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乳化和小切口治療白內障的療效

時間:2022-06-09 15:41:40

導語:超聲乳化和小切口治療白內障的療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超聲乳化和小切口治療白內障的療效

白內障是眼科常見疾病,常因外傷、局部晶狀體營養障礙、年齡等因素而使晶狀體代謝不良,從而損傷囊膜、改變其通透性,造成晶狀體蛋白質變性。小切口囊外摘除術和超聲乳化術是臨床治療硬核白內障的常用術式,本文對比分析兩者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硬核白內障患者100例。將其按治療方案不同分為試驗組與參照組,每組各50例。試驗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58~88歲、平均(73.4±3.5)歲,疾病分級:Ⅳ級42例、Ⅴ級8例;參照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57~89歲、平均(73.2±3.4)歲,疾病分級:Ⅳ級44例、Ⅴ級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參照組采用超聲乳化術治療:常規麻醉、消毒鋪巾,于11點位置作透明角膜切口,側切口做好后,向前房注入粘彈劑,環形撕囊處理;待水分層、水分離后,將晶狀體核采用超聲乳化技術吸出,徹底清除殘余皮質,拋光處理晶狀體后囊膜,在囊袋、前房中注入粘彈劑,將人工晶狀體植入,切口無需縫合。試驗組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術治療:常規鋪巾消毒處理,麻醉藥物為0.4%奧布卡因;結膜瓣以穹隆為基底,之后鈍性分離至后方,采用一次性注射器的針頭在角膜緣后1mm處以一字型切口切開鞏膜板層,利用三角刀向角膜方向將鞏膜瓣潛行分離,形成隧道切口,并在角膜內利用三角刀在前房做一切口,對于無眼底紅光反射,晶狀體核較大硬度者,可采用吲哚青綠稀釋液對晶狀體前囊膜染色;將粘彈劑注入前房,撕囊時呈環形,待水分層、水分離后,將晶狀體鉤住,并旋轉、輕挑晶狀體,將晶體核從囊袋中娩出;適當擴大鞏膜隧道切口,采用晶體顳對隧道下唇輕輕按壓,從前房將晶狀體核鉤住后脫出,徹底清除殘余皮質,并在囊袋、前房中注入粘彈劑;將人工晶狀體植入,清除多余粘彈劑,檢查切口閉合情況。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后1d、1周、3個月的散光度、視力水平及并發癥發生率。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術后散光度比較試驗組術后1d、1周、3個月的散光度分別為(0.8±0.1)、(1.8±0.5)、(1.5±0.5),參照組分別為(0.9±0.2)、(1.8±0.7)、(1.5±0.4)。兩組術后各時間點的散光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2.2兩組術后視力水平比較試驗組術后1d、1周、3個月的視力分別為(0.5±0.1)、(0.7±0.2)、(0.9±0.2),參照組分別為(0.4±0.3)、(0.8±0.2)、(0.9±0.3)。兩組術后各時間點的視力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2.3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試驗組:纖維素樣滲出1例、后囊膜渾濁2例、角膜水腫2例、色素沉著晶體表面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4%;參照組:虹膜粘連2例、纖維素樣滲出3例、后囊膜渾濁4例、黃斑囊樣水腫4例、角膜水腫3例、色素沉著晶體表面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0%。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超聲乳化術是治療白內障的常用術式,其通過超聲將晶狀體粉碎并吸出,臨床治療效果好,患者術后視力恢復快,術源性散光小;但乳化時間相對較長,且能量較高,所以極易對角膜組織造成損傷,從而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此外,手術費用較高,使用設備昂貴,在基層醫院的推廣度較低。小切口囊外摘除術作為一種新型的手術方式,在白內障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該手術切口長度約4mm,可利用鞏膜自身張力,不易漏出房水,自閉性較好,無需縫合切口,且散光度小,患者術后視力恢復好,同時不會損傷角膜,所以術后并發癥少,安全性更高[1],利于基層醫院推廣。本文采用的兩種術式均可發揮較好的治療效果,均可有效改善患者角膜散光度和視力水平。但從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來看,小切口囊外摘除術更具優勢。綜上所述,應用超聲乳化和小切口囊外摘除術治療硬核白內障的療效相當,但小切口囊外摘除術的術后并發癥更少,安全性更高,值得進一步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袁霞.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與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對硬核白內障的效果對比[J].山西醫藥雜志,2019,48(5):575-577.

作者:李振 單位:中國醫科大學第八臨床學院鞍鋼集團公司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