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培訓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8: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教育培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農村教育經費嚴重不足,辦學條件差,學前教育開設率低
從總體上來看,我縣農村的教育水平基礎薄弱,教育培養體系也不夠完善,不論是學前教育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都存在經費不足和辦學條件差的問題,有些地方甚至連老師也只是臨時借用一下,校舍也是臨時搭建或者在戶外湊合。據統計,我縣農村還有約20%人口的地區沒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約8%人口的地區沒有普及初等教育,掃盲和鞏固掃盲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解決經費問題的任務仍很艱巨。尤其是教師沒有固定的住所,教師的福利普遍缺失。這些經費的不足,嚴重影響了農村各個教育階段的穩定與發展。
2留守兒童的比例較高,輟學學生比例較多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據調查,甘肅省農村共有初中及初中以下兒童468.86萬人,其中有60.90萬留守兒童。在甘肅省農村留守兒童中,32.10萬人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隔輩監護,甚至還有1.37%的兒童無人照顧。沒有父母的照顧,上學就不用說了,教育問題更是令人擔憂。另外,留守兒童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等心理問題,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加上輟學的人員較多,違法違紀案件也呈現上升趨勢。
3農村教師隊伍的教育、培訓工作少
在我縣,農村教師缺編比較嚴重;學校師資結構不合理,專科教師普遍缺乏。與發達城市教育相比,我縣農村教育基礎設施明顯落后,教師隊伍建設還有許多不足,因此,發展健全我縣農村教育必須以教師隊伍建設為突破口。教育是關系農民子孫后代的前途,關系農村勞動力素質高低的首要條件。也是農村人員素質培養的基礎。
4加強農村教育管理,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4.1農村教育直接關系著農民子孫后代的前途,關乎農民百姓最根本的利益
如果農村的教育出現混亂或不穩定因素,那就談不上教育質量的提高,而且農村教育是為農村建設培養合格的勞動力和未來的建設者的前提,因此,農村教育是為農村經濟建設培養人才資源的工程,與農村經濟建設具有內在的深層的聯系,必須引起農村建設者的高度重視。
4.2關注留守兒童,給社會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園
留守兒童這個在甘肅頗為重要的社會問題,我們呼吁全社會都要責無旁貸的擔負起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的責任和義務,希望我們社會各界人士和有愛心的單位關注這個特殊群體。給他們一聲問候,送去一份愛心,這樣做也許會挽救一個孩子的未來,只有我們大家伸出雙手,就會給孩子們一份力量。
4.3強化農村教師隊伍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話已經提了好多年,可真正意義上實施起來,還是有好多的難題,為了提高我縣教師隊伍的執教水平,提高師德水準,強化敬業精神,樹立奉獻意識,我們要培養農村教師扎根農村、不計名利、吃苦耐勞、忘我奉獻的高尚品德。積極實施科教興農戰略,落實農業、農村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繼續深化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加快農村教育發展速度。
4.4組織農民參加科技教育培訓,提高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
篇2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農民收入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8-0005-01
一、農村勞動力教育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
我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與農民收入的增長有很大的相關性。根據對相關農業調查結果的分析顯示,農村勞動力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對農民收入有重要的影響,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農村勞動力的收入水平較高,教育水平較高的農業地區的農村勞動力收入水平也較高,在文盲較多、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地區,農村勞動力的收入水平很低。農村勞動力受教育水平影響收入水平的高低,但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村勞動力收入也影響著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地區農民收入是保障教育發展的前提,收入低的地區無法保證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而收入高的地區則可以較好的保證受教育的程度和時限,使農村勞動力有一個較高的受教育水平。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也影響的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從而對農民收入造成影響,受教育程度高、文化素養好的農村勞動力很少從事農業生產,占農業生產比重較低,大多進入第二、三產業發展,收入較高;而未受過教育或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農村勞動力大多從事較低級的農業生產,影響了收入的增加。
二、農村勞動力培訓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
我國農村勞動力培訓與農民收入的增長有很大的相關性。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是農村勞動力繼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農業生產力和加強農村勞動力的技術與經營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從而極大地影響著農民的收入。目前我國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程度不是很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民收入的增加。相關資料顯示,有過培訓經歷的農村勞動力收入一般要高過未接受過培訓農村勞動力的收入,無論從事的是否為農業生產,農村勞動力的培訓都有益于生產效率的提升,從而增加農民收入。沒有培訓經歷的農村勞動力在生產經營理念和科學技術應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限制,從而制約著收入的增加。有過培訓經歷的農村勞動力更加傾向于在企業和服務業等非農領域創收,而沒有培訓經歷的農村勞動力大多只能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培訓與否也影響著農村勞動力轉移是的就業,從而影響著農民收入。有過培訓經歷的農村勞動力,在就業觀念和就業能力上更有優勢,在就業方向的選擇上表現明顯,他們大多有能力選擇規范嚴格素質較高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就業,自主選擇性較強,不用依賴通過各種關系來找到就業機會,他們有能力選擇就業地區,可以選擇經濟發展環境好、交通便利的中心發達地區就業。培訓使他們增強的就業能力、提升了自身素質,有著廣泛的就業選擇空間,這就更加有利于農村勞動力收入的增加。反過來,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會有力的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工作,經濟發展的越好,農民收入越高,就會更加重視培訓工作,就能通過勞動力培訓持續地提升勞動生產經營的效率,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步伐。所以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有利于農村經濟長期繁榮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應當加大培訓的力度和深度,不斷提高培訓的能力和水平,使農村勞動力的整體培訓水平產生質的飛躍。
三、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與農業發展其他關系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加強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有利于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從而有利于農民收入的增加。在經濟學的視域下,農民收入主要決定于農業的勞動生產效率,進而對農業勞動力邊際生產力的水平產生影響,在其他因素(如土地生產率)不變的前提下,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可以增加土地單位面積的產量,從而增加農民收入,而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與否和提升程度,有賴于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培訓程度,所以,加強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就可以積累農村農業的人力資本,提高農村農業人力資源的效率,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保障農民收入增加的基礎。
加強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有利于加快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從而有利于農民收入的增加。一段時期以來,我國農業經濟面臨著發展的瓶頸,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國內市場的農產品供應和價格也不穩定,農民收入有下滑的趨勢,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已經迫在眉睫。這其中既有農業自身的問題,但更主要的是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培訓程度較低、農民自身素養水平偏低造成的,這是因為沒有必要的知識水平和素質能力,就不能準確的分析判斷市場需求,市場預見能力差,同時缺乏組織對應市場生產農產品的能力,更加沒有運用優質農產品生產所需技術與知識的能力,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緩慢而又艱難。所以,我們要不斷加大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的投資力度,為提升農民文化科技水平、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強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奠定堅實基礎。
加強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有利于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城鎮化進程,從而有利于農民收入的增加。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之一是提高農民的非農業收入,農村剩余勞動力城鎮化后的就業是農村勞動力的雙向選擇,這樣的機制造就了不管是城鎮就業還是農業內部的就業都需要有必備的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相關資料顯示,農村勞動力能力越高、素質越強,越傾向轉移,就業機會和空間越大,收入也越高。同時,城鎮化進程也需要農村勞動力素質與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民轉化為市民,關鍵在就業,這要取決于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的程度,農村勞動力整體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是決定由農民變為市民的關鍵。素質提高了,能力增強了,既容易就業,有了生存基礎,又可以融入城鎮,有了發展空間。所以,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周逸先,崔玉平.農村勞動力受教育與就業及家庭收入的相關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1(4).
篇3
關鍵詞:西部農村;教師;繼續教育;創新;模式
一、西部農村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的意義
要提高西部地區的教育水平,就是要提升當地師資的力量。而西部農村教師的繼續教育培訓是實現教師師資水平提升的一個重要環節。從西部地區受教育人群角度來說,西部農村教師繼續教育培訓能為他們提供一個更強有力的師資保障;從教師的自身角度來說,繼續教育培訓的開展是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一個重要措施。農村地區學校教師作為西部地區學校的主導力量,他們的素質高低直接關系著農村學校的生存與發展,但由于農村地區存在經濟落后、師資缺乏,圖書、報刊、雜志、網絡等設施設備不足,知識信息閉塞,觀念理念落后,工學矛盾突出等問題,這些問題如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必將影響和阻礙繼續教育培訓工作的有效開展,成為制約西部農村教育發展的瓶頸。
二、西部農村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的現狀
第一,經費短缺,制約了繼續教育的培訓實施。在中國,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經費是以政府的財政撥款為主,自我多方面的籌款為輔。由于西部地區自身的經濟水平落后,財政收入薄弱,有的縣市甚至連教師的基本工資都難以保障,更別提相關的繼續教育經費的撥付了;[1]不少農村學校因為經費短缺,導致辦學困難,教師的基礎教學設備得不到保障,尤其是有些村校這種現象更為嚴重。教師要外出參加培訓,只能自掏腰包,但是很多教師自身的收入并不高,如此一來很多人就只好放棄繼續教育培訓。[2]第二,機會稀缺,影響了繼續教育的全面普及。繼續教育對于教師來說無疑是一個專業成長的良好平臺,但中國西部地區的教師數量并不少,每年通過公招、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特崗等各種渠道進入到西部從事教師工作的人不在少數。可是繼續教育培訓的機會對于教師隊伍的數量來說是遠遠不足的。以“國培”計劃為例,基本上一個縣能夠分到的名額就是兩三個,一般均分配到縣級重點學校,能夠分到農村學校的名額更是少之又少。[3]第三,遠程培訓的制約,難以達到相應效果。很多農村地區網絡條件和計算機硬件條件都比較缺乏,加之有的教師不會使用計算機,不能面對面地互動,使得遠程教育難以落到實處。[4]
三、西部農村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新模式的嘗試
第一,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師培訓機構在開展針對農村地區學校教師的繼續教育培訓工作時,可以結合在線點播與學校有效結合,搭建起在線的教育平臺,整合國內的在線教育資源為教師進修培訓服務,豐富其教育資源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各種PC或者手機連接互聯網進行學習,培訓機構通過搭建在線教育平臺,幫助教師異地進行進修和學習,還可以通過習題的設置和監控,規范教師在異地進修的行為,提高教師參與在線教育資源進修的效率。由于在線點播的培訓進修不受時間、空間、位置的限制,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個人的時間針對性地開展學習活動,有利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地提高農村地區教學師資水平。第二,在現實的繼續教育培訓中,很多教師因為個人或其他的原因無法按時地參與培訓進修,錯過了直接學習的機會,這時便可以通過課堂視頻直播,在家或者學校重新進行進修學習。視頻直播拉近了教師與培訓機構的距離,教師只需要利用電腦和互聯網就可以搭建學習的課堂,有利于幫助更多偏遠地區的農村教師實時地參與到專家、學者組織的趣味課堂,聽取他們對重點難點熱點的精辟分析,同時也可以幫助教師與專家學者的互動了解,解疑答惑。第三,遠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西部農村地區教師的繼續教育培訓問題,但是,對于硬件條件的缺乏,政府部門應加大投入,建立相關的培訓機構,滿足教師的培訓需求;同時,培訓機構也要組織相關的計算機培訓,保證每位教師都能利用計算機進行遠程學習。第四,教師培訓機構,應該經常組織相關的授課人員走進一些偏遠的農村學校,進行實地的調研和考察工作,深入課堂聽課評課,了解一些農村地區教師的教育教學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跟蹤進行指導。捕捉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納入教師培訓的內容;收集一些鮮活的教育教學案例,成為教師培訓的理論支撐,讓參加培訓的教師學有所獲,學以致用。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探究西部農村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的新模式,對于提升西部農村地區學校的師資水平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作為教師培訓機構,應該積極地聯系上級主管部門,爭取到資金和幫助,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搭建現代化的在線教育平臺,讓每位西部地區農村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的時間和需求,進行多樣化的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同時培訓機構還可以適時外聘專家學者親自授課引領指導,層層輻射,推動西部農村地區教師繼續教育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瑾瑜等.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改革的創新與實踐——送培進疆新課程中小學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總結與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8(01).
[2]曲中林.關于集成性—回應式教師培訓的構建[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4)
[3]沈有祿.我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問題與對策[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02).
篇4
當前,各地在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過程中,大多將教師資源均衡配置的工作重心放在推動教師有序流動、鼓勵教師到農村支教等方面,這無疑是重要的舉措,但教師的空間流動主要是以“物理變化”為主,而對教師進行有效培訓,則是促進教師自身積極主動發展的“化學變化”。
自“八五”至今,北京市各區縣對農村教師進行的各種形式的培訓未曾間斷過,但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局面始終不夠理想。首都農村教師培訓實效性不夠的根源究竟在哪里?長期以來,教師培訓的基本格局都是以逐級培訓各級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為重心。就北京來說,市級培訓機構主要培訓市級骨干與學科帶頭人,區縣培訓機構主要培訓區縣級骨干教師。骨干教師培訓通常占用了大部分的優質培訓資源,培訓模式也較為多樣;而對其他普通教師的培訓投入的資源則極為有限,也鮮有深入有效的對培訓模式的探索。
結合北京市的這些具體狀況,我們認為,當前農村教師培訓應抓住“大規模”與“有效”兩個關鍵詞,在此基礎上開展系統的研究與實踐探索。
一、思考:既要大規模,又要高效益
1、首都農村教育改革發展迫切需要高素質師資
農村義務教育是首都教育發展的一塊“短板”。目前,北京大部分農村中小學硬件條件都已得到極大改善,但在教師素質這個最關鍵的要素上,城鄉差距仍然很大。教師隊伍建設的差距,既是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的集中體現,也是其決定性因素。要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短板”問題,必須首先解決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大規模開展農村教師培訓無疑是解決此問題的一種重要的努力。
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是在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活躍期推進的。通常,重大教育教學改革的推行往往會使得城鄉教育、城鄉教師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如何防止這種現象的出現,并利用改革的機會縮小城鄉教師隊伍的差距,是我們必須關注的問題。
2、教育公平要求每位教師都有接受優質培訓的權利
義務教育的公平性要體現在“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上。要想讓最大多數的學生最終受益,必須先讓最大多數的教師成為優秀教師。
接受培訓也是教師的一種權利。分配培訓資源,提供培訓機會,也應該秉持教育公平的理念,讓所有教師都享有培訓的權利。北京的教育培訓資源極其豐富,但長期以來,絕大多數的農村教師幾乎沒有從中受益。在現階段,作為一種補償,對弱勢教師群體采取特殊的傾斜性培訓政策,為大多數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有力的幫助和支持,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
3、當前是對年輕化的農村教師隊伍進行優質培訓的最佳時機
與城市教師相比,農村教師學歷水平相對較低,專業知識與教學能力整體上還較弱。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培訓的重心不是要解決齊而不尖的問題,而是要整體提高教師隊伍的水平。
從北京市農村教師隊伍的年齡特點看,10個遠郊區縣的小學、初中教師中,35歲以下的教師約占2/3,明顯高于城市地區。農村教師這種年輕化的水平是空前的。一方面,年輕教師的職業生涯還很長,幾代人的教育都要依靠他們,北京市今后幾十年農村教育的質量由他們決定,因此,必須盡早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培訓,不斷提高其教育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年輕教師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并且具有實現自身專業發展的強烈內在需求,因此,我們應該抓住當前培訓的最佳時機,大規模開展農村教師培訓。
4、對普通農村教師進行大規模培訓的邊際效用最明顯
長期以來,在培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采取的培訓模式是先培訓骨干,再通過骨干帶動教師群體,試圖通過骨干教師的輻射作用帶動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提高。這種模式不僅周期較長,而且輻射的數量有限,在傳導機制上有難以克服的軟肋,其效果并沒有較充分地顯現出來。
借用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理論”進行分析,我們發現,骨干教師群體長期享有較多的培訓機會,培訓的邊際效用存在遞減的趨勢;而其他大多數農村教師則很少有參加高質量培訓的機會,由專業機構整合優勢資源開展大規模的農村教師培訓,完全有可能實現邊際效用的遞增。
5、大規模培訓的模式有待創新和發展
大規模培訓已往通常采用的方式是網絡、光盤、大報告、資料與自學,或者“以會代培”、“以賽代培”。這些培訓形式有一定的價值,但是也存在著自身不可克服的問題。有人提出,可以通過校本培訓的全面深入開展來解決這些問題,達到大規模培訓的目的。但是,農村學校自身資源有限,往往地處偏遠、規模又小,開展校本培訓處于最弱勢,在沒有外部資源支持時,校本培訓恰恰又是最難進行和最難有成效的。
質量是培訓的生命線。為了解決大規模培訓最容易出現的只有數量實現,而沒有質量保證的問題,我們認為,可以嘗試將集中面授、專家引領、課題帶動、實踐跟進等小規模“精英培訓”的模式,引入大規模培訓并作為主要形式;而將遠程培訓和校本培訓等原有的大規模培訓方式,作為一種補充和支撐。
二、實踐:“綠色耕耘行動”讓大部分農村教師受益
北京的特點是既有較充分的財力又有極為豐富的培訓資源,通過建立有效的經費投入與資源整合機制,對培訓進行科學設計,完全可以直接面對農村教師有效開展大規模的、分層分類的培訓。結合北京的實際,在上述思考的指導下,自2004年開始,北京市組織實施“綠色耕耘行動”,面向京郊農村義務教育專任教師開展大規模培訓。4年來,北京市遠郊區縣中小學教師已有兩萬余人接受培訓。
1、“綠色耕耘行動”的基本模式和特點
在項目設計方面,我們通過廣泛開展需求調查,本著解決“教育急需”和“教師發展急需”的原則設計培訓項目。培訓對象主要定位在鄉鎮以下的校級骨干教師,分學科進行培訓。項目涵蓋了義務教育的所有學科,關注與課程改革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緊密相關的學科,突出音樂、體育、美術等師資短缺學科。同時,特別關注對“教非所學”的教師的培訓。
在課程設置方面,強調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具體采用層級設計模式。課程內容以模塊化和專題化形式呈現,集中面授課程和分散指導課程相結合,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進行多樣化設計。
在組織實施方面,逐漸形成“集中面授一追蹤指導一成果展示交流”的三階段培訓實施模式。在追蹤指導環節,通過對學員教學設計進行點評指導,使集中面授的理論與學員的實踐應用緊密結合,并形成指導團隊和學習團隊的深度互動,成果展示交流環節則進一步激發了學員的創造性和反思意識。
在資源整合方面,徹底打破了傳統的、封閉的培訓系統,培訓者來源的“大跨度”、“大力度”是北京市教師培訓中前所未有的。在前三期培訓中,承擔培訓任務的院士、專家、教授、特級教師、外籍教師超過1000人次,參與追蹤指導的市級和地方導師達1200人次。
在質量監控方面,通過規章制度的建設,采用項目管理與職能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對項目的質量監控。從項目立項申報、方案評審、過程督導和總結驗收四個環節,進行全過程的管理和質量監控。
2、“綠色耕耘行動”的意義和價值
搭建了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平臺。“綠色耕耘行動”是一座農村教師與全市各方面教育教學專家進行溝通交流的橋梁,它使分散在各個方面的優質培訓資源通過持續穩定的培訓項目為大面積的農村教師服務。
促進了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農村教師通過培訓,拓寬了視野,更新了教育觀念,加深了對專業理論的認識,感受和體驗了新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方法,增強了在農村教改實踐中做出貢獻的自信心和責任感。“綠色耕耘行動”已成為規模最大同時也是最受農村教師歡迎的培訓項目。
篇5
關鍵詞:集中培訓;校本培訓
收稿日期:2007―11―28
作者簡介:谷朝勇(1975―),男,漢族,山東省成武縣人,菏澤學院繼續教育學院講師,碩士。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的校本培訓工作已越發顯得重要,但因經濟、文化、地域、歷史等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農村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工作已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尤其在經濟落后地區,這種問題更加突出。這些問題如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必將影響和阻礙校本培訓工作的有效開展,成為制約農村教育發展的瓶頸。
一、農村教師校本培訓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教師隊伍整體水平偏低,師資缺乏
在調查的兩個典型縣區(六個典型鄉鎮)的86所學校中,發現農村中學第一學歷達標率僅為34.7%,包括第二學歷達標率也只有70%;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中民辦教師轉公的教師就占五分之一以上,并且專業大多不對口;另外有相當一部分是村聘教師,他們中只有極少數受過專業教育。因此,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教法陳舊,觀念落后音樂課、體育課、美術課、科學課此類課程在小學開設不足,有的學校音樂課、美術課甚至沒有開設。
(二)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農村中小學教師在基層教書育人,卻享受不到基本的待遇保障。待遇不重影響了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積極性。部分農村中小學校的經費只能維持正常的辦公,由于辦學經費緊張,農村學校用于教師培訓提高方面的資金幾乎為零,大部分地方鄉鎮中小學培訓提高費用基本要靠教師個人承擔。由于工資待遇本來就比較低,靠教師個人承擔培訓費用困難較大。
(三)校本培訓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
校本培訓的實施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但許多農村中小學校本培訓的實施往往失于簡單化。雖然校本培訓作為農村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主要方式已成為共識,但目前我國關于校本培訓的理論探討工作,尤其是具體的微觀理論研究還十分貧乏,培訓教材不足。在農村中小學,由于經濟落后、師資缺乏,圖書、報刊、雜志和網絡等設施、設備不足,農村教師沒有時間、沒有設備、更沒有經費得到相關理論的指導。
(四)缺乏科學規范的考核及獎懲機制
校本培訓在我國只是剛剛起步,配套的考核、獎懲機制仍未建立,各校是方法不一,無法評定優劣,難以激發教師參加培訓的積極性。目前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仍舊是傳統的陳舊模式:1.以學歷補償和學歷提升為主的“學本”培訓模式,這種培訓的目的主要是用來補償和提高學歷,用以彌補學歷的不足。這種單一的學本培訓模式難以適應當前多元的教師培訓需要,特別是難以完成提高教師教學實踐水平的任務。2.利用節假日對教師開展的運動式、報告式、理論灌輸式的集中培訓,這種方式由于參與者較多,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因而無法保證培訓的質量。3.對教師參加培訓后的考評仍然是傳統學院式的紙筆考試評價,缺乏對教師實際工作能力、實踐水平的評價體系。
二、農村校本培訓應采取的對策
(一)政府重視,在教師培訓上加大資金投入
把以校為本與教育行政部門的統一領導結合起來,納入工作計劃,上下統籌安排,制訂相關的規章制度和獎懲措施,落實培訓經費,保障校本培訓工作真正落到實處。經費緊張的問題是制約農村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順利實施的關鍵問題。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是各級政府的共同職責。解決這一問題,不僅需要各級政府持續加大經費投入,還需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建立農村教師繼續教育的經費分攤機制,明確政府、學校和教師個人承擔的費用項目或比例,運用制度化的手段確保農村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所需的經費投入。
各級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教師培訓經費的保障機制,將教師培訓經費納入教育事業經費經常性支出渠道,確定教師培訓經費按照教職工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予以保障。
(二)繼續深化培訓模式改革,不斷探索適應當地實際的培訓模式
1.系列講座。如辦學特色講座、方針政策講座、教法創新講座、優秀教師講座、繼續教育講座,目的在于讓教師們及時了解教學改革動態,及時改變觀念。
2.組織研討。目的在于組織教師們的交流與學習,優勢在于互動性與互補性,進而達到教學資源的最優化配置以及教學經驗的最大化效應。
3.集體辦公。包括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共同批改等,目的是促進教師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這實際上也是常規教學的重要內容。
4.教育科研。加強教師們的教研工作,著眼點在于經驗總結和論文撰寫,目的在于提高理論水平,激發積極性,從更高層次上促進校本培訓工作的發展。
5.現場示范。就如何執行課程標準的要求,如何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實施等問題,邀請部分學科帶頭人和教育專家進行現場課堂教學示范,使實驗教師通過親自感受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
(三)充分利用信息平臺,建立現代化的學習型組織
以住的集中培訓,給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帶來了極大的工學矛盾和多于城鎮教師的經濟負擔,再加上農村、城鎮一樣的培訓內容和標準,也脫離了農村教師的實際需求。為此在遠景建設規劃中,通過天網(衛星電視)和地網(計算機網絡)加上人網(傳統培訓體系),使農村中小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不離崗,不但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而且較好解決農村教師的“工學”矛盾。
現實中可以利用鄉中心學校在農村教育中所處的中心、示范和輻射作用,在鄉中心學校建立教師學習資源中心,配備現代化的遠程教育設備和各種教師培訓教材及圖書影像材料,并與衛星地面接收系統和因特網相接,接收豐富多彩的遠程教師培訓課程,供教師培訓和自主學習。同時,還可以將開發的培訓課程和優秀教師的講座制成網絡課程、VCD、衛星電視課程,通過現代化遠程教育手段,傳送給教師學習資源中心。
(四)建立起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督導評估制度和激勵制約機制
農村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是一項長期性工作,必須建立起一套督導評估制度和激勵制約機制。
1.要將教師繼續教育制度與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相結合,與教師考核、晉升、聘任、獎勵相結合,形成教師終身學習和職業發展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
2.建立教師培訓證書制度。
3.建立教師培訓管理檔案和學分管理制度。
4.對在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先進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五)完善培訓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培訓基地作用
首先,要充分發揮各級教師培訓基地和師范院校在農村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的主體作用,把各級培訓基地辦成本地區在教育教學、資料信息、教改實踐、教育技術、教育科學研究等方面具有指導作用的教育中心。可以考慮由師范院校牽頭成立農村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聯合體,進一步整合教師繼續教育資源,搭建起一種全新的合作平臺,為農村教師繼續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其次,積極推進農村區域性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建設。參照教育部制定的示范性區域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建設標準,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的教師進修院校、網絡教育校外學習中心(點)、教研室、電化教育和教育科研機構,逐步形成多功能的區域教師學習中心與資源中心。第三,充分發揮中小學校在教師繼續教育中的作用,立足于校本,以“研訓一體”方式促進農村教師自主發展。
(六)以信息技術培訓為重點,著力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實施新課程的能力與水平
1.大力開展適應當前農村教師現狀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不斷提升教師信息技術的層次和水平。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內容主要有,課件制作、多媒體教學、網絡學習等等。雖然在條件較好的城鎮教師看來技能都很簡單,但現實是農村的大多數教師都知之甚少,他們的感覺到了強烈的差距,掌握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是當前廣大教師一個迫切愿望。
2.專業學科知識的深化與更新是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要按照課程改革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知識為基礎,針對不同學科的需要,開展新知識的培訓與學習,使廣大農村教師拓寬知識領域,更新知識結構,更好地勝任教育教學工作。
3.大力推進校本培訓。校本培訓是教師終身學習的重要形式,是改變學校面貌、轉變教學理念、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的主要途徑,是促進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在研究中提高的主要舉措。校本培訓更加關注教師教學實踐所在的學校及課堂,更加關注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發展,更能激發學校和教師參與的熱情,使教師培訓更具活力和效益。
篇6
一、農村體育教師培訓的價值取向
1.實然的“工具論”
基于此種假設和理念,大多數培訓過多的注重于先進的體育教學理念、現代的體育教學與訓練方法和技術等,而教師師德與教師職業禮儀、體育教師專業發展與科學研究、體育教師健康與心理調節等內容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必然導致部分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對培訓積極性不高、參與程度不深。
2.應然的“育人為本”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提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堅持“育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就要求體育教師培訓不僅要關注參訓者的當前發展,還要關注他們的長遠發展,更要關注他們的全面發展;不僅要關注他們的服務對象——國家和學生,還要關注他們自身接受教育的個性需要和期望。
二、農村體育教師培訓公平問題
1.缺少制度約束的實然不公平
通過對2010年“國培計劃”甘肅省農村中小學體育骨干教師培訓的236名教師的調查發現,共有123名體育教師兼任學校其他科目的教學,占總人數的52.1%,而其他科目教師兼任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共有85人,占總人數的36%,只有23人專任體育教師,占總人數的9.7%,其中初中17人,小學6人。還有5人是專任其他科目,與學校體育教學無關的教師,占2.1%。這反映了甘肅省基礎教育師資的現實情況,教師兼任課現象普遍,同時也反映出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對國家教師培訓政策貫徹不力,對國培計劃的重視程度不夠高,以致在參培學員的遴選中忽略了教師的培訓需求和專業發展需求,沒有培訓制度約束,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公平。
2.基于教師法和教育政策的應然公平
首先,我國于1994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二章第七條教師享有權利中明確提出:教師有“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訓”的權利。這說明每一位體育教師都有權參加進修以及各種方式的培訓,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單位都應當予以保障和提供相應的機會。其次,我國《教育規劃綱要》鮮明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促進教育公平、保障人民群眾公平接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已經成為我國基本教育政策。目前,我國教育公平問題雖然主要聚焦在學生身上,但體育教師的教育公平也必然成為我們關注的問題之一,應當在制度上予以完善和踐行。
三、農村體育教師培訓中的組織管理
1.各種利益訴求中松散組織管理的實然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和體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各種級別、類型的體育教師繼續教育和培訓工作相繼展開,教師培訓這塊誘人的“大蛋糕”已經成為諸多機構和單位試圖分割的美餐,而真正能承擔培訓責任和高質量完場培訓任務的卻為數不多,許多承擔機構的師資力量、專業結構、培訓場所等捉襟見肘。從培訓組織來看,基本上是由國家或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推出,各省(地、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培訓項目招標和形式上的管理、各培訓機構進行培訓市場的分割和組織培訓,基層教育行政部門和農村學校負責人無利可圖,就表現淡漠。這種現象隨著培訓的級別越高越普遍,因為培訓級別越高,基層教育行政部門和農村學校獲得培訓經濟利益的可能就越小,以致他們的積極性和配合度越低。其次,由于培訓政策對培訓機構約束力的薄弱,缺乏對培訓機構的監管,僅是籠統地要求提高教師專業素質,促進教師的專業化,適應教育改革或課程改革的需要,而沒有量化標準和質的檢測尺度。由于有國家專項資金保障實施,各培訓機構是比較熱衷于做,因為既有經濟效益,又積極支持了國家的教師教育事業的發展,名利雙收,于是乎出現了教師培訓“實工虛做”[1]。
2.教育興則國家興,教師強則民族強的應然要求——形成農村體育教師培訓的縱橫合力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師強則民族強。在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人才強國和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教育使命光榮,教師責任重大,教師培訓責任更大。《意見》(教師[2011]1號)指出:切實加強教師培訓工作的組織領導。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要高度重視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要擺上重要日程,做到認識到位、政策到位、管理到位。所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級教師培訓機構、單位和個人都應該統一認識,將農村體育教師培訓工作放在國家興亡、民族強盛的高度去認識,它關系到我國的前途和命運,關系到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和改革開放的進程,也關系到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發展與穩定以及城鄉教育公平的實現。它需要在縱向上各級部門自上而下的團結與協作,包括培訓政策法規、精神理念、組織管理、考核評估的貫徹與執行,培訓的各種資源、信息等方面的公開與共享;在橫向上培訓機構、單位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包括培訓方案、內容、方式、資源、組織管理等內容的研發與討論,培訓經驗與總結、心得與教訓、反思與啟發等內容的分享與交流。
四、農村體育教師培訓的內容
1.農村體育教師培訓的應然需求
我國于2010年開始對全國18000名中小學優秀骨干教師進行為期15天的研修培訓,為各地培訓一批“種子”教師,使他們在實施素質教育、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和教師培訓中發揮骨干帶頭作用。為此,對于培訓單位、培訓組織者和培訓者來說,在制定培訓方案、確定培訓內容時存在理想中的“應然”,即他們認為,體育教師的培訓就應該提高學校體育教學與訓練的能力與水平,必須掌握體育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等。目前,從農村體育教師培訓實際來看,大多數以“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和師德修養”為基礎,根據中小學體育教師隊伍建設的實際需要,以學科為基礎,以任務為驅動,以問題為中心,以案例為載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農村體育教師培訓中的實然需求
掌握現代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技術固然重要,但在培訓中,脫離教師的教學實際工作,搞一刀切,大談特談先進教學理念的落實、教學方法的運用,這種思想的實質是將教學看成是一種技術規則,可以復制,卻忘記了教學也是一種發生在特定情景中的藝術,在面對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教學內容時需要不同的方法和策略[2]。對于農村體育教師來說,什么才是他們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呢?在2010年“國培計劃”甘肅省農村中小學體育骨干教師培訓中,組織者安排了北京師范大學某著名教授與培訓學員之間3個小時的互動與交流,根據參培學員對該教授的提問中發現,所有學員提問中,涉及現代體育教學與訓練、體育新課程改革的問題寥寥無幾,而其他問題卻五花八門,有的涉及體育活動中傷害事故的法律問題,有的涉及農村體育教師的待遇問題,有的涉及農村體育教師交通問題,有的涉及農村體育教師的婚姻、家庭、生活、養老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雖然看上去龐雜零亂,不值得向這位國內著名專家請教。然而,在冷靜思考之后才發現,這些問題正是困擾農村體育骨干教師日常教學和管理工作的核心問題。所以,如何解決這種“應然”需求與“實然”需求之間的矛盾,讓培訓真正走進農村、滿足農村體育教師的“實然”需求,是關系到培訓質量的關鍵所在[3]。
農村體育教師培訓是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是推進我國農村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近年來,各地各校積極采取措施加強農村體育教師培訓,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從總體上看,農村體育教師培訓中存在著“應然”與“實然”的矛盾。《教育規劃綱要》對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大力加強農村體育教師培訓,是新時期農村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任務和緊迫要求。
參考文獻
[1] 周穎華.教師培訓中“實工虛做”現象解析.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篇7
關鍵詞: 農村學前教育工作者 培訓策略 黔東農村地區
目前,農村學前教育工作者培訓日益受到重視,為加強農村學前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提高農村學前教育工作者素質,教育部、財政部實施了“幼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培訓是提高農村學前教育工作者專業化水平的重要方式,其培訓質量與效果不僅是學前教育工作者的個人發展問題,更是農村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課題。黔東農村地區在開展學前教育工作者培訓中,根據實際情況,建立以教育工作者的主體性發展為核心的多元課程模式,探索有意義的培訓方式,為社會培養出優秀的學前教育工作者。
1.農村學前教育工作者培訓的理念
1.1提高學前教育工作者實踐水平。
學前教育工作者專業能力的發展,最終表現在真實的教育實踐情境中。因此,在提高學前教育工作者師德修養、更新教育方式等基礎上,應當把學前教育工作者培訓的落腳點放在教學新技巧與新技能上,把學前教育工作者教育實踐智慧作為培訓的重點。在培訓中注重學前教育工作者教育實踐智慧的提升,應當將學前教育工作者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作為課程主體,將學前教育工作者自身實踐能力增長需求作為依據開展培訓[1]。
1.2注重專業水平的提升,注重終身學習理念。
在學前教育工作者專業化發展的新形勢下,怎樣規范學前教育工作者的保教行為,是保障學前教育質量的關鍵。在學前教育工作者培訓中,應當把學前教育工作者專業化標準作為各類課程選擇與實施的根據,把學前教育工作者應知、應會的知識與技能用不同的內容與方式對其展開培訓,提高其專業知識技能與專業素養。學前教育工作者培訓不僅在于知識的傳授及觀念的更新,而且應當注重學前教育工作者培訓后能否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自我反思、不斷進步。怎樣培養學前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使其在培訓的氛圍過后主動學習、自我提升,則需要在培訓過程中融入提升學前教育工作者自我學習能力的有關內容。比如,怎樣查閱資料獲取最新的教育信息,怎樣以自身教學情況為案例開展教研活動等,從而使其逐漸形成終身學習理念[2]。
2.農村學前教育工作者培訓的策略
2012-2013年黔東農村地區對800名學前教育工作者進行培訓,這800名學前教育工作者中大部分參加培訓人員為非學前教育專業背景,參加培訓的學前教育工作者文化層次比較高,大專以上占84%,教學經驗豐富,學習能力強。然而,他們的教育方式普遍比較落后,缺乏幼兒心理學知識,保育意識比較差,缺乏與幼兒溝通的技巧,等等。針對這些情況,黔東農村地區學前教育工作者培訓策略有以下幾點。
2.1建立靈活的模塊化課程。
(1)建立專業普修模塊。調查顯示,黔東農村學前教育工作者認為培訓中應當涉及的課程包括:第一,怎樣備課、在上課過程中怎樣與幼兒互動、課后評價與反思;第二,體育、美術、音樂等專項技能知識模塊;第三,幼兒心理與學前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知識。在培訓過程中,每期培訓集中一個專題,對專題中的知識進行分解、細化,并且依據參訓學前教育工作者實際情況調整課程的深度與呈現形式。(2)增加時間課程。選擇優質、有特色的幼兒園作為實踐基地,選擇具有先進教學理念、學科技能頂尖的骨干學前教育工作者擔任指導老師,參訓學前教育工作者參加幼兒園內集體備課、聽課評課、撰寫聽課記錄,并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上課,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高效培訓。(3)建立選修課程。把技能普修與選修課程相融合,依據參訓學前教育工作者的個性需求,把教學方式與老師個人素質培養相融合。通過課件制作、書法、禮儀等課程,提高學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能力,拓展其自身素質,增強培訓效果[3]。
2.2建立系統的師資團隊。
對師資團隊進行系統、有層次的劃分,高校專家及各地教研員為第一層次,為學前教育工作者展開政策解讀與專業知識引領;一線幼兒園園長與老師為第二層次,把專業理念與本幼兒園實際情況相結合,使得有特色的教學實踐始終貫穿于培訓之中。高校專家、各地教研員與幼兒園園長、老師組成雙導師團隊,合力提高農村學前教育工作者專業水平。
2.3建立行動學習小組。
充分利用參訓學前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力量,把教學反思作為核心內容,以合作學習為主要方法,鼓勵與支持受訓學前教育工作者組成行動學習小組,開展基于學前教育工作者個人教學實踐的反思性活動,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實踐智慧。(1)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組織教學主題研討,依據不同的培訓目標,設置不同的研討主題,例如,班級創意管理、留守兒童家長工作開展等。對研討成果進行整理匯總,選擇代表進行匯報。(2)學習小組內成員相互配合,形成小型互助團體。在對小學成員選擇方面,可以把層次較高的學前教育工作者與發展水平比較低的學前教育工作者相搭配,充分發揮學前教育工作者個人反思及主動學習能力,達到顯著的培訓效果。
3.結語
培養出優秀的農村學前教育工作者是培訓的最終目標,各級培訓機構應當通過高效、針對性強的培訓,切實提高黔東農村地區學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技能與業務能力,促進黔東農村地區學前教育工作者專業成長,培養出一批具有扎實的教學技能、現代化教育方式的骨干前教育工作者,為我國農村幼兒教育發展提供強大后盾。
參考文獻:
[1]魏曼紅.有效培訓:改變農村幼兒教師生命的職場――提升農村幼兒教師職業素質的對策初探[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0(09):103-10.
篇8
【關鍵詞】貧困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教育
雖然農村勞動力是我國社會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通過分析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情況可以發現[1],農村勞動力普遍存在整體素質低下、缺乏一定的職業技能的現象,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因為相關部門對職業培訓與教育提升未予以高度重視,導致農村勞動力對就業或創業存在知識的想法,尤其是貧困農村勞動力長期從事務農或務工,自身綜合素質相對低下。針對這種現象,我國已出臺關于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與創業各項政策,并且通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貧困農村勞動力自身的素質與技能,確保貧困農村勞動力在社會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發揮應有的推動作用。
1貧困農村勞動力的職業培訓現狀
1.1農民基礎教育發生分化現象
據研究表明,部分學生專心于學業,在努力學習后已到大城市讀大學,而部分學生則在初中畢業走向社會,甚至也存在學生小學輟學的現象。因此,在初中畢業以及小學輟學走向社會的這部分人在外工作多年后因年齡較大或是文化水平較低等原因,重返家鄉成為貧困農村勞動力隊伍中的一員。
1.2農村經濟發展滯后
大部分農民為了謀生不得不離開家鄉與土地,因此在城市中均可發現由農民在交通業、建筑業等行業組成了一支極具特色的產業群體。雖然,農民在我國社會的建設與發展中可發揮重要的作用,但國際金融危機給勞動密集型企業帶來了較大的沖擊,部分大齡農民由沿海經濟的發達地區重返家鄉后無法快速就業。
1.3我國城鎮化的推動
城鎮化的推動與進展雖然為社會經濟框架與生產方式的變革創造了有力機會,但在這一情勢下,由于貧困農村農民相對缺乏創新的勞動技能以及市場、生產經驗,導致部分農民盲目生產與經營,在這種情況下不僅賺不到錢,而且也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2貧困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與教育提升的措施
2.1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職業技能培訓指依據職業的分類與職業技能標準開展的規范性培訓,在貧苦農村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2]:1)通過各種形式開展免費技能職業培訓:遵循實用、實用等原則,同時分析社會與產業的發展形勢,依據勞動者培訓的意愿作為導向,針對性的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以此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技能,確保其順利就業或創業;2)積極開展創業培訓:針對部分農民缺乏就業戶創業意識這一點,相關部門在繼續宣傳創業培訓與實施就業政策的基礎上,還應通過培訓提高農村農民的創業意識,并且有目的的選擇就業項目或是創業經營項目等;同時,依據國家相關政策對家鄉創業者實施部分稅費減免的政策,針對創業人員提供必要的幫助,例如小額擔保貸款、就業培訓等,在使用開放性資金方面上適當傾斜于農業創業方面;最后,全面宣傳創業知識與模范等,在農民群眾中選出個人綜合素質優、生產經驗豐富等的農民進行培養,并且予以相應的指導,確保他們在貧困農村中靈活應用學到的技能,或是與其他村民傳授技能,以提高平困農村的整體技術水平,實現共同致富的目標。3)加大就業服務體系中培訓職能:將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列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作日程中,并且貫徹落實到基層勞動保障所,嚴格開展績效動態與目標責任管理,推動職業培訓技能工作的進展。
2.2開展專項技術培訓
為全面推廣貧困農村力職業培訓,可依據相關管理機制,由各級農業部門負責在農村內通過培訓會,開展專項技術培訓。同時,采取理論與技能培訓、就業與創業培訓、務農與務工培訓共同結合的方式[3],由農業培訓部負責通過多種方式大力宣傳多種培訓信息,并且普及農民免費培訓政策,在貧困農村中由專業教師向農民講解惠農政策、民生政策等。同時,幺專業教師在講解過程中需依據農民在就業與創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的進行授課,一方面可為農民解決難題,另一方面也能夠確保達到預期的培訓效果,從本質上提高農民的勞動力技能,并通過勞動技能幫助貧困農村勞動力脫貧。
2.3將農民納入中職教育
相關研究表明,部分農村貧困家庭的學生考慮到農村生活環境與城鎮的差異,可能在初中、高中甚至是小學畢業后已開始放棄讀書的機會,走向社會。這部分學生因缺乏工作經驗或是文化知識水平較低,進入社會后通常從事技術技能低、流動性大與勞動報酬低的工作,同時他們對于學習積極性較低,在工作之余不樂于學習。針對這一情況,并考慮到職業教育招生與企業招工困難的問題,可通過三方結合開展教育之路。如,企業應聘新員工后由職業學校負責進行針對性的培訓,而這些學生在簽訂協議后入校培訓與學習,在這一期間中產生的培訓、學習費用或是學生生活費均由企業或國家補貼。同時,也可采用半工半讀的方式,在幫助學生掌握專業技能、職業職能的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解決費用的問題。在這種方式下,也能夠保證企業與學校招收到所需的人才、學生。需注意的是,在進行教育提升培訓過程中,加強專業知識與技能,是確保在進入社會后有能力解決生存與就業問題的重要能力。同時,提高創業意識與技能,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創業信息平臺,可及時幫助與知道其中的部分創業學院,避免他們走彎路。此外,在培訓學習內容中融入法律知識與國家政策等相關知識,通過培訓學生,在幫助務工農民掌握關于就業與創業相關知識的同時,也能夠促進法律意識的提高,享受到幫扶政策,保障今后的生活與工作。
2.4提高教育培訓質量
教育培訓一方面需要將就業作為導向,同時分析市場狀況與貧困農村勞動力自身素質以及對知識技能的實際需求,為其合理安排培訓內容,確保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培訓,為貧困農村勞動力提供切合實際的幫助;另一方面,在教育培訓基礎上適當增加心理輔導培訓課等內容,幫助他們從其他途徑了解職業技能。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培訓過程中不僅需要創新培訓形式與手段,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首先分析培訓對象的具體情況,針對不同性別、年齡與文化知識水平作為開展培訓的標準,例如針對文化知識水平較低的農村勞動力,則選擇對文化知識要求不高的技能內容進行培訓,針對市場需求大的創新技術則注重在年輕農村勞動力中開展。此外,相關部門可通過尋求企業幫助等方式增加教育培訓成本,避免師資缺乏對貧困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造成影響。
2.5積極引導農民創業
在開展職業培訓后,相關部門應積極引導農民創業,鼓勵農民更新觀念、勇于創新。但部分農民因為長期務農或是在外打工,對于創業存在錯誤的認識,例如創業風險大、創業需投入大量人力與物力等,導致他們無創業的想法或是不愿意創業。雖然不可全部否定以上的想法,但相關部門應幫助貧困農村勞動力正確看待創業,真正認識到創業是風險與收益并存,提高貧困農村勞動力的創業風險意識。同時,在改變貧困農村勞動力對創業的看法后,幫助他們找準創業定位,并規避風險,或是由農民成立專業的創業合作組織,如此一來,不僅能夠讓貧困農村勞動力有意識、有目的的進行創業,而且能夠通過合作增加貧困農村勞動力的整體信心,促使他們在創業道路上越走越遠。
2.6為農民提供有力保障
考慮到貧困農村勞動力在面對就業與創業時,不可避免的會擔憂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或是缺乏保障,導致他們缺乏就業、創業的積極性,因此相關政府部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為公民提供有力保障:1)定期開展貧困農村勞動力勞動技能與創業知識等相關培訓,從中帶動農民勞動技能的提升,有效減少企業解雇或下崗的現象;2)相關政府部門積極鼓勵貧困農村勞動農民參與到由政府投資的基礎設置建設工程中,為農民提供推進社會發展的機會;3)貫徹落實惠農政策,確保農民享受到各項惠農政策,并且在貧困農村農民就業與創業過程中積極提供指導與幫助,激發農村農民的潛能;4)全面保障農民勞動力的合法權益,避免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確保農村勞動力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篇9
關鍵詞 初中體育教師 培訓 轉化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1問題分析
1.1培訓成果轉化的概念
Taylor將工作場所的培訓項目成果轉化定義為受訓者將參加培訓后獲得知識、技能有效地運用到工作當中。受培訓的教師所學習的新知識、新技能和行為轉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習慣和堅持。因此,我們可以把培訓成果轉化定義為受訓者有效而持續地將其在培訓中所獲得知識、技能、行為方式和認知策略運用于工作當中,從而使培訓項目發揮最大價值的過程。
1.2培訓成果轉化的形式
培訓成果轉化是指將培訓中所學到的知識、技能、行為和態度等內容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的整個過程。培訓的目標是學以致用,受訓體育教師不僅要學習掌握培訓項目所要求的各項知識技能,還必須持續有效地將所學知識技能運用到實踐教學中去,將所學轉化為所用,轉化為體育新課改的效益。在轉化中我們要增強來參加培訓的農村初中體育教師的推廣能力和維持能力,要使參加培訓的農村初中體育教師回到原學校能夠起到引領示范的作用。
2培訓成果轉化過程的影響因素
2.1農村初中體育教師特征
2.1.1農村初中體育教師專業能力
在農村邊遠山區中學體育教師數量相對較少,且兼職較多,專職的較少,很多沒有經歷過體育學科的專業化培訓,所以對各種體育教材、體育教學設計與實施等方面的能力明顯不足。
2.1.2培訓動機
動機是社會心理學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在一定情境下,個體對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進行反應的一種心理傾向”, 不僅指學習態度、學習責任,更是指一個人具有主動參與、克服困難、質疑、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絕大多數農村初中體育教師參加培訓的態度很積極,但有少數參加培訓出于被動或者是應付上級要求或者被迫參加,仍處于被動培訓階段,他們尚未領會到培訓對自身的專業成長的重要意義,培訓只是為了完成任務。
2.2培訓設計
2.2.1培訓課程的設計
農村初中體育教師專業素質提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他們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發展特征和不同的需求,泰勒認為,教育是一種使人的行為方式發生變化與改進的系統性過程,培訓課程設計必須考慮前期調研中發現的培訓需求是否得到有效的回應,在教師培訓實踐中,培訓需求分析也應該成為教師培訓課程設計的重要依據。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克服為分析而分析、培訓課程設計與培訓需求相脫節的現象。有培訓需求分析作為基礎的培訓課程應該目標更具體,更具有針對性。
2.2.2自我管理戰略
從農村初中體育教師的學習行為來看,它包括三個層面的過程:認知層面、情感層面、行為層面。從認知層面看,它是學習者的主我對客我的認知過程,即學習者對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與學習理想的更加深入地自我認識過程。從情感層面看,它是學習者的理想我與現實我的矛盾斗爭過程。從行為層面看,它是個體內在因素與外在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的過程。自我管理戰略就是通過這三個過程達進行學習行為的塑造進而學習規范內化。
2.2.3工作環境
農村初中體育教師工作量很大,他們要上體育課,還要上其它課。職稱很不好評,學校領導對體育科目有偏見,績效工資在學校較低。 教師幾乎沒有外出學習的機會,不能及時引進優質學習資源。長期以來缺乏對體育的投入和支持,特別是得不到學校領導支持,體育教師消極教學,長期忽略專業發展。以上種種情況導致云南體育農村初中教師專業素質底下,體育教師不能全心投入體育教學,阻礙了農村初中體育新課改的發展。在培訓完以后回到原單位,有的教師又回到原點,新的教學理念、方法技術沒有執行機會,有的有執行機會,由于學校經費和教師自身專業素質不過硬而無法實現,有的具備以上條件卻沒有轉化氛圍,就培訓教師孤軍突圍。
3培訓成果轉化效果提升的措施
3.1科學的需求評估
科學的需求分析就是在規劃與設計培訓之前確定是否需要培訓、誰需要培訓及需要什么培訓的一種專業活動。要想使培訓達到較好效果的基礎是做好專業需求分析。農村初中體育教師教育培訓之所以必要,是因為新課改要求的專業能力與初中體育教師實際工作中專業能力之間存在著差距,這種差距導致體育教學的低效率,阻礙新課改目標的實現。“培訓需求是組織及其成員在績效、行為、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實際情況與理想狀態之間有差異,但可以通過培訓來加以改變的差異。”如果能做好培訓需求分析找到教師“增長點”,就能使培訓課程有了針對性,就可以促進教師的觀念更新和行為轉變,不斷提升農村初中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進而促進新課改的順利進行。
3.2基于需求發現增加培訓設計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在培訓中對農村初中體育教師開展培訓需求分析,使培訓課程設計與實施基于培訓需求的發現,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培訓需求分析是在規劃與設計培訓方案之前,由有關人員采取各種方法和技術,對各種組織及其成員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等方面進行系統地鑒別與分析,以確定是否需要培訓及需要什么培訓的一種內容活動。但值得注意的是,培訓需求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們不能為了分析而分析,培訓需求分析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設計有針對性、能促進農村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培訓課程
3.3良好培訓前準備
根據不同類別、層次、崗位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和專業發展的需求確定參加培訓的教師,在氛圍準備中有主要領導出面參與成果匯報;上級的溝通、了解、參與、指導和承諾。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Z].2011.
篇10
11.27—11.29,我有幸參加了農村青年英語教師培訓,集中聽取了全縣優秀英語教師的展示課,走進了他們的課堂,感受他們的教學魅力。雖然時間很短,去的學校也不是很多,但是收獲頗豐,它打破了從前農村教師,尤其是英語教師閉門造車的現狀。
姚老師說,一堂好的英語課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教師的語音面貌,教學設計,語言輸出,分層作業,評價方式等,而他的一堂拓展課則很好地展示了這些方面,他充分利用手頭上的教學資源,選取能夠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材料,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環節,并且環節之間層層遞進,從他設計的活動中,我看到活動并不是很多,但每一個他都充分利用,并且出色地完成了教學目標,此外,還用了直觀的教具,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語言,有利于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這節課最閃光的地方,其一是采用了多樣的評價方式,由于是借班上課,對于班級學生不是很熟悉,又是在許多老師來聽課的環境中,學生難免緊張,因此,如何讓學生消除陌生,緊張感對于上好一堂課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老師話語的玩笑和鼓勵,能夠消除學生對老師的陌生感,同時,小組之間的競爭,激發學生大膽舉手發言,在學生逐漸消除緊張感后,又采用個人爭章的評價方式,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我們在這堂課上可以看到學生們舉手的數量從剛開始的寥寥無幾到后來的遍地都是,可見此教學方法的成功;其二,設計分層作業,通過星級作業的布置,既能讓優生有挑戰性,發現出彩的語言輸出,又能讓差生有話可說,改變英語課學生成績兩級分化的局面。一堂課真真能看出一個老師的水平,而我要努力的方面還有很多。
除此之外,其他老師的課堂也是非常精彩的,如楊文英老師的英語課考慮到了考試,因此課堂練習多,學生學得比較扎實,實驗小學兩位老師則多讓學生反復聽純正的英語,學生口語能力非常棒。這些細節也是我平時在上課過程中要注意的方面。
最后,我認為紙上談兵都是無益的,只有我將學到的知識實踐到我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去,我才能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