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23:41: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產養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光譜噪聲去除由于實驗條件如光譜儀硬件和環境光等因素影響,采集的原始光譜數據會包含噪聲,需要采用光譜預處理的方法把這些噪聲去除,同時保留有用光譜信息。采用SG平滑算法,經驗模態分解(empiricalmodedecomposition,EMD)算法和小波分析(wavelettransform,WT)去噪算法等對光譜進行處理,并對三種去噪算法進行比較。
1.2潛在變量(LatentVariable,LV)在利用PLS方法建立模型時,非常關鍵的一點是所選取的對于建模最優的LV個數,LV和主成分分析中主成分類似,第一個LV貢獻率最大,第二個次之,以此類推。如果選取的LV個數偏少,則無法全面代表樣本的光譜特性,造成模型精度下降,影響模型的預測效果。而如果選取的LV個數過多,則會帶入模型的噪聲,干擾建模效果。
1.3建模分析方法用三種建模方法,分別是偏最小二乘回歸(partialleastsquares,PLS),BP神經網絡(backpropagationneuralnet-work,BPNN)和偏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機(leastsquaresupportvectormachine,LS-SVM)。采用PLS建模方法時,基于全譜作為模型輸入,使用BP神經網絡和LS-SVM建模時,把PLS回歸模型得到的LV作為輸入,進行對比分析。神經網絡由一個輸入層、一個或多個隱含層和一個輸出層構成。BP神經網絡是一種非線性的建模方法,廣泛應用于光譜建模分析中[12]。LS-SVM是在經典支持向量機算法基礎上作了進一步改進,能夠同時進行線性和非線性建模分析,是解決多元建模的一種快速方法。
1.4定量模型評價標準定量模型的評價指標主要有決定系數和均方根誤差(rootmeansquareerror,RMSE)。建模集決定系數用R2表示,預測集決定系數用r2表示。決定系數越接近于1,表示模型相關性越好,預測效果更好。一般來說,RMSE越小說明模型的誤差越小,模型精度越高。建模集均方根誤差用RMSEC表示,預測集均方根誤差RMSEP表示。
2結果和討論
2.1UV/Vis光譜圖及COD濃度的統計分析圖1為甲魚養殖水樣本的UV/Vis原始光譜曲線,從圖中可以看出各個水樣的光譜曲線的趨勢相類似,沒有呈現顯著性差異,由于水體中硝酸鹽、有機酸、腐殖質等物質對紫外光的強烈吸收,在波段200~260nm區域的吸收度明顯高于其他區域。試驗水體樣本COD值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模型的建模集和預測集COD值覆蓋了較大范圍,有助于建立準確、穩定和具有代表性的模型。
2.2基于全波長的PLS模型為了更好的分析三種消噪算法檢測水體COD含量的性能,將對不同預處理方法獲取的評價指標相比較,基于全譜的PLS模型的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小波算法去除噪聲后的光譜PLS模型取得了最佳結果,建模集的R2為0.79,RMSEC為15.89mg•L-1,預測集的r2為0.78,RMSEP為15.92mg•L-1。SG平滑和EMD算法雖然部分去除了噪聲,但建模效果并沒有得到相應提高。故后面建模分析在WT分析基礎上進行。
2.3LV一般選取最優LV個數的標準觀察RMSEP值隨LV個數變化情況,如圖3所示,當LV個數較少時,RMSEP值較大,隨著LV個數的增加,RMSEP隨之減小,當LV個數增加到6時,RMSEP的值保持穩定,LV個數繼續增加,RM-SEP值也沒有隨著增加。取前6個LVs作為偏最小二乘支持向量積的輸入建立模型。從貢獻率角度解釋,PLS建模得到的6個LVs分別作為LS-SVM的輸入,之所以取前6個是因為這樣幾乎可以100%表達原始光譜有用信息,如表3所示,且降低了模型復雜度,提高模型運行速度和精度。
2.4BP神經網絡模型根據前文得到的結果,將表3中選出的LVs作為BP神經網絡模型輸入,BP神經網絡模型的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分析表4可知,將6個LVs作為LS-SVM模型輸入的結果,其建模集的R2為0.82,RMSEC為15.77mg•L-1,預測集的r2為0.81,RMSEP為16.67mg•L-1。
2.5基于LVs輸入的LS-SVM模型LS-SVM模型預測結果如表5所示。采用LVs作為LSSVM模型輸入,得到的結果優于基于BP神經網絡模型。其建模集的R2為0.83,RMSEC為14.78mg•L-1,預測集的r2為0.82,RMSEP為14.82mg•L-1。
2.6PLS,BP神經網絡和LS-SVM模型比較PLS,BPNN和LS-SVM建模方法的結果比較如圖3所示,Cal表示模型的建模集(calibration),Pre表示模型的預測集(prediction)。不難發現,在LS-SVM模型和BP神經網絡模型中,基于LV作為模型輸入-建立的LS-SVM模型取得了最優的效果,BP神經網絡模型的預測效果較優,且LS-SVM模型和BP神經網絡模型都優于全波長的PLS模型結果。
3結語
篇2
1.1混凝沉淀技術
混凝沉淀技術就是利用化學原理,將混凝劑加入水中,對水中的污染物進行有效去除,石灰鐵鹽與有機絮凝劑等常用的混凝劑因為其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能直接在養殖用水中應用,而是用在水產養殖排水水質的處理上。
1.2臭氧氧化技術
臭氧如果具有強氧化性,就能在水中迅速自行分解,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具有除臭、殺菌、脫色以及去除有機物的作用,是一種比較有效的綠色氧化藥劑,這種技術主要運用于海水工廠養殖排水水質的處理中,具有較強的氧化作用,能夠有效分解、溶解以及降解水中的有機物。
1.3紫外輻射技術
紫外輻射技術利用紫外輻射對水體進行消毒,不僅能夠破壞水中殘留的臭氧,還能將大量的病菌殺死,具有無毒、高效以及低成本的特征,紫外輻射技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養殖排水水質改善技術,主要應用于水產生殖排水的循環過程中。
1.4其他處理技術
在對水產養殖排水水質進行改善處理的過程中,離子交換技術以及電化學技術也是一種水質處理技術,但是離子交換技術主要在水族館或者科研項目中運用,應用范圍較小,而電化學技術還處于試驗階段,不完全適用于生態農業園的需求。
2生物處理技術
2.1人工浮床凈化技術
人工浮床凈化技術通過模擬自然界的各種變化規律,利用高分子材料和混凝土等載體,對水生植物進行種植,使其發揮清除水體污染物的作用,這種技術能夠凈化水質、美化水體景觀,為生物創造生存空間的功能,促進周圍生物的多樣性發展,加強其生態系統的完善,能夠很好地適用于生態農業園區的水產養殖排水中。
2.2人工濕地凈化技術
人工濕地凈化技術能夠按照水體的具置和實際情況,模擬濕地的結構與功能,綜合凈化與處理污水,構成水體、基層、微生物以及水生植物等人工濕地的主要元素,對銨、氮、硝酸鹽以及亞硝酸鹽等化學物質進行有效清除。
2.3水生動物凈化技術
水生動物凈化技術就是將水生動物放養于水產養殖所用水體中,不僅能夠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還能提高生態農業園水產養殖的經濟效益,是一種兼具實用性與經濟性的水質凈化技術。
2.4水生植物凈化技術
水生植物主要有沉水植物、浮葉植物以及漂浮植物,通過水生植物在生態農業園水產養殖區域的種植,能夠抑制水體中藻類的生長,并且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同時能夠有效起到凈化水體的作用,實現一定的經濟效益。
3結語
篇3
1.1過濾技術膜過濾技術與機械技術是過濾技術的2種主要方式。膜過濾技術通過利用具有不同孔徑的膜對顆粒物進行濾除,對不同粒徑的顆粒物進行有效截留,超濾技術與橫流式微濾是有效去除小粒徑顆粒物的方法,主要應用于具有較高養殖經濟價值的水產品的廢水處理;機械過濾利用過濾設備根據吸附作用對養殖排水中的餌料進行去除,還能有效清除養殖生物的排泄物以及重金屬等污染物。
1.2泡沫分離技術泡沫分離技術主要將大量空氣注入污水,在微小氣泡上附著水的表面活性物,在氣泡上升至水面時形成泡沫,在這種情況下采用分離水面泡沫的方法就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懸浮態污染物,這種技術能夠將溶解氧提供給養殖水,避免有毒物質的積累,但是因為生態農業園中的淡水養殖缺乏足夠的電解質,不能形成較多的泡沫,所以會導致其應用效果不佳。
1.3其他處理技術其他水產養殖排水水質改善技術還包括機械增氧技術與排換水技術兩種,此外,反滲透技術、高分子重金屬吸附技術以及活性炭吸附技術也是有效改善水產養殖排水水質的技術與手段。
2化學處理技術
2.1混凝沉淀技術混凝沉淀技術就是利用化學原理,將混凝劑加入水中,對水中的污染物進行有效去除,石灰鐵鹽與有機絮凝劑等常用的混凝劑因為其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能直接在養殖用水中應用,而是用在水產養殖排水水質的處理上。
2.2臭氧氧化技術臭氧如果具有強氧化性,就能在水中迅速自行分解,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具有除臭、殺菌、脫色以及去除有機物的作用,是一種比較有效的綠色氧化藥劑,這種技術主要運用于海水工廠養殖排水水質的處理中,具有較強的氧化作用,能夠有效分解、溶解以及降解水中的有機物。
2.3紫外輻射技術紫外輻射技術利用紫外輻射對水體進行消毒,不僅能夠破壞水中殘留的臭氧,還能將大量的病菌殺死,具有無毒、高效以及低成本的特征,紫外輻射技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養殖排水水質改善技術,主要應用于水產生殖排水的循環過程中。
3生物處理技術
3.1人工浮床凈化技術人工浮床凈化技術通過模擬自然界的各種變化規律,利用高分子材料和混凝土等載體,對水生植物進行種植,使其發揮清除水體污染物的作用,這種技術能夠凈化水質、美化水體景觀,為生物創造生存空間的功能,促進周圍生物的多樣性發展,加強其生態系統的完善,能夠很好地適用于生態農業園區的水產養殖排水中。
3.2人工濕地凈化技術人工濕地凈化技術能夠按照水體的具置和實際情況,模擬濕地的結構與功能,綜合凈化與處理污水,構成水體、基層、微生物以及水生植物等人工濕地的主要元素,對銨、氮、硝酸鹽以及亞硝酸鹽等化學物質進行有效清除。
3.3水生動物凈化技術水生動物凈化技術就是將水生動物放養于水產養殖所用水體中,不僅能夠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還能提高生態農業園水產養殖的經濟效益,是一種兼具實用性與經濟性的水質凈化技術。
篇4
首先,只重視養殖產量而不重視養殖水環境的保護,造成漁業水質環境日益惡化。在水產養殖過程中,養殖戶對水產質量和飼料的選擇都有著較為嚴格的質量要求,但是,則對養殖過程中水環境的重視程度較低,很多漁民認為自己養殖的時間有幾十年,經驗十分豐富,但是在實際的養殖過程中卻不能培育一塘水,甚至在養殖過程中,水的質量越來越低,這種現象導致了水中的病菌滋生。隨著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病情一旦發生,會給養殖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其次,無病不妨,病急亂投醫。目前,很多漁民在養殖過程中對疾病的預防工作不夠重視。引種時不對種苗進行檢疫,入箱(池)前對動物不進行徹底的消毒和疫苗注射。不勤于清洗網衣,甚至從一開始養殖到最后都沒有進行過一次清洗工作。此外,在養殖過程中也不針對發病的流行趨勢及時的做好防治工作,造成病害年年發生。而在養殖過程中一旦發現大量死魚,養殖戶就無應對之策,對各種藥物各種消毒劑胡亂使用,這種無病不防治,有病亂投醫的做法,不僅會導致病菌的耐藥性增加,還會導致給養殖對象造成藥源性的傷害,導致生物中毒,同時還會導致形成新的病害,嚴重危害到漁業的發展;最后,生態意識差,有害藥物使用十分普遍。在進行病害防治的過程中,由于人們對有害藥物的認識不足,無公害防治意識較差,一些高毒、對人體有害的藥物仍然在使用,最終將成為影響到人類生活環境,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一大危險因素。
二、防治措施
1.細菌性病害的防治對策
在防治過程中只要能夠掌握其發病規律,就可有效的避免此類疾病的發生。在防治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措施。網箱是設置在大水體中且魚群密度很高,因此預防不能照搬池塘養魚的方法,如不宜使用全箱潑灑等方法。首先,餌料配方要合理,投餌量要適當,防止因餌料配方不當引起魚的營養缺乏癥或因餌料不足使魚體消瘦,發生魚病。餌料加工杜絕使用霉爛、變質原料,混合各種添加劑時,要攪拌均勻,否則也是引起魚病的原因。其次,發現病魚、死魚及時撈出,要深埋不能亂丟,防止傳播病菌或敗壞水質。其次,種苗的消毒。種苗消毒可以采用復合型的二氧化氯或者高效的菌毒消毒劑進消毒處理,采用還需要此阿勇腸炎靈、鰓病靈、克血靈或者爛尾靈拌餌喂食。當魚苗處于發病季節前后,應該每隔半個月使用高氯精、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藥物進行消毒。并使用大蒜素和克血靈拌餌投喂兩天,同時還可以在發病季節每隔兩周左右用新鮮生石灰化水潑灑一次,調節水的PH值。
2.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繼發性的感染細菌性疾病是水產感染病毒后死亡的主要原因,這些水產疾病主要包括河蟹抖抖病、蝦類肌肉白灼病以及病毒性的敗血癥等疾病。預防該種疾病的重點是要做好細菌性病害的防治工作,同時,還需要采用相應病毒的預防措施。首先,在對魚塘徹底清塘之后,在放養的前一周之內,采用精碘進行消毒一次,精碘對病毒病的預防有著優良的治療效果;其次,在發病季節來臨之前,應該加強對網箱(魚塘)進行消毒處理,以增加消毒的次數。在發病季節之前采用精碘消毒兩次;最后,對已經發病的魚應該積極的采用內服藥物進行防治,以防止病害的發生。
3.寄生蟲防治措施
篇5
關鍵詞 水產養殖;復合型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新時期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1-0339-02
位于南海之濱的廣東是我國水產養殖大省,區域內水系發達、漁業資源十分豐富,其養殖水面居全國前列,水產品產量占全國水產品總產量的13.6%以上,是我國第二大水產品生產省,是廣東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的辦學歷史可追溯到創辦于1935年的廣東省立高級水產職業學校,該校于1979年開始面向全國招生第1批本科學生,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水產養殖是廣東省重點學科,1988年獲準設立水產養殖學碩士學位授權點,2009年獲準水產學科博士學位點建設,2013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批準,正式獲批為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從而實現了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和一級學科博士點“零”的突破,并且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學位授權體系。
1 抓住機遇,貫徹戰略部署
目前,黨的十提出“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國務院通過了《廣東海洋經濟綜合開發試驗區發展規劃》,為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科的發展提供了重大發展機遇。同時農業部《水產養殖業增長方式轉變行動實施方案》提出三大方向,即推行水產健康養殖,促進水產養殖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方向轉變;推廣水產良種和漁業科技,促進水產養殖向效益型增長方式轉變;實施水產養殖生產全程質量監控,促進水產養殖業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進入后建博時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此時與同樣開設有水產養殖專業的中國海洋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高等院校相比,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每年培養的水產高素質復合創新人才數量明顯偏低,在質量上與兄弟院校的畢業生也有著明顯的差距[1]。因此,改革現有的培養模式,探索新時期水產養殖復合型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縮小與一流院校的發展差距,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已是當務之急。
2 立足應用,培養“三能”人才
“因海而生,因海而興”的廣東海洋大學在華南地區海洋和水產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科技支撐作用。在南海海水名貴魚類的種苗繁育及養殖、對蝦種苗繁育及養殖、海水魚類病害防治、珍珠貝的養殖及育珠技術均居國內先進水平。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南方海洋和水產業的蓬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華南地區對蝦產業高效技術”及“日本囊對蝦和斑節對蝦地膜覆沙池健康養殖技術研究及示范推廣”等相關成果在南方各省的推廣面積達2.2萬hm2,培養對蝦養殖技術人員2.4萬人,實現產值116億元,新增利稅11億元,解決了近50萬人就業。在水產科技的有力支撐下,僅湛江地區對蝦的種苗產量、養殖面積、養殖產量、飼料產量、加工規模、出口量和交易量均為全國第1位。
輝煌成績的取得,與廣東海洋大學“肩負海洋使命,培養三能人才”的培養模式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立校之本,發展之源[2]。水產博士點的建設和取得,更是如虎添翼,為水產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在這種新形勢下,如何探索創新廣東海洋大學校新時期水產養殖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模式成為一個新穎的課題。
3 依托科研,創新培養模式
根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要求,進一步深化高校和科研機構科研體制改革,建立以創新為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增強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創新動力。自從2008年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科博士點立項建設以來,水產學科的科學研究取得了快速、重大的發展。近年來水產學科專業教師承擔各級科研課題350余項,總經費10 352萬元,其中包括國家973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行業公益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等近40項,經費逾4 000萬元。近5年來,本專業教師發表學術論文6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錄或源期刊論文100余篇;教師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2項,其中省一等獎2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54項,授權專利23項;目前建有8個省部(廳)級重點實驗室(中心),儀器總值逾5 000萬元,實驗室面積達14 000 m2,水產學科科研條件及水平獲得重大的改善和提升。實踐證明,以科研為依托,致力于教學、科研及實踐的創新探索,有利于進一步提升科研實力,延續良好發展態勢,實現科研發展和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科擬以一級學科博士點為契機,依托科研,努力探索教育、科研、實踐三大人才培養工程的創新模式。
3.1 依托科研,致力教育創新
廣東海洋大學定位為具有鮮明鮮明地域特色、國內知名的研究教學型高校,教育創新,培養高素質復合人才始終是該校的發展主題。
3.1.1 本科教育創新。一是特色專業培育。加強水產養殖學國家級特色專業的建設,以省級和國家特色(重點)專業為建設目標。二是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建立科學指導、分類培養、自主選擇的培養機制,探索和構建結構合理、符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注重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有效統籌學科、專業、師資、課程、教材、基地等人才培養要素,逐步構建適合研究型教學學院要求的多學科綜合環境下的人才培養體系[3-4]。三是優秀教學團隊培育。實行專業首席教師制度,建立一支優秀的專業課程建設團隊;完善課程建設負責人制度、助教制度和教學督導制度,促進中青年教師成長;選派教學骨干赴境內外參加課程教學能力培訓和交流;以科研項目、教改課題、精品課程和特色專業建設為載體,加快培育省級以上優秀教學團隊和教學名師。
3.1.2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創新。一是實施優質生源工程。啟動校內本科生專業教育與考研課程輔導項目,提高本校本科生考研的積極性和成績;高度重視研究生招生宣傳工作,健全學院、系(科研團隊)、導師共同參與的研究生招生宣傳體系;與兄弟院校建立研究生調劑信息共享機制,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為吸引優質生源樹立良好的口碑。二是創新研究生培養機制。圍繞3個方面創新研究生培養機制:進一步完善以科學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在研究生招生、培養管理中充分發揮導師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加招生錄取中導師與研究生的雙向選擇權利;加大對研究生的資助力度,引入競爭激勵機制,從而進一步激發研究生的學習熱情與創新精神;建立和完善導師資助制度,使研究生的培養圍繞導師的科研課題來進行,加快創新人才的培養步伐。三是實施研究生質量提升工程。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為核心,逐步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創新培養體系,深入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研究項目。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積極申請承辦研究生學術論壇與暑期學校,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積極申報校級、省級研究生示范課程;實施優秀研究生論文培育計劃,全面提高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
3.2 依托科研,致力學術創新
3.2.1 實施學科項目培育計劃,增強學科核心競爭力。以《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廣東省“十二五”現代漁業發展規劃》《廣東海洋經濟綜合開發試驗區發展規劃》等文件精神為指導,瞄準國際前沿,緊扣南海現代漁業發展的戰略需求,以“建設大團隊、爭取大項目、培育大成果”為科學研究的主要抓手,推動實施學科建設項目的培育計劃。
3.2.2 加強科研支撐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加強對“廣東省水產經濟動物病原生物學及流行病學重點實驗室”的支持,積極爭取“南海水產經濟動物增養殖廣東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獲教育廳滾動支持,做好“廣東高校熱帶海產無脊椎動物養殖工程研究中心”、“農業部南方對蝦質量安全控制實驗室”、“農業部廣東南美白對蝦遺傳育種中心”的建設工作,從而建立起完善的科研支撐服務體系。
3.3 依托科研,致力實踐和就業協同創新
3.3.1 依托科研基地,打造生產實踐大平臺。水產養殖專業是一個應用性較強的專業,科學研究歸根結底是為社會,為生產提供指導和服務,生產實踐是貫穿整個人才培養的主題[5-6]。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基地位于湛江市東海島,占地20 hm2,基建投資近3 000萬元。主要包括有海洋生物繁育車間、種苗標準池、辦公樓、綜合實驗樓和專家樓等科研設施。另配有完善的水處理系統設備、玻璃鋼培育系統、海水滲濾與引水系統、淡水熱水深井等配套設施,可供逾300名學生同時進行科研、實踐和生產實習。近年來,以海洋生物研究基地為依托,先后立項并完成了農業部南方對蝦質量安全控制實驗室、農業部廣東南美白對蝦遺傳育種中心、對蝦種苗種質分析實驗室、病害防治實驗室、環境檢測與控制實驗室的建設。科研生產實踐大平臺的成功建設,不僅為海洋生物技術與水產研發提供有力支撐,也已成為廣東省乃至南海區域海洋與水產科學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科研基地[7-8]。
3.3.2 院企協同創新,“訂單式”培育高素質專業人才。緊緊圍繞現代漁業發展的戰略需求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廣泛建立學院與企業的聯合,可最大限度地實現產、學、研結合,強化學生生產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自2007年起,廣東海洋大學與國內著名的水產企業聯合,陸續開設了“海大班”、“粵海班”、“恒興班”等,2012年又開設了“通威班”。企業定期安排高級管理人員、技術總監、營銷精英及技術骨干進校為班里的學員免費授課,強化學生專業素養和實訓經驗,并提前接觸相關公司的企業文化。學生在這種校園文化熏陶下,逐步增強了對水產行業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學生就業有針對性,縮短了就業鏈條,節約了就業成本[9-10]。據統計,近幾年水產養殖專業畢業生每年到水產行業就業的高達95%以上。跟蹤調查結果表明:水產學科90%左右的畢業生一直在水產行業就業和創業,并在本行業得到較好的發展,也為水產學科就業工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達到學院、企業、學生“三贏”的效果。
4 參考文獻
[1] 于瑞海,王昭萍,溫海深.強化產學研結合培養水產創新型人才[J].中國校外教育,2012(9):20-21.
[2] 張光亞.廣東海洋大學三能人才培養的實踐[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4):108-109.
[3] 陳京華.水產養殖學專業創新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9):20-21.
[4] 趙文,蒲紅宇.通過生產實習實現水產養殖學專業理論教學內容的應用型轉變[J].中國農業教育,2008(4):54-55.
[5] 黃進強,劉哲,蔡原,等.水產養殖學專業實驗與實習教學結合的實踐與思考[J].實驗室科學,2011,14(1):177-179
[6] 安振華,王平.水產養殖專業苗種繁育和養殖實踐教學的創新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2(22):335-340.
[7] 陳馬康,魏華.面向21世紀的水產養殖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J].上海水產大學學報,1995(4):340-342.
[8] 張安國,楊鳳影,侯文久,等.水產養殖專業高職層次人才培養模式建設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3(22):140.
篇6
關鍵詞:水產養殖;專業建設;培養模式;班主任;就業
漁業產業包括以養殖、捕撈、種苗等為主的漁業第一產業;以加工、漁機制造、漁船改造、飼料、藥物為主的漁業第二產業;和以流通、存儲、休閑漁業等為主的漁業第三產業。《2018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1]數據顯示,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全社會漁業經濟總產值24761.22億元,其中漁業產值占49.73%,全國水產品人均占有量46.37千克(人口139,008萬人)。水產養殖業不僅在世界食品供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還能夠帶動全社會漁業經濟中很多環節的發展。與2012年相比,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水產品消費7.5公斤,增加2.1公斤,增長39.7%[2],以上數字充分體現了水產養殖業對社會經濟的貢獻和其在學科建設中的重要性。
一、對標戰略需求
廣東是水產養殖大省,也是水產養殖強省。2016年,廣東省漁業經濟總額為2863億元,僅次于山東和江蘇,位列全國第三。廣東省水產養殖面積55.5萬公頃,居全國第六,但養殖產量卻全國第一,說明廣東省水產養殖技術領先,同時也表明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專業技術人才在水產養殖生產各環節提供的優質服務,體現的重要作用。我校地處廣東省西部,毗鄰南海,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屬重點建設大學,水產一級學科被列為“攀峰重點學科”,擁有水產科學與技術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廣東省珍珠養殖與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廣東省水產經濟動物病原生物學及流行病學重點實驗室。學校正全面貫徹落實“建設海洋強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更加有力的舉措強化辦學特色,以更加先進的理念培育社會英才[3]。
二、加強專業教育
有調查結果表明,部分高校學生因不喜歡所學專業而產生厭學情緒的比例高達40%[4]。歷來農業院校或者農學類專業的招生相對困難。水產養殖專業屬農學,我院招到的大部分新生多為調劑生,他們對于水產養殖簡單地理解為“養魚”,有的學生直接表示對專業不感興趣。針對于此,在強化專業優勢的同時,我院制定了專門的招生和就業宣傳畫冊,安排新生進行入學教育和學科專業推介,對專業的發展前景、專業內涵以及大家最關注的就業逐一進行介紹。作為班主任,接收到對專業的不理解更多的來源于學生家長。在新生入學時,除了接待新生,還會接待很多送學生的家長。有的家長提出轉專業的要求,有的家長質疑“我家里就是養魚的,培養個大學生還是養魚?”“這專業畢業了除了養魚還能做什么?”“養魚還需要上大學?”等。因此,除了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外,有必要以學院或教學系為單位,對家長的誤解進行專業疏導,就專業性質、特點、人才培養模式、就業途徑和前景做詳細地介紹,強化學科專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特別是在沿海地區的比較優勢和就業渠道優勢。
三、改善培養模式
我校“水產學”為“第九輪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和“珠江學者”設崗學科;“水產養殖”為國家級高校特色專業,廣東省高校名牌專業。水產養殖專業下設兩個專業方向,即水產養殖和飼料安全。在大學四年間,學院設立導師制,大一至大二階段導師在學生選課、生活和參與社團活動等方面給予專業指導;大三至大四期間的導師主要負責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畢業論文設計以及對就業給出專業性建議。這期間的兩個導師可以為同一人也可以換人,對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指導意義。在黨的十會議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教育部于2010年7月29日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5],綱要明確了高等教育要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深化教學改革,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學院設立優秀本科生進實驗室項目,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以項目的形式進入實驗室,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和科研實踐。學院和導師分別給予一定資金的支持,并鼓勵學生以第一作者發表科研文章。同時,學生可以結合此過程的學習和科研的經驗撰寫科研申報書,申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攀峰計劃等,以此更加深入地進行專業學習。
四、重視班主任工作
如今的班級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一個班級的學生很難集中在一起,同學之間很難體現集體的概念。因為現在教學體系實行學分制,學生自主在網上選課,最終導致同樣的一門課,學生所選的教師不同、時間點不同而導致一個班級的學生分散在不同的課室上課。課余時,每個人又有不同的社團活動需要參加。因此,一個班級能夠聚在一起的時間微乎其微,最多是以宿舍為單位的小聚,班集體的概念渙散。學生在大二下學期時,將進行專業方向的選擇,進而將產生新的班級,原來的班集體將不復存在。因此,對班級集體意識的培養必須及早介入,否則不利于培養良好的學風和班風。班主任是班級的核心成員之一,也是學生進入大學開始新的學習和生活的關鍵引導者。作為班主任,要及時發現班級的問題,要有技巧、負責任地協同班委同學積極解決問題。例如,學生宿舍的矛盾、班委之間工作的協調以及同學們的上課狀態不佳等問題。同時,農業院校部分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不是很好,這些學生不僅存在課業壓力,還有家庭經濟壓力。因此,在班級建設方面也需要特別關注。大一初始的軍訓,是同學在一起較為集中的時間,由陌生到熟悉,是建立班級概念的黃金時期。如果錯過了,后期大家上課又都較為分散,不利于建設良好的班風和學風。第二個建設時期就是在大一第二學期初始,過了這個階段,學生對于大學慢慢失去了新鮮感,生活、學習以及人際交往的圈子都已逐漸成形,再改變就很難了。能讓大家集中在一起的方式之一是團日活動。盡管班主任能夠積極參與其中,但是,大家上課時間不同,參與的社團活動多樣,況且還有部分同學不是團員,團日活動也很難聚集所有同學。主題班會是另一個聚集方式。在大一第二學期初始,針對大一上學期班級出現的各種問題,班主任適時提出召開主題班會。首先,在班會召開前,先由同學們提出問題,并由宿舍長和班長集中收集。其次,班主任針對各問題進行梳理,最終召開主題班會“唯有努力不負光陰”,并通過PPT的形式,在班會上集中解答。該方式首先讓同學們自我反省,去尋找自身的問題,學會提出問題;然后針對不同的問題在班會上集中解答,可以解決一些共性的問題,節約時間,同時還可以將某些同學已經意識到而其他同學還沒有意識到的問題進行解答,該次主題班會很高效地解決了相關問題,讓同學們加深了對專業的了解,學會了處理生活和學習中出現的矛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表中給出了該次主題班會中同學們提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反映了同學們初入大學、初識水產養殖以及在集體生活中遇到的疑問。
五、專業建設與就業指導
有畢業的同學在入職一個月后和老師反映“被騙了”,了解具體的情況后得知,事實并非如此。學生對公司和市場的了解不夠充分,期望值過高。在如今的市場背景下,大部分公司的淘汰機制是很嚴格的。如果學生不能及時了解公司運作機制,了解市場,了解自身,往往會被淘汰。因此,針對往屆學生對專業導向、課程學習、職業規劃以及最終就業的情況,專業建設和就業指導的工作應該在大一就開始逐步實行。專業建設應該融會貫通于教學、科研和實踐活動中。囿于長期粗放式的養殖模式,水產養殖在我國一直沒有擺脫低端的形象,導致初入高校水產專業的學生對水產養殖的認識不充分,存在偏差,專業認同度較低,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因此,教師在進行專業教育中應不斷加強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的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提高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積極性。《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6]中提出,大力倡導和推行研究式、啟發式、研討式、探索式的教學形式和方法,以此充分發揮“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努力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有效統一。在強化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任課教師在科研和生產中的技術優勢和服務產業的影響力,在本科生進實驗室、教學實踐以及畢業論文的實踐操作中,帶動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和服務地方產業的活動,讓學生盡早接觸生產實踐,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提升學生的專業興趣,感受所學專業對國家、社會和產業的貢獻度,使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合理地做出職業規劃和繼續深造的選擇。隨著大學畢業生數量的快速增長,就業將是擺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水產養殖專業的教師和水產相關企業,例如廣東恒興集團有限公司、國聯水產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粵海飼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粵海水產種苗發展有限公司、廣東海大集團有限公司和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等,都具有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可以設立實習基地,帶領學生進行生產實踐和見習鍛煉,為學生畢業后盡快就業提供良好機會。同時,我院水產養殖專業的教師結構合理,分別畢業于中國海洋大學、中山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華南師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廈門大學等,不僅能夠汲取各高校在水產養殖專業教學中的優勢,做到廣采百家之長,還可以發揮教師的專業背景和與母校學科點的聯系作用,鼓勵和帶動部分優秀的學生積極報考研究生。此外,學院同UniversityofStirling(UK)、UniversityofFlorida(USA)、JamsCookUniversity(AUS)、東京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臺灣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國內外20多所科研院所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建立了長期的學術交流和合作機制,對提升學生的專業深度和廣度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篇7
[論文摘要]近年來,鹿寨縣漁業生產發展較快。但是針對這幾年水產養殖業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養,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低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漁業水域環境污染和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等存在制約問題。通過加強水產養殖管理制度建設,規范養殖生產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試點示范和技術培訓,增加科技含量,推廣新技術、新成果取得明顯成效。以市場為導向,調整養殖品種結構等措施。使得水產業發展走上穩定、走向規模、走出效益。
近年來,鹿寨縣漁業生產發展較快,據2008年統計,全縣養殖水面達24400畝,其中山塘水庫養殖面積12330畝,池塘養殖面積12168畝,網箱養魚面積1500平方米,淡水水產品總產量達6717噸,比2007年增加571噸,增長8.5%,實現產值4338萬元,占農業產值的1.58%。水產品產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遞增,己逐步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
一、自然條件和生物資源
鹿寨縣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地處桂中稍偏北,屬亞熱帶向中熱帶過渡地帶。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陽輻射多,光熱、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為1672毫米。全縣有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條,全長1100公里。面積7萬多畝,山塘水庫1812處,面積2萬多畝,池塘面積1.3萬多畝。現有河流魚類資源豐富,共有魚類11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近40個品種。貝類、甲殼類、兩棲爬行類、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水生植物、陸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漁業生產有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
二、漁業生產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漁業生產發展現狀
“十五”期間以來,鹿寨縣漁業生產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下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全縣養殖水面由2000年的2.2萬畝增加到2007年的2.75萬畝,增加了0.55萬畝,增長25%;養殖產量由2000年的4776噸增加到2008年的7617噸,增加了2841噸,增長59.48%;單位面積產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長26.73%;水產養殖勞力由2000年的0.65萬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萬人,增加0.11萬人,養殖漁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長29.54%;全縣人均占有魚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縣水產品總產值2865萬元,2008年全縣水產品總產值4338萬元,增加1473萬元,增長51.41%,占農業產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來,我縣水產養殖業發展變化很大,在養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斷更新。由科學養殖取代了天然養殖,提高了養殖產量;由投放大規格魚種取代小規格魚種放養,提早起捕商品魚;由多層次、多品種的立體養殖取代了單一品種養殖,提高了水體中餌料利用率;由養殖名貴魚逐步取代部分常規品種魚,提高了漁業經濟效益;由單一追求養殖數量逐步向數量和質量轉變,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規模養殖基地,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二)主要經驗及存在問題
1、主要經驗
(1)政府重視,加強領導。水產養殖業作為大農業的一個組成部分,近年來,已經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勢,各級政府十分重視,把它作為我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抓,并提出了適合我縣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勵政策,鼓勵農民利用非基本農田保護外的低洼低產田和荒地進行魚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丟荒的山塘水庫進行科學養殖,積極調整水產業內部結構、品種結構和區域結構,綜合開發大水面養殖,全縣水產養殖面積和產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廣新技術、新成果取得明顯成效。多年來,我縣不斷加大漁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和應用。2003年參與了“柳州市池塘萬元水面養殖項目”實施,2005年我縣實施了“羅非魚標準化養殖”等項目,以科技項目為依托,不斷推廣各種新技術、新成果取得了顯著成效。近年來,又推廣了大水面積綜合利用化肥養魚技術;80:20養魚技術及配合全價顆粒飼料養魚技術等。由于各種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全縣漁業總產量穩步增長。
(3)以市場為導向,調整養殖品種結構,推廣優良、優質新品種。近年來,我縣在品種結構調整上下功夫。堅持保大宗推優良的原則。在保留大宗品種草、鯉、鰱、鳙魚養殖的基礎上,加大優良、優質品種魚的引進和推廣,積極引導廣大漁農調整養殖品種結構,發展優良、優質品種魚類養殖,提高養殖經濟效益。培育引進優質品種近20種。其主要品種有黃沙鱉、黃桑魚、大口鯰、雜交鯰、本地鯰、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銀鯽、東北鯽、湘云鯽等,逐步形成了以養殖黃沙鱉為主的養殖基地。
(4)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體系。漁業主管部門及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加強對養殖戶的培訓及技術指導,提高整體養殖技術水平,并實行技物結合,推廣各種新技術、新品種,引進或調運各種漁用物資。加強向漁農提供漁業政策、生產信息、流通信息、魚病防治、安全生產等有關方面技術和信息,推動了我縣漁業生產的發展。
2、存在問題
(1)水產養殖業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基礎設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嚴重,基本上屬于泥基塘,池塘淤泥過深;未有良種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難度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來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溝水,縮短了養殖周期,降低了產量。
(2)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低。我縣水產養殖基本上是以個體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養殖從業人員文化水平低,綜合素質不高,標準化養殖程度低,致使水產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面積還不夠大,尚未形成,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程度仍較低,所有這些都不能適應現代漁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3)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科技推廣經費幾乎為零,各種項目經費的投入較少,制約了漁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4)漁業水域環境污染和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仍然有待解決。近年來,由于一些企業超標排污造成漁業水域污染而發生魚塘和江河死魚的現象時有發生,給漁業生產帶來了較嚴重的負面影響。由于漁業水域環境污染,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十分突出。
三、漁業生產面臨的形勢和發展潛力
(一)面臨的形勢
近年來,水產品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低質廉價水產品過多,優質產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傷養殖生產者的積極性;區位優勢未能充分發揮,品牌產品未有創出,規模化、產業化生產沒有形成。標準化養殖程度低,水產品質量安全未能保障,漁業基礎設施、科技推廣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產品流通不暢,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都有待于解決。
(二)發展潛力
1、改造低產池塘,提高池塘產量,發展潛力較大:我縣淺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還較大,如能加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底質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則可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加快提高漁業科技水平,在養殖模式、餌料選擇、苗種培育和品種選擇上做好文章,提高產量及效益方面潛力還很大。
2、江河網箱養魚、水庫養魚及水庫網箱養魚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我縣有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條,全長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縣境內的主要干流,縣境內己建成黃冕電站、江口電站、龍興電站,每個電站筑壩后上游水流平穩,庫容量增大,適宜于一定容量網箱養魚,同時全縣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較大的水庫有18個,有可利用水面近10萬畝,綜合開發大水庫,發展網箱養殖潛力較大。目前,我縣水庫養魚產量相對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3、稻田養魚發展潛力較大:我縣稻田養魚有著憂悠的歷史,建國初還形成一定的規模,后由于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等原因,養殖面積和產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養殖面積不到1000畝。目前,我縣有保水田15萬畝,只要采用科學的生態養殖技術、稻田養魚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4、開發地方優質種養殖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我縣水產品資源豐富,本地鱉、黃桑魚、鱔魚等優質水產品肉質品位好,價格高,市場供不應求,養殖前景好,只要開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學的仿生態健康養殖方法,保持肉質品位,保證產品質量,提高養殖產量,并上規模、上檔次,形成生產優勢突出,商品供給能力強的區域化生產格局,大力發展地方特色水產品養殖具有較強的潛力。四、發展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重點
(一)總體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我縣漁業生產,認真貫徹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優化產業結構,鼓勵和發展優勢品種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推進水產養殖業產業化經營。依靠科技與體制的改革和創新,提升養殖水產品質量,增強水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水產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1、穩定政策,強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務,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調整結構,在集約化、規模化上下工夫,大力發展大水面網箱養殖,提高名優水產品比例。
3、以漁為主,多種經營,綜合利用,全面發展。搞活水產品加工和流通,走產供銷一體化,農工漁相結合的道路,促進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邁進。
(三)發展重點
1、發揮區域資源優勢,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合理配置資源,加快不同特色區域養殖發展。不斷擴展區域特色產品養殖,建設優勢產品產業帶,打造區域特色產品。大力發展地方特色養殖,同時注重培育優勢品種,打造品牌走向市場。
2、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通過招商引資等途徑,以“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進行產業化經營,推進水產養殖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
3、加強優良品種選育,提高良種覆蓋率。(1)加快水產良種場建設。爭取有關部門支持或引導群眾建立良種繁育示范基地,通過實驗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形成水產苗種繁育體系。(2)采取選育與引種并舉的措施,推進養殖苗種良種化。重點開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貴魚類如光倒刺鲃、黃顙魚、本地鱉、班魚等的繁殖馴養。同時有計劃地引進優良品種,不斷豐富和滿足養殖生產需要。通過引進繁養,實現苗種生產供應良種化。
4、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產品質量。(1)推行無公害水產品養殖系列標準。嚴格按照水產養殖標準組織生產,嚴格水產品質量標準,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嚴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藥期制度,確保無藥物殘留;嚴格執行無公害水產品國家標準,提高養殖業產品質量,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2)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建立優勢養殖產品標準化無公害養殖示范基地,帶動水產養殖業向無公害化發展。
5、加強和完善水產養殖基礎設施和保障體系建設。(1)進一步完善水產養殖水源、電力、交通、場地以及重點項目的設施建設。(2)建立和完善水產養殖保障體系。一是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二是漁業環境監測體系建設;三是病害防治體系建設;四是水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設;。五是服務體系建設。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水產養殖管理制度建設,規范養殖生產管理。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及相關法律法規,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我縣水產養殖證制度建設,通過完善水域養殖證制度,切實維護養殖生產者的合法權益,保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促進水產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加強水產養殖苗種生產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種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切實加強水產養殖苗種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種質資源,加強水產品苗種選育和苗種生產經營管理,提高水產苗種質量。一是搞好苗種生產基地建設和管理,確保苗種的規格和質量;二是加強苗種流通管理,做好苗種質量鑒定和檢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試點示范。按照各鄉鎮養殖特點和不同的養殖區域,扎實抓好試點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庫“四大家魚”高產養殖試點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養殖示范工作,培育農民增收新亮點;三是抓好優質水產品養殖試點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網箱養魚試點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養魚試點示范工作。通過不斷試驗示范,總結配套技術,擴大推廣面積,整體推進漁業生產發展。
(四)加強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把好產品質量關。鼓勵和倡導水產養殖單位和個人發展健康養殖,減少水產養殖病害發生,控制養殖用藥,保證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推廣標準化養殖,生態養殖,保護養殖水域環境。一是加強養殖用水管理,禁止將不符合水質標準的水源用于水產養殖;二是加強養殖生產管理,嚴格按健康養殖標準和規范組織生產;三是加強漁用飼料和水產養殖用藥管理,嚴禁使用違禁投入品,嚴格執行休藥期制度;四是加強養殖水產品藥物殘留的監控,做好藥物殘留抽樣檢測工作。
篇8
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分析檢查報告
根據縣委、農村經濟局黨委的統一部署,__縣水產技術推廣站扎實有效地開展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領導班子成員帶頭學習研討,深入漁業生產一線進行調查研究,廣泛聽取生產者的意見和建議。領導班子成員積極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工作作風和思想認識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措施。
一、 落實科學發展觀取得的成果與共識
(一) 水產站取得的成績
幾年來,在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指導和農村經濟局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水產站緊緊圍繞“做強近海漁業”的主題,扎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全縣有養殖水面10.2萬畝,漁業總產值超過1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0%以上。淡水漁業已成為我縣農業的優勢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1全縣有養殖水面10.2萬畝,其中池塘養殖面積80013畝,已經被省海洋漁業廳認定為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為我縣發展無公害漁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2 全縣有漁藥經營業戶41家,這兩年執法監管很嚴,41家漁藥經營業戶基本都能做到守法經營。
3 全縣有漁用飼料加工業戶79個,其中飼料廠17家。目前調查摸底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為全面監管奠定了基礎。
4 在水產技術研究方面,我站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沈陽市雨濃魚類研究所合作,先后承擔了國家“863”課題2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2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1項,和省海洋科學計劃課題1項,自立課題2項,編訂完成省市水產地方標準9項,發表學術論文23篇,發表論著1冊。
5 在新技術技術推廣方面先后推廣了高效低污染水產配合飼料5萬噸,直接經濟效益1200萬元,社會效益1億元;推廣了菌藻修復水產養殖環境新技術,示范10000畝,為發展我縣有機綠色漁業提供了技術和經驗支撐;推廣了養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術,示范水面10000畝。節約用電750000千瓦時,節約地下水資源20__萬立方米,綜合經濟效益650萬元,社會效益超億元。
6 水產病害防治方面,以水生動物防疫站和沈陽是雨濃魚類營養病害研究所為中心輻射全縣漁區40家病害防治網絡,每年平均處置病害上萬例,并在全縣推廣了框鯉、草魚和黃顙魚的主要病害防控技術,大大減少了病害發生。
7 在苗種檢疫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我站實施了抽檢監督,在今年全省抽檢的3組樣品中檢測均為合格。
8 在水產品安全執法監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巡回安全檢查30000多畝,在國家商品魚抽檢中呋喃類、孔雀石綠和氯霉素均為檢出。
9 在水產技術培訓與服務方面,我們對養殖者開展了無公害生產技術培訓,對與要經營業戶進行了法規培訓。我站還組建了“沈陽近海漁業網”和“北方水產病害防治資訊”兩個技術服務平臺,開設了水產養殖技術、病害防治、營養與飼料等20多個欄目,還開辟了專家遠程診斷咨詢系統,方便了水產養殖者的技術咨詢與病害診斷。
(二) 領導班子形成的共識
通過學習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全面分析檢查并結合工作實際,我站領導班子達成如下幾點共識:一是堅持科學發展就是可持續發展,沒有科學的創新就沒有可持續的發展;二是加大對養殖者無公害生產技術的培訓力度,是獲得無公害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三是實現漁業增效、農民增收是我們水產技術推廣人和管理人的工作核心;四是實現漁業生產規模化、規范化、產業化和現代化使我們水產推廣人的最終目標。
二、 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
(一) 存在的問題
1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的食品安全監管力度不夠,偌大的8萬畝生產基地存在食品安全隱患,除投入品如漁藥、飼料等需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外,應加強監管體系建設和采取得力的監管措施。
2 新技術推廣和技術培訓工作還沒有跟上時展的步伐,需要進一步加強跟進。
3 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工作需要加強,因為它是調整養殖品種結構的基礎性工作。
4 苗種檢疫工作有待于加強,苗種是養殖的基礎,苗種的質量關系到養殖的成敗和收益,也關系到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5 飼料加工戶和漁藥經營戶的原料進貨來源和渠道需要進一步監管,應建立投入品的可追溯制,便于查清隱患根源和避免隱患。
(二) 問題產生的原因
1客觀原因是政策、機制、人力跟不上發展需求。有些事情是主觀
想到各觀做不到。比如我縣有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8萬畝,飼料加工業戶79家,漁藥經營業戶41家,有20__多個養殖單位,從業人員上萬人,僅靠幾個人去監管是力不從心的,主要是監管體系建設不到位,縣鄉監管機制設置不順暢。招人又沒有編,工作經費嚴重不足,鄉鎮、村的機構設置不對應,我們有協調不了也管不了。
2 主觀原因是領導班子思想認識跟不上發展要求,有時一想就這幾個人,經費不足,人力孤單,管道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沒有從措施和辦法上下功夫,缺乏創新思維和得力措施。
三、 今后發展思路及工作目標
(一) 我縣水產業發展的主要思路
1進一步加大對漁業投入品及水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力度。具體措施是:針對養殖單位和養殖者印發池塘生產日志和產地證明,對水產良種場印發苗種繁育記錄手冊和產地證明,要求他們嚴格記錄生產過程管理記錄,定期抽查和檢查,對水產良種場還要實施定期苗種檢疫,實施生產過程控制和可追溯制;針對飼料加工業戶和漁藥經營業戶印發進貨銷貨記錄表,要求他們記錄原料來源和進貨渠道,記錄銷售對象,定期抽查檢驗,控制貨源與去向。
2、開展新品種引進、繁育、馴化、試驗與示范工作。引進新品種,尤其是瀕危的一些土著養殖品種,這些品種往往天然產量接近枯竭,市場需求價格高,如果試驗成功,一方面保護了品種增值,一方面一旦形成規模化生產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對養殖品種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3、大力推進優勢養殖品種的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養殖進程。推進無公害、有機和綠色水產品養殖,大力倡導生態養殖模式。
4、大力推廣生物工程菌修復池塘養殖環境新技術和養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術。對構建生態良好,環境優良的水產養殖環境具有生態戰略意義。
5,加大
對水產養殖生產者的生產技術培訓力度,提高養殖者的生產技術素質,對生產增效農民增收和水產食品質量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二) 未來三年工作目標
1技術指導和支持建立優勢養殖品種haccp管理示范基地三個。(黃顙魚、框鯉、草魚個1個,每個300畝-500畝)。
2 技術指導和支持建立省級健康養殖示范基地5個,每個300畝-500畝。
3 技術指導和支持建立優勢養殖品種產業化生產基地3個,面積800畝以上。
4 技術指導和支持建設有機和綠色商品魚生產基地一個,面積1000畝以上。
5引進烏蘇里擬鲿新品種繁育、馴化養殖,形成規模化繁育養殖基地1個,輻射周邊區縣面積10萬畝,助弄增收一億元人民幣。
篇9
1 現行教學實習環節存在的主要問題
為了順利完成《優化水產專業實踐教學實施方案,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項目組在對水產科學專業2008版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設置計劃進行充分調查與分析的基礎上,認為水產科學專業現行教學實習環節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 理論講授與教學實習環節銜接不緊密
理論講授與教學實習是一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兩個教學環節,其中理論講授是基礎和前提;教學實習是手段,對于深化理論講授內容、保證理論講授成果、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按照2008版教學計劃,水產科學專業部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理論講授與教學實習環節安排在時間上不盡科學合理。有些課程雖然先講理論后進行教學實習,但理論講授與教學實習分別跨學期進行,如魚類增養殖學和水產動物病害學理論講授均安排在第5學期,而教學實習被安排在第6學期進行,由于兩個環節時間上跨度較大,學生經過一個寒假的放松后,部分內容已經“交還給了老師”,此時再進行教學實習就很難完全達到教學實習環節本應達到的教學目的;個別課程則安排為先進行教學實習后進行理論講授,如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理論講授安排在第6學期進行,但教學實習則被提前安排在第5學期進行,由于本末倒置,很多學生在進行教學實習時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論基礎,使教學實習成了“空中樓閣”,嚴重影響了教學實習環節的教學效果。
1.2 教學實習環節在時間安排不合理,一定程度影響實習效果
在2008版教學計劃中,第6學期不但安排有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養殖水域生態學、名優水產動物養殖學3門課程共計136個學時的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任務,同時還安排了養殖水域生態學、名優水產動物養殖學、水產動物病害學和魚類增養殖學4門課程共計10周的實習任務。按照慣例安排教學計劃,一般先理論教學后教學實習。如果照此安排,則教學實習將在每年的4月下旬~5月中旬進行。眾所周知,陜西水產養殖具有很強的季節性,每年的4月下旬~5月中旬并非水產養殖的黃金季節,也非學生教學實習的最佳時段,很難保證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此外,按照常規做法,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安排在第7、8學期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就水產專業而言,由于生產的季節性,整個第7、8學期可真正用作生產實習和結合漁業生產必須在生產現場進行的畢業論文設計的有效時間十分有限,影響實踐教學質量。
1.3 實踐教學的方式方法落后
在2008版教學計劃中,第6學期安排有魚類增養殖學實習(6周)、養殖水域生態學實習(2周)、水產動物疾病學實習(1周)、名優水產動物養殖學實習(1周)等4門課程的教學實習。雖然4門課程共計10周的教學實習集中連續進行,但在以往的實踐教學安排與組織過程中,4門課程分別按課程成立實習導師組,且4門課程按照“簡單線性實習模式”(即4門課程各自獨立作為一個實習單元,每個單元依次連續進行)組織教學實習,在這種模式下,2個班近60名同學同時進行一門課程的教學實習,一方面由于指導教師數量有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指導老師指導的“細度”;其二,實習資源有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習的“深度和廣度”;其三,按照“簡單線性實習模式”組織實習,由于四門課程各自獨立進行,制約了4門課程綜合性、設計性實習內容的創新與實踐;其四,連續幾周進行同一教學課程的教學實習,有可能導致學生對實習內容失去新鮮感從而產生“實習疲勞”。這些均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踐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2 實踐教學環節優化與改革的基本思路與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項目組認為現行教學計劃在某些方面值得商榷,有必要對現有教學計劃進行優化。考慮到水產專業教學實習和生產實習的季節性因素,充分尊重教學規律,以保證實踐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為根本目的,經討論后提出以下實踐教學環節優化設計與實施的基本思路和建議。
2.1 充分發揮試驗站平臺功能,將部分課程的理論講授和教學實習合并為1個教學單元
在以往的教學工作安排中,由于校內缺乏必要的教學實習基地,因此往往將一門課程的理論講授和實驗、教學實習劃分為相對獨立的兩個教學單元,一般先在校內進行課程的理論講授和實驗,然后組織學生在適當的時間前往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完成教學實習環節的教學任務。由于水產科學專業教學實習受生產的季節性因素影響,因此就不可避免的會產生諸如理論講授與教學實習環節銜接不緊密、教學實習環節在時間安排不合理等問題而影響實踐教學質量[326]。隨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安康水產試驗示范站建設的不斷推進,其教學、實驗、實習和生活等條件不斷完善,其教學功能日益凸顯,目前該站基本具備了完成部分課程理論講授和實驗的教學條件。因此,為了有效解決目前制約部分主干課程在教學實習安排上存在的問題,可考慮充分發揮試驗站平臺功能,將部分課程的理論講授和教學實習合并為1個教學單元并全部安排在安康水產試驗示范站進行,這樣即可按照邊理論講授、邊實驗、邊實習的原則,還可根據教學需要靈活安排教學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建議學校和學院進一步加大對試驗站建設投資力度,不斷完善教學、實驗、實習和生活等條件,以促進較多門課程按照理論講授和教學實習合并為1個教學單元的模式在安康水產試驗示范站完成教學計劃。
2.2 將4門重要的主干課程“捆綁”安排在每年漁業生產的黃金時間,以提高教學質量
在水產科學專業2008版培養方案中的17門學科基礎課和7門專業課是其最為重要的主干課程,其中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和養殖水域生態學是其中重要的2門學科基礎課,名優水產動物養殖學和水產動物病害學是其中重要的2門專業課。上述極其重要的4門學科主干課程的共同特點是課時量大且均包括理論講授、課程實驗和教學實習三部分教學內容(見表1),其中實踐教學環節在保證教學效果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7,8]。為了保證實踐教學環節的正常進行以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建議將上述4門主干課程的開課和完成時間“捆綁”安排在每年漁業生產的黃金時間即每年的4月至6月和9月至11月上旬期間,如果以每周安排22學時計,上述4門主干課程共計460個學時為期21周的教學任務正好在此期間順利完成。這樣不但可以保證理論講授、課程實驗教學內容的全面完成,而且由于教學計劃正好是每年漁業生產的黃金時間,有利于保質保量完成教學實習環節,不斷提高實踐教學質量[9]。
2.3 將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提前于第6學期開始,與其它教學工作穿行
綜合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是2008版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中水產科學專業綜合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共安排16周的教學計劃。在現行教學計劃中,該教學任務的完成時間被確定在第七學期的后期和整個第8學期,即在學生畢業的上一個自然年度的11月(在陜西其常規的生產過程已基本結束)到畢業當年的5月中旬(在陜西的大部分地區其常規的生產過程才開始1個月左右),期間學生可真正用作生產實習和結合漁業生產必須在生產現場進行的畢業論文設計的有效研究時間十分有限,一方面受時間影響綜合生產實習效果難以得到保障,同時也導致該專業學生畢業論文在近年來出現了依托實驗室分析完成的畢業論文逐年上升、而結合漁業生產在生產一線完成的畢業論文逐年下降的不平衡現象。針對上述問題,建議將水產科學專業學生的綜合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提前于第6學期開始,與其它教學工作穿行。具體而言,就是在第5學期末或者第6學期由該專業任課老師確定畢業論文(設計)的方向和題目,經過老師和學生的雙向選擇確立雙方的指導關系,學生在指導老師的具體指導下首先查閱相關資料并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在完成其它教學工作的同時,充分利用每年漁業生產的黃金時間穿行綜合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的研究工作,以強化學生對整個漁業生產的感性認識和解決生產中具體問題操作動手能力的培養[10,11]。
篇10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從根本上決定了大宗淡水魚類產業的長期發展潛力和水平。1958年,我國水產科學家成功實現池養鰱、鳙的自然繁殖,結束了淡水養殖魚苗單純依賴捕撈的歷史,開創了淡水養魚新紀元。上世紀80年代后,使用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黃體生成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作為劑,使淡水魚類的繁殖技術逐步趨于完善。1987年,全國人工繁殖魚苗超過2000多億尾,比1957年(捕撈魚苗最高紀錄)的234億尾提高近10倍,實現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此后,我國淡水魚類全人工繁殖技術及其理論一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目前,我國淡水養殖魚類苗種90%來自人工繁殖。2012年,我國淡水魚苗產量已經達到11181億尾。人工繁殖種苗問題的解決,有效促進了淡水魚類養殖業發展。
2012年,我國的漁業科研機構數為110個,共有從業人員6939人,科技活動人員5015人,目前的科技活動收入有15.76億元,平均每個機構1432.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為22.7萬元。2012年發表科技論文2335篇、著作52種,授權專利301件,平均每個科技人員人均科技論文0.47篇。完整的水產教育、科研、推廣機構體系的建立,使科技對水產業科學發展的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池塘大面積綜合高產養魚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大水面“三網”(網箱、網圍、網欄)養魚和資源增殖、施肥綜合配套養魚技術、集約化養殖技術的確立,以及暴發性流行病防治技術的突破,推動了水產養殖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2012年,我國池塘養殖面積達到256.7萬公頃,占淡水養殖總面積的43.5%,養殖產量1866.4萬噸,占淡水養殖總量的70.6%,產出效率遠高于其他生產方式。
而以葉輪式增氧機為代表的養殖裝備科技成果的應用,則大幅提高了單位面積池塘養殖密度。顆粒飼料機、膨化飼料機、投飼機的研發成功也保證了全價配合顆粒飼料的大量使用,提高了養殖集約化程度與經濟效益。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的水產養殖機械化發展較快,部分城市郊區和商品魚基地的池塘養殖生產中,主要作業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
隨著高密度水產養殖業發展,2003年-2008年的5年間,我國水產品因病害致損量增加6.4%,直接刺激了漁藥產業發展,我國漁用藥物產值從24579.17萬元增加到109824.38萬元,增加了3.1倍,年均增長率34.9%,漁藥產值在漁業經濟總產值當中的比例從0.04%提高到0.11%,其在漁業第二產業中所占比例從0.19%提高到0.43%。近年來,在水產養殖病害預測預報、藥物研發、致病機理和防控路徑的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正在扎實開展,對健康養殖氛圍形成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此外,冰溫和微凍保鮮、速凍加工、魚糜生物加工、低溫快速腌制、糟醉、低強度殺菌和魚肉蛋白的生物利用等加工技術的推進應用使得大宗淡水魚加工利用程度進一步提高。而手機、網絡等新媒體技術的傳播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解決,助推了水產養殖業的大發展。
總體上,科技進步提高了水產品的利用率和經濟效益。根據產業經濟功能研究室測算,1990年-2007年,我國淡水養殖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平均為60.87%,表明我國淡水養殖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較高。
科技基礎薄弱,技術瓶頸問題突出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大宗淡水魚產業進入增長方式轉型的關鍵時期,未來其高效健康發展將有賴于科技進步的有力支持。但目前,在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仍存在一些重大的技術瓶頸問題,影響整個產業未來的持續穩定發展。
魚類育種水平不高
種業發展程度直接影響大宗淡水魚產業的良種化水平和養殖業健康發展。目前,我國在魚類細胞核移植技術的建立、理論和實際應用方面都居世界領先地位,但在基因工程育種、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和BLUP法育種方面仍存在滯后。由于育種理論及方法上的研究不足,我國在水生生物繁殖和發育機理方面缺乏系統研究,高效、定向、多性狀的現代良種選育技術體系尚未建立。這主要體現在:基因育種進展較慢,在新的基因啟動子、基因表達調控研究方面相對落后。基因功能分析研究滯后,難與國外大規模的模式生物魚類的研究相比。在魚類胚胎干細胞培養和基因打靶實現轉基因定點整合方面研究尚不成熟。DNA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在大宗淡水魚類良種培育中尚屬起步。過去受計算工具限制,在育種上有很大實用價值的BLUP法的應用較之國外晚了20年。
養殖設施工程化水平落后
在各類養殖模式中,池塘養殖的集約化、工程化水平相對較高。但是,我國小規模、大分散的池塘養殖特點決定了現有養殖條件與養殖設施向著工程化方向發展在實踐中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首先,我國養殖池塘多興建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經過幾十年的利用,大部分池塘老化淤積問題普遍,水污染問題突出,養殖戶主要靠換水、機械增氧和生態制劑來調節水質。好水才能養好魚。在水質狀況不佳的狀態下,養殖魚類會出現應激狀態,造成病害多發,藥殘控制和品質管理困難,也難以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重影響。
其次,傳統養殖池塘規模小,池塘布局僅有提供魚類生長的空間和基本的進排水功能,不具備廢水處理、循環利用、水質檢測等功能。總體上看,我國養殖池塘現代化、工程化、設施化水平較低,養殖環境生態化調控手段不足。
第三,對資源消耗型的水產養殖的環境友好的技術支撐體系尚不完善。目前,養殖戶普遍使用投飼機、增氧機、水泵、清塘機、網箱、溫室等,但在飼喂、攝食等環節的精準化程度低,在機械化、電子化、自動化裝置方面與國外先進國家還有很大差距。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水產養殖用水與工業和生活用水的沖突將日益加重,水產養殖水質性缺水的局面會逐漸加重,目前水體處理技術缺乏實用性、集成程度不高、成本增加,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大規模水產養殖用水難題的技術尚未攻克。針對養殖水域污染的研究和改進技術還基本處于空白,針對池塘底質污染的生態修復技術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病害防控技術體系面臨挑戰巨大
隨著氣候和水體環境變化和養殖模式的集中化、規模化發展,近年來淡水魚類各類病害呈多發態勢,新問題和新特征不斷出現,病害成為導致養殖經濟損失的主要因素。與日趨嚴峻的病害防控形勢相比,我國在疫病預防、檢測、漁藥科技方面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自主研發能力比較薄弱。
1.新生疫病防控缺乏前期工作基礎
目前,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等病害仍不同程度地困擾著養殖戶。長期、大量用藥,也導致病原產生抗藥性,加大了防治難度。一些未曾報道過的病原近年來在我國大范圍流行。如錦鯉皰疹病毒以前只危害觀賞魚錦鯉,近幾年在北方鯉魚主養區爆發該疾病;鯉皰疹病毒II型以前只危害金魚,近幾年在我國中東部鯽魚主養區肆虐。對這些新生疾病的機理和傳播途徑之前缺乏前期研究基礎,因而在防控技術研究方面基本上還是空白。新生疾病的出現往往意味著產業發展面臨巨大風險。這需要主管部門高度重視,要未雨綢繆。產、學、研各部門應協力攻關,及時防控。
2.疫苗、綠色漁藥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不能滿足需要
為保證水環境健康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未來水產養殖的發展方向是要減少化學投入品的生產和使用,對疫苗和高效綠色漁藥的需求會逐步增加。目前,大宗淡水魚適用的商品化疫苗只集中在草魚上,主要包括細菌、爛鰓和腸炎三聯滅活疫苗及草魚出血病減毒疫苗。其他大宗淡水魚則為空白。疫苗研制需以強大的基礎研究為支撐,難度大、耗時長,需要大的投入和持續支持。其次,我國高效、綠色漁藥的研制進展緩慢,禁用漁藥替代品的研究未能及時跟上,也尚無一例成功獲得產品批文與生產許可。漁用化學藥物至今尚未形成自主產品系列,專用型漁藥研發不足,殺蟲劑研發生產薄弱,抗生素的研究速度已無法解決日趨復雜的耐藥性問題。中草藥研究薄弱。總的來說,這與缺少科技投入、缺乏人才有著直接關聯,但也需要整個產業從養殖方式上進行徹底反思。
3.藥理學、藥物安全使用方面的基礎研究不足
目前,很多漁藥缺乏嚴格而全面的毒理學數據等,用藥規范等方面資料缺乏,養殖領域濫用藥物情況嚴重。對漁藥殘留控制的基礎科學研究、藥物殘留標準制定、檢測方法等重視不夠。
飼料營養開發不足
水產飼料業發展目前面臨著原料緊張、原料價格高漲的問題,降低飼料成本和確保飼料質量是水產科技的一個重大研究課題。中國水產飼料行業起步晚、投入不足、研究基礎薄弱,發展水平遠遠滯后于發達國家。目前我國人工配合飼料的普及率不足1/3,與水產養殖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在水產動物營養研究方面,我國比發達國家晚40年。與漁藥和疫苗研究領域的情況類似,在飼料營養的研究方面也存在基礎數據不完善、配方水平不高、基礎研究滯后的問題。大宗淡水魚在不同階段、不同環境下的營養需求、主要原料消化率、飼料加5535藝等基礎數據,水產動物主要營養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謝的生理生化過程,不同淡水魚類代謝、生長等分子調控機制和與養殖模式相適應的飼料配方與投喂技術的研發都比較缺乏。
配方技術是水產飼料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提高飼料利用效率,解決飼料成本高和廢物排放問題的關鍵性技術。日本、挪威、美國等國的養殖鮭、鱒、鲆鰈魚和鯉魚飼料系數在1.0-1.3之間,其他魚類及甲殼類的飼料系數在1.5-1.8之間。我國目前只有部分品種的飼料系數總體水平達到1.8。由于我國對水產品營養需求的研究不夠,基本數據空白或殘缺,技術盲點多,使水產飼料業配方粗糙。我國的飼料添加劑絕大多數是礦物鹽和氯化膽堿,而技術含量較高的氨基酸、維生素等產品生產能力較低,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非常大。據產業經濟研究室調查,飼料業對提高飼料中蛋白含量、減少原料污染、有效資源的開發利用、飼料配方的優化技術和成本控制技術、設備升級改造等需求強烈。
加工技術仍顯薄弱
近年來,我國淡水魚加工關鍵技術和裝備水平取得了明顯提升。總體來看,在淡水魚加工業方面,目前最大的技術瓶頸是淡水魚加工增值和成本控制問題。目前,大多數企業的加工下腳料以低價提供給魚粉和魚油生產企業,其中大量的蛋白質、脂肪、灰分等營養物質未被充分開發利用,企業急需開發具有高附加值和市場前景的副產物深加工產品。其次,勞動力節約型加工機械缺乏。目前勞動力成本逐年增加,加工企業希望通過開發魚體分割設備和干燥效率高、成本低的干燥技術和裝備,解決魚的剖殺、去鱗去腮去內臟、風干等工序的耗勞多、人工費用高的問題。第三,開發運輸、貯藏中的常溫保存和品質控制技術,減少存儲費用,延長貨架期。第四,開發淡水魚糜加工新技術、開發調理加工產品。解決淡水魚糜生產中耗水量大、廢水量大,魚糜凝膠強度低、土腥味重,蛋白易冷凍變性、易凝膠劣化、保質期短等問題,開發骨肉高效分離技術、節水技術、淡水魚糜抗冷凍變性技術、脫腥技術、膠凝技術、重組技術等加工技術;以淡水魚糜為原料,開發耐貯藏、適合加熱的方便魚糜系列產品等。
科技體制機制迫切需要進一步理順
農業科學研究屬于溢出效應明顯的需要政府支持的領域。在我國,水產科技的核心力量一直是國家級的科研院所。改革開放以來,水產科技體制經歷多輪改革,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軌,但體制不順、激勵偏差、投入不足、效率不高的問題仍比較明顯,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科技作用的發揮。
針對產業存在的重大技術性瓶頸問題,在國家科技重點項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支持下,“十―五”和“十二五”期間,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聘用崗位科學家25人,設立30個綜合試驗站150個示范縣,以點帶面,重點解決大宗淡水魚類優質高產、模式升級、提高養殖效率、延長產業鏈等技術問題。體系運行6年,已經在新品種培育、新養殖模式構建和養殖設備研發、新漁藥研發、魚病研究和快速檢測技術、營養需求研究和投喂模型建立、開發加工系列產品和產業化、數字化平臺建設及產業經濟研究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但畢竟產業技術體系并沒有撼動原有體制,而更多的是在機制上做文章,理順科技體制機制是回避不了的基本問題。
多頭管理
我國的農業科技體制構架龐大,從中央、省級、地市級(甚至區縣級)都有農業研究、教學和推廣機構。此外,綜合性研究院和大學有涉農研究,實力較強的涉農企業研發力量也在壯大。從管理部門來看,至少有十多個部委有涉農科技投入。
多頭管理而又沒有有效的溝通和協調,容易造成多頭申報、一題多報,導致重復投入、重復建設,有限的科研經費使用效率不高。而科研“項目化”則帶來了科研行為短期化,一些好的研究方向得不到連續穩定的經費支持,科技人員預期差,只得跟著經費和項目轉,甚至導致科研積累的喪失。整體上看,科研投入是增加了,但投入效率不高。
行政化割裂
教育、科研、推廣三者有各自的基本功能,但又緊密聯系、相互作用。因此,發達國家除了將一部分特殊職能分離出來成立專門機構外,一般盡可能著力建立產學研緊密聯系的機制。美國、日本等國家注重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基礎,通過建立一體化機構體系、將科研教學活動下沉的方式,將不同職能統一到一個體系之中。在美國,大學的漁業學院或系都有自己的研究所和技術推廣任務,這些研究所構成了美國漁業最主要的科研力量。每個研究所都有自己的特色并將研發成果直接與基層的生產對接。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也不單純是推廣,而是致力于培養和提高農民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三位一體的推廣方法,加強了教育、科研、推廣和合作經濟組織的聯系,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美國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率已達到80%,農業科技對農業總產值的貢獻率達到75%以上。
從運行機制來看,我國科技體系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遺留特征,由政府組織開展工作,每一級組織圍繞同級政府的工作開展有關業務活動。這種體制帶來三個突出問題:一是脫離生產實際。農業科技機構的業務活動依據政府指令進行,科技資源相應采取行政化配置方式。科技人員缺乏深入生產第一線和轉化成果的動力,科技機構很少考察解決漁業生產實際問題。由于很少與生產直接發生聯系,技術使用者的需求也往往容易被忽視,不僅造成研究方向和重點發生偏差,科技項目及經費管理也不盡合理。二是三個體系割裂。與科技進步有關的教育、科研、推廣體系各自為戰,難以形成一體化支撐力量。三是造成科研項目壟斷。科技資源分配“苦樂不均”,青年科技人才成長難,基層科研單位經費極度缺乏。四是研究價值取向出現偏差。重學術,輕實踐,重獲獎,輕應用,科技成果多,但有效供給少。由于沒有建立起服務對象評價制度,大量科研項目變成了以獲獎為研究目的的工作,成果轉化效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