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言范文

時間:2023-03-14 23:20: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荀子名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荀子名言

篇1

1、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a href="http://m.ushengzhilian.com/haowen/15874.html" target="_blank">荀子·議兵》

2、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

3、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盾髯印し鞘印?/p>

4、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5、亂則國危,治則國安。——《荀子·王霸》

6、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盾髯印駥W》

7、不足于行者,說過;不足于信者,誠信。

8、君戒專欲,臣戒專利。

9、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

10、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

1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12、怒不過奪,喜不過予?!盾髯印ば奚怼?/p>

13、凡斗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

14、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盾髯印じ粐?/p>

15、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盾髯印ぬ煺摗?/p>

16、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荀子·富國》

17、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榮辱》

18、是謂是,非謂非,曰直。

19、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

20、長幼有序?!盾髯印ぞ悠?/p>

21、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輕師而賤傅。——《荀子·大略》

22、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盾髯印し鞘印?/p>

23、居必擇鄉,游必就士?!盾髯印駥W》

24、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

25、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盾髯印ご舐浴?/p>

2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7、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

2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圣人然后分也?!盾髯印ざY論》

29、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

30、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盾髯印駥W》

3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盾髯印駥W篇》

32、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

33、良醫之門多病人?!盾髯印しㄐ小?/p>

34、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

35、尊嚴而憚,可以為師。

36、以善先人者,謂之教。

37、天不為人之器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之匈匈也,輟行?!盾髯印ぬ煺摗?/p>

38、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盾髯印と逍А?/p>

39、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不讓,然后為德。聞之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不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40、學無止境。

4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42、公生明,偏生暗。

43、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44、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

45、篤志而體,君子也。

46、恭敬,禮也;謙和,樂也;謹慎,利也;斗怒,害也。

47、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

48、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荀子·榮辱》

49、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盾髯印ば奚怼?/p>

50、人之于文學也,猶玉之于琢磨也。

51、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荀子·不茍》

52、禮者,斷長續短,損有余,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

53、見其可欲也,則不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不顧及可害也者。是以動則必陷,為則必辱,是偏傷之患也。

5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55、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名言

5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盾髯印駥W》

57、以治氣養生,則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舜。

58、惡之者眾則危。——《荀子·正論》

59、積土而為山,乘之而后高,積水而為海,積之而后深。故圣者眾之所積也。

60、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盾髯印ば奚怼?/p>

61、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62、怠慢忘身,禍災乃作。——《荀子·勸學》

63、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盾髯印こ上唷?/p>

64、務本節用財無極?!盾髯印こ上嗥贰髯?/p>

65、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66、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67、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

68、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篇2

摘要 荀子的語言觀歷來為語言學界所重視,本文試就《正名》篇中的有關觀點加以提煉論述,具體就名實問題展開討論,分析荀子的語言理論對儒家語言觀的繼承和發展,以及對后世語言學的積極影響和重大貢獻。

關鍵詞:荀子 正名 名實 邏輯思維 約定俗成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荀子是先秦繼孔子和孟子之后儒學最后一位大師。他完善了博大的儒家思想體系,因其對先秦諸子思想均有批判吸收,所以他不僅是先秦儒學發展史上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也是先秦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啟后意義的思想家。

名實之辯是先秦諸子持久的學術論辯,其時重政治、重理論、重邏輯,格外關注語言。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中指出這場名辯思潮“特點是在相互辯解中注意分析名詞、概念和命題,考察名實關系,探討思維規律和方法,企圖改善人的主觀認識……”名實關系是先秦諸子非常重視的一個問題,各家都有論述。然而論述最為深刻、理論最為完整的就是荀子的《正名》,在繼承孔子“名實”說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儒家哲學中的語言觀。

一 孔子哲學中的名實觀

孔子的時代,語言憑借政治實踐而發展,受到充分重視。當時對邦交辭令的需要,使語言逐步升級,以至于“一言興邦”、“一言喪邦”??鬃幼钤缣岢龅摹罢彼枷?,可以說是儒家哲學思想的基礎,也是“孔子學說的中心問題,孔子實是名實關系的始祖”(《中國哲學史大綱》)。

皇侃《論語義疏》引鄭玄注:“正名謂正書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這也是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也就是說,從分析名詞詞義,澄清概念,明確主觀認識的角度來講,“孔子的‘正名’不專指書面文字,他所辯證的是與國家政治有關的名分、名稱”,是糾正春秋以來諸候、世大夫僭越引起的社會名分之顛倒,也是糾正天下無道造成的禮壞樂崩的狀況??鬃訌娬{規范的第一性和至上性。名正,指各種禮目之名與人的行為要一致?!绊槨奔词呛侠淼?、合法的、合邏輯的。“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子路》)這一原則對語言學的研究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有助于修辭學的萌芽(詳見崔應賢《論孔子的語言觀》一文),二是有助于訓詁學的萌芽??鬃有蕖洞呵铩反朕o精嚴,一字褒貶,微言大義。后學為探究“春秋筆法”而去考詞義、析句法,客觀上促進了訓詁的發展。所以,說“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實是一切訓詁書的根本觀念”。

二 荀子對孔子思想的繼承

與孔子基本價值取向一致,荀子也非常關注現實政治?!肮释跽咧泼ǘ鴮嵄?,道行而志通,則慎率民而一焉?!币驗椤笆ネ鯖]”,所以“名守慢,奇辭起,名實亂”。他認為,語言創造的權力應該由王者來執行。理性的語言論述方式可以達到政治上的大治,在圣王沒、奸言起,“君子無勢以臨之,無刑以禁之”的百家爭鳴時代,他主張通過喻、期、說、辨四種方式來使天下歸于一道。他說:“實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說,說不喻然后辨。故期、命、辨、說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業之始也。”這里荀子強調命名的重要性:“對于實物不能明白,就給它起個名字,起了名字還不明白,就用大小形狀等來加以形容,這樣還不明白,再告訴他為什么會這樣,如果還不明白就只有通過反復論證來辨明它?!边@體現了荀子邏輯思維的特點。他將那些“析辭擅作名以亂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訟”之人稱之為“大奸”,“其罪猶為符節、度量之罪也”。這樣,人們就“莫敢托為奇辭以亂正名”,而能“壹于道法而謹于循令矣”。

因此,荀子語言哲學中包含了對大一統理想的追求,希望通過正名來統一學術思想,從而加速戰國競爭局面的結束而使天下統一,這和孔子最初正名的思想宗旨一致,都是維護語言的正統性,維護社會制度秩序思想主張的體現。這對統治階級而言,有利于統一思想、統一認識,對于國家的政治安定、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經濟的繁榮,無疑是有利的。因此,儒家學說能長久不衰為歷代君王所推崇,不是沒有道理的。古往今來,統一語言、規范語言,對于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直到今日,語言文字工作者的任務仍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如今的語言文字工作者在為人民自身的文化修養服務,為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做著默默無聞的努力。

三 荀子對儒家正名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如果孔子的正名是為統治階級服務,那么荀子的正名范圍就更為廣泛,更加看重語言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實際運用:“一切名詞,隨世運學術之進化,而日易其涵義。涵義既易,而猶沿用舊名,則舊名不足以指新實,故有作新名之必要?!避髯犹幱跁r代交替之際,新的制度將取代舊的,名的變更也是時代交替產物,在舊的基礎上創新,是正名的緣起,有著時代的必要性。“例如名有始意粗略而其后逐漸精詳者,則一大名不足以當之,必分作數小名始合。又有始意偏指而終全指者,或始為有而終為無者。始偏終全,則舊名必須擴大。始有終無,則舊名必須廢棄。若仍沿用,或代用,則名實不符,指物淆亂。故于舊名之外,均須另作新名也。”荀子從孔子單一的從禮制度出發正名的思想發展到較為廣泛的名物之辯,體現了他與時俱進、注重實用的睿智遠見。荀子對語言學的影響突出體現在以下幾點:

1、對語言本體的研究

《正名》中的“名”,相當于現代語言學中的“詞”?!墩烽_篇:“后王之成名:刑名從尚,爵名從周,文名從《禮》;散名之加于萬物者,則從諸夏之成俗曲期,遠方異俗之鄉則因之而為通?!边@段話代表了荀子對禮教制度等方面專名的繼承和普通名詞(散名)的創造,他已經注意到了語言發展的穩固性和變異性,即我們詞匯學上所說的普通名詞和專有名詞發展的不平衡性,語言發展的穩固性和變異性的對立統一。

荀子辯證地論述了作為語言本體――詞的發展變化,從而啟發后世探求“古今語殊,四方談異”的原因??梢哉f,荀子對方言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盡管沒有詳細分類和明確的定義概念,但是在他的表述中已經出現了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的區別。社會方言的分類有了萌芽:“君子之言,涉然而精, 然而類,差差然而齊。彼正其名,當其辭,以務白其志義者也?!薄肮视拚咧裕倘欢?,嘖然而不類, 然而沸,彼誘其名,眩其辭,而無深于其志義者也。”

之所以有君子之言,有愚者之言,是因為治學態度的不同,遵禮重道的不同:“辭讓之節得矣,長少之理順矣;忌諱不稱, 辭不出。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辨。不動乎眾人之非譽,不治觀者之耳目,不賂貴者之權 ,不利傳辟者之辭。故能處道而不貳,咄而不奪,利而不流,貴公正,而賤鄙爭,是士君子之辨說也。詩曰:‘長夜漫兮,永思騫兮,大古之不慢兮,禮義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謂也?!边@里荀子告訴了我們應如何去習得語言,善用語言,從而駕馭語言以求實效。名實關系進一步得以具體化,名正則不懼不符實了。

其次,荀子較好地闡述了語言和邏輯思維關系,他是第一個區分詞和詞組的人。“名也者,所以期累實?!薄懊本褪怯迷~來所表概念;“累實”就是用概念反映客觀事物,這說明了正名的原則:名是說明實的,名以實為轉移,同實者同名,異實者異名。荀子不僅認識到概念反映事物靠詞語實現,而且對反映事物名稱的名詞進行了層級分類,“大共名、大別名和個體名稱”,“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則兼?!痹诖_定事物名稱時,單音詞能表示則用詞,不能則用詞組。

上述現象從語言和邏輯兩個角度來看,涉及了種概念和屬概念的關系問題。荀子在此基礎上,提出“制名之樞要”:“故萬物雖眾,有時而欲遍舉之,故謂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則有共,至于無共然后止。有時而欲遍舉之,故謂之‘鳥獸’?!B獸’也者,大別名也。推而別之,別則有別,至于無別然后止?!薄肮?、別”從邏輯角度,“單、兼”則是從語言的角度。王力先生指出,荀子把范疇叫做“大共名”,把種叫做“大別名”,把屬叫做“別則有別”。這和西洋的形式邏輯不謀而合。也是荀子之前的儒家學說中所沒有的。

2、正名在語言交際功能上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明白曉暢的溝通來自于沒有歧義、清晰明確的語言,意義不明確、詞義含混不清,就無法表情達意、曉諭四方。所以荀子說“異形離心交喻,異物名實玄紐,貴賤不明,同形不別。如是,邪惡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廢之禍。貴賤明,同異別,如是,則志無不喻之患,事無困廢之禍,此所為有名也?!贝颂幍馁F賤、同異,指事物的等級、品類,“明貴賤”即定名分,本是孔子的主旨;“辯同異”即是正名字,是墨家名家的傳統。荀子對孔、墨兩家研究語言的不同路線進行了初步結合。盡管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但是區分事物的自覺意識保證了人與人之間溝通和交流時的暢通無阻,體現了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作用。

交際達成,表達所用的語言還要美。“君子之言,涉然而精, 然而類,差差然而齊。彼正其名,當其辭,以務白其志義者也。彼名辭也者,志義之使也,足以相通則舍之矣;茍之奸也。故名足以指實,辭足以見極,則舍之矣。外是者謂之

,是君子之所棄,而愚者拾以為己寶。”(《正名》)當語言“志義之使”的任務已經完成,就不必過分強調言辭、語言形式上的美,必須求之于語言形式所體現的思想內容,用詞造句與所表達的意思貼切無間,渾然一體,這就是語言的美之所在。這一原則是對語言作用研究的又一貢獻。后世“信、達、雅”的標準正是對此理論的繼承。

此外,語言是無階級性的,但是語言所表達的內容是有階級性的,語言的使用者因階級的不同,身份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等等因素,會說出完全不同的話語,在交際時就有了千差萬別的效果。荀子盛贊的圣人之辯文采而質實,小人之辯多詐而無功,謂奸雄。這一點也是對“巧言令色鮮矣仁”的繼承。

3、約定俗成說的偉大意義

荀子的“約定俗成”說是語言學重要的理論和偉大的貢獻。“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奔s定俗成為探求語詞來源的原則?!懊麩o固實”說名與實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可以隨意命名,這是任意性,而一旦形成習慣,固定的名詞表示特定的事物,就具有強制性,使用的人就要遵守這種說法,而不能隨意更改。任意性和強制性的統一,實現了語言的交際功能。

之所以能夠約定俗成,根據就是“緣天官”:“凡同類、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約名以相期也?!碧旃偌粗溉说奈骞伲ā短煺摗菲骸岸⒛?、鼻、口、形,能各有所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大凡同類同情的事物,人們的感官對于世界的感覺印象是相同的,所以將其合并歸類,摹擬得大體相似,這就是為什么大家共同約定名稱以互相交流的原因。

如果沒有約定俗成理論,“那我們便會處于只能通過描述一個對象來指稱它的境地。如果專名的標準在所有的情況下都是十分固定和明確的,那么,一個專名便不過是這些標準的縮略,一個專名的功能便會恰恰類似于一個精心構造出的限定摹狀詞。但是,專名在我們語言中所具有的唯一性和在使用上的極大便利性恰恰在于這樣一個事實,即它們能夠使我們公共地指稱對象,無需被迫提出關于什么樣的描述特性恰好構成有關對象的統一性的問題以及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一致意見。專名標準的不嚴格性是使語言的指稱功能脫離于描述功能的一個必要條件”(J?R?塞爾《專名》,選自《心智》雜志第67卷(1958年),第166―173)。

荀子解決了語言符號和意義之間究竟有無必然聯系的重要難題,“約定俗成”說成為我國語言學的第一塊理論基石,也奠定了荀子語言巨匠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孔繁:《荀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1期。

[2] 安小蘭譯注:《荀子》,中華書局,2007年第12期。

[3] 胡奇光:《中國小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期。

篇3

關鍵詞:明代;《朱子家禮》;禮制

作者簡介:王志躍,男,歷史學博士,安陽師范學院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教師,從事宋明禮制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禮制變遷及其現代價值研究”,項目編號:12&ZD134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13)05-0163-07

南宋大儒朱熹所著《朱子家禮》(以下簡稱《家禮》),在元代十分盛行,至明代,在官方與民間的雙重推動下,《家禮》傳播與實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不僅大明王朝所轄范圍內積極推行與宣傳該書,而且韓國、日本等也或多或少地加入了這一運動[1](P16-21),其深遠的影響甚至延續至今。1國內外學者在明代《家禮》研究上也取得許多頗具分量的成果。2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成果的著眼點主要集中在人們如何遵循《家禮》上,而對明代不遵循《家禮》的現象,則并無涉及或鮮有探討。故筆者不揣淺陋,擬就明代不遵《家禮》的問題略抒己見。不當之處,尚祈方家指正。

一、嚴酷的現實:理學獨尊下的不諧之音

明朝自建立起,即推崇程朱理學,自然朱熹所著《家禮》亦獲得了帝王的青睞。太祖四親神主,其制度即依《家禮》[2](P1446);太祖薨,建文帝作神主,依《家禮》用栗[2](P1446);成祖永樂年間,又“頒《文公家禮》于天下”[2](P1224)。顯然明初帝王推崇《家禮》,身體力行,不遺余力。然而嚴酷的現實是,明代仍然存在不遵行《家禮》的現象。

明人不遵《家禮》的表現形式多樣,千差萬別,但概而言之不外乎兩大類,即部分不遵與完全不遵。以下我們根據史料,對此做一考察。

在明代,人們并不是專從《家禮》的,他們在實施《家禮》時還參考其他官私儀注、政典及先儒言論,具體說來大致有三種情況。

其一,參酌《大明集禮》、《大明會典》等官方典籍。兵部尚書王在晉曾指出:“冠婚喪祭,有《文公家禮》在,有《大明集禮》及《會典》在,吾儒當一一遵行。”[3](P448)顯然,王在晉雖然沒有否認要遵循朱熹的《家禮》,但同時強調還須遵循《大明集禮》、《大明會典》,兩者并重,結合施行,不專從《家禮》顯然可知。我們知道,朱熹《家禮》是南宋編成的私家禮制,《大明集禮》與《大明會典》是參酌古今而成的一代官方典制,兩者并用,則帶有古今結合、官私并重的意味。

其二,參酌《書儀》、《鄭氏家范》等私家儀注?!都叶Y》本身就是家庭禮儀,由于朱熹的聲望,它成為民間日常生活禮儀的重要規范,但《家禮》并沒有成為“唯一”,明人在實施中通常將它與其他私家儀注結合而行。如明末刻書家毛晉家祭,即“折衷司馬氏《書儀》、朱子《家禮》行之”[4](P519);桂巖書院四時之祭,則是“雜用《家禮》及《鄭氏世范》”[5](P303)?!稌鴥x》、《鄭氏世范》與《家禮》一樣,都屬于私家禮儀。

其三,參酌古禮、諸儒言論等。《家禮》是朱熹刪節古人禮儀兼攝宋儒言論而成,去取只能代表朱熹觀點,斗轉星移,明人在實施《家禮》時還常參考古禮及其他諸儒言論。五經博士劉 葬父,即“酌取厚終禮及文公《家禮》、《家禮儀節》行之”[6](P193-196);而進士倪宗正則認為時人修家(族)譜,當“多采摭《家禮》、《儀禮》等篇及諸儒議論”[7](P454)。

顯然,明人既取朱熹《家禮》,又參酌其他官私儀注、政典及先儒言論來實施家庭禮制,體現出與《家禮》不甚吻合的現象。他們的具體做法又不完全相同。

首先,摻以時制。禮儀制度隨時變遷是必然規律,后代不可能一成不變地完全遵循前人所定之制,因此便會出現所謂的“時制”——后人所行的當時之制。時制適合當下社會需求,有一定權威性,同時也便于時人日常所行,易于遵循。明人在實施家禮時,既參酌《家禮》,又以時制進行調整。史書所載,明人在冠、婚、喪、祭四禮中均曾摻以時制。冠禮,如天順時首輔李賢長子加冠,巾帽、衣帶、絳靴即“參用今制”[8](P779)。婚禮,如父東、母西、女南等制,據學者王廷相言,明代皆“一本諸時宜”[9](P257)。喪禮,如《孝慈錄》規定父母喪服一并斬衰三年后,《大明律》和明人撰述的各種私家禮書也往往以其為準。祭禮,如安徽歙縣程氏忠壯、柏山兩祠祭規,即“悉用《家禮》”,并“參以時制”。[10](P446)

其次,融入風俗。風俗乃各地人們長期形成的道德意識與行為習慣,具有地域性、穩定性、多樣性等特點。積久之習難改,因此,只有“緣俗行禮”才是明智之舉。明人也深諳此道。如司訓趙甕即“常念麗江喪祭過侈,乃取考亭《家禮》,酌以俗宜,編次為書,名曰《喪禮儀節》。發梓以遺鄉閭,鄉人翕然從之”[11](P410)。又,山東德平葛引生在編著《家禮摘要》時亦常常援俗入禮[12],以便推行。此外,“如馮善、汪褆、呂坤、宋 、呂維祺等人無不如此”[13]。以至有學者認為,“緣俗行禮”是明代家禮學者共同的觀念[14](P22)。

再次,選擇吸收。朱熹《家禮》是參酌古禮與司馬光《書儀》等書而成,在明代仍具有較高聲望。因此,明人對《家禮》的內容采取了選擇性吸收。如儒生萬吉,其家子弟冠禮遵循古制,但婚、葬、祭三禮,則“率準《家禮》從事,不為茍簡”[15](P462-464)。儒官王紳則建議其兄建廟仿《家禮》,其他庶事則取法《鄭氏家規》。[16](P766)

最后,刪簡《家禮》。《家禮》很大程度上是大幅刪削古制而成,原本已極簡明,但明人為了更好地推廣《家禮》,則對《家禮》做了進一步的刪減。如《易簡編》,即山東視學副使朱天球取《家禮》刪纂而成,布在學官,令士庶遵守,“自是東土彬彬有昔日鄒魯之風矣”[17](P402)。又,謝省任寶慶知府時,“撮《朱文公家禮》,作《十勿詩》,俾民誦習之”,結果“境內肅然”。[18](P473)不難看出,刪簡《家禮》的確有利實施,但卻是以犧牲完整遵依《家禮》為代價的。

除上述部分不遵從《家禮》外,明代還存在完全不用朱熹《家禮》的現象。大致說來有三種情況:一為自纂家禮。成化時進士石巍認為“《文公家禮》與時俗多不合”[19](P865),乃遠酌禮經,近依律例,自撰家禮,行之曹縣。二為遵依其他禮書。晚號留余道人的夏時正,便“以《朱子家禮》為未成之書,而晚年多從《儀禮》”[20](P112),廢《家禮》而不用。三為遵依當地習俗。明人曾記載揚州一帶的禮制情況:“冠禮多不舉行,婚禮每不親迎,喪禮無惻怛哀痛之實,而飯僧舉殯動費百金,祭禮廢祠堂宗子之儀,而道觀、禪宮不惜布施。四禮之廢,莫此邦為甚也!”[21](P228)

當然,我們無法統計出明人不遵循《家禮》的準確數字,但常建華先生曾對《家禮》實施頗為盛行的安徽、福建、江西三省進行過研究,他認為囿于時制、人情、恩義及宗族實際等,使得其中不遵《家禮》者遠較遵《家禮》者為多。[22](P35-180)由此,其他省份遵依《家禮》的情形則不難想見。

明人不遵《家禮》的現象主要有:其一,通過與其他官私禮書、政典或古制等結合,不僅可彌補《家禮》自身之不足,而且還可展現其結合時制的一面;其二,摻以時制、融入風俗、刪簡《家禮》和自纂家禮四者,既有便于推行的考慮,也有結合實際的著想;其三,選擇吸收與遵依其他典籍或禮家言論,前者是明人對《家禮》“擇善而從”的反映,后者則體現了明人在《家禮》遵依上的自主精神。

二、牢籠內外:控制與掙脫的較量

明初政府大力推崇程朱理學,從制度和思想層面上強化程朱理學的權威,尤其是永樂年間先后編成《五經大全》(154卷)、《四書大全》(36卷)、《性理大全》(70卷),將程朱理學定為安邦治國之基石,作為科舉取士之準則,從而牢籠天下士人,將思想控制推衍到了極致。永樂年間還頒布朱熹所著之《家禮》,作為民間大眾遵行之禮儀準則,也是出于同一目的。然而,有明一代不遵循或不完全遵循《家禮》的現象卻有目共睹??梢?,控制與掙脫之間的較量明顯地存在著,其原因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根據我們的研究,大致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家禮》自身存在不足。《家禮》自身不足主要有三:其一,保留了一般家庭不需要的禮儀。先秦宗法制度有大宗與小宗之分,唯大宗可祭祀始祖(初祖),然《家禮》卻保留祭祀始祖(初祖)的禮文,引起后人疑惑。如明人駱問禮重修家廟禮祭始祖,時人惑之,以為多誤,然駱氏卻稱“冬至祭初祖,《朱子家禮》有明文矣”[23](P506),提出后世宗法廢,闔族均可祭祀始祖,顯然頗為牽強。其二,禮儀不符合時人需要。如《家禮》部分內容不符合實際。如唐人已認為“數百年來,人不復行”[24](P542)的冠禮,及就連朱熹本人都擔心被目為“物外高人之野服”、“取駭于俗觀”[25](P605)而不敢在公開場合穿著的深衣,《家禮》卻仍有記載。其三,禮文晦澀難懂。大儒丘浚曾問及人們不行《家禮》之故,皆曰:“禮文深奧而其事未易以行也?!盵26](P182)顯然,《家禮》所載內容并不完全吻合明代之需。

二是不同版本的困惑。《大明集禮》、《大明會典》、《性理大全》等所收《家禮》內容各不相同,《大明集禮》主張庶民祠堂僅祭二代祖先;而《大明會典》則對《家禮》喪服、墳塋之制、婚禮廟見時間等方面均有變動;《性理大全》雖說對《家禮》正文未做更改,但其注文諸說并陳,其影響不亞于改動正文。誠如楊廉所說:“《朱子家禮》一書,后人增附大多,愈繁愈亂?!盵27](P85)此外,《家禮》衍生本也會給《家禮》的實施帶來障礙,下面這段文字非常典型:“太原太守袁公謂予曰:‘吾與兄若弟于所居之東作祠堂,以奉先世神主。欲依晦庵先生《家禮》之制,惟祭祀禮儀近有所謂《家禮易見》,頗異同,不能使人無惑焉。’”[28](P697)

三是不良風俗的阻撓。明代地方社會存在不少有礙《家禮》實施的惡俗,舉其突出者,如婚嫁論財、停柩不葬、喪葬崇佛等。據載,浙江遂安“嫁尚妝資,高者,至破產不計;卑者,或勒索聘財”[18](P548)。又,南安府之南雄“民有父母之喪,皆不以衣衾棺槨為重,惟務供佛、飯僧,或暴露尸形,而動經數日,名曰保奏;或廣開壇醮,而直逾五旬,名曰過七”[29](P875)。此外,庶民樸野少文,凡事尚簡,也不利于《家禮》的開展。明初內閣首輔胡廣曾說過“世俗趨于簡便,茍涉禮文,遂駭觀覽”[30](P659),便是這種情況的真實寫照?!度f一樓集》載儒生呂益宗曾“考訂《朱子家禮》,欲以見之施行”卻未成,該文雖未說其未能實施之原因,但文中有“至于星術陰陽、浮屠羽經、雖時俗所好,必辯詰其謬”[23](P546),透露出當地風俗對實施《家禮》的巨大阻力。

四是地理位置的限制。史載,南安府已有士大夫遵《家禮》行冠禮,而其所轄崇義縣則因矗立于群山之中,“行者尚少”,且所行冠禮,“惟擇吉日,男子坐中室,不設位,不戒賓,不擇贊,不具冠服,父兄以小帽加首,親友略舉禮賀。富者具鼓樂,飲燕而罷(原注:貧樸者亦不舉賀,于禮尤簡略)”[31](P428)。顯然,這一記載與《家禮》冠禮殊為不同。

五是人情、恩義與宗族的羈絆。宜興大族蹇律即因不忍其親墓地處于危險境地,而“嘗因葬師言,削梓木為簡,株之墓兆之隙”[32](P197)。萬歷間儒官郭彥家祠,則出于恩義,而“推祀始祖中丞公”[33](P741)。實際上,許多地方大族則多因面對族大難統的實際,為了更好地攏聚人心,才在族祠祖先牌位擺放上大做文章的,如福建黃巷黃氏祠堂即是如此。據載,黃氏“祠一堂五室,中祀致政,為黃巷再遷之祖,始祖也;左念七,右朝奉,先祖也;又左系佳信之派,大宗也;又右亦系佳住之派,小宗也”[34](P131)。不難看出,黃氏祠堂祖先擺放與《家禮》以右為尊迥異。

六是明人質疑《家禮》的風氣。明初,大學士楊士奇即曾說道:“今士大夫家多遵用之(指《家禮》),間亦有置疑其間者?!盵35](P597)弘治時,學者王廷相則發出了“《家禮》本之《書儀》,或者緣此而誤”,“若以《儀禮》及《家禮》祭儀論之……似為過重”[9](P170,247),質疑《家禮》溢于言表。嘉靖時,進士駱問禮則對《家禮》的“孤哀分父母”、“朝奠日出,夕奠逮日”等禮文表示懷疑。[23](P507)毫無疑問,這些質疑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家禮》文本的權威性,進而妨礙其實施。

七是人們的誤解、輿論壓力等因素。人們的誤解,如典史周鑄將“廟為三龕,中祀所繼之宗,祖禰以昭穆分位左右”[36](P206)誤為朱子之意。另外,輿論壓力也往往導致不遵循《家禮》,如一位儒生喪禮欲依當地風俗做佛事,不如此“恐致鄉人非謗”,理學家曹端對此十分生氣,批評道:“一鄉溺于流俗,是不讀書的人。子讀儒書,明儒理,不以違禮為非,而以違俗為非,可謂執德信道之士乎?一鄉皆然,子能特立獨行,卓然不為流俗所染,舉行周孔之禮,則鄉人孰不轉謗為譽而矜式哉!”[37](P25)

綜上,《家禮》未被明人嚴格遵行,既有人情、恩義、質疑、誤解等主觀因素,也有不同版本、不良風俗、地理位置、宗族實際情況等客觀因素。這一方面表明《家禮》在與明代社會接軌時存在諸多不足,另一方面則反映了其時的風俗、文化、交通等客觀環境尚有不利于《家禮》實施之處。

三、滌舊布新:從禮制史角度反思明人不遵《家禮》現象

明廷推崇程朱理學,頒行《家禮》,然不諧之音不絕于世,這又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眾所周知,朱熹所著《家禮》一書,是唐宋禮制普及下移的產物,因此它具有禮制一般意義上的所有特征。如果從禮制史發展的角度來分析這一現象,或許就會豁然開朗。

首先,禮制有時代性的特征。禮制是隨時代變化而發生著變化的,任何時代的禮制都有其時代需求。如果認為一種禮儀可行之萬世而不變,無疑是刻舟求劍、緣木求魚?!都叶Y》是宋人朱熹所撰,其所載服飾、器物及建筑規制等大多屬于宋代,因此,時代變遷,禮制自然要適應時代變化而作出一些變革,否則就會與時代不相吻合,而最終導致其實施產生阻力。明人并不完全明白禮制有“時代性”的特征,如戶部主事劉球在為豐城甘氏祠堂所作序中說道:“豐城甘君孟進建祠堂其廬之東,所制則惟《家禮》是準,可謂好古,能行人所未行者矣!惜余未舉踵其兩階間,觀其位次之定,詢其衣冠、器物之用,考其春秋行事之節,果皆遵《家禮》不依拘乎時否歟?”[38](P594)劉球“不依拘乎時”的疑問,實際充分說明他初步理解了禮制的時代性特征。當然,明人還通過相互觀摩來學習家禮。如義烏陳惟蔭在祠堂祖先位次如何“當乎義而不失乎禮”時,聽取從子陳樵建議,前往麟溪鄭氏家觀禮來解決。[39](P255)

其次,變通創新是禮制發展的規律。既然禮制有時代性特征,那么它必然要依時而變,變通創新是其生存發展的規律。其實,朱熹《家禮》也主張變通,其中有不少地方明確提出可以采取權變的做法。如“古者葬地葬日皆決于卜筮,今人不曉占法,且從俗擇之可也”[40](P916),屬于從俗。“古者卜日而祭,今止用初忌”[40](P927),則是從簡。冬至祭始祖,本合用古祭器,但《家禮》考慮到“今恐私家或不能辦,且用今器以從簡便”[40](P941),此是從今。顯然,《家禮》是允許變通的,但明人未深味《家禮》變通之意,反誤此為“定則”,因而導致不遵循《家禮》的現象。明翰林學士劉定之針對時人不理解《家禮》變通之意的情況說過:“《儀禮》用周時器服,《家禮》用宋時器服,今用今時器服,于周公、朱子豈異意也哉?”[8](P779)

如果說變通是權宜之計,那么創新才是禮制的真正出路。實際上,由于各代、各地情況不同,家禮亦須因時因地而革新,倘若固守《家禮》條文,泥古不化,則不利于建立適合時代需要的家禮。隨時變通,因時創新,則更容易使人們接受?!度f一樓集》所載:“曾見幾大家列祖先神主,皆以西為尊,詢之,云此《朱文公家禮》,神道尚右也。不知文公之禮固非我朝之禮矣?!盵23](P583)這段話,透露出作者對那些死板遵依《家禮》、置時制于不顧者的批判態度。有明一代,確有部分士人能結合時俗及時制來自纂符合時代的家禮。如張茂即曾參據《禮經》,“酌以土俗,擇其節文易行者,著為書。子孫至今守之”[41](P634);正德三年進士方鳳,則“本先王之法,而參以時王之制,刪繁就簡,通古適今”,纂成《家禮俗宜》,“用梓以行”。[42](P344)雖然自纂家禮在明代遠非主流,也得不到官方明令支持,但卻預示了家禮變革創新的趨勢,是值得肯定的。

再次,禮制的普及需要破除惡俗。禮起于俗(習俗),這是公認的事實,因此可以說禮制是一種由國家或社會規范的、有一定儀式內容、適合特定人群的俗(習俗)。然而俗并非都可入“禮”,俗有良俗,有惡俗。良俗可以給禮注入新鮮的、有活力的內容與形式,而惡俗則反之,它會給禮制帶來不良影響乃至阻礙禮制的正常施行與普及。上文已經指出,明代某些地方不遵循《家禮》確有一些惡俗阻礙的因素。當然,由于《家禮》實施受到阻力,明朝一些信服《家禮》者也確實在推行它時做過不少努力,采取過許多措施,其中包括破除惡俗。據筆者考察,明人的應對方法通常有四:一是以禮化俗。如廣東瀧水訓導王熺“刪定《家禮》教之”,以期化俗。[41](P739)二是自覺抵制。明代不少遵行《家禮》者均習于此法。如儒生宋子琳、官員程式、庶民朱如初等治喪,便一遵《家禮》,而不隨俗用浮屠。三是禁止或勸化。成化時,進士王嵩巡按遼東,即要求“喪禁佛事”[43](P285);嘉靖時,官員顧潛則申令,“其居喪者,母得信僧道誑誘,為無益之事,訪出治罪”[44](P532)。但一味地通過法律或行政手段對待惡俗,效果未必即佳。史載儒官梁方圖任職時,“俗尚火葬,禁之不可”,乃刊《家禮》、《四訓約要》以勸諭,“舊俗遂化”。[45](P411)四是進行普及。禮制需要進行普及,以廣流傳,以期遵行。明人對當時不遵《家禮》的現象,從普及上做了一些工作。如對《家禮》晦澀難懂之處,明代學者結合時俗、時制等進行注解,以達到通俗易懂。對《家禮》中的繁文縟節進行刪簡,以求實用。如李廷機《家禮簡要》、陸僑《家禮易簡》、王叔杲《家禮要節》等都是這樣的著述。此外,明人還通過禮圖、詩歌等方式傳播《家禮》。人稱“柳東先生”的方澥授業鄉塾,即“取紫陽《家禮》,列圖于首,條析于下”[46](P730),而醫閭先生賀欽則以“去釋從儒世所稀,綱常得處便歸依;如何春夏秋冬祀,尚與朱家禮制違”[47](P636)之詩,成功勸服原為佛徒的陸湛遵依《家禮》。

最后,禮制實施需要考慮社會現實。任何一種禮制的實施都基于一定的現實社會之上,超越或滯后都會給禮制實施帶來不良的副作用。我們以祠堂祀祖為例來加以說明?!都叶Y》祠堂規定祭祀四代,所統族屬僅及五服之內,而程頤則主張不僅祭祀高祖以下,還主張祭祀始祖與先祖,所統族屬既有五服之內,還包括五服之外,并認為始祖百世不遷。顯然,就當時社會而言,程頤之說對家族穩定與繁衍更為實用,明人也贊成程頤的觀點。南京禮部尚書尹臺即說,始祖之祀“雖于三代禮制不皆協,然本其追遠報始之思,合崇一祖以為百世不遷之祖……則孝思可感乎百世,而百世之祖、百世之子孫欣然合萃一堂,忘其遠邇戚疏之睽間,則始祖之祠建,謂猶行古之道,而足為世教之維持輔翼也”[48](P533)。實際上,不少明人還將始祖之祀付諸了實踐,正德時進士尹襄所說“今之故家巨室欲合人心,率有始祖之祭”[49](P208),即是其證。到嘉靖十五年,明廷允祀始祖,可說是對民間長期以來祠祀始祖的承認。盡管其與《家禮》不合,但確屬社會現實。此外,人情、恩義等也屬社會現實。囿于篇幅,恕不贅舉。

社會現實還包括思想演變,世風演化。明初帝王崇尚程朱理學,士人亦以程朱思想為修身養性、安身立命之共同守則,故方正拘謹,唯程朱馬首是瞻是一時風氣。然而成化、弘治間陳獻章(白沙)思想開始流行,至王陽明心學大盛,學術思想演化,世風劇變乃是不爭的事實。于是,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之爭日趨激烈,質疑程朱之聲鵲起,不遵循《家禮》也在情理之中。其實這并不奇怪,因為社會演進過程中,社會思想(包括政治思想、學術思想等)自然也會與時俱進,那么對過去某種禮儀進行質疑乃至批評實屬必然。程朱理學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鼎盛時期的產物,它適應中國封建專制主義體制,而明中期之后,中國封建社會已經步入晚期,行將就木,白沙、王陽明主張回歸自我、主張獨立人格,暗示著對傳統思想的反思與沖擊,那種突破封建專制樊籬的思潮呼之欲出。在這種思想格局變遷,世風演化之際,對《家禮》產生非議并不遵循實屬意料中事。由此我們也不得不清醒地認識到:禮制的建設必須適應社會現實,必須符合時代潮流,否則將是一座永遠無法實現的空中樓閣!

綜上所述,我們在探析明人不遵《家禮》現象之時,實際上也需要對當代禮儀問題進行充分反思。中國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然而當今遭遇禮儀缺失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何建立既適應當代社會又符合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禮制,已經十分明顯地擺在我們面前,這是需要學界乃至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來解決的重大課題。

參 考 文 獻

[1] 吾妻重二.朱熹《家禮》實證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 王在晉.越鐫[M].四庫禁毀書叢刊本.

[4] 朱彝尊.曝書亭集[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 程敏政.篁墩文集[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 焦竑.國朝獻征錄[M].續修四庫全書本.

[7] 倪宗正.倪小野先生全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8] 程敏政.明文衡[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 王廷相.王氏家藏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10] 程敏政.新安文獻志[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 金鉷,錢元昌.廣西通志[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 趙克生.家禮與家族整合:明代東山葛氏的個案分析[J].求是學刊,2009,(2).

[13] 趙克生.修書、刻圖與觀禮:明代地方社會的家禮傳播[J].中國史研究,2010,(1).

[14]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5] 唐順之.荊川集[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 王紳.繼志齋集[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7] 蔡獻臣.清白堂稿[M].四庫未收書輯刊本.

[18] 浙江通志[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 和珅.大清一統志[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0] 楊守址.碧川文選[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21] 歐大任.歐虞部集十五種[M].四庫禁毀書叢刊本.

[22] 常建華.明代宗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3] 駱問禮.萬一樓集[M].四庫禁毀書叢刊本.

[24] 柳宗元.柳河東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5] 馬端臨.文獻通考[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6] 丘浚.重編瓊臺稿[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7] 楊廉.楊文恪公文集[M].續修四庫全書本.

[28] 李時勉.古廉文集[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9] 魏校.莊渠遺書[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0] 胡廣.胡文穆公文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31] (嘉靖)南安府志[M].天一閣藏明代地方志選刊續編本.

[32] 倪岳.青溪漫稿[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3] 胡直.衡廬精舍藏稿[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4] 林俊.見素集[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5] 楊士奇.東里續集[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6] 黃景昉.國史唯疑[M].續修四庫全書本.

[37] 曹月川集[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8] 劉球.兩溪文集[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9] 吳寬.家藏集[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0] 朱熹.家禮[A].朱子全書[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1] 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2] 方鳳.改亭存稿[M].續修四庫全書本.

[43] 阿桂,劉謹之.欽定盛京通志[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4] 顧潛.靜觀堂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45] 廣西通志[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6] 郝玉麟,謝道承.福建通志[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7] 賀欽.醫閭集[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篇4

1、一日之師,終身為父。這句話出自《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

2、為學莫重于尊師。這句話出自譚嗣同《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

3、君子隆師而親友。這句話出自《荀子修身》。

4、疾學在于尊師。這句話出自《呂氏春秋勸學》 。

5、事師之猶事父也。這句話出自《呂氏春秋勸學》 。

6、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這句話出自《呂氏春秋勸學》。

7、明師之恩,誠為過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這句話出自葛洪《勤求》。

8、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這句話出自《荀子大略》。

9、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為之尊也。這句話出自李覯《廣潛書》。

篇5

1、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呂氏春秋。勸學》

2、一日之師,終身為父?!?。關漢卿

3、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p>

4、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填U

5、學貴得師,亦貴得友?!普?/p>

6、務學不如務求師?!獥钚?/p>

7、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獊喞锸慷嗟?/p>

8、為學莫重于尊師?!T嗣同《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

9、事師之猶事父也?!秴问洗呵飫駥W》

10、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

11、師者,人之模范也?!獥钚?/p>

12、師以質疑,友以折疑。師友者,學問之資也。——李惺《西漚外集·冰言補》

13、師道既,學風自善。——康有為

14、圣人無常師。——韓愈

15、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菜巍忱钣M《廣潛書》

16、人冀子孫賢,而不敬其師,猶欲養身而反損其衣食也。——(清)王卓《今世說》

17、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也。——韓愈

18、明師之恩,誠為過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獣x。葛洪

19、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秴问洗呵铩肪硭摹蹲饚煛?/p>

20、君子隆師而親友?!盾髯印ば奚怼?/p>

21、舉世不師,故道益離。——柳宗元

22、經師易遇,人師難遇?!抉R光

23、教師是太陽底下再優越沒有的職業了?!涿兰~斯

24、教師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勾罅?/p>

25、疾學在于尊師。——《呂氏春秋勸學》

26、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盾髯印ご舐浴?/p>

篇6

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2、當你還不能對自己說今天學到了什么東西時,你就不要去睡覺。——利希頓堡

2、好問的人,只做了五分種的愚人;恥于發問的人,終身為愚人。

3、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

6、學之廣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晉·葛洪

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10、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夸。——《警世通言》

11、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韓愈

12、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注釋:《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目的、意義、態度和方法。中學語文課本中節選了文中的四段,著重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學習應持的態度。勸,是勸勉、鼓勵的意義。唐代顏真卿也做過一首《勸學》詩。2007年,日本朝日電視臺播出了一部名為《勸學》的電視劇。

13、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注釋: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配置樂曲、訓練樂工和采集民歌的專門官署,漢樂府指由漢時樂府機關所采制的詩歌。這些詩,原本在民間流傳,經由樂府保存下來,漢人叫做“歌詩”,魏晉時始稱“樂府”或“漢樂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詩,亦稱“樂府詩”。

14、人天天都學到一點東西,而往往所學到的是發現昨日學到的是錯的。——B.V

15、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17、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18、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

1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注釋:《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抖Y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20、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21、知而好問,然后能才。——《荀子》

22、求學的三個條件是:多觀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勞

23、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華羅庚

篇7

1、在水上,鷹能叼魚;在水底,魚可食鷹。在這里,此強彼弱。您善于在最差的學生身上捕捉閃光點,也善于在最好的學生那里發現致命傷。您精心地培育、培育……使一棵棵幼苗都成了棟梁。

2、事師之猶事父也。——《呂氏春秋勸學》

3、疾學在于尊師?!秴问洗呵飫駥W》

4、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钯?/p>

5、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和才。——愛因斯坦

6、君子隆師而親友?!盾髯有奚怼?/p>

7、明師之恩誠為過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獣x葛洪《勤求》

8、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呂氏春秋勸學》

9、老師,您用粉筆寫下的是字母、詞句、線條、符號,在我看來卻是澆花的甘露、哺兒的乳汁、育樹的養料……一方黑板,是您辛勤耕耘的土地。在這里,您播種知識,播種智慧,播種理想,播種祖國明天的希望……

10、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韓愈《師說》

11、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靈才有健康的行為。——烏申斯基

12、人生的旅途中有一串歪歪扭扭的小腳印,伴著一串扎扎實實的大腳印……那是您在用辛勤的汗水,把滿園桃李澆灌;用純凈的愛心,編織五彩的花環。老師,我是舟,您是海,沒有您的載托,我怎能遠航?老師,我是泉,您是山,沒有您的孕育,我怎能涓涓流淌?老師,我是踏著您厚實的靈魂來完善自我。

13、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獮跎晁够?/p>

14、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招兄?/p>

15、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荀子大略》

16、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經途經好其人愛戴教授自己的人虛心向他們求教。隆禮尊崇禮義——《荀子勸學》

17、親愛的老師,向您表達我最衷心的感謝。在人生旅途上,您為我點燃了希望之光,您所做的一切潤澤了我的心靈,開闊了我的視野。今天我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18、您是水,滋潤著我們這些幼苗;您是火,點燃了我們的心靈;您是光,照亮了我們的道路;您是熱,溫暖了我們的心窩。

篇8

1、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 《禮記》

2、身為世范,為人師表。

3、享受人文的課堂,享受動感的課堂,享受智慧的課堂。

4、培養人,就是培養他獲得未來,快樂的前景的道路 —— 馬卡連柯

5、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6、疾學在于尊師?!秴问洗呵飫駥W》

7、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招兄?/p>

8、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n愈《師說》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鬃?/p>

10、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钣M《廣潛書》

11、用一生的精力上好一堂課,去啟迪一代人的心靈。

12、捧著一顆心,不帶半根草去 —— 陶行知

13、我愿做人梯讓年輕人踏著我的肩膀攀登科學高峰 —— 華羅庚

14、明師之恩,誠為過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鸷椤肚谇蟆?/p>

15、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 —— 亞里士多德

16、一位好老師,勝過萬卷書。

17、揚黃牛精神,做平凡工作。

18、普通的孩子,用得法的教育,就會成為超常的人。

19、即使我兩鬢斑白,依然會由衷地呼喚您一聲

20、執著杏壇,樂于奉獻。

21、片言之賜,皆我師也。

22、您的思想,您的話語,充溢著詩意,蘊含著哲理,又顯得那么神奇DD呵,在我的腦海里,它們曾激起過多少美妙的漣漪!

23、德高為師,身正為范。

24、你若喜愛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歌德

25、心靈和心靈撞擊,生命和生命對話。

26、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模范。——布魯納

27、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斯大林

28、老師,祝您教育的學生,人才濟濟,精英輩出。

29、做老師的只要有一次向學生撒謊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為之毀滅。——盧梭

30、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盾髯印駥W》

31、為學莫重于尊師?!T嗣同《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

32、師道既尊,學風自善。--康有為《政論集·在浙之演說》

33、親其師,信其道,惡其師,疏其道。

34、尚自然,展個性 ——

35、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 —— 夸美紐斯

36、教師的春風,日日沐我心

37、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靈才有健康的行為?!獮跎晁够?/p>

38、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荀子·大略》

39、師道既尊,學風自善?!涤袨椤墩摷ぴ谡阒菡f》

40、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 陶行知

41、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招兄?/p>

42、教師是太陽底下再優越沒有的職務了?!涿兰~斯

43、事師之猶事父也?!秴问洗呵飫駥W》

44、我們都隨時處于正在學習的過程。

45、用愛心、耐心、恒心挑戰問題學生,給他們美麗的童年。

46、走下講臺給學生講課。

47、身教重于言傳。——王夫之

48、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頭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師,您的名字刻在我們心靈上,這才真正永存。

49、君子隆師而親友?!盾髯有奚怼?/p>

50、一日之師,終身為父。——關漢卿

51、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秴问洗呵铩駥W》

52、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 孔子

53、沒有大陸,世上任何一件偉大的事業都不能完成。——黑格爾

54、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钯?/p>

55、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車爾尼雪夫斯基

5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墩撜Z》

57、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 李商隱

58、用愛心、耐心、誠心去啟迪孩子純潔的童心。

59、片言之賜,皆事師也?!簡⒊吨袊鴼v史研究法·自序》

60、為別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須放出光芒--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捷爾任斯基

61、為他人的幸福而工作,才能達到自身的完善。

62、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烏申斯基

篇9

1、用語言播種,用彩筆耕耘,用汗水澆灌,專心血滋潤,這就是我們敬愛的老師崇高的勞動。

2、您的教師生涯,有無數驕傲和幸福的回憶,但您把它們收躲在心底,而只是注視著一待開拓的園地。

3、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宋〕李覯《廣潛書》

4、師道既尊學風自善?!涤袨椤墩摷谡阒菡f》

5、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荀子大略》

6、是誰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誰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師,您是一位偉大的園丁!看這遍地怒放的鮮花,哪一朵上沒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沒有您的笑影!

7、您多像那默默無聞的樹根,使小樹茁壯長大,又使樹枝上掛滿豐富的果實,卻并不要求任何報酬。

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墩撜Z》

9、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韓愈《師說》

10、君子隆師而親友?!盾髯有奚怼?/p>

11、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經途經好其人愛戴教授自己的人虛心向他們求教。隆禮尊崇禮義——《荀子勸學》

12、您的愛,太陽一般熱和,東風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愛,比父愛更嚴重,比母愛更細膩,比友愛更純潔。您--老師的愛,天下最偉大,最高潔。

13、您像一支紅燭,為子弟獻出了所有的熱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兩個字就是--燃燒!不停的燃燒!

14、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秴问洗呵飫駥W》

15、教師是火種,點燃了學生的心靈之火;教師是石級,承受著學生一步步踏實地向上攀登。

16、一日之師終身為父。——元關漢卿

17、明師之恩誠為過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晉葛洪《勤求》

18、事師之猶事父也?!秴问洗呵飫駥W》

19、您工作在今朝,卻建設著祖國的明天;您教學在課堂,成就卻在祖國的四面八方。

20、片言之賜皆事師也?!簡⒊吨袊鴼v史研究法自序》

21、春蠶一生沒說過自詡的話,那吐出的銀絲就是丈量生命價值的尺子。

22、假如我是詩人,我將以滿腔的熱情寫下詩篇,贊美大海的遼闊和深遠。并把它獻給您--我的胸懷博大,知識精深的老師。

23、傳播知識,就是播種希看,播種幸福。老師,您就是這希看與幸福的播種人!

24、螢火蟲的可貴,在于用那盞掛在后尾的燈,專照別人;您的可敬,則在于總是給別人提供方便。

25、老師,您用人類最崇高的感情--愛,播種春天,播種理想,播種氣力……

26、老師,大家都說您培養著祖國的棟梁;我卻要說,您就是祖國的棟梁。正是您,支撐起我們一代人的脊梁!

27、不計辛勤一硯冷,桃熟流丹,李熟技殘,種花輕易樹人難。深谷飛香不一般,詩滿人間,畫滿人間,英才濟濟笑開顏。

28、為學莫重于尊師。——譚嗣同《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

29、您像一支燭炬,固然細弱,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照亮了別人,耗盡了自己。這無私的奉獻,令人永志不忘。

30、老師,假如把您比作蚌,那末學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愛往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經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顆顆珍珠,光彩熠熠。假如沒有您思想的滋潤,怎么會綻開那么多美好的靈魂之花?啊,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有誰不在將您贊揚!

31、疾學在于尊師?!秴问洗呵飫駥W》

32、您給了我們一桿生活的尺,讓我們自己天天往丈量;您給了我們一面模范行為的鏡子,讓我們處處有學習的榜樣。

33、用語言播種,用彩筆耕耘,用汗水澆灌,專心血滋潤,這就是我們敬愛的老師崇高的勞動。

34、您的教師生涯,有無數驕傲和幸福的回憶,但您把它們收躲在心底,而只是注視著一待開拓的園地。

35、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宋〕李覯《廣潛書》

36、師道既尊學風自善?!涤袨椤墩摷谡阒菡f》

37、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盾髯哟舐浴?/p>

38、是誰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誰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師,您是一位偉大的園??!看這遍地怒放的鮮花,哪一朵上沒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沒有您的笑影!

39、您多像那默默無聞的樹根,使小樹茁壯長大,又使樹枝上掛滿豐富的果實,卻并不要求任何報酬。

4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4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祈n愈《師說》

42、君子隆師而親友。——《荀子修身》

43、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經途經好其人愛戴教授自己的人虛心向他們求教。隆禮尊崇禮義——《荀子勸學》

44、您的愛,太陽一般熱和,東風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愛,比父愛更嚴重,比母愛更細膩,比友愛更純潔。您--老師的愛,天下最偉大,最高潔。

45、您像一支紅燭,為子弟獻出了所有的熱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兩個字就是--燃燒!不停的燃燒!

46、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秴问洗呵飫駥W》

47、教師是火種,點燃了學生的心靈之火;教師是石級,承受著學生一步步踏實地向上攀登。

48、一日之師終身為父?!P漢卿

49、明師之恩誠為過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晉葛洪《勤求》

50、事師之猶事父也?!秴问洗呵飫駥W》

51、您工作在今朝,卻建設著祖國的明天;您教學在課堂,成就卻在祖國的四面八方。

52、片言之賜皆事師也?!簡⒊吨袊鴼v史研究法自序》

53、春蠶一生沒說過自詡的話,那吐出的銀絲就是丈量生命價值的尺子。

54、假如我是詩人,我將以滿腔的熱情寫下詩篇,贊美大海的遼闊和深遠。并把它獻給您--我的胸懷博大,知識精深的老師。

55、傳播知識,就是播種??矗シN幸福。老師,您就是這??磁c幸福的播種人!

56、螢火蟲的可貴,在于用那盞掛在后尾的燈,專照別人;您的可敬,則在于總是給別人提供方便。

57、老師,您用人類最崇高的感情--愛,播種春天,播種理想,播種氣力……

58、老師,大家都說您培養著祖國的棟梁;我卻要說,您就是祖國的棟梁。正是您,支撐起我們一代人的脊梁!

59、不計辛勤一硯冷,桃熟流丹,李熟技殘,種花輕易樹人難。深谷飛香不一般,詩滿人間,畫滿人間,英才濟濟笑開顏。

60、為學莫重于尊師?!T嗣同《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

61、您像一支燭炬,固然細弱,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照亮了別人,耗盡了自己。這無私的奉獻,令人永志不忘。

62、老師,假如把您比作蚌,那末學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愛往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經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顆顆珍珠,光彩熠熠。假如沒有您思想的滋潤,怎么會綻開那么多美好的靈魂之花?啊,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有誰不在將您贊揚!

篇10

孔子的巨大影響就在于,中國后來的教育史,基本上走的就是“有教無類”的道路。

但是,現在的事情卻有些麻煩了。有一家教育機構,把有學習問題的學生竟然分為十類:目標缺乏型、不能堅持型、習慣不良型、信心不足型、偏科拉分型、死記硬背型、基礎薄弱型、思維偏慢型、心理叛逆型、厭學放棄型。“天哪――”,這是別出心裁、一網打盡,還是故弄玄虛、聳人聽聞?

還是幼兒、少兒,或者剛剛豆蔻年華、天真爛漫的中小學生,學習成績不太如意的,真有這么十種類型?且不說這些分類是否合理,其中,光是一個基礎薄弱,大概就能概括許多,而目標缺乏和不能堅持,究竟又有多少區別?于是,一個有著“有教無類”光榮傳統的中國教育,怎么就遭遇到“教而有類”的挑戰?

可不能小覷這么一個教而有類,因為這足以嚇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面對孩子學習成績不如意,十種類型放在面前,就會讓人對號入座、驚悚恐懼。是呀是呀,就是呀,終于是請君入甕、自投羅網。世事不懂的孩子,也會被嚇得一愣一愣。是呀,可不是呀,是第五種,還是第九種?這還可以美其名曰“個性化”、“有針對性教育”呢!果然,令人叫絕的是,既然分出了十種類型,那么,就有每一種類型的點穴妙方,什么“體能定力訓導”、“心智成長引導”、“親子關系疏導”等,新名詞一大堆,琳瑯滿目,不一而足。于是,還不乖乖掏錢,趕緊呀!

老實說,教育的一種大失誤,就是用各種名堂給學生分類。一個小孩還在各方面的發展成長期,很多東西都遠未定型,現在,卻有人這么分那么分,不僅對孩子的現在,還有將來,都是極大的傷害。

我又想起了五百年前捷克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留下的一句名言:“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大教學論》)聯系實際,我覺得奇怪的是,我們好像很多方面都和這樣的要求和期望完全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