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愛范文

時間:2023-03-20 03:50: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父母對孩子的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父母對孩子的愛

篇1

可是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好多被忽略的小細節,孩子對父母的愛,其實很多時候也并不比父母對孩子的愛少多少!

小臭喜歡吃壽司,再加上小兔崽子一直比較挑食,所以自己就會隔三差五的帶她去吃壽司,壽司店里就是配有小袋的芥末,因為孩子還小,所以是不喜歡吃芥末的!

但是在第一次小臭吃壽司帶回來兩次芥末之后,某人就無意間提出說她喜歡吃芥末,其實也就說了一次,小臭也就記在了心上。所以每一次去吃壽司的時候,在走的時候總會帶上兩小包芥末,因為本來就是壽司店里派送的,所以就是說店里的老板也不會介意!

孩子也不會多拿,每次只拿送給他的倆小包,回到家之后就放起來,說是要給爸爸吃!

于是作為一個大人來說,所有的關注點大概只是在孩子有沒有吃飽?如果孩子吃飽了,也就匆匆走了,但是每次回到家的時候,小車總會特別開心的說,他沒有忘掉拿上店員給他派送的芥末,因為爸爸喜歡吃芥末,所以他就記得了!

這個時候自己就忍不住在想,我們經常想到的都是父母對孩子有多大的愛,有多少的關懷?其實孩子小小的心里也裝有對父母很多很多的愛,哪怕是父母無意間的一句話,他也會牢記在心上,他會牢牢記住父母的喜好,并且也會盡自己的努力來做出他以為對父母好的事情!

篇2

“人世間沒有愛,太陽也會死。”

――法國大作家雨果

沒有愛就沒有世界。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享受到真正的父母之愛;盡管天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不是每個父母都會愛自己的孩子;而得到過父母真誠之愛的孩子又不是都能珍惜這份愛。

一位母親曾流著淚說:“我很愛我的女兒,工作那么忙,起早貪黑地為她做了許多事,可她卻認為這些都是應該的,一點也不領情。一次,我生病了,早上她上學時明明看見了,可放學回到家,看我還躺在床上,就生氣地把書包往床上一摔,冷冷地說:‘還不起來做飯,懶豬!’當時,我的心都碎了……”

出于愛心的關懷,未必帶給孩子真正的愛;出于愛的幫助,未必是給孩子真正的幫助。愛的沐浴未必讓孩子感受到了愛的滋潤;愛的澆灌并不必然結出愛的果實。

一、理解是最大的愛

有這樣一首小詩,《一個孩子的心聲》:

媽媽,還給我吧

我的小說,我的詩集

我的歌本,我的畫筆

不要再把它們鎖進抽屜

媽媽,還給我吧

我的那半個世界――

歌和舞的權利

詩和夢的交替……

這首詩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孩子的心聲。現在不少父母愛的目標都集中到讓孩子考高分上,也有父母硬把自己的愿望和愛好強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結果是好心的大人剝奪了孩子歡樂的童年,使孩子難以理解你的這份愛。因此,要讓孩子珍惜父母的這份愛,父母首先應該給予孩子一種理解的愛。

二、尊重是愛的表現

新型的父母與孩子的基本關系應該是一種互相尊重的關系。彼此要尊重對方的勞動、對方的愛好、對方的性格、對方的需要等等。缺少尊重的愛是一種形式上的不牢固的愛。在家庭中,要多一點商量,少一點命令,多一點每個人的自由空間和時間,少一點統一的要求,讓孩子在得到尊重中學會尊重他人。

三、交流是愛的需要

愛既是一種情感體驗,更是一種行為表現。不同年齡的孩子對愛的需求和滿足愛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例如,0~2歲的孩子更多地依戀母親,2~5歲的幼兒開始關注從父親那里獲得的力量與安全感,6~10歲的兒童要在友情中注重性別角色的培養;對11~15歲的孩子,更應給他們留出情感的空間,讓孩子在集體中得到更多朋友的愛、集體的愛。父母一方面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表情、行為,認真及時地發現和解答孩子的困惑,傾聽孩子的心聲;另一方面,也應適時主動地把自己歡樂和煩惱告訴孩子。只有這種互相的交流才能更深刻地讓雙方體驗到真正的愛;使孩子從行動上學會珍惜父母的愛。我還記得有一次半夜里我從“五七干校”回家,下了車,我不認道了,焦急中我身邊那5歲多的小女兒竟對我說:“媽媽,別著急,我認得路。”孩子雖小,也能體諒大人的心情,問題是父母是不是能把自己的酸甜苦辣向孩子敞開,平等交流。

四、分享是愛的成分

培養孩子關心、幫助別人的品質并不難,只是一定要從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情境開始。例如,媽媽蹲著洗菜,爸爸就可以引導孩子去送小板凳;奶奶生病臥床,媽媽可以讓孩子給遞水、送藥;走在路上,看到老人手中的報紙或其他較小的東西掉在地上,讓孩子幫助拾起。孩子的行動往往帶有情感色彩,父母在讓孩子做某件事情時,也應從情感啟發入手。

五、寬容是愛的深化

“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包含著人們對人對事的寬大的胸懷。寬容的前提是應該容忍別人的喜怒哀樂與自己有所不同,不把自己的好惡強加于人。每個孩子學走路,總是從跌跌撞撞、歪歪扭扭而逐漸走穩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利。

諒人之過比幫人之難要難得多,但這確實是一個成熟父母的標志。讓孩子在你的寬容之下學會寬容他人,這是更深刻的愛。

六、自愛是愛的基礎

篇3

【關鍵詞】孩子;愛;名義;傷害

世上很少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多的家長為孩子可以說是嘔心瀝血。操勞之余,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孩子,我這全都是為了你”。初聽起來,該為家長的奉獻和犧牲精神所感動。但是,理性思考,卻覺得這種愛并不值得提倡,因為這種愛帶有殘缺,缺少理性,它不但無助于孩子的成長,甚至更在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其不良后果如下:

(1)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從表面上看“孩子,我這全都是為了你”是對孩子需求的一種滿足,而且這種滿足還是無條件、不計任何代價的。實質上,過度的滿足恰恰就是一種剝奪,因為它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孩子喪失了鍛煉學習的機會,從而使孩子很難離開父母這根拐棍。

兒童時代是處于剛剛面世又無法獨立處世的時期,是正規教育的預備階段,對兒童,做家長的應該給予一定的保護和關懷,愛對于孩子身體、精神、健康心靈和情感的成長有著直接的和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也必須給予他們足夠的愛,可是愛一旦過度也會成為一種傷害。尤其是在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的今天,更應該讓孩子從小就懂得,他們和父母一樣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而存在的,應該從小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處處依賴別人。

家長的責任不僅要“養”孩子,還要“教”孩子。照顧好孩子的生活,僅僅是愛的“一度空間”,真正的愛應該具有更豐富的內涵。教孩子學會生存,具備生活、學習、自我服務等技能,教給孩子在實際鍛煉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處理問題的技巧和方法,增強他們戰勝困難和挫折的信心與能力等等都是成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衡量是否愛孩子,不僅看為孩子做了多少,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多少,看為孩子成長搭建了什么樣的平臺。我們必須在照顧和放手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

所以,為了孩子的未來,成人必須學會為愛放手,不要打著愛孩子的幌子,在做傷害孩子的事。

(2)助長孩子的依賴心理。與剝奪相伴隨的是對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的助長。比如自立、自理能力差,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體貼關愛他人等等。許多做父母的沉迷于盲目寵愛,認為孩子小,處處不放心,幫孩子吃飯,幫孩子穿衣,幫孩子洗臉,什么都不讓孩子動手,孰不知這種癡情的愛子方式,會使孩子養成依賴性的心理,甚至成為滋生四體不勤的禍根。

據上海隊寶山區對500名小學生的調查顯示:低年級27%學生不會洗臉,37%的不會穿衣服,30%的不會掃地,97%的不會整理書包;中年級學生57%的不洗碗,60%的不整理房間;高年級學生63%的不會燒飯。孩子的這些不良習慣的養成與孩子的依賴心理有直接的關聯,因為在成人過度關照下,在無微不至愛的包圍下,他們失去了動手的機會,習慣了被人關照,習慣了接受他人的服務,甚至在他們看來,家長或他人一切為我服務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 高爾基曾說:“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們,這是國家的一樁大事了,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識。”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學會有智慧的愛并不是簡單的事情,那種“承包一切”的愛,雖然充分表達了父母們的慈心善意,但缺少智慧,并不值得提倡。

所以,為了能讓孩子盡快學會獨立,留點空間,讓孩子學會自己照顧、自己關愛自己吧!

(4)催逼。之所以說這是對孩子的一種催逼,是因為它的潛臺詞是這樣的:“孩子,我這全都是為了你,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你可要努力,可要爭口氣呀,否則,你怎么對得起我呢?”在父母看來,我付出這么多,而且是全都為了你!你必須要回報,而且回報必須要與我的付出相稱,如果不相稱,父母就覺得委屈,就會心理不平衡,抱怨就會隨之而來。這無形中給孩子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有的孩子甚至形成這樣的思維定勢:“如果學習不好,考不上理想的大學,就辜負了父母的期望,就對不起父母的心血,就是罪人”。有的父母把這種對孩子的壓力擴大到極致,甚至這樣對孩子說:“我這輩子就這樣了,咱家今后就靠你了。碎了心,全都是為了你,你要是考不上大學,我們可真的沒希望了。”這實質上是一種壓力轉移。家長將全家的重擔與希望轉嫁到一個孩子的身上,讓孩子稚嫩的肩膀擔負如此重負,其實質就是催逼。孩子天天生活在戰戰兢兢之中,整天被內疚感、負罪感和焦慮感纏繞著,是一種不折不扣的精神折磨;是一種在高物質利益的滿足、高期待回報背后的一種變相折磨;是一種物質上的優待,精神上的催逼和虐待。應當說,兒童的成長應當有壓力,因為壓力有時能夠產生動力,進而挖掘潛力;壓力也會增強孩子情感的共感性,使孩子能夠學會換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問題,加深孩子的體驗。在某種程度上,這種體驗能夠幫助孩子體味到做父母的不易,加深對父母的溝通與理解。但壓力應當維持在一個適度水平上,如果壓力過大,超出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度,就有可能適得其反。

心理學家認為,現代社會中存在一種行為叫“非愛行為”———即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掠奪。這種行為多在最親近的人之間發生。像“為了你,我放棄了什么什么;為了你,我才怎樣怎樣;自從有了你,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累老了,一切都犧牲掉了。”等等,諸如此類都屬于非愛行為,因為它是一種以愛的名義所進行的強制性控制,以愛的名義讓別人按照他的意愿去做。“孩子,我這全都是為了你”,就屬于“非愛掠奪”,愛的背后是孩子心靈沉重的翅膀和無形的枷鎖。

無疑,孩子是家庭最大的希望工程,承載著家庭未來的希望。父母愛孩子的心可以理解,為孩子操勞也是應當的。特別是有些年齡較小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愛。但這種愛應該是理智的,不要“愛”得太盲目,不要“愛”的太露骨,不要“愛”得“水深火熱”,不要愛得“無微不至”,更不能以“孩子,我這全都是為了你”為借口,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

篇4

安全感—— 孩子自信的金鑰匙

案例:我的孩子膽子特別小,害怕與小朋友交往,不愿意到幼兒園,經常要大人陪著,離開大人就哭鬧。

診斷:安全感缺乏

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很多,如單親家庭的孩子以及留守兒童,他們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容易產生被遺棄和無價值感的心理;父母對孩子溺愛與過度的大包大攬,容易給孩子造成一種“我不能,我不行”的心理定勢;父母關系不好,經常當著孩子吵架,會讓孩子覺得無所適從;創傷性事件給孩子帶來的心理陰影;對孩子過多的指責與約束,讓孩子缺少自信。

父母應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呢?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永遠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作為父母,要盡可能多地陪伴孩子,給孩子必要的支持與力量,并完全地接納孩子。我們要讓孩子形成這樣的信念:哪怕是孩子做錯了事,父母不喜歡的只是孩子錯誤的行為,父母還是愛孩子的;無論父母在不在孩子身邊,父母總是愛孩子的,父母的心總是和孩子在一起。

要求孩子獨立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在完成這些事情的過程中,體會到自己的力量,培養孩子自信和獨立的心理品質。同時,保護孩子難得的好奇心,鼓勵孩子大膽嘗試,允許孩子犯錯誤,對孩子正確的行為不吝表揚與鼓勵。

和諧的家庭環境能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家庭難免有矛盾,有時父母的矛盾已經消除,卻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溫馨的家庭是孩子心靈的港灣,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權威與依靠,所以父母之間有矛盾時,切忌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愛心與分享—— 孩子受人歡迎的法寶

案例:我的孩子總是和小伙伴搞不好關系,他的玩具也不愿意和大家一起玩。時間長了,大家都不同他玩了。看著孩子一個人在邊上孤獨地玩耍,我真的很心疼。

診斷:缺乏分享和團隊精神

現在獨生子女家庭增多,孩子是整個家庭的中心,父母寵愛著,還有祖父母、外祖父母、三姑六姨等寵愛著,無形之中孩子養成了任性、嬌縱、霸氣等性格。在與小伙伴一起玩耍時,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知謙讓、也不知道關心他人,小氣、冷漠、自私自利。沒有感恩之心,認為別人對他的關愛理所當然,而他對周圍的事情卻漠不關心,缺少愛心。

我們應如何打造一個受歡迎的孩子呢?

不過分寵愛孩子。我們可以給孩子優越的生活條件,以利于他健康成長,但并不需要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要學會延遲滿足孩子,讓孩子憑努力得到自己需要的獎勵。

讓孩子學會為家庭成員服務。父母可以給孩子很多的關懷與愛護,但不要把孩子當做家庭的中心,不能讓孩子只知道享受,也要知道給予和分享,要求孩子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并從中得到分享的快樂。

從小事做起,培養孩子的愛心。對家庭成員中的每一個人,乃至小貓小狗,都要有關愛之心,讓孩子懂得愛是付出,每一個家庭成員,都需要愛和關心。

堅強與樂觀—— 陽光寶貝的四葉草

案例:我的孩子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第一反應是哭鼻子,然后就是找媽媽解決,而不會自己想辦法。

診斷:個性懦弱,不夠堅強

孩子慢慢長大,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新問題,而這些以前從來沒有經歷過的問題,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很多孩子第一選擇會是逃避問題,習慣性地把問題交給父母來解決,長此以往,就會養成懦弱的個性,對自己也會缺乏信心。

打造陽光寶貝

狠得下心讓孩子獨立地面對問題,經歷挫折。每一個孩子,都是在錯誤與挫折中得到鍛煉與成長的,父母不要對孩子面臨的問題大包大攬,充當救火隊員,而應該是鼓勵和陪伴孩子去戰勝困難與挫折。

用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樹立榜樣,在潛意識中讓孩子變得更堅強。很多孩子都喜歡聽故事,父母可以講述孩子喜歡的卡通人物戰勝挫折,樂觀向上的故事;也可以利用孩子好勝心強的特點,用比賽或積分的方式,去激勵孩子勇敢面對困難與挫折,培養孩子堅強的個性。

除此以外,管理情緒的能力,創新思維的培養等等,都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正能量。父母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最重要的陪伴者和引導者,只有父母給予和培養孩子足夠多的正能量,才能更順利地實現孩子和父母的分離。

篇5

這可是我第二次給你寫信,我想我送給您的鮮花和關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書,您已經收到了吧?首先我想說的是,我給你送花是表示對您的尊敬!送書是想讓您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好的方法。

我認為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就是自己的父母。可見一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那么如何成為自己孩子的一個好老師,也是每個家長面臨的一個難題,為此我希望您能從書中吸取到新的科學知識,用愛的行為來影響孩子。一個父母在教育孩子中更多的不是語言而是她的行為。你是怎樣為人處世的,孩子眼睛都看得非常清楚。所以我想“為人師表,做孩子的榜樣,可能是愛孩子最重要的一環。”

其實我對姚子怡是哥哥對妹妹的一種關愛,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愛有許多種,有父母的愛、有兄弟姐妹的愛、有陌生人的愛、還有老師和同學們之間的愛。其實愛是每個人都渴望擁有的,生活中有了愛就有了歡聲和笑語,就有了快樂和幸福,是愛讓這世界充滿著溫暖!姚子怡得到我給她的這份愛是一種幸福。可是作為家長眼睛千萬不能只盯著孩子的舉動,卻忘記了自己的社會屬性和人生的價值。

其實社會是一個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里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什么人都應該互相關心、相互尊重,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夠相互尊重呢?“這個孩子的好與壞和你無關,沒有你的關心我們會過得更好。”我想這句話應該不是一個為人父母,所做出的榜樣吧?作為父母應該不會教育自己的孩子對于曾經關心過她,幫助她和給過她溫暖關愛的人!見了面相互都不說話、不打招呼吧?

其實我明白任何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得有個度,過分就會走向反面。過分關注和替代孩子的事,不可避免的會形成對孩子能力發展的制約,壓制和對孩子生活娛樂權利的剝奪,很容易造成子女的人格缺陷,以至將來無法適應社會需要。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溫室的花朵永遠經不起風雨。

有些母親由于自身的感情,完全忘記或從根本上忽視孩子的社會屬性,根本不去指導子女如何獨立的做事和與他人的和諧相處,世界上任何人都沒有辦法代替孩子成長的。作為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獨立的人格,給孩子些自由的空間和平等的權利,盡量讓孩子在自己的思考下做事情,絕對不能以個人的感受去代替正常教育!因為孩子有她們自己的思想。

其實每個做母親的都殷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長,將來能成為一個出色的人,那么,首先就得從我們自身做起,我們要不斷努力學習新的科學知識來豐富、充實自己,不斷克服、修正自身的缺陷,特別是母愛中常有的自私與狹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提升個人的品格與精神境界,以科學的母愛去對待子女的教育,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去引導孩子,只有如此,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子女得以更好更健康的成長。

如果您是真愛自己的孩子就應該用美好的行為,去感染孩子、去影響孩子。當孩子長大之后,驕傲的給大家說這是我媽媽這是我爸爸。

請記住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真的希望在為人父母的時候請你不要忘記了,您的身后還有一雙關注你的眼睛!請不要讓孩子失望。

篇6

關鍵詞:繪本;孝親意識;愛

一、問題的提出

人們常常贊美天空的遼闊、海洋的深遠,然而比天空更遼闊,比海洋更深遠的便是父母的心懷。父母如肥沃的土地滋養著孩子的生命之苗,為其提供充足的養分使其茁壯成長。父母的心田永遠裝滿了自己的孩子。當孩子依偎在自己的身邊時,他們傾盡全力去撫養自己的孩子;當孩子長大獨立時,父母的心依舊跟隨孩子。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深入骨髓的、無怨無悔的,然而孩子又是怎樣對待父母的呢?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訓有“百善孝為先”之說。《孝經》把“孝”推崇到極高的地位,認為: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因此,“人之行,莫大于孝”。古代的二十四孝:孝感動天、戲彩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的故事流傳至今,可見,孝敬長輩、孝敬父母的道德規范在當時的社會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進入了民主和諧的時代,但是孝親意識卻越來越薄弱,以至就在本人身邊就能聽到、見到這些可悲的事。

二、問題的解決

1.通過閱讀繪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親近父母、關愛父母

現在的孩子根本不了解他們的父母,也不了解他們的吃、穿、住、行是如何來的,更不知道父母是如何為他們創造優越生活條件的,他們認為父母對他們無微不至的照顧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父母的付出、辛苦與他們無關,他們不了解父母,所以也不會尊敬父母,更不知道感恩父母。所以,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會老,都需要得到子女的孝敬,要通過誘導、明理,使孩子產生孝敬父母、長輩,做個盡孝孩子的愿望。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認知教育、親近父母、關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迫在眉睫。本人有針對性地選擇了相關的繪本,如《讓我安靜五分鐘》《猜猜我有多愛你》《朱家故事》等,對孩子進行了解父母、理解父母、親近父母、關心父母的教育。

2.家校聯系,共促發展

(1)父母對孩子孝親行為的態度

孩子回家后認真地向父母表達了自己的愛。父母的反應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媽媽激動地哭了

一生激動地告訴我她媽媽哭了。父母無怨無悔地照顧這孩子,他們從未奢想過孩子還會關注到他們,并給他們一個個擁抱,一句句贊美,一聲聲問候。她哭了,那是感動的淚水。而孩子從媽媽的淚水中也感覺到了什么,雖然她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但是我深信媽媽的淚已經流到了孩子的心間。

②去!去!去做作業

也許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不放心孩子干家務,也許認為孩子的學業是最重要的。當孩子懷揣著一顆激動的心想給父母一個驚喜的時候,父母卻給孩子潑了一身的冷水。

③表揚了孩子,希望下次還能得到孩子的關愛

本人進行了一個調查,46人除三人回家沒有做,其余的孩子都用不同的方式向父母表達了自己的愛,其中2位家長哭了,23位家長表揚了孩子,12位家長向孩子表示只要成績好,其他的事就無所謂,6位家長沒有任何反應。從本次調查來看,只有一半的家長能夠表揚孩子并希望孩子能堅持,但是也有部分家長漠視孩子的孝親行為。

(2)家校合作

①把您一半的愛藏起來

寫這封信是希望家長能給孩子表現的機會,一方面在鍛煉他們獨立自主能力的同時也能向父母表表孝心。愛,藏起一半,不是丟失另一半愛,而是愛得更深沉、更高尚、更科學、更藝術。這樣的愛才叫理想的愛、真正的愛,才是父母對子女應有的愛。

②您的孩子進步了,您知道嗎

在孩子學說話、學走路時,父母都是天生的教育家,本能地看到孩子的優點。可是等到孩子上學后,父母就懷疑孩子的能力,把目光總盯在孩子的缺點上,并且數落孩子。父母希望孩子進步快,老說孩子慢;希望孩子細心,老說孩子粗心;希望孩子膽大,老說孩子膽小;希望孩子聰明,老說孩子笨。在這封信中,我將從孩子嘴里說的以及家長反饋的孩子的孝親行為一一羅列給了家長。讓他們體會到其實孩子在進步只是家長沒有發現,并要求家長也能回家羅列孩子每天的孝親行為,加以表揚。

③請你豎起大拇指

在《孩子,我并不完美,我只是真實的我》這本書里,著名的心理學家杰絲·雷爾評論說:“稱贊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贊美就像澆在玫瑰上的水,贊美的話并不費力,卻能成大事。我希望通過這封信讓家長能夠欣賞并夸獎孩子的每一個孝順行為。當孩子向父母說有你真好時,孩子的父母也能真誠地回一句:“有你真好!”在這封信中,本人還向家長推薦了幾本繪本《抱抱》《忘了說我愛你》等,告訴家長對于孩子來說再多的擁抱、再多的贊美話語都不夠!

④請讓孩子跟你走

以華生(J.B.Waston)、桑代克(E. L.Thorndike)和斯金納(B. F. Skinner)為首的行為主義學派強調,環境對兒童行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大部分行為是后天習得的。兒童可以通過直接經驗和觀察來學習。家長應為兒童提供正確的模仿榜樣,通過對這些榜樣的模仿,兒童可以塑造出新的為人們所期待的行為。家長是孩子最親近的榜樣。

在家長的配合下,在孩子的努力下,孩子談起家長小眼就會發亮,小臉就會通紅。家長談起孩子嘴里就會掛著“孩子長大了”“孩子進步了”“孩子懂事了”這樣的話語。其實孝親意識、孝親行為的培養方式多種多樣,本人以繪本為媒介,希望能通過自己的綿薄之力,在孩子孝親之路上留下一筆。

參考文獻:

篇7

周六,曉曉家來了一個小妹妹,比曉曉小1歲。媽媽剛把曉曉的洋娃娃拿出來給小妹妹玩,曉曉就一把搶過去,說:“這是我的娃娃!”媽媽愣住了,一臉的尷尬……

鏡頭二:

慧慧從外婆家回來后,興沖沖地對媽媽說:“媽媽,今天表哥教我折青蛙,我給你折一個吧!”接著馬上找來白紙開始折。可是,在折疊過程中,她忘了其中的一個步驟,怎么也折不出青蛙來。于是,慧慧把手中的紙撕得滿地都是,繼而放聲大哭。

看到這兩個鏡頭,我們不禁要問:誰鑄就了孩子的這些不良性格?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性格的形成和完善,主要取決于后天各自所處的生活環境。家庭是制造人類性格的工廠,有什么樣的家庭教育就有什么樣的性格。人的性格最初是在家庭中發展起來的,家庭對幼兒的教育與影響,對幼兒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 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從出生到5、6歲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階段。

由此可見,家長在孩子的性格塑造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導演”角色,家長如何“導”,孩子就會如何“演”。

■家庭教育內部或與幼兒園教育態度的不一致造成了孩子的雙重人格,形成陽奉陰違的不良性格。當孩子知道父輩與祖輩或家庭與幼兒園對自己的態度和要求不一致時,會在父輩與祖輩或家園有選擇性地表現自己。另外,由于教育要求的不一致使孩子對行為標準的認識混亂,從而導致孩子使用雙重標準要求自己,形成兩面性格。

■有專家研究發現: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孩子則多表現為任性、驕縱、自私、缺乏獨立性和耐心;家長對孩子過分照顧,事事包辦,孩子的性格則大多消極、被動、膽怯、缺乏責任感,遇事優柔寡斷;父母對孩子過分嚴厲,孩子則極易產生恐懼和逆反心理,盲從或不誠實,或逃避或反抗;父母對孩子冷淡、置之不理,孩子則大多喜歡惹事生非、好攻擊、挖苦別人;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忽冷忽熱,反復無常,孩子則多表現為情緒不穩、多疑、缺乏判斷力。父母對孩子愛而不嬌,嚴格而又民主,孩子的性格多表現為獨立、活潑、直爽、協作、親切、機靈、有毅力和創造精神。

■近年來,“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理念受到了越來越多家長的大力推崇。如今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味地表揚孩子,無視孩子的錯誤,過于注重孩子即時的心理滿足。久而久之,導致孩子對挫折和受批評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遇到困難或挫折的時候,要么惱怒、大發脾氣,要么喪失信心、沮喪,干脆放棄。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這棵幼苗能得到足夠的陽光、空氣、沃土。因此在塑造孩子良好性格的過程中,需要做的是盡量避免上述情況出現。

保持教育態度與要求的一致性

建立明確的家規,以明確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和要求。如規定孩子9點睡覺,那么家庭成員就要共同督促孩子執行。當孩子犯了錯誤違反了家規后,家長應該一致的批評、說理,千萬不能出現父母批評他,而長輩卻站出來幫孩子的情況。另外,與幼兒園教育建立“統一戰線”,與老師密切配合、及時溝通也是必要的,共同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

愛孩子應該愛得適度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與發展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父母不但要愛自己的孩子,而且應讓他們充分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然而,在愛孩子的這個過程中,父母給予的愛應當適度,如果孩子一遇到困難就馬上去幫助,這種剝奪了孩子探索機會的 “愛”并不能帶來其心理上的愉悅和滿足。正如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

客觀評價孩子,正確處理表揚與批評的關系

篇8

一、兒童道德品質內涵

道德品質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觀念和行為中的體現,是一個人在一貫的道德行為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特征和傾向。每個社會都希望它的社會成員能按照該社會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行事,因而,道德品質發展成為兒童社會化的核心內容。

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學習和鍛煉的過程。我們應充分認識品德形成與發展過程的規律,從情感入手,讓兒童首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既而產生相應的情感,然后以情感帶動兒童,要求其付諸相應的道德行為。在不斷解決兒童個體意愿與社會道德要求的沖突中,逐步引導兒童形成穩定的道德意志,從而使兒童品德的形成發展從量變到質變,螺旋式上升。

二、家庭實施兒童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一切美好、善良的品德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它就像一只孕育生命的搖籃,讓孩子的道德品質在此破土發芽。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從小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基礎,是為人父母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實踐證明,家庭對兒童的道德品質培養,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從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家庭對兒童進行品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科技的飛速發展、網絡時代的到來,給孩子帶來了許多好的影響,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孩子辨別是非能力差,一些腐朽、不健康的思想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孩子,如果家長不從小對孩子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幫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世界觀、人生觀,可能會貽誤孩子一生。

三、家庭實施兒童品德教育的主要策略

在家庭中,父母該如何對兒童進行品德教育呢?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正確培養兒童對父母的愛

現代家庭中,獨生子女居多,父母尤其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對孩子多是單向的付出愛,從不要求孩子的回報。其實過多的、單向的愛,容易帶給孩子一種錯誤的認識――別人給我的愛和奉獻是應該的,長此以往,會使孩子只知索取,不懂回報,缺乏愛心。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提出“要愛你們的媽媽”,他說:“如果一個孩子連他媽媽也不愛,他還會愛別人、愛家鄉、愛祖國嗎?”所以,做為家長,在愛孩子的同時,要正確培養孩子對父母的愛。首先,要引導孩子感知父母對他的愛。哪個父母不疼愛自己的孩子?但疼兒要讓兒知道,家長要讓孩子切身感受到父母的愛,要引導孩子去關注父母的愛,只有這樣,才會幫助孩子形成關愛父母,進而關愛他人的情感。其次,要教會孩子用行為回報愛。在孩子知道關愛父母的基礎上,家長可教孩子通過一些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生病或回家晚了,知道關心問候父母等。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快樂,還要讓孩子體驗到因為別人快樂而帶給自己的快樂,從而更加自覺地、非常愿意地去這樣做,這樣會使孩子從小擁有一顆敏感的、溫存的、善良的、感恩的心,使孩子從小就有一種責任感、義務感,會尊重、關心別人。常聽到有些爸爸媽媽抱怨:“我們不管什么事都是先想到孩子,可是孩子心目中從來就沒有我們父母”。其實,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在可塑性非常大的幼兒期,父母沒有正確對孩子進行愛的培養。

(二)積極激發兒童對祖國的愛

在幫助兒童形成關愛父母、關愛他人情感的基礎上,家長還要進一步擴大愛的范圍,豐富愛的內涵,積極激發孩子對祖國的愛。愛祖國,對于兒童來說,還比較抽象,家長應采用多種方式來進行培養。比如:可通過帶孩子游覽祖國的山山水水、名勝古跡,讓孩子知道,我們的祖國美麗富饒,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可通過講戰斗英雄、愛國人物的故事,使孩子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長大要像向他們一樣,報效祖國;可結合節日(國慶節、建軍節、黨的生日、香港日等),讓孩子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進而產生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在生活中培養兒童良好的品質

兒童的道德品質培養是離不開家庭的日常生活的。為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須注意結合日常生活,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兒童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文明禮貌行為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標志,這種行為習慣是從小開始,經過長期實踐而形成的。家長要教育幼兒不罵人、不講臟話、尊老愛幼、待人熱情有禮貌、別人講話不插嘴、不打斷別人講話、到別人家做客時要守規矩,不亂翻亂動,還要為孩子做好榜樣。幼兒好奇、好動、好模仿的特點決定了他們易受外界影響,家長舉止言談粗俗不堪,必然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我曾教過一個小男孩,張嘴說話就帶臟字,跟他談話時,他說:“我爸爸就這樣說話。”可見,家長的示范多么重要。值得一提的是:要求一旦提出,家長和孩子都要認真執行,決不能“下不為例”。

2.培養兒童誠實、守信的好品質。誠信是一個人的生存根本,沒有了誠信,再優秀的人,都無法很好的生存。誠信是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要從小培養。我們要教育孩子犯了錯誤勇于承認、勇于接受批評并認真改過,說話算數,說到做到。當發現孩子說謊時,家長要分析說謊的原因,有針對性地解決,千萬不要不分青紅皂白亂批評一通。這一點,家長的示范作用也很重要,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3.培養兒童勤勞、儉樸的品質。兒童勤勞儉樸的品質可通過勞動來培養。比如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洗臉、刷牙、吃飯、收拾床鋪、收拾玩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生活的條理性以及獨立生活的能力;要求孩子幫大人洗碗筷、打掃衛生、擇菜、就近處買小物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為孩子長大后,會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美滿、和諧的家庭奠定基礎。

4.培養兒童大方、不自私,與人友好相處的品格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獨居、獨食的也相對增多,家長要為孩子創造參加各種活動的機會,鼓勵孩子在活動中與其他伙伴友好相處。家長要教育孩子不能只想自己,要知道照顧其他人,好吃的、好玩的應與大家共同分享;玩具玩過后家長要提醒孩子及時收拾起來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生活的節律性,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和孩子一起按時起床、就寢、進餐、學習、做游戲,培養孩子遵守規則。

篇9

社會現象掃描:

安裝視頻監控的“透明幼兒園”

網友cjmvwy在西祠上發了個標題比正文還長的帖子――《如果幼兒園能裝視頻,這樣就能看見寶寶在幼兒園的表現,監督老師的責任心了。強烈呼吁!》,引發了年輕父母的熱議。

南京的一些幼兒園已經安裝了攝像頭,并且向家長提供實時查看服務,位于下關區的天妃宮幼兒園就是南京最早的一家。天妃宮幼兒園在每個教室、午休房以及活動室都安裝了攝像頭,共有40多個。“建園之前,就有家長提出過這種希望,于是,我們從2005年建園開始招生就已經給每間教室配齊了攝像頭,主要是想讓家長放心,效果也挺好的。”天妃宮幼兒園負責人介紹。(《揚子晚報》2011年10月8日)

4歲的果果(化名)在武漢市東喬幼兒園上小班,每天爺爺8點把她送到幼兒園后,奶奶就會打開電腦,登錄幼兒園網站,憑借園方提供的密碼,在家收看果果在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情況。

“他們每天就像收看熱門電視劇一樣,看果果在幼兒園的一舉一動。”果果的老師說,“有時候,他們看到果果有一點不對勁,就會打電話來‘遙控’老師。”

園長黃蕙姝說:“很多家長就沖著網上視頻直播,將孩子送來。”

據記者了解,目前武漢的一些中高端幼兒園悄然變身“透明幼兒園”。在武昌靜安路一家即將開業的幼兒園里,監控屏幕正在緊張測試;江岸區快樂天使幼兒園在教室裝了擴音器,為家長提供“視聽服務。”(《楚天都市報》2011年7月30日)

……

安裝視頻監控系統,讓家長隨時看到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情況,這種“透明幼兒園”在全國各大城市非常流行,成為幼兒園有“實力”或是“教學公開”的象征,甚至普及到一些中小學校。很多家長覺得:這樣的設備就像自己有了千里眼,有利于了解老師的教學以及對孩子的態度,有利于家園、家校彼此的溝通。

把孩子當成“私產”的焦慮父母

因9歲的兒子有門課只考了70分,生氣的劉某便開始毆打兒子。當晚,孩子出現身體不適,被劉某送往醫院后不治身亡。(《華商報》2010年6月13日)

張建云、毋小平懷疑女兒甜甜偷拿家里的錢,但甜甜始終否認,張建云用電線繩、搟面杖等物,毋小平用皮帶,先后對甜甜進行毆打,時間長達兩小時左右。后來毋小平見女兒甜甜不對勁,速將女兒送往醫院,但甜甜最終因搶救無效死亡。

對于打孩子的原因,鄰居們的說法比較一致,“孩子愛偷拿家里的錢,她媽媽太想改掉孩子的壞毛病了,可是方法不對!”據鄰居們講,母親對甜甜非常重視,“聽說為了甜甜轉學就花了5000元,但她從不跟孩子溝通,就是打”。而且,甜甜母親要強、好面子,生活很樸素,“都是為孩子,有點恨鐵不成鋼。”(《華商報》2010年6月19日)

……

孩子由于自身不良行為,由于沒有順從父母的意愿,由于成績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就被父母虐待、毆打致殘致死的案件頻現報端。這無疑是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私產”的觀念在作祟,沒有意識到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以至于孩子一旦偏離了父母為其規劃的人生軌道,暴怒或傷心的父母就采用極端的方式對待孩子,以“愛”的名義摧殘孩子。

真實案例追究:

老師的錯,還是“第三只眼”的錯?

劉老師 張家港市某幼兒園

幼兒園裝監控了,家長們一片歡呼聲:這下可好了,不用再跟老師煲電話粥,就能將孩子在園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底。事情真的是這樣好嗎?我可不這么認為。

孩子年齡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弱,適當的批評和懲罰是必要的。我班上的沖沖小朋友,自我控制力很弱,管不住自己,愛去招惹別人。他的調皮搗蛋引起了不少家長的不滿,他的父母也很無奈。在沒裝“第三只眼”之前,只要他做了離譜的事,老師就會適當懲罰,如:取消一兩次他喜歡的活動,讓他反思剛才的行為,幫助他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正確的,避免短期內再犯。

可是自從有了“第三只眼”之后,不管沖沖做了什么離譜的事,由于擔心會被家長誤認為體罰孩子,老師不敢再管教他。可是,沖沖偏偏聽不進老師和顏悅色、柔聲細語的說理。因為在他看來,盡管我做了不好的事情,老師還是會抱著我輕輕地跟我說話,聽不聽都沒有影響我玩我鬧我闖禍……這導致沖沖越來越任性,已經無人能管束,很多家長給我提意見,我也無可奈何,只能不斷和沖沖父母溝通。

作為一線幼兒教師,我不希望“第三只眼”存在,因為它影響了教師的教育行為。教師常常會因此擔心自己的言行舉止有什么不妥,有時還要刻意做出一些令家長滿意的舉動,而這都偏離了教育的本真。

不知不覺加入“直升機父母”行列

黃秀玉 8歲男孩小光的母親

兒子上小學前,我們就約定: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我不參與不干涉,他有充分的自由,自己支配時間,自我管理。

有一次,兒子的數學沒考好,他怯生生地問我:“你會生氣嗎?你還會愛我嗎?”我很驚訝。原來,兒子的同學美美一考不好,她的媽媽就會打她、罵她,會說不再愛她、不要她了,所以兒子擔心我也會這樣。其實,美美每天傍晚放學回家,都以最快的速度做完作業,然后練鋼琴、練書法、背古詩和英語,機械地向媽媽匯報在學校的表現及功課完成情況,周末美美媽更是和任課老師“電來電去”。在媽媽的嚴格管教下,美美各方面的成績都非常優異,參加市里的各種比賽,都能獲得獎項,為學校和家長爭了光,成了小名人。只是她和媽媽的關系卻很生分。

期末復習時,兒子在學校老是出狀況,我被請到學校,老師向我投訴兒子的種種“劣跡”,弄得我開始害怕見老師。我開始理解美美媽這樣的家長為何如此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了。孩子考不好,家長就會被老師請到學校談話,這是一種莫大的壓力!而且,在面對別的家長時,也會顯得底氣不足,同時也害怕孩子因成績不好不受老師喜歡,被同學譏笑。每每聽到家長們在一起談論孩子某題是如何解答的,某一段課文背得如何……我就會感到慚愧。因為,我認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所以常常不知道兒子上到了哪一課。我感到自己似乎太放手了,不免有些自責起來。

此后,兒子放學回來,我也開始問他在學校的表現,去看他寫作業的情況,指出他的錯題。兒子不習慣我檢查他的作業,我只好等他睡著了再偷偷去翻書包,看看他有什么題做錯了,第二天早上再告訴他,常常惹得兒子很生氣。

其實,我并不想時刻掌控孩子的一舉一動,但升學的壓力、成績的起伏等等,讓我再也無法履行當初的承諾,開始不知不覺地加入“直升機父母”的行列。

父母的心是難懂的,也是最容易懂的

張炎 南京市溧水縣實驗小學學生

不知道是不是父母太緊張我的原因,我總覺得他們時刻盯著我,想辦法阻止我上網聊天、玩游戲等,雖然我也知道他們這是在關心我、保護我,但我還是沒辦法接受。小時候也許我會非常高興,因為我覺得他們這么做是在乎我的。但現在不一樣了,我在慢慢長大,不希望他們處處管著我,希望自己能有主見,希望他們不再把我當作小孩子。

更糟糕的是,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討厭爸爸了,他的處處關心總讓我心里疙疙瘩瘩的。比如,一個周末的晚上,我在看電視,他明明就已經回房睡覺了,而且我把電視音量開得很小,但他還是放棄睡覺出來監督我,還趁我洗澡的時候,把電視關了。我知道他不想我看得太晚影響睡眠,但叛逆心還是讓我又把電視打開了。雖然我知道這樣會讓爸爸傷心,但我還是一意孤行地去做了,事后也很后悔。我想,叛逆心理可真夠害人的。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注、教養方式不得法,不僅僅表現在上文所列舉的種種現象,也不僅僅出現在普通父母身上,遭網友調侃的“四大名爹”,不也像直升機般盤旋在孩子的上空?那么,直升機父母是緣何形成的?家長如何正確地審視自己及其教育方法,使家園、家校合作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呢?

《家教與成才》解讀:

直升機父母事出有因

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掌控欲,緣自于對孩子的未來有著精細的籌劃與安排,對孩子學業上的成功無比重視。

成就動機和成就期待的單一性和社會性造成家長、孩子個體焦慮

表面來看,直升機父母的現象是傳統“望子成龍”觀念在獨生子女時代的一種折射,體現的是父母在只有一個孩子的背景下,對孩子成就的期待和焦慮。然而,如果和西方社會作比較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期待孩子未來能有成就,是所有父母的普遍想法。但是中國社會和西方社會不同之處在于,西方父母對子女的成就期待是個人性的,包容性的,希望他成為與眾不同的人,擁有自己的幸福生活。當然,西方社會作為一個多元社會,也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了多元化的成功榜樣。

在中國,“成龍”的標準是單一的,就是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這樣的成功人士,在傳統社會叫光宗耀祖,在當今社會叫揚眉吐氣。而且這種成功不僅是單一的,同時也是社會性的,即中國人的成功首先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滿足家人或者家庭的成就期待。這就意味著這種成功對于個體來說,在成功之前壓力是巨大的,他肩負著家庭的期待,從而在獲得成功之前,家長與孩子的焦慮感比西方社會中的個體要強得多。

對失敗的不容忍甚至零容忍,是大多數中國父母對孩子主要的教育與培養理念

中國父母不僅對成功的看法相似,對孩子的培養手段也是相似的,如果說西方的成功是各人走各人的路,那么,中國社會則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目標已經定在那里,孩子不管適合不適合,有沒有潛能,都被驅趕著朝那個目標去努力。對失敗的不容忍甚至零容忍,對權威指令的服從,對考試能力的高度重視,就成為中國父母對孩子主要的教育與培養理念。

在這樣的理念下,孩子的成功標準就被自然地簡化為考試能力,學習及考試成績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情。至于其他潛能和人格的發展,就自然被迫放到了第二三位。因而,家長必須對孩子進行全方面的監控,消除任何可能對孩子通往成功道路造成偏差的因素。但是,孩子不可能24小時待在家長身邊,因此直升機式的家長不僅經常跑學校、向老師了解孩子情況,還對“透明幼兒園”這類現代化監控方式更加推崇。

家長的高期待引發自身和孩子的高度焦慮,甚至導致失控

我們每個人的自我評價,很大程度上都建立在和他人比較的基礎上,通過和他人的比較,我們形成了自我評價,自我肯定,自尊或者自卑等等,中西方社會都是這樣。但是中國人的比較不僅僅是個體性的自己和別人比,同時也是家庭性的,會用和自己關系親密的人(如配偶)和別人比;更是代際性的,會通過孩子的學習成績乃至將來的事業成就比較,來獲得對自我的重新評價。

因為子女的成功不僅是個人的成功,也是家庭的成功。因而,社會地位較低的家長,出于改變自身自我評價的需要,往往對于孩子的成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精力;而社會地位較高的家長同樣也面臨著類似自我評價的問題,即他們力圖維護住既得的家庭地位,所謂“繼承”。

高期待使得家長試圖全面介入到孩子的學習生活中來。這種直升機式的家長對孩子的關注看似是全方位的,其實都是單一的:孩子學習的一舉一動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而孩子的個性發展、生理變化引發的心理變化、情商發展等,都予以相對的忽視。

由于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高期待引發的高度焦慮狀態,使得孩子在學習能力不能被持續證明時,比如考試沒考好,被老師(學習能力的證明人和權威)批評時,家長就會處于情緒失控狀態,從而出現過激行為。案例中失手打死自己孩子的家長,內心悲痛欲絕。從表象來看,考試成績不好和偷拿錢財的行為意味著對孩子能力的否定,意味著孩子在走向成功的競賽中的落后,是造成家長行為過激的原因。然而,從深層次來看,這種全社會將學習成績視為成功與否的標準,將學習能力的高低,視為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的主要內容,才是給孩子和家長帶來巨大壓力和焦慮感的真正原因。

《家教與成才》建議:

讓成功的目標多元化,讓孩子擁有多樣選擇

要想讓悲劇不再上演,必須改變目前中國社會延續下來的對成功目標的單一設定。讓成功目標變得多元起來,才能夠讓孩子擁有適合個體發展的多樣選擇。

首先,家長們要改變認知,不要再將孩子的成功與否與自身聯系起來。

孩子的未來是孩子的,孩子的成功是他自己的,不是評價父母成功的標準。要尊重孩子,孩子不是家庭競賽的工具,不是自己用來和別人比較獲得面子的工具,孩子有他自己的道路,子女的人生不是父母的延續,只有徹底放棄對自我評價的中國式認知,家長才能心平氣和地去面對孩子的成長。

其次,家長應放棄“替孩子著想”的包辦式監控思維。

每個孩子的未來都是個體性的,多樣性的,從而是不確定的。適合別人孩子的成功道路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孩子。而家庭教育的困難和魅力在于,孩子的個性也是一個發展的充滿了不確定性的過程,需要家長去不斷地予以嘗試、挖掘和培養。因而重要的不是對孩子未來進行想當然的精細規劃,而是當下孩子潛能的全方面發展。直升機式父母的悲哀之處在于他們提前為孩子規定了未來,卻不考慮孩子的個體性發展。多一些引導,少一些監控和規劃;多一些對發展過程的關心,少一些對成功與否的關注,這樣才能給自己的孩子找到屬于他的人生道路,屬于他自己的精彩與成功。

篇10

“人生如夢,人生苦短”,父母一生中應完成的任務,總結起來不過區區兩件,一是在社會中實現自我,獲得事業的成功。二是教育好自已的后代,完成自我延續的重要部分……教育孩子,從與孩子共同生活的時間,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到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每一位家長都任重而道遠。

孩子的成長應該是立體的。多方位的。多能力的成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立體。全方位式的教育,僅僅依賴學校教育,忽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一種缺憾。

家庭教育既是一門綜合性很高的藝術,又是一項異常復雜的過程,它不僅要求家長有個方面的知識和見識,而且要求家長懂得怎樣更好地與孩子進行溝通,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在求知。交友。做人。自我修養等各方面獲得良好的教育,促使孩子把潛力完全發揮出來。

教育孩子是一項十分復雜的事情,也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望子成龍,盼女成風”是普天之下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這種心愿從小處看,可以成就一個人的驕傲與輝煌,從大處看,可能造就一個民族的自豪,甚至成為一種文明與進步的代表。遺憾的是,就一些父母而言,望子女成才的心愿卻很難實現,下面就我個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愛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孩子,與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做父母的要愛孩子,也許你會說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了,哪個做父母的會不愛自已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愛并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認可,我就常常給我調皮的兒子一個個親切的擁抱,一個個淺淺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誘的開導,一件件小小的禮物,這會使孩子很自然的感受到父母給予他的愛,也增強了他對父母的信任感,所以我們家長都應該用愛心去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父母與孩子良好的溝通的前提是傾聽

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學會平等地與孩子交流,靜下心來傾聽孩子要訴說的一切,哪怕此時你在忙。再累,也要專心致志地傾聽,不時地詢問孩子:“在學校有什么有趣的事嗎?上課時你對自已的表現滿意嗎?今天你的笑臉又增加了嗎?每當我這樣問兒子的時候,他總是十分興奮的向我匯報一切,當他說出自已對事情的看法時,我也會尊重他的意見,與他商量辦,給了他足夠的信心和自信,我認為這對培養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傾聽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學問。

三、鼓勵孩子敢于迎接挑戰

當今時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所以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敢于迎接挑戰的精神,學習上我常鼓勵兒子說:你太棒了,真聰明這么難的知識你都能答對,媽媽好佩服你啊,他一聽就很高興,而且還調動了他的學習積極性,當他遇到困難時,我不斷地給他打氣,此時我也會和孩子一起努力,用實際行動感染他,也達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

四、教育孩子正確地面對挫折

在人的一生當在,遇到挫折在所難免,苦難是人生的一大財富,不幸和挫折可以使人沉淪,也可以鑄造人的堅強意志,成就充實的人生,苦難是人生的一位良師,他能教給孩子學會用感激的心情。積極的態度對待一切問題,勇敢地參與社會競爭

五、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

在實踐活動中,針對發生變化的客觀形勢運用自已的智力等諸因素進行自我眺控。自我改造。實現主觀與客觀相融,從而保證實踐活動正常進行的能力,自古以來,它就是求得生存的基本能力,今天人類社會迅速變化和激烈競爭的時代,需要人們更強的適應能力,誰的適應能力強,誰就能生存下去,就能更好地發展下去,就能邁下成功的彼岸。

六、與孩子一起閱讀書籍

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孩子可以從中得到快樂及滿足,能感受到愛及溫暖,有時更甚與對書本身的興趣。

七、表揚是塑造好性格的妙方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贊賞,孩子當然也不例外,來自父母的贊美會激起孩子內在的自我價值和尊嚴感,促使他們進一步強化良好的行為,直至養成好性格。

八、父母沖動的行為會讓孩子性格逆反

父母應該認識到,逆反是青春期孩子發泄情緒的一種方式,父母應該冷靜處理,不要總和孩子“頂牛”多和孩子溝通,這樣才能逐漸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九、學會寬容和忍讓

寬容是一道美麗的風景,能夠寬容和忍讓別人缺點和錯誤的人,確實是一個高尚的人,這樣的人,便是人世間一道道美麗的風景,寬容更是一種能力,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寬容傷害自已的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我們的心如同一個容器,當愛越來越多的時候,仇恨就會被擠出去,我們只有不斷地用愛來充滿內心。用關懷來滋潤胸襟,才能讓仇恨沒有容身之處,寬容不僅需要廣闊的胸襟,更需要很高的智慧。

十、遇事允許孩子申辯

申辯也是一種權利,有的父母喜歡那種腑首帖耳“聽話”的孩子,父母怎么講,孩子就怎么做。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了,就會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打罵孩子。不允許孩子申辯,這樣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還會使孩子滋長一種抵觸情緒,為謊,推脫責任埋下惡根,孩子申辯本身是一次有條理地使用語言的過程,也是父母交流的過程,如果父母能意識地找一些問題來與孩子辯論,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訓練。

十一、避免把孩子的分數看得太重要

作為父母不要整天盯著孩子的分數,做孩子分數的晴雨表。孩子得了高分就心花怒放,得了低分就心灰意冷。弄得孩子整天心情緊張,誠惶誠恐,無心學習,父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品德培養上,放在創造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上,讓孩子將來即使上不了大學,也能夠自食其力。

十二、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如何教育的父母

家長總愛將教育孩子當成風箏,任其高飛,線繩終端不離手心才踏實,而孩子卻愿當只小鳥,渴望飛翔,家再溫暖,也總是孩子練飛的首站,而不是他飛翔的天空,不能將其終生關在小天地里,家長的雙手不是用來使勁捆綁孩子手腳的,而應該是用來磨練孩子翅膀的。

十三、善于發現并培養孩子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