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育敘事范文
時間:2023-04-03 16:48: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物理教育敘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無響應問題;無響應誤差;處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8-0208-02
一、引言
抽樣調查是統計學課程中的重要內容,而無響應(Nonresponse)問題是抽樣調查中的重要問題。“無響應”也稱為“無回答”。概括地說,無響應是指在抽樣調查中無法從所有的樣本單位及問卷中的所有項目獲得有效數據。無響應可具體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單位無響應”,一種是“項目無響應”。單位無響應是指被調查單位沒有接受調查;而項目無響應是指被調查單位雖然接受了調查,但對調查中的某些項目沒有給出有效的回答。在我國使用的經濟管理類統計學教材(包括引入的國外教材)中,基本上都沒有涉及這方面的內容,個別討論到的,也只是很簡單的幾句話。但是,“無響應”在實際的抽樣調查中是經常碰到的問題。如果學生不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就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而直接使用帶有“無響應”問題的調查問卷,后果將很嚴重。筆者認為,經濟管理類統計學教材中亟需增加無響應的后果及其處理方法方面的內容。
二、無響應的后果
1.無響應從兩方面影響推斷結果。在抽樣調查中,無響應問題會從如下兩個方面影響推斷結果。一方面,由于部分調查單位或調查項目無響應,使得樣本容量減少,從而使估計量的方差變大。這種后果相對來說是較容易處理的,比如,可以用補充樣本、事先估計回答率并由此相應增加調查單位數量等方法來處理。另一方面,無響應的樣本單位與回答的樣本單位如果在所調查的項目上存在顯著差異,則會使得依據回答樣本單位的數據所作的統計推斷存在偏差,即無響應偏差,這是一種系統偏差。這種后果的處理比第一種復雜得多,但由于它對調查結論的影響很大,我們不能不重視這一問題的研究。事實上,在實際調查中,在回答的樣本單位與無回答的樣本單位(尤其是拒絕回答的樣本單位)之間往往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比如,在對私營企業的依法納稅情況的抽樣調查中,回答的樣本單位比無回答的樣本單位(如上所述,含有拒絕回答和提供不合乎要求的回答等單位)通常有較少的偷稅漏稅行為。
2.對無響應誤差的分析。在分析無響應誤差的影響問題時,不同統計學家持有不同的觀點。兩種通常的觀點分別被稱為無響應的“確定論”和“隨機論”。如果記第i個總體單位的回答概率為pi,則“確定論”認為,總體所有單位有pi=0或pi=1,就是說,總體的N個單位含有兩類單位,一類是如果被抽中則肯定回答的單位(N1個),另一類則是如果被抽到肯定不回答的單位(N0個,N=N1+N0)。而“隨機論”則認為對所有的總體單位有0≤pi≤1,各pi可能取各種不同數值,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pi被視為條件概率,即它的大小取決于調查時的環境。無論是從哪種觀點出發,我們都可看到,無響應偏差的大小取決于兩個因素:一個是回答率;另一個是回答單位與無響應單位在Y變量值之間的差異(這里,Y變量是指對調查中具體分析的指標的測度)。而兩種觀點的差別則體現在對形成回答率的機制的不同看法。
3.關于可接受的回答率問題。如上所述,較低的回答率將會破壞樣本的代表性,從而產生較大的無回答偏差。那么,什么樣的回答率是可以接受的呢?這一問題目前尚沒有一個明確的、公認的結論。科克倫和伯恩鮑姆(A.Birnbaum)等人認為對一般調查而言,回答率應在90%甚至95%以上。美國廣告研究基金會則建議郵寄調查的回答率應80%以上。我國學者盧淑華也持這種看法。愛爾達斯(Erdos)則認為一個可靠的郵寄調查應有50%以上的回答率,或能用某種方法證實不回答者與回答者是相似的。萊斯勒(J.T.Lessler)認為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不應是絕對的,而應考慮多方面因素。她指出應結合如下因素來討論:(1)調查前對回答率的期望值,它取決于調查的內容、總體與數據收集方式;(2)提高回答率的成本;(3)是否對無回答采用補救方法以及采用何種方法。(4)調查內容及其結論的重要性。
應該指出的是,在調查報告或研究結果中說明回答率是一項良好的調查研究應有的內容。
三、無響應問題的處理方法
為了盡量減少無響應誤差的影響,統計學家們提出了許多的處理方法。這些處理方法可以歸納成兩類,一類是在進行統計分析之前的處理,即在調查階段的處理,一類是在統計分析中進行的處理,即調查完成之后的處理。
1.分析前的處理。分析前的處理方法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回答率。主要方法包括:(1)認真選聘、培訓、督導調查員。(2)對被調查者進行適當激勵。(3)由有名望的機構出面組織調查。(4)多次訪問。(5)改進調查方法。如,科學地設計調查項目與問卷外觀,以使被調查者能較輕松地回答問題;調查前先與被調查者聯系;仔細分析不同受訪者最可能在家的時間;等等。(6)在無響應的樣本單位中再次抽樣。(7)使用隨機化回答技術。如果引起無響應的主要原因是問卷或某些項目為敏感性問題(如隱性收入、偷稅漏稅、吸毒等),則可用使用隨機化回答技術來進行調查。這種調查技術通過設置巧妙的“隨機化裝置”,使得被調查者可以說出實情而調查者并不會知道他的回答的真正含義。但調查者可以由整個樣本的回答獲得某類人數所占比重或某敏感性指標的均值等的估計值。
2.分析中的處理。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未能采用上文所述的分析前的處理方法,或者雖已采用但仍未能達至足夠高的回答率,我們就需要采取事后的補救措施。各國統計學家已為此而提出了許多方法。(1)波利茲-西蒙斯(Politz-Simmons)方法。這種方法是預先在調查時詢問回答者在K個類似的期間里他有多少期間可以被找到,然后在分析時用他可被找到的期間數對其Y變量值(Y為所研究的指標的測度)作“倒數加權”。例如,對于在調查的前5天中在相同時間內呆在家里并可以接受調查的天數分別為0、1、2、3、4和5的回答者,分別用6/1、6/2、6/3、6/4、6/5、6/6作為其Y變量值的權數(分母是前5天可接受調查的天數加1,即加上調查的當天)。這種方法的隱含假設是在家天數越少者,其Y變量值越接近不在家者。(2)時間趨勢法。這種方法通過考察連續各批回答者(如郵寄調查中按時間先后對回件分批)的答案,分析其中的趨勢,然后將此趨勢延伸,以此推測出無響應者的答案。比如,如果各批回答者的收入呈上升趨勢,則推測無響應者的收入是最高的。(3)分組加權估計。這種方法要求按某些輔助信息將總體單位分成若干組,使組內各單位的Y變量值盡可能相近。在抽樣調查之后,若出現無響應問題,則按各組的單位數占總體單位數的比例進行加權調整。我們用一個簡化的例子來說明,設總體分成兩組,第一、二組單位數分別占總體單位數的30%與70%。假設抽樣調查的結果如下表。
如果不作加權調整,則對總體的Y變量均值的估計為:
(3230×300+2110×500)/800=2530
但考慮到第2組的不回答率遠高于第一組,為減少無響應偏差,使用分組加權估計,則總體的Y變量均值的估計調整為:3230×30%+2110×70%=2446。(4)替代方法。概括地說,替代方法是用“精心選擇”的回答單位的數據或者用按輔助信息推測的數據來“替代”無響應單位數據的方式來處理無響應問題。而具體的替代方法則多種多樣。
――均值替代法。指將總體分組,用組內回答單位的樣本均值替代無響應單位的值。這種方式實質上與“分組加權估計”方法非常類似。
――完全匹配替代法。使用某些外部來源的記錄來替代無響應單位或無響應項目的數據。如從工商、稅務、海關等管理部門取得無響應的被調查企業的注冊資本、所得稅、出口貨物情況等來作替代值。
――最后回答者替代法。以最后一批回答者的答案替代無響應者的答案。比如,在郵寄調查中,以幾次追蹤后最后寄回問卷者來代表未回件者。
――演繹估計法。如果所研究的Y變量與另一變量X存在已知的函數關系,即Y=F(X),且可了解到X的值,則可用此方法得出Y的缺失值。
――回歸替代法。如果所研究的Y變量與另外一些變量存在高度的相關關系,則可建立一個回歸模型,并利用回答數據對模型參數進行估計。然后利用估計的回歸方程預測Y的缺失值。
――“熱層”(Hot-deck)方法。通常用于項目無響應。一般做法是對調查中的項目缺失值用同一調查中具有類似背景的回答者的數值來替代。
――最近距離替代法。通常用于項目無響應。這種方法要選擇一些輔助變量及一種距離測度。它按照輔助變量距離最近的原則選擇替代者。有人認為“熱層”方法采用的是非數值分類的方式,而最近距離替代法采用的是數值分類方式,因而后者是前者的修正。
幾十年來,統計學家們針對無響應問題提出了許多的處理方法,本文難以一一介紹。統計學教材應按照所針對的學生層次、教學時間等來選擇介紹適當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金勇進.缺失數據的加權調整[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1,20(5):61-64.
[2][美]Judith T.Lessler & William D.Kalsbeek.調查中的非抽樣誤差[M].金勇進,主譯.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
篇2
2.科學探究更需常態化——基于對化學科學探究文獻的統計及其本質的分析 谷瑩瑩
3.對兩岸建構式數學教學發展過程的思考 王奮平
4.讓思維之花綻放——次"意料"之外的探究引發的思考 卞少云
5.例析數學教學與學生認知水平的協調 程華
6.數學活動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殷偉康
7.背景資料:讓閱讀教學厚實起來 仇定榮
8.語文課堂"有效話題資源"的確立 范洪冰
9.英語閱讀課中分層教學的有效性嘗試 黃曉瓏
10.思政課教學中巧用數學方法摭談 黃發明
11."數"說歷史 許德煌
12.借鑒農耕方式構建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生態系統 邵迎春
13.語文閱讀教學切莫"得意忘言" 趙紅
14.湯姆孫電子比荷測定的幾種方法 方穎
15.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心理美學 陸國民
16.一問問出幾多"意外" 葉國芳
17.外語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及教學對策 曹冬月
18."走進教材"與"跳出教材"——從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標志"說起 徐美玲
19.借助微軟Excel,動態分析物理過程——道物理經典難題的數值解 沈富根
20.學會分類理解本質——談與量有關的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曹坤
21.例談隱性"不變"條件的解題功能 李順友
22.測定"非正弦交流電有效值"的實驗探究 吳良娟
23.源于新教材的化學實驗題的設計 肖中榮
1.十年來我國教育懲戒研究述評 劉媚
2.教育懲罰運作對象的轉向 劉德林
3.非生態:當前高中學校管理的實然形態分析 王梁,王煥軼
4.試論新教師的教育初思維 阮周微
5.論備課組長的角色定位 林紅霞
6.課堂教學的易發缺損及其矯治 蔣超英
7.教師講課神態與教學效率 鞠黨生
8.任務型教學中的英語小組活動探析 陸正榮
9.化學探究教學中培養"猜想與假設"能力的實踐探討 應崇恩,孔琴飛
10.芻議新課程背景下的音樂欣賞課教學 潘俊英
11.向《美國語文》學習"讀者意識" 黃可心
12.論語文課堂教學的執行力 朱益群
13.因果思維:讓作文充滿理性魅力 龐君芳
14.巧用"鏡子哲學",閃現寫作文采 黃寧昕
15.讓校園充滿濃郁的書香——指導學生進行課外讀書活動 沈建平
16.用最激情的方式親近語文——中學生創作演出儒學校園劇隨想 毛繁榮,王燕濱
17.有意記憶詞塊:英語學習的高效策略 呂吉爾
18.初中科學優秀試題例說——以浙江省的初中學業考試科學試題為例 王文軍
19.高中生物教學行為的重新建構 孟憲文
20.信息動態
21.批評與表揚中的"邊際遞減效應"及其運用 李高輝
22.學生成就感的培養——以高中信息學奧賽教學為例 巫雪琴
23.關注細節滋潤心靈 孫書國
24.一次別開生面的家長聯系會 周惠,丁新松
1."技能訓練是機械操練":一個需要終結的命題 曾潔,宋初健
2.在物理教學中追求顯化的科學方法教育 姚天勇
3.數學教學設計與數學備課之差異 張彥春
4.初中數學課堂"問題串"設計的實踐與思考 徐駿
5.區間套定理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及意義 陳凌
6.高中英語課外閱讀中的檔案袋評價 吳建華
7.英語寫作教學中同伴互評能力的培養 周小偉
8.隱性知識理論對語文教學的啟示 陳燕芳
9.在不確定中創生智慧 具春林
10.于細微處見精神在審視中品歷史——淺談細節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阮亞芬
11.情真意切式活致用——談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實現學生的體驗 諶鳳山
12.歷史教學思維方法的轉變策略——以高中《歷史(必修)》第一冊第四單元為例 袁悅蓉
13.利用習題教學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張明聲
14.新課程視角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學策略 項新華
15.有效生成:探究式教學的強大動力——基于歷史課堂"突發事件"的思考 賀建華
16.讓我們真正走進新課程——從一節市級公開課說起 王同亮
17.從一個課例看生命課堂的構建 周智
18.別出心裁的高中英語第一堂課 肖梅
19.開拓新課程下的音樂教學新思路 陳文
20.數學開放式復習教學的思考 鄭晴怡
21."自創實驗"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徐祥寶
22.用"泡騰片"做化學實驗 張鳳,陳凱,王路路,費飛
23.淺談高中物理實驗資源的開發策略 肖永強,徐興花
1.督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視角 米坤生,武恒
2.中英教育督導制度的差異及其原因探析 蘆雷,徐鵬
3.高校自主招生與高中教育行為的變化——江浙滬三地的調查比較 林靜
4.構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實踐探索 沈坤華
5.芻議績效工資背景下的"學生評教" 陳耀平
6.教師敘事研究的現狀及改進建議 諶鳳山
7.教師集體設計作業的實踐研究 王劍波
8.思維導圖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應用 沈建強
9.基于課堂教學的三種校本教研活動 吳良根
10.發揮教研組核心作用,有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東恩中學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
11.品味專題導語,妙用含意文辭 錢國慶
12.初中散文詩教學"三部曲" 何航芳
13.立足文本找準切入口——試論多元解讀的界限與方法 張麗瓊
14.閱讀實踐生活——淺談中學生寫作心理背景的建構 褚學會
15.淺議語文個性化教學的途徑 周麗娟
16.讓學生熱愛語文 周菊芳
17.把學生引入《紅樓夢》藝術寶庫的大門——《林黛玉進賈府》教法探討 相明祥
18.讓學生主動學習——談農村初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 桂波敏
19.例談化學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 張嵐雅
20.鋼琴伴奏在初中音樂歌唱教學中的作用 楊拉潔
21.隨機作文課教學案例及分析 戴楊釩
22.閱讀,是一種喚醒——《紫藤蘿瀑布》教學案例 苗文娟
23.一個數學定理的活力呈現——關于"四邊形內角和定理"的教學 來江飛
24.論青少年自我實現與心理健康 吳錫改,林蕓
1.語文學科"有效教學"缺失的基本表征及評判標準 屠錦紅
2.在習題教學中實現"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探討 傅雪平
3.踐行新理念笑彈"琵琶行"——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教學實踐為例 張治升
4.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化學——以"JCE Classroom Activity"欄目中藍色消失活動為例 段中東
5.課堂導入多樣化,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王靈濱
6.英語課外閱讀的檢驗方法 盧衛國
7.擷百花之露創靈動課堂 崔維云
8."文"與"言"的教學取向與策略 施茂枝
9.歷史新課程教學中的教材整合 唐琴
10.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例談通過解題指導,激活學生思維 陳斌
11.淺談數學課堂教學語言的運用 趙緒昌
12.物理語言應指向物理知識的本質內涵——從教材中有關"斷電自感實驗現象的觀察"的敘還說起 王再華
13.論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學——從孫維剛的一節公開課談起 王光明,嚴家麗
14.數學課堂的三重境界探幽 仲廣群
15.語文學習:精神氣象之涵養——從《鴻門宴》說開去 王建
16.地方課程《人·自然·社會》的教學初探 俞麗萍
17.歷史課教材資源整合一例 王濤
篇3
完善科學的管理機制,
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
我校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創新學校管理機制。
1.重視以人為本的管理文化建設
學校提出“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搭建教師成長的舞臺”的辦學理念,提出“十一五”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并明確了實現目標的主要措施和各管理部門的主要任務。比如:實施青年教師培養工程、名師工程,建設學習型組織,創新教師培訓方式等,為教師發展創設了民主、寬松、和諧、進取的文化氛圍,加速了教師專業發展的步伐。
2.完善考核評價制度和激勵機制
學校實行按需聘用、競爭擇優、評聘分開、效率優先的聘任制,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導向、激勵與發展功能,推動教師的發展。學校調整完善了《教師綜合評價方案》、《教育教學成果獎勵條例》、《課題研究獎勵條例》等多項獎勵政策。從2005年起設立了“十佳教師”綜合獎和“教學創新”、“最佳班主任”、“教學新秀”等15個單項獎。評價和激勵制度的完善,給教師以更大的自主創新的空間,滿足了教師的職業成就感。
3.建立教育專題考察制度
為了更新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開闊視野,借鑒和共享他人的成果,學校建立了教育專題考察制度。每學期有計劃地選派教師赴國內外先進學校進行專題考察,如先后組成骨干教師考察團、優秀班主任考察團外出考察,實施英語教師出國交流計劃等。我們堅持考察、學習、研究和反思相結合的原則,每次考察活動都以教師普遍感到困擾的一兩個問題作為主題。考察前召開準備會,說明考察任務,并要求教師在考察前了解考察地的相關背景。考察中,每天有考察日志。考察后,舉行專題交流研討會,教師說體會、談經驗、講計劃,相互交流,分享成果。近3年,我校有300多人次走出校門、國門,參加各種教育考察活動,80%的英語教師獲得出國培訓機會。這種重實效的專題考察大大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加強師德建設,
提高教師的品德修養
我校特別注重培養教師良好的職業感受,提高教師的品德修養。教師“忌語、忌事”、教師著裝規定明確了教師的行為規范;“師德大講壇”、“講師德、講責任、比水平、比貢獻、看成效、看實績”教師基本功比賽,參觀“、鄧穎超紀念館”、西柏坡、井岡山等教育活動給教師以思想洗禮;每年的師德標兵評選、校報“師德風范”專欄宣傳優秀教師的典型事例等,則給教師以成功的體驗和榜樣的示范。目前,學校有兩名全國模范(優秀)教師,一名全國“三八”紅旗手,九位北京市“紫荊杯”班主任,一位北京市師德標兵。這些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學校師德建設的成果。
制定教師發展規劃,
強化教師的專業發展意識
自我發展意識的建立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校大力提倡和鼓勵教師結合學校和學科的規劃制定個人的發展規劃,為此,我們啟動了“青年教師的培養計劃”、“骨干教師的培養計劃”等培訓工程,幫助教師制定科學可行的規劃。到2005年底,全校教師都制定了個人發展規劃。學校還通過組織專題交流會,展示優秀的個人發展規劃,剖析案例,讓教師暢談體會和感受,激勵教師崇尚一流、追求卓越。近幾年,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培養了北京市特級教師一名,市區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59名。
立足實踐與校本教研,
提高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
教師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與反思,才能準確把握新課程的精神實質,主動改善教學方法,從而獲得能力的提升。
1.開展課堂教學展示與研討活動
我們開展了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骨干教師示范課及專題研究課、青年教師合格課、新教師匯報課、常態課評比、兄弟學校交流課等各種活動,教師們針對課堂教學中暴露出的各種問題,開展教學研討活動。
教師沙龍創造了一種寬松、民主、開放、共享的合作研究氛圍,教師們就“課堂提問策略”等實際問題展開討論、形成良策。
2.開展教育教學反思活動
我校在提高教師反思能力方面采用的主要方法有:(1)撰寫反思日記。學校精心為教師設計了反思日記本,每位教師將教育教學中的關鍵事件、思想行為變化、學習感受、教學心路歷程等記錄其中。(2)撰寫教學后記。課后,教師及時把教學的亮點、難點、盲點等記錄下來,為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做積累。(3)課堂教學觀摩與分析。教師通過觀看自己課的錄像或是優秀教師的教學錄像、現場教學,分析長短,改進自身的教學。
3.發揮專家學者的引領作用
我校經常請特級教師、課改專家、市區教研員到校聽課評課,做專題報告。近年來,學校先后邀請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曹志祥處長,北京師范大學陳孝彬教授、劉文克博士、裴娣娜教授,特級教師胡新懿、趙聰、張振威、吳瓊等眾多專家學者做專題講座。教師們在專家的幫助下,理解了專業發展的內涵、意義,掌握了制定個人發展規劃的方法。
這種由“專家協作指導,教師主動參與,以問題為導向,以反思為中介”的教研活動,不僅解決了學校改革中的實際問題,而且直接推動了教師的自主發展。“辨―講―議―寫”語文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化學認識發展”的探究學習的化學教學策略、“加強生活與物理的聯系,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物理教學策略、“任務驅動”型英語教學模式等課改成果都是教師實踐智慧的結晶。
加強學校課程建設,
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
開發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是新課改的重要任務之一。學校依托地處中關村科技園區核心地帶的地域優勢,根據學校自身的特點、條件及可利用的資源,開發校本課程,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科學開放的課程體系。
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學校形成了“以選修課和活動課為載體開發課程”和“結合課題研究開發課程”兩種課程開發模式,并開發了幾種類型的較為成熟的課程。(1)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校本課程。如“頭腦奧林匹克”、“航海航模”、“天文觀測”、“無線電測向”等。(2)關注學生興趣、發展學生個性的校本課程。如“北京文化之旅”、“世界各地民俗風情”、“抖空竹”、“攝影藝術”、“戲劇和影視欣賞”、“趣味幾何畫板”、“網頁制作”和“flas”等。(3)以“動手學化學”為代表的關注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課程。(4)綜合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多元文化欣賞”課程。
通過開發校本課程,教師對課程資源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深刻,在課程目標的設計、課程內容的把握以及課程的組織實施方面,都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課程開發能力大大提高。
以科研促教學,
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
學校確立以課題研究為抓手,以科研帶動教學的策略,增強教師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整合教育處、教學處、教科室、教研組和備課組等各種力量,建立立體、開放的教研網絡,同時通過案例分析、敘事研究、行動研究等多種途徑,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1.立足教學實踐,尋找科研方向
根植于教學土壤的教科研才有蓬勃的生命力。我們主要從四個方面入手尋找科研方向。一是從教學問題中尋找。例如:初中語文組針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作文教學,提出“探索改進作文教學的策略”的課題。二是從教師成功的經驗中尋找。研究教師的真知灼見、成功經驗,以此作為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生長點。例如:劉秀蘭老師“幾何圖形問題的呈現方式研究”等課題都是在教師互相聽課、評課、研討交流和自我分析的基礎上,找出教師的教學特色和優勢,并以此為依據確立研究方向的。三是從學生的需求中尋找。四是從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中尋找。
2.細化行動研究過程,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
篇4
“鋒與天氣”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第二節“常見天氣系統”的第一目。本部分內容對應的課標要求為“運用簡易天氣圖,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大氣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分別從全球尺度和地區尺度認識這一要素。本章前兩節介紹大氣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大氣環流與氣候,本節從生活需要出發,講述影響天氣變化的天氣系統。因此,本部分內容在本章不可或缺。教材在呈現這部分內容時,敘事性課文和活動性課文并重,圖文并茂,讓學生對鋒面系統有較直觀的認識。教材中知識的鋪墊也很到位,為學生掃除認知障礙。教材緊扣課標要求,對冷、暖鋒過境的天氣特點分析得很詳細,方便學生預習和復習。
二、說學情
學生對天氣現象雖不陌生,但對各種天氣的成因并不了解,還不能從更加專業、科學的角度加以解釋。但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強,很想探尋生活中地理現象背后的原理、規律,這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心向。高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立體感較強,加上有初中地理、物理學習和本章節的兩節知識做鋪墊,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比的方法,自己分析、歸納出鋒面系統控制下天氣的特點并不是很難。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夠在鋒面結構圖上指出鋒面、鋒線和鋒;能夠借助簡易天氣圖說出冷鋒和暖鋒在過境前、過境時及過境后的天氣特點,并分析原因;能夠結合示意圖,說出冷鋒和暖鋒在鋒面坡度、降水位置等方面的區別。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習暖鋒過境的天氣,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夠更加科學、深刻地認識到不同天氣現象背后的原因,進而體會到地理的實用價值和學習地理的意義。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簡易天氣圖上判斷不同類型的鋒,并分析它們在過境前、過境時及過境后的天氣特點。之所以將其確定為教學重點,一方面是課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簡易天氣圖,這就要求首先能從中辨認天氣系統,其次要根據其發展趨勢分析某地區某時段的天氣情況,以便為更舒適的生活或生產需要做好準備。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就是為了達到該目標。
教學難點:用所學鋒面知識分析一些天氣實例。之所以將其確定為教學難點,是因為學生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可能在知識理解方面還有困難,要求他們立即學以致用、分析天氣實例是難上加難;再加上天氣現象的成因本身是復雜多變的,所以這成為教學難點。教學過程中教師只引導學生分析影響我國很典型的天氣實例。
五、說教學方法
講授法:在解釋氣團的特點及冷鋒、暖鋒影響下的天氣實例時主要用講授法。因為“氣團”不是本節重點,不需要學生花大量時間去摸索,但它又是學習“鋒面”的基礎,所以教師要做講解、鋪墊。教師講鋒面控制下的天氣實例,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剛接觸時還不具備學以致用的能力。
啟發式問答法:主要是在學習冷鋒過境的天氣特點時使用。這部分是本節的重點之一,由學生自主構建,才能理解得更深刻。但在剛剛接觸時,讓學生自己去分析,他們可能會有困難,因此需要教師加以引導。
合作討論法、角色扮演法:主要是在學習暖鋒過境的天氣特點時使用。由于教師已帶領學生學習了冷鋒,學生已掌握分析思路,因此這部分可以讓他們小組討論,然后請一個小組來表演。學生在活動時教師要做好討論指導,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同時也督促全員參與。
六、說教學媒體
教學媒體以板書、板圖為主,計算機多媒體為輔。計算機多媒體主要展示冷鋒、暖鋒形成的動畫,一方面很生動,另一方面也方便表示鋒面的移動過程。其它內容的教學主要采用板圖和板書,一方面是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也能學畫簡單的示意圖,板書是為了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
七、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提問武漢的氣候類型,學生根據上節課的學習回答。引導學生認識氣候是長時間內比較穩定的大氣狀況,而天氣則是易變的,所以經常要關注天氣預報。請一名學生模擬天氣播報員播報此時的天氣情況。學生將會從氣溫、陰晴、空氣污染情況等方面播報,這時板書“氣溫”、“氣壓”、“風”、“陰晴”幾個關鍵氣象要素。然后教師說明天氣現象與天氣系統有著緊密的聯系,引出本節課主題:常見天氣系統之鋒面。這樣導課一方面實現前后內容的平穩過渡,另一方面從學生熟悉的天氣預報入手,提高學習興趣。
2.教授新課
新課教學共有“認識氣團”、“熟悉鋒面結構”、“引導學習冷鋒”、“合作學習暖鋒”、“了解準靜止鋒”、“區別冷、暖鋒”幾個活動。
(1)認識氣團。“氣團”是學習“鋒”的基礎,所以要做鋪墊。先讓學生在教材P41第二段中勾出氣團概念,然后教師解釋其中兩個關鍵詞。“物理性質均一”指氣團內部的溫度、濕度差不多,因此受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比較單調,一般是晴朗的。“大范圍”有多大?讓學生看教材P37冬季的“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和夏季的“夏威夷高壓”,它們都屬于氣團。基于這兩點解釋,一是讓學生認識受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是單一的,與后面的鋒作比較;二是讓學生直觀認識氣團的大小。借助剛才圖像,順便認識氣團的性質。引導學生回憶影響我國的氣團,冬季主要是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大陸氣團,夏季主要是來自太平洋的海洋氣團,詢問學生兩個氣團的溫度、濕度是否一樣,學生很快能總結出大陸氣團冷而干、海洋氣團暖而濕,順利引入冷、暖氣團,但教師要強調冷、暖氣團是相對的。
(2)熟悉鋒面結構。為了自然過渡,教師指出“受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是‘平和’的,但當冷、暖兩個性質不同的氣團相遇時就會發生‘交鋒’,形成鋒”,形象地將二者聯系起來。先請學生閱讀教材P41,找出“鋒面”、“鋒線”、“鋒”的概念,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板圖“鋒的結構”,然后請一名學生在圖中將“鋒面”、“鋒線”、“鋒”標出來;緊接著提問學生鋒面結構有什么特點,提示從鋒面傾斜方向、鋒面附近天氣情況等方面回答。
(3)引導學習冷鋒。過渡:由于氣團勢力不同,鋒可以分為冷鋒、暖鋒和準靜止鋒。教師播放冷鋒的動畫,讓學生注意觀察冷鋒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認識鋒前、鋒后,這是進一步學習冷鋒過境天氣特點的前提,也直接影響到暖鋒的學習,因此這個基礎要打扎實。待學生有明確、清晰的認識后,讓學生從氣溫、氣壓、風、陰晴方面分別分析冷鋒過境前、過境時和過境后的天氣特點。提問時要有提示,以免學生初次接觸,不知如何下手;也可以先請地理基礎較好的學生回答,以做示范。學生在回答時教師做表格式板書。最后教師列舉受冷鋒影響最典型的天氣實例。
(4)合作學習暖鋒。有了冷鋒學習過程的鋪墊,暖鋒可由學生合作學習。學習的思路可參照冷鋒的學習。待學生討論完成后,請一個小組學生上臺分別扮演冷氣團、暖氣團、城市并播報暖鋒過境的天氣情況,最后一名學生板書天氣播報情況。形象的表演不僅可以輔助理解,還可以調節課堂氣氛。
(5)了解準靜止鋒。過渡:當冷暖氣團勢均力敵時就形成準靜止鋒。這里著重向學生解釋“梅雨”的成因。由于學生生活的武漢是受“江淮準靜止鋒”影響的典型地區,所以要做比較詳細的介紹,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6)區別冷、暖鋒。過渡:既然鋒面系統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如何從圖中判斷是哪種類型的鋒,進而預測天氣?請學生看地圖冊P37“冷、暖鋒比較圖”,讓學生從中總結冷、暖鋒的不同。教師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剔除非實質性的區別,引導學生主要從氣團勢力、鋒面坡度、降水位置、雨區寬窄方面比較。這部分雖然不是本節重點,但它是判斷天氣的基礎,所以要讓學生學會認識天氣圖并識別冷、暖鋒。
3.課堂練習
本部分內容學完可能所剩時間不多,可讓學生完成教材P42“活動”。該活動的情境中蘊含著地理知識,通過此活動可以培養學生提取信息、交流表達等能力。
4.課堂小結
根據板書,指出本節學習的內容,并強調重點要掌握冷、暖鋒過境的天氣特點。本節內容比較充實,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可能是同等重要的知識塊,所以小結時要指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并指出重點。
5.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