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5: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金融市場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金融市場的特點

篇1

【關鍵詞】國際金融市場 發展趨勢 特點探析

一、引言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無疑為我國的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開展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和特點探析,明確當下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特點,并且根據國內企業的發展需求,制定更加周密的發展計劃,可有效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全面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在使得我國的企業獲得更加良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奠定穩定的基礎和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二、當下國際金融市場形勢的基本特點探究

開展當下國際金融市場形勢的基本特點探究,主要可以將當下國際金融市場形勢的基本特點總結如下:

(一)當下的國際金融市場的總體形勢相對較為平穩

隨著國際經濟的不斷復蘇,當下絕大部分的歐元區重債國所具有的債務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有效的解決,同時很多國家的高風險資本也逐漸的呈現出回調現象(以美國為主)。因此國際金融市場的整體發展趨勢變動也逐步的呈現出了緩和的狀態,所處的環境和其總體的趨勢也相對平穩。

但是由于國際金融市場的結構的復雜性相對較高,因此很多具有經濟問題的穩定趨勢也容易被較小的經濟變動因素打破,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需要長期的保持警惕性[1]。

(二)國際金融市場所具有的資本呈現出流向逆轉的現象

當下的國際金融市場所具有的資本的結構分配也產生了較大的變動現象,逐步的顯現出了“南升北降”的發展特點。“南升北降”的經濟資本特點的逐步呈現,使得新興股市的發展速度十分的緩慢,進而出現了資本呈現出流向逆轉的現象。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速度逐漸加快,而導致經濟發達的國家的發展速度的逐步提升造成的。

(三)國際金融市場的信貸結構性分化

由于世界的經濟體系的逐步復蘇,國際金融市場的信貸結構性也開始逐步的呈現出了分化的趨勢,這種趨勢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

1.發展中的經濟與發達經濟的結構分化問題日益凸顯。同時由于發展中的經濟受通貨膨脹的整體趨勢的影響較為明顯,因此需要加急改革自身的貨幣政策。

2.發達經濟與短期利率的分化問題呈現出長期分化的趨勢[2]。開展當下國際金融市場形勢的基本特點探究可知,當下的國際金融市場的總體形勢相對較為平穩,在其所具有的資本呈現出流向逆轉的趨勢的同時,其信貸結構性分化并且發達經濟長期于短期利率分化。通過開展國際金融市場的形式的基本特點,可以為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的思考和探究提供更加明確的探究思路,進而為我國的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市場中指出更加科學的發展方向。

三、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的因素探究

針對于當下國際金融市場形勢的基本特點,進行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的因素探究,主要可以將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的因素總結歸納如下:

(一)美國經濟的發展情況

美國的經濟在國際金融市場中所占有的主導地位無需質疑,因此美國的貨幣資金吸引能力、以及美元的資金的流動性都會影響金融市場的整體發展趨勢。

(二)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資金的流動方向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經濟的多元化趨勢的逐步呈現,美國在國際上的經濟主導地位也開始被逐步的削弱,國際上的金融資金也開始逐漸的呈現出由美國流向歐洲以及亞洲的趨勢。但是由于國際的金融市場被全球的宏觀經濟所良好的調控,因此可以在這一背景下實現國際金融經濟的穩定性的有效的保障[3]。

(三)國際銀行業的發展趨勢

銀行無疑是金融和經濟的重要承載體之一,只有保障國際銀行業發展的穩定性和平穩性,才能夠真正實現國際金融市場的長期的、可持續性的發展,因此國際金融銀行的發展趨勢,也是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發展趨勢的重要因素之一。

開展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的因素探究可知,美國經濟的發展情況、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資金的流動方向以及國際銀行業的發展趨勢,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因此我國企業在新時期進行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也應當密切的觀察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因素以及因素的動態,進而才能夠真正的提升自身競爭實力,實現企業的長期的、可持續性的發展[4]。

四、國際金融市場的整體發展趨勢探究

開展國際金融市場的整體發展趨勢探究,主要可以將國際金融市場的整體發展趨勢總結如下:

(一)國際金融市場逐步呈顯出資金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逐步發展,其所呈現的資金國際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國際金融市場的資金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可以有效的提升國際資金的利用率,實現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趨勢的良好型的保障。

(二)國際融資暢通化成為了國際市場的發展主流

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整體的逐步發展,國際融資暢通化成為了國際市場的發展主流,國際金融市場的暢通化的提升,也有效的提升了各個國家在利用資金投資時的宏觀性[5]。

通過思考探究當下國際金融市場的整體發展趨勢可知,國際金融市場逐步呈顯出資金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并且國際融資暢通化成為了國際市場的發展主流。當下國際金融市場的經濟一體化的趨勢,為我國的企業的發展、改革和擴張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同時也對于企業的綜合實力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因此我國企業在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也應當順應市場趨勢,提升自身的綜合競爭實力,才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五、結束語

開展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和特點探析,首先應當明確當下國際金融市場形勢的基本特點,進而針對于當下國際金融市場形勢的基本特點,進行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的因素探究以及國際金融市場的整體發展趨勢探究。開展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和特點探析,明確當下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特點,根據我國的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有方向性的、科學的以及全面的提升我國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可以有效的實現我國的企業的良好發展,進而高速推動我國社會和經濟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陶思豪.當前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及其特點研究[J].中國商貿,2015,04:79-81.

[2]玄立明.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5,22:61-62.

[3]張雪.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5,33:41.

[4]韓洋.危機以來國際金融監管制度的法律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4.

篇2

關鍵詞:上海自貿區;金融市場;改革;深化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6-0256-02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于2013年9月正式成立,作為中國第一個自由貿易區,其對中國金融市場改革的意義不言而喻,廣闊而深遠。本文將淺談上海自貿區的基本政策,中國金融市場的基本狀況,以及上海自貿區對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意義。

一、上海自貿區的意義和作用

1.成立上海自貿區的目的。上海自貿區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掛牌成立,而第一批入駐的企業與金融機構也獲得牌照。首批入駐的36家機構中,金融機構占到11家,除中農工建交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外,還有招商銀行、浦發和上海銀行等中資銀行,外資銀行包括花旗等,還有交銀金融租賃公司。如此大量的金融機構入駐昭示著此次以金融改革為導向的上海自貿區正式拉開大幕。

上海自貿區的主要特點:第一,國際貿易政策優惠。在自貿區注冊的企業可享受多種政策優惠,如國際貿易、放寬稅收、外匯使用等,這極大地方便跨國公司在全球的調撥,也勢必吸引更多的金融機構在自貿區注冊營業。第二,金融市場改革力度大。上海自貿區不同于其他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Zone)簡稱FTZ,傳統自貿區僅指商業服務等貿易項目,而中國上海自貿區側重于金融市場改革,并且是新一輪政府職能定位的改革試點。在期貨保稅交割、擴大保稅船舶登記、融資租賃等試點、研究建立離岸特點的國際賬戶等多項特點的先行試點,其中最引人關注也是難度最大的便是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逐段實現在上海自貿區企業法人可自由兌換人民幣,個人則可以在試點效果良好后再開放;也有人稱可能會分步驟推進人民幣的自由兌換。

2.成立上海自貿區的意義。上海自貿區的成立更多的是一種國家戰略,是一種先行先試、深化改革、擴大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意義非凡。上海自貿區側重金融改革是以制度創新為基點,提升國際貿易和金融的競爭力,順應全球經濟貿易發展的新趨勢,實行金融市場改革開放戰略的重大舉措。

一方面,上海自貿區的成立在金融市場改革的道路上是一項重大變革。人民幣自由兌換,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將助推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使人民幣逐步發展成為國際清算貨幣,這意味著將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上海自貿區肩負著開放市場的使命,提升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為中國更多地參與到全球化戰略,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金融制度的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提升中國在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

二、上海自貿區同中國金融市場改革的關系

1.中國金融市場現狀。中國金融市場在改革開放依賴中不斷成長,金融主體日趨豐富,金融市場不斷同世界接軌,金融同業間的經驗與范圍逐步融合。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電子商務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金融市場的發展,各種“寶”的出現可以說是金融市場一種新興的主體,刺激商業銀行不斷創新金融產品,思考經營方式,挽留和爭取客戶群。消費者們已經可以自由選擇各項金融產品,金融創新成為日后發展的主題。但是,總體上來講仍然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金融各項監管依然較為嚴格,市場競爭沒有完全放開,幾大金融主體依然把握著市場的主流,如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的競爭中依然處于絕對優勢。未來,金融市場的改革應該更加大膽,放開競爭,讓更多的金融創新理念得以實現。金融市場作為一個“市場”要具備市場的特點才能深入發展,而市場的重要特點就是“自由”對于金融這一特殊行業而言就更需要自由。目前,中國金融市場依然較難突破幾家獨大的現狀,上海自貿區的建立也是如此,幾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率先入駐,當然,大型商業銀行市場經營豐富,業務種類健全,有利于自貿區的各項經濟活動的展開,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講,筆者認為,應該更多地吸引外資銀行加入,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上海自貿區吸引了很多外資企業入駐,這些外資企業合作的銀行大多是外資銀行,如果吸引更多的外資銀行勢必對國際業務迅速開展更加有力。其二,在國際業務方面中國商業銀行可以說是落后的,通過上海自貿區可以更多地和外資銀行進行學習,拓展國際業務的視野,提升國際競爭力。

2.上海自貿區對中國金融市場改革開放的意義。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金融業逐漸成為一國經濟不可或缺的部分,使其在國民經濟中占有主要份額。1980―2008年間,世界金融行業總額從30.8萬億美元增長到近65萬億美元。1980―2006年間,全球貿易總額中金融業的占比從15.7%上升到27.7%增長的速度之快是其他行業望塵莫及的。在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依據相關要求,中國需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規模,向著多功能、多層次發展。目前銀行間外匯市場、證券期貨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形成的多元化主體的發展,意味著中國金融市場已基本完善。同時,人民銀行的市場主導地位不斷鞏固,貨幣政策的預見性、有效性、科學性不斷提高,能夠基本實現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與變化趨勢進行適當、適時地調整貨幣政策,運用各項宏觀調控的手段調整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方向。2008年至今,中國人民銀行多次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這些措施有效地應對了經濟和金融問題,使中國金融市場更加完善。與此同時,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促進作用,即中國金融業的變革,對人們生活方式也產生巨大的影響。截至2013年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145.33萬億元人民幣,金融業對人們的理財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傳統的柜面經營方式逐漸被網銀、手機銀行取代,資金逐漸從傳統的儲蓄存款轉向其他各種投資方式,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理財購買、資金劃撥、金融投資等活動。

綜上,中國金融市場已經搭建完成,市場主體也十分豐富,但是與國際發達國家相比,依然相對落后,主要問題是與國際貿易組織合作少,金融市場成熟程度低,市場環境相對封閉等。上海自貿區的成立,依托上海國際貿易大都市的優勢,加之此次自貿區注重金融市場改革,各項政策有利于金融機構大展拳腳,金融機構應利用好上海自貿區的發展契機,更多地參與國際合作,改變自身經營發展方式,加速金融市場與國際接軌。

自上海自貿區掛牌以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清算所、上海黃金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以及國際原油期貨市場等新建金融市場交易平臺不斷涌現。

3.上海自貿區對中國金融監管模式的借鑒意義。上海自貿區作為區域性的開放區,很多金融改革政策其實并不適用于全國統一的監管模式,個人認為,中國可以借鑒國外先進金融中心的監管方式,結合自貿區特點搭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監管制度。以迪拜為例,2004年9月迪拜政府成立了迪拜國際金融中心,金融監管主體是迪拜金融服務局,簡稱DFSA。DFSA的主要職責是在迪拜國際金融中心內進行金融機構執照的授予及其金融活動的持續性監管。DFSA的監管范圍十分廣泛,包括銀行、證券、信托服務、保險、基金、期貨、資產管理、伊斯蘭金融、證券交易所等不同屬性的金融機構,甚至包括國際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所。同時,DFSA還負責涉及反洗錢、反恐融資和金融從業人員的監管。在監管理念方面,DFSA的定位是立足于風險控制,這樣可以有效地促使金融機構履行合規義務,從而避免不必要的監管負擔。DFSA以其獨立高效的特點聞名世界。至今為止,DFSA吸引了900余家企業入駐,其中金融機構占比45%DFSA將金融產業打造成僅次于旅游業的重點開放產業。

中國目前的金融分業監管從某種角度來看,是不適合上海自貿區的。如果能夠在自貿區推行特色的混業監管模式,對中國金融市場改革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雖然中國整體的金融市場尚不適合混業經營,但是在自貿區這種模式會更加有效。中國大可在上海自貿區設立區域內的綜合金融服務局,借鑒DFSA模式,實行混業監管,降低區內企業的監管負擔,提升金融業運行效率,從而從政策上吸引更多外資企業入駐,發揮自貿區應有的招商引資作用。但是,在中國這種模式受到多方阻礙,最大的阻礙在于立法方面,所以需要從法律層面確定金融監管局的地位,并賦予其職責和權利,使其有利于自貿區的發展和建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上海自貿區建立相對獨立的金融服務局也是中國金融監管改革的重要契機。目前,中國金融業在無形之中已經向混業經營逼近,不僅傳統的銀行、證券、保險不斷融合,而且第三方小額支付企業也加入其中,利用其客戶資源優勢,迅速占領市場,從金融市場中分一杯羹,并快速向各個領域滲透。目前來看,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出現不能搞“一刀切”性的禁止,因為他們的存在是金融市場自由發展的產物,有利于廣大消費者。另外,其存在和發展也證明了目前的監管機制在這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第三方支付企業的迅速擴張,對中國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監管模式需要發生重要轉變,從規則性向風險控制型監管轉變,而是風險控制型監管也是國際主流的監管模式;其二,應該逐轉變為混業監管模式,對金融市場上各類投資主體進行一致性的監管,更加適應中國金融市場現狀,同時使金融監管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馬玉榮,王藝璇.上海自貿區:來歷和去向[J].中國經濟報告,2013,(10).

[2]宋恩榮.上海自貿區―落實的困難及對香港的影響[J].中國經濟報告,2013,(11).

[3]賈甫.上海自貿區―中國金融改革的支點[J].新財經,2013,(10).

[4]青云.上海自貿區的基礎與發展方向[J].國企,2013,(9).

[5]上海自貿區的使命和未來前景[J].國際融資,2013,(10).

[6]吳思.上海自貿區的挑戰[J].中國經濟報告,2013,(9).

[7]丁吉林.深化金融市場改革的契機已經到來[J].中國貨幣,2013,(11).

[8]武劍.中國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展望[J].新金融,2013,(11).

篇3

離岸金融市場也叫做境外金融市場,其具體任務就是為非居民提供境外的貨幣兌換、借貸、投資、證券交易等金融業務或服務,離岸市場在我國香港、深圳等地方引起了較多的關注,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將起到較大的作用,但是,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是存在一定的風險的,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管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因此,本文在具體分析了我國現存的四種離岸金融市場監管模式的基礎上,對其選擇方案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離岸;金融市場;監管模式;選擇

1 當前離岸金融市場監管模式分析

1.1 內外一體型

“內外一體型”顧名思義,就是離岸市場與國內市場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境內與境外的金融市場相互融合,不在任何限制的條件下實現資金的出入境,入境資金無需繳納存款準備金,獲得的各種收益也無需納稅。在這種模式下的離岸金融市場環境中,居民與非居民都可以進行存款與借貸業務,銀行離岸與在岸業務之間不存在任何的限制,都進行合帳處理。因為這種模式下的離岸金融市場中,金融機構的經營自由性一般都比較強,所以境內市場基本上是完全開放的,非居民之間的資本流動一般會給市場所在國的金融市場發展帶來直接的影響和沖擊,甚至會影響到市場所在國的宏觀經濟發展,這就要求選擇此監管模式的離岸金融市場的國家或地區具有較為強大的經濟發展能力與較高的發展水平,并且已經掌握較多的金融監管經驗,能夠運用較為成熟的運行機制對發達的金融市場進行有效管理,完全取消外匯管制,政府及國家相關部門有實力進行外匯市場干預,目前,這種模式應用比較廣泛的就是倫敦和香港。

1.2 簿記型

國際銀行采取在所在國某城市建立機構,并通過其賬戶對境外的各種交易進行處理的措施,為能夠達到避稅的目的,并能夠無條件的享受市場提供的各種優惠,而這個機構實際上就是離岸貨幣存貸款業務的記賬結算中心,我們將這種模式叫做“簿記型”?!安居浶汀钡奶攸c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該市場的所在國或地區不繳納或者繳納很少的直接稅;另一方面,該市場中各國金融機構開立的分支機構,只執行記賬職能,實際上就是一個空殼銀行。在這種監管模式下的離岸金融市場中的金融機構,不僅能夠不受外匯的管制,還能夠避免產生直接稅的情況下辦理離岸金融業務;而從這一模式下離岸金融市場所在地的角度來看,即使不收取任何的何直接稅,但是依靠不斷增長的注冊機構數量,以及逐漸發展起來的多種離岸金融交易,同樣可以通過間接稅來獲得更多的收益,同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其金融、會計、旅游等多種行業的發展,從而間接的推動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與進步,目前,這種模式應用比較廣泛的有開曼、百慕大等地。

1.3 內外分離型

這種監管模式下的離岸金融市場中,離岸業務盡管不受稅收、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等多方面限制,但是,離岸與國外金融市場之間的業務是相互分離的,進入離岸市場的金融機構需要有專門的離岸業務賬戶,全部的離岸交易均通過這個賬戶實現,而且要求一定是境外與境外的交易。這種模式下的離岸金融市場,一般是在政府支持下專門為非居民交易而建立的。其優勢表現在兩點,一是有利于分別對國內、在岸及離岸業務進行管理與監控,二是有效的避免了由于國際金融市場的投機行為對國內發展的影響。目前,這種模式應用比較廣泛的是紐約、東京等。

1.4 內外滲漏型

內外滲漏型與上一種模式相比較,二者的共同之處在于都需要分開設立離岸與在岸賬戶,分開運行居民于非居民交易,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是開辟一個資金單向進出的通道,還是允許資金在一定的限額內相互滲透。這種監管模式是介于本文所介紹的第一種與第三種模式之間的一種模式,也可以說是從第一種向第三種過渡的一種模式,能夠在有效保護所在國國內金融市場穩定的基礎上,實現外資的穩定利用,這種模式十分適用于資金不足并不具備較強干預能力的發展中國家。目前,這種模式應用比較廣泛的是雅加達、曼古等。

2 適合我國的離岸金融市場監管模式的選擇

我國于2002年開始重新實施離岸資產業務,那么經過10幾年的發展與探索,究竟哪一種監管模式更適合我國離岸金融市場,筆者結合相關理論及我國國情,提出以下幾點認識。

首先,內外一體型模式不適合我國離岸金融市場監管,這種模式要求所在國具有加強的經濟實力及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但是,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實情來看,還依舊實行外匯管制,盡管加快了金融改革步伐,但是金融監管水平依舊較低,還不具備較強的金融風險防范能力,因此,這種模式并不適合我國當前的國家實情。

其次,簿記型模式與我國的大國身份及地位不一致,從我國建立離岸金融市場的初衷來看,主要是為了減少資金的籌措成本,使國際間的合作更加密切,推動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為市場經濟的繁榮提供新的途徑與方式,但是這種模式不能實現資金集散功能,它只是相當于一個“記賬中心”,并不能很好的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因此,這種模式也不適合我國離岸金融市場監管。

再次,從當前諸多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實情來看,大多選擇采用內外滲透型模式,但是,結合我國離岸金融市場發展的實際來看,在發展的初期最好選擇內外分離型模式,我國還未開放外匯管制,并不能進行人民幣資本項目的自由兌換,金融業也還沒有完全的自由化,這種情況下,為了能夠最大限度的穩定金融市場的發展秩序,分離的離岸金融業務模式成為首選,從而更好的保障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它以建立非居民的金融制度為主,與所在國的金融體系保持獨立,并不會對在岸市場形成較大的影響。

最后,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逐步提升,在對離岸金融市場能夠更加熟練掌控的情況下,逐步轉變為內外滲透型模式,從而有利于進行資金籌措與規避國際流動資金影響。如果一直選擇內外分離型模式,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國際離岸資金向國內市場滲透,逐漸失去利用外資發展本國經濟的機會,因此,我們不能在國家發展的任何階段始終選擇一種監管模式,應當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適當的對其進行調整。當我國離岸金融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適當的允許滲透,但是要注意循序漸進,切勿急于求成。

3 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于當前“內外一體型”、“簿記型”、“內外分離型”,以及“內外滲透型”四種典型的離岸金融市場監管模式進行分析,對其具體的內涵、要求及特點進行剖析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提出了“內外分離型”更適合于離岸金融市場的初期發展,并在日后的發展中逐漸滲透與轉變為“內外滲透型”模式。

【參考文獻】

[1]王亮.我國離岸金融市場法律監管模式及措施探究[J].學理論.2012-02

[2]劉迎弟.我國離岸金融市場監管法律問題探究[J].法制與經濟(中旬).2014-03

[3]張韜.我國當前發展離岸金融市場可行性分析[D].西南財經大學.2008-11

篇4

1 辦公自動化軟件特點

辦公自動化(OA)是信息化時代企業經營模式的特點,其不僅適應了科技化產業背景要求,也順應了我國經濟轉型期的相關要求,為行業經營創建了高科技平臺。

1.1 功能性

辦公軟件指可以進行文字處理、表格制作、幻燈片制作、簡單數據庫的處理等方面工作的軟件。企業走信息化改革之后,對計算機軟件功能要求越來越多,這是現實辦公事務處理所需要的。辦公自動化軟件可根據行業用戶提供對應的功能,滿足日常經營及市場分析等多方面的操作要求,具有廣泛的功能性特點。

1.2 多樣性

科學技術發展促進了計算機應用軟件的多樣性改造,辦公軟件產品形式也呈現了不同類別,滿足了辦公人員多方面的作業要求。例如,金融行業辦公軟件更加多元化,主要包括微軟Office系列、金山WPS系列、永中Office系列等。多樣性軟件用于行業分析,可減少人工參與金融事務處理的難度,建立了高科技經營模式。

2 金融市場分析面臨的主要問題

金融業是我國新型行業的典型代表,近年來在國民經濟總收入中占有較大的比例。但是,受到經濟全球化大市場的影響,國內金融市場依舊面臨著不同的波動性,尤其是市場環境變化而擾亂了經營秩序,給企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金融市場分析是對行業變化的預測性評估,應用計算機軟件展開自動化分析活動,主要研究問題包括:

2.1 客觀性問題

強調調研活動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符合科學的要求,以求金融市場分析活動中的各種偏差極小化,保證所獲信息的真實性。市場客觀性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具有無法人工預測的特性,市場分析失誤會對經營者決策造成了很大困境。

2.2 系統性問題

金融市場分析是一個計劃嚴密的系統過程,應該按照預定的計劃和要求去收集、分析和解釋有關資料。金融市場分析是為決策服務的管理工具,企業要積極選用自動化軟件輔助辦公,及時預測到金融市場可能發生的變化,做好市場決策應對工作。

2.3 營銷性問題

市場分析應向決策者提供信息,而非資料。資料是通過營銷調研活動所收集到的各種未經處理的事實和數據,它們是形成信息的原料。信息是通過對資料的分析而獲得的認識和結論,是對資料進行處理和加工后的產物。

3 辦公自動化軟件用于金融市場分析

計算機軟件是OA系統的核心構成,不同軟件可以發揮出多種操控功能,用其作為企業經營調度中心具有多方面優勢。筆者認為,辦公軟件用于金融市場分析必須發揮其功能,將軟件功能用于市場分析的多個方面。

3.1 遠程辦公

遠程調控主要是集成金融企業的各項信息,標準配置工資管理、考勤管理、人事管理等極具價值的模塊,為市場分析提供更大規模的數據中心。OA系統根據金融市場現狀收集相關數據,為軟件執行自動化程序提供真實參考,提升了辦公人員決策的科學性。

3.2 數據處理

Windows網站服務器與MSSQL數據庫的完美結合,使得軟件性能得以充分發揮,更可利用多臺計算機組成高性能應用集群,全面面向金融市場規?;瘧谩A系統用于金融數據處理具有智能化優點,避免了人工參與數據處理的缺陷,使市場分析數據結果的準確性更高。

3.3 安全保護

基于OA系統的企業辦公軟件,在市場數據保護方面也有顯著的功能優勢。例如,金融數據存取集中控制,避免了數據泄漏的可能;提供數據備份工具,保護金融系統數據安全;這些可以防止商業競爭中數據庫資源丟失,影響到金融業經營發展的可持續性,加快了產業結構模式改革。

3.4 定期升級

OA軟件成熟度很高,可實施性很強,為市場分析提供了便捷性。在大量用戶實際使用的基礎上,OA軟件歷經多次版本升級,按照金融業經營改革要求進行調整。為了適應金融市場分析的自動化趨勢,企業要定期更新OA系統以輔助經營模式,為產業科技化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篇5

一.金融市場的組織方式與金融安全

金融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命脈,經濟發展已離不開金融,金融發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程度決定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金融風險大小和金融危機程度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安全程度。所以,金融風險、金融危機日益成為金融科學研究的重點,也就是說,如何確保金融安全,防范危機。金融安全指的是貨幣資金融通的安全,凡是與貨幣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關的經濟活動都屬于金融安全的范疇(周道許,2001)。從金融安全的概念中,我們可以看出金融安全不僅與貨幣資金的形式有關,而且還與資金貨幣的融通方式有關。所以,金融風險與金融危機的防范出現在這兩個環節上,而這兩個環節都是組織方式的構成要素即組織中的對象與組織方式。所以,金融安全問題與金融市場的組織方式密不可分。接下來,我們將分析兩種組織條件下的風險與危機隱患。

1•金融市場的自組織方式與金融安全。金融市場的自組織方式強調遵循金融市場演化的機制(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等),由金融市場的各個系統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各種合力的結果使金融市場由混沌無序走向有序結構,實現金融市場的躍遷。自組織方式是一種自然演進方式,反對人為干預,也就是說它其實是金融市場自由化的思想。通過組織的自我演進方式,金融市場能夠展現出原來沒有的特性與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組織過程實質就是金融創新過程。(1)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安全。金融自由化主要指利率自由化、匯率自由化、金融業務自由化和金融管理自由化等。關于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安全的關系,實際上是探討金融自由化為什么引發金融風險和金融危機。實施金融自由化政策,實際上是遵循金融市場上中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能夠得到相應的融資的內在邏輯,以期通過貨幣的自由流動實現貨幣的價值增值。但是,金融自由化的自組織過程,卻加大了資本冒險的機會:一是銀行和其它金融有更多的機會處置資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時有發生;二是融通資金供給增加,企業居民面臨的融資約束緩解,債務依存度提高,負債率上升。

這都使得貨幣資金的再融通面臨著困境,特別是銀行機構,是通過資金的長期不匹配,促使資金流動,實現收益。當資金無法流回時,不僅會影響經營績效,還會造成擠兌現象,出現金融恐慌,深化到一定程度,便會引發金融危機。在金融自由化中,利率自由化被當作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內容(黃金老,2001)。利率自由化的風險常常是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利率風險源自市場利率變動的不確定性,具有長期性和非系統性。只要實行市場化利率,必然伴隨著利率風險(黃金老,2001)。例如,智利在1976~1982年進行了非常大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包括取消利率限制,減少銀行儲備金比例等,結果卻使此期間的真實利率達到了18%,如此高的利率水平實際上使任何投資者不可能達到相應的投資回報,結果是企業倒閉,銀行系統因企業的壞帳而崩潰(李量,2001)。(2)金融創新與金融安全。金融創新源于金融自由化過程中,金融深化的結果。金融創新旨在貨幣資金的運作與流通,降低交易成本和風險,促進金融系統化、一體化發展。但也給金融體系的安全問題造成了隱患。MichaelCarter(1989)指出:“金融創新實際上是掩蓋了日益增長的金融脆弱,是一種金融上的‘圍堵政策’,最終激勵基于難以實現的未來的收入流和資產價格預期之上的投機性融資?!苯鹑趧撔滤鶐淼娘L險主要是由金融創新工具的廣泛應用和失控所造成的。首先,金融創新工具具有自創生的特點。

自創生是指在一定的外界條件下,系統原來無序態失衡(如風險加大,收益降低),金融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產生新的結構、功能、特性,從而出現了與原有系統不同的狀態。但新出現的事物由于找不到原型,也就不能利用原有的組織理論來管理,不能按事前決定的方案來控制,這樣就出現了失控的可能。其次,金融創新工具具有自生長的特點。自生長在系統科學中指的是系統整體除了“體積”變大以外,其余形態、性質、特點均不發生變化,系統保持不變的結構、功能。當然,自生長是在一定的外界條件下進行的,但一定是根據組織的內在機理自組織的,通過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平均地”變成整個系統發展的動力,使之整體擴大。例如,證券市場的自生長,是將資金吸入金融生物體內,經過金融生物體的吸收轉化,成為金融發展必須的養份,促使金融系統的各個部分相應長大,造成了系統的自生長。但是,由于金融系統自身轉化系統可能存在功能,從而可能導致自組織過程中的馬太效應(即發展過程中差異逐漸拉大)或者各種資金違規操作,進入市場,導致金融創新市場規模大大超過原生市場的規模,甚至遠遠超過原生市場,導致金融市場的虛假繁榮。

2•金融市場的被組織方式與金融安全。金融市場的被組織方式是指在金融系統之外,存在著一個組織者,事先設定好目標,指導、控制金融市場的演化,從而實現預定的目標。金融市場的組織者一般指的是政府,政府對金融市場的組織、控制稱之為金融抑制或金融壓制。金融壓制對金融體系造成的不穩定因素也是顯而易見的。(1)政府的計劃控制使得金融市場喪失了多樣演化的可能。金融體系的失靈、運營、發展、壯大,需要政府之間“看得見的手”來規制,但是由于存在不完全和不對稱信息,政府實質上不可能掌握預測有關金融市場各子系統的運營行為。再加上政府作為一個集團,集體選擇的時滯較大,成本較高,即使掌握了充分的信息,這些信息也可能出現變化或失真的現象。政府在管理金融市場的過程中,只能根據金融市場所反映出來的信號,以及政府所掌握的有限信息,進行計劃管理,以使得金融市場在預定的軌道中有序發展,卻使得金融市場喪失了多樣化演進的可能性。例如,在我國的傳統體制下,計劃經濟管理控制著金融市場,全國所有的金融業務被“統一”為一種業務,即銀行信貸;所有的銀行信貸又由一家大銀行———中國人民銀行來做,這種體制幾乎徹底消滅了金融業的市場成份,資金的流動運作受到嚴格約束,統收統支,限制了金融市場的多樣化發展(黃金老,2001)。(2)政府行為可能加大金融市場外部正熵的流入。一是預算軟約束。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干預企業的融資過程,企業預期將得到政府的“父愛主義”扶持,那么在投資上就會傾向于選擇收益更大、風險也更大的投資項目,加大銀行系統的風險。而銀行預期到當企業面臨債務危機時,政府也不會袖手旁觀,從而銀行也會冒險加大企業的貸款規模。這就為銀行的呆帳、壞帳的發生提供了可能,加大了銀行的支付危機。

像韓國20世紀90年代的危機,銀行信貸扭曲膨脹,企業資產負債率高達300%(1996年)。原因就在于政府的軟預算約束和隱含擔保,最終導致資本外逃和通貨貶值(鐘偉和宛圓淵,2001)。二是壟斷行為。政府參與經濟管理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獲得壟斷利益。而如果國家的各項法律不健全的話,產權界定不明晰,權利交叉重疊,外部負效應加大,反映在金融領域中,也是如此。但政府為獲得壟斷利益,有可能長期維持這種無效率的產權,從而使金融市場在無效率的狀態下長期徘徊,金融風險能力極其微弱。三是尋租行為。在政府主導的融資格局下,政治資源的多寡成為決定企業生存的主要因素。無論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為獲得資金,就展開獲得政治資源的尋租行為。政府官員與企業勾結起來,形成金錢政治。這種融資行為并未考慮到資金的安全、風險,并未考慮收還情況,完全是出于鞏固政權,尋求利益集團的政治支持,使得整個社會的信貸規模無限膨脹,銀行的壞帳居高不下。(3)政府管理引起金融系統的負反饋的發生。在一個控制中,將輸出信號的一部分作為輸入,再來控制系統的輸出,稱為反饋。反饋分為正反饋與負反饋。正反饋是系統的激勵機制,信息的放大機制,負反饋是系統的抑制機制,信息的衰減機制。政府一般采取等級管理的方式來實施對經濟的干預的。但管理的等級層次使得信息的傳遞時間拉長,環節增多,從而出現人為歪曲信息,或理解錯誤,或粉飾行為,等等,使得真實的信息難以傳遞給組織者。那么當系統偏離目標時,就難以修改實施方案,使系統仍按原定的目標演化。超級秘書網

二.自組織與被組織對研究金融市場的意義.

自組織與被組織都是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系統實現有序結構的兩種途徑。自組織方式強調各個系統遵循客觀規律的自然演進,而被組織方式強調人為的控制和干預以達到預定的目的。實踐證明,自組織演化優于被組織演化。例如,市場經濟已經被證明優于計劃經濟,盡管市場經濟并不完美。所以,就金融市場的演化來說,自組織方式也是優于被組織方式。然而,在人類的社會中,被組織方式又大量存在,人們總是避免不了用被組織方式來認識控制、管理事物,關鍵是在運用被組織方式的過程中,如何實現事物按自組織的方式來演進。那么對于金融市場而言,就是在政府在對金融市場的管制時,如何遵循金融市場的內在規律,在內外力的作用下推動金融市場的有序發展,從而也能夠有效地防范單一組織方式對金融體系帶來的隱患與危機。

〔參考文獻〕

〔1〕錢建娣.政府與金融體系的不穩定〔J〕.財貿研究,2002,(1):

〔2〕鐘.偉,宛圓淵.預算軟約束和金融危機理論的微觀建構〔J〕.經濟研究,2001,(8):

〔3〕許國志.系統科學〔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0.

〔4〕吳.彤,曾國屏.自組織思想:觀念演變、方法和問題〔J〕.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2000.

篇6

【關鍵詞】民間金融 發展 對策

一 民間金融概述

1.民間金融的定義

民間金融,國外多將其稱作“非正規金融”,是指在政府批準并進行監管的金融活動(正規金融)之外所存在的游離于現行制度法規邊緣的金融行為。央行認為,相對于國家依法批準設立的金融機構而言,民間金融泛指非金融機構的自然人、企業以及其他經濟主體(財政除外)之間,以貨幣資金為標準的價值轉移及本息支付。

2.民間金融的特點

民間金融相對于正規金融而言諸多特點,主要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從經濟主體上看,民間性突出。民間性主要體現在投資主體大多不是官方正式投資機構,且投資資本大多為民間資本。民間金融市場上以企業與個人的借貸關系為主,交易原則與規則自發而成,多由民間約定俗成的道德準則或慣例約束交易行為。

(2)從利率水平上看,利率較高且差異化明顯。民間金融市場更加重視市場在資本配置上的作用,長期以來政府對其干預少,市場化程度較高,利率變化能夠較敏感地反映資本的供求特點。

(3)從貸款對象上看,主要以個體經營者、農戶和中小企業作為目標主體,借貸多以目標主體的信用為基礎。這些經濟主體由于自身生存發展缺乏資金,又缺乏足夠的有效抵押物品,難以通過正規的金融渠道獲得貸款資金,為了生存與發展,它們轉而向利率較高但是無需或只要較少抵押物的民間金融市場融資。

(4)從經濟活動手續上看,民間金融活動中的借貸手續靈活、便利,倍受急需資金者青睞。它一般不需要手續,有手續時也只是簡單載明借貸雙方、日期、還款金額或利息的簡要憑據。民間借貸中一半以上是私下達成的交易,對借方來說手續簡便,在急需資金時辦理非常方便。

二 民間金融市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高風險增加社會不穩定性

民間金融的特點之一是融資時無需抵押品或抵押擔保不足,多以信用、關系為基礎進行借貸,同時由于借貸行為不規范,手續不健全,法律保障不足,極易出現欠債不還的現象,因此增加了借貸活動雙方特別是貸方的風險,容易產生經濟糾紛。在民間金融市場上,對借方借款的具體用途缺乏有效地跟蹤監督機制,極容易被用于賭博等極高風險的違法活動上,嚴重擾亂社會穩定。另一方面,一部分“高利貸”性質的民間借貸設置的利率高于同期銀行利率的數倍,一旦發生無法償還的債務就會極大地增加社會秩序的不穩定性。

2.高利率增加企業經營風險

民間金融的融資主體特別是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相對處于弱勢地位,加之原材料、能源等不斷漲價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中小企業的生產成本水漲船高,利潤增長速度放緩,從而越來越難以承受民間融資中日益上漲的高額利息,增大了企業的經營風險,一旦經營出現問題,容易造成資不抵債的困境甚至面臨破產倒閉。

3.弱化國家宏觀政策實施效果及判斷能力

第一,民間資金數額龐大,它們游離于銀行體系之外,放大了信用總量隱性,對央行實施的對信用與資金總量的監控造成干擾,易弱化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效果;第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實施的有效性通常需要通過統計具體經濟數據來估算,而民間金融的特殊性使得這個市場的運行數據無法計入國家的統計范疇,因此不能得到完備全面的國家經濟運行數據,弱化有關機構對國家宏觀政策實施作用有效性的判斷能力,進而造成決策的偏差。第三,對融資去向監控的缺失使得民間資本容易流入國家限制發展的行業或部門,從而削弱信貸政策的調控效果。

三 慈溪市民間金融市場現狀分析

1.慈溪市民間金融市場概況

慈溪市作為中國民營經濟最發達、市場經濟發育最成熟的地區之一,已經形成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格局,目前共有各類工商企業60000多家,平均每5戶家庭就有一家在經商辦企業。此外,慈溪市是一個民間資本充足的城市,在近幾年間,許多的民間投資公司、典當行等涌現慈溪,為這些閑置的民間資本提供了一個獲得更高利息回報的投資途徑,組織形式也逐漸規范。從需求的角度看,眾多的中小企業也能夠通過民間金融市場及時獲得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以解燃眉之急,可以說慈溪市民間金融市場十分活躍。

2.慈溪市民間金融市場活躍的主要原因

第一,金融生態環境原因。首先來看金融生態環境方面,企業可以通過發行債券或股票從民間募集資金,但是這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大企業比較容易通過這種方式進行融資,但這對中小企業來說卻十分不易。再看票據市場,它確實是融資的極好場所,慈溪的票據市場也較為活躍,然而票據融資的短期性決定了它無法滿足這些需要大筆的長期資金尋求發展的企業。至于銀行貸款對這些中小企業而言也是無法企及的,它們普遍反映銀行貸款難。正是在這樣的金融生態環境下,中小企業很難通過正規渠道獲得生存與發展所需資金,因此它們轉而向融資速度快、手續簡單、擔保要求較低的民間金融市場進行融資。

第二,社會文化原因。一方面,慈溪市經濟的崛起與發展時間并不長,沒有能夠建立起完整的信用評級體系和完善的信用擔保體系,加之中小企業自身周期性強、抗風險能力弱、經營風險較高的特點以及缺乏足夠的抵押品或固定資產,使得正規的金融機構不愿對其放貸;另一方面,慈溪市地域范圍較小,中小企業、自然人等彼此之間聯系較為緊密,加之民間金融市場比較重視親緣、情緣、地緣關系,民間金融市場的活躍也在情理之中。

3.慈溪民間金融組織成功實例及啟示

慈溪市融通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是按照央行、銀監會相關政策規定,經寧波市人民政府批準,在慈溪市試點組建的民間金融組織,是慈溪市首家小額貸款公司。該公司一貫堅持“小額、分散”的原則,為慈溪眾多急需資金的中小企業和“三農”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截止2011年底,一共累計發放貸款11.6億多元,期末貸款余額達2.7億多元,受益企業近500家,累計辦理票據貼現7000多萬元,貸款平均年利率約為13%,貸款單戶余額最小金額為2萬元,最高達500萬元,主要面向企業法人且單筆放貸額達100萬元以上(含100萬元)的貸款共278筆,占貸款總額的70%。這家小額貸款公司操作流程較為規范,至今尚未發生一起本金及利息未收回或逾期的情況,可以說是慈溪民間金融組織有效運作的典范,促進了民間金融市場的繁榮發展。

慈溪市融通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帶來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在中小企業廣布的地區發展民間金融市場是有利且必要的。慈溪市自身特殊的經濟發展狀況是民間金融組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民間金融市場活躍的重要條件。慈溪民營企業發達,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為融通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開拓業務提供了廣泛空間,特別是在應對金融危機挑戰中,這種形式的民間小額貸款更是雪中送炭,解其燃眉之急。第二,民間金融組織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促進民間金融市場不斷發展。由于融通小額貸款公司是由慈溪市較有影響力的民營企業發起設立,服務于當地中小型企業,因而對本地的經濟情況、市場情況較為了解,借貸雙方信息對稱。與銀行相比,發放貸款速度快、擔保方式多樣化、還款期靈活等是小額貸款公司這類民間金融組織的優勢所在。它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針對銀行業傳統信貸方式的缺陷,創新一些便利的貸款品種,簡化貸款辦理手續,優化貸款審批流程,加快貸款放款速度,受到中小企業和農戶的一致好評,充分顯示出了民間金融市場的優越性。

因此,在民間金融市場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既要著眼于改善外部金融生態環境,暢通融資渠道,又要改善中小企業自身的融資條件。最重要的是,要通過發展能貼近農戶及中小企業的民間金融組織,尋求適合它們的融資方式,創新金融產品。

四 現階段發展我國民間金融市場的對策

民間金融市場的發展至今已有近4000年的歷史,從1986年開始,農村民間借貸規模已經超過了正規信貸規模,并且每年以19% 的速度增長,顯而易見的是,對民間金融一味遏制是行不通的。從總體上看,要用發展的眼光和科學的態度分析民間金融利弊,以創新求發展,通過必要的引導和綜合管理等措施,促使其去弊存利。

1.加快民間金融創新

進一步發展民間金融需要不斷開拓思路,對民間金融產品進行創新,針對不同客戶群開發多品種的金融產品,構建多種所有制并存、布局合理有序的民間金融組織體系??梢钥紤]在一定條件下允許發行民營企業債券與股票,成立區域性投資公司,如產業投資基金、行業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等,提高民間投資效率??梢钥紤]在目前處于低端且混亂的擔保行業殺出一條新路,建立擔保服務公司,為籌資者建立起集擔保、銀行、信托等多種融資渠道的多方服務平臺,提供融資服務。

2.促使民間金融主體多元化創新發展

民間金融主體多元化主要是指投資主體多元化,通過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可以有效地建立廣泛的渠道,充分挖掘民間資本的巨大投資潛力,聚集數額龐大的民間資本,擴大民間直接或間接融資的覆蓋面,甚至可以積極參與國家重點建設,參與企業改組中的并購和轉股改制,促使國內中小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提高國際競爭力,從而增加利潤率,以降低民間金融市場高利率所產生的風險。

3.調節好政府與民間金融市場的關系

政府不干預,放任民間金融市場會導致后者秩序的混亂;政府干預過度,會抑制民間金融市場的發展和經濟效率的提高。因此,調節好政府與民間金融市場的關系至關重要?,F階段,我國政府應積極對民間金融活動進行疏導、監管和培育,限制違規行為的發生;充分尊重民間金融市場及其主體創造能力,用制度激勵民間金融的大力發展,給予其與正規金融同等的地位待遇;采取有效測量方法估算民間金融規模,強化有關機構對國家宏觀政策實施作用有效性的判斷力,使民間金融在一個健康、有序、寬松、公平的市場環境下不斷發展。

4.建立與完善民間金融市場的外部環境

財務報表與信用記錄是金融組織、金融機構出借資金時的重要參考物,然而對于很多中小企業而言財務信息不夠透明不夠完整的例子比比皆是,這些恰恰是資金出借者最想獲得的信息,這種信息的不對稱阻礙這部分中小企業迅速籌集資金。應督促中小企業提高財務報表、公司基本運營情況的透明度,建立健全民間金融借款具體用途、流向的跟蹤機制,降低風險。因此,建立完善中小企業的財務報表審核機制與信用評級制,改善借貸雙方信息的不對稱,可以為民間金融市場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五 結語

民間金融與正規金融一起構成金融體系,民間金融的發展緊密關系到整個金融市場的繁榮發展。前者以其自身的優勢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現階段我國民間金融的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

本文分析了民間金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高風險增加社會不穩定性,高利率增加企業經營風險,民間金融的存在弱化對國家宏觀政策實施效果及判斷力,不規范的民間金融活動導致糾紛擾亂金融秩序,制度的缺失阻礙其發展。這五方面問題貫穿一個宗旨,即政府要積極支持、引導、規范民間金融市場,以創新求發展,其中最重要的是金融產品的創新與制度的創新。但是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某些觀點不夠準確全面,還需同人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劉安琪.對民間融資存在問題的思考[J].安徽農村金融,2008(10)

[2]桂又華.當前民間融資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J].金融與經濟,2008(11)

[3]李曉紅.對我國民間金融發展的對策建議[J].北方經濟,2006(4)

[4]宋三旭.關于寧波市民間融資情況的調查與思考[J].經濟叢刊,2006(3)

[5]劉慧.規范我國民間融資發展的對策思考[J].北方經貿,2008(10)

[6]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R].中國人民銀行網站,2008

篇7

【關鍵詞】金融市場 自由化 金融監管 國內外比較

一、我國金融市場結構發展現狀

金融市場分為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其最初形態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上早已出現,但是現代化的金融市場發展卻略顯滯后。這是因為決定我國金融市場發展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而逐步完善的。經過計劃經濟體制到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轉型,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以中國人民銀行為核心,國有商業銀行為首腦、各個中小股份制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主體的一個健全、完善的組織結構。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這種結構打破了國家壟斷金融市場的局面,各國有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陸續展開了股份制改革,嚴格遵循市場運行機制,促進了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迅猛發展,建立了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

上世紀90年代,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截止至2010年3月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754家,滬深兩市總市值達239438億元。滬深兩市的發展促進了融資結構的優化,促進產業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調整,也帶動了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國債、金融債券規模日益擴大,為人民銀行進行貨幣政策調整提供了平臺。此外,保險市場、外匯市場的逐漸規范與普及,使我國金融市場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在保障經濟和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總的來說,我國金融市場結構的自由化程度有待加強[1]。

二、國外金融市場的自由化發展經驗

(一)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自由化

金融市場通過市場運行機制能夠實現資金融通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自由化,但是不能放任其毫無節制地野蠻發展。20世紀30年代席卷全球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后,西方國家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形成了限制競爭、追求安全、保障存款人利益的監管機制,構成了穩定的西方金融體系。隨著西方經濟與金融的不斷發展,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強有力的管制開始損害了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行,嚴重阻礙了金融業的正常競爭。因此,自70年代開始,西方發達國家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歐洲各國對金融市場結構進行自由化改革,開始了西方的金融自由化浪潮。

(二)國外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自由化

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自由化浪潮的不斷擴大,在70年代以后,國外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開始接受金融自由化理論,開始推進金融改革,如智利、新西蘭、馬來西亞、韓國等等。這些國家首先通過放松政府對金融市場的管制,推進資本市場流通的自由化,彌補資金供給缺口。其次通過政府的力量鼓勵直接融資,增加金融市場中流通性強的金融工具的發行數量,建立健全有關的管理法規,對外開放一級二級證券市場以吸引外資。再次緩慢放松對匯率和資本流動的制約,從而規避因為高估本國貨幣而可能出現的本幣大規模編制的利率風險。

總之,金融自由化使金融市場擺脫了一些政府不合理的行政干預,對經濟發展有積極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1.促進了市場競爭,提升金融市場運行效率,打破金融業內部原有的分工,促成金融、產業資本的相互融合;2.推動金融市場創新與金融市場結構的優化,使金融產品、金融市場、金融組織等方面的創新更加順利;3.加速了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融合,實現了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3]。

三、國外金融市場自由化的經驗教訓

(一)國外金融市場自由化的教訓

金融市場自由化在促進金融國際化的同時,加大了金融體系的風險。例如,利率自由化降低了抵御風險的能力、業務范圍擴大使表外風險增強等。我國的鄰國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嚴重的“泡沫”經濟,產生了大量的不良貸款,日本金融業耗費了了相當長的時間來清償“泡沫”經濟中的不良貸款問題。此時日本的商業銀行職能已發生變化,從原先的套利轉向后來的對沖不良貸款,但是銀行面對這種情況的業務模式調整卻顯得非常緩慢。

日本雖然在經濟發達程度上很高,卻依然遭受到金融市場自由化帶來的困擾,而這種情況對于抗風險能力弱發展中國家來說更是一個致命的危機,因此在1982年、1994年、1997年分別爆發了拉美國際債務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以及亞洲金融危機。雖然,不同的危機有各自的原因,但是都在金融市場自由化的背景下發生了,所以發展中國家要嚴防此類危機的爆發,防止本國出現“泡沫”經濟。

(二)國外金融市場自由化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自2008年以來,我國從整體上成功地抵御了全球性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一波又一波的沖擊,國內的金融市場結構并沒有受到頗為嚴重的影響,同時還也為我國走出經濟低谷制定了戰略性財政和貨幣政策,注入了充足的資金[4]。

目前,我國主要國有商業銀行資產的積累都得到了改善。這些國有以及股份制銀行正積極地提升自身資產深度,以盈利為根本目標,積極參加國際金融市場結構建設,逐漸提升其在全球金融市場上品牌形象和影響力。但是,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道路仍然很漫長,政府要通過舊有的金融市場管理模式來控制大量資金的流向分配越發困難。我國政府對于銀企運營的行政干預和指導無法達到以前的效果。

此外,中國各類金融機構還應該主動適應中國金融市場結構日漸全球化的趨勢。我國要求各類金融機構支持本國的各類企業參與全球化市場競爭的同時,還應鼓勵金融機構在金融衍生品領域進行試驗性的操作,比如人民幣的境外結算業務等,我國金融市場的自由化需要政策的進一步開放和支持,從而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結構優化配置,使金融市場中的各類市場組成部分之間形成相互適應、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的過程,使各類金融市場能夠反映金融市場與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間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中國金融市場結構改革的展望

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尚未完全實現,還需要進一步地在必要的金融監管下充分實現金融市場自由化。根據國家金融改革的政策方針,我國金融市場結構的進一步改革需要特別關注以下方面:

(一)進一步健全金融市場組織體系

我國金融市場的需要高效率、充滿活力、良性競爭的組織體系。實現這種組織體系,一是積極促進我國國有金融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通過金融企業的資本比例的改革實現金融企業的現代化。二是發展并監管適合資本市場良性競爭需要的證券金融機構和投資銀行體系。三是穩定發展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適合中小企業、私營經濟發展需要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的中小金融機構。四是充分調動以保險、信托公司為主的保障類金融市場結構優化的積極性,并進一步開拓資信評級公司等信息咨詢服務類金融機構。五是以農村信用合作組織的股份制改革為重心,規范發展適合農村金融市場特點的金融組織,加強對農村金融的扶持力度[5]。

(二)進一步提高對金融市場的調控與監管,維護金融安全與金融穩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調控與監管不斷提高,但與經濟金融業高速發展的需要相比略顯不足。在2006年12月我國加入WTO五年過渡期結束后,金融市場全面對外開放,我國所面對的國際環境將更為復雜。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必須嚴格維護金融安全與金融市場穩定,一是健全、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構建安全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從而更加適應金融市場開放情況下的宏觀調控需求[6]。二是完善金融市場監管機制,規范金融市場各結構的行為,形成完備的金融風險規避與化解機制。三是完善我國各類金融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內部風險控制,加強風險管理與經營審核,促進金融市場環境建設,提升金融企業的資產水平與盈利能力。四是保證國庫擁有完備的外匯儲備,進一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增強抵御外部金融風險的能力,加深我國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程度。

(三)進一步發展金融市場,提高金融服務水平

加大我國金融市場結構中直接融資的融資力度,增強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和融資效率,逐步縮小我國在金融市場結構方面與國外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主要通過積極發展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建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結構,加快股權分配合理化,優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對外招商引資,不斷提高我國上市公司的公司水平,穩步發展貨幣市場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場,從而滿足社會經濟的需要。通過加強金融市場結構創新、加強現代科學積水在金融領域的合理應用、加強金融人才的培養來提高金融服務水平,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金融市場結構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王友成.我國金融市場結構優化的戰略構建[J].征信,2010(3):88-89.

[2]郭樹華,王文召,郭新宇.基于SCP視角的農村金融市場結構的選擇—以云南省為例[J].思想戰線,2007(6):45-48.

[3]秦池江.農村金融的機遇與考驗[J].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2008(3):18-19.

[4]王軍峰.農村金融市場結構與綜合績效關系實證分析[J].金融觀察,2009(3):57-60.

[5]曾康霖.我國農村金融模式的選擇[J].金融研究,2001(10):32-41.

篇8

關鍵詞:2009年:中國金融市場:運行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428(2010)02-0048-03

一、2009年中國金融市場運行的基本情況

貨幣市場成交量同比放大,市場利率有所上揚。2009年,銀行間同業拆借累計成交194萬億元同比增長29%。年初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為0.93%,最高1.77%,最低0.82%,年末收于1.16%,較年初上升24.7%。從品種看,1天期品種成交量占全部拆借成交量的85%。

銀行間債券回購市場共成交70萬億元,同比增長20.94%,其中質押式回購累計成交67.7萬億元,同比增長20%;買斷式回購累計成交2.58萬億元,同比增加49%。年初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0.97%,最高1.83%,最低0.83%,年末收于1.2%,較年初上升23.7%?;刭徑灰灼贩N仍以1天為主,1天期品種成交量占全部質押式回購成交量的78%。

從資金流向看,貨幣市場的主要資金供給方為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其融出資金凈額分別占融出資金總額的58%、25%和14%:國有銀行資金融出占比大幅上升,股份制銀行的資金融出占比有所下降;農聯社、證券公司是主要的資金需求方,其融入資金凈額分別占凈融入總額的32%和26%,與上年同期相比,外資金融機構成交活躍程度有所降低。

債券市場發行量大幅增加,公司信用類債券快速增長。2009年,銀行間債券市場累計發行債券(不含央行票據)46734.7億元,同比增加68.27%。其中,國債(含記賬式和儲蓄式)發行14213.58億元,同比增加96.15%;政策性銀行債券發行11678.1億元,同比增加8%;普通金融債券發行3071億元,同比增長2.15倍;中期票據發行6885億元,同比增長2.96倍;短期融資券發行4612.05億元,同比增加6.3%;企業債發行4252.33億元,同比增長80.68%,新發行了12.65億元的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并新發行2000億元的地方政府債券以及10億元的國際機構債券。

從債券發行的期限結構來看,5年期以下債券占62.79%,居主導地位;5年期(含)至10年期債券占27.3%;10年期(含)及以上債券占9.91%。

銀行間現券市場成交活躍,債券指數有所下降。2009年,銀行間債券市場現券成交47.3萬億元,同比增加15.8%:交易所國債市場成交1334億元,同比減少24%。銀行間債券凈價總指數年初為122.412點,最高122.772點,最低116.014點,年末收于116.267點,較年初下降5%:交易所國債指數由年初的121.35點升至年末的122.35點,較年初微漲0.8%。

股票市場交易量大幅增加,市場指數震蕩走高。2009年,滬深兩市A、B股共成交53.6萬億元,比2008年增長1.01倍。兩市指數震蕩走高,上證綜指較年初上漲77.24%。深圳成指較年初上漲108.92%。

2009年6月,在暫停9個多月后,A股市場IPO重新恢復:9月,創業板正式啟動。全年企業通過股票市場共籌資5711.16億元,同比增長33.9%,其中,通過A股市場IPO募集資金1633.79億元,同比增加57.63%;通過創業板IPO募集資金197.59億元;境內企業通過在A股市場增發共融資3019.93億元,同比增加44.31%。

人民幣兌美元、港元和日元中間價小幅上行,兌歐元、英鎊有所下跌。2009年,人民幣兌美元和港元匯率的走勢趨同,在經歷上半年的探底回升后,下半年呈現持續小幅上行態勢,年末美元、港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分別為6.8282和0.8805,較年初分別下跌0.12%和0.17%。截至年末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較匯改前累計升值21.21%。人民幣對歐元中間價總體走勢較為平穩,年末歐元兌人民幣中間價為9.7971元,較年初上升2.71%。人民幣兌日元中間價起伏震蕩,一季度沖高后呈逐級下降行情,年末100日元兌人民幣中間價7.3782,較年初下跌0.68%。人民幣對英鎊走勢起伏震蕩,英鎊兌人民幣中間價年末收于10.978,較年初上升10.67%。

黃金市場成交量保持增長,黃金價格創出歷史新高。2009年,上海黃金交易所各交易品種累計成交2.1萬噸,合計1.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5.51%和22.67%。黃金各品種累計成交4705.9噸,合計1.0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57%和18.36%,鉑金累計成交56.66噸,合計155.2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9.45%和2.61%。白銀累計成交1.62萬噸,合計586.5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7倍和2.96倍。黃金現貨主力品種Au99.95年初以192.6元/克開盤,年內最高285.5元/克,創歷史新高,年末收于248元/克,較年初上漲28.76%。

商品期貨市場規??焖賶汛?,資源類商品量價齊升。2009年,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21.57億手,成交金額130.5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8.18%和81.48%,資源類商品交易活躍??傮w上,各期貨價格全年震蕩上行,部分品種有所起伏,銅、豆粕、白糖、棉花等品種則全年保持上揚走勢。

二、2009年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主要特點

2009年,金融市場發揮了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市場融資總量同比大幅增加,并正式啟動創業板,新增了地方政府債、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多種金融產品,有力支持了4萬億元投資計劃、增加了民間投資、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為經濟發展提供及時高效的資金支持。二是企業通過在資本市場收購、兼并、重組和整體上市等方式,進行結構調整,實現做大做強,在促進自身盈利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也推動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l一是金融市場交易工具創新步伐有所加快,增強了資產流動性,并為經濟主體提供了多樣化的投資避險工具。四是金融市場的發展尤其是股票市場指數不斷上揚,使得資本市場通過財富效應增加居民財產性收人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金融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從發行市場看,2009年我國債券市場發行量同比增長68.27%,企業通過股票市場共籌資5711.16億元,同比增長33.9%。從交易市場

看,在2008年快速擴張的基礎上,2009年金融市場規模繼續大幅擴大。全年累計成交321.91萬億元(含同業拆借市場、債券市場、黃金市場、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同比增長45.87%,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在金融市場規模迅速壯大和拓展的同時,各市場行情普漲,進一步提升了金融市場在我國經濟金融體系中的地位。

市場結構進一步優化。一是融資結構進一步優化。2009年以來,我國債券市場中的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量大幅增加,共發行各類公司信用類債券1.96萬億元,較2008年的同類債券發行量增加96%,高于同期債券發行總量的總增長率68.27%。2009年,我國創業板正式開始運行,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二是市場參與者結構進一步優化。截止2009年末,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參與機構數量為9247家,較年初增加948家,其中,非銀行金融機構及企業增加898家,債券市場投資者結構進一步多樣化。股票市場、黃金市場和期貨市場等市場的投資者結構也得到進一步優化。

市場創新取得重要進展。2009年,根據國際國內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特點,我國金融市場在產品創新、機構創新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相繼推出地方政府債券、內地港資銀行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新債券產品;成功推出創業板,進一步完善了我國資本市場層次與結構、拓展資本市場深度與廣度;螺紋鋼、線材、早秈稻和聚氯乙烯等新的期貨品種相繼上市交易,促進了期貨市場交易進一步活躍;央企ETF等新的基金產品不斷推出。9月21日成立了中債信用增進投資公司,對擴大中小企業融資份額,推動我國債券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11月28日,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是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化金融市場改革、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大舉措。

金融市場制度建設穩步推進。2009年,市場監管部門采取多項措施加強市場監管,防范和處置市場風險。人民銀行及相關監管機構相繼了《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登記托管管理辦法》等重要制度,對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與交易主體的活動進行引導和規范:中國銀行問市場交易商協會出臺自律規則,加強對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行為和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承銷人員行為的市場自律。證監會創業板及新股發行的管理辦法與指導意見,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和新股發行機制: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進一步規范了國有股轉持的實施辦法。國資委通知規范央企參與期貨等衍生品業務交易的行為。證監會出臺了基金的評價與管理制度,加大基金市場規范力度。上述制度有效保障了我國金融市場的平穩規范運行。

三、我國金融市場發展中需關注的幾個方面

(一)認清形勢,積極關注國際國內宏觀經濟政策變化對金融市場運行的影響

2010年,全球的宏觀經濟政策將呈現出較大的不確定性,國際金融市場將會因此而產生一定的波動與震蕩。

從國內宏觀經濟政策來看,2010年,我國經濟發展中需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以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為此,需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也需要根據新形勢新情況著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

在此背景下,我國金融市場將可能有較大幅度的震蕩。應認真分析這一變化特點,把握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與運行方向,正確把握調控金融市場的方向、節奏和力度,使其發展適應經濟發展的水平、宏觀調控的要求、市場發育的程度和金融監管的能力,避免金融市場出現大起大落。

(二)抓住契機,積極把握監管政策與市場主體運作方式變化對金融市場發展的作用

2010年相關監管部門的政策將著力支持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推動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創新,同時也會加強審慎性監管,切實維護金融穩定,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為此,在具體政策措施上會優化融資結構、通過產品創新方式推動金融市場健康發展,也將進一步完善維護金融穩定的體制機制。

對應于此,相關市場主體的運作方式也將有一定的變化,并對金融市場形成影響。一是銀行類金融機構的融資量會有所增加。相關市場主體會在監管部門指導下尋求多樣化的融資方式,總體來看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金融市場資金供求關系,對金融市場產生影響。

二是金融市場融資結構將進一步優化。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2010年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將會加大。為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等的調整要求,相關監管部門會加大對市場融資的引導與監管力度,將對優化我國金融市場的融資結構起到積極作用。

三是金融市場創新將加快,產品將更為豐富?,F有的如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集合票據等中小企業融資工具的發行規模將會擴大,也可能產生新的中小企業融資工具,信貸資產轉讓平臺的建設及資產證券化的推動步伐將可能有所加快,新的金融衍生產品也將得到更大發展。

(三)順勢而為,積極應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對金融市場發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是對我國金融市場,尤其是固定收益市場的產品發展與對外開放提出更高要求。此外,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境外人民幣持有主體需要進行多樣化的資產配置,對貨幣市場、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和黃金市場等的發展和對外開放也會提出相應要求。

篇9

關鍵詞:金融市場化;地區差異;投資;Panel Data

中圖分類號:F8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428(2008)04-0014-04

一、引言

Keynes提出了投資過程存在的兩種關系:其一是低利率能夠鼓勵高投資,其二是高投資又促進高產出。當金融壓抑存在時就會產生人為壓低存貸款利率的因素,引發對貸款的過度需求并導致信貸資源的無償配置,從而使高投資促進高產出的效果發揮不出來(Mc Kinnon和Shaw,1973)。因為低利率的推行,減少了金融資源的機會成本,對于不具備一定產出能力的投資項目起不到“篩除”(screen out)的作用(Liu和Li,2001)。基于制度經濟學的視角,金融市場化作為一種制度變遷的進程能夠完善市場制度,減輕金融壓抑,從而帶來資金成本的降低和投資水平的增加(Henry,2000)。同時金融市場化形成的金融開放引來了境外資本的流入,提高了國內的投資率,彌補了國內資本的不足,避免了“擠出效應”的產生(Berkaret et.al,2001)。但是,前蘇聯東歐等轉型經濟國家推行以純粹自由化為特征的金融市場化也帶來金融波動甚至危機(Tornell,Westermann和Martinez,2003)。因此,從理論上有必要明晰投資與金融制度安排間的關系,以有利于發揮制度設計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一直保持快速健康的增長,同時金融市場化進程也呈穩步推進狀態。根據作者(陳邦強等,2007)的研究,從1978至2004年期間,中國金融市場化相對水平由1978年的0.02提高到了2004年的8.84,由此帶來的變革是金融資源由過去的計劃經濟的配置模式逐漸轉向市場化配置模式。作為能夠反映中國金融資源配置狀況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在同一時期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率從1978年的18.5%上升到2004的51.49%,因此,對于中國投資增長原因的探究也成為學術界關注的課題。Liu和Li(2001)利用分省數據對四種不同來源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的實證研究結果支持這一經驗性判斷: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財政部的相關財政項目的支出成為投資資金的唯一來源,國有銀行在所有貨幣交換中扮演著“出納”角色。隨著市場化進程的深入,國有投資逐漸減少,而非國有來源的投資逐漸增加。由于中國沿海與內陸地區間存在巨大的地理差異,內陸地區缺乏其他的投資來源,國有資金仍然是投資的主要的來源,而非國有資金則成為沿海地區的主要投資來源。周立(2005)的研究認為,形成金融資源配置的地區差異兩方面的“分割”,其一,中央政府推行的縱向分割式金融改革;其二,地方政府在投融資體制改革(撥改貸)后形成的橫向分割式金融控制??道^軍等(2005)從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方面考查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因果關系。

盡管如此,迄今為止所檢索的文獻鮮有從金融制度變遷角度深入對影響投資增長的因素進行的研究,已有的定性分析和判斷也缺乏有說服力的支持。為此本文針對中國轉型期這一特定制度轉型時期的金融市場化進程,采用計量經濟學方法深入考查投資增長以及形成地區差異的制度原因。在計量方法上,本文根據已建立的中國各地區金融市場化指數(陳邦強等,2007;陳邦強,2008)和各地區統計數據構建了1995-2004年中國金融市場化、金融發展與投資增長的Panel Data數據集,并運用了Panel Data分析方法,在模型構建、指標選擇及相關分析方法上均有創新。力求通過對金融市場化與投資間關系進行實證驗證的基礎上,進一步考察金融市場化進程以及相關方面與投資增長間存在的理論聯系與相互影響。

二、模型、數據與指標說明

(一)模型、指標說明

Ndikumana(2000,2005)在進行跨國數據的實證中,在Anderson和Hsiao(1981,1982,1986)的面板數據模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一國或地區的國內投資與其金融發展、金融結構、經濟增長及對外開放水平相聯系的經驗假設,同時構建了由一組金融發展指標作解釋變量加上其他相關控制變量(經濟增長、進出口等)組成的投資方程。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陳邦強等,2006,2007),沿用與Ndikumana(2005)的跨國研究相類似的投資模型并引入中國各地區金融市場化指數作為制度變量以考查金融市場化進程與投資的關系:

lnIit=φ0+φ11nFLIit+φ2git+φ31nTradeit+uit (1)

其中,地區i=1,…,N;年份t=1,…,T;Iit為地區投資;其中,FLIit表示分地區金融市場化指數。git為地區經濟增長指標;Tradeiit為地區對外開放指標;uit為誤差項。

本文構造了中國金融市場化、金融發展與投資增長的Panel Data數據集并對中國金融市場化及其四個相關方面(金融中介市場化、政府行為市場化改革、金融市場化自由化、金融對外開放)與投資的關系進行實證。首先分別使用隨機效用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對式(1)進行估計,然后對二者的估計結果進行Haus-man檢驗以確定最終模型形式。其次,針對東、中、西部的不同區域,考察金融市場化與投資間關系存在的地區差異。

針對式(1),本文采用地區金融市場化指數分別作為以下5個解釋變量:

1、FLIAit為地區金融中介市場化相對指數,反映金融市場化進程中作為金融結構組成部分的金融中介在市場化進程中的相對水平及其呈現出的特征。

2、FLIBit為政府行為市場化改革的相對指數,反

映中國市場化進程中政府對金融的管理模式由計劃經濟方式向市場經濟轉軌程度的相對水平。

3、FLICit為金融市場自由化相對指數,該指標反映了作為金融結構的另一組成部分的金融市場的自由化程度的相對水平與特征。

4、FLIDit為金融對外開放相對指數,反映中國金融市場化進程中,地區間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的相對水平。

5、AFLIit為地區金融市場化總指數,反映中國金融市場化進程中,地區金融市場化綜合水平在這一市場化進程中所處的相對位置。

(二)數據來源及說明

考慮到我國金融機構實質性的市場化改革發生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的實際情況,本文以全國2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由于數據缺失的原因,按慣例本文未包括海南、、重慶)為研究對象,建立樣本區間為1995-2004年的Panel Data數據集。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口徑,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10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個省區,西部地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廣西、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新疆10個省區。按照以上地區標準劃分出同一樣本區間的地區Panel Data數據集。

數據來源為:國內生產總值(GDP)、人口總數、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數據來自各年度《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各地區金融市場化指數來源于作者已有的部分研究工作。各地區人均實際GDP增長率分別按當地GDP、人口總數計算得到。進出口數據的美元價按《中國統計年鑒2005》中1995-2004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將美元價換算為人民幣。GDP及進出口數據最后均按相應地區的GDP平減指數修正為實際價。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本文使用STATA9.2軟件包,對式(1)分別使用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模型進行估計,Hausman檢驗的結果證實,固定效應模型優于隨機效應模型。實證研究首先針對全國總體水平,其次比較東中西部地區間差異。

表1顯示的模型(1)對中國金融市場化與投資的實證結果如下:

首先,除FLIB外(10%顯著水平),FLIA,FLIC,FLID,AFLI均在1%的顯著水平通過t檢驗,說明中國金融市場化進程與投資增長存在極為顯著的關系。

其次,金融市場化(AFLI)及其四個方面對投資增長的影響存在差異。從大到小的次序為:金融市場化(AFLI)、金融中介市場化(FLIA)、政府行為市場化改革(FLIB)、金融對外開放(FLID)、金融市場自由化(FLIC)(固定效應模型的φ1依次為1.31,0.83,0.53,0.28,0.17)。金融市場化總體水平影響投資的程度均大于金融市場化的四個方面,由此反映出金融市場化進程的綜合作用大于單一方面的政策措施。

其三、金融結構對投資的影響也存在差異,金融中介市場化影響大于金融市場(固定效應模型φ1分別為0.83和0.17)。

其四,金融市場化進程下,除在政府行為市場化改革方面外,經濟增長與投資間的關系均顯著,說明地區金融市場化(AFLI)和相關方面的金融中介市場化(FLIA)、金融市場自由化(FLIC)、金融對外開放(FLID),能夠促進投資與經濟增長間的聯系。這一結果與作者(陳邦強等,2006)在考查金融發展與投資增長關系出現的g均不顯著完全不同。由此可以認為,金融市場化進程下,制度變遷有助于增強了投資與經濟增長的聯系,而地區間政府行為市場化改革相對水平仍然較低。樣本期間的中國金融發展程度存在數量型的擴張而質量型發展不足的特點。

其五,lnTrade均顯著,說明在對樣本的整個考察期間,對外開放始終是促進投資增長的顯著因素。

表2為采用地區金融市場化指數作為解釋變量,基于式(1)對金融市場化與投資增長間關系的實證,其結果顯示:

第一,東、中、西部的金融市場化進程對地區投資的影響顯著并呈現地區性差異。東、中、西部的投資增長與金融市場化改革進程高度相關,而且西部和中部對地區投資增長的影響大于東部地區(φ1依次為2.06、2.02、0.62),西部與中部相近。

第二,除東部的政府行為市場化改革外,東、中、西部的金融市場化進程方面對投資影響顯著且地區差異明顯。西部的政府行為市場化(φ1為4.15)、金融中介市場化(φl為1.38)對投資的影響依次明顯高于中部、東部;中部的金融對外開放(φ1為0.52)、金融市場自由化(φ1為0.22)依次高于西部、東部;東部除金融對外開放外(φ1為0.28)高于西部外,金融中介、金融市場方面對投資的影響均低于中、西部,而且政府行為市場化改革與投資的關系不顯著。

第三,經濟增長指標git與投資的關系不穩健。從地區金融市場化整個進程考察,僅東部地區顯著;在金融中介市場化方面,依次有東部、西部顯著;在政府行為市場化改革方面僅有西部顯著;在金融市場自由化方面,僅有東部顯著;在金融對外開放方面,僅有中部地區顯著。由此反映出中國金融市場化進程中,金融制度變遷在地區間對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影響是不一致的。

第四,lnTrade對投資的影響均顯著,說明金融市場化進程中,對外開放與東、中、西部的投資增長之間的關聯性強。這一結論與表1的結果相同。

四、結論

得出以下結論:

(一)在引入中國各地區金融市場化指數后,用作跨國研究的Ndikumana(2005)模型能夠較好反映中國金融市場化與投資增長間的關系以及地區差異。Hausman檢驗的結果表明式(1)的固定效應模型是最適合的形式。

(二)對樣本期間的中國金融市場化與投資增長間的關系進行考察的結果顯示,中國金融市場化與投資增長間具有顯著影響,并呈現以下趨勢:

首先,在全國層面上,金融市場化進程以及相關四個方面顯著影響投資增長,并存在差異。第一,金融市場化及其四個方面對投資的影響差異明顯,在樣本考查期間其影響從大到小依次為:金融市場化進程、金融中介市場化、政府行為市場化改革、金融對外開放、金融市場自由化。第二,中國金融市場化對投資的影響程度均大于金融市場化的四個方面,說明中國金融市場化進程沒有遵循國外經濟轉型國家普遍采用的金融自由化路徑,即出臺某一項或幾項自由化政策推進純粹金融自由化的方式。第三,金融結構對投資的影響也存在差異,樣本期間的金融中介市場化相對水平對投資的影響大于金融市場自由化。

篇10

對金融市場的概念,理論界的認識至今仍不統一.一種說法是:“金融市場就是資金融通的場所”;另一種說法:金融市場就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互相接觸,各種金融工具自由買賣的場所;再有一種說法是:“金融市場就是指直接融資的那部分融資活動”.顯然,第一,二種說法強調了市場的“空間位置”的重要,認為金融市場必須是有形的,忽視了無形市場的存在。第三種觀點也過于片面,把金融市場僅僅局限在直接融資范圍內,實際上是對金融市場的狹隘理解.我以為:“金融市場是社會資金融通渠道、融通方式和融通手段的集合”。既有直接融資,也有間接融資,既有縱向融通,也有橫向融通,既包括銀行體系內的,也包括銀行與企業單位以及企業單位、個人之間的融通,既有一級市場,也有二級市場.金融市場作為資金融通的媒介和手段,有無固定的場所并不是問題的實質和關鍵。

我們知道,金融市場是一個大的系統,就狹義的金融市場來說,是指金融工具自由買賣的場所,就廣義的金融市場而言,則既包括直接金融交易,也包括間接金融交易,研究金融市場問題應當從廣義金融市場的概念出發,現在把資金市場與金融市場兩個概念等同運用的做法是值得討論的,因為資金市場和金融市場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資金市場只是金融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我們把目標定為開放資金市場的話,那無疑是不自覺地把我們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都限定在一個狹小的圈子里了,這不利于商品經濟發展.因此,我覺得還是提開放金融市場為好,本文涉及的金融市場都是指廣義的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作為一個經濟范疇是與商品經濟相聯系的.在產品經濟條件下,由于生產、流通的計劃性,資金也是計劃分配的,勿需金融市場的調節,而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只有通過以市場為媒介的交換,才能實現生產要素的結合,作為商品經濟油的資金,也必然通過市場的融通米調佑生產和流通,但是有商品經濟不一定就有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與信用經濟相適應.一方面,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豁要信用的幫助,要求建立金融市場,另一方面,金融市場的形成也有賴于商品經濟的發展,二者互相依較,相輔相成.

我國目前正由傳統的計劃經濟轉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既然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那么,商品經濟的特點、矛盾及規律就要起作用,就需要建立金融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提出了開放社會主義金融市場的必要性.

二、我國金勝市場的現狀

我國的金融市場目前是很不完備的,除了傳統的銀行信用間接融資外,今年以來又先后在沈陽、上海、武漢、西安等城市建立了金融市場,但是僅僅局限于同業拆借業務和票據承兌業務,發展很慢,而且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歸納起來大致由以下原因所致:

(l)傳統觀念的影響,沒有投資欲望和價值觀念.

(2)人們對金融市場知識的貧乏.據了解有的企業財務人員不懂得票據貼現是怎么回事,竟拿粉貨款申請書到銀行要求貼現.

(3)價格體系的不合理,不能給投資者帶來準確及時的投資信息,資金得不到合理流動。

(4)市場體系不兄善.由于技術市場和勞務市場的步履艱難,信息市場滯后軟弱,作為市場體系的一部分一一金融市場是很難有特殊表現的.

(5)專業銀行沒有企業化,信貸資金尚有供給制,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尚不發達,信用工具缺乏.現有證券的不流通.

(6)金融立法、章程殘缺不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據此,我認為,我國近期內還不宜全面開放金融市場,有條件的中心城市可以逐步開放以摸索經驗,而更多的地方還需要創造條件。

三、開放金勝市場搖要實現十一個轉化

(一)觀念的現代化

中國受幾千年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思想的影響,加上建國后JL十年的高度集中統一的供給制、大鍋飯,養成了一種安于現狀、不求進取、害伯竟爭的習慣“重義輕利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創業精神,沒有價值觀念,沒有效益觀念,把商品經濟、貨幣視為產生資本主義的溫床.這種傳統的觀念阻礙了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也阻礙了我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因此,要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促進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首先要實現人的觀念的現代化,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價值觀、效益觀,為我國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做好思想準備.

(二)資金商品化

我們知道,只有成為商品的東西才能在市場上進行交易、買賣,資金也是如此,要開放金融市場,買賣證券,在資金商品化之前是做不到的.在現行體制下,由于封閉式的資金供給制仍未擺脫,資金沒有實現商品化,或者退一步說,資金的商品化程度不高;專業銀行的條條,資金的縱向分配和供應,形成獨立單干的工作作風,業務經營、資金運用僅僅局限在某一領城內部,還不能把資金當作自己的財富來運用.從企業來講,不僅經營管理水平低,資金商.昂化意識更低.資金浪費嚴重,影響了微觀經濟的搞活.因此,只有實現資金的商品化,使專業銀行、企業都能夠把自己擁有的資金當作商品、財富來運用,才有利于專業銀行之間,企業之間,銀行與企業之間相互融通資金,資金商品化程度,決定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我們應當創造條件,加速資金的商品化.

(三)專業銀行企業化

從理論上講,專業銀行應該是金融市場的重要實體之一,沒有專業銀行的企業化,就沒有資金的商品化.因此,要開放金融市場,專業銀行企業化是必需的.只有這樣,專業銀行才具有獨立、自主地運用資金的能力,才能把它擁有的信貸資金作為商品來運用,實行嚴格地資產負債管理、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平衡.當中央銀行切斷資金來源時,專業銀行為保證盈利,就會在市場上尋找來源,實現資金的融通.可以說,專業銀行企業化,是專業銀行得以進入金融市場的根本保證.

(四)金融機構多元化

金融機構是金融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和調節者。在國外,凡是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其金融機構都是種類繁多、五花八門的.相比之下,我國金融機構仍然是少而不發達,而且在現有機構中,除信用合作社是集體性質外,其余均為國家所有,四大專業銀行條條分割,各自為政,垂直領導,具有強有力的自我控制系統,名為專業銀行,實為中央銀行以外的“中央銀行”.幾家專業銀行實行“寡頭壟斷”、使銀行之間的競爭難于實現,也難于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缺少投資者,參與者和調節者,顯然就沒有活力.因此,我國要開放金融市場,就應當實現金融機構的多元化,可以考慮成立我國的地方銀行,擴大集體金融機構隊伍,允許私人辦金融機構,從而使國家、集體、私人、中頭,地方的各種金融機構渾然一體,共同參與和調節金融市場.

(五)信用工具證券化

信用工具證券化,是商品經擠發展的必然.但我國目前不僅信用工具少,而且沒有證券化,銀行內部使用的存款單、貸款單、結算憑證以及企業使用的支票,國家發行的國庫券,企業發行的股票和一些商業票據,都是禁止流通的,信用工具的不流通阻礙了金融市場的建立,加之在當前信用工具中,國庫券由于期限太長,行政派購,失去了信用證券對購買者的吸引力,股票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股票,不僅保利,而且還保本保息,違反了股票發行原則.一、金觸市場及其客觀基礎

對金融市場的概念,理論界的認識至今仍不統一.一種說法是:“金融市場就是資金融通的場所”;另一種說法:金融市場就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互相接觸,各種金融工具自由買賣的場所;再有一種說法是:“金融市場就是指直接融資的那部分融資活動”.顯然,第一,二種說法強調了市場的“空間位置”的重要,認為金融市場必須是有形的,忽視了無形市場的存在。第三種觀點也過于片面,把金融市場僅僅局限在直接融資范圍內,實際上是對金融市場的狹隘理解.我以為:“金融市場是社會資金融通渠道、融通方式和融通手段的集合”。既有直接融資,也有間接融資,既有縱向融通,也有橫向融通,既包括銀行體系內的,也包括銀行與企業單位以及企業單位、個人之間的融通,既有一級市場,也有二級市場.金融市場作為資金融通的媒介和手段,有無固定的場所并不是問題的實質和關鍵。

我們知道,金融市場是一個大的系統,就狹義的金融市場來說,是指金融工具自由買賣的場所,就廣義的金融市場而言,則既包括直接金融交易,也包括間接金融交易,研究金融市場問題應當從廣義金融市場的概念出發,現在把資金市場與金融市場兩個概念等同運用的做法是值得討論的,因為資金市場和金融市場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資金市場只是金融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我們把目標定為開放資金市場的話,那無疑是不自覺地把我們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都限定在一個狹小的圈子里了,這不利于商品經濟發展.因此,我覺得還是提開放金融市場為好,本文涉及的金融市場都是指廣義的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作為一個經濟范疇是與商品經濟相聯系的.在產品經濟條件下,由于生產、流通的計劃性,資金也是計劃分配的,勿需金融市場的調節,而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只有通過以市場為媒介的交換,才能實現生產要素的結合,作為商品經濟油的資金,也必然通過市場的融通米調佑生產和流通,但是有商品經濟不一定就有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與信用經濟相適應.一方面,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豁要信用的幫助,要求建立金融市場,另一方面,金融市場的形成也有賴于商品經濟的發展,二者互相依較,相輔相成.

我國目前正由傳統的計劃經濟轉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既然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那么,商品經濟的特點、矛盾及規律就要起作用,就需要建立金融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提出了開放社會主義金融市場的必要性.

二、我國金勝市場的現狀

我國的金融市場目前是很不完備的,除了傳統的銀行信用間接融資外,今年以來又先后在沈陽、上海、武漢、西安等城市建立了金融市場,但是僅僅局限于同業拆借業務和票據承兌業務,發展很慢,而且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歸納起來大致由以下原因所致:

(l)傳統觀念的影響,沒有投資欲望和價值觀念.

(2)人們對金融市場知識的貧乏.據了解有的企業財務人員不懂得票據貼現是怎么回事,竟拿粉貨款申請書到銀行要求貼現.

(3)價格體系的不合理,不能給投資者帶來準確及時的投資信息,資金得不到合理流動。

(4)市場體系不兄善.由于技術市場和勞務市場的步履艱難,信息市場滯后軟弱,作為市場體系的一部分一一金融市場是很難有特殊表現的.

(5)專業銀行沒有企業化,信貸資金尚有供給制,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尚不發達,信用工具缺乏.現有證券的不流通.

(6)金融立法、章程殘缺不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據此,我認為,我國近期內還不宜全面開放金融市場,有條件的中心城市可以逐步開放以摸索經驗,而更多的地方還需要創造條件。

三、開放金勝市場搖要實現十一個轉化

(一)觀念的現代化

中國受幾千年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思想的影響,加上建國后JL十年的高度集中統一的供給制、大鍋飯,養成了一種安于現狀、不求進取、害伯竟爭的習慣“重義輕利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創業精神,沒有價值觀念,沒有效益觀念,把商品經濟、貨幣視為產生資本主義的溫床.這種傳統的觀念阻礙了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也阻礙了我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因此,要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促進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首先要實現人的觀念的現代化,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價值觀、效益觀,為我國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做好思想準備.

(二)資金商品化

我們知道,只有成為商品的東西才能在市場上進行交易、買賣,資金也是如此,要開放金融市場,買賣證券,在資金商品化之前是做不到的.在現行體制下,由于封閉式的資金供給制仍未擺脫,資金沒有實現商品化,或者退一步說,資金的商品化程度不高;專業銀行的條條,資金的縱向分配和供應,形成獨立單干的工作作風,業務經營、資金運用僅僅局限在某一領城內部,還不能把資金當作自己的財富來運用.從企業來講,不僅經營管理水平低,資金商.昂化意識更低.資金浪費嚴重,影響了微觀經濟的搞活.因此,只有實現資金的商品化,使專業銀行、企業都能夠把自己擁有的資金當作商品、財富來運用,才有利于專業銀行之間,企業之間,銀行與企業之間相互融通資金,資金商品化程度,決定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我們應當創造條件,加速資金的商品化.

(三)專業銀行企業化

從理論上講,專業銀行應該是金融市場的重要實體之一,沒有專業銀行的企業化,就沒有資金的商品化.因此,要開放金融市場,專業銀行企業化是必需的.只有這樣,專業銀行才具有獨立、自主地運用資金的能力,才能把它擁有的信貸資金作為商品來運用,實行嚴格地資產負債管理、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平衡.當中央銀行切斷資金來源時,專業銀行為保證盈利,就會在市場上尋找來源,實現資金的融通.可以說,專業銀行企業化,是專業銀行得以進入金融市場的根本保證.

(四)金融機構多元化

金融機構是金融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和調節者。在國外,凡是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其金融機構都是種類繁多、五花八門的.相比之下,我國金融機構仍然是少而不發達,而且在現有機構中,除信用合作社是集體性質外,其余均為國家所有,四大專業銀行條條分割,各自為政,垂直領導,具有強有力的自我控制系統,名為專業銀行,實為中央銀行以外的“中央銀行”.幾家專業銀行實行“寡頭壟斷”、使銀行之間的競爭難于實現,也難于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缺少投資者,參與者和調節者,顯然就沒有活力.因此,我國要開放金融市場,就應當實現金融機構的多元化,可以考慮成立我國的地方銀行,擴大集體金融機構隊伍,允許私人辦金融機構,從而使國家、集體、私人、中頭,地方的各種金融機構渾然一體,共同參與和調節金融市場.

(五)信用工具證券化

信用工具證券化,是商品經擠發展的必然.但我國目前不僅信用工具少,而且沒有證券化,銀行內部使用的存款單、貸款單、結算憑證以及企業使用的支票,國家發行的國庫券,企業發行的股票和一些商業票據,都是禁止流通的,信用工具的不流通阻礙了金融市場的建立,加之在當前信用工具中,國庫券由于期限太長,行政派購,失去了信用證券對購買者的吸引力,股票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股票,不僅保利,而且還保本保息,違反了股票發行原則.證券化的信用與銀行信用的最大區別是:證券信用條件下的信用工具是流通的,它是一種買賣關系,而銀行信用條件下,信用工具是不流通的,只是一種契約關系.因此,信用工具證券化有利于投資者有選擇性的進行投資決策,便于投資者掌握其資產的流動性和變現能力,從而在投資中獲得利益,而資金的需求者則能通過發行債券、股票來擴充其自有資本.同時,在證券信用條件下,銀行信用依然存在并支持證券信用的發展,實現信用工具的證券化以后,就可以通過有價證券的自由買賣來融通資金,從而金融市場也就順之而開放了.

(六)信用形式的多樣化

信用形式的發達程度與金融市場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信用形式的多樣化,才能帶來信用工具的多樣化,有了大量的信用工具,才會要求為其流通、買賣提供便利的場所,金融市場才能開放,從我國的情況來看,1979年以來,的確出現了‘多種’信用形式,但這些信用形式還是很不活躍的,從商業信用來看,許多信用不是真正地融資而是相互推銷積壓產品,而且巳有的商業信用多以口頭或掛帳形式出現,沒有實現商業信用的票據化,從國家信用來看,只是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減輕銀行負擔發行俊券,且規模很小,加上這種信用形式本身還很不完善.諸如:行政派購,期限太長,不能轉讓流通等等,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在人們心中的威信.近幾年,民間集資,股份集資,聯營,合營等形式的信用相繼出現,但只是初具規模.因此,要開放我國的金融市場,除了繼續完善上述信用形式外,還應該發展多種信用形式,如消費信用、股份信用、租賃、信托、保險和國際信用等.

(七)資金價格的合理化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利息表現為資金的價格,金融市場的開放,必須要有形成合理資金價格的有利條件,目前,我國價格體系的各種關系尚未理順,價格扭曲,機制失靈,影響了資金的合理流動,中央銀行的再貸款利率比同業拆借利率還低,使得專業銀行之間不愿相互拆借,而是更大地依賴于中央銀行的資金來源.為此,必須使我國資金價格合理化,形成我國市場利率與公定利率相結合的利率體系,市場利率可以放開,允許借貸雙方自由競爭,隨行就市,中央銀行只掌握公定利率即基準利率,從而影響市場利息水平,只有這樣,金融市場才會在一個良好的價格環境中開放.

(八)管理手段的法律化

開放金融市場,允許證券買賣,如果管理跟不上,必然帶來投機活動.而我國至今還沒有一部正規的金融法規,以致于資金活動過程中出現的經濟糾紛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為了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管理,應該建立銀行法、企業破產法、公司法、股票法、債券法和證券發行、交易管理條例,使金融市場的控制調節與宏觀經濟的調節相一致.

(九)金融信息傳遞工具的科學化

金融市場的開放,需要有先進的通訊設備和龐大的信息網絡為其服務,以保證有價證券市場交易的順利進行.我國目前的金融市場中,除少數大城市具有比較先進的通訊設備外,其他大部分銀行都只能靠郵政來傳遞信息,難以適應金融市場的需要.為此,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先進的通訊技術要逐步引入金融領域,計算機、電傳、電報等信息處理方法都應當廣泛采用,有了這樣的基礎條件,必然能適應金融市場的要求,靈敬及時地融通資金.

(十)中央銀行調控體系的完善化

金融市場是中央銀行進行宏觀調節和控制的手段之一,但是,金融市場的開放要建立在中央銀行制度比較發達、控制能力較強的基礎之上.我國目前中央銀行制度建立不久,各種調控手段尚不完備,也不配套,中央銀行本身的力且也很脆弱,倘若全面開放金融市場,中央銀行是很難駕馭得住的,我的想法是,目前中央銀行應著力應用存款準備金制度和再貸款利率這樣二個工具,來控制專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在這個過程中,研究完善中央銀行的調節手段,在增強中央銀行自身能力的基礎上開放金融市場,并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貫徹緊縮和松動銀根的貨幣政策,調節貨幣供給.

(十一)專業人才的優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