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病論文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3: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遺傳病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綜合性的防止措施不到位
部分養殖戶雖然每年都按時按程序給畜禽注射疫苗,但是因為忽視了對畜禽的檢疫、消毒、隔離以及科學性的飼養管理等綜合性的防治措施,致使畜禽體內生潛伏著部分病原微生物,一旦畜禽的抵抗力降低,此時病原微生物就趁機侵入畜禽的體內引發疾病的流行。
1.2疫苗的因素
1.2.1疫苗的質量問題
由于部分疫苗自身質量不符合標準,例如弱毒苗中的活菌量比較大,而滅火苗中的抗原量相對較少等等。同時鄉村地區因對疫苗的運輸中沒有完善的保存,如溫度過高或者是過低都會造成疫苗的質量降低或者是失效。
1.2.2免疫的程序、方法不對
根據疫苗的種類,不同免疫的部位、方法、使用的計量以及稀釋的方法都是不相同的,一定要按照“藥物的用法”進行操作,若是使用不恰當,不僅會影響免疫的效果,導致免疫失效,甚至會造成畜禽的死亡。
1.2.3畜禽的免疫力降低
飼養環境的惡劣,饑餓、潮濕、寒冷、高溫、噪音、缺水或者是空氣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氣體以及長途的運輸等的應激因素,這些都可能造成畜禽的抵抗力下降。許多養殖戶習慣給畜禽濫用抗生素等,例如磺胺類的藥物、氯霉素等,都會抑制畜禽免疫系統的功能。
1.3疫病發生變異
一些病毒性的傳染病病原,因為免疫或者是環境的壓力,在疫病的傳染過程中發生了變異,使以往的舊病毒變種,例如非典型的新城疫、非典型的豬瘟等;還有一些病毒的毒性加強,例如傳染性的法氏囊炎、馬立克氏病等。這些病變往往會造成免疫的失敗,甚至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2控制畜禽傳染病的有效措施
2.1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
為了降低畜禽傳染病的發生、傳播、流行,堅決貫徹“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并按照“早、快、嚴”的原則進行:早封鎖、行動果斷迅速、嚴密封鎖。加強防與治的結合,將傳染病的病原消滅在萌芽的狀態,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平時的預防工作,不僅能提升畜禽的抵抗力,而且一旦發病,能及時有效的控制。
2.2加強飼養管理和消毒工作
由于農村的條件相對落后,因此保持畜舍的清潔衛生、空氣暢通、光照適宜、及時的排除畜禽的排泄物等顯得尤為重要。還有要加強畜舍冬春季節的保暖工作以及夏秋季節的降溫工作等;尤其要做好畜舍的消毒工作,例如福爾馬林、過氧乙酸、來蘇爾、氫氧化鈉等。但是要注意:因為病原微生物的特性不同,因此不能長期使用同一種消毒藥,要經常更換,并且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與此同時,還要對畜禽的草墊、場地以及進入畜舍的工作人員進行消毒后方能進入,防止病原的侵入。
2.3實施正確的防疫程序
每年的春秋兩季進行疫苗注射,使畜禽的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力,從而有效的控制傳染病的發生。豬、牛、羊、雞等注射的疫苗差異不同。現介紹兩種。
2.3.1豬的免疫
常見的疫苗有:豬瘟、豬丹毒、豬肺疫弱毒三聯活疫苗、豬口蹄疫滅火苗、仔豬副傷寒活疫苗等。生豬在1d、20d、60d的時候注射豬瘟疫苗;仔豬在斷奶之后的3d注射口蹄疫,半月之后進行二次免疫,后備豬在6個月之后免疫1次;在春秋季節豬丹毒個免疫一次;仔豬在30d后注射1頭份仔豬副傷寒疫苗。
2.3.2雞的免疫
常見的疫苗有:新城疫凍干苗、法氏囊凍干苗、油苗或者是聯苗等。1d的雞皮下注射馬立克氏病疫苗,3~5滴眼免疫新支二聯疫苗;頸部皮下注射禽流感疫苗H9;7~12d后滴眼法氏囊病疫苗,注射禽流感疫苗H5+H9;40d之后給雞注射新城疫Ⅰ犀系疫苗。
2.4實行自繁自養的養殖模式
不論是個體戶還是養殖場最好是實行自繁自養的原則,從種畜的生產著手,堅決不能引進疫區市場、鄉村的種畜。養殖場對商品畜禽實行全進全出的政策;不能在同一個養殖場養殖多個種類的畜禽。生產的安全,才能提升經濟效益。
2.5隔離、封鎖
隔離:主要是為了控制傳染病的繼續傳播,防止畜禽受到傳染,將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圍之類并加以撲滅[2]。當發生疫情時,首先調查疫病的病原處,然后檢查病畜臨床癥狀,在必要的時候采取變態反應、血清學,根據其檢查的結果,將畜禽分為病畜、可疑病畜、假定健康的畜禽進行隔離。封鎖:當某種重大的傳染病爆發時,嚴格的隔離之后,還硬挨劃定封鎖區域,以防疫病向安全區和健康畜禽傳播。
篇2
隨著分子醫學時代的到來,遺傳咨詢(genetic counseling)已逐漸成為臨床醫學中一項重要工作[1]。它利用現代遺傳學與現代醫學的理論和技術,以咨詢、商談的形式解答患者及親屬或其他相關人員提出的問題,并在權衡對個體、家庭、社會利弊的基礎上,給與婚姻、生育、疾病治療和預防等方面的醫學指導,從而達到降低遺傳病發生率,改善遺傳病患者生活質量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目的。然而,實習醫院既無遺傳咨詢門診,又無遺傳病病房,使廣大醫學生沒有機會直接接觸遺傳病病人及其家屬。學生只學書本知識而無實踐機會,從而使新一代的臨床醫生缺乏對遺傳病的認癥能力,遺傳病仍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嚴重影響了“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國策的落實。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我們嘗試“模擬臨床門診”的方法,進行“遺傳咨詢”教學。將散在病例集中討論,經過幾年探討,收到良好效果。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04級臨床本科生50人,2005級臨床本科生50人,2006級檢驗本科40人,2007級檢驗本科40人,共計180人。每年級抽取的學生以班為單位,4人為一小組,每兩個學生結成一個“醫生—咨詢對象”對子[2]。
1.2 病例提供 提供給學生的病例是我教研室老師經過多年積累的各種遺傳病病例照片(包括來我室作染色體檢查的患者,還有學生利用假期收集的遺傳病患者家系);臨床特征總結;家系圖;傳遞方式和發病風險等。
1.3 病例及咨詢內容的選擇 依據遺傳病的分類方法[3],有目的選擇常見病例200例,這200例病例基本覆蓋了本地區常見遺傳病的80%(表1)。
1.4 方法 醫學遺傳學的任課教師就遺傳咨詢的目的、方法、意義作一詳細講解,然后,找一名學生作搭檔進行示范。然后選出相應的病例,其中一名學生扮作遺傳咨詢門診的醫生,另一名學生扮作前來咨詢就診的患者或患者家屬。準備一定時間后,每對學生依次走上講臺,就他們所遇到的病例進行咨詢[2]?;颊呋蚧颊呒覍倬驮擃惣膊〉陌l病原因、遺傳方式、診斷、治療和預后以及患者同胞、子女復發風險等問題進行詢問。而醫生要一一作答,并對其婚姻和生育提出建議和指導,以供患者或其家屬參考。在座的老師和全體學生作評委,經過學生詳細討論后教師總結,課后提交本次咨詢的報告。表1 病例分類
2 結果
經過四屆兩個專業學生的實踐發現,參加模擬臨床門診教學的學生,醫學遺傳學的基本知識掌握的較牢固,并且大大提高了對遺傳病的認癥能力,對他們的實際臨床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在這部分學生中大多數參加了假期收集遺傳病家系的活動,收獲頗大,其中有的家系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已經發表相關學術論文。
對180 人曾參加模擬臨床門診法教學的學生進行不記名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學生認為該教學方式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三位學生考取了醫學遺傳學的研究生),有利于對理論課所講授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培養了自學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并增強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表2)。表2 問卷調查結果
3 討論
醫學遺傳學是生命科學中發展迅速的一門前沿學科,被譽為現代醫學的五大支柱學科之一。它的研究對象是遺傳病,研究的是遺傳病的發病機制、傳遞方式、診斷、預后和再發風險等。而臨床上所遇到的疾病大多遺傳有關系,尤其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先天畸形、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等)。現在的臨床醫生絕大多數缺乏對遺傳病的認癥能力,教學和臨床脫節,忽視了學生臨床遺傳咨詢能力的培養。另外,醫學生在學習和實習期間遇到遺傳病的機會很少,絕大多數學生只是紙上談兵,尤其是對于那些將來從事婦產科、泌尿外科和計劃生育、優生優育工作的學生,如果不能準確識別各種遺傳病,貽誤了遺傳病的診治和預防時機,將給病人和社會帶來嚴重的后果。我們開展模擬臨床門診形式的醫學遺傳學咨詢課,經過幾年的實踐,學生反映強烈,效果較好。此教學法為學生創造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機會,深化了課堂教學內容,并且提高了學生臨床分析能力及掌握臨床推理的步驟。通過這些病例的討論和分析,學生基本掌握了各種遺傳病的咨詢方法。例如:一對夫婦習慣性流產前來咨詢,經染色體檢查,女方核型為46,XX,男方核型為45,XY,t(14;21)(p11;q11),男方核型為羅氏易位,形成正常生殖細胞的可能性很小,后代有1/6為14/21易位先天愚;1/3易位攜帶者;1/3流產死胎,對于這種情況建議他們不要再妊娠,避免了先天畸形兒的出生,又解除了習慣流產造成的身心痛苦。
參考文獻
1 左及主編.醫學遺傳學[M].第2版.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217218.
篇3
1 模型原型
【例1】 (2012·江蘇卷)人類遺傳病調查中發現兩個家系中都有甲遺傳?。ɑ驗镠、h)和乙遺傳病(基因為T、t)患者,系譜圖如圖1所示。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頻率為10-4。請回答下列問題(所有概率用分數表示):
如果Ⅱ7與Ⅱ8再生育一個女兒,則女兒患甲病的概率為 。
答案:1/60 000。
解析:根據系譜圖中正常的Ⅰ1和Ⅰ2的后代中有一個女患者Ⅱ2,說明甲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Ⅱ7的基因型為H,其中HH占1/3,Hh占2/3。根據題意,正常人群中Hh的基因型頻率為10-4,也就是Ⅱ8基因型為H-的概率。故女兒患甲病的概率=2/3×10-4×1/4=1/60 000。
點撥:基因頻率與遺傳系譜圖結合的概率計算模型的原型是遺傳系譜圖中的個體與自然人群中的個體,且自然人群中的相關個體基因型頻率已知。在遺傳系譜圖中根據親子代關系計算相關個體基因型的概率后,直接結合自然人群中相關個體基因型頻率運用乘法原理求解。
2 模型拓展
【例2】 (2013·安徽卷)圖1是一個常染色體遺傳病的家系系譜。致病基因(a)是由正常基因(A)序列中一個堿基對的替換而形成的。
一個處于平衡狀態的群體中a基因的頻率為q。如果Ⅱ2與一個正常男性隨機婚配,他們第一個孩子患病的概率為 。如果第一個孩子是患者,他們第二個孩子正常的概率為 。
答案:q/3(1+q) 3/4
解析:Ⅱ2的基因型是A_,其中Aa占2/3,AA占1/3。一個處于平衡狀態的群體中a基因的頻率為q,則AA的頻率為(1-q)2,Aa的頻率為2(1-q)q。正常男性中Aa的概率為Aa/(AA+Aa)=2(1-q)q/[(1-q)2+2(1-q)q]=2q/(1+q),則他們第一個孩子患病的概率為2/3×2q/(1+q)×1/4=q/[3(1+q)]。如果第一個孩子是患者,則Ⅱ2與正常男性的基因型均為Aa,他們第二個孩子正常的概率為3/4。
點撥:模型拓展較原型的區別在自然人群中的相關基因型個體的概率未知。先按照哈溫平衡計算此概率,再按照親子代關系計算遺傳系譜圖中相關基因型個體的概率,最后結合自然人群中相關個體基因型頻率運用乘法原理求解。
3 模型演練
圖3為患甲?。@性基因A,隱性基因a)和乙?。@性基因B,隱性基因b)兩種遺傳病的系譜,Ⅱ3和Ⅱ8兩者的家庭均無乙病史。
假設某地區人群中每10 000人當中有1 900個甲病患者,若Ⅲ12與該地一女子結婚,則他們生育一個患甲病男孩的概率為 。
答案:1/60 000
解析:某地區人群中每10 000人當中有1 900個甲病患者,不患甲病的是10 000-1 900=8 100,所以aa的概率是8 100/10 000=0.81,由此算出a的基因頻率是0.9,的基因頻率是0.1。Ⅲ12的基因型是A_,其中Aa占2/3,AA占1/3。
方法一(配子法):Ⅲ12產生配子的種類及比例是A占2/3,a占1/3;自然人群中A占0.1,a占0.9。所以若Ⅲ12與該地一女子結婚后代不患病的概率是aa=1/3×0.9=0.3,后代患病的概率是1-0.3=0.7,故后代患病男孩的概率是0.7×1/2=0.35。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篇4
【關鍵詞】醫學遺傳學 課程設置 教學改革
醫學遺傳學是一門橫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課程,涵蓋內容較廣泛,不僅因此,如何針對當前醫學生的特點,培養面向21世紀的具有綜合素質的醫學人才,使醫學遺傳學課程更貼近臨床, 使學生更具獨立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已成為醫學遺傳學教學的重要任務, 而課程標準的實施能夠使師生在教和學的過程中更加明確學習的目的和任務,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2014年以來,為了能更好地適應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要求,我們制定出了一套新的課程標準,在課程標準下我們針對各專業醫學遺傳學的教學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實施。
1 師資隊伍建設方面
醫學遺傳學課程專任教師1人,生物學副教授;實驗教師1人,初級實驗員;兼課教師2人,生化講師。自中職模式開始,師資隊伍就是維持這一格局,升格為高職院校后,減少了初中生招生人數,醫學遺傳學課程開設在高招護理專業中也劃上了句號。課時減少,師資不能逆行增加,但無疑為課程開發、教學改革以及科研因為師資力量薄弱設置了不少障礙。
2 開設學期認定
高中畢業生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對于高招專業,醫學遺傳學開設在第一學期,與解剖學、組胚學同步進行,能起到承前啟后相輔相成的效果。隨著職業院校近十年來對教學課程的改革,生物學早已停設,沒有高中的生物學知識的基礎,對于以初中生為起點五年制的助產護理專業學生來說,醫學遺傳學中的如分子生物學、基因病的產生機制等知識對他們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綜合五年制學生特點以及課程開設特點與要求,把醫學遺傳學設置為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醫學課程的后續課程,開設在第四個學期。
3 主要教學內容
理論課以課堂講授為主,要求學生按掌握、熟悉和了解三個層次認真學習,重點是遺傳的細胞和分子基礎、遺傳學的理論與方法在臨床醫學實踐中的應用。我們通過對一些醫院的醫生、護士以及助產士的調研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對不同專業的要求以及本課程內容、課時特點,選取了醫學遺傳學的教學內容(見表1)。
選用教材:醫學遺傳學,上??萍汲霭嫔?013年出版。
4 總學時與理實比
醫學遺傳學是以以遺傳和基因為核心,研究人類生命現象和疾病與遺傳的關系,揭示遺傳病的遺傳規律、診斷防治措施,探索基因的奧秘,是現代醫學中日新月異發展的活躍領域。針對不同的專業對本課程知識不同的需求,我們設置了不同的學時與理實比例(見表2)。
5 實驗實訓項目
一般開設3個實訓項目:染色體核型分析、系譜分析、皮紋分析,共6學時。
我們在助產專業去掉了一項傳統的醫學生物學教學模式里的顯微鏡實驗項目,增加了2項以動手為主實訓項目,如優生咨詢項目,我們在助產專業學生開課時先以小組為單位模擬一個遺傳咨詢場景,學生根據患者提供的信息來描繪系譜,然后對系譜進行判斷與分析,確定它的遺傳方式。如皮紋分析項目,通過提取自己的指紋掌紋再進行統計對比,大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知識的消化力度。也更好地體現了理實一體化的課程建設目標。
6 實驗實訓場地及實驗實訓儀器
醫學遺傳學有2間獨立的實驗室,約共80平米,實訓儀器僅有易耗品如染色體照片、印油等。建議新校區搬遷重新建立遺傳學實驗室時要參照醫院遺傳咨詢、產前診斷等實驗室重新布局,更好地體現理實一體化的特點。
7 課程考核方案
以往的教學考查多采用期末結業考試來衡量學生的學業成績,往往使大多數學生把應付考試作為學習的目的,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新課程標準設置后,我們采取了“平時考核(占40%)+期末結業考試(60%)”模式,平時考核形式多樣,如課堂提問、課后撰寫小論文、實驗報告抽查、平時小考等等。
8 教學效果
2014-2015學年,在護理、助產、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眼視光技術等專業中開設了醫學遺傳學課程,本課程組共完成了助產專業醫學遺傳與優生學64課時;其他專業醫學遺傳學364課時。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執行各項教學活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普遍反映較好,對醫學遺傳學的實訓項目也產生了較濃厚的興趣,學生對教師教學的綜合測評平均分為96.5,學生的滿意度測評優秀率達94.5%,結業考核綜合評價結果(見表3)。
9 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篇5
31年前,婦女保健科還是一個只有6個人的預防保健科,都是醫院的老同志,主要職責是婦女病普查,本院職工計劃生育管理,即避孕藥具的發放、生育證、獨生子女證的辦理,洪溝地段單位、學校的衛生檢查及預防接種,兒童查體等工作。__虛心向老同志學習,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重活累活搶著干,刷窺器、去供應室送窺器、取窺器,都是一個人。給職工辦理獨生子女證、生育證等。83年底,與婦產科合作,根據計劃生育要求,所有已生育2個孩子的女職工都實行輸卵管結扎術的術前檢查,床位安排,無糾紛,無誤診,無投訴,圓滿完成任務。在工作實踐中積累了經驗,84年設計了婦女病普查的體檢表及工作規范、工作流程,節省了人力物力,保證了婦幼統計報表的準確性、可靠性。1985年3月__參加了省兒保所、省衛生廳舉辦的首屆兒保師資培訓班,率先開展產后訪視工作,拓展了婦女保健、兒童保健的業務范圍。1986年4月,__參加了省婦保所、濟南市衛生局舉辦的圍產醫學、母子保健手冊使用暨婚前保健培訓班,開展了婚前醫學檢查、__市遺傳病調查工作。1986年5月市衛生局舉辦2次全市圍產醫學、婚前醫學檢查學習班。1987年在張店區洪溝辦事處建立了婦幼保健地段工作,每月2次培訓基層骨干、婦女病普查普治、地段遺傳病調查、地段圍產期保健業務。__在工作中邊干邊學,不斷積累工作經驗,在工作中逐漸成長,豐富了人生閱歷。在包干指導基層婦幼保健院的那一年,__克服了孩子小還在哺乳期的困難,每月坐著公交車參加桓臺縣婦幼保健院的鄉鎮例會,發現問題,出主意想辦法,幫助解決困難,使桓臺縣婦幼保健院在當年終于獲得全市婦幼保健系統考核第一名的成績?,F在__已是滿頭白發還是經常下基層督察指導國家公共衛生項目。
31年來,__參與舉辦了數十起婦幼保健培訓班,內容包括青春期保健、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圍產期保健、婦女病普查等,培養了大批婦幼保健業務骨干。
在創建三甲過程中,__積極組織科室學習評審標準和有關法律法規,在做好日常工作外,利用晚上休息時間,制定和修訂了科室各項規章制度,工作常規、常見病診療常規、預控方案等,規范了各項工作流程。為我院成功通過三家評審做出了貢獻。
篇6
目前,中學的理化生實驗室相對獨立,各室都配備了自己的實驗員,大都是本專業的教師,屬于教師編制內人員。
在教育科研選題方面可以思考這樣的問題,如理化生學科教材在實驗設計上的變化、教材的實驗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技術裝備標準與實際教學的需求等。例如,現行物理實驗室裝備標準與物理教材的差距,1.演示活動器材配置數量與實際教學需求的差距。演示溫度計配備標準是1只,它本是玻璃制品易損壞,單價在30元左右,如果一所學校真的只配一只,教學中出現損壞怎么辦?教師之間課時安排沖突怎么辦?筆者主張對這類價值低又易損壞的器材配置標準是:任課教師人手一套外加一個備用品,或者按學校規模和教師人均帶班數量綜合考慮配置。2.分組實驗活動器材配置數量與實際教學需求的差距,蘇科版物理教材中實驗設計以活動方式出現,教材編寫組的教師說,是分組還是演示由教師根據學校教學條件而定,但教師是根據教參的教學要求特別是根據中考考試要求來安排,個別實驗活動需要安排分組,但裝備標準不支持。3.器材配置標準數量要適當考慮損耗因素。物理實驗員大都知道,有些器材一學年使用一次,有些器材一學年需要使用多次。例如,鉛塊一學年使用一次,導線、單刀開關、小燈座和燈泡等,在14個電學實驗幾乎都要用到,從怎樣讓一個燈泡亮起來的實驗到串聯、并聯、電流表和電壓表的使用,最后測小燈泡的功率的實驗。像導線、刀開關、小燈座這樣的器材使用次數多,當然損耗也會多。器材配置標準數量要適當考慮損耗因素。
實驗員的工作內容有兩個:南京中學實驗室管理網、實驗室器材及衛生管理。在教育科研選題方面可以思考這樣的問題,南京中學實驗室管理網的欄目設置是否科學合理,實驗材料加工技術的改進,實驗創新設計及制作。例如,蘇科版物理教材的實驗設計與人教版相比更新穎一些也更貼近生活,但部分實驗所選擇的器材似乎也有一些理想化,或者說進入實際操作層面效果并不理想。蘇科版教材九年級下冊中有一段文字:將手機放在金屬容器(如餅干筒、茶葉盒)中,打電話呼叫金屬容器中的手機。這時,手機接收信號會受到怎樣的影響?答案是:不能接收到信號。餅干筒、茶葉盒的大小教材中沒有提示,而盒的大小對能否接收到信號是有影響的。有教師反映該實驗中電磁屏蔽效果不好。我國手機常用的頻段主要有CDMA手機占用的CDMA1X,800MHz頻段;GSM手機占用的900/1800/1900MHz頻段。由波長公式計算可得知,波長是38cm,33cm,17cm,16cm。經過實驗驗證,當金屬容器的大小三維尺寸小于16cm電磁屏蔽效果好。再如,初三杠桿平衡條件實驗中,新式杠桿懸掛鉤碼的是環狀塑料片,從形狀設計上看不錯,但在使用過程中杠桿稍有傾斜就會打滑,這是設計人員所沒有考慮到的。新式杠桿附帶有在鐵架臺上固定的裝置,但圓孔太小與新式的鐵架臺鐵桿不配套。制作杠桿的木質太軟,穿軸孔內置的銅套容易滑脫。對于老式杠桿的固定軸存在的問題是杠桿容易滑出不如改用大號鐵釘,鐵釘的大頭有效阻止杠桿滑出。老式杠桿的卡簧彈性好、易固定但丟失后補充有困難。有教師改用棉線繩套替代效果也不錯。再如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上冊P58圖3至圖9色光的混合,有三組色光混合。紅與綠、紅與藍、綠與藍。學校也有色光混合儀,在實驗中總感覺效果不理想,于是筆者就進行反思,這是什么原因?查到一本書名叫《彩色照基礎》(劉滌民著,中國攝影出版社1986年版)。筆者對書本中的彩色插圖特別感興趣,比如它的白光光譜分為紅、橙、黃、綠、藍青、紫6個色塊,其中紅最寬,綠次之,藍青與紫相當,橙與黃最窄。最大的問題是書中的藍色與物理教材上的藍色根本不一樣!它是青紫合并的藍色,筆者相信攝影專家對色彩的判斷。物理教材上的藍色事實上應為青色,物理實驗室提供的藍色玻璃片及藍色玻璃紙都存在問題,為了驗證這一猜想,筆者找來紫色的玻璃材料。經過實驗驗證專家的觀點是對的。
總而言之,中學實驗員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是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實驗員也要在工作中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新一論教育改革重點強調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科學素養的培養。實踐證明,積極組織開展科技教育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而科技教育活動方案的撰寫是組織開展科技教育活動的必經環節,也是必要條件,為學生提供明確的操作程序。那么如何撰寫科技教育活動方案呢?筆者結合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和做法,與廣大同仁交流。
一、方案的形式
科技教育活動方案可用文字、圖示、表格等形式呈現,具體應隨課題而定,但一般用表格來呈現比較好。
二、方案的內容
通常應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
課題名稱:名稱應盡可能簡明、具體地反映出活動的內容、活動的類型、活動的對象、活動的范圍、活動的任務等。
活動的形式:通常有組織興趣小組,舉辦培訓班等小組活動;科普講座、板報宣傳、科學報告會、演講會、科技夏令營、參觀訪問和科技周等群眾性活動以及學科競賽、科技專項技能競賽、小發明、小制作、生物百項等競賽性活動。
活動的背景:應具體闡述組織開展該項活動的原因。如:“伴性遺傳內容的科技教育活動方案”背景中這樣寫道:“我國正處于課程改革的時期,自2004年9月在山東等4省市率先實施新課程改革,現已在全國大部分省市推廣實施,并要求2008年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施,而新課程重點強調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種調查式的科技教育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精神?!?/p>
活動的目的意義:是指活動的教育性,要盡可能簡潔、明了地反映出活動要解決什么問題,使學生明白什么樣的道理,在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方面有什么幫助等。如:“伴性遺傳內容的科技教育活動方案”目的意義中這樣寫道:“通過調查研究,使學生初步學會調查和統計人類遺傳病的基本方法,使學生了解某些人類遺傳病的發病情況;通過分析調查結果,使學生加深對遺傳病的理解,加深對遺傳病危害的認識;在調查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接觸社會,并從社會中直接獲取資料的能力;在調查結果的交流和討論中,提高學生的信息交流、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p>
活動成員及分工:主要反映參與活動的成員有哪些,每個成員在整個活動中所擔負的角色和完成的任務。如:組織協調、查閱資料、材料準備、填寫活動記錄單、撰寫活動總結(報告)等。
活動實施計劃:該項內容是整個方案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活動的具體內容、步驟、方法、時間安排等。實施計劃告訴參與者開展活動的程序,要注意科學性、過程性,并且要詳細具體地列出每個階段(步驟)的時間安排、地點、任務要求、分工情況。寫得越具體,越易操作,活動越易成功。
評價標準:該項內容是活動方案內容中必須具有的,它是整個科技教育活動的導向,不同類型(或課題)的活動應制定出相應的評價標準,但都要遵循評價標準與活動的目的意義相對應的原則。主要應從情感態度、能力目標、知識目標等方面來制定。
活動的可行性論證:是指開展活動所需的條件,包括場所、材料、儀器、經費、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以及存在的困難,解決困難的對策等。
篇7
【關鍵詞】胎兒異常;孕產婦;心理護理
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產科因胎兒異常住院行終止妊娠的526例孕婦進行胎兒異常影響因素知識綜合問卷調查。了解孕婦對本次懷孕不良結局的心理影響、優生知識的認識及健康指導的需求[2]。采取一對一向孕婦及其家屬解釋調查的目的、意義,為孕婦提供最佳的心理支持,同時進行心理疏導,消除孕婦的后顧之憂。在526例患者中,有效調查人數499例,調查有效率94.87%。
2 方法
建立孕婦檔案內容包括:孕婦姓名、年齡、孕產史、畸形史、妊娠周數、孕婦一般心理狀態、家屬聯系方式等。護士隨時和孕婦家屬保持聯系,并將孕婦檔案放于醫療組、護理組、產房組各1份。醫生、護士、助產士熟悉每個孕婦相關情況,對住院妊娠的526例孕婦,接診時醫務人員根據孕婦檔案資料,針對不同患者,結合臨床檢查情況,有針對性地分別做好心理護理計劃。保護孕婦隱私,選擇合適的治療及分娩方式,密切觀察產程進展。產時及產后及時對孕產婦心理支持,進行心理疏導,使其平安度過分娩期、產褥期,消除孕產婦的后顧之憂。
3 結果
調查有效人數499例中。年齡18~39歲。既往無不良孕產史417例(83.57%)、其中初產婦297例(71.22%)、經產婦120例(28.78%)。既往有不良孕產史82例(16.43%)、其中初產婦46例(56.10%)、經產婦36例(43.90%),調查結果表明:孕婦因懷孕不良結局而出現各種心理變化,孕婦各種心理變化有單獨出現和多種變化同時出現,以舍不得失去胎兒占82.77%、擔心手術給身體造成不良后果占80.76%、擔心以后妊娠再次發生胎兒不正常占79.75%、擔心以后難以再次懷孕占72.74%等最常見,而心理多種變化同時出現及心理壓力較大的是多次懷孕不良結局孕婦。
4 護理
根據上述調查結果可知心理因素對孕婦的康復具有重要的影響,我們針對孕婦不同心理表現而制定相應的心理護理計劃。醫務人員以同情、關心、體貼、安慰等給予心理支持。具體做法如下。
4.1 入院時護理 凡因在產檢時發現本次懷孕不良結局(難免流產、稽留流產、習慣性流產、胎兒先天畸形及死胎)等的孕產婦在心理上都發生巨大的變化,因舍不得失去胎兒、害怕疼痛而出現不同程度焦慮、恐懼及緊張心理。產婦入院后,熱情接待,微笑服務,盡可能為其創造優良住院環境,運用科學的方法,充分發揮語言溝通技巧,取得患者的信任。用尊重的態度和平等口吻與之交談,在交談中了解患者孕產史及生育史的同時觀察患者心理變化,在掌握患者資料的同時了解患者心理活動情況,修訂護理計劃。達到護理目標[3]。
4.2 產時護理 分娩是胎兒與母體分離的過程,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無論初產婦或經產婦,無論文化程度高低和性格特征,均存在恐懼緊張心理。資料顯示80.76%孕婦擔心手術給身體造成不良后果,72.74%孕婦擔心以后難以再次懷孕,65.73%害怕疼痛,79.75%擔心以后妊娠再次發生胎兒不正常。在孕婦進入產房分娩時,助產人員要熟悉每個孕婦相關情況,根據孕婦檔案,結合臨床檢查情況,給孕婦做好心理疏導,保護好孕婦隱私。由于孕婦沒有正常分娩那種即將做母親愉快幸福的感覺,而即將分娩的是一個先天畸形兒或死胎,恐懼及緊張心理加劇,疼痛加劇,出現怕痛大聲呼叫,不合作等,助產士以同情、關心、體貼、安慰、鼓勵等給予心理支持,使其順利度過分娩期。為避免過度刺激而增加產后出血量,產婦分娩后不立即告知嬰兒的性別、畸形等情況,通過心理疏導使患者接受事實。并在交談中暗示產婦不要親自看娩出的胎兒,以免留下心理陰影。產后注意產婦生命體征及宮縮情況。
4.3 產后護理及出院指導 產后提供個性化護理,有184例(36.87%)希望醫務人員能為其保守秘密,產休區護士在產婦接回病房時根據產婦檔案,針對個案做好心理疏導,有條件時安置單間病房,最大程度地保護產婦隱私,也可避免產婦觸景生情而受刺激。并繼續給予關心、體貼、安慰的心理支持,并通過心理疏導使患者盡快消除不良孕產史對其影響。護士多巡視,密切注意產婦生命體征及宮縮情況。注意陰血情況,指導產婦注意外陰清潔,預防產后感染,促進身心的康復。出院時產婦及家人都希望聽取醫生、護士關于優生優育的指導,護士應將住院時的檔案、資料整理后轉至產前診斷門診并與門診醫生一起分析本次不良妊娠的相關因素,共同對產婦追蹤、指導。告知產婦及家人出生缺陷是由遺傳、環境、社會、心理、行為等多種危險因素聯合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這些危險因素長期影響育齡夫婦的健康狀況,并不是在懷孕時才開始作用。因此,建議患者在下次懷孕前進行多方面的風險因素評估,進行產前優生篩查,對一些反復流產或發生多次胎兒畸形的患者,建議其與丈夫一起去做遺傳咨詢,做各種必要的檢查。若確診有遺傳病或攜帶遺傳病基因時,通過醫務人員對其進行風險評估,并指導其的生育最佳時機,以健康良好狀態懷孕。待以后懷孕時,必要時做產前診斷,以明確胎兒是否正常,以降低胎兒出生缺陷機率。
心理護理是整體護理的核心,貫穿于臨床護理的全過程。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護理越來越受到重視。心理因素對產婦的康復具有重要的影響[4]。本研究通過499例分娩異常胎兒孕產婦經過有針對性地按照護理計劃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根據患者不良情緒的不同特點因人而異地進行心理疏導,消除心理障礙,使其順利渡過生理、心理不適期,減少不良因素對孕婦心理健康的影響,促進產婦的康復,達到護理目標。
參 考 文 獻
[1] 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8):83-85.
[2] 蘇艷華,李壽明,韋梅玉.對畸胎妊娠孕產婦的健康教育.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1(4B),57-58.
篇8
關鍵詞: STS教育 生物教學 滲透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與社會、科學和技術聯系非常緊密。在生物教學中,我們不僅應重視科學知識的教育,更應重視生物科學知識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重視技術教育和重視素質教育,使科學知識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使學生能及時觸摸科技發展的最前沿,感受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力。STS教育是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它引領生物教學改革,對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深入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一、STS概述
STS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三個英文單詞首寫字母的縮寫,是近年來世界各國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種新的科學教育構想,以強調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和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生活和發展中的應用為指導思想而組織的科學教育。其基本思想是把科學教育和當前的社會發展、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既要考慮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研究社會成員對現代和未來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發展作出決策。
二、實施策略
在基礎教育階段,生物學科教育是整個科學教育的部分,當前,把STS思想滲透或整合到生物學科教育之中,不打亂教學現狀,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一)從實際需要出發,拓寬生物學教學內容的社會針對性。
在現行中學《生物》教材中增加有關生物科學技術及其應用方面的教學內容,結合相關教學內容穿插組織單元教學。例如:通過列舉我國人口增長率來分析人口對于國民經濟的影響,使學生真正理解“計劃生育”在我國的意義;通過“無性生殖”教學,講解克隆技術;通過“生物的遺傳變異”的教學,介紹人體基因組計劃研究新進展;圍繞“基因突變”教學,講述基因療法在醫學上的應用及前景。使學生了解當前生物科學的新進展、新成果,培養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人的責任心和科學技術的決策能力。
(二)開展校內課外活動,展開STS教育。
開展課外活動是生物課堂教學的課外延伸,對原有學習的知識、技能在某種程度上的拓寬和深化,有以生物學科為主體的跨學科的綜合性。例如,做食用菌實驗時,事先設計實驗目標,把實驗中關鍵的操作技術指導給學生,而整個過程基本上由學生進行操作。通過實驗,學生就能掌握菌種等級測定、裝料、滅菌、接種、實驗處理、栽培管理、采菇、記錄、統計分析等一系實驗方法,最后得出實驗結論。對于實驗過程中出現的意外觀象,如菌袋的污染問題的處理等,也會令學生產生一些創造性的方法,如他們采取用甲醛、多菌靈、PP粉等處理對比設計實驗。這些格外的收獲,常使學生產生極大的興趣。另外,結合教材相關內容,指導學生利用身邊的材料進行科學實驗,實驗無論成功與否都會使學生嘗到創造的樂趣,引起更多學生的參與。倘若實驗獲得了成功,并能把自己親自生產的產品變成商品實現社會的價值化,就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創造欲,同時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
(三)開設以生物學科為主體的綜合科學活動,加強STS教育。
以生物學科為主體的綜合科學活動課的內容可以從生物技藝類、生物實驗類、實用生物類、專題研究類等方面進行探索。通過“教、學、做”合一的方法,使學生手腦并用,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創造意識和實用意識,使學生形成興趣、發展個性,并將相應的能力遷移到其他學科上去,從而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如在征集“環境與人和諧發展”口號的活動中,可利用課堂或班團會讓學生參與對“環境和人”的專題討論,從而增強學生對《森林法》、《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知識了解,使學生認識到它們對環境、珍稀動植物保護的意義,同時教育學生遵紀守法,樹立社會意識。
(四)參與社會實踐,優化STS教育。
校外生物科技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有明確的主題,而且研究問題的來源、活動的情景是真實的社會生產實際,如先進生產實踐的考察活動、運用于現實生產的生物科技新成果的傳播活動、生產實踐問題的探究活動等,在培養學生了解社會、激發學生社會責任感和訓練科學發現的真正邏輯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如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時,鼓勵并放手讓學生向蠶農講解蠶桑有關知識,向周圍人介紹自制酸奶、自制泡菜、自制殺蟲劑的技術,等等。這種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將大大加強學生的品德修養,大大優化STS教育。
三、實施方法
(一)問題探究法。
問題探究法主要是提出問題,要求學生用已有知識來探究、解答問題,以獲取新知的方法。如在講“蒸騰作用”時,首先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國提倡植樹造林?為什么“大樹底下好乘涼”?花卉移栽時為什么要去掉一部分枝葉?通過這些問題來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掌握知識,并用所學的知識聯系實際來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
(二)問題討論法。
問題討論法是運用討論的方法,對問題進行進一步的了解、解答,進而弄清問題本質,以達到解決問題的根本。如在講“遺傳病”時,教師可提出下列問題:遺傳病的發病原因是什么?為什么要禁止近親結婚?怎樣防止遺傳病的發生?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而尋求問題答案,并查找各種資料,尋求盡可能多的解決問題的途徑。
(三)現場調查法。
現場調查法主要根據特定的課題把學習者帶到現場實地,通過對實際現象的調查來解決問題,同時增加他們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及社會責任感。如學了“環境保護”以后,讓學生到某個受污染的地區采集空氣或水的樣本,進行實驗分析,并尋找污染源,最后寫出調查報告。
(四)決策模擬法。
決策模擬法是指就某一特定的社會問題讓學生以決策者的身份運用有關的科學知識提出解決的方案,以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個人和社會問題的態度和能力。例如,學了“生態系統”一節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聯系本地實際,利用學過的知識,讓學生扮演一個生態學家,設計一個生態村。
(五)實驗操作法。
實驗操作法是應用實驗的方法對已學知識進行探究或檢驗的方法。例如,在學了“血型和輸血”后,要求學生能自己設計和操作ABO血型系統的鑒定實驗和交叉配血試驗。
(六)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組織學生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在調查、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對社會問題進行公開的討論和決策,如在講述到基因治療法在醫學上的應用前景和其為社會帶來的利弊時,讓學生扮演不同意見的角色進行辯論或討論,以培養和樹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人生觀、價值觀。
四、滲透途徑
(一)充分利用必修內容,體現STS教育的廣泛性。
必修課教學作為中學教學活動的主渠道,由于其面向全體學生,教育對象具有廣泛性,因此,我們應充分依托必修課教材,大面積地實施STS教育。必修課教學是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一定的教材來進行的。教材的編寫有一定的知識結構框架、知識內在邏輯順序,它較為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生物學知識。作為生物學教師,要有強烈的STS教育意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挖掘教材中進行STS教育的因素,不斷整理和調整教學內容,讓生物學教材滲透STS教育。
(二)開展選修課教學,反映STS教育的層次性。
中學生物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生物選修課是在完成必修課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開設的,它以課堂教學為主,包括實驗、參觀、實習、調查等多種教學活動形式?!睂嶋H上,開設生物選修課在實施STS教育方面有其明顯的優勢。與廣泛性見長的必修課相比,生物學選修課中的STS教育在具有較大選擇性的同時更具層次性。這種層次性主要有兩方面的涵義:第一,能根據學生的生物學方面STS素質及興趣、愛好等,安排適合不同層次學生需要的生物學STS教育內容;第二,由于選修課在時間安排、內容選擇及實驗場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彌補必修課教學中滲透的不足,能夠集中時間和精力進行深層次的研究。
(三)開展科技活動和社會實踐,顯示STS教育的多樣性。
生物科技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對生物學課本知識的擴展和加深,是強化STS教育的有效途徑。生物學作為以實驗為基礎、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開展科技活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結合生物科技活動開展STS教育,這對于顯示生物教學中實施STS教育的多樣性有著其它學科無可比擬的優勢。其多樣性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來表現:
首先,開辦生物科技講座,介紹生物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介紹世界高新技術發展的動態和趨勢,介紹生物學在高新技術領域中的應用,介紹生物學與社會的關系。
其次,開展趣味生物實驗、小制作、科技小發明和小論文活動,并定期進行展評;收集最新科技發展動態,編寫生物學STS手抄報,并定期舉行評比;舉辦應用生物知識競賽和實驗設計操作競賽活動。
第三,組織學生參觀工廠、農田或醫療實驗室等,然后進行現場觀摩和實地學習操作;利用節假日進社區、下鄉村,為普通群眾或農民講解保健知識、測血壓,講解病蟲害知識等,并寫出實踐報告等。
在生物教學中進行STS教育內容的滲透,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與決策能力,還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由于滲透材料強調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結合,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這使學生既懂得了科學原理,又懂得了科學原理與技術之間的聯系,還理解了這些知識在社會中的日常應用原理。這對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很大的益處,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生物科學已成為自然科學的領頭學科之一,它與人類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日益緊密,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生物科學教育中滲透STS教育,對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具有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粱強,趙瑞禎.利用《生物》新教材中的專題欄目實施STS教育[J].生物學教學,2005,30(8).
[2]施憶.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的活動與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0-35.
[3]魏景華.STS教育思想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滲透[J].生物學教學,2000.3.
[4]于海洪.我的STS觀――生存與發展倫理問題[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0-23.
[5]周衍文.農村中學生物學課STS教育初探[J].生物學通報,1994,29(6).
[6]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1-105.
篇9
1.1以社會熱點為切入點引出知識點
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及加深印象,在教學過程中,先從當前社會熱點入手,更會引起同學們的共鳴。例如講解蛋白質的元素構成這一章節,從之前沸沸揚揚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入手,因為三聚氰胺是一種含有大量氮元素的化工原料,被一些不良廠家添加在食品中提高檢測食品中蛋白質檢測數值。這樣學生對蛋白質中含有氮元素并且可以通過檢測氮元素含量來確定蛋白質含量這一知識點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近段時間的H7N9禽流感病毒讓人們談雞色變,借用這一事件,引入對病毒特征的講解。
1.2以著名實驗為例子加深印象
《生命科學導論》是一門選修課,沒有開設實驗課,這就導致學生只能單一的接受課本和老師講授的知識,如果適當的介紹一些著名實驗,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能激發興趣。例如介紹胃液的分泌時,介紹了一個“假飼”實驗,這是巴普諾夫用于驗證胃液的頭期分泌的實驗,學生們記住了那只“吃不飽”的可憐狗。在講到條件反射的建立時,當提到了巴普諾夫,學生們立刻反應:“那只可憐狗這次又為科學做出怎樣的犧牲呢?”這時見學生們的眼睛里充滿了好奇和疑問,興趣一下被激發了。
1.3變知識為常識
常識是日常的見識或普通的見識,它是日常生活(日常思維和日常行動)賴以進行的知識源泉。[2]它是最普遍的知識。有時候被記住的常識性的東西往往比被動接受的知識要更深刻。在講解了蛋白質變性這一特點后,我告訴學生們:沾有血漬或者牛奶的衣服不易用熱水洗凈,這是因為蛋白質遇熱會發生變性。學生們這時頻頻點頭,看得出他們接受了這一信息。我相信同學們以后在清洗沾有血漬或者牛奶的衣服的時候,會記住我所講的這句話的。
2素質教育貫穿教學之中
2.1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品質
作為一門對非生物專業學生開設的公選課,其目標并不在于培養學生精深的專業技能,而在于培養學生的生命科學素質,是一門實實在在的素質教育課。而作為對小學教育專業學生開設的公選課,能夠把素質教育融入其中,更能夠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和能力。課程里經常會講到各種疾病以及疾病的治療方法,借此激發學生的關愛之心,對患者不能歧視和嘲笑,要多一些理解和關愛,在能力范圍內伸出援手,人們的理解和幫助對于疾病的治療和康復是非常重要的。
2.2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除了關愛他人,也要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知道了如何自我保護,才能去保護他人,這一點我時常在授課過程中提到。例如講解艾滋病時,除了病因我還側重預防方面的講解,目的在于提醒學生珍視生命。講到遺傳病方面的知識,我也重點提出了近親結婚的危害,引起學生的重視。
2.3提升社會責任感
當今社會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有些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表現出淡化,有重才輕德的傾向,因此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勢在必行。基于這種現狀,我會不定期開展課堂討論,比如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克隆人等問題。學生們開始覺得事不關己的問題,在查閱文獻資料,并在課堂上發言傾聽之后,覺得其實只要自己認識上和行動上的一點點改變對社會都是有幫助的。
3考評方法的改革
多種形式的考評方法代替傳統的期末一次書面考試。課堂討論、作業、課程論文和考勤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考評方法更能全面反映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及重視程度。[3]為了杜絕作業和課程論文相互抄襲的現象,采取同班同學之間作業和論文的辦法,重復率高的便相應扣除一定分數。這種方法有效的杜絕了抄襲現象,讓學生們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4教學改革實踐的效果及思考
篇10
曾溢滔出生在廣東順德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受家庭文化氛圍的熏陶,他從小養成了喜歡思考的習慣。家里養了鴿子和貓,曾溢滔就問父母為什么貓生下來的是小貓,而鴿子生下來的卻是蛋?鄰居每年春天總會送幾條蠶給他喂養。曾溢滔發現蠶寶寶吃了幾天桑葉會停下來,然后昂著頭一動不動地“睡眠”了,蠶寶寶一生中要“睡眠”四次,每次“醒”來就長大一些。于是,曾溢滔很天真地問父母:如果想辦法讓它們多“睡”幾次,豈不會長得更大……
對于他沒完沒了的“為什么”,父母不僅不反感,還不斷地鼓勵與支持。他們鼓勵曾溢滔把幻想與求實結合起來,不僅動腦也要動手,以拓展思維能力。父親言傳身教,在家里教他安裝電燈、修理無線電收音機。在父母的鼓勵下,曾溢滔從小喜歡動手做,什么事都想親自摸索。家里養的金魚,他把它們抓出來放進空瓶里觀察,結果金魚死了。有一次,曾溢滔還把一包養花的肥料全部溶化后,一下子都澆到花盆里,他天真地以為營養豐富了,花朵可開得更大、更香。誰料到第二天盆里的花朵反而枯萎了。類似這樣的“實驗”曾溢滔確實做了不少,但每一次幼稚的失敗都得到父母的寬容與開導。
恩師:科學路上的領航人
11歲那年,曾溢滔懷著對科學求索的好奇考上了初級農業中學,初中畢業后又考上了廣州仲愷高級農業學校。讓他真正踏上生物科學道路的,應該是1956年。那年,曾溢滔在仲愷農校蠶桑專業讀二年級。一次非常偶然的機會,他拜讀了華南農學院蠶桑系著名教授楊邦哲和唐維六有關培育家蠶品種的論文。欽佩之余,曾溢滔總覺得有些觀點值得商榷。“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曾溢滔毅然寫了一封信給兩位教授,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出乎意料的是,沒過幾天,唐維六教授竟坐車換船到學校找曾溢滔進行討論。從此,曾溢滔和唐教授建立了非同尋常的師生關系,凡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及下一步學習的打算,曾溢滔都一一寫信或當面向唐教授討教,而唐教授則盡可能給曾溢滔指導,點撥。
在恩師的指點下,曾溢滔的學科視野打開了。1957年,在唐教授的推薦和復旦大學生物系主任談家楨教授的努力下,幾經波折,曾溢滔得以破格直接報考高校,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復旦大學生物系。
在大學階段的學習生活中,曾溢滔獲益最大的是領悟到了談家楨教授重視基礎教育的教學思想和育人方法。1962年,曾溢滔大學畢業后考取了劉祖洞教授的研究生,最終選擇了血紅蛋白生化遺傳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
而今,每當回想成長的道路,曾溢滔總會深有感觸地說:“要不是當年有唐維六、談家楨和劉祖洞教授這樣熱情無私的長者不斷提攜和指導,我的科學研究也許不會選擇現在的方向??梢哉f,是他們為我樹立了科學的路標?!?/p>
血紅蛋白研究:遠航的起點
復旦大學遺傳所當時在血紅蛋白方面做了一些國際前沿性研究工作,但暴風驟雨般的“”爆發了,血紅蛋白研究工作被迫完全中斷,曾溢滔也作為畢業研究生分配到上海市第一結核病總院(現為上海市肺科醫院)搞針刺麻醉研究,直到1978年。1978年夏,曾溢滔與夫人黃淑幀在上海市兒童醫院籌建“醫學遺傳研究室”。研究室成立第三天就接待了一位來自也門共和國的女留學生,她患有嚴重貧血,在國內很多醫院都診斷不出病因。曾溢滔夫婦帶著年幼的女兒曾凡一住進了沒有通風設備的簡陋實驗室,靠幾件破舊的儀器和一臺自己動手制作的高壓電泳儀,不分晝夜地實驗,終于成功地診斷出該留學生患有地中海貧血合并鐮形細胞貧血病。這成了我國第一例血紅蛋白化學結構分析病例。
科研的旗開得勝大大鼓舞了曾溢滔夫婦。1978年,中國遺傳學會全國血紅蛋白研究協作組成立,由曾溢滔領銜的上海市兒童醫院醫學遺傳研究室倡導并領導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異常血紅蛋白病和地中海貧血的普查,闡明了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和地理分布,為研究室贏得了國際聲譽。
1981年4月,曾溢滔應邀赴美進行合作研究。在短短8個多月時間里,他前后發表了13篇學術論文,成績斐然。回國后,曾溢滔與黃淑幀一起,帶領科研團隊,與全國70多家兄弟單位協作,完成了131個家系的異常血紅蛋白化學結構分析工作,發現了8種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新型血紅蛋白變種,填補了中國在世界異常血紅蛋白分析版圖上的空白。短短3年,研究所在血紅蛋白分子病的研究中獲得了7項成果,4次獲得了衛生部和上海市重大成果獎。
從人的產前診斷到牛的性別控制
作為一名科學家,不僅要鉆研業務,更要有社會責任感。曾溢滔曾經遇到一個接受輸血的臉色蒼白的小孩。小孩的父母告訴曾溢滔: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死了,第二個孩子又患上了同樣的血紅蛋白病,為了給孩子輸血,已經傾家蕩產了。曾溢滔敏銳地意識到:在目前大多數遺傳疾病尚無根治方法的情況下,對患有嚴重遺傳疾病風險的胎兒進行產前基因診斷,以杜絕患病胎兒的出生,無疑是最有效的優生措施。
強烈的科學責任感和澎湃的創新激情驅使曾溢滔審時度勢,將科研的重心轉移到對常見的、危害嚴重的遺傳性疾病的產前基因診斷上來。醫學遺傳研究室先后建立了多項基因診斷新技術,率先在國內完成了地中海貧血、苯丙酮尿癥,血友病B、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和亨廷頓舞蹈病等遺傳疾病的產前基因診斷,為那些曾經痛苦不堪的家庭帶來了一個個健康的孩子。鑒于上海市兒童醫院醫學遺傳研究室在我國基因診斷領域的突出貢獻,1987年衛生部在該研究室成立了“上海-中國遺傳醫學中心基因診斷部”。
當與性別有關的遺傳病產前診斷獲得成功的消息后,北京農學院胡明信、吳學清教授希望與曾溢滔合作,研究奶牛胚胎性別鑒定和性別控制技術,因為誰都希望生下來的奶牛是母的。想到能把醫學分子生物學技術嫁接到農牧業,為我國畜牧業發展和菜籃子工程服務,曾溢滔毅然答應了。他想:人和牛都是哺乳動物,人能用DNA探針鑒定胎兒性別,牛是否也可以呢?他帶領研究所的同仁整整花了6年時間,用了各種不同的方法,進行了上萬次實驗,技術路線一次次創新,研究終于成功了。這項具有20世紀90年代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成為當年中國農業十大新聞之一,并于1992年和1993年先后榮獲上海市和國家科技進步獎。
從轉基因牛羊到“人-山羊嵌合體”
1984年,中國科學院施履吉院士提出用哺乳動物乳蛋白基因的啟動來控制外源基因,使其分泌的蛋白只在乳腺得到表達,這樣就可以既不影響哺乳動物正常的生理代謝,又能從動物乳汁中獲得轉入的外源基因的產物(包括藥物,人體必需的白蛋白等)。但是,施院士的創造性思維起初并沒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1991年,世界上第一頭轉基因牛問世:1992年,第一頭乳腺表達外源基因的轉基因羊出生。
一個誕生于中國的科學原創思想,最終卻在國外開花并結果,怎能不令充滿民族責任感的中國科學家感到痛心?于是,曾溢滔制定了
一項長遠的動物轉基因研究規劃。為此,他在上海郊區建起了動物試驗場,組建了科技攻關隊伍,還特地把在美國從事另一項國際合作項目的妻子黃淑幀調回研究所,由她負責轉基因動物的技術攻關。
他們的第一個目標是研究轉基因羊,希望出生的轉基因羊能在其乳汁中分泌出人類所需的外源基因產物。這樣,一頭轉基因羊就是一座價值連城的“大工廠”。黃淑幀教授帶領她的科研團隊,建立了一條創新的“整合胚移植”轉基因技術路線,獲得了一批乳汁中含有活性的能治療血友病的人凝血因子IX蛋白的轉基因山羊。這項成果被兩院院士評選為1 998年“中國科技十大進展”之一。
考慮到牛的產乳量幾乎是羊的20倍,他們接著進行了轉基因牛的研究。1999年2月19日,帶有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轉基因試管牛――“滔滔”在上海奉新牧場降生了,贏得世界一片掌聲。這項成果被兩院院士評選為1999年“中國科技十大進展”之一。
面對鮮花和掌聲,曾溢滔帶領的科研團隊沒有陶醉,更沒有止步不前。他們在先前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又把科研工作擴展到干細胞領域,首次研制成功人源細胞可在山羊體內長期存活的“人-山羊嵌合體”,為保存和擴增人源于細胞提供了一種活體倉庫,也為深入研究干細胞在活體內的生物學行為、疾病的產前治療和異種器官移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技術途徑。該項科研成果被科技部和中國科協評為2006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之一。
是優秀的科學家也是杰出的管理者
曾溢滔是一位優秀的科學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管理人才。他始終信奉一句名言: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作為一所之長,他善于優勢組合,用人之長,他要的是1+1>2的效果!他不搞論資排輩,而是量才用人,時不以學歷排先后,而是貢獻大者為先,培養出了一批業務骨干。他們用自己的無形資產去爭取國外的有形資金,以此發展自己的學科,建立一流的實驗室,造就一流的科學家,誕生一流的科研成果。
30多年來,研究所科研工作碩果累累,并實現了部分科研成果的轉化。為了加速高新技術的產業化,20世紀90年代初,曾溢滔就理智地提出“科農結合、國家集體聯營”的發展思路,首先在奉賢建立了高新技術企業,后來又在松江建起占地200畝的現代化產學研基地。目前,優質良種奶牛胚胎已批量生產,還誕生了多種轉基因克隆牛,為實現“動物藥廠”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假如我是他”的思維法寶
曾溢滔自幼就有勤奮讀書的習慣。在書海的暢游中,聰慧的曾溢滔逐步養成了一種獨特的思維習慣和讀書方式,那就是“假如我是他”。他讀文章,從不盲目跟著作者的思路走,不輕易去接受作者的結論,而是邊讀邊想:假如我是作者,我會怎樣想,如何寫,做出什么結論。讀科研論文時,他通常也是先看材料和方法部分,再看結果,但不急于閱讀其討論部分,而是仔細思考:用該論文的材料和方法,能否獲得該文的結果,該如何討論這些結果。然后閱讀討論部分,并與自己的想法進行比較、分析。
“假如我是他”既是一種思維換位藝術,也是一種不斷進取,挑戰自我的動力。每一次思維換位都讓曾溢滔多一份收益,每一次深入思考也往往激發起他的創新靈感。他想得早一些,想得多一些,想得遠一些,因而常能預見困難并盡早想方設法予以避免或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