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參觀學校考察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16 04:35: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師參觀學校考察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中職學校 中國經濟地理教學 校外考察 作用
校處考察是指教師通過組織地理調查或考察的方式,指導學生完成既定學習任務的方法,是一種重要的實踐方法。在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學生使用的中國經濟地理教材(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配套教學用書)中,對學生的校外考察有明確的要求,因此,我在中國經濟地理教學中,多次組織學生到校外進行考察。
對于中職學生來說,校外考察可供選擇的內容很多,教師在選擇考察內容時,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礎,與中國經濟地理教學內容相結合,選擇離學校較近、便于成行的地點。如此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獲取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學習中國經濟地理的實用性,提高學生學習中國經濟地理的興趣。其在中國經濟地理教學中的作用還是十分明顯的。
一、增強中國經濟地理教學的直觀性
通過校外考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變抽象的課本知識為生動、直觀的地理事物形象,從而加深對所學的中國經濟地理知識的直觀印象,如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的山上觀察本地土地資源的特點,登上山頂,縱目眺望,見遠處、近處多為低山、丘陵,平地少,耕地少,地塊狹小,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間河谷盆地中,這樣便能直觀地感受到教材介紹的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69,盆地和平原占31。山地多,平地少,尤其耕地較少是我國土地的一大特色的知識點的涵義。又如在山上放眼四望,觸目所及皆是郁郁蔥蔥的植被,近處、遠處的山上皆生長著茂密的森林,邵武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真不愧為“閩北林海、綠色海西”,置身林海,直觀地感受到教材所介紹的我國四大林區(東北林區、西南林區、南方林區、防護林區)之一的南方林區中的華南林區,可見邵武森林資源的豐富性。通過實地考察、直觀感受,達到教學直觀性的目的。
二、體會學習中國經濟地理的實用性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是時展的需要,也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體現。對于會計專業的中職生來說,通過校外考察掌握的一些中國經濟地理知識,對其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是有幫助的。如結合教材第二章《中國農業地理》第七節的《土特產》知識,組織學生到土特產店考察本地的土特產,諸如筍干、香菇、金坑紅菇、碎銅茶、油茶、松脂、中藥材、腳跟糍、包糍……讓學生體會家鄉土特產種類的繁多,再與教材中的土特產知識進行比對,就會了解哪些是本地沒有的,若要從事土特產貿易,應從什么地方進口何種土特產,本地的土特產應銷往何處,做好土特產的購、銷、調、存等業務,才能獲得最大的效益。這樣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可以體會到學習中國經濟地理的實用性。
三、培養中職學生學習中國經濟地理的興趣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力求探索它、認識它。對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學習中國經濟地理,與初中、高中生學習地理是有區別的,他們不需要參加結業考或會考、高考,沒有考試分數的壓力,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以課堂、課本和教師三者為一體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提不起學習中國經濟地理的興趣,收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中國經濟地理教學中,教師應適當組織學生到校外考察,讓學生融入自然和社會中,不僅有助于開闊學生視野,增長見識,深化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還會使學生對中國經濟地理知識已有的理解進入到一種嶄新的境界之中,給學生一種新奇的感覺,體會在校學習生活的豐富多彩,從而提高學習中國經濟地理的興趣,進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好中國經濟地理。
四、校外考察有助于學生完成中國經濟地理教材中布置的習題
校外考察構建了一種開放、生動、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為學生提供了多渠道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機會,是溝通地理理論知識與實踐的橋梁。中國經濟地理教材中布置了一些需要通過參觀考察才能完成的作業,如第三章《中國工業地理》第一節《概述》課后的思考與練習題中就有這樣一道習題:“參觀和調查學校附近的一個工廠,了解它的主要原料來源、能源供應、產品銷售情況,以及交通、勞動力與技術、環境污染及治理狀況,并分析該廠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組織學生參觀考察化工企業有助于完成這一習題,在考察化工企業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化工企業的環境污染及治理狀況,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實地考察、自主探究、合作討論,再加上教師的指導,會了解化工企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治理環境污染,實現環境效益:1.企業嚴格按照國家環保評價標準進行設計和組織生產。2.遵循“循環經濟”的理念,全面推行污染治理技術、廢物利用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相互利用和再造利用,有效地控制了污染。再加上企業周邊有豐富的土地、森林、水資源,環境凈化能力強,有效地凈化了污染,取得了環境效益。在取得環保效益的同時,企業又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每年上繳大量稅收,為地方經濟增長作了貢獻,企業還招收了大批工人,使農民在當地就可解決就業問題,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化。可見,借助校外考察這一橋梁,學生能多渠道獲取知識,并有助于完成教材中布置的習題。
五、校外考察是學生溫習、識記、鞏固中國經濟地理知識的途徑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道:“從觀察中不僅可以汲取知識,而且知識在觀察中可以活躍起來,知識借助觀察而‘進入周轉’,像工具在勞動中得到應用一樣。如果說復習是學習之母,那么觀察就是思考和識記之母,教師如果善于幫助學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識進行一次又一次新的觀察,就能使學生的舊知識變得愈加牢固。”組織學生到校外考察中國經濟地理教材中要求的一些內容,如地形地貌、土地資源、林業、工業、土特產等,在考察過程中,讓學生認真觀察、用心體會,不僅可以汲取新知識,而且學生學過的知識會得到應用,并對舊知識進行溫習、識記、鞏固。另外,針對要考察的內容,在考察前,教師讓學生溫習課本上相關的知識,讓學生在考察時把考察的內容與課本上的知識相對照,則能溫習、鞏固和識記課本知識。
六、有利于學生完成考察報告,提高綜合能力
完成考察報告也是中國經濟地理教材對學生要求的一部分,這要求教師必須帶領學生到校外實地考察某一課題,并且考察結束回校后,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怎么寫考察報告。在學生完成考察報告的過程中,對于考察報告的結構與內容、所需數據、背景資料、統計資料、典型材料、文獻資料等,讓學生自己去圖書館或上網查找,選擇、摘錄、分析有用的信息、資料。這種搜集資料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對學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是很有幫助的。在完成考察報告中,逐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七、將中國經濟地理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中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要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機會便成為重要途徑。因此,中職教育明確要求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中國經濟地理教學中要求的校外參觀考察活動,將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可讓學生融入自然、接觸社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增強對工農業生產和管理活動的了解,了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讓學生明白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為今后的就業提供幫助。
以上是我對校外考察對于中國經濟地理教學作用的一些看法。實踐證明,組織學生到校外考察是很受學生歡迎的,每次校外考察,學生的熱情都比較高,討論時發言都比較踴躍,對于考察后布置的作業、考察報告能認真完成,學習中國經濟地理的熱情更高,對提高中國經濟地理的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韓進崢.中國經濟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2010重印).
[2]褚紹唐,孫大文.地理教學.華東師大出版社,1988.9.20.
[3]王小俊.談中職教育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中國教育,2004(4).
篇2
——江蘇初中教育考察報告
廖尚文
根據市教育局的安排,我市初中校長一行50余人于XX年年11月13日至17日考察了江蘇省如東實驗中學、如東實驗小學、泰興洋思中學、溧水東廬中學、蘇州大學附屬中學等五所學校,共聽課三節,聽報告六堂。收獲頗豐,感慨頗多,現與我校我鎮我市比照,就以下四個方面談差距。
一、重教方面的差距:真正重教
江蘇省各級高度重視教育,真正把教育擺在了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是在真正意義上的實施教育強省戰略,營造了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已經把教育打造成全國知名品牌。
其一、辦學條件差距大。考察的如東實驗中學、如東實驗小學、泰興洋思中學、蘇州大學附屬中學都是國有民辦性質的學校,其辦學條件當然無法進行對比。而溧水東廬中學是一所農村鄉鎮中學,它的辦學條件很好,如各教室安裝了電子攝像系統、學校有塑膠跑道、師生有標準的宿舍等。如東131所中小學都建設成了高標準的學校,高舉教育現代化和素質教育兩面大旗,近幾年來政府實施了中小學危改工程、布局調整工程、三新(新課桌、新黑板、新講臺)工程、六有工程、校校通工程、四配套工程等,實現了教育的均衡和超前發展。我鎮即使建設成標準化學校就需投入經費500萬元以上,我校也需200多萬元。
其二、經費上差距不小。從我的感覺中,好像江蘇所參觀到的中學都不存在經費上的問題,辦學條件改造經費、學校運轉經費、教師福利待遇經費等都無需校長操心,而我們的校長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考慮解決經費問題。我校是一所現僅360名學生的初中,學校沒有任何其它經費來源,教師福利待遇與我鎮兩所小學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年頭到年尾,作為校長的我都要愁錢,為錢奔波。
其三、隊伍建設上的差距。江蘇十分重視校級領導干部隊伍和教師隊伍建設,管理體制比較順暢,努力營造了尊師重教的濃烈氛圍。由于我鎮屬邊遠山區、教師待遇低、教師缺少住房等諸多原因,教師調出的多,調進來的少,教師隊伍不穩定,我們的教師都是憑著一種敬業奉獻的精神在此努力工作。
當然,從湖南省、到瀏陽市、再到大圍山鎮,各級黨委、政府都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努力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做了大量的工作,這不容否認。但我們也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尤其在落實上。
二、觀念上的差距:以質量為中心
在教育現代化和素質教育的大旗下,江蘇各學校把教育教學質量作為學校的生命線,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學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讓家長滿意作為奮斗目標。因以質量和效益來進行管理,所以使江蘇教育教學質量長期處于全國前列。
其一、打造精干的教師隊伍。江蘇把質量作為評價教師和學校工作的最重要指標,打造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講奉獻、特別肯鉆研、特別勤學習的教師隊伍。注重名校長、名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培養,而且給予特別高的待遇。我們更注重人文關懷,沒有把質量作為評價教師(因缺乏比較,也不好評價)的主要依據,
其二、建設書香校園。教師與學生都注重讀書,形成制度,學校還特別重視校園文化建設。
其三、課堂教學求實效。我聽了洋思中學八年級語文和七年級數學各一堂,他們的課樸實無華,課堂教學目標明確,講究“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只只螞蟻捉上樹,實現了課堂效益的最大化,提出了構建和諧課堂的目標,即緊張、有序、高效,還提出了教育“打假”的問題。溧水東廬中學多年來推行的“講學稿”,以“學”定“教”、“教”“學”合一,實際上是圍繞課標設置大量的題目,讓學生一個個搞懂,最終實現了教學質量的飛躍。
當然,在抓質量方面,我覺得我們現在的作法比較好,但小學要加強質量管理,在課堂教學和有些管理方面要務實,少搞花架子,也確實要打假。
三、管理上的差距:注重創新、總結與推介
所參觀到的各所學校都做到了學校管理規范、制度健全、卓有成效。而且他們還特別注重創新、總結與推介,各學校都有成套的資料,洋思中學和東廬中學還收取門票。
篇3
開放式教學,強調教學的多元化,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強調課本知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強調知識體系間的橫向聯系,這無疑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獨立精神,培養學生個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有著積極的作用。
在教學實踐中,我首先從鄉土地理的教學開始。這是因為:1、學生對家鄉有特殊的感情,對家鄉的地理事物有渴望了解的心理,利于調動積極性。2、學生對家鄉有著不同的感受,不同程度的了解,利于多渠道、多角度的教學、多元化。3、學生對家鄉的變化耳聞目睹,彌補了教材內容(特別是人文地理知識)的滯后。4、本人參與了南京鄉土地理教材的編寫,教材熟悉,指導思想明確,能夠把握教材。5、先從小范圍內實踐,以便積累經驗,以后逐漸擴大,形成體系。
一、開放式教學(鄉土地理)主要做法
1、安排12課時的鄉土地理教學(含野外觀察、考察4課時),將教材分為6個考題,課堂上教師提綱摯領地講清教學要點或學生根據課堂教學目標討論、自學外,由學生針對本專題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由教師或學生回答。學生也可以談談與這個專題有關的知識,見聞。
2、多渠道、多方面地了解南京的經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哪些成就。
要求每個學生都參與。由于大規模,按班級組織學生集體參觀有種種困難,我設計了調查表,請學生按調查表格內容向家長,親戚或鄰居調查。這洋,來自各個不同方面的材料,從各個不同角度反映了南京的經濟狀況及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根據這些材料,有選擇地在按專題進行的課堂教學中進行交流。
3、按班級進行野外考察。先后考察了九華山、長江、珍珠河、三臺洞、燕子磯等地。為了防止野外考察走馬觀花,流于形式。我事先設計野外考察表,學生邊考察邊填寫。考察時,除注意地理知識的學習、鞏固、注意書本知識與實際的結合外,還注意與歷史、生物等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
4、重視書本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講到氣候部分時,要求測算一天日均溫、測一次降水量。講到農業時,要求學生去一次農貿市場,看看南京有哪些主要農副產品,看看人們的生活水平有哪些提高,講到交通時,站在馬路邊數一數一分種過往的車輛。感受一下南京交通的實際狀況,講到河流時,測一河流的水量,流速……。為了講究實效,我仍設計表格,學生按表格內容逐一填寫。
5、設計、制作了一套南京鄉土地理135幻燈。研制了一套南京鄉土地理教學投影片。使教學形象直觀。
6、配合教學,利用學校櫥窗進行一次圖文并茂的鄉土地理展覽。
7、鄉土地理教學的最后一節課,召開“愛我家鄉、愛我南京”的主題班會。
同學們自己收集資料,從南京的工農業發展到古都新貌,從科技文化到風味小吃。
小區建設,從家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在各條戰線取得的偉大成就到將來更好地建設家鄉而努力學習……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歌頌我們的家鄉,使熱愛祖國之情在鄉土地理教學中得到升華。
二、開放式教學有利于德育教育
1、愛國主義教育
熱愛家鄉,是熱愛祖國最基本、最形象的體現,家鄉奔騰東流的揚子江、潺流不息的秦淮河、巍峨蒼翠的紫盆山、湖光瀲滟的玄武湖、氣勢雄偉的古城墻,枝繁葉茂的林蔭大道……。這些內容既要在課堂上講,也要走出課堂,盡可能讓學生親眼看一看,讓學生在對家鄉山川景色的贊嘆中,陶冶愛家鄉,愛祖國之情。
很多學生邊考察邊向老師訴說家鄉的可愛。很多同學在考察報告中寫道:“通過考察,對可愛的家鄉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我們的家鄉是多么可愛啊!”“我看到了家鄉的可愛,我更加熱愛我的家鄉。”“長大后,我一定要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
2、熱愛家鄉人民的教育
家鄉的山水是美麗的,家鄉的人民更加可愛。解放后在黨的領導下,在家鄉人民辛勤勞動下,家鄉面貌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站在九華山上,看看鎖金村小區鱗次櫛比的樓房,講講過去的模樣。站在燕子磯頭,數一數一分鐘經過磯頭的船只,想一想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課堂教學,不斷進行新舊中國對比。經濟地理調查,了解一下該單位改革開放十年來的成就。這樣,在各項活動中,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進行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家鄉人民的思想教育。
3、增強責任感,激發為建設家鄉,建設祖國努力學習的決心。
家鄉是可愛的,但也存在問題。當學生站在燕子磯頭,眺望長江,沉浸在對美的熏陶中時,我叫學生回過頭來,數一數東南方向有多少個煙囪在冒煙,想一想滾滾濃煙將會給環境造成什么后果。當學生在長江邊看泥沙堆積作用,驚嘆大自然的能工巧匠時,我也叫學生裝一瓶江水,沉淀后看看含沙量。當向學生介紹名勝古跡,學生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感到自豪時,我也指一指亂刻亂畫,破壞文物的不良現象。經濟地理調查中,我也讓學生調查一下該單位還存在哪些問題……。承認不足是為了能加強環境意識,增強主人翁責任感。指出不足,可以激勵學生勤奮學習,同學在考察,調查中,從對這些問題的嚴肅表情上,可以窺視出內心世界有了很大震動,絕大多數同學在考察報告中,對破壞文物、亂寫亂畫表示深惡痛絕。很多同學對考察調查中發現的問題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很多同學表示:我一定要努力學習,今后將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
三、開放式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培養個性。
由于開放式教學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因此它能增強學生主人翁意識,培養個性。課堂上,有學生主動問,教師被動答的時間,課堂上,學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經濟地理考察,學生要針對被調查單位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野外考察學生要寫出自己的看法與建議。這樣,學生已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學生的個性在鄉土地理教學中不斷得到培養。
學生都是有個性的,只要善于引導。張紹杰同學在經濟地理調查時,嫌只調查一個單位不過癮。他連續調查了三個單位,針對各單位不同的問題,提出了不同的改進措施。丁震杰同學盡管會因作業未按時完成而受到老師批評,但對能表現自己的地理活動不但自己積極參加,還督促其他同學參加。在學生寫的考察報告、調查報告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很多問題的看法、見解及自己設計的改進措施不夠全面,有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這是他們自己的觀點,是他們經過調查、分析、思考后自己的見解。徐曉菁、王靜二同學在“愛我家鄉、愛我南京”主題班會的發言中,分別讀了她們準備寄給市長伯伯的信,這種敢于將自己的見解向市長建議的精神,是多么難能可貴!何靖同學在發言中更是直接了當:假如我當南京市市長,我要……。看看學生們自以為是的辦法與措施,聽聽他們的侃侃之談。這在“升學率至上”、“地理是副科”的今天,是令人欣慰的。
四、開放式教學有利于
知識間的橫向聯系,有利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地理
學科研究的范圍之大,面之廣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比擬的。鄉土地理教學,特別是鄉土地理社會調查、野外考察都需要與其他學科的有機聯系。燕子磯、觀音閣等都有動人的歷史,考察植被必然與生物學科密切聯系,因此,每到一處,我都盡可能將有關歷史知識向學生介紹,把主要植被名稱,特點盡可能地對學生講解,讓學生學有所得。
我校是個初級中學,辦學條件較差,生源也不盡人意,因此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任務較為艱巨,但我盡可能地安排學生動手的活動。通過測氣溫、測降水量、測河流流速、水深、野外考察還要動手測量樹的胸徑,計算直徑、要步測距離。
要計算相對高度……。在觀察、測量、分析的基礎上,要填寫考察報告,要畫出考察路線圖,要鑒別不同類型的巖石等等。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加深了對書本知識的理解,使自己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很多同學在野外考察報告中寫道: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篇4
如今的四十七中學,辦學規模在不斷擴大,辦學特色不斷顯現,辦學質量不斷提升,是全區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面旗幟,也成為全市優質教育的一個品牌。進入學校,馬上被他們學校濃濃的文化氛圍所吸引。"自尊自強,礪志成材"的校訓,厚德強能,知行并進,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培育了一大批優秀學子,為祖國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量人才。他們以辦人民滿意教育為宗旨,以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為目標,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教育理念先進、辦學條件一流、師資隊伍精干、學生素質優良的示范名校。普育學校的大課間活動讓我眼前一亮,仿佛置身于軍營。各班學生排著整齊的隊伍,邁小步、擺大臂,昂首挺胸伴著音樂有序地進入操場。隨著一段武術操之后各班的跑步開始了,這真是操場上的一道風景,整齊的步伐隨著音樂踏出了動聽的節奏,一二三四的口令在操場上空回蕩。軍事化管理使每個學生都訓練有素。中午學生的餐前誦讀,安靜有序地餐廳就餐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午聽課活動中,沒有生物學科的教學,我們聽了化學和美術課。感覺到老師們扎實的教學基本功,立足教材,吃透教材,挖掘知識的內涵,引領學生學會知識,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細致認真的講解與剖析,使我受益匪淺。學校教育的本質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為他們打好生命的底色,成就他們的幸福人生。而幸福人生必須以健全的身心和人格,良好的學習、交往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為基礎。如何為學生奠定好這些基礎呢?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學在多年實踐中,堅持"以人為本,突出個性,實現知識、能力、個性的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堅持"嚴格管理,加強德育;突出教學,兼顧特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自強自立冶的辦學宗旨,堅持實施"卓雅教育",努力營造和諧的育人環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走出了一條特色辦學之路。他們進行有效教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學科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構建具有自身特色、學科特點,能夠適應學生學習的多元教學模式。本著邊探索、邊實踐、邊完善的原則,在研究中實踐,在實踐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在提高中獲得有效的教學經驗,并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實現"卓雅教育"這一目標。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優雅精致的環境讓人的思想得到熏陶,恬淡平和的氛圍讓人的精神得到升華。為了給師生創造一個詩意棲居、幸福成長的環境,四十七中努力打造綠色校園、人文校園和和諧校園。置身其中,沒有斑駁的墻壁作為歷史的印記,沒有古木蒼松記錄曾經的悠遠,雖然校園里從建筑到教學設施都是現代化的,但記者依然能感受到浸潤其間的書香。
通過一天的學訪考察,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狀況。為適應新課程改革,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又提高學習效益,我該怎么做呢?
首先,改變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我校生物組有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促進時間和空間上的結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上又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很容易的突破重難點。教師要重視巡視中等生和學困生,要主動給"學困生"提供幫助。教師不得做與學生自學無關的事,為合作學習創造條件。充分發揮集體優勢,采用合作研學的教學形式,營造學生研究氛圍,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調控討論時間,使用發展性評價和激勵性評價。學習過程是一種具備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自己感悟出其中的道理,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以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認真挖掘教材的細節,做好課前充分的準備。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必須針對每節課的內容,吃準,吃透,吃深教材,并且還應該掌握與之有關的,相關聯的本學科或相鄰學科的知識,將其適度且充分的鏈接到整個教學環節中。
我們都要終身學習,并且嚴格要求自己平時要勤讀書、勤思考、勤動筆"勤勞真實"才能使自己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感謝這次學訪,讓我有了如此多的收獲,我會不斷探索和思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多讀書,多研究,爭取更大的進步。
拓展閱讀:學訪考察報告
在校史館的參觀中,我們了解到普育學校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創始人是溫瀛世先生,從他的家族中我們還見識到了什么是教育世家。這是有著這些熱衷于祖國教育的有識之士,造就了普育學校今天的發展和成績。
來到學校,先聽了語數外三堂課,這是他們的大講堂中的課程。大講堂中的設施很先進,聽課的教師是隔著玻璃在教室外來觀摩的,音效很好,這樣,教師既能全方位的觀摩課堂教學,又能做到不影響學生的學習。第一堂課是六年級數學,講授的是比的性質,由于不是自己所教的學科,有點門外漢聽熱鬧的感覺。雖然是門外漢,但教師的教學課件中將每個環節都體現的很清楚,這堂課的聽課筆記記得格外清楚,課堂的教學環節也聽得很明白。由于教師不過,課下同來的數學老師對這堂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從教師的設計導入,到教學難度的提升,可以看出這是一堂實實在在有成效的好課。第二節是英語課,教師講授的是關于時態的復習知識,雖聽不懂,但可以感受到教師對所傳授的知識的嫻熟,有一定的方法,學生也體現出在平日里的訓練有素。第三節語文課是自己的老本行,自己也是以行家聽門道的態度來欣賞這堂課的。講課的是一位年輕的教師,可以從課堂中感受到年輕的對教學的熱愛和熱情,整堂課中老師都充滿了激情來與學生一起學習著。教學設計也突出了所講授的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的精髓所在。不過,也可以看出,老師由于經驗尚淺,在課堂上還是扶著學生走的時候多了一些。三堂課下來,除了課堂教學和教師風貌很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感受最深的還有兩點,那就是老師對知識樹的運用,和教師在課堂上給小組評分的方式。以前對知識樹的理解就是說教材、說課標中加以運用,使知識結構得以清晰的展示。在這三堂課中,教師都運用的知識樹來為學生呈現學習目標,知識結構等,這才發現,知識樹運用于課堂之中,運用的恰當合理也會取得很好的效果,這也是自己在今后要加以借鑒和學習的。另外,發現了普育學校課堂上,學生基本上是按照小組的座位就坐的,并且在課堂學習中有一套小組評分體系,這樣,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單單只是個體的學習行為了,而團隊互助合作中,可以使一些學困生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避免了老師在課堂上不能逐一反饋,逐一輔導的弊端。在數學課上,還運用了評價單,讓全體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能及時的反饋到老師那里,以便教師調整教學方向。
篇5
(一)開設目的
“寧波商幫文化”的開設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創業意識、職業倫理和良好的職業人文素養,使學生通過學習,逐步具備或強化創新創業意識和誠信、務實、協作的精神,并增強愛國愛鄉的情感;同時培養提高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設計理念與思路
“寧波商幫文化”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職業人文素養和現代商業意識,故不以知識點的講授和掌握為目標,而重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有所觸動,有所感悟。所以在教學設計中考慮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全面實行體驗式教學,達到課內外、校內外有機結合,使以“創業、務實、誠信、協作”為核心的寧波商幫精神深入學生的心靈,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凸顯學校的辦學特色。
(三)高職院校課程教學內容
1.課堂教學。主要教學內容包括:寧波商幫精神與人才培養、寧波商幫崛起的背景、寧波商幫的發展歷程、寧波商幫的典范人物、寧波商幫的經營謀略、寧波商幫的人文精神等。上述內容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專業情況進行有傾向性的講授。
2.參觀考察。在課堂教學結束后,由主講教師組織學生外出參觀考察寧波幫文化旅游區(含寧波幫博物館、江南第一學堂、包玉剛故居等),請資深講解員隨同講解,播放相關資料片,以從多個方位體會、感悟寧波商幫精神。
二、體驗式教學法在高職院校“寧波商幫文化”課程中的具體應用
“寧波商幫文化”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明確采用體驗式教學法,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互動中體驗、實踐中體驗,逐步實現教師引導、學生主導,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且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使學習成為“體驗,認識,再體驗,再認識”的循環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不斷厘清自身的思想認識,對“寧波商幫精神”產生真切的感悟。
(一)教師引導,學生主導
改變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加入教學進程,共同探討。一方面,組織教師對“寧波幫”現象及其中的典型人物、事件作深入系統地研究,并結合其他商幫進行類比,貫穿古今,以更好地分析其精神實質和文化內涵,以真實的材料、生動的實例感染和引導學生;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學習老師解析的方法,就自己家鄉的經濟、文化、共同的價值取向和精神特質撰寫考察報告,在課堂上進行分析講解交流,開闊眼界,并加深認同感和自豪感。為交流方便,打破課堂的局限,建立課程網站,內容呈現方式符合學生課外學習需要,加強師生、生生互動。同時,利用QQ空間等和學生加強溝通、聯系,拓展教學時空。
(二)校內課堂教學與校外參觀相結合
在課堂教學結束后,組織學生參觀寧波幫文化園區,并請博物館提供導游和講解,實行現場教學,讓學生直觀印證教學內容,撰寫心得體會,從而對其思想、情感和行為產生深刻影響。為此,“寧波商幫文化”課程建立了固定的實踐體驗教學基地:寧波幫文化旅游區(含寧波幫博物館、江南第一學堂、包玉剛故居等),在導游、講解、信息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充分的支持,保證了校外教學的順利進行。專門組織學生參加在寧波幫博物館召開的“2011全國商幫文化研討會”,研討會的主題是“新時期下商幫文化的融合與發展”。研討會由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全國職業經理人協會聯盟、寧波市人民政府主辦,寧波市職業經理人協會、寧波幫博物館執行承辦。本次全國商幫研討會有徽商、晉商、甬商、粵商、陜商、魯商等全國各地商幫積極與會,是國內商幫最集中、探討最深入的研討會之一,也是國內級別最高的商幫研討會。部分師生參加研討會的討論并作大會發言。
(三)課程教學與課外主題教育活動(現代商幫講壇)有機結合
現代商幫講壇以現代商業文化建設為核心,具體包括寧波商幫精神、商業經營之道、創新創業事跡、地域文化內涵等。主講人包括本省(市)寧波商幫、浙江商幫等研究專家,本省(市)地域文化研究專家,本省(市)經濟研究專家,行業協會負責人,知名企業家,創業成功的校友等。每學年開設10次以上大型講座,以達到進一步傳承寧波商幫精神,培養學生現代商業意識,營造出以現代商業文化(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的目的。在兩年中,現代商幫講壇開設了20多場,所開設講座包括:寧波商幫在上海的崛起、保稅港區建設與寧波經濟發展、寧波商幫的經營謀略、寧波幫成長的土壤、家電業國際發展趨勢及國內發展現狀、學生理財規劃、寧波中小企業生存狀況與大學生就業、寧波市工程造價行業現狀及其發展研究、如何成為優秀的外貿業務員、甬商大講堂—放飛心靈、甬商大講堂—激情與理性、甬商大講堂———職業精神、甬商企業轉型升級與產品創新設計、從甬商成功的秘訣談大學生創業、高職學生走向職場融入社會之要領、寧波商幫文化與當代企業家價值、當代高職生如何適應民營企業文化等。講座與課堂教學互相補充、有機融合,拓展了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給他們不同視角的體會與感悟。
(四)采用體驗教學評價方式
改變傳統的以考查知識點為主的卷面考核的方式,采用新的體驗教學評價的方式,從注重結果評價轉化為注重過程評價,更關注學生的心理歷程、情感交流與理解溝通而不是知識的增減,更關注教學的互動過程而不是教學的知識授受結果,更關注師生在情境中參與的程度而不是結果的正誤。由單一的評價標準轉化為多元化評價標準,在學習評價上,采取包括課堂觀察、測試與練習、學生作品評價(小團隊考察報告加現場匯報)、學生體驗與反思(參觀心得等)等多元化評價標準,著重評價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期中考試要求學生介紹、提煉自己家鄉的經濟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制作成PPT向全班同學匯報;期末考試要求學生將參觀考察寧波幫文化園區的情況進行介紹,并結合每位同學的參觀心得,也制作成PPT匯報,與全體同學共享。考試成績由任課教師和學生代表共同評定。從任教過的班級來看,進行考核方式改革后,期中、期末考試學生普遍參與熱情很高,現場氣氛熱烈,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效果
篇6
關鍵詞:新課改;地理;實驗課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8-0156-01
地理課究竟要教會學生什么?是三年后成為地理學科的高考狀元,而到了陌生的地方卻分不清東南西北?我們不要“紙上談兵”,學了地理之后,我們希望能在生活中運用地理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在野外迷了路,如果沒有指南針,能不能想到用手表定方向?用民居定方向?用日影定方向?晚上用北極星定方向?在一個小島上,沒有淡水,能不能想到利用陽光和腳下的植物獲取少量的淡水?這些生活中地理問題的解決,需要一種能力的培養——地理實踐能力,這種能力正是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以實驗的方式得以鍛煉的,新課改倡導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地理實驗作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課程資源,其價值和地位正日益突顯出來。
一、地理實驗課的重要性
1.學科本身對實驗的依賴。地理是自然科學的一門分支分科,其實踐性非常之強,脫離實踐無非是“死讀書、讀死書”,是不符合新課改要求的,我們作為一名老師,傳授學生的知識不能只是應對高考,應該是終身受益的教學內容。新教材相對于舊教材有其最大的亮點,即“活動探究”板塊,里面有很多內容是需要地理實驗的,它要求學生不能單單把目光局限在課本和課堂上,而是要轉向大自然,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使學生真正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鍛煉自己主動求索的能力,以適應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2.目前高中地理實驗課的實施現狀。目前的高中地理實驗教學令人堪憂,其現狀嚴重制約了新課改的發展。有些學生可能從來沒有在地理課堂上做過實驗,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一可能是老師對地理實驗教學非常被動導致,由于在高考中命題以實驗形式出現的次數寥寥無幾,“實驗結論記住就可以了,做與不做看不出區別”,所以教師就對地理實驗進行刪減,甚至干脆不做。其二就是學生對地理課興趣不高的問題,進入高中階段,學生的高考意識非常強,有的同學甚至在進校之前就決定了將來是讀文科還是理科,一些同學認定地理不是他將來高考的六門課程之一,所以對地理課特別不重視,只是走走過場,甚至連過場都不愿走,這種學習態度非常不利于實驗課的實施。針對這些問題,如果出在老師自身的,我們應該響應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及時轉變教育理念,加強學習,刻苦鉆研教學內容。如果問題出在學生身上,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幫助同學們及時轉變學習觀念,學會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
3.新課標對實驗的要求。在新課標中,其明確提出了“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地理基本技能的新要求。地理實驗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探究性,是符合新課改對學生主動探究能力要求的,它能使同學們真正的在課堂上“動”起來,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手腦并用,理論聯系實際,用自己積累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高中地理的實驗內容
在高中必修1——必修3的教學內容中,實驗內容非常豐富,比如:
必修一:讓同學們以講故事或繪圖的形式向家人或同學講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教師運用教具、學具,演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解釋晝夜更替與四季形成的原因;組織學生觀察日食月食等天文現象,以論文或演講的形式說出自己的觀察體會;在地質地貌類型豐富的地區組織學生實地考察,例如向斜、背斜和斷層,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等,以野外考察報告或繪圖的形式班內交流。
必修二:運用本地人口資料,繪制圖表,探究本地人口的發展模式和人口遷移的特點;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時期的地圖、照片,討論城市的變化,體會城市化的發展階段;組織學生參觀本地區的農業發展狀況,對特色農業提出自己的看法,參觀大的工廠企業,為環境問題獻計獻策;收集資料,對比不同地區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異和文化滲透。
必修三:模擬赴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荒漠、高山地區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區所能觀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觀和地理現象,說出到上述地區旅行應攜帶的主要生活用品;開展一次模擬活動(如南水北調“調出區”居民與“調入區”居民的對話;亞馬孫熱帶雨林的土著居民、當地官員和歐洲開發商的不同想法),扮演角色,交流看法。
三、立足本縣地理環境特征建立實驗基地
漳縣地處黃土高原隴西地臺和秦嶺山地交匯過渡地帶,其地貌類型十分豐富,本身就是一個天然的大課堂,帶領同學們進行野外地質考察,讓同學們不用遠行就可以印證書本上的知識。比如褶皺有殪虎橋向斜、協店子背斜和貴清山向斜。南部貴清山和西南部遮陽山分布著規模較大的巖溶地貌填稱全省之冠,是西北地區巖溶地貌發育的代表性區域,所形成的巖溶夷平面、巖溶峽谷、巖溶石峰、巖溶裂隙、洞穴、漏斗、溶蝕洼地、落水洞、豎井、天坑、天生橋、巖洞、溶洞及其化學堆積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高落差瀑布等,獨具特色,構成十分壯麗的巖溶地貌景觀。可以在本縣的一些區域設置高中的地理實驗基地,例如在貴清山和遮陽山設置自然知識基地,組織同學們觀察向斜、背斜、斷層和巖溶地貌等;在相應的鄉鎮(新寺等)設置特色農業試驗基地,組織學生參觀本縣的農業園區,探究家鄉的農業園區建設;在兩個比較大的工廠(鹽場和祁連山水泥廠)設置工業基地,讓學生們討論這兩個工廠的區位優勢及其布局的合理性,探究其對環境的影響,為政府部門獻計獻策。
和物化生不同,地理實驗的地點不僅僅在教室里,事實上大自然就是地理這門學科的天然實驗室,地理課外實驗同地理觀測、地理考察相結合,鼓勵學生發揚探究真理的精神,并真正意識到平時學到的地理知識可以運用到生活中去,比如“確定學校的經緯度”等。這些實驗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也使他們對自己的家鄉更為了解,對學校更加熟悉,于無形當中培養了同學們的價值觀。總之,地理實驗課的普及和完善是新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實驗技能,以更好的適應新課改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篇7
一、建設社會主義的創新型人才的德育目標
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和知識經濟已經到來的時代,學校德育目標的確立必須充分思考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優秀人才。從新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出發,結合我校多年的實踐,我們提出培養建設社會主義的創新型人才的德育目標體系。
(一)國際視野中的愛國主義情懷
經濟全球化要求學校培養具有國際意識的人才。為此,學校要在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國際理解、國際競爭與國際合作的意識;在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使我們的學生成為大氣大度、具有寬闊國際視野的愛國主義者。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就要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國家意識首先是公民意識。學生到高中階段,有關國家的相關知識已基本掌握,因而重點高中的公民教育目標是幫助學生獲得有關體驗,學會不同情景下的選擇判斷,形成一種自覺的意識,這需要社會實踐活動的鍛煉。其次,國家意識是法制的意識,這就要求公民自覺地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服從社會公認的倫理道德。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就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它指人發自內心的對國家的熱愛。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是建立在對社會主義信念基礎之上的。因而,這種信念只能是建立在學生對歷史唯物主義深刻理解的基礎上。
然而,我們的愛國主義并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在當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還要使我們的學生具有寬闊的國際視野。國際視野要有國際意識,這就是要在審視國際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發展的情況下,明確自身優勢與不足的意識,從而能走出一條自強自立的道路;國際意識要有國際競爭的意識,要能在找到自身相對優勢的基礎上,敢于與別國競爭;國際意識要有國際合作的意識,要善于學習別國的長處,在國際競爭中把別國的長處變為自己的長處;國際視野還要求我們學生能了解世界各國的文化,有著對世界各國文化的理解。只有在廣泛地吸收世界各國文化的基礎上,中國才能發展得更好,我們的文化才能更燦爛。
(二)基于科學認識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現代社會物質生活的豐富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一些人的享樂主義,而高科技發展的負面效應導致了重物輕人、重事實輕價值、重物質輕精神的傾向。在這樣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學校教育更要倡導精神追求勝于物質追求的生活態度,引導學生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艱苦探索過程中感受生活的樂趣,體驗思想創新、方法創新的成功,從而樹立遠大理想,拒絕不思進取;崇尚精神追求,拒絕享樂主義;增強事業心、責任感,遠離平庸,在科學認識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三)競爭基礎上的團隊合作精神
現代社會是開放的社會,要求社會每一成員有很強的社會交往能力。培養學生社會交往能力與團隊精神是應對經濟全球化需要的重要措施。
社會交往能力與團隊精神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是個體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種發掘情感潛能、運用情感力量影響生活各個層面的關鍵性品質因素,它可以分為:1.情緒控制:這是個人擺脫和消除焦慮狀態,控制沖動與憤怒,保持鎮靜與信心、化解不良情緒的能力。情緒控制能力的發展需要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需要在人際交往中鍛煉提高。2.認知他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體諒他人的感受,是共同生活的基礎。目前中小學生尤其是獨生子女學生受到太多寵愛,容易形成這方面的心理缺陷,缺乏對他人的理解,因而正確地理解他人已經成了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方面。3.人際交往:糾正中小學生,尤其是個別“偏才”和“怪才”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問題,是培養高素質人才中的重要問題,因為任何“卓越”的人才首先應是身心健康的人。4.競爭意識。現代人要有敢于參與社會競爭,在競爭中推動社會發展的勇氣。要把競爭與合作在更高的水平上結合起來。
(四)富有激情而又持續穩定的心理品質
在我國中小學的學校教育目標中,心理品質的目標常常受到人們的忽視。然而,事實證明,不管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還是從事社會其他工作,富有激情才會有工作的動力,持續穩定才能保持工作動力經久不衰。因而,培養學生富有激情而又持續穩定的心理品質對于學校教育來說至關重要。具體而言,它包括:1.自我感知和自我激勵;2.勝不驕,敗不餒,勇于挑戰,具有承受失敗與挫折的勇氣;3.處驚不亂,冷靜地處理復雜事物的能力。
在對社會需要全面認識的基礎上,我們確定了新時期人才培養目標的幾個關鍵詞:認知與情感的全面發展、發展與創新能力的全面提高、學生主體意識的逐步增長等。
二、自主發展德育模式的理論基礎
我校在多年實踐的探索中形成了“自主發展”的德育模式,這一模式是建立在對學生情感發展認識的基礎上的。
1.思想品德形成是知情意行協調發展的過程。學生在情感領域“自主發展”的過程就是一種知情意行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由知而行,由行而成情,最終成為他的意志品質。在這一意義上,只有學生自主的發展,才有學校德育的實效,這是學生態度、情感發生發展規律本身所決定的。
2.思想認識提高是不斷內化的過程。把社會期望學生具有的態度、價值觀真正轉化為學生自己觀念的過程,是態度與情感內化的過程。大量的研究表明,在這一過程中,外部的條件是重要的,但這一轉化能否最終成功取決于學生自身的發展。學校教育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導,在于精心設計德育環境。
3.德育是師生相互作用的過程。當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的變革,教育體制由篩選型、集權型轉向綜合型、分權型,教育結構由剛性、封閉式轉向彈性、開放式,師生關系由權威型轉向以獨立性、相互負責和交換意見為特征的平等和諧型、民主型,教育方式由灌輸式轉向啟發式,教育評價由注重結果轉向注重過程與發展,教育管理由集中、封閉式轉向參與式、自主式。對于民主社會的形成與發展而言,造成一代具有民主意識、能夠妥善使用民利的一代公民,其任務自然由教育來完成。由此,實施師生之間民主對話、教學相長的教育,是當前社會發展與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自我發展”的基礎是良好的自主性水平與自主性品質。這就是說,學生已經具有較高水平的自主學習、生活、社會活動的認識與能力,并且學生的自主性活動具有積極的、符合社會價值觀的效應。“自我發展”的目標是具有前瞻性的發展空間,即每個學生依據自主發展狀況,確立一個可能的發展位置。“自我發展”的載體是學生集體性活動,通過各類有序、健康的學生集體活動,使自身的發展得以實現。
三、自主發展模式的教育實踐
我校師生立足學校教育的實踐,在教育活動和教育情景中加以不斷修正與完善,逐步構建了一套與“自主發展”德育模式的理論模型適應的實踐操作體系。
(一)自我教育
我校一貫注重大德育環境的營造工作,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一教育的主渠道,把它當作學生自主教育的基礎途徑。從寓德育于教學開始,挖掘教學的教育性,然后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再后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社會實踐中教育自己。
1.把思想政治課的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
我們提出了“將課堂還給孩子”的口號,這不僅是學生智能發展的要求,同樣也是學生情感發展的要求。政治課教師難教、學生不愿學是當前政治課教學中遇到的普遍問題,也是困擾政治課教學的一大難題。為此,我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嘗試運用學生參與教學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
所謂政治課中的學生參與教學,就是在政治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盡可能地主動參與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應用、實踐的能力,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我校教師在嘗試和運用參與教學方法的實踐中,采取了以下方法:共同參與教師的備課,客串教師進行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參與討論,讓學生自己回顧、小結歸納,由學生根據教學的要求自己來組織和籌劃社會實踐,設立公民論壇。
2.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自我學習、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學科的基本任務與其他學科相比,最大的特點是要求學生在掌握馬列主義基礎理論的同時,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要實現這一教學目的,必須重視學生的“內化”,也只有在學生的實踐中才能真正實現“內化”。
為此,教師在讓學生通過“學生導讀”掌握教材的基本內容、根據“導讀”內容自編自排小品等活動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向社會請教。在自愿組合的基礎上,3至5人為一組。先由組長召集,確定考察專題、聯系考察單位、設計考察提綱以及考察報告的撰寫和打印等分工負責。同學們在社會考察中,采用多種形式,如實地參觀、聽領導介紹、采訪職工、收集資料、攝影、攝像等。考察結束后,在政治教師及語文教師的指導下,每組完成一份圖文并茂的考察報告或論文。最后由課代表或班干部主持,召開各組的考察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學習。
(二)自我評價
在學校德育中,開展學生的自我評價有助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認識自己與學校要求的差距,作出恰當的學習決策;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促進學生在德育方面的發展;有助于學生判斷能力的提高,將在德育自我評價中形成的能力遷移到其他學習領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日常行為的評價。學生思想品德素質往往通過活動與交往表現出來。因而,對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評價首先通過考察和評價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來進行的。
2.對學生班隊活動的評價。學生的思想品德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在各種活動之中。因而,一方面學校把開展各種活動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通過這些活動本身來評價學生的思想品德。評價的指標是:活動的獨創性、活動表現形式的藝術性、內容的思想性和學生的參與程度等,分別賦值并加以綜合評價。評委由學生自己擔任。
3.對學生社會實踐的評價。對學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進行評價的依據是:選題的現實性,看選題是否具有現實意義;報告的獨特性,看選題的視角是否新穎,是否有獨到見解;報告的思想性,看報告內容是否健康向上,反映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建設成就等;報告的邏輯性,看報告的分析是否合理,邏輯性是否強。有時還舉辦一些社會實踐的匯報展覽,既讓全校同學接受了教育,又檢驗了同學們社會實踐的成果,并要求學生自我作出評價。
4.個性心理素質評價。隨著社會的變化,獨生子女的增多,個別成績優秀的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心理問題:學校奮發向上的精神給一些同學帶來了沉重的學習壓力;個別學生由爭強好勝發展到自私自利;個別學生有較嚴重的內向型性格;少數來自全國各地來的學生所面臨的適應性問題等。學校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中所存在的不同心理問題,結合中學生個性心理素質特點,將心理教育與個性心理素質評價結合在一起,注重評價的科學性、規范性、教育性。學校的心理咨詢室每天向學生開放,由富有經驗的心理咨詢教師接受學生的咨詢,做到診斷、咨詢相結合;心理咨詢室除坐堂咨詢外,還設立了“悄悄話”信箱,解答同學們所提出的各種問題,解除同學們的心理困惑。依據這些材料,心理咨詢室的老師會同教育研究室和其他各方面的老師,對一些學生進行個案分析,較全面地評價他們的個性心理素質,對癥下藥,找出解決問題的措施與方法。
(三)自我管理
1.樹立學生示范群體
在學生中樹立示范群體,是我校“自我教育、自我評價、自我發展”學校德育的重大實踐活動之一。它對學生自我教育、主動發展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我們先后培養了四個示范群體。
一是政治上要求進步的學生黨建示范群體。我校已堅持高層次德育多年,在高年級學生中開展黨建工作,進行黨的基礎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舉辦了數十期青年業余黨校,參加培訓人數達2000多人。每學期發展學生黨員7-8名,近幾年來已發展學生黨員70人,學生黨員不僅自身要求嚴格,而且在班級、年級、學校各層面都能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們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周圍的同學,成為學生中的表率。
二是發揚“金牌精神”、品學兼優的示范群體。這部分同學不僅學習目的性明確、學風端正、成績突出、成果累累,而且品德優秀、表現突出,在班級、年級和學校中的影響很大,是同學們羨慕的“成功者”,這批學生成為學生中科技與人文結合比較完美的榜樣。
三是不斷注重人格完善的團隊干部示范群體。這部分學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樂意擔任社會工作,珍惜學生干部崗位,不辜負同學們的信任。他們在實踐中注重自我修養,無論在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技藝操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等方面鍛煉很大,提高很快,他們最終以胸懷寬廣、為人誠懇、情趣廣泛、學習努力、成績優秀、言行一致、工作主動、辦事公正等優良作風贏得全校學生的尊重。
四是在逆境中不斷成長成才、自強不息的示范群體。這部分學生雖然身處逆境,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面對困難、正視困難、自強不息、刻苦頑強、克服一個個困難,最終取得成功,受到全校師生的好評。
2.創建特色班集體
學校的特色班創建工作是根據自主、自愿、自動的原則展開的。首先各班同學根據本班學生個性、興趣愛好等方面的特點討論制定班級特色,而后在充分吸取同學意見的基礎上主要由班委、團支部圍繞特色討論并制定特色班級創建計劃,向學生處提出申報。學期末學生處將根據各班申報計劃和小結對各班特色創建工作進行審核,再對審核合格的班級進行表彰并舉行特色班掛牌儀式。
特色的創建是一個自主建班的過程,它給每個集體留下了自我發展的空間,讓同學們能夠自己選擇自我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從而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這一選擇過程中,班級的凝聚力更強了。在同學們的努力下,一份份有班級特色的班級公約出臺了,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活動開展起來了。班級集體在同學心目中產生了更為強大的吸引力,成為孩子們心目中的一個家。
3.開展社團活動
社團活動是同學們自主活動、自主學習的重要陣地之一。在這里,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的課外學習內容,自己策劃、組織學習的形式和過程。我校學生愛好廣泛,興趣濃厚,喜歡鉆研,原本都是個體行為,學校及時把他們組織起來,成立了學生社團聯合會,下設27個社團。學生社團聯合制定了章程,學生社團、協會、俱樂部等也制定了管理條例。每個社團由社團成員自己聘請一名指導教師。社團小型活動兩周一次,參觀、制作網頁、沙龍、咨詢、講座等,活動形式多樣,生活活潑。同學們在自己喜愛的社團里施展著自己的才華,社團活動的開展彌補了課堂學習的不足,尤其讓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在社團活動中找回了自信,找到了發揮自己價值的土壤。
4.構建自主管理、服務網絡
篇8
關鍵詞: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臺灣省;考察報告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421(2012)07-899-01
為了進一步加強區域間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相關工作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安徽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事業發展,安徽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協會組織有關會員計13人,于2012年4月11~17日,赴臺灣進行考察學習。
1、考察情況
考察團于4月12日到臺灣中興大學農資學院,與有關專家教授進行了座談交流。農資學院介紹了臺灣中興大學的歷史沿革、學校發展、辦學特色優勢、辦學理念、臺灣防疫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安徽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協會介紹了安徽省防治檢疫工作開展情況。大家就兩岸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進行了熱烈討論與真誠交流。考察團還參觀了臺灣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等。通過參觀座談交流,探討兩岸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合作的途徑,學習了對方防治工作的先進經驗,溝通了關系,增進了感情。
2、主要體會
2.1 臺灣林業以生態效益為主,在注重生態環境和森林資源保護前提下,實現森林多種經營的功能目標臺灣地處亞熱帶,面積為3.6萬km2,地形狹長,中央山脈縱貫南北。全島最高峰為玉山,海拔3997m,其他超過3000m以上的山峰有100多座。全島山地約占30%,丘陵占40%,平原占30%。臺灣植物資源豐富,植物種類有1萬多種,被稱為“天然植物園”。臺灣的森林面積為210多萬hm2,臺北的太平山、臺中的八仙山與嘉義的阿里山,是臺灣三大著名林區。臺灣的森林中,“國有林”有154萬hm2,其中46萬hm2被劃為保安林(相當于生態公益林),占“國有”林地的30%,占森林總面積的22%。從1981年開始建立自然生態保護區及森林游樂區,加強天然景觀及珍貴動植物保護,以供科學研究、教育及國民康樂之用。設立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6個“國家公園”,總面積32.28萬hm2,約占臺灣島總面積的8.5%。在加強生態保護的前提下,大力開展森林生態旅游。在規劃當中,主要體現生態優先的原則,體現了森林資源景觀自然性和原著性。森林旅游、森林休閑業、農業觀光,快速有序地發展,實現了森林多種經營的功能目標,取得較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2 在人才培養上,提倡全方位、多元化、國際化,提出“農業要以人為主體,而非以作物與技術為對象”,注重學生責任感與關懷心的教育與培養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事業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現代科技人才。中興大學農資學院是中興大學規模最大、成立歷史最久的學院,是臺灣培養農林人才的享有盛名的高等學府。學院有森林學、植物病理學、昆蟲學等12個學系,有3個獨立研究所、2個學士學位學程、12個附屬單位。其中附屬機構“實驗林管理處”轄有四大實驗林場:東勢林場、文山林場、新化林場、惠蓀林場,總面積8273hm2。有專任教師(含研究人員)208人,兼任教師61人,目前學生4156人。
學院的教育目標:以生物產業與自然資源保育的教學、研究、推廣以及培育生物產業與自然資源保育高級人才為宗旨,大學部以通才教育為主,涵蓋生物產業、環境科學、經營管理等3個學群,實施學系及學位學程雙軌制,推動跨領域學程,培育符合社會需求的全方位人才。強化與社會上各階層“非農業部門”的溝通與合作,增進國際接觸、交流、合作。近年來,興大積極組織學生走出去,參加“生物科技研習營”、“歐盟農業研習營”、“國際學生高峰會”、“北美生物保育研習營”、“內蒙古大漠生態保育研習營”、“華夏農耕文化淵源體驗營”等活動,鼓勵本校學生出國游學,赴外國學校短期就讀(一學期或一學年),或參加短期海外研習營;歡迎和邀請國外和大陸師生到臺灣大學實習、參訪。通過教育多元化、國際化,營造一個多元學習的環境。
在人才培養教育上,提出要把學生責任感與關懷心的教育與培養放在重要位置,“農業要以人為主體,而非以作物與技術為對象”。農、林工作者不僅要具備現代專業技術知識,更要有責任感與愛心,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具有理想主義情懷,具有腳踏實地的務實作風,為國家、社會做出貢獻。
2.3 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上,積極開展整合性防疫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注重生物制劑、天敵、性引誘劑等無公害防治技術研發、應用黑角舞蛾是臺灣的固有種,除了臺灣以外,黑角舞蛾還分布在福建、廣東以及日本、印度等地,寄主植物超過100種。每5~10年大發生1次,對經濟、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影響林木生長及整體景觀,干擾人類活動,威脅人類健康和安全等,為臺灣中部地區重要監測的害蟲之一。黑角舞蛾的防治,2003年之前,以化學防治為主,2004年以后,性費洛蒙防治法逐漸代替化學防治。2006年臺灣防檢局共發放了6000個上式誘蟲器,給各鄉鎮,用于黑角舞蛾防治。通過性費洛蒙防治法,6000個誘蟲器可捕獲約120萬只雄成蟲,減少來年約6000萬只黑角舞蛾的幼蟲。蘇鐵白輪盾介殼蟲2000年由泰國傳人臺灣地區,很快在島內大流行,造成大量鐵樹枯黃禿頂、死亡。在對蘇鐵白輪盾介殼蟲防治上,林務局臺東林管處啟動了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和物理防治。因為化學防治范圍大,易造成環境污染,現在主要采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部份,主要采取施放捕食性天敵雙色出尾蟲防治。通過天敵防治,效果較好,時效性長,避免了因農業藥劑的使用造成環境及水資源污染。
3、結語
篇9
關鍵詞:生物學;野外實習;考核評價體系;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1-0026-02
目前,國內幾乎所有的綜合性大學及很多高等師范、農林和醫藥院校都開設了生物學綜合或植物學和動物學單科的野外實習課程。生物學野外實習是培養生物學專業人才綜合實踐能力的關鍵環節之一,而我國高校正在開展的新一輪教學改革的重點方向之一就是加強實踐教學建設、創新實踐教學方法和提高實踐教學質量。野外實習中鮮活的生物材料可以加深學生植物學、動物學和生態學的知識,使抽象的原理具體化,加強和增進動植物和生態環境及其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感性認識,從而學習到書本上無法學到的知識;同時野外實習的實施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及完成項目的能力,也成為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珍惜資源、團結合作等思想意識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此外,學生在野外實習中表現出比課堂教學更加飽滿的情緒和濃厚的興趣,師生之間互動交流顯著增強。為了檢驗野外實習的教學效果,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考核。通過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檢測教師的教學水平,并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達到掌握教學狀況、改進教學和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因此,對教學的改革,同樣要包括對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本文將介紹我校在生物學野外實習考核評價體系改革中的實踐與體會。
一、生物學野外實習考核評價體系改革的調研
影響實習成績的因素很多,包括學習的實習態度、思想品德、專業能力、綜合素質和實習效果等。研究者采取了不同的考核評價體系,且收到了不錯的成效。
李庭古等采用的是實習表現、實習報告的質量和對生物標本鑒定能力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袁紅霞和秦粉菊采取了實習表現、學習效果和實結相結合的考核辦法。實習表現包括野外實習記錄本的記錄,小組采集標本的數量、鑒定,在實習過程中吃苦耐勞和團結協作精神,組織紀律性等,由小組和帶隊的指導教師進行綜合評定;實習效果采用面試操作及個人考核辨認20種標本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實習效果;實結內容包括業務方面的收獲,實習中不同生態環境中所觀察到的動物種類及它們的檢索特征、反映實習地的自然環境概述、動物種類及生態現象的綜合考察報告、思想方面的收獲、個人在實習中的表現及對實習的意見和建議等。王玉玲采取的是采集、制作標本能力方面,對所采標本識別能力方面及實結方面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崔瑾等采用的是野外動植物制作標本能力、標本識別能力方面及以論文的形式的實結報告相結合的考核方式。王曉鵬等采用考核分實驗和實習兩部分,其中實習部分單獨考核記入學分。實驗部分的考核內容包括實驗設計方案(20%)、預習報告(20%)、實驗操作(包括操作、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探究能力、小組討論以及團結協作、實驗臺清潔整理、值日等,20%)、實驗報告(包括實驗內容、實驗結果、作業題與思考題等,40%);而實習部分考核內容包括實習表現(包括出勤、完成實習任務、團結合作、組織分工、民間訪問、實結等,30%)、采集、壓制、鑒定、制作標本的數量和質量(30%)、考核標本的成績(包括科名、種名及重要識別特征,40%)。沈文英等采用的是標本制作、實物鑒定和綜合考察報告來評定小組成績,以學生在結合考察報告中的收獲和建議等來評定學生的個人成績,而學生的總成績由小組成績和個人成績通過一定比例折算而成。楊曉杰等采用的是遵守紀律30%,繪圖10%,實習過程中野外及室內工作表現20%,實習報告20%,辨認植物或動物20%的考核方式。高啟禹等采取的是辨認植物、制作標本、實習報告、專題論文、遵守紀律情況和實習表現及實習作品展評等相結合方法。李友邦主要采取的是筆試和標本的考核方式,輔以小型學術報告會形式的小課題考核,筆試和標本的考核內容包括了標本的數量,種類多樣性,制作的科學性、藝術性,標本的檢索等。苗芳等采用的是小組的成績和個人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小組的成績又由小組同學是否違反實習紀律、小組采集標本數量和標本壓制的質量,記錄本記載情況和生物學綜合實習報告的質量等三部分組成;而個人的成績由標本識別、野外生物識別和利用工具書鑒定植物種類的能力等三部分組成。
二、本校生物學野外實習的考核評價體系
根據調研結果,結合本校實際情況,本校生物學野外實習采用小組成績和個人成績相結合的方式給出學生的最后得分,各項分值的分配見表1。因標本的采集和制作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將5~6名學生編成一個實習小組。
小組考核的內容主要考核標本制作的好壞程度、標本的豐富程度、實習記錄的詳細程度和生物學綜合實結的質量,并輔以小組的平時表現。標本的豐富程度和實習記錄的豐富程度由實習帶隊老師統計得出;而標本制作的好壞程度,以展評方式,由學生再邀請多名專業老師參觀并打分以求平均分;小組綜合實結由小組代表以ppt形式向帶隊老師和其他同學匯報,由帶隊老師共同打分以求平均分;小組的平時表現包括作息方面和標本制作過程中的表現,包括衛生和規范程度。
個人的考核主要從個人的實習表現、標本的識別、實物的識別及檢索表使用的考試及學生個人實結報告的質量來體現的。個人的實習表現包括個人的出勤和作息等方面,由小組組長先打出分,帶隊老師和負責后勤老師商議最后給出平時分;由于生物學野外實習安排在第4學期暑假前,而動植物學教學安排在這之前,學生有可能已經遺忘,直接到野外可能會造成實習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出野外之前,在學校里再進行各模塊培訓,隨后對利用檢索表的能力進行考核,以加強學生的掌握程度;在實習結束前再對學生進行標本識別、實物識別和檢索表的使用的考試,前兩項考試以隨機抽取方式,考核學生認識20種動植物(動物和植物各10種)的能力;學生個人實結報告要求學生個人完成,內容包括業務方面和思想方面的表現和收獲及對野外實習的意見和建議等。
三、效果與體會
生物學野外實習的目標不僅在于教學任務的實現,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故生物學野外實習考核評價體系的設立也應該能體現它的目標。通過在野外實習結束后對參加生物學野外實習的學生進行的近3年無記名調查問卷統計發現,學生們認同生物學野外實習有收獲(87.6%),且在業務方面和思想方面均有收獲(79.5%);85.1%的學生認為該考核評價體系下的成績符合自己的真實水平。對于是否增加小組成績和個人成績中各小項的分值時,有70%左右的學生認為無須增減;認為小組成績中需要增加分值的小項排前二位的為標本制作好壞程度和實結匯報的質量,分別占14.3%和12.0%;認為小組成績中需要減少分值的小項排前二位的為標本的豐富程度和實習記錄的詳細程度,分別占11.3%和10.2%;認為個人成績中需要增加分值的小項排前二位的為個人的平時表現和個人的實結報告,分別占12.3%和11.0%,認為個人成績中需要減少分值的排前二位的為個人的實結報告和標本的識別能力,分別占14.7%和6.9%。隨后的抽樣訪談了解到,小組成績中增減的選擇是基于小項工作持續的時間和精力作出的,而小組成績中增減的選擇是基于公正性作出的,因為個人的實結報告是很容易抄襲或模仿的。從調查的結果看來,這套考核評價體系還是以較好地體現公平公正性,符合了當今學生對自身權益的追求。針對學生的反饋,下一步我們也將進行分值變動的嘗試,以取得更廣泛學生的認同。
參考文獻:
[1]李新華,胡金良.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12).
[2]馮虎元,徐鵬彬,陳強.生物學野外實習視角下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J].高等理科教育,2011,(5).
[3]梁小玲,謝東海,曲.論高校課程考試與考試管理創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4).
[4]李庭古,羅剛,徐國成.生物野外實習的組織和管理工作[J].文教資料,2006,(3).
[5]袁紅霞,秦粉菊.動物生物學野外實習教學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07,(3).
[6]崔瑾,馮虎元,夏凱.在生物學野外實習中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以蘭州大學理科基地生物學野外實習基地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1,(1).
[7]李友邦.動物生物學野外實習中科研素質的培養[J].中國科技信息,2012,(6).
篇10
1實踐技能培養的基本方法
1.1明確理論教學目標
果樹栽培學是農林類高等院校經濟林、果樹栽培與管理、園藝學等專業的主干課程[1]。內容涉及面廣,包括總論和各論部分,前者主要講述果樹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許多共性的知識,后者則按樹種分述各種果樹栽培技術特點。果樹栽培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專業課程,其先開課程是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植物學、農業氣象學、土壤學、肥料學等。果樹栽培學的實踐操作技能是各專業基礎課的技能要求在專業課中的綜合反映[1]。
如果學生專業基礎課程掌握得不夠扎實,則對教師傳授的專業知識的理解通常停留在表象上,不夠深刻。甚至個別學生為了應付考試,突擊性學習,可能由于復習方向和短時記憶獲得較理想的成績,但考試過后卻發現專業功底極其薄弱,甚至經不起推敲。在此基礎上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只能是簡單的模仿。顯然這與高等農業教育本質大相徑庭。因此,努力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出發點是正確的,但培養必須要以理論教學為基礎才不會失去根本,才具有知識運用的延展性和伸縮性。培養厚基礎、寬口徑人才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任何一種教學改革,如果脫離大綱的要求,或脫離課本知識都不現實[2]。為了避免在教學過程中理論部分過于冗長和枯燥,教師應該在大綱基礎上,結合生產實例靈活開展教學活動;同時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啟發式教學,如課前演講、課堂提問、小考等多種形式,督促學生努力學習專業基礎知識。
1.2精心安排實驗內容
實驗是對所學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和檢測。實驗內容設計、時間安排和考核方面都應精心設置。如果樹嫁接、花粉采集與人工輔助授粉、花芽形態分化觀察、果樹缺素癥的識別、果樹物候期觀察和樹種識別等具有時令性。因此,大綱編排在細節上要注意果樹物候期和所開設實驗內容是否吻合。通過上述一系列實驗使學生從感性層面上加強了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同時可提高其動手操作能力。在考核方式上,僅要求學生提交實驗報告是不夠的,應結合組織現場考核,分別根據學生操作水平、現場回答教師提問情況綜合判定。同時,以一定的比例納入學期考試,這樣能激起學生對實驗課程的重視,并主動地參與實驗預習和準備。實驗前,要求學生提前預習以克服實驗盲目性。實驗過程中,對于動手能力差的學生,不能讓他們只當旁觀者,而應鼓勵其動手操作,做好實驗記錄,并將實驗記錄作為評定學生實驗成績的一項重要依據[3]。
1.3實施參觀考察
參觀考察拉近了學生與生產的距離,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果樹栽培管理特點。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靈活掌握考察時間和內容。例如果園綜合管理水平評價、果實采后處理、果園立地條件評價等,應按物候期進程進行。根據參觀考察學時要求,應盡量安排貼近生產的實際內容。在這一過程中,事先要讓學生明白參觀考察的目的意義,強調紀律性,確保出勤率。同時注意專業教師分組,避免走馬觀花。考察之后要求學生認真按時完成考察報告,并根據報告內容和寫作態度評定成績。
1.4豐富教學實習內容
結合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實習活動。將基地生產項目和科研項目作為學生學習的機會,使生產、教學、科研有效地結合起來[3]。項目的設立應根據教學大綱有關知識技能要求而定,必須仔細斟酌,整合內容,以專項實踐技能和綜合職業能力設計任務模塊,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實訓任務,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在完成任務中理解理論知識,同時將課本理論有效地運用到實踐當中[4]。項目內容可包括果樹修剪(冬剪和夏剪)、苗木繁育、果園土肥水管理、果實套袋等內容。通過實習,結合所學理論,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另外,可適當安排學生調查附近果園的管理情況、農貿市場果品銷售情況以及不同果實的價格、品質、貨架期等。通過觀察、咨詢,提高學生對果樹生產的認識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教師對學生個人成績評定應注意跟蹤記錄整個過程,觀察學生參與情況、小組協作精神和個人實踐能力,采取過程評價和最后成果評價相結合的形式,并根據個人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定3個方面的成績來綜合評價。
1.5生產實習系統縝密
教學與生產相結合,是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生產觀念、提高操作技能、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條重要途徑[5]。根據實習條件,指導教師為學生確定研究方向,督促學生開展專業訓練和科學實驗,并完成課程論文和畢業論文。教師通過與學生有效的溝通,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興趣愛好,可有針對性的確定具有一定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的畢業論文, 使學生的論文實用性更強,利用價值更高[6]。畢業論文內容可以是驗證性的,也可以是創新性的。學生進行生產實習時要嚴明實習紀律。實習生在實習單位應深入生產和技術推廣第一線,培養自己獨立工作的能力。學生通過實際考察和直接參與勞動,對果園管理、社會人際關系等有一個全面細致的認識。在實習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創新,培養其艱苦奮斗的精神,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
2 實踐技能培養的實施技巧
2.1培養興趣
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旨在加強學生實踐技能培養,在方式上要求靈活系統。興趣是學習的自覺動力,是鼓舞和推動學生學習的巨大力量[7]。教師應尊重學生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和探索,而不是以先為人師的姿態蔑視學生的求知欲望。并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鼓勵支持學生敢于求真、勇于發問、善于思考,養成優良學風。
2.2有效組織教學
在實踐技能培養過程中,教師的基本職能在于有效地組織教學。在教學內容方面,總論部分可以設計模塊教學法,如生長發育規律、苗木繁育、生長調節劑應用、整形修剪等。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平臺,如多媒體課件、教學錄像和幻燈片應用,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各論部分應根據樹種特點突出栽培管理個性和生產上常見問題,并有效系統地組織教學,減少教學內容的隨意性。按照教學目標和既定培養方案,加強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培養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講授果樹學科技發展前沿及其手段和方法。此外,教師應該以其淵博的知識、靈活多變的執教方式和人格魅力引導和激發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熱愛和興趣,避免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
2.3合理考核
在學生成績考核方面,應建立科學合理的專業課考核制度。由于學生個體存在差異,考核時應該強調綜合性。如在嫁接操作中有的學生操作雖然規范,但不知所以然。有的學生操作粗糙,卻深諳其中道理,甚至能夠創新性思維。因此,在考核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學習態度和理論知識掌握程度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考核側重點應有所不同,分層次按不同標準進行考核。對基礎較弱的學生側重于考核技能和學習態度,適度降低理論知識的考核標準;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應均衡考查這3個方面。這種考核方法能真實客觀地反映每一位學生的學業成績,讓每一位學生都清楚地知道只要付出努力就會得到認可,從而使其樹立學好專業課的信心,增強求知愿望,有利于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7-8]。
3參考文獻
[1] 廖顯輝,向長武.《果樹栽培學》實踐操作技能培養的體會[J].實習實訓,2003(4):46-47.
[2] 張猛,,劉仁道,等.“課前演講”在《果樹栽培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4(5):92-94.
[3] 阿依先木,庫熱什.提高果樹栽培學教學質量的探討[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6,19(6):83-84.
[4] 卜慶雁,趙鐵良,衣冠東.“項目教學法”在果樹栽培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8(1):41-43.
[5] 陳佰鴻,王嘉長,趙長增.果樹栽培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1996,31(3):308-311.
[6] 武濤,杜亞琳.淺談高校園藝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3):196-197.
- 上一篇:城市管理學習考察報告
- 下一篇:鋼結構廠家考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