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作用

時間:2022-05-20 10:07:08

導語:工匠精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匠精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作用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它對于研究世界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具有重要意義。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工作。分析了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介紹了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剖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工匠精神對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的促進作用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工匠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1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它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簡稱《公約》)。《公約》旨在保護以傳統、口頭表達、節日禮儀、手工技能、音樂、舞蹈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于2006年4月正式生效。《公約》特別要求對各國和各地區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清點,列出急需搶救的重點和有重要代表意義的遺產項目,并要求建立一個由專家和各會員代表組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協調有關工作。我國于2004年8月加入《公約》。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已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數量居世界首位。我國除了積極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外,還按照《公約》的要求,建立了國家、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批準原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后分別于2008年、2011年、2014年、2021年先后批準命名了第二到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55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目前,列入國家、省、市、縣4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有7萬多個。目前,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滅亡,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實物和材料的破壞或丟失、缺少繼承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過度開發和破壞等問題。我國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促進經濟文化全面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實現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2保護文化歷史根基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和文化成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可以幫助各族人民廣泛吸收民族精神的養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歷史根基[1]。

1.3促進民族團結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民族文化傳承,是建立連接民族情感的紐帶,是增進民族團結,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基礎。

2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政府對于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越來越重視,政府和一些民間企業通過各種渠道向海內外宣傳我國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在傳承與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

2.1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存在重申請輕保護的問題

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當地特色歷史文化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期申報與后期保護同樣重要。我國不少地區對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非常積極,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工作卻做得不是很到位。一些地方存在申報成功后,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力度不夠,政府和社會對其投入精力和資金不足等問題,直接導致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存實亡。

2.2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不夠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現狀堪憂由于宣傳力度不足、外來文化帶來沖擊等原因,一些群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正確認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不關心,對本地區、本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傳統重視不夠。特別是很少有年輕人愿意花時間去學習和掌握這些與現代生活相距較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都是年紀很大的老人,這也是導致目前我國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的一個重要原因。只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手工藝品與現代生活特點相結合,使它們更符合現在大眾的需求,才能使傳統工藝不斷迸發活力。

2.3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資金支持不足

任何事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與發展也是如此。我國各級政府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比較重視,從各級文化事業發展的預算中都撥付了一定數量的資金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但由于我國歷史文化資源豐富,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眾多,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總體投入明顯不足,在資金分配方面也不盡合理。

2.4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沒有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問題

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僅具有文化價值,也有較高的商業價值。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和商業價值,使其發揚光大,傳承發展下去,不僅可以提升該地區的知名度,還能給該地區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有些地方在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容易出現過度商業化開發的問題。這種行為忽視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保護的初衷,甚至出現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隨意篡改的情況,破壞了這些項目的真實性與存在的意義。

2.5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宣傳不夠

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無論是多么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離不開宣傳,只有通過多渠道、大力度的廣泛宣傳,才能使更多的人知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而去深入了解它,并傳承和發展它。我國在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時,存在對于新型多媒體和網絡手段利用不夠的問題,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至今沒有建設相關網站,更不要說開發手機App了。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即使建設了網站也是很少更新,人們從這些網站得不到太多有用的信息。

3融合創新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代代相傳的各種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標志。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結晶。在新時代,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需要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機制,更充分地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價值,堅定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對現代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3.1在堅守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代能工巧匠的經驗總結,是各族人民的智慧結晶,是先輩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經濟和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傳承和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必須肩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多個方面的工作,我們要遵循事物發展規律,克服各種困難,在堅守中完成傳承。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匠心,需要堅守,但堅守不是固守,還需要不斷探索,敢于創新,只有通過創新將古老文化和傳統工藝融入現實生活中,才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

3.2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的方式方法

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是在某個地區民間流傳比較廣泛的某種技藝,具有悠久的歷史。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各種新的科技產品不斷涌現,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和喜愛,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受到了強烈沖擊,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在勉強維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甚至出現了斷檔,衰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面對如此局面,如果只是一味地強調堅守傳統,必然會導致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走進“死胡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應做到保護與開發利用并重,創新傳承的方式方法。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更新觀念,努力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在傳統生產工藝、生產材料、展覽展示方式、產品流通渠道等方面的創新。

3.3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要融入當代人的精神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與傳播要深入現代生活當中,只有與當下的生產生活產生關聯,才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良性發展,為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所享用[2]。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于古代各族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要想讓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優秀文化在當今社會中繼續傳承發展,就需要將當代人的精神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中,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符合當代人的審美情趣。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能切實服務于現代人的生活,而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供人學習觀賞。無論是地方戲曲、節慶禮儀,還是各種傳統手工制品,除了具有傳統文化的觀賞價值之外,還要對其進行新的文化創意和產品應用開發,使其能夠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愛,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才能真正傳承下去。

4弘揚工匠精神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需要從宣傳渠道、管理體制和機制、市場開發等多個方面共同努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從業者,特別是傳承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熱愛與癡迷、自身是否具有工匠精神,是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的重要因素。所謂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工匠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創造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3]。具有工匠精神的從業者,他們對待工作嚴謹、認真、細致,沒有機會主義的思想,具備耐心、專注和堅持的品質,并且永遠不會停止在專業領域追求進步。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受到一些人一夜暴富的影響,人們變得心浮氣躁,他們更愿意追求短時間內可快速見到效果的即時利益,缺少工匠精神的信念、信仰和堅持。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工藝復雜、工序繁多,使用的工具簡單,工作環境差。這些項目由于使用比較原始的生產方法,生產效率低,收入有限,導致人們不愿學習這些瀕于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甚至有些人已經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卻因禁不住誘惑而轉行去從事其他收入更高的工作。因此,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除了需要政府的資金支持、大眾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認識和關注外,還需要傳承人必須具備耐心、敬業、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要求傳承人和接受者都要具備工匠精神。作為一名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傳承人,不僅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還要有飽滿的熱情和百折不撓的堅定信念;作為接受者,應該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使命感,相信所學的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能夠在自己的努力下發揚光大。從有關部門歷年評選出的優秀傳承人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所處地區不同,從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熱愛所從事的工作,對工作精益求精,幾十年堅持從事一項工作,他們都具備寶貴的工匠精神。湘西鳳凰縣山江鎮63歲的麻茂庭已與苗銀結緣43年。他癡迷于用苗族傳統的手工技藝制作銀飾,一把椅子,一把剪刀,一盤銀片,他就能坐一上午。苗銀制作工藝復雜,銀塊要經過熔銀、鍛打、拉絲、紐絲等環節,才能制作成一件銀飾。由于市場經濟的影響,許多當地的銀匠逐漸放棄了制作銀飾。麻茂庭不僅自己堅持這項工作,他的小兒子麻金企在2015年退伍后,也主動跟父親學習制作苗族銀飾。經過他們父子兩代人的努力,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得以傳承延續。任新春是清華池的一名老員工,北京清華池的修腳技藝自成一家,腳病治療也成為其特色服務。清華池傳統修腳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任新春入行三十多年,在大師的指點下,他勤學苦練,鉆研修腳技術。修腳講究的是手指有力,腕子靈活。削竹板、捻鋼珠,修腳技師用這些來練基本功。“一厘米寬的竹板,用搶刀削出指甲的形狀,接著再打薄到跟指甲差不多的厚度。”任新春說,“這是為了練習掌握力度,好多病變的指甲硬,修時需要大點兒的力氣,但是還要收住勁兒,否則會刺破皮膚。”另外,還有鍛煉手指的小技巧,任新春連走路、坐車的時候都在練。他利用休息時間到書店買來中醫、中藥、皮膚科等方面書籍學習,不斷充實自己,從醫療的角度探索治療腳病的新方法,從醫學知識方面解釋腳病的成因,為前來治療的患者講解腳部保健的基本知識[4]。2008年,針對常見的疑難腳病—嵌甲病,任新春經過反復研究,研制出嵌甲矯正技術,從此解決了困擾人們多年的嵌甲根治的難題。他憑借精湛的技藝和敬業的態度,先后榮獲北京用戶滿意服務明星、享受北京市政府津貼高級技師、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清華池傳統修腳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等稱號。如今,他不僅自己為病人修腳,還培養了十多位徒弟,使清華池傳統修腳技術造福更多患者。除了上述兩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代表,還有很多耳熟能詳的具備工匠精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是我國的寶貴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的是文化,傳承人唯有具備工匠精神才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精髓傳承下去。

5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守正固然重要,但關鍵還是在于融合與創新。只有發揚工匠精神,不斷創新,與時代結合,融入當代精神,才能讓那些璀璨的歷史文化和精湛技藝代代傳承,永葆生機與活力。

作者:趙春利 單位:北京財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