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與學生關系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06:03: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師與學生關系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師與學生關系論文

篇1

一、郊區中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現狀

郊區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大多數學生的預習都是在老師的強迫下堅持的,流于形式,沒有實效;(2)大部分學生由于心理因素不能積極主動回答問題;(3)學生間交流意識不強,不能主動交流,分享知識;(4)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應付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5)部分學生對于經典名篇誦讀機械記憶,不會靈活運用。思考的習慣欠缺,缺乏課外自覺讀寫的積極主動性。另外,還存在書寫不規范,標點符號錯用,漢字書寫潦草等問題。

二、郊區中學生語文學習不良習慣的原因分析

外因:(1)家長方面: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少數民族學生所占比例大。由于家長外出打工,對孩子的要求不高,教育觀念比較落后,只把重點放在孩子的吃穿和安全上,忽視了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2)教師方面:過分注重學生成績,急功近利,死教苦抓而忽略學生學習方法指導和能力的培養,對語文學習習慣和語文學習方法缺乏指導。

內因:郊區學生大多數不是留守就是家長做生意的兒童,家長對學生缺少正確的引導,有的家長甚至不能給孩子一個相對安靜的學習環境,影響孩子學習情緒,部分學生長期處于無人管束的狀態,學生自己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升學目標;思想上不求上進。久而久之學生對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以致于厭學。

三、郊區中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

郊區中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應當綜合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并與農村語文教學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應該重點培養以下幾方面的習慣:

1.培養工整書寫的習慣。為學生選定字帖,每天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一二十分鐘的書法練習,老師勤加督促,時間一長學生就會形成良好的習慣,字就會寫得工整、美觀。

2.培養預習自學的習慣。上新課前,老師要給學生劃定預習的范圍,讓學生自己解決生字生詞、了解作者、課文背景及文章脈絡。學生大多沒有查資料的習慣,這就要求教師要在自習課上點撥預習的方法,領著預習,學生一旦養成了預習和自學的習慣,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就會認真學習。

3.培養學生經常誦讀的習慣。郊區學生多數處于無人管束的狀態,回家根本不讀課文,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上多進行誦讀訓練。課堂上,通過范讀、齊讀、默讀、速讀、分角色朗讀、背誦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對讀產生興趣。

4.培養學生查閱資料的習慣。由于郊區學生家長很少為孩子購買課外書籍,造成他們學習資料相對缺乏。現在大部分學生都會上網,但他們上網大多是為了玩游戲,查資料的人很少,這就要求教師加以正確引導,使學生養成查閱資料的良好習慣。

5.培養學生提問的習慣。郊區學生平時在課下說的特別厲害,但在課堂上,大部分學生就變成了鋸了嘴的葫蘆,老師提一個問題往往無人回答。在平時預習時,將學生分成若干組,設置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鼓勵積極回答,允許他們對老師的分析講解提出問題,敢于提問,善于提問。當然,對于學生的片面觀點和錯誤認識,要加以糾正。

6.培養學生閱讀記筆記的習慣。閱讀可以拓展視野,陶冶性情。因而在平時教學中,我建議學生們征訂一些有益的報刊雜志、推薦學生讀名著、背古詩詞等。培養學生做筆記的習慣,課外讓學生準備專門的筆記本,把讀到名言警句和精彩語段摘抄下來。

7.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

在學生有了閱讀,摘抄及復習鞏固的習慣之后,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寫日記、周記、片段思考,還可以書寫自己的一些感想,記敘一些有意義的和印象比較深的事情,描寫一些看到的景色,讓學生養成只要有一點見聞、感想就用自己的筆記下來,寫得多了,語言表達就會越來越流暢,不會感到無話可說。

篇2

一、師生關系的涵義

“關系”從詞議上分析,是指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也表示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間的某種性質的聯系。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尤其是指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聯系,在社會心理學中稱之為“人際關系”。人們在協同活動和交往中,實現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人際關系”的形成包含認識、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的心理因素,其中情感起主導作用,制約著人際關系的親疏、深淺和穩定程度。

在學校,教師和學生是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我們幾乎天天上課與學生接觸往來,因此,“師生關系”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人際關系在學校中的具體體現。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動中,通過信息交流與溝通逐步建立起來的。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教與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師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師生共同滿足教學需要、協同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和保證。古今中外,教育家們都十分重視師生關系,并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給予高度的評價。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形成“無拘無束”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高昂學習情緒,挖掘學生創造潛能的直接因素,它不僅會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信任,而且還會使學生把對教師的愛遷移到教師所講授的學科上來。正如古人所云:“親其師,信其道。”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到達這種“移情”心理效應,教師應注意做到:

1、用“愛、勤、博、范”要求自己

作為中學英語教師,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要突出一“愛”字,即要熱愛教育事業、熱愛英語學科、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生。許多教育家都把熱愛學生看作是教師的美德。于漪曾經說過:“要真心實意地愛學生,熱愛學生是人民教師的天職,我們要把熱愛事業、熱愛未來的強烈感情傾注到教育對象身上,對他們滿腔熱情滿腔愛。沒有愛,可以說也就談不上教育。”師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金鑰匙,也是教師智慧和教學藝術的重要源泉。其次,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體現一字“勤”字。在英語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勤于學習,勤于探索、勤于實踐,為提高教學質量而付出自己辛勤的勞動。再次,知識上要追求一個“博”字,教師要掌握廣博的知識。當今社會的發展,以突飛猛進的科技進步為顯著標志,教師要不斷積累知識、更新知識,充實自我,交給學生一把通向新世紀科學寶庫的金鑰匙。最后,在道德上要樹立一個“范”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周禮》中稱:“師者,人之模范也。”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當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師表,而且是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因此,教師要恪守師德、嚴于律己,處處作學生的表率。

教師要憑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豐富的智慧、嚴謹的作風,敬業的精神贏得學生真誠的敬仰和愛戴,并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威望,這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首要條件。

2、用“真誠、理解”對待學生

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應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而不是“唯我獨尊”。首先,教師要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所謂真誠,就是教師的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既不掩飾自己的情感,也不粉飾自己的缺點,與學生平等相處,坦誠相見,使學生感到親切可信,并消除防御機制。其次,要真正地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以學生的感受為感受,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分擔他們的感情。同時,還要把這種理解交流給學生,使他們深切地認識到教師的理解。只要教師能夠建立這樣的人際關系,對學生具有這樣的情感態度,就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安全感,并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增強學習的信心,發揮學習潛能。

師生關系是平等民主、尊師愛生的新型人際關系,是最高尚、最健康的人際關系,但師生關系又不同于一般人際關系的特點,從組織關系看,教師是領導者,學生是被領導者;從教學關系看,教師是施教者,學生是受教者;從心理關系來看,教師是師生之間心靈橋梁的精心架設者,學生是積極響應者。由此可見,教師是師生關系的主要方面,其行為對師生之間良好關系的建立起著決定性作用。

三、良好師生關系的作用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雙方的心理需求。一個人只有和他人構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他才能以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實現自我的價值,展現健康的精神風貌。學校中,和諧、融洽、良好的師生關系在中學英語從“應試教學”向“素質教學”轉軌的進程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1、有利于開展英語教學的雙邊活動。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應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導”著學生前進的同時,學生必須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導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學生自覺性發揮程度而定。在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下,英語教學基本形成了一個以“教師灌、學生裝”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實施英語課堂教學素質化的今天,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轉變教師角色,確立為學而教的指導思想,教師要全面、認真、科學地指導學生掌握學習英語的方法。這樣,不但可使教學事半功倍,而且能使學生終身“享用不盡”,即所謂的“授人魚,供一餐之用,授人漁,則享用不盡”。要達到教師的最高教學境界━━授人以漁,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堅實的基礎,它能在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有利于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當一名學生害怕或厭煩的教師走進教室時,學生們就會無精打彩,他們的情緒仿佛蒙上了一層陰影,而當一位受學生尊敬、在學生中有威信的教師走進教室上課時,學生們頓時情緒飽滿、精神振奮。良好的課堂氣氛能營造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積極向上的教學情境,而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氛圍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把興趣培養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的一種心理需求。這樣,學生才能保持住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積極參與英語實踐活動,培養語言運用能力,真正成為英語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習的潛能。

篇3

關鍵詞 職校高中語文 師生關系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教師與學生是教學的兩大主體,也是決定教學發展方向的關鍵要素。因此,無論在何種級別、何種類型的教學中,都必須巧妙、和諧的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使之為教學的進步、學生的進步提供幫助。職業技術學校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正是要依賴師生關系的塑造、維持,從而推進教學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尤其在新形勢下,探究職校高中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的相關話題,更具現實價值。

1職校高中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的重要性

首先,教師是職校高中語文的主導者,在教學中往往占據著較為主動的地位,承擔著“傳道受業解惑”的基本職能。學生相比于教師略顯被動,是教學知識、理論的接收者,同時也是教學工作最重要的主體。正是因為教師與學生共同“主導”教學的方向,才使得師生關系的處理尤為重要。在職業技術學校,由于職業技能培訓與綜合教學工作并立而行,這就更加要求廣大教師要想方設法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才能有效幫助學生實現職業技能與文化素養的雙重進步。

以職校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為例,教師的教學準備情況、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師自身的業務素質等,都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這說明教師的個人水平是決定教學走向的重要“砝碼”。反之,無論是教師的業務素質多高、教學手段多好,一旦職校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和興趣,那么職高語文教學就很難有實質性的進步。所以,從正反兩個方面看,師生的關系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為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都很重要,另一方面是因為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的高低。

其次,和諧、友好、融洽的師生關系就好比一劑“劑”,將極大地促進職校高中語文教學的發展。這一點很好理解,當師生關系處于和諧、融洽的局面時,教師與學生相互信任,師生的彼此尊重度高。此時,教師的教學熱情空前高漲,教學手段、方式的創新也會層出不窮;而在學生這一方,當他們感知到教師的善意、溫暖與付出的時候,他們會更加尊重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也會“水漲船高”。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考量,職校高中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處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處理好了師生關系,將師生“捆綁”為“利益共同體”,語文教學才能不斷進步,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學習能力、應用能力才能全部進步。當然,處理師生關系,教師需要發揮主導性、關鍵性的作用,要不斷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全心全意的奉獻。

2職校高中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處理的有效思路

誠如前文所述,職業技術學校高中階段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十分重要,必須謹慎處理、“用心呵護”。基于此,以下思路、策略值得一試。

2.1尊重、理解學生,給予學生適當的自由度

師生之間關系的處理,其實關鍵詞就是“平等與尊重”。老師尊重學生,學生會更加尊重老師,而基于平等基礎上的互相尊重與理解,則是師生關系升華的關鍵。職業技術學校高中階段的學生大都處于青春期,他們年輕氣盛,有強烈的自尊心與自主意識。所以教師在處理與職校高中學生的關系的時候,一方面要傾聽學生們的訴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與學習狀況;另一方面,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理解、呵護,既發揮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也要努力成為學生們的良師益友。語文是職校高中階段教學的基礎學科,其地位十分顯著。廣大語文教師要發揮“主人翁”精神,不斷深入教學一線,主動與學生們打交道,在教學中給予學生們充分的、足夠的自由度,讓學生們有盡情想象、發揮的空間。當然,這樣的自由度是基于保障教學大綱、順利進行教學的前提之下的,教師要拿捏清楚。例如,教師在常規的40分鐘授課中,可以預留出10分鐘時間給學生們。具體的做法是,前面的25分鐘教師仍然“按部就班”的授課,后面的10分鐘可以交給學生們自由發揮。在課堂教學的最后10分鐘內,學生們既可以向老師、同學發問,也可以自主思考、獨立作

等。總之,類似這樣的空間與自由,是職高學生們需要的,也是他們“喜聞樂見”的。長此以往,學生會對語文教師充滿敬意,會對語文課心存向往,師生之間的關系自然就越來越好,這對語文教學而言無疑是值得推廣的。

2.2師生要在課外、生活中加強溝通、互動與交流

很明顯,職校高中語文教學中師生的互動和交流絕不可能僅局限于課堂與教學過程中,而是應該更多地出現在課內和課外的各個層面。反過來說,倘若職高語文教學的師生互動僅僅發生在教學的40分鐘內,那么這樣的互動是暫時的、臨時的,以此為基礎構建的師生關系也會難以維系長久的。因此,在職高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關系的維持就更顯其重要性了。教師與學生都要更加積極主動,努力與對方就學習、生活甚至社會中的各類話題開展交流。即使只是短短的幾分鐘對話,都可以使師生間的關系上升一個臺階。也就是點點滴滴的溝通、交流中,教師與學生才能慢慢達成相互理解和信任,才能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

職校語文不但在教學中教師要發揮積極的作用,而且更要主動在課下、生活中與學生們開展溝通、交流和互動,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心理訴求和情感變化,努力的融入他們的圈子,做他們的“良師益友”。此外,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與學生們打成一片,成為他們的好朋友。不但要做學生的老師,更要成為他們的朋友,這才是師生關系的最佳境界。在“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的推動下,職校語文教學的質量會逐步提高,學生們的進步也必然“水到渠成”。

如果將課內或者課堂看作是師生關系處理的“第一戰場”,那么課外或生活中則是打造優質師生關系的“第二戰場”,甚至是更重要的“戰場”。職校高中語文教師要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目標,通過各種有效手段不斷提升師生的良好關系,帶動語文教學的整體進步。

2.3通過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提升師生關系

職校高中語文教學是職業技術學校教學體系的基礎,也是綜合教學工作的首要環節,其顯著地位不容忽視。增加師生的互動與交流,有利于語文教學工作的發展,也有利于學生建立語文學習的信心。總之,運用多種策略培育優質的師生關系,是職校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全體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理念。在實際工作中,廣大職校語文教師可以通過組織、開展各種各樣的語文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同時提升活動過程中師生互動、溝通的頻率和質量,讓學生們從心底愛上語文課。更重要的是,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為學生與老師的交流搭建了平臺,提供了多元化的機會。比如,教師可以根據語文課程的安排定期組織學生們開展書法競賽活動、成語游戲活動等,幫助學生們感受語文、文學的魅力。在此期間,語文教師要積極引導思維,果斷為學生們創造更為人性的活動場所和環境,同時發揮“傳道受業解惑”的職責,與學生們積極互動,形成和諧、愉悅的師生互動局面。

綜上所述,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是職校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給師生間的有效溝通搭建了穩固的平臺,提供了多樣的機會。只有處理好師生的雙邊關系,形成“亦師亦友”的良性局面,職校高中的語文教學才能不斷取得進步,學生們的語文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才能“再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 甘小勇.談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性[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8).

[2] 王凈.教師的角色轉換是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關鍵[j].職業,2011(23).

[3] 鄧早花.建良好師生關系 創美好語文課堂[j].才智,2011(27).

[4] 項賢府,方金飛.淺析師生關系對教學活動的影響[j].知識經濟,2010(2).

篇4

關鍵詞: 故事教學法;現狀;問題

所謂故事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故事來完成教學和教學目標,以實現師生共同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具有一定的現實可行性。從可查的文獻顯示,把故事當做一種教學方法的研究是從20世紀中后期開始受到一些教育研究者的關注和探索的,對故事教學法做了一些有意的研究和探索,使故事教學法研究獲得較為豐富的成果。本文對故事教學法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了其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故事教學法的研究現狀

(一)故事教學法的價值研究

關于故事教學法價值的研究成果相對來說比較豐富,由于觀察的視角不同,學者關注故事教學法的價值也不同,研究主要集中在學生發展、課堂教學、師生關系三個方面。

1.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發展。2002年卡洛琳從故事角色角度提出故事教學法是為學生提供了探索個人角色和感受生活機會的一種方法。米查勒·戴文德森從學生的學習方式角度,用解釋現象學的研究方法對本科生的婦女健康課堂進行了研究,發現故事教學法有助于學生形成個性化學習、參與性學習、安全的群體信任學習這三種學習方式。貝絲·凱西等人從學生認知發展的角度通過故事文本分析及實驗研究,證明了故事教學法是兒童學習數學的有效媒介,尤其在故事教學情境中有利于提高女童的幾何技能。史曉華、王妙芝等人在研究兒童英語學習后,認為運用故事教學法可以促進幼兒的英語語言發展,促進幼兒自我意識的成熟。蔣雪紅在研究學生聽說英語后,認為故事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積極性,發展師生的創造性。

2.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紀玉華等人從語言學習中的語言重復行為的分類,以及不同類型的語言重復與語言記憶之間的關系論證了三文治故事教學法在我國兒童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和實踐價值。認為以故事人物、情節為支柱,充分調動兒童的形象思維和創造性聯想活動,使英語課堂學習由難變易,由死變活,由苦變樂。除了英語課堂教學,故事教學法對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也起到了促進作用。李永會在對故事教學法實施構想中認為,故事教學法能夠激活課堂,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文學性;能夠應對教學中的突發事件。于麗巋、周琳等一線教師根據個人的教學實踐,進一步表明故事教學法在繪畫、拼音等教學課堂中,增強了繪畫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享受到學習拼音的樂趣。陳亞夫研究思想品德課中的故事教學法時,提出運用故事教學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價值觀念,解放人性,創建快樂課堂。

3.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國內學者對此探討得相對比較少,而國外學者的研究也散見于一些學術論文中,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強調了師生關系的建立。米查勒·戴溫德森認為故事教學法有助于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活動,并增強了師生、生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瑪麗·弗蘭西絲·拉索等人以社會建構主義的視角,根據對7名兒童心理輔導的案例分析,認為運用沙盤游戲+講故事的方法更加有利于指導者走進兒童的生活世界,了解兒童的認知發展過程,使指導者和兒童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謝莉爾等人認為,講戲劇化的故事能使幼兒自由地參與到活動中,利于教師洞察幼兒的心靈,使師幼之間形成積極的互動關系。

(二)故事教學法的教學策略研究

最早探討故事教學法策略是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紀玉華、許其潮等人根據語言重復的六種類型,從故事選擇的角度,認為選擇有意識有意義有樂趣類型的故事,可以比較好地促進英語學習的長時記憶。王妙芝進一步在對小學低年級英語課堂的個案研究基礎上,比較深入地研究了實施故事教學策略,認為實施故事教學策略時要滿足以下條件:(1)英語故事教學首先應成為教師的一種教育理念;(2)尊重學生,故事教學活動要面向全體;(3)故事教學要涵蓋或者要包括重點學習的內容;(4)教學過程的情境化;(5)故事教學活動要多樣化。吳寧生則從培養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角度更為具體地總結了實施故事教學法的策略:一是課前自述或表演;二是課中創編并朗讀;三是課后互相交流與欣賞。蔣雪紅根據培養學生聽說英語的教學經驗也總結了實施故事教學法的具體做法:一是講故事前介紹學習生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理解;二是鼓勵學生猜測故事的發展,讓學生用某種行為來表示理解和參與的活動;三是講故事后表示理解并復述故事活動。

在幼兒園教學領域中,馬薩·霍瑞以個案研究,發現故事教學法可以作為幼兒寫作的一種方式,教師用自然、真誠、微笑等回應策略鼓勵幼兒講述他們的故事,成為教學的中心。隨后,謝莉爾等人進一步發現開放式的激勵、持續的激勵、引導回答等策略有助于指導幼兒戲劇化地講故事。國內學者王林鋒和靳玉樂則將“故事中心課程”遷移到幼兒園教學領域,嘗試探索課程與教學的二元互聯,從理論研究的角度較為系統地提出了幼兒園“故事中心課程”教學策略,包括四種教學策略:探尋共生故事策略、情境體驗故事策略、言語傳遞故事策略、角色表演故事策略。于麗巋則從自身教學實踐的角度根據總結了幼兒園繪畫教學中故事教學法的策略:(1)根據繪畫內容編故事的語言和情節;(2)邊講故事邊繪畫相應的部分;(3)鼓勵幼兒想象或創編故事來繪畫。李蓉討論了故事教學法與幼兒教育有效融合,提出故事教學法運用的技巧:(1)盡量真實且帶有童趣性地模仿角色的聲音;(2)通過情節的潤色來豐富故事內容;(3)讓幼兒參與故事中角色進行互動;(4)在適當的時候設計一些提問。

綜上所述,故事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研究的時間比較短,但它對學生和教學具有巨大的教育價值。這些研究結果顯示了故事教學法對教學活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它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的多元化教學方式的要求,對其進一步深化研究和推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回顧故事教學法的研究現狀,可以看出,故事教學法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豐碩的成果,教學效果也比較顯著。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值得我們進一步認真思考,且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依據和方向。現將故事教學法的研究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歸納如下。

(一)在整體研究水平方面

在中國期刊網、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中國學位論文數據庫搜索論文共78篇,其中學術論文75篇,碩士學位論文3篇,博士學位論文沒有。在閱讀這些文獻資料之后,發現經驗性的論文占67%,具有學術性的論文僅占33%。在發表期刊類型方面,發表在普通期刊的論文多于發表在權威的核心期刊的論文。在研究主體方面,主要來自中小學和幼兒園的一線教師,他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經驗總結或自我反思的。因此,國內關于故事教學法的研究整體上處于較低水平。作為一個比較新的研究領域,它的學術研究比較貧乏,還需要后續研究者進一步研究和完善,使故事教學法的實踐研究與理論研究得到有效的融合。

(二)在研究內容方面

根據整理和分析故事教學法的文獻資料,故事教學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故事教學法的價值和各課堂教學中故事教學法教學策略兩大方面。其中價值研究體現在學生發展、課堂教學、師生關系;教學策略研究主要是實施策略、教學原則等。顯而易見,這些研究主要是從故事教學法本身及其理性層面進行了研究,而教師在特定的情景中如何運用故事教學法,以及使用故事教學法時的所思所想等深層次的內心世界缺乏一定的研究。為此,這將是我們需要繼續探討的新問題,研究教師運用故事教學法的情況和真實的感受。

(三)在研究方法方面

國內學者對故事教學法的研究方法大部分采用的是教育經驗總結法和思辨法,這兩種方法也主要是從研究者主觀的角度總結和分析的,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國外學者大多數是采用實驗研究。實驗研究是一種量的研究,用大量的研究數據為研究結果提供了科學依據,得出的研究結論具有普遍性和推廣價值。相對來說,使用質性研究的方法比較少,即對故事教學法的微觀層面缺少深入細致的描述和分析,著重了解教師和學生對故事教學法的真實感受和看法。因此,質性研究是繼續研究故事教學法的一種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KOENING J.M,ZORN C R. Using storytelling as an approach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diverse students[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2002,41:393-399.

[2]史曉華.幼兒園英語故事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3]紀玉華,許其潮,蔡寒松.從重復和記憶的關系看“三文治故事教學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99-104.

[4]MICHELE R,DAVIDSON.A Phenomenological Evaluation:Using Storytelling as a Primary Teaching Method[J].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2004,4:184-189.

篇5

學生學習基礎英語的積極性很高,大多數能夠順利地通過四六級的考試,而進入學習專業英語階段,卻普遍感覺困難重重,學習成績不甚理想。鑒于這一情況,將大學專業英語與基礎英語學習進行比較,著力查找學生學習專業英語存在的問題,并且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專業英語,進而全面提高大學生英語水平顯得十分重要。

一、大學專業英語與基礎英語學習階段比較

大學英語學習分兩個階段,即一至二年級的基礎階段和三至四年級的應用提高階段。基礎階段又分一到六級,主要學習基礎英語知識,而應用提高階段則主要學習專業英語知識。基礎英語學習是為了下一階段學好專業英語打基礎。學生通過兩年的基礎英語學習,英語水平達到四級換六級以后,即要開始深入學習與本專業息息相關的專業英語知識。

實際教學中,基礎英語學習將書面知識和口語并重,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考試以客觀性的試題為主,簡單易于回答,重點考核學生的交際能力,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打好英語基礎,一般性地運用英語。而應用提高階段的專業英語學習則不然,主要圍繞與專業有關的英語知識開展學習。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專業的特點,在學生處于基礎階段的基礎英語學習中,加入專業英語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側重于這方面的學習。例如,計算機、醫學等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基礎英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與本專業相關的專業報刊或觀看與之相關的電影等。基礎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將專業英語知識滲透到例句講解中或課文閱讀中。通過將專業知識慢慢滲透人基礎階段的基礎英語學習中,可以有效避免學生在結束基礎英語學習轉向專業英語學習遇到諸多困難的情況,為更加全面順利地學好專業知識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加強階段性過渡教學,促進二者融合發展

大學基礎英語轉為專業英語學習是學生較難適應的,一時的轉變困難會阻礙學生深入學習專業英語知識。如何做好過渡環節教學,全面提高專業英語教學有效性是值得教師深入探討的課題。從英語自身最基礎的詞匯、句法兩方面加強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的融合發展,對于有效提高專業英語學習成績具有重要意義。

(一)加強詞匯教學,為學生深入學習專業英語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掌握大量的詞匯是學好英語的基礎,對于專業英語學習更顯得極為重要。專業英語詞匯包括專業詞匯和準專業詞匯。其中,專業詞匯指的是本專業學科領域內特有的詞匯,而準專業詞匯是指基礎英語詞匯在詞義和用法上發生了一定變化的普通詞匯。教學中,對于普通詞匯在專業英語中發生詞義和用法方面變化的情況,教師要著重加以強調,并且舉不同的例句加以辨析講解。例如,在基礎英語中appendix和pupil兩個詞分別是“附錄”和“小學生”的含義,而在醫學專業英語中則表示“闌尾”和“瞳孔”的意思。

1.從構詞方法人手,加強詞匯教學。英語單詞的構成有其自身的規律可循,尤其是記憶專業英語詞匯,可以從單詞前綴或后綴中找出大量詞語的相同之處,將具有相同特點的單詞集中起來記憶效果十分明顯。例如,前綴帶eco-的單詞:ecocide(生態滅絕),ecology(生態學),ecocatastrophe(生態災難),前綴帶anti-的單詞:antibiotic(抗生素)、antibody(抗體)、antifungal(抗真菌的);后綴帶-logy的單詞cytology(細胞學)、sociology(社會學)。

學生通過掌握英語單詞的詞根和前綴及后綴,有效地在大量的專業詞語中搜集具有相同或相近意思的詞匯,比較其異同點,進而全面掌握相關詞匯。《大綱》中指出,學生專業英語原則上應該由專業教師來教授,但是專業教師并沒有系統地學習專業英語詞匯的相關知識。所以,大學專業英語詞匯教學應該在一二年級的基礎英語階段,由基礎英語授課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進行滲透教學,讓學生提前掌握專業英語詞匯的構詞規則等相關知識點,為今后的專業英語學習奠定基礎。

2.從詞素、詞源人手,加強詞匯教學。英語詞匯很多都是從希臘語和拉丁語演變而來的,將這部分單詞進行匯總會發現,它們是可以按字根或者詞素進行拆分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根據詞匯的詞根含義來歸納總結出詞匯本身的含義。例如,單詞metamorphosis很長,不易記住,可以將其拆解成meta、morph、osis三個字根,而meta字根等同于change(表示變化),morph字根等同于form(表示形態、形狀),-osis(表示過程、變化等抽象名詞后綴),這樣,單詞metamorphosis(變態、變形)記憶起來就容易多了。

3.從同義詞辨析,以及詞匯和語境的關系人手,加強詞匯教學。英語詞匯有很多是同義詞,在基礎英語中有時差異不大,而在專業英語中,同義詞之間是存在較大差別的,必須嚴格要求準確。例如,“變異”一詞,很多人會用“mutation(突變)”或者“differentiation(分化)”來表示,在專業英語中,其實都是不準確的,準確的應該是“variation”。

專業英語詞匯有大量的多義詞,學生對于多義詞的理解、翻譯存在諸多困難。多義詞在不同的語境中表示的意思也大不相同,教學中要著重加以區分辨析。有些多義詞在字典里根本就找不到與之相對的義項,必須在充分理解課文語境的情況下,才能對詞匯的具體涵義進行解析,確定詞義,因此,透徹理解掌握課文的語境是準確運用多義詞的關鍵。理解課文語境后,學生必須掌握多義詞的每個義項,同時,與上下文、專業知識本身聯系起來,進而準確把握運用多義詞。例如,多義詞In-terest(興趣、嗜好、利息、股份等)在不同詞境中,其涵義不同:

(1)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using markers linked to genes ofinterest in breeding programmes have been obvious for many dec-ades.(目標基因)

(2)The Bank sets interest rates t0 keep inflation low,issuesbanknotes and works to maintain a stable financial system.(利率)

(3)The public interest refers to the“common well―being” or“general welfare.”(公共福利、公共利益)

4.從培養學生詞匯的聽、說能力人手,加強詞匯教學。專業英語學習對于聽、說能力要求,雖不如基礎英語那樣嚴格,但是做好聽、說能力的培養對于提高學生專業英語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只有聽得懂、發音準,才能順利地開展各項工作。做好詞匯聽、說能力培養主要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較長單詞的發音,二是不同詞性、不同形式之間重音位置的區別,三是常用專業英語詞匯屬于拉丁文的發音;四是一些學術文獻里的常用拉丁詞和學科常用符號讀法,如in situ[insaitju:](原位、在原地、就地、在現場等),Fig.1-1(讀Figure 1 dash 1),+(加/正)(讀plus),-(減/負)(讀minus)。

(二)加強句法知識學習,為學生工作、科研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習英語的目的即是為了利用英語,學好詞匯是基礎,而學好句法知識則是為了最終利用英語。對于句法知識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順利地閱讀原版的專業教科書、參考書、文獻資料,把其中的中心思想全面領會,能夠說清其事實根據及一些細節性的事項。同時,還要能夠翻譯運用其中的理論知識,對相關內容進行分析、推理、判斷、概括。

全面學好句法,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還須掌握大量的語法知識,熟知語言的“主+系+表”結構和層次,分得清句子的主干和基本句型。專業教師對于句法和語法的學習多有欠缺,而基礎英語教師都是英語專業畢業的,所以,在基礎英語階段即做好專業英語部分的句法、語法“預習性”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篇6

論文摘要:介紹了師幼對話的特征及作用,闡述了師幼對話中,對幼兒教師的要求是學會傾聽、學會回應、學會理解。指師幼對話中,幼兒教師的定位應該是平等參與者、合格指導者和積極促進者。

新的世紀,教育被視為個體發展、社會進步的動力以及財富的源泉,被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而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努力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并且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教師是師幼互動中的重要角色,是兒童成長的重要他人。如何認識師幼互動以及在師幼互動中對于幼兒教師角色的定位思考是很重要的。

一、師幼對話的特征及作用什么是師幼對話

對話,是指兩個人或者更多的人用語言交談。但是,也不僅僅是指對話者之間的狹隘的語言談話,同時也是指談話者的“敞開”和“接納”,是對對方的傾聽,是指共同在場、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參與的關系。這種對話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納和共同分享,指雙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領川。哈貝馬斯認為,通過對話形成共識是問題的關鍵,他強調,在通過對話形成共識的過程中,對話參與者的利益均在考慮之列,通過平等、自由的論辯,每個人試圖得到的東西,都可以在解釋中得到重新的認識。

在教育中的“對話”,對話不僅是教育交往的方式,而且也是教育情景。在對話中,教師和學生都為教育活動所吸引,共同參與、合作、投人和創造相互交往的活動,指的是一種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一種事際關系和人際關系的整合,在過去的研究中,大概有以下幾種師生關系的觀點:教師中心論;學生中心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論; 師生雙主體論以及師生平等對話論。而師幼對話所依據的理論就是屬于平等對話式的師生關系論。

余文森教授指出,真正的師生對話,指的是蘊涵教育性的相互傾聽和言說,需要師生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獲得精神的交流和價值的分享叫。“師幼對話”是指在幼兒教師和幼兒之間以幼兒園的生活、游戲和教學為話題,共同建構意義的過程,同時是師幼之間敘述和傾聽的過程,并且也是師幼之間的情感交流并達到共識的過程。

2.師幼對話的特征

根據“師幼對話”的定義,師幼對話是一種積極的相互作用,其核心特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對話雙方即教師和幼兒是平等互動,都在表達、都在傾聽、相互接納和共同分享;其二,產生實質性影響。通過對話,互動雙方彼此能動調整和適應,達到精神的交流,獲得自己的經驗。

3.為什么需要師幼對話

①師幼對話是教師與幼兒在教育活動過程中相互溝通、理解、達到共識的過程。師幼對話體現的是一種和諧的平等對話式的師生關系,而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使教育活動更加容易開展,師幼之間的關系更為親密;②因為對話是需要通過語言來實現的,幼兒的語言能力可以在對話過程中發展起來,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所以,通過師幼對話是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交流對幼兒語言的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4.為什么強調幼兒教師在師幼對話中的角色定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將師生關系視為整個教育教學大廈的基石,而師生對話是師生關系模式中的其中一種。師幼對話,既能反應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也能體現幼兒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教育機智等方面的能力。從對話的角度講,教師是可以使兒童能夠獲得幫助、指導的;而兒童對自己想法的表述,是使教師理解兒童、指導兒童、尊重兒童的途徑。新型的師幼對話關系建立在對幼兒教師角色定位的基礎上,師幼對話關系的觀念落到行為上,需要教師了解師幼對話,認識教師角色在師幼對話中的定位,使幼兒在對話中獲得發展。

二、師幼對話中對幼兒教師角色的要求

教師的作用得到發揮,必須要和學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對話是促進師生溝通和理解的橋梁。教師既是師生對話的發出者,也是對話的接受者。通過教師對信息的發出和接受,師生對話更好地為學生所接受和理解。因此,幼兒教師是在師幼對話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幼兒教師對師幼對話的理解和認同很重要。在師幼對話過程中,幼兒教師要明確自身定位,必須學會傾聽、學會回應、學會理解幼兒的話語,積極地與幼兒對話,使師幼對話發揮它的教育功能。

1.學會傾聽

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代溝》一書中,曾經提出人類文化發展的三種類型:后象征、互象征、前象征。在后象征文化中,成人的力量是大于兒童的力量的,成人擁有著絕對的權威。在后象征文化中成人很少去關注幼兒的經驗、興趣和愛好。由于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成人與兒童的關系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處于后象征文化中的,不會尊重兒童,也不會去傾聽兒童的聲音。在傳統的師幼對話中,幼兒只是教師的“應聲器”。在師幼對話中,教師和兒童的關系不是傳統的權威的上傳下應的關系,而是相互交流,雙方互相作用的關系。因此,不能把兒童當作一種應聲的工具,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于他們。兒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興趣,身為一名幼兒教師,要學會對話的第一步—傾聽幼兒的聲音。因為,對話始于傾聽,傾聽是對話的第一步,是教師與幼兒進行對話過程中必要的過程,是教師在認真聽取幼兒的各種觀點、想法,了解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傾聽幼兒意味著賦予幼兒的話以價值,了解幼兒和尊重幼兒。因此,在師幼對話中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傾聽,學會傾聽幼兒談論的話題,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分析幼兒的需要,有助于教師全面了解兒童,有效地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

2.學會回應

對話是雙方積極的相互作用,教師和兒童是平等互動,都在表達,都在傾聽。傾聽是對話的開始,但不是結束。在師幼對話中,回應也是非常重要的過程。對于兒童的話語,教師要真誠地傾聽,并作出適當的反應。這種適當的反應就是師幼對話中的回應。適當的的回應對于幼兒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幼兒希望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重視。當教師對幼兒的談話表示回應時,幼兒可以感受到教師對自己所表達的話語的尊重和重視,也知道教師對自己所表達話語的看法,可以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支持。在了解幼兒想法的基礎上,教師積極地作出適當的回應。

教師的回應應遵循:第一,語句必須合乎語法,是教師和幼兒能相互理解的可領會的表達;第二,教師要真誠地表露自己的想法,取得幼兒的信任;第三,表達的內容必須是真實的,以免誤導幼兒。教師向幼兒提出問題、看法、建議、指導等方式與幼兒交流,當幼兒接收到教師的回應時,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主動與教師溝通。這種回應可以幫助幼兒發散思維,增強幼兒對話的積極性。

3.學會理解

師幼對話是教師與幼兒相互敘述和傾聽,使感情交流達到共識的過程,相互理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理解是傾聽和回應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這里的“理解”有兩層意思:一是教師理解幼兒的話語;二是教師所表達的話語讓幼兒理解。由于幼兒的自我表達能力差,對自身狀態的控制力較弱,在傾聽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理解幼兒所表達話語的意思,通過理解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分析幼兒的需要。理解是一種設身處地的傾聽。在回應的過程中,由于教師和幼兒思想水平的差距,幼兒的知識發展水平不高、理解能力不強,所以教師所表達的話語如果不是幼兒“最近發展區”所能理解的話,那么幼兒就不能很好地和教師進行交流和溝通,所以教師所表達的話語必須能讓幼兒理解。在對話過程中,教師理解幼兒所表達的,以及教師所表達的能讓幼兒理解的話,那么教師和幼兒雙方就能建構共同意義的對話過程,就能讓感情交流達成共識,促進師幼對話的順利進行。

三、師幼對話中幼兒教師角色定位的誤區

師幼對話中對幼兒教師的要求是要學會傾聽、學會回應和學會理解。但是在這一過程的實施中,很多幼兒教師都誤解了這些要求。

1.有問必答

對話是有問必答嗎?師幼對話對幼兒教師提出了傾聽和回應的要求,但是教師對幼兒所有的問題都是有問必答嗎?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談到,自己的思想和別人的思想是不一樣的,個人論述的是自己的思想,如果教師還沒有教會學生怎么去判斷別人的思想,就拿自己的思想去教育學生的話,那么最終學生也只把教師的思想當做自己的思想的復制品,以后不管再怎么努力,已經沒有辦法改掉了。對于幼兒提出的所有問題,教師并不需要全部都回答,還是要留個幼兒想象和思考的空間。一味地將自己的思想全部灌輸給幼兒,對幼兒的個體性、獨立性思考發展是一種傷害和阻滯。這樣的“對話”不是對話,是灌輸,是不負責任的對話。

2.對話只是在幼兒教師與幼兒個體之間

很多教師都誤認為對話只是教師與個別幼兒之間發生的而已,其實不然。首先要明確“對話”的主體是誰?“對話”是指兩個人或者更多的人用語言交談,指雙方共同在場、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參與的關系,這種對話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納和共同分享。從對話的定義中,可以看出,對話并不是只有兩個人的對話,可以是教師跟單個幼兒,也可以是跟多個幼兒,甚至是跟幼兒群體之間的對話。

3.幼兒教師把對話主導權全部交給幼兒

近幾年來的教育改革中,幼兒的主體性成為了熱門話題。幼兒的主體性指的是幼兒的自主性、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重視師幼對話,并以此作為發展和建構幼兒主體性的一個重要過程和途徑,無疑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在師幼對話中,很多教師為了體現教師尊重幼兒的自主性、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便把師幼對話中的所有主導權交給幼兒,讓幼兒先自己主動提問,成為對話中的提問方和主動方,自己卻不會主動先與幼兒對話,也不向幼兒提問,其實這是對師幼對話中教師、幼兒角色以及幼兒主體性的誤解。強調幼兒的主體參與,教師便從師幼對話的“重要地位”走向了師幼對話的“邊緣”,甚至退出了師幼對話的舞臺當“觀眾”。其實,師幼對話不是幼兒單獨一方的獨角戲,教師必須積極參與其中,不是等幼兒主動跟自己對話,教師應該積極創造與幼兒發生對話的條件。

四、師幼對話中幼兒教師角色的定位

1.幼兒教師應做師幼對話中的平等參與者

師幼對話中傾聽、回應和理解的每一個過程都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參與,教師應該不僅是一個傾聽者,還要時時刻刻準備參與到跟幼兒的對話過程中。無論是教師發起的對話還是幼兒發起的對話,對話雙方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師幼對話是建立在教師和幼兒平等理解的相互交往的基礎上的,強調雙方真正的平等、溝通和理解。在師幼對話中,正像瑪格麗特·米德在《代溝》一書中曾經提出的“互象征文化”一樣,教師和幼兒之間已經不是教訓與被教訓、征服與被征服,而是平等的、互相對話的關系。因此,教師要及時地改變觀念,平等地參與到師幼對話中去。

2.幼兒教師應做師幼對話中的合格指導者

師幼對話過程中幼兒會有很多的疑問和困惑,這時就需要教師給予幼兒正確的指導。在師幼對話這樣一個動態的活動過程中,會有很多意料不到的語句出現,教師在面臨這些間題的時候,教師要及時捕捉幼兒在對話中反映出來的疑問和困惑的語言,進行思考和分析,然后,再反饋給幼兒進行指導。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的指導很重要,對于兒童的發散思維和認知水平的發展都很關鍵。所以,教師用對話去指導的方法、語句、過程,必須都是正確的、規范的。在師幼對話中,幼兒教師應該要做一個合格的指導者。

3.幼兒教師應做師幼對話中的積極促進者

篇7

關鍵詞:管理經濟 學會計專業碩士 教學模式選擇

一、引言

管理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如何把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和經濟分析方法應用于企業管理決策實踐的學科,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數學分析工具相結合,在企業經營決策中的實際應用。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會計以及經濟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必修課。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可以運用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經濟理論和經濟分析的方法,來分析解釋經濟現象,促進理性思考和理性創新,為企業經營管理決策服務。在管理經濟學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仍以陳舊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為主,單方面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辛辛苦苦、費時費力的滿堂灌,上課所謂的教師“一言堂”;而學生缺乏興趣和耐心,重復聽課、作業、考試“三點一線?的模式。這種以“填鴨式”為主導的教學方法,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層面,不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從而事倍功半地降低了教學質量和學習質量,嚴重影響了管理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和學習且的。目前有部分學者對管理經濟學的教學方法、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的思考、管理經濟學的應用進行了研究,但對管理經濟學的教學模式研究至今仍是空白。本文基于會計專業碩士(MPAcc)教育角度,依據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體系,從管理經濟學的發展、內容、特點、教學目標等進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管理經濟學的教師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模式,為管理經濟學教師、學生以及相關研究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同時也將對其他學科建設和教學模式選擇提供借鑒和指導意義。

二、管理經濟學教學研究意義、理論依據及相關文獻概述

(一)研究意義 從管理經濟學目前的教學現狀看,迫切需要改進其教與學模式。為了提高教學水平。搞好管理經濟學教學工作。對管理經濟學教與學模式予以研究,同時也填補了管理經濟學教學模式研究的空白,研究意義在于:提高教師理論和業務水平;激發教師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師在教學中角色的轉換;教師重視學生個性的培養;教師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情趣和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學生認知和運用能力o

(二)理論依據 在研究過程中主要運用了以下理論:一是以人為本教學思想理論。從人本主義教育的立場來看,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幫助發展人的個體性,幫助學生認識到他們自己的獨特的人類存在,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潛能,并最終幫助學生實現其潛能。這可以作為任何一個教師的目標,一位好的老師不僅要明確目標,而且更為關鍵的要如何為達到目標的而采取的有效手段。學習可以由外部施加、人為聯想的學習、人為條件作用的學習、人為意義和反應的學習;也可靠自身和自我選擇學習。站在教師的角度。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理論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從學生的觀點出發來探索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與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引導學生自覺、自愿的學習,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培養。站在學生的角度,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理論要求學生去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培養認知情感、學習的自我成就感以及對求知的欲望融合到學習過程中,通過內生機能來提高教學效果。由此可見,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理論是崇尚能力的培養,也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內外學習有機結合的一種教育的思想理論。二是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是由認知主義發展而來的哲學理念,被譽為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一場革命。它是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認為學習并非對于教師所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重視思維和理解能力的發展、鼓勵師生互動和鼓勵學生對教學做出貢獻。建構主義理論強調發揮學生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和建構性,提倡新型的師生關系。改變教師“指揮者”的角色為“引導者”角色,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灌輸對象。三是科學發展觀的科學理論體系。科學發展觀是從新世紀新階段的實際出發,著眼于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解決發展難題的基礎上提出的。理論核心的要義是發展、統籌兼顧、全面協調的可持續性發展。只有創新,才能發展,教學模式的研究也是如此。教學模式的研究是在創新中得以發展,是在發展的基礎上創新o

(三)文獻簡述針對管理經濟學的應用、課程建設、教學方法、課程學習質量的評價等方面,已有部分學者做相關研究。在管理經濟學的應用方面,李娜曾在從《管理經濟學角度看航空公司之間的“價格戰”與“價格聯盟”》一文中,運用價格彈性和“卡特爾”組織分別來解釋航空市場的價格戰和價格聯盟;葉江山在《論理經濟學在監理企業工作中的應用》一文中,提出了應用管理經濟學的原理做好監理企業的工作,提高監理企業的工作效率,增加監理企業的效益,通過創新提高監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厲鐘靈、戈國蓮在《企業的固定資產管理經濟學分析》一文中,運用管理經濟學的原理,建立固定資產管理模型。就固定資產管理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思路和方法;孫浩在《管理經濟學對企業運作的啟示》一文中運用需求規律、價格彈性、成本分析等原理引領企業在競爭中的方向,運用管理經濟學的原理進行理性思維,以此制定出科學的經營決策。在管理經濟學教學方法和課程建設方面,竹雅東曾在《對課程建設的思考》一文中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從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三個方面進行了課程建設分析;劉德宏和蔡燕弟在《對管理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思考》一文中,如何做到西為中用,如何針對課程特點和學生特點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翁英英在《課程案例教學初探》中對管理經濟學案例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在管理經濟學課程學習質量評價方面,王爽、趙國杰在《用AHP評價NBA管理經濟學課程學習質量》二文中,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出各指標在管理經濟學課程學習質量評定中的權重,進行一致性檢驗,給出一種評價學生學習質量的方法。在教學模式和教學創新方面;楊淑娥曾在㈣專業碩士(MPAce)教育模式選擇的思考》一文中,結合MPAce的特點和培養目標對教學模式作了研究;徐克英在《會計學原理精品課程教學創新一文中,對給予學生選擇教師權利的“掛牌教學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科研方法作了探索。

三、管理經濟學的發展定位與內容特征

(一)管理經濟學的發展定位 管理經濟學是以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為基礎,與現代管理理論相結合,是溝通經濟學與企業管理決

策的橋梁。西方經濟學說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第_一階段是在15世紀至18世紀中期,認為流通創造價值,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流通領域的重商主義;第二階段是在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以亞當?斯密、太衛?李嘉圖為代表的學派,強調勞動創造價值,認為是價格機制和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經濟,研究中心從流通領域轉向了生產領域的古典經濟學;第三階段在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以阿弗里德?馬歇爾為代表的學派,采用邊際分析、均衡價格等理論方法,研究中心轉向了消費、需求以及資源的優化配置的新古典經濟學;第四階段是在20世紀30年代至今,以約翰?凱恩斯為代表的學派,強調國家干預經濟活動,將整個國民經濟納入到研究領域,以實現充分就業,促進經濟的發展的當代經濟學。管理科學晚于經濟學的產生,但發展非常迅速。同西方經濟學說相比,也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期,以科學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和法約爾的"212業管理與一般管理”等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論,重點研究提高企業內部的勞動生產率;第二階段從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和梅奧的“人際關系論”等為代表的行為科學理論,主要研究人際關系和人的需求行為;第三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末,以西蒙的“管理決策理論”和德魯克的“有效管理理論”等為代表的現代管理理論,著重研究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決策和管理組織如何實現現代化;第四階段是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以波特的“戰略管理理論”、沙圓的“組織文化理論”和彼德?圣吉德“學習組織理論”等為代表的學派,以更高的管理思想、境界和管理方式來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和核心競爭力。

(二)管理經濟學內容及特點 管理經濟學是以企業的微觀經濟活動為基礎。在特定的宏觀環境中,企業為實現一定的目標,在各種約束條件及諸多方案中選擇最優方案,將有限資源最有效的加以利用。主要包括:邊際分析、需求分析、生產分析、成本分析、市場結構、定價決策、風險與資本運算、技術變革和布點理論、企業決策與政府等。管理經濟學的內容在不斷的豐富,在以上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匯率、國際貿易、產業競爭、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逆向選擇等,逐步在理論與模型的基礎上,向注重實施和與計算機相結合的方向發展。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和競爭的自動化,其內容將更加豐富。管理經濟學不僅是有關經濟理論與決策方法在數量上的相加,更表現為一種綜合交叉而形成的質的升華、提煉,從而強化企業決策者在管理中的理性思考與理性創新。特點在于廣泛運用數學推導和數學模型來論證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將邏輯分析方法與數學分析方法相結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圖像,既有定性的分析,又有定量分析。專業性強;綜合性強;邏輯性強;應用性強;交叉性強。

四、基于MPAoe輔角度的教學模式選擇

(一)教學的模式選擇 會計專業碩士是為了滿足公司財務與會計人員面臨經濟全球化變革而專門開設的。該項目2005年開始在21個試點院校和三個國家會計學院試點招生:截至2008年,已經擴充為25所學校和三個國家會計學院。這種專業學位的特點是在強調理論和實務并重的同時,將授課的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綜合思考問題的能力、開發學生的財務與會計技能以及拓展其對財務、會計實務和典型案例的理解上,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把握企業財務管理全局的能力。把管理經濟學作為IVIPAee核心課程,突顯其重要性。為了提高教學水平,現從學生的特點、教學模式選擇、能力培養目標、教師教學方法四個維度分析如下:

(1)學生的特點。學生的特點:一是數學基礎相對薄弱。MPAcc學生大多數讀大學時以文科為主,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學生普遍對定性分析方法感興趣;數學基礎相對薄弱,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驟難以深入。對數學推導、圖表、公式等理性知識產生排斥心理。二是社會經驗相對豐富,具備一定社會閱歷。大多數學生有會計、財務、投資、經濟管理專業本科學歷的背景與工作經歷,部分學生在財經管理崗位上工作,對企業相對比較了解,有一定的社會經驗。三是知識結構體系較新,學生年齡結構年輕化。學生離開學校時間不是很長,知識結構體系較新,并且對新知識渴求比較強烈,積極進取、精力充沛、思維比較活躍。

(2)教學模式的選擇。西方在校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模式很多。其中以“學科中心”、“能力中心”、“協同式”、“IVIES(就業技能模塊法)”模式等盛為流行。我國在繼續教育中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可以“移花接木”,借鑒西方的成熟模式。據MPAcc專業設置和學生的特點,可采用以“能力中心”模式為主,“協同式”模式為輔的教學模式。前者以從業能力為教學目標,以能力教學為單元,以學生是否具備能力為衡量標準的教學模式。后者是實行大學和企業合作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3)能力培養目標。MPAcc教育要面向會計職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和法紀觀念的高級應用性專業人才。主要包括:一是數學和案例分析能力的培養。數學模型是經濟規律本質抽象的表現,學習模型不僅是對計算過程的掌握,更重要的通過模型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案例分析,理論聯系實際,開拓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二是宏觀形勢理解和整合分析能力的培養。通過管理經濟學的學習,使學生把握經濟發展脈搏的能力,把握國際和國內經濟發展的動向和趨勢。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創新,提高決策水平,結合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優化整合。三是財務管理和控制能力的培養e運用經濟理論和管理方法分析問題,為企業創造價值,加強財務管理和控制能力,促使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理財目標。

(4)教師的教學方式。在管理經濟學教學過程應該采用以下五種教學方式:一是理論教學方式。上課前選好適合MPAcc教材,根據教學大綱,做好課件,查閱和準備好教學輔助閱讀材料。上課內容理論與實際相聯系,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進行師生互動。二是案例教學方式。在課前根據教學需要選擇生動、完整、典型、適用的教學案例,課中組織學生進行案例討論。做好啟發引導工作,讓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對多元性探索研究。堅持以學生學習為主,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學習風格,讓不同的經驗得到交流和分享。教師對案例進行總結評價,對學生討論中忽視和挖掘不深的問題進一步剖析,開拓學生的思路和視野,著眼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課后給學生布置適宜難度的案例,讓學生獨立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案例分析,鞏固課堂知識。三是實踐教學方式。管理經濟學中很多內容需要借助計算機進行模擬試驗,教師可以把案例中的數據發給學生,讓學生用所學到的管理經濟學知識在計算機上進行試驗。這樣不僅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并且教會了學生熟練利用計算機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四是情景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設置問題情景,將研究學習的內容轉換為現實生活的情景。在創設過程中,應注意情景的生活化、故事化和現實化,建構聯想空間,大膽創新,使學生對知識產生親切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澀進學生自主

學習,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分析應用能力。從而使學生的認知結構不斷發展和完善,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新的環境。五是合作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在適當的時候對角色進行互換,給學生展示多面才能的平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既能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又能促進相互交流和協作,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篇8

小學新入職的教師少不了培訓,那么培訓后的心得怎么寫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教師培訓心得與體會范文2020,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小學教師培訓心得與體會范文1在這次培訓中,我們討論了如何搞好網絡大集體備課,學習了新課程標準,觀看了_名師課堂,并間接聽了全國小學名師于永正老師的報告《關于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我受益匪淺。特別是于老師的報告讓我深有感悟。于老師的課堂簡單、實在,卻又不同凡響,是語文教學的經典之作。那么怎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使課堂教學做到更加有效呢?

一、要有目標意識及落實目標的意識

閱讀教學應該是有起點有重點的,每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課后的練習。我想:只有明確教學目標,才能談教學效率,把每一課的課后練習高標準、高要求地完成就是有效教學。除此之外,要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為語文教師,要有目標意識及落實目標意識——過關意識。每個年級段的寫字和朗讀一定要落實,要過關,教學中朗讀是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該默寫的一定要默寫,該背的一定要背。

二、要做好對話中的“首席”課前,老師要和教材“對話”,把教材讀懂,掌握好

這一環是關鍵。課堂上要講學生不懂的,教學生不會的,少問,少講,多示范。示范是最好的老師,要惜時如金,盡可能減少課堂時間的損耗。

三、莫把課堂當講堂,莫把語文課上成討論課

課堂是學堂,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在課堂上要用啟發的、激勵的語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另外,語文課上有些討論并不能給學生留下什么印象,給學生留下的是字詞、是語感,是不可言傳的感受。討論得太多,開掘得太遠,就會使語文教學變“胖”,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園;聲光電一起上,弄的學生頭暈目眩,就會使語文味兒少了。

四、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課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學。課堂教學,是老師、學生和教材三者之間的對話。課堂上,更多的是在老師組織、引導下,讓學生和教材對話。教師關注的是學生,該講的講,不該講的不講,教學生不懂的知識,一定要有過關意識。

五、教給方法,培養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捷徑

“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可見學習方法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學習方法是學生為了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所采用的某種方式、手段、途徑。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有了學習的主動權,才能獨立地探索新的領域,獲取新的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去組合、去創新。

1、教給學生課前預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預習”乃是“學生預先學習”之意,即預習應看作是課堂教學前的準備,是課外到課內的橋梁和紐帶,是鋪墊,也是初步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階段。強調預習并形成良好的習慣,其意義在于:充分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他們主動求教的積極性,提高自學能力。

2、教給學生讀懂課文的方法,提高閱讀理解力讀懂課文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從識字、解詞、釋句,到理解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從理解文章題目,理解思考課后問題到自己能圍繞課文的某一詞句提出問題,從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到體會其內涵,品味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都需要教。

3、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

老師和學生都很有制訂好讀書計劃,并按照讀書計劃要讓學生利用學得的知識,方法去廣泛閱讀課文以外的文章和書籍,使他們“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在課外閱讀指導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愛“讀”,還要指導他們會“讀”得好,讀得有收效。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遠不止上面提到的策略,還有專家們提出的: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精心進行教學設計;靈活機動地實施教學;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創設大問題背景,實施有效對話;適度拓展、堅持練筆等等。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把握住課文的精髓,立足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努力構建有效、實用的語文課堂,我們的語文課程才可能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學教師培訓心得與體會范文2在這一段時間的培訓中,我比較認真地看了各位專家對于小學數學新課標的解讀,尤其對他們講解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各個方面的問題、今后改善的措施、辦法進行了深刻的理解和領悟。確實收獲不小,感覺自己在日常工作中還存在很多不足。我們僅僅在自己的一個狹小范圍內計劃著自己的工作。透過這次培訓,我有如下感想:

一、這次培訓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

我們要在今后的教學中繼續徹底改變自己。這次學習使我的思想有了更深層次的轉變。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務必具有淵博的知識,良好的思維品質,這些還遠遠不夠。我們要在數學學習探究過程中,不再把數學知識的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教學任務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費在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上,而是要成為學習群眾中的成員,在問題面前教師和學生們一齊尋找答案,在探究數學的道路上教師成為學生的伙伴和朋友。

二、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面向全體學生我們應做到:

1、創設各種情景,鼓勵學生大膽地實踐,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

2、為學生帶給自主學習和直接交流的機會,以及充分表現和自我發展的一個空間;

3、鼓勵學生透過體驗、實踐、合作、探索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潛力;

4、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探究他們自己的一些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

三、關注學生情感,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

學生只有對自己、對學科及其文化有用心的情態,才能持續學習的動力并取得成績,刻板的情態,不僅僅會影響學習的效果,還會影響其它發展,因此我們要努力創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空間。關注學生我們應做到:

1、尊重每個學生,用心鼓勵他們在學習中的嘗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用心性;

2、把教學與情態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進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忙,體驗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

3、關注學習有困難的或性格內向的學習,盡可能地為他們創造語言的機會;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交流渠道,經常和學生一齊反思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互相鼓勵和幫忙,做到教學相關。

四、在數學教學中體現情感態度

新課程強調“數學教育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轉變為首先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潛力的發展”。在此,個性需要指出的是:數學教育中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應是與其數學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學習直接相聯系的,也即在兩者之間存在內存的、必然的聯系,而不是某種外在的、牽強附會的、偶然的成分。因此,我們無疑應當強調透過數學教學幫忙學生樹立在數學學習上的自信心,但是這絕不是指數學學習應當成為一種毫不費勁的“愉快學習”,我們應當努力增強學生對于數學學習過程中艱苦困難的承受潛力,從而也就能夠透過刻苦學習真切地體會到更高層次上的快樂。這也是中國數學教育優良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

五、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

對學生學習策略進行指導,即讓他們在學習和使用的過程中逐步學會如何學習。那么,指導學生學習策略我們應做到:

1、用心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到階段性學習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

2、引導學生采用推測、查閱和協調的方法進行學習;

3、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并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

新課程改革不是說說而已,務必要與實踐相結合,即將努力學習,用心進取,用心參與課程改革,在課堂實踐教學中不斷摸索,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反思。我樂于參與遠程研修,我也樂于與廣大同仁們共同成長,我也更樂于實踐課堂教學。

六、我也從班級成員的提問、評論、作業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培訓中,各位老師都能用心提出自己遇見的問題,也能毫不保留地講出自己對某一問題的看法認識。對班里成員提出的問題能認真討論,各抒己見,有利于改善我們的教學,提高我們的業務水平。

時代要求我們務必進步,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更努力地在先進理論的指引下大力改善我的工作。

小學教師培訓心得與體會范文3本人在20_年4月參加了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通過《福建教育》專家的講座培訓,使我在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教學業務水平和科研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我們主要學習了如下內容:

1、由教授講授的新課程理念更新

2、由教授講授未來教育教師培訓項目,此模塊內容,讓全體學員耳目一新。

3、如何做一名成功的教師,上好每一節課

下面,我將本階段的具體學習作以下簡要小結:

一、認識的提高

構建教師終身教育體系,打造一流的教師隊伍是教育長足發展的根本大計,也是教育主管部門探索的永恒主題,更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教師培訓提高自身素質是關系到教師教書育人質量的大事。參加繼續教育培訓是我們教師在思想和業務成長路上的加油站。我在參加教師繼續教育中,特別重視自己師德和教學業務水平的提高,始終把師德建設擺在首要位置,把自己的教學業務能力作為教師的核心素質來提高。在培訓中,真正做到師德建設和業務培訓兩手抓、兩手硬,通過培訓,切實提高自己的師德素質和教學業務水平。

在培訓過程中,感觸最深的部分是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的培訓。第一個關鍵節點,框架問題修改是研修重點和關鍵,可以說不完成框架問題的修改,其他方面的修改,也會受到影響。為了不使框架問題修改影響其他,我在學習時對問題修改時間段做了特別處理。首先時間保證;其次,我采取“穩扎穩打”,讓作品修改內容化整為零,為了加強對內容的進一步理解,我共享了其他學員的作品,互相交流,一起研討,使框架問題的修改在下一模塊學習開始之前及時完成。對此,能夠完成,我對線面的學習也有了很大的信心。

二、具體收獲

1、參加培訓,使我對教科研方面的認識有進一步提高,能自覺地參與課堂的教學研究,積極參加課改研究,及時總結自己在教育教學工作的經驗,撰寫教育論文。

在中小學教師培訓中,使我意識到教學課程的改變我們必須跟上新的教育理念,所以在下工夫熟悉新教材的同時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和業務水平,很快跟上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也提高了自己課堂教育能力和教學質量。

2、學習過程中,我注重師德方面的修養,我堅持把師德建設當作職業道德修養的重要環節來抓,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學習和領會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所涵蓋的內容,提高自己的事業認知、職業認同水平,增強了自己從事教育事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使依法治教、廉潔從教成為自己自覺的行為,積極爭取做一名“師德雙馨”型的教師。

3、轟轟烈烈的小學教師素質提升工程,給教師繼續教育帶來了豐富的內容,重點通過《教師職業心理》、《英特爾未來教育》等專題培訓和考試,使我們對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現代教學理論和現代課程理論、當今國外先進的教育思想等都有進一步了解,也提高了我們的教育教學管理能力,特別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等內容的培訓,不但提高了我們每位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和組織教育活動的能力。

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教師的教育科學研究能力。在學習教育科研理論知識,組織教育教學調查、實驗和交流等活動中,使推廣、應用教育科研成果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時廣大教師在“學習——研究——實踐——反思——再實踐”的過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理論素質和教育科研、創新能力。

4、重視交流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過去,只知道埋頭于書本知識,信息閉塞,不善于交流,使得一些好的經驗未能融于自己的教學,而自己的一些體會又未能及時整理,因此使自己的發展緩慢前進。學習期間在進修學校各級領導和老師的精心指導下,我有了長足的進步,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師修為有了深一層次的提高,使我更加如饑似渴的追求新知的攝入,在這里我向你們表示感謝。今后我會努力并不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業,為祖國培養更多的棟梁之才。

通過培訓,使我在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教育教學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使我更加堅定了教書育人的信心和決心。通過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使我對教育教學理念、現代教學理論和現代課程理論和當今國外先進教育思想都有了進一步了解。我充分認識到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更好的勝任新世紀的教育教學工作,必須不斷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質。使我對教育科研和新課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不斷提高了自己的教科研水平和駕馭新課程的能力。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上學習和領會了教師職業修養所涵蓋的內容,提高自己的事業認識,職業認同水平,增強了自己從事教育事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通過此次繼續教育學習,我深切感覺到,做為一名教師,需有先進完備的教學策略與方法。使我在教學工作中能“因材施教”,對學生能給予學習上的指導,生活中的關心,認識的點撥,思想的疏導。

總而言之,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是十分成功的,對我來說可謂收獲多多。我們要以總結檢查活動為契機,切實提高對教師繼續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立足課堂,服務教學。積極參加新一輪繼續教育培訓。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具有先進教育理念、良好職業道德和堅強堅實業務基礎的高素質的新時代教師,為教育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小學教師培訓心得與體會范文4在這次網絡培訓中,我更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為一名教師,我深知自己在數學教學上是幼稚且不成熟的,教學工作中還有很多不足,但通過這些日子的學習,我堅信在以后的工作學習中一定能取得更大的進步。下面是我通過培訓獲得的點滴體會:

一、數學理念的提升

雖然從事教育工作已久,但面對當今的形式,時代要求我們不斷進步,吸取營養,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能夠有突飛猛進的發展貢獻我們的力量。在這次學習中老師為我們總結了數學的思想方法和活動經驗,這讓我在數學理念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集合思想、對應思想、符號化思想、化歸思想、類比思想、分類思想、統計思想、極限思想和模型化思想這么多數學教學思想方法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是復雜和實效的。我正是缺少了這樣的一些理論基礎,使得在實際教學中缺乏高度和深度。老師關于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的關系論述非常貼近我們的實際教學,這也是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尤其是公開教學中面臨的最為頭疼的環節。除了教師自身要具備較高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外,更要汲取豐富理念,這樣才能真正具備駕馭課堂的能力。

二、教學行為的轉變

對于每位教師都要面臨的備課和上課任務,在這次培訓中我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日常工作中面對龐大的班級學生數,面對堆積如山的要批改的作業,再加上那么些個后進生,教師已經忙得不可開交,談何每天細心備課,認真鉆研教材,尤其是像我這樣缺乏經驗的年輕教師,日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內心來說實在讓人堪憂。老師的講解為我們在這些方面的思考提供了一些可借鑒的方法。空談理論不切實際,屏棄理論也不合邏輯。我們應理論結合實際,在日常工作中根據自身工作量在學期初為自己制定好工作目標,如細致備多少節課,進行多少節課堂教學研究等。簡而言之,就是有選擇性地進行教學研究,保證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做到充分利用。可謂:量不在多,貴在精。我想這樣一種教學行為的轉變,才能真正意義上運用到我們的實際工作中,才能讓學生獲得更為有效的教學。

三、教研方法的更新

一直以來,校公開課的開展一直是我們進行教學教研的重要方法。通過汪主任的一席話和幾位老師的說課演示,不僅讓我對如何說課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也讓我認識到在日常教學教研中思想和方法的轉變需求。我們應與時俱進,在開展學校公開教學評比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有選擇性地加強課后說課及互相評課的實踐練習,更為深入地做好教研方法的更新,也為我們展開更有效的教學打好基礎。

經過這次我認識到每一位教師都應積極參與到課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觀者,做一個課改的積極實施者。經過學習,也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有不斷的提升。我想只有經過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新課程改革之花才會開得更加燦爛,中華民族才會永立世界民族之林。我愿在這快樂而無止境的探索中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小學教師培訓心得與體會范文5關于參加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應該說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全體中小學教師整體素質和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通過不斷地學習,使我在理論上對教育、教學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現做一個個人小結。

一、充分認識了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的意義。

加強繼續教育學習是教師適應競爭上崗的迫切需要,在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中小學生逐步減少的情況下,中小學教師的需求量也在逐步減少,必然給教師的上崗帶來嚴重的危機。在實行教師聘任制的今天,每個教師都應做好“能者上、庸者下”的思想準備。一個教師要在教師工作崗位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競爭上崗中處于優勢地位,就必須加強學習,使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加強教師繼續教育學習是教師適應學生思想日趨活躍復雜的客觀要求,為了避免學生誤入歧途,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教師必須及時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包括錯誤的),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善于運用先進的德育方法,消除學生受到的不良影響,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二、不斷虛心學習、調整、充實、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

完善教學能力,明確認識到教育不僅僅是技術,更是藝術,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行為,教育行為是在教師自我臨近下的一種有選擇的技術,是根據在教學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有關教學的經驗,知識而形成的一整套操作技巧,我們只有善于設計教學,善于研究教材,選擇合理的教法,學法,靈活地運用講解、提問、練習、復習、談話,編制試卷等技術,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才能表現出高水平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技術,而且這種教學技術與行為的發展組合,便會產生一種寓于創造性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甚至學術能達到正確、鮮明、生動的境界。使學生不僅生動的理解了學習內容,而且給人以藝術的享受。

三、轉變教育理念,相信我的學生一定能成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展的主體,教師面對的是學生的未來,而不是個人眼前的榮譽和利益,應立足于學生的成長,教師的教育觀念是其從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這種期望不僅是教師自身工作的理念,更是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實現“人人成才”的一個重要基礎,不要忘了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總之,繼續教育學習的收獲非常豐富,它引發了我很多的思考,也讓我收獲了很多的知識。然而,憧憬未來,我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畢竟這些思考和理論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去嘗試和運用,并最終將其轉化為自身的東西,我想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達到培訓的目的。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年輕教師,我將在繼續教育的平臺上努力奮斗,爭取把自己打造成社會需要的教育者!

篇9

關鍵詞:學校道德領導;關系;人情;面子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2)05-0033-05

儒家文化思想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髓。隨著中國社會從封建社會過渡到當代社會主義,儒家思想的諸多方面在我國的影響中日漸式微,但在領導與管理以及人際關系處理方面,仍然起著支配性的地位。儒家思想首先是一種制約人類關系的倫理,在儒家看來,正確的行為在本質上是指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在關系本位的社會系統中,重點不在任何一方,而在關系,彼此交換,其重點放在關系上。” [1 ]當今我國的教育領導從來就沒有擺脫儒家關系主義的支配,如何正確地開展工作并兼顧“關系”,或者以“關系”為紐帶,相對公平地處理有關事務,這是一個涉及領導倫理的問題。

一、儒家關系主義的內涵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是以“仁為核心”和以“人為貴”的思想體系。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在孔子之前,儒家文化可以上溯到殷周之前的華夏民族形成過程中的各少數民族文化,到了殷周時期這種民族文化已經逐步形成。周文化經過孔子的整理,才得以條理化、系統化,成為早期儒家文化。中國儒家的發展,分為先秦原始儒學、兩漢儒學、宋明理學、近現代儒學4個階段。儒家學說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流派,自漢以來絕大多數歷史時期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華人的主流思想基礎。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大清帝國是奉儒學為官學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被民國取代以后,儒家思想受到了外來新文化最大的沖擊。不過在儒家思想歷經多種沖擊乃至官方政權試圖徹底鏟除之后,它依然是中國社會一般民眾的核心價值觀,并在世界上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和民族傳統的標記。儒家文化的價值取向可歸納為:“以土地為基礎的人生本位,以家庭為基礎的群體本位,以倫理為基礎的道德本位。” [2 ]

儒家關系主義。儒家社會是一個“關系導向型”社會。“在這種社會里,每個人都是依賴于社會的個體,只有明確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才能完成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并遵守相應的社會道德。儒家思想可以說是社會溝通的創始人和關系構造的建筑師。” [3 ]那么“關系”起源于什么?通常認為,中國人的關系起源于“倫”,也就是封建時代的“倫常”尊卑、長幼的關系 [4 ]。梁漱溟把中國人凡事以關系為依歸的文化特質叫做“關系本位” [5 ],楊國樞、金耀基、文崇一、何友暉等人稱之為 “關系取向”,如楊國樞認為,關系取向是中國人在人際網絡中的一種主要運作方式。“關系”的研究成果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翟學偉、黃光國等。其中的差序格局比較形象地把中國人的關系模式做了描繪,在他看來,傳統中國社會有著“以血緣、地緣為生活中心的社會人際關系結構” [6 ]。中國人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存在由近及遠的親疏格局,“每個人都是受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不一定是相同的” [6 ]。這種關系就“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 [6 ]。翟學偉認為:“中國人在情理社會中,通過人情和面子的運作,放棄的是規則、理性和制度,得到的卻是不可估量的社會資源、非制度性的社會支持和庇護及以勢壓人的日常權威。” [7 ]黃光國“儒家關系主義”模式認為:“中國人際關系依據工具性和情感性成分所占比重不同,可分為工具性關系、混合性關系和情感性關系。工具性關系采取的是付出與收獲等值的公平法則,混合性關系遵守施恩與期望回報的人情法則,情感性關系信奉需要與提供幫助的需求法則。” [8 ]不過黃光國認為,在中國人的人際關系模式中,很難找到純粹單一的關系類型,三種關系類型中混雜了一些其他因素,如在工具性關系中也或多或少存在情感因素在里面。

從上述對儒家關系主義的研究來看,儒家關系主義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1)在理念方面,“關系”決定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決定了人的存在價值;(2)在認知方面,中國人對關系的認知敏感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有關的關系認知的策略;(3)在行為方式上,中國人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親近疏遠進行操作,且關系是和人情、面子緊密聯系的。在中國,關系是一個人或團體在社會中賴以存在的紐帶,人們對人際關系的重視,希冀通過關系的經營,獲取相應的社會資源。我國傳統社會深受儒家關系主義的影響。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中國社會逐漸加快了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步伐,由此帶來的社會組織方式、資源占有及分配方式的變遷,使得人們的人際關系也發生相應的變遷。如人際關系走向開放、平等,社會環境日益復雜,人際關系也日漸復雜。但儒家關系主義的關系、人情、面子文化依然存在于國人心目中。

二、教育領導無法回避的“關系”、“面子”與“人情”問題

“關系”、“面子”與“人情”是海內外華人在應對社會關系中最常碰到的問題,也是華人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一面鏡子。這3個概念既相互獨立但又互相牽連,尤其關系與人情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送禮給人家就意味著拉關系,接受了人家的禮物就意味著欠人家的人情,接受人家的禮物還意味著給人面子。

1. 教育領導應對關系問題的倫理分析

傳統中國人的道德觀主要建立在關系之上。三綱五常談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義、夫婦有情以及君恩臣忠等等,都是先找到了關系的主體,再定義出相對應的行為法則。仁道的價值觀歷來被儒家視為調節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它涵容了以“仁”為核心的一切美德,如孝、悌、忠、禮、義、廉、儉、恥、智、勇、敬、篤、宏、毅、中庸等等,仁道既是一種思維方式,更是一種行為準則。作為思維方式,要求人們具備愛人之心;作為行為準則,表現為積極地利人、助人。其最低要求是不應有損害他人之心。當代中國人仍然很重視社會關系,視關系為工作的劑,甚至是開展工作的前提。

中國人通常以不同的交易法則和“關系”不同的人交往。“關系”一詞在儒家倫理中,強調庶人所應踐行的“仁”應該視個人和他人之間的關系的親疏而有所不同,區別對待,也就是說,“仁”的本質是等差之愛。的“差序格局”生動地形容了中國人常用不同的標準來對待和自己關系不同的人這一社會事實。對待與自己關系親密程度不同的人,運用不同的對待方式。黃光國根據的差序格局將華人的人際關系分為3種類型:“最內層是自己的家人、密友和朋友等原級團體,中間層是親戚、鄰居、師生、同學、同鄉等熟人,外層是陌生人。對待不同的人群運用不同的方法:對待內層運用‘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對待中間層運用人情法則,對待陌生人運用‘童叟無欺’的公平法則。” [8 ]由于中國的人際關系圈子中,每個成員對其他成員都面臨著隨關系親疏不同的倫理困境,如果不處理好關系,人情世故不到位,會招致這些人的指責。

教育領導在關系處理上面臨著兩難之境:

其一,如果采用親疏差序關系模式,遵循儒家關系的私德和團體主義的內部倫理,就可能違背了社會公德,甚至會違法亂紀。也就是說,儒家關系主義遵循的一種小圈子內部利益倫理,對待自己的家人或密友運用“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對待親戚、同學、同鄉運用人情法則,明顯地有悖于社會公正,這種保護圈子內部利益的倫理觀與西方國家倡導的普遍主義公正觀是格格不入的。很多教育領導利用人情保護圈內利益,無視制度規章和國家法紀,因為他們認為,如果不這樣做他們會遭受親友、同學的疏遠,甚至被打壓出局。

其二,是變相尋租。也就是身處關系圈內的教育領導通過違公德、公共規則甚至法律為圈內成員謀取利益。在此過程中,教育領導也會根據親疏差序原理,以及風險與收益的大小等綜合考慮,然后抉擇。維護圈內成員的利益,可以得到他們的認可、尊敬、擁戴和保護,還會贏得面子。正如柏拉圖所言:“節制和正義固然美,但是艱苦。和不正義則愉快,容易,他們說指責不正義為寡廉鮮恥。” [9 ]

教育領導必須處理關系,在處理人際關系時經常會遭遇以下倫理問題:他們在上下級以及同僚的交往中頗費心力,往往以不同的交易法則和自己關系不同的人交往,對上司、下屬、同僚、陌生人等會采取不同的應對方式。如他們對上級資源分配者會采取逢迎的態度;對與自己關系一般或比較疏遠的普通下屬則表面客氣,在利益分配上卻不予考慮。再比如,在對待擇校生方面,各種與重點中學校長或副校長有關系的人會通過托人情、請客送禮等方式,為子女爭取到擇校的機會,校長或副校長在面對這些關系時有時感到非常頭痛,對于身居要位的政府官位的招呼不敢懈怠,不優先考慮他們的子女會危及到自己的生存,顯然,這種應對不同關系的差異性違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則。另外,他們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關系的協調上,陪上級領導和朋友吃喝,而對份內的工作事務花的時間和精力明顯不夠。由于領導是資源的占有者和分配者,總有一些人利用各種渠道和他們接近,成為朋友或者熟人,然后通過請客送禮的方式建立“感情”,如何與這些人打交道,也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2. 教育領導面對人情問題的倫理分析

中國的“人情”的涵義比較復雜,是一種私交狀態下的感情。“中國人的人情既有利益交換的意蘊,也與相互性的‘報’的觀念有更為緊密的關系,由后者的實現才能達成前者的實現。” [7 ]由于中國處事遵循親疏差序原理,人情在維持人際和諧、處理事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人情可以是在朋友結婚、生子、過生日或者家人去世等場合所贈送的錢財或禮品,或者是請朋友吃飯,親朋生病時的探望;也指中國社會中在人際交往時或相處時所遵循的社會規范。“人情”的規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情規范要求當事人在和關系圈內的其他人保持聯系,其方式可以采用聚會(聚餐)、送禮、問候和相互訪問聯系的方式,二是當關系圈內的某個人身患重病、遇到困難(遭遇危機)時,應該盡可能地體諒并探望、慰問、幫助他,給予他一份 “人情”。

“人情”倫理在中國社會是一把雙刃劍。就其積極影響而言,它能把個人、家庭和社會有機地聯接起來,給人一個充滿溫暖、和諧和舒適的環境,在遇到困難和麻煩時也能得到感情和心靈上的慰藉。但是,人情的消極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人情使公眾的法律意識淡薄,因為人情的“情理”觀念沒有一個權威的標準,只能憑感覺和處事經驗,能“私了”的事情盡可能不訴諸法律,人情交換往往變成了各種腐敗的溫床。在人情社會里,一個人的人際關系越豐富、人情越練達,其社會活動能力就越強。于是,很多會走“人情”的家長也會擴展在教育領域的圈子,與教育領導拉關系、送禮。同時,各級校長為了從教育行政部門獲得教育經費和教育資源,也會利用工作關系與教育行政領導攀交情。因而,中小學領導面對人情問題,在權力上容易導致腐敗,違背教育公平,甚至違反教育法規。如何在權力與人情之間做到合理公平,同時兼顧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這是一個深深困擾廣大中小學領導的一個問題。

3. 教育領導面對面子問題的倫理分析

面子是中國本土的一個概念。諸多學者如美國傳教士明恩溥(Authur H. Smith)、林語堂、魯迅、胡先縉、金耀基、何友暉、黃光國、翟學偉等都對面子問題做過研究。面子既是一個社會概念,也是一個心理概念。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看,面子都與聲望、地位、行為標準、尊重、身份、權力、社會規范等概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多數學者界定面子都會涉及以上概念。目前,一部分學者從社會學層面界定面子,將它看作是個體所追求的社會認同和尊重,如何友暉所說,面子是“個人由于地位和貢獻而從他人那里獲取到的尊重和順從” [10 ]。還有一部分學者從社會心理層面出發,將它視作是個體內在的自我評價。我國學者成中英提出了同時兼顧社會和心理兩個層面的面子定義:“從客觀上看,面子是指被相同社會或社區中的其他成員認可的社會位置,更多表現為在某特殊場合被特殊人認可的社會地位或價值;從主觀上看,面子體現的是與社會關系及整個社會相關的個體自尊價值和自身的重要性。” [11 ]在他看來,面子既可以是個人在社會上獲得的尊嚴,也可以是社會認可的公眾形象。另外,大陸學者翟學偉從語義出發,獨具匠心地區分了“臉”和“面子”,在學術界有一定的影響。

由于面子在中國社會的特殊作用,所以“顧面子便與個人自尊密切相連” [8 ]。“面子”成為中國人人際關系中的一個象征符號,在社交場合人與人之間是否給面子或面子給得合適與否 、足不足,往往是人際和諧與否的重要條件。

面子在某些情況下會涉及道德,在另一些情況下可以不怎么涉及道德。根據已有的研究,中國人的面子中包含多種需求。金耀基將面子分為社會性的面子和道德性的面子,這兩個方面都涉及倫理問題 [12 ]。朱瑞玲認為,面子至少包含兩種社會贊許的價值,一個是個人成就,一個是品德。由此發展出來的面子概念就有兩種:一種是符合外在社會要求的面子(包括個人擁有的身份地位、政治權力、學術成就等),它是由社會所賦予的面子;另外一種是個人內化的道德行為,是來自自我要求的面子,不需要他人評價。據此,朱瑞玲依據“社會認可成就與社會控制手段兩個維度(自律/他律)區分出四種面子,包括:自我合宜、良風善俗、自我期許之成就和社會贊許之成就” [13 ](見圖1)。

我們可以看出:朱瑞玲的面子觀不僅包括了“主觀評價,還涵蓋了社會認同” [13 ]。她的面子觀涉及了道德品質、個人能力、社會成就、社會期待與評價等諸多方面,可以說,面子具有多維性。

教育領導面子方面的倫理問題主要出現在自我期許之成就和社會贊許之成就兩個方面,他們希望在辦學方面出成效,能引領學校發展。教育領導在面子方面容易出現兩類倫理問題:一是做事如作戲,搞面子工程。如2009年湖北洪湖市螺山鎮的A中學校舍本來就很寬裕,趁布局大調整,投入100多萬元新建學生宿舍樓,顯示校領導的“體面”,但卻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二是重名輕實。很多中小學校長,為了抓升學率,提高學校的名譽,輕視活動課程、校本課程,將活動課程交由班主任隨意處理。三是進行面子交易。有的校長違犯了黨紀國法,本應受到嚴肅懲處,卻搬出老熟人、老領導、老同事、老同學等關系,串通上下左右去求情,說什么“不看僧面看佛面”,要求“變通辦理”或“從輕發落”,而一些執法者礙于“面子”,往往拿原則送人情、作交易,該處理的輕處理或不處理,使執法執紀嚴重違規。這樣表面上給了別人“面子”,實質上丟掉了黨性原則。

“面子”中的虛假成分較多,所謂的“搞花架子”、“眼球效應”、“面子工程”就會越多,“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不良作風就會大行其道,虛假的“面子”敗壞了“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異化了正確的辦學理念。

三、基于關系主義的道德領導規范構建

儒家關系主義背景下,關系支配性具有壓倒性的影響力,儒家對人際關系的規定具有強制性的特點,當人際關系處于支配地位時,個人自己的意愿、情感和需求對于社會行為的影響就不及此人與其他人的關系對社會的影響大 [14 ]。關系支配性反映了儒家文化中的社會行為模式,與西方的個人主義行為模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儒家倫理思想強調禮節、地位的層級性,強調忍耐,注重人情。各級教育領導在面對關系、人情和面子問題時,往往會礙于面子和人情,不能嚴格地執行黨和國家的教育政策,在處理問題時不能做到公平、公開。因而,構建符合儒家關系主義背景下的道德領導規范,我們的教育領導要盡可能具備以下倫理信念:

1. 樹立平等之愛的關系理念

教育領導在應對關系時,應當一視同仁,盡量公平地與各類人群打交道。

公正主要體現為正義。柏拉圖認為,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恰如其份的報答,就是把善給予朋友,把惡給予敵人 [9 ]。柏拉圖的定義被后來歷代思想家所認可,并成為公正的經典界說。根據他的定義,公正就是行為對象應得的行為,是給予人應得而不給人不應得的行為;相應的,不公正就是行為對象不應得的行為,是給人不應得,或不給人應得的行為。教育領導應對關系采用的愛有等差的處理模式,在關系群體中顯得合乎情理,但合情合理不一定公正。例如,校長在招聘畢業生時,同等條件下,會照顧托人情或打招呼的人,或照顧親友的子女,這樣對于沒有關系的畢業生來說就意味著不公平。

應對關系困境,需要社會公正。社會公正是社會行為主體的公正,是社會所進行的等利(害)交換行為,然而,社會通常是由能夠代表社會意志的特殊的個人所代表,這種能代表社會意志的特殊的個人,就是社會的統治者、領導者或管理者。因而,社會公正就是社會領導者的管理活動的公正,是管理行為的公正。個人公正,就是被管理(者)的行為公正,是被領導者的行為和領導者的非領導行為的公正。不過,領導與管理行為的公正與社會公正不是同一概念,領導與管理行為的公正,也并非主要的社會公正,因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社會管理行為,歸根結底是各種社會行為規范的實現,社會行為規范的公正,就是制度公正 [15 ]。社會基本結構之所以是正義的主要問題,是因為他的影響十分深刻并自始至終。這種基本結構包含著不同的社會地位,生于不同地位的人們有著不同的生活前景,這些前景部分是由政治體制和經濟、社會條件決定的 [16 ]。因而,制度的公正,說到底,需要法律的公正和道德的公正。

在道德公正方面,我們的教育領導在對待各種關系時應該一視同仁,而不是針對關系的親疏而采取不同的對策。這樣才能促進教育公正,為社會的法治建設提供榜樣。

2. 公私分明的人情觀

在教育管理領域,利用社會關系網進行尋租,托人情辦事,收受人情賄賂,已經成為國內教育領域經常發生的事情。其核心不外是人情與權力的關系問題。

我們知道,教育管理領域與其他政治運作具有相似性。由于我國法治不完善,監督機制不太健全,權力的運用往往超出其界限。人情一旦與社會關系網結合,就會出現利益關系,教育領導的權力容易被濫用。正因為“權力在中國社會存在著任意性(當然也不能胡來),因此操作權術本身就是合情合理的,進而用人情攀上權貴就可能在其任意的一面獲得權力的轉讓,實現權力的再生產” [7 ]。

因而,為了避免人情在教育領域的蔓延,教育領導要樹立公私分明的交往法則,對于工作之外的事情,或者說,在私人事務上,教育領導可以用人情法則與人交往,以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如某位老師生病住院,可以親自探望慰問。但工作上的事情,要堅持以“公平法則”來處理,如評選優秀教師時,可以頒布評優條例,采用公開打分的方式,透明操作。這樣公私分明,既可以避免人情困擾,也可以提升教育領導的威望。

3. 為學校和兒童發展的面子觀

面子包括道德臉面和社會臉面,前者是個人固有的,由個人是否實踐道德原則所決定,在社會互動的情境中,不能用來作為交易的籌碼;社會臉面則不同,它可增加也可以減少,而且可以轉借,可以交換,成為社會交易的籌碼 [8 ]。教育領導在面子方面的倫理問題主要體現在社會臉面。在社會臉面方面,教育領導惟有擴大學校的影響才能實現自我期許之成就和社會贊許之成就。問題就出在,自我期許之成就和社會贊許之成就有真有虛。正如有人說:在華人社會里,“愛面子”的人所爭的“面子”可能是“虛”的,也可能是“實”的;前者是所謂的“徒有虛名”,后者則可能獲得“實實在在”的評價 [17 ]。因而,中國人的“面子觀”是虛實相間的,其實質是“自尊”和社會地位獲得的途徑、手段以及社會環境不一樣。在法律環境相對完善的歐美國家里,人們的自尊更多地依賴公平、公正的制度認同來實現自身的價值和能力,從而獲得“自尊”的滿足。這樣贏得的“面子”是實在的,是“榮”的體現。但如果社會法制環境不完善,甚至發生扭曲,那么,人們必然會尋求其他途徑來實現和滿足“自尊”的心理需求。這個途徑主要是以權勢等級、親疏、利益所構成的復雜的人際關系網絡。這時獲取的“面子”是虛假的,其實是“辱”的體現 [18 ]。

教育領導應該以學校、教師和兒童的發展作為社會贊許的成就。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學校辦學的最終目標是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造就學生健全的人格。主要途徑是: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構建學校組織文化、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搞面子工程并不能最終提升學校的競爭力,也不能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純粹地抓升學率,會傷害學生的身心,導致很多兒童的心理出現問題。在應試教育還沒有退出歷史舞臺的教育領域,教育領導抓升學率表面上看是為了提升學校的形象,實際上是搞面子工程,是為了獲得社會地位的一種體現,獲得了社會地位也就有了面子,實質是變相釣取名譽的一種“面子”觀。這些虛的面子是應該放棄的。面子既是加強道德標準的社會戒律,又是維持個人道德完整的保證,是一種內部戒律。我們可以說,是扭曲的“面子觀”導致了虛假的“面子”大行其道,是虛假的“面子”扭曲了人們的“自尊”心理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社會的公平。因而,教育領導應該正確對待面子問題。樹立正確的面子觀,求真務實,為學校實實在在的建設和兒童的身心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

[2]司馬云杰.文化價值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

[3]Chen X P,Chen C C. On the Intricacies of the Chinese Guanxi:A Process Model of Guanxi Development[J].Asia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4,(3):305-323.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5]梁漱溟.中國文化的要義[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5.

[6].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7]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J].社會學研究,2004,(5):51-55.

[8]黃光國.儒家關系主義:文化反思與典范重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9]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10]David Yau-fai Ho(何有暉)·On the Concept of Face[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6,81(4):867-884.

[11]成中英.臉面觀念及其儒學根源(1986)[A].翟學偉.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二輯)[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2]金耀基.“面”、“恥”與中國人行為之分析[A].翟學偉.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二輯)[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3]朱瑞玲.有關面子心理與行為現象之實證研究[D].臺灣大學心理所博士論文,1983.

[14]何友暉,彭泗清.方法論的關系論及其在中西文化中的應用[J].社會學研究,1998,(5):34-43.

[15]王海明.倫理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6]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