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9 06:21: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留學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報告》顯示,超過60%參與調研的意向留學生首次產生留學想法的時間,都集中在高中、大一、大二期間,其中高中期間產生留學的想法占比最高,達到27.9%。有39%的意向留學生表示,自己的意愿對選擇出國留學的影響最大,父母和同學(校友)的影響位列其次,分別占比24.5%以及18.3%。顯然,孩子們仍然倚重父母的意見,但自己對未來的主導性以及對朋友意見的重視程度也正逐步增強。
對不少90后意向留學生來說,留學早已不再是第一次出國的機會,有近35%的意向留學生留學前即擁有出國經歷,這其中有26.9%的意向留學生參與過海外旅行,有7.3%的意向留學生擁有游學的經歷。啟德留學專家表示,盡管游學項目的均價普遍在萬元以上,但相較于旅游觀光,游學的方式使孩子能夠更直觀的接觸到國外的教育,學習的體驗度也更高,因此,多數家長樂意為孩子支付這筆不菲的費用。
美英澳加穩坐熱門留學國前4位 準留學生自信與忐忑交織
對于留學,意向留學生們一方面非常自信,相信自己出國后可以搞定一切,不希望家人過多操心;另一方面他們對留學又有不少忐忑之處。意向留學生們在留學前最擔心平時成績不夠(57.9%)、語言成績不夠(50.4%)或是軟背景條件不突出(27.6%)而在留學中他們則害怕 難以融入當地社交圈(38.2%)、語言交流不順暢(36%)或者課程跟不上(35.9%)面對國內嚴峻的就業形勢,意向留學生們還未走出國門就已經不得不考慮完成學業后回國就業難(40.9%)、海外工作機會少(36.6%)以及職業發展前景不明朗(35.9%)這些問題,并進而影響到他們對專業的選擇。
超八成意向留學生與海歸或 留學生有親密接觸
2013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回國人數已經達到了35.35萬人,中國迎來了名副其實的留學生回國潮。 《報告》顯示,意向留學生對于時差黨前輩的意見非常重視,此次調查數據顯示,46%的意向留學生受有留學經歷的人的影響而萌生了留學的想法,另有48.1%的人通過與有留學經歷的人交流對留學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超過80%的意向留學生表示身邊有正在留學或者已經回國的人。而意向留學生從他們那獲得了留學政策、學費、生活費、海外生活、當地風俗文化、語言考試等方面的信息。其中,關注海外生活、生活費以及學費信息的意向留學生比例最大,分別達到了58.9%,43.6%以及42.4%。
篇2
一、 概述
2014年8月3日7點25分,我中心接到縣食品藥品監督局電話報告稱:XX大酒店發生了一起疑似食品安全事故導致的腹瀉疫情。對此,縣衛計局黨委高度重視,立即部署了應急工作,指示我中心予以核實,同時于2014年8月3日8時20分組織應急專業人員趕赴現場進行調查處理。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醫生診斷結論及實驗室檢測結果,縣專家組診斷認為這起事件為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因沙門氏菌污染食物而發生感染所致。
二、流行病學調查
1、背景資料
XX酒店是一家集住宿、餐飲、會議于一體的大型酒店,酒店餐廳有工作人員66人,可接待大型宴會。8月2日中午張某、李某、劉某分別在此舉行升學宴宴請客人,同時張某、李某有部分客人在此晚餐,張、李、劉三家客人共計800多人。
2、發病情況:
此次疫情經調查核實病例29人,其中住院病例24人,門診病例5人,男性8人,女性21人,年齡最大66歲,最小8歲,病例主要集中在40-55歲年齡組,以女性居多。
發病時間最早為8月2日22時,最晚為8月3日19時,無后續病例發生,發病高峰為8月3日2時至8時,計有25人發病。潛伏期最短為9小時,最長為30小時,平均潛伏期為16小時。
首發病例丁某,女,42歲,于8月2日中午在XX酒店參加劉某某的升學宴,至當日晚22時發病,癥狀為上吐下瀉,同時伴上腹部絞痛及頭暈,排泄物為黃色稀水便,8月3日16時入人民醫院內一科住院治療。
最后一例病例白某,女,51歲,于8月2日中晚餐均在XX酒店參加張某某的升學宴,至8月3日19時發病,癥狀為上吐下瀉,同時伴臍周部絞痛及發熱(38.9℃),排泄物為黃色稀水便,8月3日20時入人民醫院內三科住院治療。
3、病例暴露史:
所有病例8月2日均有XX酒店進餐史,其中中餐18人,晚餐2人,中晚餐均在XX酒店進餐的9人。發病前3天無其他共同聚餐史,無其他外出史。
4、病例臨床表現:
病例主要癥狀為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伴頭痛、頭暈及全身無力。其中發熱8例(37.8℃-38.9℃),除1例為37.8℃外,其余均在38℃以上;嘔吐20例;腹痛26例,疼痛部位主要為上腹部19例,臍周7例,疼痛性質為絞痛14例,陣痛9例,隱痛3例;腹瀉28例,大部排泄物為黃色稀水便,有1例為黃綠色稀水便;同時伴頭痛5例,頭暈9例,全身無力4例。
所有病例在補液、對癥支持治療及使用依替米星氯化鈉和阿莫西林維酸鉀等藥物抗菌治療后癥狀均明顯改善,住院病例治療1-3天后痊愈。
5、共同進餐者調查:與29名病例共同進餐者總計800余名,分別為參加李某、張某、劉某三人在XX酒店升學宴的客人。經調查詢問得知,除另有少部分進餐者有輕微腹瀉自行服藥或門診治療后即好轉外,其余進餐者目前身體狀況均良好,未出現類似癥狀。
三、實驗室檢測結果
疾控中心檢驗室8月3日采集XX酒店留樣食品基圍蝦、魚元、肉皮凍、海帶絲、涼拌三絲、蔥煎包、醉漢香干等七個樣品及病患嘔吐物2份進行檢測,8月12日檢測結果顯示基圍蝦、肉皮凍被沙門氏菌污染,其余樣品未檢出致病菌。
四、病因假設與驗證
綜合以上情況所述,我們判斷此次腹瀉疫情為:沙門氏菌感染所致的食物中毒事件,原因為食用被沙門氏菌污染的食品導致感染。其理由如下:
1、符合食物中毒的發病特征:經搜索傳染病疫報網和醫療機構腸道門診監測數據,近一個月來未發現腹瀉病例聚集性疫情;本起疫情所有患者發病前3天均無其他共同進餐史、外出史,但在發病前1 天內均在同一酒店集體進餐,共同暴露史明確;同時發病曲線顯示為一過式集中發病,對該酒店采取封存食品和停業整頓等應急措施后,僅有一例患者于3日19時發病,沒有后續病例發生。
2、有沙門氏菌食物中毒的表現:患者進餐到發病在9-30小時左右,與沙門氏菌食物中毒發病的潛伏期(4-48小時)相符合;患者臨床以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伴為主,排泄物大多為黃色稀水便,有1例為黃綠色稀水便,與沙門氏菌食物中毒的臨床表現相符。
3、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后,療效顯著:所有病例在抗菌治療1-3天后已痊愈。
4、檢測出能引起與本起疫情臨床表現一致的致病原:經縣疾控中心實驗室檢測,在餐廳留樣食品基圍蝦、肉皮凍中檢出沙門氏菌。
五、工作措施
疫情發生后,我們迅速采取了以下措施:
1、迅速開展現場調查。8月3日疾控中心工作人員及時趕赴現場,迅速開展流調;同時建議食品藥品監督局盡快采取措施,停止銷售和食用可疑中毒食品,防止中毒的進一步蔓延和擴大。
2、及時救治患者。縣醫院對患者進行了補液、對癥支持治療及抗生素抗菌治療,部分癥狀較重患者收治入院治療。
3、加強腸道門診的監測與管理。8月3日疾控中心通知要求各醫療機構認真抓好“五專”措施,作好腹瀉病人的登記、檢索,如發現新的疫情及時報告。
4、廣泛開展夏季腸道傳染病防控知識的宣傳,提高廣大市民的自我防護意識。
六、工作建議
為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再次發生,我們特提出以下建議:
1、建議食品藥品監督局對涉及的可疑食品進行封存,對變質及污染食品進行銷毀或無害化處理。
篇3
【關鍵詞】結核/肺,流行病學調查 文山
中圖分類號:R181.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8-372-02
文山州位于云南省東南,山區和半山區占80.3%;少數民族占 56.6%,所轄八縣均是國家級貧困縣,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
文山歷來是結核病疫情的重災區,“九.五”期間以來,全州結核病疫情一直保持在前三位,占報告傳染病疫情總數的30―35%,占呼吸道傳染病的第一位。作為全國肺結核流行病學被抽樣調查地區,文山州曾三次進行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1979年全國第二次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文山州調查點活動性肺結核患病率438.0/十萬[1];1990年全國第三次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文山州調查點活動性肺結核患病率445.5/十萬,菌陽患病率34.2/十萬,涂陽患病率34.2/十萬[1];2000年5月全國第四次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文山州調查點活動性肺結核患病率達1010.95/十萬[2]。2010年5月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情況:
1 調查對象和方法
1.1 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15歲及以上的常住人口(出生日期在1995年12月31日之前)。應檢人口包括符合以下情況的15歲及以上的人口:(1)戶籍人口:持有本地戶籍的常住人口,但以進點時間計算離開本地6個月及以上的戶籍人口不作為本次應檢人口。(2)外來常住人口:雖無本地戶籍,但調查時已在本地居住6個月及以上。
1.2 方法
1.2.1 對所有調查對象進行胸部X線檢查(孕婦、行動不便者以痰檢代替胸片);
1.2.2 對所有胸部X線檢查異常者及肺結核可疑癥狀者進行3次痰涂片和2次痰培養結核分枝桿菌檢查。
1.3 質量控制
1.3.1 質量標準:質量控制工作按照《全國第五次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實施細則》和《中國結核病控制工作指南(2008版)》規定的標準執行。
1.3.2 胸片閱讀由省級專家組成的聯合診斷小組集體討論診斷,由國家組成的專家組討論確診。
1.3.3 結核分枝桿菌檢查結果(涂片和培養)由省級實驗室確認提供。
1.3.4 人口資料由公安局和統計局提供。
2 調查結果
2.1 流調點抽樣、應檢和實檢人口數量
流調點2009年總人口為 33063人,抽樣人口為2799人;抽樣人群中應檢人口1667人;實檢人口1626人;受檢率為97.54 %;超過國家規定受檢率≥95.0%的標準。
2.2 活動性肺結核患病率、涂陽患病率、菌陽患病率分別為2337.0/十萬、246.0/十萬、984.0/十萬。
3 肺結核患病率時空變化趨勢
表1 文山州1979、1990、2000、2010年四次
肺結核流調患病率時空變化表
4討論
4.1 調查點活動性肺結核患病率2337.0/十萬;分別較本地區79年流調上升5.3 倍、較90年流調上升5.2 倍;較2000年流調上升2.3 倍;疫情呈現“一次一個樣、十年大變樣”的上升勢頭。說明文山州肺結核疫情態勢嚴峻,與“九.五”以來,全州結核病疫情保持在報告傳染病總數前三位、占報告傳染病疫情總數30―35%、呼吸道傳染病第一位的疫情報告統計數據相應,揭示我州結核病疫情的嚴重性及進一步加大結核病控制工作的緊迫性和長期性。
4.2 調查點肺結核癥狀知曉率,肺結核看病地方知曉率和結核病知識平均知曉率都很低,提示農村邊遠山區結核病健康促進和結核病知識知、信、行工作十分薄弱。
4.3 本次調查發現的38例患者,已知病例3例,占7.9%,新發現病例35例,占92.1%,說明結核病患者對衛生服務利用率不高,主動就診率低導致低發現率,成為結核病控制潛在的不利因素。
4.4 導致肺結核疫情逐年上升的因素錯綜復雜,一是全人口結核菌的高感染率(45%)導致了高患病率,二是HIV感染的生物學危險因素,我州是HIV高感染地區,HIV/AIDS的傳播會促使結核菌感染者發病,對結核病疫情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本地區結核病疫情以HIV感染的流行病學關聯有待進一步研究。三是傳染源隱藏在人群中長期未被發現和治療,這些隱藏在人群中的肺結核傳染源成為結核菌重要的傳播者。
5 防治措施與對策的建議
5.1 我國是結核病高負擔國家,結核病的高疫情態勢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結核病造成的疾病負擔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嚴重后果。結核病控制工作離不開穩定的財政投入和可持續發展的經費保障。
5.2 進一步建立健全結防機構,“沒有結防機構就沒有防癆工作”,這是幾十年來結防工作開展好壞的成功經驗和教訓。有了機構、沒有穩定的專業人員和經費保障,同樣不能很好地開展工作,因為機構掩人耳目,名存實亡。因此建立起適應當前疫情形勢的結核病防治機構和專業隊伍已經迫在眉睫。
5.3 實施衛生宣教,開展結核病防治知識倡導、傳播及社會動員行動,是結核病防治科學化、大眾化、普及化的主要手段,是實踐古人“上醫治未病”的醫學戰略。加強結核病控制健康促進工作是提高大眾結核病知識知、信、行的根本舉措。
參考文獻
篇4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打破了原來的家庭結構,導致父母與子女長期分離,形成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社會弱勢群體,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二、調查目標
本調查就農村留守學困生存在的教育問題,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探其根本,究其原因,尋求科學有效的策略,幫助他們解決所遇到的困擾和問題,使他們樹立信心,培養學習興趣,克服困難,促其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調查內容
(一)基本情況
據調查,留守學困生可分為以下幾種:
單親監護型。父母單方亡故或者離異,由父母一方撫養的孩子。準單親監護型。父母雙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的孩子。隔代監護型。父母外出,孩子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托管。親戚朋友監護型。自我監護型。
(二)留守學困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問題
1.缺乏學志理想,學習后進
由于年幼又缺乏父母的管束,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學習上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沒有明確的目標,學習習慣差,具體表現在遲到、早退、任意缺課,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紀律意識薄淡,不按時完成作業,甚至不做作業。學校對他們的管理難度較大,從成績看,班級中的學困生多數是留守兒童。
2.心理健康堪憂
由于正常的心理環境的缺失和農村教育環境的不理想,再加上青少年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使得許多農村留守學困生形成了霸道蠻橫、逆反心理嚴重、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個性心理特征,父母的外出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壓力和擔憂,生活在缺乏溫暖和安全感的環境中,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
3.容易產生行為偏差
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學困生正處在身心發展時期,他們的自律能力不強,容易受到外界和其他人的負面影響。許多孩子行為偏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紀律觀念差,違紀違法現象嚴重;許多留守兒童說謊嚴重,在家騙父母,在校騙老師,不服管教,我行我素,是非觀念淡薄,好吃懶做,不求上進。(2)沉迷于網吧、臺球室、游戲廳等場所。(3)交友不慎,沒有正確的人際交往觀,與社會上“小混混”混在一起,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4)有些留守兒童撫養人,采取“物質+放任”的管理方式、以為這樣就對得起孩子的父母,殊不知,使孩子養成了亂花錢、奢侈浪費等不良習慣。
四、成因分析和解決辦法
1.留守兒童中學困生比例較高的原因
沒有不良的少年,只有不幸的少年,留守學困生形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家庭原因。留守和半留守兒童缺乏親情的滋潤和監護人有效的管教,導致孩子缺乏吃苦精神,學習成績每況愈下。
(2)社會原因。現在農村普遍存在的觀念是:教育的投資與回報不成正比。讀書無用論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學生的上進心。社會上一些不良文化,侵蝕了孩子幼小的心靈,從而增加了留守兒童中學困生的數量。
(3)自身原因。學困生典型特征之一是意志力薄弱,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缺少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不能從學習中獲得樂趣。
2.留守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1)關注家庭情況,加強情感溝通
留守兒童一般由留在家中的老人或婦女照顧,接受新鮮事物比較晚,對外界世界不甚了解。教師應主動與家長進行定期溝通交流,通過教師指導,家長督促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避免其受到外界社會不良影響的熏染。
(2)尊重孩子,培養自信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識的重要標志之一,是進步的動力之一。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生,關愛學生。不能羞辱、挖苦、諷刺學生,更不能用體罰的手段解決他們身上的問題,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使之產生逆反心理。應充分信任他們,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使他們在心理上獲得滿足。不斷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不斷激勵他們去完善和超越自己,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樹立牢固的心理基礎。
(3)嚴格要求,培B良好習慣
學困生典型特征之一是意志力薄弱,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轉化學困生就是改變壞習慣,培養好習慣的過程。充分發揮群體的監督作用,教師也要嚴愛相濟,這樣才能教育好學生。
(4)端正學習態度,激發學習興趣
改變學生“學習無用論”的觀點,告訴學生知識不僅僅是人一生中的謀生手段,更是一個人加強個人文化修養,提升個人素質的基本途徑。
篇5
關鍵詞:流行性腮腺炎 暴發 流行因素 分析報告【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485-01
2008年12月10日至2009年1月11日,本市城區一所小學發生一起流行腮腺炎(簡稱流腮)暴發流行。全校172名學生,發病118例,罹患率為68.60%,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 發病時間分布
首例病人于2008年12月10日發病,12月15日開始出現續發病例,以后發病人數逐漸增加,至12月28日發病達高峰。
2 年齡分布
本次發病年齡最大11歲,最小8歲,其中10~11歲發病明顯低于其他各年齡組(詳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段流腮發病情況統計
年齡段調查人數發病人數患病率(%)8~796379.759~333276.7910~11602338.33合計17211868.603 性別分布
男生78人,發病72例,罹患率為92.31%;女生94人,發病46例,罹患率為48.94%,發病有顯著性別差異(X2=37.23,P
4 班級分布
全校四個班級,均有發病,其中一年級明顯高于其他年級的發病(詳見表2)。
表2 各年級流腮發病情況
年級調查人數發病人數患病率(%)一年級797088.61二年級281553.57三年級301653.33四年級351748.57合計17211868.60 四年級發病率較一年級發病率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29.07,P
5 臨床特征
110例患兒均有明顯的發熱,12例患兒流腮單側腫大,106例雙側腫大,合并腦炎、腹部不適的分別為11例、7例。病程最長33天,最短5天,平均19天。
6 疫點處理
本防保站接到市疾控中心要求對該小學流腮疫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的指令后,立即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現場調查,首先要求學校立即停課,現癥病人住院隔離治療,應用抗菌素等藥物,預防腦炎并發癥發生。對轄區內滿8個月未發病的兒童均給于流腮疫苗注射。由于措施得力,行動及時,控制了疫情的擴散蔓延。
篇6
[關鍵詞] 腎結石;流行病學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kidney stone in Lizou of Guangyuan
Zhao Lei Hu Xiaofeng Li Xuexi Wang Shize Du Xiaoling Zhong Jian Tian Xiaoji Zhu Xiaoyan
Abstract :Objective:To examine the epidemiology of kidney stone in Lizou of Guangyuan and find the identify high-risk people and analyze its risk factors. Methods: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cluster survey methodology for benefits in Guangyuan City State district 1175 resident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prevalence of kidney ston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cidence of kidney stones and a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gender, age, educational level. Result: Kidney stone prevalence rate is5.70%,the rate of the men and the women are 7.46%、4.23%(P
Key word: kidney stone; Epidemiology
腎結石是最常見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1],其病因比較復雜,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川北醫學院赴廣元“閃光青春”醫療衛生社會實踐服務隊于2012年7月7至12日對廣元市利州區1175名常住居民進行了腎結石患病情況的問卷調查。
1 調查對象
選擇廣元市利州區居住5年以上年滿10周歲以上的城區居民和農村居民共1175人作為調查對象。城區內以居委會為基本抽樣單位,鄉村以鄉鎮為抽樣單位,共1175人。其中男性536人,女性639人。
2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與查閱病歷結合(B超檢查確診有膽囊結石者或既往行膽囊切除術病理證實為膽囊結石者),由嚴格培訓的全隊隊員負責問卷調查,填寫問卷。采用整群分層隨機抽樣方法。
3 統計學分析
采用X2檢驗
4 結果
本次調查共查出腎結石患者67例,腎結石總患病率為5.70%。男女性患病率分別為7.46%、4.23%,男女患病比例為1.48:1(見表1)。腎結石總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見表2)。此外不同職業人群腎結石患病率不同,機關事業單位的患病率較高,而學生最低(表3)。文化水平與腎結石的患病無顯著差異,但仍有很好的相關性,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患病率逐漸降低,大學文化水平者腎結石患病率相對最低(見表4)。
表1 性別與腎結石患病率的關系
(X2=5.682 P=0.017)
表2 年齡與腎結石患病率的關系
(X2=11.649 P=0.04)
篇7
摘 要 目的:對欽州市欽南區一鄉鎮中學發生群體心因性疾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對發病10例學生進行調查,填寫食物中毒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對可疑食物進行追溯,對現場進行衛生學調查。結果:自述惡心8人,腹痛8人,頭痛4人,頭暈8人,發熱1人。留樣食物及水樣未檢出任何可疑致病菌。結論:患者以自述癥狀為主,無陽性體征,是一起群體性心因性疾病。
關鍵詞 群體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學調查 心因性疾病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Epidemiology of Mass psychogenic illness at a Township Middle School in Qinnan District of Qinzhou City
Shen Ping,Guo Jichang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Qinnan District of Qinzhou City in Guangxi,535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y of Mass psychogenic illness at a Township Middle School in Qinnan District of Qinzhou City.Methods:10 cases who had symptoms were investigated.We filled in the questionnaire of food poisoning epidemiological case.The suspicious food and the health situation of the scene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8 cases claimed that they have nausea,8 cases had abdominal pain,4 cases had headache,8 cases had dizziness,1 cases had fever.We did not found any suspected pathogens in food and water samples.Conclusion:The main symptoms of patients are readme symptoms,and there are no positive signs,so this is a group of Mass psychogenic illness.
Key words Group;Food poisoning;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Psychogenic diseases
2012年10月11日2時,欽州市欽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康熙嶺鎮衛生院報告,某中學發生一起以惡心、腹痛、頭暈、頭痛為特征的疑似食物中毒,經臨床診斷和流行病調查,證實為一起群體性心因性疾病,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對所有住院治療的學生進行調查,填寫食物中毒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對可疑食物進行追溯,并進行現場衛生學和實驗室調查。對部分住院學生抽血化驗血常規、生化、膽堿酯酶,并作心電圖檢查。
結 果
基本情況:某中學是一所國立全日制中學,全校共有教職員工125人,學生907人,男507人,女400人。初一年級、初二年級、初三年級分別為319人、321人和267人。學校有學生1個食堂,學生就餐人數最多達872。學校水源采用鄉鎮水廠供應的自來水,每餐向學生供應的食品都有留樣,食堂還向學生供應開水。
首例患者發病經過:患者,女,13歲,初中1年級3班學生。于10月10日22:00下自修課后回宿舍,因自覺腹部悶痛,便用宿舍開水瓶內的開水送服保濟丸,但10分鐘后,腹痛不但未緩解,反而加重,還出現惡心、頭痛、頭暈的癥狀,疑是開水所致,并稱在倒開水瓶內的開水出來飲用時,曾發現開水中有白色微小顆粒(即懸浮物),認為有人在開水中投放藥粉。在她出現這些癥狀之前,因為同宿舍的另9名同班女同學下晚自修課后回到宿舍后也飲過同一開水瓶內的開水,于是,她問同宿舍的另9名女同學是否有不適的癥狀,結果大家一致回答有類似癥狀。之后,將情況報告老師,老師即帶10名同學到康熙嶺鎮衛生院就診,并診斷為“疑似食物中毒”。10月11日1:00,衛生院急診科呼叫120將其中4名自覺癥狀稍重的學生轉欽州市二醫院治療,其余較輕的6名留在衛生院觀察治療。
流行病學特征:①流行強度:全校共發病10例,罹患率1.10%(10/907)。②人群分布:10例患者均為女學生,年齡13~14歲。③班級分布:全部病例分布在初中1年級3班同一宿舍女學生,占全班總人數19.61%(10/51);占宿舍總人數45.45%(10/22)。其他年級無一例發病。④臨床表現及體征:發熱1例(體溫37.5℃),惡心8例,腹痛8例,頭痛4例,頭暈8例。根據飲開水至出現癥狀,潛伏期5~10分鐘。其中癥狀輕度6例,中度4例。全部以自覺癥狀為主,未發現神經系統及其他陽性體征;對4例癥狀中度的學生作血常規、生化、膽堿酯酶、心電圖的檢驗未見異常。⑤就餐史及可疑食物追溯:10例患者當天無校外就餐史或自帶食物共同進食史。學校食堂供應晚餐的食物有:米飯、肉丸、東瓜、清湯等。其中吃米飯、肉丸、東瓜、清湯的5例,吃米飯、肉丸、清湯的4例,吃米飯、肉丸的1例。⑥現場衛生學調查:學校食堂持有有效衛生許可證,15名從業人員健康證明齊全,健康狀況良好,食堂衛生硬件設施中等,餐具每餐次均按規定進行消毒,對食堂食品倉庫的食品原料進行逐一檢查,油、鹽、醬、醋等調味品均一直使用,未發現過期變質食品。食物原料等采購索證完善,并建立登記臺帳。
實驗室檢查:經欽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采集10月10日該校晚餐留樣的食物4個(米飯、肉丸、東瓜、清湯)和水樣2個(末稍水1個、初中1年級3班女生303宿舍開水瓶內的開水1個)進行檢查。結果4個留樣食物及2個水樣,均未檢出有機磷、亞硝酸鹽及致病微生物。
討 論
群體性癔癥(癔病),又稱群體性心因性疾病或群體性社會性疾病以及流行性癔癥,是由強烈情緒反應或心理暗示激發的急性流行性精神障礙,多見于情感不穩定的兒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學生[1]。其發生均是在“特定背景”下由于集體接觸某生疏物品或藥物、食用某種食物、吸入某種氣體、目睹或聽說某種恐懼的情景而誘發。患者缺乏支持主訴或陽性癥狀的實驗室和流行病學證據,無器質性病變[2]。有學者認為群體性癔癥發作,其發病機制與癔癥有區別,癔癥是以個體性格因素占主導地位,而群體性癔癥則以環境因素為主[3]。其臨床表現復雜多樣:①癥狀的多樣性:可出現頭痛、頭暈、腹痛、腹瀉、肢體麻木、視覺障礙、聽覺障礙、心慌、胸悶、抽搐、嘔吐、肢體痙攣等癥狀;②發作的反復性:在事件平息前患者的癥狀可反復發作,如同演員表演幾次的表現完全一樣;③主訴與體檢的矛盾性:患者缺乏支持主訴或陽性癥狀的實驗室和流行病學證據,無器質性病變,神經系統檢查正常,無病理反射;④發作的暗示性:在同伴、家人的言語或動作、表情示意的啟發下,或看到某種事物“觸景生情”,可以誘發癥狀;⑤癥狀發作的短暫性:大多數患者發作后的持續時間較短,在數小時或2~3天消失,偶爾也有維持時間較長者。在學校發生的群體性癔癥中,女生的反應率顯著高于男生,尤其是7~14歲的學生[4,5]。同一年齡階段女生的心理成熟程度低于男生,情感脆弱,敏感性較強,恐懼膽小,易受到自我或他人的暗示。
流行因素分析:通過流行病學、臨床和病原學方面的結果綜合分析,認為這起事件是首發病例癔癥發作為主因,而誘發的群體性癔癥。依據如下:①患者癥狀相同,主要為惡心、腹痛、頭痛、頭暈等,但癥狀輕重不一,同時以主觀癥狀為主,無陽性體征。②存在客觀的誘導因素,即是首發病例飲用宿舍的開水時發現開水中有懸浮物,認為開水異常,加上同宿舍的女生心理發育欠成熟,自控能力較差,為這次群體性癔癥的發生奠定了心理基礎。據文獻報道,因飲水引起的群體性癔癥約2.5%[4]。③在10例可疑患者均為初1年級3班同一宿舍的女生,無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可疑食物就餐史,其他年級學生無一例發病,排除由學校食堂引起食物中毒的可能。④在10例中僅1例出現低熱,但血白細胞總數正常,對4例癥狀為中度的學生作血常規、生化、膽堿酯酶、心電圖檢驗未見異常。4個晚餐留樣食物及2個水樣,均未檢出有機磷、亞硝酸鹽及致病微生物,不支持由有機磷或微生物因素引起。⑤臨床癥狀與飲水量的多少不成正比,在4例癥狀為中度的患者中,飲水量約100ml 2人,30ml 2人,而在癥狀輕度的6個患者中,飲水量約120ml 2人,100ml 1人,60ml 1人,15ml 2人。⑥癥狀維持時間短。在衛生院治療的6個癥狀輕度的患者,于凌晨4:00已恢復正常出院,在市二醫院治療的4個癥狀中度的患者,也于第2天早上7:00恢復正常出院。治療時間5~7小時。綜上所述,該事件不支持食物中毒,排除水源性疾病暴發,是一起群體性心因性疾病突發事件。
對策:群體性癔癥患者通過隔離、精神安慰、心理疏導并配合藥物暗示治療,均能痊愈,預后良好,一般無后遺癥。群體性癔癥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和社會生活,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隨著時代的發展群體性癔癥的報道數量呈上升趨勢[4]。因此,學校醫務人員對群體性癔癥要有足夠的認識:①一旦出現突發事件,應采取正當的方式進行心理疏導和安慰,消除恐懼,穩定情緒,配合暗示治療。②當發生癔病集體發作時,應及時疏散患者,相對隔離治療,避免相互感應,造成連鎖反應,切忌制造緊張氛圍,擴大影響。③普及衛生知識,利用各種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減輕精神壓力,加強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創造力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培養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④加強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教育,及時糾正學生中的各種不良心理傾向,促進其心理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陶國泰.兒童少年精神醫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60-263.
2 Jones TF.Mass psychogenic illness:role of the individual Physician[J].Am Fam Physician,2000,62(12):2649-2653.
3 龐天鑒,曾淑芳.集團性癔病57例報告[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98,14(1):35.
篇8
關鍵詞:山羊;小反芻獸疫;應急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沿河縣
中圖分類號:S858.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6-0019-03
2014年3月中旬,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甘溪鄉任家宅村發生一種以高熱、眼鼻流大量分泌物、口腔黏膜潰瘍和壞死、腹瀉、肺炎等為主要特征的山羊疫病。接到疫情報告后,縣畜牧獸醫局立即派出多名技術人員和執法人員趕赴現場調查處置。經疫情排查、臨床觀察、病理剖檢、鑒別診斷,初診為疑似小反芻獸疫。同時,采樣送國家外來動物疫病診斷中心檢測,確診為山羊小反芻獸疫。疫情發生后,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立即啟動《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重大動物疫病應急預案》,按照《小反芻獸疫防治技術規范》,堅持“加強領導、密切配合,依靠科學、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斷處理”的方針,快速反應,嚴格處理,迅速撲滅了疫情。筆者自始至終參與了本次疫情處置全過程,并進行了詳細的應急流行病學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 疫點基礎信息
1.1 疫點概況
疫點系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甘溪鄉任家宅村任家組,離縣城31 km,離鄉政府8 km,離縣級公路7 km,位于通村公路兩旁,海拔618 m,N:28°24.619′、E:108°27.804′,水源充足,草山草坡資源豐富,屬典型的山區農業區域。該組共有農戶31戶,存欄肉牛19頭,存欄生豬25頭,共有4戶農戶飼養山羊151只。于3月中旬發生一種以高熱、眼鼻流大量分泌物、口腔黏膜潰瘍和壞死、腹瀉、肺炎等為主要特征的疫病,到4月3日止,相繼發病死亡41只。4月4日上午,接到疫情報告后,縣畜牧獸醫局立即派動物疫控中心和衛生監督所組成專家組、執法組前往現場調查處置。
1.2 常規免疫情況
該村系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山羊草地生態發展中心項目區,該村組豬、牛、羊、禽飼養戶的動物防疫,除執行全縣“春秋”兩次集中免疫注射,分別實施口蹄疫、豬瘟、豬藍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雞新城疫等重大動物疫病免疫注射之外,山羊還實施山羊痘、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和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腸毒血癥三聯四防等疫(菌)苗免疫注射。疫情發生時,所有免疫注射已結束近半月有余。
1.3 疫病既往史
經詢查,該村及周邊鄉(鎮)歷史以來均未發生同類疫病,縣境內也未發生同類疫病。
2 疫情現況
2.1 感染畜群情況
該組共有4戶養羊戶,存欄山羊151只,飼養方式均為自由放牧方式,共牧道共草山草坡。甲、乙、丙、丁四戶養羊戶羊圈處在一個梯形位置圖的四個角。3月18日,甲養羊戶引進山羊到達本地后,即發現少部分山羊出現異常病狀,隨后相繼發病死亡,到4月4日止,引進山羊全部發病,死亡30只,原有48只山羊發病12只。甲、乙、丙3戶存欄山羊共144只,發病89只,死亡41只;丁飼養山羊7只,未發病。疫情發生后,疫點尚存山羊110只全部予以撲殺、焚燒、深埋。發病89只羊群中,成年公羊3只,能繁母羊17只,羔羊69只;死亡41只山羊中,公羊1只,能繁母羊11只,羔羊29只。
2.2 周邊野生動物感染死亡情況
經詢問村民和養羊戶,尚未發現山羊與野生動物密切接觸的情形,也未發現野生動物發病、死亡等情況。
2.3 病羊臨床表現及剖檢病變
患病羊主要表現體溫升高至40~42 ℃,并持續3~5 d,病羊表現煩燥不安,食欲減退,眼鼻有漿性或膿性滲出液,齒齦、頰、舌頭有潰瘍或壞死,水樣帶紅色腹瀉,呼吸異常,咳嗽。病理剖檢3只病羊,主要表現為結膜炎、壞死性口炎,特別是齒齦部的潰瘍或壞死病灶最明顯,嚴重病例潰瘍或壞死性病灶蔓延到整個口腔的兩頰、硬腭、舌頭及咽喉部。在鼻甲、喉、氣管等處有充血、出血班和膿性黏液。皺胃病變部呈有規則、有輪廓的糜爛,創面呈紅色、出血。大腸和小腸可見不同程度的糜爛或出血,尤其在盲腸、結腸近端和直腸表現條狀充血、出血,呈現斑馬狀條紋。
2.4 臨床診斷
4月4日中午,根據發病情況、既往史調查、臨床觀察、病理剖檢、類癥鑒別,初診為疑似山羊小反芻獸疫疫情。
2.5 實驗室診斷
初診后,采集全血4份、血清4份、口腔分泌液棉拭子4份,送國家外來動物疫病診斷中心,采用小反芻獸疫熒光定量RT-PCR檢測,檢測4份口腔分泌物棉拭子樣本均呈陽性,確診為山羊小反芻獸疫疫情。
2.6 疫情傳播情況
甲農戶原飼養本地山羊48只,3月18日,未經申報審批跨省引進3~4月齡波雜山羊50只,到達本地后,因自己無多余羊圈暫關在丙農戶多余空羊圈內,2日后才將引進波雜羊關入與自家原羊圈相距30 m的臨時搭建的簡易羊圈;乙農戶羊圈與甲農戶羊圈處在同一地理水平線上,相距僅有30 m。甲、乙、丙、丁四家農戶羊圈分別處在一個梯形位置圖的四個角,甲羊圈處在臨近通村公路旁,此段通村公路是4戶農戶山羊放牧必經之道。同時4戶農戶飼養的山羊,常有共同放牧于同一草山草坡的情形。甲農戶引進的波雜山羊于到達之日起,近1/3羊只出現異常癥狀,當即按照應激反應、感冒、肺炎、腹瀉等癥進行治療。到4月3日,自家原有山羊48只發病12只,引進波雜山羊50只全部發病,死亡30只。3月23日,丙農戶飼養的21只山羊相繼發病死亡,到4月4日全部發病,死亡11只。3月28日,乙農戶飼養的25只山羊相繼發病6只,丁農戶飼養的7只山羊未發病。由此可見,疫情傳播途徑是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而引起。
2.7 疫點及周邊地理特征
疫點處于坐南向北的半山腰,連接縣級公路的通村公路通過北方半山腰下行到谷底,再從谷底北偏西轉向東南方向通過疫點,直行到下一個村為終點,中途向東有一支路直行到另一鄉級市場連接縣級公路。疫點南、北方向均為高山、森林茂密,西方無公路與外界相通。
2.8 疫區、受威脅區及全縣易感動物存欄情況
疫區涉及2個村養殖農戶87戶,存欄山羊337只,存欄肉牛76頭,存欄豬47頭;受威脅區涉及4個鄉鎮16個村,養殖農戶485戶,存欄山羊2 466只,存欄肉牛1 836頭,存欄豬2 411頭;全縣22個鄉(鎮)407個村,存欄山羊12.52萬只,存欄肉牛15.71萬頭,存欄生豬33.56萬頭。
3 疫源追溯
該疫情系甲農戶未經審批,于3月18日跨省到某地山羊調撥中心,引進3~4月齡波雜山羊50只而引發的疫情傳播,本縣歷史以來從未出現類似山羊疫情,故該次疫情系非法引種而引起,屬外來入侵疫情。
4 疫源追蹤
疫點在發生疫情之前近一月內均未出售羊、牛、豬等動物及產品,也沒有外出配種和參展情況;疫點現存欄110只羊已全部撲殺、焚燒、深埋以及發病死亡的41只山羊已作無害化處理;疫點相對處于偏避的山村,車輛、外來人員出入均較少,故疫源擴散機會較少。
5 疫情處置情況
5.1 疫點處置
撲殺現存欄山羊110只,無害化處理病死羊41只,徹底清除糞便、污物并作無害化處理;同時對山羊圈舍、路道、環境、放牧地進行化學藥物消毒后撒布生石灰。發放消毒藥品10件(100 g/包×100包)給疫點農戶,每日對牛舍、豬舍、羊舍及周圍路道、環境消毒一次,直至解除封鎖;4月4日即對疫點實施嚴格封鎖,設置警示牌,安排專人24 h值班,對進出疫點車輛、人員進行消毒。封鎖期間,疫點共使用化學消毒藥12件(100 g/包×100包),生石灰2 000 kg。
5.2 疫區防控
5.2.1 嚴格封鎖疫區 4月4日,疫情初診為疑似山羊小反芻獸疫后,縣重大動物疫病指揮部立即啟動《縣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縣人民政府封鎖令《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令》[2014]1號,按《小反芻獸疫防治技術規范》要求,劃定了疫點、疫區、受威脅區,在疫區3個進出口設立3個臨時消毒檢查站,每個檢查站由鄉政府1名副科級領導、1名村干部、1名獸醫技術干部組成,設立警示牌,設置人員車輛攔截竹桿,安裝消毒設施,搭建臨時值班棚,實行24 h值班,對進出疫區人員、車輛進行嚴格消毒,嚴禁動物及產品出入疫區,并認真做好記錄。
5.2.2 實施緊急免疫 疫情發生后,縣疫控中心向上級業務部門申請疫苗,于4月17日下午,對疫區存欄山羊337只進行了100%的小反芻獸疫疫苗緊急預防注射和免疫反應觀察。
5.2.3 加強消毒滅源 疫情發生后,向疫區農戶發放化學消毒藥12件(100 g/包×100包),要求每戶農戶對羊圈、牛圈、豬圈及周圍環境、路道進行每日一次消毒,直至解除封鎖。
5.2.4 開展疫情監測 疫情發生后,安排3名技術骨干對疫區8戶農戶飼養的337只山羊進行監測,每日排查一次,詳細記錄羊群健康狀況及數量增減情況和原因,如有異常情況及時報告。
5.2.5 加強疫情巡查 縣畜牧獸醫局安排3個巡查組,每個巡查組由1名副科級領導、2名技術骨干組成,逐日輪流對疫區封鎖、疫情監測、消毒滅源等工作進行督查、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3 受威脅區防控
5.3.1 實施緊急免疫 4月18日,組織受威脅區16個村32名村委干部、16名防疫員,對485戶山羊飼養戶存欄2 456只山羊進行了100%的小反芻獸疫疫苗緊急預防注射。歷時3 d,建立了免疫隔離區域。
5.3.2 開展疫情監測 疫情發生后,要求村委干部、村防疫員組成本村疫情排查組,每日對本村存欄山羊進行疫情觀察,并詳細記錄羊群健康狀況和增減原因,每日向鄉政府、獸醫站報告。
5.4 其他處置措施
5.4.1 嚴格關閉牛羊交易市場 4月4日,縣人民政府了《關于暫時關閉全縣羊牛交易市場的公告》(沿府通[2014]5號),關閉了疫區和受威脅區周圍4個鄉鎮5個羊牛交易市場,全縣其他18個鄉鎮關閉了山羊及其產品交易市場,禁止易感動物及其產品流通,禁止出縣境引進種羊。
5.4.2 加強組織領導,通力協作配合 4月5日,縣人民政府召開了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指揮部成員單位會議,安排布置,將各部門、各工作組、每個人的職能職責予以明確;4月12日,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縣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指揮部指揮長黃勇,在甘溪鄉組織召開疫情處置協調會議,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5.4.3 加強防控技術培訓 3月中旬以來,縣疫控中心舉行了4次集中培訓,培訓人次達199人(次);培訓并印發《小反芻獸疫防控技術規范》、《小反芻獸疫消毒技術規范》、《小反芻獸疫防控知識》、《小反芻獸疫防控明白紙》、《小反芻獸疫疫苗注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等資料5種計3 100余份。
5.4.4 立案查處非法引種行為 疫情發生后,執法人員通過調查取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違法人員認識態度,對違法人員作出了罰款人民幣1萬元的行政處罰決定,以示教育。
5.4.5 加強全縣疫情排查,實施山羊緊急免疫 疫情發生后,縣畜牧局成立了全縣疫情排查辦公室,實行24 h值班,督促22個鄉鎮開展小反芻獸疫疫情排查和實行日報告制,以便及時掌握全縣山羊疫情排查情況,并對山羊規模養殖場及散養戶飼養的山羊進行小反芻獸疫緊急免疫,全縣共免疫山羊11.86萬只。
5.4.6 開展疫情風險評估,嚴格實施終末消毒,及時解除疫區封鎖 當疫點所有病羊和健康羊群均進行撲殺、焚燒、深埋后,再經歷小反芻獸疫一個最長潛伏期21 d后,疫區未出現新的病例。于4月26日,縣畜牧局組織專家組和動物衛生監督人員,對疫點、疫區、受威脅區采取的相應處置措施執行情況和執行記錄進行現場察看、評估,再對疫點、疫區嚴格實施終末消毒后,建議縣政府解除封鎖。4月29日,縣人民政府了解除封鎖令《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令》([2014]2號),解除了對疫區的封鎖。隨后對受災農戶進行了災情救助和撲殺動物補償,鼓勵農戶開展生產自救,逐步恢復山羊生產。
6 小結與建議
(1)根據疫情排查、臨床觀察、病理解剖、類癥鑒別,結合實驗室檢測結果,該起疫情屬小反芻獸疫疫情;同時,根據疫病既往史調查、疫源追溯、疫病傳播流行過程觀察、分析可見該起疫情在沿河尚屬首次發生,系農戶非法跨省引種而引起,屬外來入侵疫情。建議加強引種監督管理,規范跨區域引種行為,阻止外來疫情入境。
(2)根據疫源追蹤,結合該起疫情的各項綜合處置措施的迅速嚴格實施過程可以看出,疫情得到了迅速撲滅,有效控制了疫病的傳播和流行,阻止了疫情在當地的進一步擴散,可作為撲滅重大動物疫情的成功案例。
篇9
教育部國際司曹國興司長不久前披露:我國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對外開放格局。主要體現為:
目前,我國已與184個國家和地區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系,與有關國家建立了教育高層工作磋商機制和民間教育合作與交流平臺,與32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相互承認學歷學位協議。
國家公派出國留學由2002年的3000人增加到2006年的7000多人,同期自費出國留學每年保持在12萬人左右。設立、實施了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2007年首批選派3952名博士生到世界知名大學或研究機構學習;2006年留學回國人員達4萬人,與2002年相比增加了一倍多。
漢語國際推廣取得新的突破,截至目前,已在6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孔子學院190所。來華留學生總數從2002年的8.6萬人迅速增加到2006年的16.3萬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已達1000多個。教育涉外政策法規和監管機制亦已初步形成。
外國留學生每年為英國“創收”85億英鎊
英國內政部日前發表報告說,2006年來英國各大專院校求學的外國留學生達到了15.7萬名,比2005年增加1.8萬名。
據估算,每個外國留學生在英國高等學府就學的學費及生活費每年平均為1.5萬英鎊。留學生每年可為英國“創收”85億英鎊。英國大學知名度不斷提高和英語的廣泛普及是吸引大量外國留學生來英學習的主要原因。
中國是英國留學生第一大來源國,2005-2006年度有逾5.2萬名中國學生來英國求學;印度是第二大生源地,有1.6萬名;美國居第三,有1.4萬名。外國留學生來英選擇最多的專業是工商管理、工程和技術。
倫敦大學學院是招收外國留學生最多的學校,注冊外國留學生約2.7萬名。
80%國際學生對澳大利亞教育給予肯定
2007年10月12日在墨爾本召開的澳大利亞國際教育會議上公布的《2006年國際學生調查報告》顯示:
84%的國際學生對澳大利亞的生活表示滿意;83%的國際學生對在澳大利亞的學習經歷表示滿意;82%的國際學生喜歡所學的課程;78%的國際學生對教育質量表示滿意。超過1萬5千名學生參加了該項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應進一步豐富國際學生的留學經歷,特別是為國際學生增加就業機會、增進與本地學生以及與更多的社區間的互動。”澳大利亞科學與教育部畢曉普部長說。
《國際學生調查報告》的是澳大利亞教育機構院校與澳大利亞教育、科學與培訓部國際教育司通力合作的成果,以此來掌握全面的、最新的衡量國際學生在澳大利亞的留學經歷。
新通留學北京開業
12月16日,華東地區最大的留學機構――新通留學服務機構在北京成立分公司。新通留學具有11年留學服務經驗,與超過20個國家的957所院校及教育機構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全國各地擁有多家分支機構。新通留學實行“培訓――考試――留學――就業”一站式服務,提供一系列的E-VISA簽證便捷程序,成立首家“出國無憂”客戶中心,為客戶提供“360度”全方位服務。
荷蘭11所高校入選世界大學前200強
英國《泰晤士報》所屬的高等教育專刊日前公布了最新的世界大學排名,哈佛大學繼續位居榜首,劍橋、牛津、耶魯大學并列第二。荷蘭14所研究型大學中的11所入選了世界大學前200強,入選的高校的數量再次位列為歐洲大陸第一,充分的說明了荷蘭在高等教育中的雄厚實力。
其中,阿姆斯特丹大學在荷蘭高校中排名最高,為48位,其他被選入前200強的荷蘭大學分別為: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萊頓大學、烏特勒支大學、馬斯特里赫特大學、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瓦赫寧根大學、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格羅寧根大學、屯特大學和拉德邦內梅亨大學。高等教育專刊負責人馬丁?因斯表示,這份歷時半年完成的排名表征詢了數千名來自大學、雇主和各領域專家的意見,可作為學生選擇大學時的一份參考。
排名時被重點考慮的5項因素分別是,各大學的科研能力(40%)、雇主和公司對學生的滿意度(10%)、學校師生的比例(20%)、論文的被引用率(20%)以及國際學生(5%)和國際教職員工(5%)的比例。
前200名大學分別來自世界28個國家和地區。在排名前100名大學中,北美地區有43所,比去年增加6所;歐洲地區有35所,比去年減少6所。
英才網聯舉辦HR沙龍
2007年12月7日,國內最大的分行業人才招聘網站英才網聯()聯合旗下10家分行業招聘網站和多家媒體機構,在北京共同舉辦主題為“競爭環境下的人力資源策略――‘HR論劍2008’”大型HR論壇活動。有超過300名企業HR管理人員、媒體記者和業內專家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在新的競爭環境下,人力資源的熱點問題及應對策略,展望2008年人力資源管理發展的新趨勢。此次活動,旨在為業內知名專家與企業HR管理人員提供深入交流和探討的機會,傳播先進管理理念,推動HR行業發展。
赴美留學獲簽率達到80%
美國駐華使館總領事李啟明在日前在北京透露,2007財年(2006年10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美國駐華使領館共發出超過40萬張簽證,其中簽發給中國學生及交流訪問學者簽證為51546人,兩項獲簽率均達到了80%。本年度中國大陸赴美留學生人數達到創紀錄的67723人,與2005年至2006年度相比增長了8.2%。本財年學生簽證全球總簽發量為65萬,比去年增長10%。而在中國,簽發量比2006財年提高了40%。“數據明顯上升是個顯著的信號,表示美國歡迎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國的學生前去美國留學”。
從統計數據來看,2006年至2007年度中國大陸赴美留學生人數占世界赴美留學生總人數的11.6%,僅次于印度。
李啟明介紹,美國駐華使領館從11月15日開始實施十指掃描,由于提供了很充分的服務,并不需要額外增加多少時間。
加放寬聘用留學生限制
篇10
該報告基于全國25個省、80個縣、320個社區共8438個家庭的抽樣調查數據匯總分析形成,涉及家庭資產、負債、收入、消費、保險、保障等各個方面的數據,全面客觀地反映了當前我國家庭金融的基本狀況。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張建華,西南財經大學校長張宗益,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原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稻葵,西南財經大學副校長馬驍,西南財經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以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天津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貿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了報告會。
權威數據,填補國內空白
家庭金融的相關數據直觀反應了家庭在經濟金融活動中的行為決策,對于中央銀行進行宏觀調控,防范金融風險具有重要意義。家庭金融在國際上早已得到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20xx年美國金融學會(AFA)年會上,AFA主席、哈佛大學教授John Campbell斷言,家庭金融將會成為金融學中繼資產定價、公司金融后第三個重要的研究領域。20xx年,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宣布,將本應于2019年舉行的消費者金融調查(SCF)提前到當年進行,以便及時直觀地了解美國家庭財務受金融危機影響的情況。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認為,為詳細了解各類家庭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美聯儲需要直接觀察各個家庭的財務變化。伴隨著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的快速崛起,中國的經濟走向也成為影響世界經濟穩定的重要因素,作為最基礎的我國國民家庭金融行為也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針對中國微觀家庭金融數據匱乏的現狀,2019年4月,西南財經大學與中國人民銀行強強聯手,整合高校與政府機構優勢資源,成立了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中心是迄今國內最為權威的研究中國家庭金融微觀問題的機構之一。
此次《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的問世,共歷時三年,歷經前期籌備、中期調研、后期數據整理、報告撰寫四個階段。32個調查小組、343人次,經過對全國25個省、80個縣(市)、320個社區(村),8438份有效樣本的科學分析形成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以其權威性和詳實的內容填補了行業空白,是我國家庭金融微觀數據領域的重大突破。此報告既是西財倡導求真務實學風、推動中國問題中國研究的重要收獲,也是西財與央行攜手面向社會重大需求進行協同創新的階段性成果。
對此,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張健華局長表示:“針對中國家庭開展金融調查是全面深入了解消費金融現狀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和前提,對政府、金融界和學術界都具有重要意義。相信此次《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調研數據的出爐,不僅為目前對家庭消費金融行為的了解提供有價值的補充,還將為政府和監管層制定重要政策提供有益參考。”
關注家庭,聚焦民生熱點
家庭是社會最重要的微觀主體,是政府政策的最終受眾。資產配置、借款、貸款、保險、消費、投資等需求,以及家庭對經濟變化的反應等家庭的金融行為,都對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有很大影響。此次《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提供了一系列關于中國家庭金融狀況的數據,其中包括:
——家庭儲蓄。中國家庭儲蓄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家庭,收入最高 10%的家庭,其儲蓄率為60.6%,其儲蓄占當年總儲蓄的74.9%。大量低收入家庭在調查年份的支出大于或等于收入,沒有或幾乎沒有儲蓄。而中國較高儲蓄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廣大民眾沒有足夠的消費動機,而在于沒有足夠的收入。因此,增加消費、減少儲蓄最有效的政策是減少收入不均。中國政府《xx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工資增長和GDP増長速度要求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的政策的實施,將有助于降低中國的儲蓄率。
——住房資產。中國家庭自有住房擁有率為89.68%,遠高于世界平均的60%。其中,城市家庭為85.39%。城市家庭擁有兩套以上住房的家庭占19.07%。城市家庭第一套住房價值平均為84.10萬,成本價格平均19.10萬,市價-成本比為4.4;城市家庭第二套住房價值平均為95.67萬,成本價格平均為39.33萬,市價-成本比為2.43。因此,城市住房收益可觀。
——住房貸款。非農家庭購房貸款總額平均為28.39 萬元,占家庭總債務的47%;農業家庭購房貸款總額平均為12.22萬元,占家庭總債務的32%。住房貸款總額遠遠大于家庭年收入,戶主年齡在30-40歲之間的家庭負擔最重,貸款總額平均為家庭年收入的11 倍多。
——股票投資。調查中,盈利的家庭占22.27%;盈虧平衡的家庭占21.82%;虧損的家庭比例達56.01%。高達77%的炒股家庭沒有從股市賺錢。隨著年齡的增加,炒股賺錢的比例呈增加的態勢。
——衍生品及債券市場。家庭對衍生品市場參與率為0.05%;家庭對金融理財產品市場參與率為1.10%。這與我國衍生品市場和債券市場發展滯后的現實基本吻合。
——家庭資產。中國家庭資產平均為121.69萬元,城市家庭平均為247.60萬元,農村家庭平均為37.70萬元。家庭資產中金融資產為6.37萬元,占總資產8.76%,非金融資產為66.40萬元,占91.24%。
——家庭負債。中國家庭負債平均為6.26萬元,城市家庭平均為10.08萬元,農村家庭平均為3.65萬元。中國家庭總體資產負債率為4.76%,城市家庭為4.08%,農村家庭為9.81%,農村家庭負債較重。
——家庭財富。中國家庭財富凈值平均為115.54萬元,城市家庭平均為237.52萬元,農村家庭平均為32.20萬元。
——養老保障。中國居民中44.2%無任何形式的養老保障,僅有54.8%的人有養老保障。退休后養老金收入:總體月平均753.95 元;城市月平均1557.67 元;農村月平均188.67 元。
——家庭教育。九年制義務教育和高考擴招效果明顯,“80后”有初中以下比例僅為7.5%,而大學畢業比例則高達并穩定在19%。大學教育及碩士生教育回報顯著。本科學歷收入是大專或高職學歷的1.75倍,碩士學歷收入則為本科學歷的1.73倍,而博士學歷收入則只有碩士學歷的70%。另外,到海外接受高等教育已經成為中國公民重要選擇之一。中國家庭中9.78%在校大學生(含研究生)留學海外。在有15歲以下小孩家庭中,8.31%打算送小孩出國,29.43%看情況決定是否送小孩出國。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還將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