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愛范文

時間:2023-04-02 04:15: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父母之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父母之愛

篇1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五?習作”: 這次習作,要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用一兩件事,寫寫父母對自己的愛,也可以寫發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間別的感人的事,要表達真情實感。寫完以后,讀給爸爸媽媽聽,請他們提提意見,再認真改一改。

拓展思路

父母之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愛,只求付出不求回報。你可以寫自己在口語交際中講過的父母之愛,也可以寫還沒來得及講述的自己和父母之間的其他感人的事。此外,愛是相互的,你可能也為父母做過些什么,這些都是極好的習作素材哦!記住:只要是愛的故事,無論大小,無論遠近,都值得我們用心去寫,都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在心!

習作提示

在習作中,怎樣才能表達出難忘父母之愛呢?

首先,應該精心選材。動筆之前,你可以將父母關心你的事像放電影一樣回憶一遍,然后將初步選定的故事認真進行比較、分析,看哪些事最讓你感動,最后從中再選感受最深的一兩件事來寫。經過層層篩選,有了生動的材料,就能寫出感人的文章來。如一位同學寫:寒風中,爸爸騎車送他上學,把外衣脫下來穿在他身上,自己卻凍得發抖。事例多么真實,多么感人!

篇2

愛孩子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但只有“適宜”的愛才能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當前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過度保護、過高期待、過分控制、過于放任以及忽視幼兒自身發展需求等方面的現象,對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造成消極的影響。有鑒于此,教育部將今年學前教育宣傳月的主題確定為“給孩子適宜的愛”,旨在引導和幫助廣大家長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理性把握愛的“溫度”和“尺度”,尊重幼兒的獨立人格,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傾聽幼兒的心聲,陪伴幼兒共同成長。幼兒園教師作為專業的學前教育工作者,有責任也有義務對家長進行科學的引導,以期與家長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我們推出本特輯,希望能為幼兒園的家庭教育宣傳工作提供一些理論和實踐支持。本特輯所有照片均由中華女子學院附屬實驗幼兒園提供。

“父母之愛”作為世界上最無私、真摯的愛,被寫進了人類乃至所有生物的基因里,人人都有給予孩子父母之愛的本能,這種愛與生俱來、無處不在,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怎樣給予孩子適宜的愛是當今的一個熱點話題。筆者認為,了解孩子如何看待和理解父母之愛以及對父母之愛有怎樣的期許,對于我們探討如何“給孩子適宜的愛”至關重要。

懷著這樣的意圖,筆者來到四川成都市區一所普通的社區幼兒園,用一周時間對該園20名大班幼兒進行了訪談。訪談主要采用焦點團體的方式,即3~4名幼兒一起圍繞一組問題進行談話,包括“你的爸爸媽媽愛你嗎,你怎么知道的”“你覺得爸爸媽媽怎樣說、怎樣做時最愛你”“有沒有覺得爸爸媽媽不那么愛你的時候”“爸爸和媽媽的愛有什么不同”等開放式的問題。在幼兒作答后,筆者會適時加以追問,以便更好地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與之相應的,筆者對這20個孩子的父母(包括17位母親和4位父親)也進行了一對一的訪談,主要以“你以怎樣的方式愛孩子”“你覺得以怎樣的方式愛孩子最恰當”等問題為線索展開。訪談結果顯示,孩子對于父母之愛不僅有深刻的體會,更不缺乏體會之上的思考和評論。

一、孩子眼中的父母之愛

1.愛是無微不至的呵護與照顧

——爸爸媽媽給我買我最喜歡的公主裙、發卡,還有冰淇淋。

——媽媽因為愛我,所以在我睡著踢被子的時候來幫我重新蓋好。

——媽媽每天給我做飯,幫我洗澡,忙上忙下。

談起父母之愛,孩子們不約而同地談到了父母對自己物質需求的滿足。買玩具、買好吃的、送禮物,等等,都讓孩子們感受到了父母濃濃的愛意。除此之外,孩子們頻頻提及父母尤其是媽媽在生活上給予的照料,洗澡、做飯、蓋被子等日常生活細節都被孩子們記在了心底。說起這些愛的片段,孩子們滔滔不絕。

而家長們談到自己對孩子的愛時,也或多或少提到了物質上的滿足與生活上的照料,可以說,這是家長們眼中“父母之愛”最直接的體現。

2.愛是親密的舉動和美好的語言

——我喜歡爸爸把我放到他的肩膀上。

——爸爸媽媽和我手牽手就是愛我。

——媽媽會說愛我,爸爸就不怎么會說了。

孩子們說爸爸媽媽愛“我”的表現就是“說溫柔好聽的話”,是“對著我笑瞇瞇”,是“每天都會親親我”。一個小女孩還專門畫了一幅“爸爸媽媽把我舉高高”的圖畫來描述自己最享受的愛的場景。

美好的語言、表情和親密的接觸,或許是最不經意的愛的流露,但孩子們把它們看得非常重要。訪談中有孩子滿臉幸福地談到“媽媽每天都會說愛我”,還有孩子很老成地說:“我知道爸爸媽媽愛我,但是如果他們能說出來就更愛我了。”也有一個小男孩不能確定爸爸是否愛他,原因是“爸爸沒有說過”。大概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含蓄”,很多家長并不習慣像西方家庭成員間那樣頻繁地用口頭語言和親密舉動來表達愛。特別是有的爸爸抱著“父愛深沉”的觀念,刻意回避對孩子示愛,生怕影響了父親的權威。但孩子們的回答告訴我們,他們更喜歡父母把愛表達出來。

3.父母之愛是天下唯一恒久不變的愛

——爸爸媽媽在我表現乖和不乖時都愛我,永遠愛我。

——爸爸媽媽一直都會愛我,只有陌生人才會有時愛我有時不愛我。

訪談中,我們發現家長們或多或少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愛中有一些是孩子尚不能理解的。他們擔心自己堅持原則嚴格要求孩子不看電視、按時睡覺等會讓孩子反感,自己責備孩子時會被孩子誤讀為不愛他們。然而訪談結果顯示,孩子對父母之愛的理解似乎并不像成人想象的那么簡單。孩子們似乎都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愛是無條件的,還有好幾個孩子確定地說爸爸媽媽打罵自己“也是為了我們好”。一個男孩說:“爸爸媽媽本來就愛自己的孩子,所有人都愛自己的孩子,我長大了也一樣。”

縱然孩子們都確信父母對自己的愛,但也有孩子提到不喜歡父母威脅說不愛他了,因為“會讓人很傷心”。

二、孩子期望的父母之愛

傾聽孩子的聲音,我們發現孩子們在享受父母之愛的同時也有一些別樣的期許。

1.“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最快樂”

——我不喜歡媽媽看電腦折騰到太晚,因為這樣就陪不了我了。

——我的夢想就是爸爸媽媽天天不用出差,一起陪我出去玩。

——我的媽媽會陪我,她很愛我,我的爸爸主要是靠工作養我。

訪談中孩子們無一例外都談到了父母之愛的關鍵詞——“陪伴”。“陪我出去玩”“帶我去旅游”“陪我去音樂教室”都是孩子們所看重的父母之愛,吃飯、睡覺、遛狗、打球、看電視這樣平常的事也因為“和爸爸媽媽一起”做而變得格外美好。當筆者追問“希望爸爸媽媽多陪你還是多掙錢”時,20個孩子中18個孩子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在他們眼中,“錢”遠沒有“和爸爸媽媽在一起”重要。而另外兩個看似“現實”的孩子,在筆者追問之下也表示,選擇“多掙錢”不過是對爸爸媽媽需要掙錢養家的理解而已。

訪談中,家長們也都認同陪伴孩子是愛孩子的一種重要的方式,然而有超過半數的家長表示工作和照顧、陪伴孩子很難兩全,都把“陪伴不夠充分,不夠耐心”列為自己認同但沒有得到改善的問題,而其原因不外乎是經濟壓力大等。

接受訪談的爸爸僅有4位,但他們都表達了“父親應該為了家庭在外打拼”的觀點。一位爸爸長期在外地工作,他雖然也承認自己給予孩子的陪伴不夠,但確信“這是對家庭負責的做法”,因為孩子“要吃好的、穿好的、要學鋼琴、要買玩具”,所以“努力掙錢是自己最重要的任務”。與此相應的,受訪的媽媽中也有不少都認為自己的丈夫給予孩子的陪伴不夠,并對此多有怨言。大多數孩子在談論家長的陪伴時也都是談到媽媽。就像前文那個孩子說的“我的爸爸主要是靠工作養我”,他似乎認為,沒有了陪伴,僅僅是生活上的供養并不足以稱之為“愛”。

當父母一心爭取事業的成功,專注于給孩子更加殷實的未來,而把孩子全天候地交給祖輩托管時,當父母一味忙著自己的事,只把大量玩具、零食堆在孩子面前時,當父母總是讓電視、Ipad代替自己陪伴孩子時,是否看到了孩子眼中的失望和落寞?請不要忘記,孩子心里最期盼的是爸爸媽媽用心的陪伴。

2.“希望爸爸媽媽能聽聽我說話”

——爸爸媽媽要聽我講話,不要總覺得我說錯了。

——有別人在的時候爸爸不要只理別人不理我,不要說我太煩。

——我想學跆拳道,但是媽媽不給我學,她說我夠沸(方言,意為“淘氣”)了。

——我不喜歡爸爸說我買玩具是“敗家”,我不喜歡“敗家”這個詞。

訪談中,家長們個個都表達了為孩子“赴湯蹈火”的決心,但孩子們在對父母的拳拳心意表示感謝的同時,也提出了“被理解”的訴求:他們希望爸爸媽媽為他們選擇興趣班時能考慮一下他們的想法,做菜時能參考一下他們喜歡的口味,買書、買玩具時能聽一下他們的意見,安排活動時能考慮一下他們的主張。

此外,還有好幾個孩子談到了不贊同父母給予他們的評判。他們希望父母能夠聽聽他們的解釋,理解他們的想法,而不是急于作出評判。縱然年幼,孩子們也不喜歡大人把“煩”“敗家”等不好的詞語用在他們身上。

不考慮孩子的意愿,不假思索地認定孩子鐠了,草率地評判孩子,這些都反映了部分家長落后的兒童觀。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年幼不懂事,所以認為不用太在意孩子的“幼稚”想法;有的家長覺得孩子是自己的所有物,所以理所當然可以替孩子做主;有的家長認為自己含辛茹苦都是為了孩子,所以平時嘲諷兩句也不是問題。

埃里克森的兒童社會發展階段理論告訴我們,孩子在兒童期已經開始“有意志”地決定自己要做和不要做的事情了,在學齡初期則會出現更多的自主探索和口頭表達,這是兒童自主性和主動性發展的重要契機。家長們一方面在各種“育兒寶典”里尋找培養孩子獨立性、自主性的妙計,另一方面卻常常以“保護”和“教育”之名替孩子拿主意,忘了要詢問和尊重孩子的意愿。盧梭早就告訴我們,“兒童是有自己的獨特想法的,成人著想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它,那簡直就是愚不可及”。聆聽孩子,家長才可能給孩子想要的愛。

3.“我做錯了事情請跟我好好說”

——做錯事情時,我最害怕爸爸生氣,我喜歡他好好跟我說。

——我犯了錯,爸爸媽媽不要不管我……如果他們不管你,那就是真的不愛你了。

——如果我知道哪里做錯了,下次就會忍住的。

很多孩子都談到不喜歡家長對他們發脾氣,不喜歡被打罵,他們都希望自己犯錯時家長能“好好說”。他們并不像成人所想的那樣反感父母批評甚至懲罰他們,他們更害怕爸爸媽媽從此對他們不聞不問。他們老成地表示:“如果不管你,那就是真的不愛你了。”他們似乎已經意識到家長的縱容不是好事,而忽略則更可怕。

孩子們幾乎都知道家長發脾氣和懲罰他們是因為他們“不乖、犯錯誤”,所以他們盡管不情愿,也只能接受。當然,他們更希望家長能“好好說”,“知道哪里做錯了,下次就會忍住。”

控制情緒是做家長的一門大學問,家長看到孩子出現自己不能接受的行為時,打罵或許解氣,卻也因此深深傷害了孩子。況且很多時候孩子的“錯”并不是真正的錯,只不過是不合家長的心意。愛孩子就要始終把孩子的發展放到第一位,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愿意“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與之溝通,耐心地聽孩子說,跟孩子講道理。如此,孩子一時的犯錯就會成為他們學習和發展的契機。

4.“大家都要相親相愛”

——我希望爸爸媽媽手牽手。

——爸爸媽媽當然要相愛,不然就很糟糕!

——爸爸一出差,我就可以在大床上讓媽媽摟著我睡覺,你以為我很喜歡這樣對不對?其實我更希望爸爸不出差,一家人歡歡喜喜。

——我不喜歡媽媽說奶奶的壞話,也不喜歡爸爸說老師的壞話。

訪談中,許多家長坦言,自己幾乎將所有的愛都傾注到了孩子身上,因而難免忽略了自己的另一半。有的家長還頻頻為了孩子的事與另一半起爭執,覺得“這都是為了孩子好”。然而他們恰恰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孩子擁有最敏感的心靈,父母之間小小的爭執、不愉快的氣氛對他們來說都可能是莫大的壓力乃至傷害,他們希望家人相親相愛。

還有孩子談到了爸爸媽媽對其他人的態度。一個孩子悄悄說,她不喜歡媽媽說奶奶的壞話,也不喜歡爸爸說老師的壞話。這讓我在感慨他懂事的同時,也心疼他的敏感和焦慮。這也讓我們意識到,孩子真的在悉心地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聆聽,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在了他們的心里。

篇3

父母給予了我的生命,也給予了我愛,父母的愛是無私的,那樣偉大。是父母的愛讓我幸福、快樂、是父母的愛讓我健康成長。

記得在暑假的時候,我在小區里玩一不小心把頭磕破了,爸爸知道了立刻送我去醫院,雖然爸爸今天有一個關于自己工作的飯局,但是爸爸還是毫不猶豫的送我去了醫院,因為我磕的太重暈了過去。經過爸爸體貼的照顧我,我很快的醒來了。

當我醒來,看見爸爸在一旁細心的照顧我,我感動的快要落淚了,爸爸一見我醒來

高性能的不能用語言來形容了,我問爸爸;"爸爸您今天不是有一個關于寧工作的飯局嗎?”爸爸輕輕的告訴我“只要你沒事爸爸寧肯不要這工作了”。我的眼睛濕潤了。父母的愛是無私的,讓我們好好珍惜這無私的愛吧。

篇4

記得在兩年前的中午,一件平凡的事,卻深深的打動了我。

那天中午,我們正在青島旅游,我們到達賓館后,非常非常的渴,因為我們剛去海邊游了很長時間的泳,爸爸就撕開了他從鄭州帶過來的茉莉花茶,他把泡好的茉莉花茶遞給我說:“兒子,你不是說你喜歡喝茉莉花茶嗎?我就專門買了一盒,第一壺里面有一些有害物質,你喝第二壺吧。”“茉莉花茶?”我突然想起我曾在我第一次喝茉莉花茶的時候,說過我喜歡喝的,但事情已經過了好久了,在我的記憶中,爸爸從來都是馬虎大王,可他卻記得了我這隨口說出來的一句話,我非常感動。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這件事情,因為他讓我感受到了爸爸對我的溫暖。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

說完了父親對我的關愛后,該說母親了,相信大家都知道,并且都會唱吧!是的,母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我對此很有感受。

我清楚的記得六年級發生的一件事。

那天是星期三,老師布置的很多作業,我寫到了九點還沒有寫完,在那時候我發現在我正前方多了一杯熱牛奶,一塊巧克力,還有一張字條,上面寫著:“兒子,很晚了,先喝杯牛奶,吃塊巧克力補充一下。”后面畫了一個正在微笑的臉。霎時,我感覺一股暖流在我心頭流過,那不僅僅是一杯牛奶和一塊巧克力,那更是母親對我的關愛啊!

我覺得母親是平凡的人,但她們心中的母愛是最偉大的。

篇5

就像蘇州有個小男孩跟自己的母親吵架,媽媽告訴她:"孩子啊,你都上高中了,媽每天打工,媽現在下崗給人家做清潔工,一個月才800塊錢,你考試考這么點成績,媽媽好難過…

兒子說:"媽媽,我不是故意的,我馬虎了嘛!""孩子啊,如果媽媽馬虎了,人家一分錢都不給啊"那可恨的兒子把門一摔,就離家出走了。多么小的一件事情,十幾年的養育之恩吶,就這樣輕輕一摔都可以放棄?媽媽發動家里所有的親戚去找,都找不到這孩子。

晚上八九點了,小男孩一個人在街頭,走在江邊,他又冷又餓,流著眼淚,恨著自己的媽媽走到一個大排檔那里看著人家吃東西,眼淚汪汪地站在那里,酒店的老板端了一碗面條:"孩子啊,是不是跟家里吵架了?

是不是餓了?趕快把這個吃了,吃完就回家吧。"小男孩接過面條,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忽然撲通一下,給那老板跪下了:"老板啊,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啊,我要感謝你,你比我媽媽好多了…"老板聽過以后,說:"孩子啊,就憑你這句話,這碗面我都不該給你吃啊!我們倆素不相識,你連我姓什么叫什么都不知道,我就給了你一碗面條你能這樣子感謝我?你媽媽把你從小養到大,吃了那么多苦,你怎么不感謝母親啊?!"孩子恍然大悟地跑回家里,看到媽媽暈倒在床上…

正所謂"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萬里兒不愁"吶。學員們,不要以為這是發生在別人家的事,這個和父母吵架、離家出走、如今犯下錯誤的孩子就是你啊!

那滴答的響聲不是時間的腳步,那是你父母的眼淚砸在地上的聲音,那是你父母的心在滴血的聲音啊。現在,請有父母在座的學員用你的手拉著你身邊家長的手,不要不好意思…

學員們,聽我給你們算筆賬,在你還是個學生,每天背著書包上學的時候,有的每天能跟父母吃吃飯,有的住校只能周末回去一次,假如上過大學,你每年就只有兩次假期才能看到父母親,工作以后就只剩下春節了,而如今,如果不是父母來探望你,你一年都見不到他們!所以你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沒有多長了,好好珍惜今晚在這里,不要等到有一天父母離去的時候,你才恍然大悟,喊著爸爸媽媽對不起,那已經來不及了,他們為你幸苦,為你付出,就為了有一天你回來了,還能有個溫暖的家!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請到場的家長同志坐在那里不要動,在接下來的過程里無論發生什么,家長請不要笑,你的笑會傷害孩子的自尊,那是一種虛榮的笑容,不是發自你內心的…請所有身邊有家長的學員站起來,面朝你的家長。

學員們,站直了,雖然今天你們是囚子,但你仍然是個男人,聽我告訴你,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不孝順的孩子從來都沒有正面看過自己的父母親,所以請今天父母在座的學員們看一看你的父母親,父母沒到現場的學員,回憶一下你的父母親,看看他們頭上的白發,看看他們穿的衣服,看一看、想一想他們這些年為你操勞,看看你的媽媽。

一個曾經年輕美麗的母親啊,自從你來到這個世界之后,媽媽就放棄了她所有的愛好,媽媽沒有再去唱過歌,也沒有再去跳過舞,媽媽上班的路上想著你,下班的路上也想著你,小時候你生病去醫院,媽媽抱著你跟醫生都跪下了,長大了犯了罪,媽媽為了你給法官給警察跪下了,媽媽為了你,從來就沒要過面子,可你怎么做的?在最冷的冬天,媽媽頂風冒雪來看你,你都沒有說過一聲:媽,您幸苦了;

篇6

在頭腦中浮現。

從我還在母親肚子中的時候,

你們愛我的心,

無微不至。

你們為我做的,

難以言盡。

為了我,

你們放棄了自己的愛好。

為了我,

你們努力的工作。

為了我,

你們省吃儉用。

為了我,

你們睡的晚起得早。

你們的頭發上,

不知不覺得多了一絲白色,

我的心里默默地流淚。

你們微笑著,

給我愛喝的乳汁。

即使你已那么消瘦。

微笑著,

給我買我愛玩的玩具。

即使你是那么貧窮。

我雖享受著天倫,

但心中還是有些苦澀。

我雖不能回報父母的愛,

但也不會抹去它。

這深沉的愛、

篇7

國 宏

我的父母一輩子不懂什么叫“愛情指數”,卻已相濡以沫地走過了半個多世紀。

父母的姻緣是在戰場上締結的。那是在1952年春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時任偵察排長的父親與時任營部衛生員的母親在硝煙彌漫的戰壕中相識了。一次戰斗中,父親腰部受了傷,組織上派母親護送父親回國療傷。于是,這對戰場鴛鴦帶著一身硝煙和彈孔在北京舉行了簡樸的婚禮。戰爭結束后,父親和母親復員回到了農村老家,成了地道的農民。父母均是軍隊干部,留在大都市是件很容易的事,出身名門望族的母親不顧家里人的反對,毅然決然地跟父親來到了環境惡劣的農村。當時,老家的條件很差,父母住的是生產隊牲口棚改成的兩間土房,連個窗戶也沒有,冬冷夏悶,一年四季總是濕漉漉的。就是這樣的環境,母親也毫無怨言,每天和父親一起扛著鋤頭下地,晚上拖著一身疲憊回到土房中。

那時家家都在生產隊里掙工分,一年到頭拼死拼活也分不到幾個錢,而且這時大哥和大姐已經出生了,家里的生活非常困難。父親和母親就利用勞作的間隙,到甸子上去割草,曬干了賣錢,補貼家用。有一次,母親在割草時誤踩了馬蜂窩,鋪天蓋地的馬蜂把母親蜇得頭如麥斗,半個多月才消腫。后來,父親和母親又開始養雞、養鵝、編筐,貪黑起早地忙個不停,才使家中的生活狀況逐漸好起來。

在我的印象中,父母平時總是形影不離的,但卻極少聊天,好像倆人之間無話可說。父親從未給母親過過生日,以至于后來竟忘了母親生日的確切日子……父母從沒吵過架,這一點讓村人很是納悶:生活在油鹽醬醋中的現實世界里,哪有鍋勺不碰鍋沿的?可他倆就沒有過矛盾。當我們向二老問起這件事時,他們的回答競出奇地一致:“誰對聽誰的唄!”

父親愛吸煙,母親年年春天都在崗子上開墾出一小塊荒地,種上東北有名的關東煙;父親愛吃咸鴨蛋,母親就抽空養了幾只鴨子,把鴨蛋攢起來,腌好。母親喜歡花,父親就從崗子上刨來馬蘭、芍藥、月季、細粉蓮、季草等,栽在小園里。母親喜歡剪紙,父親無論到哪兒只要發現硬紙片什么的,就帶回家交給母親……每每聽二老講起這些軼事時,我們都會驚喜地喊:“爸、媽,這就是愛情啊!”二老睜大眼睛,直愣愣地看著我們:“啥愛情啊,我們哪懂什么愛情啊,就是他喜好這口兒,就給他弄唄!”

進入晚年后,二老便不再種田了。閑暇時,二老就在鄉間的小路上、籬笆間、青紗帳中、柳蔭下,慢慢地走,他們略傾的身影被火紅的夕陽拉得很長,很長……

父親今年八十整,母親今年七十有九,如此高齡的他們,依然不懂啥叫愛情,依然不知道自己的婚姻中“愛情指數”是多少。

看證相親

劉 衛

前一陣,居委會主任龔大媽為了消除所在社區獨身老人晚年的孤寂,決定為他們牽線搭橋,使其“梅開二度”。我下社區摸情況,這樣的老人共有5位,其中退休工人郝大爺較為急迫,想找一位貼心知己。龔大媽要我極力辦成這樁好事,給其他老人作個示范。

通過網上公布資料和走訪,我們很快在附近幾個社區物色到3名條件相當的人選。

第一位“出鏡”的是羅嬸,人近五十,眉清目秀,渾身透著精明勁。郝大爺看了照片,馬上就相中了。可見面前,羅嬸要求他帶好各種證件。郝大爺迷惑不解,相親看證,這叫什么事?龔大媽勸道,帶就帶唄!您老的擇偶觀也要與時俱進。信息透明,以免以后“扯皮”。

那天,雙方約會的地點安排在居委會辦公室,彼此扯了幾句淡話,我們借故退出。羅嬸轉著彎切入主題。郝大爺光顧看人了,這才從包里掏出有關的原始證件。

勞模證、技術等級證羅嬸似乎沒多大興趣。仔細看完房產證,她羞答答地問:“老郝,這套兩居室你真的擁有全產權?”郝大爺拍著胸脯保證,假一罰百。羅嬸含蓄地說,她想馬上搬過來,兒子等著騰房結婚。成親后,這房子就是夫妻的共有財產,假如您中途變心,房子得平分。原來是相房救急啊!郝大爺氣壞了,憤然離開。會面不歡而散。

第二位是來自農村的胖嫂,更年輕,四十出頭,動作麻利。她丈夫前年外出打工不慎身亡,為撫養上高中的女兒,她在餐館幫工。胖嫂文化不高,相親這天,她還特地叫上弟弟。胖嫂說,只要他能出足女兒的學雜費和生活費,以后家務活全包了,保管把他伺候得舒舒服服的。

末了,胖嫂提出還要看郝大爺的健康證和最近的就診病歷。郝大爺神氣地說,自己身體棒,又注意鍛煉,除了感冒吃點藥外,就沒害過大病。這時,胖嫂卻不知怎地打住了話頭。事后她托龔大媽帶話:看大爺紅光滿面的樣子,起碼得活到90歲,她不想耗費“青春”“招呼”他幾十年。這是嫁媽養女,又急于得自己的財產啊!郝大爺對此很窩心。

等郝大爺的情緒稍穩,我們上門為他安排最后一次約會。莫名其妙地,那位似有修養的女士同樣提出,要看郝大爺各種有效證件。她稱現在假事盛行,把丑話說在頭里好。

篇8

有一個精神病人以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他每天都撐一把傘蹲在房間的墻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樣。

心理醫生想了一個辦法。有一天,心理醫生也撐了一把傘,蹲坐在病人的旁邊。病人很奇怪地問:你是誰呀?醫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病人點點頭,繼續做他的蘑菇。

過了一會兒,醫生站了起來,在房間里走來走去,病人就問他: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走來走去?

醫生回答說:蘑菇當然也可以走來走去啦!病人覺得有道理,就也站起來走走。

又過了一會兒,醫生拿出一個漢堡包開始吃,病人又問:咦,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吃東西?醫生理直氣壯地回答:蘑菇當然也可以吃東西呀!病人覺得很對,于是也開始吃東西。

幾個星期以后,這個精神病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雖然,他還覺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素材點撥】

一個人可以帶著過去的創傷繼續活著,只要他把悲傷放在心里的一個圈圈里,不要讓苦痛浸染了他的整個生命,他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快樂地生活。

當一個人悲傷得難以自持的時候,也許,他不需要太多的勸解和安慰、訓誡和指明,他需要的,只是能有一個人在他身邊蹲下來,陪他做一只蘑菇。

【適用主題】

方式與結果 策略 對癥下藥 理解 友情……

父愛與母愛的不同

母親對孩子說:“你是我身上的一塊肉。你別負了我,否則我跟你拼命!”

父親對孩子說:“你是我辛苦養大的孩子。你要是不聽我的話,我就把你踢出去!”

惑與苛,這就是母愛與父愛最大的差異。他們一個重“情”,一個重“法”。只是當重“情”的太“泥于情”,重“法”的又太“泥于法”的時候就產生了問題。“泥于情”的易“惑”,“泥于法”的易“苛”。

“惑”的表現會讓子女不能捉摸,搞不清媽媽的情緒。太溺愛子女的母親,把孩子看成私有財產,造成孩子不能獨立,或是把自己的情緒壓力放在子女身上,讓孩子喘不過氣來。

“苛”的表現則太無情。好像在軍隊里,一個命令一個動作,親子間甜蜜的感覺全失去了。甚至有些“嚴父”在子女的眼中,簡直有點可怕。他成了“執法者”,不再是“施恩者”。

其實我們每個人,不論在成長的過程中是否父母雙全,都應該同時學習這兩種愛的特質。

【素材點撥】

我們要有母愛的犧牲和父愛的責任,也要有母愛的“情”與父愛的“法”。我們更要知道,在人生中有許多情,如同對待母親的愛,需要小心維護;也有許多情,如同對待父親的愛,需要小心培養和贏得。

我們要把這兩種特質,很平衡地放在心中,才能造就“完整的人格”。

篇9

成長于經濟繁榮一代的80后在對待愛情方面與70后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他們對金錢并不太看重,反而追求內在之物。在影響愛情的各種因素中,性格、長相和學歷排在了前三位,70后所注重的家庭背景和經濟條件都被他們排在了后面。

即使是最看重的性格因素,也只占了不到50%,多元化的因素在80后的愛情中起著主導作用。過去,人們對80后的愛情有很多片面理解,覺得這代人更實際,比如“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其實,這種感情觀不是主流,羅曼蒂克的愛情并沒有遠去――

緣分中的愛情

平泳佳不英俊,卻有著洋洋得意的神態。他向我解釋說,他在整個高中時期都是這種神態。那時候他辦了一個網站,在學校里他有專門的辦公室,是上海不少報紙上爭相報道的最年輕的CEO,17歲,就是全校知名的人物。這種心態使得畢業照上的他也與眾不同,別人都是穿著整齊的校服,只有他穿著普通衣服,占據了校長旁邊的有利位置。

他的妻子許瑜潔,是他的高中同學,可是像妻子這種相貌平平的小女生,當時與他完全沒有交集。

兩人相識多年之后才發現,人生真是有緣分這回事。只有在一定階段,一定場合的相遇,才可能發展成愛情。他們就讀的幼兒園相隔不遠,她經常去他所在的幼兒園玩耍;他們的父母在同一單位工作過,彼此是熟人;他們兩家的房子相隔不遠,兩人每天走相同的道路;他們的單位也相隔不遠,甚至兩人天天坐同一班公交車上下班……

這是一個典型的幾米漫畫中《向左走向右走》的故事,兩個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年輕人近在咫尺,彼此卻直到陷入突如其來的地震中時,才終于有機會在一起。平泳佳說他和妻子都有這種感覺,是緣分讓他們走到了一起,所以他們的心愿就是,一定在有生之年拍一部故事片,把他們的愛情故事好好地演繹一遍。

“為什么我們以前就一直沒有遇見?”兩人一起發問。和許瑜潔聊天,平泳佳說自己有兩種感受:一是彼此之間的相通,比如他說到某個高中老師,許瑜潔能立刻接上;而另外一種感覺,則是害怕。“是上天讓我們在一起的吧?”平泳佳說自己談過多次戀愛,可是從來沒有這種天注定的感覺。兩人生日只差5天,這點也讓他們興奮不已。也許外人看來這不過是湊巧,可是他倆卻認為這是上天注定的緣分。

平泳佳掏出一個模型,一個玻璃盒中罩著的,是一輛上海街頭常見的公交車小翻模,與眾不同的是,這輛公交車模型上貼著兩人的結婚照片,還有種種愛的誓言。原來這是結婚那天他們所租用的986路公交車的微縮版,所貼的結婚照片,則是他們打印出來的。“打印了兩套,大的貼在真公交車上,小的貼在模型上。”他們覺得,他倆一定是那天上海最拉風的新郎和新娘,車身上貼著他倆的巨照,所有的朋友都坐在公交車上和他們一起行進在這輛車常走的路線上,路邊行人都好奇地看著這輛奇怪的花車。

因此,與一般人比,平泳佳和許瑜潔更享受他們的愛情。“命運把我們拴在了一起。”平泳佳說,他把和妻子在一起的每一天過得格外認真,不太會爭吵。

兩人出門去玩總帶上三角架,這樣就能記錄下生活中所有細節,包括買結婚戒指時營業員的名稱和享受某頓大餐時廚師的名字,然后每天回家整理這些材料,到年底做一本精致的書,每年出一本。這個“和你在一起”系列已經出到第三本,讀者是自己的妻子。這三本書,每張照片都經過精心修飾,一本有幾百個頁碼。只有享受愛情的人,才會不分晝夜地在那里忙著這些瑣事吧。除了出書,兩人還在朋友幫助下拍攝了一部4分半鐘的MV,是《向左走向右走》的翻版,表現兩個人一直素不相識,突然認識后的幸福感。

世俗事務似乎在平泳佳的愛情故事中沒有出現:比如房子,比如雙方家長的態度,比如結婚的費用。平泳佳說,因為雙方住在一個小區,父母又認識,家庭經濟狀況相差無幾,典型的門當戶對,父母非常愿意雙方的結合。他和許瑜潔都有父母買給他們的房子,他們也就住了,這也是他們這代人很普遍的狀況。

流浪中的愛情

其實,80后在對待家庭問題上有時會呈現出兩個極端,一個是與家庭聯系極其緊密;一個則是和家庭相當疏遠。劉一青就是后者。

這家隱藏于上海街巷的小酒吧是劉一青經常喝酒的地方,她和老公菲力克斯也相識于酒吧。在這個城市各個隱秘的角落喝酒,是她的愛好。作為自由攝影師,這些年,劉一青一直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她的婚姻也一反常態:丈夫是德國人,典型的“浪子”類型,每隔兩年就換一個國家生活,即使是在上海兩人也是租房住。丈夫現在已經去了愛爾蘭,他所擁有的物品都裝在一個箱子里。在傳統的父母看來,這太不穩定了,不會是持久的婚姻。“由于我從上大學開始就向父母灌輸我要過獨立生活的想法,這么多年下來,他們已經能接受我的一切決定了。”

劉一青說,大學畢業后,她就不斷打破父母希望自己循規蹈矩的意愿。她的工作都是以自己的興趣為準,有錢的時候,她就迅速放棄工作,拍自己喜歡的、那些不可能在雜志上發表的、也沒有什么商業用途的照片;沒錢了,她會再次找個工作隨便做一段時間。她喜歡和一大群朋友一起玩,長期以來,也有適合她的男孩出現,可是,劉一青說,她很“寒”兩個人在一起的狀態,只要是只有兩個人,她就很尷尬,沒話可說。哪怕要試著交往,她也會叫上一堆人在一起。事實上,這也是80后愛情的一個特征。

菲力克斯,16歲就開始獨立生活,他比劉一青小幾歲,不過對人世的態度要比她堅硬多了。“我最佩服他的地方,是他所有的物品都在一個箱子里,兩件襯衫,一條褲子,一件羽絨服,包括電腦和幾個小物件。”劉一青說自己第一次看見菲力克斯的箱子,就被感動了,“人需要的東西實際上并不多”。

在來上海前,菲力克斯在東南亞一帶流浪,做DJ,也做軟件工程師,那段時間來上海也僅僅是為了休息。因為身體不舒服,他不愿意一個人待在房間里,就選擇在酒吧喝酒。劉一青說她那天見到菲力克斯的第一眼,就被他身上那種哀傷氣質吸引了。

在認識了劉一青后,菲力克斯就到上海工作了。他依舊做軟件設計,劉一青注意到,雖然隨身物品甚為簡單,但是菲力克斯并非不重視生活。他對飲食特別在意,所有吃的東西都從越南的有機農莊快遞到上海,包括新鮮肉和蔬菜。這種對生活細節的重視,也讓劉一青迷戀,她發現了與自己的生活截然不同的另一種生活。

劉一青說她喜歡這種流浪的感覺,她不久后也隨他去了愛爾蘭。“他教我如何放下外物,你看他是DJ,在上海的時候,唱片和DVD堆得滿屋子都是。可是一旦離開,這些東西全部送給朋友,一點兒也不留戀,這種隨時隨地能夠離開自己附屬物的態度,很讓我迷戀。”

很多人把劉一青的這種選擇視為不成熟。而事實上,整個世界的青春期都在延長,現在45歲的人都被視為青年,中國的80后和西方青年的選擇越來越同質化,他們都不太看重金錢,而是更看重愛情和家庭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遙遠中的愛情

和愛人一起浪跡天涯,也許在很多人看來不切實際。不過,更不切實際的愛情不是一起流浪,而是距離遙遠地相愛。

藺瑤在一家證券公司工作,這兩年一直保持著業績領先的位置。她此前是一名圖書編輯,由于母親要退休了,為了保證客戶資源不流失,她被母親要求進入這個新行業。不過,藺瑤一點也不排斥自己的新工作,她覺得做證券可以迅速地掌握大量社會知識,而且收入要比圖書編輯豐厚,在這一點上,她很現實。

她和老公譚光磊認識于做圖書編輯時。當時很多國外小說的版權在臺灣出版商手中,在臺北工作的譚光磊開始與大陸出版商聯系,各種版權。沒有見到藺瑤之前,他一直以為藺瑤是個厲害的老大姐,因為臺北出版業論資排輩很嚴重,只有具備一定資歷者才能像藺瑤那樣獨立處理版權,而且她砍價厲害,談吐也很成熟。“我們約著在北京書展的時候見面,彼此只是出于工作上的客套,完全沒有那個心思。”

藺瑤說,當時她25歲,處于戀愛的年齡,與譚光磊初次見面的時候雖然什么都沒有說破,可是譚光磊那種想親近的感覺她卻能感受到。“其實我也對他有好感,我們屬于一見鐘情式。”

回到上海后,譚光磊第一次在QQ上向她表白的時候,她說自己傻了。“我嚇得趕緊關了QQ,不和他說話了,因為確實離得遠,不太可能。”可是回想兩人認識的場景,她卻覺得很美好。于是她開始了默默觀察,每天晚上兩人繼續在網絡上聊工作,越來越覺得他是個有事業心的男人。平時還是該干什么就干什么,砍價還是砍得很兇,兩人都裝事情沒有發生過。第二次在北京書展見面,話還是沒說破,晚上回到酒店后,藺瑤終于給譚光磊發了短消息,表示兩人可以交往。正好那天譚光磊的手機壞了,半天沒反應,弄得她心里忐忑不安。

說是沖動也罷,相戀也罷,兩個人正式確立了關系,兩人相遇永遠在各地的書展上,面對的永遠是一次次的分開。藺瑤還記得他們第三次見面是在法蘭克福書展,白天兩人在各自的攤位上忙碌,晚上終于能找個小酒店一起吃飯了。他訂好了座位,出來迎接她,用手摸摸她的頭,這是他們倆第一次有了戀人式的接觸。“可還是不知道說什么,也許就是因為相處太少的緣故,平時在網絡上談的也都是工作。”

一直到結婚,他們兩人都是在世界各地的書展見面,美國、墨西哥、中國,每年相處的時間不超過兩個月,似乎這種局面婚后也難以改變。不過兩人都不覺得有什么關系,藺瑤反倒覺得自己的生活有“大格局”,別人的約會都在咖啡館或電影院,他倆的約會反倒是在世界各地的機場,他們稱之為“世界型約會”。比如去墨西哥書展,他們約會在東京機場;去以色列書展,他們則約會在泰國機場一起出發。

婚后,生活并沒有多大改變,兩個人仍然是一個在臺北,一個在上海,只是相聚時間更多一些。藺瑤覺得這樣的好處是,兩人都更加尊重和珍惜對方的感情。與劉一青一樣,他們充分信任對方,不因為不在一起就把對方監督得很緊。“我們倆常常回味在一起的每一句話,只要想在一起,老天也會讓開一條路的。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這段感情呢?”

網絡正成為80后一個典型的戀愛渠道,這也是他們與70后不同的地方。很多80后是不見面先戀愛的,甚至有些人開始僅僅是游戲搭檔,最終也能成為戀人,這在70后看來很難想象――相比起70后那些常規的戀愛和結婚,藺瑤的感覺是:這種蠻特別的愛情,味道更好。

編后

你相信這個世界還有真愛嗎?

對于這樣的問題,我的回答是,一定有。要相信愛,要勇敢愛。

人的一生,也許就是一個在世界上尋覓真愛的過程――我們無非是想找一個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攜手共建一個家,共同經歷風雨,共享雨后彩虹。不管是70后、80后還是90后,我們想象中的那個家都是這個樣子的:房子無需太大,有個小臥室,有個小廚房,自己可以烹飪。最好還有個小書房,因為這里可以制造回憶,可以制造快樂,閑下來的時候我們一起讀讀寫寫。這樣一個干凈的家,溫馨的家,舒適的家,就很唯美了。

所以,請你以心為方向,循著愛的痕跡,去建造一個心靈港灣,讓自己的靈魂得以靠岸停泊與棲息。

篇10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常可見到一些孩子不缺乏營養但身高總比同齡人顯得矮小、生長發育情況似乎也比別人晚半拍的現象。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和醫生首先考慮的是生理或遺傳上的原因,但新的醫學研究發現,得不到父母足夠的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醫學上稱為“心理性矮小癥”。

“心理性矮小癥”是指孩子缺乏父母的,因親情隔閡,在成長過程中精神上受到壓抑,致使孩子生長發育產生了障礙而出現的矮小癥。孩子缺乏為什么長不高呢?這是因為當孩子長期生活在精神壓抑、無人關心或經常挨打受罵、歧視冷漠的家庭環境中時,壓抑的情緒就會導致體內某些激素分泌不足。因此,如果孩子長期缺乏,或者有精神上的壓力和心靈的創傷,都可導致神經、體液、內分泌等功能紊亂,致使生長激素、甲狀腺素等有助于長高的激素分泌量大大減少,從而引起孩子的生長發育障礙,出現營養充足卻個子矮小的現象。

既然愛有如此的魔力,能使人體得以長高,那么,對于有心理陰影的孩子,父母除了在飲食上細心照料孩子之外,還要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和諧幸福的家庭才能讓孩子擁有一個寬松良好的成長氛圍。平時應盡可能多地給孩子以和感情交流的機會。無論工作多么勞累,每天或每個周末都盡量留一些時間和孩子一起講故事,做親子游戲,或外出游玩,以增進親子交融;有條件請保姆的,父母也不能做個甩手人,每天應至少陪伴孩子兩小時左右,不能因工作或生活的忙碌而冷落了孩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的氣氛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夫妻恩愛、和睦溫馨的家庭中,孩子過著無憂無慮、井然有序的生活,倍感溫暖和幸福。父母的關懷,周到的照顧,無疑有益于孩子的身心發育和成長。

幼兒“心理性矮小癥”疾病的出現,與現在特殊的社會環境――離婚率高及大量父母外出打工有著密切的關系。有近四成的孩子最怕父母吵架和離婚。試想,夫妻感情不和,經常吵嘴打架,甚至鬧離婚,家庭氣氛緊張,父母哪里還有心思顧及孩子?更有甚者,把孩子當成“出氣筒”或者再婚的包袱加以虐待。生長在這種家庭的孩子感情上很痛苦,精神上很壓抑,天真活潑的天性被扼殺,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影響。離異后的父母應以積極的態度表達對孩子的,創造條件讓孩子多接觸同齡兒童,幫助他交朋友,鼓勵孩子多參與集體活動。

而對于本文中父母與孩子長期分離的,可以通過電話、視頻、寫信(可讓代養人用孩子能聽懂的話復述給孩子聽)等“有聲有色”的方式間接進行親子溝通,緩解孩子遠離父母的親情孤獨感。在自己的假期或孩子的寒暑假,盡可能創造與孩子歡聚一堂的機會,給予其足夠的關愛,同時請代養人多給其言語和動作上的關懷。

當孩子進入托兒所時,應及時與保育員或老師多溝通,給性格明顯退縮、生長較慢的孩子多一份關愛。因為從生理上說,只要能給孩子足夠的父母般的愛和溫暖,即使是模擬親人的和家庭的溫暖,也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