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課題結題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11 22:37: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研課題結題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結題報告是一項課題研究結束,研究者客觀地、概括地介紹研究過程,總結、解釋研究成果,向有關部門(機構)申請結題驗收的文章。它是課題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要的材料,也是科研課題結題驗收最主要的依據,其基本結構包括:
題目部分——標題、署名。
正文部分——
(1)序言(問題的提出、研究的動機)。
(2)理論依據。
(3)研究目標。
(4)研究方法(采用哪些教育科研方法)。
(5)研究的主要內容。
(6)研究過程概述。
(7)研究成果(概括性描述、列出圖表、研究假設的檢驗結果)、結論與建議。
(8)存在的問題或研究的局限性。
結尾部分——注釋、參考文獻、附錄。
結題報告要注意基本格式的規范化。根據具體情況,在體例上可作適當調整,我們反對格式呆板化,但也不能違反基本格式。接下來著重談談幾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二、題報告題目的表述要有明確性
結題報告的題目一般格式為:《……》課題結題報告。
關鍵是該課題題目應具體明確,準確地概括研究的方向、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且有新穎性。具體要求是:①應有價值、有新意。②范圍既不會過于寬泛,也不會過于狹窄。③最好能囊括研究范圍、對象、內容、方法。④題目內容最好涉及兩個變量。⑤題目不要用疑問句形式。⑥題目要避免價值判斷。⑦不宜用過分修飾、文學化的題目。⑧用詞規范,切忌杜撰。
在研究過程中如果發現題目不當或該研究沒有價值,就得終止研究,重新調整研究課題,并呈報立項審批單位。在結題報告中應寫新的課題,并附上說明。
三、理論依據的選取、運用要準確
理論依據即本課題研究的科學依據,是選題論證的依據,是研究者對所研究問題預先賦予某種假設的理論依據和指導研究過程的理論依據。
選取理論依據要防止三種情況:①無“論”可依;②有“論”難依;③大“論”小“依”;④有論不依。所選取理論的科學性、先進性、針對性和理解的深刻性直接關系到教育科學研究的水平。
教育理論都有很強的時代性和現實針對性,有的還存在其局限性,運用時不能拈來便用。
四、教育科研過程要作客觀、清晰的概述
對研究過程的概述必須符合研究類型特點。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有多種劃分標準,因而教育科研有多種類型,諸如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發展研究);理論研究、實驗研究、調查研究、追因研究;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等等。對于各種研究,特別是應用研究和實驗研究應明確界定。
應用研究用于應用或檢驗理論,評價它在解決教育實際問題中的作用。中小學教育科研大多數是應用研究。
實驗研究是根據研究目的,運用一定的人為手段,主動干預或控制研究對象的發生、發展過程,以探索、驗證所研究現象因果關系的研究過程。教育實驗可分為探索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推廣性實驗(當前我國進行的有學校整體改革實驗、引進國外教育理論的驗證實驗、教育政策決策的實驗、課程教材的改革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革實驗)。
這里有必要講講教育行動研究,它與教育實驗是有區別的。教育行動研究是教育決策者、校長、教師主動利用有關理論、知識、方法解決亟待解決的實踐問題。它把解決問題放在第一位,強調研究過程與行動過程結合,注重研究者與行動者合作,要求行動者參與研究,對實際工作進行反思。
在研究中也常有二者交融滲透而以一為主另一為輔的情況。不同研究類型,其研究過程是有不同的。教育實驗研究與一般性教育研究在研究過程的表述上是不同的。 您正瀏覽的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網)整理,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1、教育實驗研究過程的表述應體現三個階段:
①準備階段。選定課題、形成實驗假設、確定實驗自變量和因量、下操作定義、制定控制無關變量的措施、選擇被試、分配實驗組或對照組、選定測量方法工具、形成方案和工作計劃。
②實施階段。執行實驗程序、方案,觀察實驗對象,記錄所需資料、數據并加工整理。在執行實驗程序、方案過程中,有前測和后測設計(即對被試進行的測量),前測有時會給實驗帶來麻煩,所以并非所有實驗都要前測,但后測卻是不可缺少的。
③總結階段。對資料數據的分析,概括研究結果,形成研究結論。(包括判斷有否充分的實驗控制、實驗結果可否實際運用、可否與非實驗班組比較、所得數據資料能否確保檢驗假設、能否充分反映實驗效應、是否有相關變量的干擾、實驗結果有否代表性、可否大范圍推廣)。
2、一般研究過程的概述內容應包括:
①簡介研究的時間、地點、對象和參與研究的人員。
②對問題、設計和行動步驟、過程措施的回顧;對觀察到、感受到的有關現象的描述、整理。
③對行動過程和結果作出判斷、對有關現象和原因作出分析,根據新的發現、新的認識和新的思考探討規律性的東西并進行論證(只有研究過程而沒有分析論證,因而得不出有價值結論的研究是無效的研究)。
概述時應強調態度客觀,以事實為依據,對事實的描述要明確,遣詞用句以中性為原則。盡量避免使用第一人稱。
五、研究成果與結論的陳述要簡潔、符合科學性
研究成果需作概括性描述,諸如解決什么問題、認識有何提高、師生得到哪些發展。
對于所撰寫的一些文章(著作)的觀點、要點應歸納說明,所發表的文章(論文、教學案例、資料選輯)列出圖表。
主要研究成果如果是巨篇宏論,則應列出該文的綱目結構。
在成果的表述中一般有討論與分析,即討論該研究的局限性、尚待解決的問題、應用的價值和推廣的可能性。
篇2
大家下午好!
作為優秀課題獲獎的代表發言,我感到非常榮幸,同時也有點緊張。說實話,課題研究很高深,很累,累在哪里?累在常常迷茫,不知道要干什么?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做課題?從課題立項開始,我告訴自己,就按照課題規劃來吧,研究一點是一點,把平時對于這方面的素材積累下來,也許就是課題了。所以向大家匯報一下在這個課題方面所做的一些東西。請批評指教。
一、課題概況
本課題自**年3月,申報校級課題并立項,進而申報區課題。 9月起,正式開展課題實驗活動,到**年10月,結題。**年3月,獲得**區個人課題二等獎。
二、課題的產生背景
主要有三點原因:1、 新課程實施以來,把計算與解決問題的進行了整合,從教材的編排來看,不再獨立安排計算單元或是純粹的解決問題單元。經過幾年的新課程改革,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是得到了加強,但計算能力反而減弱了。2、輕重不分。主要表現在對與一節課的處理上,教師無法把握,到底是計算教學多一點,還是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多一點。很多教師在實際處理上,往往想一把抓,既想扎實的把計算教學教好,又想把解決問題的意識深入培養,但一節40分鐘的課,如何完成這么多的教學任務,即使完成了,學生是否真正意義上的接受?3、教師缺乏改進意識。我們都知道計算與解決問題要相結合的去教,但又不知道如何把兩者很好的結合起來,缺乏改進的意識,導致在思想上有種“過掉就算”的思想。于是日常的教學中,要么一帶而過,要么重新回到計算歸計算、解決問題歸解決問題的老路上去。
由此,產生了對這個課題研究的動力。
三、課題研究概況
第一階段:確定研究方法
針對上述的問題,采用調查法、訪談法和課堂觀察法,當然以課堂觀察法為主,進行實驗研究。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
要做的三件事: (一)、統觀教材,分析整合化教學實施基礎
(二)、借助情境,優化整合化教學課堂組織
(三)、多維設計,開展整合化教學外延活動
(一)、統觀教材,分析整合化教學實施基礎
我們從一到三年級的教材的安排來看,突出了幾個特點,體系完整,融合算用,螺旋上升,整體關聯。這就需要我們在進行課題研究課,進行課堂教學時,不僅考慮一個課時的計算與解決問題如何整合化,更要關注整個單元,整一冊書、整個年級需要如何整合。
第二,我制定了每個年級每個學期的雙向明細表,從表中,非常清楚的看到本冊書中,我們的計算教學、解決問題教學要達成怎樣的目標,給日常的課題研究以更清晰的指示。
(二)、借助情境,優化整合化教學課堂組織
本課題的研究,重點放在課堂教學的研究,采用課堂觀察法,每一次的研究課的開展,分成了幾個步驟,制定了詳細的操作方案。
1、確定觀察的目的,制定計劃
2、進入課堂,及時記錄資料
3資料的分析與結果的呈現
4擬定新的行動方案,并實施與新的課堂
以加法的教學為例。
首先確定了本次教學的目的:關注孩子加法技能的掌握和加法含義的理解。
接著進入課堂,對孩子在以上兩點上的表現,及時記錄
再者,對課堂記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學生加法的計算正確率是多少?解決問題方面,能答對多少?得出加法技能教學與含義的掌握程度。
由此在設計對于加法教學的后續教學設計。
像這樣的典型課的研究,開展了很多,同時邀請了校內的骨干教師,一起研討,并請專家前來指導。
同時,我們的研究課不單單針對一個課時,我們還以一個單元的計算教學進行研究。如,三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乘除法,我們有針對性的研讀了教材的前后安排,并對學生進行測試,了解學生在計算與解決問題板塊已有的知識,進而有針對性的開展整個單元的系列研究課,使計算與解決問題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加強計算機能的同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多維設計,開展整合化教學外延活動
1、口算的過關訓練,讓學生提高了口算的技能
2、豐富的數學課外活動,使孩子們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計算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第三階段課題總結階段
課題成果:經過一年的實驗研究,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加強的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從兩次檢測中可以看到這些:口算比賽,過關率達到98%。期末考試中,計算板塊、解決問題板塊失分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2%。
我的困惑
1、如何檢驗取得的成果
計算與解決問題整合化的教學,產生的效果是非常隱性的東西,雖然從試卷上可以反映部分情況,但如何更好的檢驗?一直困擾著我
篇3
一、課題研究背景
留守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有效的教育引導,產生了許多教育盲區。我們通過收集整理案例,加以分析總結,探索了一套家校合作的教學方式方法。
二、 過程與方法
(一)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成立課題領導小組,研究小組,立題論證,通過調研形成教學設計基本方案。第二階段:制訂課題實施方案,各課題承擔人積極參加實踐研究,推廣實驗研究成果,收集實驗工程中的原始材料和撰寫實驗論文。第三階段:進行課題總結,召開課題總結會,報告研究成果,申請課題驗收,結題。
(二)研究方法
調查報告,查閱資料,尋找理論依據。了解新的教研動向。閱讀成功案例,尋找名師指點,召開家長會,總結家校合作成果。
三、課題研究成果
教學成績大幅提升,學生學習更有積極性,學生厭學少了,分化少了,學生能力得到較大提高。教師花在管紀律的時間少了,教學效果顯著。主要成果如下:
(一)調查學生學習主動性差的原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筆者所在學校的初一學生80%來自農村,20%是青云鎮本地的。農村學生大部分是留守少年,他們的學習習慣不好有如下原因:
1.家長觀念不正確。家長在外打工,認為自己的收入還不錯,也沒什么文化照樣可以在社會上生存得很好,所以在教育子女時總認為讀書也沒什么出息,大學生也是打工,還不如少讀點書,早點掙錢,小學畢業的也照樣做老板。他們的子女從小灌輸這樣的思想自然在學習上沒有動力,學習上無所謂,沒有目標當然考不出好成績。
2.監護人監管不到位。我校學生監護人文化程度偏低,他們無法輔導孩子的學習,放任孩子自由發展。對孩子的監管僅限于吃飽穿暖之類的淺層關懷,只滿足孩子的物質生活上的需要,根本想不到學習成績如何,在校表現情況如何。認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只是老師的責任,使個別學生成了無拘無束的“小野馬”。
3.家長在孩子教育中有誤區。誤區一是孩子學習不好是老師的問題,不是我孩子問題;誤區二是只要孩子說讀書就讀,不讀就帶出去打工;誤區三是樹大自然直,孩子長大了自然會學好,不會讀書做別的可能也行,不會讀書沒關系,會掙錢就行;誤區四是只要不出現比較大的事故,一般不主動找老師了解孩子在校表現情況。
(二)探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為了提高學生成績,課題組通過對初一學生深入調查研究,分析原因,我們找到了切實可行的對策:
1.建立學生檔案
首先建立詳細的資料檔案。比如:學生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家長姓名、家庭住址、聯系電話、父母外出情況、外出地點、外出所從事的職業、家庭生活狀況、監護人姓名及住址、聯系電話、是否為住校生等等。
其次建立學生的成長檔案。這不僅為教師進行有目的、有針對的“幫”“教”“引”及時提供有效信息與客觀依據,還能幫助教師對自身的教育行為與經驗進行積累與提煉,批評與反思,同時也為家校溝通與合作開辟全新的渠道。
2.在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自覺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⑴充分利用班會課進行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對學生學習習慣好的給予表揚與肯定,樹立榜樣。召開家長會,讓家長了解自己子女在校學習情況,提出要求,共同把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
⑵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材施教,降低問題難度。在課堂上多給他們表現機會,鼓勵他們的小進步,讓他們獲得成功的,提高后進生學習興趣的動力。
⑶在課堂上開展小競賽,如回答問題答對了有獎勵,答錯了有小小的懲罰(不是體罰)或者分小組比賽,增加課堂活躍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篇4
【關鍵詞】“原生態”習作教學 探究習作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110-02
“‘原生態’習作教學方法研究”課題源于對語文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辨、提煉后而確定的選題,2010年5月向“三明市教育科學研究所”“三明市教育學會”提出立項申請,于2010年9月獲批三明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2010年市級課題(見“明教科〔2010〕38號” 《關于三明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2010年市級課題評審、立項結果的通知》),立項編號JYKT―1068。兩年多來,課題組各成員團結協作,圍繞該課題積極有序開展研究與實踐,至今各階段的研究目標基本達成。根據明教科[2012]33號《關于做好三明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2010年市級立項課題結題工作的通知》精神,同時為了更好地總結課題研究經驗,推廣研究成果,反思研究過程存在的問題,提升課題研究的實效性,在向課題相關管理部門提出結題申請之際,本課題組本著認真求實的態度,對該課題研究做如下總結:
一、明確了本課題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習作教學的研究,在學校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從來就沒有間斷過。但習作教學的天空并不湛藍,學生緊鎖的眉頭并未舒展,習作對于師生仍處“兩難”境地。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有許多扭曲的行為在悄悄地扼殺著孩子本能的習作天性。所以確定 “‘原生態’習作教學方法研究”為課題研究選題,通過研究與實踐改變了教師“出格”的習作教學行為,打破了現實習作教學中對學生的種種禁錮,確立了在習作教學中去關注、去喚醒、去應用孩子的“原生態”資源,尊重、解放人的天性的理念――每個孩子都是一本“書”。這本“書”中承載著孩子對大千世界的認知與情感,體驗與感悟,新奇與陌生,積極與等待……作為教師如何去翻動這本承載著孩子認知世界密碼的大“書”,讓孩子這與生俱有的“原生態”資源成為注入“習作園地”的涓涓細流,使純真的認知得到自然的表達,如火的情感得到自然的釋放,沉睡的感官得到有效的喚醒……如此,讓孩子的習作像一顆野草的種子,在生活這塊肥沃的“土壤”里得到孕育,在自然的環境下生根、吐綠,在“風雨”中搖曳生長,彰顯生命的本真與活力。
二、明確了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原生態’習作教學方法”研究,即在習作教學中,如何將“原生態”這一教學的理念轉化為教學過程中的有效行為,讓學生在習作過程中盡情體驗習作過程的千滋百味。通過本課題研究更加明確了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如何“喚醒”“應用”孩子以身具有的“原生態”資源――感官資源,讓學生“沉睡”的感官得到喚醒,彰顯與落實“學生是語文學習(習作)的主人”的理念,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出孩子的作文潛質。通過研究實踐,取得了良好成效。
(2)如何營造良好的習作環境,有效關注與滿足孩子的習作需求―― a、習作的情感需求 b、習作的素材需求c、習作的言語需求d、習作的表達需求e、習作的評改需求等,在習作教學的過程中,能貼近學生的言語生命的律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的言語潛能,喚醒學生的言語表現欲和對言語表現的熱愛,讓他們體驗駕馭語言和言語創造的樂趣,體驗言語表現的幸福。通過嘗試實踐,目標基本達成。
三、本課題研究階段計劃實施情況
1.精心做好準備,打好研究基礎
(1)認真做好課題開題準備工作。2010年10月,認真做好課題開題準備工作。擬發課題開題活動通知,邀請專家參加開題活動,認真準備開題報告,制定本年度課題研究計劃等,為本課題研究工作的有效開展做好準備。
(2)認真做好課題開題工作。2010年11月22日下午,在市教師進修學校五樓多功能教室召開課題開題會,課題組相關成員準時參加。會上課題組組長劉元樂做開題報告,教師進修學校辦公室主任、課題管理負責人、中學高級教師朱光坤,教師進修學校小幼室主任、小學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謝安平等應邀專家到場評議指導發言,本課題的擬題研究得到與會專家的肯定。課題組成員對課題研究的內容、方法等進行了積極的研討,形成了共識并表示參與課題研究的信心。
在開題活動中,也對本年度該課題研究的計劃進行了學習討論,明確了研究的目標與任務,為有效開展研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3)認真做好問卷調查工作。2010年12月中旬,本課題組設計了調查問卷,對參與實驗的班級認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做好調查情況統計分析。問卷內容涉及學生習作的目的,對習作的情感,對習作表達的實際狀況的評價等。
2.加強理論學習,豐實課題理念
課題研究要想深入有效的實施并推進,必須要有一定的理論做支撐。所以本課題開題之后,課題組各有關成員積極尋找與本課題相關的著作與文章進行學習,豐實課題的理念。一年來學習相關文章100多篇,如張祖慶《原生態:作文教學的迷人境界》,王棟生《老老實實地去寫》,管建剛著的《我的作文教學革命》《作文無話可寫怎么辦》《“啞巴會說話”作文不用怕》《寫作的第一能力是什么》,薛法根《走向有效的作文教學》,徐衛清的《生活,習作之源》,鐘晨晟的《讓習作展現生命的原生態》,靳慶華《呼喚習作和評價的原生態》等。管建剛著的《我的作文教學革命》中關于作文教學的闡述給“‘原生態’習作”教學提供了一些理論支撐,值得細細咀嚼與深思――“傳統作文教學下的寫作,不是真正的寫作,它充其量是一種虛擬的寫作訓練。這種寫作訓練,是以應試的標準、教師的喜好來‘指導’和‘糾正’學生的、所謂不正確的寫作行為。這存在兩個問題:首先,學生的寫作動機在訓練中沒有發生任何實質性的改變;其次,很多語文教師并沒有切膚刻骨的寫作生命體驗,教學著力的是寫作外在的‘術’,而不是寫作生命的煥發與張揚,在此背景下,教師‘指導’得賣力、‘糾正’得熱心,學生的寫作意識非但沒有改變,反而出現了強烈的寫作上的對抗情緒。”“傳統作文教學總是處于封閉的不自由狀態,寫作內容的規定性,命題方式的單調性、權威性,寫作方式的訓練性和機械性,寫作時間的緊迫、缺少舒展性,閱讀對象只有教師的單一性,閱讀評價上教師的霸權性,等等。封閉的不自由的寫作,將作文的本質屬性和神秘的幸福色彩消失殆盡。” “可以這么武斷地說,在不可抗拒的應試教育的今天,已經鮮有學生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這不是學生之過。已經很少有教師把讓學生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看成寫作教學上的一件最重要、最迫切的事。……寫作教學就這樣淪喪在方向的迷失里,盲目地走啊走,走得很累,也很糊涂,……” “一個人真正的寫作,第一要緊的能力是發現、積累寫作素材,對寫作素材進行篩選、組織。寫文章,第一要解決的,不是審題,不是構思,不是行文,不是語言,而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米’。” “如果說,沒有讀者的寫作是沒有生命的寫作,那么,沒有讀者的寫作教學也是沒有生命的教學。”……
3.及時發現問題,搭建交研平臺。
(1)搭建研討平臺,開展Q群研討活動。由于課題組各成員分布在各相關學校,受時空限制給研討交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了提高課題研究的有效性,給課題組成員提供便捷的交流研討平臺,于2011年4月中旬特建立課題組“QQ群”(“原生態習作”課題組群Q號148858380),開展“Q群聊天”研討活動。
(2)進行集中研討,明確方向反思交流。在與課題組成員交流中,發現對課題研究的目標不夠清晰,所以在4月中旬召開了課題組研討交流活動。在本次活動中,進一步明確了研究方向,調整了研究目標――a、解決學生“習作內驅力”(習作興趣)問題,如何讓學生對習作有興趣,而且長久不衰。b、“記實作文”如何做到“實”――記(寫)實事,抒真情,不說假話、空話、大話,如何讓“真”字成為習作的“魂”,生活成為習作的有機土壤。C、學生習作自改的研究――讓學生參與習作的全過程,真正成為習作的主人等。課題組成員在會上交流各自課題研討的心得體會,互相喚醒、彼此點燃,為課題研究工作的有效開展彼此進行了智慧的碰撞。
4.開展主題活動,提升研究實效
(1)開展主題活動,提升研究實效。2011年5月下旬,課題組在北門小學開展專題研討活動,活動主題是關于“習作講評”。在活動中,課題組成員吳金珠老師開設了《人物描寫習作講評》觀摩研討課。課后課題組成員圍繞“如何上好習作講評課”進行了積極的研討,形成了共識,并針對各自開展課題研究的情況進行了經驗交流與反思研討。2011年10月中旬,課題組在北門小學開展專題研討活動,活動主題是 “習作選材指導”。在活動中,課題組成員羅錦霞老師開設了《人物描寫習作選材指導》觀摩研討課。課后課題組成員圍繞“解決學生習作素材的有效方法”進行了積極的研討,并針對各自開展課題研究的情況進行了經驗交流與反思研討。
確定主題通過Q群開展研討活動。如:2011年5月8日晚,課題組Q群研討 “關于學生習作自改習慣與能力的培養” 。2011年5月11日晚課題組Q群研討“如何體現習作指導課的‘原生態’”。 2011年9月21日,課題組Q群研討“關于本學期課題組研討內容”。2011年10月19日,課題組Q群研討“如何解決學生習作素材問題”等。
(2)應用課例研究,落實課題理念
2011年5月下旬,為了將“‘原生態’習作教學”的理念有效地落實在習作教學的全過程,本課題組特進行了課例研究。要求課題組相關成員,確定所教年級教材中的某個單元組的習作練筆為課例研究內容,并針對該內容關注習作“導前”的教學行為,習作“導中”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情況,“導后”習作的評改情況等。通過習作“導前”“導中”“導后”的“導”與“寫”,“寫”與“評”等環節有意識的關注,將“‘原生態’習作教學”的理念滲透在習作教學的各環節之中,并通過該案例教學過程的全程反思,有效地促進課題組教師課題研究的進程。
5.各顯身手研究,彰顯個體智慧
課題組成員根據課題階段研究內容,結合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各顯身手尋找課題研究的突破口,感受“原生態”習作的千滋百味。如李海星老師從“百字日記”入手,激發學生的練筆興趣,在學生寫“百字日記”的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表達、積累等習慣與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原生態”資源在日記練筆中被悄悄地喚醒。如陳美清老師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寫生活,讓習作這棵“野草”在生活這塊肥沃的“土壤”里生根、吐綠,抓住生活做足文章―――從游戲中作文章,在活動中作文章,在聊天中作文章,在小事中作文章,在閱讀中作文章……羅錦霞老師緊扣住“原生態”引導學生“作文章”:寫自己想說的――尋找丟失的童真,無拘無束的說――保護質樸的童趣,擁抱生活尋找話題――放飛禁錮的童心,徜徉書海積累語言――述說多彩的童話……如林一泉老師的練筆策略――“有感而發,隨機而作”“說真話,寫真事”等等。
四、本課題研究實施成效
本課題組通過該課題的研究,課題組成員更新了習作教學理念,增強了習作教學的意識,有效改變了自身的習作教學行為,積極探尋“原生態習作教學”的原則。
(1)“喚醒”孩子“原生態”資源的原則――教師在進行課題研究過程中,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遵循習作教學的規律,彰顯與落實“學生是語文學習(習作)的主人”的理念,尊重、解放人的天性,須努力去喚醒孩子與身具有的“原生態”資源――感官資源。在習作教學過程中采用“在閱讀賞析中喚醒,在觀察體驗中喚醒,在練筆表達中喚醒,在評改反思中喚醒”等策略,讓童耳逐漸變靈,能聽!讓童眼逐漸被擦亮,能看!讓童心逐漸被喚醒,能想!讓童言逐漸被激活,能說!漸漸地讓小學生也有作家那犀利的眼睛,也有細膩敏銳的心智,生活中的耳聞目睹再也不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2)“記實作文”從“實”字入手的原則――“記實作文”做到從“實”字入手,練筆素材遠離“難忘”的記憶,遠離憑空想象的胡編濫造。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觀察體驗生活,經歷一段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努力做到把“小課堂”與“大生活”緊密相連。這樣,讓學生習作練筆素材走出胡編濫造的胡同,告別“遙遠的記憶”,真正走進“今天的生活”,筆尖下自然也有了訴說不完的人和事,描繪不完的景和物,真正達到記實作文能記(寫)實事,說真話,抒真情,不說假話、空話、大話,套話,讓生活成為習作的有機土壤,讓“真”字成為習作的“魂”,努力做到“習作的素材‘實’,表達的內容(情感)‘實’,練筆的過程(空間)‘實’,評價的標準‘實’。
(3)習作教學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讓學生親歷習作的全過程,是讓學生健康習作的有效途徑。所以課題組教師在習作教學中,特別關注傳統習作教學所忽視的“兩個過程”,盡可能引導學生“親歷習作素材獲取的過程”,“親歷習作修改評價的過程”。如在習作修改評價方面,教師努力改變批改學生習作的一些“常態”行為,盡力做到:①遵循學生實際的原則。②因生而異原則。③關注習作過程的原則。④鼓勵主體參與原則 。⑤重批輕改原則。⑥少定性多建議原則。⑦少批評多激勵原則。⑧形式多樣評價原則。
如“鼓勵主體參與原則”――堅持讓學生動筆批改習作。因為學生在習作自改的過程中,不僅是培養學生自改習作能力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欣賞自己肯定自我的過程,更是讓學生發現不足修正自己不良行為習慣的過程。所以,課題組教師形成共識,在學生批改習作方面:①要明確習作自改的要求,讓自改成為一種可能。②要堅持習作自改的訓練,讓自改成為一種習慣。③要針對習作自改進行有效的批注,讓自改成為一種行為。④要善用評價激勵學生自改,讓自改成為一種樂趣。
通過課題組教師的努力,學生自改習作的嘗試已經在各實驗校展開,學生自改習作的習慣與能力得到較好的培養。
(4)習作指導“有法”與“無法”原則――讀寫結合是習作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隨文練筆“有法”。通過“有法”練筆,在夯實學生習作表達基本功的同時,學生觀察、練筆、積累應用語言的意識得到喚醒,習慣得到培養。在學生習作行文表達時“無法”,給學生自由表達任意馳騁的“天空”。
五、本課題研究存在的問題與改進辦法
在本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一些客觀與主觀因素給課題研究工作的有效開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1.客觀因素:
(1)課題組人員“少而散”的問題。本課題組人員偏少,人員分散。人員“少而散”是搞基礎性課題研究一個不利的因素,不管是研究數據采集的科學性,還是研究主客體現象分析的客觀性等都帶來一定的影響。另人員“少而散”造成人氣不足,在各自的學校范圍內難以形成互相點燃互相促進的氛圍。因此,針對人員散的問題,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發揮課題組Q群研討的作用,并適時適當進行集中研討,提高課題研究的實效性。
(2)實驗班級缺少穩定性問題。由于學校工作的需求,實驗教師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一個學年換帶一個班級(或重新編班),造成課題研究工作不能有序開展,影響了研究的進程。在今后工作中,課題組要與學校做好溝通工作,獲得相關學校支持,保證實驗班級的穩定。
(3)學校不利于教師專心搞教研的其它因素問題。教師在學校頻于應付各種檢查,整理各類材料,再加上其它因素的干擾,教師身心疲憊,搞課題研究有心無力,或無力無心。
2.主觀因素:
篇5
【關鍵詞】幼兒教學 早期閱讀 實踐研究 閱讀能力
1.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世界各國的幼教專家都十分關注早期閱讀,認為早期閱讀對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的發展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程度,將會影響其終身學習的學習能力和水平。美國已經將幼兒閱讀能力的培養作為新的教育改革政策的重要內容,在全美各州強力推行。我國在新《綱要》的內容中,也第一次明確地把幼兒早期閱讀方面的要求納入語言教育的目標體系,提出要“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 這一觀點與國際上兒童語言教育研究提倡的“完整語言”教育是一致的。
綜觀我國學前教育界對有關早期閱讀的研究,可以發現,在研究幼兒閱讀態度、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的培養上比較集中;而從幼兒園教師角度出發,對自身的環境創設、材料提供、家園同步、教育教學方法、手段等進行研究的卻比較少。本研究力圖從幼兒園、教師、幼兒和家長幾個層面進行研究,探索在主題活動背景下開展早期閱讀教育實施的有效方法與途徑。隨著課改的深入,主題活動已成為當前幼兒園課程內容呈現的一種主要樣式,而主題活動內容的選擇都取之于幼兒生活實際,在活動過程中,幼兒通過閱讀活動會引發或產生某個主題活動內容;通過多樣化閱讀幼兒會自主探索尋找主題活動的相關資料、交流信息;通過閱讀能解答疑問……閱讀在整個主題活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工具”作用。因此,我園整合主題活動探索開展幼兒早期閱讀活動的途徑和方法,促進幼兒發展。由此可見,對幼兒進行早期閱讀是很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在課題實施的二年中,我們著重以閱讀材料的選擇、興趣的激發、多元閱讀的手段和家園同步開展早期閱讀活動,從多層面、多角度開展此研究活動,目的在于培養幼兒學習書面語言的行為,將早期閱讀滲透于幼兒的主題活動之中,以“讀”為本,開發智力,完善個性。早期閱讀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不但有利于幼兒在進入小學后迅速地、大量地、有效地掌握書面語言,而且為全面提高幼兒素質,促進本園質量發揮了積極而深遠的作用。
2.概念的界定
早期閱讀是指幼兒憑借變化著的色彩、圖像、文字或憑借成人形象的讀、講來理解讀物內容的活動過程。而幼兒園早期閱讀教育是通過對幼兒提供與視覺刺激有關的材料(圖書、圖片、標志、文字、電視、錄像等),讓幼兒接受有關材料的信息,在觀察、思維、想象等基礎上對材料內容進行理解和語言表達,發表自己的觀點、見解,傾聽成人講述的一種認知過程,其范圍是很寬廣的,而不是僅局限于圖書閱讀
3.研究的理論依據
3.1 《綱要》明確的把幼兒早期閱讀方面的要求納入語言教育的目標體系中,并提出: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各種方式引導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
3.2 腦科學研究證明,大腦神經系統的網絡化過程主要發生在出生后的頭三年,聽、說、讀、寫各神經中樞在幼兒5歲時已趨于定型。從大腦皮層的發育順序看,閱讀神經中樞的發育先于說話神經中樞。
3.3 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指出,0-2歲嬰兒的學習是圍繞簡單的感覺和運動進行的,2-7歲嬰幼兒的學習是以感知覺的體驗為中心的,他們的語詞或其他符號還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維仍受具體直覺表象的束縛。嬰幼兒后期的學習已形成語言、符號與生活體驗的初步溝通。這種基本能力會逐步把以條件反射為主的幼兒轉變為有智慧、有體驗、有自己思想的學習者。
3.4 陳鶴琴先生說過,“幼稚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4.研究內容及目標
4.1 研究的內容:“主題活動中閱讀材料的選擇與利用”、“主題活動中多元閱讀的指導策略”、“家園同步開展早期閱讀活動”。
4.2 研究目標:樹立以幼兒的發展為終極目的的教育思想。以主題活動為背景,家園同步,從幼兒的興趣入手,在看、聽、說的閱讀過程中,萌發幼兒熱愛圖書的情感,引起幼兒閱讀識字的愿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豐富幼兒的閱讀經驗,提高幼兒的觀察、表達、感受、傾聽、想象、思維能力,為幼兒入學正式學習書面語言做準備。
5.研究過程:(四個階段)
5.1 第一階段: 2006年10月――11月。10月周小燕園長提出此課題方案,并得到國家級立項 。主要著重于組織教師認真學習領會課題的研究意義、認真學習教育理論、認真分析我園的實際情況,初步確定具體的研究模式和研究計劃。幫助教師確立子課題。
5.2 第二階段:2006年12月――2007年7月。各子課題教師將所學的理論運用于實踐中,積極開展研究、探索活動,并進行階段性小結。
5.3 第三階段:2007年9月――2008年7月。在前階段小結反思的基礎上,開展示范課互動交流;召開研討會,交流經驗。教師相互交流看法、暢談體會,達成共識。開展廣泛的實踐活動。如:課題實施交流會、評優課活動等。做到一人上課眾人評,評課形式多樣化:結對子評、自評、互評、書面評,促進了觀念與實踐的統一。
5.4 第四階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積累經驗,逐步形成主題活動背景下幼兒開展早期閱讀的課程體糸。收集各種資料進行結題。編輯論文集、案例集、影相資料等。提煉、形成個案、撰寫結題報告。
6.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本課題研究采用行動研究法作為基本研究的方法,同時輔以調查、觀察、談話等方法。在研究過程中,針對活動開展情況,以理論結合實際的方法進行分析、診斷,促進教師對自身行為的不斷反思。
7.實施途徑
巧設閱讀環境、巧選閱讀材料、巧用閱讀形式、巧挖家長資源。這幾個環節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在主題活動之中,起著引導和促進的作用。創設環境既是起始環節,又非靜止不變,可以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不斷觀察調整,環境和材料的提供并非一次性結束,而是變化地、動態進行著;閱讀內容和形式之間互為條件又相對獨立,這幾個環節在主題活動的良性催化作用下互為補償又交互融合。
7.1 巧設閱讀環境――營造生活化、趣味性、互動性的閱讀環境。閱讀環境即一種氣氛,環境的創設在閱讀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會給幼兒帶來激情,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綱要》中明確要求: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7.1.1 巧設生活環境:我們將文字自然、巧妙地溶入幼兒園的生活環境之中,幫助幼兒從生活中獲得文字信息。如:在活動室及走廊的墻面上展示圖文并茂的故事連環畫;將經常出現的文字盡量配在材料標志說明、主題網絡展示之中。在幼兒園,幼兒有其自己的毛巾、杯子、小床等物品,在這些物品的旁邊我們會寫上幼兒的名字,目的是讓幼兒記住自己的東西是在哪個位置的,而不會用錯物品。久而久之,幼兒不僅能快速辨認自己的名字,還能認識同伴的名字。用文字表示一些常規和注意事項,如:在樓梯口寫上“上下樓梯靠右走,不推不擠慢慢走”等。讓幼兒感受文字環境,盡量理解文字含義,從而幫助幼兒初步建立基本的文字概念。
7.1.2 巧設游戲環境:《綱要》指出:“游戲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方式。”愛游戲是孩子的天性,作為教師就要抓住幼兒的這一特點,有針對性地布置幼兒的游戲環境。如:在角色游戲“醫院”中,我們會張貼一些除了“醫院、安靜”等文字外,還有各種醫院中的標記“禁止吸煙”等。又如:在“超市”里,我們會張貼一些有關各種物品的代號和價格。8月份在北京舉行了百年不遇的“奧運會”找準著一教育契機,在建構游戲“奧林匹克公園”中,孩子們利用各種材料進行構建并在建筑物中貼出相應名稱,如“水立方”、“鳥巢”、“奧運新村”等。通過幼兒與游戲環境的巧妙互動,又掌握了更多的閱讀內容。
7.1.3 巧設學習環境: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孩子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孩子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我決定根據本班孩子的特點,從孩子熟悉的學習背景導入。根據閱讀開展的需要和幼兒一起探討和實施,讓環境與孩子巧妙互動,如:在開展“美麗的春天”主題活動,我們巧妙設計好活動室有明顯季節更替特征的墻面――春天來了,桃花和柳樹都是小朋友自己做的,青蛙和小蝌蚪是孩子們自己畫的。這些色彩鮮艷、充滿生活情境的墻飾,無聲勝有聲,激發孩子閱讀的欲望。孩子們對于自己的作品特別感興趣,他們往往不由自主地被吸引過來看看、講講、互相討論:“看,桃花開了”、“呀,小蝌蚪變成小青蛙了”、“那么多的小燕子!還有柳樹的葉子。”孩子逐步從連詞成句、到說一段話、直至一個故事。與該環境相對應的閱讀游戲活動是字圖配對。如:孩子們可以在相應的墻飾旁邊,找到相應的漢字貼上去讀一讀、認一認“蝌蚪”“青蛙”“小燕子”,也可以做成相應頭飾進行角色表演――“小蝌蚪找媽媽”。這樣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直接體驗,不但可使閱讀內容具體化,更能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領悟道理,學到知識,故事中的角色由孩子們自主選擇、自由分配,充分體現了孩子自主閱讀、自主表現。
7.2 巧選閱讀材料――選擇生動形象、色彩鮮明、時代性、多元化閱讀內容。
慧眼識“材”,良好的閱讀材料是確保孩子快樂而有興趣地投入閱讀活動之根本所在。那種“買進籃里便是菜”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要深入孩子的世界,審視他們的身心特點,剖析其選擇圖片、圖書等的心理傾向,為孩子慧眼識“材”。選材要畫面美觀、形象、清晰,色彩鮮艷,裝幀結實牢固,根據不同幼兒年齡特點針對性地選。例如:托小班的幼兒,適宜提供角色少、形象真、色彩鮮、背景簡的畫面造型,同時畫面內容要具有親情性、生活性、節律性,如:虞運來的《小河》(小河,說話,嘩嘩,嘩嘩。問它,說啥?有魚,有蝦),同時頁數也不宜太多,象《嬰兒畫報》這樣雜志投放閱讀角是十分適宜的。而中大班的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其認知能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因此閱讀的材料不管從品種、內容來說,都不能過于單一,涉及面應更廣一些。
選擇閱讀的作品要有時代氣息,多一些家鄉、社會變化發展的信息,體現時代性、多元化,使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是時代的主人,感受社會和時代的飛速發展。另外,對于一些古今中外的優秀兒童作品也應該讓孩子欣賞和閱讀:古詩、詩歌、散文、故事……欣賞和感受各種文學體裁,讓幼兒從小接觸不同思想、不同流派和風格的作家作品,開闊幼兒的視野,在不同的作品中,培養幼兒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比如智力游戲:我選擇了孩子們喜聞樂見的電視節目《藍貓淘氣3000問》,我設計了“淘氣藍貓去闖關”的課件,孩子們邊觀賞閱讀,邊思考問題,答對了電腦中就會出現獎勵的掌聲和五角星,然后在繼續闖關,直至勝利,孩子們始終興處于興致勃勃、積極思考的狀態,促進了幼兒想象力與思維能力的發展。
7.3 巧用閱讀形式――注重閱讀形式的多樣化、整合化、動態化。資料顯示,隨著人們對早期閱讀教育的重視,未來的早期閱讀將呈現多元化、國際化和民族化的特點,早期閱讀的形式將更趨向多樣化、整合化、動態化。
具體體現以下幾個相結合:(1)實物閱讀的形式和圖書閱讀形式相結合,帶領孩子走到戶外,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驗、融入社會的有效途徑, 馬路上、廣告牌上、超市里的各種標志都可以引導孩子主動去閱讀,在散步、參觀、游覽中也可以進行隨機閱讀,其特點是動態性、隨機性、富時代氣息;(2)集體閱讀與個別閱讀相結合,有利于進行個別教育,促進全體幼兒發展;(3)集體閱讀與親子閱讀相結合,親子閱讀活動即組織家長配合參與幼兒園的閱讀教育活動,指導家長進行家庭親子閱讀教育,從而使家園教育有機結合,促進幼兒閱讀能力的盡快提高,同時家長和孩子近距離眼神、動作、言語交流、肌膚相親,他們分享親情,分享了解彼此的道德情感、行為習慣,分享了閱讀的快樂,親子閱讀的形式將使孩子的閱讀能力得到更有效地發展。
8.2 實施有效的多元閱讀,幼兒閱讀能力增強。
8.2.1 有助于幫助幼兒獲得各種知識經驗和技能。在主題活動背景下,閱讀活動的范疇更為廣闊,既蘊涵了豐富的語言經驗,又融合了科學、社會、藝術等多元知識體系,為幼兒全方位學習創造了條件,搭建了平臺。
8.2.2 有助于使幼兒的個性得到良好的發展。它為幼兒提供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幼兒能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或更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和內容,不同個性的幼兒從互動中取長補短。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煥發出來,表現出:主動翻閱、檢索查閱、快速查詢、大膽質疑、積極討論等學習的態度和主動閱讀能力。確立了幼兒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了幼兒的能動性、創造性,實現了其語言能力以及其他相關的素質,生動活潑的發展。有效培養幼兒自信心、獨立性、合作性等良好個性。
8.2.3 有助于改善幼兒的閱讀行為,語言發展水平提高。為學習書面語言奠定了基礎。經過近三年的教育實踐,幼兒的閱讀行為有了很大的改善,與同齡的其他孩子相比,他們選擇圖書的目的性更強,選擇的題材也更廣泛,除童話、故事、兒歌類外,綜合類也占了一定的比率;閱讀時更投入,會有序地翻書,喜歡邊看邊講,看書時的專心程度也大大提高;對閱讀內容的觀察更全面,理解程度更高。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增加了幼兒的知識,開拓了幼兒的視野。知道圖書和文字的重要性,愿意閱圖書和辨認漢字,為幼兒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作好了前期準備。通過愛上閱讀,使孩子同時學會愛的方式和愛本身,懂得愛自己,愛他人,愛生命,愛世界。而良好的閱讀習慣和一定的閱讀能力能使孩子獲得更多情感體驗和更多閱讀的快樂,獲得成就感,從而更加熱愛讀書,熱愛生活。
隨著課題的深入發展,我們發現孩子們思維活躍,活動課上發言積極,對于某些問題,敢于質疑答疑,并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其認知能力明顯提高了。同時,早期閱讀教學也是一種情感教學,每個故事、每個漢字都是豐富幼兒情感的重要途徑。他們熱愛尊敬父母、長輩,團結關愛同事,愛祖國,性格活潑開朗,使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8.3 營造濃厚的教研氛圍,教師專業素質提高。教師是實施早期閱讀教學的核心,課題的研究探索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舞臺。我們通過教育科研,增強了科研意識,提高了研究水平。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不僅鼓勵幼兒閱讀,也提倡教師閱讀,結合教師現狀,實行了三個通過:通過為教師訂閱報刊、書籍創造閱讀條件;通過“讀書品文”、“好書推薦”等促使教師去看書;通過閱讀心得交流、教學反思撰寫、活動組織、例式研討讓教師體會閱讀帶來的益處,逐漸在園內形成一種 “書香”氛圍。同時,“書香”也濃厚了我園的教研氛圍,教師積極參加課題組的開課、研討交流活動,并在學習――實踐――研討――再學習――再實踐――再研討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專業素質。三年來,課題組堅持定期例會,學習理論,設計活動方案,制作教具、學具,編寫園本教材,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明顯提高。課題組成員撰寫的科研論文《淺談幼兒早期閱讀的指導策略》、《淺談幼兒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在早期閱讀活動中建構多元互動》、《在主題活動背景下家園同步開展早期閱讀活動淺探》》、《中班幼兒早期閱讀材料的選擇與指導》等在國家級課題研究中期成果評比中獲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由段柳虹、潘秋榮老師執筆撰寫的案例研究獲福建省案例比賽一等獎,賴玉珍老師撰寫的《開展早期閱讀活動,提高幼兒前閱讀能力》一文在市小學、幼兒園學科帶頭人論文評比獲一等獎并出書刊。周小燕園長被評為國家級科研先進個人,她還被評為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縣優秀教師;潘秋老師榮獲優秀班主任稱號;潘秋榮、賴玉珍老師被評為縣優秀教育工者。
探索出一套適合本園的早期閱讀教育方案。本課題研究已經歷時三年,省、市、縣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多位教師參與其中。通過對三年教學實踐的全面梳理和總結,提煉出“優化環境、材料選擇、師幼互動、有效整合、家園共育的五大教學原則,探索出“集體教學、區域閱讀、滲透閱讀”等幾個有效的教育途徑。并形成3―6早期閱讀教育方案,內容包括各年齡段的教學要求,環境創設要點、集體教學預設內容和活動設計、各年齡段年段活動設計等。在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努力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注重讓幼兒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注重培養幼兒認真傾聽的習慣、注重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真正使幼兒在閱讀中學會傾聽、發展語言、增進理解、提高想象,在閱讀中學會做人。
8.4 充分挖掘家長資源,家園共育效果好。家長資源是不可忽視的財富,在整個早期閱讀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充分認識家庭資源的可利用性,努力使家長和我們一樣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著、合作者、引導者。
在幼兒園早期閱讀表現為教學活動,而在家庭則表現為一種親子閱讀活動,它使成人和孩子之間鄉村了溫馨、和諧、互相理解和信任的關系。為了更有效地發揮早閱讀活動的價值,更有效地幫助孩子獲得發展,家長們也在我們的引導下參與并重視親子閱讀活動。家長主動,大膽地在家庭中創造性開展早期閱讀的教育活動。充分發揮了每個家長的創造性,充分尊重家長的教育教學成果,積極探討和交流,并在積極探討和交流的過程中,對較好的教育教學方法及策略加以總結和推廣,以便使更多的家長,能從中得到啟迪,也使實踐過程能更有效的加以實施。通過推廣和交流,也可達到共同發展的目標。同時,我們還利用網絡和家長保持聯系、交流。我們將每一個閱讀活動的要求表達在班級的網頁里,讓家長在與幼兒進行完親子閱讀及拓展活動后,會把孩子的表現、收獲及自己的心得記錄下來,上傳給老師。這種積極的親子互動,家園互動,不僅促進早期閱讀活動的發展,也促進了家園關系的和諧。
為了使早期閱讀活動開展得更有意義,我們會請家長協助收集有關早期閱讀內容的資料,為活動的開展及幼兒經驗積累做好鋪墊。如:在他們是誰的主題活動中我們開展了《他是我爸爸》這一閱讀活動,我們邀請在交警大隊工作的家長,用生動的方法向幼兒介紹了交通方面的知識,使孩子們受益非淺。家長、老師、孩子共同形成了一個有意義的集體,這不僅拉近了幼兒園、老師、孩子的距離,也促進了分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
此外,我們將幼兒帶出幼兒園,走入社會這個大家庭,從而進一步解放幼兒的雙手、頭腦、眼睛、嘴巴、時空和空間。在幼兒春季踏青、秋游賞菊、觀落葉的時候,有意識的引導幼兒認讀一些商場、游樂場所及各種花卉、不同品種樹的名字,如“三元閣”、“北山公園”“龍潭公園”提高了幼兒的認讀水平,陶冶了情操。
9.課題研究后一點思考
9.1 對幼兒早期閱讀教學模式的再完善。教學模式是一種結構,它是基本和相對穩定的,而非僵化、一成不變的。在主題活動開展閱讀活動幼兒離不開聽,離不開把感受到的音、圖轉化為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而整個閱讀教學中,看、聽、說、認既是閱讀教學活動目標的內涵,又是具體操作化的指導方法。我們在模式運用中,應以強調“理解至先”為基礎,靈活交叉的使用多種指導方法,以適當調整活動過程來優化閱讀教學活動結構,使幼兒早期閱讀教學模式日趨完善。
9.2 對家長素質的再提高。家庭是進行早期閱讀教育的重要場所,3―6歲的幼兒有2/3的時間在家庭中度過的,是否開展親子閱讀、親子閱讀質量的高低,是構成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發展的社會文化基礎。然而每個家庭的差異很大,家長素質的高低不同,對早期教育的重視程度也不同,因此給教師指導家長開展親子閱讀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如何面對不同類型的家長,有效地開展早期閱讀教育的家園合作是目前我們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9.3 對教師素質的再提高。教師是早期閱讀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評價者。教師的教育素質直接影響課題的研究和實施。切實提高教師的基本功,教學修養對本課題的實施有著致關重要的作用。
篇6
“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就是教育與現實生活的脫離。教育總是在有意無意之間被等同于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則被簡化為唯書本至上的課堂教學。這不僅從根本上否定了現實生活具有的教育作用,亦使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適應現實的社會生活”。
針對這一現象我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一條龍課改探究,將知識技能的銜接作為我們研究的子課題,從而更好的促進小學和初中英語的銜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
通過英語知識技能的銜接的英語課題研究,其目的就是要使教育走向現實生活,尋求教育形式與環境的互補性,重視學生已有的社會經驗,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更好地學習英語。
英語教育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潮流,已經成為通向世界的必備工具,《英語》學科教學受到空前的重視,各種課題實驗,也如雨后春筍,生機無限。又恰逢課程改革,教學上的許多問題都成了焦點,沒有語言實踐環境;缺少評價體系……其研究、探索更成了熱點。
我們參加了“英語知識技能的銜接一條龍”的英語課題研究――讓英語教學從生活中學,又運用于生活,提高教學質量。此課題研究也并非空中樓閣,而是我校經過五輪研究的總課題派生而成的,雖然不很成熟,但我們已經起步。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
1 本課題研究遵循的原則
(1)知識與技能相結合原則。知識與技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傳達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既要教英語語言知識,又要教給學生必要的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既學習語言知識,又掌握學習知識的技能。
(2)培養情感與學習態度相結合原則。在英語教學中,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幫助學生發現英語與其個人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興趣。此外,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行動的方式,形成英語語言的自我意識。營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特別應該注重英語語言環境的形成,如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場景,并通過教師的引導,將學生帶人生活的情境中,在鮮活的情景中進行教學活動。
“一條龍有關中小學英語知識技能的銜接”倡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英語,在英語中學習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在發展中樹人”更是學校多年的辦學理念。我們深知,英語教學單靠教師的傳授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選擇話題;創設生活情景,激起表達情緒。生活有多豐富,教學就有多豐富,生活是英語教學的“源頭活水”。
明確英語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達到對英語知識的理解,而是能將所學到的知道,運用于實際生活,尤其是創造性地運用。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學會生存技能,使之能更好地融入到現代社會之中。
英語是世界通用的一種重要的語言工具。語言內容和生活中的情景是緊密結合的,要努力做到使語言教學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英語,為生活而運用。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2 本課題研究的具體方法
(1)引進西方教學方法,探求生活實踐。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學者大衛曾通過大量的教改實踐提出: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允許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有充分鍛煉和聽說的機會,學會交際的本領。在課堂交際中不斷認識新伙伴,學生的緊張感會逐漸消失,學生由懼說一想說一敢說的進步過程,說明學生逐步克服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心,并在交際過程中學到了新知識。
得此啟迪,在目前的英語教學中,我們也引進西方的這種課堂新模式和學習體制靈活的教育方法,進行教改實踐。例如在學習I like…,I don’t like…來表達對各種食品喜好的句型時,讓學生學會禮貌地用Would you like…?詢問別人對食物的需要,并正確地表達自己的喜好,同時也讓學生了解西方人的三餐之食。我從語言功能出發,就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計劃地補充了大量的西方食品,如hamburger(漢堡包)、hot dog(熱狗)、pizza(比薩)等西餐名稱,以及中餐中常見的豆漿、油條、大餅等日常用詞,為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證。我還經常變換座位形式,讓學生在新鮮的環境中接觸更多的同學,把自己學到的知識自然地表達交流。由于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教學形式(交際形式)的真實性,在教學中對學生產生了極好的感受效應。
(2)加強交際操練,突破語言難關。操練是語言教學的主要鞏固和反饋方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許多語言難點。譬如:在教pencil、ruler、bag、book等學習用品時,開展學生在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單詞接龍游戲,傳話游戲等。結合I have a…句型,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展示自己的學習用品,設計抽獎游戲,讓學生在模擬真實的情景中,興致盎然地學習語言。在較少的時間內,為學生的英語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是完全可行的。
(3)創設良好環境,力求學以致用。在美國的課堂教學中,存在著及其明顯的特征,那就是師生往往注重創造十分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教師邊喝咖啡,邊坐在書桌上講課,學生也可以隨時提問。取其精華,我們要求學生善于利用語言、表情、動作、體態,并借助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來創設出豐富多彩的語言情景,讓學生在情景化的教學氛圍中,感知一模擬一鞏固一反復,最后達到學會交際的目標。如在教學《Happy Birthday!》一課時,設計了為一個外國小朋友過生日的情景,讓學生們先商量要送給外國小朋友什么生日禮物,讓學生在模擬真實的情景中使用語言,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自然地使用和鞏固句型What’sthis in English?及各種表示飲料、水果、食品和文具的單詞;接著讓學生為過生日的外國小朋友送禮物,大家爭先恐后地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禮物,并說“It’s for you,Happy birthday!”。還借助音樂和燈光烘托情景,在美妙的((Happy Birthday!》(生日快樂)的英文歌曲中,唱唱跳跳,輕輕松松地學英語,學習的樂趣不言而喻。同時,我們還鼓勵學生自編、自創英文短劇,有效地調動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四、主要研究成果
1 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掌握基礎英語的同時,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態度。在校內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讓所有學生告別“啞巴英語”。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和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在我們的校園里,英語學習已不再限于40分鐘的課堂上。在走廊、在操場,到處可見學生自覺用英語打招呼和做英語游戲的情景;在課間、在課后,都可以聽到廣播中傳出的英語歌曲和英語故事。我們還將日常生活用語,校園禮貌用語,俗語、諺語匯編成冊一《英語使我們快樂》讀本。這些濃郁的英語氣氛常會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
2 促進了教學,也增強了教師自身的科研意識,提高了他們的科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研組組織教師聯系自身的教學實踐,生活化教學研究帶來了豐碩的教學成
篇7
一、 課題申報及第一階段準備情況
我們學校在10年9月申報了四位一體課堂教學實驗課題,申報被批準后,校領導鼓勵實驗教師大膽實驗,積極探索,認真體會四位一體課堂教學法的內涵,仔細領悟“循序漸進,階段側重,精講精練,五技并舉”的真正含義;實驗教師學習研究國家基礎教育研究所寄發的資料,并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和實驗要求,詳細的制訂了實驗計劃及階段實施方案,并按計劃實施。在實際教學中,逐步滲透四位一體課堂教學法。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把握實驗原則,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從基礎入手,實驗班從一開始就按照實驗要求,遵循4p教學原則,并按照十六字原則,要求學生做好課前準備,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認真做好課后復習鞏固。
二、所做的工作
通過網絡資源組織實驗教師一起學習了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的理論及內容,平時利用空余時間學習所發的資料,并通過會議的形式組織教師進行相互討論,深入理解,體會這一新教學法的理念。收集了與本課題有關的研究資料,學習有關中外教學理論,撰寫了研究實施方案。
1、在研究中我們運用調查法,調查分析了本校七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學習現狀,教師課堂教學現狀及課堂教學模式,根據調查情況來制定實施新的教學方案。
2、我們重新對每一位學生進行了了解,認識,發現了學生成績不好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他們學習習慣不好,另一個方面,教材的編排和學生的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基于這個原因,我們一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另一方面,花大力氣以教材為綱,整合課本所含知識,適當降低難度,
3、我們不斷的聽評課,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盡量讓自己的課堂模式科學化,課堂效率有所提高。
4、組織教師進行了為期一月的微格反思教學,把課堂教學環節細化,深入細致的扎實做好每一步,組內教師人人參與講課、聽課、評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幫助每一位教師不成程度的都有所提高。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更加科學化,更具有實效性。
5、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做好課前準備做好課堂筆記,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課后及時復習鞏固,完成練習及作業。
四、取得的成果
1、通過調查了解了學生的學習現狀和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增強了課題研究的目的性。
2、通過學習,收集有關“四位一體”課題研究的資料,使教師了解了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方法,轉變了教學觀念,更新了思維,為實驗教師在下一階段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做好了指導。
3、通過老師的指導,學生們掌握了有效地學習方法,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做了形式多樣的可好軟作業,陪養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成績。
五、體會和思考
篇8
【關鍵詞】新課程 農村小學 語文教師 教學方式轉變
【課堂項目】此文為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BY[2013]G007)“新課改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研究”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063-01
一、課題研究背景:
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人今后工作、生活的質量。在語文教學中,雖然老師們做出了種種努力,但來自各方的批評、指責還是此起彼伏,原因何在?教師的教學方式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各方面發展,教師的主宰意識很難改變,社會對語文學科的認可度不滿意等。為此,2001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自此,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課程改革正式實施。如今已是2014年,基礎課程教育改革到了深化階段。《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樹立全新的語文教育理念,摒棄固有的,陳舊落后的傳統教育觀念,建立全新的語文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師生合作觀,與此同時,還對語文教師自身所具備的專業素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研究目標及內容: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應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應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課堂教學方式是新課改成敗的關鍵,只有轉變教師固有的“舊”的教學方式,努力適應新課改對當代教師教學方式的多維要求,才能使新的教學方式更有效,才能構建符合農村學情的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課題在研究中,采用案例法、問卷調查法等,以常規課堂教學為載體,教研活動為平臺,以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通過典型案例的收集,常規教學、教研與課題研究相結合,利用多種形式與教育專家進行溝通,不斷提升自我,進而探究出符合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四、研究結果分析:
1.語文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與認識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是新課程的創造者,教師們都能意識到新課程實施以來語文教師角色的變化及對教師教學等多維度的要求。
問卷顯示,96.1%的教師能夠意識到新課程實施以來語文教師角色的變化,認同新課程實施對教師要求的提高;80%的教師認為新課程對教師負擔有所增加;73.5%的教師能基本把握新課程改革。可見,當今語文教師已經認識到了新課改所帶來的教師角色的變化,對自己在新課改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準確的定位。
2.語文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具體情況
(1)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方面
語文學習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不單單依靠教師的講授,教師應根據學情積極創設問題情景,注重問題的層次性,給每個學生都提供參與探究的機會,教師在加以適當的組織、引導后,學生通過積極的思考、合作交流,進而集思廣益、思維互補,尋找到問題的答案。在研究過程中,我們課題組深入課堂觀察、參與常規教研活動、走訪調查,了解到有近20%的教師認為語文學習只要教師教的好,學生就能進步;認為語文學習靠學生,老師關系不大的占到10%;認為語文學習靠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占到70%。可見,大多數教師已經認識到教師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2)在多媒體運用及其他教具使用方面
教學實踐證明,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個和諧、愉悅的教學情景,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升。通過課堂觀察和問卷結果顯示,80%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經常使用多媒體及其他教學具輔助教學,使抽象變直觀,學生容易進入課堂教學情景,又增大了課堂容量;13.5%的教師偶爾使用;6.5%的教師幾乎從來不用。問卷結果中顯示,44.5%的教師認為最欠缺的知識就是現代教學技術;40%的教師選擇了語文專業知識不足。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已經意識到了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必要性。
(3)在課堂教學評價方面
評價語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很大,能調動學生內心的情感,引起學生共鳴,讓學生體驗到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通過課堂觀察及常規教育活動來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有了質的變化。以前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幾乎不評價或評價少、形式單一,現在師生、生生之間的評價能很好把握評價時機,評價語言中肯、委婉,以學生為主,采用適時評價和延緩評價相結合的辦法,并且采用多元評價、多角度評價,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探討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習熱情,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高效。
(4)在課堂教學方式方面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是語文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主要途徑。因此,課堂教學是關鍵,課堂教學方式在新的理念下是必須更新的。通過課堂觀察、常規教研活動、調查問卷結果來看,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85%的教師能根據學情師生共同制定學習目標,實行充分、開放的預設,堅持適度有意義的講授,努力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在最喜歡的語文教學方式中,66.9%的教師選擇“討論法”,選擇“講授法”的教師占到12.5%,90%的教師選擇“教學方式不固定,課堂上比較關注讓學生思考”。可見大多數學生能適應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而語文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上靈活多樣,注重學生思考。
五、問題探討:
首先,農村學校由于受各種客觀原因的影響,高效課堂實施學校有限;家校聯系少,家長對高效課堂認識程度參差不齊;老教師較多,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式陳舊,專業知識不夠充分,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課改的實施。
其次,本課題研究的對象僅限于本鄉所屬小學語文教師,還缺乏一定的普遍意義,以后的研究工作要多與兄弟鄉校交流,全面開展研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潘瑞娟.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研究.青春歲月.2011
[3]周健仁.做有魅力的語文教師.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1
[4]陳華紅.小學語文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教學行為的改變. 2013
篇9
關鍵詞:一般中學;四環雙學;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9-076-3
一、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一般中學”
在我國當前的辦學體系中,由于歷史或區域的原因,學校是分層級的。盡管在義務教育領域已經取消重點校與非重點校之分,但學校事實的差距依然客觀存在。本課題所討論的“一般中學”是指位于農村、城郊以及城市內部區別于重點中學的相對薄弱學校。與擁有各方面優質資源的“重點中學”相比,一般中學突出的特點是生源狀況不佳,師資力量不強,無法適應當前“整體劃一”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管理模式。因此,“一般中學”師生要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課堂不能等同于“重點中學”的課堂,在牢固確立“為完滿生活作準備”的理念基礎上,更宜將培養合格的對社會有用的幸福公民作為自己的辦學目標,推進課堂教學內容與方式的全面改革,走適合“一般中學”學生的教育教學路線。
(二)“四環雙學”
“四環雙學”是本課題所研究的課堂教學模式的統稱。其核心在于重新核定并正面回答一般中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應該“學什么”和“怎么學”這兩個基本的問題。
“四環”:
此處系指課堂教學中師生需共同實施的四個基本學習環節或者須共同完成不同任務的一個過程。這個概念的重點在于明確定位“一般中學”學生課堂學習的基本內容及實施的基本程序。在基本的知識與技能領域,本著循序漸進與回環往復的原則,我們認為所有的課堂學致可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需要完成相對固定的任務,這樣在任務與過程之間即形成一定的對應關系,我們將其中的每一個對應稱作“一環”,這樣每節課大致形成以下幾個環節:
“一環”:讓絕大部分學生了解“最直接的知識”。
何謂“最直接的知識”?本課題系指一些最常用、最簡單和最直觀的知識。獲取最直接的知識的主要途徑是模仿式學習。模仿學習知識、技能和技藝是我國傳統的方法。如孟子主張制定一定的教學標準,要求學習者通過模仿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他指出:“大匠不為拙工改廢墨,羿不為拙射變其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盡心上》)意思是引導學生學習時,要有既定尺度和標準,然后讓學習者細心觀察模仿,自動去學。在第一環,通過模仿的途徑激起“一般中學”學生學習的欲望,引導他們更主動地學習,并保持學習興趣。因此,模仿、了解最直接的知識,是為了更主動地學習。
“二環”:讓絕大部分學生把握“最親近的內容”。
何謂“最親近的內容”?本課題系指學生個性內心樂于接受的、最能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奧秘和生活意義的知識。讓教育回歸生活,是教育幸福的不二法門。新課改理念不提倡教育教學脫離生活,一切教學都應該緊密圍繞生活這個原點進行拓展。在第二環,文科課堂,學生能“聞書香,聆聽窗外的聲音”;理科課堂,學生能“做實驗,試驗生活的真理”。這種自然化、生活化的學習才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也是最親近的。
“三環”:讓絕大部分學生解決最基本的問題。
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而最基本的問題才是“一般中學”學生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何謂“最基本的問題”?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對不同的學校、甚至不同的學生也有具體的區別。但它一定是基于“雙基”而言的。教育者以一種全新的視野去審視“雙基”,從而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需要強調的是,這里所講的最基本的問題并不是單純知識性的問題,而是有利于“傳授知識與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問題。
“四環”:讓絕大部分學生獲得最實用的技能。
“最實用的技能”即是新課標指出的最基本的技能。新課標對基本技能進行了重新定位,本技能的界定在于它的發展性。文科類學生的演講寫作技能和理科類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都是“一般中學”需要開發的校本課程,因為這些技能最適用,最有利于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基。
“雙學”:
就學生主體及內容而言,在任何課堂教學中,都存在著以下一些雙向的關系:如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課內與課外、書本與社會、一般與特殊等……理論上,教師與學生之間都有互相學習的必要,是謂“教學相長”;學生與學生之間更有相互學習的必要,此為“合作或互動式學習”。就學習的具體內容而言,我們不僅僅要學習知識,還需掌握技能;不僅在課內學習,還要課外鞏固;不僅僅要學習書本知識更要關注社會大課堂。據此,本課題將“雙學”,定位于課堂教學中的“個性化學習”和“互助式學習”。
1.個性化學習。
個體差異與教育教學之間的關系歷來是教育心理學研究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兩者關系的研究與應用促進了教學的變革。一方面,多元智能理念指導下的個性化教育從“教”的角度出發,改變了傳統教育“齊步走”的教學模式、“一刀切”的教學要求、“大一統”的教學進度和“同一標準”的教學評價,在充分考慮到學生智力因素、認知方式、學習能力、知識基礎、學習習慣、行為方式、思維品質和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后,對教學系統的各個要素進行了新探索。另一方面,多元智能理論也從“學”的角度指出:現代教育的因材施教,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個人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發現自我閃光點的基礎上“學會學習”。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和學習方法,成功的教學應在繼承“以學論教”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發展、自主學習,“使教育在每個人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
基于上述理念,個性化學習方式致力于在學生智能測評和學業測評結果的分析基礎上,幫助學生進行校本課程自主選修,選擇針對性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模式,為其量身定做學習方案,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個性化學習模式,確定最為合適的學習內容,設定切實的學習目標,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一般中學的學生只有在“把握學習基點,做好學習準備”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學習的基本環節才能保證學習效果的最大化。
2.互助式學習。
是指師生、生生之間在課堂上就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討論、交流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互助式學習特別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如果不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四環”之內容,一環也無法實現。基于一般中學學生長期形成的學習惰性、畏懼感及不自信,課堂上需要教師牽頭組織學習,需要互為師生、互相學習、互相鼓勵。“互助”的核心實不在“助”知識,而在助信心、助習慣、助成長。要通過生生之間互為師生式的充分互動,努力改變學生原有的機械、被動學習習慣,強調人人主動探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具體操作流程可概括如下:教師首先講授基礎知識,設置情境,然后有目的地引出學生感興趣的實際問題,學生先圍繞問題進行獨立思考、自主討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由組合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的形式展開積極的研討,并現場匯報結果。
互助式學習以大家切實“親近”的問題為核心,以“思考”、“討論”、“互為師生”為手段,以“文科感悟、理科實驗”為途徑,以“發現”、“創新”為目的。學習和交流的內容首先須對學生是有足夠的吸引力的,同時,要充分注意設置必要的懸念與障礙,使研究內容有一定的思維容量和難度,促使學生形成渴望排疑解難、尋根究底的強烈愿望,從而逐步實現自疑自解。
(三)“課堂教學模式”
綜合各教育理論家對教學模式的闡釋,我們以為:教學模式指的是導向特定的學習結果的一步步的程序,它指向一定的教學目標,遵循一定的教學程序來促進學生開放性、個性化的積極學習。
“四環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系我們根據自身對新課改理念的理解,結合“一般中學”的具體教學實際提出的一種基本架構。與“重點中學”課堂教學模式不同的是,“四環雙學”不追求高投入,高收益,不強化思維的無限止拓展,而是側重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開放性地引導學生掌握并挑戰“最直接、最親近、最基本、最實用”的知識與技能。“四環雙學”的課堂應該是“讓課堂煥發最基本生命活力”課堂,應該真正做到了“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好起來”,真正做到了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解放學生、發展學生,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
(四)“實踐研究”
“實踐”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的具體行為行動;“研究”則主要是指研究者的探索活動。實踐研究則是把兩種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一邊探索一邊踐行,一邊踐行一邊探索。從實際問題出發,通過研究、實踐,解決問題,探索新理論,進一步指導實踐。實踐研究的基本特征是:實踐研究以提高實踐質量,解決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強調實際工作者與科學研究者的合作,實踐與研究的結合;重視及時反饋;允許在總課題目標的指引下邊實踐邊調整方案。
綜合而言,本課題“實踐研究”強調以下原則:
1.為實踐而研究。
傳統上,受一般科學研究的影響,教育(教學)研究的旨趣是為了獲取“真理”,這種旨趣假定關于教育真理的知識能夠通過教育實踐工作者很好地再現于教育實踐之中,而教育(教學)研究的任務則是直接為這類知識的增加作貢獻。雖然直到今天,這種研究觀還是許多研究者甚至許多實踐工作者所持的立場,然而最近幾十年來通過對教師的研究卻越來越清晰地發現:這種實質上是把教師視為一個簡單“中轉站”的觀念對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估計得過于簡單了,教師這個與專業理論研究者一樣有著理解能力、認識能力和創造能力,一樣有著知識與思想的“人”,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絕不僅止是某個“專家”理論的簡單執行者。科學概括出來的研究知識并不能直接地驅使社會實踐,還必須有一個“啟蒙過程”,以使某一情境中的參與者能夠對自己的情境有一真正的理解,井作出明智而謹慎的決定。實踐研究本身就包含了這個“啟蒙過程”,實踐者不但直接參與了研究過程,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他是教育科學研究群體中平等的一員,而不是某種“權威”教誨的聆聽者。實踐研究的根本旨趣不是為了理論上的產出,而是為了實踐本身的改進。實踐研究的精義在于:它是這樣一種革新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目的在于改善某個人或某團體自己的、而不是其他人的實踐。因為“改善”是一個難有終結的目標,所以“為實踐而研究”的旨趣要求實踐研究是一個不間斷的螺旋上升、循環反復的過程。
2.對實踐的研究。
“對實踐的研究”表明實踐研究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形式。實踐研究關心的“問題”(實踐中值得研究的對象)可有不同的層次:一是可以通過數據的收集、分析,通過某種技術的刨制或應用而獲得解決的問題;二是可以使教師了解他的行動“意味著什么(已經或可能在學生身上產生什么樣的實際影響)”的問題,這些問題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而不斷變化的。不管是哪類問題,問題的發現與界定都是行動研究的起點。因為特定環境中的實踐者所面臨的問題總是特定的,所以實踐研究中作為研究對象的樣本往往也是特定的,而不必具有普遍的代表性。這個特點也決定了實踐研究應該是有彈性的,而不是生硬地遵循某一個嚴格的程序。它不但要求課題組成員掌握一定的研究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求課題組成員有對實踐問題保持一定的敏感,并有適時調節研究方法或側重點的應變能力。
3.在實踐中研究。
實踐研究既不是在實驗室里進行的研究,更不是在圖書館中進行的研究。實踐研究的環境就是教師工作于其中的實際環境,從事研究的人員就是將要應用研究結果的人,研究結果的應用者也就是研究結果的產出者(至少是其中之一)。這雙重身份整合在同一主體的身上,使得實踐研究過程實際上成為教師的一個“學習過程”。課題組成員在行動研究過程中通過不間斷地對自己教學行為的直接或間接的觀察與反思,通過與專業研究人員或其他合作者的交流,不斷地加深對自己、對自己實踐的理解,并在這種理解的基礎上提高自己。這樣,實踐研究就超越了傳統上對“研究”功能的界定――真理知識的增加,而成為“人的發展”的一個過程。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略)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或子課題設計)與重點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建立適合我校教學實際的新型有序的課堂“四環雙學”體系,使課堂教學在科學的先進的理論指導下得以優化。具體內涵如下:1.通過教師正確的激勵、組織、點撥、啟發和引導。使學生分層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獨立獲取所需知識的能力;2.掌握獲取知識的過程,使各種類型的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很好地發揮他們在學習活動中的能力和才干;3.在認真總結現有經驗的基礎上,揭示出在教育現代化和素質教育背景下課堂教學的基本規律和模式,努力追求課堂教學理論上的自覺和實踐上的高效、優質,為大面積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供借鑒。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與重點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確定如下:
1.初中各學科“四環”具體內涵確認和歸類的實踐研究;
2.高中各學科“四環”具體內涵確認和歸類的實踐研究;
3.一般中學“個性化學習”具體實施策略的研究;
4.一般中學“互助式學習”最佳方式、方法及策略調整的研究;
5.“四環雙學”課堂教學模式整體架構及模型的研究。
關于“四環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我們設置了知識、能力、程序和時效分配四個系統,有機匹配上述系統,可以形成下表所示具體操作流程:
系統牽引:每節課前5分鐘學生都將課前準備的問題以紙條的形式呈現,并提問班級其他同學,以互問互答的形式自助復習前面所學內容;
系統延展:一環一最,層層遞進,逐步實現新授目標;
系統遷移:測“四最”,探“技能”,完成自主建構;
系統回歸:形成學生各自獨特的知識樹,完成系統歸類。
四、研究的思路、過程與方法
(一)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課題以本校的課堂教學實踐為樣本,分高初中、分學科展開獨立的行動研究。
在研究過程中,著力遵循以下七大原則:
(1)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結合的原則。
(2)整體研究與分散研究相結合。
(3)以人為本、發展教師的原則。
(4)以點帶面、整體推進。
(5)評價考核跟進,骨干引領與評比激勵相結合,個體與團隊相結合(“班集體”、“學習小組”、“教研組”等團隊)。
(6)反思性原則。
(7)教育資源的最優化原則。
(二)實施過程(略)
(三)研究方法
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1)行動研究法。按照預定的模式各學科進行相應的研究,對參與課題實驗的行為過程進行跟蹤、觀察、調查、分析,并進行及時的反思、總結和調整。
(2)文獻資料法。采用文獻檢索手段,從有關書籍、報刊、文獻中收集相關資料,借鑒他人的經驗教訓,結合本校實際找到新的生長點,避免重復和走彎路,為課題研究保駕護航。
(3)問卷調查法。形式有問卷、訪談等。
(4)案例研究法。選取重點學科進行全程跟蹤,通過歸納、篩選和分析發現問題,從而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
五、主要觀點與創新之處
篇10
為了提高教育課題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益促進學校的教育改革,加強科研課題的管理,做到課題研究有章可循,特制定本辦法以試行,不當之外在實踐中作相應調整。
一、選題
1、在科研課題申請立項之前,所選課題應具科學性、合理性、創新性、價值性、和可能性、超前性,并結合當前教改動態,本校或本地實際,作出選題。
2、研究目標應明確,內容應具體,過程應明了,方法應可行,論證應有據。
3、課題研究人員要有不辭辛苦、執著追求的精神,應具有科研意識、開拓創新意識,具備一定的文字表達能力、實踐能力,要有承擔失敗的勇氣和不斷探索的意志。
二、課題組人員
1、課題負責人全面管理課題的申報立項、批復、資金籌措等,監督過程的實施、協調與課題研究相關事宜。
2、課題主研員具體負責設計、總結、研究、布置,制定實施方案、實施計劃、階段性總結報告、擬訂課題在不同階段具體實施項目,提出做什么,怎樣做的問題。解決研究的重難點,在理論掌握上應深入,帶頭積極投入研究實踐。
3、課題成員
根據課題要設立相應的人數,據課題內容及項目結合教師個人專長,確立研究人員。
4、根據課題的實際情況需設領導小組和指導小組(或顧問組),將課題情況向指導小組匯報,并將疑難問題求教于該小組,以求得對課題研究起實質性的指導。該組成員可向校外請一些有關方面的專家(或知名人士)參加。
三、課題的申請
1、課題申請人應填寫好課題申請書,撰寫好研究方案,送學校教科室初審。
2、教科室初審后,對研究課題進行論證,申請人根據教科室的意見,對方案進行認真重新修改。
3、經學校領導和教科室同意后學校課題可予開題研究,對極有價值的課題再逐級上報立項審批。
四、課題的實施
一項課題立項開題后,要想課題研究卓有成效,必須加強課題實施過程的管理。
1、計劃的具體落實
將研究項目的目標和任務具體,分階段分步驟,針對所有應完成的任務進行分工,責任到人,定出時間,安排好日程,確定好內容。
2、收集資料,做好檔案工作管理
①研究人員要作好讀書筆記、研究心得、經驗教訓、方法效果,典型案例或個案的收集整理。
②收集、整理、保存研究過程中的圖片資料、聲像資料、課件以及研究小結、階段總結、經驗文章、研究論文或著作等。
③收集好立項申請書、論證報告研究、方案以及各種審批手續、階段成果、結題的申報、研究報告、工作報告、檢測報告、評審記錄、評委的鑒定等。
④收集好研究成果的推廣運用及效果反饋意見。
3、課題組要定期召開研討會、經驗交流會,積極參加上級部門組織的相關課題研究的研討活動,結合自己課題研究的實際,反饋信息,及時調整研究方案,及時處理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
4、課題組按要求的時間向科研管理部門上報研究小結、階段研究報告、論文等相關材料。
5、課題組所有成員應自覺學習科研理論,更深層次認識研究的目的、任務和實用性,注意收集或摘錄與本研究有關的各類資料,善于吸收他人的研究思路、經驗、成果等,努力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五、課題的評審
課題研究工作在周期內結束后,寫出書面結題申請報告,由學校邀請有關方面的專家組織結題評審小組,作出書面簽定意見,應準備好以下材料:
1、結題申請報告
2、立項申請報告
3、立項批復通知
4、階段性總結
5、終結性結題報告
6、課題成果、資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