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心理健康管理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5: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師心理健康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師心理健康管理

篇1

一、目前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隨著教育改革力度不斷加大,教師承受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致使教師隊伍中出現心理不健康的現象日益增多。

從大量的調查結果看,當前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2005年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調查”中表明:超過80%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壓力較大;近30%被調查教師存在嚴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調查教師健康狀況不佳;20%的被調查教師生理健康狀況不佳;超過60%的被調查教師對工作不滿意,部分教師甚至有跳槽意向。從新浪教育頻道對中國教師工作滿意度總體情況來看:低滿意度教師達到64.4%;中滿意度教師達到20.2%;高滿意度教師達到15.4%。從新浪教育頻道統計來看,不同類型學校教師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檢出率排名中:小學、幼兒園占到78.9%;初中占到75.6%;高中占到72.9%;中專占到67.7%;本科、專科學校占到60%~80%。北京“芙蓉EQ教育與應用研究中心”主持的一項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也令人憂慮:26%的教師有軀體化癥狀,其中4%的人癥狀嚴重;29%的教師有強迫癥狀,其中4%的癥狀嚴重;18%的教師人際關系敏感,其中2%的人癥狀嚴重;13%的教師有焦慮癥狀,2%的人癥狀嚴重;18%的教師有抑郁癥狀,15%的教師有敵對癥狀;15%的教師有偏執癥狀等。2000年4月初,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運用SCL―90心理量表對遼寧省14個地市、168所中學的2292名教師的抽樣檢測結果表明:51.23%的教師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其中32.18%的教師存在輕度心理障礙,16.56%的教師存在中度心理障礙,2.49%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盡管上述量化結論在研究領域尚存在一些爭議,但這些十分接近的數據充分表明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的嚴峻性是毋庸置疑的。

二、教師心理健康的管理與促進

針對以上方面的調查情況來看,要有效管理與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一方面要在教師自身的心理因素上下工夫,從內部提高教師抗壓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面也要從外部減輕、轉移直至消解可能給教師帶來心理壓力的因素。

(一)促進教師的個體認知發展

1.提高教師的認知水平,增強教師的心理壓力承受力

正確的認知產生積極的情緒。在同一環境里,人們體驗到的壓力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若能從積極的角度看問題,易使人增強信心、振奮斗志,產生樂觀等積極的情緒體驗;若僅從消極角度看問題,就會產生諸多的不良情緒,造成苦悶。因此,教師積極調整、修正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認識或不切實際的觀念,將有助于增強他們的耐壓性,變心理壓力為心理動力,變逆境為發展機遇。教育改革進程中,教師心理暫時出現的矛盾和困難以及工作、生活、家庭角色的沖突等外部刺激,應該以比較理智和寬容的心態去看待,坦然地去面對,以積極主動的行為去適應。另一方面,正確地認識自己,既能欣賞自己的優點,也能欣然地悅納自己的不足。

2.給教師提供心理調節方法,把握自我情緒掌控能力

不良情緒是產生心理障礙的直接誘因。然而生活中不良情緒的產生卻總是難免的,強行壓抑不良情緒,不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還會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帶來更大的心理危害。為此,教師應該學會一些積極調節情緒的技術和方法,如合理宣泄法、理智法、轉移法、幽默法、適度讓步法、升華法、音樂法等,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達到心理的自我平衡。

3.營造積極的人際圈,釋放壓力承載量

教師因工作方式的相對獨立,容易形成人際交往的有限性和自我封閉性,在面對壓力和挫折情境時深感孤獨失落和無助。因此,教師應自覺地培養自己的交往意識和積極坦率的社會交往方式,提高人際溝通技能,形成融洽的人際圈,使自己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能獲得來自同事、朋友、親屬等強有力的社會支持,減輕或化解心理壓力。

4.營造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形成良好的工作方式

首先,教師要在工作中逐漸形成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和工作態度,這是教師心理健康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條件。其次,教師應掌握時間管理技巧。進行任務分析和時間的組織和預算,將目標分成輕重緩急等層次,建立一張科學可行的時間表,避免陷入“瞎忙”狀態,從而使工作、生活更有效率,減輕過重負荷。再次,教師還應當注意適度用腦,避免持續疲勞,同時還要注意飲食營養,關心腦健康。此外,工作之余要學會體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各種文體活動,豐富業余生活,調節情緒,增進心理健康。

(二)學校應增強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加強教師的心理健康管理措施

1.創設良好的學校人際環境,減少教師的心理壓力

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學校人際環境,是維護和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學校管理方式應從經驗型轉為科學型,在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指導下提高管理效率。根據教師的職業心理、個體差異,深入細致地做好疏導工作和協調工作,盡量減少或避免管理過程中的人為挫傷。具體地說,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的制訂必須力求滿足教師各方面的心理需要,加強教師對學校決策的參與程度和參與質量,讓教師真正體驗到“以校為家”的感覺。

(2)學校管理要以真誠服務的態度對待全體教師,講求公平公正原則,尊重教師合理的意見。注重溝通協調的方法,務必做到教師心服口服。以欣賞的心態去管理教師,使教師在和諧的工作環境中形成良性競爭,培養健康向上的心態。

(3)學校制訂的各種制度措施必須考慮到教師的心理認同感與心理適應期。學校在實施新課程時對教師的適應過程要有實事求是的評估,特別是對于那些中老年教師,在教師角色轉換方面應持寬容的態度,減輕教師的心理壓力。

(4)積極研究教師的心理需求,為教師分憂。教師作為社會人,有各種心理需要。學校管理者應了解教師包括婚姻、子女教育、健康狀況等情況。對于教師在日常生活的困難,能竭盡全力給予幫助,最大限度地減輕教師的生活壓力。學校管理者還應該了解教師需要的個體差異,因勢利導,盡量提供滿足的條件,使教師能減少因教學效能感低而產生的焦慮感;對于一些業務骨干,則應鼓勵他們參加各種教學競賽,組織他們進行教改實驗,進行教育科學研究,以滿足教師自我實現的需要。

2.建立健全的學校教師管理機制,提高教師心理教育意識

首先,學校要健全教師心理教育機制,建立教師心理狀況定期檢查和心理素質測查制度,讓教師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為調整自己的心態提供依據。學校要采取一些聽講座、觀看錄像等多種形式,讓教師掌握一些心理保健、心理衛生等方面的知識,使他們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調適。學校還應建立教師心理健康咨詢機構,為教師的不良情緒和心理障礙提供疏導、排解渠道。聘請知名的心理學專家,為教師提供心理健康咨詢服務。

參考文獻:

篇2

本研究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了山西省某地級市、河南省某地級市兩地學校發放問卷,共回收專兼職教師有效問卷584份,學校管理者有效問卷209份。  

二、研究結果  

(一)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況  

參加本次調研的所有中小學都有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并全部配備了專門的心理輔導室。其中,有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學校占47.85%;38.76%的學校每年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專項經費投入;絕大多數學校配備了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測試工具及其他設施。此外,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有98.56%的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97.63%的學校還開展了除課程以外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總體上看,雖然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從實際情況看,它仍不是學校教育的“必需品”,部分學校并未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態化,個別學校甚至仍未開展相關工作。  

(二)中小學專兼職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與評價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構成  

如表1所示,76.20%的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曾是其他學科教師;擔任德育課教師,或有過心理輔導經歷的教師分別僅占10.62%和10.79%。在兼職教師中,以德育課教師、班主任、校級或中層干部為主體。調查數據顯示,由其他學科教師轉行而來的教育人員,構成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主體。同時,這些教師從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工作的時間普遍較短,他們的專業基礎往往較為薄弱。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教育背景  

本研究調查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以往學習心理學的方式、專業背景、最終學位,以及是否獲得了某種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資格證書,結果如表2所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專兼職教師以往學習心理學的主要方式是任教后通過繼續教育和學生時代學習過的專業課,分別占37.33%和28.25%。就專業背景來說,僅有22.63%的教師有心理學背景。就學歷學位而言,碩士研究生及以上者占5.74%,本科(學士)學歷者占80.35%,專科及以下學歷者占13.91%。此外,有26.88%的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獲得了相關的資格證書。顯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的教育背景不容樂觀。  

3.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在心理健康課堂教學形式上,我們發現,大多數教師以“講授與活動相結合”為主要方式,占66.67%,其余則分別以講授或活動為主,分別占14.88%和18.45%。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備課以集體備課為主,占52.37%;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教師選擇個人備課,占43.47%。  

 

在接受調查的專兼職教師中,同時承擔心理輔導工作的,占31.70%。這些教師中,平均每周心理輔導5人次及以下的占59.51%,6~10人次的占30.67%,10人次以上的占9.82%;心理輔導的主要形式為單獨面談,占82.61%,以團體輔導或電話、網絡輔導為主要方式的分別占15.53%和1.86%。此外,45.04%的教師“還以講座或其他活動形式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工作績效的自我認知與評價  

從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和工作支持三個方面,我們調查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工作績效。從工作能力上看(見表3),35.06%的教師認為自己的心理健康專業知識水平能勝任當前的工作,34.91%的教師認為自己的技能水平能勝任當前工作。對教師以往學習心理學的方式、教育背景與勝任工作的自我認知進行spearman相關分析發現(見表4),它們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即具有心理學背景的教師,對自己工作能力的評價更高;教師的最終學歷學位與他們的工作能力認知的相關不顯著。  

 

從工作效果上來看(見表5),60.52%的教師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效果很好,57.23%的教師認為心理輔導的效果很好。總體來說,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滿意或很滿意的教師占95.84%。說明專兼職教師對自己的工作充滿自信。  

 

從工作支持上來說,76.04%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認為,學校領導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認為一般的占20.15%,認為不支持的僅有3.81%。總體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受到了中小學校的普遍重視,學校領導也愿意支持相關工作的開展。  

5.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訓要求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的培訓需求十分強烈:78.58%的教師表示需要接受進一步的專門培訓;這種培訓需求也得到了來自學校領導的支持。但是,僅有19.02%的教師能夠經常參加相關的學術會議或培訓。在培訓內容上,有60.07%的教師更希望參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活動;在形式上,有64.74%的教師希望能夠集中培訓。由此可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的培訓明顯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即學術交流與培訓的機會遠遠無法滿足教師的專業培訓需求。  

(三)中小學管理者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與評價  

1.管理者對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的要求  

調查結果(圖1)顯示,中小學校管理者在選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時,非常重視他們的專業背景、學歷學位、相關資格認證、授課技能、從業時間與經驗、人格與心理健康程度。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的人格與心理健康水平、授課技能最受重視。  

 

圖1 學校管理者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要求  

(備注:此題可多選,因此數據相加大于100%)  

2.對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職責定位  

在學校管理者看來,心理健康專職教師應主要承擔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學生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宣傳三項工作任務,占81.89%;認為需要承擔學生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宣傳、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和心理健康宣傳兩項任務,分別占8.66%和7.87%;認為僅需承擔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和學生心理輔導的,占1.57%。可見,多項工作任務、多樣化的職責范圍對心理健康專職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對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管理  

在調查中發現,學校管理者在“學校對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管理的規范化程度”上,認為非常規范的有59.84%,一般的有32.28%,不夠規范的有7.87%;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工作強度”上,認為強度很大的有35.43%,一般的有64.57%。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崗位職責、薪酬、考核情況,結果如表6所示。  

 

4.學校管理者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支持  

調查結果顯示,在職稱晉升上,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沒有特殊的優勢:只有27.78%的學校領導認為“相比于一般教師崗位,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更容易得到晉升”,認為不確定的占57.14%。在專業培訓上,66.93%的學校領導認為自己學校的專職心理健康教師“有較多的機會參加學術會議、專業培訓或進修”,認為機會一般的占22.83%,認為機會較少的占10.24%。此外,有70.59%的學校領導認為“學校已建立專業體系以保障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態”。  

5.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評價  

在調查中發現,學校管理者對學校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滿意度普遍較高。對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的工作感到很滿意的占78.74%;對學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很滿意的占82.68%。  

此外,將教師、學校管理者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滿意度進行對比,兩者無顯著差異。即心理健康教師與管理者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滿意度基本一致。  

根據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發現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的構成較為復雜,大部分有教授過其他課程、德育課或從事學校其他工作的經歷。同時,擁有心理學背景的教師較少,大部分專兼職教師從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工作的時間也不長,這反映了全國大部分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存在專業化水平不高的問題,與范福林、王乃弋和王工斌(2013)的研究結果一致。[1]  

課程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在授課中,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能夠做到講授與活動相結合。此外,還有一些教師承擔著心理輔導的任務,雖然輔導量有限,但與授課、其他工作相疊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工作并不輕松,并且還遠遠無法滿足學生的輔導需求。[2]相比國內,國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視通過課程普遍預防、團體活動與個人輔導相結合方式[3][4][5],并通過學校心理學家、朋輩輔導等制度來解決學生心理輔導的“供需矛盾”[6][7],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  

中小學心理健康專兼職教師表現出了參加專業培訓的強烈愿望,這一點與國外的研究結果一致。Whitley,Smith & Vaillancourt(2012)在綜述中指出,許多研究發現,心理健康教師認為自己缺乏專業培訓,妨礙了他們開展相關工作;許多研究也證明了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訓,有助于提升他們處理相關問題的信心與技能。[8]此外,本研究發現,學校管理者認為心理健康教師參加學術會議、專業培訓的機會較多,但教師們實際參加培訓的次數卻較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  

2010年,我們曾采用自編問卷,對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與學校管理者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與中等職業學校的研究結果相比,中小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更高,配備心理健康專兼職教師的學校更多,對專兼職教師的管理也更加規范。[2]但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與中職學校面臨著相同的問題,例如師資人員構成復雜、專業化水平低等。甚至,中小學心理健康專兼職教師中心理學專業畢業生的人數比例和教齡長度還要低于中等職業學校。  

從學校管理者的角度看,他們在選擇心理健康教師時非常重視專業背景、學歷學位、相關資格認證、授課技能、從業時間、從業經驗及人格等因素,這反映了學校管理者對心理健康教師勝任特征的看法。然而,王智和張大均(2011)對學校心理健康教師的勝任特征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勝任特征的結構包括專業知識、文化知識、宜人性、盡責性、職業價值觀等維度,與學校管理者的看法不盡相同。[9]因此,學校管理者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勝任力的認知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大多數中小學校的重視。參加調研的學校中,90%以上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也有個別學校對這項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大多數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都能感受到學校領導對他們工作的支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人員構成復雜,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專職教師均有擔任其他課程教學的經歷,而兼職教師中德育課教師和班主任居多,這些教師教育背景多元,僅有少數是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而且這些教師大多教齡較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課程為主,授課方式主要是講授和活動結合;部分教師還承擔著學生心理輔導的任務。教師們對自己的工作效果普遍感到滿意的同時,表現出了強烈的求知欲,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培訓的需求很強,并且青睞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內容。  

第三,學校管理者在選擇心理健康教師時非常看重他們的專業背景、學歷學位、相關資格認證、授課技能、從業時間、從業經驗及人格等因素。他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工作任務應包括教育教學、心理輔導及心理健康宣傳。參加調研的學校對心理健康專兼職教師的管理普遍較為規范,有具體的工作分析、崗位描述和系統的績效考核方案,并明文規定了薪酬與績效考核的關系。大多數參加調研的學校管理者對本校心理健康專兼職教師和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滿意。  

(二)對策建議  

第一,加強心理健康專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人事管理是制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今后的工作中,學校應規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職稱評聘、工作量計算等相關制度,制定有針對性的績效考核方案,明確薪酬與績效考核的關系以及職稱晉升的途徑,激發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的工作熱情。另一方面,國家教育政策應向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傾斜,通過諸如減免學費、提供獎學金等手段,鼓勵青年人才投身該專業,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積累人才儲備。  

篇3

論文摘要: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學知識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質.同時,建設健康的校園文化,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圍,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

    當代社會瞬息萬變,大學生要應對現實以及未來的挑戰,需要實現自身全面發展,需要心理的健康與成熟,有心理健康奠基,人們就能夠學習正確認識自己、接納和管理自己,就能夠努力認識了解周圍環境并與之保持適應,就能夠積極地應對危機并增強能力與勇氣,就能夠做出成熟的、負責任的決定并付諸行動,就能夠有愿望通過探索去追尋積極的人生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1.大學生承受的壓力較大

    市場經濟中的激烈競爭在促進社會各方面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高速度、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不定的未來就業帶來的壓力、經濟上的壓力以及對于自身經濟貧困等狀況的不正確的看法而產生的心理壓力等,讓大學生處于迷茫困惑中成為主要壓力源,其中,學業困難、經濟貧困、心理困擾尤為突出。

    2.大學生承載著過高的期望

    期望一是來自于學生家庭,家庭的過高期望和進人大學之后的現實常常會有強烈反差;二是來自于社會,社會對人才的全面的高要求和現實中優秀人才需求的緊迫性,使得原本滿懷壯志的學子在面對社會的完滿期望前感覺壓抑;三是來自于學生自身,成才、成就的強烈愿望和大學生活現實中的種種不盡如人意會導致大學生的心理失衡。

    3.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較差

    社會轉型過程中大學生的過度承載與心理素質形成強烈反差,極易在熟悉的生活發生改變、心理需求受挫、遭遇生活變故等情形之下產生心理問題。

    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分析

    1.將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為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務之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德育工作管理體系中,詳細制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細則,從制度上保證工作落到實處;通過設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常設機構,進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體制,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網絡和體系。

    2.確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建設與發展,為心理健康教育事業提供必要的條件支撐。

    配備專職心理咨詢與輔導教師,使得學生能夠得到合適的心理咨詢與輔導服務。高校學生輔導員應該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隊伍,學生輔導員應該逐步走向專業化、職業化,并在上崗之前接受一定的心理學知識的專業培訓,掌握基本的與學生溝通、疏導學生心理問題以及能夠有效地影響學生認知和行為狀態的心理輔導理論與方法。

    3.面向全體,全員參與。

    健康的心理是人發展的中樞樞紐,是為人一生不斷進取、不斷探索的催化劑。心理健康教育只靠專家和一部分老師遠不能達到提高全體學生心理素質的要求,必須面向全體,全員參與。心理健康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通過研討我們要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和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建構學生健康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式初探

    1.實施教師個體心理行為的教育管理

    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格和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所表現出的各種心理行為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形成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教師個體心理行為,雖有紀律與制度的約束,但這種約束的作用是有限的,學校管理必須將教師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轉變為促使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心理動機,進而形成有利于實現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目標的教師個體心理行為。

    作為學校管理者,在為教師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的同時,還要建立能促進教師成長的評價機制,滿足教師合理的心理需求,要促使教師了解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這樣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表現出的各種個體心理行為就能和學生心理成長的生態環境和潛一致,也就形成了教師個體心理行為的教育管理。

    2.制定以生為本的學生管理制度

    學生管理制度是對學生行為的一種約束,這種約束本身帶有強制性,但這種強制性要體現以人為本,要體現人性化,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我們在制定各種學生管理制度時,要遵循學校組織下學生個體心理行為的規律,不要以破壞學生心理成長的生態環境為代價來尋求維持、就范、整齊、劃一的狀態。在制度實施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學生心理的個體差異。總之,學校的各種學生管理制度要服從于學生心理成長的生態環境,將顯性的制度約束轉變為隱性的學生心理行為。

    3.整體規劃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指利用學生自身資源和社會資源開展的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和各種課外心理咨詢活動,包括由學生自己主導的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團體心理輔導和個體心理咨詢等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于這類活動的管理,須有整體規劃,指定專人負責,在遵守心理教育的有關原則的同時,正確引導學生自主參加。

    4、科學布局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是指校園內寫有心理教育格言的各類標語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欄和黑板報以及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校內刊物等。這是一種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它對學生的心理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有時對學生的心靈有一種特殊的感召作用,使其全方位多角度的發揮它的獨特作用,和學生的心理生態環境和諧相處、相互生輝。

篇4

[關鍵詞]教師 心理健康 校園

21世紀是競爭的年代,面對種種挑戰,尤其在教育教學上,有的教師表現得樂觀、積極,勇于面對困難,迎接競爭和挑戰;而有的教師面對競爭和壓力,面對教育體制改革,表現得消極、畏懼、煩躁、不冷靜、情緒不穩定,有自卑感、壓力與困惑感等等。

請看以下校園里幾個司空見慣的鏡頭:鏡頭一,幾個未穿球鞋上體育課的小學生,被教師罰下蹲100個;鏡頭二,幾個沒有完成作業的學生被教師每道題罰抄20遍;鏡頭三,一個遲到的學生被叫到教室最后一排站著上課;鏡頭四,一個未答上教師提問的學生被上課教師吼道,你真笨……

盡管我們在不斷地進行師德學習,很抓師德師風,但體罰和變相體罰還是這樣在校園時不時地演繹著,教師的這些不良情緒、行為直接作用于學生,嚴重影響了學生人格的培養和意志品質的鍛煉,進而影響素質教育的效果。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么呢?究其原因,除了某些教師的法制觀念淡薄、缺乏職業道德之外,教師的心理病態,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當筆者問一教師,他們做錯了一道題,你罰他十遍,有效果嗎?教師說我講了不知多少遍了,他們還不會,六十幾個學生,有一個不會都會影響我的成績,我心里煩、著急啊……在推行素質教育以來,人們更多地注重學生的心理素質問題,不僅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心理咨詢室、咨詢信箱、咨詢電話、“知心姐姐”也應運而生,而對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缺乏應有的關注。

國內外的許多統計數據表明,當今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狀況不容樂觀。壓力大是病根,據分析,教師群體的心理壓力主要有這樣幾方面:

1.教育體制改革在不斷地引進競爭機制,如職稱評定、教師聘任、競爭上崗、績效工資的實行,還有一些學校每月的班主任量化評比公布名次、班級衛生情況張榜、暴光臺等對我們的教師形成了很大的壓力。尤其是學校必須圍繞升學的指揮棒轉――強調升學率、合格率、平均分,期末變相的排名次等。“我該怎么辦,我什么方法都用盡了,可一個單元考下來還是有二十幾個學生不及格,95%合格率怎么能達到?我晚上睡不著覺啊,求求學校領導下學期不要再讓我上畢業班了……”這是一位任教十幾年的老教師說的話。是啊,雖然大家承認實施素質教育好,應試教育它違背了教育方針,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但結果呢?還得追求升學率,這是不爭的事實。

2.教師工作是一種持續緊張的腦力勞動,需要高度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易形成孤獨的感情抑郁,進而會導致心理問題。某校一位年輕的女教師,去年承擔一個班的語文教學,今年因工作需要,學校安排她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并承擔其中一個班級的班主任工作;還當學校心理健康輔導教師,(受過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工作負荷的增大,使她一下子承受不了了,一個月下來,她感到身心疲憊,多次找領導述說,擔心教學不好,影響工作,由于她心理緊張,思想包袱重,導致緊張性頭痛、晚上睡覺不塌實,失眠抑郁,嚴重影響了她的身心健康。試想一個心理有問題的教師又怎么去面對學生?雖然學校領導多次開導她,安慰她,心理疏導,但效果甚微。

3.現代社會教師不能再像舊時那樣師道尊嚴了,也不能再捧出嚴師出高徒的古訓了,他們必須是愉快性教學,鼓勵性、合作性教學,“蹲下來”和學生對話,然而現在的獨生子女由于多種原因不好教,加之有的家長不配合,只看分數、不問其他,造成有的特殊學生教師甚至是哄著學,否則,祖國的花朵成績不好,又是園丁的責任,教師心理怎么會沒有壓力呢?我校一教師義務輔導一成績很差的學生,每天放學后都留下來輔導,但結果是該生成績還是上不去,家長不理解、不領情,居然向學校領導反映,老師每天留學生、作業太多,要求換老師……

篇5

關鍵詞:兒童;心理健康;策略

幼兒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基礎,因此,重視和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一、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重視不夠、認識不足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將幼兒“情緒安定愉快”作為健康領域幼兒身心健康的一個重要目標。但是在相當多的幼兒園中,往往把測查幼兒的身高、體重、血色素三大指標作為衡量幼兒健康達標的依據,將幼兒心理的一些異常表現看做孩子成長中的自然現象,不去加以關注。

2.保教隊伍缺乏專業系統培訓

目前心理健康內容分散、零亂,大多體現在其他內容之中。這些內容之間沒有一個內在的聯系系統和統一的觀念。導致教師們對幼兒心理健康的知識缺乏系統性。

3.只重視幼兒園內的教育,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

現在的家庭對孩子呵護備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家長總是有求必應;另一方面,父母對幼兒的期望值不斷上升,幼兒在物質的極大滿足中卻承受著越來越重的心理負擔。家庭生活的不良環境,人際關系的緊張,不正確的教養態度,經常會引發幼兒不同的心理問題和社會行為問題。

二、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1.積極構建安全、溫馨的健康心理環境

(1)創設良好的園所文化氛圍

幼兒從小就得到祖父母、父母等多個成人的百般呵護。他們從各自的家庭來到陌生的幼兒園,本身就帶著幾分膽怯和不安。如果幼兒在幼兒園里的感受是輕松的、樂觀的,那么他們的膽怯和不安心理將會得到緩釋。

(2)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教師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教師之間的友好合作、愉快相處,會使幼兒受到良好的情緒熏陶,從內心深處萌發團結友愛的思想感情。

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關系:教師整日與幼兒在一起生活和活動,教師的言行和情緒狀態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教師穩定的情緒和完整的人格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幼兒與幼兒之間的關系:在幼兒園里,幼兒的攻擊常常受到別的幼兒的強化,而被攻擊的幼兒常被迫退縮或放棄,攻擊他人的幼兒的行為由此得到強化,長此以往,將會對幼兒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教師要善于利用集體活動,幫助幼兒建立友好的同伴關系。

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幼兒園的各項教育始終離不開家長的配合,教師與家長之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良好關系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加強教師自身職業道德修養,以身示范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是教師,因此,就要完善相關教育培訓機制,邀請專業人員系統培訓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內容、方法,鼓勵教師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

3.在一日活動中融合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動,應該融入幼兒一日活動之中。首先,游戲是幼兒的生命,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戲中,就能發揮增效作用。在生活管理中,可以培養幼兒的自主自理能力,團結協作精神;在自由活動中,倡導幼兒之間的交往,以提高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然后幼兒園要堅持每周開展1~2次心理健康活動,在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中隨機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4.發揮家庭、社區的教育作用,形成整體合力

(1)學校開設有關幼兒和家長心理的講座,幫助家長提高認識。

(2)開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親子活動,如親子郊游、親子協作等,密切家長和孩子的關系。

(3)開設家庭心理咨詢,給家長提供適時、有效的幫助。

5.開展“社會模擬活動”

讓中小學生定期來園與孩子們一起游戲活動,或到社區中參與社會活動。

6.實現時空開放

積極利用社區心理衛生資源,努力形成一體化的教育網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篇6

辦園體制決定著幼兒園的政治方向,也決定了幼兒園出資者、管理者的性質和關系。目前,我國幼兒園不同辦園體制主要是:教育部門辦園、其他政府機關辦園、國有企業辦園、集體或民營企業辦園、事業單位辦園、部隊辦園、居委會或村委會辦園、社會團體或民間團體辦園、公民個人辦園[3]。根據不同的辦園體制,我們可以將幼兒園分為公有制幼兒園,其特點是以公有制為基礎;另一類為非公有制幼兒園,即由公民個人、私人企業和民間組織自籌資金開辦的幼兒園和承包企事業單位幼兒園的改制園,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以非公有制為基礎。以下我們簡稱為“公立園”與“私立園”。

已有研究表明我國教師的生存狀況令人堪憂,在其對8699名教師進行的調查研究中,有超過80%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壓力較大,部分教師甚至有跳巢的意向[4]。而在對公立園以及私立園的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公立園的幼兒教師生存狀態明顯高于私立園教師生存狀態,并且在教師的健康狀態、社會地位、工作狀況、人際關系、待遇狀況以及自我實現上存在顯著差異,且公立園教師優于私立園教師[5]。

這主要是私立園缺乏政府或企業的資金扶持,辦園所需的所有資金均來自辦園投資者,投資者為了回籠資金,盡快盈利,往往會降低幼兒教師待遇、減少幼兒教師職業培訓、提高教師工作量,忽視教師心理、職業成長。提高私立園辦園質量是保證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政府相關部門積極發揮其政策引導、資金扶持、人才培養的有效力量,縮減公立園與私立園在硬件設施及軟實力的差距,有效維護私立園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

二、實行同工同酬,確保幼兒教師公平正義

在幼兒園中,幼兒教師的不同身份也會影響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已有研究表明編制問題間接影響著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度,編制外幼兒教師整體職業認同度低于編制內幼兒教師職業認同度[6];不同級別幼兒園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也存在一定差異,在束從敏的研究中表明不同級別幼兒園中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不僅來自于物質方面,同時更多的來至于組織文化資源的差異,同時該研究也表明民辦園中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顯著低于公辦園教師[7]。

在我國,由于體制相對不健全,導致很多幼兒園教師雖然與在編教師在工作性質、工作強度、工作時間上一致,但在工作待遇上卻存在一定差異。以東勝區為例:在公立園中在編在崗教師工資待遇是非在編教師的兩倍,甚至有個別園中已超出兩倍;公立園中在編在崗教師的工資待遇同時也優于私立園正式教師;公立園中的在編教師享受更好的薪資水平、更優的生活環境以及更有保障的未來,而非在編教師以及私立園教師不僅在工資水平上低于在編教師,同時,他們對沒有保障的未來更加擔憂(東勝區的很多私立幼兒園教師不享受五險一金待遇)。這是導致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又一成因。實現幼兒教師同工同酬不僅體現公平正義,更是確保非在編教師心理健康的有力保證。

三、加強在職培訓,維護幼兒教師心理健康

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其心理健康水平呈顯著正相關,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中的自我期望、工作條件、工作負荷以及幼兒和家長的評價能夠有效預測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8]。另一研究表明幼兒教師的心理彈性水平偏低,社會支持較低,一般自我效能感不佳,低于理論中值[9]。而在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研究中也表明,民辦幼兒教師的情緒衰竭相對較嚴重,成就感低,教師職業倦怠低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較低[10]。

究其原因,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受到自身心理免疫力和調節能力的影響。如何提高幼兒教師的心理免疫力及調試能力是維護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對幼兒教師的職業培訓我們并不少見,但如何提高幼兒教師心理能量的培訓我們卻不常見,加大對幼兒教師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加強對幼兒教師心理調試技能的培訓刻不容緩。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不僅關系到教師個人的健康,更加關系到我們教師隊伍的建設、幼兒的成長發展。只有擁有一支身心健康的教師隊伍,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相信在社會、教育相關部門、幼兒園以及幼兒教師自身的共同努力下,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會有進一步的提高,“幼師虐童”事件也會越來越少。

(作者單位:內蒙古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本文系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我區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的子課題

參考文獻:

[1]龐麗娟.學前教育的地位http://jy.100xuexi.com/view/otdetail/20100623/0439A980-F056-4537-8F39-429108B259F3.html

[2]袁愛玲,曹曉剛.如何承受難以承受之重[J].幼兒教育,2005,(10A)

[3][5]秦旭芳,孫雁飛,譚雪青.不同辦園體制下幼兒園教師的生存狀態[J].學前教育研究,2011,10(202):28-33

[4]李超平.教師生存狀況調查報告:教師生存狀況分析http://edu.sina.com.cn/l/2005-09-09/1653126581.html

[6]文雅.編制外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

[7]束從敏.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

[8]盧長娥球,韓艷玲.幼兒教師工作壓力現狀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探討[J].學前教育研究,2006(7)

[9]賈普君.幼兒教師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的現狀及其關系[D].河南大學,2011

[10]左瑞軍.民辦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與其生存狀態、職業倦怠的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2008

篇7

在進行小學教育之前,學生在生活中并沒有很多的約束,而且對于學習的意識也并不是很強烈。所以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還要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重視對學生心理層面上的教育。在小學階段學生接受的教育會給學生帶來很深遠的影響,同時教育的效率會更高,所以在小學班級的管理上應該重視這一階段的重要性和意義,從而進行有效率有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困難,但是要是在心理層面上入手,班級的管理也會更加容易。由此可見,在進行班級管理的時候可以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在教育的同時也鞏固了班級內部的管理。

二、農村小學班級管理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教學的有效性,而同時再教育的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的行為心理變化會直接影響到后續的教學進程。所以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要注意學生的動態以及心理層面上的變化,根據這些變化并針對相應學生的性格特點展開針對式的管理和教學。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至強,相應教育工作者應該對心理健康教育加以重視,只有有了充分的重視才能在根本上進行深入的教學和管理。

1.師生之間充分有效的溝通交流

對于學生而言,小學階段學生剛剛進行較為系統化的學習,而學生的學習意識并不是很強烈。在這一時期,教師有效科學的引導十分重要。所以在進行心理教育的過程中,師生應該有一定充分有效的溝通交流,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進行教育和學習。由于學生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比較弱,而同時學生分析認識事物的意識也比較薄弱,所以在進行溝通和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明確教育的主題,而自身起到對學生的引導和溝通的作用。因而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并且根據自身對問題的分析,簡潔清晰的向學生闡述事物的本質,利用親切的語言向學生說明道理的本質。在進行有效充分的溝通時學生與老師之間也會建立起一種平等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形成也會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也為學生日后與人相處建立了基礎。

2.教師對自身行為素質進行嚴格要求

在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很多時候起到了一定的榜樣作用。由于學生在小學階段并沒有形成一定的獨立意識,在行為舉止等方面都會對身邊的人進行模仿,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行為和舉止會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是由外到內的。所以在進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前要認清自身行為舉止對學生的重要影響,同時要對自身的行為素質進行嚴格的要求,只有對自己進行嚴格要求,才能確保在未來教學工作進性中起到榜樣的作用。而現階段在很多農村小學中,教師的素質各異,而教師的選拔標準也并不是很清晰,這就使選擇人才素質的要求和標準變得模糊。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小學教育的教師的素質各不相同,直接影響到了學生的素質。所以想要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素質,同時還要對教師的選拔制度進行一定的明確,使人才的選拔更加公平清晰,這也是對學生的未來負責。

3.采用趣味活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小學生的年紀尚小,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并存的辦法進行,這樣不僅僅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進行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開展一些具有代表意義的趣味活動來進行教育,向學生普及一些必須知道的心理知識。通過這樣的趣味活動不僅僅可以讓學生在無形之中接受教育,還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效率。在這些趣味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活動培養多種能力,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與他人進行了溝通和交流。這些趣味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學生之間的溝通增多,帶著興趣在快樂中接受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這不僅僅可以普及宣傳心理知識,也可以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意識,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篇8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來,因為學生心理問題引發的暴力、自殺以及他殺的事件越來越多,有關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逐漸成為社會的熱點話題。處在該種形勢下,越來越多的專家與教授開始進行學生心理健康研究,并且提倡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小學階段作為教學的啟蒙階段,小學生能否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關系到其未來的發展[1]。班主任與小學生接觸頻繁,與學生之間的相處最多,其無疑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人選。所以,如何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就成為廣大小學班主任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1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發揮提升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以及加強班級凝聚力的效果,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傳統的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主要是以班主任為主體,學生只是聽從教師的指令并將其付諸于實踐,師生關系處于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盡管傳統的師生關系也有一定的優勢,然而相應的弊端也是極為顯著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傾向于強制,完全忽略了民主,過于重視循規蹈矩,忽略了探索與創新,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的發展。基于此,就需要廣大班主任積極轉變自身的觀念,真正將學生作為各項班級活動開展的主體,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應當扮演傾聽者、協助者的角色,其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與學,而是以亦師亦友的身份相處[2]。具體來說,小學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應當以朋友的身份來與學生相處,使得學生愿意主動向班主任傾訴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然后班主任基于學生朋友的角度、心態來進行疏導,給予學生貼心的指導。長此以往,師生之間能夠逐漸形成和諧、融洽、民主的關系,相互之間的交流、互動也會更為密切,心理健康教育自然能夠更好的開展。眾所周知,小學生本身的天性較為活潑,同時家長對于學生往往過于溺愛,再加上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大部分小學生都會存在破壞行為、說謊行為以及攻擊行為等,當教師在面臨上述情況的時候,并不是急于進行批評,而是應當耐心、冷靜、從容的應對,用朋友的身份去進行引導,讓學生明白自己的錯誤。而當學生改正以后,教師則應當給予及時的鼓勵,使得學生能夠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懷、關心,進一步拉近師生關系。

2隱性滲透

隱性滲透指的是班主任充分發揮自身的帶動示范作用,主動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言行舉止以及健康心理來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在潛移默化的進程中針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班主任在與小學生長時間的相處過程中,其自身的心理品質、人格特征必然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心理健康的班主任可以通過自身的言行對學生身心發展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學生均具有接近本能的向師性,班主任合理的語言表達、高尚的品德以及得體的行為等,學生均會進行觀察與模仿。因此,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應當注重自身的言談舉止,通過以身作則展示良好的人格魅力與健康心理,真正為學生樹立模仿的榜樣。除此之外,僅僅依靠以身作則是遠遠不夠的,班主任還應當給予每個學生足夠的關注。在一個班集體當中,教師本身的期望效應通常發生在部分表現較為突出的學生中,而作為大部分的普通學生則通常由于不需要特別關注而被忽略[3]。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來看,該種忽略是不允許存在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平等的,作為班主任,均需要同等對待,給予每個學生相同的關懷,盡可能讓班級中每一個學生體驗到班級生活的和諧、融洽、民主,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3顯性滲透

3.1教學活動滲透:班主任不僅需要負責班級管理活動,同時還需要負責授課活動。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不僅需要滲透于班級管理活動,同時還需要滲透于學科活動中。具體來說,班主任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需要綜合參考自身所教學科的特征來開展,同時針對教材中蘊藏的心理健康資源進行深入的挖掘,基于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需求,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教學的過程中在美的體驗和愉悅中凈化心靈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同時實現知識傳授的目標。上課發言不積極、缺乏自信的學生是每個班級都存在的,而如何對待這些學生,僅僅依靠傳統說教方法無法真正改變這些學生。為此,筆者設計了一套自信訓練的方法,要求全班學生上課時針對教師的提問按座位逐個回答,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同時,我還專門針對周記進行規定,讓學生進行一段夸獎自己的練筆,讓學生在真實的學習環境中練習做出自信的反應,這樣就幫助學生克服與防止了自卑感的產生,使學生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中逐步培養了自信心,也提高了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3.2集體活動滲透:通過設計集體活動,并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相關活動過程中,是真正“寓教于樂”的重要體驗,同時也是針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徑。對教師來說,在開展集體活動的時候,應當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活動需要依靠學生共同努力、團結協作,通過鍥而不舍的精神、運用集體力量與智慧才可以完成最終任務。設計積極、互動的集體活動能夠在體育課堂中構建團結、愉快、和諧以及自覺的教學氛圍,以此來形成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對小學班主任來說,應當深入挖掘各種體積活動當中蘊藏的各類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以此來培養學生心理品質,真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對小學生來說,活潑好動是每個孩子的天性,體育活動一直是學生所熱愛的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一些團隊類型的體育活動,如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接力比賽、足球運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心理特征、認知能力,主動向小學生講解關于心理健康知識、自我心理調節以及自我心理維護的具體方法,讓小學生去感受團隊運動所帶來得的,在潛移默化的進程中陶冶學生的情操,逐漸養成開朗、豁達、樂觀的心態。綜上所述,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一項系統、復雜、漫長的工程,要想在短時間內獲得理想的效果顯然是不現實的。對廣大小學班主任來說,應當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小學生發展的重要性,主動尋找班主任管理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點,綜合參考小學生認知水平、心理實際,真正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中,以此來為學生營造積極、健康的成長環境,真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賈啟鎖.試論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加強對學生不良情緒的疏導[J].才智,2015,(17):248-249.

[2]張建輝.淺談小學高年級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才智,2013,(21):116.

篇9

一、教師心理問題的幾種表現

我校是一所偏遠的農村初級中學,從辦學規模、辦學條件上屬于本地教育發展的中等水平。教師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本地教師的一般心理特征,主要表現如下:

1 亞健康狀態。醫學指出:“亞健康是指處于健康和疾病兩者之間的一種狀態,即肌體內出現某些功能紊亂,但未影響到行使社會功能,主觀上有不適感覺。它是人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過渡階段,在身體、心理上沒有疾病,但主觀上卻有許多不適的癥狀表現和心理體驗。”

2 嫉妒及失落心理。表現為別人超過了自己,心理上習慣地產生某種不滿的情緒或是在自己的工作不被重視時產生被冷落的苦悶心情。

3 職業倦怠。職業倦怠是目前教師中存在較多的一種情緒,是影響日常教育教學及學校活力與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在工作態度上體現為體會不到教育教學給他們帶來的樂趣,感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沒有得到體現,幸福指數降低,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

二、教師心理問題的原因

教師的心理問題是由各方面因素綜合促成的。就我校而言,教師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有:

1 工作上的壓力。這種壓力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學任務壓力:二是升學壓力;三是安全壓力。就目前來看,從事一線教學特別是升學科目教學的教師普遍感到壓力較重,除了日常的備課、上課、改作業、學生管理外,還要面對上級的各種檢查和培訓。在農村地區,考學相當于一次“鯉魚跳龍門”的機遇,社會、家長看重的還是學生的升學率,因此,教師不得不為升學率打拼。同時,農村偏遠學校的環境很差,學生的安全問題成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脫之不去的重擔,班主任每天提心吊膽,精神緊張。

2 來自社會的壓力。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職業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教師是辛勤的園丁等等,這一道道耀眼的光環,既是對教師的最高評價,也使教師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社會對教師往往提出比常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因此,一旦有所差錯,教師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一些教師難免會對自身的社會地位及教育理想產生懷疑,常常有種“采得百花釀成蜜,為誰辛苦為誰忙”的失落感。

3 來自學校評價的壓力。這種壓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校評價制度的不完善導致教師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學校的評價考核,雖然力爭做到盡善盡美,考慮到全體教師的利益,但從實際操作層面上,絕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這樣就有個別教師認為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學校的認可或肯定,形成心理上的失衡。二是目前的評聘機制造成教師心理失衡。教師也要穿衣吃飯,也要從事各種社會活動,而當前職稱與工資直接掛鉤使得職稱評聘成為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雖然,現在上級人事部門把職稱評聘的推薦權下放了基層學校,基層學校在制定相關標準時也盡量做到公開、公正和公平,但嚴格的名額限制和近乎苛刻的評選條件把許多教師擋在門外。此外,雖然上級一直計劃推行職稱評聘分開,按工作強度和特點實行低職高聘,高職低聘,但始終沒有實行。這就導致一些高職教師工作量輕而工資收入較高,低職教師工作量重但工資收入較低的現象,造成教師心理上的失衡。

三、教師心理問題解決的對策

俗話說“心病還得心藥醫”,教師的心理問題除了借助外力疏導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師自我調節。

1 教師要積極主動克服自身的心理問題。教師的心理問題首先影響的是教師自己的身心健康,進而影響到工作和生活的狀態。所以,教師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保證健康心態。

首先,教師要愉快地接受教師身份,熱愛教師工作。教師只有在思想上承認自己的職業身份,按教師的標準去要求自己,才能對教師工作充滿信心,熱愛教師工作,才能在教學工作中表現出高尚的道德行為。

其次,準確客觀地進行自我定位。教師要學會正確地認識和看待自己,如果對自己認識不夠必然會導致兩種不好的結果: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盲目自信過于夸大自己的能力,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事情,導致不能完成任務而自我否定。盲目自卑過于低估自己的能力導致一事無成。

再次,以平和樂觀的心態對待人和事,保持自身健康心態。同時,學會換位思考,形成心理上的平衡。

最后,工作之余多參加體育鍛煉,保持健康體魄。體育鍛煉能使人忘卻煩惱,愉悅身心。教師的工作屬于強度較大的腦力勞動,長時間的工作使人身心疲憊,產生焦躁、煩悶的情緒。所以,教師必須勞逸結合,適量參加體育鍛煉以緩解工作的壓力,釋放工作中的不快心情。

2 學校要幫助教師解決心理問題。學校是教師工作學習的地方,是教師揮灑青春和才藝的舞臺,學校應該為教師積極營造有利于保持教師心理健康,進行自我調適、提高心理素質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一是學校要多關心體貼教師,讓教師感覺到溫暖。學校領導作為教師的直接領導者,要多關心下屬,充分地信任他們、理解他們、尊重他們,關心教師的疾苦。學校領導的理解與信任,很大程度上能讓教師感覺到被重視,去除心中的種種苦悶,調節自己的心態,并發奮工作以感謝領導的知遇之恩。合理地處理好學校和教師之間關系能減少教師出現心理疾病的可能。

二是要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學校管理是對人的管理,這種管理不是天天盯住每一個教師,用制度去卡住每個教師。作為管理者應該樹立服務意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管制觀念。在考慮學校發展時,必須考慮教師的發展,始終把維護教師的根本利益作為教師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多聽取教師意見,把教職工的建議和想法集中起來形成全校的辦學思想和工作目標,使教職工從心靈上感受自己的價值,體驗做教師的幸福。

三是學校要多搭建平臺,給教師提供展示才藝和成果的機會。教師健康的心理來源于他人對自己價值的肯定,來源于學校或上級對自己教科研成果的認同。我校在教師培訓l上和開展組織相關活動上舍得大投入。鼓勵教師參加上級組織的各級各類培訓,參加上級組織的教學研討活動。并在校內開展了教師崗位練功活動、學生最喜愛的好老師評選活動、教師從教光輝歷程事例征集活動、幸福教師征文活動、師德演講活動、優秀教師先進事跡報告活動、教師書法繪畫比賽活動等等。對活動中的優秀教師,學校都要在榮譽欄中公布,教師的獲獎作品都要在教師作品欄張貼,而且學校還會在經費非常緊張的情況,拿出一部分用于獎勵獲獎教師。學校的這些舉措,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功利意識,平和了教師心態。

篇10

關鍵詞:布迪厄 “場域-慣習”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2)008-175-02

1 布迪厄“場域-慣習”理論簡介

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是法國當代國際知名社會學家。“場域-慣習”理論是布迪厄實踐社會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布迪厄的實踐理論主要圍繞場域(結構)和慣習、資本的關系展開討論。他他提出了發生性結構主義公式:實踐=慣習鬃時·場域,來說明實踐是慣習、資本和場域相互作用的產物。”布迪厄的觀點表明,實踐是慣習、資本在場域的作用下的活動。下面從“場域”和“慣習”兩個概念了解布迪厄的實踐理論。

1.1 “場域”

“場域”是指由附帶一定權力(或資本)形式的各種位置之間一系列在歷史上形成的關系所構成的一個網絡。場域是由各種位置組成的關系網絡或關系空間,具有客觀性。每個場域是有著自身邏輯效果的運作空間,具有相對獨立性,其自身邏輯發揮作用的界限是每個場域的界限。現代社會世界高度分化后產生出一個個“社會小世界”,每一個“社會小世界”就是一個場域,包括權力場域、學術場域、經濟場域、文學場域等。再次,場域也是一個充滿爭奪的空間。布迪厄說:“作為包含各種隱而未發的力量和正在活動的力量的空間,場域同時也是一個爭奪的空間,這些爭奪旨在繼續或變更場域中這些力量的構型。”場域中各種位置占有者的目的就是要保證或改善他們的位置,使自身所擁有的資本最大化。

1.2 “慣習”

“慣習”是由積淀在個人身體內的一系列歷史關系所構成,其形式為知覺、評判和行動的各種身心圖式,它是一種結構形塑機制,涉及社會行動者具有的對應于其占居的特定位置的性情傾向系統。慣習首先是被決定的,是歷史的產物,它受場域形塑,是場域的固有屬性體現在身體上的產物,是一種人們后天獲得的具有一定主觀性的、持久的和可轉移的稟性系統。慣習具有的歷史性、生成性和開放性。

2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原因剖析

作為新事物,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教育實踐中仍存在諸如缺乏規范化的學校行政管理體系;理論基礎薄弱并與實踐相脫離;師資力量匱乏等問題。從“場域”和“慣習”兩個角度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問題出現的原因。

2.1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場域中的位置

分析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問題,可以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場域中所處的位置,該位置運作的資本,及其與位居其他位置的諸育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由心理素質在人的整體素質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在素質教育場域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乘數效應”,它對學校其他諸育起著“酵母”式的促進和放大作用,直接影響素質教育的整體水平。由此,心理健康教育理應處于教育場域中的核心地位并占據首要資本,以充分發揮其在整個教育場域中的“乘數效應”。

然而,新課程改革是素質教育發生的大環境,而新課改又發生在社會這個大“場域”中,與社會、經濟、政治等因素緊密相連。因此,教育是受到整個社會,整個學校外部環境影響的。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無論家長、學生或是學校仍將分數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最主要標準。在這樣的教育場域中,能有效提高分數的教育則處于該場域的中心位置,其所得到的資本也隨之最大化,從而進一步加強其位置的穩定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維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的提高能保證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成績。但這樣的促進帶有一點隱蔽性,評價難,并不能立竿見影,所以這樣的保證則顯得蒼白而無力。由于自身對教育場域發揮作用的有限性,導致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教育實踐中處于邊緣位置,而其所占有的資本也是有限的。這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出現各種問題的根源。

2.2 心理健康教育“慣習”與“場域”之間的“不合拍”現象

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過程需要學校領導和教師等具體實施者貫徹和配合。但實施者的“慣習”是長久形成的,是歷史的、傳統的沉淀和個人觀念、態度的綜合體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性、綜合性、實踐性較強,對從業者的專業素養的要求較高。當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來源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科班出身型,即高校特別是師范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另一種是半路出家型,即學校的團隊干部、班主任、校醫、政治課老師等。學校從這些人員中選取一部分人參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期專業培訓,然后將其充實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