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專業學范文
時間:2023-05-17 11:31: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漢語言文學專業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文闡述了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就業現狀,分析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培養存在的問題,預測了其就業趨勢,提出了提升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率的具體對策。要優化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培養綜合型人才;提升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強化文字表達能力。
【關鍵詞】
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職業規劃;就業現狀;對策
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就業現狀
漢語言文學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社科學科,為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傳承,民族文化的發展、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如今高校人數不斷擴招、社會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們在就業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壓力。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學生個人的綜合素質與用人單位崗位需求差異性等原因,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專業的對口性、就業的滿意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漢語言文學專業成為了所有學科中就業率較低的專業之一。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培養存在的問題
1、缺乏綜合素質的培養
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嚴峻,在另一方面反映出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反映出了漢語言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發展的需求計劃不相符,同時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與教育理念急需改進與優化。實踐中,漢語言文學的學生往往只重視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學習,對于其他學科知識的掌握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有所忽略。例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對于漢語言文學的知識已構建了完善、系統的知識體系,但是對于網路技術、法律、經濟等學科的知識涉獵與掌握較少,缺乏對于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另一方面,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的設置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處,使得學生實踐鍛煉的時間與機會較少。部分院校為了增加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就業率,增設了商務禮儀、新聞學等專業,但是這些專業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形成優勢學科,不能突出其專業特色。
2、教育方法與理念具有滯后性
經濟的全球化導致了人才需求標準的多元化,在科學技術、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文化觀點與現象也呈現出了時代特色。但是在實踐中。傳統的教學模式、方法,人才培養的理念與多元化人才需求標準不相協調,缺乏一定的創新性與時代性。漢語言文學教師在課堂上對于學生進行了積極的引導,然而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啟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與漢語言文學教學實效性的增強。在多媒體時代的今天,網絡技術日益普及,大學生對于新媒體充滿了興趣。注重大學生在漢語言文學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能夠在上網、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積累知識,思考遇到的問題,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與綜合素質。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就業趨勢預測
1、就業區域的變化
以前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成為了眾多畢業生向往美好生活,實現人生理想,追求夢想的重要選擇地。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發展步伐逐漸加快,人才的大量聚集,雖然機會較多,但是對于剛步入職場的畢業生發展而言,卻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由于近幾年國家對于中西部地區發展在經濟以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中西部的就業機會與發展機遇逐漸增多,同時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生活成本與壓力都相對較小,將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在國家政策的重要支持,經濟發展趨勢的影響下,中西部以及三線城市、鄉鎮企業等都會成為漢語言文學畢業生就業時的重要選擇地。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在今后選擇就業區域時,愿意到基層發展的人數將會有所增加。
2、企業和基層成為就業的主渠道
公務員、事業單位是許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職業選則的一個重要方向,然而由于近年來公務員熱的持續升溫,公務員考試的競爭也日常的激烈,尤其是大城市的公考,可謂“萬人同擠獨木橋”,最終成功的人數比例還是相對較小。更多的畢業生還是會走向企業、走向基層就業。由于國家對于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等的優惠,對到基層、西部就業畢業生的獎勵與支持,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的就業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定的機遇與條件。將來也會有更多的漢語言文學畢業生走向企業、走向基層實現自己的人生職業規劃,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
3、高素質、復合型的人才將供不應求
在社會發展對于漢語言文學人才需求呈現出多樣化趨勢,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異常嚴峻的情況下,不僅具有較高理論水平的,而且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同時既掌握完善的漢語言文學知識體系,又懂得經濟、網絡技術、管理等跨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將會越來越受到重視與青睞。敏捷的思辨能力、較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人際溝通交流能力、過硬的文字功底與寫作能力等都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是其順利實現就業,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保障與基礎。
四、提升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率的具體對策
1、優化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培養綜合型人才
漢語言文學課程體系的構建與科學化程度,會直接影響到漢語言文學的實效性與服務育人功能的體現。漢語言文學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綜合學科建設、大學生文化教育、應用型能力培養的諸多功能。既要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又要將大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各方面能力的鍛煉有機集合。高校是培養社會發展、建設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學生在高校接受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后,最終會走向社會,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轉化為能力,為實現自己的人生信念與理想而不懈奮斗。因此,漢語言文學課程的設計應該體現出時代特色,與社會企業所需求人才的標準與要求相結合,培養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關注其實踐能力,不斷提升其應用文寫作功底,口語表達能力。實現民族文化傳承、大學生知識體系構建、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與結合。
2、提升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
文學是一種審美活動。審美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一定的文學知識,更需要良好的文學閱讀習慣及文學審美經驗。傳統的培養模式大都強調文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教學內容注重文學史知識及文學理論的傳授,文學審美實踐成為文學知識的演繹和附庸,忽略了學生文學閱讀興趣的培養。如果將文學知識的傳授與當今流行的網絡、影視、游戲、動漫等相結合,更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3、強化文字表達能力
傳統的培養模式寫作課較少,即使有也多為基礎寫作,講授寫作的基礎知識或專業寫作,或以體裁為主進行分類講授,但課時遠遠少于文學類其他課程。應根據社會需求,大大增加寫作課的課時,開設各種可供選擇的職業寫作課程,如策劃書寫作、文案創作、公文寫作、故事創作、詩歌創作、散文創作、腳本寫作、影視評論、文學評論等,以滿足學生各方面的就業需要。
五、結語
在高校不斷擴招、社會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們在就業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壓力。因此,探討其就業現狀,分析未來漢語言文學畢業生的就業趨勢,提出提高其就業率的具體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教學探討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特點
漢語言文學專業很難和一些實用性較強的專業,如工程、建筑、醫學、會計等一樣獲得準確的職業定位,更是很難直接和應用型人才掛鉤。它作為傳統的人文學科,是體現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載體,擔當著傳承與提升全民語言與文化素質的重任[1]。其主干內容是中外的優秀文學文化遺產,而核心內容則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對自身、他人、集體、民族、國家,乃至對人類的一種認識與社會責任感。為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特點在于:所培養的學生主要是從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學不體現在應用性,而是體現在對社會觀念與精神取向的影響上;不注意直接創造可以計量的經濟效益,而在于創造無法用數字統計出來的社會效益等。由于社會的進步和當前就業壓力的增大,教學實用主義成為了教學的主要目標,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而言,也必須進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之上,積極和社會接軌。
2用實用性理念指導專業教學
《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給出該專業的就業方向為教師、各類編輯職務、文秘、文案策劃人員等。但事實上,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機關、教育科研、新聞出版、企業公司等中國單位,還有少數人涉足律師、房地產、金融外貿等新興行業。由此可見漢語言文學專業具有較寬的職業適應性,但同時,由于相關行業存在文秘、新聞、廣告、公共管理專業的畢業生,造成了對他們較大的沖擊力。從現實意義來看,從實用性的角度指導教學應注意:
2.1優化課程,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包含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等十余門課程,有必要從以下三個角度對課程進行優化:精簡課程內容,每門課都要根據對本領域最新知識結構的分析來設計教學內容,強化核心內容;優化課程結構,按照學科發展的當下高度來考慮學科基礎,設計課程內容體系;整合各課程之間的內容,避免內容交叉重復,如寫作學和文學概論中的文體學知識。
2.2強化課程應用性,提高學生本專業的應用能力。以就業的觀點指導教學改革,就必須講求專業的實用性,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社會上立足。結合該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即現代“讀”、“寫”、“說”這三個方面的能力,必須加以強化[2]。該專業的實用性教學應體現在五個方面:古今各種文體的閱讀能力,現代各類文體的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語文教學能力,信息調研能力等。學校和教師必須精心設置課程體系,安排教學內容,形成本專業課程的應用模塊,通過系統的應用技能課程的設置,以保證學生在學校能夠提高這五個方面的能力,獲得將來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的應用能力,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
3用創新的理念指導專業教學
創新包括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思維創新等。本文強調:
3.1突破專業限制,進行教學內容創新。該專業的學生就業范圍較廣,但往往不精,競爭力上不如其他專業學生。鑒于該專業的特殊性,教學過程中不必過分拘泥于語言與文學本身,而可以結合漢語言文學的歷史發展與就業現狀,對學生進行相關職業技能的培養。事實上很多新專業如新聞、廣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從漢語言文學這個專業發展而來的。因此,在保證專業根基扎實的前提下,應打破人為設定的專業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發揮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優勢。如教育與教學、新聞傳播、文秘與公關、社區文化管理、廣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設計成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模塊,學生通過這些模塊的學習獲得動手能力和從業能力。
3.2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構建。漢語言文學專業本身要求學生具備豐厚的東方文化底蘊。該專業有極強的文化特征,其教學直接影響學生對漢語的感情,對東方文化的親合及從中汲取創新精神動力,并影響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因此漢語言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的構建[3]。首先,教師應有強烈的創新教育意識,思想上要勇于開拓,力求提出獨特的、新的教育活動思路,行為上善于探索,潛心實驗,不斷總結和不斷進取。在教學中不能滿足做文化的傳聲筒,要適當的通過文化評論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并對社會文化現象進行思考,如博客,新媒體等多種文化傳播方式都可以成為學生思考的問題。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發展創新思維能力。教師應以其豐富的知識做背景,在教學中不斷拋出新觀點,給學生以震撼,激勵他們也去發現、思考、創新。可以說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必須在不訥于言的同時,還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該專業的個性,只有言行結合,才能讓學生讓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動力。
參考文獻
篇3
論文摘要:我國各個高等學校專業設立中,設立最多、設立時間最長,同時又是學校專業組成中必不可少的專業之一便是漢語言文學。它具有眾多的優勢,例如基礎實力雄厚、就業范圍較為廣泛、社會各個行業對其需求比較穩定,等等。但是,在信息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同時,我國的科學教育事業與經濟文化也在飛速向前發展,這都在漸漸改變著人們傳統的教育觀念以及人才戰略觀念,更對傳統的人文類專業造成巨大的沖擊。
作為歷史久遠的傳統類專業之一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早在“五四”時期便已確立其基本內涵,而其專業中的課程系統組成是在20世紀中葉左右,在借鑒前蘇聯模式的基礎上確定的。在時代的限制下,漢語言文學的人才培育方式發展為知識性的,其能力培育僅僅是知識傳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質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會迫切需要專業性能力較強的應用型專業人員對于漢語言文學類專業畢業的學生來說,展現自身能力及才華的主要方式就是寫作,這也是社會各界對此類專業畢業生的最基礎性的要求。從當今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業狀況來看,他們的主要工作類型有:語文教育、文化宣傳推廣、新聞類工作、秘書、行政管理等,這些工作都要求相關從事人員具備較高的寫作能力。所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時期要進行語言及文學基礎知識的扎實積累,同時還要進行文學氣質的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審美觀念與創新思想的培育,這都是為畢業生踏上社會贏得歡迎所做的備戰工作。所以,要從當前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所要具備的能力培育出發,針對其課程系統與培育方式進行相關的改進以及結構性的調整,整體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對社會發展的適應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優勢,不僅順應實際需求,同時也是順應時勢潮流。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的職業定位是比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學、會計學以及醫學類專業那樣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與實用性,因此難以與應用型直接相提并論。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傳統的人文類學科,不僅承載展現人文精神風貌的重任,還承載著發揚和提高全民整體語言文化素質的重任。它的主要內容是對中外優秀文化及其遺產的學習與傳承,其核心內容是關心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意義與價值,即對人類、國家、民族、集體、個人與自身的一種認知和社會責任。因此,其專業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畢業生主要就職于人事的相關工作,對專業生人文素質的培育比較重視;教育非直接體現于應用方面,而是從對社會人文觀念及精神文明擇取的影響上加以體現;不注重直接創造出的、可以進行計算的經濟收益,而是注重對無法以數值計算的社會收益的創造,等等。目前,在社會不斷進步以及就業形勢逐漸嚴峻的情況下,教育的實用性逐漸成為教育的追求目標。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育來講,進行適當變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堅持傳統的同時,積極與社會需要接軌。
二當前漢語言文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比普修課課程安排,專修課的上課時間明顯太少,導致對專業的深度學習出現不足;其次,教育教學方式中存有的問題,實踐類課程安排較少,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不強。
考核體制與考核形式方面的問題。部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夠順利獲得相關學分以及通過最終畢業考核,這其實是對專業考核體制與專業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種展現。例如:部分試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簡單的專業概念,等等。同時,試卷決定課程最終成功的觀念使得學生們只關心考試的最終結果,而忽略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
學生對自身所學專業的熱愛程度不足的問題。對自身所學專業的認知不足,缺少對優秀文化傳承與發揚的光榮感及使命感,同時自身專業素養還有待提升。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專業教學借助實用性理念來指導
在《中國大學生》這本雜志中,該專業的就業方向被描述為各類的編輯職務、教師、文案策劃工作人員以及文秘等。然而,現實中,這個領域的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多為新聞出版社、政府工作機關、企業公司以及科研機構,還有部分人從事了新興的產業,諸如房地產、律師、金融外貿等。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漢語言文學這個專業的就業面是非常廣泛的,但是此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往往面臨著有關專業的競爭壓力,比如像新聞、公共管理、廣告、文秘等專業。
2優化課程,增加學生專業知識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量多且雜,包含了諸如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古代文學以及現當代文學等十幾門課程,為了使漢語言專業具有更好的競爭力,我們應當從三方面對課程進行優化:(1)課程內容精簡化,要隨著本領域的發展步伐,將最新的知識體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門課程中。(2)核心內容凸顯化,每門課程的結構都必須優化,學科基礎的建立應根據此學科當前的發展來確定。(3)課程內容體系突出化,將各課程中的內容進行整合,使交叉重復現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
為了滿足就業的需求,必須提高專業的應用性,根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方向,增加其專業應用性。應該在“讀”、“寫”、“說”這三個領域下功夫,這三方面的技能必須得到強化。此專業要從以下五個方面來進行實用性教學工作:現代各種類型問題的寫作能力、古今各種問題類型的閱讀能力、信息的調研能力、語言的教學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課程體系必須得到良好的設置,教學內容也應豐富化,最好是能夠形成某些應用模塊來輔助專業課程的教學。只有這樣,學生的這五個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強,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成為一個專業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人才。
4要始終圍繞著目標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
結合開放式的人才教育培養目標,教育教學中后續課程與該課程的銜接工作應得到我們的重視。比如,在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們應該對此部分知識進行整合梳理,讓重復度降到最低。安排課程內容的教學工作,不必追求過深,只要“夠用”“必須”即可。要結合本專業的最新動態精選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的語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于教學資源的選取問題,學校應根據課程改革以及教學大綱的需求,優化選擇各種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選擇使用頻繁的教材,滿足語文教師的各種新需求以及現代教育的新挑戰;另一方面要選擇足夠量的參考教材作為后備資源。這樣一來,諸如教學標準的制定、教學大綱的實施、課程體系的確立、教學輔導的夯實、教學資源評價以及數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開展。我們要借助網絡,穩步有序地組織有關的教學輔助資料以及與本課程有關的教材檔案體系。
四專業教育要具有創新的理念作為指導
我們進行創新就要做到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創新以及教學思維的創新,各自的具體內容如下。
1教學內容創新要突破專業限制
該專業的畢業生雖然擁有著一個廣闊的就業面,然而因為專業針對性不強,其就業工作往往受到其他專業學生的強力沖擊。因此,本專業的教學工作不能僅僅考慮文學和語言本身,而應該適當地結合就業現狀和學科的發展歷史推陳出新,增強學生的職業技能。其實說白了,像廣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聞專業,其實就是在漢語言文學這個領域經過創新發展起來的。由此可見,在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前提下,我們還應該突破傳統的限制,不斷改革創新,讓漢語言文學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諸如新聞傳播、教育教學工作、社區文化管理、公關和文秘、廣告文秘等,都可以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個應用模塊,借助各個模塊的學校教育,學生可以獲得寶貴的從業能力和動手能力。
2強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漢語言文學專業有著極強的文學底蘊,要求學生不僅要有堅實的東方文化底蘊,還要有深厚的漢語感情。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能力與自身關于東方文化的親和力以及自己推陳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關系。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師要在思想上與時俱進,具有極強的意識以及新穎的教育教學思路,他們不僅要潛心實驗、樂于探索,還要不斷地開拓進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種文化傳聲筒的角色,通過創新活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針對某些社會問題(例如新媒體傳播方式、博客等)可以為我所用,將其帶到課堂之上供學生思考。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培養自己的思維創新能力。他們要利用自己淵博的知識,在教學工作中不斷地創新,用新觀點、新思想不斷地激勵學生,學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會感同身受,進行探索、發現、分析、思考、創新。雖然,根據專業特點,此專業的教師大都不訥于言,然而,他們必須要以實際行動,言行結合,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總之,新課堂不僅饒有趣味充斥著人文氣息,而且還洋溢著人性的光輝,它讓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工作做到了最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新課堂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了精神棲息的最佳港灣,培育新型思維的一方沃土,更成為師生人生歷程的一次洗禮。如今的我,還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還不能實現如此完美的教學目標,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講臺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學生是我國的未來,我們在進行中文教學的過程中,更應該貫徹實施上面提到的問題,學生實際掌握的語文知識豐富了,學生的漢語言體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這樣,中華文化才能不斷地流淌,傳統文化才能不斷地傳承和弘揚。
篇4
【關鍵詞】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
改革探析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傳統專業,隨著我國就業市場的潛移默化,高校大學生畢業分配制度的改革,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面臨著很大的挑戰,這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面對當今新形勢下的教育改革和市場需求,其應用性的改革和發展,需要有明確的改革方向和發展目標。
一、明確改革方向與目標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設置在中國高校辦學歷史中已經有了較長的時間,也相應地積淀了較為深厚的歷史文化,專業開設課程以及教學內容也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在2003年國家教育部頒發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大全》中,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置的有關課程并沒有做出具體的改變,仍然是高校教學中最穩定的專業之一,也是傳統專業中富含底蘊較深的一個學科。但隨著近些年高校教育不斷的進入大眾化教育的階段,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態化的狀況,尤其是對社會適應能較強、實踐應用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處于急需的背景下。對于一個傳統專業來說,面臨著改革必然有它的必要性,但改革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也不是單純地認為是刪減或增設一些課程和內容就能實現的,而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具有較高綜合性的一項工作,專業的改革需要有明確的改革方向和發展目標。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革涉及的方面較多,包括思想理念、教學方法、體系等多方面需要進行合理的改變和完善。所以,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改革不是局限性的考慮單方面,也不是簡單地進行課程的改變,而是需要從認識的角度出發,確立改革方向和目標,在理論體系的指導下有效地進行。
二、新時期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改革措施
(一)更新教學理念,突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
學科知識論是傳統學科理論學習的指導思想,其隱含著一定的假設意義,那就是一切知識的學習都是有用的,職業能力是對知識運用的最佳表現,所以,知識的傳授需要在實踐中先行一步,只有將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先行做好,實踐才能有所進展。進一步說,實踐課就是理論課的演繹過程,導致理論學習時間占據較多,實踐機會和實踐時間少之又少,學生往往表現出“懂”但不會“做”的這樣一種現象,也就成了空有成績而無實踐能力的群體。更確切地說,傳統的學科理論學習指導思想是以“學”為主要,“做”為附庸,這在很大程度上嚴重脫離了職業活動的過程,而沒有意識到“做中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所以,教學觀念的更新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改革中重要的一步。其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要具有應用性。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最容易出的一個現狀就是將專業的應用性等價于技能的培養,過多的將學生向專業技能技術進行培養、鍛煉,而對某些專業課程的教學體現出削減或忽視的現狀。專業的應用性并不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要突顯其應用性與時代性,結合當今社會的發展開設一些課程,同時也要根據地方社會經濟文化,開設具有地方性的課程,例如根據地域性文化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沿海地區可以開設《海洋文學》課程等。
(二)打造強大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革的師資隊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素質、教學方法是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關鍵,同時教師也是專業進行有效改革的關鍵。對于當前處于新形勢教學背景下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授課教師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雖然從目前教師學位來看,大多數教師都具有博士、碩士學位以及教授、副教授職稱,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教師缺乏與授課課程相應的社會實踐經歷,對新時期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素質能力需求不是很了解,不能給予學生一些社會實踐經驗的講解,實踐案例過于陳舊或重復性大。因此,培養具有強大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革的師資隊伍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的重中之重。打造強大的師資隊伍,可以從提高教師教學素質進行,讓教師認識到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積極、主動的探索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其次,可以增強教師的專業應用性能力,積累教師的實踐經驗。讓教師先到學生將來會就業的行業或者崗位進行培訓、學習。
三、結語
總言之,新時期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改革,需要明確改革方向和目標,更新教學理念,突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打造強大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革的師資隊伍,才能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帶來更光明的未來,為社會培養出真正的“應用性”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承輝.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解析[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4,07:5~7.
[2]覃志鴻.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應用性轉型探究[J].芒種,2015,13:7~8.
篇5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文學課;探究式教學;教學理念
一、構建全新教學理念
要想在大學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課中構建探究式教學課堂,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突破傳統教學理念的制約,樹立“閱讀奠基、實踐有人,以生為本,審美養成”的教學理念。在這一背景下,通過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環境,教師將轉變自己原本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1]。而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可以構建良好的溝通平臺,此時不僅學生能自主參與豐富多彩的教學課堂,而且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為后續教學革新提供有效依據。同時,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教師會以問題為核心,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并由此獲取專業所需基礎知識,而后通過探討研究的方式,根據文學事實和文學文本,鞏固學生所學內容,鍛煉他們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審美觀察能力。另外,在新課改理念下,受時代和技術創新的影響,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現代化技術,如多媒體技術等,現如今都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不僅可以結合情景教學應用,而且能全面展現文學課的教學優勢。
二、全面優化教學方法
觀察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課設計特點可知,實踐應用教學方法非常單一,其中講授法依舊是教師常用的方法之一。雖然這種教學課堂在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環境下展現出了獨特優勢,但面對日益革新的時代,教師和學生獲取知識途徑越發多變,以往提出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實踐教學需求。因此,要想達到預期設定的教學目標,教師必須要整合文學課程的教學實踐需求和當前學生學習特點,全面優化教學方法,并整合運用主體實踐法、師生探討法、情感體悟法、主體研發法等。通過合理應用這些教學方法,不僅能從課堂中充分展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有助于調動學生自主探討的學習熱情,并讓他們感受到思考、理解及認識文學知識的獨特魅力,從而培養他們優秀的審美能力。同時,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后,教師也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學習問題進行課下探討,由此鍛煉他們理論知識與現實問題融合的能力,以此形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2]。尤其是在學習不同類型文學知識時,大學教師更注重為學生設計多樣化的實踐活動,這樣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而且可以擴展學生視野范圍,促使他們奠定扎實的基礎知識。下面選擇部分文學課知識進行研究:
(一)短篇小說
其作為現代文學教學中實踐課的重點內容,其中包含六十多位作家的一百多篇作品。在實踐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精準閱讀,而且要在細致閱讀的同時,設計課前評述、情節復述及課堂溝通等形式,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明確現代短篇小說的主題與寫作風格,又可以提升他們的閱讀水平和理解能力。
(二)現代詩歌
在教學指導這方面知識時,教師要先組織學生構建正確的學習觀念,并引用朗讀和背誦的方式,著重理解和記憶詩歌中的語言與情感,從而強化他們的語感與審美感。同時,還要在課上課下鍛煉學生自主寫詩的興趣,這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想象水平和情感把握力。
(三)現代話劇
通過組織學生賞析經典劇目,指導學生自主演繹和導演,有助于專業學生逐漸從課本理論知識脫離出來,并根據現場變化逐漸認識到更多的話劇藝術要素,最終全面了解話劇的語言、人物及情感表達等內容。
三、持續革新考試形式
在構建探究式課堂時,教師也要革新以往提出的考試形式。在完成每學期期中和期末的結業性考核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探討、科研小論文及讀書筆記等,并將這些小測驗的成績融入到成績評定中。這樣有助于學生從多方面優化自身學習能力,而教師可以構建由百分之三十過程性評價和百分之七十結業性評價彼此融合的綜合性課程評價體系。
篇6
1重在尊重、協助與促進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但協助和促進才是目的。面對自主的語文學習,教師的協助主要表現在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授予必要的基礎知識和方法。教師的促進主要表現在切實的引導,把學生的思維、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廣度”和“長度”上引。
2重在積累、互動與熏陶
語言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是人類的重要交際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種語言的人,才能進入人類社會,擁有人的活動,從這個最本質的意義上講,語文學習是人成其為人的重要活動。每個人都必須掌握必要的語言文字和不斷地發展語言,因此,豐富和積累語言應該成為我們有意義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學語文教學應強化三點:
第一,積累。語文學習應從積累語言開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從這四個方面去引導學生積累:一是積累語言材料,主要指掌握豐富的詞匯、俗語、諺語等;二是積累語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結構的短語和段落,如識記一些好的排比句、頂針句,總分、轉折、遞進等結構的段落;三是積累語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優美詩文、小說、戲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積累語言形象,對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數。這樣,我們的學生,思維就有了憑借,表達就有了材料。
第二,互動。掌握語言是為了更好的交際,而交際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課堂中,我們要創設情境,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語言。
第三,熏陶。漢語言講究神韻、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導學生掌握這種語言時,不宜用純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營造各種情境,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過程中滲透理性分析,從而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
3重在拓展、選擇與凝結
現代中學生的語文學習內容應該是全息的,一切現實的、虛擬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為語文學習的內容,教材只是這偌大的語文學習空間中的一個小小例子而已。打個比方來說,教材只是學生學習的港灣,而世界才是學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學生的語文學習既要建設好港灣,也要從港灣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尋自己所要的寶藏。
語文教學的職責就在于打破傳統的時空界限,在時間上,融、現在與未來于一爐,“融歷史于現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類歷史遺產的精華引入課堂,讓學生來學習。而“讓未來融入現在”,讓學生及時了解最前沿的動態,從而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打開一扇扇智慧的窗戶。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需處理好幾組關系:
第一,的無限性與選擇的有限性的關系。在組織語文教學時,我們可獲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現實的,也有虛擬的,但對具體的某次教學來說,其選擇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將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學中,既沒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問題的關鍵就在于選擇,進行最優化的選擇。
第二,問題的復雜性與教學的典型性的關系。語文教學打破時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問題如潮水般涌來,形成復雜的意義形態。語文教學要正視這種復雜性,不拘泥于“一課一題”,而是盡可能讓學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視問題的復雜性并不等于讓學生在復雜的問題中“兜圈子”,使教學成為一團“亂麻”,相反,要透過復雜的問題,抓典型,以集中“優勢兵力”,攻克我們學習的主要問題。這就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既有目標又不拘泥于目標,既有主題,又關注到“去中心”的話題,從而構建起具有獨特個性的語文教學。
4重在牽引、護航與調控
第一,引導學生對意義進行探尋與創造。語文學習不管形態如何多樣,但其價值應定位在對人的關懷和促進人的發展與創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語文學習看作人的生命過程中的“小場景”的話,那么每一次語文學習都貫串著人對生命意義的探尋與創造。
篇7
1.1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其實一個專業的價值,往往取決于其培養的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即具備什么樣的知識技能以及人才素養。經過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社會調研以及企業咨詢,具備純文學知識的中文畢業生已不能適應現代企業的需求,面向企業需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更應該是高級復合型人才,譬如文字處理技能,行政管理技能,現代辦公技能,交際公關技能,對于法律知識、管理知識、以及新聞廣告知識的需求也不斷提升,因此具備扎實文字功底,具有“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才能夠立足于現代企業平臺中。我們結合漢語言專業的學科特點以及市場對本專業的人才需求情況,在夯實漢語言專業傳統知識的基礎上,可將“現代辦公與管理”、“全媒體采編”以及“廣告創意與策劃”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育的主要人才培養方向。折射在就業“取向”上,主要表現為:第一,企事業單位的文職類工作,如“房地產公司的行政”、“中小學教師”;第二,媒體、文化傳媒公司,如報刊、電視、廣播;第三,從事“AE”、“廣告文案”、“廣告創意”等工作,我國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期,對上述人才的專業需求要求我們打破傳統中文的單一化培養目標,而傾向于多元化培養目標,唯有這樣才能在既有的專業基礎上,提升自己的就業市場競爭力。
1.2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的課程體系一直以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都存在著與社會的嚴重脫節,與就業市場的對接性差,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修課程,選修課也停留在主觀課程的延伸中,這種課程體系如果在“985”,“211”的學術型高校的畢業生還擁有足夠的市場,但是在經濟知識的時代語境中,卻使得獨立院校抑或民辦院校的學生失去了“學歷”優勢的競爭力。為此,在實踐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本著學生“寬口型”的原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不能變動,否則將會脫離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初衷,但是另一方面,要想使得漢語言文學專業真正地走向實踐教育的視域內,加強學生知識的綜合性與應用性,就要在鞏固專業課程的基礎上,在選修課群與實踐課程中調整比重,實現專業理論課程與應用型課程之間的有效互補。因此,根據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多年學校畢業生的回訪、對企業人力資源經理部門的走訪調研,我們構建了適合于應用型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選修課群,即“6+1”公共選修課群。“6”由全媒體采編、教師崗位技能、現代辦公與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廣告創意與策劃方向組成;“1”是針對參加考研、考公務員等升級考試的學生,教師可以對這些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同步指導“,6+1”模式公共選修課群的建設,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堅持小班授課,踐行分組式教學。六大方向的公共選修課群不僅能提高教學質量,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實現寬口型就業的目的,使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1.3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的層次性培養實踐教育的實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實踐教學環節確立了層次性培養模式。大一時,學校為大一新生開設了專業導論課,旨在使其了解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以及各個方向實踐課程的特點,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到了大學二年級,學生逐漸進入了“定向”培養模式中,每個學生需要在全媒體采編、教師崗位技能、現代辦公與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廣告創意與策劃方向中進行自主選擇。此階段,學校采用師生雙向選擇方式,每名學生申報兩個選修課群,再由各選修課群的主要負責老師進行集體面試和測評,以通過學生的特長、性格、生活環境等全方位衡量學生適合的就業方向。大學三年級,學生面臨著選擇畢業以后的去向,即“就業”和“考試”。就業傾向參與實踐,而考試需要注重對考試相關理論課程的學習以及復習。到了大學四年級,學生需要完成的實踐內容包括“畢業論文設計”以及“頂崗實習”。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育的課程設置是和大學四個階段密切聯系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育的培養目標,為課程設置提供指引,同時實踐課程是實踐教育的有力支撐,而“分層次”的培養又是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育的重要保障,能夠確保實踐教育有條不紊并且有效的實施。
2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實踐教育的實施
2.1宏觀與微觀課程體系的有效平衡
2.1.1微觀:學院實訓課程。微觀實訓課程構成了整個實踐教育的基礎。隨著當前外部市場需求的不斷發展,學校逐步樹立了以市場化需求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在此課程設計體系中,實訓類課程的比重大大增加,“全媒體采編”方向的實訓課程,如“自媒體實訓”、“報紙排版與網頁設計”“、網絡推廣與營銷實訓”等,這類實訓課程注重的是對媒體基本技能與實用能力的掌握,如“新媒體理解能力”、“報紙排版網頁設計能力”“、新聞攝影能力”等。
2.1.2宏觀:校外頂崗實習。校外頂崗實習是一項重要的實踐教育活動,是本專業與企業共同制定并完善頂崗實習管理制度。通過實行與企業“零距離”接觸的仿真模擬實訓,提高漢語言文學與社會的實用性人才對接。其主要開設于大學四年級,主要形式是在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實習。對于獨立學院畢業生來說,其實習單位一般為學院所在城市的本土企業,頂崗實習的崗位一般是由學院、家庭以及其他關系引薦。頂崗實習是實踐教育的核心環節,同時也是工作前的最后一個實踐教育環節。
2.2分散實訓與集中實訓的有效結合
篇8
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一門古老的學科,是中華民族用來了解中國歷史,研究中華文化的一門工具,從而提高我們自身素質,對社會發展有著極其重大的人文價值和社會科學價值。正因為這樣,據調查顯示,自各個高校建校以來,幾乎有80%的高校建立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并且每年都以穩定的比例吸納新生,有相當一部分人選擇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進入高校以后的學習方向,而目前被社會所公認的事實是,90%以上的人認為師范類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更具有發展潛力。據北安高考網的調查顯示,在XX年,教師職業已成為最受歡迎的職業之一,一是工作的穩定性和自主性,二是這些年教師的待遇節節拔高,出現喜人改觀。XX年,師范類學生的需求量還是很大。統計顯示,在師范類各專業中,需求較大的專業有漢語言文學、教育學、特殊教育、教育技術、數學、英語、日語、物理、計算機等專業;需求相對差一些的專業主要有生物學、地理學、幼兒教育、經濟管理、經濟地理與城鄉規劃、環境學等專業。其中漢語言文學專業占據首位。主要課程有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文學史、中國語言學史、計算語言學、漢語史、漢語方言調查、邏輯學、歐美語言學、實驗語音學、中文信息處理等。就業前景主要是到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相關部門從事漢語言文字的教學科研、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文字管理及語言應用方面的實際工作。XX年剛畢業的師范類漢語言文學本科生對1500元月薪的一份工作應該基本滿意,但經過三四年,他們會是很強的“潛力股”。據調查在城區,工作三四年的中學教師平均工資XX元~3000元,在一些企業辦的學校,骨干教師的平均工資達到5000元以上。
另外,師范類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的就業范圍之廣,是其他專業不能同日而語的,除了在教育領域從事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之外,到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也是本專業極好的出路。
用長遠的眼光看待漢語言文學這門專業也是極其必要的,在大學期間積累扎實的功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與文學氣質,為踏足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與同學們的交流中,云南民族學院的老師們也給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積極的心態,必備的技能,廣博的知識,良好的人脈……”是一個有競爭力的大學生的基本素質。以培養從事漢語言文學教學、研究、文化宣傳、新聞出版、文秘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為目標。畢業生因適用面廣、適應性強而受到社會歡迎,歷年就業率均。居文科專業前列。
具體到天津師范大學津沽學院作為國家教育部批準的高考第三批錄取的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氛圍、師資力量和教學質量也是過硬的,本專業根據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與中國語言文學的內在規律,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能夠為國家培養具有一定的漢語言文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勝任中等學校語文教育教學工作和文化宣傳及秘書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畢業生能在中等學校、新聞出版單位、黨政機關、中外企業、事業單位等部門從事教學、宣傳、編輯、文秘、策劃、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從事與中文信息處理相關的工作,在考研深造方面,由于有著天津師范大學完善的教育教學系統,漢語言文學專業碩士、博士授點均有設立,因此也有著極大的深造機會。
總體上講,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設立,它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從現實意義來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率之高,就業待遇之豐,足以讓相當一部分人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同時,教育戰線的工作者辛勤工作,這就為社會消除了一大部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從發展角度來看,由于中國文化的濃重氛圍和民族精神的強烈吸引力的存在,自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最初設立至今,它的逐步完善與飛躍發展我們有目共睹,并且因為這種影響力的存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尤其是師范類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必將在越來越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中為莘莘學子們營造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篇9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研討式
我國歷來重視語言文學的研究和教育。從先秦至清代,中國的傳統教育就以語言文學為重要內容。及至清末“西學東漸”后建立現代意義上的大學,語言和文學也是最早設立的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歷史悠久,因此該專業的課程教學很容易受到傳統教學法的影響,容易出現教法陳舊、教學理念落后等現象。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開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教學,讓學生在教學中學能夠主動學習知識,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認為,在教學方法上應該加強研討式教學。下面以文學文本解讀課程為例來闡述這一問題。
一.從講授式教學到研討式教學
研討式教學方法據說最早源于德國,現已成為歐美國家高校課堂教學中的一種主要方法。這種方法以解決問題為中心,通過教師在課前創設問題,布置學生查找資料,然后在課堂上由學生自主發表見解,對問題進行研究和討論,探索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使學生在共同探討中發現真理,掌握知識和技能。從教育心理學來看,通過認識過程是可以掌握認知結構的,因此,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主動參與研究過程,可以培養他們的認知欲望,從而讓他們在教師的指引下,逐步開始獨立“行走”,從“學會”走向“會學”。研討式教學方法就是要求發掘學生創造的潛力,使學生成為自我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占據主體地位。在研討式教學中,教師只能充當課堂教學的“導演”,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演員”。這種師生、生生之間平等、共進的教學模式,可以促進師生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和諧共進、教學相長。一般來說,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是圍繞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面對面講授,從而達到傳道、授業和解惑的目的。誠然,這種忠實于教材的教學方法也可以傳播知識和弘揚文化,在教育史上也曾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現代的教育使命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培養他們探討問題的興趣和掌握知識的方法,這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上進行大膽變革。事實上,傳統課堂教學太過偏重于知識的傳授,從而忽視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這種教育方法有許多不足之處,因為當代社會知識老化速度很快,過去陳舊的知識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時代要求,所以學生必須要在一定的知識積累基礎上,具備有較強的創新思維和研究能力,能夠適應迅速發散、升級,甚至是裂變的知識發展”[1]。所以教育理念的變革勢在必行,即從講授式教學向研討式教學的變革就理所當然了,而作為傳統專業的漢語言文學,要想在新的時代繼續保持對學生的吸引力,就必須在課程教學方法上向研討式教學轉變。也就是說,通過研討式教學,我們可以培養學生探討中國語言文學知識殿堂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中國語言文學的積極性,使學生樹立自我探索知識規律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增強創新精神和提高實踐能力。另外,研討式課堂教學方法也是對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的培養,在研討式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文字寫作能力以及課外查找資料的自學能力等,都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我們甚至可以說,研討式課堂教學正是通過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能力的全面培養,來達到提高他們綜合素質的真正目的。
二.從教師中心論到學生中心論
在研討式課堂教學中,教師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創設了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和求知欲望。在研討式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對問題發表的各種見解,平等對待每一名積極參研討的學生,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課堂研討,使師生在知識的海洋里摸索著前進。20世紀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我自回國以后,看見國內學校里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認定有改革的必要,這種情形以大學為最壞。”[2]但是,近一個世紀過去了,這種“只管教”的教學方法幾乎沒有什么改變,在很多大學課堂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教師是一枝粉筆一本教材,學生是一支鋼筆一本筆記,教師臺上只管不停076地講,學生在臺下只顧不停地記。到了考試的時候,學生不停地背筆記,考完之后,所以背誦的知識與筆記,一起被拋到了九霄云外。這種灌輸式課堂教學方法對學生素質的培養沒有任何好處,也不可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因此教學方法的最后結果是,學生在畢業時可能變成了學習的“板鴨子”。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教學一定要從教師中心回到學生中心,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和寫作能力。例如,在“文學文本解讀”課程的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引導學生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時代作品的解讀,培養學生鑒賞不同體裁文學作品時良好的審美心態和純正的藝術趣味。我們可以在課前告知學生要解讀的經典文學作品篇目,讓學生自己去圖書館查找資料,自己去欣賞和體悟文學作品的審美情趣,然后在課堂上與同學相互交流,從別人的發言中來汲取知識的營養,達到對文學作品認知和理解。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文學課堂成了填鴨式的教學,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的講解,機械地記錄一些條條框框的筆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學生在解讀作品的過程中,沒有理會優秀文學作品的精微之處,沒有以文學理論常識來深化審美體驗,沒有培養學生從文本的閱讀過程中把握審美意蘊的能力。古往今來,所有先進的教育思想都告訴我們,教師的善“教”是為了學生的會“學”,或者說,“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教師的教學藝術就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和興趣,以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熱情。所以,“最理想的教學藝術不是如何講授得生動有趣,而是懂得如何啟發和引導”[3]。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歐洲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說,一個平庸的教師只懂得奉送真理,一個優秀的教師則知道教人發現真理。課堂教學的真諦不在于講授的知識,而在于激勵和鼓舞學生探究真理的欲望。教師應該指點他學生的,不是已投入大量勞動建成的現成大廈,而是指引他們如何去做砌磚的工作,從而帶領他們一起來建造大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反復強調,好的先生不是教書本上的知識,而是教學生學知識。與其把學生當作北京鴨填入大量的“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讓他們自己去開發中國語言文化的寶藏。因此,在文學文本解讀課程中,我們與其告知學生一些名篇名著中的“閃光”之處,不如告知學生欣賞的方法,讓他們自己去摸索、去探究、去揣摩。
三.從知識傳授為主到問題分析為主
在中國古代社會,傳統的課堂教學理念體現為如何把傳統文化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因此,教師要傳道、授業和解惑。但是,研討式教學不能停留于知識的傳授,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讓學生對所要研討的選題進行充分的思考和討論。以“文學文本解讀”課程為例,該課程的研討式教學應采取以課堂討論為主,輔以適當練習的方式。課前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指定經典文學作品,使學生基本熟悉所要研討的對象,為學生的課堂討論作為知識準備。課堂上,教師則以精選的經典文學文本為個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和品味。討論時,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該課程以不同體裁文學作品的解讀為單元,每單元安排學生的自我練習,充分突出文學文本解讀課程的實踐性。具體來說,該課程的研討式教學可以這樣安排:其一,發動學生課前閱讀作品。為了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發動學生在課前閱讀相關文學作品案例,讓學生提前預習,對要所要討論和分析的作品有所了解,這樣課堂討論才會深入。特別是長篇小說或戲劇,只有先布置學生課前研讀,課堂討論才會深入。其二,課堂精講部分文學作品。為提高學生的鑒賞興趣和能力,在講授過程中強調以審美的方式讀解文學文本,通過文學語言、意象等層面的辨詞、會意、識味、涵詠,給學生打開一個文學審美的天地,讓學生體會一種新奇感,喚起學生進行審美探究的興趣。其三,充分開展課堂教學討論。教學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鑒賞,培養學生文學文本解析、鑒賞能力為目標,實踐性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從課程講授到討論、閱讀和課程考試,均突出對鑒賞實踐能力的要求。其四,鼓勵學生課后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文學文本解讀”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而那些經過歷史篩選的經典作品,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解讀能力,我們要鼓勵學生開展經典作品解讀實踐,鑒賞不同民族和時代的優秀文學作品。研討式課堂教學改變講授式教學的單向度模式,使之變為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的雙向度模式,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權,爭取使每一名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甚至是“我會學”,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平等意識和對探索知識的尊重。“這種教學方式也改變了學生的定位,它要求學生象教師一樣上臺講課,因而學習目標較高,有很大的刺激性和挑戰性,可激發其高度的熱情、強烈的參與意識,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以求達到目標”[4]。研討式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現代教學方法,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強調學生以自我學習為主,迫使學生為完成學習任務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韓風.教育理念與研討式教學[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3(3):5.
[2]陶行知.教學做合一[J].鄉教從訊,1928(1):2.
[3]郭漢民.探索研討式教學的若干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1999(2):109.
篇10
論文摘 要 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大,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心必須要從以往培養學術型人才轉向以培養適合社會發展和工作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本文先從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出現的主要問題入手,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清晰定位、構建了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課程體系,提出了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議。
一、引言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傳統中文系中最常設的一個專業,也被譽為文科的萬能專業,畢業的學生供不應求,可以從事社會人文領域的很多工作。但隨著學科門類的增多,專業的細化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人才市場開始傾斜。導致這一現象的一個本身原因是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缺乏應用性的缺陷,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的一大問題。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教學內容重純文學,然而經濟、政治、哲學、法律內容偏少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集中的問題。
2.1培養目標不清晰
漢語言文學專業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積淀一度非常輝煌,學生能夠擁有穩定的職業,一度擁有很強的文化優越感與專業自豪感,近幾年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漢語言文學專業失去了過去的專業優勢。
再加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著傳統優勢專業意識,未及時調整培養目標,找準定位,更沒有考慮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的學生與社會實際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并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優勢專業成為了劣勢專業。
2.2教學內容重純文學輕社會學
教學內容是對教學計劃的具體落實,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步驟。因而教學內容的設置必須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然而,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內容大多是文學史、文學概論、文學作品等,教學內容脫離了社會,遠離政治、經濟、法律、哲學社會學科,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畢業后與社會格格不入,脫離實際,只會做文字游戲。
教師所教、學生所學,都是閉門造車,對于熱點的生活,廣闊的實踐,基本沒有接觸。思維方式和寫作方式都陳舊落后,極大地約束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順應時代和就業的需求,把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到綜合應用型現代化人才上。當代社會各部門和行業之間的融合滲透越來越多,單純的漢語言文學工作者已經不能滿足各個部門和行業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進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據不同行業、領域對人才規格的需求,重應用,對專業進行分流,形成基礎加特色的培養模式。另外隨著現代化媒體技術的發展,熟練運用現代媒體,也是不可或缺的。現代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是要有過硬的寫、說能力,還懂得編輯與制作,將語言文字傳播、影像傳播和網絡傳播融會貫通,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四、漢語言文學應用型課程體系設置
根據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實行厚基礎、多方向、因材施教、靈活多樣的育人模式,建立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新體系,對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重新調整。
4.1基礎課程
培養學生從事語言教學和語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個應用型模塊。主要開設語言教育提高系列課程,設置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師發展研究、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語文課件制作、語文教學藝術、語文教材篇目研究與教學設計、現代職業禮儀、演講與口才等課程。
4.2提升課程
主要提升專業理論,訓練科研能力,著眼于學生升造。可開設現代漢語語法專題研究、現代漢語虛詞研究、修辭學研究、文字學、音韻學、文獻學、邏輯學、漢語語法學史、中國語言學史、國外漢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專題、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專題、中國當代文學專題、影視藝術欣賞、雜文創作藝術論、外國文學專題等類課程。
4.3應用行文課程
開設應用行文相關的理論、實務、實踐系列課程,培養學生從事機關文員工作能力。主要設置了應用寫作、秘書學、行政法學、編輯與采訪、公共關系學、新聞采訪與寫作、公務員基礎知識管理學、廣告學、人力資源管理、檔案管理學、辦公室禮儀等課程。
五、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建議
5.1全程輔助職業生涯規劃
在大學一年級利用新生入學教育契機向學生灌輸職業規劃的理念,介紹就業工作的相關概念和基本常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成才觀,指導學生制訂大學四年規劃。對二年級則進一步深化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分析就業形勢,調整完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積極鍛煉就業必備的素質和技能,夯實基礎。大三這個年級階段我們應注重分類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幾種職業去向,是深造讀研,當公務員還是企事業單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創業?根據學生的不同選擇通過專題講座、報告會、個別輔導等形式集中資源優勢進行分類指導。到了大四進行考研與就業分流,對考研學生重點進行學科縱深教育,對準備就業學生重點學習就業相關課程和參加專業技能實踐。
5.2增加實踐環節
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除了課程設置科學合理,各門課程都要圍繞這一主旨有重點地訓練學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強化實踐環節,使學生在實際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鍛煉,增強能力,以適應、勝任未來的工作。
從大三開始分專業方向,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將來的就業意向,在所開設的課程中添加實踐內容。將“聽、說、讀、寫”能力訓練落實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如公務員、教師方向的,其秘書學、行政管理學、中學語文教學法等課程的教學,設置三分之一的實訓課程,主講教師一邊講理論,一邊帶學生到實習基地觀摩、見習、實習,從而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見習、實習讓學生查找理論學生中的不足,在后續的課程學習中加以彌補。
依托實驗室優勢,強化學生辦公、制作等操作實踐,培養學生“做”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參與到每一個實驗中去。進一步強化學生辦公技術和制作等方面的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