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學專業培養方案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8: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建筑學專業培養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確立以“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為主導的建筑學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依據針對要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基本定位,中原工學院就優化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依據做了多方面的探究,主要可歸納為“國外相關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發”、“國內建筑學院校經驗的推廣”和“主要用人單位的意見和建議”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國外相關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發
我國在“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方面,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但可以借鑒國外一些比較好的既有經驗。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國的培養方法:德國“應用技術型”大學一般學制三年,學生畢業時既能獲得學士學位證書,又可獲得專業技能證書。德國的這類學校通常規模不大,開設的專業也不多,但各有特色。這類學校的學生既有從普通中學錄取的,也有從中職學校錄取的,有工作經驗的人也同樣享有入學資格。這類大學有將近一半的教師都是“雙師型”的,學校在招聘教師時,除了有學歷、學位方面的規定外,還要求教師具有某項專業技能的資格證書。他們的教師除了在校教書外,同時還是各大企業的高級工程師。這些來自企業最前線的教師們能夠把工作實踐中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問題帶入到學校的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二)國內建筑學院校經驗的推廣國內一些院校的建筑學專業正在積極向“應用技術型”方向轉變,并取得了成果。
1.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高校主動融入區域產業發展向“應用技術型”方向轉型,關鍵是讓學生學到真才實學,畢業后能有更好的工作。建筑學專業的相關學校也可以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動融入區域產業發展的思路來實現學生更好地就業。這方面的代表是河南省駐馬店市的黃淮學院,黃淮學院在辦學過程中積極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主動融入駐馬店市的區域產業發展,其建筑學專業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學生的畢業論文多數為設計作品。此外,學校還為學生搭建了實習實訓、協同創新、社會服務、創新創意創業教育等4個平臺,全方位、立體式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學校在學生的應用技術型能力培養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探索的經驗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充分肯定。
2.注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訓練
拓寬學生的就業面建筑學專業的畢業生,大多從事與建筑設計行業相關的工作。近年來,由于許多院校競相開設建筑學專業,再加上我國的建設市場逐漸平穩,建筑學專業的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因此,盡可能地拓寬就業面也是優化建筑學人才培養方案應該考慮的問題。根據一些院校的經驗,學校在培養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基礎上,可以加強學生模型制作及計算機軟件應用能力方面的培養,從而使一部分學生畢業后可以去模型制作公司工作,也可以到專業公司從事方案草圖、建筑效果圖與漫游動畫制作的工作,通過對建筑學相關領域實踐項目的培養,促進畢業生就業面的多元化。
3.專業教育應與執業注冊建筑師制度相結合
我國從1995年開始實行注冊建筑師考試制度,也就是說,建筑設計從業人員必須取得執業資格證,注冊建筑師考試的相關要求也為建筑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優化建筑學人才培養方案時,應注重學生在校期間獲得注冊建筑師的基本訓練,教學內容與注冊建筑師的教育科目、內容對接,增加各工種的專業知識,注重技能與實踐應用的結合,為學生畢業后參加工作和參加注冊建筑師考試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以“設計院”為代表的用人單位的意見和建議
建筑學專業的畢業生主要進入建筑設計院和事務所等設計單位工作。一般的設計工作,通常包括建筑方案設計和建筑施工圖設計,在如今高度商業化的設計行業,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大多都有明確的人員分工。而傳統的建筑學人才培養方案,往往側重于學生方案設計能力的培養,忽視和削弱施工圖及相關設計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時,可以適當加強學生施工圖設計能力的培養,盡可能拓寬知識面,這是對設計單位專業人士的首要建議。其次,當前的設計工作中計算機已經成為建筑師非常重要的工具,建筑設計院或者事務所已經不再有“描圖員”這一崗位,建筑師們也很少再用丁字尺和三角板繪圖設計了。未來計算機技術在建筑領域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和深入,隨著新的建筑概念和設計方式的產生及轉化,建筑業從業人員需要學習更多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因此,在建筑學教育領域,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在培養手繪基本功的同時,加強學生計算機能力的培養是對建筑學專業的基本要求。
二、合理設計,構建以“應用技術型”人才為主導的建筑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措施
(一)優化“建筑設計”課程的編排計劃
建筑學是一門古老而傳統的學科,長期以來,建筑設計課程形成了一整套的教學手段和教學體系。但針對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特點,學校應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注重學生特長的培養,加強學生應試能力(參加注冊建筑師考試)和快速設計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課程的內容應由淺入深、由易而難,循序漸進,其他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應緊緊圍繞建筑設計主干課的知識點展開教學,形成不同的課程系列。
(二)加大實踐課程的教學力度
建立創新的培養方案體系建筑學“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側重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建筑師執業訓練真正地落到實處。建立創新的培養方案體系,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縮短學校學習與實際工作之間的距離,可以在不降低要求的前提下,適當壓縮理論課的學時數,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并以此為依據來合理、有效、適當地分配基礎課與專業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在具體的編排中,可以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穿行,從而體現理論課中有實踐應用,實踐課中有理論指導,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三)拓寬知識面
增加新領域技能的培養針對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特點,學校應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增加學生施工圖設計能力的培養,以適應設計院工作的需求,此外,還應與其他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結合起來,真正學以致用,融會貫通。
三、結語
篇2
建筑學專業畢業設計環節是考核學生專業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環節。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建筑設計的能力,加強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的協調,進一步強化建筑師基本素質的綜合訓練,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目前,高校建筑學專業畢業設計環節通常存在以下問題:學生在完成畢業設計的同時,客觀上還面臨著考研、擇業等多項任務,這有可能占用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特別是畢業設計前期調研及構思方案的時間。另一方面,由于學生處在大學畢業前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個別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態度散漫,效率較低。這兩方面導致的結果是:調研深度不夠,方案構思難以進行;中期方案難以深化,甚至方案嚴重不合理,以至重新構思;建筑作品細節推敲不足,作品單調,缺乏個性和特點。針對上述問題,本課題組選取2010~2013屆年度建筑學專業本科畢業設計部分學生作為教改對象,連續4年嘗試畢業設計過程控制和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以期提升建筑學本科畢業設計質量。
2.過程控制與質量評價體系的確定與實施
2.1過程控制方案過程控制方案的主要特點是強調畢業設計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的訓練和深度要求,將畢業設計總過程劃分為:調研階段、方案構思階段(一草)、方案深化階段(二草)、方案完善階段(三草)、正圖階段、設計文本階段等。每個階段給出具體時間節點,給出明確的成果完成及交付日期,明確給出各階段成果的質量標準與分值。
2.2質量控制與評價
2.2.1畢業設計成績組成我校建筑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成績組成是:平時成績占30%(導師給出),中期考核成績占30%(由全體導師給出的成績平均),終期答辯成績占40%(由答辯小組教師給出的成績平均)。
2.2.2平時成績構成為了保證各個環節的設計質量,必須強調每個環節的比重。給出的是平時成績構成表,其中明確給出了各環節滿分分值和相應要求。有了明確的環節分值,學生對各個環節都予以充分的重視,特別是會對前期的調研、方案構思,投入了應有的精力和熱情,而調研和方案構思的有效實踐與強化訓練,又為其就業面試、考研復試提供了有效的專業能力支撐。
3.考核結果
通過階段培養訓練,2010~2013年度建筑學專業本科畢業設計教改實踐小組的畢業設計學生,均較好地完成了畢業設計成果,未出現不及格階段成績。各方面綜合素質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在方案構思創作能力、實地調研及資料分析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步。2012屆畢業設計教改實踐小組有1名同學獲得校優秀畢業設計二等獎(建筑學專業唯一最高獎),有3名同學獲得學院優秀畢業設計;2013屆畢業設計教改實踐小組有1名同學獲得校優秀畢業設計一等獎(建筑學專業唯一最高獎)。
4.結束語
篇3
自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設建筑學專業的學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獨立學院建筑專業畢業生與研究生、高職生不同,不僅需獲得就業競爭力,更渴望在未來的職場中可持續發展。而嘉庚學院建筑學專業作為獨立學院開辦于2009年,其第二輪(2015-2020)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核心基礎是由此而有針對性地開展的一系列、全方位相關調研工作。依托這一堅實的基礎,在國內建筑學科技發展與行業運營新形勢背景下,總結出科學的并契合我校辦學特色的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二、高校調研及比較分析
(一)基于不同平臺的培養目標的對比分析
針對本次調研選取的3所院校,對其培養目標進行梳理,可以發現基于各自平臺的不同,各院校的培養目標也各具特點。
1.研究型大學:基于“卓越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目標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學專業開展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圍繞“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造性”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理論聯系實際的優秀工程教育傳統基礎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建筑學人才和“卓越建筑師”。強化“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的人才培養特色;致力于培養“研究型、管理型、創新型、國際型”的卓越工程人才,實施以能力提升為核心的培養體系和課程改革,加強與國外一流大學和國內外知名企業聯合培養卓越工程技術人才,重點提高工科學生的國際視野、團隊溝通與協作能力、創新與工程實踐能力。實現“適合學生成長、切合清華實際、符合國家戰略、匯合全球發展”,持續保持工科人才培養優勢的總體目標。
2.應用型大學:基于“實踐能力導向型”的培養目標
福建工程學院建筑與規劃系是在原福建建筑高等專科學校城鄉建設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福建工程學院建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特色鮮明,特別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其人才培養服務定位為面向海峽西岸經濟區,服務于福建省經濟建設。培養層次定位為本科層次建筑學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基礎較扎實、具有良好的建筑師理論素養、建筑學專業技能強的本科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3.獨立學院:基于“市場需求”的培養目標
天津大學旗下的仁愛建筑是一所獨立學院。仁愛學院的建筑學專業將“執行建筑師”作為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所謂“執行建筑師”是指具有高度專業執行力的建筑師,能夠把主創建筑師的想法深化,形成擴初方案,并有能力在工程實施作業上扎實地與各工種專業協調、磨合。執行建筑師是項目實現過程中真正的中堅力量。[1]天津大學仁愛學院的培養計劃主攻目標比較明確:夯實基本功,全面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做到因材施教、因需定位,所以培養出一批務實的執行建筑師。
(二)基于不同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與特色對比分析
1.部分院校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簡介
清華大學建筑學專業實行本碩連讀,并在大五起開始實行分流,一部分學生讀滿五年制本科畢業,另一部分學生從大四直接升入研一。為此,清華構建了“三個平臺”形成相對應的理論、設計和實踐三大課程體系,即以本科一至二年級為基礎平臺,本科三至四年級為專業平臺,碩士研究生為綜合平臺。通過平臺—板塊—課程三級體系,和設計課、實踐課、理論課、討論課等四類課程構建完整的培養模式。華僑大學建筑學專業將全部課程依據培養目標的規格要求劃分四大課程模塊(由必修課與選修課組成):人文修養社會科學課程模塊、工程技術技能課程模塊、建筑設計課程模塊、建筑管理課程模塊。由此四大課程模塊優化課程結構,構建符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
2.被調研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分析
本次調研的幾所院校課程體系設置均打破了傳統的圍繞建筑設計主干課程設置必修為主、專業選修課為輔的模式,以及“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老三段”知識體系。課程體系結構采用了“嵌入式”方法,將專業課程設置圍繞設計課展開,建筑原理、建筑技術課緊密結合設計課內容與進度,測繪、工地實習等實踐教學利用集中設計周進行。
(三)各具特色的建筑設計主干課
本次調研中清華大學建筑學專業采用開放式建筑設計教學,以“設計專題”為建筑設計教學組織模式,教師以各自的科研成果為基礎確定設計課程題目,學生按興趣自由選擇專題及教師,教學過程以調研、討論、評圖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原創思考,從而形成教有所長、學有所求、師生互動的建筑設計教學局面。[2]同時聘請建筑業界優秀建筑師作為“校聘設計導師”參與教學,以“建筑大師工作營”使建筑教育越來越走向真正職業化教育。華僑大學以地域為依托,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教育。這些改革措施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對學生進一步開闊創作視野,更好地服務社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培養模式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建筑學專業的培養模式基本承襲于廈門大學建筑學專業的傳統培養計劃和教學模式,然而由于生源、規模和培養目標的不同,嘉庚建筑學專業應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相應的改革和新的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
篇4
關鍵詞:創新思維,建筑學,造型設計,課程改革
引言
建筑可以理解為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體,而建筑學教育應是將理論與實際聯合在一起,為改善人居環境做出貢獻。建筑學專業旨在培養具有建筑項目策劃、方案設計、圖紙繪制等綜合能力的專門人才,設計師應該在具備成熟的表達能力、審美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基礎上,更應具備創新思維與素養。造型設計課程是建筑學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需要在創新思維模式下強化空間思維能力。造型設計課主要是通過發散思維與創新來拓展學生的設計思路,旨在培養學生由邏輯思維向擴展思維轉變,提升自身感官對自然形態的認知水平。
1建筑學造型設計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對國內高校建筑學專業教學計劃中各類專業課程的研究發現,一般對于課程的理論結合實踐都比較重視,學生可以參與較多的實踐課程,這增強了建筑學與社會需求對接,增強了畢業生的職業優勢。但在其他課程安排的過程中,發現對學生進行的空間思維訓練相對不足。雖然有的課程與空間思維有所聯系,但具有針對性的課程少,當然這與國內建筑學教育的整體環境相關。造型設計涉及范圍寬泛,強調將色彩構成、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空間構成等內容集成在一起的綜合運用,然后匯集在設計方案中進行表達。目前,專門指向建筑學專業造型設計課程的相關研究基礎較為薄弱,特別是未能充分凸顯創新思維模式的構建和融會。總體來看,國內研究成果多強調造型設計中三大構成的聯系、注重設計模型中材料的使用以及具體案例的點評,如何從源頭上加強對創新思維的培養還未成體系,完整的理論更為匱乏。目前,傳統的造型設計課程重視對理論的講解、技能的訓練,而忽視與建筑設計形態的結合、忽視創新型思維的培養。由于思維的固化和狹窄,學生作品單調乏味模仿氣息重,缺乏創造力。學生在設計作品時,常常為了最終呈現造型設計效果而放棄在建筑空間上的思考。如何在造型設計課程中將同學們的創新思維激發到最大化,更大程度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學生具備個性化設計的潛質,這是需要研究和改進的重點。
2建筑學專業的空間思維要求
目前的建筑學專業教學模式大多以造型能力訓練為主,少量創意思維訓練為輔,訓練學生對空間、透視、形體、結構、景物配置和色彩圖像的描畫能力。不過這樣的教學只給實際的建筑設計提供了比例關系、結構關系和立面關系等表達技能。這樣的教學模式盡管在初期符合我國對于建筑學專業人才的需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大眾審美能力的提升,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創新思維所占的比重,其中建筑空間思維能力是造型設計課程教學方案改革中的重點。建筑學專業的綜合性強,同時涉及到人文藝術和工程技術。建筑空間思維會提升整個建筑的內在質感,建筑外觀也會逐漸褪去那些奇怪造型,進而轉變為實實在在的對于建筑的理解。經過對高校建筑學專業教學計劃的解析,目前的學生培養過程中還存在著需要加強的部分,特別是對學生在建筑空間思維上的訓練仍然不夠,需要在造型設計課程改革中有針對性的加以完善。目前的課程教學模式導致部分學生對于建筑學的造型設計認知存在一定偏差,難以對建筑設計進行真正地創新。在現有的建筑學專業教育模式下,更偏重于藝術與人文的設計,對于理性和空間的要求有所缺失,從而導致建筑學的培養計劃未將空間思維的培養重視起來。而空間思維培養的質量直接決定了建筑水準,一個建筑的內部空間是否整體協調、比例恰當、尺度合適,這決定了建筑自身是否合格達標。當一個建筑滿足了自身的內部空間的統一整體后,還要看這個建筑與外部環境的關系是否協調,一個優秀的建筑,不論內外空間都需要協調統一。因此,建筑空間思維對建筑學專業非常重要,需要在造型設計教學中得到進一步強化。
篇5
結合《房屋建筑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從理論教學與課程實踐兩個階段,探討了通過該課程培養學生建筑設計能力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出行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
房屋建筑學,理論教學,課程設計,教學目標
《房屋建筑學》是一門面對建筑院校非建筑學專業學生開設的課程,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對該門課程的學習,掌握小型建筑的設計原理和方法,掌握建筑各組成部分的構造原理和方法,同時應使學生建構起自己專業知識體系中對于一般民用建筑的設計能力以及建筑構造的設計能力。對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價、給排水等專業的學生來說,對建筑構造及設計原理知識的構建有先行課程如《建筑制圖》《工程測量》《建筑材料》等課程做支撐,又有后續課程《建筑結構》《建筑施工技術》等做完善。在《房屋建筑學課程》中,學生對小型民用建筑的設計能力及建筑構造設計能力一是通過教師的理論教學,二是通過學生的實踐課程包括課程參觀、構造設計和民用建筑課程設計來構建的。
1理論教學階段
理論教學是《房屋建筑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時,以教師為主,強調教師的主導及學生的學習作用。學生由于沒有工程實踐經驗,缺乏工程技術知識,又是初次接觸《房屋建筑學》課程,其內容繁多且各章節內容看似沒有多少聯系,學生在初期學習《房屋建筑學》課程時不容易找到學習方法,教師需要通過以下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入本課程的常規學習中。
1.1在教學初期,引導學生通過預習進入學習狀態
課堂教學教師主導的授課容易養成學生的惰性學習習慣,不會主動去探求新的知識點。因此,老師應引導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比如在進入課堂教學前要求學生先預習下次課程要講的知識點,重點提示學生在預習時應該思索的問題,在下次課開始時作為要點對學生進行提問。這樣可以使學生能提前預習,有的放矢的進行每一章節的學習而不是出于盲目被動接收知識的狀態。
1.2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能激發起學生探求知識的主動性,學生總是被動的接收知識,容易養成思維的惰性。在教學中應注意采取啟發式的教學,同時注重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在內容講述時應深入淺出,采取重點難點內容深入細致講解,容易內容提示一下。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態,根據課堂情況調整自己的授課方法,時而設疑,時而提問,讓學生的注意力始終保持在課堂上,以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此外,還可以開展課堂專題討論,培養學生針對某一專題去查閱資料,經過認真思考、分析,提出獨特見解,在培養自學能力的同時,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集思廣益、各抒己見,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1.3調整教學內容,篩選優質知識傳遞給學生
對于初學本課程的學生來說,他們對所接收的知識并沒有辨別能力,學生所吸收營養成分的好壞基本決定于教師所傳授的內容。教師在傳授知識時應首先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選擇和完善自己的授課內容。因為教材的滯后性,教材上有些建筑構造做法與材料會與現在所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藝不符合,有些甚至已經是淘汰的材料和做法,因此,教師在進行授課時應摒棄這部分內容,代之以現在的材料和構造做法傳授給學生。
2課程實踐階段
2.1教學參觀
課堂教學只能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而房屋建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理論學習的同時,應組織學生進入建筑施工現場,通過實地參觀,讓學生先對建筑的構造組成和構造做法有個感性的認識,并了解建筑施工的過程,以及它與建筑設計及建筑構造的關系,掌握建筑構件的構造做法,對該課程的學習奠定感性的認識基礎。參觀學習后,要求每個學生寫出實習報告,讓學生自己分析、總結實習的收獲,這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2.2構造設計
構造設計是學生經過理論學習進入建筑構件構造設計的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考察學生在經過了理論學習階段以后,是否具備了對各建筑構件的構造設計能力。根據需要,在課程中設計了四次構造設計任務,分別是基礎、墻體、樓梯、屋頂構造設計。構造設計對應于相應的課程內容講授完成之后。學生除了需要具備理論知識外,還需要具備查找圖集及其他資料并根據設計任務進行構造設計的綜合能力。通過構造設計,學生能初步掌握各構造部位所使用的材料及其構造做法,這樣能讓學生初步具備一定的構造設計能力。
2.3課程設計
《房屋建筑學》的課程設計是一項綜合設計任務,要求學生對某一小型建筑從方案設計開始,直至完成施工圖設計。對這一設計任務的實施,要求教師在《房屋建筑學》課程的建筑設計原理階段教學內容講授完成以后就把課程設計任務書布置給學生,整個設計過程應貫穿于《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的始終。此時,因為學生還不具備后續的建筑構造知識,所以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進度安排整個課程設計的推進過程。比如,在進行建筑設計原理講述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去查一些相應的建筑設計資料,針對設計題目,找一些相關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與研究,指導學生能夠運用設計原理和方法做出方案設計。教師根據學生的方案進行指導,對學生所做出的明顯違背設計原理的部分給予指正,比如學生在進行住宅設計時,會不考慮主臥室、客廳需要好的朝向的設計原則,而將其放在北向。或者把廚房、臥室設計成黑房間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及時指正,以便讓學生及時更改,使設計方案盡量少些問題。經過方案的一草、二草設計以后,學生的方案能夠盡量完善,這時整個《房屋建筑學》課程的教學也會進入尾聲,課程設計也同時進入尾聲。學生通過之前的構造原理與構造設計學習,已經具有了構造設計的能力,此時作為課程設計的尾聲,學生可將小型民用建筑的節點構造補充進課程設計中,就能完成整個課程設計。課程設計對學生建筑設計能力和構造設計能力的構建提供了一個完整的過程,通過這一設計階段,學生基本能掌握整個建筑施工圖設計的完整步驟。通過以上《房屋建筑學》課程三個階段的教學與構造設計實踐、課程設計實踐,學生能初步有效地建構起自己對于中小型民用建筑的設計與構造設計的能力。
作者:張艷萍 陸志炳 李顯秋 王燕波 單位:云南農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王作文.房屋建筑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2]薛藝.《房屋建筑學》教學改革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49):21-23.
[3]付蓓.《房屋建筑學》課程“體驗式”教學改革初探[J].安徽建筑,2015(4):92-93.
篇6
關鍵詞:建筑學教育;建筑設計;課程體系;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TU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4)06-0089-03
1 困惑與問題
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建筑教育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轉變和改革,指導二十一世紀建筑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文獻《北京》提出:“建筑教育要重視創造性地擴大的視野,建立開放的知識體系――道德教育、智能教育、通才教育、管理教育等,蔚為體系。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研究能力、表達能力,與組織管理能力,隨時能吸取新思想,運用新的科學成就,發展、整合專業思想,創造新事物”。
傳統的建筑設計課程教學中多以建筑類型為框架的課程題目的設置,往往存在較多的弊端,第一,課程目標定位不明確;題目間的邏輯不夠理性清晰;內容前后脫節,連貫性不強;教學培養目標不明確。第二,學生的應試思維較濃,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較差等。面對社會發展新的挑戰,建筑學專業教育提出了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綜合建筑人才,在課程體系里學生應該得到什么知識目標、設計能力和專業素養?成為建筑設計課程教學面臨的首要任務。
2 建立的知識及設計能力培養為目標建筑設計課程體系
建筑設計課是建筑學專業的主干課程,貫穿于專業的整個教學過程,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載體,是建筑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過程。廣州大學建筑學專業依照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對建筑設計課程體系進行了梳理與改革。
2.1 圍繞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的培養目標室由能夠促進學生一系列能力發展的目標構成,在5年的課程安排中,依據課程類別,按照理論知識類、設計及原理類、實踐實訓類等分別設置縱向課程體系(如表1),按照階段培養目標組織相應的橫向課程群,以此構建縱向課程體系和橫向課程群的密切關系,通過課程內容的安排,優化設計類主干課程體系與輔助課程體系的關聯性,保證設計類主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階段性教學目標的完成。建筑理論知識循序漸進地展開,后面的知識應在前面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和發展。教學模塊的設置具有一定的前后連續性及承上啟下的特點,如建筑表現技法表現在前期完成,因為后期的旅館建筑教學內容都要有所運用,因此,課程教學體系表現出一定的系統性、連續性及科學性。
2.2 教學體系化階段目標的設置
階段目標教學體系是針對不同建筑的共性特征,歸納整理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科學知識,圍繞建筑與功能、建筑與空間、場地與環境、建筑與城市、建筑與地域及建筑與技術等的引入,選擇相關的設計課題,明確各個階段的課程模塊對學生設計能力的培養側重點,長短設計課題及設計周期根據階段教學目標而定,為保證階段教學目標的實施,每個階段有4-6個骨干教師承擔課題建設,實現階段目的教學的效果。
2.3 設計課程體系與其他相關建筑理論知識體系的整合
建筑設計不是孤立的學科,跨學科、多元化的研究方式有利于對建筑學學科的發展的研究。在新時代和多學科交叉滲透的學術研究環境之中,在建筑課程教學環節中要充分體現了觸類旁通、融會貫通的思想,注重于其他相關建筑理論知識體系的橫向融合,促進知識、設計及技能之間相互交叉,提高教學的整體效益。
2.4 構建特色課程體系,反映辦學理念、體現地域特色。
廣州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對外開放通商口岸的地區之一,中西建筑文化在此交融,留下大量的極具特色的建筑遺存。為了熟悉和了解本地區城市建設和建筑設計的最新實踐,結合地域特色,設置相應的地域性課程群,包括嶺南建筑、嶺南文化、嶺南傳統建筑工藝與文物建筑修繕、傳統建筑測繪等,培養具備傳統地域建筑知識并能從事修復設計的人才。
2.5 建立課程框架,設置多元課程題目,關注學科發展前沿及專業熱點。
面對日益復雜的城市與建筑的發展,建筑教育所面臨的新的挑戰,為了適應這的種需要,課程體系中增設城市建設與建筑新技術專題課程,講授相關設計理論知識和最新技術發展動態,不定期地邀請校外專家以講座形式開展教學,與時俱進,關注城市建設中的熱點,如為了適應生態建筑和綠色低碳設計的時展需要,增設綠色建筑評價及設計,關注學科發展前沿如生態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關注國家政策導向(如可持續發展、住宅政策等),適應了社會發展和地方城市建設的需要。
3 課程教學目標下設計能力培喬的應對
建筑設計課程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建筑設計的方法,而且要培養學生作為建筑師的設計能力以及專業素養,讓學生在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建筑創新能力、調研、信息資料搜集的能力、分析與解決設計問題的能力、以及建筑設計的表達能力。
3.1 創新思維與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建筑學專業教育的重點所在。建筑設計的本質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首先,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形象化思維能力,其次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探索意識,打破常規及頭腦中固有的框框,善于發現問題,并通過分析與評價提出多種可能的設計方案比較,尋找解決建筑設計中各種矛盾的最優方案。
創新意識的培養應該貫穿整體的教學過程,針對學生思維發展特點,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創新能力培養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如在二年級的建筑設計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使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及空間建構能力,培養建立立體思維方式,是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人格以及創造性思維有著關鍵的啟蒙作用。
3.2 調查及分析能力的培養
3.2.1 案例的解析,通過優秀案例的解讀分析或實地建筑項目的體驗、學習,獲得親身感受,透過解析設計圖、實地照片和文字,表達自己對建筑方案的分析評價,增強學生的專業知識儲備。
3.2.2 真實場地的調研與分析,從熟悉基地,分析周圍環境(交通、人流、日照、風向、周圍建筑等)到正確立意、全面構思,深入分析環境是為建筑設計提供正確立意主要環節,引導學生對某一主題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拓展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分析過程作為建筑設計的學習方法。
3.3 研究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3.3.1 建筑教育的培養的目標之一是使學生學會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設計方案采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主體思想,引導、積極參與并評價課程設計項目,使學生養成了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同時又獲得研究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3.3.2 借助數字化技術,分析及優化建筑方案,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學生通過構建模型的過程就是對設計思考過程,對空間、場地、流線、體量形態、文脈等構思的輔助分析,況且,基于數字化技術的建筑設計能夠有效的處理設計過程中的各種參數,從而建立相應的建筑模型,建筑設計師基于這種模型,可以隨時的修改參數,對設計過程及其結果進行反饋、篩選與決策,逐步形成最后的優選建筑方案。
3.4 自主思維及項目策劃能力的培養
3.4.1 自主思維及項目策劃,在一些課程設置的環節中,任務書留出一定的彈性空間與深入余地,由學生來制定任務書或進行項目策劃,以便引導學生自主思維和展示個性設計,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調研分析,在滿足教師給出的基本功能要求和面積體量的前提下完善設計任務書,如三年級的建筑設計教中,旅游旅館任務書的擬定,項目的策劃要由學生通過調研完成,對旅游資源、客戶群體和度假方式有前期的調查和分析,決定客房模式及旅館類型,激勵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環節中來。方案切入的角度可能是功能與空間、場地與環境、氣候與生態、歷史與文脈等,更是一種主動創新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既培養創造能力,又激發教學創造活動。
3.4.2 真實地段的引入,學生在課程題目設計之初投入了大量精力開展實地踏勘與調研,搜集資料、分析場地、環境景觀、交通、氣候及歷史、人文背景等。調研后,學生要完成相關調查報告,強調對真實地段的調查歸納及研究,做出SWOT策略分析報告,調動了學生設計參與的積極性以及培養了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5 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和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
3.5.1 多樣化的課程方向,廣州大學建筑學專業在高年級設置了多樣化的選修課程方向,課程體系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不同興趣特點和不同職業發展的選擇。目前的選修課程包括: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嶺南傳統建筑保護與修繕方向、建筑管理等。這些課程的培養目的明確,學生選擇課程的針對性、學習的主動性會大大增強。
3.5.2 設計選題的開放,強調課題的多樣化和研究性,在教學理論學習的基礎上,老師將本階段課程的教學目的與要求下達,給出設計要求、技術指標框架,同時安排教學進度與各階段的教學要求,針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課程主題,一個小組的學生(4~5人)對所在城市、建筑及其周邊環境進行現狀調查,形成現狀調查報告,進行多角度選題,以調查報告為基礎按要求編制課程設計任務書,最后根據任務書完成設計成果。如2009級建筑學專業開設的商業建筑設計課程為例,只提供給學生一個大的框架,要求結合廣州市商業分布及現狀、城市文脈、地域文化、氣候環境及建筑特等環境背景,策劃任務書和探求解決遇見各種設計問題。學生提出了購物公園、商業街區、舊廠房改造更新利用及社區商業等選題的探討,形成了多角度、內容和形式多樣的課程設計選題,設計選題的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及創新的積極性。
3.5.3 團隊協作能力,在課程教學中可以以小組為團隊,小組成員協同合作,在同以課題或場地背景下進行討論和學習,使每個人在設計過程中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共事,如何利用團隊資源優勢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及討論交流,產生新的思想,不同的角度下對方案的思考進而又如何統一與協調,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及合作精神。
3.6 表達能力的培養
3.6.1 把表達能力的培養貫穿整個建筑設計課程體系,常用的表達能力包括語言及文字表達能力、圖面表達能力和模型(手模及計算機建模)表達能力等幾種形式,表達能力是用某種方式闡明自己的設計思想和構思、創意,傳遞出設計信息及交流設計方案的能力,因此,表達能力的培養必須貫穿在各個設計階段課程體系中,并且培養滿足課程教學要求。
3.6.2 語言表達、圖面表達及模型表達具有不同的傳達功能,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第一,語言的表達,學生要用簡明扼要的語言闡明設計構思、擬解決的問題,在很多課題設計前期時,以圖紙、模型及多媒體的方式匯報方式,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對前期案例及基地場地環境調研的重視程度,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激發了他們的設計興趣。第二,文字表達能力則要求思路清晰,要有條理和邏輯性,而圖面表達能力培養,在草圖階段,鼓勵學生用徒手畫去迅速捕捉設計靈感,記錄和反復推敲和設計方案。使設計過程中的“構思一表達”創新思維流暢和直接,在工具圖及計算機圖紙階段,圖面表達應當清晰、規范,準確地表達其設計意圖,另外,注意圖面的版面設計。第三,模型的表達:在設計的最初階段借助手模型(或數值化模型)表達建筑構思,在設計的深化階段,數值化模型較好地表達設計過程,設計的邏輯和形式思維等。
3.7 實踐及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
3.7.1 在五學年的課程體系中進行相應的“實驗、實訓和實踐”的“三實”教學環節。如開設建筑設計初步、計算機輔助設計、建筑力學、建筑模型等課程,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3.7.2 學生參與實踐項目和工作坊的設計,聘請設計院或事務所等有工程實踐經驗的建筑師作為合作
指導教師參與課堂教學,以實際工程設計、專題介紹參觀、考查等形式將課堂教學與實際工程緊密結合起來。四至五年級的學生分組到各個教師工作室或參與科研課題,由教師與合作建筑師共同組織并指導學生在設計院進行生產實習,讓學生接觸實際設計工作,直接參與工程設計的全過程。將工程實踐與課堂教學的結合,使學生在實際工作和設計能力得到鍛煉。
3.7.3 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全國各類概念或方案設計競賽,廣州地區高校建構大賽、三校建筑學專業學生快題大賽等,讓學生按照各自的能力和興趣在活動中發揮所長,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思考可能的職業定位及規劃,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篇7
關鍵詞: 課程設計改革 全過程分階段連續進行
一、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設計改革的思路
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結合自治區建筑業發展現狀,我系建筑工程技
術專業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的方案在專業技能訓練上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與施工技術操作相關的訓練,主要包括建筑材料、施工技術、測量、質量檢驗等;二是與施工文件相關的訓練,主要包括建筑施工圖紙的識讀和建筑施工圖的繪制、施工圖預算、施工組織設計、資料管理等。這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第一方面主要培養學生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該專業的主要能力項目在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中具有重要地位。第二方面涉及的能力項目是“高等”人才順利完成第一方面能力項目的必備條件。
圖紙文件是建筑行業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不論是施工現場技術人員監督工人按圖施工,還是監理員的按圖檢查、核算,預算人員的按圖計算、竣工驗收等過程,都離不開對施工文件的深入理解。完成施工文件類項目訓練的方式除了相關課程的學習,主要就是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課程設計作為實踐教學的一個方面,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也是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一次全面檢驗。提高課程設計教學質量,是我系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
目前,我系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教學是分科目選擇題目設計,如在房屋建筑學課程的教學中,授課教師往往要求學生選擇一個工程進行方案設計或初步設計,但在結構、預算、施工組織等課程設計中另外選擇工程項目進行設計,這就使得學生對所學內容不能在思想上連貫起來形成統一的認識,各課程之間缺乏前后呼應,不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專業知識,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只強調施工技術操作方面的訓練,而忽視施工文件方面的訓練,可以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技術工,但不能使其真正成為“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也影響了畢業生的后期發展。針對畢業設計難以真正執行以及課程設計中出現的問題,筆者提出了“課程設計全過程分階段連續進行”的教學思路。
二、“課程設計全過程分階段連續進行”的含義
“課程設計全過程分階段連續進行”就是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針對某一個工程項目,利用課程設計完成建筑施工圖、結構施工圖、施工圖預算、施工組織設計等文件資料。就工程項目的計劃實施來說,課程設計文件盡可能涉及其全過程;就時間上說,課程設計是分階段的;就設計內容而言,課程設計是針對同一工程連續進行的。
“全過程”是指所有課程設計資料均針對同一典型工程,包括“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建筑結構課程設計”等。這樣能保證學生在校期間完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建筑工程設計資料,如同親自參與一個建設工程項目的各個階段,使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形成一個系統的整體,對專業設計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通過實際工程訓練,初步建立設計、施工、經濟全面協調統一的思想。“分階段”、“連續”是指學生要針對不同學習所設置的課程進行課程設計,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按照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施工文件的設計程序,教學計劃將房屋建筑學、建筑結構、建筑安裝施工圖預算以及施工組織等課程安排在不同的學期,其對應的課程設計是分階段進行的,但設計內容又是連續延伸的。
三、“課程設計全過程分階段連續進行”的具體實施
(一)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
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是在建筑制圖、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學課程之后安排的第一次設計。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應用性技術人才”為目標,在這一環節上理解設計意圖,識讀和繪制建筑施工圖是課程設計的主要目的。要將傳統的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改革為指導教師給出一些設計方案,由學生通過分析、調整,參考一套標準的建筑施工圖和圖集、規范對設計方案進行深化細化完成建筑施工圖設計內容,真題真做,改變課程設計實踐的方式和內容。
(二)建筑結構課程設計
《建筑結構》課程設計是在三大力學、建筑結構、地基基礎等課程之后安排的第二次設計,延續第一次學生自己所做的建筑施工圖,參考同一套結構施工圖和圖集、規范,進行結構分析計算,繪制結構施工圖,這樣使得一套完整圖紙的土建部分――建筑施工圖和結構施工圖整合在一起,改變了原來大作業式的構件設計(如基礎設計、樓蓋設計、樓梯設計等),使學生在心理上建立起了連續設計的概念,對一套圖紙的全貌更加了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結構分析和識圖繪圖能力,加深對知識、規范、條文、政策的理解和應用。
(三)建筑安裝施工圖預算課程設計
建筑安裝施工圖預算課程設計要求學生針對前兩個階段中自己繪制的建筑施工圖、結構施工圖進行“土建施工圖預算”的編制。在手算的基礎上,配合工程造價計價軟件,進行電算,然后進行手算和電算結果的比較,并對差異進行分析。
(四)施工組織課程設計
針對自己繪制的施工圖,由指導教師給出相關的參考資料進行施工組織設計。
(五)設計面擴展
在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中提供給學生的建筑方案應有代表性,而且要多種方案同時提供,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教師對方案的講解使學生理解其他類型工程項目;在結構課程設計中,以磚混結構設計為主,但要求學生識讀框架結構平面表示法;在設計過程中,為學生摘印補充資料,使他們體驗設計時如何分析判斷,查閱圖集。
(六)成績考核
課程設計成績考核主要根據學生繪制的圖紙采取“逐個答辯”的方式進行,答辯的問題包括學生在自己的設計過程、設計內容、設計方法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等。通過答辯,督促學生在課程設計中認真完成設計任務,并能因人而異地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的所學所做都更貼近工程實際,更加具體地感受和理解現行的行業政策和技術規范。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建筑學專業 環藝設計專業 課程設置 改革 啟示
[作者簡介]王薇(1977- ),女,滿族,寧夏銀川人,北方民族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環境藝術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環境藝術課程與教學。(寧夏 銀川 750021)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27-0134-02
一、建筑學專業和環境藝術專業的相關背景和聯系
我國高校建筑學專業始于1923年,由劉敦楨先生在蘇州工業專門學校創立了相當于大專程度的建筑學課程。隨后1927年劉敦楨先生又在南京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創立了第一個高等教育程度的建筑學課程,1928年初南京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更名為江蘇大學,兩個月后江蘇大學再更名為南京國立中央大學。1932年,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的建筑工程科改為建筑工程系。直到1937年,建筑工程系得以不斷發展,師資也不斷擴充。另外,興起于1928年的沈陽東北大學的建筑學專業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高等院校建筑學專業。而今,不僅以上的老院校建筑學專業蓬勃發展,而且各地新興高校也相繼開設了建筑學專業。而與建筑學的相關專業――環境藝術專業是在1957年,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提出建立國內第一個“室內裝飾系”為專業設置起點。在當時室內設計專業是室內裝飾系的一個專業,直到1988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正式將室內設計專業改為環境藝術專業,并逐漸將環境藝術專業擴展到室內外的設計內容。隨之在1998年前國家教委調整普通高校專業目錄時,將環境藝術設為高等院校的一個專業,為藝術設計增加了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雖然目前中國高等院校環境藝術是一門較為新興并涉及建筑學、規劃學等的邊緣學科,而且在很多大專院校都設有環境藝術專業,但是由于學校背景、學科構成的不同,在課程設置上都有所偏差。如建筑院校一般會遵循建筑學工程和設計的課程來設置,美術院校會偏重于藝術設計方面的課程設置,林業學校會偏重于植物種植學科的課程設置。由此產生出各個學校教學大綱和基本培養方向的差異。筆者認為可以發揮各家之長處,將建筑學專業課程設置的優點補充到環境藝術專業課程設置中,制定出一個相對合理的環境藝術專業課程體系。
二、高校建筑學專業課程設置現狀及特點
目前,高校建筑學專業課程主要包括:繪畫基礎、建筑學、建筑設計、城市規劃原理、建筑工程技術、環境和空間表現。建筑學專業課程設置有以下特點:(1)課程設置一般比較偏重于工科和理科課程內容,如設置了畫法幾何及陰影透視、建筑結構選型、建筑力學等課程。(2)因為建筑學專業的學制一般為五年,所以專業課程設置比重較大。建筑學專業的一年級課程設置為公共課程和專業入門課程,而建筑學專業的二年級至五年級課程全部設置為專業主干課程(其中涵蓋專業實踐課程)。(3)重視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的設置環節及順序的連續性。(4)設置課程種類多,囊括多方面、多學科和多層次的課程內容。(5)實踐課程的設置在專業課程中占有一定比例,幾乎所有專業設計課程都與現實項目鏈接,為學生能較早適應工作崗位提供實踐機會和便利條件。
三、環境藝術專業課程設置現狀及特點
環境藝術是一門新興的、邊緣的、綜合的藝術系統工程,是一個跨學科的綜合性專業,它涉及美術、雕塑、裝飾文化、建筑基礎知識、園林藝術、人體工程學、設計流派、材料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知識,無論在專業理論的廣度,還是在專業技能的多樣化上,都具有一定的涵蓋性。
環境藝術專業課程具備以下特點:(1)系統性。環境藝術專業課程集功能、藝術與技術于一體,涉及藝術和科學兩大領域的許多學科內容,具有多學科交叉、滲透、融合的特點。系統性特點是指環境藝術專業課程設置要求課程的內容多樣而復雜,并且還要符合環境藝術專業的多學科、多方向發展。如何能培養出知識面寬、綜合素質強、具有整體思維能力的環境藝術專業人才,是制訂專業建設計劃思考的重點。(2)特色性。這里所談及的“特色”是指環境藝術專業課程設置的特色。就環境藝術專業建設而言,不同性質、基礎的學校都有各自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以建筑學為依托,側重于建筑內外環境設計、公共藝術設計研究和教學的環境藝術專業課程,構成高等院校開辦環境藝術專業課程的特色。(3)創造性。創造是設計的靈魂。設計教育不能只滿足于設計方法和技藝的傳授。在藝術和設計之中,創造是它的主要特征,也是生命活力的所在。在環境藝術課程設置上,要充分強調創造性的特點,樹立以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方法、解放學生創造力為主線的課程教育體系。(4)適應性。圍繞著建筑環境,環境藝術設計小到一個標志設計,大到城市環境景觀設計,都是環境藝術設計師所要面對的工作。因此,各個高等院校在制定教學內容和組織課程設置時課程內容要廣泛和多樣。
四、建筑學專業課程設置對環境藝術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啟示
綜上所述,筆者分析兩個專業的課程設置特點,認為高校建筑學專業課程具備以下優點:(1)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完善,覆蓋內容廣泛,涉及各種建筑的設計,同時延展到建筑外環境和內環境的設計等內容。如在設計建筑時其外部環境是很重要的,建筑學專業不僅能對建筑本體(建筑功能、空間聯系、建筑外觀等)有較深入的設計,而且對于建筑的外延――環境也能做到全面和合理設計。(2)課程內容安排緊湊,課程順序連貫。如在建筑學專業的一年級課程設置中,有一門課程為畫法幾何及陰影透視。這門課程是建筑學專業學生在今后的設計方案制作中,能夠熟練地將二維與三維空間進行自由轉換的法寶。這門課程內容不是單純的繪制圖紙,而是讓學生憑借課程中的投影定律、透視求解原理能夠全面和理性地繪制效果圖和工程圖。即使在3D輔助電腦設計軟件的今天,該門課程仍然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設計思考和想象能力都有較大的幫助。另外,建筑初步課程中學生可以掌握模型、空間、效果圖渲染等手法和工藝的制作。可見建筑學專業課程是一門很好的實踐課程,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建筑學設計過程的實踐內容,而且在動手動腦的實踐過程中能提高學生的設計興趣和能力。(3)課程設置時將建筑學專業多門課程融合、滲透和靈活應用。如在建筑學專業課程設置內容中加入工科課程――結構選型、結構力學等,結構選型、結構力學是建筑設計和室外構筑物設計的物理結構基礎理論課程,離開它們建筑設計就是空洞和不切實際的。因此,建筑學專業課程設置內容上既有工科課程又有理科課程,這些課程穿插在整個建筑學專業課程設計環節中。(4)理論課程內容多樣。建筑學專業不僅開設建筑歷史課程,還設置與建筑相關的藝術理論課程,如西方建筑流派、西方建筑藝術史、中國和西方雕塑史、中國園林史、美術史等,并可通過增加學分的方法鼓勵學生選修音樂史等其他藝術理論課程。這些理論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對建筑學專業設計素養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相對于建筑學專業課程設置,環境藝術專業課程的設置存在以下不足:(1)環境藝術專業學生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匱乏。學生生源質量的差異和藝術類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的薄弱,是專業基礎理論課程不能夠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比如因為北方民族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環境藝術系地處偏遠地區和知名度較低,所以生源質量相對較差,學生在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學習過程中存在理解和掌握的困難。(2)環境藝術專業課程設置時不注重課程的延續性。如環境藝術專業二年級的三大構成(平面、色彩和立體構成)課程結束后,直接轉入室內設計課程的學習。這樣的課程設置會使得三大構成(平面、色彩和立體構成)和室內設計課程之間缺失一門必要的過渡課程,造成學生知識鏈的斷裂。此外,前面所提到的畫法幾何及其陰影透視這門課程,是講解和解析物體由三維體量轉換到二維體量的制圖方式和原理課程,它是建筑和環境設計制圖原理的根本內容,同時也是在建筑制圖和手繪效果圖技法兩門課程之前的先行課程。如果沒有學習畫法幾何及其陰影透視課程,學生在學習工程制圖時根本理解不了投影定律、平面及立體之間轉換過程的方法,從而會導致繪制的效果圖比例失調和透視錯誤。這些都會對環境藝術專業今后的設計課程造成負面影響。(3)在環境藝術專業主干課程中,重方案設計成果,忽視設計方法和理論。如環境藝術專業主干設計課程中的園林設計課程一般設置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園林史和園林設計原理,第二部分為根據園林設計理論進行園林方案設計和探討。兩部分內容在專業設計課程中缺一不可,但是由于課時時間短和課程內容劃分的模糊,造成專業設計理論課程內容的講授概括。加上學生本身輕理論、重設計,造成學生忽視專業設計理論課程而直接進入相關的設計方案任務制作過程。學生會從潛意識上認為該門專業設計課程僅是繪制圖紙和完成作業,專業設計理論知識只是曇花一現,沒有實際用處。這樣環境藝術專業的每門主干設計課程如此反復循環,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拋棄設計理論課程學習。如此專業設計課程就變成制圖課程,設計理論課程將變成毫無意義和不切實際的內容。
通過建筑學專業課程和環境藝術專業課程設置的差別及優缺點比較,環境藝術專業應該汲取建筑學專業課程設置的優點,明確人才培養方向和課程設置目標,由原來單純的課程和課堂內容傳授轉向于建筑學專業的重理論、技能、素質和能力的綜合性培養方向,實現環境藝術專業學生技能和理論素質的全面發展。因為建筑學專業辦學較早,各大院校建筑學畢業生走向社會的時間較早,在專業成熟度和知名度上都要高于環境藝術專業,所以如果想將新興的環境藝術專業辦學成功的話,應該要從建筑學專業汲取優點來發展自身。比如環境藝術專業課程改革之前,環境景觀設計課程原來一直為單純授課,學生通過手繪和制圖的方式完成這門課程的教學任務。環境景觀設計課程改革后,教師可以通過接洽實際項目,讓學生參與項目的整個設計和實施過程,像實地查勘、分析基地現狀、收集直觀的設計資料和數據、親身參與工程項目的施工過程。教師可以有步驟、有條理地針對實際設計項目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授課,最終完成環境景觀設計課程內容和環節。這樣的環境藝術專業設計課程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不是單純的理論知識授課,而是學生與老師在實際設計項目及施工進程的交流和互動,更能實現環境藝術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目標。
五、結論
在國內,環境藝術專業還屬于一個較為新興的專業。雖然建筑學專業的從業人員和畢業生在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方面能夠涉及很多復雜的設計內容,但是在具體建筑外環境設計方面會忽視細微的設計內容,這就需要環境藝術專業的人員從環境設計細部方向去考慮或者補充建筑學專業外延設計方面的空白和不足,更好地完善城市建設和規劃設計,達到更加精準的城市設計要求。目前,由于高等院校的擴招,加上生源質量的下降,對于學生多方面素質的培養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環境藝術專業課程可以在建筑學等相關專業課程的設置內容上得到改革啟示,創造出更加適合的課程體系,最終培養出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需要的高素質的環境藝術設計工作者。
篇9
關鍵詞:建筑學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方法
1.引言
近些年我國土木建設空前繁榮、各大高校建筑學專業得到了迅猛發展,整個建設行業雖然生機勃勃,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的建筑創作水平總體上遠落后于發達國家這一事實的背后是建筑師方案構思的創新能力、思想理論的研究能力、建筑技術的科研能力以及多學科、多專業協作與協調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從目前建筑學學生的狀況和畢業生就業之后的反饋信心來看,我們的建筑教育所培養的學生與社會的需求產生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還在于教學觀念上的落后,沒能妥善處理好藝術和技術的兩者的關系以及理論和實踐的脫離。畢業設計是建筑學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教學環節,是在學生對所學知識整體的檢驗過程;是進一步培養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對畢業設計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以適應現今社會對建筑設計人才的需求,以及強化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
2.建筑學專業畢業設計教學環節的改進方法
2.1改變傳統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近些年,除了我國建筑行業競爭日漸激烈,西方前衛的設計思想和建筑師也不斷的涌入我國的建筑設計市場,相比西方建筑師的設計理念、設計能力以及工作方法,我國的建筑師都面臨著各方面的沖擊和挑戰。以往,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是注重基本功的訓練,以及建筑的使用功能的推敲,對一些實際的問題往往采取忽略的態度,這種態度直接影響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難滿足社會對一個合格建筑師的要求。
2.2開展研究式教學新模式
目前的建筑學教育無論是本科日常的課程教學還是畢業設計的教學都是采取“老師講,學生聽”或者“老師改圖”等單向的教學模式,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式學習的狀態,教學的評價也往往集中在學生掌握了哪些知識之上,并沒有關心到學生做了哪些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以及這些探索和研究能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哪些方面的收獲。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沒有激發出來,只是在一味的接受老師傳達的知識,當在實際設計中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的時候,也往往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談不上自主創造和活躍的思維了,以至于這種學習習慣會持續的影響其實際的設計能力。所謂研究式是是指把學生引向單純的專業理論研究,而是指一種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針對問題注重探索研究的教學理念與方法。研究式教學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以問題為載體,在自己的設計課題中發現問題并分析問題,在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領悟研究的方法和思維方式。另一方面,研究式學習中的互動也可以激發教師的設計思路和教學激情,師生在指導設計過程中對于各種問題的探討,可以加強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以及對問題的深入探索。
2.3.加強畢業設計題目與實際工程的聯系
建筑學的畢業生最終走進設計工作一線進行實際工程的設計。在畢業設計中有效的加強與實際工程的聯系,不但可以吸收建筑設計單位豐富的實際工程經驗和建筑界最前沿的設計思想,也可以讓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前對實際設計過程有個清楚的認識和了解。1)畢業設計與設計院實習相結合畢業設計階段的教學可以結合大五設計院實習的機會到設計院進行畢業設計,請設計院的一線建筑師充當其指導教師,學校的指導教師只是針對設計題目所需要達到的設計深度制定各方面要求。根據設計單位的實際工程項目進行畢業設計,真題真做,讓學生接受“真刀真槍“的鍛煉,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將學生大學四年半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踐中去,并且可以學習和了解一些在學校無法學到的一些知識和設計經驗,為其日后走上實際設計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2)畢業設計題目選擇的傳統的畢業設計教師通常自己編制假的建筑設計任務書,偽題的任務書往往脫離了經濟條件、地域地形條件、技術條件等,這種設計題目過于理想化,也沒有適當的限制條件。在畢業設計教學環節中,教師應該盡可能的引入實際工程作為畢業設計題目,針對所遇到的實際問題,逐一引導學生分析、研究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加有利于學生對于大學五年所學知識進行系統詳盡的梳理。
2.4畢業設計教學環節的建筑節能設計
目前,建筑節能已經被整個社會當作頭等大事來抓,而學校的教育原本應該走在行業前面。畢業設計是對學生進行的一次重要的實踐性、綜合性的教學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強調學校教學與社會的關聯性。因此,要讓即將步入社會的學生從學校起就開始接觸市場,從人們的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角度解決一個建筑設計問題。建筑學專業雖然在建課堂上學習過建筑物理、建筑設備等相關知識里都涉及建筑節能的基本原理,但大多還是紙上談兵,缺乏建筑設計中怎樣有效地運用建筑物理知識以達到建筑節能的目標。畢業設計是一個綜合的設計科目,在過程中都要運用建筑節能知識,分析自己的設計方案能否滿足建筑節能的要求,這種在實踐運用中的教育效果要比某門課程上老師灌輸好得多,也會為即將步入社會的建筑師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3.結語
總之,針對建筑學專業畢業設計環節教學的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學生應該通過畢業設計的過程增強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為成為職業建筑師打下良好的基礎,也為學生了解社會、走向社會提供一個實習場所。同時,也應該通過畢業設計環節教學方法的改革,增強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加強學生的方案創新能力和工程技術水平,不斷地為向社會輸送更多的合格的職業建筑師。
參考文獻
[1]董玉香,趙守國.畢業設計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3期1999年9月
[2]龐弘,劉峰.建筑·觀念·新技術——從建筑學畢業設計中得到啟發.建筑創作與設計.
[3]肖大威,黃翼,許吉航.建筑學畢業設計教學的思考.華中建筑,2006,(05).
[4]汪永平.建筑學專業畢業設計指導的改革嘗試[J].高等建筑教育,1999,(01)
篇10
1.1嘗試設計
以建筑學專業基礎課程“打好專業基礎,提高就業能力”為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初步設計教學方案。①確定學生學習目標,從學生的角度清晰描述學習目標,主要針對學生能做什么進行設計。學生剛進入大學,對于建筑學專業領域的認識主要停留在感性方面,拓展學生的專業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是專業基礎課程的首要任務。在素描、色彩課程學習中學生可以通過練習培養觀察能力和提高動手能力;在形態構成課中通過模型的制作,對建筑的空間、色彩等有進一步的認識;在建筑設計基礎Ⅰ的學習中通過鉛筆、針管筆、水彩渲染等抄繪練習,培養學生基本的專業表達能力;在建筑設計基礎Ⅱ的學習中則通過小型的專題設計,培養學生的設計、表達與動手能力。通過每一個環節的練習,明確學生在其中都能做些什么,以確定學生的學習目標。②分析學習者特征,特別是先決知識和技能。在學生進入建筑學專業開始學習之前,教師都會對學生組織一次問卷調查,主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對建筑學專業的認知程度,以及對專業圖樣表達的能力,以此作為教學設計的參考依據,對學習者中存在的個體差異進行深入分析,嘗試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③設計教學過程,主要是知識傳遞的順序。首先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為主,通過一些經典的建筑實例和生活中所普遍關注的建筑方面的問題,使學生帶著好奇心進入;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例如在形態構成課中對建筑中的色彩、光影等提出疑問,讓同學進一步思考與建筑相關聯的因素,開始自己分析與總結問題,尋找答案。在這一個過程中可以通過教師提問、同學探討、師生交流的環節進行知識的傳遞,還可以通過圖樣的抄繪練習、模型制作等練習,使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多途徑獲取知識,以提高知識獲取的效率。④資源制作,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教師提前準備好相關的PPT、實際的模型、視頻等,以利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1.2對所設計的方案進行結構化分析
把教學系統看作學習活動的序列,并將上述所完成的教學方案設計轉化為活動序列,在活動內部將活動過程切分成任務序列,而每一次教學包含一個學習活動。這個切分過程主要完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①知識建模。通過仔細閱讀原有的教學設計、教材以及其他相關的資料,對教學內容所包含的知識進行建模。②精確化學習目標。對學習的知識點、學習到的層次進一步精確,例如在鉛筆線條抄繪練習中,學生不僅要對繪圖工具的運用熟練掌握,還要對鉛筆表達的不同線型合理表達,教師通過示范、交流等方式與同學溝通,以利于達到學習目標的要求。③精確化學習者特征。從學生模型中選擇具體特征,所選擇的學習者特征要有針對性。由于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在教學中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傳遞,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④活動切分。將教學過程切分為一系列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是相對獨立、可以重用的組成部分。可以重用是指這個學習活動不需要修改或者對任務和操作進行少量修改就可以在其他條件下使用。例如培養學生對專業圖樣的表達,可以通過鉛筆線條抄繪、墨線條抄繪、水彩渲染練習等學習活動進行,而對于工具的運用以及圖線的表達是可以重用的部分。⑤任務切分。將學習活動內部的教學過程切分成任務序列。例如墨線條抄繪練習中的任務可以分解為圖紙的張貼、鉛筆工具的使用、圖樣的定位與布局、針管筆的使用,使整個學習活動有序進行。⑥完整性設計,按照學習活動的結構,補充設計所缺漏的所有成分。例如在水彩渲染練習前針對學生色彩方面的知識應進行適當地補充與加強,以整體提高教學的效果。
1.3教學方案的優化
通過對教學方案的設計和結構分析,進一步優化教學方案,完善教學設計。①一致性檢查。檢查所設計的各個學習活動,確保它們的具體設計與所指向的學習目標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通過修改或刪除任務來達到一致。②使教學過程滿足“具體—抽象—具體”框架,例如在形態構成課程中平面構成的設計,先將具體的實物呈現出來,再抽象出形狀和形態,最終設計出具體的新的形態。③思考是否可以增加或者更換學習外部形態;思考是否可以增加一些任務類型,使得教學過程的任務類型更加豐富。例如在專題設計中增加一些實地調研部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也提高學生對實際環境的認知能力。④思考如何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思考如何才能使得學生的學習產生外部的學習成果。通過對方案的介紹,增加學生的交流訓練,提高表達能力;對當地外部空間體驗的認知練習,使學生在鋼筆速寫和加強地域特點意識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⑤提升動力。學生學習動力的激發與維護是整個教學設計中比較關鍵的內容。把學習動力作為一個系統進行設計,通過引起學生興趣、正面鼓勵、利用認知沖突喚醒學生的求知欲、將學習材料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促使學生成功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等。
1.4方案的缺陷分析與改進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效果和學生所反饋的信息,及時對教學方案進行調整,不斷改進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在建筑設計基礎Ⅱ課程中的第一個專題設計——食品亭設計,在大理學院(古城校區)校園內選取實際的地段供學生選擇,主要培養學生對建筑與外部空間環境的認知能力與設計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結合能力還需要提升,因此在第二個專題設計——品牌專賣店設計中,不僅強調建筑的內部空間設計,還突出了建筑內部與外部空間之間的聯系。第三個專題則是對大理歷史文化名城內的主要景點、大理學院(古城校區)校園內特色空間的分析,不僅對前兩個專題設計的內容小結,并在此基礎上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與分析能力。第四個專題設計——別墅設計,則以“承上啟下”為主,選取海濱、山地、溪邊等自然環境,供學生自由選擇設計,不僅將前三個專題設計進行小結,并為建筑設計Ⅰ的學習做準備,培養學生在一個專題設計周期內的綜合設計與表達能力。通過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同階段的任務分解與教學反思,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使本門課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建筑學專業基礎教育課程的教學模式的實踐效果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裝飾裝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