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范文
時間:2023-04-12 08:23: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初中數學 高效課堂 導入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6(b)-0046-01
目前,新課程改革大力提倡建設高效課堂。筆者認為,建設高效課堂,課堂導入教學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的引入,不僅是一門專業技術,也是一門教學藝術。在課堂教學中是導言,是開端,是序幕,是教學樂章的前奏,是師生情感共鳴的第一音符,是師生心靈溝通的第一座橋梁。引入新課,就是通過各種方法引出所要講述的課題,把學生領進學習的“大門”。如果一堂課的開始教師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地導入新課,學生就會興趣盎然、精神集中地投入新課的學習,教師本身有激情,學生也就有激情,這節課就會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為此,筆者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對建設高效課堂的導入教學藝術進行了實踐和探索。
1 開門見山,直接引入法
此方法常用于講評課、練習課。即在上課時直接說出所要講述的課題。如“今天我們評講試卷《整式的加減》”,直接引入,簡單明了。但這種方法在新授課中要少用,例如:勾股定理的學習本來是非常有趣的,如果教學時,老師采用“今天我們學習勾股定理”直接引入法是最簡單容易,但引入效果一般都不好。它不易提出具體的學習目標,因為所提出的新課題對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使學生感到茫然,不能集中思維和注意力,缺乏學習的心向。經常用此法引入,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在一般的情況下,不宜采用此法。
2 創設情景,激趣引入法
此方法常用于概念教學課。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聯系教材與學生的實際,設置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創造思維的火花。例如在教學正數與負數時,老師敘述:“哈爾濱的一個村落,小張戴著帽子、圍巾,穿著厚厚的羽絨服,正在雪地里艱難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時地落在他身上。(停留數秒,讓學生感受此時創設的情境)如果你是天氣預報員,請問,此時此刻的溫度是多少?”,生1:零度以下10攝氏度 生2:零下15攝氏度……雖然“天氣預報員”的誤差較大,但在同學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這就比較自然地引出負數的概念。如此引入,給學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導航,把僵化的課堂教學變成充滿活力的學習樂園,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吸引學生的參與,變“苦學”為“樂學”。
3 設置障礙,問題引入法
此方法常用于應用題教學課。波利亞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在引入教學中,教師提出一個典型的問題,設置懸念,例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時,老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了12個乒乓球作為禮物送給3個同學,應該如何分配?”“平均分。”“假如把這12個乒乓球作為獎品,獎給在運動會中獲得一二三等獎的同學,又該如何分配呢?”在學生積極思考后,老師可以說:“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經濟建設等各項工作中,都會遇到很多不能平均分配的問題。例如,我們喝的酸奶中的水、牛奶、糖的成分會一樣多嗎?”由此就可以引出按照比例分配的概念,這樣使得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4 學生操作,試驗引入法
此方法常用于性質定理教學課。新課程理念要求開放學生的雙手,給學生操作的機會,操作實驗引入法,直觀形象,生動活潑,且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便于喚起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仔細地觀察,認真地操作,積極地思考,通過學生親身實踐操作而引入新知識的過程提高了觀察力,思考力,使知識引入自然,使抽象的問題通俗易懂,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引入時,要求學生在紙上任意畫一個三角形,再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下,并把三個內角拼在一起,觀察這三個內角和等于多少度?這樣引入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學習很自然,直觀形象,生動活潑,且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
5 復習舊知,引入新知法
此方法常用于定理和性質運用的教學課。即通過復習已學過的知識,引入新課的學習內容。這種引課的特點是便于學生了解到新內容是舊知識的深入和提高,便于學生系統地把握知識的結構。如講《平行四邊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第二節課時,運用復習引入法,把上節課講到的理論重新復習一下,就能讓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不感到生疏,有利于新課的展開。
6 故事講解,資料引入法
篇2
【中圖分類號】 G6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2―0020―03
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教研部門的重要職責之一。近年來,甘肅省教育科學研究所認真貫徹《甘肅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在省教育廳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全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一主線,聚焦課堂教學,以抓課標、立規范、建機制、搭平臺、強隊伍,創新教研模式,優化教學方式,提升教師素質為策略,在為全省中小學教師提供有效的教學支持服務和專業發展中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究與實踐,對進一步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和助推老師專業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以課程標準為依據,積極推進有效教學實踐研究
1. 基于學科課程標準,研發教學與評價指導意見,規范教學行為。為了幫助教師深入領會新課程理念,準確把握課程標準,規范教學行為,不斷改進教育教學與評價方法,從2010年開始,甘肅省教科所組織學科教研人員基于課程標準研制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的指導意見和教學評價指導意見。首先,對全省義務教育新課程學科教學現狀進行全面調研,教師普遍反映課程標準要求比較宏觀,專業性比較強,基層教師難以深刻領會和運用,需要進一步解讀指導。因此,我們組織專家團隊基于課程標準研制各學科的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和教學評價指導意見,作為對課程標準的解讀和指導,幫助教師學習和掌握課程標準要求,樹立基于課程標準教學的基本認識。其次,為了增強科學性和操作性,在教研機制上創新,整合省、市、縣三級教研部門力量,組建甘肅省基礎教育學科教學專家庫,在全省范圍吸納一大批教學研究專家及兼職教研員,建立了覆蓋基礎教育各學科的專兼職相結合的學科教學教研專家團隊,發揮基層教研部門職能,整體提升全省教研水平,實現教研協同創新,集體研發甘肅省義務教育階段16個學科的教學指導意見和教學評價指導意見以及甘肅省普通高中15個學科的教學指導意見,對國家《課程標準》進一步細化,更有效地提出教學指導意見和教學評價指導意見。再次,確定將義務教育階段的“兩個指導意見”在白銀和酒泉兩個市進行了半年的試點使用,進一步修訂完善之后,印發到了全省各地各校使用,推進了《課程標準》的落實,成為規范教師教學行為,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全面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
2. 基于教師專業標準,開展教學技能大賽,深化教學改革。為搭建甘肅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能發展平臺,促進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從2013年起,教科所與省教科文衛工會聯合舉辦“甘肅省中小學(學前)教師教學技能大賽暨觀摩研討活動”,將中小學(學前)教師教學技能提升納入甘肅省百萬職工職業技能素質提升工程,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以課堂教學改革為核心,以教學設計、教學技能、學科素養考核為主要內容,把教師教學技能競賽提升到了新的層次。為了辦好這項活動,我們注重整體謀劃,系統設計,基礎教育全學段貫通,全學科覆蓋,每年舉辦一期,涉及學前、小學、初中和高中四個學段共18個學科,三年一周期,循環滾動式進行,省、市、縣三級聯動,自下而上分級搭臺,優秀者參加省級大賽,學科教師參加觀摩研討交流。技能大賽從設計和實施上,均超越傳統的課堂教學評比活動,根本在它于基于學科課程標準和教師專業技能標準,以學科教學改革為導向,以教學技能標準為引領,以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這項教研活動,為我省廣大教師搭建探索課堂教學改革和促進專業發展的平臺,引領學科教學方向,傳播教學新理念,探索高效教學模式,交流教學經驗,對于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對提高我省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基于個性化發展服務,實施“教研小分隊”行動,探索教研新方式。教研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為基層學校和一線教師教學提供專業指導和服務。為了加快教研轉型發展,更好地服務于基層的個性化需求,省教科所組建了由教研員、高校專家、一線學科骨干教師組成的“教研小分隊”,整合省內優質資源,源于基層、服務一線、貼近教學,開展了新型教研方式的嘗試和探索。“教研小分隊”通過專家報告、名師獻課研課、互動研討等方式,為農村薄弱學校教師傳經送寶,受到一線教師青睞。通過活動的有效設計和實施,有針對性地幫助基層教師提升教師專業素養,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活動組織實施中注重省、市、縣、校等各級教研部門的有效參與,活動設計科學合理,符合學校教育教學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實際,活動層次和內涵不斷提升,教研與科研并重的發展思路在活動中得到很好的實踐,小分隊在“提升教研工作內涵和質量,促進新型教研文化形成”發展方向的指引下,以課堂教學為載體,以促進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彰顯教研的示范、引領、帶動作用,強化了各級教研部門工作職能。開展以有效的學科教學研究指導為抓手的“教研小分隊行動”,是推進《課程標準》的落實、促進一線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模式和重要舉措。
二、以課堂教學有效模式建構為抓手,全面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1. 聚焦課堂,推進教學方式轉變。開展名師現場獻課示范引領活動。每年我們分學科定期組織在全省或選送到全國參加教學評比活動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優秀教師,進行名師獻課示范活動,受到廣大教師的青睞。在教研部門引領下,各地課堂教學改革在區域內整體推進,通過同課異構、校際聯盟、區域觀摩等多種形式的探索,發揮名師的示范引領作用,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發生了深刻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探索、實驗、推廣了一批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涌現出了一批亮點學校。
開展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建構研討交流。各級教研部門把有效教學改革研究與實驗作為教研中心工作,重心下移,指導轄區學校通過“聚焦課堂―打造高效課堂”的教研活動,倡導教師在實踐中反思,在研究中升華,要求老師提升專業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責任與主動權交給學生,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依據學情、教情,凝聚共識、人人參與,進行了有內涵有深度的教學改革實踐。與省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聯合,每年的高中校長論壇中均把課堂教學改革作為主題之一,以此為契機,推動全省高中學校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
開展優秀教學模式(方法)總結推廣。為全面促進各地各校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并及時總結教學改革經驗,發現問題、解決疑難、科學引領、共享成果,從2015年開始,我們每兩年組織開展一次全省中小學優秀教學模式(方法)征集評選活動,通過征集評選活動,以評促建,規范教學模式構建,推進教學方式改革,對征集評選出的優秀中小學教學方式(模式)在全省各學科的教師教學技能大賽或重大研修活動中進行展示、交流、推廣,全面推進教學改革試驗與研究。
2. 課題驅動,破解教學改革難點。以教學課題研究為抓手,以課題研究促進教學改革,是我所在新課程背景下深化教科研工作的重要策略。一是注重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的組織與管理。每年進行一次教學課題立項申報評審、立項課題中期檢查、課題結項評審,并定期舉辦教師科研方法與課題研究指導培訓,以課題研究為驅動,引導教師樹立科研意識,注重研究過程的體驗與參與,基于教學重難點問題的解決,通過課題研究提升廣大教師的課程教學理論水平。二是促進專項課題驅動。高中課改啟動之初,為了加強省課改樣本校建設,設立了高中課改樣本校專項課題,圍繞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14個方面,每校設計一項課題,進行先期研究實踐,每年定期進行課題成果階段交流,發揮了樣本校的示范輻射作用。為了進一步深化課改,2013年,省教科所與省高中課改辦聯合設立了課改專項課題,聚焦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整體設計謀劃,由學校骨干教師領銜,破解課改推進中的重難點,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我所在全省中小學建立了50多所教育科研實驗校,通過設立教科研實驗校專設課題,推進校本教研機制建立,并持續進行課題研究的規范化指導,大大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實驗校一批名師正在崛起,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進行了有益探索。
3. 同課異構,搭建研討交流平臺。新課程實施以來,各級教研部門為了深入落實課程改革理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持續組織開展“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系統搭建診斷問題、研討交流、總結經驗、提高實效的教研平臺。省、市、縣、校四級教研以“推進有效教學”為目標,每年組織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研討交流觀摩活動,通過“同課異構”、 “優質課”競賽等教學觀摩活動,讓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在交流中碰撞升華。通過學習、比較、借鑒與反思,實實在在地提高了廣大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能力,廣大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發生了變化。一是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單一教學目標正在被知識、能力、情感價值三位一體教學目標所取代,更加注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二是以教師講授為主、以教代學的教學構架正在被有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新的教學模式所取代,更加注重教與學的有效性和多樣化;三是傳統教學手段和方式正在向傳統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有機融合方向轉化,更加注重提高教學效益和質量。四是教師的角色也正在由教書匠型向研究型教師轉變,更加注重對教學的反思探究與自身專業發展。
三、以遠程研修為載體,全面提升學科教師專業素養
1. 開展骨干研修,提升學科領頭人的課程領導能力。一個地區教學質量的高低系于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一所學校學科課程教學實施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研組長的課程領導能力。為此,高中課改啟動后,我們連續四年組織每一所學校的各學科教研組長(備課組長)進行課程標準執行能力提高培訓,把學校的學科教研組長做為學科領軍人物,分期分批組織集中研修,按照需求進行研修模塊設計,將課程標準、教學設計、教材解讀、學校學科課程建設與領導、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教學案例分析等相整合,確保了高中新課程的平穩有序有效實施。
為了切實提升教師隊伍的課程實施能力,省教科所從2008年開始,基于甘肅基礎教育教研網平臺,先后組織開展了五期甘肅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骨干教師遠程研修,取得空前的效果。來自全省各地的累計37622多名中小學學科骨干教師參加了遠程研修,對進一步深化我省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 組織全員研修,提高全體學科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我省自2010年進入高中新課改以來,為轉變全體高中教師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式,每年持續精心組織省內高中教師新課程網絡遠程研修,進行遞進循環式培訓,為高中新課程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網絡遠程研修活動中,不僅有專家引領、骨干帶動,建立了“學習―反思――研究”的教研機制,還開展了教學小課題研究,加強教研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注重教研實效,形成教學問題的課題化,課題研究的有效化。網絡教研遠程研修致力于教研與培訓模式的創新和整合,為一線教師特別是農村邊緣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教師專業發展服務,依靠教研系統的體系優勢,贏得了我省中小學校和教師的青睞,對全面提升義務教育階段學科教師專業能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頂層設計科學,基于教師需求、研修模式創新、機制建立完善,創立甘肅網絡教研特色,受到我省各市(州)、縣(區)和學校青睞和積極響應,也受到兄弟省份教科研部門的廣泛關注和學習推廣。鑒于出色的成績,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授予我所“新課程教師研修基地”。網絡研修的開展,探索實踐了由教育行政、教研部門、學校組成的三位一體網絡研修管理新模式,成為網絡研修取得成效的有效保障;豐富和完善了我省中小學主題教研、校本教研、校際教研、區域連片教研、網絡教研等五位一體的多元教研模式,豐富教研內涵,增強了教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以項目實施為依托,大力推進考試與評價改革
1. 開展學業質量監測,注重分析反饋指導改進教學。省教科所從2007年起基于國家項目“中小學生學業質量分析反饋指導”,在甘肅開展三年實驗研究的成果,初步建立了基礎教育學業質量監測與分析反饋省級層面的工作機制,并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實驗與研究。一是2007年甘肅作為中西部唯一省份,首次參加國家中小學生學業質量分析反饋指導項目并開展監測工作,舉辦“國家甘肅省中小學學業質量分析項目”反饋會議,邀請教育部領導和專家通過豐富詳實的分析報告,對我省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的現狀進行了科學的診斷與評價,指導各市(州)以及項目縣學習與研究國家報告,改進教育教學及管理工作。二是組織省內學科專家,分學科解讀國家報告,分片分區進行反饋和指導,為改進基層教育教學提供支持。三是組織研制“甘肅省基礎教育學業質量監測與反饋工作指導意見”,提出促進和提高全省義務教育學業質量的建議,受到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此項目的實施,使我省率先開展學業質量監測研究與實驗工作,開辟了新時期教科研發展新領域,學業質量監測與評價將成為未來可持續發展新的增長點,也將成為撬動甘肅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新的支點。
2. 研制“學科質量標準”,推進課程標準落到實處。2011年,由我所組織設計、被國家審批確定的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義務教育學科教學質量基本標準及評價辦法研制”圓滿完成。項目實施的主要內容為:一是積極協調在國家專家支持下,聯合試點市縣完成了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數學、英語和科學學科教學質量標準和評價辦法的研制,并經國家專家審定定稿,研發學科質量標準和評價辦法解讀,編印學科質量標準、評價辦法和兩個文本解讀,配發各試點市縣及樣本學校教師用于指導教學。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四個學科教學質量基本標準和評價辦法近日已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這將對進一步深化我省義務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產生重要意義。二是每年定期組織召開本項目研討交流和培訓會議,推進試點市縣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體制機制建設,加強團隊專業能力建設,落實項目目標,定期編發項目工作簡報,保證了項目的順利實施。三是組織研制義務教育階段四個學科質量監測工具,研制《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監測實施指南(試點實驗用)》,組織研制測試數據統計分析報告、監測學科分析報告、數據分析報告解讀。此項目的實施,探索形成了由教研部門主導,教研人員、高校教師、中小學骨干教師三位一體協作攻關的專業支撐團隊機制,建立了一種有效的合作探究或協同新模式。
3. 推進“三考”改革,發揮考試與評價的導向功能。近年來,省教科所不斷深化全省基礎教育考試與評價改革研究,積極開展中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高考(簡稱“三考”)的改革研究與命題服務以及專業團隊建設等工作,每年分學科研制出版《甘肅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試命題指導綱要》、《甘肅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大綱與解讀》(《甘肅省普通高中畢業會考命題指導綱要》)、《高考試題與評卷質量分析研究》等叢書,指導一線教學。每年春季和秋季分別組織全省高三學科教師進行高考復習研討與專題培訓,每年3月和4月分別組織實施全省高考診斷考試,基于課程標準,研究考試大綱,診斷查缺補漏,分析反饋指導,有效科學導向,不斷提高了復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考試與評價改革研究與實踐中,我所建立了一套科學、高效、完備的工作機制,組建并培養和培訓了一支命題專家團隊,贏得了各市(州)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篇3
談到信息技術課,就不能不提到在學生心目中,信息技術課到底是一門怎樣的學科,他們怎么看待現在的信息技術課,他們心目中信息技術課是什么樣子。為此我在學生中做了調查。由于學生層次不同,條件各異,接觸信息技術的深度、廣度不同,在談到信息技術課時,差異還是比較大的,但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種是對信息技術課懷有感激和興奮的心情。認為信息技術課確實為他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從最初的入門到入迷,學習有明確的目標。有此觀點的同學占少數,主要是以前對計算機缺乏了解和必要的接觸。隨著神秘感的消失,新鮮感也沒有了,但總的來說確實學到了不少東西。
另外一種看法是對信息技術課“深惡痛絕”。我剛聽到這個詞的時候不禁有些詫異,到底是什么導致如此強烈的對抗情緒呢?有這幾點原因:(1)學習內容重復單一。初中學了什么,高中還學什么,而且是單純的重復,并沒有從重復中進一步深入。(2)教學僅局限于教材。很少有老師能對教學內容范圍進行有效拓展。教材編寫也存在問題,有的內容很不嚴謹。(3)為考試而學。考試考什么,你就必須學什么,不考的就不可以學,就是你發明Linux,只要你不會發E-mail,你就是不如其他人。這部分學生占大多數,普遍認為“上課學的是早已會的內容,想學的老師又不教”,因此產生抵觸情緒,上課時無心聽講,“自學”其他東西。
當然,也存在極少數學生就是貪玩,只對“玩”的內容感興趣。
信息技術教育所存在的問題,除了一些客觀原因外,我們必須分析自身原因。信息技術教學與傳統學科在許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卻基本在搬用傳統學科教學的方法和評價體系。
一、信息技術教學與其他學科的差異
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與傳統學科教學有兩個極不相同的地方,一是教學內容來源的差異;二是對教學環境的依賴性,這兩個差異必須引起我們充分的關注。
傳統學科教材是將人類長期總結的、最基礎的、比較穩定成熟的知識體系,結合學生認知特點,通過教育專家進行選擇、組合、編寫形成的。但是,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學內容則是直接取材于社會生產、活動中正在使用各種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這些軟件不是為了開展教學活動設計的,而是面向社會實際需求設計的,其制作的指導思想就是好學、好用,而不是為了“好教”。傳統學科中,一旦教材定型后,教學過程、教學順序基本可控,可以說,教材對教學有較強的控制性。但是信息技術學科的教材卻缺乏這種控制作用,因為信息技術還要依賴一個重要因素――軟硬件環境。用戶在軟件上的切入點是十分隨機的。編寫教材時,我們可以武斷地決定,哪些內容編入教材,哪些內容不編入教材,但是一旦進入計算機環境后,這一切控制權都蕩然無存了;我們可以按自己的理想編寫出三本不同程度的WORD教材,小學、初中、高中的,但是我們卻沒有三種不同層次的WORD97軟件,一當進入真正的WORD軟件環境,一切就都平等了。
二、信息技術教學的評價系統
篇4
一、圍繞一個中心
在義務教育課程改革進入總結提升階段、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全面啟動的關鍵時期,全省教研系統必須堅持以課程改革為中心,圍繞依法實施和科學實施新課程開展各項教研活動。
二、做好兩個服務
教研工作要為行政部門教育決策服務、為基層教師教學服務。全年在兩個“服務”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為教育決策服務
.以“全面規劃、穩步推進”為方針,實施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考察全國高中課改實驗省,深入實驗樣本學校調查研究,了解我省實施高中課改的優勢和困難,協助省教育廳制定高中課程改革的實施方案及相關配套文件。具體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方案、課程設置和管理指導意見、學分認定管理辦法、學校課程建設指導意見、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導意見、新課程學科實施指導意見等。
.加強省級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縣的教學指導。在對國家級實驗區進行評估的基礎上,總結實施課程改革的先進經驗和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抓好一批學校和教師典型,組織召開義務教育課改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表彰會。
.加強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指導和管理。對地方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調研,繼續完善修訂通用地方課程標準和地方課程教材。指導各實驗區開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制訂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和管理細則。
.調查全省教學用書使用情況,制訂教學用書編寫、審定、出版、發行的指導性意見。
.加強課程改革的協調和宣傳。協助省課改辦召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工作組會議。積極聯系宣傳部門及多種媒體,宣傳浙江省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進經驗。
.認真做好全省個義務教育課改實驗區的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業務指導。加強初中生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研究,以及對市地命題工作的指導,做好全省初中生學業水平考試試卷質量分析;加強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研究。
.繼續完善高中會考制度。加強考紀考風建設,規范會考管理,提高會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會考信息公布和運用的科學途徑和方法,加強對普通高中教學的監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輪高中課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學業水平評價方案。
.積極研究高考改革趨勢,協助做好我省高考試卷命題和閱卷的相關工作,研究與高中課改相配套的考試和評價改革。
.探索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實施辦法,和部分縣(市、區)合作進行試點。
.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園)本教研制度的內涵和實施策略,積極推進全省校(園)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園)本教研示范校評比標準,總結省校(園)本教研示范校(園)的先進經驗。
.進一步推進教研工作信息化,繼續做好“浙江省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教學光盤的教學設計和現場拍攝任務。
.研究高中學科建設,開展普通高中先進教研組評選活動。
.加強對民辦學校教學研究的指導,建立民辦學校教學研究聯誼會制度。
.召開省、市教研室主任會議和教研室辦公室主任會議,研究課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創新模式以及加強教研室自身建設的新思路。
.加強省際教研工作交流和協作,承辦華東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會議。
.以展示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成果為重點,做好第三屆省政府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工作。
.做好××年省級教學研究課題立項和成果評比工作。
.協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級教師的評選工作。
.開展新課程下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效性,總結典型經驗,推廣先進的德育模式。
(二)為教師教學服務
.做好義務教育和高中新課程學科的培訓工作。改進省級培訓模式,提高培訓質量。
.啟動全省教研員培訓。制訂全省教研員培訓實施方案,分層分批培訓各級教研人員。
.進一步推動《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實施,參與園長和幼教教研員全員培訓。
.繼續實施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攜手行動”,加強對欠發達地區農村課程改革的引領和指導。
.加強教學用書的開發和管理。繼續組織編寫與新課程配套的作業本、暑假作業、復習用書、考試標準、地圖冊等,全面修訂已經出版的教學用書。
.召開全省高考情況分析報告會,加強對高三復習階段的教學指導。
.加強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指導,建立高中課改實驗學校和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學校。
.進一步規范“三項教學評比(教學論文、教學案例、課堂教學)”制度,本年度開始,“三項教學評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費。
.提高各類學生學科競賽的質量和信譽,開展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評比,協助做好“環宇建設”杯首屆浙江省少年文學之星征文比賽。
.建設“浙江教學研究網”和“攜手博客”網絡,為廣大教師參與教研、共享資源提供平臺。
.編輯印發期《浙江教學研究》雜志和《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年年鑒》。
.加強對教研室附屬小學和廳屬學校的業務指導。
.舉辦××年度浙江省優秀教研員評比。
三、提升三個水平
.提升教研活動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資源,重視教研活動的前期策劃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動組織水平,實現教研活動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決新課程實施中的難點問題,能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有利于發揮教師參與的主體性,教師受益面較大。其次要有社會效益,教研活動成果能成為行政決策的重要依據,能受到學校和教師更多的支持和歡迎。最后,還要講經濟效益,用同樣多的錢做更多的事,以同樣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樣的事卻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提升課程實施水平。教研員要從課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學科教學改革,提高對教學行為的反思、評價、指導能力。在改革過程中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學現象和問題,深入思考,把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要切實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現象觀察、找準關鍵、正確歸因、開展實驗、總結提升、資源整合等能力,帶頭開展課題研究,同時指導和幫助基層教師開展校本教研。
.提升自身生存和發展水平。進一步加強教研室自身建設,改善工作環境,提高福利待遇。嚴格執行規章制度,進一步明晰內部各部門的職能,以及崗位職責和考核標準,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勵教研員參與課程建設、著書立說、攻讀學位和出國考察。教研員要統一思想,認清使命,以學習完善自我,以有為爭取地位,以合作獲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響。
四、狠抓四個重點
.抓好高中課改。與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不同,高中課改近似于一場“教育革命”,改革內容不僅涉及課程目標、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方式,還牽涉到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管理方式、乃至教學場地安排的變革。必須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廳完成改革實驗方案、相關規章制度和指導性意見的制定任務,及時準確地為學校和教師答疑解惑,提前編好新課程學習資料和教學指導用書,同時通過網絡同步教學設計欄目,使全省高中教師能及時共享教學資源。
.抓好網絡教研。以網絡為手段開展教研是改變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動效益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從教學研究大眾化、民主化、精細化的高度看待網絡教研,努力實現常規教研和網絡教研一體化。爭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學研究網”和“攜手博客網絡”,制定網站運作和管理規則以及教研員網絡教研工作評價指標,試驗各種網絡教研和培訓模式,尤其是發揮教研網絡在高中課改中的獨特作用,爭取使教研室網站進入全省教育網站的前列。
.抓好校本教研指導。總結省校(園)本教研示范校(園)的先進經驗,加強示范校和其他學校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充分發揮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輻射功能。完善省級校(園)本教研示范校(園)評比細則,使之導向明確,操作方便。科學提煉各種學校教研模式和教學典型,編寫和出版《校本教研叢書·第二輯》,向全省同類學校推廣。同時充分利用“攜手博客網絡”,為廣大教師開展個性化教研提供技術支持和交流場所,使教學研究成為教師的職業生存方式。
.抓好教學評價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年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眾化。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中考和會考的選拔功能不斷淡化,逐步成為衡量學生基礎學業水平和評價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課改實驗區的中考已更名為“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要花力氣進行水平考試評價理論和操作技術的研究,逐步建立相應的試卷評價體系和信息利用機制。重視研究中小學、幼兒園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法,實現評價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嘗試評價區域性整體教學質量的動態變化。
五、實施五個策略
.活動統整。課程改革是系統工程,許多問題不是單一學科所能回答和解決的。教研員應增強課程意識、合作意識、研究意識和決策服務意識,用項目統整學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動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學科整合出現的活動,原則上不分學科單獨進行,如“攜手行動”、“同上一節課”、“新生代教師教學風采展示”等活動。一年中,每個業務部(室)要有一項集體調研活動、一項多學科整合教研活動,出省考察原則上也要以部(室)為單位。鼓勵跨學科、跨學段合作開展課題研究和教學調研。
教研員要打消顧慮,積極參與統整教研活動。第一,統整活動有利于教研員參與熱點問題研究和重要教學決策,有利于改變學科教研隨意、分散的狀況,擴大學科教研的影響力,提升學科教研水平。第二,統整活動并不否認單科活動,不否認學科個性,只是改變某些學科教學游離于新課程整體之外的狀況,使學科教研活動的價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體現。第三,統整活動的主體仍是教研員,納入統整活動的學科教研,主持人不變,活動經費不變,活動程序不變,成果歸屬不變。
.分類管理。從本年度開始,教研活動分為兩大系列四個類別。一個系列是教研室主辦的活動,以“教研室文件”發文,規定參加人數和活動時間,參加對象原則上不能缺席,不收費。另一個系列是學科教學分會或其他學會主辦的活動,以“學會文件”發文,根據活動內容和目的自定人數和時間,自愿參加,可以收費。四類活動規定如下:
一類活動(全額撥款):以教研室的名義舉辦,如,綜合性教研工作會議、新課程學科培訓、大型總結和推廣會、現代遠程教育培訓會、教學用書編寫會、學業考試和會考命題會議、網絡建設會議、綜合性調研活動等。
二類活動(限額撥款):以教研室的名義舉辦,如,三項評比活動、學會換屆選舉年會、課題研討活動、小型學術研討會等。
三類活動(自收自支):以學會的名義舉辦,如,各類學科競賽和學生參加的評比活動、省教學分會常務理事會、全國學科教學研討會、教學論壇、名師送教下鄉、承辦全國學科研究會年會等。可與特級教師協會、正源教育咨詢公司合辦。
四類活動(可以創收):以學會的名義,組織學科教學觀摩活動;承辦全國學科課堂教學觀摩活動;與其他單位和民間團體合辦的有創收意圖的活動。可與特級教師協會、正源教育咨詢公司合辦。
.成果物化。教研員要設法顯現教研活動的過程和價值,做到活動必有總結,研討必有紀要,調研必有報告,外出開會和考察必有書面匯報。承擔的研究課題,要扎扎實實組織研究,及時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和專著,爭取在各級各類評比中獲獎,或在公開報刊、專業網站上發表,擴大成果的影響力。鼓勵教研員寫文章,出專著,到全國講學,上網絡交流。盡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為更多的教師和教研員所共享。
.規范運作。省、市、縣三級教研活動應有所側重。省教研室要盡量為市、縣教研室留出活動空間,為教研員的業務學習和調研留出時間。一年之內,除了整合活動外,單一學科的省級活動不超過次;除了兩次學科培訓以外,要求大市學科教研員參加的省級活動不超過次;原則上不單獨舉辦學科大市教研員會議和學科教學分會年會;除省教研室統一安排外,教研員出省參加全國會議不超過次。市一級教研活動希望省教研員參加的,應事先給省教研室發正式文件或邀請函,省教研室領導審批后,安排相關人員參加。
省教研室從本年度開始,教研經費采用項目預算制。每次活動必須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劃、有預算、有決算、有報道、有紀要(總結)、能上網。沒有做到前項,不能預支經費;沒有做到后項不能結賬報銷。
活動安排盡量避開教育行政部門活動和全省性統一考試的時間。三項評比、考試評價、課題管理和教學用書編寫等工作,請參照《××年三項教學評比的若干意見》、《××年度會考和中考的常規考務安排表》、《××年度教研系統課題管理常規安排表》、《××年度各類教學用書的編寫、修訂和送審、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執行。
.上下聯動。各級教研室應根據《浙江省教研工作條例》的規定,明確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應,步調一致;緊跟形勢,盡力作為;服務基層,發展自身;隊伍精良,狀態積極;上下聯動,共擔風險。省教研員要做好組織和協調工作,充分發揮基層教研員的積極性,盡量通過規范的工作機制,實現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們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高品位的教研活動。教學專題研討會、教師發展論壇、高考改革研討會、農村課改研討會、教學調研診斷、名師巡回講學等。
.高信度的考試評價。高中會考、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監控制度。
.高聲譽的教學評比。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教研系統課題研究成果獎、教學調研報告評比、教學論文評比、教學案例評比、課堂教學評比等。
.高規格的學科競賽。高中數學競賽、高中物理競賽、高中生物競賽、初中數學競賽、初中科學競賽、文學之星征文比賽等。
.高層次的教研報告。教學專題調研報告、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試卷評估報告、高中會考信息分析報告、高考情況分析報告、新教材的分析評估報告、學科教學改革年度報告等。
.高質量的教學用書。教學研究論著、國家和地方課程教科書、教學指導用書、考試標準、作業本、暑假作業、復習用書等。
.高水平的教學培訓。新課程學科培訓、校本教研培訓、教研員培訓、教學管理培訓、骨干教師培訓等。
.高效益的教研網站。浙江教學研究網、“攜手博客”網絡。
篇5
1.問題提出的背景
多年來,我們努力推動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化學學科教學改革,試圖改變傳統的教法和學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信息技術教學資源無法和新課程標準同步實施,網絡上的化學學科的教學資源是分散和不系統的,同時受教師和學生信息技術操作技能、認識等問題的制約,師生在搜集、使用化學信息技術資源時往往費時費力,收效甚微,存在著較多的無效勞動,影響了師生應用化學信息技術教學資源的積極性,信息技術應用往往停留在公開課、觀摩課的層面上,制約著化學學科在深層次上應用信息技術。因此,為師生提供系統、豐富、使用方便的化學教學信息技術資源,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開展了以中學化學新課標教材信息技術資源為核心的“化學學科主題資源網站”建設和應用工作,將中學化學學科的每一節課程都建成了化學主題資源網站,并進行了相關的應用研究。實踐證明,“化學學科主題資源網站”對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能,推進信息技術和化學學科的整合,促進教學改革,效果明顯。
2.“化學學科主題資源網站”的定義
“化學學科主題資源網站”是以化學學科的每一節課為專題,緊緊圍繞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和新教材內容設計所涉及的問題,以滿足教師備課、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的需要,將涉及這節課內容的所有相關資源,經過篩選、加工形成的一個主題網站。教師和學生只要登錄這個網站,就能得到和這節課相關的優質信息技術資源,為師生節省了大量的信息搜索時間,并且為教師備課、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教學建議,構建了基于教學資源網站的新型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運用信息技術破解課堂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實效,使信息技術和化學學科教學整合變得簡單而易行。為改變傳統教學結構,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起了催化劑的作用。
二、化學學科主題資源網站的項目分析
“化學學科主題資源網站”的模塊主要分為四大類:教師備課、上課用資源、學生自主學習類資源和公共素材類資源(師生共用的資源例“媒體素材”)。
主題資源網站的基本結構是“基本欄目+拓展欄目”,基本欄目包括:教學設計、自主學習、課件、量規集、媒體素材、知識拓展6個欄目。拓展欄目包括:“課堂教學指導意見、在線答疑和在線測試”3個欄目。
主題資源網站的建站思路實現了“以教為主”向“教與學并重”的轉變,內容既有教師備課、上課使用的大量信息資源,又有供學生學習使用的大量素材和供學生動手練習操作的小軟件平臺,如仿真實驗室、實驗天地、論壇、網上留言、在線答疑、在線測試等。教師可以方便地根據“教學指導意見”的建議來組織教學,學生也能根據“學習指導意見”的建議開展自主性探究學習。
以高中化學《氮的循環》一節為例說明“化學學科主題資源網站”的設計思想和各模塊內容設置(如圖1所示)。
1.教學設計模塊(如圖2所示)
該模塊主要分為“教案”“教材分析”“教學建議”“教學目標”“重點難點”5部分。這5部分模塊的內容都是我們組織骨干教師根據現行新教材精心撰寫的,經過相關評審后上傳的資源和現行教學非常貼切。
其中教案模塊包含了在各級評選中獲獎的多份多角度的優秀教案供教師備課時參考,實現了網絡集體備課,克服了教師傳統備課抄抄寫寫的無效勞動,提高了工作效率。
2.“課件”模塊(如圖3所示)
“課件”模塊中的課件是我們根據現行新教材組織骨干教師精心篩選、制作、開發的。特別適合于教師備課時參考,上課時應用,也適合學生自主學習時使用,兼容公共模塊功能。師生很喜歡這個模塊的內容。
3.“量規集”模塊(如圖4所示)
這個模塊式是當前教師很歡迎的模塊,它包含了本節課所需要的多份練習題,供教師選擇參考,為教師提供了比較豐富,貼合實際教學的題庫,提高了工作的時效性。
4.“媒體素材”模塊(如圖5所示)
這個模塊是公共模塊,內容非常豐富,它涵蓋了本節課內容涉及的各類圖片、視頻、動畫、文字等材料,是師生教與學的媒體大全,內容既寬泛又實用,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5.“示范課例”模塊(如圖6所示)
“示范課例”主要為教師使用“主題資源網站”教學提供示范的課堂實錄,供教師觀摩參考。
6.“知識拓展”模塊(如圖7所示)
該模塊就是將涉及本節內容的相關知識、事例、現象等資源系統的集成起來,供師生參考,對提高師生的知識面和科學素養的意義較大。例如氮循環(1)中“氮循環的很多環節上都有特定的微生物參加。固氮作用,有電化學、光化學固氮和生物固氮,生物固氮重點闡述了豆科植物的根瘤固氮……”。
7.“自主學習”模塊(如圖8所示)
該模塊主要是為學生自主學習而設計的,學生按照“學習指導意見”的建議,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的內容和順序。
8.“課堂教學指導意見”模塊
這個模塊主要是為教師應用主題資源網站而設計,對教師如何使用這些資源提出了建議,是教師使用這些資源的導向性的信息。
9.“在線測評”模塊(如圖9所示)
“在線測評”模塊中設計了有關本節課內容的測評題庫系統,供學生在線自己測評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10.“在線答疑”模塊(如圖10所示)
這個模塊是師生在線交流本節課內容的平臺,實現了師生教學信息的互動,效果較好。
三、主題資源網站在教學中的應用
1.備課流程
主題資源網站為教師備課提供了全面、系統、形式多樣、高質量的多媒體教育教學資源。教師備課時可以根據學生、教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環境條件等因素綜合優化使用這些資源。
教師備課時的流程是:
第一步瀏覽“教學設計”中,“教案、教材分析、教學建議、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等模塊內容;瀏覽“課堂教學指導意見”中的內容,根據其建議取舍使用資源的類別;瀏覽“示范課例”中的優秀課堂實錄,學習其使用技巧;第二步瀏覽相關的其他資源,第三步綜合所有教學因素形成自己教案(如圖11所示)。
2.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主題資源網站
在課堂教學上,我們基本可以定義出3類使用方式,第一類是不具備多媒體條件的傳統教室上課模式,主題資源網站的主要作用體現在教師備課環節中,幫助教師擁有“一桶水”。
第二類是具備多媒體條件但不具備網絡交互條件教室的上課模式,除備課環節外,主題資源網站在課堂上主要作用是提供相關的多媒體資源鏈接和演示。在此模式中教師也可以根據上課需求重新組織相關資源使用“網站生成系統”形成課堂教學的主題網站(如圖12所示)。
第三類是計算機網絡教室的上課模式,對于交互性強的教學內容可安排在計算機網絡教室人手一機進行教學。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網站中的“課堂教學指導意見”欄目來組織教學。“課堂教學指導意見”具體闡述分析了本節課應用本站資源的教學結合點,在每個教學結合點上突出4個基本要素:一是要說明在什么地方使用教育資源;二是要說明使用教育資源可以預期達到的效果;三是要說明使用教育資源的方法及推薦指數;四是要列出各個教學結合點使用的教學資源,并做好相應鏈接。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指導意見”的建議使用相關的交互模塊,例如在線模擬操作、答疑、測試反饋等,實現真正的網絡化教學。
3.及時更新的教學反思
在主題資源網站“課堂教學指導意見”模塊我們還設置了互動平臺,教師上完課后可以將課后反思,及時上傳到該平臺上共享,實現了教學反思的適時互動。
4.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流程圖13所示:
學生自主學習可以根據“學生自主學習指導意見”的建議進行。“學生自主學習指導意見”是學生學習的學案,內容包括資源導航(介紹本網站提供了哪些可供學生學習的教育教學資源)、預習指導(指導學生如何完成課堂學習基礎知識的準備)、課堂學習(介紹如何通過本網站資源開展學生自主學習)、拓寬學習(如何開展課后拓寬或活動探究)等,同時“在線答疑、在線測評”欄目又給學生提供了在線交互學習的平臺,學生邊學邊練,練習后能及時得到反饋評價,實現了自主學習評價,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如圖14所示,學生如果選擇組裝實驗裝置,那么他可以進入“實驗天地”,自己模擬組裝實驗裝置。
四、注意的問題及存在的不足
(1)建設學科主題資源網站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應統一規劃,加強合作、分步實施、逐步完善,共建共享,避免重復勞動。
(2)制作學科主題資源網站的教師水平不均衡,部分主題資源網站只片面追求功能大而全,內容主題不明確,針對性不夠,不能適應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
(3)如何做到主題資源網站的建設與應用同步協調發展是影響主題資源網站健康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應由相關的政策措施來保證。
篇6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行為;互動;問題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6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5-0466-01
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學科,融知識與技能于一體。由于是新設課程,在教材、教法、理論支持方面都需要研究,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計算機自身的性質,決定了它有著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特點。對于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探討該學科的教學內容、方法及輔助教學,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和學生的發展,就顯得更為重要。結合自己的教學來談談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
1.信息技術課教學的目的
信息技術課是近年新設的課程,該課程日漸重要,列入教育計劃作為高中學生的必修課,其目的是為了使學生了解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學會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和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以適應信息時代的需要。信息技術課在高中還要求通過統一考試會考,其成績直接影響學生在高中階段是否能畢業。
2.信息技術課中學生行為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學習的主體。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就應充分認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要著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給學生學習的自,讓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采取有效的學習行為投入學習,真正其成為學習的主人。
3.信息技術課中教師行為
信息技術課中教師行為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所做的所有工作。備課是教師在上課前的教學準備。要完成好教學任務,教師必須要備好課,要求教師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在這一環節上。要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就要在備課過程中做好以下幾個環節。
3.1備好教學大綱和指導意見。要完成好教學任務,先要認真鉆研教學大綱,從整體上了解教材的特點、把握書本的體系結構。通過鉆研教學大綱,分析大綱,掌握教材基本內容和教學要求;還要研究信息技術教學教育部發的《關于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特別注意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課程目標、教學原則、教學內容、課時安排等,領會指導意見中的主要思想。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水平。
3.2備教材。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在備教材時,必須明確教學目標,把握好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各種途徑,準備好教學中需要素材資源和補充的知識點。
3.3備學生。要備學生,先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等情況。根據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能力來分析。找出差異,因材施教。可用的方法是對他們進行分組,在組中充分培養和發揮學生幫帶的作用,有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較好的同學,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
3.4備好硬件和軟件。信息技術課程為更好進行教學,多數安排在機房或者多媒體教室中進行,方便教學和學生的上機練習。教師上課前要對教學中用到的機房或多媒體教室中的硬件設備調試好,并安裝好必備的教學和練習軟件,確保在教學過程中運行正常。
3.5備教學方法。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需要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學會學習的方法和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
3.6備好教學組織形式。信息技術科教學組織是指如何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和如何組織學生上機。它是理論性和實踐性強的學科,要求學生不僅掌握好理論知識,還要能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去。并對操作中發現問題進行分析加以解決。組織教學形式時,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校硬件設施情況,分配好教學時間和練習時間,教師要掌握教學師生互動和學生自主討論學習及學生練習鞏固。
4.信息技術課學生與教師的互動
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在這個過程中雙方相互聯系,而且各自起著重要作用。教師起著主導作用,而學生起著主體的作用,具體來說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學習的主體。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就應充分認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地利用教師課堂上的主導地位,調動學生的因素,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作為教師應關心和愛護學生,在課堂中親切充滿善意地向學生傳授知識,使師生在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中進行教與學的交流,不但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而且還易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相反冷冰冰、嘲弄諷刺的教學語言,則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和對立情緒,以至降低教學效果。我們的學生普遍基礎較差,我們更應尊重學生,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哪怕是一小點可取之處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及時地給予表揚與贊許。
在教學過程中,認真運用研究過的教學教法,更好的為教學服務。如運用任務驅動和協作學習這兩種教學模式。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特點是,教師有意地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隨著解決問題的進程,學習與掌握相關知識及相關操作。協作學習是指學習者以小組形式參與、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為獲得最大化個人和小組習作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關行為。要讓信息技術課學生與教師的互動環節,使學生和教師獲得雙贏。
5.信息技術課中存在的問題
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信息技術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在教學管理中領導不夠重視,不注意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課程的整合。(2)不注重信息技術教育,只強調學科教學。(3)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投入不多,學生使用機會少,課時沒有開足,不能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操作實踐。
具體的問題是網絡教學困難。網絡教學是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小學生學會利用網絡獲取信息,擴大獲取知識的途徑。從目前來看,網絡教學開展不十分順利,影響網絡教學的因素有:①網絡的傳輸速度慢,影響教學效果;②因特網中所呈現的某些不良信息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③教師缺乏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經驗。同時,觀察了解到,目前許多學生學會上網后,主要的興趣在于通過網絡玩游戲、聊天、看電影、聽音樂,并沒有把網絡作為獲取信息的工具來使用。
如何避免網上不良信息對青少年的干擾,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信息技術教材中缺少對學生進行網絡安全方面的教育,許多信息技術教材中只講因特網的長處,而忽略了因特網不利的一面。要把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做好,以上的問題需要逐步解決好。
6.信息技術課的反思與設想
要把一門學科教好,不光是備好課,上好課。還要做好反思與設想,這是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總結。會總結才會有進步。在教學中自己有了一些認識,一些想法,但并不是很成熟。自己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充分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重組教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針對學情化繁為簡,教學方法生動靈活,精講多練加深印象,使學生更容易接受信息技術知識。使自己的教學水平進一步的提高。
總之,信息技術是一門新型的課程,其實踐性強,發展快。
要把這門學科教學好,也不是簡單的事,尤其是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教學,需要教師、學生、學校、家長、社會各方的通力協作才能完成的。最終使學生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初步掌握了計算機操作的基礎知識,在挑戰困難,增強自信心與創造能力等方面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和歡樂。
參考文獻:
[1]李楊煒.信息技術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中小學電教
[2]李 藝 李冬梅 《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繼承與創新》
篇7
一、全面實施《行動計劃》
以《行動計劃》的實施作為全室的中心工作,遵循“規劃設計、打好基礎、全面動員、面上推進、重點突破”的思路,認真抓好落實。
⒈認真規劃。學校要圍繞質量提升這一目標,按照《行動計劃》的要求,認真制定好行動規劃和實施方案。在《行動計劃》的三個目標中,有效課堂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兩個方面是當前工作的薄弱環節。學校要立足校情,全面分析教學管理、課堂教學實際、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的情況,找準制約學校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問題,確立目標,很好的修訂本校實施方案。改進行動可以是以課堂為突破、學案為抓手、備課為載體,也可以是作業設計與管理、教學研究、教學評價等方面為切入點。同時,要強化成果意識,把提高教學質量的預期成果以文本的形式呈現出來,明確成果目標,扎實做好各項工作。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制定好每學期的重點實施項目,分階段、分步驟加以實施。
⒉抓好基礎。以調研為手段,促進學校教學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教學常規管理工作不斷規范,探索建立新型教學常規,為《行動計劃》的推進打好基礎。校級調研工作要正常有序開展,工作計劃要及時報教研室備案。開展培訓活動,把全體教職工的思想統一到教學工作上,統一到質量提升上來。
⒊面上推進。一方面以建立新型教學常規為突破口,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把落實教學常規作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調動教師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在嚴格管理的同時重視人文關懷,讓制度成為教學的促進者和引領者;另一方面要抓實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重點是圍繞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即學科教學素養的提升。搞活研討活動,加強教研組、備課組建設,形成集體備課、共同研討的制度,建立學習型組織。在深化學科主體教學研究的同時加強學科間溝通與交流,鼓勵不同學科教師之間互相配合,共同研討,形成新型的教學共同體。
⒋點上突破。以打造高效課堂為突破口,加強常態課的改進與管理。明確改進課堂教學的目標和措施,有具體的成果和展示的具體內容和方式。積極開展“高效課堂”的系列教學研究活動:走進教材,各年級教師都要對教材內容系統學習,完整把握課程標準和學科特點,科學處理教材;走進學生,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研究,尋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有效與無效行為,因材施教,關注差異;走進課堂,加強對教學過程的研究,優化教與學的方式;走進練習,改革學生作業內容和完成作業方式,拒絕懲罰性作業和無設計作業,重視發展性、實踐性作業設計。加強有效課堂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教學結構、教學模式的研究,每學期重點在1—2所學校組織現場會,同時其他各校也要進行一定規模和范圍的成果展示活動,教研室將在教育局的安排下對各校進行考核,其考核結果作為評選《提高教學質量行動計劃》先進學校的重要依據之一。
二、深入開展調研工作
三級調研工作在原來的基礎上向縱深推進,建立健全調研工作跟蹤管理制度,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跟蹤調研,督促改進。嘗試開展培訓式調研,重點指向學科課堂教學,將調研工作由診斷、評價功能逐步轉向培訓與指導,全面推行學科調研工作。
⒈區級調研。圍繞優質高效課堂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兩個重點,開展提高教學質量行動計劃專項調研。立足于梳理經驗、發現典型、查找問題、指導改進,在中小幼等不同層面的學校打造1-2個典型,同時對存在薄弱環節的學校進行指導。本學期區級調研工作中學(含高中)開展5-6次,小學3次,幼兒園3次。
⒉片級調研與互動。采取教學管理工作互查和校級聯動課堂教學研討的方式加強交流和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升。要發揮片級調研工作在互相交流、學習、借鑒中的作用,使各片內的教學研討活動常態化、規范化,形成區域內新的教研合作機制。
⒊校級調研。充分認識校級調研工作在提高校本管理和校本教研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行校級調研工作,按照調研工作開展的要求,圍繞教學常規的執行、教學管理制度的創新與落實、課堂教學等方面開展調研,做到規范教學行為與改進指導教學并重。每學期初,各校要制定好詳細的校級調研方案,并報教研室備案,防止校級調研工作流于形式。
⒋學科調研。學科調研工作要能有效地發現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增強學科指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每個學科都要整合學科中心組成員的力量,發揮學科中心組成員的作用,每個學期要開展1-2次學科調研工作,提煉學科工作的典型經驗,梳理學科存在的主要問題。加強學科管理,優化學科活動,落實學科常規,提高學科教師的專業素養。
三、不斷強化常規管理
不斷完善教學管理制度,落實教學常規工作,使學校教學管理工作更加科學、規范、高效。
⒈執行課程計劃。開齊開足全部課程,維護課程實施的嚴肅性,課程計劃的執行情況做為調研評價的重要依據。
⒉修訂教學管理制度。召開學校教學管理制度座談會,廣泛征求意見,修訂《丹徒區中小學教學常規管理制度(試行)》,發揮《管理制度》正確的導向作用。加強校本化教學管理制度的研制,努力形成學校教學常規管理工作特色。
⒊開展管理人員培訓。開展一到兩期學校教學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組織開展教學管理人員評課活動。按照教育局的工作意見,教學管理人員要積極開展“課堂改革我先行”活動,每學期圍繞課堂教學改革帶頭上好一節公開課,做好一次專題講座。
⒋評比教學常規管理先進校。啟動教學常規管理考核工作,研究制定《丹徒區教學常規管理制度量化考核表》,在本學期開始評比教學常規管理工作先進校。
四、切實加強研究工作
⒈課堂教學研究。加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加強常態課管理,分學科研究制定常態課改進計劃。要正確理解把握課堂教學結構“三個必須”提出的根本目的,全面推行“三個必須”的要求,促進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而有效的轉變,同時,要不斷深化課堂教學研究,豐富課堂教學內涵,形成校本化、學科化的教學特色。加強理科實驗教學,重視閱讀習慣的養成,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密切關注常態下的教師課堂行為:一是教學目標的科學定位與達成。課堂教學目標不清的現象比較普遍,要關注教師的課堂是否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每節課要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二是教師的科學指導。課堂教學中有沒有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的指導,如何才能進行有效指導;三是學生自主學習狀態怎樣,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否得到調動;四是檢測與反饋是否及時適當,有沒有開展當堂檢測;五是課堂無效教學行為的剔除與矯正。每個學校每學期都要開展有效課堂專題研討與展示活動。本學期將舉行全區“有效課堂”專題教學研討與觀摩活動。
⒉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它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急需,也是構建終身學習社會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石。自主學習既是學習方式,更是課程的目標;實施自主學習要適應學生發展的學段特點和個性差異;要特別關注非智力因素的個別差異,“適性而教”,才能獲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要圍繞《丹徒區中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這一區域課題開展研究,各校要結合本校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準切入點,制定規劃方案,開展案例研究,組織各種活動,研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方法和教學策略。教研室將組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討活動以及論文、案例評比工作。
⒊使用優質教學資源的研究。加強使用優質教學資源的實踐和研究,搞活校際之間的聯動研究。強化成果意識,重視資料積累,多出優秀案例和教學反思。發揮優質教學資源在校本教研活動中的作用,加強各類教學資源的應用研究,提高教師利用與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和水平。
⒋加強學科建設。成立全區“中小學教學指導專家委員會”,形成區、片、校相互配合的教學研究體系。發揮學科中心組的作用和義務教育階段區級學科基地的作用,圍繞優質高效課堂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等重點問題,制定好學科基地活動方案,定期開展好學科基地活動,使學科基地成為學科建設與學科質量提升的重要陣地,成為全區教學改革的實驗基地和示范基地。
⒌課程建設。參與并支持學校課程建設。學校課程必須安排固定時間和教師認真組織實施,不斷加以完善。加強教學方法和活動方式研究,努力提高教學效率。我室將在教學調研中關注學校課程計劃執行和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10月份,將組織開展中學校本課程方案評比活動。
五、切實加強隊伍建設
⒈教研員隊伍。要進一步明確學科教研工作目標就是建設區域學科優秀教師群體、打造區域學科教研工作與課堂教學改革特色、全面提高區域學科教學質量。教研員要有良好的工作態度,要有扎實的教研功力。開展爭做優秀“研究員、教練員、指揮員”的主題教育活動,帶頭研究學科教學、研究教師和學生、研究教學管理,提高研究能力;深入學校、深入課堂、指導學科教學、指導教學管理,提升指導能力;勤于學習、善于思考、科學謀劃學科發展,增強引領能力,為基層學校提供更好的服務。教研員要堅持做到“八個一”,即每學期讀好一本書,研究好一個圍繞學科有效課堂教學、常態課改進計劃或者學科領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課題,培養指導一名青年教師,開設一次專題培訓講座,開展一次高質量的學科調研,提煉一個學科課堂教學經驗,蹲點一個學科教研組,建設好一個學科基地。努力把教研室建設成為教學研究的學術中心、課程資源的開發中心、咨詢和指導的服務中心。
⒉學科中心組成員隊伍。完善學科中心組成員管理與活動機制,定期組織開展研討交流和專題培訓活動,發揮他們在有效課堂教學研究、推進課堂教學改革中的引領作用。
⒊骨干教師跟蹤管理。組織開展好骨干教師“有效教學”評課活動,進一步發揮骨干教師在推行《行動計劃》中的示范作用、表率作用。
⒋學科教師隊伍建設。堅持研訓結合,邊研究邊培訓,重點圍繞課堂教學改革、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訓等方面加強業務培訓,著力提高教師的學科教學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推進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指導教研組、備課組建設。引導教師關注日常教學,以發現、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方式,提升專業素養。大力推進網絡教研,擴大教師合作交流范圍,構建新型教師發展平臺,形成重實踐、重研討、重反思、重合作的研究氛圍。組織開展教學論壇、教師教學技能展示和比賽等專項活動,為教師搭建專業發展平臺。
六、不斷完善質量監控
加大質量監控的力度,組織開展好學生學習質量監控與分析工作,使圍繞質量提升的監控工作更加科學、規范、細致、準確。
⒈加大隨機監控。立足常態,在各種形式的調研中加大隨機監控力度,選擇部分學科,根據教學進度和計劃,圍繞常態課教學目標,設計監控試題,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進行監控。
⒉組織好專題監控。圍繞重點工作,開展專題調研監控,在全區營造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良好氛圍,完善工作措施,形成質量提升的工作機制。
⒊做好階段性監控。對各個年級各個學科的學業質量進行階段性監控,及時準確了解學科教學現狀,發揮監控的指導與改進功能。
加強測試質量監控結果的分析研究,在做好認真細致分析的基礎上,改革教學管理,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評價和教學指導的科學化水平。淡化監控的評價功能,強化監控的指導與改進功能,發揮網上閱卷在質量監控中的作用,提高監控的科學性、準確性。
七、抓好高中教學工作
⒈認真規劃。樹立“高中三年一盤棋”的觀念,在認真分析本校實際的基礎上,制定好高中各個年級的發展規劃和目標,有計劃、有步驟抓好落實。
⒉開展調研。圍繞集體備課、作業管理、講評課效益等組織開展對高中的調研工作,了解高中學校教學與管理工作現狀,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提高學校管理工作水平。
⒊分學科開展高三復習觀摩研討活動,著重研究各學科指向高考的教學目標與內容,提高教學效率的途徑與方法。組織教師參加市高三教學研討和集體備課活動。
⒋認真組織開展好高三年級測試。加強考試過程管理,對考試進行客觀統計分析,為各項工作提供指導的依據。
⒌加強高三命題研究。以暑期舉辦的高中語數外命題高級研修班為契機,加強命題工作指導,提高教師命題研究能力。
八、加強教科研管理指導
切實加強對學校教科研工作的管理和指導,努力提高教科研工作水平和實效。
⒈成立教科研規劃領導小組。出臺《關于加強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見》,對學校教育科研的組織領導、工作目標等提出具體要求。加強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出臺《教科研課題管理辦法》和《學科課題過程管理指導意見》,進一步就學校課題研究的組織領導、申報評審、管理指導等提出明確的運作規范。
⒉強化學科課題研究的有效指導。建立學科課題過程資料跟蹤管理制度,發揮教科研工作對學校的指導與服務功能。以區域自主學習、質量改進等課題為抓手,促進學科教學研究工作的開展。選好自主學習課題研究點上的學校,加強研究工作過程指導與管理。同時,各個學科要以學科基地為依托,確定自主學習研究課題并開展研究,使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
⒊完成各項教科研常規工作。按照計劃做好課題的立項、申報、管理工作,組織開展各級論文評比工作。
九、統籌協調各類教育
⒈職業教育。圍繞課程改革,引導開展校本“主題式”研修活動,努力實現課程模式“企業化”、課程內容“項目化”、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一體化”。以課改促辦學特色的突顯,以課改促教學效益的提升。豐富活動載體,拓寬師生的視野,推進“名師工程”,擴大“雙師型”和骨干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努力改進技能教學方法和措施,推動學校技能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切實落實階段性目標,確保學生考工合格率。全面開展專業技能競賽,提高全體學生的技能水平。引導教師深入學習省廳頒布的《職業學校教學管理規范》和區教育局制定的《丹徒區中小學教學常規管理制度》。嚴格執行《鎮江市綜合高中語文、數學、英語教學進度建議》。本學期將對其執行情況作專項調研,促使學校在教學過程管理、環節管理上做到精細化、長效化。向管理要質量,向管理要效益。
⒉幼兒教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繼續深入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著重圍繞隊伍建設、保教管理、內涵發展,質量提升等方面開展教研工作。要倡導學習,積極培育學習型組織,引導保教人員學習教育理論,拓寬知識視野,提升專業素養。強化課程管理,提高園長的課程領導力和教師的課程執行力,提升課程實施水平。加大區級教研和園本教研的力度,幫助教師解決保教實踐中的問題與困惑。開展課堂教學專項調研,加強課堂教學研究與指導,為教師搭建活動平臺,錘煉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進一步規范保教管理,優化一日活動,提高常態下幼兒活動的質量,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發展。各幼兒園根據自身情況,確定研究重點,在此基礎上,認真制訂方案,預設研究成果,夯實研究過程,期末進行展示。
十、其他工作
在著重抓好上述工作的同時,認真做好珠心算實驗研究、讀書活動、教學基本功競賽等工作。
⒈開展好珠心算實驗研究。把珠心算實驗研究作為區域特色著力打造,按照《珠心算實驗研究規劃》,認真組織開展好相關活動,做好典型的培植與經驗的推廣工作,使全區珠心算實驗研究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績。
⒉繼續推進讀書活動的深入開展。各校要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系列讀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濃厚的讀書興趣,切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積極創建“書香班級”和“書香校園”,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讓每一位學生親近書本,養成愛讀書、好讀書的習慣。本學期將在各校“校園讀書節”評比的基礎上舉行“丹徒區小學書香校園”表彰活動,十一月份組織開展“丹徒區小學生古詩文誦讀比賽”。
⒊做好第七輪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工作。按照大市第七輪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的要求,做好區內相關學科基本功競賽評比、選拔和指導工作。
⒋組織好專題教學研討與評課活動。開展命題、教學設計、教學反思、案例分析等形式的專項評比活動,提高教師的學科教學技能和素養。
篇8
不斷完善教學管理制度,落實教學常規工作,使學校教學管理工作更加科學、規范、高效。
⒈執行課程計劃。開齊開足全部課程,維護課程實施的嚴肅性,課程計劃的執行情況做為調研評價的重要依據⒉修訂教學管理制度。召開學校教學管理制度座談會,廣泛征求意見,修訂《丹徒區中小學教學常規管理制度(試行)》,發揮《管理制度》正確的導向作用。加強校本化教學管理制度的研制,努力形成學校教學常規管理工作特色。
⒊開展管理人員培訓。開展一到兩期學校教學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組織開展教學管理人員評課活動。按照教育局的 ⒊骨干教師跟蹤管理。組織開展好骨干教師“有效教學”評課活動,進一步發揮骨干教師在推行《行動計劃》中的示范作用、表率作用。
⒋學科教師隊伍建設。堅持研訓結合,邊研究邊培訓,重點圍繞課堂教學改革、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訓等方面加強業務培訓,著力提高教師的學科教學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推進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指導教研組、備課組建設。引導教師關注日常教學,以發現、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方式,提升專業素養。大力推進網絡教研,擴大教師合作交流范圍,構建新型教師發展平臺,形成重實踐、重研討、重反思、重合作的研究氛圍。組織開展教學論壇、教師教學技能展示和比賽等專項活動,為教師搭建專業發展平臺。
六、不斷完善質量監控
加大質量監控的力度,組織開展好學生學習質量監控與分析工作,使圍繞質量提升的監控工作更加科學、規范、細致、準確。
⒈加大隨機監控。立足常態,在各種形式的調研中加大隨機監控力度,選擇部分學科,根據教學進度和計劃,圍繞常態課教學目標,設計監控試題
,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進行監控。
⒉組織好專題監控。圍繞重點工作,開展專題調研監控,在全區營造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良好氛圍,完善工作措施,形成質量提升的工作機制。
⒊做好階段性監控。對各個年級各個學科的學業質量進行階段性監控,及時準確了解學科教學現狀,發揮監控的指導與改進功能。
加強測試質量監控結果的分析研究,在做好認真細致分析的基礎上,改革教學管理,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評價和教學指導的科學化水平。淡化監控的評價功能,強化監控的指導與改進功能,發揮網上閱卷在質量監控中的作用,提高監控的科學性、準確性。
七、抓好高中教學工作
⒈認真規劃。樹立“高中三年一盤棋”的觀念,在認真分析本校實際的基礎上,制定好高中各個年級的發展規劃和目標,有計劃、有步驟抓好落實。
⒉開展調研。圍繞集體備課、作業管理、講評課效益等組織開展對高中的調研工作,了解高中學校教學與管理工作現狀,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提高學校管理工作水平。
⒊分學科開展高三復習觀摩研討活動,著重研究各學科指向高考的教學目標與內容,提高教學效率的途徑與方法。組織教師參加市高三教學研討和集體備課活動。
⒋認真組織開展好高三年級測試。加強考試過程管理,對考試進行客觀統計分析,為各項工作提供指導的依據。
⒌加強高三命題研究。以暑期舉辦的高中語數外命題高級研修班為契機,加強命題工作指導,提高教師命題研究能力。
八、加強教科研管理指導
切實加強對學校教科研工作的管理和指導,努力提高教科研工作水平和實效。
⒈成立教科研規劃領導小組。出臺《關于加強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見》,對學校教育科研的組織領導、工作目標等提出具體要求。加強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出臺《教科研課題管理辦法》和《學科課題過程管理指導意見》,進一步就學校課題研究的組織領導、申報評審、管理指導等提出明確的運作規范。
⒉強化學科課題研究的有效指導。建立學科課題過程資料跟蹤管理制度,發揮教科研工作對學校的指導與服務功能。以區域自主學習、質量改進等課題為抓手,促進學科教學研究工作的開展。選好自主學習課題研究點上的
學校,加強研究工作過程指導與管理。同時,各個學科要以學科基地為依托,確定自主學習研究課題并開展研究,使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
⒊完成各項教科研常規工作。按照計劃做好課題的立項、申報、管理工作,組織開展各級論文評比工作。
九、統籌協調各類教育
⒈職業教育。圍繞課程改革,引導開展校本“主題式”研修活動,努力實現課程模式“企業化”、課程內容“項目化”、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一體化”。以課改促辦學特色的突顯,以課改促教學效益的提升。豐富活動載體,拓寬師生的視野,推進“名師工程”,擴大“雙師型”和骨干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努力改進技能教學方法和措施,推動學校技能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切實落實階段性目標,確保學生考工合格率。全面開展專業技能競賽,提高全體學生的技能水平。引導教師深入學習省廳頒布的《職業學校教學管理規范》和區教育局制定的《丹徒區中小學教學常規管理制度》。嚴格執行《鎮江市綜合高中語文、數學、英語教學進度建議》。本學期將對其執行情況作專項調研,促使學校在教學過程管理、環節管理上做到精細化、長效化。向管理要質量,向管理要效益。
⒉幼兒教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繼續深入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著重圍繞隊伍建設、保教管理、內涵發展,質量提升等方面開展教研工作。要倡導學習,積極培育學習型組織,引導保教人員學習教育理論,拓寬知識視野,提升專業素養。強化課程管理,提高園長的課程領導力和教師的課程執行力,提升課程實施水平。加大區級教研和園本教研的力度,幫助教師解決保教實踐中的問題與困惑。開展課堂教學專項調研,加強課堂教學研究與指導,為教師搭建活動平臺,錘煉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進一步規范保教管理,優化一日活動,提高常態下幼兒活動的質量,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發展。各幼兒園根據自身情況,確定研究重點,在此基礎上,認真制訂方案,預設研究成果,夯實研究過程,期末進行展示。
十、其他工作
在著重抓好上述工作的同時,認真做好珠心算實
驗研究、讀書活動、教學基本功競賽等工作。
⒈開展好珠心算實驗研究。把珠心算實驗研究作為區域特色著力打造,按照《珠心算實驗研究規劃》,認真組織開展好相關活動,做好典型的培植與經驗的推廣工作,使全區珠心算實驗研究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績。
⒉繼續推進讀書活動的深入開展。各校要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系列讀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濃厚的讀書興趣,切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積極創建“書香班級”和“書香校園”,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讓每一位學生親近書本,養成愛讀書、好讀書的習慣。本學期將在各校“校園讀書節”評比的基礎上舉行“丹徒區小學書香校園”表彰活動,十一月份組織開展“丹徒區小學生古詩文誦讀比賽”。
⒊做好第七輪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工作。按照大市第七輪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的要求,做好區內相關學科基本功競賽評比、選拔和指導工作。
⒋組織好專題教學研討與評課活動。開展命題、教學設計、教學反思、案例分析等形式的專項評比活動,提高教師的學科教學技能和素養。
篇9
感悟歷史,構建系統知識網
歷史教學絕不是單純地復述歷史,而是在科學的認識上闡述歷史。系統的歷史知識體系客觀地再現了歷史的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絕不能把基本史實當作孤立分散的知識點,而要抓住史實之間的內在聯系,以有助于學生形成由基礎知識、基本線索、階段特征構成的有層次的歷史知識體系。歷史教學中幫助學生構筑知識結構,就是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變成主干分明、脈絡清晰的有條理的知識網絡。
重要史實、史料的補充。這是為了幫助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和現象的形成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認識。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要求中學歷史教學要“逐步培養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結合具體史實給學生介紹和分析。這個問題是近年高考命題的一個重要特點。
明確教學目標,有的放矢
確定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要使學生通過課堂教學在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得到發展就要優化培養目標,就要明確教學的目的要求。面對時間緊、任務重的高三歷史教學,要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教師必須在備課上下功夫。備課包括研究課標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研究教材與學生、研究歷年高考題與當今世界熱點,在研究的基礎上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從而提高教學針對性。
重要史實、史料的補充。史實的補充是為了幫助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或重要歷史現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熟悉而補充一些必要的史實。如講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政策的結果時可引用《漢書?食貨志》的有關文字來說明西漢初期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情況。
相關學科知識的引入和滲透。重視相關學科知識的滲透和考查是近年高考命題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我們平時教學時就要重視將相關學科知識,特殊是語文、政治、地理等學科知識引入和滲透進歷史教學之中。
做足自己,答出亮點
在閱讀理解時必須具有歷史意識,運用歷史觀點,聯系相關的歷史知識,站在歷史知識體系的高度進行閱讀。閱讀材料時,一定要認真審讀設問。因為設問的實質是為解析材料確定方向,使學生在閱讀材料時能夠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閱讀材料時,除讀懂材料正文外,還要特別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處。
篇10
一、關于目標的依據與敘寫
在本文所涉及的八節錄像課中,有四節課是教師一開始就通過課件給學生呈現了課堂學習目標,有兩節課是教師在課堂結束的時候呈現了學習目標。其中,《〈鈉的幾種重要化合物》的學習目標包括四點:⑴能正確書寫氧化鈉及過氧化鈉與水、與二氧化碳、與酸的反應方程式,并知道兩者所屬的物質類別;⑵能說出碳酸鈉與碳酸氫鈉性質上的異同點,并書寫相應的化學方程式;⑶學習運用觀察、實驗、査閱資料等多種手段獲取信息,并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整理;⑷能夠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敢于質疑,提高思維能力與合作能力。《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專題復習課則羅列了"高考化學知識內容表"中有關的全部內容和對應要求。其實,《鈉的幾種重要化合物》學習目標中有關"過氧化鈉與酸的反應"是中學化學教學所不要求的,而有關"獲取信息”和"敢于質疑”的要求在《鈉的幾種重要化合物》的教學中并不典型,而且不是一節課所 能實現的。對于《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專題復習課,雖然教案設計的教學時間為兩課時,但要在兩課時內完成"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全部內容的復習教學任務還是很困難的,也是不需要的。所以,有關"學習目標的依據與敘寫"以及學習目標是否有必要呈現給學生,是值得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思考的問題。
制定學習目標是開展教學活動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性工作。一般來說,學習目標的依據主要包括政策要求、學情基礎和教學實踐等幾個方面。其中,政策要求主要包括課程標準、教學指導意見、教材和考試說明等文本材料,政策要求決定教學目標的統一性和規定性;學情基礎是指學生的個人背景、已有知識基礎和學段關聯知識要求,學情基礎強調教學目標的差異性和個性化;教學實踐主要包括教師長期積累的教學經驗和具體教學實踐嘗試,教學實踐檢驗教學目標的操作性和持續性。所以,"教師只有經過對政策、學情和實踐等多重依據進行研究,打通政策要求、學情基礎與教學實踐的聯系,才能制定出科學合理而又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限于篇幅等因素,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相對比較籠統,如就"鈉的重要化合物"而言,沒有單獨的條目,而是與鋁、鐵、銅等金屬及重要化合物合并描述,具體為"根據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或通過實驗探究,了解鈉、鋁、鐵、銅等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所以,教師首先"要學會分解課程標準,即如何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學生與資源等具體情況,將課程標準特別是內容標準部分分解成具體的、可操作的、可評價的學習目標"。為了防止教師個體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差異可能導致的教學結果明顯不同,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一般是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都組織相關專家對課程標準作了初步的分解,并制定了相應的教學指導意見或教學要求。在江蘇版的課程標準教學要求中,有關"鈉的重要化合物"的學習要求有"了解鈉……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質","了解氧化鈉……分別與水、酸等物質反應的情況”,"比較碳酸鈉、碳酸氫鈉的溶解性、熱穩定性、與酸的反應,初步學會鑒別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方法",以及"通過……|性質的實驗探究,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發展科學探究能力”,"通過對……轉化關系的比較和歸納,體會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一般方法"等,另外在教學建議中還指出,"過氧化鈉與水、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可在過氧化鈉特殊用途中列舉"。
課程標準和教學指導意見等政策要求的語法結構主要是"行為表現"或"行為條件+行為表現"。完整的學習目標通常需要清晰地回答誰來學、學什么、怎么學和學到什么程度等四個問題,所以學習目標的基本要素就應該包括"行為主體、行為表現、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其中,行為主體就是學習者,規范的學習目標的句式應該是"學生應該(能)……”,不過書寫時可以省略。行為表現包括希望學生完成的任務或達成的結果,敘寫學習目標的行為表現可以陳述學習成果,也可以陳述學習任務。行為表現通常又由行為動詞和核心概念(名詞)兩部分組成,行為動詞用以描述學生所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核心概念(名詞)是行為動詞指向的對象。行為條件是指由學情基礎和教學實踐等組成的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或完成學習任務的特定限制或路徑。表現程度是指學生達成目標的最低表現水準,可用以評價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
關于"鈉的幾種重要化合物",分解學習目標過程中所涉及的行為動詞、學情分析、行為條件、行為表現及程度等有關要素如表1所示。由此制定的學習目標為:⑴通過與氧化鈣的比較了解氧化鈉與水、二氧化碳等反應的性質;⑵通過實驗探究和與氧化鈣的比較了解過氧化鈉與水、二氧化碳等反應的性質,并知道兩者性質和類別的差異;⑶通過對比實驗以及與碳酸鈣的比較了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在溶解性、與酸反應、熱穩定性等方面的異同以及兩者的轉化關系,初步學會根據性質的不同鑒別兩者的方法;⑷通過有關的探究實驗,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并從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和形成結論等方面發展科學探究能力;(5)通過對鈉的幾種重要化合物的學習,知道觀察、實驗、比較等是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主要方法。《有機合成》
鹵素原子、羥基、羰基或醛基、羧基等官能團的常用方法。⑶逆合成分析法。研讀課本第66頁,體會"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用"逆合成分析法"分析二乙酸乙二酯的合成,并用化學反應方程式表示其合成機理。全部學習過程僅用210個漢字進行設計,而且除了"知識回顧"以外,"有機合成"中的問題與教科書第65頁"思考與交流〃中的問題基本相同,"逆合成分析法”讓學生閱讀教科書后所要分析的合成機理與指定閱讀范圍內例題的思路完全一致。161《原電池》學案中的學習過程包括:⑴知識梳理。"同學們,你對原電池已有哪些了解呢?請回顧整理。"⑵隨堂練習。將反應"Cu+2AgN〇3=Cu(NO3)2+2Ag”設計成原電池,畫出裝置圖并寫出相應的電極反應方程式。⑶科學探究。從兩極材料、蔬果種類等方面控制相關變量"探究影響電流大小的因素"。如果不是學習目標中有"認識鹽橋的作
綜上可知,學習目標的制定和敘寫,既要綜合考察政策要求、學情基礎和教學實踐,又要全面考慮行為主體、行為表現、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這樣才能使學習目標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可測量性。由于學習目標的達成必須依靠教師教學實踐的預設與調控,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主體性的發揮也受到教師預設與調控的限制,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始時就給學生呈現學習目標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如果一定要給學生呈現學習目標的話,可以安排在課堂教學結束時,這樣一方面便于學生自我檢測與修正,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獲取有關知識的路徑,并實現學習能力的同步提高。
二、關于學案的編制與呈現
現在的各級各類公開教學活動幾乎都要使用學案,本文所涉及的八節錄像課也無一例外。其中,僅憑學案中的學習過程很可能被誤判為化學2中原電池的第2課時,而不是選修4。所以,關于學案的編制又是一個值得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思考的問題。
學案是在教案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是20世紀90年代從基礎教育的實踐領域興起的。雖然有學者對學案持否定的態度,但由于學案在促進學生明晰學習目標、形成知識結構、優化學習方式、培養學習能力、鞏固學科知識以及在促進教師智慧共享和專業成長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所以,目前學案在基礎教育各科教學中的運用已經非常普遍。2011年2月和11月,《化學教學》編輯部分別在上海市和江蘇省揚州市主辦了有關學案的專題研討會,就學案的內涵、意義、功能和任務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不過,學案至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格式和規范。一般認為,學案只要能體現"以生為本""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教學理念,"遵循主體性、適切性、豐富性和選擇性等原則”,并包括"學習目標、知識結構、學習資源、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問題探究、學業檢測等"內容,就能發揮其應有的教學價值。上文所提到的《有機合成》和〈〈原電池》的學案就存在著相對單一和不夠完整等缺陷,對學習活動起不到應有的引導作用。
與課前、課中及課后相對應,學案有預習案、課堂案和鞏固案之分。[91《有機合成》和《原電池》的學案中雖然都有知識回顧和反饋評價的欄目,但都是在課內完成的,所以它們實際屬于課堂案。《金屬的化學性質》(第2課時)的學案明確地分為兩個部分:⑴課前學案。包括知識鏈接(金屬的化學通性)、新課學習(閱讀課本第49-51頁)和科學探究(鐵與水蒸氣的反應)三個部分。⑵課中學案。包括探究鈉與水的反應、探究鈉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探究鐵與水的反應和小結金屬與水反應的共性與差異性。《乙醇》學案也由課前學案(舊知回顧:鈉與水反應的現象和機理;新知學習:常用的幾個概念--烴的衍生物、官能團、羥基、有機物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初步認識乙醇--物理性質、燃燒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被酸性高錳酸鉀或重鉻酸鉀的氧化、生活中的用途)和課堂學案(活動1:實驗探究乙醇與鈉的反應,認識乙醇的分子結構;活動2:實驗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活動3:梳理有關乙醇的知識框架,指出乙醇發生不同的化學反應時各自的斷鍵位置等)兩個部分組成。所以,《金屬的化學性質》(第2課時)和《乙醇》的學案都包括預習案和課堂案兩個部分。《鈉的幾種重要化合物》的學案中有"課前自主學習"、"課堂學案"和"課后拓展"等三個部分,雖然這些內容只有_張八4紙的容量,但同時包括了預習案、課堂案和鞏固案。
在八節錄像課中,沒有給學生分發學案的鏡頭。但從學案的結構可以判斷,由于《鈉的幾種重要化合物》的學案中有"課前自主學習"的內容,因為只有一張A4紙的容量,所以只能連同"課堂學案"和"課后拓展"一起在課開始前或上課前一天分發給學生;而《金屬的化學性質》(第2課時)和《乙醇》的"課前學案"和"課中學案"或"課堂學案"是分開印制的,所以可以在課開始前或上課前一天給學生分發"課前學案”,課開始前再分發"課中學案"或"課堂學案";其他的學案都屬于課堂案,應該都在課開始前分發。有時實際情況并不如此,許多時候筆者觀摩一堂公開課,學生課前已經在學案上書寫得密密麻麻,也就是說,不管是預習案、課堂案還是鞏固案,教師都一并事先分發給學生,讓他們進行預習,也就是所謂的"先學后教"。其實,教學這門藝術也是講究時機的。"教學最佳時機是由時間、空間、內趨力及要害問題四大要素構成的,其呈現出臨界點、關鍵契機、樞紐部位和重要關節四種表現形態。教學最佳時機具有必然性與偶然性、內隱性與外顯性、易逝性和可重復性、發展的多向性與個別差異性等特征。"M教學最佳時機的形成是由多個方面決定的,不得其時、不得其地、不得其力、不得其問題之要,都不能構成教學最佳時機。把握教學最佳時機,則事半功倍,四兩撥千斤;失去教學最佳時機,則事倍功半,甚至一事難成。所以,學案的呈現時機也是值得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思考的問題。
從教學最佳時機的角度考察,并不是所有的學案都需要在課開始前或上課前一天分發給學生,特別是像"證明醋酸為弱電解質的方法""乙醇分子結構的推導"等實驗方案或探究程序,不應該通過學案向學生在事先和盤托出或明確提示,而是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參與設計,并在師生的討論中不斷完善而"生成",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使學生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因為探究是學生與生俱來的需要,否則他們會對提前公布的"食譜"由于缺乏"探究性"而失去"期待"或"食之無味"。另外,像《有機合成》《原電池》等只有粗略教學流程的學案(有的可能是隱藏了關鍵的實驗方案或探究程序留給課堂"生成"),也沒有必要分發給學生,因為那最多只能充當"課堂筆記"或"答題紙"之用。
三、關于內容的選擇與組織
化學教學由于受課程標準、教學指導意見、教材和考試說明等政策要求統一性與規定性的限制,以及學科對象、方法等所具有的客觀性特點,決定了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已經沒有太大的空間,而主要的權力是教學內容的組織。但從八節錄像課以及筆者所見的其他課堂教學來看,關于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組織仍然是值得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思考的問題,其中,理解課程標準的政策要求、理解教科書的設計意圖以及理解學科知識本身是教師進行教學內容選擇與組織的重要前提。
(一)教師要理解課程標準的政策要求
《原電池》的第三個學習任務是從兩極材料、蔬果種類等方面控制相關變量"探究影響電流大小的因素",教師提供了"黃瓜、西紅柿、獼猴桃、土豆、鋅片、鋁片、銅片"以及"檢流計、導線、小刀"等材料。學習活動包括在教師的引導下猜想可能的影響因素、設計實驗方案、實施方案并形成結論等。開始不到三分鐘,學生就猜想出了蔬果的種類(教師糾正為"電解質溶液的濃度"、電極材料、電極插入的深度(教師糾正為"電極與電解質溶液的接觸面積"、電極之間的距離等四種可能的因素。最后形成的結論是"電解質溶液的濃度越大,電流越大;電極材料活性差異越大(負極越活潑),電流越大;電極之間的距離越小,電流越大;電極與電解質溶液的接觸面積越大,電流越大"。整個過程耗時約十六分三十秒。一節課共設計三個學習任務,其中一個學習任務占用1/3左右的時間,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應該思考的是這個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否合適。在選修4中,課程標準對原電池的要求與電解池合并描述,具體是"體驗化學能與電能相互轉化的探究過程,了解原電池和電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寫出電極反應和電池反應方程式"[111。江蘇版的課程標準教學要求具體為"通過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探究活動,了解原電池工作原理,能正確書寫簡單原電池正、負極的電極反應式及電池反應方程式"[121。可見,"探究影響電流大小的因素"不是高中化學的學習任務,雖然人教版教科書在原電池部分設置了"科學探究"的欄目,也只是局限于"用不同的金屬片設計、制作原電池并進行實驗"[131。當然這并不是說,高中化學教學就不可以組織學生去"探究影響電流大小的因素”,但在課堂教學中用這么多的時間來探究一個非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問題是不適宜的。如果讓學生在課堂上用不到三分鐘的時間提出猜想,課后再實施具體的探究,應該是一個更好的處理方案。所以,理解課程標準的政策要求是選擇與組織教學內容的一個前提。
(二)教師要理解教科書的設計意圖一次筆者應邀參加初中化學教研活動,執教教師提前發來了《溶液的形成》的教案,其中,關于溶液概念的教學設計了四個活動:⑴初步認識溶液。由蔗糖、食鹽溶于水的實驗,建立溶液及溶質和溶劑的概念;由蔗糖溶液、稀硫酸、稀鹽酸認識溶質的狀態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液體或氣體。⑵探究影響溶解的因素。由碘和高錳酸鉀分別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實驗,認識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質在同一溶劑中的溶解性也不同。⑶證明乙醇能溶解于水。由乙醇溶于水的實驗證明乙醇能夠溶于水。⑷說說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筆者沒有初中教學的經歷,對其中安排"證明乙醇能溶解于水"學習活動的原因百思不得其解,為此,找到了一位特級教師發表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的同題教學設計(獲得全國一等獎第一名),其中也有"酒精能否溶于水"的探究活動,看后更加重了筆者的疑慮。《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化學教科書九年級下冊第9單元的課題1,從教科書來看,幾個關于溶液實驗的設計意圖如表2所示,其中在"蔗糖溶于水"基礎上的"乙醇溶于水"實驗,主要是用以說明溶質的狀態可以是液體,而不是為了探究乙醇能溶于水的性質。"硫酸"則在教科書中"溶液"之后的第10單元,學情基礎表明學生并不能準確說明硫酸的狀態,平時實驗中所見到的只是硫酸溶液。原來這個不符合教學邏輯的設計,是教師沒有理解教科書的
人教版初中化學教科書中有關溶液實驗的設計意圖,特級教師的課如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也存在類似的現象。因此,理解教科書的設計意圖是選擇與組織教學內容的又一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