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綱要范文
時間:2023-04-10 13:44: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十四五規劃綱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十四五的時間為2021至2025年。十四五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2020年8月16日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開展網上意見征求。
十四五規劃期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在中國邁向全面現代化歷程中,居于承前啟后的非常重要的歷史位置,意義十分重大。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一)降低外資準入門檻:進一步降低關鍵領域外資準入門檻、減少市場準入限制
2021年10月,商務部先后《“十四五”利用外資發展規劃》和《“十四五”服務貿易發展規劃》,提出有序推進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重點領域相關業務開放,穩步推進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等金融領域開放,放開優質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條件,放寬外商投資法律、運輸等行業業務范圍、人員資質等要求,減少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體育娛樂等領域準入許可事項,結合負面清單調整涉及市場準入、投資經營的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以及各類行政審批。《“十四五”服務貿易發展規劃》還提出,健全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在制造業、金融業等細分領域相關部委亦出臺專項政策促進產業發展。其中,工信部等10部委在2022年1月14日出臺的《關于促進制造業有序轉移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引導外資投向先進制造等新興領域和中西部地區;銀保監會在2021年12月3日出臺《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明確保險中介市場對外開放有關措施的通知》,大幅取消外資保險經紀準入限制。
(二)強調自貿平臺作用:強調發揮自貿區平臺試
點開放以及貿易聯動投資合作的功能“十三五”期間,中國自貿試驗區數量從4個增至21個,在國家層面復制推廣了173項制度創新成果,試點開放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實踐中,自貿區也發揮著貿易聯動投資合作的積極功能,2020年自貿區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全國占比達到17.9%。2021年12月發改委、商務部《2021年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將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縮減至31條、27條,全面開放外資車企股比限制,實現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制造業條目清零。2022年1月1日RCEP生效,標志著全球最大的自貿區正式落成。為高質量實施RCEP,1月26日商務部等6部門出臺《關于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RCEP意見》),提出推動完善全國版和自由貿易試驗區版負面清單,落實好“十四五”規劃綱要關于有序推進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重點領域開放部署。
(三)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持續推動資本市場
互聯互通機制建設,繼續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2021年下半年以來,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機制建設明顯提速,9月24日,債券“南向通”正式啟動;10月19日,“跨境理財通”雙向開通。跨境金融投資范圍雙向拓寬,2021年10月13日,QFII投資范圍擴大至商品期貨、商品期權、股指期權;2022年2月11日,存托憑證適用范圍放寬并建立市場化詢價機制。同期外匯管理改革亦持續推進。2021年9月,橫琴方案提出探索跨境資本自由流入流出、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簡化匯兌管理改革,12月29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外商投資股權投資類企業試點辦法》落地,“低門檻、無限制、投向廣”的政策優勢突出,便利境外投資者通過QFLP渠道投資內地企業。2022年年初,外管局在廣州南沙等4地設立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開展QFLP、QDLP及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拓寬自貿區內企業跨境投融資渠道、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水平。
(四)鼓勵機構金融創新:為金融機構跨境業務創
新特別是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提供更多政策支持2022年1月26日的《RCEP意見》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提高人民幣結算對貿易投資發展的支持作用。中國與多個RCEP國家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更緊密區域經貿合作對人民幣使用有更大潛在需求,客觀要求金融機構與時俱進提供配套人民幣產品。1月29日,人民銀行、外管局聯合境外貸款新規,首次針對境內外貸款業務構建統一政策管理框架,同時大幅放寬參與境外貸款的銀行范圍,由原來的“走出去”項目拓展至所有境外非金融企業,體現了鼓勵境外放款(尤其是本幣)和跨境資本雙向流動的監管思路。在中國對外開放進程持續加快背景下,新規的出臺為金融機構更深入服務中外工商企業跨境金融需求提供了更多便利,也為新時期中資金融業國際化經營拓展提供了更廣闊空間。除了中央層面的政策創新外,多個省市紛紛提出吸引外資的具體舉措。2021年10月深圳印發獎勵辦法吸引跨國公司設立總部,最高可獲600萬人民幣;2021年12月北京出臺25條措施穩外資,提出深化重點領域開放、打造總部經濟、投融資便利化、稅收優惠、優化外商生活服務等一攬子措施促進外商投資;2022年2月浙江提出利用外資實現新增長,制定“十四五期間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000億美元”的引資目標;2022年3月,全國首個聚焦外商投資權益保護的地方條例——《廣東省外商投資權益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進一步完善了廣東擴大對外開放的法律框架。
二、政策展望:降低行業準入門檻、發揮開放平臺試點職能、完善深層次制度環境,仍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核心邏輯
展望未來較長一段時間,繼續深入推動投資領域開放仍是“雙循環”戰略的核心內容,漸進有序預料將持續是政策優化調整的一貫原則和核心趨向。
(一)開放范圍層面:實體經濟領域側重引導外資流向,持續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
1.實體經濟領域側重引導外資流向,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外資區域分布中國已連續五年縮減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引導外資在產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中發揮積極作用。行業上,擴大鼓勵類投資項目、縮減負面清單仍是穩外資工作的重要抓手,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均是重點引資方向。地域上,2021年,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分別增長14.6%、20.5%和14.2%,中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土地和勞動力價格相對較低、引資潛力和空間較大,未來隨著“一帶一路”持續推進、RCEP生效,中西部地區有望發揮政策及區位優勢,承接沿海地區產業梯度轉移、打造引資的新增長極。2.資本市場領域持續推動雙向開放,香港與內地互聯互通機制建設仍是重要內容疫情以來中國經濟平穩復蘇、人民幣資產價值凸顯,2021年外資凈流入3846億元、創近5年新高,境外投資者持有中國債券規模亦創下歷史新高。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穩步推動資本市場制度型雙向開放成為熱議話題,加快推進與國際資本市場通行規則的連接,建立融資功能完善、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的資本市場生態,是未來推進制度型雙向開放的重要工作方向。據統計,境外投資者持有內地股票超七成通過滬深港通購入,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是資金進出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通道,滬深港通擴容亦有望與中概股回歸形成良性互動。
(二)開放節奏層面,充分重視和利用自貿區、自貿港等開放平臺的試點開放功能
自貿區港有著貿易自由、貨物存儲自由、貨幣流通自由、人員進出自由等特征,天然的政策和區位優勢下貿易開放與吸引外資互促發展,2021年全國21個自貿試驗區吸收外資增長19%、海南自貿港引資實現翻番、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示范地區服務業引資占全國的33.4%,各類高水平開放平臺已成為引外資高地。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以自由開放為總基調,開展差別化探索、發揮對外開放“試驗田”作用,推動現代服務業尤其是醫療、教育、數字經濟等行業的開放,將成為各類開放平臺的政策發力方向。此外,前海方案正式,也為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進一步拓寬了先行先試的政策空間。
(三)制度保障層面,繼續全方位優化完善關鍵領
域的制度環境是新時期擴大開放的重要著力點不同于改革開放初期,以提供土地、稅賦優惠為主的簡單直接型引資,在改革開放超過40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攻堅期,深度優化關鍵領域的制度環境,引導外資投入與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方向融合、提升外資在優化完善“雙循環”體系中發揮更深層次的作用,成為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核心要義。實踐中的重點領域,比如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短期內穩定匯率預期,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中長期持續完善匯率形成機制,發揮市場在匯率決定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簡化外資進入程序和手續,擴大QFLP、QDLP、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等試點規模和范圍,以高水平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開放便利跨境貿易和投融資的資金流動。加強外商投資企業保護,通過立法保護企業權益、落實國民待遇等手段營造良好的引資環境,穩定外資企業預期,吸引優質跨國公司加大對中國投資,激發新的發展活力。
三、區域商業銀行的可能業務創新機遇
篇3
隨著我國貿易進出口常態化、頻繁化,再加上英語的通用性特征,在國際商務貿易交流互動過程中,要求相關翻譯工作人員具備能夠的準確翻譯英文、靈活運用英語知識查找文獻、了解國外相關農業政策及法律法規等多種素質能力。各地高校農業英語相關專業需要緊跟時代潮流,不斷改進、優化自身人才培養模式,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國際化發展增添更多助益。
《農業人才英語能力培養研究》基于當代農業人才自身英語水平同國際化需求的差異,主要論述了當前社會農業人才英語培養的社會背景、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等知識,并據此深入探討了農業人才培養策略,例如根據實際需求為農業人才英語能力培養制定方案、為農業發展和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環境、為農業人才的英語能力培養提供助力等。該書理論闡述清晰明確、理論結構明朗科學,可作為高校農業英語人才培養創新探索之良好借鑒書籍。目前,從農業英語專業人才就業調查報告大數據來看,我國農業英語專業人才能力水平總體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狀態,很多人的英語水平局限于文字書寫,無法適應新時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第一,國內英語教育是以分數產出的應試教育,農業工作者們大多不具備過硬英語翻譯能力和素養,進入社會后脫離大學英語教育的語言環境,英語使用明顯不太流暢,能實現漢、英流利轉換的人屈指可數。第二,農業工作者本身不注重英語在農業建設方面的應用。第三,我國農業改革速度雖快但時間不長,加強國際農業合作與交流的理念還未形成深刻共識,故高校農業英語專業教育教學并未充分重視人才英語翻譯、運用能力素養的培養。在經濟全球化的21世紀,要想實現農業國際化發展,必須要先完成四個前提。首先,生產國際化。農業生產的過程不局限于本國生產,在全球各國間形成生產鏈,加強國際合作。
其次,商品國際化。中國農產品物資數不勝數且受許多國家青睞,讓農業產品“走出去”實現商品的國際價值,促進我國農業生產要素國際性流通,增強國際競爭力。最后,人才國際化。農業人才承擔的不只是指導農業生產技術,還包括農業科技研發創新,研究全球性農業產品融資,把握農業國際化發展方向,促進我國農業發展與國際社會快速接軌。
筆者在2019年度河南農業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JWC-JG-2019A026)、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2019SJGLX224)的資助下,結合農業國際化發展趨勢及我國高校農業專業英語翻譯人才培養實際,對農業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略作探討。
一、以農業國際化發展趨勢為依據,切實調整人才培養模式
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農業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國際化成為大勢所趨。一方面,高校要積極做好師生思想工作,提升師生對農業英語教學國際化發展的認識,激發師生參與農業英語翻譯學習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優化、探索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在加大農業英語翻譯人才培養實踐信息化教學設施建設的基礎上,高校要積極聯動農業相關部門、科研機構、國內外高校等多個主體,積極構建資源優勢互補的國際化合作平臺,并學習和借鑒國內外翻譯人才培養成功經驗、教學模式,不斷切實調整、改善自身人才培養模式,提升農業英語翻譯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專業性、時代性。
二、以問題為導向,依托農業專業知識教學
農業現代化、國際化發展趨勢向農業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提出了不小的挑戰,高校要堅持以教學實踐中的多種問題為導向,腳踏實地,依托農業專業知識“抓好”、“抓精”農業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教學。農業英語翻譯的核心是農業專業學科理論、技術知識,要想提升農業英語翻譯人才整體素質能力水平,需要緊緊圍繞農業專業學科基礎理論、技術革新、前沿發展等知識,講方法、講技巧地開展農業英語翻譯人才翻譯素養、技能培養。同時鑒于農業英語突出的實踐性、應用性,高校還應積極開辟更多實習、實訓渠道,例如與農業國際博覽會、交流會以及農業生產加工相關企業構建合作教學新模式,既為農業英語翻譯教學體系理論提供行業發展第一手資訊,也為學生鍛煉、強化農業英語翻譯能力提供良好條件。
三、以自主學習培養終生學習
篇4
關鍵詞:勞動者;素質技能;提高
一、問題的提出
“十二五”時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入中高速的“新常態”,經濟“新常態”是人口紅利漸失、簡單依靠對原材料加工轉口式的生產難以為繼、資本流動的國際化趨勢明顯、服務業興起、科技創新與制度紅利必須強調并落實的經濟發展階段。①一方面,“十三五”時期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包括到二二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等等。另一方面,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統計,從“十四五”期初開始,勞動年齡人口將以較快速度減少,預計10年間均減少870萬人,盡管目前開放了二胎生育政策,但是二胎生育意愿不高且生育要在多年內逐漸實現,實際上引起生育水平大幅反彈的可能性很小。②因此,面對“十三五”時期的新要求、新變化和新特點,必須以勞動者自身為突破口,提高和發揮勞動者素質技能,妥善應對人口結構變化和勞動力市場轉折所引發的挑戰,這不僅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全面實現“十三五”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堅實保障。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而素質技能是勞動者身體、技能和文化精神等方面的綜合素養和能力的反映,勞動者的素質技能決定著發展水平的高低。因此深入研究勞動者素質技能,正確梳理勞動者身體素質、技能素質和文化精神素質的區別聯系,有利于明確勞動者素質技能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引起勞動者對素質技能的廣泛重視,通過不斷提高并充分發揮勞動者素質技能,解決勞動者素質技能短板問題,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十三五”時期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此外,研究勞動者素質技能也能夠為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提供必要的研究依據,從勞動者角度研究身體素質、技能素質以及文化精神素質也可對以上學科建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勞動者身體素質、技能素質和文化精神素質的有機統一
(一)勞動者身體素質
勞動者身體素質是勞動者素質技能的基礎,它包括人的生理構成的各項指標、健康狀況、壽命、體能等等。沒有勞動者身體素質的保證,勞動者技能素質和文化精神素質也就無從談起,但是目前我國勞動者身體素質仍在存在一定問題,影響了技能素質和文化精神素質的提高。
2014年我國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等級以上的人數平均水平百分比為89.6%。3~6歲幼兒達到“合格”等級以上的百分比為93.6%,20~39歲成年人為89.0%,40~59歲成年人為88.1%,60~69歲老年人為87.1%,男性為88.2%,女性為91.1%,城鎮人群為91.1%,鄉村為87.2%。
2014年我國“國民體質綜合指數”達標為100.54。3~6歲幼兒為102.65,20~39歲成年人為101.45,40~59成年人為99.77,60~69歲老年人為99.00,男性為99.28,女性為101.42,城鎮人群為100.60,鄉村人群為99.71。
由此可知,我國20~59歲成年人、男性以及鄉村人群體質不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且在綜合測量指數中也未達標。由圖4-3可知,與日本成年人相比,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我國成年人體質均處于落后水平。成年人作為我國勞動者的主力軍,其身體素質水平的落后勢必影響到技能素質和文化精神素質的提高。
(二)勞動者技能素質
勞動者技術素質是主體,包括人的受教育程度、知識、各方面的技能,技術素質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生產力,推動社會科技進步的關鍵。目前我國勞動者技能素質偏低,結構不合理現象突出。以職工群體為例,盡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職工群體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比重情況大學本科以上占19%,初中以下僅占1.6%,初中為22.6%,高中為34.6%,大專占22.2%,但是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相比而言,難以更好的適應和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三)勞動者文化精神素質
勞動者文化素質是主導,包括價值觀、思想和道德,還包括人的精神狀態和意志。一個人的價值觀、思想和道德,對于身體素質和技術素質的形成和使用是主導性的。文化精神素質看似不在生產中起作用,但卻主導著身體素質和技能素質的發揮,主導著勞動者的發展。目前我國的勞動者文化精神素質普遍沒有引起重視,不僅難以樹立勞動者正確的價值取向,難以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意志,也難以使勞動者意識到自己的利益和權利,聯合起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權利。我國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便是希望在社會上倡導一種積極向上、科學合理的價值取向來促進人們文化精神素質的提升,進而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
(四)勞動者要確保身體素質、技能素質與文化精神素質的有機統一
勞動者身體素質、技能素質、文化精神素質是有機統一的,共同在勞動者發展中起作用。勞動者的身體素質是基礎,由多項身體指標構成,良好的身體素質是提高技能素質和文化精神素質的基本保證。勞動者的技能素質是主體,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至關重要。勞動者的文化精神素質是主導,沒有文化精神素質,就體現不出人發展的本質,體現不出人性升華的意義所在。可以說,勞動者的勞動過程是以身體素質為基本條件,在文化精神素質的主導下運用并發揮勞動者的技能開展的。
三、勞動者實現身體素質、技能素質與文化精神素質的全面提升
以下筆者就“十三五”規劃綱要所引發的幾點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1.就勞動者身體素質而言,一方面要繼續通過國家層面宣傳和落實“科學健身,全民健康”活動,號召勞動者及時進行身體體質測評,引起勞動者對身體素質的重視,從幼兒及青少年階段強調身體素質意識,完善社會福利,提供勞動者科學健身的條件與平臺。另一方面,完善社會保障,全面實施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制度,符合條件的適當降低養老金領取標準,提高醫療報銷比例,確保勞動者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2.就勞動者技能素質而言,促使勞動者由內而外的、積極主動的、與時俱進的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在政府、企業提供技能培訓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培訓條件,注重新技術的推廣和普及,熟練掌握和運用普通技術,加強對核心技術的研究,努力培養自己成為學習型、創新型人才。
3.就勞動者文化精神素質而言,提高勞動者文化精神素質絕非一朝一夕,而是要伴隨社會發展、勞動者身體素質和技能素質不斷提高的長期過程。政府層面上要積極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尤其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采取勞動者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廣泛宣傳,增強勞動者的國家意識、法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企業層面上要努力培育積極向上、人文主義的企業文化,為勞動者提供內化于心的人文關懷。勞動者也要自覺形成主人翁意識、積極進取和艱苦奮斗精神,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起正確的價值取向,每一個勞動者都要以自己的勞動托起中國夢。
注解:
①參見:董武全,《經濟“新常態”下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幾點思考》,《理論導刊》,2015年第9期。
②參見:《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6》,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頁。
[2]王勁松,《提高勞動者素質與精神文明建設》[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3]劉永佶,《辯證法:人性升華的主導因素和社會變革的方法論》[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4]劉永佶,《提高勞動者素質技能是經濟發展的根本》[J],《民族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5]龐麗霞,《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地位是社會發展的根本》[J],《社會科學論壇》,2004年第11期。
[6]劉永佶,《中國政治經濟學主體主義主題主張》[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年版,第4、375頁。
[7]劉永佶,《政治經濟學方法論教程》[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57頁。
[8]王淑霞,《大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
[9]董武全,《經濟“新常態”下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幾點思考》[J],《理論導刊》,2015年第9期。
[10]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6》[R],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
篇5
現狀簡析
關于藝術學門類下相關一級學科的設置,最初國務院學位辦采取較為審慎的態度,提出最好設置3個一級學科的意見。應該說,從傳統的學術文化循序漸進發展的角度,此意見無疑有著深厚的學理意義和現實意義。然而,為了解決多種因素而形成的各種矛盾,經不同層面的多番研討和論爭,最終突破了這一限制,通過了藝術學科評議組提出的藝術學門類下設藝術學理論、音樂舞蹈學、戲劇影視藝術學、美術設計藝術學等四個一級學科的議案。之后,為了兼顧相關學科的需求和要求,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討論,又將美術設計藝術學一分為二,成為美術學和設計學(可授藝術學、工學學位),共計五個一級學科。一級學科確定后,我們亟待解決的是藝術學理論相關二級學科的設置問題。由于藝術學作為學科門類、藝術學理論作為一級學科的建設,屬于史無前例、無從參照的新事物,這就只有依靠藝術學理論界集體的智慧,一方面是“摸著石頭過河”,審時度勢,邁好關鍵的第一步;另一方面是要遵循和秉承傳統學科發展完善的理論理念及其長期實踐的經驗,兼容并蓄、提煉升華,客觀科學、扎實有序地實現傳統與現代接軌這一時代賦予的重要歷史命題。在此用“史無前例”一詞,可能會遭到質疑,因為百年前西方國家就有了藝術學的學科概念,中國的藝術學也是得益于西方藝術學理論理念的影響而出現的一個新學科。但若進行系統地分析即可看到,處在不同地域和國度的中西方藝術學之間,確實存在著定義、對象、范圍及其精神實質等方面的較大差異。如貢布里希所言:“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方,藝術這個名稱所指的事物會大不相同。”[3]
比如說西方人口中的“藝術”慣性指向于美術,中國的“藝術”則包含所有的藝術門類;西方的藝術學僅僅作為造型藝術的一般性理論,中國的藝術學則包含著多個藝術門類一級學科與二級學科的實體運作系統。故此“藝術學”與彼“藝術學”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當屬于世界學術文化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我們不僅要尊重二者之間永恒的共性特征,又要尊重其不同區域、不同民族長期積累而形成的文化差異,只有這樣,起步之腳才能踏向實處。在藝術學理論二級學科設置的醞釀過程中,如凌繼堯先生所強調,大約遵循了以下兩個原則:第一個是傳統的原則,第二個是現實的原則。所謂傳統的原則,即根據傳統學科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固定的學術名稱、研究對象、范疇、命題、概念、術語和問題域等設置相關二級學科。現實的原則,即擬設置的二級學科,一是能適應現實的迫切需要,能夠為國家和區域的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服務,并且確有很多理論問題值得研究;二是在現有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中已經存在,并且取得一定的業績,我們應該給予它合法的地位,從而促進它更好地發展;三是這個學科涉及多種藝術門類,而不僅僅涉及某一種藝術門類。根據以上關系準則,提出了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下設藝術史論、藝術批評學兩個傳統意義的基礎理論二級學科,以及具有現實意義的“藝術創意和藝術管理”應用理論二級學科的主張。[4]目前統一的學科設置標準尚未出臺,不過據了解,在各高校自主設置的藝術學理論二級學科中,已經涉及了藝術史、藝術理論、藝術批評、藝術管理、藝術創意、藝術教育、數字媒體藝術、藝術與科學等多個相關二級學科。
些許思慮
負責任地說,藝術學獨立為學科門類,既是長期以來被邊緣化的藝術學科確立自身價值的大好機遇,又是對中國藝術學人的智力、魄力與理智的嚴峻挑戰。因為學科建設是百年大計,起始階段尤為重要,最要緊的是要選準方向、定好目標,邁出關鍵的第一步。仲呈祥先生在2011年5月于杭州舉行的“2011藝術學學科發展的新向度暨對策研究高端國際論壇”主題發言中也再次強調:“作為民族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藝術學應該為民族的生態環境營造良好的氛圍,以體現中國社會、時代的文明水準,改變當下令人堪憂的人文藝術生態環境的現實情狀。”[1]8并諄諄告誡老師們“千萬不要去搶地盤”,不要“為了整合資源,把人家人文學院的、歷史學院的、哲學院的等其他學院的老師全部拉過來申報。本來就是獨立門戶了,要以我為主了,結果又反客為主,這不行”。“有的時候,本校校內的資源的共用也是可行的,這得有個度,不要搞成了拼湊。”[1]14然而,由于歷史的、現實的、中國的、外國的等多種矛盾的存在,在截至目前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已經出現了如仲呈祥等學者擔憂的一些搶地盤、拼資源等現象。比如相關二級學科的設置問題,由于在現行的普通高校辦學水平評價機制中,擁有碩士點、博士點的數量是一項重要的評價指標,故各高校無不希望借此機會擴大自己學科點的數量,以致在學科設置過程中出現“化整為零”、東拼西湊現象。更加值得深刻思考和檢討的是,藝術學理論本是旨在將藝術作為一個整體,從宏觀角度進行綜合研究,以此貫通各門類藝術的共性內容與本質特征,探索體現各門類藝術共同性發展規律的一門基礎學科和學問。這一學科的突出特征是綜合性。
按照傳統的一般性學理結構原則,人們常有“史、論、評不分家”的說法,因為三者之間有著割舍不斷的內在關聯。而在這個學科尚未擰成一股繩的初級階段,就簡單化地將其拆解開來,或者更多地將一些本來的三級學科(專業方向)強化為所謂的“特色性”二級學科來建設,極有可能是弊大于利。筆者認為,在當今世界學界都以崇尚學理規范、學術規范等為基本標準的時代,在作為“百年大計”的藝術學學科建設的起跑線上,中國藝術學界需要清醒頭腦,謹慎從事,不能夠讓暫時的利益沖破了理智的防線,因為這個天平一旦傾斜,矛盾和困難不但不會消減,而且會紛至沓來。目前值得思慮的核心問題約有以下幾點:顧名思義,藝術學理論是一門綜合性藝術理論,也是學術文化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自然規律支配下,經我國許多代人共同努力而開創的一個新局面,二、三級學科的設置更應體現綜合性原則。然而,倘若我們在做法上繼續沿襲已經過時了的“科技文化為中心”模式進行切塊分割,則恰恰是違背了藝術學的基本理論理念和學科宗旨,形成了南轅北轍、背道而馳的走向。我們可以草草地算一筆賬,比如藝術學理論的二級學科可設置六到八個,音樂舞蹈學等一級學科則可設置十四五個,那么,同一所學校如若同時建設藝術學的五個一級學科,起碼要建50余個二級學科,按每一個二級學科設一個三級學科(專業方向)需3位教授計,至少要有150余位教授,而在我國普通高校傳統建制的音樂、美術及至新建的設計院(系)中,能達此指標者恐怕寥寥無幾,必然出現空巢現象,這就勢必要做那些拉郎配、拼資源等不應該又不能不做的事情。《戰國策》說:“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5]歷史的教訓必須記取。據悉,在關于學科設置問題的醞釀過程中,藝術學差一點被取消了資格。除諸多客觀原因以外,本學科在十余年來的發展過程中,較多地關注表象上的繁榮,缺乏學科內聚力的夯實打造應是內因所在。中國是個文明的國度,自古就有“禮樂之邦”“禮儀之邦”等美譽,西周時期就制定了國之禮儀“五禮”,截至如今,許多傳統的倫理綱常,依然潛移默化地根植于人們的理念之中,成為約束個人的行為準則和保持社會群體間井然有序的基本砝碼。藝術學理論一、二、三級學科的設置,理應遵循一個基本的倫理關系準則,不能夠成為無“禮”取鬧,如若倫理關系錯位亦將貽害無窮。#p#分頁標題#e#
薦言要議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制定了有關優化學科結構、加快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藝術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首要步驟,就是要圍繞以上兩個方面開展基礎性工作。有學者指出,“藝術學理論需要在面對質疑和自身檢討中推進學科的發展”,它“旨在打通各門藝術之間的壁壘,通過各門類藝術之間的關聯,構建涵蓋各門藝術的普遍規律的宏觀理論體系”[6]23。仲呈祥先生反復強調“營造氛圍說”,警示老師們千萬不要盲目地去“搶地盤”,最基本的原因在于任何一門學科的建設,均需要有長期的學術積累、堅實的學理基礎和長遠發展的科學性目標定位,應以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綜合吸納、兼容并包的傳統文化精髓為基本理念,以扎實穩妥、循序漸進、精益求精、質量第一為立學準則,必須恪守學術規律,講究學術規范,遵循學科形成與發展的基本路徑,讓其循序漸進、天工雕琢,不能陷于盲目和盲動。在這里需說明的是,“搶地盤”等行為一般并非普通老師們樂行與可行之事,它往往會成為一種地方性行政指令讓你被動地接受,別無選擇。當然,學界同仁并不能因此而推脫或放棄應盡的責任。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專家組組長仲呈祥先生的信任和重托,筆者有幸曾參與起草《藝術學學科簡介與博士碩士培養要求》的工作,在此僅將自己通過初步調查研究、集思廣益基礎上提出的一些核心觀點和參考性意見作簡要匯報,敬希諸位方家批評指正。
百年前,先生主張“尚自然,展個性”,倡導美育教育,提出德、智、體、美相融并舉的育人方針,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推行溝通文理的學科設置,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等舉措。而今看來,以上舉措仍可作為我們教學與治學的基本準則。藝術學理論作為一門綜合性、高階性和理論性學科,其研究的對象包括各藝術門類的藝術實踐、藝術現象和藝術規律等,它體現了實踐性品格、理論性思維和精神性價值等多重特征,旨在以各門類藝術的實踐總結為基礎,以各種藝術現象的宏觀梳理與綜合分析為鋪墊,最終形成用以表征人類藝術文化發展之普遍規律的科學理論、概念范疇、價值論和方法論等知識系統。具體而論,藝術學理論的學科研究對象既包括各門藝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等)共通性的主體創作、造型設計、表演展示、鑒賞評論、教育傳播等藝術文化實踐活動,也包括古今中外人類對藝術現象、藝術史、藝術價值、藝術精神和藝術思想的認知經驗。進而言之,各藝術門類之間必然存在著共通性的價值理念、思想坐標、理論基礎、知識結構和認知路徑。藝術學理論屬于綜合性、交叉性人文藝術學科,其研究方法包括三大維度:一是用以分析并完善那些能夠涵蓋各門藝術基本概念的藝術知識學方法,涉及藝術史、藝術原理、藝術評論、審美范疇學、語義哲學等相關學科;二是用以解釋人類表達與感知各門藝術的形態特征,實現與體驗它們的審美價值等藝術實踐規律的藝術現象學方法,涉及藝術學與相關學科交叉生成的藝術哲學、藝術美學、文藝學、藝術心理學、藝術民俗學、藝術社會學等相關領域;三是用以揭示并預見那些能夠整合各門藝術文化發展的普遍規律用以建構人類藝術創新精神的理性范疇,用以闡釋人類以藝術之道把握主客觀世界的價值真理的藝術之學的理論方法,涉及心理學、精神科學、美學、意識認知科學、文化人類學、宗教學等相關學科。
二級學科是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的實體,一級學科的宗旨目的及其各項具體的指標能否順利地實現,關鍵在于二級學科設置的規范性和實施運作過程中的合理性。審視任何一個傳統學科和現代學科的構架體系,無不把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作為不可或缺的兩大部分,故我國藝術學理論二級學科的設置,應遵循繼承性、科學性兩個基本原則。繼承性原則。注重廣泛地繼承與借鑒世界各國藝術學優秀學術理念、方法和成果,重點強調繼承與弘揚中國藝術文化一以貫之的綜合性、包容性民族精神特質,以期在藝術學理論的學科建設進程中強力凸顯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立、文化自強的堅定信念,在此基礎上實現廣采博納、兼收并蓄的學科構架體系的構建與完善。科學性原則。倡導和尊重科學規律,堅持以人為本,這是黨和國家及學術界、藝術界、教育界歷來秉持的發展觀。科學性是一種極具世界包容性、人類本體性和時代進取性的現代學術理念,處在重大轉型起始階段的藝術學理論二級學科的設置,如何更好地體現科學性原則,這是對藝術學理論界群體智慧的重大考驗。具體來說,藝術學理論的學科建設與理論創新,首先需要基于人類據以內化—轉化—外化藝術文化的審美價值規律,其次是需要基于人類用以認知藝術文化和創造審美產物的心腦科學規律,再次是需要基于藝術家用以構制藝術造型的形式法則、感性之道與技術規范。
根據上述基本原則,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的學科范圍,可包含藝術基礎理論、藝術應用理論兩個二級學科,下轄相關的若干研究方向(或三級學科)。藝術基礎理論。藝術基礎理論,主要涉及文化主體對藝術文化世界這個藝術本體系統的觀察、分析、判斷、評價等對象性的藝術認知基礎理論。具體包括傳統學科的藝術史、藝術理論、藝術評論等三個主干研究方向。(1)藝術史:含中國藝術史,外國藝術史,以及藝術考古學、藝術圖像學、藝術人類學等交叉學科專業方向。(2)藝術理論:含藝術原理,藝術美學,以及藝術文化學,藝術社會學,藝術教育學,藝術宗教學等交叉學科專業方向。(3)藝術評論:含藝術鑒賞學(傳統藝術鑒賞、現當代藝術鑒賞),藝術批評學(傳統藝術批評、現當代藝術批評)等。藝術應用理論。在當今時代,“全球審美化”“經濟基礎審美化”“物質審美化”“日常生活審美化”等學術理念不斷影響著藝術理論的更新。藝術和生活的關系再次產生巨大的變異,首先是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審美價值觀與藝術創作的思維范式,倡導生活審美化的藝術理念,藝術已經漸漸地遠離神圣的象牙塔,回歸到人類生產、生活的本真的層面,也即實現了由人類的生活提煉升華成為以“美”為核心的藝術,再由藝術的“美”熏染提升人類生活的一個博大的理論命題,“審美化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策略”。當然,上述藝術理論的流派及其理論,并非構成對傳統的和現當代其他藝術理論流派的取代,而是形成了一種并存與互補的發展關系。從大局上看,上述變化有助于破除“藝術神圣”“至高無上”的象牙塔情結,讓藝術回歸現實,服務于社會生活,無疑是藝術理論研究造益人生的一大進步。我們再從人類藝術文化演進發展歷史的視角來看,從藝術與人類社會文明的共同源頭(源于生活),到藝術與生活的漸行漸離(高于生活),及至藝術再次回歸到生活中來(創意生活),總體上符合事物循序漸進的基本輪回及普遍性發展規律。因此,設置藝術應用理論二級學科既合乎規范又通于情理。藝術應用理論,主要包括20世紀末以來在我國熱興的藝術管理研究和藝術創意研究兩大主干研究方向。(1)藝術管理學:含藝術文化管理、藝術產業管理、藝術市場與營銷管理、藝術展演與策劃管理、藝術產品與傳播管理,藝術品抵押與信托管理(藝術品抵押、藝術品按揭、藝術品信托、藝術品基金、藝術品“股票”)等方面的研究。(2)藝術創意學:含藝術文化創意、藝術產業創意、藝術傳播創意、藝術經濟創意、藝術科技創意等方面的研究。#p#分頁標題#e#
- 上一篇:十四五觀后感
- 下一篇:三查三比個人剖析材料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十四五規劃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