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五年制培養方案范文
時間:2023-04-24 08:56: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臨床醫學五年制培養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臨床醫學;培養模式;改革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literature on year medical profession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3 +1.5 +0.5”training mode.us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on people, Dewey’s pragmatism learning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Taylor’s goal-oriented ,analyzed and explained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linical hospital “3 +1.5 +0.5”teaching mode, and in relation to training constitute the main content model.
Keywords:clinical medicine; training mode; reform
一、理論基礎
臨床醫學“3+1.5+0.5”培養模式是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上,并被實踐證明了的有效教學模式。筆者從馬克思關于人全面發展的理論、杜威實用主義學習理論和泰勒目標導向的理論出發,闡述“3+1.5+0.5”培養模式的理論意義。
1.馬克思關于人全面發展的理論
理論體系的核心之一就是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臨床醫學專業的課程設計理應包括醫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力的培養課程,因此,臨床醫學專業“3+1.5+0.5”培養模式也理應包括學生心理方面的課程、生理方面的課程,包括個體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的課程,前三年主要是開設臨床醫學生的心智培養課程,接著的一年半是到醫院實習的時間段,最后半年是引導學生科研、建構終身學習理念、嘗試執業醫師考試等方面的培養課程。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課程設計與整合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2.杜威的實用主義學習理論
利用約翰?杜威(John Dewey)的實用主義理論來構建臨床醫學課程。實用主義的理論為臨床醫學課程體系的建構提供了理論依據,即課程的設計與整合對臨床醫學教育是否有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實用性成為檢驗臨床醫學課程改革、教學組織開展、資源配備等方面重要的指標。杜威提出課程應該是學生的興趣、愛好、動機和需求的整合體,是具有個性化的教學方式,這與我國傳統的因材施教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課程的核心既不是學科內容,也不是所謂的社會問題,而是學生的發展,發展是解決任何醫學教育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杜威實用主義課程體系的觀點是:現有的課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學生的發展而變化的,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推陳出新的,因此臨床醫學課程的體系建設也需要預留一定的彈性空間,以增加更多實用的教學內容。
3.泰勒的目標導向理論
拉爾夫?泰勒在課程編制理論與方法的相關著作中提出“5個W和1個H”的課程編制機制,即:教學內容(What)、為什么要教這門課程(Why)、什么時候教這門課程(When)、教學的對象和能力起點(Who)、教學地點和情境的設計(Where),關鍵的是后面的一個H:怎么教(How)才有效。這五個問題針對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方式和課程的評價指標進行了叩問,對教學的連貫性、遷移性和綜合性進行了深度的闡述。連貫性是指學生學習后必須進行復習和強化,遷移性是指學生的學習知識必須應用到實踐操作中,學生的知識才有所提高;綜合性是指社會各種醫學信息的綜合培養與教學。臨床醫學專業的課程設計,要把校訓“大醫精誠”作為導向。圍繞醫學生如何“精誠”,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適應醫藥衛生事業對醫學人才的需要,著力優化人才類型結構,利用拉爾夫?泰勒的“五個W和一個H”理論編制和整合臨床醫學教學課程,加快厚基礎、強能力醫學人才的培養。
二、培養目標
《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試行)》對五年制臨床醫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做出了明確的闡述,包括: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12)、知識目標(10)、能力目標(13)三個方面35項界定了畢業生應達到的基本要求,提出醫學生需要具備職業道德、深厚的基礎知識、熟練的臨床思維與高超的臨床操作技能、積極的交流技能、疾病的預防觀念、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批判性邏輯思維、終身學習理念七方面的能力與要求。結合臨床醫學的培養目標和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提出了四維培養方案
臨床醫學專業四維培養方案表
根據以上的四維培養目標,我院以“大醫精誠”為核心來構建臨床醫學生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道德目標和科研目標,這四維教學目標,促進臨床醫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三、培養方案
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也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研究表明,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模式應將醫學教育和人文教育進行有機融合,以“強人文、厚基礎、重技能、高素質”為目標,以“大醫精誠”為導向,緊密圍繞畢業生的基本能力,優化人文教育體系、理論課程體系、實踐課程體系、科研創新體系,推進教學方法手段改革,推進考核評價體系改革,構建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方案。
四、組織實施
針對臨床醫學五年制新培養模式的特點,我校從以下四個方面推進培養方案的組織實施。
1.整合課程,構建臨床核心課程體系
課程整合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與重心。為建構與培養模式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我校以“系統、疾病”為主線,開展縱向和橫向的綜合課程改革,按照“分子―細胞―器官―系統”模式對基礎醫學相關課程進行整合形成新的《基礎醫學》課程,其內容包括人體物質構成、基本結構、生理機能、基本病理和病生以及病原生物和免疫等理論和實驗一體化教學內容;以器官系統為基礎對專業課程進行整合形成新的臨床系列課程,包括《運動系統與疾病》《呼吸系統與疾病》《循環系統與疾病》《消化系統與疾病》《泌尿系統與疾病》《血液系統與疾病》《內分泌與疾病》《風濕性與疾病》《神經系統與疾病》《生殖系統與疾病》等,建構了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課程體系。
2.利用實用主義思想建構臨床實踐教學體系
實用性是指課程的開設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臨床實踐課程及其內容必須滿足醫學生未來職業崗位勝任力的需要。實踐課程的開設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否真正讓學生學到有用、夠用的技能,這是開設、整合臨床實踐課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對所開設的專業課程所涉及的技能教學和醫學人文課程(包括醫護禮儀等醫學人文課程)的臨床情景專題實踐等內容的優化組合,形成新的實踐教學課程《臨床基本技能》,其內容包括了臨床基本操作技能、臨床思維能力和職業價值觀及從業態度三個領域,采取“從簡單到復雜、從低到高、螺旋上升”方式安排教學,以達到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多次接觸臨床、反復接觸臨床”的教學目標。
3.以學生為中心,推進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我們整體推進與課程設置模式相適應的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在教學中倡導、鼓勵教師積極綜合選用以團隊為基礎學習(Team Based Learning,TBL)、以問題為基礎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三明治(SAND―WICH)教學等以學生為中心的多種教學方法,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提高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的效率。同時,建立五年全程科學訓練模式,將研究性學習納入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基于項目的研究性學習,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和創新基地,讓學生參與教師的研究團隊,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4.建構多元的教學評價體系
(1)建立科學的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基于教學評價在改進和提高師生教學水平中的作用,在專家評價的基礎上,我們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進行了健全與完善,建構起多元的評價體系,包括專家評教、學生評教、同行互評、教師評學、學生互評、師生自評等方式,改變單一的評價機制,創建生態學式的教學評價模式,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相互提高。
(2)學生學業成績評價實施多樣化綜合考核
注重課程的整合評價,實施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畢業資格三段式考試,即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臨床實踐三個階段的綜合考試。第一階段為基礎醫學理論綜合考試,第二、第三階段由專業理論綜合考試、實踐技能考試兩部分組成,注重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的結合,注重跨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促進學生整合學習,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弱化終結性考核在評價學生課程學習效果中所占的比重,強化形成性評價在學生專業知識建構過程中的作用,加強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實施隨堂考核、課程綜述、床邊考核、畢業實習出科考核記錄等評價方法,加強對學生評價結果的分析,及時反饋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信息,讓學生自我反思學習中的不足并加以改進,充分發揮形成性評價的導向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1.5+0.5”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經實施后取得一定效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特別是以器官系統為基礎整合課程之后,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極高的挑戰,更深的研究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馬彬.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及當代價值研究[D].四川:電子科技大學,2012-10-18.
[2]周潤.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卓越醫生培養模式構建研究[D].安徽:安徽醫科大學,2013-04.
[3]俞方,夏強,羅建紅.借鑒美國醫學教育培養卓越醫學人才[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2):3-7.
[4]胡暢路.軍醫大學臨床專業八年制課程設置研究[D].第三軍醫大學,2009:52-54.
篇2
關鍵詞:臨床醫學;教學模式;實踐;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2-0041-02
臨床醫學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是臨床醫學得以發展和創新的基礎,實踐教學是培養醫學生達到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卓越醫師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隨著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的實施與推進,改革和創新符合臨床醫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是當前臨床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自2010年開始,我校在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一、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和意義
目前,我國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仍是主流學制,與其它專業相比,臨床醫學由于其本身的技術性、復雜性和社會性等特征,決定了它是一種對綜合素質和動手能力要求很高的專業,其實踐教學包括課程實驗、臨床見習、專業實習、課外實踐和專業綜合能力測試等各個環節,貫穿醫學教育的全過程,具有多環節、多層次、長周期、較分散的特點。隨著《本科醫學教育國際標準》和我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的引入和實施,臨床醫學教育必須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注重能力培養和提高全面素質轉變,其根本目的是“培養社會所需要和期望的醫生”,尤其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加強綜合素質教育、強化能力培養己成為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切入點。近年來,國內眾多高等醫學院校都在大力推進臨床醫學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包括建立臨床“床邊教學”模式,設置“三早”實踐課程,嘗試建立現代醫學模擬教學技能中心,設立模擬診室、病房,配備現代化教學模型、醫學模特(SP病人)等。在教學上綜合運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PBL)、客觀結構臨床考試(OSCE)、多站考試(MSE)等方法。但受原有幾十年傳統模式的束縛,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以“學科為中心”模式的影響,課程體系設計中重理論、輕應用,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現象依然存在,實踐教學體系單一,過分強調學科的完整性,實踐教學長期從屬于相對獨立的理論課且課程實驗間缺乏交叉融合,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所占比例較小,實驗項目內容設計的綜合性、創新性方面體現不足,實踐教學考核體系還不完善等。因此,只有進一步深化臨床醫學專業綜合改革,探索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體系,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才能適應當今臨床醫學出現的新變化和新要求,達到臨床醫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二、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初步實踐
1.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主要為課程實驗、臨床見習和畢業實習,彼此相對獨立,相互分離,不利于學生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的系統訓練。我們對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構建了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和綜合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表1)。形成以突出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訓練為目的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2.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要點。①整合構建基礎實踐實驗課程群。醫學基礎技能實驗改革的要點是突破傳統的基礎醫學以各門課程各自開設實驗的相互隔離模式,將原有按學科的實驗教學資源從所屬課程分離出來,按學科性質(形態、機能、分子、病原等)開展縱向或橫向的有機整合,并獨立設置課程,使實驗教學課程化。全部生物醫學基礎實驗整合為五門實驗課程,即醫學大體形態實驗學(整合原有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和斷層解剖學的實驗教學內容)、醫學顯微形態實驗學(按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整合細胞生物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等相關課程實驗教學內容)、醫學機能實驗學(整合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教學內容)、生物分子檢測與分析實驗學(整合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醫學免疫學、醫學遺傳學等相關課程教學內容)、病原生物實驗學(整合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等相關課程教學內容)。專業基礎技能實驗部分則整合為兩門獨立的實驗課程,即將病史采集、體格檢查、手術學基礎和臨床常用的基本操作技術整合成臨床基本技能實驗學,而把原來分散在其它學科中的心電圖、實驗室診斷和醫學影像如X線、超聲、CT、MRI診斷等相關內容整合為臨床輔助技能實驗學。通過實驗課程的整合和獨立,既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下實踐教學處于從屬地位的狀況,又促進了傳統學科的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突出了實踐和創新的原則,形成了完整的基礎實踐實驗課程群。②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能力。通過把科研活動及時引入實踐教學之中,有序開放實驗室,鼓勵學生盡早接觸科研,開展創新性的實踐活動。一是在基礎醫學實驗課程的融合改革中,加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項目比重,開設跨學科的綜合性實驗。如機能學實驗和分子醫學實驗中引入設計性或創新性實驗項目,這些實驗本身就是帶有一定科研性質的綜合訓練,由教師給出實驗課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獨立完成實驗方案實施的全過程(自行查閱資料,自擬實驗方案,組織開題報告,提交實驗報告等),教師隨時指導實驗過程并對實驗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和評價。二是依托國家和省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與校級開放性實驗,鼓勵大學生參加科研和創新活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申報課題、設計方案、實驗操作、論文撰寫,把科學研究的訓練與實踐能力的提高統一起來,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思維的能力。③加強床邊教學,改革實習模式。臨床課間見習(床邊教學),是培養學生疾病認癥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的重要實踐環節,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實施以病例為基礎、問題為導向、臨床思維訓練為重點的教學模式,即采用CBL(案例教學)或PBL(問題教學)為主的方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指導下首先深入病房采集病史、查體認癥,然后教師結合病例提出相關問題,學生集中分析討論,最后教師總結,學生完成見習報告,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法。針對近年來學生臨床實習與考研準備、就業應聘發生較大沖突的矛盾,我們在教學計劃中整體上將臨床實習時間提前(第八學期即進入臨床教學醫院實習)并將臨床實習分為通科實習和選科實習兩部分。臨床通科實習,即臨床輪轉實習,共計42周,通過系統全面的臨床各科輪轉實習,使學生受到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綜合訓練,初步具備獨立的臨床實際工作能力,同時在實踐中提高醫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職業素養,全部學生必須按實綱要求完成;通科實習結束后,安排6周臨床選科實習,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尤其是畢業后的職業需求和發展方向選擇相關的臨床學科強化??萍寄芘囵B。④完善專業綜合能力測試體系。臨床技能是醫學生最基本的技能,臨床能力不只是單純考評學生的動手操作技能,而是考核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我們進行了專業綜合能力測試的改革,強調綜合測試應以考察臨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的,測試方式采取試卷筆試、床邊口試和實際操作相結合進行。專業綜合實踐能力測試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臨床實習出科考試,主要進行臨床技能床邊測試,考核問診、查體、常見病診斷與治療及臨床操作能力等;二是臨床實習中期考核,主要進行醫德醫風考核和臨床病例分析筆試;三是實習結束綜合考試,由畢業前臨床理論考試和臨床技能規范化考試組成,理論考試主要考核學生對臨床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臨床技能規范化考試采取多站考試形式,包括SP考站和和計算機模擬考站,主要考核畢業生的臨床基本技能(如體格檢查和臨床常用操作技術)和臨床輔助技能(如心電圖和各種影像檢查圖片的判讀以及常用臨床檢驗結果的分析與應用等)。專業綜合實踐能力測試貫穿于整個實習教學環節,成為了指導學生生產實習、培養學生綜合技能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的促進了臨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提高,也為醫學生畢業后的臨床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鐵濱,梁維君,鄧文艷,等.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J].醫學教育探索,2010,9(2):226-228.
[2]雷丹瓊,林建榮,胡崗.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2,(20):53-54.
[3]李燕,王燕蓉,李昭宇,等.創新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7):74-75.
篇3
關鍵詞:醫學生;基礎教育階段;臨床思維
臨床思維是指運用醫學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知識,以病人為中心通過充分的溝通與交流,進行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得到第一手資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證據和信息,結合病人家庭與社會背景,將多方面信息進行批判性分析、綜合、類比、判斷和鑒別診斷,形成診斷、治療、康復和預防的個性化方案,并予以執行和修正的思維活動過程[1]。培養科學的臨床思維對醫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意義。據統計,誤診病例中70%以上是由醫生臨床思維不當造成的[2]??茖W的臨床思維是提高臨床診治水平的重要保證,是醫生長期從事臨床實踐的經驗總結,是醫療模式轉變的需要[3],是任何儀器都不可替代的。但是當前醫學生臨床思維仍然存在重視不夠、片面思維、簡化思維、表象思維、印象思維[4]等問題。我國對臨床思維的研究一直集中在臨床實踐教育階段[5~9],本研究將歸納基礎教育階段影響醫學生臨床思維培養的因素,并結合國內外臨床醫學教學模式,提出有助于提升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方法。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蘭州大學醫學院340名本科生(低、高年級各170名,其中一、二年級為低年級,三年級及以上為高年級),四川大學、天津醫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中南大學和山東大學各60名(低、高年級各30名)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生為調查對象。
1.2研究方法
在參考醫學生臨床思維存在問題與培養對策相關研究[10~13]的基礎上,結合醫學生實際情況設計調查問卷。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評價醫學生對教學方式的認可度:非常愿意=5分、愿意=4分、不一定=3分、不愿意=2分、非常不愿意=1分,計算相應教學方式認可度的平均分,得分越高說明對該教學方式越認可。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n代表樣本中的觀察單位個數。
2研究結果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40份,回收有效問卷608份,有效率95.0%。
2.1不同學校、年級醫學生對臨床思維的知曉情況
高年級本科生臨床思維知曉率高于低年級本科生,χ2=66.5,P<0.01,差異有顯著性(見表1)。
2.2影響醫學生臨床思維培養的因素
調查顯示,醫學生了解臨床思維的主要途徑是老師講授,占63.8%;25.7%的醫學生能自主學習并主動尋求相關背景知識;高年級醫學生認為在臨床思維培養過程中,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是主要影響因素;在課程設置方面,53.9%的學生認為臨床思維培養相關課程和內容欠缺;另外,學校硬件不足(31.2%)、重視不夠(30.6%)、提供了解臨床思維的途徑過少(28.8%)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臨床思維的提升(見表2)。
2.3醫學生對教學方式的認可度
調查表明,醫學生對實施PBL教學方式、應用標準化病人、設置人文社科課程、進行課堂提問等教學方式較為認可(克萊姆相關系數為0.1009,見表3)。
3討論
篇4
>> 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芻議 高職臨床醫學專業課程建設的現狀調查與分析 高職教育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改革的設想 鄉鎮(社區)定向本科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初探 普通高校國防生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研究 新醫改模式下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研究 醫學高職高專教育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醫學高等職業院校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與就業崗位素質要求符合度的調查分析 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考核模式研究 基于基層醫療衛生需求的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整合的探討 專業課程教學資源網絡平臺的建構 高職院校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嘗試 臨床醫學本科專業課程考試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臨床醫學專業基礎化學課程的優化設計 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臨床醫學專業的探索 動物醫學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 在醫學專業課程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幾點體會 醫學專業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體會 淺議職業高中動物醫學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2-03-20.
[2]劉新陽.基于課程群的生態化教學資源平臺設計與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1,12(21).
[3]SiteServer[EB/OL].http:///.
篇5
一、制度的內涵及現行
M.D.的培養一提到制度,人們一般都會想到正式的政策、規則和規定,但制度的內涵遠不止這些。新制度主義認為制度是社會結構,包括為社會生活提供穩定性和意義的規制性、規范性和文化-認知性要素,以及相關的活動與資源?。由規制性、規范性和文化-認知性要素所構成的規制性制度、規范性制度或文化-認知制度存在于組織的環境中,對組織行為和結果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新制度主義將文化-認知和規范納人了制度的范疇,有助于全面準確地分析影響M.D.培養質量的因素。實際上正是由于培養單位(組織)面臨的規制性制度、規范性制度或文化-認知制度的制約,影響了M.D.的培養過程,進而影響其質量。
目前,我國的M.D.主要通過八年制醫學教育?和專業學位研究生(以下簡稱研究生)培養兩種方式,后者還包括臨床醫生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后的在職學位申請。八年制畢業生授予M.D.始于北京協和醫學院,八年制學生人學(高考)分數均較高,人學后在綜合性大學接受1-2.5年的醫學預科教育,然后再進人醫學院(部、中心)學習醫學,學生攻讀學位的時間是八年,八年中無需參加大型的選拔性考試;研究生培養方式的學生來源主要是五年制畢業生’五年制學生人學(高考)分數均低于八年制學生,人學后一般在獨立設置的醫學院或綜合性大學的醫學院完成本科教育,然后參加研究生人學考試,錄取后攻讀學位,其攻讀學位的時間至少10年(含本科教育時間)。可見,雖然同是M.D.,但學生來源不同,在讀期間的教學安排不同,獲得學位的時間、難度也不同。
二、影響M.D.培養質量的制度因素
影響M.D.培養質量的因素有多種,本研究從文化-認知制度、規范性制度、規制性制度方面具體分析對M.D.培養質量影響較大的因素。
(一)文化-認知制度
文化-認知制度是指在特定文化氛圍中基于視若當然或共同理解的一些認知。影響M.D.培養質量的文化-認知制度主要是人們對M.D.培養方式和應具有的水平的認知。這些認知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從而導致人們一方面對M.D.培養質量的質疑(專業學位實施之初,質疑研究生培養方式培養的M.D.是否能稱為博士,近些年又質疑八年制畢業生是否是M.D.);另一方面對M.D.臨床現實技能培養的過多關注,弱化了學生基本科研思維、意識及寬厚基礎的培養。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當時在醫學領域,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等專業的博士畢業生均授予醫學博士學位(即Ph.D.),博士生的培養重實驗研究和科研能力訓練、輕臨床工作能力培養'這形成了人們對博士培養的認知。1983年12月衛生部、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培養臨床醫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研究生的試行辦法》,對臨床醫學博士學位研究生(M.D.的雛形)的培養進行改革并在少數院校進行了試點。1998年7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下達了《關于開展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啟動了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點工作,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作為開展專業學位試點的基礎,對M.D.的培養主要是通過臨床輪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而不是科研訓練來完成,這形成了M.D培養的新認知。
專業學位實施之初,人們對原博士研究生培養以科研學術訓練為主的認知,使M.D.并不被認可,因為人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用Ph.D.的培養方式和標準來衡量M.D.,尤其是學位論文,得出M.D.論文創新性不強、深度不夠,進而得出M.D.質量不高的結論某大學研究生院學位與培養辦公室的負責人說大家還是比較認(可)之前的博士(Ph.D.),臨床型博士(M.D.)的要求(指科研和論文)偏低了……專業學位實施的頭幾年,很多學校都打擦邊球,授予學位時,寫的是臨床醫學博士(Ph.D.),而不寫專業學位(M.D.)?!边@從歷年授予M.D.的人數并不多可以看出,雖然通過研究生培養方式培養M.D.從1983年就開始小范圍試點,1997年試點院校擴大到23所,但表1中1996-2002年的中國M.D.授予數基本上為北京協和醫學院的M.D.授予數,且遠遠小于Ph.D.授予數。
近些年,隨著研究生培養方式培養的M.D.不斷增多。他們“能馬上進科,而且一進科就能干活”給用人單位留下了較好的印象,也因其攻讀較易、就業和收人較具優勢而備受學生青睞,通過臨床輪轉培養M.D.的方式逐漸被認可,由此逐漸形成了有關M.D.培養的新認知。訪談中有專家就提到:M.D.培養以臨床輪轉為主,過多關注培養學生臨床現實技能,弱化了他們基本科研思維和意識的培養,將來會影響他們的發展后勁。進人21世紀,開展八年制醫學教育的院校增多了,學生數量也增多了,早期人們對M.D.培養質量的質疑轉移到八年制學生上,認為八年制學生的臨床輪轉時間短于研究生培養方式的M.D.,因此,八年制畢業生作為M.D.質量肯定不高。訪談中,有博士生就說“八年制比我們少轉(臨床輪轉)那么多時間,比我們差多了,憑什么授予博士學位?”從歷年八年制醫學教育峰會上的討論也能看出這種質疑和擔憂。由此,一些院校大量縮短醫學預科教育時間以增加學生臨床輪轉的時間。這不利于學生通過醫學預科教育及綜合性大學的熏陶為其打下寬厚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基礎。
實際上不論是早期的質疑還是當前的質疑,其實都與人們對M.D.培養認知的偏差有關,這種認知的偏差又源于規范性制度的不適宜或缺失。
(二)規范性制度
規范性制度是表現為合格證明或資格承認的一些制度。影響M.D.培養質量的規范性制度主要是有關其培養要求和授予標準的制度。現實問題是針對研究生培養方式的學位授予標準的不適宜和針對八年制醫學教育的培養要求和授予標準的缺失,由此導致人們對M.D.培養質量的質疑,并導致M.D.培養過多關注臨床輪轉時間而非臨床輪轉質量。
現行的M.D.培養要求和學位授予標準主要是針對研究生培養方式的。由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過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規定,臨床醫學研究生采取“分段連續培養、中期考核篩選、擇優進人第二階段、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辦法培養。學位授予標準為申請者“達到衛生部頒發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中規定第二階段培訓結束時要求的臨床工作水平?!?993年衛生部頒布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對第二階段培訓結束時應具有的臨床工作水平的規定為“達到能獨立處理本學科常見病及某些疑難病癥。”而按照2005年《衛生部專科醫師培養標準總則》的規定為“具有較強的臨床思維能力,掌握本??浦饕膊〉脑\斷、鑒別診斷、治療技術,熟悉門急診??萍膊〉奶幚?、危重病人搶救,能獨立處理某些疑難病癥,能勝任總住院醫師的工作,并對下級醫師進行業務指導?!钡珜嶋H上,很難準確評價學生是否達到上述要求,因此,人們往往以輪轉時間作為評價標準,也就是學生需要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第一階段3年和第二階段2年的輪轉,實際上M.D.很難達到上述要求。訪談中,很多受訪者就提到現行的M.D.培養要求和學位授予標準應該進行修訂或重新制訂’認為不應該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內容納人,而且學位授予標準中臨床能力的評價應該具有可操作性,不僅要關注臨床輪轉的時間還要關注臨床輪轉的質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M.D.的培養質量。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并沒有對八年制醫學教育做出規定。2004年教髙函[2004]9號要求八年制醫學教育試辦皖校的教學計劃,按《八年制醫學教育(醫學博士學位)培養基本要求》、《八年制醫學博士學位學位授予標準》(均另發)自行制定,但至今二者均未下發。有關八年制醫學教育的規范性制度的缺乏使人們以《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中的學位授予標準來衡量八年制畢業生,覺得八年制學生臨床輪轉時間較短,達不到授予標準,導致對八年制醫學教育培養M.D.質量的質疑,也導致八年制醫學教育因延長后期的臨床輪轉而影響了學生寬厚基礎的形成及后期的發展潛力。
(三)規制性制度
規制性制度是表現為政策、法律、規定等的制度。影響M.D.培養質量的規制性制度主要是指相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政策。
1.相關法律法規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以下簡稱《醫師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醫學教育臨床實踐管理暫行規定》,它們對M.D.培養質量的影響主要是對M.D.臨床能力培養的制約。
1998年通過的《醫師法》,未有文字對臨床實踐教學活動做出規定,也未對參與者所應具有的權利和義務做出規定,使得臨床實踐教學活動成為事實上的違法行為。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就醫療事故的范圍、鑒定、賠償和處理作了詳細的規定,但該規定卻深受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影響,因為后者將醫療糾紛侵權訴訟納人舉證責任倒置范疇。也就是一旦發生醫療糾紛,患者如果要告醫院,再不用為找證據而犯愁,醫院有責任拿出證據來證明自己沒有發生醫療過錯,如果醫院拿不出證據,法院將判醫院敗訴,并賠償患者損失'如此一來,被《醫師法》置于事實違法狀態的臨床實踐教學活動更是雪上加霜,教師或醫院為了規避風險,必然減少參與臨床實踐教學活動的醫學生或畢業生的實踐機會,學生的臨床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變得更加艱難。
2008年8月18日衛生部和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醫學教育臨床實踐管理暫行規定》,對醫學教育臨床實踐教學活動進行了界定,明確了臨床教學基地和臨床帶教教師的涵義、功能、義務、責任等,對臨床實踐教學活動有條件的合法性給予了確定,彌補了《醫師法》在這方面的欠缺。但其第十一條“在安排和指導臨床實踐活動之前,應盡到告知義務并得到相關患者的同意”引起了廣泛關注成為繼《醫師法》后,對臨床實踐教學產生很大制約的規定。這一規定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臨床實踐“門檻”,使醫學生的臨床實踐學習成為有法可依但卻不具有操作性的活動。因為患者對醫學生并不信任,一旦被告知’很多人將不可能同意“被實習”,使很多學生實際面臨床實踐機會的減少,最終導致臨床培養質量的降低。而其第十二條明確規定醫學生參與臨床實踐時要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按照相關的操作規范來進行操作。
訪談中,臨床醫生和在臨床工作過的管理者都說,這樣的要求臨床上很難做到。事實上醫院限于人力物力,不可能長期給處于臨床輪轉學習階段的實習醫師,尤其是專業學位研究生、長學制醫學生的后兩年一對一地配置帶教教師;而且,醫院也明白,如果不放手讓這些人診治病人,他們的臨床能力培養和經驗積累也無從談起;也因此,這些無證醫生們隨時都可能在工作中觸犯《醫師法》。
雖然《醫學教育臨床實踐管理暫行規定》對臨床實踐教學活動的合法性進行了有條件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由《醫師法》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其對患者知情同意的規定卻不可避免地提高了醫學生的臨床實踐“門檻”。而且作為部門規章,《醫學教育臨床實踐管理暫行規定》也不可能消除醫院和醫生對可能觸犯《醫師法》的憂慮,因此,在臨床輪轉教學活動中自然而然地會慎之又慎’學生臨床能力的培養和提髙必然受到不利影響。
2.國家有關政策主要指高等教育擴招政策和碩士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的政策。前者主要是減少了學生的臨床實踐機會,進而影響了學生臨床能力的養成,后者主要影響了研究生培養方式的M.D.的生源質量。
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擴招政策出臺,高等醫學教育的擴招使原本并不充裕的醫學教育資源更趨緊張。而作為基于實踐的臨床醫學教育而言,學生的增多意味著學生臨床實踐機會的減少,也意味著培養質量的降低,這已為人們所認識。訪談中某受訪者就提到:“以前,解剖課學生4人一具尸體,每人都需要而且都能動手’現在8人一具就不錯了,有些學生幾乎可以不動手就‘學完’解剖課。”這顯示了教學資源緊張對基礎醫學教學的影響,實際上教學資源的緊張對臨床教學影響更大。按照1983年《關于培養臨床醫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研究生的試行辦法》的規定,有權授予博士學位的高等醫學院校、醫療和科研機構須“能為每名臨床醫學博士研究生(M.D.的雛形)提供八至十張專科病床”才能招收臨床醫學博士學位研究生(M.D.)。按照1986年《培養醫學博士(臨床醫學)研究生的試行辦法(西醫)》(早期M.D.培養)的要求,培養基地要“能為每個研究生提供5-8張本學科的病床”。時隔3年,對培養基地可供病床數的要求在降低。后來有關文件幾乎不再提及床位數的問題,因為不論是制度的設計者還是制度的執行者對床位數不能達標都心知肚明。2008年政協委員的提案“醫生培養制度須改革”中指出,擴招導致醫學畢業生過剩,已經超出臨床負荷,很多新醫生缺乏臨床實踐,導致醫療事故和醫患糾紛頻增。只有1448張床位的醫院,每年要接納1400至1600名的醫學畢業生和進修醫生,住院醫生的平均管床率^常低,根本無法獲得足夠的臨床實踐機會'畢業生尚且如此,何況在校的不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的學生。
2009年國家對碩士研究生教育結構進行調整,加大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比例115>,這勢必對M.D.培養質量產生不利影響。某地方院校研究生院院長坦言近幾年我們省為了完成國家計劃(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擴招),將碩士專業學位的指標大部分交給我們完成,為了完成省下達的任務,我們巳經從原來年招300人變成年招500人,質量肯定受影響?!边@些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不論是自身攻讀M.D.,還是在臨床上指導實習醫生,都會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影響M.D.的培養質量。訪談中,研究生導師和很多研究生院管理人員都反映近些年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生源質量不佳,一些醫學院校的學生明顯缺乏必要的、基本的訓練和培養,綜合素質堪憂。
影響M.D.培養質量的三種制度因素中,規范性制度是核心,但規范性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則受到既有文化-認知制度和規則性制度的制約,規范性制度的確立又會逐漸影響文化-認知制度。
三、提高我國M.D.培養質量的建議
鑒于目前這種狀況,筆者認為為了保證或提髙M.D.的培養質量,應對M.D.培養有正確的認知,規范培養制度,修訂培養要求和學位授予標準。
(一)促進對M.D.培養的正確認知
國際上M.D.是對行醫者資格的認可而在我國專業學位在本質上是學術業務等級的標志,而不是從事專業技術崗位的前提條件[1\要提高M.D.的培養質量,就需要對M.D.進行正確的定位,形成正確的認知,即M.D.培養屬學校教育,以課程學習和基本技能訓練為主,給學生的是良好的專業教育背景,培養的是學生從事某一專業領域工作的良好潛質,而不是現實的職業技能【1]。M.D.的培養需要臨床實踐,但此臨床實踐不同于畢業后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它不以現實的臨床技能培養為核心,而是以學生掌握臨床基本理論、知識、技能為核心,以正確的職業態度和良好的專業精神的養成為重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規則性制度的約束所帶來的風險。同時,M.D.的培養還需要以培養科研思維和意識為主的科研學術訓練,以及寬厚扎實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教育和相關的熏陶,以使學生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為高水平臨床醫生的培養奠定基礎。
(二)規范培養制度
現行的M.D.培養制度內部差異較大,規范培養制度十分必要。有學者提出:逐步從現有的研究生教育中減少直至停止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和培養,將M.D.的培養改為通過八年制醫學教育完成W81,這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不過需要改革和完善目前八年制醫學教育的培養模式,訪談中很多醫學院校的負責人也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歸結起來理由如下:(1)有利于吸引到更多的優秀生源,并通過綜合性大學的培養和熏陶,使學生具有堅實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基礎,增強理解生命、關愛生命、探究生命的能力,提高未來醫生的綜合素質。訪談中,開展八年制醫學教育的院校的受訪者都提到八年制學生綜合素質較高。(2)有利于提高五年制本科教育質量、解決醫學專業研究生生源質量不高的問題,因為欲從事醫生職業的學生不會因為考研而不得不放棄后期的實習,他們將完整地完成他們學程中的培養方案,而且通過制度設計,優秀的五年制學生在一定的時間點可以轉人八年制醫學教育攻讀M.D.。(3)有利于改變畢業后教育培訓基地招不到優秀學生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發揮不了應有作用的狀況m,使臨床醫生現實技能的培養完全由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來完成,降低法律風險的同時,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臨床實踐機會并加強對患者的保護。
(三)制定適宜的M.D.培養要求和學位授予標準
篇6
關鍵詞: 五年制高職 《五官科護理學》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最早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哈佛法學院,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利用案例引導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學習、研討和探究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不僅重視學習者知識的接受,而且重視其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的培養[1]。以技能素養為重要培養目標的五年制高職護理學教育引入案例教學法,是一種較好的嘗試,也是值得繼續開發、繼續完善的教學方法。
一、《五官科護理學》案例教學法的實施
(一)準備階段。
1.認真研究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五年制高職《五官科護理學》的課程標準,并認真研究學情,分析學生的知識和經驗積累情況。這是做好案例教學法的前提條件。
2.精選案例。
所選用的案例應具有:(1)典型性:臨床案例從臨床實踐中來,但是在修編成教學案例時,要進行適當的加工,使學生可以抓住典型癥狀、體征,對這一類疾病逐步深入認識,直至掌握。(2)針對性:針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取有價值的案例,使案例能和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起來,達到教學目標。(3)疑難性:案例本質上是提出一種兩難情境,沒有特定的解決之道。根據案例中的疑難點,制定問題目錄,激發學生的興趣,開動腦筋,進行討論思考。[2]
3.準備工作。
教師在讓學生了解案例教學工作后,選擇一個或幾個案例提前一周發給每一位學生,針對教學案例讓學生在課前查找相關資料,做好翔實的筆記。
(二)實施階段。
1.教師介紹案例,擬訂討論題目。
教師根據教學目標,介紹案例背景及情況,確定討論題目,例如,在介紹沙眼患者時,可以先對結膜的概念,結膜和角膜的區別,我國的沙眼發病情況等進行簡介。案例的選擇難易適中,可以先選擇簡單的案例進行分析,之后可以逐漸增加難度。
2.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廣泛討論。
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可以采用全班討論的形式,也可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討論中,設計的每個問題必須由學生自己分析、解釋和討論,教師則應圍繞題目中心給予必要的引導,注意調動學生積極性,及時提示,保證討論向預定方向有序進行,而不會偏離教學目標。
3.教師講評,學生總結。
案例討論結束后,學生以分析報告或小組代表發言的形式匯報交流,成績評定可分為自我評定、小組評定及教師評定三部分。教師也必須進行講評,首先對學生的案例分析做出準確的評判,闡明案例的重點和難點,其次對整個討論情況作出評價,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論問題及討論的優點和不足,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一步引導其深入思考。
二、《五官科護理學》案例教學法實施的意義
(一)傳統的臨床醫學課程以講授為主,教學思路單一,教學設計缺乏豐富性,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不夠,學習效率不高,引入了案例教學法后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官科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學生要學會如何解決臨床實踐問題,所以是非常適合于案例教學的[3]。
(二)案例教學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案例教學采用臨床真實而形象的案例,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思維能力的養成。案例教學可使學生能更貼近臨床,學習如何解決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對理論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與同組同學的討論、相互配合,加強了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使其綜合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鍛煉。
(三)案例教學除法有利于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
在準備過程中,教師思維模式需要解放,從案例的角度備課,準備適合于教學的案例,并不斷更新案例,這是一個磨煉的過程,也使教師自身不斷學習、不斷反思。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能力及責任心均得到加強,不斷推陳出新,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四)案例教學實施的過程,使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個性,學生也對教師的苦心、愛心有著更深的了解,更有利于師生感情的加深,從而學生對本門課的學習熱情增強。
三、《五官科護理學》案例教學法實施中的問題
(一)案例不足。
來自于臨床的案例需要教師自己搜集、編寫,也需要來自臨床一線的臨床醫生、護士等各方面的配合,這存在一定的困難;這使得實際教學中所使用的案例在數量與質量上與學生的期望和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解決案例問題成為案例教學法成功實施的首要問題,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收集好的案例,形成案例庫。
(二)教師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技能不足。
負責本門課程教學的教師雖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對于案例教學的理念、技巧和使用方法仍然需要加強,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容易將案例教學法混同于舉例教學法,在教學理論、知識點的過程中穿插舉例而未將其他教學方法,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情景模擬案例教學等綜合運用起來[4],實際上,案例教學法強調啟發式,強調學生的參與意識,否則就偏離了案例教學的初衷,不能實現教學目標。
(三)學生的認識要提高。
五年制高職《五官科護理學》僅是一門考查課程,教學時數較少,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案例討論分析過程中,由于不能適應這種案例教學法,學生的討論可能會流于形式。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五官科護理學》也是一門重要的臨床課程,案例教學法是培養學生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單守勤,楚燕萍,劉希華.案例教學是培養綜合運用醫院管理知識的有效方法[J].護理雜志,2003,20,(11):85-86.
[2]劉扣英,林征,嵇艷,孫國珍.案例教學在《內科護理學》呼吸系統教學中的應用[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60-162.
篇7
關鍵詞:骨科;教學;PBL
本教研室采取PBL教學方式在五年制學員中進行探索實踐,結果表明PBL教學方式能顯著提高學員學習興趣,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結合水平,科學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溝通技巧和協作的能力,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8月~2013年6月在我院實習的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員。試驗組為①組 25 名學生,在講授骨科臨床課時使用病案式PBL教學;對照組為;②組 25 名學生,在講授骨科臨床課時仍用傳統的講授方法。兩組學生性別、年齡、入學成績等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PBL教學的實施步驟
1.2.1 PBL臨床病例的建設 病例內容:按照教學大綱所列的案例為基礎進行編排,案例均選擇實際的典型患者,內容包括病史、查體、實驗室檢查、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配套的完整的照片、影像學圖片以及相關的視頻、音頻。并編有按年齡、系統及疾病名稱的檢索,使用者可以按以上任何方式進行檢索。病案特點:所選擇的病例必須具備典型的臨床體征、實驗室檢查指標以及病理特征,典型的病例可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病例數量應不斷增加,盡量包含新近發現的病種、最新的檢查手段及診斷技術,以體現醫學發展對于各種傳統疾病的最新認識。同時,補充進一些非典型病例、邊緣病例及疑難病例,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知識面。病案模式:所有病案將電子化,并上傳校園網,可供學員提前預習及復習。
1.2.2 PBL教學課堂實施 學生分組討論:對照組與試驗組都是同一個講師任課,課時相同。對照組以傳統的講授加上多媒體,試驗組以傳統的講授加上多媒體再加上病例式PBL教學。病例式教學的具體方法為:試驗組每 4~5 人一組。PBL問題提出:教師提供患者主訴及病史,及相關視頻及照片。提問:①體格檢查及??撇轶w內容及方法,陽性體征及意義。②需要進行的輔助檢查,包括影像學檢查及實驗室檢查。③可能的臨床診斷及鑒別診斷。④治療方案的選擇。
教師總結:教員對授課內容按照教學大綱進行系統完善的講解,突出重點。
2 PBL教學效果的評估
PBL教學模式有特有的一種評價方式,是 PBL教學評價的重要方法。內容主要包括:學員理論考試成績,學員對課堂授課的評價指標。具體如下:①理論考試成績:包括理論考試總成績,病例分析成績。②學生課程評價表:課后由學生無記名打分評價。內容包括:病例完善程度,病例代表性,授課方式教學手段應用是否合理,學生課堂參與,老師學生互動程度,主動思維能力,學習興趣熱情,理論實踐聯系性,知識獲取,是否具有啟發性,口頭表達能力鍛煉,視野擴展等多指標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
3結果
3.1理論考試結果分析 試驗組與對照組都采用相同試卷,教考分離,閉卷考試。試驗組平均分為(86.0±5.9)分,對照組為(78.2±5.4)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3課堂授課學員評價分析 在授課結束后,發放教學反饋意見調查表,發放 50 份,回收 50 份(采用不記名的形式),見表 3。問卷結果顯示,學生普遍喜歡PBL教學方式,具體表現在學生對每項指標所打分值上。在理論聯系實際性,知識獲得性,臨床思維能力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各方面試驗組比對照組分值明顯提高,具有統計學意義。
4討論
4.1 PBL教學方法的特點 1969年,美國醫學教育家Bar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學開展了第一堂PBL課,它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小組討論學習方法的一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積極倡導PBL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目前在西方醫學教育中已廣泛應用[1]。
4.2真實病例 PBL 教學法對學生的影響 骨科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以往的傳統臨床課教學模式下,學生缺乏主動性學習,過分依賴教師的講授,不善于思考,缺乏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通過采用基于真實病例的PBL 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方法進行對照,學員普遍認為PBL教學能極大地調動學員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性,對于理論聯系實際,臨床思維培養,語言表達能力鍛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2]。有助于學員學習態度、團隊合作能力的提高。學生普遍反映此種方法比單純講授教學有更大的收獲。
4.3 PBL教學實施的困難及解決方法 在骨科教學中全面實行真實病例PBL教學法,還存在若干困難。包括:①師資力量相對不足[3];②缺乏完善的骨科PBL配套病例庫資料;③考核方式的完善;④PBL教學的顯著特點是能夠極大的培養學員的臨床思維能力。而傳統教學模式具有知識講授更具有系統性與全面性,尤其是對于具體知識點的記憶更加容易與明確。因此在PBL教學摸索階段應結合傳統教學模式,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錦生.病例式教學在中專中西醫結合兒科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論壇,2010,7:16.
篇8
關鍵詞:基層衛生服務體系;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研究
教育部、衛生部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9〕4號)中明確提出:“醫學類專業以修業年限五年制為主體,現階段適量保留三年制,控制長學制醫學教育。根據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逐步提高醫學教育辦學層次?!苯逃?、衛生部頒布的《中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出:“到2015年,經濟或教育發達地區的鄉村醫生應具有高等醫學院校專科以上學歷,經濟或教育中等發達地區的部分鄉村醫生應具有高等醫學院校??埔陨蠈W歷?!备鶕颖笔』鶎俞t療事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張家口市及周邊地區基層醫療發展現狀,培養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1]的適用型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已成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改革與發展的迫切需要。依據學校辦學經驗和優勢,探究基于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崗位需求的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改革模式,增強專業活力,提高學生就業率已經成為一種需要。
一、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傳統培養模式及張家口地區基層衛生服務體系發展現狀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是醫學院校專科層次的核心專業,如何研究張家口地區基層衛生單位需求,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將該專業辦好、辦出特色、辦出水平,顯示出自身的優勢,使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成為基層醫療單位受歡迎的實用型人才,是人才培養單位力爭解決的現實課題。
(一)傳統的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模式(以河北北方學院為例)
1.專業培養目標: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診治臨床多發病、常見病和危重病癥;具有一定的預防醫學、護理學和中醫基本知識;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成為主要從事臨床醫療及社區預防保健工作的實用型全科醫師。
2.課程設置:必修課共開設33門,總學時2144學時,其中“兩課”計138學時,占總學時的6.5%;公共基礎課3門計296學時,占總學時的13.8%;專業基礎課12門計81時,占總學時的38.2%;專業課13門計891學時,占總學時的41.5%。
3.傳統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模式為1+1+1模式,即1年級在基礎醫學院完成所有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2年級分流到附屬醫院進行醫學專業課程學習和見習,3年級到實習醫院完成42周的臨床實踐。
4.近三年學生簽訂就業協議比例分別為:2009年31%、2010年29%、2011年22%;專接本比例分別為:2009年43%、2010年33%、2011年45%。
(二)張家口市及其所屬區縣基層醫療衛生狀況及需求
1.張家口市目前擁有各類衛生機構(不含診所)約330個,衛生技術人員約
1.4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及職業助理醫師約占45%,且大多分布在市區及縣級醫院。部分貧困縣鄉鎮衛生院地處偏遠,受環境、人才等方面制約,醫療技術水平較低,甚至有的鄉村級衛生院還未配備執業醫師?;谶@種情況,張家口市已多次為國家級貧困縣鄉鎮衛生院組織公開招聘補充執業醫師。招聘標準也根據地區狀況進行了調整,以2011年為例:學歷要求降低為取得國家承認中專以上相關專業學歷即可。
2.基層醫療單位的崗位職責要求提供基本醫療服務,開展農村常見病、多發病以及診斷明確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診療護理;開展疾病預防控制,做好傳染病的疫情監測、報告、防治工作;建立居民健康檔案,開展健康教育,做好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及精神衛生的干預防治工作;落實國家和省免疫規劃政策措施,開展孕產婦、兒童、老年人的保健工作;協助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調查和處置工作,承擔區域內公共衛生相關信息的收集和報告;開展康復治療、康復訓練,提供計劃生育技術指導與服務;協助做好食品、飲用水、公共場所、職業衛生等公共衛生工作;協助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等。
二、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辦好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是本地區醫療服務的需要,努力探索傳統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對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和改革勢在必行。
(一)人才培養目標缺乏及時修正衛生部最新調查資料顯示:目前中國農村基層近110萬名醫務人員中,具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者不足11%。河北省及其周邊地區,尤其是張家口地區基層醫療服務合格醫療人才的短缺問題一直是衛生管理部門關注的問題。好多基層衛生單位為了及時補充醫療人才,不得不將對人才的學歷層次要求降低為中專學歷即可。另一方面,近年來臨床醫學??茖W生就業率下滑,甚至有些學生為了就業不得不選擇非醫學崗位。這些現象表明,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將??谱鳛楸究平逃难a充”的定位已與現實形勢之間出現了差距,這種高不到位、專無特色的培養目標必然導致臨床醫學專業??飘厴I生到高水平醫療單位應聘時因學歷層次要求不夠而被拒,到基層醫療單位應聘時又因能力達不到崗位職責要求而不受歡迎。
(二)人文素質教育滯后學由于受學時的限制,三年制臨床醫學??平虒W計劃除了接受兩課等教學任務外,缺乏必要的人文教育課程,就業指導部門把就業規劃課程安排在第四學期,明顯滯后,學生無法從入學第一天起就正確評估、定位自我。因此,學校要幫助學生了解未來所從事職業的特點,指導學生在學習中制定科學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排除學生在就業選擇上眼高手低、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
(三)專業課教學內容與方式滯后幾十年來,三年制臨床醫學??茖I作為老的品牌專業和優勢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均是參照本科專業壓縮而成。在過去許多年中,作為本科人才供不應求的有益補充,適應了當地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形勢。近年來學生出于繼續深造或者從事基層醫療工作的發展規劃考慮,一入學就對專業課程的學習帶有較強的指向性。而臨床醫學專業??埔荒昙壍慕虒W安排為:36周完成將近1300余學時的教學內容,授課內容面面俱到,方式傳統、單一,學生常常是疲于應付考試壓力而不能掌握自己需要的知識,教學內容與方式脫離學生主觀需求的弊端已經日益凸顯。
(四)缺乏對學生就業方向的科學把握和有效引導學校選擇實訓基地時一味的定位于級別高的醫療單位。而在大的實習醫院,臨床課教師缺乏對基層職業崗位技術能力要求的掌握,缺乏對課程知識針對性、實效性的把握;學生動手機會少,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與國家助理醫師考試的內容和要求脫節,據統計,已畢業學生通過該考試的比例不足50%。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對基層實習單位的關注,學校忽略了對于基層醫療單位人才急需的急救技術、康復醫學、營養學、計劃生育、心理學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識[2],更缺乏對心電圖、傳染病學、預防醫學等知識的強化。
三、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通過對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張家口地區基層
衛生服務體系現狀和人才需求的分析,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一)加強??茖W生人文素質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幫助學生合理規劃自己的發展,慎重選擇繼續深造還是合理就業。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醫療服務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現代醫學模式將逐漸由醫院向社區、家庭發展,國家對于農村及社區醫療機構的建設投入逐年加大,要加強對學生就業的正確引導,讓學生意識到面向基層大有可為,樹立用自己的知識服務基層人民的志向,在就業中真正做到適應社會和市場的需求,增強就業能力。
(二)針對當前基層衛生事業的發展需要,基礎課進行教學內容與方式改革科學制訂一年級教學計劃,合理篩選教學內容,依據學校專業優勢,積極進行教學內容與方式改革的實施,如:1.組建人體形態學課程模塊、人體機能課程模塊等課程體系,避免課程之間內容的重復講授和知識的堆砌。2.合理引入PBL講授法和專題討論等方式,通過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之間的“雙向”滲透[3],加深對知識點的記憶和知識理論體系的建立。3.參照國家助理執業醫師考試大綱內容,或者根據學生專接本考試的要求,通過專題講座與重點講授等方式,加強學生對重點知識點的掌握和記憶。
(三)結合基層衛生崗位需求,加強實用性知識和技能教育
1.將專業課程及知識點優化組合,刪掉重復、過時、不實用的內容,強化當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需要的臨床診療、疾病預防、保健、疾病康復、計劃生育、健康教育等方面知識。
2.盡可能與國家執業醫師考試內容掛鉤,按照臨床類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引導和幫助學生系統掌握臨床醫療專業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
3.充分保證第三年42周的臨床實踐教學時間,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臨床實踐技能培養,構建技能考核機制,將技能操作考試納入畢業考試的范疇,發揮考試的杠桿引導作用,從而強化學生對于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和必要的輔助檢查環節的掌握,培養分析、綜合、對比、推理能力,對疾病做出本質的、理性的判斷,得出初步診斷結果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而不是簡單的理論考試。
(四)產學研結合,以就業為導向,探索訂單式培養模式[4]
1.產學研結合將為醫學人才創造更多參與科研實踐的機會,以人類健康需要為特點的復合型模式將是今后產學研結合的一種趨勢[5]。根據學生生源地情況及近些年就業范圍,不斷開辟新的實習基地,適當選擇在醫院管理、醫療技術、社會聲譽和經濟效益等方面較好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校外見習實踐基地。對于有去基層就業意愿的學生,可在第二學年見習期,將其派往鄉鎮衛生院進行見習和調研,了解當地衛生資源情況和常見病與多發病,激發學生認真學習醫學知識的愿望;在當地醫務人員的帶領下開展一些力所能及的醫療、防疫保健和健康咨詢活動,提高學生對未來社區基層工作環境和醫療服務技能的認識,增強學生的農村、社區醫療服務意識、服務理念、服務知識和能力。
2.借鑒河北省衛生廳根據衛生部、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做好中西部地區農村訂單、定向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的通知》精神,充分發揮醫學院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功能,爭取人事、編制、財政等部門的支持,與地方衛生行政部門及醫院聯合,簽訂臨床醫學??茖I定向培養協議并制定培養方案,加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解決當前基層醫療單位缺少人才的現狀,達到雙贏。
學校可以充分考慮訂單生的培養要求,深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增加全科醫學知識和中醫、藥學、康復醫療、公共預防知識等方面的教學內容和臨床實踐,強化能力培養,按需求把訂單生分配到各個縣市的人民醫院進行臨床實習,保證培養質量,使之畢業之后就能直接進入崗位工作。
隨著中國高等醫學教育的發展和衛生事業的改革,臨床醫學??频木蜆I方向將面向基層和社區,醫學院校和學生必須認清這個趨勢,學校應該積極探索符合時展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將臨床醫學??茖I辦出特色,服務地區社會和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湯之明,梁瓊芳,張少華等.基于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崗位需求的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0,(4):25-27.
[2]孟羽俊,張秀芬,劉明清等.臨床醫學專業崗位需求分析與專科教學改革的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2):30-31.
[3]邊艷芬,高旭.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1):39-40.
篇9
自1978年以來,本科招生數逐年下降,1988年開始低于70%,到1993年達到第一個低點51.6%,隨后逐年上升,到1998年形成一個小高峰70.2%,接著又逐年下降,到2006年本科招生數所占比重達到了歷史最低點為40.8%;??普门c之相反,本科高,專科低;專科高,本科低;本??普猩膬蓷l趨勢線在2002年第一次相交,本科為50.9%,??茷?9.1%。隨后的2003-2008年??频恼猩壤^了50%以上,本科比例未達到50%,提示醫科的辦學層次在下降,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 各層次構成。使用1986-2008年招生數看醫科各層次構成,見表5,1986年醫科招生總規模為13.1萬人,到2008年達到了98.2萬人,22年間博士和碩士的比例小幅增加,本科比例在下降,??票壤谠黾?中專比例在下降。專業結構。1.學制和專業點數。從表6可見,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有二、三、四、五、六、七、八共7種學制同時存在,三年制??茖I點數所占比重相對比較大為43.3%,其次為五年制本科22.4%、二年制16.9%,四年制15.5%。2009年專業點數為5389個,醫學技術類的專業點數最多為24.3%,其次為護理學類22.6%,再者藥學類18.0%,臨床醫學類14.5%,中醫學類10.9%。從專業和年制的關系上來看,基礎醫學類、預防醫學類和法醫學類以五年制本科為主;臨床醫學類、口腔醫學類、中醫學類和藥學類本科比重略高于???護理學類和醫學技術類以三年制??茷橹鳌L崾踞t學類和藥學以本科為主,相關醫學類以??茷橹?。2.學生專業構成。從各專業的學生構成來看,護理學類人數最多,其次是臨床醫學類,再者醫學技術類和藥學類等。從在校生來看,護理學類有54.1萬人、臨床醫學類44.6萬人、醫學技術類18.6萬人、藥學類18.5萬人、中醫學類16.0萬人。
討論
由于數據的可及性和來源不同,數據的年限無法統一到一定的時間段內,以能夠說明問題為主。(一)舉辦高等醫學教育的學校數量增長過快。1998年我國舉辦高等醫學教育的院校有177所,其中獨立設置的普通高等醫藥院校118所,大學中設置醫學院21所,設置有醫學類專業的院校15所,成人高等醫學院校23所[3]。2002年舉辦高等醫學教育的院校為294所,2009年達到485所,短短的十來年,增加了308所,且各種性質類別的院校均能夠舉辦高等醫學教育,其質量是難以保證的。在485所院校中,一些院校是通過合并完成的,有的是將高等醫學??圃盒:喜⑦M入本科院校,由招醫學專科生升格為招醫學本科生;有的是將當地的衛生學校合并進入本科院?;蛘吒呗氃盒?一躍開始招收醫學本科生或者醫學??粕?。由于醫學教育依賴于附屬醫院或教學醫院,舉辦醫學教育的院校數量的迅速擴大,而教學醫院未必能夠及時適應,即使有教學醫院,而教學醫院能夠滿足醫學教育的需要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那么如何保證醫學教育的質量就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畢竟醫學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未來是直接或者間接掌握著人的生命的職業,不可小視。(二)高等醫學教育的辦學層次依然偏低。從1949-2008年本專科招生趨勢變化上來看,本科比例是逐年下降,而專科比例逐年上升。1988年以前,本科招生比例均在70%以上,專科在30%以下,1988年以后逐年發生變化,盡管其中有波動,但到2002年以后??普猩壤呀洺^了本科。從1986-2008年醫科各層次的構成來看,22年間,醫學博士和碩士比例小幅增加,離2001年衛生部和教育部公布的《中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研究生教育由1999年的近3%提高到2005年的8%尚有距離;本科比例在下降,??票壤谠黾?中專比例在下降。兩組數據均顯示,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總體辦學層次依然偏低。(三)高等醫學教育學制混亂。醫學教育學制復雜,二、三、四、五、六、七、八年制7種學制并存,比較混亂;醫學門類和與其有關的十個大類專業各種學制也同時并存,這種過于復雜的學制,有其歷史的原因,但是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衛生人才需求層次的不斷提高,也需要政府加大研究力度,逐步規范我國醫學教育的學制。(四)高等醫學教育地區分布不均衡。按照東中西部劃分,2009年東部舉辦醫學教育的院校最多(43.7%),其次是中部(32.4%),最后是西部(23.9%)。高等醫學教育規模明顯存在著東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的現狀,也需要政府給予高度關注。
篇10
關鍵詞:民族地區;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改革;器官系統整合
1臨床醫學卓越人才培養改革的計劃
目前國內大多數高等醫學院校仍采用醫學基礎課、臨床專業課和臨床實踐課的“三段式”教學模式,該模式強調各學科課程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忽視了學科間的相互交叉與滲透,存在基礎脫離臨床、理論脫離實際的缺陷。采用“三段式”教學模式培養的學生在三年級前缺少親身接觸臨床的機會,對醫療管理的流程知之甚少,與患者溝通的方式一知半解,到醫院實習后顯得手足無措,無法發揮學習的主動性。近年來有不少學校在臨床醫學專業上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3-5],我校依據醫療衛生服務的需要、醫學科學的進步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征求各利益方的意見,制訂符合本校實際的課程計劃。
1.1優化課程體系
圍繞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側重處理好相鄰學科、前修后續課程內容間的關系,通過對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重組,刪繁就簡,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的選擇盡可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確保專業教學內容質量。
1.2鼓勵自主學習
通過減少必修課和課堂講授學時,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注重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作用,增強學生在知識建構與能力訓練中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
1.3加強實踐能力培養
優化實踐教學體系,適當加大實踐課比例,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方式和途徑。將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科研、早期接觸社會實踐納入培養方案。適當增加人文素質等相關課程,促進文、理、醫知識的有機融合。
2卓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內容
2.1優化重組設計課程
2.1.1從2013年下學期起,對基礎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學基礎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整合形成新的醫用化學、醫用物理學課程;將醫學統計學、文獻檢索、高等數學的教學內容重組形成醫學科研基礎與實踐課程;以衛生法規課程為基礎,融入醫療過程的風險、防范、法律應用等內容構成新的醫療風險及防范課程。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需要,從相關的人文社會學科中精選出基本的內容,形科學通論、社會科學通論兩門課程;對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健康教育、初級衛生保健以及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衛生毒理學、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兒少衛生學、婦幼保健學等系列學科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形成醫學統計方法、社區預防醫學兩門課程;建立醫用生物學、醫學基礎、藥理基礎知識、臨床合理用藥四門課程,為器官系統整合的臨床課程提供醫學基礎知識;并在2013級教改班開始實施。2.1.2以“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為主線,對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學科式課程進行優化重組編寫整合課程教材,包括呼吸系統基礎與臨床、循環系統基礎與臨床、消化系統基礎與臨床、內分泌系統基礎與臨床、泌尿系統基礎與臨床、風濕免疫系統基礎與臨床、骨骼運動系統基礎與臨床、血液系統基礎與臨床、生殖系統基礎與臨床、神經系統基礎與臨床。成立了10個器官系統整合教學團隊,定期開展集體備課、新教師試講、教學能手演示和教學競賽等教學活動。2.1.3重新疏理建立兒科學、感染病學、皮膚病及性病學、五官科學、精神病學和急診及災難醫學等系列新的臨床課程;優化重組原外科學總論內容,包括外科發展史、外科體液失調、麻醉、創傷、燒傷、移植、疼痛、顯微等單元,形成新的外科基礎課程。2.1.4緊跟相關臨床課程的教學進度,實施獨立組織的臨床技能五年不斷線教學,建立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教學體系。
2.2整合資源保障方案有效實施
2.2.1健全機構保障教學。分層建立健全各級教學管理機構,實行校、院二級管理機制,為教學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定期舉辦教學管理干部培訓班,不斷提高教育管理水平。2.2.2優化師資促進教學。遴選優秀的教師為教改班授課,理論課教師95%為副高以上職稱。實施青年教師導師制和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計劃,不斷加大師資培訓投入,通過短期培訓和專項進修開拓教師的教學思維。每年舉辦中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教案設計比賽、課件制作大賽,切實提高教學水平。2.2.3優化生源提高教學。臨床教改班每屆只招收50人,從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中精選優秀學生,學生主觀上愿意參與教學改革,執行力強,保障教學行為順利實施。2.2.4豐富教學平臺建設。建設自主學習平臺和自主學習教室,臨床網絡教學資源庫、形態學網絡資源庫、醫學網絡資源庫、多媒體課件庫、學術講座視頻庫、手術直播觀摩系統、醫學影像教學系統、教學病案系統、電子標準化病人學習系統、虛擬學習系統、OSCE考試系統、醫學數據分析實驗系統,同時引入智慧樹網絡課程150門,初步實現了網絡教學資源共享,有效拓展了教學空間,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
3人才培養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的措施
3.1更新思路開展教學改革
3.1.1重視教育觀念在教學改革中的引領作用,通過召開各種會議,開展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大討論,適時更新教育觀念。3.1.2引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通過案例導入、問題引導、圖片索引等教學方式,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的改變。學校也在教學質量評價中設置教學方法的占比,引導教師改變教學方法。3.1.3通過內培外引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方法[6],開展“TBL教學”、“PBL教學”、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講座及培訓,有效促進教師對新教學方法的理解和應用。新的教學方法用于教學實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
3.2制定政策激勵教學改革
3.2.1多舉措探索和實施教學改革激勵措施。教改班采用新教學方法、雙語教學、全英教學等標準課時的績效增加。3.2.2激勵教師參與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在教師的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等方面,實行教學改革項目一票否決制。
3.3項目建設推進教學改革
3.3.1實施“本科教學工程”,以國家、自治區、校三級“本科教學工程”項目為抓手,全面促進專業綜合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有力地推進了課程建設、教學團隊建設、實驗室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教材建設等各項教學建設與改革的順利開展。3.3.2教改班的臨床醫學卓越人才培養項目,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改革學生的學業評價方式;無紙化考試、非標準答案考試的探索及實踐,通過以點帶面,推動我校的教育教學改革。
4卓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取得的成效
4.1為民族地區臨床醫學卓越人才培養提供可操作模式
構建特色鮮明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為主線,以加強學科建設、課程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為基礎,優化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優化重組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與課堂教學方式,強化實踐教學體系,發揮第二課堂育人功能,深化創新創業教育與醫教協同育人機制的改革,強化教學管理,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4.2培養民族地區人才并實現人才“留得住”
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除需要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的人才支撐外,關鍵還需要下去的人才“留得住”。我校畢業生大部分走向縣城鄉鎮,到基層醫療衛生部門工作。五年來,畢業生年底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到縣級以下基層醫療機構就業的畢業生約65%。在調查百色、河池、崇左3個地區110所基層醫院中,有校友1850名;對88家用人單位的669名畢業生抽樣調查表明,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總體評價的滿意度高達93.2%,畢業3年內調離工作地點的人員僅2.65%。學?!霸蠀^、服務基層”的辦學定位,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贊譽。
4.3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建成自治區教學團隊2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自治區優秀專家1人,廣西“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2人,“廣西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對象”3人,“廣西高校優秀人才資助計劃”人選15人,全國優秀教師及優秀教育工作者7人,自治區優秀教師8人,廣西高校教學名師1人,“廣西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人,廣西優秀專家及廣西特聘教授、卓越學者各1名。通過榜樣的力量影響和帶動更多的教師積極深化教學改革。
4.4獲得一批教學成果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級應用型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是我校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人才培養方式,以該成果為依托于2017年獲得了廣西高等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近三年來獲自治區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8項。
5存在的不足及進一步改革的方向
5.1部分教師存在“重醫輕教”的思想認識
臨床醫學專業的課程授課以臨床教師為主,教師同時也是臨床醫師,由于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的問題,青年教師中存在重臨床醫療輕教學的傾向,學校在資源建設、人才評估中將進一步加強教學質量反饋體系建設、教學投入和效益評估建設,讓更多的教師從教學中不僅獲得成就感,同時也能從中獲得利益。
5.2畢業生就業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
部分學生的自我發展目標不清晰,缺乏職業規劃和自主創業的能力。學校將繼續深入推行畢業生的就業跟蹤調查制度,全面掌握學生的畢業去向和就業滿意度,根據需求及時調整,設置更科學的課程體系。注重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引導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在課程教學、技能培訓、實踐學習等方面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拓寬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渠道,增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