[J].中國實用醫藥,2008,3(21):121-122.
篇4
[關鍵詞] 喉癌;超聲;CT;分型
[中圖分類號] R739.6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7-0081-03
喉癌是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提高喉癌治愈率的關鍵[1]。而間接喉鏡、纖維電子喉鏡及X線檢查等常規耳鼻喉科檢查均存在一定局限性[2]。研究發現,CT檢查能清晰顯示喉深部結構及周圍頸部軟組織、血管和淋巴結情況,克服了喉鏡無法通過高度狹窄管腔之缺陷[3]。另一方面,隨著超聲儀器及技術的不斷發展及超聲分辨率逐漸提高,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使喉癌的診斷率逐漸提高,病變范圍亦更加明確[4]。本文通過對38例超聲擬診為喉癌的患者行CT檢查,比較超聲與CT診斷喉癌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13年6月我院住院治療的38例喉癌患者,均經手術或喉鏡取活檢病理證實。其中男28例,女 10例,年齡最小45歲,最大76歲。臨床表現以咽喉疼痛、痰中帶血、喉部異物感或進食受阻等就診。其中15例有吞咽疼痛、喉嚨有異物感,13例患者咳嗽后出現粘液或痰里帶有血絲;5例出現呼吸困難現象。既往無喉部手術、放療或化療史。病理診斷顯示:鱗癌35例,腺癌3例。
1.2儀器與方法
1.2.1 超聲檢查 患者取仰臥位,在頸前橫掃及兩側縱、斜掃查。根據喉癌的分型分別采用的切面為舌骨橫切面掃查,舌骨呈馬蹄形強回聲,自前向后依次為皮膚、舌骨、會厭、喉前庭。甲狀軟骨上切跡下一橫指水平切面,可顯示甲狀軟骨回聲呈倒“V”字形強回聲及聲帶回聲。當發音時可見聲帶振動,聲帶后方為杓狀軟骨,呈橫置的短條形強回聲,其外方為梨狀窩區。環狀軟骨水平橫切面可顯示環狀軟骨回聲及喉腔為聲門下區切面圖像。并常規探查甲狀腺、腮腺、頜下腺及雙側頸部器官及頸部淋巴結。依據腫塊血流信號的大小、數量以目前國內認可的半定量方法評價血流分級,將血流豐富程度分為四個等級[5]:為0~Ⅲ級。0級:腫塊內及周邊無血流信號。Ⅰ級:腫塊內血流信號分布范圍約占腫塊面積1/3以下,周邊血流信號分布約占腫塊周長1/3以下。Ⅱ級: 腫塊內血流信號分布范圍約占腫塊面積1/3以上,周邊血流信號分布約占腫塊周長1/3以上。Ⅲ級:腫塊內幾乎布滿血流信號,周邊血流信號分布幾乎占據全部周長。
1.2.2 CT檢查 采用Histeed-DX/I單排螺旋全身CT機。患者取仰臥位,頸部伸直,避免吞咽動作,平靜呼吸下連續掃描,掃描角度平行于喉室或聲門聲帶。掃描范圍包括舌骨會厭上緣到環狀軟骨下緣或腫瘤下界往下5~10 mm。層厚2~5 mm。其中10例并行增強掃描。
1.3 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分別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
2 結果
2.1 不同腫塊大小的喉癌患者CDFI血流分級
本組38例喉癌患者均行超聲及CT檢查,喉癌的二維聲像圖表現為形態不規則,邊緣不光滑,內部回聲不均勻,低回聲,有壞死時可見無回聲區。腫塊較小者多呈低回聲,內部回聲不均勻,邊界毛糙,欠規則(圖1);腫塊較大者低回聲區內部回聲不均勻,見較多大小不等的強回聲點,內可見小無回聲區,正常的淋巴結門結構消失,多數在同側頸內動脈旁能清晰顯示。頸部有淋巴結轉移者呈現大小不等圓形、橢圓形低回聲。聲門上型癌18例、聲門型癌12例、聲門下型癌8例。聲門上型一般就診較晚,瘤體較大。聲門型一般就診較早,瘤體較小,檢出最小者0.5 cm,位于一側聲帶者7例,超出一側聲帶者5例。聲門下型癌多位于側后方,侵犯喉咽部及食道各3例,侵犯甲狀腺2例。CDFI掃查內部血流較豐富,并可判定淋巴結及腫瘤與血管的關系。 峰值流速21 cm/s,RI=0.64。不同腫塊大小的喉癌患者CDFI血流分級見表1。表1顯示,不同腫塊其血流CDFI血流分級雖然不同,但差異不顯著(P>0.05)。
表1 不同腫塊大小的喉癌患者CDFI血流分級
2.2 超聲與CT 診斷不同分型喉癌的準確率比較
喉癌的CT表現主要為聲門上區、聲門區及聲門下區的軟組織腫塊或彌漫性增厚,喉旁間隙或會厭前間隙變窄、消失,密度增高,聲門裂移位,喉軟骨的破壞及頸部淋巴結轉移,其中聲門型中6例聲帶呈突入氣道的局限性丘狀結節,以其前部多發:6例一側聲帶不均勻或彌漫性增厚,呈波浪狀改變,表面尚光滑,聲門裂偏移。聲門上型均表現為會厭表面黏膜增厚或形成突向喉前庭的腫塊,5例腫瘤內有壞死,8例室帶及喉室受侵,表現為局限性或明顯增厚,部分形成突向喉室的腫塊,3例腫大淋巴結內有不規則密度減低區,增強掃描時周邊有強化CT,與超聲檢查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超聲與CT 診斷不同分型喉癌的準確率比較
圖1 聲門上區橫切面,喉癌為形狀不規則回聲(M),腫塊較小
(0.5 cm×1.0 cm),其后可見氣體反射
3 討論
喉癌為耳鼻喉科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占耳鼻喉科腫瘤的11%~12%,臨床診斷多依據發病的病史及喉鏡檢查確診。以往對喉癌主要通過喉鏡、X線片、造影及CT等進行檢查,其中喉鏡可以觀察到癌腫所在的位置、大小、形態等,但無法判斷癌腫的浸潤程度及轉移情況,而彩超卻可以彌補上述喉鏡檢查不能發現病變的不足之處[6-8]。
對喉癌患者進行CT掃描具有速度快,一次屏息可完成全部檢查,減少了運動偽影的優點;且CT具有高分辨率的橫斷面成像密度,可清晰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及對周圍組織的浸潤[9]。當混合型腫瘤較大時,腫塊充滿喉腔時,CT強大的后處理功能及平面或曲面重建功能可以清晰地顯示氣道阻塞遠端及聲門下,避免了喉鏡檢查無法觀察其全貌、估計腫瘤的范圍及向周圍浸潤的不足,為喉癌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參考依據[10]。但CT檢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CT只能觀察靜態圖像,靈活性較差,室帶到聲帶的過渡區不易顯示;對于腫物的原發部位及喉軟骨的未骨化與破壞無法區分,只能查出足以改變組織密度和筋膜層的異常:CT不能對直徑
喉癌侵犯甲狀軟骨時,首先侵犯甲狀軟骨的內表面,使其出現線樣高回聲的連續性中斷,超聲可早期發現喉部腫瘤并清晰顯示腫瘤的結構、周圍組織的浸潤范圍及周圍淋巴結轉移、血管侵犯情況。研究報道,超聲能發現直徑為1.5 cm 的較小腫瘤,準確率可達 100%。彩色多普勒(CDFI)能顯示腫瘤內部的血流、腫瘤及腫大淋巴結與血管的關系,從而為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本組38例喉癌中的超聲聲像圖表現為回聲不均勻,可能與惡性腫瘤呈浸潤性生長且生長速度遠高于正常組織、組織密度亦低于正常組織密切相關[12,13]。而CDFI顯示血流豐富程度以Ⅱ~Ⅲ級為主,腫塊周邊血流明顯多于內部血流(表1)。與張繼海等[14]報道的觀點是相符的。
但超聲在喉癌的診斷中還存在不足之處:在診斷喉腔內腫瘤時,因軟骨支架及深部中心氣腔對超聲成像有一定的影響,故對特別小的腫瘤及只表現為潰瘍型的腫瘤,診斷較困難。如因喉腔內有氣體干擾對
喉癌的超聲像圖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其中喉結核的超聲檢查顯示呈不規則無回聲區,透聲較差,部分腫塊型與喉癌不易鑒別;喉狀瘤超聲見多數狀腫物突入喉腔,但不向基底部浸潤;喉淀粉樣變呈塊狀隆起突入喉腔,表面光滑,范圍常超出喉腔,頸部無淋巴結腫大。而喉癌的CT表現需與以下疾病進行鑒別:①喉結核的CT表現病變多雙側彌漫且雙側喉旁間隙幾乎均受累而喉結構基本完整。②下咽癌CT表現為單側或雙側梨狀窩變小或消失,局部可見不規則軟組織腫塊,梨狀窩癌易較早發生淋巴結轉移[16]。
綜上,彩超檢查具有無創、簡便易行、能動態多切面掃查、無痛苦、 損傷少等優點,能清晰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形態、深部組織浸潤程度、范圍及腫塊內部、周邊血流情況,可以為臨床提供一種較新的喉癌的輔助診斷方法。CT掃描可清晰顯示腫塊的形態位置、侵犯范圍以及頸部淋巴結的轉移,它能為喉癌的診斷與治療提供重要信息,超聲與CT對于診斷喉癌均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二者各具優缺點,臨床上應結合二者的各自優勢聯合應用,以提高對喉癌的診斷準確率。
[參考文獻]
[1] 李銳,郭燕麗,華興,等. 高頻超聲與CT診斷喉癌的臨床研究[J].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5,14(1):48-49.
[2] 侯智文,于秀榮,李文倫,等. 喉癌的彩色多普勒高頻超聲與纖維喉鏡及病理的對比研究[J]. 濰坊醫學院學報,2008,30(2):111-112.
[3] 王天澤. 喉科手術學[M].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60.
[4] 楊健,李必強,黃顯龍,等. CT在43例喉癌侵犯范圍和術前分期的價值[J]. 重慶醫學,2009,38(20):2578-2579. [5] 聶中. 螺旋CT檢查在喉癌診斷中的應用[J]. 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6):183-185.
[6] 汪珍元,楊俊凱. CT對喉癌的診斷價值[J].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06,7(3):153-155.
[7] 周鵬,高雪梅. 喉癌CT診斷的臨床價值[J]. 中國醫藥導報,2009,6(25):62-63.
[8] 朱尚勇,劉若川,李慶芬,等. 超聲與CT在喉癌診斷中的對比分析[J].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6,22(3):180.
[9] 朱尚勇,駱峰,劉若川,等. 超聲對喉癌TNM 分期巾的應用價值[J].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6,22(5):341-343.
[10] 聶中. 螺旋CT檢查在喉癌診斷中的應用[J]. 中國醫藥指南,2012,16(8):14-15.
[11] 席永強,李丹,袁婷婷,等. 多層螺旋CT掃描在喉癌術前分型、分期的診斷價值[J].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1,22(11):770-773.
[12] 丁軍,張建剛,鄭艷,等. 彩色多普勒超聲與電子喉鏡在喉癌診斷中的應用[J]. 農墾醫學,2009,31(2):132-133.
[13] 劉艷君,王學梅,周旭. 超聲對喉癌和下咽癌頸部淋巴結轉移的診斷價值,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5,21(5):709-710.
[14] 張繼海,石繼紅,金國威,等. 彩超對喉癌的臨床診斷價值[J]. 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6,7(10):757-758.
[15] 李勇,王惠忠. 高頻超聲內窺鏡在喉癌疾病診斷中的成用研究[J].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3,12(13):737.
篇5
關鍵詞:婦產科急腹癥;康復診斷;急救措施;療效比較
急腹癥的主要臨床癥狀為患者出現急性的下腹疼痛,且患者的發病突然、病情發展迅速 [1]。特別是女性患者,女性患者的下腹部又有非常多的生殖器官,器官分布復雜。對患者的病灶診斷的困難性增多[2]。目前臨床上對婦產科急腹癥患者的主要診斷依據是對患者的下腹部進行超聲影像學檢查,并根據患者的檢查結果觀察患者的下腹部是否出現積水、器質性病變等問題。本文通過對所選98例患者的臨床診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婦產科急腹癥患者。患者的年齡為18~59歲,平均年齡(48.25±6.29)歲。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通過超聲影像學檢查并最后確診為婦產科急腹癥患者,其中異位妊娠患者為30例、急性盆腔炎患者35例、流產患者26例、黃體破裂患者為7例。所選患者的臨床癥狀均為患者的下腹部出現疼痛、患者疼痛難忍,出現惡心、嘔吐癥狀。本次實驗前患者均簽署了相關同意書,本次實驗符合相關倫理學規定。
1.2方法 對患者進行超聲檢查,檢查的儀器型號為飛利浦HD11型超聲儀,在檢查前將探頭選擇為C5-2,也就是具有3.5MHz的頻率的探頭。在患者檢查前對患者進行腹部檢查前的膀胱充盈,主要的方法是讓患者大量飲水,或是在緊急情況下通過導尿管進行1%的生理鹽水的注入。當患者的膀胱狀態能夠進行檢查時,對患者下腹部的掃描檢查。并觀察患者的子宮內膜厚度、患者是否出現盆腔積液或粘連現象等。
1.3療效判定 比較不同癥狀下的患者的超聲檢查結果,并與臨床最終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計算超聲影像學檢查的準確率。準確率=檢查準確結果/診斷結果*100%。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的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在所選98例患者中,通過超聲影像學檢查診斷為婦產科急腹癥的患者為90例,另8例患者出現誤診,診斷的準確率為91.83%,其中異位妊娠患者為30例,超聲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28例,準確率為93.33%,急性盆腔炎患者35例,超聲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為32例,準確率為91.42%,流產患者26例,全部檢查確診,準確率為100%,黃體破裂患者為7例,超聲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為4例,確診率為57.14%,見表1。
3討論
婦產科急腹癥的發病原因較多,但發病癥狀大致相同,都是患者突然出現下腹疼痛,嚴重者會出現休克癥狀[3]。當患者出現休克癥狀時,醫生無法通過患者主訴觀察和判別患者急腹癥的發病原因[4]。婦產科急腹癥的主要致病因素有:患者出現異位妊娠、流產、黃體破裂以及急性盆腔炎等[5]。如果不能及時的診斷和救治,患者極易出現多個器官衰竭而導致患者死亡。通過對本文所選98例患者的臨床診斷資料的回顧性分析可以看出。在所選98例患者中,通過超聲影像學檢查診斷為婦產科急腹癥的患者為90例,另8例患者出現誤診,診斷的準確率為91.83%,其中異位妊娠患者為30例,超聲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28例,準確率為93.33%,急性盆腔炎患者35例,超聲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為32例,準確率為91.42%,流產患者26例,全部檢查確診,準確率為100%,黃體破裂患者為7例,超聲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為4例,確診率為57.14%。超聲影像學檢查能夠有效的觀察出患者的下腹部是否出現器質性病變、或是患者是否出現盆腔粘連以及子宮內膜厚度增加等癥狀,對婦產科急腹癥患者的診斷具有非常高的臨床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秀玲,庫爾米拉,德文潔,等.超聲影像學檢查技術在婦產科急腹癥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07(15):51-52.
[2]孫惠.超聲檢查在婦產科急腹癥診斷中的應用[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14,26(02):52-53.
[3]趙君萍.超聲影像學檢查技術在婦產科急腹癥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4,23:88-89.
篇6
關鍵詞:上消化道潰瘍;診斷;超聲充盈檢查法
一直以來,因為胃腸道中諸多因素如氣體等的干擾,胃腸道疾病的超聲檢查在臨床應用中受到很大局限[1],因此很長時間以來胃腸疾病的臨床診斷主要依靠于胃鏡檢查與X線檢查。在近年來超聲造影技術不斷改進下,超聲檢查在胃腸道疾病臨床診斷中逐漸得到重視[2]。上消化道潰瘍是指發生在胃與十二指腸中的慢性潰瘍,近年來其發病率呈不斷升高趨勢[3]。為探討上消化道潰瘍診斷中應用超聲充盈檢查法的應用價值,筆者選取于我院接受超聲充盈檢查法診斷的上消化道潰瘍患者94例,對其臨床資料和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0月診治上消化道潰瘍患者94例,其中男53例,41例,年齡22~53歲,平均(27.5±2.6)歲;十二指腸潰瘍59例,胃潰瘍35例;患者臨床表現為:75例患者有程度不同的上腹部不適或疼痛,8例有黑便癥狀,4例在空腹狀態下腹部有痛感,7例飯后出現典型脹痛。所有患者均展開超聲造影首診檢查,之后展開胃鏡檢查。
1.2方法 利用百勝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94例患者展開超聲充盈檢查,將探頭頻率為3.5~5.0MHz。患者經8~12h空腹后展開檢查,先將1包速溶胃腸助顯劑加到消毒杯內,將500~600ml 溫度為90℃~100℃的開水加入其中,快速攪拌直至成為均勻的稀糊狀,等冷卻到30℃~50℃時由患者飲服并及時展開檢查。患者取右側臥位或平臥位,以坐位與左側臥位為輔助接受檢查,具體操作方法為:自胃部體表展開投影,按照賁門部、胃底部、胃體大小彎、胃前后壁、胃角切跡、胃竇和十二指腸球部這一次序展開完整、連續的切面掃描并觀察,對檢查結果進行記錄。94例患者在完成超聲充盈檢查后展開胃鏡檢查。
1.3統計學分析 利用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 16.0對相關數據展開統計學分析,對計數數據進行χ2檢驗。當結果滿足P
2 結果
2.1診斷結果分析 超聲充盈檢查法和胃鏡檢查結果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以胃鏡檢查結果為標準,超聲充盈檢查法檢查結果符合率為93.62%(88/94)。
2.2上消化道潰瘍患者超聲表現分析 經超聲造影診斷的88例患者臨床表現為:①十二指腸球部潰瘍:59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經超聲充盈檢查,其中55例確診,所有患者腸壁黏膜表面均可見凹陷,其中2例患者凹陷直徑大于1.0mm,29例直徑為1.0mm~5.0mm,24例直徑在5.0mm以上。有4例患者漏診,經胃鏡檢查發現球大彎側壁潰瘍1例,球小彎側壁潰瘍3例;②胃潰瘍:33例胃潰瘍患者的潰瘍部位分別為:胃竇部12例,胃角部15例,胃體部6例,患者病變處胃壁蠕動均明顯減弱,經超聲檢查,胃潰瘍處凹陷直徑為6~28mm,潰瘍病灶壁厚度為8~19mm。經超聲充盈檢查,2例患者漏診,經胃鏡進一步檢查發現漏診患者為胃體潰瘍1例,胃竇部淺表潰瘍1例。
3 討論
消化性潰瘍是在諸多致病因子侵襲下,黏膜出現壞死性病變或炎癥,病變深度直至黏膜基層之中的癥狀,常在與胃酸分泌有關的消化道黏膜中發病。目前消化性潰瘍主要致病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多數學者認為該病主要和胃、十二指腸黏膜損害因素-自身分泌防御-修復因素間失衡密切相關,其中NSAID的普遍應用、H.pylori感染及胃酸分泌異常等均是導致消化性潰瘍發病的常見原因。
上消化道潰瘍是成年人常見胃腸道病癥,可在任何年齡人群中發病,其發病率為5%~10%,男性發病率略高于女性,主要包括十二指腸潰瘍與胃潰瘍兩種類型,其中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比胃潰瘍更為多見[4]。在本次研究中,94例患者十二指腸腸潰瘍為59例,占比為62.77%,胃潰瘍患者35例,占比為37.23%,十二指腸腸潰瘍發病率高于胃潰瘍,這與上述觀點一致。雖然目前人們生活水平及醫療保健水平不斷提高,但在現代社會競爭壓力逐漸增大及生活節奏逐漸加快下,上消化道潰瘍疾病發病率不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呈現出不斷上升趨勢。最近10年來,上消化道潰瘍臨床癥狀逐漸發展為不典型性表現,初期多為胃部不規律痛,常難以引起人們的重視,很多患者都是在發生黑便或嘔血時才去醫院就診,導致最佳治療時機延誤,因此,上消化道潰瘍仍是臨床治療的重點,在臨床中對其進行盡早診斷,及時展開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上消化道潰瘍主要發患者群為青壯年,農村中發病率比城市高。在本次研究中所選病例為22~53歲,其中25~45歲患者共75例,占比為79.79%。目前胃鏡檢查是上消化道潰瘍臨床診斷的"金標準",該方法臨床診斷準確率較高,可達100%,可確保上消化道潰瘍的及時確診,在對潰瘍愈合過程進行監測時具有有效、直觀的特點。然而同時,胃鏡檢查和X線檢查均屬于有創操作,通常會給患者造成一定痛苦與創傷,因此在上消化道潰瘍患者中接受度相對較低,特別是在基層醫院中應用十分有限。因此,在上消化道潰瘍診斷中選取一種無痛苦、安全、無創、簡單的檢查方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近年來超聲診斷儀器分辨率不斷提高和胃腸造影劑不斷改進,上消化道潰瘍中超聲診斷的符合率逐漸提高,已有臨床實踐證實其符合率大89.2%。我院在為該類患者展開檢查時,患者服用速溶腸胃助顯劑后,對十二指腸和胃部展開超聲充盈檢查,可促使胃中構成回聲均勻、相等的透聲窗,而胃腔前后無明顯聲衰減或增強表現,可將黏液及其他的回聲排除在外,對胃壁層和腔內結構予以清楚顯示,并實現對胃、十二指腸運動狀況的動態觀察。利用超聲對上消化道潰瘍癥狀展開檢查,不僅可實現對潰瘍部位、形態及深度的準確測量,確保臨床醫師可對潰瘍大小、胃壁范圍及厚度等內容有準確把握,同時超聲充盈檢查在胃底部潰瘍、高位胃體后壁潰瘍及賁門下潰瘍診斷中,具有比胃鏡與X線鋇餐造影這兩種檢查方法更高的敏感性,可對比胃鏡與X線鋇餐造影在上消化道潰瘍檢查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彌補,故而可作為臨床常用篩選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94例上消化道性潰瘍患者展開超聲充盈檢查與胃鏡檢查,發現超聲充盈檢查法檢查結果符合率為93.62%。上消化道潰瘍的超聲表現如下:①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多發生在胃小彎側壁和十二指腸球部前壁中,臨床表現主要為:病灶處腸壁有低回聲局限性隆起與增厚,中央黏膜中有破潰、中斷,表現出大小不均的凹陷,且表面附著有強回聲斑;十二指腸球部面積明顯縮小且有明顯變形,造影劑未充分、均勻充盈,存在激惹表現;②胃潰瘍:發生部位主要為胃竇部、胃角和胃小彎處,超聲表現主要是病變位置胃壁有低回聲局限性隆起與增厚,中央胃黏膜存在破潰、中斷現象,有大小不均勻的凹陷,黏膜表面附著有強回聲斑點,四周胃壁具有清楚的層次,病變位置胃壁蠕動基本消失或有明顯減弱。
在超聲充盈檢查中,有4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漏診,經胃鏡檢查確認為球大彎側壁潰瘍1例,球小彎側壁潰瘍3例,這一漏診現象和檢查者手法有關;同時有2例胃潰瘍患者漏診,經胃鏡進一步檢查發現漏診患者為胃體潰瘍1例,胃竇部淺表潰瘍1例,其凹陷直徑為3mm左右,由此可見超聲診斷在凹陷深度不足5mm糜爛性胃炎、淺表性胃潰瘍中鑒別難度較大,相較于胃鏡檢查而言,超聲造影檢查有一定局限性。通過對漏診患者進行分析,可知在為上消化道潰瘍患者行超聲充盈檢查時,超聲造影檢查對技術有較高要求,在對是否存在出血及活動性出血的檢查上存在困難。然而,超聲造影檢查較強的重復性與無創性可為上消化道潰瘍患者的隨訪及診斷提供更多信息,易于被患者接受。同時,超聲檢查可對各層結構、胃蠕動、胃壁厚度進行觀察,還可對病灶大小、位置及其和周圍臟器間的關系予以觀察,尤其是在外壓性疾病鑒別中應用價值更高。因此,在上消化道潰瘍診斷中可先選用超聲造影檢查,當遇到巨大潰瘍或關于檢查結果有疑問時,再展開胃鏡檢查。本次研究在為上消化道潰瘍患者行超聲充盈檢查時,除部分患者由于過于肥胖導致超聲檢查結果不理想外,其他受檢者在超聲掃查時均沒有發生不良反應,這證實超聲充盈檢查法在上消化道潰瘍診斷中應用時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在上消化道潰瘍診斷中,超聲充盈檢查法是在胃鏡檢查與鋇餐試驗之后客觀、有效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可彌補胃鏡與X線檢查中的一部分不足,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曉林,陳永霞,趙長艷,等.超聲在消化性潰瘍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實用醫技雜志,2012,19(8):826-827.
[2]徐柏興.無痛性上消化道潰瘍并出血124例診治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2,5(3C):93-94.
篇7
[關鍵詞] 超聲醫學;診斷;發育異常
[中圖分類號] R714.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32-0101-03
Diagnostic and clinical value of ultrasound in fetal development of abnormal
YE Haiyan1 HUANG Anqian2
1.Department of Ultrasound,Wenzho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Wenzhou 325000,China;2.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and Image, the No.1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 Hangzhou 310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ultrasound in fetal development of abnormal. Methods A total of 58 cases of fetal development of abnormal cas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fetuses with abnormal was related to the age, complex deformity was the most common deformity. Conclusion Ultrasound inspection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find fetal development of abnormal,and can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reducing the rate of live births of fetal development of abnormal.
[Key words] Ultrasound in Medicine; Diagnosis; Dysplasia
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及手術手段的不斷更新,圍產兒的死亡率已經明顯得到控制,并有所降低,但是嬰兒出現死亡的主要原因仍在于先天性畸形和發育異常,因此對胎兒的早期診斷已顯得尤為重要,為提高全民的出生人口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超聲檢查已經在產科普遍得到應用,是最方便、最安全、最有效的診斷手段[1-4]。超聲醫學為人們對胎兒醫學的認識提供了有效途徑,使得產科醫生還有孕婦自身對胎兒在子宮內的生長發育狀況進行更加全面的了解,對胎兒的器官發育情況及解剖形態進行仔細觀察,為獲取更加準確的胎兒信息提供保障。隨著對胎兒發育異常認識的不斷深化,產前超聲檢查可獲得更多胎兒器官及發育情況的信息[5-8]。超聲醫學對孕婦妊娠子宮的檢查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同時結合胎兒超聲檢查和對母體子宮血管系統的檢查、母體血清生化標記物的檢查及母親病史的采集這些項目,不僅能夠評估胎兒非整倍體染色體畸形的風險,還可對某些妊娠晚期才出現的并發癥進行評估,對孕婦和嬰兒的健康情況進行早期診斷,避免危險的發生[9]。
超聲醫學是目前檢查和評估胎兒發育是否正常的首要手段,具有操作簡便、準確率高、可重復性強等優點。本文就超聲醫學在胎兒發育異常診斷中的應用及臨床價值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間我院收治的1 523例孕婦,均行產前超聲檢查,其中58例超聲發現有胎兒發育異常。將所有孕婦按年齡段(相差5歲)分為6組,分別為≤20歲、21~25歲、26~30歲、31~35歲、36~40歲及>40歲。比較不同年齡段組孕婦的胎兒發育異常發生率的差異。
1.2 方法
孕婦采取仰臥位,進行多方位(縱向、橫向及斜向)聯合掃查,對胎兒的頭部、脊柱、軀體、內臟、四肢、胎盤及羊水狀況進行逐一觀察,常規測量胎兒的雙頂徑、股骨長及羊水量等是否在正常范圍內,利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Voluson730型超聲儀的四維模式,對胎兒顏面部、四肢及胎兒發育異常部位進行實時觀察。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胎兒發育異常與年齡的關系
研究結果顯示,孕婦在20歲以后,胎兒發育異常的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大而有增高的趨勢。尤其孕婦年齡>40歲時,胎兒發育異常的發生率高達18.18%;≤20歲組與31~35歲組的胎兒發育異常的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P>0.05);年齡>35歲組的胎兒畸形率顯著高于其他年齡組,21~25歲孕婦的胎兒畸形發生率明顯低于≤20歲組(χ2=89.36,P
表1 不同年齡段孕婦胎兒發育異常的發生率比較
2.2 胎兒發育異常的類型及其構成比
胎兒發育異常根據類型和構成比不同,見表2。超聲顯示胎兒十二指腸閉鎖造成的畸形均可見腹腔上部有雙泡現象出現(封三圖7),可能胎兒腹壁裂造成的畸形可見腹腔臟器漂浮于羊水中(封三圖8),可能胎兒內異常回聲團和室壁瘤造成的畸形,見封三圖9。
表2 胎兒發育異常分類
3 討論
3.1 產前超聲檢查的意義
目前,超聲醫學已成為臨床醫學的檢查及診斷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超聲醫學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的不斷更新,為臨床疾病的精確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技術保障[10-12]。超聲醫學除用于單純的疾病診斷外,逐漸轉向疾病治療的引導、監控、評價和直接治療等方面,并在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0,13,14]。孕婦健康檢查最重要的一步是產前超聲檢查,分為三個方面,包括常規產前超聲檢查、系統胎兒超聲檢查和針對性超聲檢查(胎兒超聲心動圖檢查和針對胎兒顏面部、四肢等的檢查)。其主要目的是排外大部分胎兒畸形,以減少患兒的出生率。
3.2 胎兒發育異常發生率與孕婦年齡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表明,21~30歲年齡段孕婦的胎兒發育異常的發生率較低,說明在21~30歲年齡段是女性最佳的生育年齡。在≤20歲年齡組可能由于卵巢發育尚未完全成熟而造成胎兒發育異常的發生率較高。>35歲年齡組的孕婦由于卵巢功能逐漸衰退,加上孕婦體質逐漸下降,致畸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且隨著孕婦年齡的繼續增加,胎兒畸形的發生率也不斷增加,可高達18.18%。說明孕婦年齡的增加對于優生優育是不利的,因此孕婦年齡對于優生優育不容忽視。
3.3 胎兒發育異常的類型及其構成比
本研究結果顯示,超聲檢查對胎兒畸形的類型可以做出較為明確的診斷,其中復合畸形最為常見(13 例) ,所占構成比高達22.41%。因而在產前超聲檢查時要全面、細致,發現一種畸形的同時還需要對復合畸形進行一一檢查,做到不遺漏。故在孕期彩色超聲產前檢查中,需要對主要的胎兒畸形類型加以排查。
3.4 超聲檢查的應用
超聲檢查有以下幾方面的應用:①超聲篩查胎兒畸形。目前通常建議在孕期進行三次產前超聲檢查,第一次檢查為早孕期(妊娠10~14周),主要目的是測量胎兒的胎齡,也可以排外一些較大的胎兒畸形情況,主要是針對無腦兒、脊柱裂及單腔心等,以確定治療方案。第二次檢查為中孕期(妊娠20~26周),此期由于羊水最多,胎兒活動度大,胎兒的結構比較清楚,可以排除更多的畸形。主要是對胎兒各臟器進行系統全面的檢查,是胎兒發育異常診斷的黃金時期。第三次檢查為晚孕期(妊娠32~36周),測量胎兒的各種徑線,以預測胎兒的大小是否和實際的孕周相符,目的是監測胎兒在宮內發育是否正常及發育成熟的程度,也可以排外一些早期不會發現或者不明顯的畸形,如多囊腎、消化道狹窄等疾病。②超聲可對胎兒生長發育情況進行監測。胎兒在不同孕周期內的大小可通過超聲進行測量,由此來確定胎兒的生長情況。在實際工作中,超聲多次測量結果的準確性要明顯優于單次測量結果,對于判斷胎兒是否發育異常可提供較為準確的依據。另外,對于孕齡的準確判定也十分重要,因為孕齡與胎兒的發育有直接關系。在孕期中,早孕的超聲檢查又顯得更加重要,主要對妊娠囊和胚胎頭臀長兩個指標進行檢查,其中常用且準確的是監測胚胎頭臀長。③超聲檢測胎盤狀態。胎盤檢測如果出現異常,會導致產科一系列并發癥的發生,如胎兒生長受到限制、早產及孕期出現大出血等,因此對于胎盤的超聲檢查必不可少也十分必要。胎盤的正常位置是附著于宮腔上部的前壁、后壁或側壁。胎盤的厚度與妊娠期的長短有關,胎盤在妊娠早期較薄,相對面積較大,可在聲像圖上觀察到胎盤是均勻附著于子宮壁上。胎盤厚度隨著妊娠孕期的進行會逐漸加厚,且面積會相對縮小。④超聲評估羊水量的變化。羊水量多少會因妊娠期不同而不同,300~2 000 mL是正常羊水量的范圍,>2 000 mL屬于羊水過多,
總之,超聲檢查在胎兒發育異常的產前診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對于胎兒發育異常的檢出率較高,對于發生畸形的胎兒可作出較為明確的判斷,并給予指導性意見,如可進行早引產處理,對優生優育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是目前產前診斷、提高人口素質、降低出生缺陷的首選方法。
[參考文獻]
[1] 向紅, 王自立, 羅江平, 等. MRI與超聲檢查診斷胎兒先天性異常對照研究[J].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1, 25(5): 480-481.
[2] 張素閣, 王惠, 牟楠楠, 等.超聲診斷雙胎妊娠并胎兒畸形的價值[J].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2, 26(10): 1005-1006.
[3] 許玉敏. 超聲影像檢測胎兒外耳發育臨床意義[J].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2, 26(4): 371-372.
[4] 黃麗卿, 楊璞. Ⅱ級、Ⅲ級產前超聲檢查對降低胎兒出生缺陷的意義[J]. 中華全科醫學, 2012, 10(5): 791-793.
[5] 涂湘紅. 胎兒單臍動脈的超聲診斷及伴隨胎兒畸形的臨床研究[J]. 中國現代醫生, 2013, 51(1): 43-46.
[6] Chasen ST, Kalish RB. Can early ultrasound reduce the gestational age at abortion for fetal anomalies[J]. Contraception, 2013, 87(1): 63-66.
[7] Guindi WE, Michel D, Gabriel C, et al. 3D ultrasound and Doppler angiography for evaluation of fetal cardiovascular anomalies[J]. Inter J Gynecol Obstetrics, 2013, 120(2): 173-177.
[8] Kouam N, Domoua AMN, Niki Z, et al. Polyhydramnios: A warning sign in the prenatal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foetal malformation[J]. 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al Imaging , 2013, 94(4): 433-437.
[9] 周朝輝, 付倩, 羅國陽, 等. 早孕期超聲篩查新進展[J]. 中華醫學超聲雜志, 2013, 10(1): 8-18.
[10] Benute RG, Nomura MY, Adolfo WL, et al. Feelings of women regarding end-of-life decision making after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alethal fetal malformation [J]. Midwifery, 2012, 28(4): 472-475.
[11] Lee IW, Chang CH, Cheng YC, et al. A review of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applications in fetal growth restriction[J]. J Med Ultrasound, 2012, 20(3): 142-149.
[12] Liao SL, Tsai PY, Cheng YC, et al. Prenatal diagnosis of fetal encephalocele using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J]. J Med Ultrasound, 2012, 20(3): 150-154.
[13] Tsaia HF, Cheng YC, Ko HC, et al. Prenatal diagnosis of fetal 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 of the lung using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ies[J]. Taiwanese J Obstetrics Gynecol, 2013, 52(1): 90-96.
篇8
【關鍵詞】 改良塞丁格穿刺技術; PICC; 靶向血管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0-0075-02
doi:10.14033/ki.cfmr.2016.10.039
超聲引導下使用塞丁格穿刺技術在PICC置管中的應用是我國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目前國內PICC置管最常用的兩種方法是采用傳統(肉眼觀察)PICC置管技術和超聲引導PICC置管技術。傳統PICC置管技術存在很多限制因素,比如要求患者的血管條件較好等因素,而超聲引導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術在PICC置管中的最大特色就是可以擴大限制因素,擁有較少的限制條件,在臨床上收益較好。國際上廣泛應用PICC穿刺技術,此種方法可以從很大程度上提高一次穿刺方法的成功率、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及降低并發癥,而且極大的符合了美國提倡的置管部位在肘關節上至腋下區域(上腔靜脈),為患者尤其是腫瘤患者減輕痛苦[1]。現筆者所在醫院將超聲引入與改良塞丁格技術聯合應用到患者的PICC置管中,觀察臨床應用療效情況,值得推廣,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收集筆者所在科2014年5-11月需行PICC置管的100例臨床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齡15~70歲,平均47.2歲,均為血管條件差的患者。其中肺癌30例,胃癌18例,乳腺癌8例,卵巢癌15例,白血病10例,結直腸癌14例,肝癌3例,腦外傷昏迷2例。應用的材料均為巴德單腔三向瓣膜導管。按照入院時間的先后順序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PICC置管。試驗組采用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行PICC置管方法。患者取完全平臥位,將超聲引導設備擺放在適當位置,調整角度,囑患者手臂外展與自己身體呈90°,然后扎上止血帶,用探頭探查肘關節以上而且最好是選擇上腔靜脈作為靶向血管,找準位置后在該位置作上標記,然后松開止血帶。操作者準備完畢后就可以穿無菌手術衣、戴無菌手套。穿戴完畢后用無菌消毒劑消毒整個穿刺肢體上臂至肘關節附近,鋪上無菌孔巾,保持探頭無菌要用上無菌探頭套。操作前準備好導針器套件,操作者手持無菌探頭緊貼皮膚垂直(操作全程必須保持此角度),探查肘關節以上內側上腔靜脈的圖像。穿刺前在超聲引導下再次評估血管,用麻醉劑行局部麻醉,將穿刺針插入導針器與分離的導針孔內,保持穿刺針的一定方向、角度,一邊觀察超聲儀屏幕一邊進針。再在穿刺點邊緣用麻醉劑行局部麻醉,擴皮刀沿穿刺點上方0.3 cm進刀以擴皮,需要檢查擴張器和撕裂性置管鞘是否旋緊,將導絲尾端穿過帶擴張器的撕裂性置管鞘沿導絲送入血管后,右手將擴張器和導絲一同撤出,左手食指和中指按壓鞘尖端處止血。將備好的PICC導管沿外鞘送入血管,導管送到所需刻度位置,核對完畢,X線攝片確定導管位置后記錄[2]。2例穿刺口局部感染,處理后正常;脫管1例,重新剪裁后正常使用。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試驗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篇9
方法:從我院2011年6月-2013年3月期間收治的患有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患兒中選取86例,回顧分析臨床資料。
結果:經檢查86例患兒中有63例先天性心臟病,7例風濕性心臟病,4例擴張性心肌病,2例肥厚性心肌病和10例無基礎心臟病。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其次是心功能不全。行超聲心動圖檢查有79例為陽性結果。
結論:患兒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基礎心臟病中,最常見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也較多見。超聲心動圖對磁診斷有益,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實用意義。
關鍵詞:超聲心動圖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心臟病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4-0041-01
感染性心內膜炎(IE)是一種因致病微生物對心內膜直接產生侵襲,引發瓣膜或心內膜出現炎性改變的疾病,其主要特征表現為伴有贅生物的形成[1]。感染性心內膜炎是一種嚴重的小兒感染性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多發于先天病,瓣膜是心臟易受累部位。近些年伴隨醫療技術的提升,IE誤診率已經顯著下降,開展心血管介入診治,雖然延長了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壽命,但同樣增加了易感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因素。感染性心內膜炎發病率呈現了逐年上升的趨勢。廣泛使用抗生素,造成臨床出現多樣性的表現以及主要致病菌發生變遷,增加了IE的早期診治難度。我院對86例感染性心內膜炎患兒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以便深入研究、認識本病,提供早期診治幫助,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3月期間收治的IE患兒86例,男31例,女55例,年齡6個月-17歲,平均(8.31±4.27)歲,患兒病程在7d-3個月期間,平均(14.6±7.2)d。
1.2方法。依據《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診斷標準(試行)》[2]為診斷標準,86例患兒均符合標準。
2結果
2.1心臟基礎病因。經檢查86例患兒中:①有63例(73.3%)先天性心臟病,其中有18例室間隔缺損(VSD),13例動脈導管未閉(PDA),4例法洛四聯癥(TOF),2例肺動脈瓣狹窄(PS)及26例主動脈瓣畸形,主動脈瓣畸形包括先天尖二尖瓣脫垂、先天性二尖瓣裂和主動脈瓣二瓣畸形等。②有7例(8.2%)風濕性心臟病。③有4例(4.7%)擴張性心肌病,有2例(2.3%)肥厚性心肌病。④有10例(11.6%)無基礎心臟病。
2.3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對86例患兒均行經胸超聲心動圖檢查并統計檢查結果。有79例(91.9%)為陽性結果,79例患兒均有贅生物。其中有34例患兒為主動脈瓣贅生物,28例患兒為二尖瓣贅生物,9例患兒為右室流出道及肺動脈瓣,5例患兒為三尖瓣贅生物,3例患兒為主動脈瓣和二尖瓣均有贅生物。患兒中有4例合并有瓣膜穿孔,2例補片裂開和1例心內膿腫。
3討論
感染性心內膜炎(IE)是治病微生物對心內膜產生直接侵襲引起的瓣膜或心內膜炎性改變,同時伴有贅生物的形成。多發在先天心臟病基礎上,具有極高的發病率與死亡率,是一種嚴重的小兒感染性疾病。近些年超聲心動圖報告結果已經成為了診斷感染性心內膜炎的一項重要依據[3]。感染性心內膜炎時,會形成細菌的入血繁殖,對心內膜或瓣膜造成侵蝕并不斷生長,導致纖維蛋白、血細胞、細菌和血小板等物質的沉著,最終形成贅生物。腱索因此受累斷裂,形成瓣膜脫垂會引發瓣膜返流;瓣膜受潰瘍影響發生穿孔也會造成瓣膜返流,而且極易在瓣周圍形成膿腫;如果贅生物脫落極易造成周圍動脈栓塞。經胸腔超聲心動圖檢測是唯一的診斷感染性心內膜炎贅生物形成的為損傷性診斷方法。利用多普勒、二維、M型超聲心動圖對本病進行檢查,可作出較明確的診斷,還能對感染性心內膜炎過程中的心臟內瘺、人工瓣膜的瓣周漏、瓣周膿腫和瓣葉穿孔等并發癥進行及早診斷。
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多存在原發心臟病變,最常見的是先天性心臟病。如患兒無原發心臟病變,則主要是因具有較強毒力的子君引發的。采用草繩心動圖診斷感染性心內膜炎可達到70%-80%的診斷率,因小兒的胸壁較薄,無顯著胸廓畸形、肺氣腫,具有較高心內結構分辨率,因此在小兒診斷中具有更高的診斷率。較大贅生物和因其形成嚴重瓣膜返流是增高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贅生物是一種感染性心內膜炎特異性表現,經超聲心動圖診斷能準確顯示出來。超聲心動圖能夠將心內贅生物大小、位置和瓣膜損害程度清楚顯示出來,是診斷感染性心內膜炎的一項重要技術方法,還可用于患兒的預后評價[4]。因此對患兒應及早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發現較大贅生物且伴有較嚴重瓣膜關閉不全癥狀的患兒,需及早進行治療,降低并發癥和死亡率。本次研究中,經超聲心動圖檢查,86例患兒中有63例先天性心臟病,7例風濕性心臟病,4例擴張性心肌病,2例肥厚性心肌病和10例無基礎心臟病。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其次是心功能不全。通過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患兒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基礎心臟病中,最常見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也較多見。超聲心動圖對磁診斷有益,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實用意義。
參考文獻
[1]孫燕,楊一辰.超聲心動圖在感染性心內膜炎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07.2(5):46-47
[2]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心血管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診斷標準(試行).中華兒科雜志.2001.39(5):310
篇10
[中圖分類號] R473.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5(c)-0171-02
白內障作為一種極為常見的視力障礙疾病,嚴重影響患者正常工作與生活,部分患者甚至失明,其患者比例較高,達到了總數的四分之一。目前,各國醫療機構針對該病的治療方法主要為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近年來,我國也在臨床上予以逐漸推廣。實踐證明,聯合該手術方式進行有效的臨床護理,可以取得更加令人滿意的效果。2011年2月―2013年2月間該院積極開展了針對該病的臨床護理路徑研究,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時間范圍為2011年2月―2013年2月。研究對象為此期間該院收治的白內障患者,共計768例(916眼)。其中男342例,女426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50.0±5.5)歲;將所有患者按照病例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384例(442眼);對照組384例(434眼)。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制定臨床護理路徑 綜合分析以往收治的該類病例相關資料數據,并召集專家組成員進行討論,優化治療及護理流程,制定符合實際的臨床護理路徑。①患者入院當天,為患者以及家屬介紹醫院的具體環境、制度、參與治療的醫護人員等,并使其初步了解治療的具體過程以及具體作用,藥物使用大概等。同時對患者進行初步的身體檢查。②患者進行手術當天,對其進行常規的術前檢查,并介紹好術前注意的相關問題,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安排醫生進行手術,術中術后注意觀察。③患者出院當天,為其講解術后有關注意事項,用藥注意事項和飲食等,對患者各項有關體征進行檢查,注意觀察眼部變化情況,填寫好相關記錄[1-3]。
1.2.2 臨床護理實施 對所有患者均進行整體護理。對照組按照傳統模式進行護理;觀察組則從入院當日就著手實施標準化臨床護理路徑。對兩組患者的術前等待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以及治療滿意度等因素進行對比分析[4-5]。
1.3 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3 討論
臨床護理路徑這種方式,涉及到醫療手段、護理過程以及其他相關的醫護人員,同時還要形成科學的診斷及治療過程、針對具體的治療方式設置相應的醫療服務項目,同時還要跟進治療時間和進程,設計好流程表,最終以圖表方式,直觀地對患者提供檢查、治療、護理等標準化服務。這一方式,可以準確把握治療時機,盡可能降低醫療費用和提升醫療效果。
臨床研究數據表明,白內障具有極高的發病率,占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都患有該病。治療該病,超聲乳化摘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已經成為一種最為有效的方式,再配合臨床護理路徑,則可以有效提升治療效果。該院進行了對比研究,發現,實施臨床路徑的患者的住院天數由(6.25±1.3)d縮短到(3.21±1.0)d,住院費用由(4887.46±357.40)元下降到(3407.35±301.20)元;同時,患者的滿意度由92.44%提高到98.17%。這一結果表明了該方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