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讀書筆記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8: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在人間讀書筆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高爾基是大家都熟知的前蘇聯著名作家,《在人間》就是自傳體小說中的第二部,描寫了1871年到1884年這13年之間的少年生活,在沙皇的黑暗統治下,他當過多種學徒、做過洗碗工,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與形形的小人物打交道,不僅自己生活艱難,更看到了人民的疾苦。
2、但他是一個有志向的人,一有空就閱讀書籍,增長了自己的知識,最后勇敢的離開了家鄉。讀了這本書,給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少年會帶來很大的啟發。
3、在生活條件和讀書條件都很好的時代,為什么現在的孩子們不愛讀書了呢?難道不值得反思嗎!我們應該珍惜寶貴的光陰,努力增長自己的知識,讓自己的能力和學識都豐富起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城南舊事》讀書筆記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童年,那里有外婆的歌謠,有門前的小溪,有月夜籬下的蛙聲,有夏日老槐樹的蔭蔽,有要好的玩伴……但不知何時這些都已不復記憶,在歲月的紛紛擾擾中,我們逐漸學會了遺忘,于是我們為忘記了過去而惆悵不已,直到《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雖然我還沒有走出童年,但對過去的事也只有模糊的記憶。我承認我的記性很差,也許昨天的事今天就忘了,也許剛剛還要做得事現在就想不起來了……回憶以前的事,我不禁在想:那時我眼中的世界是否亦如英子眼中的那般清澈與明亮,純潔而無暇?
看《城南舊事》時,我的心頭不禁漾起一絲絲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致的東西了,因為它不刻意表達什么,只是一幅場景一副場景的從容地描繪了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的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的純凈淡泊,彌久恒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之心。我被小說里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打動了。
《城南舊事》描寫的是平民百姓間的尋常故事,是部具有極強的平民意識的`純美的散文式小說,文中那委婉的詩意,寧靜的意境似乎一副素雅、淡泊、簡約的中國水墨畫,我不禁沉浸于那淡淡的哀傷、弄濃濃的相思中,而無法自拔。它透過小女孩英子一雙童稚的眼睛看世界,從頭至尾,描寫得極為細膩。
看《城南舊事》的時候,我想了許多,發現那些以為忘卻的東西以為忘卻的那些人、那些事,原來一直潛藏在心的某個角落里,以為無印象的舊事,以為早已消褪殆盡的那些童年玩伴的臉,此刻竟又鮮活起來,仿佛就在眼前。其實每個人記性都一樣好,只是蕓蕓如我們,總是不經意間失落了那把鑰匙,無從開啟罷了。
童年的記憶大多是片段因為不懂人世離合,因為無力探究世事紛擾只能任聽一切隨緣而來,又隨風而去。仔細想想又有幾個童年玩伴可以交代明了他們的今昔。這樣的離別,比起成年之后,猶更痛徹,因為多數只能留作一生的回憶,也正因為如此,英子才更加害怕離別,也更加珍惜身邊的人與物,瘋子也好,小偷也好,影子是真的把他們當作朋友般珍惜。“我不懂什么是好人,壞人,人太多了,很難分。”的確,英子的眼眸,純凈得不能容下任何塵埃,給這世界蒙上了一層夢幻般的明朗。人世的掙扎與痛苦,在孩子的眼里濾去了浮世悲歡,還原成生命本來的模樣。瘋子也好,賊也好,貧窮也好,富庶也好,在孩子眼里,絲毫不帶有任何人間烙印,她的眼里只有生命本身。孩子的眼神,是非人間的。也只有英子會蹲下來,在溫暖的陽光下,靜靜地,認真地去聆聽一個“瘋子”訴說過去;只有她會為了小偷被抓而感到傷心,也只有她會認為他不是個壞人,而是和自己有著“一起去看海”的約定的朋友,相信他是為了“奔窩窩頭和供弟弟上學,不得已才走了這一步的。”。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離別多。
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令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鱗傷的小伙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處的乳母宋媽、沉疴染身而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百思不得其解。但也許就像英子所說的那樣“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每一個人都會成長,這是我們無法阻擋的腳步,可我相信年齡的童年會過去,但心靈的童年會永存下來。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
后記
我哭了,我們畢業生都哭了。
我們是多么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
我們又是多么怕呢!
當我們回到小學來的時候,
無論長得多么高,多么大,
老師!你們要永遠拿我當個孩子呀!
——小英子
《城南舊事》讀書筆記
這段時間,我讀了一本書,名叫《城南舊事》,作者是林海音。說起這位作家,可了不得!因為她的文章《竊讀記》被入選了語文課本,語文課本一學期只有36篇呢!《城南舊事》這本書,我覺得冬陽、童年、駱駝隊這個題目很特別,吸引著我,讓我有興趣打開了第一頁。
整本書讓我最感興趣的,當然是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這個篇章。主要講了:英子漫長的小學生涯結束了,在畢業典禮的前一天,英子去看望病倒在床上的爸爸。英子說爸爸不在身邊,講話也不怎么敢講。爸爸卻說,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努力堅持去做就行了,不用太在意別人。畢業那天,大家都落淚了,這也使英子回想起以前剛剛入學時,歡送六年級同學時的情形。林海音13歲那年,爸爸去世了,這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情。一個為成年的孩子,面對了這么大的事,還要養活弟弟妹妹,真厲害!
這本書,我覺得就是英子從童年到小學6年級的生活故事,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類似。不過,為什么要叫《城南舊事》我還不知道。不過,這是林海音奶奶的一個美好的童年!
《城南舊事》讀書筆記 童年是多彩的,童年是美好的。每個人都喜愛童年,珍惜童年,寫童年數一數二的就是《城南舊事》了,在書本中,那個在大樹底下學駱駝咀嚼可愛的小英子,一下午抓住了我的眼球,使我也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童年如畫,把點點滴滴的微笑收集起來,放在我們的白紙上,使它脫離了潔白,變成了一幅一生都珍惜的畫卷。童年如流水,從叮當的泉水,變為涓涓細流,再進入實踐,進入廣闊的知識海洋。《城南舊事》生動有趣,雖然不是我們現在的童年,但卻有著同樣的樂趣。拿起書,沉浸在作者的童年往事中,看著那天真無邪的英子,與惠安館的“瘋子”做朋友,與胡同里的賊相互談笑,也只有一個孩子才能干出來的事兒。還有蘭姨娘,宋媽,各種景色和人物都是那么有趣,也讓我體會到不同人的生活和苦衷。為了供優秀的弟弟讀書而去偷盜的賊,也只有像英子這么個小女孩才會說出自己的感想。
篇3
冰心奶奶曾經說過一句話:讀好書,好讀書,讀好書。在爸爸的影響下,我們一家人都愛讀書了,就連整天忙這忙那的媽媽也都手捧名著細細品味,表哥表姐都讀起了名著,尤其是表哥,作業一做完,就拿著借書卡去圖書館了。
那是一天下午放學回家后。我正在做作業,突然有開門聲,我跑出去,只見爸爸手提兩個大袋子,“這里面裝的是什么啊?”我好奇的問,爸爸笑而不答說:“你自己看看吧。”我迫不及待得打開看,只見這里邊全是名著,爸爸說:“以后你們要多看名著,少看漫畫。”我一本一本得看,只見這里邊有《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三個火》《青年近衛軍》《童年》《在人間》等等一系列的名著,這幾天中午回家,我不在看電視,而是捧起一本本的書細細閱讀,慢慢體會,并且做了許多讀書筆記,這一年期末考試時,我的作文分一下子提高了七八分呢。
是啊,讀書真好,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讀書吧。
慶師附小四年級:劉峰
篇4
一、 創設氛圍,激發閱讀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于小學生的學習來說,具有強大的內驅力。只有當學生有興趣時,才能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主動地參與學習。我作為一名教師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為了讓同學們愿意讀書,樂于讀書,在實踐中努力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興趣,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營造讀書氛圍。
(1)開設讀書交流課。我確立每周五上一節讀書交流課,課上,可以交流讀書感受,可以探討寫作方法,也可以進行“好書我推薦活動”。還可以舉行有關讀書評比活動。借助課堂,借助同學,觸動學生的讀書欲望。(2)我鼓勵學生搜集讀書的名言警句。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由班長整理匯編成冊,并開展誦讀名言警句比賽,選擇一些名人名家有關讀書的名言作為標語,張貼教室。(3)講名人讀書的故事和方法。如魯迅強調博覽群書、列寧怎樣提高閱讀速度、李澤厚的泛覽與精讀和徐特立讀書由少到多等,他們就饒有興趣的到“書的海洋世界”中遨游,讓學生在名人效應中汲取知識。(4)結合教材查閱資料。針對教材實際,我有時安排在課前,讓學生以收集資料為目的,開展課外自主閱讀;有時則安排在課后,推薦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課外書籍引導學生主動閱讀。拓展了教材,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
2、樹立讀書榜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教師應在學生心靈中激起求知欲望和點燃熱愛知識的火花。小學生模仿性、好勝心極強,這“欲望”和“火花”就是學習興趣與動機的激發。在讀書活動中,我仔細發現每個學生的變化,對于學生在閱讀當中哪怕是極小的微不足道的優點,我善于及時捕捉和搜取,不失時機地進行適當的“放大”表揚,這樣對學生本人是更上一層樓的激勵,又是對其他同學行為選擇的導向。
二、借助活動,培養閱讀習慣。
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 皮亞杰認為:“兒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實活動,教育就不可能成功。” 事實上,也只有在活動中,才能使學生產生語文學習的需要,并將需要轉化為動機,激發學生聽說讀寫的愿望,豐富語文學習的內涵;也只有經歷活動,才能在“問題解決”的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孩子的課外閱讀,也只有不斷地尋找一個個激活點,才能產生一次次新的激勵,形成一個個新的臺階。
1、重視學校的讀書活動。
我們把定期組織各項平實而豐富的活動作為孩子們課外閱讀的“激活點”,讓其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歡悅,在活動中形成新的激勵。學校組織的每一次讀書活動,我都精心組織,做到“有計劃,重過程,講實效”,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來調動同學們讀書的積極性,把“讀書”和“活動”結合起來,力求使每位學生在讀書活動中各有所得。活動的趣味性越強,同學們就越愿意讀書。同學們也在活動中學到知識,得到鍛煉,提高能力。
2、扎實做好班級讀書活動。
為了使學生保持持久的興趣,每學期開學首先寫出詳實的閱讀計劃,一周舉行一次讀書報告會或經驗交流會,進行優秀讀書筆記展覽,課外閱讀積極分子評比等活動。
篇5
《伊索寓言》好詞:永不凋謝 繁重 幸福 槍林彈雨 長途跋涉 趾高氣揚 打劫 損失 慈悲 出賣 膽大包天
饒恕 罪惡 家世 夸耀 致敬 合適 朝夕生活 糟糕 相處融洽 丑陋 美麗傳說 感激 熱情款待
《伊索寓言》好句:1. 人們如遇好運出了名,也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的本性,因為生活如同潮起潮落,前途難以預測。
2. 獅子睡著了,有只老鼠跳到了他身上。獅子猛然站起來,把他抓住,準備吃掉。老鼠請求饒命,并說如果保住性命,必將報恩,獅子輕蔑地笑了笑,便把他放走了。
3. 普羅米修斯創造了人,又在他們每人脖子上掛了兩只口袋,一只裝別人的缺點,另一只裝自己的。他把那只裝別人缺點的口袋掛在胸前,另一只則掛在背后。因此人們總是能夠很快地看見別人的缺點,而自己的卻總看不見。
4. 那些虛情假意的人用花言巧語和小恩小惠去賄賂別人,卻把別人最必需的東西奪走了。
5. 力量弱小的善,被惡趕走到了天上。善于是問宙斯,怎樣才能回到人間去。宙斯告訴他,大家不要一起去,一個一個的去訪問人間吧。惡與人很相近,所以接連不斷地去找他們。善因為從天上下來,所以就來得很慢很慢。
6. 狼誤吞下了一塊骨頭,十分難受,四處奔走,尋訪醫生。他遇見了鷺鷥,談定酬金請他取出骨頭,鷺鷥把自己的頭伸進狼的喉嚨里,叼出了骨頭,便向狼要定好的酬金。
7. 不久,老鼠浮出水面,但他的腳仍和青蛙綁在一起。鷂子飛過這里,看見了老鼠,沖向水中,把他抓了起來,青蛙跟著被提出了水面,也成了鷂子的美食。
8. 有個寡婦養著一只母雞,母雞每天下一個蛋。她以為多給雞喂些大麥,就會每天下兩個蛋。于是,她就每天這樣喂,結果母雞長得越來越肥,每天連一個蛋也不下了。
9. 一只小羊在河邊喝水,狼見到后,便想找一個名正言順的借口吃掉他。于是他跑到上游,惡狠狠地說小羊把河水攪渾濁了,使他喝不到清水。
10. 狐貍踩著他的后腳,跳到他背上,然后再從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狐貍上去以后,準備獨自逃離。公山羊指責狐貍不信守諾言。
11. 狐貍覺得機會來了,心中暗喜,馬上鎮靜下來,極力贊美井水好喝,說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并勸山羊趕快下來,與他痛飲。一心只想喝水信以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當他咕咚咕咚痛飲完后,就不得不與狐貍一起共商上井的辦法。
12. 有一天,狐貍出去覓食,鷹也正好斷了炊,他便飛入灌木叢中,把幼小的狐貍搶走,與雛鷹一起飽餐一頓。狐貍回來后,知道這事是鷹所做,他為兒女的死悲痛,而最令他悲痛的是一時無法報仇,因為他是走獸,只能在地上跑,不能去追逐會飛的鳥。因此他只好遠遠地站著詛咒敵人,這是力量弱小者唯一可以做到的事情。
13. 有一次,一座大山發生了大震動,震動發出的聲音就像大聲的和喧鬧。許多人云集在山下觀看,不知發生了什么事。當他們焦急地聚集在那里,擔心看到什么不祥之兆時,僅看見從山里跑出一只老鼠。
14. 一只公雞在田野里為自己和母雞們尋找食物。他發現了一塊寶玉,便對寶玉說:“若不是我,而是你的主人找到了你,他會非常珍惜地把你撿起來;但我發現了你卻毫無用處。
15. 有個小孩在城墻前捉蚱蜢,一會兒就捉了許多。忽然看見一只蝎子,他以為也是蚱蜢,便著兩手去捕捉他。
16. 石榴樹蘋果樹橄欖樹相互為誰的果實最好而爭吵不休。正當他們激烈爭鬧時,籬笆邊的荊棘聽到了。
篇6
【關鍵詞】小學閱讀教學;激發興趣;方法指導
為學生選好讀物,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愿望,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認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幫學生選好讀物,引導學生讀好優秀的課外作品。
當學生讀自己喜歡讀的書時,他會讀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書中的世界里,和書里的人物同喜同悲。當學生讀自己不喜歡的書時,會感到枯燥無味,不知所云。因此,要讓學生對課外閱讀產生愛好,就要適時地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課外書,讓學生有好書可讀,且愛讀、樂讀。
(1)推薦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書籍:課外閱讀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我們推薦讀物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如上完了《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這些課文,我就向學生介紹《安徒生童話》;學了《示兒》,我就向學生介紹詩人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并讓學生去學習有關陸游的其他古詩;學了《三顧茅廬》,我就向學生介紹當時的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軼事,并讓學生課后去查找有關的故事……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大大提高,讀書的熱情也提高了。
(2)推薦與年齡特點適宜的書籍:小學六年,跨度較大。我們推薦讀物時,不能一刀切,必須根據每一年段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向學生推薦不同的書籍。如:低年級的學生識字較少,可向他們推薦一些簡單易懂的詩歌、兒歌和童話故事;中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識字量比較豐富,有了一定的評價能力,我們就可以向他們推薦《科幻小說》、《十萬個為什么》、《童話大王》等書籍;高年級的學生閱讀能力比較強,可向他們推薦一些名著,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樓夢》等。
(3)推薦與習作要求相關的文章:習作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大量的閱讀可以為習作鋪墊。如寫科幻作文,可向學生多推薦一些科幻類書籍,為習作打下基礎。
魯迅先生曾經告誡少年朋友:“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這富有哲理的話,正是我們語文教師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時,選擇的內容應較廣泛,可涉及兒童生活、歷史故事、科學常識等;體裁應多樣,可以是詩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說、童話、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內容健康,有教育性,對兒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響的文學作品,都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這樣學生才能博覽群書。
其次,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保障。
張之洞曾經說:“讀書不得要領,勞而無功。”小學生課外閱讀個體性強,隨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老師要指導學生學會閱讀方法,培養他們的閱讀技能。我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指導的:
(1)精讀與略讀相結合,創設“發揮空間”。《新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因此,我們還應教學生略讀法,指導學生讀書先看序言、后記、目錄內容提要等,讀報先看標題、欄目,在瀏覽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選擇圖書、尋找資料,對于自己所需要的資料,詳加研究,其它內容可采用略讀形式。任何一次課外閱讀都是多種讀書方法的綜合運用,都應略讀中穿插精讀,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如學完《海底世界》一課后,我讓學生去探索海底的奧秘,查找有關的資料交流。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找到了有關的書籍,通過瀏覽,篩選有關章節,找到了海底內容的部分,最后精讀,篩選有關知識點進行交流。這樣,使學生從中掌握這些閱讀的方法。
(2)閱讀與記錄相結合。人們常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從所閱讀的讀物里摘錄精彩的語句語段便成了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時常用的閱讀積蓄方法之一。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本摘記本(采蜜集),讓讀書筆記本成為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讀了什么書,在讀書筆記上記下篇名、作者、出初及閱讀日期,這是日后考核讀量的依據。讀到好文章,及時摘錄好詞佳句,寫上自己的感受,發現的新問題、新知識。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這是閱讀的收獲。閱讀累了,在本子描描畫畫,或花草樹木,或蟲魚鳥獸,給課外閱讀增添無限的情趣。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靈動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學海”“書山”之間,穩定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
再次,為孩子提供展示的舞臺,鼓勵孩子多讀書。
在實踐中我意識到:只有盡量為學生提供展示他們的閱讀成果的舞臺,定期對他們的閱讀情況加以檢查評定,才能進一步鞏固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1)比賽。每周的課外閱讀課時間,在組長帶領下開展閱讀和交流,并定時展開評比。如:每讀完一本書,便加一顆五角星;每背完三首古詩也加一顆五角星……這種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的比賽,不僅引發了學生個人間的良性競爭,還利于學生互相鼓勵,保持對課外閱讀的長久興趣。每周五教師把(采蜜集)進行查閱,記載的好的,分星級進行評比。同時利用周會課進行賽讀。
(2)展評。在班級中定期展評學生的讀書筆記、剪貼、手抄報等。學生在展評過程中,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又進一步得到鞏固。
(3)游藝。盡量多舉行學生喜歡的課外閱讀實踐活動。在班中開展了“課本劇表演”、“童話故事演講”、“走進歇后語王國”等實踐活動。這樣為學生創設表現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讀書的成功喜悅,從而進一步鞏固他們的讀書熱情。
第四、保證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和空間。
為了讓學生有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時間開展課外閱讀實踐活動,教學中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倡“精講多讀”,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悟。
(2)盡量不給學生留書面家庭作業,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讀書、讀好書。
(3)除學校安排的閱讀課外,每周再抽出一節課定為“課外閱讀指導課”,專門用來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開展讀書會、討論會、演講會、辯論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以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4)為了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還專門設置了課外閱讀資料匯集本—《采蜜集》,指導學生將自己在課外閱讀中的積累和感悟及時記錄下來,不拘形式,張揚個性。
總之,在開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課外閱讀不再是語文教育的“點綴”,更不是可有可無的“軟任務”。語文學習不能局限在小課堂里,只有樹立大語文觀,構建課內外結合、校內外溝通的教育體系,給學生創造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才能有效地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篇7
時光緩慢而悠長的從指尖溜走,幾十年后,已成為文學巨匠的高爾基是否會突然回想起那段懵懂、痛苦、微澀的童年呢?當他細細回想之時,又會是怎樣的心情呢?
父親在阿廖沙很小的時候便離開了,在外祖父家沒有童話里的那些美好,慘無人道的小市民生活,記憶中祖父揮舞的皮鞭,帶血的傷痕,母親日漸蒼老的臉,都讓他感到冰冷。而那為他挨打的“小茨岡”,外祖母眼中的幸福天堂,是阿廖沙夢想的模樣。外祖母心中的上帝真美。
昨日依舊,記憶猶存。
流血的傷痕結痂了,漸漸愈合,阿廖沙還記得挨打的滋味嗎?時間平復了傷口,卻未沖淡童年的記憶。房子換了又換,小時候的那些玩伴,也都日漸走遠。唯一使阿廖沙快樂的便是外祖母了,她敢于主持正義,勤勞能干,用故事開啟了阿廖沙的文學之路,算是“苦中作樂”吧,往事不堪回首,唯有淚雙流。
那是一個怎樣的年代,荒謬可笑,最后凄涼。那些鉛一般沉重的丑事,曾占據過他幼小的心。舅舅們吵著分家,為母親的嫁妝大打出手,外祖父殘忍的打外祖母,母親離家出走,即使短暫的歡聚也無法撫慰受傷的心靈。
幾年后,阿廖沙已三年級,與朋友一起偷、搶、游蕩,近視的格里戈里流落街頭又瞎了雙眼,母親與繼父爭執不休,祖父祖母各過各的,最后的最后,母親漸漸變成了“啞巴”,一天天躺在床上,慢慢死去。
鏡頭定格在外祖父與阿廖沙身上:“阿廖沙,你可不是獎章,總把你掛在脖子上我可受不了,去,去,走吧,到人間謀生去吧……”十歲的他走入了人間,嘗盡了一切世態炎涼。
多年以后,曾經的阿廖沙成為一代作家,在備受矚目的生活中,也學會在閑暇時翻看自己的著作《童年》……他的眉頭動了一下,十指相扣,靜默著回憶他那些灰飛煙滅的苦難與童年。
篇8
記不得從什么時候起,爸爸總喜歡帶我逛書店,無意間我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剛開始,我喜歡讀妙趣橫生的故事書,后來我又迷上了科技書、文學書……博覽群書,成了我最大的嗜好。
讀書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干。”每天放學回到家里,做完了當天的作業,我就拿起我心愛的書,津津有味地讀起來。在眾多的書中,我最愛讀的是文學書。我在書中認識了魯迅、茅盾、巴金,巴爾扎克、普希金、托爾斯泰、高爾基;體味了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深沉,蘇軾的豪放,李清照的清麗;在書中遨游蒼穹,嘆惋岳飛、文天祥的不幸,也為安徒生筆下賣火柴的小女孩灑下同情的淚水。古往今來的人間萬象,常令我或哭、或笑、或悲、或嘆、或狂。書能增廣人的見聞,改變人的氣質,正如古人所說“富者因書而貴,貧者因書而富。”讀書的好處只有愛書的人才能體會得出。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由于對書的酷愛,遂使我對寫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萬籟俱寂的夜晚,明亮的臺燈下,透過清濾的筆尖,油然揮灑心中的感想。這些年來,我寫下了不少的讀書筆記、心得體會,我體會到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好總理……從古至今,哪一位名人志士不是從書中汲取精神食糧呢?我體會到讀一木好書就如同打開心靈的一扇窗子,受到心靈的洗禮,得到人生的感悟。
我愛讀書,我也愛藏書。我有近干冊的藏書,這些書,有些是父母給的,有些是親戚送的,更多的是我自己買的。得到一本好書,我總有欣喜若狂的感覺。
我愿一生與書為伴,讓書伴隨我度過有意義的人生。
篇9
翠綠的山,清澈的溪水。孕育著茶峒小鎮一班厚實而又樸素的人。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他們惺惺相惜,過著平淡而又閑適的生活。但生活并不會因為我們而停止不前,在經歷過青春這個“美麗的憂傷后”,生活仍要繼續。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于讀書筆記邊城,請您閱讀。
讀書筆記邊城1課堂上讀了幾遍節選,頗為不過癮,便于暑假買此書重讀。
開篇,便被書中主要的故事發生地點的景色陶醉:“小溪流下去,繞山阻流,約三里江入茶峒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小溪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或靜靜地小溪或深致一篙不能露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計數。”山間小溪,清純可人,好一幅自然畫卷。如此美麗的景色當然培育著同樣自然無雕飾的翠翠:“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為人天真活潑。”好山水養好人。在繁華嘈雜的都市中,此般人物,恐怕難覓其影吧!可惜,這樣清純動人的姑娘有著不該有的命運。
山間的偏僻與隔絕,至使她對一切外來事物充滿著極大的好奇,當她聽見未曾聽爺爺說過的事物時:“翠翠必爭著做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又必跟著走,直到很遠,且獨自學習羊叫,采野花敷在頭上,肚子裝扮新娘。”
“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墻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余地設碼頭,灣灣泊小小蓬船。”又有軍旅人士多駐扎于此,又使其城中人誠實勇敢,愛利仗義,不拘救人救物。書中男主人公亦有相同的性格。
每逢端午,就不同與往日,擂鼓打鑼,龍船競渡,岸上吶喊助威……翠翠也會與爺爺進城,看龍頭上好生俊朗的二巷。恰巧,兩兄弟同時愛上自然純樸的翠翠。
此后,便有二老月明之夜的歌詞,又軟又纏綿,把靈魂輕輕浮起,使翠翠舒適而睡。
一切都好似圓滿,媒人來往于兩家。而正當時大老溺水。家中逼迫二老洗禮碾坊的姑娘。翠翠又有什么呢?
白發蒼蒼的爺爺心中最放不下的就是翠翠的婚事。但二老杳無音訊,卻在雷雨交加的夜里沒放下又走了。
繁瑣禮俗致使有情人沒能終成眷屬。爺爺的心愿沒了就走了。不知翠翠獨守船至何時。
沈從文的家人大多是軍籍,躲在年年不變的無聊的工作崗位,所以就不再接觸文學。故寫了此篇。
該文有許過美麗的自然風光描寫,就如展現在眼前,身臨其境。對于小說,環境描寫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作者僅幾句,便可勾勒出。可見其文學功底的深厚。還有許多具有特色的語言描寫,致使人物更加生動,性格更為鮮明。塑造許多令人難忘的角色,鮮活的走向腦海,記憶猶新。
讀書筆記邊城2《邊城》一書是直到高中才把它讀完的。“小溪流下去,繞山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沈從文先生的文字就是那么鮮活。用如此清新的文字搭構了邊城。《邊城》創作于一九三0年,正處于中國最黑暗的軍閥混亂時期,沈從文正是借《邊城》來寄寓對社會動蕩的厭惡,書中的世界正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吧!
茶峒、小溪、溪邊的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里一位老艄公、一個小女孩、一條黃狗、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樣的生活無形中組成了一幅圖畫,凝結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在《邊城》里看到的人淳樸、勤儉、友善、和平、在這里沒有軍閥混亂時的階級對立與斗爭。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溪邊白色小塔”這一形象。白塔,屹立不倒,像守護神一樣守護著翠翠一家,眼看著翠翠一天天長大,看著老艄公一天天老去。翠翠心里那些不敢公開的想法都說給白塔聽。但白塔永遠保持沉默,正和翠翠面對自己喜歡的二佬,不敢明說,只是一味的沉默,甚至還有點冷漠。直到一個暴風雨的夜晚,白塔倒了,爺爺也在靜寂中離去,就只剩下翠翠一人獨自去擺渡。
翠翠是沈從文先生筆下邊城的化身。在一次端午賽龍舟的盛會上與二佬儺送不期而遇,情竇初開的小女孩在她心里已撩起了一絲情愫。后來正直保守的天保與生龍活虎的儺送同時喜歡上了擺渡船的翠翠。兩人應該就是情敵吧!但沒有你死我活的斗爭,很公平地,天保走車路,儺送走馬路,唱得翠翠在夢中飛到對面的山頂上抓了把虎耳草。天保似乎預料到了自己的結果,亦然選擇下江離去,免得二佬為難。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渦流之中。由于天保之死,似乎也動搖了儺送“不要碾坊要渡船”的決心,也選擇去獨闖天下,只留下翠翠一人在溪邊擺渡。也許早就注定了翠翠與她母親同樣的悲劇-永遠地等待下去。但沈從文先生在最后又說:“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翠翠這個人物增添了一些哀怨。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只是沈從文心中的邊城那么遙遠,在那呼喚著我們…?
讀書筆記邊城3一位老船夫,一個女孩、一只黃狗、更使這景色優美的湘西邊城平添了一份溫暖的感情,他們雖生活拮據、但卻生活得很安詳、佷快樂。生活這喧器的大城市的我們,雖然擁有佷好的生活條件,但卻始終失去了那份最簡單的樸實的快樂,多么向往那座邊城的日子。
這那里,老船夫和他的孫女天天我別人渡船,大家覺得不好意思、所以有時候會硬塞些錢給老船夫、但老船夫卻死都不肯收、天熱了還會為渡江的人準備解渴的茶水,老船夫的身上閃耀著多么善良的人性光輝、試問在當今社會,像老船夫這樣真誠友善待人、無私奉獻的人還有多少?大家都在追名逐利中漸漸失去了骨子里的那份真。
翠翠是老船夫的孫女,是個懂事的姑娘,與老船夫相依為命,互相關愛著,她總怕爺爺會離開她,爺爺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死去,所以一直為翠翠的婚事操著心。
翠翠心里喜歡的是二老,大老卻來提親了,爺爺問她愿不愿意,她始終是沒給出個答案。兄弟倆決定公平競爭。
不多久,大老被淹死了。這是不是他要成全二老和翠翠的表現?二老由于家里的壓力和對哥哥的一份譴責。他不在對翠翠表示要追求的熱情,他離家了,不知道什么時候回來。
爺爺在經歷二老及其父親順順冷漠的態度之后,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后,他離開了這個人世。
白塔倒了,船要走了,人逝了。一個悲傷的力量充斥了整個結尾,讓人的心緊緊的揪了一下。我想老船夫為別人渡船渡了一輩子,為翠翠的婚事受到了不少心靈的冷漠,他想休息了,他該休息了,他帶著翠翠的愛閉上雙眼。
可是二老在哪里?他什么時候回來?也去明天,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他就這樣為了那樣一份兄弟情而就這樣舍棄了那一份還沒真正開始的愛情?
沈從文最后還是沒有給出正真的答案,他給了讀者一個想象的空間,我甚至覺得這樣一個捉摸不定、不果斷的結局是給翠翠當初沒有大膽表明自己的心意的懲罰,她思想的保守和固執讓她沒有得到自己的愛情,這是必然。
邊城的人都是真誠樸實的,但讀著沈從文描述的文字,總覺得有一絲拘謹纏繞在心中,總覺得在邊城的人的心中還縈繞的一份保守固執,亦或者說,在邊城這個僻遠,遠離大城市的小鄉村。人們依山旁水地生活著,周圍的山和水似乎相隔了他們思想中的某一個成份,讓人讀來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絲悲傷。
讀書筆記邊城4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夫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里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里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夫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后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后,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后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后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么一出健康純潔,而又彌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讀書筆記邊城5連日的陰雨,心情本就有些郁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隨之侵襲而來。不想陷入一種空洞和無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讓自己溫熱和活力起來。然后端坐在電腦前,慢慢地閱讀起數日前朋友推薦的沈從文先生的《邊城》。
初讀,許是習慣性的讀小說的方式,急切的想尋讀里面的人物或情節,故對于小說開篇大段的景物描寫似乎看不進去,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情畫卷隨著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翠翠就是在這樣一個淳樸、天然、優美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自然之女。
就是這樣一個懵懂、嬌憨、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美女孩,卻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開始就已結束了的綿長而憂傷的愛。也許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難道這就是宿命么?“那個人明天會回來么?”故事的結尾以這樣的反問戛然而止,讓人唏噓不已。掩卷,腦海中似乎浮現翠翠燈下托腮喃喃自語的神情:“那個人明天會回來么?”她的糾結讓人生生的心疼起來:這漫長的日子她是否能夠靠著那個初見時的甜美回憶安然度過呢?
很久沒有讀到這樣使人驚艷的文字了,這驚艷不是華麗。而是不染塵世的純美愛情遭壓抑帶給人的一種柔軟、一種憐惜,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對命運不解的扣問。不由感慨有時男子如何竟有比女子還極致的細膩,沈從文先生如何知曉那樣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子那么隱微的心理,難道真如他所說:“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女子?”
有時間,有合適的心情,再讀《邊城》。
讀書筆記邊城6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他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到了最后,竟忘記了承諾。
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于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靜坐在那兒,等,等著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你曾告訴過我,你喜歡等,因為等能讓你感覺你正一步步與他相遇。你喜歡等的味道,因為它是時間,記憶沉淀而醞釀的。
你等,你聞著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為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為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布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天聞著等待的味道等待著,等待著那個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
篇10
我的讀書生活更多地是為了擦亮教學的第三只眼睛。讀書給我帶來了難以言表的快樂和幸福,它如吃飯睡覺一樣,成了我生活的必需,成了我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
工作之余,節假日休息,捧讀一本好書,很快便駛進一個寧靜的心靈港灣,不知老之將至,不知繁亂紛爭,功利之心淡失,浮躁之心遠遁。于是,唯有將自己融入宇宙自然和人文風景的灑脫與愉悅。
正是在這種狀態下,近年來我重讀了魯迅全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雨果的《悲慘世界》等世界名著;重背了《詩經》、《論語》、《莊子》等中國古代經典的許多篇章。通過這些大師的“指點”,穿越時空,去索取其思想文化的智慧。在閱讀與背誦的過程中,我往往為他們出奇制勝的警策之語驚嘆不已,有一種“仰之彌高,鉆之彌深”的敬仰感。也有這樣一種情況,哲人之言,恰與自己所思所想不謀而合,這會令我激動不已,有一種與偉人心靈對話的美感體驗,以及對生命價值重新認識的特殊感受。
讀書,使我眼界大開,對教育問題更多了一份自己的見解和判斷,多了一份自信和從容。在讀書中,我始終注意做到四個堅持:堅持“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原則,從教30年來,我做的讀書筆記和剪報已達125本;堅持做到批判性分析,不盲從,不輕信,多存疑,對問題以“吹盡黃沙始到金”的精神作究本溯源性的考察,通過考察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獨到看法;堅持以教育立場分析各學科知識,我在閱讀時始終注意用教育視野、立場分析問題,注意將其他學科或領域的學問轉化為教育學識,用教育問題來統轄各類知識;堅持對重要知識進行“過度學習”,世界上有博聞強記之人,無過目不忘之人,因此我對重要的知識不僅是記住而且還要反復誦讀直到能夠熟練地脫口而出,能夠對書本知識信手拈來,為我所用。我總認為,這樣的讀書才是真讀,才有可能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學問,才能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
有時候讀著讀著,我會被作者書中的言論激發出很多想法來,這些想法如同火星,掉落在干柴上,燃起了熊熊大火,在胸中郁積著,不表達出來不噴發出來就覺得難過。這樣寫作又成了我生命之中的精神支撐,教學之余,筆耕不輟。幾十年來,我在各級報刊發表文章400多篇,其中有40多篇文章先后被《讀者》、《教育文摘周報》以及人民網、中國教育網等全國知名報刊和網站轉載。直到現在,每天不寫上幾句,自己都不會放過自己,也不會原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