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發展趨勢范文

時間:2023-05-15 15:45: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發展趨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村發展趨勢

篇1

關鍵詞:農村微型金融;農村經濟發展;小額信貸;社區發展基金

1農村微型金融的概念和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的形成與發展

1.1農村微型金融的概念

對于農村微型金融發展的概念,不同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這些不同觀點實際上主要是由于不同學者對農村微型金融實體和服務內容上的認識不同而導致的。從實體的角度上講,農村微型金融是指專門從事農村金融業務的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在我國具體表現為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和小額信貸公司等,它強調的是實體形式。從服務內容上講,農村微型金融是指向農村人口,尤其是低收入人口提供小額度的金融服務,主要包括存款和貸款,在我國既包括大型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向農村提供的小額金融服務,也可以包括農村微型金融機構提供的農村小額金融服務。

1.2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的形成與發展

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是在國家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和省內農村經濟發展轉型的背景下形成的,其發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獨特的優勢。其形成的動力主要包括以下三點。第一,黑龍江省農村地域上的分散性是我省農村微型金融發展的內在動力。黑龍江是我國的農業大省,擁有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在肥沃的黑土地上進行農產品生產加工。黑龍江省地廣人稀,處于中國版圖的東北部,廣闊的地域和稀少的人口,決定了農村的地域分散性。因此,大型金融機構很難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全面的服務。微型金融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難題,并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第二“,兩個百年”的深入推進,經濟新常態形勢下,黑龍江省對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視與扶貧政策的實施為農村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支持。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是在國家扶貧工作推進過程中直接形成的,在功能上體現國家的農村扶貧規劃,在內容上多是圍繞國家出臺的助農政策展開的。它是為了加快黑龍江省農村的經濟發展。構建黑龍江省農村地區金融服務體系、保證省內扶貧政策的順利實行是全省經濟全面發展的需要。第三,在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我省農村整體發展較為均衡,整體的發展情況成為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發展的外部動力。目前,黑龍江省農村的整體發展狀況良好,較為協調,與城鎮的差距逐年減小,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黑龍江省正處于走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階段,農業發展全面升級,農村經濟發展實力顯著增強。

2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的性質及農村微型金融發展的目標

2.1黑龍江省農村金融的性質

黑龍江省的農村金融在性質上可以劃分為商業性的和公益性的。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是建立在國家撫平工作開展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其主要的任務是扶農惠農,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便利。所以,黑龍江省的農村微型金融多是公益性的。黑龍江省的農村微型金融以國家制定的農業政策為導向,圍繞促進農業發展的政策為農業發展提供支持,它主要包括提供信貸業務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和一些由國家扶貧工作開展形成的特定組織和農民自己組建的資金互助合作社等。

2.2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發展的目標

由于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具有公益性,使得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把貧困地區的村民最為主要的目標群體。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發展的目標是更好的完善惠農扶貧工作,為貧困農村的村民解決貸款難問題,保障貧困農村村民進行農業生產所需的資金,為農民貸款提供一個嶄新的通道,促進農業的協調全面發展,為黑龍江省農村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資金基礎,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GDP總量,是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為全國經濟的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

3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的主要類型及其運作情況

3.1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的主要類型

由于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主要是公益性的,所以它主要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提供信貸業務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還有一些由國家扶貧辦公室開展的特定組織和農民自己組建的資金互助合作社等。黑龍江省農村經濟的發展首先要解決資金問題,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主要為農民提供業代業務,并且給農民以優惠的貸款利率。國家扶貧辦公室開展的特定組織,不僅為農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還為農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農民自己組建的資金互助合作社使農民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有了穩定的資金來源,同時確保了資金的安全性和流動性。

3.2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的運作情況

3.2.1小額信貸

小額信貸主要指的是為貧困人口和低收入群體提供貸款服務。針對農村地區的小額信貸多是公益性的,小額信貸主要是依靠國家的政策性撥款、扶貧貸款和社會的公益捐贈等作為資金來源,通過正規金融機構和非政府性金融組織提供的小額信貸業務對有資金需求的農戶或低收入群體提供小額短期的,無抵押的貸款服務。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的一個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小額信貸,小額信貸為存進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當下的運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例如:小額信貸提供的資金周期短,政府給予的補貼利息有限,法律法規不健全等。

3.2.2社區發展基金

社區發展基金的出現是由于小額信貸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因此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的為農村的發展提供資金援助的方式。由于小額信貸在實際運營過程中不能完全滿足農村發展的要求,很多機構開始探索新的模式,因此推動了社區發展基金的產生。農民自己參與社區發展基金項目,吸納外部資金由民間的組織發起,同時鼓勵農民入股基金,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為農村發展建設需要的資金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來源。

3.2.3貧困地區村級發展互助資金

貧困地區村級發展互助資金主要是把國家的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到貧困地區以及貧困村內農戶的一種全新的改革,同時它也把農戶以入股方式投入的自有資金作為運轉費用。在貧困村內實行“民有、民用、民管、民受益、周轉使用、滾動發展”這個具有創新意識的管理模式,重點解決貧困戶發展生產所需資金短缺的壓力,讓貧困戶不擔心資金緊缺的問題,竭盡全力去發展農業,推進貧困村和貧困戶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黑龍江省響應國家針對關于農業、農村、農民的政策,積極促進農業農村發展,提高我省的整體實力。為了解決貧困戶貸款難,黑龍江省在貧困地區投入數十億元作為貧困地區村級發展互助資金,建立新型農機合作社200多個,如2006年,省政府將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的綏濱縣作為重要試點縣。此后,在村干部的努力下,讓貧困戶了解信賴發展互助資金,使貧困村的農戶們全身心地發展農業以及各種副業。到如今,綏濱縣的大多數貧困戶通過發展互助資金已經擺脫了貧困,基本實現了新農村建設。在2015年,黑龍江省投給貧困,縣扶貧資金3000萬元,把綏濱等3個縣、60個村作為開展扶貧互助金貸款的試點,互助金總量達到1.44億元,有效緩解了1.44萬個貧困戶發展生產資金不足的難題。

3.2.4農村資金互助社

農村資金互助社擁有獨立的法人,對互助社成員的股金和通過合法的方式取得的其他財產,享有占有、使用的權利,并對這些財產承擔相應的責任。農村資金互助社成立必須具有以下條件:(1)必須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2)具有10名以上符合規定要求的發起人;(3)有符合規定的資本;(4)規定要求的注冊資本有符合任職資格的理事、經理和具備從業條件的工作人員;(5)有符合條件的營業場所,安全防范設施和與業務有關的其他設施;(6)有符合規定的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

4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前景

4.1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總體發展迅速,信貸規模日益擴大,信貸總量增加,貸款利率降低,農民貸款積極性提高,農民進行農業現代化生產的成本投入有所降低,黑龍江省的農業現代化進程有所加快,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黑龍江省金融機構存在壟斷,農村信用社是黑龍江省最早為農民提供貸款的機構,雖然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逐步出現了可以提供貸款的村鎮銀行、郵政儲蓄等微型金融機構。但是,農村信用社依然存在壟斷的問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的可貸資金存在外流的趨勢。目前,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機構的貸款存在流向城市建設并具有較高收益產業的趨勢。由于農業在經營過程中存在許多不確定性的因素,自然風險大、流動性差,黑龍江省大部分地區缺乏關于農村信貸的擔保機構。當前,黑龍江省只具有農業發展銀行這一家政策性銀行。

4.2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發展前景

由于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因此農村農業的發展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村微型金融對促進農業的發展具有巨大的影響作用,使農村微型金融發展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在黑龍江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農村微型金融體系將進一步完善,農村微型金融提供的可貸資金將進一步增加,農業發展的供求關系趨于平衡。

5黑龍江省農村微型金融發展對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的意義

農村微型金融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要大力加強農業品牌建設,打造黑龍江省黑土原生態農業,提高農業競爭力。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擁有將近4000萬的人口,其中農村人口約占44.5%。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耕地面積占全省耕地面積的80%。黑龍江省推進兩大平原的改革,加大了對農業水利、農機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使兩大平原的糧食產量不斷增長。近年來,黑龍江省積極促進農業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實現了糧食生產的“十連增”,為農民創下了可觀的收入。農民收入的增加,使城鄉收入差距縮小,進而使得黑龍江省能夠統籌城鄉發展,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推動經濟的發展。農業的快速發展使得黑龍江省經濟發展有了基本的支撐。在農業發展的帶動下,黑龍江省積極開展工業、服務業和旅游業,經濟的實力有所增強。

作者:王盼 張宇 單位:佳木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陳軍,曹遠征.農村金融深化與發展評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陳明.對我國農村微型金融的認識與思考[J].南方農村,2009(06).

[3]王國良,褚利明.微型金融與農村扶貧開發[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4]何廣文.微型金融與農村扶貧開發[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5]趙欣欣.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J].價格月刊,2011(01).

篇2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寓開家鄉外出務工(多為進城務工),而其仍留在戶籍所在地的農村兒童。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以及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目前,平均不到四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已成為一個新的社會群體。在2008年的全國“兩會”上,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成為一個熱議的話題,受到了代表委員們史無前例的關注,同時也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人們的思考。家庭教育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效果和他們作為一個自然人接受社會化的效果,而這些將最終投射到孩子作為一個社會人的社會行為上。如果教育不好這群孩子,一方面是國家人才的損失:另一方面這一龐大的群體將會對社會的和諧穩定造威強烈的沖擊。因此,如何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環境的缺失,是我們現今應當研究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大量的農民工進城務工,由于經濟和政策的限制,不能將其孩子帶在身邊,享受大城市的現代化教育,只能讓其呆在家中接受教育。農村義務教育的設施落后,師資匱乏,教育觀念陳舊等因素也影響了農村兒童教育的良好發展。農村環境和不安定因素對留守兒童的性格、心里、安全和身心發展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是學習成績差、家庭教育淡薄、學校教育管理落后。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值得我們探索、實踐。

二、寄宿制學校的現實性分析

目前,針對留守兒童教育的現狀,政府、社會、學校都給予了很大的關注,發起了多方面的討論,有些地方也采取了一些探索性的措施。通過大量調研和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農村學校實行寄宿制是目前情況下農村留守兒童的發展趨勢。

首先,寄宿制有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的優勢。一方面留守兒童大多住在離鎮中心學校較遠的農村,放學回到家已是很晚,較難按時完成作業。監護人忙于農活,也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對他們的學習進行指導。大多隔代監護人更是沒有能力對孩子進行學習輔導,致使他們遇到學習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如此日積月累的學習負擔就會逐漸拖垮孩子的學習成績。另一方面,走讀的留守學生,放學回家路途遠,沿路的游戲廳、網吧經常使得孩子們往往控制不住自己,這怎會不影響學習呢7而實行寄宿制,避免了走讀中可能發生的問題。學校規定住校學生早、晚時間必須上自習課,在自習課上認真復習功課,預習新課。學校在早、晚自習課時間,安排相關的授課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及時答疑解惑。這樣的學習環境可以更好的促進留守兒童的學習。

其次,寄宿制有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人身安全保障的優勢。近年來由于農村入學率偏低和各村組入學率差異大,為了節省教育成本、集中資源辦學,地方教育部門都對農村中小學進行了大幅撤并和布局調整。但這樣布局又使得大量的農村中小學生要長途跋涉到十里甚至幾十里以外的鎮中心學校去念書,不能像以前一樣在家門口就可以上學。加上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很多人都沒有專人接送,路途消耗的時間長,早上天沒亮就得出門,晚上天黑了才能回家,孩子走讀途中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但如果是留守兒童在學校寄宿就不存在這種危險,因而也解除了父母和臨時監護人的擔憂。

再次,寄宿制在培養留守兒童良好行為方面有明顯優勢。留守兒童行為的偏差主要源自集體觀念的缺失.一個學生心中沒有集體意識,往往在行為時心中就沒有一桿秤,就會放任自流,做出一些非正常的舉動。另外,留守兒童特別是隔代監護的留守兒童,由于祖輩對他們過分的溺愛,加之祖輩年齡偏大也沒有足夠的精力和相關的知識培育他們。如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甚至老人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對他們或多或少的影響也給他們的行為習慣帶來偏差。但如果兒童住校,情況就會不一樣。寄宿制基本屬于封閉式管理,學校制訂了科學、嚴格的作息時間,要求學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做規定的事-隋,可以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學校的規章制度對他們的行為又是一個很好的約束,如果學生沒有遵守相關的規定,學校就會教育他們,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必要時還會采取懲罰手段予以矯正。同時,學校為留守兒童配備的生活老師和心理輔導員可以對他們成長過程中的行為變化進行科學的引導,這樣他們在教師教育幫助下能夠端正態度,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

最后,寄宿制在培育留守兒童人際交往、心理健康發展方面有明顯優勢。有意識的人格發展是在同他人的交往、合作和共同活動過程中進行的。兒童在少年時期未形成穩定的個性,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可塑性很強。因此,兒童少年時期與同伴的友好交往和學校對他們經常性的教導是塑造其良好個性、促進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馬卡連科說:“只有當一個人長時間地參加了有合理組織的、有紀律的、堅忍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種集體活動的時候,性格才能培養起來”。寄宿制正是為留守兒童提供了一個彼此相互影響、學習的機會和心理健康發展的平臺。

目前對農村留守兒童實行寄宿制,還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可行性,主要是因為;城市教育資源面臨主要針對城市學生,農民工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受限,民辦打工子弟學校定位不明、資源匱乏的現實也給農民工讓子女隨身就近上學帶來困擾,戶籍制度與城市公辦學校入學規定也給農民工想讓子女隨身就近入學帶來阻礙。所以,寄宿制學校對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具有現實可行性。

篇3

關鍵詞: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開發 發展趨勢

我國是一個人力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并且大多數勞動力資源都在我國農村。農村人力資源的價值在新農村的建設背景下得到了進一步的詮釋,如何提高農村人力資源,利用好農村人力資源,將會對新農村建設產生巨大作用。

“三農”問題中最重要的就是農民問題。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是豐富的人力資源,通過對農村人力資源進行開發,促使農民一部分轉變為產業工人,而另外一些就成為新型的農民,這樣才能夠真正有效的推進新農村建設。

1 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重要意義

1.1 催生新農村建設發展新面貌

要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幾個目標,最需要的不是政府以及外界的支持,而是農民自身建設新農村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我們就需要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他們有高層次的文化和較高的技術水平來適應現代化農業;他們通過學習,增強了管理企業的能力。通過加強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使他們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得到優化,調動一切勞動或者非勞動的人力資源,有力推動農業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1.2 和諧新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優秀的農村人力資源

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是整個建設過程中的主要力量,只有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才有可能更好的建設新農村。建設新農村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只是建設新農村的一個部分,在這個過程中,人力資本的作用大于物質資本,是所有資本中的最重要的資本,凌駕于其他資本之上。通過對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改變他們的陳舊思想,接收新的觀念以及新的生產技術,并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建設新農村這項工程中去,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進步。

1.3 有效推進和諧新農村的構建

眾所周知,我國的人口大部分都在農村,要建設和諧農村離不開農民的努力創造,就是要將農村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口資源,將劣勢轉化為優勢,并通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雖然建設新農村這一重大決策已經提出很久,許多地區也得到了新的發展,但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仍然沒有最大限度的發揮農村人力資源的作用,許多閑置的人力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2 有效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措施

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都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它需要從優化人力資源分布結構、健全農村人力資源的培訓機制、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完善農民眾多權益保障制度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各方面促進和諧新農村的建設和長足的發展。

2.1 大力開發人力資源主力軍——具有勞動能力的農民

2.1.1 加強農村人力資源的本地化有效利用。人力資源的開發的對象就是地區的農民,要把他們充分的利用起來,就需要對他們進行結構性的調整。我們在轉移剩余勞動力的同時也需要吸引一些有較高能力的農民留下來建設自己的新農村;另一方面,對能夠調動的一切人力資源進行分化,找出他們的能力所在,最大化的人盡其才、人盡其用。

2.1.2 塑造農村人力資源新觀念。自古以來,農民的小農意識非常濃厚,存在一定的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思想。如果要通過他們來建設新農村,就必須先改變他們的思想觀念。通過多種渠道慢慢除去他們的傳統思想,樹立科學的、現代的新觀念,增強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斷創新建設新農村的思路與方法,這樣才能夠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才是建設新農村的主人,從而更加積極的去建設。

2.1.3 健全農村人力資源的培訓機制。健全和完善農村人力資源的培訓體系,讓培訓體系能夠更加靈活的面對新農村建設的需求。這個體系可以由農村人力資源培訓聯合會,培訓中介組織,培訓學校,教育行政機關等多種教育主體、教育形式組合而成,可分為以下四個類型:①綜合文化素質培訓:對農民進行思想建設,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理念,進一步提高精神境界和道德素質。②農業技術培訓:充分利用國家建設的農機站,技術工作人員下鄉面授指導,讓他們在掌握先進實用的生產技術后,能夠自己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問題。③就業技能培訓:將農村剩余勞動力組織起來統一培訓,通過多種手段,結合培訓對象自身的特長和愛好以及市場的需求,分門別類的培訓。④專業農民創業培訓:這類培訓對象主要是針對年紀比較輕、有一定的文化底子、敢于創新的新一代骨干農民。

2.2 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奠定人力資源開發的智力基礎

2.2.1 增加政府經費投入,拓寬辦學籌資渠道。可積極探索多元籌資渠道,特別是建立義務教育捐資激勵機制。可以通過鼓勵社會力量,讓更多的人和物投入到農村的義務教育事業中去。各級政府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規范化、系統化助學制度體系,鼓勵并幫助那些家境貧困的學生順利完成義務教育。

2.2.2 規范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可以通過加強對農村教師進行培訓,真正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同時也向外引進高素質人才,逐漸改變教師隊伍的低學歷、低教學質量的現狀;以及在考核教師學歷的時候也要考慮到其教學水平。

2.2.3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要大力改變傳統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高度重視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新型培養方法,爭取做到培養出來的技能人才正是市場上所急需的。不僅能優化人才資源體系,也減輕了就業帶給人們的壓力。

2.3 強化政府職能,完善農民社會權益保障,促進人力資源的開發

各級基層政府要為本地經濟發展創造條件,擔負起社會管理職責,為鄉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為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創造良好的環境。

2.3.1 增強政府就業服務職能,保障農民就業權益。政府應加快完善農民的就業權益,將被閑置的勞動力有效利用起來,整合人力資源,實施“陽光工程”,讓農民能得到很好的再教育、再培訓,增強自身在社會中的競爭能力;在農民進城務工方面,政府應該積極消除一些不必要的阻力,促使農民工順利就業。

2.3.2 完善農民子女受教育的保障體系。政府應切實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投入,提升農民子女的人力資本價值,為后繼人力資源的開發減輕壓力;讓下一代農村人力資源能開闊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為樹立新思想、新觀念做好輔助。不僅加大了農村勞動力后備軍的教育和培養,也減輕了農民的經濟壓力,使他們能夠更好的、更加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3.3 推進農民權益保障,為人力資源開發掃除障礙。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不僅需要政府的支持,也需要農民的積極參與。應當切實保障農民的政治權益和民主參與權利,維護農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只有這樣,農民才能在一個公平競爭的世界里,發揮自己的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這樣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更好的發揮自身潛能,促進新農村建設。

3 農村人力資源的發展趨勢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通過對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我們最終可以有方向性的培育出以下幾種新型農民:

3.1 人才型農民

通過注重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育,極大的壯大了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他們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在實現個人增收致富的同時,也輻射帶動了其他人,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3.2 市場型農民

通過對他們進行宣傳教育、經驗交流、組織參觀等形式,培育出他們具有先進的理念、寬闊的視野、較強的致富能力,根據市場需求選擇經營項目,發展特色產業,利用經濟手段追求高額利潤。尤其是在網絡信息相當發達的當代,讓農民及時掌握最新市場信息,從而找準致富的路子是關鍵。

3.3 文明型農民

在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通過對農民思想觀念的再教育,大大提升了農民的文化素質,把他們從傳統思想里解救出來,讓他們樹立科學文明的新觀念,成為新時代的新型農民,可以很好的實現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中的鄉風文明。為建設和諧社會、穩定社會秩序做出了很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新《義務教育法》在西部農村實施現狀的調查——以中江縣為例,王傳毅,王穎,《硅谷》.2008-05-08,100.

篇4

向品種多樣化發展 由傳統的區域性單一品種向多樣化發展。由于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和市場供需矛盾得不到有效緩解,一些規模蔬菜基地單一品種的生產模式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愈來愈突出,只有在鞏固傳統優勢的基礎上,兼顧一些其他品種的生產和經營,以多品種對抗市場風險,形成產業上的“航空母艦”。

向質量型發展 由目前效率偏低、優質商品比例小、總體經營效益不夠理想的數量型生產,向質量型生產發展,這是農村蔬菜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應用優質高產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新設施和新成果,改變目前存在的效率低、成本高、質量偏低及商品內在潛力未能充分挖掘的弊端。

向支柱產業發展 由分散的、自發的一般家庭生產,通過政府相關部門引導,扶持合作、協會團體運作,確立規模拉動、科技推動、龍頭帶動、政策驅動和市場牽引的戰略,開展取經學習、引進人才,提升檔次、規模,形成鄉、村,乃至縣、市的支柱產業。

向立體生態生產模式發展 由傳統的種植生產模式轉向立體型、生態型生產方式,實行多層次間混套作、輪作生產,既可發揮土地、勞動力、設施、時間等要素的潛力,也有助于提高品質、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篇5

關鍵詞:新型農村 合作醫療 存在問題 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37年來,我國農民的生活得到高速提高,農村的合作醫療得到了高速發展,2002年10月,我國為加強農村衛生工作,保證農民的身體健康,加大投資力度,“逐步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合作醫療制度”。發展到2010年時,據資料顯示,我國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發展,已經具有了質的飛躍,從數量上,已經可以覆蓋我國的廣大農村居民,。農村的合作醫療的實施,可以為提高農民健康,使廣大農民享受到醫療保障,這是我國小康社會建設目標,也是我國如何提高農村醫療的保障水平,為廣大農民的健康服務,是當前也是今后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重要意義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社會主義農村發展的必然選擇,它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在改革開放初期,市場經濟的發展,刺激了一部分人逐利是圖,在有的醫院中由于管理問題。使一些醫院以經濟效益為目標,激化了醫患之間的關系。這種現象導致了盡管不缺醫不少藥,但是農民看病難的現象,仍在困擾著農民,已經成成為廣大農民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盡管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城市化的推進,許多農民進入城市打工,但解決好農民醫療,使農民能夠在疾病面前得到治療的保證,保證廣大農民的身體健康,仍然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也是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也是我國醫療改革的方向,這是小康社會目標實現的需要。在對合作醫療的研究過程中,已經證明,這是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選擇,是縮小城鄉差別的舉措。由于農村合作醫療,在我國廣大農村的實施,體現了政府對廣大農民健康的保證,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不僅可以保證農民治病,而且能夠解決農民的貧困和疾病,這是由于在農村,疾病和貧困是孿生兄弟,于是疾病必然導致出現貧困。但如果有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保證,這樣就可以使農民在患病的時候,可以及時得到國家提供的醫療費用,這種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僅可以減輕農民治病難的困境,減輕了農民經濟負擔,同時也是國家為縮小城鄉差別的一種舉措,顯然,農村合作醫療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農村合作醫療的現狀和問題

我國農村地域廣闊,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在我國農村各地,新型農村醫療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各具有特殊性。

l、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現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合作醫療得到發展,廣大農民從開始的不理解,到積極參加和歡迎的思想轉變,經歷了不同的兩個時期。廣大農民認識到,國家和個人投資,加大了發展新型農村醫療的經濟投入,解決了“農民治病難”問題。通過新型合作醫療,使風險基金、門診統籌基金、住院統籌基金和大病醫療補償基金,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有些地區,雖然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但這些農戶種有一部分農民常年外出打工,常年生活在外地,這與農村合作醫療的要求,難以在戶籍所在地意外的醫療機構就診,使一些農民還在觀望;另一個問題是,對于補償受益群體目標,一方面主要覆蓋基層縣、鄉(鎮)級基本醫療需求患者,再一方面,重點針對重病、大病等,這些患者需市級以上治療,花費的醫療費用也比較多。

2、新型農村醫療制度存在的問題

新型農村醫療制度對廣大農民來說是一件大好事,但好事也需要好辦,由于傳統的思想做怪,有些農戶認為自己健康,不用治病,對參加新型農村醫療不積極。

(1)政策宣傳不到位問題。由于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政策不了解,使一些農民由于不理解,還在觀望,即使一些農民對農村合作醫療有些了解,但也只是一知半解,具體的詳細內容大多數并不了解。由于農民獲知的渠道狹窄,了解的內容有限,使農民采取觀望態度,因此,要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府必須做好的宣傳工作,這是基層人民政府的責任。

(2)醫療報銷異地轉移問題。由于很多農民外出務工,這就出現了參加農村醫療的農民,因為不在當地的醫院就診,而參加醫保的農民,在醫院治療時的結算,又只能在參保地區進行。因此,給農民在異地看病,增加了很大的困難,即使回到參保地可以報銷,報銷藥費的比例又較低,又存在報銷范圍的問題,使農民感到很大的不便。

(3)新農合工作人員問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員的編制問題,是決定制度實施的保證,但目前,一部分地區仍無法形成自己的隊伍,只能依賴借用鄉鎮衛生院人員,造成鄉鎮報賬中心工作人員多頭管理和管辦不分的事實。

三、農村合作醫療的發展趨勢

l、加大宣傳力度的措施

地方政府有責任對農民進行宣傳,醫院要針對病人及家屬宣傳。從宣傳方式上,不僅要用文字宣傳,還要搞農村合作醫療的專題活動,要深入基層了解情況,要向農民加強宣傳力度宣傳時間的選擇上,各級政府要考慮農民在外務工的現實情況,要安排適當的時間,如在假期和農忙時節要加強宣傳力度,及時傳達最新的政策信息。

2、合理解決異地就醫難的措施

要盡快解決農民異地就醫難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應從農民的情況考慮,對外地務工者詳細登記,如果農民在異地就醫后,要利用農民返鄉的機會,方便快速的在當地醫保單位報銷,給農民方便。

3、簡化報銷程序的措施

提高農村合作醫療服務水平,在簡化程序上下功夫。對農民患者報銷資料,要保證提前告知需要報銷的方法。要積極為患者提供統一的服務大廳,為農民患者提供最佳服務。加強對新工作人員的培訓,使工作人員能夠掌握最新的政策動態;熟練業務知識,加強提高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農村金融 現狀與問題 發展對策

一、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發展的狀況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一是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穩步推進。二是“三農”貸款持續增長。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國農業貸款余額近3萬億元,約占金融機構全部貸款余額的14%,60%以上農戶的貸款需求得到滿足。但是當前農村金融改革發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一是農村地區資金外流情況嚴重。目前,通過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等商業性金融組織,每年從農村地區流出的資金大于從城市流入的資金,導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受阻,城鄉差距過大。二是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不健全。商業銀行改革以來,幾家主要銀行都大批撤出了在農村地區的營業網點,與此同時,為“三農”服務的金融機構建設沒有跟上,造成機構網點覆蓋率偏低,農民接受金融服務困難。三是金融產品創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主要經營傳統的信貸產品和商業保險產品,而對農民需求量較大的小額貸款和農業保險則缺乏創新,造成金融產品單一,盈利能力嚴重不足,造成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薄弱,而一些非正規的農村金融組織由于金融服務比較符合農民需求,發展較快,但是潛在風險較大。四是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支付結算體系落后。適合農村經濟特點的金融電子化、票據化基礎設施研發和建設不足,覆蓋的地域范圍小,便捷化程度低。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農”服務的能力,嚴重制約了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

二、發展我國農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議與措施

通過對農村金融的經營背景及現狀的分析與比較,為促進其更快更好的發展,從而裨益鄉民,較好輔助“三農”政策的執行,特提出以下建議。

1.建立相關風險補償核準規劃。通過財政部門等盡快償還原拖欠農信社的相關貼息,同時剝離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導致的不良貸款,地方政府應完善農業部門的信用評級制度及相關部門的貸款擔保機制,控制農業貸款的可能性風險及損失。

2.建立有效的農村資金回流機制。在引導農村信貸資金回流支持新農村建設方面,一是要為抑制農村信貸資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證;二是要合理利用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通過財政資金補償金融機構貸款風險和稅收優惠等措施,引導農村資金高效率地轉化為農村投資。增加對當地經濟信貸投放較多的金融機構再貸款額度;鼓勵郵政儲蓄資金參股農村信用社,投資設立農村小額保險組織,試辦農村小額貸款機構,為支持新農村建設提供長期的資金投入來源。

3.制定《農業投資法》,規定縣域金融機構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將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當地,或購買農業政策性金融債券。建議以縣為單位,按經濟發展水平劃分貧困縣和非貧困縣,貧困縣免除所得稅和營業稅,非貧困縣免營業稅、所得稅減半征收。加強對縣域資金流動的監測和預警,限制國有商業銀行或農村信用社系統內上存資金比例,通過運用差額準備金制度,對上存資金比例過高的金融機構可以提高超額準備金比例實行繳存,并下調超額準備金利率。

4.發展農村社區基金和小額信貸機構,彌補農村金融服務空白。近年來農信社改革的商業化趨勢不斷強化,一批農信社將撤離偏遠落后地區。這種趨勢無法逆轉,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彌補偏遠落后地區的農村金融服務空白。農村社區基金和農村小額信貸機構就是彌補農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農村金融發展環境。改善農村金融組織的發展環境,重點是完善農村經濟基礎條件,提高農戶和農村企業的盈利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建議加大財政的投入力度,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科技服務的投入,改善農村經濟運作的基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民在市場交易的談判地位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出資成立擔保基金或擔保公司,帶動其他擔保機構的發展。要擴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圍,增加農作物收益權、權利質押,同時保護擔保債權的優先受償權。探索運用動產質押、倉單質押等形式,根據“產業大戶”、“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濟主體的不同特點,采取“一企一策、一戶一策”的辦法解決農民抵押難、擔保難的問題。

三、美國農村金融體系對中國的啟示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農村金融體系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從美國農村金融體系來看,美國已經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農村保險在內的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體制,建立起了支持農村建設資金循環的長效機制,較好地支持了農村和農業發展,維護了廣大農民利益。借鑒美國經驗,結合中國農村的具體情況,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已經成為下一步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主線。

1.要鼓勵金融組織創新,推動交易工具和業務品種的創新

要按照農村現實和農業經濟發展實際,培育和發展商業性的、可持續的金融組織。條件許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區銀行和小額信貸組織。鼓勵引進國外農村金融中的專門為農業設計的金融品種,以滿足農村金融需要。

2.對現有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明確功能定位

農信社要鞏固已有改革成果,辦成商業上可持續、主要服務于鄉(鎮)、村和農民的金融機構,農業銀行要結合股份制改革,通過機制和體制的轉換,充分發揮農業銀行作為大型商業銀行的系統優勢,切實提高對農業產業化、基礎設施和城鎮化建設的信貸支持質量和效益,加強對縣域經濟的服務;積極推進郵政儲蓄改革,按照商業化原則,引導郵政儲蓄資金支持“三農”。

3.加強政策引導,開展金融知識教育

要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轉變農業政策性金融的發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用市場化利率覆蓋其經營風險。

參考文獻:

[1]章奇.推動農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中國農村信用合作,2005,(7).

篇7

【關鍵詞】農村市場 保險產品 營銷策略

一、我國保險市場發展的現狀

中國保險業的發展還處于一個低水平。按照保險業發展的規律,保費收入一般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3―5%。從目前西方發達國家而論,年保費收入一般都占本國國內生產總值的8―10%左右,而我國1998年保費總收入約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從總體上來說,我們的經濟還不發達,人均收入水平較低,但同時又說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過程中,中國居民的保險意識與投資意識還要有一個提高過程。從目前中國保險公司機構的分布而論,30家中外保險公司的總部基本上都設置在北京和中國沿海城市。保險公司分支機構雖然在大陸已普遍設立,但多數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和城市,這就造成了保險市場發育不均衡性。目前,各家保險公司已經開發和銷售的產品壽險產品品種并不少,但產品結構雷同和保險責任不足,是業內人士的普遍呼聲。中國保險從業人員中真正受過系統保險專業教育又有保險專業水平的保險專業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國際保險市場又懂得精算和計算機技術的高級人才更是毛鳳鱗角。這都表明了當前中國保險經營水平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

為進一步完善市場法制化的建設,使外資公司進入市場更加有法可依,保監會也努力提高保險市場的專業化監管水平,也按照世貿組織透明化的要求進一步提高了保險法的制訂和監管工作透明度,加強了監管工作的程序化和規模化的建設。這兩年來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推進的速度明顯快速化,大批外資機構人員和資金的介入讓中國的保險業更加快地走向國際化。市場是很大的,當我們在成長的時候,同樣目前國內的保險公司也同樣在迅速成長,國內的保險公司現在水準也很迅速地在提高。

二、我國保險市場發展趨勢

1、國際化帶來有效率的結構調整

未來三至五年,更多的國外大公司將進入中國,與中資公司同場較量,與中國爭奪市場份額。由于競爭的“鯰魚效應”,中資公司必將勵精圖治,奮力拼搏,提高自己的經濟績效。例如,1995年上海各家保險公司新售的77萬張個人壽險保單中,僅美國友邦公司就售出70萬張,占91%。但這種局面很快就得到扭轉,在上海市場根基深厚的中資公司迅速做出反應,1996年中保人壽和平安保險分別占個人壽險業務的20%和35%,友邦降至38%,1997年友邦的份額進一步降低。

外資公司還會以與中資公司合資經營或與中資公司建立戰略聯盟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由于合資經營或戰略聯盟的“干中學效應”,中資公司能獲得較為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從多方面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所以;盡管保險國際化過程中。中資公司暫時失去了部分市場份額;外資公司增加了部分市場份額,但由于中國保險市場的深度和密度都很低,在未來的保險業競爭和經濟的穩定發展中,保險業務的“蛋糕”將做大,中資公司的業務的絕對量仍會上升。經歷激烈的競爭生存下來的中資公司將變得更有效率,并將帶來有效率的結構調整。

2、保險制度市場化帶來競爭之路

由于目前保險市場超額利潤的存在,將吸引更多的資本進入,而政府也會順勢而為地放松市場準入,供給主體將增加。為應對加入WTO的挑戰,我國政府已在1999和2000年分別組建一批全國性中資保險公司。從長期來看,大量保險公司的進入,保險供給增加,保險價格將逐步下降。各保險公司在政府有效監管的環境下,將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展開競爭,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發展戰略和競爭策略,其結果是促進保險公司行為市場化和經營高效化。

在保險市場國際化和保險制度市場化背景下;保險市場必然出現資本的積聚和集中。發生在發達國家的保險公司問的兼并與收購、保險公司與其他經濟組織如銀行的競爭與聯合的“大戲”必將在我國上演。

3、保險市場結構合理化

保險業是一種特殊的行業,是經營投保人轉嫁過來的風險,它一方面為了獲取一定的利潤,但更重要的功能是促進整個社會生產、生活的順利進行,保障了廣大被保險人的利益。如果采取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保險企業逐利潤而居,保險業利潤率下降時則采取各種方法退出,利潤率高時則一窩蜂擁進保險行業,勢必造成過度競爭。雖然在短時間內保險費率將下降,但伴隨保險費率下降而來的利潤率的降低則會導致保險企業償付能力的不足,最終損害被保險人的利益。因此我認為將來我國的保險業的發展趨勢只能是既有壟斷又有競爭的市場。

壟斷競爭型市場并不排斥競爭。在國外成熟的保險市場中。幾乎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壟斷。占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的均是幾家大的保險公司。而市場上的中小保險公司因其專業性強,經營靈活,而一直活躍于保險市場中。大型保險集團應是在競爭中逐步擴大自己的市場占有率,否則依靠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圈地份額將在以后的市場競爭中被別人所吞食。

4、保險市場主體多元化

篇8

關鍵詞:農村金融 現狀與問題 發展對策

一、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發展的狀況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一是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穩步推進。二是“三農”貸款持續增長。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國農業貸款余額近3萬億元,約占金融機構全部貸款余額的14%,60%以上農戶的貸款需求得到滿足。但是當前農村金融改革發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一是農村地區資金外流情況嚴重。目前,通過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等商業性金融組織,每年從農村地區流出的資金大于從城市流入的資金,導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受阻,城鄉差距過大。二是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不健全。商業銀行改革以來,幾家主要銀行都大批撤出了在農村地區的營業網點,與此同時,為“三農”服務的金融機構建設沒有跟上,造成機構網點覆蓋率偏低,農民接受金融服務困難。三是金融產品創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主要經營傳統的信貸產品和商業保險產品,而對農民需求量較大的小額貸款和農業保險則缺乏創新,造成金融產品單一,盈利能力嚴重不足,造成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薄弱,而一些非正規的農村金融組織由于金融服務比較符合農民需求,發展較快,但是潛在風險較大。四是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支付結算體系落后。適合農村經濟特點的金融電子化、票據化基礎設施研發和建設不足,覆蓋的地域范圍小,便捷化程度低。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農”服務的能力,嚴重制約了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

二、發展我國農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議與措施

通過對農村金融的經營背景及現狀的分析與比較,為促進其更快更好的發展,從而裨益鄉民,較好輔助“三農”政策的執行,特提出以下建議。

1.建立相關風險補償核準規劃。通過財政部門等盡快償還原拖欠農信社的相關貼息,同時剝離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導致的不良貸款,地方政府應完善農業部門的信用評級制度及相關部門的貸款擔保機制,控制農業貸款的可能性風險及損失。

2.建立有效的農村資金回流機制。在引導農村信貸資金回流支持新農村建設方面,一是要為抑制農村信貸資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證;二是要合理利用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通過財政資金補償金融機構貸款風險和稅收優惠等措施,引導農村資金高效率地轉化為農村投資。增加對當地經濟信貸投放較多的金融機構再貸款額度;鼓勵郵政儲蓄資金參股農村信用社,投資設立農村小額保險組織,試辦農村小額貸款機構,為支持新農村建設提供長期的資金投入來源。

3.制定《農業投資法》,規定縣域金融機構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將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當地,或購買農業政策性金融債券。建議以縣為單位,按經濟發展水平劃分貧困縣和非貧困縣,貧困縣免除所得稅和營業稅,非貧困縣免營業稅、所得稅減半征收。加強對縣域資金流動的監測和預警,限制國有商業銀行或農村信用社系統內上存資金比例,通過運用差額準備金制度,對上存資金比例過高的金融機構可以提高超額準備金比例實行繳存,并下調超額準備金利率。

4.發展農村社區基金和小額信貸機構,彌補農村金融服務空白。近年來農信社改革的商業化趨勢不斷強化,一批農信社將撤離偏遠落后地區。這種趨勢無法逆轉,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彌補偏遠落后地區的農村金融服務空白。農村社區基金和農村小額信貸機構就是彌補農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農村金融發展環境。改善農村金融組織的發展環境,重點是完善農村經濟基礎條件,提高農戶和農村企業的盈利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建議加大財政的投入力度,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科技服務的投入,改善農村經濟運作的基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民在市場交易的談判地位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出資成立擔保基金或擔保公司,帶動其他擔保機構的發展。要擴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圍,增加農作物收益權、權利質押,同時保護擔保債權的優先受償權。探索運用動產質押、倉單質押等形式,根據“產業大戶”、“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濟主體的不同特點,采取“一企一策、一戶一策”的辦法解決農民抵押難、擔保難的問題。

三、美國農村金融體系對中國的啟示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農村金融體系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從美國農村金融體系來看,美國已經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農村保險在內的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體制,建立起了支持農村建設資金循環的長效機制,較好地支持了農村和農業發展,維護了廣大農民利益。借鑒美國經驗,結合中國農村的具體情況,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已經成為下一步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主線。

1.要鼓勵金融組織創新,推動交易工具和業務品種的創新

要按照農村現實和農業經濟發展實際,培育和發展商業性的、可持續的金融組織。條件許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區銀行和小額信貸組織。鼓勵引進國外農村金融中的專門為農業設計的金融品種,以滿足農村金融需要。

2.對現有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明確功能定位

農信社要鞏固已有改革成果,辦成商業上可持續、主要服務于鄉(鎮)、村和農民的金融機構,農業銀行要結合股份制改革,通過機制和體制的轉換,充分發揮農業銀行作為大型商業銀行的系統優勢,切實提高對農業產業化、基礎設施和城鎮化建設的信貸支持質量和效益,加強對縣域經濟的服務;積極推進郵政儲蓄改革,按照商業化原則,引導郵政儲蓄資金支持“三農”。

3.加強政策引導,開展金融知識教育

要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轉變農業政策性金融的發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用市場化利率覆蓋其經營風險。

參考文獻:

[1]章奇.推動農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中國農村信用合作,2005,(7).

篇9

一、要重視農村汽車市場的發展

(一)中國的三農問題解決不好,中國就不可能真正強大。現在的農村仍然有大量的三輪、四輪農用車,這些車輛的主要功用是運輸和農間勞作。盡管農民兄弟對這些車的技術含量要求不高,只在意價格,但能不能有適合農民、農村應用的汽車,卻應是政府和汽車企業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二)在農村,汽車作為一種先進工具,首要任務就是將農民從每天不得不做的“肌肉運動”中解放出來,變為“機械運動”。他們最需要解決的,不是代步工具的先進性和舒適性,而是體力勞動的替代品。也就是說,在做好“村村通公路”和“村村通客車”的基礎上,農民現在最需要的是先進的機械和運輸工具。

二、農村地區二手車發展現狀

一是我國農村地區二手車市場起步晚。我國已經制定了到2020年經濟再翻兩番的目標,作為支柱產業的汽車市場必將在一個較長時期內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其中二手車市場可能會發展得更快一些。

二是二手車市場發展潛力巨大。農村人民普遍收入較低,對汽車要求并不高,因此質量好價位低的舊機動車在農村地區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隨著政府、企業、事業公務車輛的改革,以及城市車輛環保標準的提高,舊機動車在農村地區市場的潛力巨大。

三是我國二手車市場交易主體單一是影響市場活力的重要因素。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汽車工業、汽車保有量、汽車消費、汽車需求的增長,原有的辦法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否則將嚴重影響市場的活力。

四是行業組織不健全是市場不成熟的標志。在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的進程中,加快行業組織建設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目前上海、山東、湖南、福建、云南等地都成立了二手車行業組織。其中農村地區更為關注和重視。

在廣大農村地區現在不僅想買車的人多了,要賣車的人也多了,二手車交易不井噴都難。而且,在農村地區一些中等收入的小康家庭并不是都需要新車,也不會買了新車一直開到報廢,總有要賣的時候,有人賣,自然就會有人買,要不也就不會有人賣了,這個市場需求是一直存在的。以前市場掌握在車商(販子)手里,近十來年是成就了一大批富翁的。現在隨著中介的興起,二手車市場一定會在農村地區迅速的掌握到中介的手中,就像當年二手房市場從房販子手中轉移到房產中介手中一樣。

三、中國二手車市場的變化

(一)經營機構的規模化經營成為趨向、行業集中度將顯著提升。

(二) 專業化分工將更加明晰,收車、批發、零售等主營業務經營機構將取代以往的經營實體的“萬金油”特征。

(三) 代表行業規模化經營特征的批發環節的出現將徹底顛覆長期存在的“小作坊”式經營方式。

(四)跨區域流轉將成為未來趨勢。發展步驟是:區域中心市場的逐步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資源輸出型城市或地區與資源輸入型城市和區域將出現。

(五)區域性、全國性的交易服務平臺建設與發展將成為二手車領域新的亮點和產業發展的新動力。

四、二手車在農村地區的未來發展趨勢

根據《2014-2018年中國二手汽車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近年來,我國汽車產業發展迅猛,汽車產銷連續3年超千萬輛。2011年,我國汽車行業產銷量雙超1840萬輛,再次刷新全球歷史紀錄。此外,2011年末,我國汽車保有量達到1.0578億輛,同比增長16.4%,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7872萬輛,增長20.4%,我過也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2.4億輛)的全球第二大汽車保有國。預計到2020年, 我國汽車保有量將突破2億輛。

(一)呈現良好的增長勢頭。首先是人均收入逐年增長,富裕人群增加。其次是新車競爭刺激換車,汽車廠家的激烈競爭給市場帶來了更多、更好的車型。品牌二手車經營將帶動二手車交易更加誠信,質量擔保和售后服務明顯改善,大大增加了二手車的信賴度,有效刺激了二手車交易。

(二)多種經營主體并存的局面將長期存在. 隨著政策的放開,新車銷售店、汽車拍賣公司和二手車銷售店將在未來幾年 紛紛進入二手車市場, 二手車市場多種經營主體并存的局面已經形成, 并將長期存在。

(三)二手車市場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健全的法律法規的陸續出臺,將促進二手車交易良好秩序的形成,形成保證二手車市場良性運行的法律和道德約束機制,從而促進二手車市場的繁榮與發展。

五、針對我國農村地區二手車市場發展建議

(一)提高農村地區二手車市場準入門檻。

(二)將拍賣二手車市場模式引入廣大農村地區,建立信息網絡體系。

(三)在農村地區建立科學規范的鑒定評估體系。

(四)簡化農村地區交易手續,加強售后服務。

(五)農村政府政策的引導和規范

(六)仔農村地區二手車市場進行嚴格質量檢驗

(七)搞好農村地區二手車保修服務

篇10

摘 要 自2008年河南省實施體育課程改革已經5年以來,農村學校體育作為教育的重中之重,其課程內容安排及開展情況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通過對新鄉市10所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程安排及開展進行調查分析,了解了當前新鄉市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程的開展情況,發現了問題,分析了問題的成因,并對促進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程的改革及開展提出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 課程改革 新鄉市農村中小學體育 體育課程安排 開展

河南省作為中國的農業大省,農村是我省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農村教育是制約課程改革的關鍵,只有農村課程改革取得全面成功,河南省課程改革才算取得了全面的勝利。體育課程內容和體育課程資源是決定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新課改將體育課改名為體育與健康,這使我們原有的體育課在內容上得到了豐富,增加了保健、營養、安全、心理、情感和社會等多個方面。這就要求體育老師不僅僅會打籃球、踢足球,應該擴充自己的知識范圍,還應增強自己保健、營養、安全、心理、情感和社會等多個方面的專業知識。從新課改的要求上做一個合格的體育老師。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

新鄉市10所農村中小學體育老師、體育管理者以及學生。

(二)研究方法

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實地考察法。對新鄉10所農村中小學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問卷1200份,實際收回1168份,有效1142份,有效率95.17%。實地對學校的體育設施進行統計并進行分析。

二、結果

(一)學生對體育課程的開展狀況表示不滿意并表達出了自己的心聲

從收回的1142份問卷中,有74.23%的學生感覺體育課沒意思,上這么多年學,在體育課上也沒學到啥知識。從開始上學時的第一節體育課到現在體育課程的內容幾乎是沒有改變的:上課開始時由體育委員帶隊圍操場跑2-4圈進行熱身,然后體育老師發幾個籃球進行自由活動。在體育課上76.46%的男生選擇參加體育活動,11.25%的女生選擇參加體育活動,主要是乒乓球和籃球。其余同學基本選擇扎堆聊天。有95.65%的學生希望改變體育課程內容,由傳統的體育課程內容向新課標要求的內容轉變,希望在體育課上學到更多的東西,在上學階段為自己以后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對現在的“放羊式”體育課不滿。

(二)課改后的體育與健康課程似乎換湯不換藥穿新鞋走老路

對于走訪過的10所學校,我們從學校的硬件體育設施進行了統計,課程改革前后學校體育設施的數量沒有發生改變,發生改變的也就是多了幾副羽毛球拍、乒乓球拍。從學生那里我們得知了學校體育課程的內容也僅僅發生改變。轟轟烈烈地搞了這么多年的課程改革為什么僅僅改變么如此少呢?

1.接受調查學校基本體育設施的統計情況

通過表1可以看出農村中小學體育硬件設施的匱乏,上表所列7項設施僅為最基礎的,如果這都滿足不了,更不用談跳箱、體操墊、網球場、壘球場等設施。體育設施的不足歸其原因還是資金投入的不足,根據教育部2007年教育部向人大常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農村“普九義務教育”債務高達500多億元[2]。據有關資料顯示:校長體育政策的執行力明顯低于老師,主要表現為校長對學校體育政策執行力沒有足夠的認知和認同[3]。因此,作為體育工作者應該利用現有的資源努力工作,在體育方面做出成績,這樣才能引起學校領導者的重視。

2.學校體育教師情況以及對新課改的認識

學校體育教師呈現出青黃不接的現象,老教師很多都是非體育專業的,沒有過硬的體育技術。面對生活壓力,多數年輕體育教師都把教學作為第二職業,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學校之外的“第二工作”,這嚴重影響了體育教學的開展,因為體育教師的精力都沒有在教學上,更不用說去做體育科研了。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還是因為學校對體育課程不夠重視,對于新課改的認識,體育教師都知道新課改這件事,但對于具體內容不太明確,也沒有接受保健、營養、安全、心理、情感和社會等多個方面的培訓。因為學校的要求基本上就是在體育課上學生只要不出現安全問題就行,對于教學內容沒有硬性要求。

三、結論與建議

(一)新一輪體育基礎教育改革無論從課時數量和授課內容上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對于課改后的實施需要有關教育部門進行監督和促進。需要上級管理部門制定相關的評價制度,如果沒有硬性要求,那么體育課程又將走回原路。

(二)教師是最好的資源,加強對體育教師的培訓,讓體育教師更加清楚地認識新課改的內容,掌握更加專業的業務水平,才能促進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全面實施。如果體育教師能夠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去授課,那么體育教師無疑會成為各學科當中最重要的教師。因為他讓學生學會了如何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如何為人處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參考文獻:

[1] 趙利.西部地區中小學學校體育課程體系現狀與對策][J].體育成人學刊.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