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備發言稿范文

時間:2023-03-28 10:05: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預備發言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預備發言稿

篇1

大家上午好!在此,首先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其次,對各位家長對我們預備班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

這個學期只有短短的4個月,是寶貝們在預備班生活的最后一學期,也是寶貝們進入小學前最重要、也最關鍵的一個學期,作為老師,我們不僅要進行正常的教學活動,還要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我們將更耐心、認真、仔細,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培養孩子們各方面的能力,有效地完成幼小銜接的工作。

首先,簡單總結上學期各項工作的完成情況。上學期,對寶貝們來說是個轉折期,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寶貝們的進步是非常大的,每位寶貝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具體表現在寶貝的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提高,大部分的寶貝能自己正確的穿脫衣服、鞋子,會保管自己的學習用品,會自覺地取放教室中的公共學習工具和材料,寶貝們的課堂注意力也從原來的無意注意轉變為有意注意,寶貝們在自己的努力和各位家長的支持下,圓滿完成了上個學期的各項任務,我們在本學期余下的兩個月時間,還會繼續對寶貝們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進行培養,為寶貝們順利適應小學打下基礎。

本學期我們班的總人數為36人。經過預備班上一學期的學習,寶貝們更加的聽話懂事了,各方面的進步都很大。尤其在自理能力方面,我們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別人的事情幫著做”的原則:寶貝們不僅能夠自己穿衣穿鞋,午睡起床后的疊被,還有每天放學后的自己整理課桌,自己擺放椅子等,這些事情寶貝們很樂意做,并從中體會到了成就感。在禮貌方面:寶貝們更加講文明了,見到老師能主動問好,同伴之間也能友好相處,同時同伴之間還會互相監督,例如誰說臟話了,大家就會提醒指出;在常規方面:能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聽從教師的指示,上課能大膽積極的舉手發言,比如:曾晗芮、李金蔚、梁翊珊等,相比上個學期來說,進步非常快。在衛生習慣方面:寶貝們也能愉快進餐,吃飯挑食的現象沒有了,每位寶貝都能吃完自己的飯菜,吃飯的速度也比以前快了許多,并且餐后能將自己的餐具和桌面整理好。經過預備班一個學期的學習,我發現寶貝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進步了很多,能較完整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并且都很有自己的見解,例如:韋景瀚、陳泊羽、張盛楊、吳泊慷、李雨霏、陳欣、黃婉琪等。還有我發現寶貝們在社會交往方面,變得更有愛心,會愛護自己,愛護他人及愛護動植物,對待別人也更有禮貌,能理解接納別人,例如謝思語、金詩琪、楊博雯等。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不良習慣未完全改正,例如:個別寶貝上課坐不好,喜歡翹椅子,上課時喜歡搶嘴,有的寶貝平時很開朗,可一到上課回答問題時就很沒自信或者不善于思考。因此,我們平時在進行教學活動的同時,也有把常規教育滲透到一日活動的各環節中去,保證每位幼兒都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學習習慣。本學期余下的兩個月,我們會根據這些情況,加強對寶貝們的引導,鼓勵每位寶貝更有自信!

最后一項,是需要家長支持和配合我們工作的事項,為了我們的寶貝,希望家長認真聽一下,并可以積極配合咱們做好。

1、請家長按時接送寶貝,給寶貝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寶貝如有特殊情況不能來校,請家長及時通知我們老師,因為我們經常帶寶貝活動,可能沒辦法隨時接聽到您的電話,您可以發短信告知我們,收到后我們會及時回復。

2、如果寶貝在家出現情緒不穩或身體不適時,請您在送寶貝入校時及時告訴我們,以便我們能更多的關注寶貝。請需要服藥的寶貝家長向老師說清服藥的時間、劑量,最好是隨藥品,附帶一張用藥的紙條,以防服錯藥品的現象發生。

3、有些家長總是說自己的寶貝不如別的寶貝學的多,在這里需要提醒一下家長,我們每位寶貝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寶貝的參照物就是以前的自己,而不是身邊的人,我們應該考慮到寶貝之前的不會的東西,再看

現在,是不是每個寶貝都是在進步呢?所以家長不要與別人比,我們每個寶貝都是最棒的自己。

篇2

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以人為本,和諧發展”。下面,我將從年級管理和教師配備兩方面,簡單談談我校的一些做法。

在年級管理方面:

年級組是學校管理的基層組織,它是以處在同一發展階段的學生為主體,集中多數學科教師及班主任在同一領導下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綜合性組織形式。年級組是學校的中堅力量,是學校正常開展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樞紐,年級組雖然小,卻是教師組織教育、教學工作的基地,作為學校里面的一個基層組織,年級組健康、正常的運轉對于整個學校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選好一個負責任、有能力、有威望的級長非常重要。例如:我校分高、中、低共3位級長,每個級長各有特點,比如低年級因為學生年紀小,習慣差,往往是老師剛講完的要求5分鐘后又忘記了,所以需要有經驗、有耐心的老師來帶,因此,低年級年長的教師居多,為了能在工作中容易溝通和交流,我們就選年紀比較大、工作又踏實的女教師來擔任,這樣,既能帶著年長教師埋頭苦干,又能帶著年輕教師快速成長。而中年級,年輕人多,所以安排一個年輕級長,平時,多參與到年輕人的課后生活中,知道年輕人的需求,讓年青教師沖勁與活躍并進,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最后是高年級,因為中年教師比較多,能力相對來說比較強,所以我們選擇一個能力強、會說話、能把同級教師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的同齡人當級長。

其次,發揮教師主人翁的精神,讓教師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這就需要學校領導多與級長溝通,結合自己的觀察了解教師、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指導級長如何管理好教師,特別要從為教師服務、為教師著想的方面入手,讓他們善用換位思考、用心管理,以達到教師自行管理,團結在級長的周圍;而作為領導,要心懷大局,平時在生活和工作中對教師多些關懷、多些幫助,讓教師真心感受到學校領導的人文關懷。在管理學生方面,我們會多聽級長、教師的意見,只要是有利于學生、能操作的管理方式、方法,都會接納到學校管理中來,因為是教師自行提出的,都是教師想去做的,做起來都是符合教師意愿的,教師在思想上、態度上就從“要我管”,變成“我要管”,工作起來的干勁就更足了。但在工作中有時難免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是級長、教師都處理不了的,學校領導就要勇于擔當,全力解決。

最后,以人為本,制定好評優、評先、考核等辦法,把握好學校各規章制度的分寸。對評優、評先、考核等,要制定相應的評選辦法、讓教師有的可行,促進教師間公平相處。而且、對師德,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既要有跡可尋、又要有法可依。領導帶頭遵守學校規章制度下,帶領全校教師齊步向前走。對一些步伐落后的教師,要幫其找原因、分析原因,并幫助其解決問題;要抱著真心為教師,敞開心扉聊,讓教師從心底里認識到欠缺,不要拖學校的后腿,自覺改正思想、行為。教師出現小問題,不要老瞪著,用制度壓,用懲罰、會上點名等來約束,領導與教師關系緊張,對立面大。

教師配備方面:

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性格、生活圈子、興趣、不同的專業技能等。而每個年級的學生,因為是年齡、家庭、習慣等不同。因此,在年級中教師的匹配、教師的搭配等方面,就要考慮周長。平時,領導要多到教師中去,了解教師的生活、工作情況,多聽教師的想法、需求。再根據靜與動、外向與內向、相同價值觀等各方面綜合考慮后,來安排各年級、各班的教師,讓教師相約束、相促進、共進步。比如:一年級的學生,需要培養小學生活的各方面好習慣,但學生又不懂事、需要教師平時多啰嗦、保姆式的陪教。學校先考慮年長的女教師,培養習慣有經驗、養成習慣能循序漸進,再配搭一些年輕的、脾氣好的女教師,讓大家能相互配合,相互學習。

篇3

關鍵詞 :高等教育國際化;區域發展;策略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教育國際化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新動向,引起了全球范圍內的普遍關注。對于教育國際化的影響也引起了相當大范圍內的激烈討論,以聯合教科文組織、經濟與合作組織(OECD)為首,各個國家也先后召開專題會議討論其可能的影響。①可見,教育國際化是不可忽視,也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所以研究積極的應對策略十分必要。高等教育作為教育領域最敏感的觸角更要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及其必然要求

對于“高等教育國際化”,至今還沒一個公認的定義。但國內外學者都闡述了他們自己的觀點。比較權威的說法是:“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把跨國家、跨民族、跨文化與高等教育的目標、主要功能和傳送相結合的過程。②它更強調一種過程和趨勢。但是,高等教育國際化并不是一個人才單純輸入或輸出的過程,而是要將新的文化理念與具體實踐相結合,這就要求各個地區不能只滿足于學習先進的高等教育發展理念、制度、模式,更需要與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形成高效、和諧的發展路徑。

國內各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有力執行者和推動者,需要為面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做好充分準備。隨著近幾年來高校自主權的擴大,地區高校不在單純依靠國家層面的支持,與地區更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所以,國內高校可以有效利用區域力量,在國際化大背景下,更好的提升自身能力。

二、高等教育與區域發展

事實上,高等教育與區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方面,高等教育促進區域發展。近些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擴張,高等教育服務地區,尤其是服務區域經濟的重要功能越來越明顯。比如:高等職業、專業院校,為區域經濟提供了大量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平衡了人才供給需求關系。并且,高校師生,本身也是一個較大的消費群體,可以有力的促進區域經濟。另一方面,地區也積極支持高校發展。高校人才有利于支持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他們是先進技術、先進知識的提供者。同時,也是當地各種項目的內容和觀眾。國家層面十分重視教育產業的發展,尤其是高等教育。也相應出臺政策支持產學研合作育人。可以說,區域和高校正在以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建立合作關系。這樣的合作機制下,不僅可以為企業積蓄人才和競爭力量,有效地推動區域經濟的高速發展,而且參與地區事務的高校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具實踐意義的教學,更有效的就業途徑。

面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強勢來襲,國內高校應該充分利用區域優勢,并以服務區域為焦點,推動區域經濟為最終落腳點,學習國際先進的高等教育經驗,培養現今社會需求的人才。

三、立足區域積極應對高等教育國際化

以往傳統的高校主要著眼于追求知識,以實現國家的大目標為最終目的。隨著高等教育擴張,高校數量不斷增多,很多高校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區域環境上。由此,以區域為出發點,全面提高高校應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能力,制定出更符合地域發展的策略成為可能。具體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進行:

1. 改變區域角色觀,融合國際先進理念

早在19 世紀的歐洲,大學被描述為“對地區的拒絕”。當時的大學以追求真理為使命,是個批判質詢、交換思想和增進自身知識的超然場所。③進入20世紀,大學為國家建設提供服務而換取到了一部分自主權。然而,有部分美國高等教育系統走上了另外一條發展之路。更多的借助地區力量。他們通過增加受教育機會和對社區的服務,得到了地方支持,因此高等教育系統被植入了“人民的大學”的成分。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的理念也需要逐步完善。培養為國家所用的人才,也要培養為社會所用的人才。人才的培養應該符合當今社會的時代要求。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中國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高校是人才集中地,可以孕育出更多的創新思維、創新精神。高校應積極參與地區發展決策,為地區發展勇于承擔責任。

2.利用區域優勢,增強國際交流

影響一個區域優勢的因素有很多,比較顯著是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狀況。首先,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高等教育發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實現優勢互補,加強區域合作是很好的選擇。如:丹麥和瑞典的跨境合作。奧瑞松德地區地跨兩國,是跨境合作的成員,也代表著歐盟實現更廣的區域發展的志向。本地區在生物技術和醫藥研究上僅次于倫敦和巴黎位居第三。在信息與通信技術、食品加工以及環境技術方面也有優勢。④本區的高等教育很有特色。奧瑞松德大學是一個有14所大學志愿構成的集團網絡。現有1.5萬名學生和1.1萬位研究人員。但是,這兩個國家的干等教育體系是不同的。丹麥是一個三元系統即綜合了研究性大學、大學學院和藝術學院為一體,而瑞典是一元體系,包括大學和大學學院。同時兩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各具優勢,瑞典有著很強的社區聯系的傳統,包括私人部門為了研發和知識傳播聯合到一起;丹麥大學曾保留了獨特傳統,進追求教學和研究的卓越而不著力發展他們與社會和經濟的聯系。事實上,跨境合作并沒有到達成熟程度,各地區個國家都在探索階段。

就中國的國情來說,有很強的區位優勢。相鄰的國家,俄羅斯、韓國、日本等,都是擁有國際先進高等教育經驗的國家。如黑龍江地區,處于中國的最北方,與經濟發達的地區相距較遠,但卻與俄羅斯毗鄰。因此,黑龍江省的高校可以借此多開發特色專業,例如俄語等語言專業。隨著高等教育的擴張,中的高校分布廣泛,各高校可以有效利用地區區位優勢,增強國際交流,更好的利用國際資源。其次,各地區可以憑借當地的經濟優勢,高校進一步增強國際性的科研交流合作。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現在產業集群現象在很多城市都普遍存在。中國巨大消費市場和潛在市場的影響下,很多的跨國企業,外資企業在中國越發常見。并且隨著中國經濟市場的發展,很多人才回歸創業,這使得很多融合了國際先進元素的新型產業很相繼出現。因此,各高校可以通過加強與地區企業的合作,更快的了解有利于本國發展的國際元素。

3.實現國際模式本土化,推動區域發展

在這一層面,需要國家和地區的政策支持。一方面,積極促進本地企業引進高校人才,融合國際元素。國家應重點扶持區域創新大學工程項目,促使大學與企業合作,由此可以更好地發展地方的知識型產業。韓國應對均衡區域發展和高校區域聯合的政治舉措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韓國的釜山高等教育的發展處于領先地位。一直以來,韓國高等教育的政策管理是高度集中的,為了鼓勵高校參與地方發展,也同時促進地方發展,在2004-2008韓國制定區域創新計劃。⑤由此,地區的高校、商業協會、以及民間團體代表聯合在一起,共同為地區發展獻計獻策。高校的創新能力很強,但需要一定的實踐基礎。中國近年來十分注重高校人才創新能力的提高,并加強建設創新實踐基地,更好的實現產學研合作。

另一方面,應鼓勵高校人才到私企、民營企業等小企業就業。荷蘭的特文特地區一直是本國的研發熱點之一。當地的棉紡織業盛極一時,但隨著大工業時代的到來,特文特經濟衰落,面臨著失業人數多、人才流失嚴重和小企業技術水平低等問題。在政府的指引下,有撒克遜應用科學大學發起的,全國各高等院校的支持下,各高校人才積極參與地區企業的發展,為當地的企業增加了創新元素。校企結合有效的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國高校人才大多傾向于國有大中型企業以及事業單位。目前,高校學生就業形勢并不樂觀,如果國家和地方能夠制定相應的政策,適時引導學生進入地方小企業,不僅有助于學生潛在能力的發揮,也有助于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

引文注釋

①荀淵.國際化究竟帶給了我們什么[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5).

②馮惠玲,胡娟,惠新宇.高等教育國際化:內涵/挑戰與取向[J].中國高等教育, 2011(6):80-82.

③蔣凱.全球化時代的高等教育市場的挑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④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編).高等教育與區域:立足本地,制勝全球[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⑤陳昌貴,翁麗霞.高等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08(6):77-82.

篇4

關鍵詞:河北省高校;校園體育;移動互聯網;現狀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3月25日

截至2014年6月底,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調查研究的報告顯示,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5.27億,占比為83.4%,手機網民規模首次超越傳統PC網民規模,這些數字背后,突顯了人們對移動互聯網的依賴,可以說我國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以其便攜、便捷、即時、精準、互動性等特點已經廣泛應用于各種行業,從我們熟知的“微信”到電子商務移動終端,可見“移動互聯網”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快捷。面對“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全新變化,將讓體育教育管理者和體育教師的思維產生變革,不斷促進校園體育的改革與發展。在“移動互聯網”思維下,如何打造為學生服務的校園體育移動互聯網,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其發展的方向。校園體育移動互聯網如何發展是我們目前急需研究的課題。

一、“校園體育移動互聯網”概述

“校園體育移動互聯網”就是指移動互聯網+高等學校內與體育有關及其影響輻射的教學、訓練、競賽、健身、設施等物質活動和文化現象的總和,“移動互聯網”在高校校園體育中的應用應包括教學、管理、生活、娛樂等多個方面,應重點關注教學、管理和服務三大核心業務。

完整的“校園體育移動互聯網”應包括網絡建設、數據融合、服務融合與門戶服務四個層面的構架。“校園體育移動互聯網”建設的基礎是網絡建設,應逐步從現有的有線為主,無線為輔,過渡到無線為主,有線專用,規劃并建設覆蓋整個學校公共場所和區域的高速無線網熱點。數據融合包括感知信息、應用數據等的融合,以及數據存儲和支撐軟件的融合。服務融合是“校園體育移動互聯網”建設的目的,也是“校園體育移動互聯網”的表現形式,通過服務融合可以實現多業務平臺能力和數據的互通與共享,提高校園體育移動服務平臺的運營管理能力與服務提供能力。門戶服務統一就是對接入門戶和業務界面進行統一規劃與布局,針對角色授權的不同,提供個性化的展示與服務。概括起來說就是,“校園體育移動互聯網”建設要整合已有的軟件、信息等資源,實現統一的身份認證、統一的信息推送平臺、統一的數據中心,建立云數據庫,從而實現全校校園體育數據集中存儲和數據安全共享,最終服務于廣大師生。

二、河北省高校校園體育移動互聯網現狀調查

本文在前期調查訪談有關校園體育、移動互聯網方面的專家、學者的基礎上,設計了河北省高校校園體育移動互聯網現狀調查與發展對策的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在對問卷的信度和效度進行檢驗后,于2016年3月通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對河北師范大學、河北大學、河北科技大學、河北工業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華北理工大學、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等河北省高校教師和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在線問卷調查。(表1)

(一)河北省高校校園體育移動互聯網基本情況調查分析

1、河北省高校校園網絡基礎建設情況調查分析。校園無線網絡建設是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基礎,在被調查的河北省高校中網絡基礎建設以有線為主、無線為輔的學校占88%,以無線為主、有線專用的學校只有12%,建有高速無線熱點并全部覆蓋校園整個區域的學校為28%,部分覆蓋的學校為38%。由此可見,河北省高校在網絡建設方面還停留在有線時代,校園無線網絡建設相對滯后。在對學生問卷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非常支持建設高速無線熱點,但是面對學生手機網游成癮等一系列問題時各大高校對建設無線熱點都持謹慎態度,怎么解決這一矛盾是各大高校急需解決的難題。(表2)

2、河北省高校校園體育移動互聯網服務平臺調查分析。面對“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全新變化,河北省高校也越來越重視移動互聯網的應用,開始建立校園移動互聯網服務平臺,調查顯示,52%的學校建有校園移動互聯網服務平臺,但對校園體育方面的應用相對較少,在建有校園移動互聯網服務平臺的學校中只有15.38%的學校有涉及校園體育方面的模塊,關于校園體育移動服務平臺的建設就更少了,在被調查的學校中只有石家莊學院、華北理工大學、河北大學3所學校有校園體育移動服務平臺,占6%,他們搭建校園體育服務平臺的形式主要是WAP網站和微信公眾號。我們又通過手機微信平臺分別輸入“河北-大學”、“大學”和“體育”等關鍵詞搜索得到河北工業大學、河北大學、河北師范大學、石家莊學院4所學校有校園體育的訂閱號,與問卷調查結果基本相符。通過問卷調查和關注4所大學校園體育微信訂閱號得出,河北省校園體育移動服務平臺推送的主要內容為體育競賽與課外體育活動、大學生體質測試信息、體育相關的日常管理與通知,由此說明河北省高校校園體育移動服務平臺的內容和形式相對簡單單一。(圖1、圖2)

3、河北省高校校園體育移動互聯網發展影響因素分析。由表3得知,影響河北省高校大學生使用校園移動服務平臺的因素中信息更新是否及時是最重要因素,排名第一位,其次是系統的操作性和體育信息的內容分別位于第二位和第三位。除此之外,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也是大學生比較看重的因素。(表3)

從表4調查結果看,影響河北省高校校園體育移動互聯網發展的主要因素從大到小依次是資金經費的投入、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專業網絡技術人員、網絡基礎滯后、校園體育本身發展滯后、實質等。(表4)

(二)河北省大學生基于移動互聯網獲取體育信息情況調查分析

1、河北省大學生擁有智能移動終端設備的調查分析。通過智能移動終端上網已成為當前大學生的一種習慣,大學生的校園體育生活隨之發生著改變。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全部擁有智能移動終端設備,其種類如表5所示。通過在線調查問卷填寫的來源也足以證明河北省大學生基本都擁有智能手機。(圖3、表5)

2、河北省大學生體育信息獲取途徑分析。由表6可以看出,在河北省大學生體育信息獲取途徑中,以智能手機等智能移動設備為代表的新一代媒體已經超越傳統媒體成為大學生的首要之選。(表6)

3、河北省大學生從智能移動設備端獲取體育信息的途徑分析。由表7表明,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河北省大學生在基于移動互聯網下的獲取體育信息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其中,80.85%的學生選擇了手機社交軟件,排名第一,可見像微信、QQ等以其信息便捷、傳播速度塊、影響面廣、互動性強等特點深受大學生們的青睞。手機APP排名第二,說明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手機功能的不斷優化和完善以及手機APP開發能力的不斷提高,逐漸得到了大學生們的認可與喜愛。(表7)

三、基于移動互聯網的體育信息對大學生參與體育的影響分析

由表10分析來看,河北省大學生認為基于移動互聯網的體育信息對他們參與體育的態度及其對提高自身的運動技能有一定影響,其影響一般的占第一位,影響較大的占第二位,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我們結合表8和表9分析,目前大學生關注體育信息的目的和內容主要集中在休閑娛樂、體育新聞和觀看體育賽事直播這三類信息上,由此可見,當前大學生參與體育的態度和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提高。(表8、表9、表10)

四、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河北省高校校園體育發展對策

(一)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完善和優化頂層設計。“校園體育移動互聯網”就是移動互聯網+高等學校內與體育有關及其影響輻射的教學、訓練、競賽、健身、設施等物質活動和文化現象的總和,移動互聯網在高校校園體育中的應用應包括教學、管理、生活、娛樂等方面,應重點關注教學、管理和服務三大核心業務。高校校園體育移動互聯網建設應站在整個學校“大盤”的角度考慮,無論是硬件平臺和運維系統,還是公共服務支撐平臺,都要服從學校的頂層設計,只有這樣才會做到事半功倍。

(二)加強大學生的正確體育價值觀的引導,優化和完善校園體育移動服務平臺。在加強學生正確體育價值觀的引導的基礎上,把校園體育其特殊的育人功能和移動互聯網相結合,優化和完善校園體育移動服務平臺,從平臺的自身建設入手,整合包括感知信息、應用數據等各種資源,通過服務融合實現多業務平臺能力和數據的互通與共享,提高校園體育移動服務平臺的運營管理能力與服務提供能力。

(三)加強網絡專業技術人才建設,提高應用APP類軟件的開發和微信公共服務能力。針對學生比較青睞微信和移動體育APP應用軟件等特點,著力打造符合各個高校特色的微信公眾服務平臺和體育APP應用類軟件,刺激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綜上所述,在當今大學生普遍利用智能移動設備通過無線互聯網獲取各種資源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校園體育教育應充分抓住這一時代特征,充分利用校園體育獨特的育人功能,并結合智慧教育理念,建立“智慧型”河北省高校校園體育,充分吸引廣大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積極投入到體育鍛煉活動中來,掀起“智能”體育鍛煉的熱潮。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移動互聯網調查研究報告[EB/OL].https:///.

篇5

0  引言

Internet給我們提供了相對公平、開放的一個網絡環境,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就所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搜索,找到眾多網絡注冊用戶給出的答案,及時地緩解由于知識匱乏而產生的焦慮,同時又有學到新知識、提升自己進步空間的喜悅。所以我認為網絡教育在未來的大學,甚至社會學習機構的教學中會是有發展前景的研究方向。

信息化的理念,我們都認可它發展的可行性,但對信息化帶給我們認知領域、教學模式的各種改變,我們并沒有完全適應,甚到可以說還沒有摸清門路,找到相對應的解決方案。本文基于獨立學院的發展模式、運營方式、課程設置、培養目標等方面的闡述,對高等教育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為推動信息化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素材,豐富其完整性。

1  信息化給現有高等教育帶來的挑戰

1.1 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使傳統教育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

教學過程的組織與實施在某個特定階段的方法是固定的,美其名曰是經過時代檢驗的標準教育方式,是繼承前人教學智慧的結晶,是不容質疑的。所以千百年來,我們一直認為這樣的教育無可厚非、無可挑剔。直到網絡意識的建立,使我們找到了一條更適合現代人走的路,因材施教在信息化環境下得到完美詮釋,人們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學習層次、學習手段、學習目標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學習路徑,當然其最終的發展模式也是不盡相同的。這就是教育的多元化培養目標的建立標準與動機,也是建立“全民學習型社會”的輿論基礎。

1.2 高等教育規模、質量的多元化需求,使得傳統大學教育備受爭議

以往根據社會分工的不同,有農民、工人、知識分子等稱謂,這使得各階層之間由于知識斷層而不能相互理解,本身又涉及社會地位、社會認可度的問題而使得教育公平問題一直備受關注。但隨著教育部擴招、就業面加大等因素,使得人們對于教育的公平公正性有了指望,對教育資源的公開、公用化有了更好的了解,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等教育發展的社會壓力。但就業競爭力問題又使得高等教育面臨市場化機制下供求關系不均衡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亟需解決教育的大規模、多層次培養路徑問題,這就是推出網絡教育的必要性。

1.3 高等教育投資與產出的效率問題,使得傳統教育在社會效益方面面臨壓力

國家公辦院校的各種津貼補助使得政府對高校有大量的資金投入,這使得高等教育在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道路上依附政府的指導和關照,但資金短缺或分配不均等問題會讓高等教育在開展實踐教學與創新訓練項目上捉襟見肘,無法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有必要加大信息化教學的力度,使國家教育更加大眾化。不論從深度,還是廣度,都可以擴充和普及高等教育的適用范圍和受益群體。

1.4 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職能,使傳統教育無法與社會需求掛鉤

教育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有其社會屬性,更有其社會價值。人們在追求高等教育的道路上無法回避其所能創造的社會效益,不論是具體社會問題的解決,還是社會風氣的建立,都使得高等教育的社會回報率問題在風口浪尖上,它同時也是國家競爭力的良好體現。所以強調“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與開展時時學習的施行措施,都有著其深遠的實際意義。

2  現階段存在問題的分析與研究

2.1 教育理念的改革進展速度緩慢

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根植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慢慢地形成一種思維定式,或者說成條件反射,在這樣的根深蒂固的環境下,教育理念的變革顯得有點薄弱,但卻勢在必行。

2.2 管理模式僵硬且效率低下

高校的行政管理在學校運行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是教學的有力保障和支撐。如果行政管理能高效、靈活地輔助教學活動的進行,會加快高校管理服務職能的轉變和強化,有助于智慧校園的建設與管理。同時,應用網絡及時地溝通了解實際問題,有效地討論形成可行性糾偏方案,可以有效地改變傳統的育人模式,促進高校管理的現代化。

2.3 人才培養模式單一

高校培養出來的優秀大學生是要為社會的發展做貢獻的,它體現在各行各業不同的領域范疇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切忌出現工廠化批量生產的狀況,而且以這種方式培育出的人才也不具有社會競爭力,這會為學生畢業、就業埋下隱患。

2.4 課程體系設置過于規范化,缺乏靈活性

高校在整體課程規劃上使用同一頻率,沒有就不同的專業考慮有關于學科內容的刪減和調整,最終導致人才人才培養模式的單一化,無法適應市場條件下對于不同專業的不同需求,而且這會使得專業沒有明顯的優勢,缺乏特色,沒辦法個性化地發展下去。

2.5 招收規模與教學質量對比與保障

高校招收規模的擴大可以一定程度地緩解教育公平的問題,但卻同時引出了教育投入的問題。高等教育的普及與推廣有賴于質和量的結合,更有賴于現代教育技術的提升。

3  高等教育改革路徑的方向與舉措

3.1 教育體制改革

3.1.1  建立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理念

我國高等教育的建設中有綜合研究性大學、職業院校、二級獨立學院以及民辦高校等,并允許盈利的一系列行為加入到高等教育行列中,不僅是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也是為了更好的開展全民教育,加大高等教育普及率,加快全民職業素質的整體提升。

3.1.2  放寬多元辦學體制下課程內容、教學方法選擇的自主權

提升人才培養層次、促進人才輸出類型的多樣化是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培養出符合社會需用求的應用型人才及復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質量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指標與深層內涵,同時,建立一個多元的適合不同層次學校教學要求的質量評估體系也是未來高等教育規模化發展的主要研究方向。

3.1.3  開啟混合制高等教育教學體制,強調在“做中學”

高校與企業合作完成學生的整個培養過程,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理念;也可以是以實際問題或項目為出發點,在做的過程中發現無法解決的細節問題再回到理論學習中尋找答案,這樣不至于盲目地開始學習,也可以解決學習理論知識無用論所引發的相關問題。

3.1.4  加強圖書館的信息化建設,形成高校的圖書館聯盟,并采取一卡通的形式應用

具體表現為:跨庫檢索軟件的開發與應用、期刊查詢的有償服務項目、圖書館內部標準化建設問題的落實,開設電子閱覽室,定期更新書庫目錄。

3.1.5  加強信息資源的整合,建立全國性綜合信息共享系統,避免重復建設

信息化教學的適用范圍廣,也有其區域差異,在建設初期,各地方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建立符合當地發展情況的推廣設計,但為長遠計,當各地建設模式不統一時,要以國家的層面為考量,適當地修改和調整,以適應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

3.1.6  政府與高校聯合推廣地方文化,使高校成為地方文化中心,發展地方優勢產業,樹立品牌意識

以社團組織的形式建立增城地區獨立學院校際聯盟,策劃校企的橫向聯動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發揮高校的社會服務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職能。

3.2 學習方式改革

①開放、彈性的學分學習制度,開展以實踐為中心的教育。有市場競爭力的專業設置,使課程更加職業化高等教育作為專業教育,直接為社會輸送各類高層次人才和服務,因此必須與市場保持緊密的聯系。可以開設跨學科的選修、主修、輔修課程,可以在大學這個階段性平臺上了解更多的專業及其未來發展的學習內容,這對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也會有相當的幫助;另外,以與企業合辦的培訓項目或創新項目設計比賽來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主動應用及動手實踐能力。

②打造大學電子化學習支持中心,開設遠程教育課程并使之模塊化。以電子閱覽室和網絡實驗平臺為基本的電子化學習中心,可以給學習者提供輕松、有序的學習支撐,系統化地指導會幫助學習者完成預先設定的學習目標,從而增加學習樂趣與成就感。

③創建基于網絡的學習社區和反思型學習組織,以便隨時隨地進行教學討論。

為了完成全民教育理念的推廣與實踐,也為了擴大高等教育的承載能力,不能把教育本身局限于學校的范疇,要建立以網絡為基礎保障手段的學習模式,從而保證大眾化教育的順利推行。

④資源平臺的提供方式多樣化,內容多層次化。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網盤、知乎、豆瓣、網易云課堂、新浪公開課、百度文庫、可汗學院等諸多網絡平臺可以提供各種專題、分類信息,對自我學習有相當大的幫助。

⑤加強學生學習的反饋手段建設,包括交互與測驗功能,保證學生從實踐與信息中學習;普及網絡學習的認可度,建立以專業設置、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為基礎的資格認證制度,加強教育質量的保障,促進學習的功利化到習慣化轉變。

3.3 教學方法改革

①加大科學工業園、就業研究基地與孵化中心建設,推進創新創業教育。

②普及信息化知識的家庭使用率,不能忽視生存環境對于個人觀念上的影響;建立專業教育網站,不斷更新知識結構,開設終身教育機構。

③把信息技術的學習與學科教學相結合,讓學生把技術作為獲取和加工信息、為解決問題而服務的工具;完成課程體系的再設計,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與課程內容的重新整合。

④創建知識網絡平臺,包括公共知識服務體系、在線教育活動、虛擬環境、學習評估等功能,完善學科信息資源系統、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使大學成為在職人員可繼續學習和深造的場所,建立終身教育進修系統。

4  信息化環境下教與學理論的建立與實施

遠程教育借助計算機網絡、衛星網絡、通信網絡、多媒體技術使教學資源信息化,優質資源共享,延伸了優秀資源的作用范圍。如果各地區師生享受同等的教育服務,也可以避免出現兩極分化現象,促進教育質量。

4.1 教育策略的建立

①開展繼續教育、職業教育的培訓計劃,解決在職人員的學習問題;從學科的角度開發自我專業發展的可能路徑,使課程的教學具有自我特色與可推廣性。

②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計劃幫助高校建立以學生自我學習為中心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的建立,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③開設網絡預測未來有發展前景的專業,把握時代脈絡,為將來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如:時尚捕手(把收集來的信息告訴捕捉公司,公司經過嚴密的分析,將研究報告提供給相關企業,企業 據此開發新產品,制定新的市場營銷方案);精算師;法務經理;新聞發言人(當企業有新品問世、重大項目引進或突發事件發生時,新聞發言人將在第一時間出現在新聞媒體面前,全權代表企業消息,回答提問);危機公關人才(具有良好的分析判斷能力,反應敏捷,并且善于和媒體打交道,能在短時間內幫助企業渡過形象危機);知識經濟主管(具有經濟管理經驗,能跟蹤國內外同行技術發展趨勢,為企業發展把握方向)等等。

④開設網絡選修課,進行分析技術能力訓練。

這種專門從事數據分析的課程有其實際的應用價值,所以可以就如何搜集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析,如何利用分析結果作出決策,降低學校行政管理的運作成本,向學生提供信息與反饋,提升制度與資源的使用效能等方面入手,進行專業的知識講座;或聘請專業技術人員講解以開闊學生的信息化視角,為其信息素養的形成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⑤完善師生用戶的信息化需求,充實移動校園的應用平臺,加強服務主導型智慧校園的建設與管理;高校開設信息辦,建設面向應用泛聯接的無線校園網,加強校園的數字化管理,為大學生發展提供戰略指導。

⑥倡導跨學科合作,定期安排教師座談會與學生座談會,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反饋,推動校內合作機制,加強師生間的集體創新意識;加大力度發展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在線課程(包括公開課與共享課)模式;模擬幼兒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創新高等教育新模式,增加趣味性教學環節,注重思維訓練。

4.2 學習過程的實施

①啟動遠程教育的資格認證制度,明確學習效果與收益,鼓勵加大學習力度和積極性;關注校內實驗室與企業項目發展情況,使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②健全教學內容間的相關鏈接,完成信息的追溯過程。

對與所學內容相關的信息源進行鏈接,當所學內容不十分明確的前提下可以通過相關鏈接的學習來加強對所學內容的了解和完善,從而使所學知識明了化、清晰化。建設面向應用泛聯接的無線校園網系統,打造面向智慧校園應用的生態圈。

③開設翻轉課堂式的選修課,就當下某個熱點話題或學科知識點進行小組討論,提交研究成果與可行性報告;提倡混合學習模式,即在線幕課與面對面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體現知識的普及性與針對性的學習特點。

④開發智能輔導系統,滿足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習要求并提供特定的學習資源,及時有效地完成課程銜接與學習成果反饋;應用電子教材的方便易找性,加大學習內容的信息量,拓寬思路以提高學習效率。

⑤開展遠程視像教育活動,從而達到教育資源共享、不同學校師生可視像交流。

如“視像中國”、“同步課堂”、“千校扶千校”、“校際協作聯盟活動”“教育資源下鄉活動”等等,促進基礎教育公平。

5  高等教育產業化運營模式的表現形式與特征

5.1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化,使得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開發人力資源,建立開放、多元化的學習氛圍,當然也包括多元化的辦學模式,在可選擇的情況下按照市場需求推進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從而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5.2 高等教育的多元化

多樣化教學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推進高等教育的現代化,最終實現全民教育并使之國際化。

5.3 高等教育的產業化

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教育還是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全面性、先導性影響的基礎產業。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的最高層次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重視,高等教育所面臨的問題、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高等教育能否產業化等問題也成了人們所關心的焦點。教育的發展必然受市場的影響,并與市場經濟相互促進。

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無限廣闊的教育大市場,并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前景。教育成了人類經濟、社會活動不可缺少的戰略性產業――教育服務產業,它的發展必須遵循為社會各類人員和各類部門服務的多層次原則,必須遵循責任、效益、競爭等產業運行規則,必須建立能夠保證其可持續發展合理的經濟結構。

5.4 高等教育辦學投入產出效益化

在教學過程與管理運行過程中,建立合情合理的激勵制度,通過諸如財政補貼、稅收減免或者其他市場化手段對提供優質高等教育服務和產品的供給主體予以獎勵。這樣可以使教育的過程進入良性循環,以謀求高等教育更穩定、更高效的發展。

5.5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

高等教育的國際融合,是指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通過相互交往、相互吸收、相互借鑒、相互作用而形成為一個整體的過程及其結果。加強國際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積極向各國開放國內教育市場,并充分利用國際教育市場,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上要適應國際交往和發展的需要,要培養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當然,在引入外來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問題,要使發展中的高等教育適合中國國情,最終完成國外高等教育經驗借鑒與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相結合的完美過渡。只有立足本國并面向世界,走向國際化,這種融合才能夠健康發展并得以實現。

6  遠距離教育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6.1 教育資源內容選取上有其廣泛性和靈活性

主要包括教育環境、教師與學生、教育過程的信息化,體現在教材的多媒體化、教學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教學活動合作化等形式中,完成以教師、學生、多媒體化的信息源、可虛擬化的教學環境為要素的信息化理論的意義建構。

6.2 教學資源的提供與接收方式有其多樣性

以人的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突破傳統課程界限,知識的接收終端可有多種選擇,現有的VR技術正日趨成熟,采用手機上網學習已成為一種生活新模式。

6.3 教學資源的收益范圍有其可控性

開發工作技能模塊教育模式,提供有償服務類別與科目技能;開放課程與在線課程的有償化發展,建立以適應信息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課程體系。

6.4 教學資源的合作主體有其可選擇性

可以建立大學-企業聯合研究中心,強化綜合性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多樣化的教育機構合作開發靈活的課程計劃與修習時間限制;與“學習軟件”供應者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可參與課件推廣與實驗工作,創辦虛擬大學。

7  信息化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變

7.1 教師成為促進學生思考的課程協調者和內容策劃者

在知識的融合與科學發展進程中,組織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體驗式學習感受。在此過程中,教師會是終身學習者和知識的創造者。

7.2 教師成為文化知識的傳播者與工匠精神的倡導者

在學生開展學習的過程中扮演組織者、同行者、合作者的角色,幫助學生便捷、快速獲取網絡知識,完成知識的更新,完善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學過程中開放、互動的探究式學習方式有助于師生間的教學相長,開拓教學視野與思維模式,形成知識體系。

7.3 教師成為教育教學的管理者與導引者

教師的權威意識只有建立在學生的積極參與的基礎上,謀求學生人體心靈內化、同化的文化建構過程中,才能真正被學生接受。

7.4 教師成為課程教材的執行者、課程教學的開發者和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為學生開拓多媒體教學空間,編制教學軟件,以提高網絡時代課程教學理論的研究水平。

8  值得研究的題目

①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趨勢、終身教育發展趨勢和學習化社會的發展趨勢;

篇6

摘要:在闡述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涵義和內外部動力的基礎上,從保障性機制、需求性機制、導向性機制以及特色機制等幾個方面,嘗試構建河北省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動力機制,以期推進河北省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進程。

關鍵詞: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動力;機制

隨著社會轉型、經濟結構調整、就業和高校規模的擴大,我國高等教育目前正處在歷史發展的轉折點上。新的機遇與挑戰迫使我們思考,高等教育用傳統的外延擴張和粗放的發展方式能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理論依據和動力機制是什么?河北省高等教育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發展特點,只有走內涵建設的路子,才能真正實現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強省的跨越。

一、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動力

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是指以高等教育的內部因素作為主要動力和資源的發展模式。它是在現有高校數量大幅度增加和規模大幅度擴大的前提下,通過挖掘現有高校的潛力,實施制度創新和優化結構,實現高等教育規模的發展和提高教育質量與效益。

系統論觀點認為,高等教育系統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因此,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受到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可分為外部動力和內部動力。外部動力,是指存在于高等教育體系之外對高等教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時代社會發展要求、科學技術進步、教育消費需求、市場資源配置以及資金、政策保障因素等等,它們在不同時期、不同區域以不同形式、不同力度對高等教育發展發揮作用;內部動力,是指存在于高等教育體系內部對內涵式發展產生內在驅動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學科建設、教育觀念、校園文化、高校擴招、校際競爭等方面,它們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整體框架下,通過不同的微觀結構對高等教育發展產生直接影響。高等教育發展的內部動力是基礎,是外部動力的著力點;外部動力是保障,是內部動力發揮的誘因。

本文擬從政策、資金、師資,教育需求、就業、教育觀念、結構調整以及特色機制等幾個方面,嘗試構建河北省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動力機制,雖然沒有涵蓋所有的內外部動力機制,但通過這幾方面主導性動力機制的強化,能夠有力地推進河北省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進程。

二、河北省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動力機制

(一)保障性機制

1.政策保障。《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從戰略目標、發展任務、體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對2010-2020年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做了新的部署,提出了很多新的政策措施,體現了當今中國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動向。河北省依據國家《規劃綱要》所體現的“以人為本、注重質量”的可持續發展政策導向,制定了《河北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當前,河北省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重在把握國家和省兩個“規劃綱要”,從高等教育發展內部提出政策導向,通過深化教育強省建設,制定和推行促進高等院校建設、重點學科發展、學術人才培養、科研成果轉化、教學體制改革等方面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激發高等教育改革創新活力,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整體水平。

2.資金保障。高等教育就其性質來講,是一種有限資源,因此其規模受國家和社會投入的制約。擴招后,河北省高等教育的投入雖然逐年增長,但來自國家和社會的經費占總經費的比例卻在逐年下降。2009年,河北省普通高校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在全國居第25位,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居第31位[1],與高等教育發展規模相當的省市相比,經費投入明顯偏低,使得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速度變緩。

當前,破解河北省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資金“瓶頸”,就是要在政府經費投入增長有限的情況下,拓寬投資渠道。還要主動尋找區域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新需求,通過將高等教育的科技資源優勢更好地轉化為生產力優勢和經濟優勢,開辟教育與產業經濟良性互動、市場與高校雙贏合作的新格局。同時,高等院校還要著力扭轉傳統政府撥款機制下形成的惰性和依賴性,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探索建立完善的資金績效評價體系,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3.師資保障。師資是保證高等教育教學、科研質量的關鍵所在,也是實現內涵式發展最重要的教育生產力要素。隨著在校生數量的快速增長,河北省高校的師資隊伍雖然不斷擴大,但生師比也在不斷增長。統計資料顯示,河北省高校生師比從1999年的10.4增長到2009年的22.3[2],顯示了擴招后師資的缺乏。

建立河北省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師資保障機制,要因地制宜,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投入中用于師資建設的比重,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人力資本投資機制;加快師資引進和本土化培養速度,提升師資存量和水平;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的師資培養和評價體系。通過建立優質師資的交流與共享平臺,促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效益的最優化,同時引導各級各類高校以準確的、科學的發展定位,構建合理的內部師資結構體系。

(二)需求性機制

1.教育需求。近幾年,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和經濟體制改革、貧富差距的拉開、家庭撫養費用的增高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等,高等教育的需求又受到學齡人口下降的挑戰。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河北省中小學在校生人數在2002-2006年達到頂峰之后開始呈現下降趨勢,這意味著在今后3-10年間,高等教育的需求將會逐漸變小,上大學的人將會減少。目前河北省已經出現個別高職院校招生困難的現象。

高等教育發展的相對穩定和適度規模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基礎。從長遠來看,河北省高等教育要適度發展,高等教育發展的速度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相適應,與高校現有辦學條件相匹配。另外,高等教育發展速度還要與學齡人口需求量相銜接,適應學齡人口變化控制招生規模也是河北省高等教育今后一段時期內的發展方向。

2.畢業生就業需求。近年來高校招生數量的提高和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使得高校大學生就業的總量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凸現。2009年河北省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28萬人,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大學生不能充分就業,既是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也會帶來諸多社會問題。

優化高等教育畢業生就業需求機制,促進大學生就業,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社會吸納方面,要拓展企業用人的市場需求主渠道,鼓勵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積極接收大學生。同時,也要支持和引導大學生到農村任職,到基層、中小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就業。高校供給方面,高等院校應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及時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加強社會實踐和就業技能的培訓,增強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3.科技要素需求。長期以來,河北省作為高等教育大省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發展的新時期,由于計劃經濟時代的觀念和體制存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高等教育的產學研發展,影響了科研成果轉化的速度和效益。

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科技要素需求,要充分利用河北省高校國家和省級重點學科資源優勢,將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與應用研究、技術創新緊密結合起來,大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推動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以沿海經濟和河北省十大主導產業(鋼鐵、裝備制造、石油化工、食品、醫藥、建材建筑、紡織服裝、電子信息、旅游、現代物流)發展需求為核心,為產業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與此同時,注重人文社科領域基礎與應用的結合,為政府科學決策、社會管理提供有建設性的高層次政策建議,實現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有效轉化。

(三)導向性機制

1.教育觀念導向。對于高等教育發展而言,內生動力是第一位的,外部動力是第二的,所有外部因素的變化只能改善發展環境,而只有高等教育自身的不斷改革,才能實現發展的可持續。教育觀念的導向機制,建立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認同與創新之上。從河北省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到每一所高校的個體發展,都可以看做是對內涵式發展主導觀念的認同、轉化、吸收和創新。因此,河北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不僅需要一個主旨鮮明、內涵豐富、兼容并蓄的理念做指導,更需要一個立足省情、放眼世界、敢于改革、善于創新的觀念導向機制來推動。

2.結構調整導向。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和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河北高等教育如何適應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合理設置人才培養結構,已經成為實現內涵式發展的迫切任務。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要求教育結構要遵從教育和市場規律,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人力資源的供求狀況,調整教育結構,以滿足經濟發展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要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以準確恰當的定位,構建職責分明、特色鮮明的層次結構。著力建設扶持幾所綜合實力較強的院校,堅持教學和科研兩個中心,立足地方、面向全國;建設一批參與全省經濟建設,在某些強勢領域方面保持自己優勢和特色的高校;一般本科高校要積極參與當地的經濟建設,根據本校學科、人才優勢和當地經濟特色,開展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動和社會服務。

(四)特色優勢機制

河北省內嵌京津兩大中心城市,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無論對經濟還是高等教育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在經費緊張,投入難以滿足的情況下,河北省高校必須放開思路,多方謀劃,利用京津的經濟、文化、人才優勢,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合作。首先,要借助優勢“借雞生蛋”,吸引京津優秀人才,補充河北高校的師資不足。其次,辦好大學科技園,建立“產、學、研”三結合的科技開發基地。大學科技園一方面可為京津高校科技研發緩解場地、資金等壓力;另一方面又能調動我省高校的科研研發的積極性,促進高校科研水平的上臺階;也可帶動省內企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另外,還可考慮由京津企業注入一定資金,與河北省高校進行合作,形成股份制管理模式。投資企業掌握一定的股份,參與學校的管理,提出人才培養的要求、規格,省內合作學校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制定培養方案,完成培養任務。這一方面能夠為省內高校解決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一方面也能為學生就業找到新的門徑。

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既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有機系統,也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運動過程,廣泛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許多現實問題。本文對于河北省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動力機制的研究,只是一個理論層面的探索和嘗試,仍有許多新的課題有待進一步地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03-2009》..

篇7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語文教師;專業發展

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得有一桶水。如何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更好地給學生一碗水,是每一個高中語文教師應思索的問題。葉瀾教授曾說:“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提升,就很難有高質量的教育;沒有教師的精神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的精神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所以,要想達到高質量的教育,能夠讓學生得到最優的發展,教育者要繼續學習,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這樣才能夠在與學生的合作互動中,取得教學相長的效果。

新課程從課程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上都體現出新意,對教師的自身素質、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利用“三維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更要能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這都需要語文教師努力適應社會發展對教師專業化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在教學中減少盲目性,增強實效性。

筆者認為高中語文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專業知識發展,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面探索。

一、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專業知識發展的要求

專業發展是教師在整個專業生涯中,依托專業組織,通過終身專業訓練,習得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并逐步提高自身從教素質,成為一個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成長過程。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應該認真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語文課程標準,從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做好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使學生獲得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并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能夠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要實現新課程標準,勢必要提高教師專業素養,明白新課標對高中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具體要求。

新課標對高中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具體要求包括六個方面。

1.知識要求。

具備基本學科知識:教育學、心理學、語文學科課程論與教學論、語文基礎課程、語文教學大綱、校本課程等。

2.能力要求。

要有獨立的語文課程設計能力、課程開發能力;加強與其他學科的溝通能力;善用信息技術提高語文教學水平的能力;一定的教科研能力;課后自我反思的能力。

3.教學策略要求。

注重培養學生主動要求“學語文”的策略;注重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策略;注重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的策略。

4.教學指導的要求。

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能夠開展高效課堂學習,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增強課程的選擇性,教育論文為學生創設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5.教師角色的改變。

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改變“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改變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的狀態。由課堂的“霸主”轉變為能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朋友”。

6.培養職業道德和情感態度。

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從事的是“育人”的工作,如果教師的行為品質做不了學生的表率,勢必培養不出高素質的人才。

二、語文教師專業知識發展的途徑

根據有關方面的調查,大學畢業生的專業知識老化速度較快。國外教育專家指出,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所學的知識只有10%左右是由學校傳授的,其余的90%左右是在工作崗位上不斷學習得來的。可見,學習已經成為一個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新課程背景下,一個專業化的高中語文教師,專業知識發展的途徑有下面四個方面。

1.扎實專業知識。

要扎實與語文教學密切相關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專業知識;語文學科的專業知識;一定的語文教科研能力,成為“學者型”“專家型”的語文教師;掌握一些現代教育技術、一定的計算機網絡操作技能,將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完美地結合起來。只有廣博的學識,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一本教參打天下的做法很顯然跟不上改革的步伐。

2.更新語文教學理念。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師一是要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按“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是要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

三是要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語文教師要利用新課程培訓學習的機會,轉變觀念。增進課程與學生成長的聯系性,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社會、自我,規劃人生,走向自立和成熟。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3.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與學生的創新精神。

曾說:“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所以教師應具有創新能力,能夠培養學生創新的精神。我校是一所普通高級中學,學生素質普遍較低,無心學習,遵循“不能成才先得成人”的理念,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語文教師要能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開發適合本校學生的校本課程。要善于利用本縣的人文拓展課程資源,利用古代先儒思想熏陶學生,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對社會及人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認識。

4.在交往與合作中得到自身的發展。

互動和交流是人們溝通思想和情感的途徑,“閉門造車”只會讓自己的視野狹隘,教師之間互相學習、互相探討、得以共同發展。校內教師之間互相聽課,充分利用集體備課的時機,在思想碰撞交流中發展自我。走出校門,與外校教師一起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百家之長,補自家之短。

三、語文教師在反思中現專業發展的飛躍

篇8

文/胡穎森陳力

【摘要】本文立足于湖北經濟發展現狀和發展前景及“十二五”規劃期間湖北省高職發展現狀,著重分析了湖北地區經濟發展軌跡與高職發展互動關系中的合理選擇,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與高職人才培養的攜手共進的路徑選擇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基礎性研究。

關鍵詞 高職教育;地方經濟;發展軌跡;互動關系;合理選擇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3 年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職教集團框架下區域經濟與高職經管專業人才培養的互動性研究”(2013B254) 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胡穎森,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經濟、區域經濟;陳力,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經濟、區域經濟。

一、湖北經濟發展現狀和發展前景“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間,湖北業已步入經濟高速發展軌道,其生產總值突破兩萬億元大關,躍入全國前十之列,牢牢占據第一梯隊,年均上漲速度達到兩位數。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增長幅度依舊穩定在相對高的水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4%左右(見表1)。而且湖北省的發展優勢還在不斷強化,“一主兩副”(武漢帶動襄陽、宜昌) 發展明顯加快,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提高了5.1個百分點。

湖北省“十二五”規劃設計了清晰的發展思路,即重點扶植和促進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成長壯大,助力現代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充分挖掘現有潛力,創造條件提高第三產業的現代化速度,將科技因素注入現代農業等,三次產業格局的合理化演進將被視作湖北省產業結構重新布局的核心目標。

二、“十二五”期間湖北省高職發展現狀2014年,湖北省有一般高職(高專) 院校總計55 所。2014 年高職(高專) 院校招生16.7 萬人,同比增長0.5萬人。2014 年上半年在校生大約45萬人。基于利好政策的傾斜,高職教育已然成為人才輸出的中堅力量,社會地位日益上升。在與地方經濟發展要求相匹配的專業布局方面也取得實質性突破。以2012~2013學年度為例,湖北省55所高職高專院校共開辦專業343 種,大致能夠對接省內各行業基層崗位群,符合人力資源的總體需求。在政策扶持與院校自我發展雙重驅動之下,高職教育的教學設施硬件水平大幅提高。與此同時也建立了一個符合教育規律的專兼互補的教學團隊。

在此基礎上,湖北省立足于長遠目標,基本完成了與《職業教育法》等相適應的省市級職教法規,有力地推動了價值取向趨同、培養目標趨同的校企合作,實現了工學結合培養人才的實銷對路。在這個過程中也涌現出了一批精進創新、適應社會發展、示范作用突出的領軍高職。

三、湖北經濟發展對高職教育的合理選擇湖北經濟對高職教育在專業設置、專業內涵、人才培養層次與規格等方面大體有如下要求。

1.以省內產業重新布局為指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為經濟發展輸出急需的高素質人才。現在以及今后的一段時期,湖北經濟格局尤其是產業布局處于重構的階段,經濟構成以及產業布局的破舊立新必定是顛覆性的。在此背景之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學科發展和配套的教學資源一定要和這種革新保持同步協調。

2. 對接重大工程項目人才需求,為湖北發展提供大批高技能型人才。在湖北省傳統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大發展的背景下,全省鋼鐵、汽車、光電、造船等產業已超過千億元,重大工程項目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然而,高技能人才培養卻未能跟上發展需求。根據《湖北省緊缺技能人才振興計劃》,為緩解人才緊缺狀況,湖北省計劃未來5年培養開發緊缺技能人才50 萬人,其中緊缺高技能人才10萬人。重點包括新興行業工種在內的44個緊缺技能工種,既有車工、鉗工、電工等傳統行業工種,又有數控車工、汽車裝調工、光伏電氣安裝師、電控部件工等新興行業工種。

3.圖謀地方經濟以及產業布局的發展, 推進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調整。湖北省“十二五”發展規劃顯示,未來湖北將以汽車、鋼鐵、石化、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紡織、建材、能源、有色金屬、節能環保、新材料和生物制藥等13個領域為重點發展目標。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高新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發展無疑給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帶來了新的影響。

4.高職教育的類型組成要滿足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多元化培養人才。職業教育的類型組成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全方位、多維度的培訓教育能有效解決群眾需求與學歷教育供給的矛盾,并提高學歷教育的專業化程度。與此同時,要根據地方經濟成長與產業格局的變動,將高等教育的職業性與培訓的技能性有機融合,延伸高職院校服務領域,面向市場、面向產業、面向企業,充分發揮其推進分流員工二次上崗、企業職工不斷學習以及農村居民遷徙培訓的關鍵作用。

5.湖北省內不同地方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呈現出非均衡性,因此,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呈現鮮明的層次性特點。“1+8”城市圈所包括的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潛江、天門在武漢的輻射和帶動下,生產力水平穩步提升,部分城市的產業升級甚至已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在承接武漢市產業鏈的配套與轉移過程中,技術應用型的高職人才存在巨大缺口,而武漢市作為輻射極城市不僅需要大專水平的高職人力資源,更需本科水平的高職人力資源,因此高職人才培養的規格也必須晉級到本科層次才能與之相適應。

6.順應社會的教育發展,引導大學生擇業的正確定位。高職人才培養的過程,非常關鍵的最終環節是學生完成三年學業后的工作方向。在著力培養技術過硬、腳踏實地的實用型人力資本的同時,應幫助其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就業質量,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當下,武漢、宜昌、襄陽、黃石等省內社會經濟發展較快的大城市依然是大學畢業生工作的主流區位選擇,要引導畢業生深入基層,扎根生產前線,走進廣大新農村。

參考文獻

[1]孔康偉, 陶濟東. 加快湖北高職教育改革服務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J].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

[2]宋小杰, 曹曄. 廣東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研究[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4).

[3]戴國強, 易元紅. 武漢城市圈高職教育現狀及發展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0,(22).

篇9

【關鍵詞】高中英語語法 研究性 教學理念背景

眾所周知,世界上的任何語言都不能夠缺乏語法這個重要角色,語法是語言的基本規則之一,也是語言技能的基本核心,在高中英語語法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語法的教育教學不可忽視。但是,對于語法課的講授卻一直存在爭議,傳統的翻譯教學比較側重語法教育教學,然而新引進的交際法教學卻不太重視語法教學,在轉變的過程中,高中英語教師都搞不清楚語法課程到底該如何去進行。從研究性的教育教學理念出發,研究性的教育教學能夠讓高中語法課程與研究性的教育教學兩者相互有機結合,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的交流中學會如何使用語法,并且能夠以一個主動學習的角色來主動理解和構造語法。

一、分析研究性教育教學理念

由于受到傳統語法教育教學的影響,我國的高中英語語法教學處于一種比較尷尬的地位,所以有諸多的語言學家以及教師來尋求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其中有人認為應該采取情境教學法,也有人認為應該采取興趣教學方法,筆者根據相關工作經驗認為研究性的教育教學本身的魅力比較大,可以引導高中英語的語法教學。

研究性教育教學的理念最早開始于20世紀,研究性教育教學的理論基礎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其一,人本主義;其二,建構主義。另外,研究性教育教學的核心是創新,創新是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構建出新的知識。創新的關鍵是對于知識的渴求,讓學習者能夠創造出適合人類發展與進步的相關事物。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去親自參與,通過不同的學習方式與策略來彌補自己身上的不足,從而讓相關事物的理解能夠更加充分。研究性的教育教學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完全按照基本套路走,而是采取多種多樣的講課方式去引導學生,為學生答疑解惑,有意識的啟發學生進行研究性、創新性的思維理解方式,讓學生主動去發現語法知識中的相關難點與閃光點,充分的挖掘出學生的潛能,開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二、研究研究性教學理念下的高中英語語法教學

1.明確教學的相關內容。根據學生的基本特點,對教育教學的相關課程進行相應的調整。在開始階段,需要將學生進行分組,從而確定好活動的主題以及選擇的相關語料,最后再進行測試。在展開階段,展開以下三個步驟:其一,研究分析問題;其二,研究活動;其三,總結報告。在評價和總結階段,需要采用過程評價以及結局式評價兩者相互結合的方法,對平時的相關成績需要更加注重重視,簡而言之就是要平時分的成績占70%,期末考試的成績占30%。在評價的過程中,更多考慮的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步的地方,積極的鼓勵學生進行相關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信心。

2.轉變相關教育教學方法。首先,需要注重問題的意境設置。高中語法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先要對課本上的相關語法知識進行歸納及總結,設置更多的相關問題,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回答問題,思考問題,尋求相關答案。在整個需求答案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到與語法有關的相關知識,挖掘出學生的學習潛能。其次,擴大師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能夠在比較輕松的環境下進行相關語法學習。語法知識一般比較枯燥無味,因此需要良好的師生關系來達到學習的最終目的。要想達到輕松學習的目的,教師需要有比較強的教學能力,并且對語法知識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從而能夠在整個課堂中積極的引導學生,學生才會在課堂中學習到與語法知識相關的更多內容。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研究性的教育教學克服了傳統教育教學中機械而又單調的教學方式,極大的鼓舞了學生的自信心,提供給學生學習語言的平臺與空間,讓學生能夠與教師積極互動,發揮了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參考文獻:

[1]鄒紅兵.當前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思路構架[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4,12(7):1831-1845,1126.

篇10

關鍵詞 北京;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生產力發展水平;關系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3)07-0040-07

一、問題的提出

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其發展直接影響到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孫善學認為,職業教育的“邏輯起點”是從職業出發的教育,是為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知識或技能、形成良好職業道德,從而滿足從事一定社會生產勞動的需要而開展的一種教育活動[1]。很多人忽視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邏輯起點的不同,導致其對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本質區別認識不夠深刻,使職業教育當前面臨如下困境:一是國家層面重視職業教育,而老百姓卻視之為“末流”;二是企業大鬧“技工荒”,而大批普通高校畢業生卻難以充分就業[2]。解決此困境的關鍵是要讓人們深刻認識到職業教育與區域生產力發展間的關系,從而使職業教育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

北京作為全國經濟發展水平排名前列的城市,其在認知、處理和利用職業教育與生產力發展水平關系上也走在全國前列。近年來,北京職業教育緊密結合首都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取得了較大發展;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適時開辦了一批與首都經濟生活緊密相連的現代技術與服務類特色專業,為首都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為了使高等職業教育更好地為首都未來發展服務,近年來北京市出臺了許多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和文件。2011年9月,經過多方準備和論證,北京市正式開始了職業教育分級制改革試點工作,成為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又一個里程碑。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試圖說明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之間的深層次關系,并建立合理的模型來解釋這些表象,同時預測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未來的發展方向,為北京市相關部門進行職業教育結構調整提供更科學的參考和依據。

二、研究數據的選取

本研究樣本數據主要來源于《北京統計年鑒》《北京教育年鑒》《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等,通過北京市統計信息網、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網站、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站等渠道獲得。受資料搜集的限制,本研究樣本的跨度年限為10年(2002~2011年),選用的具體指標如下。

(一)生產力發展水平指標

根據學者的前期研究成果,本研究擬選取9個指標來反映北京地區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包括反映經濟總量水平的指標2個(GDP、人均GDP)、反映財政水平的指標2個(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反映收入水平的指標2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和反映產業結構變化的指標3個(第一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第二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

(二)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指標

依據現有的統計資料,本研究主要選取3個指標來反映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的層次結構,包括各級高等職業教育① 的招生數、在校生數以及畢業生數。

三、北京市產業結構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狀況

(一)產業結構狀況

整體來看,近年來隨著現代化建設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北京市的產業結構也進入快速升級階段,各產業內部結構也在按照首都城市功能要求和市場導向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北京經濟已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現代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從產業產值看,北京市第三產業發展最快,產值從2002年的2982.6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12363.1億元,增幅高達3倍多;第二產業產值由2002年的1250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3752.5億元,增幅達到了200.2%;相比之下,第一產業產值增幅最小,僅為65.4%。從產業結構上看,近年來北京市三次產業的比重約占1%、24%和75%,“321”的產業發展格局已全面形成。2002~2011年間,北京市第一產業占GDP比重持續下降,從1.91%降到0.85%;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則是震蕩下降,由2002年的28.97%降至2011年的23.4%;三次產業中只有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呈上升態勢,由69.12%上升到了75.75%,全國最高。詳見圖1、圖2。

圖1 2002~2011年北京市三次產業產值變化

圖2 2002~2011年北京市三次產業占GDP比重變化

(二)生產力發展水平狀況

由圖3可以看出,2002~2011年間,北京市人均GDP、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這三個指標都是逐年遞增的,且增幅基本一致。其中,人均GDP增長了161.61%,說明此期間首都整體經濟發展很快;城鎮收入和農村收入的增幅依次為163.99%、150.61%,說明北京市的居民福利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0年內總增長超過了1.5倍。

圖3 2002~2011年北京市人均GDP、城鎮及

農村收入的變化

由圖4可以看到,近年來北京市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大幅增加,由2002年376.3萬人上升到2011年791.4萬人,增加了一倍多;而第一、二產業的從業人數都是穩中有降。由圖5可知,北京市三次產業從業人數結構由2002年的10∶34.6∶55.4變化成了2011年的5.5∶20.5∶74。第三產業作為拉動首都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和就業崗位增長最快的產業,其快速發展有效緩解了北京市就業壓力。

圖4 2002~2011年北京市三次產業從業人數的變化

圖5 2002~2011年北京市按產業分從業人員結構的變化

四、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的規模現狀

按照上文的指標選取原則,本研究將專科(高職)、成人本專科以及在職攻讀碩博這三個層次的招生數、在校生數和畢業生數合計分別作為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數、在校生數和畢業生數②。由圖6可以看出,2002~2011年間,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人數相對比較穩定,但從整體上看有下降趨勢,由2002年的173270人次縮減到2011年的162109人次;在校生數和畢業生數波動較大。由于招生人數變化較小,因而在校生數主要受畢業生數影響,二者之間呈現“此起彼伏”的現象,即當畢業生人數增加時,相應年份的在校生人數就會減少。2003~2004及2006~2009年間由于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明顯增多,導致在校生人數減少,出現了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規模下降的現象。

圖6 2002~2011年北京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的變化

五、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關系

(一)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

如前文所述,根據已有統計數據,本研究將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分為專科(高職)、成人本專科和在職碩博三個層次。又由于招生數是教育指標中最能體現社會需求和國家政策引導取向的指標,因此選取各層次的招生數作為反映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變化的指標,在此基礎上,選取各層次招生數的比例作為反映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總體變化趨勢的指標,即以專科(高職)為基準,選取成人本專科與專科(高職)招生比(即成專比)和在職碩博與專科(高職)招生比(即職專比)兩個指標。

由圖7可以看到,北京市成人本專科教育的招生人數總體呈下降趨勢,尤其是2005、2006兩年連續下降,分別同比減少了8.24%和4.70%;專科(高職)教育招生人數在這10年間呈現出先增加后減少、但總體增加的態勢,首先是2003和2005這兩年有較大幅度的擴招,招生人數分別同比增長了31.1%和12.23%,然后在2006年和2010年分別有一次幅度較大的下降,招生人數同比分別下降了9.9%和11.98%;雖然在職碩博的招生人數相對較少,但近年來總體呈上升趨勢,尤其是2004、2006和2011這三年,分別同比增加了32.41%、21.33%、27.73%。

圖7 2002~2011年高等職業教育各層次招生人數

圖8 2002~2011年高等職業教育招生結構

由圖8可以看到,2002~2011年間,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中成人本專科一直占據65%以上的比例;專科(高職)所占比例先不斷增加,后于2007年起逐漸小幅下降;在職碩博所占比例則持續小幅上升,到2011年已占據招生人數的11.87%。總體而言,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的重心出現了上移,即在保持成人本專科招生較為穩定波動的情況下,專科(高職)招生先增后降,而在職碩博招生不斷擴大。

由圖9可知,成專比和職專比在此期間都發生了變動,成-專-職比例由2002年的385∶100∶28變成了2011年的291∶100∶53。具體而言,成專比變動幅度較大,整體呈下降趨勢,由2002年的3.85下降到2011年的2.91,下降幅度達到24.25%,說明此期間成人本專科相對于專科(高職)來說招生有所下降,這表明隨著近年來北京市全日制高等職業教育普及性的提高,使得就業后的業余成人再教育需求相對下降;其次,職專比由0.28上升至0.53,上升幅度高達86.57%,說明相對于專科(高職),在職碩博招生人數大增,這表明就業后的再教育對更高層次職業教育的需求增加。這進一步說明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的層次結構重心出現上移,即盡管全日制教育的專科(高職)增長較快,但就業后的再教育對更高層次的在職碩博需求增加而對業余成人本專科需求相對有所下降。

圖9 2002~2011年間各層次高等職業教育招生比

(二)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關系

1.相關分析

為進一步了解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關系,本研究采用SPSS18.0對反映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5個指標(即專科(高職)、成人本專科及在職碩博三個層次的招生數、成專比、職專比)與反映北京市生產力發展水平的9個指標做Pearson相關性分析,分析結果詳見表1。結果表明,第一,專科(高職)招生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的9個指標都沒有顯著相關關系。結合前面的分析可以發現,近年來北京市的專科(高職)層次職業教育處于較為穩定的狀態,但隨著經濟的不斷進步以及社會對高層次職業教育需求的不斷增加,專科(高職)層次的職業教育在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中的份額應該不斷減少。第二,成專比只與第一產業產值占GDP比重有顯著正相關關系;成人本專科招生與第一產業占GDP比重及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與其余7個指標均呈顯著負相關關系。這進一步表明北京市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對更高層次職業教育和全日制職業教育的需求更大,而對業余職業教育的需求則縮小,僅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對業余職業教育的需求較為明顯。第三,GDP、人均GDP、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以及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與在職碩博招生和職專比均有很高的相關度,且均呈正相關性;而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則與在職碩博和職專比呈負相關關系。這表明北京市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與更高層次職業教育的需求密切相關,從而對在職碩博的招生有促進作用;三次產業中以第三產業的促進作用最大,即北京市第三產業的發展是對更高層次職業教育需求的主要動力,同時也是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向更高層次結構調整的重要促進因素。

綜上分析,由于職業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類型,因此,在北京市產業結構完成升級并不斷趨于穩定的情況下,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的層次結構必須作出適當調整,才能把握住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的方向,適應生產力水平發展的需要。根據前文對北京市產業結構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現狀和趨勢的分析,可以預見,在未來幾年,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重心上移現象將更加明顯,對全日制高層次職業教育的需求也將明顯增加,因此,北京市在此時作出職業教育分級制的改革,并進行職業本科試點正是對北京市生產力水平不斷向前發展的良好應對。

2.主成分分析

為了更深刻地剖析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適應性,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回歸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由于選取的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指標和生產力發展水平指標具有相關性,因此先分別對它們做主成分分析,提取綜合性較強的綜合指標。

對北京市生產力發展水平的9個指標用SPSS18.0作主成分分析。通過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結果見表2,提取了反映生產力發展水平指標的1個主成分,其方差貢獻率達到了93.728%。由表3可見,9個指標都有較高的載荷,說明這些指標對第一主成分都有較大貢獻,其中第一、二產業占GDP比重的載荷為負,表明第一主成分是呈正增長指標的加權和減去呈負增長的指標加權和,反映了北京市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變化的相對趨勢。因此,北京市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指標為:

F=0.118X1+0.117X2-0.108X3-0.112X4+0.113X5+0.118X6+0.117X7+0.114X8+0.114X9

表2 北京市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表

表3 生產力發展水平指標初始因子載荷矩陣

表4 生產力發展水平指標因子得分系數矩陣

同理,對反映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5個指標用SPSS18.0作主成分分析。通過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結果見表5,對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提取了2個主成分,它們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了97.622%,說明這兩個主成分基本上可以反映全部指標的信息。從表6可以看到,專科(高職)招生這個指標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較高的載荷,說明第二主成分基本能夠反映該指標的信息;其余指標都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較高載荷,說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除專科(高職)招生以外的其他層次結構指標的信息,由于在職碩博招生和職專比的載荷因子為正,而成人本專科招生和成專比載荷為負,因此第一主成分是在職碩博的指標與成人本專科指標之差,反映了在職碩博與成人本專科的相對發展趨勢。

表5 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表

表6 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初始因子載荷矩陣

表7 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因子得分系數矩陣

根據主成分分析原理,上述對層次結構指標提取的兩個主成分指標可以代替原來的5個指標。再由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可以得到兩個主成分中每個原始指標所對應的系數,見表7。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兩個主成分如下:

M1=0.053Y1-0.327Y2+0.321Y3-0.226Y4+0.271Y5

M2=-0.511Y1+0.035Y2+0.134Y3+0.387Y4+0.305Y5

其中,Y1~Y5是原始指標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值。用第一、二主成分M1和M2每個指標對應的系數分別乘以M1和M2對應的貢獻率再除以這兩個主成分貢獻率之和,然后對二者求和,得到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綜合指標得分模型:

M=-0.168Y1-0.185Y2+0.248Y3+0.014Y4+0.284Y5

3.回歸分析

最后,以北京市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作為自變量,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綜合指標為因變量作回歸分析,得到一元線性回歸方程:

MY=0.6524F

將F的表達式代入上述回歸方程得到關于標準化后生產力發展水平指標的回歸方程:

MY=0.077X1+0.076X2-0.070X3-0.073X4+0.074X5+0.077X6+0.076X7+0.074X8+0.074X9

根據回歸分析結果,方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p

根據2002~2011年間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綜合指標(M=-0.168Y1-0.185Y2+0.248Y3+0.014Y4+0.284Y5)以及由生產力發展水平綜合指標和上述回歸方程得到的擬合指標(MY=0.077X1+0.076X2-0.070X3-0.073X4+0.074X5+0.077X6+0.076X7+0.074X8+0.074X9),得出2002~2011年間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與生產力發展水平關系擬合圖,詳見圖10。

圖10 2002~2011年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與

生產力發展水平關系擬合圖

六、結論

第一,2002~2011年間,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發展呈現如下特點:成人本專科層次的業余職業教育規模逐漸縮小,占高等職業教育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專科(高職)層次的全日制職業教育占高等職業教育的比例先不斷增加,后于2007年起逐漸小幅下降;在職碩博層次的職業教育所占比例雖小,卻呈逐年上升趨勢。由此可見,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展,首都經濟的智力密集型特點越發凸顯,向知識密集型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加快,因此市場對中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大,從而導致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出現重心上移的現象。

第二,上文分析中提出了成專比和職專比兩個反映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指標,它們分別反映了成人本專科層次職業教育和在職碩博與專科(高職)層次職業教育的相對發展狀況。研究結果表示,近年來成專比呈下降趨勢,而職專比有小幅上升,表明相對于全日制教育的專科(高職)來說,成人本專科形式的業余職業教育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受重視程度下降,與此同時在職碩博形式的更高層次職業教育則越來越受到重視,這是北京市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由此可見,今后首都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是層次結構完善的學歷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打破傳統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各自為伍的框架,建立有效的職業教育層次結構是北京市充分整合社會資源、提高職業教育辦學效率的必然趨勢。

第三,相關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歸分析的結果表明,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與生產力發展水平具有正相關關系;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回歸方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p

參考文獻

[1]孫善學.從職業出發的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1(22):45-47.

[2]徐本利.職業教育分級制改革應該大有可為[EB/OL].(2011-12-15)[2013-01-25].http://.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15120132921&cata_id=N195.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Level in Beijing

WANG Hai-ping, AN Jiang-ying, WANG Li-ming, LIU Xin-hua, WANG Dong-lin, WANG Ping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