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課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14:52: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趵突泉課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濟南為什么叫泉城 濟南位于山東省中西部,南依泰山,北跨黃河,背山面水,分別與西南部的聊城、北部的德州和濱州、東部的淄博、南部的泰安和萊蕪交界。
2600年前,齊國在此筑城,濟南成為當時齊國的邊防要塞。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說的就是泉城濟南。這是一處以泉水眾多、風光明秀而著稱于世的美麗城市。濟南城內原來百泉爭涌,分布著久負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大泉群,733個天然泉,享有七十二名泉之美稱。 在國內外城市中罕見,是舉世無雙的天然巖溶泉水博物館,除泉城外濟南也被常被稱為泉都。可以說濟南是一座翻開石頭下面就有水的城市。
濟南的泉水不僅數量多,而且形態各異,精彩紛呈,有的呈噴涌狀,有的呈瀑布狀,有的呈湖灣狀,眾多清冽甘美的泉水,從城市地下涌出,匯為河流、湖泊。盛水時節,在泉涌密集區,呈現出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清泉石上流的綺麗風光。早在宋代,文學家曾鞏就評價道:齊多甘泉,冠于天下,元代地理學家于欽亦稱贊說: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濟南市的血脈,賦予這座城市靈秀的氣質和旺盛的生命力。同時,濟南的城市發展、歷史沿革、民風民俗也與泉水密切相關,形成了獨特的泉水文化。
趵突泉 泉城濟南中最有名的泉就要屬趵突泉。趵突泉位于濟南市歷下區,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五龍潭。面積158畝。
該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見于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濟南的象征與標志,與濟南千佛山、大明湖并稱為濟南三大名勝。趵突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
趵突泉水從地下石灰巖溶洞中涌出,其最大涌量達到24萬立方米/日,出露標高可達26.49米。水清澈見底,水質清醇甘洌,含菌量極低,經化驗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攝氏18度左右,嚴冬水面上水氣裊裊,像一層薄薄的煙霧,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構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當地人稱之為云蒸霧潤。
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飲用水。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時帶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濟南品嘗了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帶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
篇2
一、前后段對比,理清文章的結構
閱讀教學除了要讓學生了解內容之外,還要讓學生掌握作者在表述內容時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作者是按照什么樣的結構與順序來寫這篇課文的。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往往把課文的每一個自然段割裂開來,帶領學生進行單獨解讀。這樣的解讀只是表層的解讀。由于學生沒有把每一段的內容與寫作方法放在一起對比,在腦海中就不能形成清晰的印象。所以,在帶領學生解讀文本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對課文的前后段進行對比,讓學生了解每一段的表述方法有哪些相同與不同之處,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師:大家已經把這篇課文通讀了一遍,那么這篇課文重點介紹了濟南的哪幾個泉水,它們各分布在哪幾個段落?
生1:主要介紹了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和趵突泉。第二自然段介紹珍珠泉,第三自然段介紹五龍潭,第四自然段介紹黑虎泉,第五自然段介紹趵突泉。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閱讀這幾個自然段,看看它們都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這些泉水的,采用了什么方法來寫。
生2:這幾段都是先介紹泉水的位置,然后介紹這些泉水名稱的來歷。
生3:這幾段分別介紹了四種泉水的特點。珍珠泉的泉水是從地下往上涌的。五龍潭是一個泉群,它的周圍還有月牙泉、懸清泉、古溫泉等。黑虎泉的水聲喧騰,比珍珠泉的聲音要大。趵突泉是三股比吊桶還粗的清泉從泉底“咕嘟咕嘟”地向上冒。
生4:修辭都一樣,都是運用比擬的手法來描寫的。
生5:在濟南的七十二泉中,趵突泉名列第一。
這樣,通過前后段之間的對比,學生自主探索各段的描寫特點,發現了它們之間的異同點,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二、前后句對比,品讀表述之美
選入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往往都有一句領銜全文的句子,甚至每一段都有關鍵句,它對學生解讀文本起著重要的作用。2011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所以,如果教師抓住了這些關鍵句,放在一起比較,那么就可以幫助學生解讀文本了。
教學時,教師出示了課文中的兩個句子“說到濟南,自然會想到濟南的七十二泉”“濟南的泉水聞名天天,所以人們稱濟南為‘泉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師:大家說一說,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兩句話?
生1:第一句話說明濟南的泉水眾多,而后面的一句話說明把濟南稱為“泉城”的原因。
師:如果把這兩句話的位置調換一下,好不好?
生2:不好,如果一開始就說濟南的泉水聞名天下,不能讓別人信服,因為沒有憑據。而先說濟南有七十二泉,可以激發讀者探究這七十二泉的奧秘的欲望。
師:請你們從課文中找出描寫濟南泉水特征的關鍵句,并比較一下,看看它們在描寫過程中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解讀課文既要有表層的文字解讀,也要體會關鍵句在文章中的作用,讓學生理解這些句子為什么要放在這兒,放在這兒的目的是什么,從而通過前后句的對比讓學生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把讀與寫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前后詞對比,掌握用詞技巧
作者在寫文章時,往往都會選擇最恰當的詞語來描繪文章內容,表達自己的情感。如果我們能夠深入理解這些詞語,讓學生把課文中的這些詞語羅列出來,加以對比,那么學生就可以更好地掌握作者的用詞技巧。
師:作者對泉水的描寫用了很多形象、貼切的詞語,請你們從課文中找出來對比一下,看看作者是如何運用這些詞語來描寫泉水的。
生1:“白浪翻滾、銀花盛開、晶瑩剔透、明珠散落、聲音洪大、虎嘯獅吼、聲音低細、秋雨瀟瀟”。這些詞語形象地說明了濟南泉水的特征。“有的……好像……”“有的……聽起來……”兩種句式串聯起來,給人一種結構美與和諧美。
師:如果我們把這個句式給改了,只用前半部分的詞語,如“這些泉有的白浪翻滾,有的晶瑩剔透,有的聲音洪大,有的聲音低細”,這樣描寫好不好?
生2:當然不好了。比喻可以更加形象直觀地幫助我們理解濟南泉水的特征,如果把后面的比喻詞給去掉,文章就會顯得干巴巴的,沒有可讀性。
生3:“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等詞充分地把珍珠泉的特征給表現出來了,而且每一個詞都是由一對相反的字來組成的,這樣的描寫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篇3
【關鍵詞】 問題式教學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必要性;應用;突出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5-0-01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與落實,現代教育理論的革新,現代社會更注重孩子能力的培養。閱讀教學是培養孩子綜合能力的一種實踐方式,所以問題式教學法的出現是符合這一要求的。問題式教學法,以問題為基本形式,將問題的設計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此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一、闡述問題式教學法
問題式教學法,顧名思義,以問題為基本形式,將問題設計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所有的教學及教學方法都是為了提高學生基本素養,問題式教學法也不例外。它使學生在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產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并且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思考和學習的方法,激發創造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二、問題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在小學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存在很多不符合課改要求的問題,現列舉如下。
1.在教學全過程中,采取的都是“滿堂灌”。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不是知識的主動吸收者。教師一直在按照自然段講解,課堂模式永遠是老師講,學生坐著,融入不到課堂教學中。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上課精神不集中、精神疲勞等情況。
2.沒有教學重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教學重點,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教學質量不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很有可能會產生厭學情緒,在學習道路上越走越遠,使家長和老師頭痛不已。
3.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如今實行的課改,采取的是環形座位法,這樣有利于同學之間的交流討論。可能有部分學生在教師面前不是很愛發言,但當融入學生中的時候可能就會踴躍發言,極大地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碰撞。因此問題式教學法在某種意義上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
問題式教學法,教師拋出問題,學生接收問題,帶著對問題的理解去閱讀,進行同伴間的交流,教師檢驗討論問題的成果,根據具體情況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三、問題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1.提出問題,自主討論。現在中國教育越來越注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因此課程改革在不斷改進與深入,教學過程必須滿足改革的要求。注重創造力培養,就必須注重教學改革與教學方法,創造力是需要從提出問題出發的,通過提出問題啟發思考,逐漸開發其想象力。問題式教學法正是從基礎做起,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問題不僅像字面意思傳達的一樣,拋出一個問題即可,而是從創造性教學中培養問題意識,從創造性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素質出發,更注重問題的層次性。
自主討論是在教師提出的目標的指引下,學生根據學習目標,通過與別人的質疑、探討、整合等,完成整體與自我學習。
自主討論更加注重討論的內容與質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討論其實有頭腦風暴的性質。這樣學生就整合了其他同學的觀點,在其頭腦中會形成更加系統、完善的知識。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諺語表明人對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語文閱讀理解也是如此。因此自主討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非常必要。
2.舉例說明問題式教學法的應用。對于小學語文教育來說,當代社會更注重的是詞句與整體的理解,因為這是最基本的素養。所以本文重點討論問題式教學法是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應用的,現在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老舍的《趵突泉》為例加以說明。
《趵突泉》這篇課文是看圖學文,課前布置作業便是引導的一部分,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必須環環緊扣。針對此篇文章,可以要求學生查找有關趵突泉的圖片與資料,也可以要求學生查找關于老舍在寫此篇文章時的具體背景,可能背景在《趵突泉》中體現得不是特別明顯,但這是一種教學手段,學生準備的資料供課上自主討論。這樣的任務一下子提高了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有助于學生理解這篇課文。
要把看圖和學文結合起來,畢竟文章才是學習的重點,圖片只是加深理解的輔助工具。若是第一次學習看圖文章,則教師首先要做的是指導學生看看圖中都畫了哪些景物,這些與文中的描寫的哪部分是相通的,如涌出的泉水有什么特點,同學之間互相交流,互相補充。在更深層次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借助圖畫展開想象,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當然,這只是學習《趵突泉》的第一步,下面理解這篇課文的重點內容。在突出重點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欣賞、品味描寫語言的美。
在閱讀課文、看圖識文及思考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是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第一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的這種行為。針對這篇課文,以老師的角度猜想同學可能提出的問題,如趵突泉和濟南有什么關系等,老師要幫助梳理這些問題與主題的突出又有什么關系。當學生提出問題后,在老師指引下,學生進行自主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讀與交流中充分感悟和體驗。
趵突泉和濟南有什么關系?學生提出這個問題,老師指導學生找到重點句“假如沒有這泉,濟南定會丟失一半的美”,在找到以后,老師可以要求學生用更直白的話說,如:因為有了這泉,所以濟南才會如此美麗。這樣就把問題與主題聯系起來,此篇文章的主題內容就呼之欲出了。
這只是零零星星的舉例,不可能盡善盡美。在老師解決完所有問題之后,還可以通過其他方面的聯系加深學生的理解,突出重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閱讀分析能力。
在此我們加以總結,問題式教學法的步驟一般是:(1)提出疑問;(2)啟發思考,討論交流;(3)解決疑難;(4)練習鞏固。問題式教學法通過問題討論的方式組織教學,教學重點比較明確,教學內容比較集中,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他們的閱讀分析能力。
四、問題式教學法可能突出的一些問題
問題式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可能突出一些問題,現列舉如下。
1.問題式教學法是以問題為核心的,但是絕不是簡單地提出問題,不能為了問題而創造問題。要注重事物的“特點”與“關系”,這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精心設計與安排。
2.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可能會只注重問題的數量,而沒有考慮問題的質量。另一部分學生有可能只想著創造問題,而沒有積極思考。教師在問題設計過程中,需要多角度思考,對教師的要求也因此提高,同時需要教師在最后的教學中梳理解決的問題,做好知識的架構。因此,問題式教學法是從問題出發的,有利于創新精神的培養。這正是現代中國教育所需要與最根本的,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問題教學的本質所在。
3.在教學過程中,問題式教學法運用不恰當,可能會過分注重學生作用,在課堂上,部分老師也會一直強調學生應該如何如何,而忽略了自身作為教師的作用,所以教師教學的重心要放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上,而且教師的引導是全方位的。點撥使學生能更好地發現問題,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發揮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最后引導問題定向,在自主討論中分析、解決和拓展問題。另外,要注意的是不能使學生探究的主體性過于形式化。
五、結語
問題式教學法,在課改中開辟出一片新天地,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釋放其天性,并且學會思考,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創造性思維,滿足現代化要求。
小學時期,是一個思維尚未形成定式的階段。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利于思維創造。因而更加需要適時、適當地運用問題式教學法,且在應用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可能存在的問題,揚長避短,發揮其優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參考文獻
[1]何曉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自主討論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05-12.
篇4
[摘 要]好課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層遞性。顯疑、引導、提升是教學活動的三個階段,逐步深入,環環相扣。教師在教學時可利用這種層遞性,引導學生進入課文,使課堂精彩不斷。
[關鍵詞]顯疑 引導 提升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4-074
何謂一堂好課?筆者認為,無論標準怎樣變化,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層遞性。層遞性其實猶如登山一樣,從山腳、山腰到山頂,這當中既有爬山的艱辛,又有登上山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的確,好課如登山,學生逐攀高峰的過程,一般也遵循以下三個步驟。
步驟一:顯疑,露在山腳
對一節課來說,有了好的開頭,并不等于就是好課,但好課一定有個好的開頭。在一節好課中,教師必須在前置學習中了解學生的學情,即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還有哪些疑惑等。教師只有掌握了這些信息,才能對癥下藥,決定教什么。這就像登山一樣,在山腳下就應該決定攀登哪座山,走什么路線。目的明確了,效率才會提高。
比如在學習《泉城》這一課時,對課文中陌生字詞的理解,我就采用了“露”法,讓學生自己把問題展現出來,一是主動展現,二是別人提問。這個過程,暴露出很多問題。比如有學生對“晶瑩剔透”不太理解,還有學生把“虎嘯獅吼”說成了“老虎嘯,獅子吼”,忽略了“像”。但這樣“露”,讓教師對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了直接的認識。學生的精彩表現,來源于教師的“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解決實際問題,一來給學生舞臺,二來促進了同桌之間的合作交流,三來給了教師發現問題的機會,及時調整教學重點及難點。
步驟二:引導,改在山腰
爬山不可能一帆風順,轉道、調整是很正常的。同樣,在一節好課中途,學習目標發生偏移,也屬正常,關鍵是教師要及時做好引導。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舞臺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學習,而教師只要做好引導就行。
比如《泉城》這一課中關于泉水名字由來的一段對話:
師:泉城中有很多名泉,名字很有意思,你們在學習課文時有沒有發現呢?
生1:之所以命名為“珍珠泉”是因為涌出的泉水像珍珠。
生2:五龍潭是由五處泉水匯注而成的。
生3:黑虎泉是因為噴口雕的是老虎頭。
師:的確,這是它們名字的由來。趵突泉呢?這個名字有什么緣由?
(課堂一片寂靜)
師:你們可以查查字典,看看“趵”和“突”分別是什么意思。
(學生忙著翻字典)
生4:“趵”是“跳躍”的意思。
生5:“趵突”是“跳躍奔突”的意思。
師:“趵突”在這里形容泉水呈跳躍之狀,有噴騰不息之勢。但是除了這個,有沒有其他意思呢?大家想一想,泉水不停地往上冒時,有什么聲音?
生6:泉水發出“卜嘟卜嘟”的聲音。
師: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趵突”一是形容泉水跳躍奔突,二是根據泉水冒出的聲音來命名。
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作出調整,滿足了學生自我探究的需要。在一節好課當中,教師要及時引導,讓預設變為生成,這也是課堂精彩的關鍵。
步驟三:提升,顯在山頂
一節課是否精彩,最主要看的是“山頂”的“風光”是否“秀麗”。對課堂來說,如果僅僅滿足于學生的常規發展,那么只能是中規中矩的,算不上出彩。要想讓語文精彩,最關鍵的是激發學生的活力,引領學生攀登高峰。為此,在課堂中,我具體設計了兩個實踐活動。
活動一:設計表格。讓學生自學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以及趵突泉,明白泉水名稱的由來、具體方位、泉水特征以及關鍵詞語。
活動流程:(1)學生自學;(2)小組交流;(3)全班交流,教師引導;(4)師生交流匯總。
活動效果:對于泉名、方位,絕大多數學生自己就能解決。對于泉水的具體特征、關鍵詞等,在小組內也能解決。困難一點的,比如趵突泉名字的由來,還有一些關鍵動詞,在全班范圍討論,效果極佳。記得有個學生就曾用手勢形象地概括珍珠泉中的“拎”。
活動二:做泉城“小導游”。各小組自選一泉,合作編寫導游詞,然后給全班學生做導游。其實這是一個語文實踐活動,不僅集合作、概括、寫話于一體,更重要的是給學生舞臺,融表演于一身。
在好課中,精彩的活動不可缺少,但教師也需要注意,活動只是把課推向,但不能代替課,這是其一。其二,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所做的是引導,是提升,而不介入其中,喧賓奪主。
篇5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因此,閱讀教學就要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來感悟、理解文本。但是,目前卻很少有教師會讓學生自主感悟文本。教師把閱讀教學的重心放在了對文章的字、詞、句、段的分析上,即使讓學生去感悟,也是教師設計好一個又一個問題或線索讓學生去感悟,學生感悟文本的思路總是離不開教師的預設。這樣,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學生自主感悟了,但是仔細分析一下,這樣的感悟還是被教師牽著走,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能力。下面,筆者結合兩位教師執教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泉城》一課的教學片斷來談一談如何讓學生自主感悟文本。
【教學片斷一】
師:山東濟南被稱為泉城呢!下面大家就一起來看看我們美麗的泉城吧。
(教師播放介紹泉城的影片)
師:看完影片,你們最想說的是什么?
生:濟南的泉真多呀!有的泉水冒出來還有熱氣呢!
師:老師還從網上下載了許多關于濟南泉水的圖片,讓我們再一次去感受泉城吧。
(教師一張張出示圖片,并對圖片作簡單介紹)
【教學核心片斷二】
師:山東濟南的泉水非常有名,雖然我們沒有機會親眼去看看泉城的景觀,但是我們可以用自己的雙手來布置一下泉城。
(教師隨后在黑板上把濟南的大體輪廓畫出來)
(學生拿出已經準備好的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趵突泉的圖片,在音樂的伴隨下紛紛在黑板上布置)
師:泉城已經被我們布置得非常漂亮了。你們看到這些圖片,最想說的是什么呀?
生1:珍珠泉涌出來的水珠真的像珍珠一樣,晶瑩剔透。五龍潭為中心組成的五龍潭泉群更為壯觀。
生2:我感覺黑虎泉最威武,從三個老虎頭噴吐出來的泉水聲音真的像虎嘯獅吼。
師:這個你們也能聽出來呀?
生3:雖然聽不出來,但是一看這黑虎泉的氣勢,我就能感覺到。
師:非常好,你能從靜止的畫面中想象出當時的情景。我覺得在布置五龍潭的時候,只要把這五處泉水布置一下就可以了,至于月牙泉、懸清泉、古溫泉等圖片可以取下來。
生4:不行、不行,五龍潭本來就是一個泉群,如果去掉了,那就不可能成為一個泉群了。
師:你們講得很有道理,不過你們要用最精彩的朗讀來告訴我,你們的想法是對的。
(學生讀課文第三段)
【思考】
兩位教師的教學,一位是讓學生通過觀察來感悟文本,一位是讓學生自己操作來感悟文本。第一位教師用看視頻的方式讓學生對泉城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學生從唯美的畫面中感受到了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觀,從而從心靈深處產生一種震撼。但是,這種感受是一種脫離文本的感受,是一種沒有進行深入思考的感受,這樣的感受是不深刻的。學生脫離了文本來感受,就會讓學生對文本產生一種距離感。一旦離開這些畫面,學生就不會再產生這種情感了。而第二位教師的教學,讓學生置身于泉城之中,引導學生通過布置泉城、觀察泉城、想象泉城、感悟泉城等一系列的活動,親身感受了泉城的特點,讓學生印象深刻。根據第二位教師的教學,筆者認為,要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就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親力親為,讓學生在動手中感悟文本
學生的學習,只有親歷親為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只有主體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才是有效的學習。第一位教師的教學只是讓學生觀察,再觀察,學生也只動用了視覺感官來參與學習,只是看,所以這種感悟是短暫的。而第二位教師先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從文字上面對泉城山東濟南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后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進行貼圖,布置泉城的幾個重點泉水。學生在貼圖的過程中再一次感受到了泉城的泉水,加深了學生對泉城的理解,也使他們更好地理解了課文文字。同時,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本的感悟程度進行貼圖,這是在尊重學生已有的語文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這個活動完全是學生在自主情況下完成的,如果沒有前面對課文的理解,是不可能完成這項貼圖活動的。
二、由景生情,讓學生在交流中感悟文本
第二位教師的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由景生情,由情引意,師生圍繞著學生的貼圖進行討論。這種不留痕跡的文本感悟,使學生一直沉浸在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體驗之中,從而讓學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感悟文本的活動中。比如,最后的環節,教師提出課文介紹的是五龍潭,應該把其他的圖片去掉時,學生一齊不同意,因為課文介紹的是五龍潭泉群,如果去掉了,就形成不了五龍潭泉群了。這就促使了學生圍繞圖片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也明白了這樣的描寫正說明了濟南泉水多的特點,更襯托出珍珠泉的“神奇”,黑虎泉的“水聲喧騰”,趵突泉的“大、清、美” 的特點。
篇6
一、善用快樂的激勵性評價,引導學生建立自信
哲人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賞識。”特別是身心正處在迅速發展階段的小學生,他們更是盼望來自于教師的賞識。所以在語文教育教學中,教師恰當地善用快樂的激勵性評價,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激起波瀾、萌發頓悟、產生共鳴,為學生的發展指明方向,樹立信心,促進學生形成健康、奮進、知難而上的心理。筆者在語文教育教學中善用快樂的激勵性評價做出了以下嘗試。
1.快樂地評價好態度,激發學習興趣的提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態度的評價,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比如我在教學《趵突泉》一課時,看到學生態度很認真地朗讀趵突泉的段落,就及時地快樂評價道:“你們讀得認真而且快樂,就象趵突泉一樣歡騰。”學生們一下子樂了,都表示還想再聲情并茂地讀一次。結果不到幾分鐘,大部分學生都可以將那段話背下來了。
2. 快樂地評價好方法,啟發尋找適合的方法。
《新課程標準》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在對學生學法的評價中滲透學法的指導,能使學生輕松地掌握學習方法。例如,我曾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生字,但學生始終不明白怎樣用好的方法才能快速記憶生字,于是我想到了用激勵性評價啟發他們。“攀”字,學生編出一個謎語:“林中兩把叉,一只大手抓住它。”我及時評價:“你真聰明,編了一個謎語讓我們猜。”學生立刻反應過來了,不僅知道怎樣用謎語、兒歌、順口溜、字形小魔術等方法,還創造了說笑話、比動作等等好方法。
3.快樂地評價好習慣,帶動壞習慣的改變。
對于學生來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因此,我在日常的語文教育教學中非常重視對學生學習習慣的評價,從而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每次讀課文時,有的孩子讀著讀著腰就彎下去了,讀書的聲音也變小了。于是,我立刻表揚其中一個一直坐得端端正正的孩子:“你們看小杰同學讀書的時候,坐得多直、書也沒有遮住眼睛,老師相信她良好的坐姿一定可以讓她讀得更快更好!”頓時,孩子們的好勝心被激發了,都坐得端端正正地認真讀書。
4. 快樂地評價好合作,增強合作學習的意識。
《新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學生的合作學習。要想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合作學習,對他們進行激勵性的評價很重要。這些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語言,都能使學生感到身心愉悅,獲得成功的快樂體驗。還需要注意的是,快樂的激勵性評價還包括非言語性的評價。教師要善于運用體態語言去親近學生,學生都會覺得老師和藹可親,得到了愛的體驗;促使學生在今后的課堂上更加活潑、更加主動、更加自信;真正促進學生健康的成長!
5.快樂地評價好情感,鼓舞良好品質的鑄就。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要重情感體驗和感悟。”因此,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的評價能鼓舞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教學《峨眉道上》一課時,我引導學生體會:默默付出,不求名利的人才是無名英雄。學生感嘆道自己以后也要經常做好人好事,不計較得失。于是,我評價他們:“你們真是小‘雷鋒’!”短短一句話,讓學生倍受鼓舞。
二、巧用真誠的否定性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
激勵并不在于對學生一味表揚或“藏拙”,只要教師與學生形成真誠、關懷和相互尊重的關系,并用發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學生,逐漸培養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提高他們的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懷疑自我的價值。這樣,即使教師指出學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評,學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和期望,并由此產生進步的動力。學習心理學認為:“學習也是學生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贊美的同時,真誠的否定性評價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真情投入、飽含期望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只要教師真誠關愛學生并為他們投入真摯的感情,讓學生明白老師對他抱有積極的、合適的期望,學生一定會做得更好!去年四月份“腮腺炎”流行傳播較快,為了配合學校搞好“腮腺炎”的防預工作,我特別布置我班的學生收集報紙做剪報。幾天過去了,當我檢查時竟發現有幾個學生沒做。我當時確實有點生氣,但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我控制住了。下課后,我用滿含擔心的眼神看著他們,親切地說:“老師真怕你們染上“腮腺炎”,所以才請你們收集關于預防“腮腺炎”的相關資料。可你們沒收集,這讓老師多擔心呀!你們那么愛老師,我相信你們一定不會讓老師擔心,對嗎?”孩子們聽后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都慚愧不已,一個個紛紛點頭。后來,他們果真補上了,而且做得非常好。
2.語言幽默、輕松認識
幽默是一種藝術,一種語言的調料。批評有了它,也會讓人覺得醇香撲鼻,雋永甘甜。學生最喜歡幽默的批評,因為它能讓他們輕松地認識自己的不足。上書法課,學生都在認真寫毛筆字,而只有小鑫同學拿著毛筆在亂寫亂畫。我走過去,輕輕拍拍他的肩膀,對他打趣道:“怎么,我們的小鑫同學要立志當狂草書法家呢!那老師也得向你學習呀!”同學們都開心地笑了,他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趕緊規規矩矩坐好,認真地寫起來。
3.給予機會、收獲奇跡
篇7
關鍵詞:語文;生活;學習
語文來源于生活,現實生活與語文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求。教學中,讓語文回歸自然,回歸日常生活,學生就能喜歡并學好語文。
一、緊密聯系學校生活學語文
學校是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課堂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舞臺。在這里發生的許多事都可以當作教學素材。如學校里助人為樂的典型,宿舍里的新人新事等,都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在班級里演一演,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結合《丑小鴨》《全神貫注》這類課文,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扮演文中的角色;小學語文中很多詩文畫面優美,意境深遠。如杜甫的《絕句》,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等,可以讓學生畫一畫,品一品,體驗意境,讓學生的受到熏陶,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緊密聯系家庭生活學語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場所,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家庭特點設計教學。如安排學生寫家庭日記,讓學生把學校里學到的課文內容向家長復述,講課本中的故事,結合學生的家務勞動讓學生完成一次體驗習作等。根據學生愛看電視和動畫片的特點,利用電視節目拓展語文訓練,如看了《黑貓警長》《喜羊羊與灰太狼》,可以讓學生說劇情,或者說說自己喜歡的一個人物形象,然后讓學生敘寫故事,形成自己的小故事集。這樣寫出來的故事充滿了兒童情趣,并讓學生經歷了一次再創造和再加工。堅持下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習作水平就能有所提高。
三、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學語文
“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觀。語文教師可以用多種形式把學生帶向社會,融入生活,要綜合利用教育資源,多元化拓展學生的學習范圍,讓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有效整合。如學了《長城》《趵突泉》等課文后,可以讓學生作小導游,在班上演一演,練一練,放學后向家人、朋友作介紹。學了《將相和》《草船借箭》等課文后,可讓學生編導課本劇,走近人物形象,從而對課文內容有更深的理解,并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不斷提升。
篇8
一、采用靈活的提問方式,開拓學生的思維
在教學《趵突泉》一文時,其中有“不知疲倦”:趵突泉水“不知疲倦”說明了什么?通過理解其人,再來理解泉,這樣拐了一個彎,由易到難,學生就容易理解多了。在教學《》時,通過多媒體播放有關的資料,讓學生了解到戰士在的英明領導下,采取了靈活機動的戰略與戰術,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的重重包圍,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勝利。然后提出問題:你們看了這段歷史資料后會怎么想?剛才你們聽到什么聲音?從畫面上看到了什么?接著繼續提問:你們有沒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如果能體會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再理解“云崖暖”,就容易多了。
也可以通過類比來提問,如在教學《海底世界》時,先比較讀:
A、處在海底的動物常常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你用水中聽音器一聽,就能聽見各種聲音:嗡嗡、啾啾、汪汪、呼嚕。
B、海底的動物在竊竊私語,有的像蜜蜂一樣嗡嗡的叫,有的像小鳥一樣啾啾的鳴,有的像小狗一樣汪汪的喊,還有的好像在打鼾。
通過類比,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問題,從而達到教師提問的目標。
二、突出教學中的重點,把握好提問的時機
首先要緊扣教學中的重點問題進行提問。以緊扣教學重點為基點精選關鍵處提問,可以改變課堂教學重點不突出的現象;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以講為主為以讀為主;可以克服滿堂問的缺點,但要注意,緊扣教學重點提問,提出的問題一要少,要直奔問題的要害。其次,提出的問題要能促進學生去思考,對文本中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進行深入的理解。例如:在教學《荷花》一課時,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們看過荷花沒有?荷花是什么樣子?作者是如何看荷花的呢?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這一點的?作者又是如何描寫荷花的呢?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并體會其中的情感。這樣,問題不多卻能圍繞教學的重點來設計,引導學生經歷層層推進、不斷深入文本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抓住重點與難點,問在關鍵的地方,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再次,提問要把握時機。例如:在教學《軍神》時,講到課文中人物細節描寫時,就提問:“沃克醫生的神態、情緒為什么會有如此的變化?”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深入理解后,提出這樣的問題,就能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對軍神的敬佩。
三、控制課堂提問的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認為,個體的認知領域可分為識記、領會、應用、創造等幾個層次。所以,教師提問應遵循這一規律,控制問題難易“度”。例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時,就設計了三組問題。1、狐貍見到烏鴉嘴里叼著一塊肉后,對烏鴉講了些什么話?烏鴉如何回答?這是一組記憶型的問題,目的是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整體感知課文;2、狐貍憑借什么騙到了烏鴉嘴里的肉?你覺得狐貍怎么樣?這是一組理解型問題,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3、當烏鴉發現被狐貍騙后,會怎么想?怎么做?這一組問題是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能力。這三組問題緊密聯系,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促使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控制提問時間的“度”。教師在課堂提問中,要把握住兩個時間的“度”。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不要馬上指定學生回答,因為學生回答問題需要一個較為復雜的思維過程才能完成。
四、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時,往往還會引申出更多的問題。這樣也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得以延伸、拓展,面對老師的問題可以有他們不同的見解。教師要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性。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中《三袋麥子》一課后提出這樣的問題:小豬、小牛和小猴,你認為誰做得好?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小猴做得好,它最聰明,懂得把糧食種下地,以后就有吃不完的麥子了。教師進一步提問:那你們覺得小豬和小牛怎么樣呢?這時學生們似乎才想起這兩位人物來,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我認為小豬雖然很貪吃,但是它很能干,能做出那么多好吃的東西來。”“小牛的做法我也認為很好,小牛很勤勞,把麥子保存得很好。”學生的思維一下就打開了,都說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真正做到了不拘泥于課本,不尋求唯一答案,思維得到了真正的啟發,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篇9
關鍵詞:小學語文;積累語言;方法
目前,小學生語言積累的現狀遠不能適應語文素養提高的要求。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大量的分析講解、問答、交流削弱了兒童讀書的熱情,造成了輸入少、積累少、語言營養不良的現實;各種練習花樣翻新,讀整篇文章、整本書的時間少;現代化傳媒手段的運用,電視、電話、動畫快餐的介入,替代了大量書面語言的實踐機會;生活節奏加快、學習門類繁多,學生用于讀書、感受書面語言的時間少了。
下面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如何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一些粗淺體會。
一、在課堂語文實踐活動中啟迪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積累
1.建立讀書角。在教室建立讀書角是很有必要的,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讀書角的書籍來源于師生的捐集,還包括師生訂閱的報刊雜志。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閱讀。
2.編輯師生文集。把老師和學生摘抄的優美文句優中選優,編輯成冊,人手一冊,進行欣賞,然后小組交流,班內展示、辯論,鼓勵形成不同意見。
3.辦黑板報。確定主題,分組辦黑板報,鼓勵學生辦出自己的特色。學生評選,教師適時鼓勵。
4.開辟“名言”角。在黑板的一角,為學生開辟一片“名言”天地,讓他們輪流展示,鼓勵他們把自己喜歡的名人名言、諺語、歇后語寫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二、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積累語言
1.背誦優美的詞、句、段
選擇文本中優美的詞、句、段,指導學生背誦,讓學生把知識儲存在記憶里,訓練記憶力。如教學《趵突泉》一課后,可指導學生背誦文中描寫趵突泉三個泉眼的句子,學生在說話或作文時可以仿照這樣的寫法,進而生動形象地描述事物。
2.在熟讀背誦過程中進行語言積累
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已經完全證明了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古代學子在學習過程中,一開始只是死記硬背,先在大腦里裝一堆“死”的成形的語言材料,等他們對文章的意思似懂非懂的時候,老師才開始講解。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經過一定的時間,就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含義了。正如朱熹所說的“豁然貫通”,他們大腦中那堆“死”的語言材料一下子活了,既領悟了文中的道理,也掌握了文中的意思。這種讀書教學方法與現代的相比看起來非常笨拙落后,其實恰恰這正符合了漢語教學的高妙之處。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背誦時間,一定要重視背誦的指導。
3.在學生交流過程中進行語言積累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設計靈活的形式,讓學生說話交流,讓學生把成形的文章素材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材料,以達到沉淀積累的目的。如在教授《開天地》這篇文章時,我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詞句摘錄起來,隨后安排學生反復默讀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介紹開天地的故事。講故事前讓學生把內容列成提綱,介紹時盡量用上課文中的好詞佳句,把自己的理解和文中的語言組織在一起,使學生在說話交流中積累語言。
三、利用課外活動拓展學生的語言空間
1.利用媒介,積累語言
如今信息傳播方式有很多,電視、廣播、網絡等都是常見的語言文字傳播載體,學生都可以通過這些媒介學習語言文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美文、觀看文藝節目、瀏覽新聞報道等,遇到一些好的語言素材隨時讓學生記憶,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也幫助他們達到了學習語言的效果。
2.推薦學生閱讀名篇名著
古人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多讀多背。例如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推薦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學了《青蛙的眼睛》,推薦學生讀一讀兒童科普讀物。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也達到了語言積累的目的。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點、多積累些,天長日久,待到他們作文時便能厚積薄發,顯示深厚的語言功底。
3.開展“演講”活動
篇10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課程整合
【中圖分類號】G623.2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的融合是新時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也是我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途徑,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所謂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指的是通過在課程教學中將課程資源、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信息技術、信息方法、信息資源等融為一體,調整課程的結構體系以更加適應學生的認知習慣,更利于有效課堂的開展,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優化。具體到小學語文課程中就是將信息技術融合到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之中,通過對教學資源與設備的利用,營造新型的教學環境,改變傳統語文教學課堂中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一種老師為輔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與學的方式,重點在于學生學的實踐之上,能夠有效的鍛煉到學生的學字、用詞、閱讀、寫作等綜合語文能力,體現學生自主地、創造性地學習氛圍。
一、課程整合有效構建學生知識能力的意義
1.多向立體思維,互動啟發中創新性學習
以往小學語文的教學課堂上,往往是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地位,不僅要接受課上老師講解的內容,還要接受老師布置的課下作業,學生的學習活動完全被老師安排與控制,其主體地位被完全掩蓋,這樣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參與和內在需要,不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還會對學習產生反感,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而信息技術集文字、圖畫、聲音、視頻為一體,在語文教學中融合信息技術,發揮信息技術的新穎性、直觀性、趣味性、實用性等多方面的多功能優勢,多元化地復演知識的形成過程,使知識的表現形式變得豐富多彩,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發自我,內化知識。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知識探求欲望,能夠體現主體地位,開啟學生多向立體思維的通道,在互動交流過程中相互啟發,完善自我,從而調動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更好的培養學生語文創新性地構建知識的能力。
2.驅動學生競爭的意識,促成探究性進取
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整合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課程教學的特點引用競爭教學的方式,例如采用語文信息競賽的方法組織教學,通過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積極的競爭環境,能夠增強學生爭強好勝的競爭心理,使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持久性和自覺性得到培養,還可鍛煉到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探究能力,使學生在他就氛圍中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不斷增強自己堅強的意志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3.拓展學生生活視野,物化語文特色教學
網絡是無限的,其中包含的語文教學資源同樣是沒有窮盡的,通過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整合,能夠使語文老師樹立起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為載體的教學觀念,充分的利用起網絡這個有效的教輔工具,進行教學資料的搜索和收集,使課堂教學內容得到大幅度的擴展,可以帶領學生徜徉在廣闊又充滿趣味的知識世界里,可開拓學生的視野,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整合過程中揚長避短,深度融合探究
將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進行課程整合無疑有益于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但是在實際的整合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弊端又很容易會對教學效果的發揮產生制約影響,因此對整合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投入足夠的重視,并采取積極性的規避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常見的問題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師對學科教學整合的內涵認識不足,容易將語文課上成多媒體課,偏理了語文實質性的東西;第二,在學科中混淆了教師和學生的地位,要不就是將多媒體完全代替老師的講解,要不就是將多媒體作為一種擺設,實際上還是走傳統教學的老路子,使“整合”變成了“湊合”;第三,學科整合過分依據網絡資源而忽視了其他的資源,多媒體教學變成了單向的教學,只是停留在媒體觀看上,整合深度并不夠。例如有的老師完全依賴網絡,使整堂課上學生的狀態就是抬頭看大屏幕,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要知道教學中從來就不只一個教學媒體,用來提供教學資源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不能將信息技術作為唯一的資源。
三、學生需求,有效構建課堂教學過程
1.依情重構教學結構,突破重難點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整合并不簡單的意味著在語文教學中對信息技術的利用,而應該是根據教學的基本規律以及學科的具體特點、性質將信息技術作為重組教學結構的手段,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找到捷徑,以實現語文教學的新效果,使課堂的教學效率得到提高。例如在講《雪猴》一課時,有些老師只是找了一些普通猴子的照片,并不能使課文中講到的雪猴鼻孔高傲、軀體較大的特點明顯的表現出來,因此也就不利于學生對課文知識進行準確的理解和記憶,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并不能單純的為了利用信息技術而利用信息技術,還是應該從教材實際出發的。
2.發揮主體性認知規律,自主探究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整合并不能只是將信息技術作為老師的教輔工具,還應該將其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感激勵工具和認知工具,例如在講解《趵突泉》一課時,老師不僅要準備相關的圖片或視頻等資料,還要在課前要求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自行搜集一些與趵突泉有關的文章或者圖片等資料,通過自學掌握趵突泉的一些基本情況,為課上的學習做好鋪墊,這樣的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才能更有意義,更能鍛煉到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激鈦生綜合知識的創造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