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培養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7: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工匠精神的培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職業教育;工匠精神;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體現的是工人對產品的精雕細琢,對制作過程的精益求精,對創新理念的不斷吸收,是苦干加實干的精神。在職業教育中,如何能培養出符合工匠精神的人才,值得我們深思。
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經歷了兩次特殊的發展機遇之后(第一次是在民國初年,第二次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我國的職業教育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了質的飛躍。在數量上,職業教育已經占據了我國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二部分第六章十四條中明確指出: “要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模式上采用的是“技能+學歷+就業”。
但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是職業教育的培養還停留在低層次水平,尚不具備工匠的專業精神。職業教育為社會輸出了大量的操作型人才,對于產業轉型升級所需要的更高的專業精神和專業技術要求還不能滿足。第二是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技能型人才缺乏工匠般的職業態度。學校對職業教育的培養理念認識不夠深刻。因此,正如職業教育在中國萌芽之時,黃炎培等學者提出: “必須注重職業道德,而公民教育,實合公民道德與公民職業兩者而成,彼此均不可須臾離之勢。”第三是促進職業教育培養過程中人文素養的提升。職業教育過于重視對學生技能的速成,忽視了日常生活和教學中對學生的品格修養的教育,使職校學生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認識不夠深刻。
我國職業教育從民族資本經濟的萌芽時期,到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經濟快速發展期,到如今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期,在每一階段的發展中,社會都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在教學內容方法,教學觀念,教學體系等多方面改革創新,才能實現總理提出的,中國制造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理念的轉變。
第一,職業教育必須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轉變傳統思想,政府、學校要充分地給予產業部門辦職業教育的政策支持,真正地實現校企合作。企業等產業部門可以負責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提供教師教學的設施設備、指導學生技能實操和技能考核;教育主管部門可以負責文化課和基礎課程的評估和教學,指導產業部門優化教學。這里可以借鑒職業教育發達的德國的經驗。學生從入學開始,每周安排三天去工廠實習,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貫穿于職業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學生最終的畢業考核成績來自于政府的理論考核成績和工廠的實踐考核成績。
第二,職業教育對工匠精神理念的培養。在職業教育培養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短平快”,要培養學生學一行愛一行,學好一門手藝的同時,熱愛自己的職業,在學習中就培養勤奮進取的向上精神。要有在以后的崗位上不甘平庸,努力成為高級技工的職業理想。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雖然提供了大量的勞動技工,但是高級技工的極度缺乏,使職業教育的成果略顯尷尬。我們迫切需要改變這種供需結構性失衡的狀態。
第三,提高職校學生的人文素養。工匠精神在古代經常出現在皇家宮廷,既體現了工匠們德才善美的境界,也體現了文化和歷史的傳承。所以,工匠精神也是品德和修養的體現。職業教育要重視教學,將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教育滲透于整個教育過程,使學生具備專注、細致、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
總之,在世界科技、經濟快速發展浪潮的推動下,迫使我國的職業教育必須做出創新和改革,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各類專業性人才。工匠精神的提出,為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一個新要求,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工匠精神 促進 優質就業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9-0015-02
工匠精神要求具備的特質是:執著地堅持、精益求精的態度、對所從事的事業充滿敬畏感。這種特質對于剛剛進入高職的學生全然沒有,高職學生的生源大多是來自各中學學習成績最末等的部分,這批學生學習能力較弱,學習態度就是應付,沒有良好的日常學習習慣。針對這批學生表現出來的致命弱點就是自由、散漫,對任何事情馬馬虎虎。學校要把他們打造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談何容易。
一、要培養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以及認真的態度
高職的學生負面情緒較多,不能自控。教師面對學生的負面情緒不能一味地壓抑,而是及時給予他們心理疏導。另配有專業的大隊長管理他們睡覺、起床、上操和上下課,逐步地培養出學生日常作息的良好的習慣。這種管理經過一年的訓練后,學生們從適應生活開始,逐步學會做事,懂得如何做人,同時也培養了他們與人溝通、追求上進的能力。
第二年從學生職業興趣入手引進簡單實用的知識,以操作為主附以理論的延展,逐步滲透知識內容;第三年結合專業實習進入專業性強化訓練。從以上三步的學習過程可以看到學生的成長過程,讓學生學會了做人、做事,利用“做中學、學中做”的模式訓練學生。這樣的學習套路無非就是少些枯燥的理論,多些現實的操作,提升學生興趣,打造工匠型人才。
二、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關系是指在社會交往中的影響力,傾聽與溝通能力,處理沖突的能力,建立合作與協調的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等等。學生從嬌生慣養的家庭進入學校這個小型的社會氛圍中,學生間、師生間的交往、摩擦不可避免,愉快和不愉快都會發生,學生處理這種人際關系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天生就比較強,而有的就非常差,況且現實生活中離開家的孩子們出現情緒落差、感受不公平、不能理解的事情是在所難免。寬容是一種人生哲學中的法寶,是人的一種風度,在生命旅程中學會寬容,意味著你的生活充滿快樂。在課堂上,老師不是一味地挑剔學生們的坐姿是否端正,回答問題是否正確,注意力是否集中,埋怨他們不能把作業按時按量地交上來,而是曉之以理地告訴他們:你們今天的努力沒有白費,你已經比較成功地做到了什么,后面的東西大家一定要補上來,老師期盼著。學生會非常感激,下次會比上一次上課更加努力。教師的這種寬容也會感染到學生,學生用原諒、大度、寬恕等態度處理他們身邊的矛盾,他們收獲的是化干戈為玉帛的喜悅,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的喜悅。人類沒有權力控制風雨,也同樣無權控制他人。所有對別人的埋怨、責備都是人自己造出來的,處處寬容別人,決不是軟弱,決不是面對現實的無可奈何,給人一點寬容,它將帶給一個人重新獲取新生的勇氣,去直面他人人生的另一個幸福時刻,是獲得融洽關系的法寶。
三、培養學生腳踏實地的工作精神
現在的大學生,大部分是拿到文憑之后就去上班,毋庸置疑,他們一下子肯定“上不了手”,而企業里招人一定是喜歡有“工作經驗”的人才,這個悖論有無解決辦法?有效的方法就是校企聯合,從“螺絲釘精神”“師徒模式”入手,真正考慮學生的未來,在學校和企業之間搭建起一個培養學生崗位能力的“蓄化池”,培養“匠”質:堅忍不拔、興趣引領、不怕吃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這一環節上學校應做到永無止境,直到學生滿意、企業滿意為止。這樣培養者――校方會付出相當的代價,但是它符合了學校供給側結構的合理性,符合人才庫出口的要求,滿足了企業人才的入口需求,對整個社會來說是良性循環,對學生個人及家長來說是負責,學校的代價無非就是培養費增加,企業、學校、學生本身及國家財政各方拿出點本錢應該也不是問題。
四、結論
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的靈魂,是學生能就業、就好業的基石。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任羅民說道,“一個擁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國家和民族,必然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少一些投機取巧,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專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濫造,多一些優品精品。”職業教育打造工匠精神、培養腳踏實地人才是當務之急,為學生選擇就業拓寬渠道。
備注:此文為2016滄州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重點課題,課題編號:2016150。
參考文獻:
[1]吳航虹.走出大學畢業生尷尬困境[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3.
篇3
《辭海》曰:工匠即手藝工人,“工匠精神”來源于法語“arti-san”和意大利語“artigiano”。工匠精神在中西方文明中都有體現,它是指執著于產品的每個細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一種價值觀。過去工匠精神多用于制造業,隨著“十”提出“工匠精神”以來,工匠精神受到各行各業的提倡。工匠精神的核心應當落實于追求精品的產生。從出版行業的角度看,工匠精神應當融入論文審讀校對、出版物編排和印刷以及相關媒體技術的應用與工作中,致力于追求更低的誤差與更高的出版質量,運用精雕細琢的方式確保精品的產生。在編輯身上,工匠精神具體表現為:職業精神和專業技能的結合,二者共同凝聚為出版物的質量。近幾年,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國家也提出應該堅持工匠精神,認為出版行業需要開展個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產,在各行各業中加強對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培育。學術期刊出版工作是社會工作體系中的重要構成元素,在此發展過程中要想促進學術期刊出版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就應該在編輯培養工作中引入工匠精神,特別是將青年編輯培養成為具有工匠精神的優秀學術期刊編輯,在學術期刊青年編輯領域貢獻相應的力量。
學術出版工作對編輯人員的要求相對較高,一般希望編輯人員是學者型、專家型的編輯,更好地服務于學術期刊青年編輯工作。究其原因,主要受到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一,學術出版工作是出版行業中最重要的出版工作之一,肩負著傳播人類先進思想和創新科研成果的重要歷史使命,只有保證學術著作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才能夠維護學術研究事業的穩定發展。因此,需要保證學術編輯人員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和敬業奉獻的工作態度,能夠秉持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參與到工作實踐中,實現對學術發展狀態的跟蹤,對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全面把關,并與時俱進的對自身工作進行調整,才能夠切實保證學術出版工作的知識量;其二,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相關工作會議上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對推動社會變革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并且對理論工作者的工作給予高度肯定,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學術出版行業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對學術期刊青年編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為了把握這一機遇,需要對學術編輯培養工作進行改革創新,培養有工匠精神的學術期刊青年編輯人才,打造學術出版工作精品,促進學術出版行業進入到新的發展狀態。由此能夠看出,在當前我國學術出版學者型和專家型編輯不足的情況下,引入工匠精神促進編輯培養工作的改革創新,真正將學術期刊青年編輯培養成為具有工匠精神的編輯,能夠在具體的編輯工作中認真打磨、精益求精,確保學術出版工作不斷發展,在學術出版行業中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學術出版事業的繁榮發展。基于此,新時期在發展學術出版工作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認識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學術期刊青年編輯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編輯培養的重點工作,在這方面做出一定的嘗試和探索,加快學術出版現代化建設進程。
基于學術期刊青年編輯工作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新時期為了保證學術出版工作能夠與新社會形勢相適應,就需要青年編輯工作者教育和培訓工作中大力倡導工匠精神,讓精益求精的思想滲透于每一位編輯的思想認識中,強化編輯人員敬業奉獻、嚴謹求精的思想品質,并確保優秀的精神品質可以內化到具體的工作實踐中,促進學術期刊青年編輯工作的全面優化。培育學術期刊青年編輯的工匠精神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引導學術期刊青年編輯樹立愛崗敬業的職業價值觀。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責任,并且在采用差異化方式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也在為社會建設貢獻相應的力量。而對于學術期刊青年編輯而言,要想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價值,促進學術期刊工作的優化開展,就應該在工匠精神的指引和要求下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職業價值觀,對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形成正確的認識,明確學術期刊編輯的工作在推動社會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的重要性,進而有勇氣、有責任,秉承敬業奉獻的精神投入到編輯工作實踐中,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也促進個人價值理想的實現。唯有樹立愛崗敬業的職業價值觀念,青年編輯才能夠在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前沿陣地上,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對編輯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學術期刊工作做出正確的引領,為我國學術期刊出版事業的發展貢獻出應有的力量。
(二)青年編輯要在工作中堅持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青年學術編輯人員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青年學術期刊編輯人員需要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作實踐中,始終以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約束自己和要求自己,在編輯工作中精雕細琢,追求學術期刊編輯的完美和極致,努力將編輯工作的品質從傳統的99%提升到99.99%,為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全面優化夯實基礎。在具體工作實踐中,年輕的學術期刊編輯在處理學術稿件時要堅持精益求精。在取舍稿件的過程中要秉持對稿件負責的態度,借助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以及學術動態需求等對稿件進行認真細致的鑒別,并從稿件的學術水平、文字規范、邏輯結構、科學價值等角度對稿件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并對作者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另外,工匠精神不僅僅在于對工作品質的保障,還要求青年編輯能夠與時俱進地對工作進行適當的改革和創新,即創造性的開展學術編輯工作,刪繁就簡、去偽存真,對稿件進行適當的潤色和加工,并保證可以從業務的精準性、學術的嚴謹性以及政治的敏銳性角度把握和推敲稿件,錘煉語言,讓稿件在逐步完善中成為精品。這樣就能夠逐步將青年編輯培養成為有工匠精神的學術期刊編輯,為全面推進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優化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錘煉青年編輯“耐心、專注、堅持”的工作品質。要想將青年編輯人員培養成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學術編輯工作者,編輯人員的工作品質錘煉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環節,只有在全面把握工匠精神基本內涵的基礎上,關注對青年學術編輯人員的“耐心、專注、堅持”工作品質的培養和錘煉,才能夠為青年學術編輯工匠精神的踐行創造良好的條件。所以在對青年學術編輯人員實施有效教育和指導的過程中,應該讓青年學術編輯工作者認識到學術出版編輯的重要性,以及要想保障學術出版編輯質量所應該付出的努力和所必須具備的工作品質和精神品質。“十年冷板凳,文章不寫半句空”,要想成為優秀的學術期刊編輯工作人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求青年工作者在堅守學術出版工作的道路上能夠耐得住寂寞,能夠靜下心來從事學術期刊研究工作,為學術期刊出版事業奉獻自己的一生。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學術期刊編輯工作具有特殊性,其是一種“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青年編輯人員要想更高的服務學術期刊行業,就要認識到默默奉獻的重要性,甘為人梯,為他人學術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相應的輔助。唯有如此,在工作中對青年學術期刊編輯人員的“耐心、專注、堅持”的工作品質加以錘煉,才能使青年編輯人員在工作中磨煉自己的意志、完善自己的人格、塑造自己的品質、豐富自己的涵養、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復雜的學術期刊環境中能始終堅守本心,在服務工作的同時也實現人生的夢想。
(四)教育青年編輯工作者堅守嚴謹、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態度對各項工作的開展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人的工作態度決定工作品質,決定人一生的成就。新時期,基于社會發展過程中對學術期刊工作提出的要求以及青年工作者工作態度不認真的情況,在培育優秀青年學術期刊編輯的過程中,要想促使青年編輯形成工匠精神,就應該教育青年學術期刊編輯工作者在工作中始終堅持嚴謹、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認真對待學術出版編輯工作中的每一項工作,不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的錯誤,保證所出版的學術刊物能夠向讀者準確地傳達出相關學術信息。同時,教育青年學術期刊工作者在工作中始終堅持嚴謹、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才能促使編輯人員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促進編輯人員以更好的狀態參與到學術期刊編輯工作中,推動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創新,真正將學術期刊編輯工作做到極致,打造精品編輯形象,爭取學術期刊編輯工作能夠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和肯定。只有這樣,將青年編輯工作者培養成為有工匠精神的優秀學術期刊編輯人員,學術期刊行業發展過程中才能夠緊抓機遇,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邁上新的臺階。
篇4
關鍵詞:高職;工匠精神;方法;專業基礎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1-000-01
一、“工匠精神”的提出背景
2016年3月,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一時間成為了今年的熱點詞匯之一,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受到了各行各業的廣泛關注。工匠精神作為一種理念,其產生與發展受到各種經濟因素的影響,最終便上升為了國家意志。為了增強對工匠精神的理性認識,我們需要深刻把握工匠精神的內涵,追逐其提出的背景和來源,才能較好地將工匠精神融合到高職院校的教學中的。
以中國知網為主要文獻數據來源、以“工匠精神”為關鍵字進行檢索發現, 2008年之前就有關于工匠精神的介紹,但數量較少且基本見于藝術類的期刊。從2010年開始,出于經濟驅動的因素影響,有學者提出了關于工匠精神的研究。這個階段,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全球的經濟環境惡劣,中國的制造業發展也不例外,陷入了困境。工匠精神開始進入媒體的視野,并被認為是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提高品質的“良藥”。2013年開始,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相關研究逐年增長,其顯著地體現在國內智能手機行業。2015年5月,中央電視臺推了《大國工匠》系列節目更是讓工匠精神成為了全社會的熱點話題。在經濟轉型發展和社會輿論的雙重因素驅動下,工匠精神進入了2016年的全國兩會工作已是水到渠成。
二、高職教育教學的特點
高職院校教育,就是以學生就業為導向的高層次職業準備教育,其主要任務是培養生產、服務和管理等一線需要的具備較高職業素養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特有的人才培B方案決定了高職教育教學獨有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如下4個方面:
1.目標的導向性:高職教育必須以促進學生的就業為導向,這就需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把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要求先提煉,再滲透到教學中去,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2.內容的針對性:高職教育的教學內容必須針對最新的職業標準,把職業崗位所需的融入到相關的教學中去。
3.方法的實踐性:高職教育教學必須強調實踐性,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以及職業精神的培養。
4.評價的多樣性:對于高職教育的教學評價體系,不能僅停留在學生的掌握程度上,學生職業道德、就業的質量都是評價高職教育的重要指標。
因此,高職教育除了應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屬性,還應具備職業教育的特性。高職教育更應該強調職業素養的養成,注重職業精神的培養。而職業素養包含兩個方面: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當前國內的高職院校均注重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而輕視對職業精神的培養。另外由于學生在校時間較短,難以在兩、三年時間內培養成企業所需的能工巧匠,因此通過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方式,為學生畢業后的成長奠定一定的素質基礎。
三、將工匠精神融合到高職教學中,尤其是專業基礎課程教學中去
也有人說過,中國不缺“工匠精神”,而是缺少“工匠制度”。其實,制度背后文化的缺失才是缺乏工匠精神的深層次原因。同樣,高職院校的“工匠精神”也不會自發形成的,需要學校、教師的科學引導,使之在實踐中顯現出來。培育和弘揚新時期的工匠精神,需要更多制度的創新。唯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大家才會對號召和激勵做出積極反應。
在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中,專業基礎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橋梁,是學生專業學習的入門的基礎,對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引導學生在平時的專業基礎知識學習中,不怕苦,不要一遇到困難就敷衍、逃避。在平常的技能訓練中不能僅僅止于完成了技能任務,更要著眼于完成得漂亮,引導學生不斷趨向“工匠精神”。但不能由于工匠精神的浪漫,卻掩蓋工匠制度的缺失。因此,用規則制度引導工匠習慣,再把工匠習慣升華為工匠精神,是重塑工匠精神的唯一途徑。本文從標準和評價制度入手,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1.從專業基礎課程到專業課程采用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教學模式,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主陣地
(1)在專業基礎課程學習時就要清楚本專業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并將其整合到專業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考核辦法中,將“工匠精神”的養成計劃與本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緊密結合,培養和塑造“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耐心專注,專業敬業”的工匠精神內涵。當然,其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也要帶頭踐行,給學生做榜樣,這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實訓周的改革:目前我們的實訓都是單門課程的實訓,近年來出現另一種實訓形式,就是將兩門以上的課程(一般由于專業基礎類課程的理論性較強,不方便單獨進行實訓設計)整合成課程群,通過某個主題和工具進行實訓設計。
2.加強專業基礎課程類的競賽,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
通過對專業基礎類課程知識的比賽,加強和督促學生對本專業基礎類課程的反復學習和仔細研究。比如為了讓學生盡可能的夯實計算機的基礎,可以通過IC3或是ICT的競賽。世界考試評鑒機構認為:IC3是最完善的計算機基礎教程,它觸發了學生觸類旁通的能力,使學生可以掌握和領悟其他高級的計算機知識。
3.圍繞專業基礎課程中的某一方面開展社團或是選修課(提高班),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自愿的原則,由老師帶隊自發組建社團如“幻燈片高端制作與演示”、“玩轉Excel為數據解憂”等非常實用的技巧開展相關活動,反復打磨,精益求精,盡善盡美逐步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4.校企合作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
培養和塑造學生的工匠精神,單靠高職院校的努力是無法完全實現。工匠精神的培養要靠長期的實踐積累,企業文化的熏陶。通過“質量優秀獎”勉勵學生,打開“上升通道”激勵學生。
四、結語
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中融入滲透工匠精神,必須首先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管理文化、體制文化、價值觀文化。讓學生在獲得工具性能力的基礎上同時開啟富含技術的精神資源,從本質上了解技術技能的實質所在,從學生擁有專注、敬業的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理念。當然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同樣需要在工匠精神的引導下,不斷地計劃、行動、評價、反思;再計劃、再行動、再評價、再反思,反反復復,最終趨于完善。
參考文獻:
[1]王新宇.“中國制造”視域下培養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探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6(2):14-17.
[2]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
[3]徐偉.工匠精神引領下的高職教育教學研究[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6).
篇5
工匠精神的內涵及歷史淵源
1.工匠精神的內涵
在專業的學術著作中并未對“工匠精神”的內涵有明確界定,筆者閱讀并總結相關文字的基礎上對其內涵作初步闡述。“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傳統手工藝的技藝,“工匠精神”靈魂是匠人專注、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質。總結特質如下:
(1)精益求精。在普通人看來工匠往往意味著固執、緩慢、少量、勞作,而背后卻隱藏著專注、技藝、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對作品的執著與追求,反復改進、不斷嘗試的精神,是目前大多高校藝術人才以及設計師欠缺的品質。
(2)耐心、專注、嚴謹。目前中國處于經濟轉型期,設計師普遍出現急功近利、投機取巧的思想觀念,在設計作品上缺乏耐心專注的精神,要求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謹慎、細致,在最細微處下功夫。
2.“工匠精神”歷史淵源
無論在中國、日本還是西方社會,“工匠精神”所體現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質都是歷代匠人所追求的精神。中國古代技術文明的輝煌成就與先輩們傳承、弘揚、實踐“工匠精神”密切相關。中國傳統的師徒技藝的傳授,不僅是技術與手藝的傳授,更是個人品質、價值觀念的傳承。在西方國家中,德國式的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德國至中世紀后期開展影響力深淵的行會制度。行會規定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從業者一般分成學徒、幫工、師傅三個可逐級上升的等級。因此,在國際競爭體系中德國產品給人留下品質感強、質量最優的印象,而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質正是德國產品暢銷國際的法寶。
高校藝術人才培養中倡導“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工匠精神”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
注重“工匠精神”的培養和傳承是國際制造業強國成功的重要原因。德國作為制造業的強國,也是教育強國,他們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職業精神納入教育范疇,塑造與培養未來藝術人才的“工匠精神”,并在未來的工作與實踐中傳承并發展這一精神。如何提高我國工業產品的生產質量與設計能力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當前,藝術設計的教育在中國受到高度重視,其實也是產業結構向高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壓力倒逼所致。
2.“工匠精神”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護航者
長壽企業之所以扎堆出現在這些國家,是因為他們都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如今,中國不少企業追求即時效益。而忽略產品的品質,產品品質差的主要原因在于設計師及從業人員對于“工匠精神”的缺失,以多、快、省的浮躁方法進行產品設計、研發與制造。而“工匠精神”無疑將成為這個時代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
1.工作室制度與導師制雙管齊下為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提供基礎
工作室概念最早源于二十世紀初的包豪斯設計學院,工作室教育制度不同于傳統的以班級為單位的封閉式教學機制,有明確的專業方向與風格特點,教育教學環境開放,師生在工作室中比傳統教學擁有更多的自與選擇權。
2.以產學研協同創新為學生“工匠精神”的塑造提供機會
產學研合作是指高校與企業兩個屬于不同領域的行為主體,通過互相影響產生協同作用,進而提升各自發展潛能的雙向合作過程。在整個過程中,兩者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為一體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在高校與企業的合作中,學生可以在項目的進程中重視技術教學和實踐訓練,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干中學,嘗試中學習,有利于學生吸收企業的標準化管理模式及企業對品質的要求,有利于對“工匠精神”的塑造。
3.以孵化器為學生“工匠精神”的完善提供技術保證
孵化器并不是新鮮事物,它等同于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出現的創業服務中心。作為培養自主創新企業與企業家的平臺,孵化器是高校創新成果產業化的重要載體。對于學生而言,孵化器可將學生的設計作品通過市場運作落到實處,而在這過程中設計作品不論是造型還是內部的結構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多次修正并實驗,也讓學生在此過程中發現落在紙面上的設計作品與商品之間的差距,有利于學生避免理想化,培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品質。
小結
篇6
一、課程思政理念下高職工匠精神培養的意義
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正是工匠精神的最佳傳承者,因而在人才培養中需融入工匠精神,這是學校、企業與學生實現三贏的需要,有利于職業院校創新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利于滿足經濟產業轉型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也利于學生實現自我價值與職業生涯發展,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一)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立德樹人”是時代對高職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是新時代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高職教育落實“立德樹人”必須把“立德”擺在人才培養的首位,把思想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重視學生職業精神培育和職業價值觀塑造,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正確的職業觀和健全的人格。工匠精神有著豐富的價值意蘊和時代內涵,與“立德樹人”的價值意蘊高度契合,工匠精神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靈魂,需在人才培養階段加強培育工匠精神,將職業精神養成有效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將工匠精神培育與思政育人有機結合。在“課程思政”中注重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融合,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形成高尚的職業理想信念和職業品質,最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工匠精神培育與“課程思政”建設,兩者在育人理念上是一致的,體現了“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真正實現了重塑人的精神使命[2]。高職院校要促進“課程思政”與工匠精神的積極融合,致力服務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這是我國職業教育的永恒主題。工匠精神與課程思政在育人理念上是一致的,都體現了“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課程思政理念為順利開展工匠精神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需強化課程思政教育的全面滲透,將工匠精神融入專業課程課堂教學,把工匠精神培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緊密結合,將知識、技能和價值引領融合起來,促進高職大學生工匠精神的逐步形成,使其具備較強的職業素養與職業技能。(二)滿足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現實需求。目前我國處于經濟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勞動力成本優勢正逐步消退。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全面發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需要一批高素質人才提供人力資源支撐。高素質人才需要具備從事某一職業相對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追求卓越的職業態度,以及視質量如生命、視品質如尊嚴的職業價值取向,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通過弘揚工匠精神促進高素質人才的技術技能水平及工作積極性提高。引導高職學生塑造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精神,致力于培養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滿足經濟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對人才的大量需求。(三)有利于培養職業操守,提高學生就業能力。高職院校每年為社會輸出大量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過程中需適應時展要求,把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推動學生全面發展。高職畢業生就業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是當前"就業難"與"用工荒"的主要矛盾,因而對學生開展工匠精神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工匠精神是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核心內容,專業課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徑,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專業課程理論教學中,課程思政使專業知識學習、職業技能培訓、職業素質養成三者緊密結合,形成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效應。通過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功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學生良好的職業品質和較強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科學嚴謹、精益求精、實事求是、注重創新的工匠精神,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職業理念、職業道德、職業責任的慣性認知,促進其順利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
二、課程思政理念下高職工匠精神的培養策略
工匠精神承載了我國走向制造強國的文化基因,努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職教育更應把辦好職業技術教育和塑造工匠精神緊密結合[3],運用多種策略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職人才的需求。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建設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專業課程作為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載體,需以工匠精神引領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實施工匠精神浸潤式教育,義不容辭地挑起培育工匠精神和培養“大國工匠”的擔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智力支持。(一)高職教師自身踐行工匠精神。“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職教教師當懷一顆工匠之心,努力提高自身工匠素質。要加強教風、作風建設,把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十年磨一劍、敬業愛崗、責任心等工匠精神中的優良品質作為高職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主要內容,培養高職教師勇于擔當,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默默奉獻的高尚品格,提升銳意創新開拓進取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起表率作用,其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對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敬業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直接決定了工匠精神的培養效果。高職教師要把工匠精神作為自己的價值目標,增強自身的職業素養與專業水平,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育人水平,踐行工匠精神,做精益求精、卓越進取的“工匠型”教師。給學生樹立良好表率,強化引領作用,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為學生樹立學習踐行工匠精神的榜樣。在教學實踐中弘揚工匠文化,傳遞工匠精神,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把培養工匠精神貫穿于專業教學之中,要根據學生特點和行業發展情況,通過傳授知識與技能,感受企業文化,體會技能的價值和工匠的地位,從而產生對從事職業的向往和追求。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能力,激發學生對傳統技藝、現代技術的熱愛,引導他們有效提升職業態度,鼓勵他們自覺立志做工匠精神的傳承者,努力成為符合新時展需要的工匠。教師在實訓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滲透工匠精神,幫助學生深刻領悟工匠精神的實質,鼓勵學生真正深入到企業或者工廠進行實訓,在真實的環境下去親身實踐,從而不斷升華自身的工匠精神[4]。積極從企業聘請一線能工巧匠、名師等到校任教,他們熟練的專業技能、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能夠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思想得到洗禮、精神得到升華。企業技術人員加入到教師隊伍中來,強化了職業教育的特色,能更有效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目前部分高職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驗,雙師能力不足,高職院校應全方位培育工匠之師,在工匠精神指引下建設教書育人的工匠之師,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和求精創新的技術追求,打造具備實操經驗和能力的雙師型高素質職業教育師資隊伍。深化校企合作,構建校企資源共享平臺,通過企業頂崗實踐的形式,定期選派專業教師深入企業了解實際生產過程,將企業的文化、新工藝、新技術等帶進課堂,讓學生及時了解行業最前沿領域知識,提升高職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培養工匠精神創造有利條件。營造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工作環境,通過多種途徑宣傳工匠精神,傳播工匠文化,詮釋高尚無私之師德,讓高職教師領悟并踐行工匠精神。(二)校園文化弘揚工匠精神。環境對人的成長具有深刻的影響及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園文化是培育學生精神氣質的重要環境,能有效推動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隱性教育功能的重要體現。將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其“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使學生逐漸養成工匠精神[5]。借助校園文化建設為工匠精神提供生根的土壤,為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營造良好氛圍,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傳承。良好的校園氛圍有助于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發展,通過工匠精神的引領與塑造可以促使學生產生良好的使命感,提升適應社會的能力。營造推動工匠精神在高職思政教育中的學習氛圍和文化環境,有利于工匠精神與高職思政教育的滲透與融合[6]。高職院校要打造圍符合職業教育特色的文化氛圍,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加強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滲透,將工匠精神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打造契合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通過文化的熏陶讓學生們在耳濡目染中傳承與弘揚工匠精神加,引導學生在匠心化的環境中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學校要增強文化自信,發揮中國傳統工匠文化資源優勢,將校園文化與產業文化深度融合,強化宣傳教育引導,積極營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校園氛圍,形成重視工匠精神的職業教育文化,利用廣播、校報、校內宣傳展板、橫幅、公眾號、微信平臺、微博、抖音等新舊媒體,向學生傳播工匠精神的相關內容,如精益求精、鍥而不舍、吃苦耐勞等,潛移默化培養工匠精神,將工匠文化內化于心。學校應開展蘊含工匠精神元素的校園活動,舉辦主題活動、講座、演講、專題比賽等活動,挖掘學校自身存在的工匠精神資源,這些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往往能起到入心入腦的教育效果。(三)校企合作共育學生工匠精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升級發展的重要途徑,這是由職業教育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的,也是其自身的實踐特性和應用導向的必然結果。工匠精神的培養離不開企業的深度參與,高職院校應加強與傳承工匠文化的優秀企業合作,統籌校企資源協同育人。工匠精神的培養,需要較長時間職業生涯的磨煉與提升,離不開在現場工作崗位的砥礪。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需創造一個讓學生零距離感受行業企業職業精神的真實工作環境,因此高職院校要秉承工匠之心來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構建產教融合發展生態,推進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搭建校企協同育人共同體,在產教融合中確立學校和企業“雙主體”地位,實現雙方在實踐教學環節的協同和雙贏。加強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在工匠精神培養方面的作用和影響,并將其作為職業教育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要載體和途徑。校企合作有助于學生與企業之間建立緊密聯系,為學生構建適應市場需求、促進自身成長的育人環境,學生通過企業參觀學習、實習,可以提高專業技術技能,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近距離了解企業文化,提前接受企業文化熏陶,在實踐中感受企業員工身上的工匠精神,通過“學中做、做中學”形成科學的職業觀,在知行合一中踐行工匠精神,爭做專業精業勤業的當代工匠。在頂崗實習中,選拔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的企業技術骨干作為學生的“企業師傅”,對學生手把手傳授技能,將精湛的技術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時傳遞給學生,既保證了崗位能力得以銜接與傳承,又促進了學生成長成才,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銳意創新的品質。(四)通過技能競賽引導學生樹立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培育落實于專業教學實踐的各個環節之中,讓工匠精神培育達到預期的效果。職業教育更應注重以賽促學,組織開展各類校級技能競賽,以企業標準為基礎、以職業院校教育和行業評價為主體,積極參與梯次銜接的各級技能競賽,讓學生在學校就以工匠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通過職業教育技能活動周、學生專業技能競賽等活動,充分展示學生過硬的專業技能,錘煉學生精益求精、開拓進取的精神,弘揚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技能寶貴的新時代風尚。
三、結語
在制造強國戰略的深入開展背景下,高職院校肩負著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的重任。這就需要高職院校更新觀念,充分挖掘和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把工匠精神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在專業教學活動中既要傳授學生專業知識,也要不斷探索傳承工匠精神的具體策略,把工匠精神植根于心、付之于行,全面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與人力支撐。
引用出處
[1]孔寶根.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實踐途徑[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版),2016,38(3):53-56.
[2]梁暹.關于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8(30):42-43.
[3]黃君錄.高職院校加強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4]宋守斌,羅佳敏.淺談如何培養高職院校中制造類學生的工匠精神[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8(1):102-103.
[5]查國碩.工匠精神的現代價值意蘊[J].職教論壇,2016(7):74-75.
篇7
關鍵詞: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
作者簡介:梅洪(1962-),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制造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0
隨著去年電視連續劇《大國工匠》的熱播,和年初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一度成為媒體和社會熱議的話題,中國制造業需要大量生產高品質產品的企業,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千千萬萬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時代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當前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高職院校要積極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要承擔起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為社會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重任,深刻查找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打造以工匠精神為特色的育人體系,著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科學內涵
工匠精神歷久彌新,我們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工匠精神的科學內涵,任何片面的、庸俗化、表淺化的理解,都會對培育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產生極大的誤導。
工匠精神是一種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和服務追求完美的價值取向,是對產品精雕細琢、追求卓越,并不斷創新的精神理念。因此,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與人生觀和價值觀緊密相連,也是一種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1]。中國傳統社會工匠精神是以道德精神為中心,強調“做事先做人”、“德藝雙馨”;[2]以品質追求為靈魂,強調精雕細琢和精益求精;以師徒傳承為教育過程,強調“人身依附”和“體知躬行”;以家族家庭為傳承范圍,強調“傳內不傳外”和“傳男不傳女”。
工匠精神特征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產品,極力使產品完善和極致;二是嚴謹,一絲不茍。不投機取巧,確保產品的質量,嚴格產品檢測標準、不達要求絕不輕易交貨;三是耐心、專注、堅持。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絕不停止對更高品質的追求,不斷完善產品的各項指標各個細節,把不懈的追求,貫穿自己的職業生涯;四是專業、敬業。具有崇高的職業使命感,甘于奉獻,舍棄誘惑,傾力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
二、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高職院校辦學理念上存在重技輕人的價值取向
有些高職院校在辦學理念上存在重技輕人的價值取向,在頂層教育教學制度設計中,更多關注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專業技術技能的培訓,而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未能給予足夠重視,也忽視了對教師職業素養的更高要求,輕視了對學生工匠精神的熏陶和培育。
(二)高職教師缺乏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
相當部分高職教師從學校到學校,缺少系統的專業實操歷練和示范能力的訓練,加之有些教師缺乏對職業敬畏、不斷創新的精神理念,滿足于現狀,教學敷衍,缺乏對教學法深入研究的熱情,講授專業理論課尚可,上實訓課力不從心,身體力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育人示范效應大打折扣。
(三)校園亞文化影響
長期以來,受60分萬歲的校園亞文化影響,許多高職學生對課程考試無所謂、不重視,缺乏敢為人先、永創佳績的精神,只滿足于考試成績及格、合格;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有相當部分學生缺乏精益求精、刻苦鉆研的勁頭,上課被動聽講,課后作業敷衍了事、抄襲現象普遍;在實驗、實訓等實操課程的學習中,相當數量學生存在追求“速成”的浮躁心理,投機取巧,功利心切,急于求成,馬虎了事,淺學輒止,缺乏追求卓越品質的思想意識,只滿足于實驗數據過得去,實操技能略知皮毛。
三、培育高職學生工匠精神須創新高職院校發展理念
如今我們正處在日益自動化和機器人的時代,尤其是我國正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要發展壯大中國制造業,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現代工匠,高職院校培育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能夠提升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增強院校創新發展的內力;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提高的傳承和發揚工匠精神的創新實踐,能提高院校改革創新發展的水平。
篇8
靠一雙手和傳統的鐵鉆床,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高級技師胡雙錢在35年里加工了數十萬個飛機零件,沒有出現過一個次品,完美展示了大國工匠的精湛技藝。有人問他如何取得如此驚人紀錄,答案只是平淡的兩個字:用心。
這種用心制造產品的態度就是工匠精神。在優秀工匠們的眼里,只有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對制造的一絲不茍、對完美的孜孜追求。二戰之后德國、日本的重新崛起,與崇尚工匠精神帶來的產業工人素質提高、制造業水平提高不無關系。一個推崇和堅守工匠精神的國家和民族,必然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少一些投機取巧,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專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濫造,多一些優品精品。
如今,大到汽車、電器制造,小到制筆、制鞋,國內許多產業的規模居于世界前列。然而,這些產業長期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偏弱,數量的優勢始終難掩質量特別是品牌方面的競爭劣勢。“制造大國怎么造不出讓人心動的產品?”當不少國人去海外搶購保溫杯、電飯煲、馬桶蓋時,這樣的“拷問”也接踵而至。究其原因,工匠精神的缺失不可忽視。工匠精神的缺失,會導致市場競爭力的減弱,制約企業提升產品的附加值,阻礙企業的轉型升級。瑞士的機械手表、德國的精密儀器、日本的輕工產品之所以有強大的生命力并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都與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關。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德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在經歷“去工業化”后正在進行“再工業化”,充分說明有工業實力才有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面對轉型升級的國內需求和“工業4.0”背景下的國際競爭,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多元化精細化消費需求,培養工匠精神尤為重要。
質量發展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和轉型之要。在今年兩會上,國家將工匠精神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既彰顯了我們做強制造業的堅定決心,也宣示了工匠精神的光榮回歸。“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工匠精神的培養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從國民教育、企業文化等多方面多層次發力。首先,要形成崇尚工匠的社會氛圍,打破“工匠”們身份、級別的束縛,提高他們的待遇,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保證他們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誘惑、克服得了困難,真正把從事的工作當作一種事業、一種追求,打造更多消費者滿意的知名品牌。其次,要使職業技術教育、實踐教育在國家有更高的社會地位,通過教育培養出更多像胡雙錢那樣心靈手巧的創新創業者。要破除在創新創業上存在的“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老觀念,大力營造寬容失敗、鼓勵創新的文化環境,探索建立創新失敗補償機制,真正讓“工匠”專心于技術創新,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澎湃動力。最后,企業應承擔起工匠精神培養的第一責任,充分認識到工匠精神的培養,對于提升競爭力、生產力所具有的核心作用,徹底摒棄不把勞動者本身視為財富,只關注短期收益的短視行為,為工匠精神的培養提供良性的文化土壤。
在中華民族的基因里,不乏工匠精神,這種精神曾經孕育過魯班這樣的大師級工匠,也催生出許多建造出故宮這樣的世界級建筑杰作的普通工匠,而且這種精神還在航天、飛機、工藝品等許多行業傳承著。今天,如果工匠精神再次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各行各業都以追求極致、做到最好為目標,追求卓越、崇尚質量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必將有力助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為促進經濟“雙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篇9
(一)工程教育培養的必要性
1.行業發展轉型的現實需求。
工匠精神是德國家族企業歷經百年而不倒的秘訣之一,也是日本品牌屹立世界之巔的利器,其核心價值在于精益求精,對匠心、精品的堅持和追求。近年來,土木工程行業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升級機遇與挑戰,行業發展轉型需要行業從業者具備較高的職業精神和倫理守則。因此,工匠精神的回歸與重塑成為行業轉型的現實需求。
2.工業4.0時代的現實需求。
世界工業大國已進入工業4.0時代。中國雖是制造業大國,可并非是制造業強國,中國的工業發展需要工匠精神的回歸目前。我國尚處于工業化進程的中后期,制造業創造了GDP總量的1/3,貢獻了出口總額的90%,未來幾十年內仍會是中國經濟的主要支柱。因此,工匠精神的回歸與重塑成為迎接工業4.0時代挑戰的現實需求。
(二)工匠精神培養的可行性
1.在工程倫理課程中認知。
在工科院校,學校可以在工程倫理課程中將工匠精神融入課程體系中,讓學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科學內涵,了解其本質,認識其價值,讓學生對工匠精神有初步的認識。
2.在專業課程中夯實。
專業課程教育是工匠精神培養和塑造的主陣地。學校可以在專業課程教學目標和計劃中加入對工匠精神的認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逐漸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3.在實踐課中體悟。
在課程中認知后,還應讓學生在實踐中親手操作。當工匠精神與實際場景相關聯時,可以讓學生能切身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實質和價值,并且能夠對工匠精神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
二、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一)著力開展職業認可度與職業承諾教育
1.提高職業認可度。
學校要高度重視學生專業認可度的培養與教育。學校在學生入學時,要把職業認可教育作為入學教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對所學專業有較為全面的認識,讓學生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對職業產生認可。同時,在課后,學校也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科學組織相應的實習活動,在實習中讓學生提高職業認可度。
2.規劃職業承諾。
很多學生因為缺乏對自己職業的科學規劃,導致學生對未來的盲目,形成不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職業發展規劃,學校應當以職業規劃入手,加強對學生職業規劃的認識及重要性。同時,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讓學生在對職業規劃的過程中了解和體悟工匠精神,讓學生形成很好的職業承諾。
3.營造工匠精神體悟氛圍。
讓學生在企業中實習,為學生營造工匠精神體悟氛圍,能更好的體會到工匠精神所帶來的實質和價值,同時提升了學生的職業認可度與職業承諾。
(二)完善工程倫理教育課程體系
工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一定職業能力的技能人才,通過進一步完善工程倫理課題體系,有助于培養和塑造良好的工匠精神。
1.構建網絡課堂。
因為學生所具有的專業知識接受程度不同,所以每名學生所學知識速度的快慢也不相同。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接受專業知識,可以合理的運用互聯網技術,將工程知識中的每一個所有知識點,關鍵名詞以及合理化的解決方案用短視頻的方式進行視頻講解,這樣可以有效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專業知識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對知識進行消化和吸收。
2.轉變教學范式。
不同的老師有著不同的擅長領域和不同的風格,讓學生在一節課中接受多名老師的共同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同一堂課中學習多名老師教授的知識,而且多名老師同時授課,也有助于學生開拓自己的思維。
3.制定科學評價標準。
篇10
中國創新發展離不開創新性人才的涌現,同時也離不開工匠精神的鋪墊,重振工匠精神不僅是社會主旋律的主題思想,更是促進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發展戰略的主要方針。尤其是在高職院校中,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接受主流思想的教育,獲得實踐機會。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需要向學生傳授工匠精神的文化傳承內涵和發展的重要性,與企業聯合,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和實踐機會,使其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提到“工匠”一詞,不少人會想到做木工的匠人。曾經有電視節目《大國工匠》,真正意義上從匠人匠心的角度出發,挖掘我國各個時期和地域的匠人文化,這些人來自各行各業,年齡也不同,憑借著自身的悟性和不斷的努力,成為某一行業頂尖的人物,其高超的技藝水平是無人能替代的。這些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執著堅守,持之以恒,并不斷創新。這就是傳說中的工匠精神。
大多數匠人對自己的作品精雕細琢,其基本的理念就是精益求精。主要就體現在其職業的操守,對待自己的工作從來都是一絲不茍,認真鉆研;每一個產品,甚至每一個細節,都嚴格對待,追求極致和完美;每一道工序的設計和完善,都需要親自上陣,使得自身技藝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提升服務的質量和品質;對于新技術和新科技,也保持著不斷學習和研究的態度,執著追求,從而打造出其特有的品質,使其他品牌無法超越。
二、職業院校培養學生匠人精神的重要性
(一) 順應國家的領導方針
新?r期的企業培養方針是“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的定制、柔性化生產,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因此,在實際的工作中,需要我們至少掌握一門精湛的技術,追求盡善盡美的品質和產品,不斷吸收新思想、新技術,創新發展更多的新工藝,從而獨創品牌的效應。這不僅是時展的需求,也是培養高職學生素養和品質的法寶。
(二)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石
報道數據顯示,大多數百年老字號的企業,多數都集中在日本、荷蘭等少數發達國家,究其原因,是這些企業中有許許多多的匠人,傳承和發揚企業的王牌精神和精湛工藝,秉持著一種屹立不倒的匠人精神。一個企業的管理者如果具備這種精神,會嚴格要求每一個產品的細節,從而形成壓倒性的競爭優勢,在百年的風霜中屹立不倒。這也是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關鍵。
(三)是信息化社會的需求
在傳統的社會中,為了能夠為供需雙方提供對等的價值度量,產品和質量即使優良,也不會大面積地傳播出去,即所說的“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自21世紀以來,互聯網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和大動脈,各種企業產品銷售的新渠道和新技術,通過互聯網不斷創新和發展,信息的不對稱性也逐漸被打破,消費者逐漸成為市場的主動方,掌控著市場的動向。此時,產品質量就成為企業形象的唯一衡量標準,一些有瑕疵的產品在這一時期無處遁形。因此,企業需要匠心精神,職業院校更需要培養學生的匠心精神,從而在信息化社會中站穩腳跟。
(四)是促進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社會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教育是國家建設和發展的基礎。高職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不同,其目標不僅是培養學生具有專業的理論知識,更需要學生具備完善的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術,培養的是創新型的技術人才。市場中的企業迫切希望從職業院校畢業的學生,能夠一畢業就直接上崗工作,企業為學生提供工作機會的同時,學生也為企業創造價值。因此,高職院校在幫助學生促進自身專業技術提升的同時,也需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工匠精神,使其能夠認真地對待每一個項目、每一項工作甚至是每一個零件的細節,以工匠的態度指導自身的行為。只有這樣,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夠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才能實現校企合作,學校為更多學生提供實習經驗的同時,使其能夠提前體會匠人精神的內核,使技術和思想共同進步,從而為企業和社會輸入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促進全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五)是學生步入社會的重要保證
在我國,職業院校的培養計劃和目標就是“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以及良好職業道德的人才,使其能夠適應不同職業和崗位的需求、適應生產和管理,從而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動力”。與此同時,企業在進行員工招聘時,要求其具備過硬的專業素質和思想,同時也需要具有嚴格、認真的職業態度,敬業、專心的職業精神。只有具備了這些素質,企業才愿意為員工提供崗位。因此,在工匠精神的理論思想指導下,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職業素養是全方位和多方面的,除了讓學生具有專業技能之外,還需要培養一種崇高的工匠精神,從而為其日后的就業發展和全面成長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路徑研究
(一)弘揚和建設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
如今,高職院校的教育宗旨是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型人才,因此,院校應該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下工夫,努力建設具有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圍,將職業精神的培養與匠人精神的教育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職業化鍛造。例如,教師在進行技術教育的過程中,通過新媒體技術和課件等,為學生講述匠人精神的代表人物,其中包括以解牛聞名于世的庖丁、親手拼接航天之翼的女工程師薛瑩以及各行各業馳名中外的領軍人物,為學生講授匠人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歷史,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匠人精神的核心和精華。同時,教師也可以舉辦一些演講和活動,跟學生暢談匠人精神的意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 就?I創新教育將匠人精神納入其中
高職教育所肩負的使命就是培養創新和服務性人才,使其能夠創新發展工藝技術,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專業和思想基礎。因此,在進行職業創業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基本目標,以匠人精神為基本的思想內核,為學生設計生涯規劃,培養其創業意識和服務的精神,促進學生具備主動就業和創業的意識和思想,為其提供更多選擇和就業機會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從而為社會的進步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在課程教育中融入匠人精神
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中,無論教師采取何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專業課的學習和教學依然是最主要的中心環節。教師科學地設置課程形式,根據學生的發展實際,設計教學的重點和內容,不僅僅局限于把傳統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還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和特長,顧慮到專業的特點和未來企業發展需求的人才類型,認真分析市場的結構和特點,準確把握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就業能力為基本的導向原則,在專業課程的設置和規劃的過程中,認真貫徹落實匠人精神,努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從而彰顯出高職院校特有的教學特色。
(四)在專業技能的訓練中體現工匠精神
學生在高職院校接受教育的短短幾年時間里,會學習到許多關于技術經驗的知識和技能,從而適應生產和服務。但是,只掌握一些基本的職業技能是不能很好地體現大國匠人精神的。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技能培訓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就業方向和專業特點等客觀因素,在保證學生基本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情況下,適當地對其進行技術和個性化培養,使其能夠充分展現個人能力和水準。學生精通一門技藝的同時,會得到不同職業類型的遷移,充分調動起積極性,使其成為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才。
(五)實施現代學徒制,體現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想要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就需要組建一支高素質的教師團隊,由企業的高管、技術人員以及行業的專家組成,使教師的素質和職業水平能夠得到質的飛躍。因此,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高效互動、互幫互助,能夠從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思想能力,也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成果的研究和發展,從而在實際的工作中得到升華。在教學的過程中,師生能夠共同提升,通過情感和知識的交流,實現思想上的碰撞,從而為學生傳遞出精益求精和耐心專注的工匠精神,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和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六)校企合作塑造工匠精神
一樣的材料和一樣的技術,不同企業的產品質量也各有不同。工匠精神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高職院校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采取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到企業的真實環境中參觀真正的流水線,與企業進行合作,在學生的學習階段就實現學和工的交替作業。學生將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相結合,既可以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同時也能夠提升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以便于對其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