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一學習材料范文
時間:2023-03-31 01:15: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目一學習材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校訊通”;學生認同度;移動學習;需求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10―0026―06
隨著“校訊通”的普及和推廣,甘肅地區許多中小學都開通了此項業務?!靶S嵧ā碧峁┝似桨捕绦拧⒓倚;印⒂H情電話、移動教務等服務,不僅為教師、家長和學生提供了便捷的溝通渠道,也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
為了及時掌握“校訊通”業務的應用現狀以及學生對移動學習的潛在需求,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移動信息技術助力教育信息化研究”課題組于2010年4月6日至23日,相繼在甘肅省白銀、蘭州、金昌等地市中小學深入開展了實地調研訪談活動。課題組根據校訊通的功能和業務設計了《移動信息技術助力教育信息化――學生用戶調查問卷》,問卷在正式實施時,充分考慮了地區、學校、年級等差異性,采用分群抽樣的辦法抽取了甘肅省白銀市、金昌市、蘭州市等12所學校,共計發放問卷600份,收回有效問卷561份,另外還選取一些學生,進行了面對面座談、個案訪談,并對訪談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記錄和分析。
一 學生樣本的基本情況
學生是“校訊通”使用影響的最終對象,也是本次調研的主要變量。在回收的學生問卷中填寫性別一欄的學生人數為554人,缺失7人,其中男孩為257人,占總人數的45.8%;女孩為297人,占總人數的52.9%;男女比例分布為1:1.16,學生性別比例比較平均,符合抽樣研究的隨機性。
在回收的學生問卷中填寫年級一欄的學生人數為557人,缺失4人,被調查對象分別分布在九個年級。調查人數較多的是五年級、六年級和初一。
二 學生對校訊通與移動學習的認同度
(1)學生最認可的“校訊通”業務是緊急情況下與家長聯系、完成作業和獲得更多學習資源
在對于“校訊通”業務的認同度方面,對“校訊通”積極正面的選項,學生“完全同意”和“同意”的合起來分別達到了六成以上(見表1),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d.讓我在緊急情況下更便捷地與家長取得聯系”、“f.讓我的作業完成率更高”、“g.我可以及時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這反映了學生對校訊通的業務的普遍認可。
對負面的兩個選項i與j,有25.1%的學生擔心校訊通的使用會使自己失去隱私,28.2%的同學不喜歡老師經常向家長通報在校的情況。這提醒校訊通在提供服務時要對學生必要的成長隱私空間進行考慮,不能完全扼殺對學生自我成長精神的培養。由統計可見,大多數學生認為“校訊通”業務對自己有幫助,業務存在有價值。從訪談中也能發現學生對“校訊通”業務的認可,他們認為:“校訊通業務方便了父母跟老師的溝通,支持將一些在校的基本信息如考試情況、成績單、到校情況、在校表現等發給家長?!?/p>
(2) 六成以上的學生對移動學習感興趣
學生對“通過手機上網的方式,隨時隨地瀏覽學校的專題學習網站,下載有關的學習資料,進行閱讀”的學習方式認同的達到了74.8%,說明學生很喜歡用移動設備獲取資源,進行相關學習。
如果“通過手機上網的方式登陸學校的專題學習網站,就某個感興趣的學習問題發表自己的疑問、意見和見解,并可以隨時收到學校老師或者其他同學的回答和評論”,有70.4%的學生表示支持這種應用方式。也有20.8%的學生對這種應用方式持無所謂的態度,有8.8%的學生持反對態度??傮w而言學生對移動學習的這種應用方式還是比較支持的。
如果“參與到不同的學習興趣小組,通過手機等移動學習系統,借助于學校專題學習網站,和小組伙伴在真實的自然情境中一起討論、協作、探索自然科學的奧妙”,愿意的學生達到了70.3%,其中有36.9%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
如果“通過移動學習系統,隨時就學習、生活以及和伙伴們交往的煩惱問題向父母或喜愛的老師、心理輔導員老師傾訴和交流,并能夠即時得到他們的幫助”,愿意的學生有68.1%。
如果“通過移動學習系統,隨時將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拍成照片、視頻到自己的博客上和其他伙伴分享”,愿意的學生占60.1%,其中有31.1%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
如果“通過移動學習,隨時隨地下載老師的教學要點或教學視頻片段,就某些知識點重新學習”,愿意的學生高達74.7%,其中有38.8%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
如果“直接把家庭作業到學習網站,并及時了解到老師對作業的評改意見”,愿意的學生有59.4%,有28.7%的學生對這種應用方式表示無所謂,有11.9%的學生表示反對。
通過對問卷分析可以看出,學生對利用移動信息技術設備進行移動學習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和需求,在學科課程學習中他們非常愿意和渴望使用移動學習的各種資源和工具。
三 學生對移動設備的使用情況
(1) 高年級學生手機擁有量大于低年級學生
關于手機擁有量的問題,在被調查的561人中有548人回答,其中擁有手機的人數是223人,占有率是40.7%。根據B/A值不同(B/A值是指這個年級“擁有手機的人數占擁有手機總人數的比值”與“年級的人數占被調查總人數的比值”的比,B/A值越高說明這個年級的手機擁有量越高),手機擁有率從高至低的年級是初中二年級(2.29)、高中二年級(1.98)、高中一年級(1.69)、小學六年級(1.20)、初中一年級(0.89)、小學五年級(0.75)、小學三年級(0.42)、小學二年級(0.40)、小學四年級(0.33)(詳情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小學階段手機擁有量最高的是小學六年級,小學五年級次之。這兩個年級擁有手機量比較高。而小學一年級至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手機擁有量比較低;在初中階段,初中二年級的手機擁有量最高,在所有調查的年級中擁有量最高,比值超過2.0;在高中階段各年級手機擁有量相差不大,但是擁有量都很高,都超過1.50。由此可以看出,中學學生手機普及率高于小學,在手機等移動設備上開展移動學習,中學可行性高于小學。問卷調查中有325人沒有手機,占調查總人數的59%。在沒有手機的被調查者中,70%的人希望擁有一部手機,主要理由是能夠與他人溝通。30%的不希望擁有的人主要認為有手機會影響學習。
(2) 學生經常使用的移動數字設備是手機、MP3系列、筆記本電腦和數字學習機
從統計的數據來看,學生經常使用的移動數字設備是普通手機和MP3/MP4/MP5/Ipod中的一種,其次是筆記本電腦和數字學習機。其他的數字設備如3G手機、上網本和個人數字助理學生是很少使用的。手機作為溝通的工具是必備的移動數字設備,占40.7%,MP3等播放器也是學生喜歡的數碼產品,占有量為32.6%,筆記本電腦的擁有率為22.3%,數字學習機為23.4%。這些設備是學生最常用的數字設備,價格比較便宜,一般的家庭都能夠承受。為了孩子的成長,許多家長愿意為孩子購買,但是有些家長為孩子購買了設備后,并不知道怎樣使用,所以不能給孩子以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3) 學生常用的獲取資源和信息的工具占前三位的是筆記本電腦、普通手機和數字學習機
對于學生常用哪些工具來獲取信息,一般來說學生常用什么設備,那么他獲取資源和信息一般就是用這些設備,但是順序是有變化的。學生常用的獲取資源和信息的工具占前三位的是筆記本電腦(23%),普通手機(22%),數字學習機(18%)。
眾所周知,只要能夠與互聯網聯通,那么就能夠獲取海量的網絡資源,筆記本電腦,特別是近幾年興起的上網本,基于其功能完善,性價比良好、市場銷售額逐步擴大等原因,成為小學生主要的資源獲取工具。除了筆記本電腦之外,手機也能夠通過GPRS等形式與互聯網聯通。調查中,手機是第二大獲取信息和資源的工具。
可見,能與互聯網接入的移動終端都是大家喜歡應用的,也是最有可能應用和開發移動學習的工具,只要能夠滿足隨時隨地的學習,充分實現互動,就可用于移動學習。雖然3G手機的占有率比較低,但是隨著3G技術的發展,3G設備、iPhone\iPad等便攜式產品將是移動學習設備的發展趨勢。
(4) 開展移動學習要改變學生僅將手機等設備作為通訊娛樂工具的觀念
在調查問卷設計的10個手機使用的業務功能中,最普遍使用的是打電話、收發短信、玩游戲和聽音樂這四項傳統的業務。而“向其他人請教學習問題”和“查單詞、生字”這兩項是經常使用、偶爾使用和從不使用平分秋色。收發彩信、瀏覽網頁、在線課程學習和下載課程學習資源只有一部分人經常使用,甚至有少部分人幾乎天天使用。說明在移動數字設備上開展移動學習已有一定的基礎,但是要改變學生將手機等設備僅僅作為通訊娛樂工具的傳統觀念。
(5) 大部分學生在空閑時間使用手機
學生在使用手機的時間上,大部分人選擇的是“寫完作業后的空閑休息的時間”,占61%。緊隨其后的是“在家學習時”和“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分別占13%和10%。這說明手機等移動數字設備更適合學生在生活中、在空閑時間、在零碎時間非正式學習。
四 學生對移動學習的需求分析
(1) 學生最希望通過手機獲取的信息內容是課外讀物和課程學習
不同的人群的關注點不同,想獲取的信息也不同。學生希望通過手機獲取最多的信息內容是課外讀物和課程學習。不同性別的學生對通過手機獲取的信息之間差異不顯著(表3),男生最想獲取的信息是課外讀物,占到23.3%,而女生最想獲取的信息也是是課外讀物,占到25.1%,但是相比之下男生比女生更愿意獲取娛樂游戲方面的資訊。
不同年級的學生對想獲取的信息差異性顯著,小學學生最愿意獲取的信息內容排在前三位的是,課外讀物,課程學習和娛樂游戲,而初中和高中學生最愿意獲取的信息內容排在前三位的是課外讀物,新聞資訊和生活百科。這反映了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己周圍社會環境的變化,因此,在設計移動學習內容時,小學階段要考慮娛樂性,更多的采用“娛教”的學習內容形式,而在初中和高中要逐漸注重學科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2) 七成以上學生愿意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接收與課程學習相關的學習資料
移動學習能夠給學生提供任何地點、任何時候、任何方式的學習,學生對通過移動設備接收與課程學習相關的學習資料的態度,反映了他們對移動學習的需求。從圖2中我們可以看出,73.82%的學生愿意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接收與課程學習相關的學習資料,不同性別的學生對通過這種方式學習的認同趨于一致(表4)。不同階段的學生對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下載資料的方式都表示愿意與接受,小學生達到了75.3%,初中生達到了76.5%,高中生達到54.8%。
(3) 大多數學生希望通過手機或其它移動設備接收需要預習的課程內容和學習要點
在回答問題的537名學生中,對通過手機或其他移動設備接受需要預習的課程內容和學習要點的學生達到了395,有33.76%的學生完全贊同,有39.11%的學生贊成,兩者所占的比例相加達到了72.9%(圖3),所以學生是很愿意利用手機來進行課程內容和學習要點的學習的。其中女生比男生更愿意通過這種方式接收需要預習的課程內容。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對通過這種方式獲取課程內容的方式的態度逐漸降低。
(4) 小學階段最愿意獲取的學習材料形式是視頻,而高中階段是文字材料
不同形式的學習材料呈現形式,對學習效果有不同的影響,根據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學習應該從生動直觀到抽象思維發展。教學應該從具體經驗入手,逐步抽象。在“你喜歡在手機上使用哪些形式的學習材料”選項中,選擇視頻的為49.6%,選擇文字的為47.6%,選擇動畫的為40.5%,選擇圖片的為26.1%,選擇聲音的為25.5%。
視頻是大家最喜歡的學習材料呈現形式,因為視頻和上課一樣,有聲音和圖片還有文字相結合,給學生呈現的信息比較多。學生觀看視頻學習就像和在真實的課堂中一樣;而文字是排在了第二位,僅次于視頻并且和視頻相差無幾。文字是傳統的信息表達形式,學生都習慣通過文字來獲取信息,所以排名仍然排在前列,這為開發移動學習資料提供了可能。
作為圖片和聲音相對于前三項就顯得差些,因為圖片和聲音給大家提供信息的形式是單一的,并且視頻包括圖片和聲音,因此效果比單一的圖片和聲音有很大的優勢。
統計分析發現,不同階段的學生對希望獲取的學習材料形式不同,小學階段最愿意獲取的材料形式是視頻,而高中階段的學生最愿意獲取的學習材料形式是文字材料。
不同性別的學生對學習材料的形式的認同度不同,男孩最想獲取的是視頻,占到了27.7%,女孩最愿意獲取的是文字材料,占到了24.95,這反映出不同性別的學生對信息的呈現形式的喜好存在顯著差異。
(5) 學生希望自己需要的時候用手機查詢學習資料,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設定時間段發送
學生認為發送學習資料的時間為自己需要的時候用手機上網查,占到了38.6%,其次是根據自己的習慣設定時間段發送,占28.4%(表5),所以移動學習要提供盡可能豐富的學習資源供學生在需要的時候查詢,并且要根據學生的習慣發送學習內容。不同階段的學生對發送資料的方式差異顯著,隨著年級的增高,他們最不愿意接收的方式就是系統隨機發送,高一學生愿意接收的僅為4.2%,高二學生為7.1%,同比小學四年級為18.2%,六年級為19.9%。不同的學生性別對發送資料的方式差異性不顯著,都最愿意在需要的時候用手機上網查詢,男孩為40.8%,女孩為36.9%。
(6) 學生基本接受通過短息的方式進行交互式測試
基于課堂教學的交互式測試對鞏固知識,提升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這種交互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及時反饋,然后讓學生有針對性的復習鞏固所學內容。在調查中發現,65%的學生愿意通過短息的方式進行交互式測試(表6)。不同階段的學生對交互式測試的認同度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減弱,高中學生對此大多持無所謂和反對態度,說明不同階段的學生學習的方式和對學習內容的接收形式有顯著的差異性。不同性別的學生對通過交互式測試,鞏固所學內容,及時獲取反饋信息的認同度趨于一致,65.4%的男孩,66.8%的女孩對這種方式表示愿意接受。
(7)學生希望通過移動設備接收知識點和學習重點
不同的學習材料,在學習過程中有很大的輔助作用,能夠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希望獲取最多的學習材料是考試的知識點,占到了23%,其次是學習重點。所以移動學習要盡可能把學習內容簡化為學習重點和知識點傳輸給學生(圖4)。
(8)學生最愿意通過移動設備學習的科目是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
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特性,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學科重視思維推理能力,語文、思想品德等學科重視概括、識記,英語學科則重視日常練習交流能力。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最愿意通過移動設備學習的科目是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但所有課程之間的顯著性差異不大(圖5)。
相比之下,不同階段、不同年級的學生喜歡通過移動學習學習不通的科目,之間差異性顯著,小學高年級學生最喜歡通過移動學習學習的科目是語文,其次為數學和英語。初中生最愿意學習的科目為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高中學生對通過移動學習最喜歡學習的科目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高一學生最喜歡學習的科目為數學,高二學生最喜歡學習的科目為英語。不同性別的學生對通過移動學習學習的科目存在顯著性差異,男生喜歡學習的科目為數學,占到了27.5%,女生喜歡學習的科目為語文,占到了24.9%,這表現出男女生由于性別的差異,喜歡的科目明顯不同,男生更加喜歡學習抽象思維型的科目,而女生則喜歡學習背誦,記憶類感性科目(表7)。
篇2
1. 做好復習準備工作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說無論做什么事,都要事先做好準備。期末考試也是一樣,要想取得好成績,就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在復習前,我們應該至少完成如下三方面的工作:明確復習內容,收集復習資料,制定復習計劃。
期末復習包含三個方面:一是查漏補缺;二是知識系統化;三是強化記憶。為此,我們應根據各科知識特點,明確自己的復習內容。例如七年級上期語文復習就可分為字音字形、文學常識、課內閱讀、課外拓展、作文等幾個部分;生物科按章節為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細胞、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三章。
收集復習資料就是將一學期使用過的各種學習材料收集整理好,如課本、練習冊、考試卷等,避免出現復習時因翻找資料花去了大半時間情況。有的同學由于找材料弄得心煩意亂,情緒被影響,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果,因此準備資料一定要做到及早、完備兩點。
制定好切實有效的復習計劃是高效復習的關鍵。同學們可以制作一個表格,并用數字列出每項學習任務的順序,確定具體的復習任務及完成時間以(七年級上期為例,如表所示)。
2.要突出知識的全面性與重難點
將知識的系統化是復習的一大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復習是必須注重知識的全面性。所謂全面性就是復習時不留死角,要將課本內外學習過的知識點都復習到,即使是課文下面的小注釋也不能輕易放過。重難點則包含科目本身的重難知識點和一些科目間的聯系。
3.貴精不貴多
兵法精粹在于集中兵力,各個突破,強調“傷其十指頭,不如斷其一指”。在復習中我們可以此為借鑒,每次復習只圍繞一個中心內容來進行,對這個中心知識點做到全面、透徹、融會貫通。
復習時,要看、要想、要寫、要查資料等,是比較費時間的。因此,需要一個比較集中的時間和比較安靜的環境,否則,就會影響復習的效果。平時找個比較集中的時間很困難,可以采用把分散的時間集中起來使用的辦法。
4.科學安排復習時間,做到勞逸結合。
復習任務繁重、時間緊張,有些同學因為平時不努力,只好熬夜學習,弄得第二天上課沒點精神,真是得不償失。因此大家在復習時要科學的安排時間,做到勞逸結合。
每天的復習,應遵循先易后難,文理交叉的原則。如每天早上讀半個小時語文或英語,然后做數學練習,做到文理科內容交替學習,這樣大腦不容易疲勞,學習效率也高。當然,你也可以從自己喜歡和擅長的學科開始復習,容易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幫助消除畏難情緒。接下來,學習就會順利多了。此外,還應參加些體育運動,如每天早上晨跑十幾分鐘,星期天下午打打球等。因為適當的體育鍛會精力充沛,學習效率更高!
篇3
關鍵詞:語文學習;閱讀;特點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9-0022-01
一、引言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學習能力的綜合體現,一個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取決于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而基礎則是閱讀能力,并且語文是重要的學習工具,閱讀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對其它科目了解能力的程度,學習好語文閱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要提升語文閱讀能力,就應該了解語文學習的特點。教學是教與學的結合,那么教學的特點應該既有教的特點,也有學習的特點,本文主要語文學習的特點。學習的特點總體上既有很強的參照性,所以學習的特點主要表現在語文閱讀過程的對比上,而教書的特點則主要在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故教書特點主要在于分析思維的引導上。
學習是新事物的認識,是對學習對象認識的增加和認識對象的深化兩個方面,如果說小學學習認字是學習對象的范圍擴大,那么閱讀則無疑是學習對象的深化。深化需要不斷強化認識的深度,認識的清晰度,而這些主要來源于對客觀對象的對比分析,聯系與區別的分解。故比較策略則成為語文閱讀能力提升的主體。比較閱讀就是圍繞相互比照學習的多種信息,在開放的資源環境下形成一個比較的認知的場景,對多種材料能夠進行有序而合理的分析和整合,發現相同點和不同點,更好的調整自己認識的一種學習方法
二、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特點
目前學生學習很少進行總結,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注重學習和學生結果,很少注重學習過程,而實際上,學習過程真正決定學習結果。閱讀的學習過程可以通過分析其對比特點來分析,從而有利于學習過程的清晰度。比較閱讀策略,則主要是針對學生提高語文學習過程和方法服務。從總體上看,比較閱讀策略有可控性、針對性、多元性等特點。
(一)語文閱讀過程具有可控制性
比較閱讀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自主閱讀基礎上具有篩選、分析、鑒別、概括材料的能力,使得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行為能力得到進一步鍛煉和加強,培養求同求異的思維能力、知識遷移的能力、建構知識的能力和創新思維發展的能力。
因為語文可供閱讀的材料是比較復雜的,很多雜亂信息僅僅在表象上反映出或多或少的關系,并且還不夠特別緊密,為了使得比較可行并保證能得出新的結論,這就需要學習者對所學材料進行剖析,并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推斷材料所指的真實含義,根據真實信息進行合理的推理,進行重新編碼和組合,使得比較的內容條理化、意義化、深刻化,從而形成新的學習材料,加深對事物的本質認識,促進知識的理解和保持。由于這一切是在已有知識和比較材料的范疇內進行的,因此便于學生駕馭和教師的指導,即可以有效的控制學習的進程和質量。
(二)語文閱讀過程具有針對性
比較學習往往具有明確的問題指向,有意識地針對問題來設計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是在問題狀態下展開的。如閱讀古典詩詞常常會遇到用典的問題。由于古典詩詞中用典的普遍,涉及的范圍廣,類型不同,含意各異,形成閱讀困難,用典就成為影響詩詞學習效果和理解質量的最大問題,因此需要獲得與此相對應的學習方法來解決。由于有明確的問題做導引,選擇比較學習策略,將用典的詩詞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互相之間進行比較,找出用典相同性和差異性,掌握它的規律、意義和用法,就可以將用典的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以后遇到此類問題就不會再成為學習的障礙。在語文教學中,比較學習的有效與否,首先取決于比較的問題是否明確,其次取決于比較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再次取決于問題的多少、大小、難易是否合適。比較的問題越明確學習越有興趣,比較的問題越有價值,學習的質量就越高,比較的問題難易、大小、多少和學生的實際水平越相貼近,效果就越好。由于比較學習主體的學習意識完全被激活,因此,更容易激發學習者的創造性。
(三)語文閱讀過程具有多元性
多元性是指在進行比較學習時,相同的事物在不同文本、不同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表征和內涵,導致理解的結果可能是不同的、多樣的。比較學習的學理基礎是材料之間的相關性,即可比性。可比性為學生比較學習提供了一種可能和前提。學生面對比較材料一般會產生一種預期的假設,當在比較中獲得多角度、多語境中認識相同事物的他者眼光,這種預期的假設或被證實是正確,或被證實是錯誤的,促使他們不斷嘗試更換理解作品的角度,產生新的發現、新的啟示,形成多元解讀的局面?!斑@對于打破既有的思想束縛和認識局限,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和信息容量,更新知識結構,培養學生一種觸類旁通的辯證比較思維能力都有很大的現實意義?!?/p>
篇4
關鍵詞:課堂教學,中職英語,學習動機,主動學習
俄國文學泰斗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中職英語作為中職生學習各專業必修的基礎文化課,有利于促進學生掌握職業技能,對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有著重要作用。然而,以近年來的實際教學現狀來看,中職生中大部分對英語學習沒有興趣,英語基礎薄弱,語言技能較差。中職學校的英語教學面臨著一種前所未有的局面:教師難教、學生難學。本文結合中職生英語學習現狀,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心和潛能培養中職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做以闡述。
一、 中職學校英語教學現狀
中職學生是剛從義務教育階段時期走出來,他們因受義務教育階段被動學習的影響,其學習習慣還停留在被動學習的層面,大多學生在等待、觀望、不知所措。這無疑是教好中職英語的一大障礙,阻礙著學生深入英語學習。
二、中職英語教師如何利用課堂教學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
愛因斯坦說得好:“對一切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英語學習也如此,沒有興趣根本談不上主動和積極。構筑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技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激發和培養對英語語言學習的興趣,是英語教師需要解決的首要教學難題。以下是結合英語語言的學科特點和中職學生的實際,對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的興趣的課堂教學技巧嘗試。
(一)培養閱讀英語小環境,激活學生自主學習潛能,培養自主學習的趣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提高英語水平的重要一環。朱純認為興趣不是與生俱來, 而需要經過后天培養發展。大量教育實踐表明,只要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有興趣就可以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英語課堂材料的內容能喚起學生的興趣就將有助于進行閱讀教學。 一旦培養起學生閱讀外文的興趣,學生的閱讀水平將會迅速提高,英語口語能力也隨之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也順理成章的被激起。因此,英語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選取恰當的英語學習材料。首先,選取的學習材料難度適中,符合學生的英語實際水平和年齡特征,要適合學生的“知識和智力水平的最近發展區”,讓他們學有所得,不斷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并使這種情感成為他們繼續學習的內驅力;其次體裁多樣,題材豐富。這樣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增強學生適應各種教學材料的能力。最后,還要注意知識性、趣味性和目的性相結合,如在教授Welcome Unit時,關于Numbers、Time、Date、Color、Shape的內容做了很多游戲,而在教授The Alphabet時就通過搜集穿插了字母歌,并要求學生一定要學會這首歌。傳統的媒體比如書、報和雜志等可提供適合學生課外閱讀的材料。利用新的傳播媒體―――互聯網, 也可采集到大量的英語材料。同時應鼓勵學生留意廣告、說明書、標語牌、商業性雜志和影視節目中的英文字幕等隨處可見的英文作即興學習英語。
(二) 創新教學形式,提高語言知識水平和文化背景知識,豐富自主學習的手段
英語能力的提高不僅需要一定的語言知識,即學生應該掌握一定的詞匯量以及必要的語法知識,還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和生活知識。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決不能與學習社會文化知識割裂開來。語言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習英語過程就是我們了解不同文化差異的過程。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 如:安排學生看由Tom Hanks主演的美國大片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圖不眠夜),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等有聲資源,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又優化了英語教學環境,營造出較自然的英語教學氛圍。同時還可以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他們的主動意識。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都會有很大的促進和幫助。
(三) 培養學生養成閱讀英語的習慣,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訓練
中職學校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對英語科目的學習技巧和策略了解很少。而對閱讀策略的相關研究表明:英語水平相對低的學生通過策略的培養可以提高他的技巧從而提高學習水平。因此,加強對學生過程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調整學生的學習習慣, 加強學習策略的正確引導和培養英語語言學習技巧。 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求平時多讀,背誦精彩段落和文章,以培養語感。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不良習慣,做到不回讀,不聲讀,不點讀等,這樣加快閱讀速度,提高理解的準確率。除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外,也要掌握正確的學習策略和技巧。針對不同的文章采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不同的策略;教師要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閱讀方法 ―---略讀、掠讀、精讀及批判性閱讀,教師在分配學生閱讀任務時,應指導建議學生選用什么樣的閱讀方法,以便學生更好地閱讀, 更快地提高閱讀能力。
三、 小結
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要求學生學”轉變為“學生要學”,達到學生真正愿意主動學習英語的習慣
參考文獻:
[1]張紅艷. 高職英語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8.
[2]劉丹.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
篇5
【關鍵詞】課件 演示 多樣性 交互 反饋
多媒體信息手段是為實現教學任務,完成教學目的服務的。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信息手段決不是標新立異,更不是搞形式主義,而是為實現教學手段的最優化,以提高教學手段和效率,使學生學到的東西多些、快些、好些。
一、注重教學實效,因課因人因地制宜
無論什么科目,一堂課的內容可能是一些相關知識的集合,因此必須注重課堂中知識傳授的整體性、連續性,這一點必須在課件中體現出來。一般來說,課件中應包括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素材、練習三大部分,課堂教學內容是課件中的主干部分,相關素材用來豐富、補充說明教學內容中難以理解的部分,練習則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部分。如果在課件中缺少其中的某一部分,就會給人以比例失衡的感覺,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另外,在課件制作過程中,也要注意知識的層次性,使其條理清楚、循序漸進,這樣不僅從外觀上看脈絡清晰,同時也能適合不同水平的學生。
二、發揮多媒體的演示功能及對材料的處理功能
數學教材中,有些內容比較枯燥抽象難以理解,盡管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還是不知所以然。很多時候,如果直接將客觀事物擺在學生面前,雖然做到了教學的直觀,但不利于教學的展開――因為數學知識是抽象的,現實生活并不等于數學。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對學習材料進行數學化處理,可以適時利用電教媒體將教材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從而增強數學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這樣才能更好地促使學生建構科學的數學概念。如在教學“正方體、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時,通過電教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目睹長方體或正方體的一條棱通過移動和相對的棱可以完全重合,從而得出“長方體或正方體相對的棱平行且相等”這一結論。這既強化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又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利用電教媒體以動態的效果將抽象內容直觀形象的展示給學生,學習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又如,在《圓的畫法》的教學中,可先讓學生觀察一條線段繞一個端點(定點)順時針旋轉,直至另一端點掃出一個圓,讓學生初步感知圓的形成過程。接下來,將畫圓的步驟分解展示給學生,使學生獲得畫圓的完整信息。這樣,學生就會牢牢記住畫圓的每一個步驟和要領。借助多媒體還能將那些看似靜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動起來,從而使學生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系,促進對知識的理解。
三、表現手法的多樣性
課件的制作涉及到多種不同的科目,由于不同的科目有其各自不同的特點,因此在表現手法上就有不同,各科目應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最能體現教與學的手段、方式。如語文學科中,可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畫面,給人以直觀性且從中使學生得到審美教育;又如理科學科中如能將枯燥無味的函數圖像、分子運動、物體運動規律等內容模擬動畫,則直觀效果更好,學生也更易于理解;再如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如能用大量現實素材轉化成數字信號在課堂教學中加以應用,勢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一些傳統的教學手段,如圖表,地圖等,完全可以將其電腦化處理后融入課件中,這樣也能不浪費過去的一些教學資源。
四、加強課件與學生之間的交互作用
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之后,學生常常被眼花繚亂的課堂教學所吸引,然而在現代教育技術的環境中,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卻被抹殺了。這與我們的素質教育宗旨是相違背的。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們必須盡快找到課件與學生之間的結合點。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通過課件中的練習與反饋這一環節,但這還不夠,因為它并沒有達到多媒體技術的不可替代性與充分發揮學生創造能力的效果。在這一方面,今后將作進一步多方面的嘗試以期達到師生共同發揮創造力的目標。
五、發揮多媒體的反饋評價功能
篇6
[關鍵詞]情感因素 英語學習 影響 培養策略
英語在當代學校教育中已經成為一門必不可少的科目。然而,現在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就是許多學生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以至于他們的英語成績低下。而且,英語作為一門外來語在中國被教授,學校及家庭基本不能夠提供真正學習英語的環境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等方式練習英語。這種情況容易導致學生產生英語無用,無趣且難度太大等思想,并在英語學習中產生消極的情緒,如焦慮,厭煩等。所以,幫助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建立正確的觀點及思想是當今教師刻不容緩的職責。
英語作為一種復雜的語言體系,它的詞匯,語法等都可能成為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許多學生認為學習英語不并輕松,甚至是種煎熬。長此以往,學生便會失去對英語學習的動機。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盡可能的幫助學生降低學習的難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關于興趣與學習之間的關系已有許多學者做出了大量的研究。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動力就是對學習材料產生興趣”?,F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能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有了學習的動力與求知欲學生才會盡他們的努力來進行學習,才可能獲得一個較好的成就。
學習者在學習中的積極動機對他們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許多教師認為學生的動機可以作為決定他們學習英語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據。從教育心理學來講,學習動機實際是指推動和維持人的學習的心理動因。首先,動機影響著學習者的英語水平。具有積極動機的學生樂于學習英語,并且愿意參加各種與英語學習有關的活動來提高自己,因此,他們可以得到較好的效果。其次,動機可以影響學生的學習投入程度。對英語學習持有積極動機的學生,會盡自己的努力來學習英語,他們學習較認真,且努力程度比持有消極動機的學生高,且可以持之以恒地積極學習。最后,動機會影響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課堂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過程,它不僅需要教師的授課,還主要表現在學生的學習方面。研究顯示,學生上課的表現同學習動機成正比,即持積極學習動機的學生在課堂上比較活躍,成績也比較出色。而如果學生的動機不夠積極,那他們可能不會主動參與到課堂上的各種教學活動中。這樣他們在學習上就會變的被動,學習興趣也會逐漸減小,學習成績隨之下降。
積極向上的情感可以幫助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英語的學習活動中。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提出的情感過濾說認為,有了大量適合的輸入環境并不等于學生就可以學好目的語,二語習得的過程還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因此,對教師而言,創設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情感與教授課堂教學內容同樣重要。讓學生在學好的情況下,還要保證心理健康,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得到最真實、最生動、最和諧的發展。
篇7
【關鍵詞】Sakai ; 教學改革 ; 過程控制 ; 主動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2-0006-02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的變化,尤其是基于網絡的教學模式得到了迅速發展。網絡平臺是進行教學協作研究和教學過程管理的重要工具。因此,如何在傳統教學方式中構建多元輔助學習模式,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但是,針對高等教育研發的網絡教育課程,從課程編排順序、課程內容、學分分布以及教育重點等,每個院校差別很大。Sakai是一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開源學習平臺之一,因此,本研究將其作為網絡教學平臺,利用其理念、系統特征以及一些輔助工具來組織教學研究和管理。
1.Sakai簡介
Sakai是由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密西根大學、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于2004年發起的一項開源的課程與教學管理系統(CMS)開發計劃。它是一個自由、開源的在線協作和學習環境,由Sakai成員開發和維護。Sakai支持國際化標準也遵守SCORM(共享內容對象參考模型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等教育技術標準。
Sakai提供一組軟件工具來幫助需要開發一個共同用于協作或學習環境的研究院校、商業組織和自主群體創建一個用于協作的網站。Sakai的協作和學習環境是一個免費的、共享源代碼的教育軟件平臺,主要用于教學、研究和協作。是一個類似于moodle的課程管理、學習管理系統,以及虛擬學習環境。目前使用Sakai 系統的高校中,用戶最多的是印第安納大學,擁有超過13萬的活躍用戶,使用10 臺服務器搭建系統集群。國內也陸續有越來越多的大學加入。
筆者所在院校是屬于中外合作辦學,所以對于西方高校優秀經驗能直接引入。并于2011年引入了Sakai系統,并以Sakai 系統為基礎,搭建了西亞斯交互式網絡學習系統――CAS (Cyber Academic System) (http://)。系統于2011 年秋季學期開始試運行,2012 年春季學期開始正式使用。目前,累計使用過系統的用戶超過2 萬人,累計開設了超過1500個課程站點,覆蓋近2000門課程;本學期有超過90%的本科生課程使用此系統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開通了課程站點。
2.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特點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校級公選的基礎課程,同時也是其他學科學習的輔助工具課程。具有內容覆蓋面大,學生人數多的特點。其課程目標是: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網絡及其他相關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能夠善于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環境解決專業領域中的問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
傳統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內容主要介紹計算機軟件和硬件知識、Windows 系列操作系統、Office辦公軟件、計算機網絡應用、多媒體技術等內容。 雖然操作系統、各種軟件版本經常更新,但整體內容沒有變化。 隨著計算機的日益普及,這些內容已經不能滿足大多數學生的渴望,他們希望學到更多的計算機專業知識。并且對于各個院校學生有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之分,如理科、文科、管理、醫學、藝術等。 由于每個學科的差別很大,加上信息技術已廣泛滲透到各個學科領域,不同專業的學生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存在著不同層次的需求,如果簡單地按同一方案、同一大綱進行教學,勢必導致一部分學生所掌握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無法滿足其今后的專業學習,直接影響了其專業課程的學習效果[1]。
3.基于Sakai系統的教學改革
3.1 分班制度改革
傳統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分班管理制度采取自然班、“大一統”的管理方式,由于各地區學生入學前計算機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大學新入校的學生,很多已基本學習了目前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的主要內容,不再是“零起點”。因此在教學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無疑會造成兩極分化的局面。 一方面層次較高的學生對于教學內容已經基本掌握,埋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浪費時間,使其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很大打擊; 另一方面,層次較低的學生剛接觸計算機,學習起來有點吃力,從此對計算機課程產生畏懼。 這對提高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都將產生極大的障礙。 不同層次的學生難以按照自己的知識準備進行學習和訓練。
基于這種現狀,有必要對傳統的分班制度進行改革。在新生入學后針對全校新生進行一次基于Sakai系統的在線考試。Sakai系統提供了非常強大的在線考試功能。在考試中,將試題分為三個級別,根據學生自愿來選擇考試的級別。測試后,再將學生分為三個級別,最高級別的可以免修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最低級別的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的全部課程,中間級別的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的高級課程,因材施教,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教學模式的改革
現代的課堂教學大多采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在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通過必要的課堂教學講授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難于掌握的內容。[2]在Sakai教學平臺中教師的授課方式可以更加靈活多樣,教師整合大量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課件、網站鏈接、圖片等資料,提供給學生豐富的教學資源與環境,根據學習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 學生點擊各種學習材料,參與各種在線學習活動。通過這種學習方式,能較好地解決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所涉及知識面廣、課時相對較少等問題,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擴寬學習層面、掌握知識重點等。
Sakai 系統提供了網絡教學中的許多常見功能,如課程大綱、通知、發放課件、在線作業與考試、在線討論、花名冊、站點統計等。能夠滿足各類教學的需要。此外,它還提供投遞箱(用于教師和學生之間共享私有的文件)、資源工具有(包括資源上傳/下載、RSS推送、搜索、收藏、標記、評價等)、作業、學習進度、學習監管、分組、花名冊等。教學資源是課程學習的支撐,Sakai平臺中的資源工具做得非常完善,它支持多種格式的資源,而且學生可以共建共享資源,甚至還可以形成一個小型的課程資源庫。
另外,由于Sakai系統需要利用計算機通過網絡教學。為此,我們重新分配了理論課和上機課比例,從原來的“2:1”改為“1:1”,將學生計算機實際能力培養階段分為“基礎技能訓練階段”和“綜合技能訓練階段”。
3.3 學習過程的改革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通過學生提交的紙質作業來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實踐性較強,學習的過程中實際操作較多,傳統的方式不宜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控制。Sakai系統提供了教師對學習過程的跟蹤與管理功能。教師在平臺上可以對每一位學生進行學習記錄全程跟蹤,對學習情況進行形成性評價,從而有效提高學習效果。[3]
Sakai平臺中學生不僅可以提交作業、參加練習與測試,每個人還擁有一個電子學檔。Sakai平臺中的檔案袋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保存作品的空間,記錄了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工具全方位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給學生一個公平合理的形成性與總結性并存的教學評價。優秀的網絡教學平臺對于項目式學習的開展至關重要,它是學生協作學習以及對整個活動項目進行管理的工具,Sakai平臺強大的功能為項目式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支持。
在課后總結、反思階段,Sakai 軟件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功能模塊工具。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分工與同伴協作完成,包括建立自己的電子學檔、查看站點相關學習材料、教師課件等,還可以在線提交作業、查看教師對作業修改的評語或等級。
3.4 考核方式的改革
2013教育部考試中心下發通知:調整改革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體系。對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體系調整改革進行部署,新的考試體系將于2013年下半年開始實施。在調整改革中,取消了二級“Delphi語言程序設計”科目,新增“MySQL數據庫程序設計”、“WEB程序設計”、“MS Office高級應用”三個科目,所有考試科目全部實行無紙化考試。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基石,特別是在二級考試中增加了“MS Office高級應用”,為了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我們的考核方式也要與時俱進。以往采取的考試,題型多是單選題和判斷題,只測試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而缺乏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我們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建立了一套綜合評價體系,即“總評成績 = 一級考試成績(60%)+平時成績(作業、實驗、平時測試)(40%)”。
在Sakai系統教學平臺中,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時間等客觀條件來自主地選擇需要學習的內容,而不被局限在自己本身的條件內。在Sakai教育環境下,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注與激發。這些都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缺陷,使得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不再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任何人、任何時候、在任何地點都能進行學習?;赟akai系統的教育模式不僅可以應用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很多其它課程也可以采取這種方式。如何讓Sakai系統更好的發揮作用,還有待廣大的教師更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諶新年,何宏,肖偉平。基于“非零起點”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的研究[J].計算機教育.2007.15(8):46-47.
[2]張屹,許哲,張帆,等.基于Sakai平臺的村鎮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應用模式初探[J].中國電化教育,2010(5):51-55.
篇8
【關鍵詞】普通高校;舞蹈;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227-01
目前,推行素質教育成為眾口多談的熱點,而在大學教學中,藝術教育也就備受關注。舞蹈是藝術的一個重要分支,它也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教育方向。舞蹈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舞蹈專業的學生,而是把最高水準的舞蹈拿出來讓人們學習;它們強調的不是舞蹈的技術含量,應該做到何種程度,而是重在培養人們的自身素質、觀念與氣質;它是面對全民的藝術理念。
一、對高校舞蹈教育的思考
目前,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的舞蹈教學依舊存在諸多問題。第一,在教育對象上不足,受眾面積過??;第二,在舞蹈課程的安排上,并不能和創新性的人才培養相聯系;第三,在教學手段上,它過于強調老師的口頭傳授與模仿學習,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第四,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學生的技能培養,忽視了學生的心理感受,過于重視自身所學的科目,忽視了一些相關聯科目的橫向學習,這些方面會嚴重影響高等院校舞蹈教學的發展。
二、高校舞蹈教育素養培養的路徑
在深入了解普通高等院校對舞蹈素質教學的認知態度、分析了目前普通高等院校的舞蹈教學情況,筆者對高校舞蹈教育素養的培養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樹立科學理念,理順管理體制??茖W技術是人文文化的基礎,人文文化是科學技術的方向標,普通高等院校的舞蹈教學應該秉持人文和科學教學同等重要的教學觀念,把舞蹈素質教學與學校內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相結合,把所有校內大學生作為學習的主要群體。清晰管理機制是高等學校舞蹈教學變革的基點?,F如今,中國一些高等院校已經創辦了一套完備的舞蹈教學管理體系。其他學校也要與現實相聯系,建立完備的管理體系作為教學方針,努力尋求有意義、有價值、有特點的舞蹈素質教學管理機制。
(二)改進課程結構,完善課程設置。普通高等院校舞蹈教學在教學計劃上應該秉持“統籌舞蹈教學基本技能、理論、美學三個方面”的指導,有結構、系統化計劃教學內容,一步步引領學生走向藝術的殿堂。在教學安排上,第一要注重素質教學,安排一門在教學內容上具有上升性、綜合性的學科,就是以舞蹈的優美、欣賞、表現力為基礎,與學生的生活方式、文化水平相結合,積極構建一系列與舞蹈教學有關的學習科目。與此同時,在舞蹈藝術類科目的安排上,也要有主有次,要多開設一些美學、文化學、社會學、比較教育學等相互聯系的科目,使學生對此感到滿足。改進課程結構,完善課程設置是目前舞蹈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方式。以往的舞蹈教育經常是刻板的、形式化的教學,這種情況導致很多學生不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不能自由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抑制學生發展。這是和“關注個性發展”、“著重發展實踐”、“激勵創新行為”等教育觀點相背離的。美國當代心理學家布魯姆說:“激發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產生興趣,體現對興趣發展的重視”。現代教學重視實踐的作用,構建一個以提升學生美學情操能力,激發學生創新意識,擁有優質的人文情懷,具有高深人文素養為目標,以自由、開放、創造為立足點,和以往教學方法相反的開放式教學模式,是高等院校教學變革的靈魂。在教學方法上,既要留存原有教學方法的精華,又要借鑒現代教育觀點積極的一面,尋求從知識口頭傳授到個性教學的改變,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欣賞美學與現場演示相關聯的完備教學模式轉變。要逐漸轉變傳統的重視技能的教授、忽視素質的提升,重視舞臺表現力、忽視藝術魅力的狀況,全面提升學生的創造思維與綜合素質。
(四)改革教學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筆者發現,發展性評價不會忽視學生的背景,關注當前,著重未來,最大限度開發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優點,這在高校舞蹈素質教育中極其適用。普通高校舞蹈教學要改革傳統的鑒別和挑選機制、輕改進和激勵機制的情況,把發展性機制作為大學舞蹈教育評價的中心,與形成性評價、相對性評價等方法相結合,積極對學生進行全方位、高水平評價。在進行評價時,應該依據現實情況采用檢驗評價、資料查看評價等方式進行,著重評估學生的舞蹈素質、學習內容、基本技能、知識儲備能力、實踐能力等內容。變革教學評價內容,是目前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途徑。
(五)營造藝術氛圍,提高教育實效。學校舞蹈活動的發展是舞蹈教育教學的生命力,它既可以激發學生對舞蹈學習的興趣,也可以使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充分展示自己,對提升舞蹈教學的實施有著重要作用。在開展各種活動時,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學生活躍現場,激發學生的活動樂趣,促使學生積極交流,從而使藝術文化深入交流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愛莉.試論大學舞蹈教育[J].新課程研究,2011(8).
篇9
一、基于教材整合的課程資源建設
當前,很多教師對教材過度依賴,更多扮演的是執行者,很少是開發者或建設者。這不是能力問題,更多的還是思維習慣問題。我們可以將當前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合理計劃、有機組合、有效施,進行基于教材整合的課堂教學資源建設。
以“百分數的意義”一課為例,通過對各版本教材的比對我們發現:北師大版教材和蘇教版教材都先通過“數據統計”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學習百分數的必要性,再從具體的生活實例中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西師大版和人教版教材則是直接從生活的具體實例入手,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會意義。前者突出了學習百分數的必要性,后者突出了百分數存在的必要性。四個版本的教材都著重呈現“部分與整體”的百分比的素材,幫助學生從最容易理解的角度體會百分數的意義。只不過西師大版和蘇教版教材在學科素材中增加了“部分與部分”的百分比,幫助學生建立更為完整的百分數概念?;谝陨戏治?,我們對本課的學習資源做了如下思考與調整。
1. 改變數據凸顯百分數學習的必要性。生活中,百分數更多出現在統計領域。北師大版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是“踢球總數和種子總數都是100”,這種情況下學生不易體會引入百分數的必要性,并且學生容易簡單地將百分數與分母是100的分數等同起來。因此,可以將數據改成更為一般化的數據,增加思考的難度,讓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引入百分數比較的優越性。
2. 增加“部分與部分”的百分比素材。百分數概念的內涵是表示兩個量之間的比率,外延是兩個數量可以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也可以是“兩個獨立數量之間的關系”。而北師大版教材與蘇教版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如出勤率、綠化率、食物蛋白質的含量等)中百分數所表示的兩個數量都局限于“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因此,有必要在教學中呈現“部分與部分”的百分比,幫助學生完整地建構百分數的內涵。
二、基于主題學習的課程資源建設
人具有整體性,人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是全方位、整體性地認識和思考新知識與事物的。但是,我們在教學中卻人為地把知識割裂開來。其實,人的整體性的發展不是不同學科知識雜燴的結果,而是通過對知識的綜合運用,不斷探究世界及自我的結果。知識和技能只有鑲嵌在具體的、綜合性的情境中,才能更容易理解,更任意地遷移,知識也只有在聯系中才能顯示出意義。所以,我們在教學研究中依據兒童需求,把握時代特征,搜集各種資源,進行基于主題的課程資源整合。
【教學案例】換個角度思考(適用于六年級)
教材原型:蘇教版六下“解決問題的策略”。
1. 整合課外生活素材,體驗角度不同,觀察到的物體對象也有不同。
(1)美術作品中的“魯賓杯”(圖1)。以黑色為背景看到的是杯子,以白色為背景看到的是兩張人的臉。學生體驗到以不同的背景來觀察,看到的就會有所不同。
(2)美容產品廣告圖片(圖2):正向看上去是一位滿臉皺紋的老太太,倒過來則看到了一位漂亮的年輕女孩。
(3)閱讀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體會“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詩句的文義及意境。學生體驗到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可能不同。
2. 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有關知識(選擇三個學習材料)。
(1)計算:1/2+1/4+1/8+1/16。
(2)16支足球隊參加比賽,比賽以單場淘汰制(即每場比賽淘汰1支球隊)進行。一共要進行多少場比賽后才能產生冠軍?
(3)用分數表示圖3的涂色部分。
3. 閱讀古代經典益智故事。
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一個開雨傘店的;二女兒嫁給一個開洗衣作坊的。這樣,老太太晴天怕大女兒家雨傘賣不出去,雨天又擔心二女兒家衣服曬不干,整天憂心忡忡。同學們,該怎樣勸勸這位老太太呢?
4. 換個角度思考,消除生活中的“煩惱”。
同學們,在生活和學習中,你遇到過煩惱嗎?說出來,讓我們大家“換一個角度思考”,幫你消除煩惱,好嗎?
以“換個角度思考”為核心主題,將美術作品中的“魯賓杯”、商業領域的美容產品廣告圖片、語文中的詩詞作品、數學教材“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生活中蘊含哲理的小故事,以及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經常遇到的煩心事等進行主題整合,促進了學生認知、技能、情感、價值觀的全面發展。整個學習過程充滿了發現與挑戰!特別是最后一個環節“讓學生講講自己的煩惱事”,其他同學用換個角度思考的方式進行幫助或勸解??梢韵胂蠖嗄曛髮W生要是真的遇上了什么煩心事,再想想今天的這節課,帶給他們的收獲遠遠不止數學知識的獲取。
三、基于學科統整的課程資源建設
教育是一種生活過程,應與兒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滿足他們的需要和興趣。杜威認為:學校科目聯系的中心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可以通過活動性課程將這些科目聯系起來。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僅是在于當下,更關乎未來,在于創造一種高于現實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把學科內容與兒童生活聯系起來,與兒童經驗聯系起來,從兒童現實生活與精神生活中確定“組織中心”,圍繞“組織中心”,整合教育目標和兒童需要,通過學生、家長、教師等人員的合作,實現多個學科領域的課程資源整合。例如,圖4就是一個以“朋友”為“組織中心”構建的一個學科大單元統整課程(適用于四年級)。
這個課程單元融合了語言和文化、數學與科學、人與社會、健康與體育、藝術等多個領域。這個單元課程的教學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為中心”,涉及小學各學科課程資源的統整,期望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探究意識與創新意識,期望在學習中讓學生懂得珍惜朋友間的真情,發展學生交往的能力,使得構成學生身心的各種因素全面改造、全面發展、全面生長。
當然,我們在進行課程資源建設時要注意幾個要點。
1. 要基于《課程標準》。課程資源建設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全面體現和落實課程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
2. 要感受精神愉悅。課程資源的建設要豐富學生對知識的感受和體驗,增強學生對問題的敏感和好奇,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觀點碰撞、啟迪和認同。使得學生在課堂上享受伙伴的贊賞和期待,享受伙伴共同學習的力量,體驗成功的愉悅,感受生命成長的意義和價值。
篇10
關鍵詞:遷移 學習遷移 語文數學
一、學習遷移的概念與內涵
遷移是教育心理學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學習的一種普遍現象。隨著知識分類理論的提出以及學習理論的更新,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的提出,遷移的概念也在更新。當前,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的三類遷移理論是學術界的主旋律,即認知結構遷移理論、產生式遷移理論和認知策略遷移理論。[1]
學習遷移是指已獲得的知識、動作技能、情感態度等對新的學習的影響。學習遷移也稱為訓練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2]關于學習中存在遷移的現象,《論語·述而》中早有記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笨鬃舆€要求學生要“由此以知彼”,這些都是指先前的學習對以后的學習的促進,是學習中的遷移現象,但孔子只是注意到了這種現象,并沒有對其做出解釋。
遷移是學習的一種普遍現象,根據遷移的作用,幾乎所有的習得經驗都能以各種復雜的方式相互聯系起來。個體習得經驗后,在適當的條件下可以應用所習得的經驗來解決各種問題,新習得的經驗有時可以改變原有的經驗結構。諸如此類的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都可以視為學習遷移現象。正因如此,學習遷移始終是心理學家研究的中心問題。了解遷移的規律,可以為提高教學效率提供有力的依據。[3]
二、影響學習遷移的條件
遷移并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習者自身的特征、學習者最初的學習水平、學習材料的特征等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會影響到遷移。關于影響學習遷移的條件的相關研究已非常深入完備,以下對其簡要的概括說明。
首先,相似性是影響遷移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具體包括學習材料的相似性、學習目標與學習過程的相似性。較多的共同成分會產生較大的相似性,最終才能導致遷移的產生。
其次,原有的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是比較常見的遷移方式。原有的學習包括原有的經驗水平、原有經驗的組織性以及原有經驗的可利用性。原有經驗的特征可以直接決定遷移的可能性和遷移的程度,而且,要產生遷移,原有的經驗結構必須能夠被有效地激活、提取。
最后,學習定勢對遷移的影響具有雙重性,即定勢對遷移的影響既能促進也可阻礙,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作用。定勢使得個體在認識方面與外顯的行為方面以一種特定的方式進行反應,使得個體在活動方向的選擇方面會產生一定的傾向性。當以往經驗與當前所面對的問題相符時,定勢可以使得問題得到快速有效的解決,發揮積極作用。但是,定勢有時也會阻礙學習者將其他方法遷移到目前問題的解決。另外功能固定,即把某種功能、作用賦予某種物體的心理傾向,從而難以發現該物體所具有的其他的潛在功能。定勢對遷移的影響是積極還是消極關鍵還是取決于學習者對定勢雙重性的認識,既要考慮利用積極定勢解決問題,又要打破僵化定勢,具有創新精神,靈活解決問題。
三、學習遷移規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學習遷移廣泛地存在于各種學習活動中,利用學習遷移規律指導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學會學習,有意識地使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降低新知識的學習難度。
首先,強調先行組織者。奧蘇伯爾提出的先行組織者,是指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于學習任務,并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由于影響接受學習的關鍵因素是認知結構中起固定作用觀念的可利用性,呈現先行組織者的目的即是為新的學習任務提供觀念上的固著點,增加新舊知識之間的可辨別性,以促進學習的遷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宜把所有教學內容不分輕重緩急地教給學生,而是要先選擇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內容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掌握了這些基本內容之后,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許多與之相關的內容便不需要重新教學,而只需加以引導,學生即能在舊知識的基礎上掌握新知識。但是空談概念、原理,相當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然也無法實現學習遷移。要在教授概念、原理等抽象性、概括性較強的基本知識的同時,輔助以典型范例,并闡明概念、原理的使用條件,這樣才有助于學習遷移的產生。
其次,注重各個學科知識之間的遷移。語文是一個內容龐雜的學科,經常涉及歷史、哲學、音樂、科普等其他內容。教師在講解相關內容時如果利用學生在其他學科課堂上已經學習的知識,不僅可以節省教育資源,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避免重復學習而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例如,講解《陳涉世家》《范進中舉》等古文時,就可以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歷史知識進行學習遷移,而不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進行文章的背景分析。當學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樣哲學氛圍濃厚的文章時,就可以利用學生在政治課上掌握的哲學知識進行教學。講授《黃河之水天上來》《音樂之聲》等文章時又可以借助音樂的渲染力量,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文學的魅力。
再次,要充分研究學情。無論是先行組織者策略,還是利用各學科之間的交叉內容進行教學,都要求教師充分研究學情,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明確學生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只有充分研究學情,才能促進學習遷移的產生。
最后,師生都要具有遷移意識。教師在遷移教學中,利用遷移促進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的同時,更應教會學生學會遷移?!笆谌艘贼~,不如授之以漁”,學會學習比學會知識更重要。當學生具有了遷移意識,掌握了遷移技巧之后,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有意識地將各學科、各階段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雖然學習遷移規律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但并不是所有語文教師都能掌握遷移理論并加以運用,并且目前的教材依然是分章節、分科目編制,各章節、各科目之間的遷移規律及遷移內容、方式都需教師自行發掘利用。這不僅不利于教師利用學習遷移規律進行教學實踐,甚至會使教師陷入遷移的誤區:偏離教學目標,為了遷移而遷移;漠視學生學習差異,遷移目標整齊劃一;遷移方法缺少變化,遷移模式固化單一;忽略學生的情感態度,進行生硬遷移等等。
綜上所述,學習遷移規律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廣大語文教師宜有意識地學習遷移理論,并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加以應用。
注釋:
[1]余永聰:《遷移理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2][3]馮忠良,伍新春,姚海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參考文獻:
[1]馮忠良,伍新春,姚海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余永聰.遷移理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4).
[3]李鳳麟.論遷移在中學語文閱讀中的運用[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