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實習生個人期末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2 02:55: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班實習生個人期末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收稿日期:2013-02-01
作者簡介:趙桂峰(1978- ),女,鄭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土木工程教學研究,(E-mail)。
摘要:文章從知識獲取、課程設置、課程考核和實踐環節等方面探討了當前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學和培養方式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按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規律,同時兼顧不同年齡段教師工作特點的師資力量分配改革,闡析了以專業技術學科理論為主,兼顧跨學科、跨專業課程的綜合性培養教育理念,介紹了控制課堂規模和更新教學內容的課堂教學改革模式,闡述了基于整個社會多元化需求的人才培養和學生成績考核標準,提出了實行校企合作的實踐環節培養模式,探討了本科生導師制的建立與改革方案。
關鍵詞:新時期;高等教育;土木工程;本科生;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3)03-0011-04 土木工程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工程背景,其學科內容不僅包括人類對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的認識和總結,而且包括解決工程問題的方法論[1]。近年來中國基礎建設規模日益擴大,大型工程項目逐漸增多,各類新的工程技術問題也不斷涌現。這給廣大土木工程專業技術人員提供了充分發揮自身潛力的舞臺,同時也對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的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是土建領域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后備力量,一個合格的土木工程師應能正確判斷和解決土木工程中的實際問題;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合作精神和一定的領導能力;能開展跨學科、跨專業的合作;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與習慣;能適應工程領域多種職業崗位的需求。
根據國家的發展戰略和新時代的需求,適時調整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的教學和培養方式,探索有效的人才培養機制,對于土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土木工程專業本科層次人才的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目前中國很多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的教學和培養工作仍在沿用傳統的培養機制,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脫節,培養的學生往往難以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不僅影響了學生個人的發展,同時也造成師資和教學資源的浪費。筆者結合多年從事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學的體會以及所指導學生的反饋信息,探討新形勢下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合理培養模式,以推進新時期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改革。 一、當前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學和培養方式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知識獲取
目前,高校本科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主要有教師課堂講授與學生自學兩方面,其中,教師課堂講授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最主要方式。考慮到學生規模和教學資源的限制,很多高校都采用大班授課模式,尤其是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大班授課的優點是能夠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使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技術增加課堂信息容量,從而提高課堂授課效率。但是大班授課模式也有明顯的缺點,首先這種授課模式對學生的要求非常高,如果聽課學生規模較大,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教師就很難準確掌控講授知識的重點和深度。基礎扎實、聽課認真、思維活躍的學生容易接受和掌握課堂講授的內容;反之,基礎薄弱、學習主動性差的學生則不容易適應課堂的節奏,容易產生對課堂學習的厭惡和排斥情緒,這就導致學生產生兩極分化的現象。如果讓教師同時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感受,則無疑又增加了教師的負擔,降低了課堂效率。其次,由于大班課學生規模較大,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很難做到與大多數學生的深度互動,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單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學生的主動求知欲無法被調動起來,學生的創新思維得不到引導和開發,知識面得不到拓展,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顯然無法符合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二)課程設置
目前,多數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為以下模式:力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彈塑性力學等)、結構計算理論與設計(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砌體結構等基本結構體系的設計計算以及工程結構抗震設計計算等)和施工技術(土木工程施工)。這一課程設置模式基本達到培養土建領域專業技術人才(如結構設計人員、工程施工技術人員等)的要求。但鑒于近年來土建領域就業形勢的變化,絕大部分本科生的就業去向是建筑施工單位(如中建系統各公司、各省建公司等),而不是建筑勞務單位或設計單位,所從事的工作也主要是施工管理方面的生產作業,而不是現場的具體施工技術作業,這就要求培養的本科生既要掌握足夠的專業技術知識,又要具備一定的工程管理和相關法律法規知識。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避免本科畢業生在單位實習和工作過程中,因為法律責任的淡漠和管理能力的低下出現亂簽合同或不敢簽合同的現象,從而影響個人的事業發展和單位的管理工作。
(三)課程考核
在素質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很多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對學生的學期考核依然采取應試教育的方式,即每學期期末組織學生進行閉卷或開卷考試,并以此作為主要依據來評定學生掌握知識水平的高下。這種考核方式,形式簡單,操作簡便。但由于在高校中,很多課程尤其是專業課,多年的考試模式不變,考題風格接近,導致學生們很容易掌握考試規律,從而養成投機取巧的惡習,平時不認真聽課和學習,僅靠考前突擊復習相關的考點就能獲得及格以上的分數。從長遠看,這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果是不利的。因此,現行的課程考核方式,仍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已經不能滿足新時期的需要,應進行多元化和多目標化的改革,以適應培養合格的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
(四)實踐環節
對于工程類的學生來說,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緊密聯系是一種較好的教育模式。但很多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重心依然是理論知識的講授,實踐環節相對較少,或局限于某個行業、某個單位,或實踐環節與現實需求嚴重脫節,僅流于形式。這樣勢必造成本科生實踐能力低下,動手能力不強,從而影響就業。眾所周知,現在企業大都重視畢業生的動手能力,希望畢業生入職后能很快適應崗位需求,進入工作狀態。如學生到企業后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期,這對許多中小企業是難以承受的,這是因為中小企業大多自負盈虧,培養新人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而且并不能保證自己培養的人才在學成之后會一直留在本企業,所以企業無法承擔人才的培養成本和風險成本。這也限制了部分學生的就業面。因此,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實踐環節培養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要及時根據復雜多變的現實工程情況調整人才培養的方式和方向,要通過培養模式的改革增強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競爭能力。
二、新時期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育培養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師資力量分配的改革
教學從來都不是單純傳授知識的活動,而總是結合著育人目的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動。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亦是如此,本科生從入學到畢業,既是學習和接受各種公共知識和專業知識的過程,也是本科生從人生的少年階段到青年階段的重要時期,這一過程涵蓋了教和育的交融。因此,在師資力量的分配上不僅應考慮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規律,同時還應考慮不同年齡段教師的工作特點。
在師資力量的分配上,建議中老年教師多承擔教學工作,中青年教師則主要承擔科研工作,適當承擔一部分教學工作。在具體的教學任務分配上,建議中老年教師多承擔低年級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工作。這是因為土木工程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很多專業課程的教學都要求任課教師具備深厚的科研底蘊和工程經驗,而中老年教師具有長期從事本專業教學、科研和工程實踐的經驗,他們對學科和專業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由他們擔任低年級本科生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工作,對相關知識更容易講解透徹,也更有助于本科生打好基礎;此外,他們多年養成的良好師德師風也能從思想上對本科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形成良好的學風。建議中青年教師多承擔高年級本科生的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的教學工作。這是因為中青年教師雖然教學經驗不足,但思維活躍,能接觸到土木工程學科最前沿的研究課題。由他們承擔專業課和選修課的教學工作,往往能站在學科的“制高點”上看待和講解問題,這將有助于開拓本科生的視野,培養其科研創新意識。這樣的師資力量分工方式,不僅能解決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輕教學的問題,保證科研和教學的協調推進,還能提高本科生的培養質量,為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正常運行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二)課程設置的改革
在課程設置方面,土木工程專業不僅要堅持以專業技術理論課程為主的教學理念,同時也應當設置更多的人文類、經濟類、管理類和法律類的課程,實現跨學科、跨專業的綜合性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的建筑文化、工程倫理、工程管理和法律法規等方面知識的學習,鼓勵學生對其中的一方面或多方面進行深入的思考,培養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使學生成為一專多能的綜合性人才。在此方面,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為全世界高校工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了榜樣。阿爾伯塔大學一貫的教育目標是不僅要為學生的畢業負責,還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2]。該校積極倡導學生學習人文社科類課程,還開設了專門的工程倫理學課程,旨在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德素養和嚴謹作風,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工作責任心的科技人才[3]。
(三)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
在課堂教學模式方面,盡管多年來許多高校一直在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教師“講”、學生“聽”仍然是絕大多數教師首選的教學模式,課堂上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同時由于教學內容與工程實際嚴重脫節,學生畢業后其所學知識往往已經或很快就落后于時代。因此,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當務之急是課堂規模的控制和教學內容的更新。首先,應縮減課堂人數,在本科新生入學后即進行學習能力和志趣愛好測評,依據測評結果將能力愛好相近的學生分為適當規模的小班,以此來編制教學培養計劃并分配合適的教師。其次,鑒于大部分本科生剛從高中升上大學,對傳統的課堂板書式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思維慣性,高校教師應改變過分依賴PPT的教學模式,適當增加課堂板書的內容,這樣有利于學生學習心態的平穩過渡和對新的教學方式的適應。教學內容方面,教師在課堂上應更多地講解與當前生產和工程相關的一些實際問題,并與所講授的專業課程知識相結合,鼓勵學生參與交流探討,從多角度分析問題,增強學生的主動求知意識和專業學習興趣。
(四)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土木工程專業的本科生既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具備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還要具備跨學科、跨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因此,土木工程專業應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的考核方式,建議采取“5+3+2”的綜合考核模式,即專業理論知識占總成績的50%,專業實踐能力占總成績的30%,剩下的20%考察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人文素質。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多目標、多標準的考核方式,即只要學生在上述三方面中的任意一方面表現突出,其他方面即使表現平平,也視為考核合格。甚至,如果學生表現出本專業之外的其他專業方向的突出才能,雖然本專業才能不突出,也應視為考核合格。因為,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基于人的培養,也是基于整個社會多元化需求的人才培養,而不應該局限于本專業需要的人才培養。只要學生的才能能服務于社會,對國家有利,對人類有益,都應得到肯定和鼓勵。這也應該成為培養所有專業技術人才的共識。
(五)實踐環節的改革
據統計,中國高校很多專業的理論課和實踐課比例都大于4∶1,一些高校的土木工程專業,此比例甚至更高,而在發達國家,此比例接近1∶1[3-4]。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培養模式嚴重影響了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培養質量,也妨礙了學生的就業和發展。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實踐環節師資力量的缺失以及培養機制的僵化被動。
中國的現代高等教育源于歐美,而歐美發達國家的工程教育領先中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中國高校的工科教育可結合實際情況適當借鑒歐美的先進經驗和做法,逐步壓縮理論教育的課時,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
西安郵電學院計算機系自2007年開始,與廣州周立功單片機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創辦了西郵—周立功“3+1創新教育”實驗班。經過實驗班的實踐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該校2008屆和2009屆畢業生實現了100%的當年就業,而且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研發測試等高端技術崗位[4]。上述例子充分說明了實踐環節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這種“學校+企業”的一體化校企合作機制能讓學生預先體驗工作流程,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信心。
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培養模式讓學生在學習期間即能進入工程的前沿,接觸更加實際、具體的實踐問題,并在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有助于學生就業后工作上更容易上手,進而獲得企業的認可。這種培養模式尤其適合實踐性較強的土木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所以高校要加強校企合作,積極引導企業參與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有條件的要創辦校企合作實驗班,設立企業獎學金,鼓勵學生深入企業,參與實際工程技術問題和管理問題的研究。高校土木工程專業還應與企業簽訂長期合作協議,鼓勵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深入校園,與在校生進行實質性的交流,爭取達成高校、學生和企業的三方協議,高校與企業聯合起來培養學生,由高校向企業推薦合格的實習生,學生提前進入工作角色,為學生就業后盡快轉變角色提供過渡適應期。
(六)本科生導師制的建立與改革
長期以來,中國高校的導師制主要是針對研究生而設立的,包括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在內所有本科生實行的是輔導員管理制。自1999年普通高校擴招以來,隨著本科生規模的擴大,輔導員管理制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上均已呈現明顯下滑的趨勢。
本科生群體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能力較強。為了加強對本科生的管理,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模式。目前國內各大高校的師生比例平均為1∶17,師生比例相對偏高[5]。土木工程專業實行本科生導師制不僅必要,而且也是可能的,如果僅僅依靠在校的專業教師,師資力量明顯緊張。因此,結合土木工程專業的特點,可以考慮引進設計、施工或監理等相關單位的高級工程師進入學院,擔任本科生導師。可以采取分批次、分階段的導師帶徒制度,學生深入各導師的實驗項目或工程項目中,以導師導為主,以學生做為輔,采取導、做相結合的教育培養模式,引導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最終獨立解決問題,以鍛煉和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三、結語
目前,中國很多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的教學和培養工作仍在沿用傳統的培養機制,學校培養的學生往往難以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不僅影響學生個人的發展,而且也造成師資和教學資源的浪費。筆者從知識獲取、課程設置、課程考核和實踐環節方面探討了當前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學和培養方式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按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規律,以及根據不同年齡段教師的工作特點,合理進行師資力量分配的改革方案,闡述了以專業技術學科教育為主,兼顧跨學科、跨專業課程的綜合性人才培養教育理念,分析了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和志趣愛好劃分班級和控制課堂規模,以及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改革模式,提出了多目標、多標準的人才培養考核標準,探討了實行校企合作的實踐環節培養模式以及本科生導師制的建立與改革方案。
參考文獻:
[1] 趙軍,張猛,王建,等.土木工程專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法的研究與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140-144.
[2] 許曉毅,肖冬萍.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工科人才培養模式解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3(1):137-140.
[3] 李培根,許曉東,陳國松.我國本科工程教育實踐教學問題與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4] 申輝,姬睿.校企合作學生科技俱樂部模式與運行機制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1,30(10):170-171.
[5] 鄭雙進,熊黎,黃志強,等.工科院校本科生導師制探索與實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69-170,173.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civi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new period
ZHAO Guifeng, ZHANG Meng, LI Yaoliang, CHEN Hua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P. R. China)
- 上一篇:醫院護士實習生個人總結
- 下一篇:乳腺科護士實習個人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