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籌學課程設計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9 13:26: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運籌學課程設計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管理運籌學是工商管理專業的一門骨干課,同時也是一門管理學、應用數學、計算機學等學科交叉學科。在本科教學向應用型轉變的大背景下,管理運籌學的課程設計也應做出相應變化。應當對管理運籌學課程進行重新設計,提高案例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的比重,增加管理運籌學軟件的學習課時,對考核方式進行調整和優化,為培養應用型管理人才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管理運籌學
運籌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是使用定量方法進行決策的一門科學,自20世紀30年代誕生以來,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極大的拓寬了運籌學的研究范圍。同時運籌學還是一門應用型很強的學科,在軍事、農業、系統工程等領域有著廣泛應用,而管理運籌學就是使用運籌學的方法來解決工商管理中的實際問題。目前很多學校在向應用型進行轉變,在此背景下,管理運籌學的教學也應當更加注重應用性,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做出自己的貢獻。
1管理運籌學學科的特點
1.1引進數學的研究方法
管理運籌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囊括了管理、經濟、數學、計算機等學科的思想,其主要研究的問題來自于社會的經濟管理實踐,而主要的解決手段就是各種數學方法。因此,要學好管理運籌學,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如在構建和求解線性規劃模型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學生將具體的問題抽象成函數的表達形式,其次在求解的過程中,無論使用圖解法還是單純形表法,都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高等數學和線性代數的知識。
1.2注重對實際問題的分析
管理運籌學注重對工商管理中實際問題的研究。管理是一門藝術,同時也是一門科學,而管理運籌學正是管理科學性的重要體現。目前管理運籌學主要的研究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生產計劃、運輸問題、存儲問題、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等。這些問題都來源于管理實踐,需要使用運籌學的方法進行解決。如生產計劃問題,其目標就是在給定生產資料下,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或在給定生產目標下,實現生產成本的最小化。由此可見,管理運籌學所研究的問題有著十足的現實意義。
1.3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
近年來,管理運籌學取得了長足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該學科重視理論和實踐的相互促進。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發現,管理運籌學的研究問題來自于工商管理的實踐,而管理運籌學的理論主要體現在數學方法上。運籌學理論的發展,促進了運籌學研究范圍的進一步擴大;同時實踐問題的不斷革新,也對管理運籌學理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工商管理類的學生,需要更加關注對管理實踐問題的梳理和總結;對管理運籌學的最新手段需要及時掌握,而不需要對相關理論進行深入研究。
2管理運籌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學生抵觸學習
數學作為管理運籌學的基本工具,在管理運籌學中有著重要作用,學生是否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是決定其能否學好管理運籌學的關鍵因素。但在實踐中,工商管理類屬于文理兼招,并且文科生所占的比重很高;從學生的性別來看,工商管理類各專業中女生往往占據著絕對多數,這兩個原因導致工商管理類的學生數學基礎較為薄弱。管理運籌學同工商管理類開設的其他課程有著較大差別,也是造成學生抵觸學習的原因之一。如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而言,其各個學期學習的課程幾乎都是圍繞著會計學,如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等。這使得學生無法對這門課進行定位,不能充分認識到這門課的重要性,會造成學生主觀認為這門課同其未來的就業缺乏聯系,降低其學習興趣。
2.2過分重視理論
管理運籌學是運籌學在管理學中的應用,管理運籌學的很多研究者都來自于運籌學領域,因此他們編著的教材更加偏重于理論部分,如各種數學模型的推導,而管理學的內容所占篇幅較少。教材的編寫過分重視理論,不僅導致了教材晦澀難懂,同時也極大的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管理運籌學問題的求解過程變得十分簡便,計算的精度也大大提高,因此不需要過分強調學生一定要掌握手工計算的方法。同時過分重視理論學習,也使得管理運籌學背離了應用型學科的初始設定。學習管理運籌學更是希望學生在面對管理的實際問題時,能夠具備全面、系統的思維方式。
2.3考核方式單一
目前,管理運籌學在很多學校都是以考試的形式進行考核。而考試的形式,又決定了考察的內容主要以理論為主,相應的計算題也比較簡單,而不能充分反映學生對管理運籌學的實際應用能力。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管理運籌學相關軟件的普遍應用,很多學校在教學中已經設置了一定比例的上機操作。但由于上機操作部分不在考試內容之中,學生在學習時往往不夠認真,學習效果也十分有限。
3管理運籌學課程改革思路
3.1對管理運籌學課程進行重新設計
針對管理運籌學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特別是為了適應教學向應用型轉變,應當對管理運籌學課程進行重新設計。首先,為了解決學生數學基礎差,在線性規劃建模和求解過程的困難。應當將管理運籌學設置在第四學期,也就是在學生完成高等數學和線性代數的課程學習,一些管理運籌學所需的數學知識還掌握的比較牢固。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對一些基礎數學知識進行講解,增強學生對所涉及數學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在教學手段上,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通過實踐,我們發現使用多媒體教學雖然是對課堂的豐富,也能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當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同樣也會導致授課節奏變快,進一步增加學生對管理運籌學知識學習的難度。因此,應當適當增加黑板教學的比重,特別是在理論教學部分,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來理解所學知識,提升管理運籌學的教學效果。管理運籌學是工商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需要學習這門課,同時上課的人數往往在100人左右。而過多的學生,也增加了授課的難度,同時也對學生的聽課效果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建議應嚴格控制管理運籌學的課程規模,以1~2個班,不超過50個人為優。
3.2提高案例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的比重
管理運籌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是使用運籌學的手段來解決管理學中的實際問題,因此,管理運籌學的教學內容應當緊密同實際進行聯系。特別是在本科教育應用型轉型的大背景下,更應增加案例教學在管理運籌學中的比重。案例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通過豐富的案例教學,也能使學生更加認識到管理運籌學在管理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同時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案例教學的興趣,也可以在課程的初始階段,鼓勵學生提供一些管理運籌應用的素材,而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實踐問題進行加工和優化,使其真正成為一個管理運籌學的典型案例。同時也要加強啟發式教育。傳統的管理運籌學以“填鴨式”教學為主,不僅教學效果較差,同時也使得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機會。因此,應當加強啟發式教育在管理運籌學教學中的應用。教師針對每個章節的內容,設置一些實際問題,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引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對線性規劃模型的求解過程,也應緊密同已學過的知識點進行聯系,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索來加深其對新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如在學習單純性表法求解前,可以緊密同圖解法進行聯系,指出每一個基本可行解在圖中的位置,這樣可以使知識點聯會貫通,同時也能使學生體會到管理運籌學并沒有那么難以學習。
3.3增加管理運籌學軟件的學習課時
管理運籌學軟件的普遍應用,是管理運籌學教學的一大突破。目前各個學校普遍使用的教學軟件有Lindo、Lingo、Excel等,這些軟件的應用,不僅極大的降低了學生手工求解線性規劃問題的難度,同時也使學生掌握了一門實用工具,對其未來的就業提供較大的幫助。傳統的手工求解線性規劃問題,不僅過程繁瑣、求解速度慢,同時當決策變量的數量多于10個時,學生幾乎不能進行求解。而管理運籌學軟件的應用就解決了這一問題,即提高了運算的精度,又極大的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提高了其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應當增加管理運籌學軟件學習的課時量,通過實踐證明,將軟件學習的課時量占到總學時的20%,就能夠使學生基本掌握軟件的操作過程,同時也能對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在課下,也應組織一些興趣小組,將有想深入學習管理運籌學的同學組織起來,組織大家對管理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鼓勵同學進工廠、進企業進行調研,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打破課堂同實踐之間的隔閡,使同學認識到管理運籌學在實踐中的巨大作用,并實現將學生培養成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3.4對考核方式進行調整和優化
最后,應當對管理運籌學的考核方式進行調整和優化。為了實現本科教學向應用型轉型,我們對管理運籌學的課程進行了全新設計,在課堂教學中提高案例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的比重,增加管理運籌學軟件學習的課時量;在課后,組成管理運籌學興趣小組,鼓勵同學將所學的運籌學知識應用到管理實踐之中。這樣的課程設計,符合本科應用型教學的培養目標,同時也保證了對學生全面能力的培養。因此,管理運籌學的考核方式也應適應這樣的變化,對考核方式進行調整和優化。應當適當降低筆試考試的所在比重,而增加對學生上機操作和課外實踐的考核,通過全面的考核體系,即增強學生對上機操作和課外實踐的重視程度,同時也是對其自身全面能力提升的一種督促和促進。
4結語
本科教學向應用型轉變是我國教育的發展方向,管理運籌學作為工商管理類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也應進行重新設計以實現這一目標。本文通過對目前管理運籌學特點以及存在問題的梳理,提出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管理運籌學課程設計的實施辦法,希望對提高管理運籌學的教學效果提供一些幫助,同時這也是培養應用型管理人才的一種有益嘗試。
作者:李森 單位:沈陽建筑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楊嘉歆.管理運籌學中板書和多媒體教學的有機結合[J].價值工程,2012(06).
[2]何麗紅,陳士成.管理運籌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1(34).
篇2
關鍵詞: 運籌學 經濟管理專業 教學改革
運籌學的思想和方法在現代管理決策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為適應社會的要求,越來越多的高校經濟管理及相關專業都開設了與其相關的課程。多數經濟管理類的院校都把該課程叫做“管理運籌學”,是一門介乎于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綜合性學科,但無論學生還是教師對這門課程的感覺更多的都是一個字――“難”,學生在學的過程中覺得難學,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覺得難教。其實無論是從運籌學的產生還是從其發展歷程來看都與管理實踐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但正是由于傳統教學過程中的一些不足導致其成為管理中的“陽春白雪”而曲高和寡,讓人們覺得運籌學只是那些運籌學家們和數學家們的事,不是我們普通管理者能掌握和運用的。這對于理論的應用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在開設這類課程時就要有新的思路,以便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針對這一問題,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一、傳統運籌學教學方式的不足
由于運籌學過去主要針對理工科學生開設,或是在一些重點院校的管理專業才開設,相對來說這些學生的數學基礎較好,以教授數學的方式教授這門課程存在的問題也并不突出,但現在更多的經濟管理類院校為適應管理發展的需要都開設了這門課,相應的教學方式方法問題就成為取得良好教學效果亟待解決的問題。要更好地解決問題,我們首先要認識到傳統教學中的不足。
(一)重理論推導,輕實際應用。
公式的推導固然重要,但在有限的課堂上把時間都花在數學推導上實為不值。我認為,這對于數學專業的學生養成嚴密的數學論證習慣和能力是重要的,但對于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多數的理論只要能理解了為什么是這樣,以及如何運用和操作就足夠了。道理很淺顯,對于多數人來說完全不用明白火車是如何工作和按什么原理制造的,只要能做到會買票,按時上車,到站知道下車就夠了。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處理好理論推導與實際應用的關系。
(二)舉例過于抽象。
實際的管理是十分復雜的,但在教學中無論是課本中還是案例中的例子都是經過高度抽象的,使得例子離現實的管理實際太遠,使學生感覺學了也沒用。現在由于就業壓力和眾多因素的影響,在學生尤其是學習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中實用主義盛行,更多的學生只對他們認為“有用”課程感興趣,很少人能靜下心坐得住。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要盡量處理好教學中的抽象理論和實際管理中的運用問題。這不僅僅要求相應的教材的改進,更重要的在于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和講解。
(三)學生的參與程度不高。
由于有關量化管理方面課程的教學一向就以教師講為主,教學方式單調,因而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生學習過后的實際動手能力較弱。現行管理運籌學教學只是注重被動地灌輸相關理論知識,并沒有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單調的教學方式必然導致學生學習興致不夠,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甚至形成“理論無用論”觀點,并最終導致只懂理論不懂實踐,甚至連理論也一知半解的局面。
(四)教學內容不突出,缺少教學設計。
對于一般的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講,最關心的是具體實施操作問題,管理運籌學這門課程的內容相當多又很復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課程體系和相關課程的設置情況有選擇地安排教學內容,而不能一味照搬教材。教師在教學中要搞好課程內容體系的設計,而多數教師由于自己教學的習慣和為了教學的便利而很少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課程設計。
二、針對經濟管理專業進行教學改革的探索
上述問題是當前存在于文科類院校運籌學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因此解決好這些問題是提高這門課程教學效果的關鍵,針對這些問題我作了如下初步探索。
(一)采用案例式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案例式教學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被很多高校教師所采用,因為這一方法在應用型的課程中教學效果確實很好,但在實際應用時采用如下兩個技巧會使這種方法錦上添花。
1.學生參與收集案例。
案例教學是基于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案例的收集和選擇上要形成關注的“視點”。任何內容的教學,要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問題的引入極為重要。日常生活的現象、常見的經濟現象、熱點問題等,均是學生較感興趣、頗為關注的問題。從這些現象引發的決策問題的提出及解決方法的探討,是初步滿足學生“實用感”心理的一種途徑,能激發興趣,增強學習動力。但學生關注的視點,教師有些時候無法跟得上他們的變化,因此,采用學生參與提供各種案例的方法,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共同討論出結果對于教學來說效果是最好的,還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大小案例結合運用。
在教學中我將案例區分為“大案例”與“小案例”,在不同的教學階段與不同的教學內容下區別使用。所謂的“小案例”是指一些簡潔生動的、與不同教學內容相匹配的典型或精彩的個例。教師在關鍵時刻及時運用,既可起到理論與實例相佐的功效,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把學生或有“出軌”的思路重新與課堂教學氣氛并軌。“大案例”相對于“小案例”一般指較為綜合性的信息資料,如介紹完線性規劃模型的建立與求解知識之后,有關線性規劃建模的相關知識內容繁多而且枯燥,單憑理論的說教很難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明確的量度,此時大案例的介入與正確使用則可使師生都獲益匪淺。
(二)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作好教學設計。
自古以來教育就強調因材施教,因此只有教師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社會急需的人才。在具體操作中我主要結合不同專業的學生的特點對課程進行不同的設計和安排,如針對工商管理專業學生,他們在將來的教學中會開設專門的預測與決策類課程,因此這部分內容就完全不加講解。而對于物流專業的學生,就將倉儲管理這一部分內容完全刪去,因為他們會開設《采購與倉儲管理》。對于管理科學專業的學生就要既強調實踐又注重理論,對于一些定理就要學會推導。
(三)采用滲透型教學,增強學生學習的系統性。
管理運籌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在教學過程中,我采取了以下三種辦法,幫助學生系統性地掌握并運用知識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1.知識鏈接溫故知新。
作為專業課,本門課程多數是在高年級開設的,傳統教學是假定學生已經掌握了深入學習的基礎知識的。但在實際上,由于缺少必要的實踐,學生即學過一些課程,還是不會主動地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因此,在課堂上及時進行知識的鏈接常常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解如何建立線性規劃模型時先溫習相關學科的知識點,幫助學生溫故知新,學會使用自己的知識儲備,掌握新知識。
2.不斷總結,加強體系的完整性。
文科學生在學習量化知識多的課程時最頭疼的就是學了新的忘了舊的,因為他們不善于理性的邏輯思維,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強化他們邏輯思維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我在每一章開始時都反復強調本章內容的層次結構、本章在整個課程中的位置,前后的知識點的銜接,學到新的內容的時候也總是指明它與其他已學過的知識的聯系,以及后面的應用。這樣學生逐漸養成了總結的習慣,最后多數學生都學會自己總結,知識的體系性自然而然就很強了。不僅如此,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學能力也不斷增強,這有利于他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不斷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
3.擴大視野延伸教材資源。
經濟管理類的課程都需要大量的案例學習和經驗積累。為解決學生經驗積累不足的問題,我除針對每一章節的教學內容,指定足夠的參考書目或文獻資料外,還通過教學網站與互聯網的鏈接,引入“超星”網上圖書館、“維普”數據庫等延伸教材資源,擴大了學生的視野。
(四)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現代教育技術指的是應用于教育領域的現代科學技術,主要指以計算機網絡、多媒體及相關軟件構成的體系。海因里希在《科學教育改革的藍本》中說過:“新的信息技術對教學影響之深刻程度,要比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要大得多。”引入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是管理運籌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能幫助教師在教學中簡化分析過程,寓教學于創設的情景當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如管理運籌學的教學軟件就能很好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是一個藝術性很強的過程,我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不斷創新,更重要的是要運用管理的權變思想,針對具體的教學環境和學生情況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教學質量,提高高等教育為社會服務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肖丹桂.季節變動分析與預測的教學探討.統計與決策,2006.8,(下).
[2]溫洪芝.《市場調查與市場預測》教學中的案例運用.濟寧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6,VOL27,(3).
篇3
關鍵詞:思維訓練;競賽教學;學習型團隊;實踐教學
本文以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為宗旨,對大學生實踐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進行深入剖析,在多種實踐教學方法應用的基礎上,力求從創新思維培育、拔尖人才培養、學習能力構建等方面探索一套適于研究型大學的實踐教學范式。
一、創新型、研究型實踐教學范式構建
為了培養訓練有素的創新型、研究型人才,實踐教學范式以科學研究為主線,沿著感知一抽象一應用這樣的邏輯脈絡,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并解決問題,進而完成科研體驗的全過程(如圖1所示)。
在此過程中,著重提升大學生兩方面素質。一是能力素質,即思考、學習及研究能力,旨在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業務能力強的創新性人才。二是行為素質,即在學習生活中與人相處、做事做人、應對挑戰、自我實現的能力,注重情商隋感的培養,旨在訓練身心健康的研究者。
在能力素質的培養中,可以輔之以多種實踐教學手段,如思維訓練、團隊構建、競賽教學等;在行為素質的培養中,我們更多地關注每個學生的心智發展,從最初發現問題時可能遇到的挑戰、未知、不安,研究問題時可能遇到的興奮、挫折、低谷到最后解決問題后的成功、喜悅,通過不斷的關注,總結和輔導,協助其完成研究心路歷程的一次升華,進而實現自我的價值,更加增強了研究的興趣與信心。
以下,分別就三種實踐教學方法及其應用進行簡單介紹。
1.有效應用思維訓練教學法
思維訓練教學方法,是20世紀中期誕生的一種頭腦智能開發和訓練方法,核心理念認為“人腦可以像肌肉一樣通過后天的訓練強化”,代表人物有英國著名心理學家T0nv Buzan。在課程中通過一系列思維游戲、智力測驗、情境設定等活動,誘發學生思考,可以訓練培養創新思維的態度,系統地應用思維訓練方法。首先要明確目標,確定不同專業類別思維訓練的重點。以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為例,應將思維訓練的重點放在拓展開放思維方面,著重解決現實問題,再輔之以邏輯思維方面的訓練,使其在分析問題時有較為清晰的研究脈絡。然后是總體規劃,整合課程體系,設計思維訓練的全套系統方案。仍以工商管理專業為例,將管理學、運籌學、統計學、營銷學、會計學等課程綜合構成理論一實踐類課程體系,總體設計規劃思維訓練重點和內容,分別從策劃、分析、建模等方面制定思維訓練的系統方案,以實現全方位思維突破。最后具體落實,針對不同課程實施差異化思維訓練方法。以統計類課程為例,適當加強數字方面的訓練內容,增強對數據分析的敏感度和洞察力;而對于“管理運籌學”課程,更多偏重于規劃建模,適當增加全局思維訓練:營銷相關的企劃類課程則注重創意思維的設計,以突破常規的思維定勢。
2.設計競賽式課程實踐
競賽是按照人們的自尊需要、成就需要而激發人們努力向上的一種策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其學習興趣,有利于鼓勵進取、消除懈怠,達到實現自我的目的。在實踐環節中引入競賽,著重于檢驗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并培養他們靈活應變、統籌規劃及團結協作的能力,要求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競賽內容點面結合。可以由學生主導自擬題目,進行“知識點”考核。通過角色轉換,由學生自行設計競賽題目對壘,競賽內容緊緊圍繞課程內容“知識點”進行。這樣做的目的可以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擴展相關領域閱讀量,發現并整理學習問題,以探索方式學習課程內容。教師需給出競賽的具體要求,題目類型、題目難度、數量等總體信息,并在實際競賽前審核題目,合理分配時間,組織競賽。考核標準既包括出題得分,也包括答題得分,從而避免了小組間題目過難,惡性競爭的情況出現。也可以由教師主導設計命題式綜合研究型競賽,實施“知識面”考核。為了使學生對本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由關聯課程的教師組成某一學科組,集成各知識點,設計學科相關的復雜命題,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的運用。參考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及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的形式,提出現實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通過建立各種數量模型,運用自行研發的“管理運籌學”軟件以及其他分析工具進行分析、預測等,優秀成果還可整理為研究論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
3.構建學習型團隊,強化大學生心智訓練
在實踐教學中努力構建學習型團隊,展開深入討論,交流觀點,彼此借鑒產生更有建設性的意見,發揮團體智慧,有助于提煉出高于個人見解的團體智力。此外,學習型團隊重在培養集體協作能力,不斷關注大學生的心智變化,培養身心健康的研究者。
在學習型團隊組建中,我們強調方式方法多樣化。可以實現隨機組隊的方式;可也由班級學生民主選取核心組長,再由組長指定組員;還可以招聘會形式選拔,形式內容不限。通過開放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們自由發揮,給他們足夠的空間施展才能,這對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十分有利。在團隊學習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大學生的心智成長。觀察他們如何進行團隊合作,以及面對困難時的態度和反應,并在適當時候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培養他們不怕困難,知難而進,團結協作的探索精神。同時,還應注重學習型團隊的整體效果評價。鼓勵學生在實踐任務結束后認真總結,從知識掌握及心智體驗兩方面做綜合評價。通過總結學習型團隊中的經驗教訓,為其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提供借鑒,也為教師改進團隊學習方式提供參考。
二、實踐教學范式的教學應用實例
下面結合北京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安排及課程設置,以具體課程為例簡單說明本實踐教學范式的應用。
北京理工大學非常重視實踐教學,在春季與秋季學期銜接的時間段集中安排了小學期實踐環節,為期3周左右,通常以實踐課程為主,注重技能、操作的訓練。這為我們實踐教學范式的應用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機,通常會在這一集中時間,以小組為單位,采用研究競賽形式,綜合以往課程中學習的知識,完成相對復雜的綜合性研究命題。待進入正式學期以后,進入長時間系統的課程學習階段,分課程穿插課堂實踐環節,如課堂熱身,以lO分鐘為宜,安排思維訓練題目,活躍思維。改變以往小測驗的形式,以學習型小組為單位完成組間對壘競賽,以檢驗各章節的學習內容,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之后,再進入下一輪小學期實踐,綜合應用以往學過的技能、理論,組織團隊學習或研究競賽,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訓練。如此循環往復,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圖2所示)。
1.課程教學中的思維訓練應用
基于創新型、研究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范式的應用是一個系統工程,課程設計的銜接至關重要,這就要求
課程組、學科組之間充分溝通,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緊密配合。以工商管理專業為例,實踐教學依托的課程如圖2所示。正是在這樣的課程體系下,學生可掌握必要的數理分析知識及專業技能,具備了初步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在正式學期課程中引入思維訓練進行課堂熱身。以“統計軟件應用”這門應用性較強的選修課為例,統計學分析并非簡單的數學推導,強調學生多角度分析事物的能力,同樣的數據,不同的分析角度會產生新的科學發現,數據是不變的,而分析卻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具有“橫看成立側成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意昧。因此,對于管理類學生而言,統計軟件并非只是傳授統計方法,更重要地是提升學生對數據的敏感性,充分調動他們對數據分析的深度和數據挖掘的潛力。因此,思維訓練環節貫穿于課程始終,通過直觀演示,動手操作,質疑問難等形式來啟迪學生,培養學生觀察辨析能力,發現事物有關屬性和規律的能力,概括小結及語言表達能力。
在最初的數據分析階段,為了拓展學生對數據分析的維度,課程引入二維平面向三維平面擴展的思維題目,即必須通過三維分析才能解釋的問題。通過變換思維模式,突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使其更加活躍,實現了對數據的多角度分析。
在多選題分析時,課程引入了“重復計算”的謬論題目,加深了學生對應答次數(Response Number)與樣本次數(Case Number)的理解。在相關分析時,為了避免學生機械地理解數據間關系,而是發掘隱藏在數據背后的潛在規律,課程引入了關于“偽相關”的題目,如何理解日本諺語“風一吹,賣桶的會賺錢”,力求使學生掌握數據邏輯中的相關關系,并不能解釋其內在的因果關系,若想發現真正的影響因素還需更多的理論分析與科學驗證。
2.理論課與實踐課中的競賽設計
在正式學期的課程中定期穿插“競賽式對壘實踐”,學生們幾人一組(5人為宜,視班級人數調整),互出題目分組對壘,出題測驗某些章節的學習內容,由于要對試題難度進行控制,通常教師會事前檢驗題目信息,必要時進行試題替換。由于出題環節也作為考核指標,因此學生們設計題目通常比較慎重,不會超出難度過多。競賽式的考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加強了學生們的集體學習能力,特別是通過競賽形式,學生們加深了對學習知識的記憶和掌握,由于角色的轉換,從考試者到考官,使其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也比較深刻。
小學期的教學多以短時間集中實踐課程為主,如筆者整合“專業實踐”及“計算機基礎實踐”這兩門實踐課,先由教師完整介紹一個綜合知識運用的管理研究案例,再組織“研究型競賽”。在與本專業其他教師溝通之后,綜合運用“管理學”、“運籌學”、“統計學”、“營銷學”等課程知識,在暑期實踐之前,下發研究競賽選題。由學生利用暑期實踐組織調研,問卷調查,收集一手二手數據資料,利用小學期計算機課程集中上課時間,綜合運用各類軟件,包括運籌學、SPSS等在實驗室完成研究課題及報告撰寫。
在研究型競賽題目的組織方面,主要參考大學生建模競賽及企業管理挑戰賽等內容,設計問題導向的競賽題目,可以是同一個問題背景的不同研究角度,也可是不同行業背景下的相同研究內容,課程結束后要求各參賽隊伍做小組陳述,重點對研究方法、模型構建、數據收集、數據處理及分析結論等部分展開詳細介紹,并安排現場提問及回答。教師最后總結并為每組打分,學生也參與打分,綜合評價后,選出得分最高的3組,實施一定的物質獎勵。
3.學習型團隊的組織和安排
本文中所涉及的競賽均為全員參與,且以團隊形式組織,通常5人一組,完成各項團隊學習任務,包括團隊分工、團隊學習及團隊競賽。在團隊構建時,我們采取隨機分組方式,之所以沒有采用自由組合方式,一方面保證每組成員構成均勻,另一方面也是適應今后工作的需要,現實中不可能根據自己喜好挑選團隊,這其中也培養了學生們的團隊適應能力。團隊中的工作方式各不相同,有些組主要依靠核心領導,有些組倡導民主合作,還有些團隊,組內分工,兩兩合作。總體看來,學生基本適應團隊工作,而且氣氛比較融洽,盡管組內可能會遇到矛盾,但對外表現得非常團結。非常有趣的是,還有些組專門派出外巡人員,了解其他組工作狀態,頗有些實際職場競爭的味道。教師在團隊工作中要起到監督、協調工作,小組配置人員時,如果隨機分組資源十分不均勻,可適當調整,在小組遇到問題時及時答疑解惑,這就要求教師要經常到各個組里調研,了解他們的研究動態,在研究方法上給予指導和幫助。
4.課程總結學習
篇4
關鍵詞:課程建設;教學內容;教員隊伍;教學資源;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1-0167-02
“系統科學與方法”是軍械工程學院的一門工程技術基礎類和通識教育類課程,是全院所有本科專業的一門新的必修課程[1],以事理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介紹系統科學理論、思想與方法。在以往“系統工程”和“運籌學”兩門課程的基礎上,通過重新梳理、優化整合和補充完善,“系統科學與方法”課程應運而生,其教學內容、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迫切需要對該課程進行全面建設與改革,即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軍事人才為指導思想,以學員的任職需求和部隊實際需要為牽引,全面規劃“系統科學與方法”課程,從教員隊伍、教學內容、課程教材、教學資源和教學模式等角度實施全方位的整合和重塑,力爭打造出一門內容完善、體系科學、梯隊合理、特色明顯的優質課程。
一、課程作用地位
“系統科學與方法”是本科學員人才培養體系中科學文化素質培養的重要一環,以傳授系統科學相關思想、理論、技術與方法為目的,為學員專業課程學習和畢業后從事裝備管理與決策工作提供理論與方法基礎,在培養學員的系統分析能力、系統綜合能力、系統評價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課程現有基礎
“系統科學與方法”是由“系統工程”和“運籌學”兩門課程演變而來的,其中“運籌學”為學院第四批優質課程,“系統工程”為學院重點專業課程,整體建設水平較高,師資隊伍配置合理,總體授課質量較高,教學資源完整豐富,教案、課件、試題庫、網絡課程等教學資源的建設在以往檢查中多次被評為優秀。目前,“系統科學與方法”課程建設基礎較為扎實,課程組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博士3人、碩士2人,結構較為合理。然而作為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一門新課,目前迫切需要針對新時期軍隊人才培養的新特點,對本課程開展進一步的系統建設,從師資隊伍、教學內容、教材、教學資源和教學模式等方面開展全面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工作,全面展開課程建設和改革。
三、課程建設目的
以新時期軍隊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以學院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本課程有五個建設目標:一是適應人才培養需求,構建完善的課程內容體系;二是適應學員專業需求,編寫配套的課程授課教材;三是適應學習與授課需求,構建豐富的教學資料體系;四是適應師資隊伍需求,培養合理的師資人才梯隊;五是適應教學需求,構建多元的教學模式體系。
四、課程建設內容
1.構建科學合理的內容體系。依據人才培養方案對課程教學的定位,從構建合理知識結構、滿足學員系統思維和系統優化能力培養目標的需要出發,科學制定課程標準,采用模塊化設計,對課程內容實施優化組合,構建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于一體的課程內容體系,確保教學內容系統先進,課程設計符合教學規律,設計思路清晰、操作性強,教學環節設計科學,時間分配合理恰當。特別是在內容設計上,以系統科學與方法的思想理念與邏輯步驟為主線,突出學員系統思維能力與建模決策能力的培養。在廣度和深度上,以廣度優先;在理論性和應用性上,以應用性優先。
2.打造素質過硬的教員隊伍。結合教學實踐,通過培訓深造、代職鍛煉、集體備課、組織觀摩和教學研討等活動,培養結構合理、素質過硬、發展趨勢良好的教員隊伍,加大有潛質主講教員的培養力度,力爭培養2―3名教學質量優秀且在學院有一定影響的教員。通過送學、在職進修和室內調整等途徑進一步優化課程組教員隊伍的職稱、學歷、年齡和學員結構[2]。借助示范課、公開課、參加各級講課比賽等手段,加強“雙員型”和“雙師型”教員的培養。統籌安排中青年教員參加學院和總裝優質授課評比,爭取獲得較好的成績。
3.編寫先進配套的課程教材。在前期課程教學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總結課程建設、課程教學和課程改革的經驗,以新的課程內容體系為基礎,按照針對性、實用性、基礎性和先進性的要求,編寫適合人才培養方案要求的“系統科學與方法”課程教材,確保教材體系完善、結構合理、內容新穎、特色鮮明,突出軍隊特色和學員系統思維能力的培養,更好地滿足課程教學及人才培養的需要。
4.建設功能完善的網絡課程。充分利用學院校園網等信息化教學條件,建設“系統科學與方法”網絡課程,提供更為豐富的課程學習資源和信息,拓寬學員視野,方便學員的課外自主學習、討論交流、資源共享與下載,滿足不同類型學員的學習需要。對原有的網絡試題庫、與課程相關的文獻資料、視頻講座等網絡課程教學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和補充更新;完善網絡課程功能,對網絡課程建設的各個模塊功能進行梳理與調整;適應學員學習需求,實時更新網絡資源。
5.開發實用有效的試題庫。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依托學院網絡試題庫平臺,建設題型多樣、區分度大、難度適中、題目規范的課程題庫,以客觀反映和科學考核學員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根據新的課程內容體系,新編各種題型的試題,以適應學員的課程學習要求和教員的課程考核要求,預計編制試題1000~1300道;規范網絡試題庫平臺錄入格式,強化試題優化機制,探索合理的試卷生成方法,滿足不同類型學員的考試需要,實現試卷生成科學化、考試方式多樣化、題庫更新規范化。
6.精選典型實用的教學案例。面向教學實踐需要,針對部隊工作需求,精選若干軍校生活、部隊管理、裝備保障、訓練演習中有代表性的案例,作為案例教學的基本素材和學員自學材料。在內容的選取上,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和趣味性,既要考慮學員系統思維能力的培養,又要注重系統分析與優化技術的應用;既要考慮學員的第一任職崗位需要,更要注重長遠發展。
7.創新靈活多元的教學模式。貫徹素質教育要求,圍繞學員管理能力的提升,突出學員的主體地位,靈活運用任務驅動、問題導向、案例教學、實驗教學和網絡教學等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2],確保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先進,教學氣氛活躍,學員參與度高,互動效果良好。實驗教學可以對理論教學內容起到應用和補充的作用,能使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并運用LINGO、WinQSB、YAAHP軟件程序快速求解大規模的最優化問題。網絡教室為師生的及時反饋與良好互動搭建了一個嶄新的平臺,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由于師生聯系方式單一,學員在課后無法及時與教員交流,致使疑問成堆并給后續內容的學習帶來困難的問題。
五、結束語
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課程內容體系將更加完善,課程的適用性與針對性將進一步提高;通過實驗教學、網絡教學等手段,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將進一步提高,實踐創新能力將得到增強;通過建設完善案例庫、網絡課程、試題庫和教材等配套資源,教學條件將進一步改善,進而構建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條件完善、教學組織規范的軟硬件環境。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IT課程全英語模式 開放性實驗室 全英語教學資源
Research on Pedagogy of Inspiring English-Immersed Teaching in Programming Classes for Undergraduates in China
School of Management 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Shuge Tian
Abstract: Pedagogy of inspiring English-Immersed teaching in Programming classes for undergraduates in China focuses on the “Inspiring”, which pieces together with English Culture、English and Technical Knowledge to highly balance input and output of language learning . The pedagogy involves teachers、students、teaching resources and open computer laboratory. A package of methods proposed in the paper consists of six aspects: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teaching in computer lab、online teaching system、case demonstration system and off-campus activities。
Key Words: Pedagogy of English-Immersed teaching in IT Open Laboratories Resource of English-Immersed teaching in IT
1.引言
(1)關于英語教學的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1) 我國英語教學各種形式、國內外英語教學方法及全英語教學研究述評
國內關于英語教學的各種研究很多,綜合歸納如圖1。其中,馬承教授的“三位一體”法、包天仁教授的“四位一體”法主要用于中小學英語教學實踐;學科全英語教學包含本課題IT課程全英語教學。
目前學科全英語教學研究相對于大量的一般英語教學法研究來說較少,總結如圖2。由圖2可見,學科全英語教學研究基本上是浮于教學組織與形式的研究,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而國內外一般英語教學法的對比研究概括起來主要是:英語語言教學中的“輸入”與“輸出”側重點不同。國外英語教學注重交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如印度、日本、新加坡及德國等。
蔡基剛(2010)通過對復旦大學“公共關系學”課程的案例分析后指出“以學術技能為導向的學術英語課程,以內容為導向的專業英語課程學習不僅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效率原則,也遵從了在使用中學習語言和提高語言的學習規律。” IT學科知識主要源于英語語言背景,操作性與實踐性很強。根據交際理論中交際到位程度(于根元,2002)的概念,在浸入式IT全英語教學中易于實現“用英語做事、用英語思考”的教學模式,語言輸出面廣、輸出途徑增加,“習得”的量與“學習”的量同步增長,交際值較高(即可理解性輸入與可理解性輸出高度統一)。
圖1 我國英語教學各種形式及方法研究述評
(注:教學方法還包括全身反應法、認知法、視聽法、聽說法、直接法及翻譯法等)
圖 2 我國目前職業或高校學科全英語教學研究重點
2) 國內主要全英語語言培訓學校教學方法與模式研究
為了研究外教在我國的英語教學模式,課題組成員走訪了國內主要全英語語言培訓機構如英孚、韋博等,發現這些機構雖突出了輸出形式的全外教教學,但因為面向對象大部分是英語初學者或各種應試需求者,不涉及專業知識,所以受制于輸入量不夠或應試內容的學習,教學過程事實上以輸入為主。
2.本科IT課程啟發式全英語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于根元教授在他的“應用語言學的基本理論”一文中指出,凡是理論性強的實踐是高層次的實踐, 實踐性強的理論是高層次的理論。因此要建立具有實現高語言交際值(量與質的高度統一)的全英語教學方法體系,研究應用語言學及其相關上級學科的理論體系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礎,見圖4。
圖4說明學科全英語教學的推行是源于應用語言學的理論發展與應用。通過運用各種英語教學方法的優化理論,使英語教學中的語言輸入輸出在英語浸入式的學科教學中趨于平衡,其交際值在以疏治堵、以出引入的教學理念中增加,見圖5。當前我國不斷推廣學科全英語教學的范圍,根據課題負責人多年IT課程全英語教學經驗及研究,在各種適于開展學科全英語教學的課程中,IT課程全英語教學的教學效果較為顯著,交際值較高,見圖6。
圖4 建立IT課程全英語教學方法體系的理論基礎
圖 5 職業或高校英語教學基本形式交際值變化
圖6 我國目前不同學科全英語教學交際值變化
3.本科IT課程啟發式全英語教學模式
1)IT課程全英語教學方法與模式框架
建立IT課程全英語教學方法體系的理論基礎是全方位的,通過理論基礎的深入研究可以明確全英語教學的目標體系,從而建立科學的方法體系,由此研究并建立科學、合理的啟發式IT課程全英語教學的開放性實驗室體系結構;以前三者為平臺研究并利用可持續發展、符合生態平衡的教學資源系統,最后為IT課程全英語教學建立切實可行的評價系統并將其進行廣泛推廣,為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見圖3。
圖3 IT課程全英語教學方法與模式框架
2) IT課程全英語教學方法體系
根據數百名學生對課題負責人多年IT課程雙語及全英語教學評教結果、問卷調查及多次督導組聽課評議結果,運用應用語言學基本理論、較高交際值的教學目標、運籌學中非線性規劃模型初步建立全英語教學方法體系,見圖7。
為了實現讓文化教學、語言教學與專業教學融為一體,達到全浸入式英語教學的教學目標,擬采用運籌學中非線性規劃模型對全方位的IT課程啟全英語教學方法體系構成元素進行最優教學效果的模型設計:
其中,表示影響全英語教學方法體系的各元素,Z代表最優教學效果。
目前,全方位的IT課程啟發式全英語教學方法體系由以下十個元素構成,括弧中的所有權重值是根據經驗而定。
① 啟發式課堂互動教學(占權重40%):主要分為主題演講課、創新實驗討論課、案例演示課等,采用情景教學法、功能教學法、交際法等“應用型”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與專業英語運用能力。啟發式互動教學以提高學生專業英語思維能力與交流能力為主要目標,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互動式教學模式。
② 啟發式實驗教學(占權重30%):在開放性全英語教學計算機實驗室里,學生把互動教學中所學的關鍵術語、表達式與操作指令放在具體操作中去理解與掌握,對于英語環境的操作界面及操作流程可以切身體會。
圖7 啟發式IT課程全英語教學方法體系
③ 網上教學輔助系統(占權重5%):建設各種網上全英語教輔資源,如語料庫專家系統、作業信息、即時測試、錄像教學、參考書目、在線答疑、在線英語角以及手機在線交流等等。
④ 課外實踐活動(占權重5%):開設以專題文化活動為主的第二課堂,如全英語教學專題講座、英語文化周、英語角等。有條件時到以英語為工作語言的IT企業進行調研或實踐。
⑤ 全面考核系統(占權重5%):在啟發式全英語教學中,重點考查學生以英語為語言的專業知識學習和運用能力,比如將實驗結果評議、創新實驗討論、口試、作業展示、角色模擬與辯論等納入課程考核范疇。
⑥ 啟發式課程設計(占權重5%):綜合運用所學全英語專業課程知識進行課程后續補充實踐。
⑦ 學生作品演示及互助系統(占權重3%):積極提倡學習互助、優秀作品演示,有計劃安排優秀學生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⑧ 創新實驗平臺(占權重3%):為學有所長的學生提供創新平臺進行創新設計與開發。
⑨ 啟發式教學案例演示系統(占權重2%):通過案例演示系統幫助學生了解啟發式教學過程、內容與形式。
⑩ 中外教師合作教學(占權重2%):就創新等某一主題開展中外教師合作教學。
3) IT課程全英語教學的開放性實驗室體系結構
開放性實驗室體系結構由實體實驗室與虛擬實驗室組成。實體實驗室根據分工不同又分為配備各種軟件環境的IT操作實驗室、具有各種演示系統的音視頻實驗室以及能夠進行全英語專業測試的專門實驗室;虛擬實驗室結合最新開發的網絡與手機在線交流介質而設置的各種在線交流平臺如在線IT操作實驗室、在線測試實驗室、在線交流實驗室。其中在線交流實驗室利用微博、博客、手機短信、手機在線等新介質交流手段擴大開放性實驗室資源利用,見圖8。
圖8 啟發式全英語教學的開放性實驗室體系結構
4)可持續發展的教學資源體系
① 教師(占權重60%):教師作為開展全英語專業教學的軸心,其作用可以輻射到所有相關資源,見圖9。按要求,至少在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學習或工作一年以上,或者母語為英語,并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教師可以成為全英語專業課程的教師。
② 學生(占權重10%):通過大學英語四級或以上、具有相關專業基礎知識的本科生利用開放性實驗室提供的語言實踐環境,可以逐步克服對英語文化、專業用語的認知偏差。
③ 開放性實驗室資源(占權重20%):提供全英語環境的各種實驗室、配套設施及輔助軟件等。
④ 可持續發展的其它教學資源(占權重10%):原版教材、原版案例及原版網上資料等教學工具、全英語專業教學成果展示、計算機網與手機網絡資源的應用、口碑相傳等廣告效應的無形資源、教學手段與理念體現環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大眾傳媒等社會資源的科學利用。
圖 9 IT課程啟發式全英語教學可持續發展的資源體系
5) IT課程全英語教學的評價體系
IT課程全英語教學可以從六個角度對預先設定的評價指標進行評價,只是每個角度所占權重有所不同,見圖10:
圖10 啟發式全英語教學過程及效果的評價體系
> 專家評價系統(占權重40%)
> 同行評價系統(占權重20%)
> 教師自我評價(占權重15%)
> 學生評價系統(占權重15%)
> 社會評價系統(占權重5%)
> 外籍教師評價(占權重5%)
系統工程中模糊綜合評價法是運用模糊數學方法對影響教學效果的多種元素做出全面評價的有效方法,是目前使用比較普遍的一種系統評價方法,具有全面性、激勵性和指導性。在本研究中設置六個一級指標,它們在教學環境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在六個一級指標下設立必要的分指標:
> 教師: 教學能力,外語能力,專業素質,職業素質等;
> 學生:學生學習能力, 學生專業能力,學生外語能力,學習態度等;
> 教學方法體系:針對圖7中十個教學方法進行效果評分;
> 開放性實驗室: 實驗室建設,軟件功能及其易用性,網絡資源建設,資源利用率等;
> 教學效果:學科目標的實現,外語目標的實現,課程考核手段與結果,綜合評價,教師評價學生的總評結果,學生評價教師的總評結果。
> 社會效益:通過問卷調查、民意測評等進行環境資源低炭利用,圖書館資源建設,新媒體的利用情況,學生就業的社會反響等進行社會效益評價。
4. 結束語
通過對應用語言學理論的深入研究,明確了全英語教學的輸入輸出在高水平上達到平衡的教學目標,從而建立科學的全英語教學方法體系。其中,開放性實驗室體系結構是全英語教學方法體系的重要支柱,而可持續發展、符合生態平衡的教學資源系統及相關的評價系統是探索優化、合理的全英語教學模式的必要內容。
因此,以應用語言學及其相關理論為指導,運用運籌學中非線性規劃模型和系統工程中模糊綜合評價法來創建科學的IT課程全英語教學方法與模式,有利于倡導“學以致用”、“遵從學習規律”,從而改進我國高校英語長期應試教學模式,并為推動高校英語教學改革而樹立榜樣。
參考文獻:
[1] H.Douglas Brown.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3rd Ed[M].New York: Pearson Inc,2007,5.
[2] 陳欣.現代英語教學法主要流派之我見[J]. 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5.
[3] 于根元.中國應用語言學的形成和發展[J].語言文字應用,2010,1.
[4] 黃強.英美高教評估給我國高校全英語教學評價帶來的啟示[J]. 科研管理,2007,3.
[5] 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
[6] 萬大林.探索培養國際一流人才之路――印度英語教育的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04,9.
[7] Peter Medgyes. Native or non-native: who's worth more? ELT Journal.1992,46/4: 340-349.
[8] 薛群穎.國外雙語教育的啟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6,8.
[9] Keith S. Folse.The Art of Teaching Speaking: Research and Pedagogy for the ESL/EFL Classroom[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6,4.
[10]邵 潔.國外英語教學法的評述及對我國英語教學的啟示[J].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6.
篇6
關鍵詞:智能控制;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李俊紅(1980-),女,山東淄博人,南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講師;姜平(1962-),男,江蘇南通人,南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江蘇 南通 226019)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通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2B03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4-0088-02
“智能控制”課程是自動化學科各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1-3]是“自動控制原理”、“現代控制理論”等課程的后續課程。智能控制是控制理論發展的高級階段,是自動控制、人工智能、運籌學等多種學科的交叉融合。[4,5]智能控制課程主要闡述控制理論的最新發展,主要內容一般為模糊控制、神經網絡控制、專家控制、學習控制等。該課程中有些內容抽象,理論性較強,公式較多,學生容易覺得枯燥而不愿深入學習。如何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了解新的控制理論和方法,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是這門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改進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做法,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學方法的改革
深化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點,也是筆者一直探索和深入思考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了一些措施。
1.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將科研引入教學
智能控制是很寬泛的一個名稱,它是控制理論發展的高級階段。而控制理論是在不斷發展的,現有的教科書上雖然介紹了基本的智能控制算法,比如模糊控制、神經網絡控制、專家控制等,但最新發展的研究方向和熱點往往涉及不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參加國際會議時了解到的控制理論的最新方向介紹給學生,讓學生了解智能控制的前沿。如果學校邀請相關的專家來做相關講座,通知學生盡量前去聆聽。通過這樣的訓練,提高學生對控制學科的興趣,拓寬學生各方面的視野,有助于他們創新思維模式的培養。比如邀請智能控制專家胡教授做智能機器人的講座,學生傾聽了之后反響很大,通過這樣的方式大大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讓他們了解到智能控制確確實實是用于實際系統的,而不是停留在純理論階段。
2.在教學過程中倡導啟發式、問題式教學
原有的教學過程一般采用灌輸式,一堂課40分鐘基本是老師在講,學生很少參與,整個課堂死氣沉沉,沒有生機。教師應在講課過程中設置一些小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比如在講模糊控制器的結構時,首先畫出一維和二維模糊控制器的結構框圖,介紹模糊控制器的輸入和輸出,然后讓學生回顧PID控制算法的形式,回答一維和二維模糊控制器與PID控制器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加深對模糊控制算法的理解。在講水箱液位系統模糊控制規則時,畫出系統的輸出響應曲線,讓學生回答在不同的階段控制規則應該怎樣選取。
通過啟發式教學、問題式教學,改變學生的被動地位,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
二、充分利用MATLAB軟件
MATLAB是美國The MathWorks公司開發的一種語言,[6]在信號處理和通信、圖像和視頻處理、控制系統、測試和測量、計算金融學及計算生物學等眾多應用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它將數值分析、信號處理、矩陣計算、圖形功能和系統仿真融合為一體,用戶可以在易學易用的環境中求解問題,避免了傳統的復雜專業編程。MATLAB還有圖形化開發環境SIMULIKINK,應用于系統模擬、動態/嵌入式系統開發等方面。
智能控制是在人工智能和自動控制等多門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交叉學科,在課程內容上有自己的特點。有些算法,比如模糊控制、神經網絡控制等很多章節,涉及到模糊數學、最優化算法等許多理論知識,相對其他課程來說理論性比較強。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這門課生動起來,是值得探討的問題。MATLAB給這門課程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和工具,智能控制中的典型控制算法,比如模糊控制(Fuzzy Control)、神經網絡控制(Neural Network Control)等在MATLAB中都具有現成的工具箱。模糊邏輯工具箱(Fuzzy Logic Toolbox)提供了基于鼠標操作的圖形用戶界面,用戶可以容易地完成模糊邏輯的設計過程。其包含5個圖形編輯器,而且可以與Simulink無縫協同工作。
在講課過程中,對于某些抽象內容可以隨時使用MATLAB軟件給學生做展示。比如在講模糊隸屬度函數內容時,通過以下命令可以建立一個高斯型隸屬度函數:
>> x=0:0.1:10; y=gaussmf(x,[2 5]);
>>plot(x,y);
>>xlabel(‘gaussmf,p=[2 5]’)
運行一下之后,就可以得到隸屬度函數圖形,如圖1所示:
通過這樣的做法,這樣讓學生很直觀的看到高斯型隸屬度函數的形狀,加深了印象。
除了在課堂上隨時運用之外,在講完模糊控制的基本思想之后,讓學生去圖書館借閱相關的MATLAB書籍,設計一個實際系統的模糊控制器,掌握模糊控制算法的MATLAB設計方法。通過這樣的做法,有助于學生對智能控制課程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對于學生掌握和應用MATLAB也起到很好的效果。學完這門課程之后,他們在后續的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中也能夠得心應手地應用這個工具。
三、改進考核方式
很多課程往往采用的傳統的考核方式,即學完這門課程后,根據講課內容將重點要考查學生的內容以試卷的形式讓學生在規定兩個小時內完成,最終成績以考試成績和平時上課表現決定。這樣的考核方式比較單一,而且試卷上往往反映的是學生對于理論知識掌握的情況,很難綜合考查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而學校最終培養的應該是創新型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按部就班的學生。因此,筆者對這樣的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總結如下:
第一種考核方式是課程設計方式,即充分利用實驗室的浙江中控DCS和齊鑫公司的鍋爐水箱液位實驗系統,實驗對象的工藝流程圖如圖2所示。工藝流程是:水泵將水從儲水箱中抽到高位水箱,經電動調節閥流入水箱,最后再流回儲水箱,構成一個動態循環系統。被控對象是水箱,被控量是水箱液位,液位傳感器采用差壓變送器。由進水電動調節閥作為執行機構調節液位高度,將出水調節閥設置為手操器方式。
設計的要求是讓學生在了解被控對象工藝流程的基礎上,設計一個二維的模糊控制器,將模糊控制方法用于水箱液位系統的實際控制,并與傳統的PID控制方法進行比較。學生在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很多因素,比如確定論域、量化因子的選取規則、隸屬度函數的確定、模糊控制規則的選定、精確化計算等許多問題。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并與實際結合起來,將抽象的理論用于實際對象的控制,同時還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二種考核方式是小論文方式,在學完模糊控制(Fuzzy Control)、神經網絡控制(Neural Network Control)等幾種智能控制方法之后,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總結智能控制方面的相關進展,以小論文的形式上交。通過這樣的考核方式,可以鍛煉學生查找文獻和資料的能力。
四、小結
本課程組老師在“智能控制”課程教學過程中,注意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將科研引入教學,培養學生對智能控制最新理論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科研意識;講課中改變灌輸式為啟發式、問題式教學,提高課堂效率;通過改進考核方式,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以上這些做法在教學過程中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吳建設,于昕,焦李成.“智能控制”教學方法探索與思考[J].計算機教育,2010,(19):93-95.
[2]李世華.智能控制概論課程的雙語教學改革探討[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9,31(4):8-9.
[3]徐凱,王愛娟.電氣類專業智能控制理論教學改革的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3):130-133,144.
[4]袁宇浩,張廣明.研究生“智能控制”課程教學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0,(7):52-53.
篇7
一、成果導向的理念及其意義
1.交通工程專業就業目前現狀。從2000年開始,全國各高校紛紛成立了交通工程專業,以解決交通擁堵和提高交通效率為目標,具有明顯的道路特色,尤其是道路規劃與管理特色。中國的大學教育,社會關注最多的是畢業生就業情況,這也是專業生存的主要條件,因此對交通工程專業進行培養模式改革,以適應社會的需求,是各個學校都切實考慮的現實問題。
2.成果導向的工程教育認證理念。自2006年開始的工程教育認證是為了提高工程教育和人才培養質量,參與國際交流,是各學校繼評估后較為關注的一種資質認證工作,其基本理念為“成果導向”。成果導向教育理念主要是根據社會需求、政府要求和學校特色確定本專業學生能夠到達的最終學習成果,確定學生所能達到的最大能力,以此來構建課程體系和教學策略,并在過程中進行質量與效果評價與持續改進,使得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逐級達到頂峰成果。學生最終成果既是成果導向的終點,也是其起點,將決定學生的就業可接納性、專業勝任性和社會適應性。[1]
二、成果需求分析
1.就業領域分析。根據我校十多年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分析,就業領域主要有道路與軌道建設、軌道交通運營、軌道交通維護管理、交通規劃、交通管理、交通咨詢、物流與汽車服務工程等領域;根據北京工業大學的需求調查,本科生可以進入智能交通和產品生產開發等領域。隨著解決交通問題成為社會的共識,隨著智能交通、綠色交通以及軌道交通的大力發展,對交通人才的需求會有增加,尤其是高速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將會需要大量的建設、運營管理與維護人才。
2.能力需求分析。通過對軌道交通運營企業的調研,企業對大學本科生的工作情況反饋主要集中在“與學歷不匹配的能力、手高眼低的工作態度、不夠扎實的基礎知識、較為缺乏的實踐能力、有待提高的綜合素質”。企業現場對大學生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方面。專業能力:需要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專業職業技能(文案寫作、軟件操作等)、綜合解決問題能力(處理專項問題及突發事件的能力)。綜合素質:需要良好的工作態度、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自學能力、交往與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等。
三、基于辦學特色的最終成果的確定
1.學校的辦學特色。交通工程專業一般都依托學科背景而成立,如北京工業大學依托土木類、西南交通大學依托鐵路類、武漢理工大學依托汽車類、長安大學依托公路類、中國民航大學依托民航類等。依托學校的辦學特色,既能依托學校的強勢學科力量,進行交通工程專業建設和特色建設,提高專業特色和質量;又能借助于行業優勢,了解行業需求和發展,有針對性地培養,能夠緩解本科生的就業壓力。
2.培養目標的確定。基于對交通工程學生的就業領域尤其是軌道交通行業發展和大連交通大學的軌道交通辦學特色,確定了我校交通工程專業的軌道交通特色定位。本專業培養具有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系統掌握交通工程專業知識和分析方法,具備交通系統規劃與設計、交通設施設計與施工管理、交通運輸系統運用管理與維護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道路交通、軌道交通行業和政府部門從事交通規劃設計、交通工程施工與管理、運用管理與維護等工作的應用型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
3.培養要求(最終成果)確定。基于成果導向的工程教育認證理念,根據交通行業和軌道交通行業對本科生的要求,依據培養目標,從滿足工程認證和專業評估的角度,將交通工程專業學生最終成果,也就是畢業要求確定如下:(1)熱愛祖國,遵紀守法,身體健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工程職業道德。(2)具備從事交通工程專業所需要的數學、物理等相關自然科學知識。(3)熟悉國家關于交通運輸規劃建設與運用管理的方針、政策和法規,能正確運用國家相關技術標準和行業規范。(4)具有獨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設計和實施交通工程實驗的能力。(5)掌握計算機軟硬件基本知識,具有較強計算機應用能力,能熟練使用本專業應用軟件。(6)掌握一門外語,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能夠熟練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的交流與合作能力。(7)具有綜合運用理論和技術手段設計系統和作業過程的能力,初步具備科學研究、科技創新能力。(8)掌握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資料收集和新知識獲取能力。
四、培養方案設計
1.培養方向的確定。行業的高速發展,新知識新技術的不斷涌現,現場對畢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將我校交通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厚基礎、寬口徑、高能力”人才培養,定位為“技術與管理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培養,以適應就業和評估認證的要求。交通工程專業要為交通運輸業培養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根據我校的軌道交通特色,交通工程專業設置兩個方向:道路交通工程方向和城市軌道交通方向。道路交通工程方向是傳統的交通工程方向,主要面對道路設計與建設和道路維護等領域;城市軌道交通方向體現辦學特色,主要面對軌道交通線路運營與管理、維護等領域。
2.大學生基本能力的保障課程。對于大學生基本素質和創新的理論基礎通過培養方案中的通識教育課程提供。世界觀與價值觀的認知通過馬哲系列課程來理清,對外交流能力通過外語系列的課程來提升,科學邏輯思維通過數理系列的課程形成,健康的體魄由體育系列的課程來保障,工程基本技能由力學系列、電學系列、制圖系列和計算機系列課程來奠定基礎,初步管理能力由經管系列課程提供概念,人文素質課程由綜合素質系列課程來培養。
3.專業基礎課程體系。交通工程專業的“5E”特色體現了解決交通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應從人、車、路、環境等方面的相互關系出發,進行協調發展研究,才能保證交通的安全、綠色與高效。因此在專業基礎課程主要著眼于打基礎、培養全局觀,從培養綜合解決問題能力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角度出發,設置了管理運籌學、交通系統工程、交通工程總論、城市軌道交通、城市總體規劃原理、交通規劃、道路勘測設計、交通管理與控制、交通設計、交通安全、交通分析、交通檢測技術、交通系統仿真、智能運輸系統、交通管理信息系統等課程。
4.少學時下特色課程設置。目前培養方案的特色是降低總學分,減少教學時,將傳統的教師“教”變為學生“學”。在這樣的情況下,專業特色課程的設置必須將方向中基礎知識融入有限的學時中,高效地達到學習成果。城市軌道交通方向:課程設置主要以軌道交通運營與維護為主,設置運營組織與管理、工務管理、機電設備、運行控制、公共交通規劃、運輸樞紐規劃與設計等課程。道路交通工程方向:課程設置主要以道路規劃設計與建設為主,開設土質學與土力學、結構力學、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路基路面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建筑材料、土木施工、項目管理等課程。
5.實踐能力的培養。從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出發,實踐能力將是培養目標的最終表現形式。而目前的大學生普遍缺乏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在培養方案中增加實踐環節的比重,采用課程實驗―工程實訓―認識實習―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專業實訓―畢業設計等環節逐級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課程某一理論驗證與應用,到某一專業技能的強化進而提高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和持續改進
1.教學過程。根據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將學習過程的主體改為“學生”,以“學”為主。據北京工業大學的調查顯示,結合項目進行實踐活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在生產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教學過程中,結合項目進行實地訓練,鼓勵學生深入企業,自選題目。將理論與現場實踐結合起來,要求學生使用計算機通用軟件和專用軟件,強化文案表達和自動化辦公能力,強化專業基本技能和學生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2.質量評價與持續改進。開展學習成果評價改革,改變一張卷定終身的模式,注重學習過程質量和專業技能的考核,針對課程所支撐的能力,可以采用測驗、討論、小論文或是小案例分析等形式輔助考核。理論課程、實踐環節都要進行教學總結,針對學生能力達成程度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找到切實改進措施,進行持續改進,以逐級達到學生的最終成果。
應用成果導向理念進行培養模式改革,是應用型人才教育理念的基本體現,是發揮學生主動性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但在目前大學教育低頭族、曠課族涌現的情況下,要讓學生主動學習,還需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藝術的研究。實踐能力提高的最好的方式是去企業實踐,因而探討校企聯合是以后提高實踐能力的主要研究方向。
篇8
關鍵詞: 高等職業院校 考試改革 改革思路
高職高專教育的目標是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培養既懂理論又具有高技能的實用型人才。長期以來,以期末總結性考試和閉卷筆試為主的考試方式方法,嚴重背離了高職高專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產生了種種弊端,制約了高技能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對此,通過廣泛調查研究、深入的理論研究和扎實的實踐,構建符合高職高專教育本質特征的教育考試模式。
一、多種考核方式構成,多次考核綜合評定成績的課程教學考試模式
在30多門課成功的考試改革試驗課程中,考改的主要思路是探索“以考核知識的應用、技能與能力水平為主的,平時的形成性考核與期末的總結性、鑒定性考試并重的,由多種考核方式構成、時間與空間按需設定的多次考核綜合評定成績的課程教學考試模式”。圍繞學生綜合應用能力與操作技能的考核及考試督導功能和教育教學等功能的充分發揮,其具體做法是:
1.制定“課程考核綱要”。課程考核綱要是實施課程教學和考試的依據,它主要包括:設課目的和課程知識、技能、能力與素質的教育目標,以及課程考試方式方法的設計和要求,主要用于指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與目標,明確課程教學質量標準,規范教師的教學活動。
2.向學生印發“課程考核綱要”。組織學生學習“考綱”,師生明確課程教育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共同努力,實現教育目標。
3.按“課程考核綱要”組織實施教學和考試,重點開展考試方法和內容的探索,反饋經驗和效果。
(1)改革試點課程均重視了知識的綜合應用和技能與能力的考核。
(2)改革試點課程加大了形成性考試力度,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如采用以平時形成性考核為主,期末總結性考試為輔的考試模式,其中平時形成性考核采用課內設計作業、抽查答辯(口試)和課內試驗操作技能考核相結合的方法,主要考能力與技能,成績占50%~70%;期未總結性考試采用閉卷考試的方法,主要考知識的掌握,成績占30%~50%;
(3)多數試點課程考試打破了傳統的常規時空和方式限制,因課而異,因需而異,以滿足考試要求和保證考試質量為前提,靈活設置考試時空與方式。如《運籌學》課程采用了閉卷、開卷及上機操等綜合考試方法,時間為1~2小時;《電子商務》課程采取過程性考核,采用多元性考核方式,多元評價方式相結合的方式,即:單元測試+綜合測試;理論考試+上機操作;個人考核與團隊考核相結合,教師評價、組員互評和組長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用項目測試代替目前的期中考試,五個項目的總分達到“合格”,才可通過本課程期末考核;《倉儲與配送》課程設計強化了學生參與過程的考核,對整個設計過程確定四個考核點實施考核并按0.3、0.2、0.3、0.2的權重綜合評定成績,其中設計方案優選、設計計算和方案實施三個觀測點采用學生自我評價、同組學生評價和指導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法給定成績,設計完成后采用答辯的方式考核。
上述考試方法與內容的改革實踐,突出了知識的應用、技能與能力的考核,推動了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強化了學生職業技能和能力的培養,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提高了教學質量和高技能實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使廣大學生受益,贏得了廣泛好評。
二、考改結合職業資格鑒定與技術等級考試制度
隨著我國各級各類職業標準的建立和完善,全國各地正在加速推進就業準入制度,職業資格和技術等級證書將很快成為各類職業院校學生就業必備的通行證。作為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實用型人才和技術崗位操作人才為目標,以社會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的高職高專教育,必須把職業資格認證和技術等級考試納入整體教育教學中,將其作為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內容和目標。
1.提高認識,加強專科專業職業資格考試工作。
就業準入制度是現代社會的重要制度之一,它不僅是國家干預、規范和管理勞動力市場和促進勞動者素質提升的手段,而且是社會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保證產品和服務質量、維護生產安全和增強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措施。近年來,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我國現有職業進行了分類細化,陸續制定了一些職業的國家標準。這些職業標準以客觀反映現階段相關職業發展水平和對從業人員的要求為目標,在充分考慮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變化對這些職業影響的基礎上,對這些職業的活動范圍、工作內容、技術要求和知識水平作了明確規定,為勞動者就業提供客觀、規范和統一的從業資格要求。
各專業根據學生的就業需求,對學生應考的工種和等級進行了明確規定。比如每年在學生畢業前與省職業技能鑒定主管部門聯系,為學生科學安排考試內容、地點和時間,積極倡導和組織學生對口參加職業資格和技術等級考試工作,并指派專業教師對全體參考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考前輔導和專門技能強化訓練,輔導和訓練時間因專業而異,知識輔導一般安排30~50學時,技能集中強化訓練2~4周不等。
2.以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
鑒于高職高專教育是在高中基礎上所實施的高等教育,培養目標主要是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能實用型人才,其教學計劃設計應依據行業科技含量高的職業崗位(群)要求和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突出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注重相關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生必須參加和通過國家職業資格鑒定,畢業時應同時取得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充實和優化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使教學設計、教學安排和教學實施與國家職業標準接軌,特別是系統地增加了有關職業技能和能力訓練項目,制定了相應的訓練標準和要求,加大了專業課和實踐教學比重,使教學實現了教學做結合,使考試實現了由“知識本位”到“技能、能力本位”的轉變,使人才培養工作更貼近就業市場和職業崗位的要求。
三、探索通過素質測評引導和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新機制
通過深入調研,構建一套非智力素質與業務素質并重的引導型學生素質綜合測評體系,制訂了引導型學生素質綜合測評體系的實施方案,該體系包含業務素質、人文素養、身心素質、思想素質及社會實踐活動等五方面的30個評價要素,具體執行步驟如下:
1.首先成立測評小組。在系主任領導下,成立了以該班輔導員(或班主任)為組長的測評小組,測評小組成員由試點班輔導員、班委會成員、團支部成員共8人組成。班委會成員、團支部成員一般了解學生情況,而且在學生中有一定的威信,評價結果較客觀真實。
2.向學生公布《學生素質綜合測評方案》,并解釋指標體系的內涵,引導學生在注意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的同時,主動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
3.一學期結束時,將《學生素質綜合測評表》發給每一位學生,假期期間學生進行自評。
4.新學期開學第一周或第二周收回測評表,并由組長(班主任)組織測評小組對每名學生上學期的素質情況進行測評。測評時,根據學生自評結果,集體討論對每名學生各素質指標作出評價,評價意見以鼓勵為主。小組測評涉及小組成員本人時,自己回避。
5.將學生素質測評表報系辦,經確認后一式兩份,一份班主任負責反饋給學生本人,一份系辦保存。
篇9
關鍵詞:高水平理工科大學;課程建設;質量管理與控制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9-0104-02
東莞是中國乃至世界的主要生產基地,東莞制造繁榮的背后是“缺乏核心技術”的尷尬,對于步入轉型階段的東莞來說,曾經的金字塔型人才結構正逐步向倒金字塔型人才結構轉變。為此,理工科人才的需求就顯得極為迫切了。
一、研究背景
質量問題關系國家、企業及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質量管理與控制”課程是高等學校工業工程專業的必修基礎課,是機械設計和材料加工專業的選修基礎課,是一門與管理學原理、運籌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學科交叉的應用技術基礎學科。
二、現狀分析
“質量管理與控制”選修課結合機械設計專業本科學生的特點,要求學生掌握質量管理的基本工具和質量控制的基本知識,還需重點掌握Minitab軟件的基本操作及使用,并最終可以靈活應用質量工具和質量管理方法,能夠勝任質量控制和質量管理方面的工作,解決質量管理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1.人為因素。由于該課程屬于多學科交叉內容,課程內容與學生前期和后續課程均有較大的聯系,與生產實際的聯系也非常緊密,因此對教授該課程的教師的要求相對較高。不僅要求教師有廣泛的知識層面,還要求教師具備企業質量管理的實際經驗,并能將相對枯燥的課程結合實際進行有趣的講解,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機器因素,即實驗環節。該課程作為選修課,存在知識點多、課時少的矛盾,而相對的上機實驗的課時更加少,短短幾個上機課時無法讓學生真正掌握Minitab軟件的操作,只能衡量取舍,將重要的知識點,如實驗設計和測量系統分析去掉,所以在課時較少的情況下,如何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確保教學效果是重要問題。
3.材料因素,即教學材料。該課程知識點較多,涵蓋了質量管理概述、質量管理體系標準與質量認證、質量管理常用工具、工序質量控制(過程能力分析、控制圖原理及應用)、質量成本、抽樣檢驗、6sigma管理等內容,具有定義多、概念多、工具多、公式多等特點,同時該課程由于與概率及數理統計的知識密切相關,又相對比較枯燥,學生學習起來感覺相對吃力,需要將概念融入實際范例中。
4.教學方法亟須創新。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在上面講授、學生在下面聽課的模式弊端重重。教師應針對“95后”學生的特點,讓學生參與到課程中,讓他們有話語權,通過分組討論、上臺展示等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5.環境因素。目前學生對應用型課程還不夠重視,學習氛圍還不是很濃,對應用性課程學習的熱情不高,尤其是考研類的學生。由于本課程放在大三選修,此時學生對未來就業方向還比較迷茫,需要學校和學院教師通過講座、參觀企業等方式適度引導學生重視應用性課程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解決方案
針對以上分析的重點問題,列舉解決方案如下。
1.人為因素,重點是要求講師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層面,同時將德育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活學活用質量理論和質量工具,真正達到學以致用,讓學生學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質量工具對自己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改進。學生方面,講師可以將企業一線質量管理的多年經驗融入課程講解中,將相對枯燥的課程結合企業工作實際進行生動有趣的講解。
2.在上機實驗環節,要引導學生自主開發相關實驗,并將實驗設計等方法應用到課程設計及畢業設計中。充分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通過實驗上機讓學生掌握Minitab的使用方法,鼓勵學生課后使用Minitab軟件進行問題分析,讓學生獲得使用質量工具及其相關軟件分析問題的成就感。
3.教學材料環節,首先需要開發難易適中、知識點明確、選修課適用的教材,供學生選用。這需要講師研究對比國內外相關教材的優缺點,取長補短,深入研究,把精華提取出來教給學生。其次需要研發選修課適用的教學大綱,教學大綱需要平衡課時少、知識點多的矛盾,在有限的課時內想方設法將重要的知識點講透,并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達到能夠自學剩下的知識點的目的。
4.研發新的教學方法,互動教學取代傳統教學模式,多采用啟發式教學,多讓學生上臺展示學習成果,多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讓學生參與到課程建設中。另外,可以研發雙語上課模式,讓學生一課兩學,掌握現代質量管理相關專業術語,提前熟悉與外企質量相關的工作模式。
5.學習氛圍建設環節,可以通過“質量管理與控制”課程的建設和改革,以點帶面,讓學生重視應用課學習,改善整體學習氛圍。學校也可以通過鼓勵教師上報應用型課程建設項目等措施,營造重視應用型課程學習的氛圍。另外,要充分利用好網絡平臺,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程教學的討論中來,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四、改善步驟
本課程的建設方法可以借鑒質量理論中6sigma項目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具體分階段實施如下。
1.定義階段,即設定改善目標階段。對現階段該課程教學水平及學生滿意度進行評估。通過參與課程建設和教改的講師的親自教學,并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數據,評估學生對現有課程的滿意度及目前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從而評估現有的教學水平,并找出需要集中改進的各因素。
2.測量階段,提出可實現的量化目標。對定義階段的各影響因素進行總結評估,測量評估方法,通過團隊討論,使用“80-20”原則,按評分高低初步評估,并使用質量工具排列圖找到影響較大的重點問題,設定需要改善的目標,并嘗試將目標量化。
3.分析階段,進行原因分析。使用質量工具對測量階段提出改善目標進行原因分析,同時運用分析手法找出關鍵影響因素。
4.改進階段,實施質量改進。使用實驗設計的方法進行課程教學質量改進。通過接下來幾個學期的課程教學進行摸索,對相關原因進行實驗設計,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并進行驗證,直到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真正得到改善。
5.保持階段,保持教學質量,并持續改進。評估課程建設后學生的滿意度,同時將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的優秀做法制度化,并實時更新,不斷進行PDCA良性循環,從而達到課程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
篇10
關鍵詞 技能大賽 倉儲管理 課程 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Warehouse Management Practices"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Logistics Skills Competition
Abstract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effectively by the lead role of skills competition. The paper takes the port logistics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en put forward to the contest of skill of "warehousing management practices" curriculum reform suggestions on skills competition.
Key words skills competition; warehousing management; curriculum; reform
1 舉辦物流技能大賽的作用
物流技能競賽作為檢查學生職業能力的最直接的手段,其主要是通過讓學生置身于一個接近專業崗位、工作任務的情景中,運用所學的專門技術能力、關鍵能力解決情景設置的任務、問題等。對于學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檢查所欠缺的職業能力,為真正走上工作崗位做準備;對于教育機構及教育工作者,參賽學生的表現及比賽結果是我們判斷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正確與否,達標與否的一個依據,從而及時地調整我們的教學計劃,推進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對于企業,可以通過這樣一個平臺發現優秀的人才,甚至與學校簽訂人才培養合同,實現校企雙贏。
2 倉儲管理實務課程教學現狀
2.1 教材內容缺乏職業性,教材形式死板
在從事該門課程的六個學期教學中,一共使用過四個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參考過近百本跟該課程內容相關的教材。在對這些教材的使用過程中發現多數教材的內容都偏重于理論知識介紹,滿足不了學生對職業操作的認知,結果學生總是在反映課本上所學的知識在以后工作中用不上。另外在教材的形式上,多以文字描述為主,很少見到圖片、表格;課后練習也多是理論分析,這樣的教材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別說了解實踐中的具體操作過程了。
2.2 學生文化知識相對薄弱,專業學習力不從心
相對于本科學生,高職學生的準入門檻是相對較低的。但是在倉儲管理實務課程教學中有很多內容需要學生的知識面很廣、很精通才可以進行。比如在倉庫選址問題的教學中,首先,學生要熟悉本地區和國內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交通環境。其次,該部分內容還涉及模糊綜合評價、層次分析法等方法,如果學生對運籌學及其他相關基礎知識掌握不夠扎實,將很難圓滿完成該課程的學習。
2.3 教師缺乏過硬的操作技能,教學內容與實訓脫節
一個優秀的倉儲管理教師應該既能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又能指導學生進行實訓操作。以北海職業學院為例,目前物流管理專業兩位從事該課程教學的教師都是從大學到大學,對于倉儲業務的實際操作還不清晰,在平時授課時就很難面面俱到。另外,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還是以理論講授為主,采用滿堂灌的方式進行教學,師生互動少,學生積極性不高。雖然部分章節教師也組織實訓教學,但是實訓課的教學場所和教學時間均受到極大的限制,實訓教學內容也不夠系統化、專業化,更不能與企業實現無縫對接。最終學生的理論知識學得不夠扎實,實訓操作也沒得到有效鍛煉。
2.4 課程考核方法死板,學生易存作弊心理
目前,本課程主要采用筆試的考核方式,考核的內容多以理論知識為主,考試題型也比較固定。雖然倉儲管理實務是物流專業核心課程,但是在組織考核的時候還是以開卷筆試進行。學生在第一次上課就知道了考核方式,結果就錯誤地認為開卷考試很容易通過,學習積極性馬上下降,平時上課開小差的學生也多了。就算嚴格考勤制度,學生都到了教室,也只有少數同學認真聽講,其他同學到考前才突擊復習,更有極少數學生把所謂的考試重點進行總結,然后制作成各種各樣的“小抄”絞盡腦汁地帶入考場,企圖考試作弊。表面上看學生及格率很高,實際上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掌握得怎么樣,教師是沒法準確衡量出來的。
3 基于物流技能大賽,實施倉儲管理實務課程教學改革
高職院校主要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場所,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還是采用傳統的課程教學方式,這種方式重視理論知識灌輸忽視了對學生技能的培養,為了使畢業的學生具有 “畢業即上崗”的能力,我們必須改變教學方式。對于倉儲管理實務這門課的教學改革來說,我們可以從物流技能大賽入手去探索,提高學生的技能。即以技能大賽為突破,在倉儲管理實務課程教學中把“做”、“學”、“教”融為一體,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要動腦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又要動手學會各種設備的操作技能。
3.1 基于物流技能大賽,改革倉儲管理實務課程教材
物流技能大賽有一鮮明特點就是“結合企業生產實際,以工作任務為導向”。這不僅要求教師必須熟悉物流技能大賽,而且要有豐富的企業實際工作經歷。在這個大前提下可以對課程教學內容以“工作任務為核心”來進行組織,從而使教學內容的設計更符合企業用人的需要。如“盤點管理”這個工作任務的設計和開發,在講授完“盤點管理”理論知識之后,先讓學生自由組合,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人數以四人為宜,由學生自己制作出“計數單”、“盤點結果分析報告單”等與盤點相關的單證,然后組織學生到學校食堂小超市按照課程內容要求去進行實際盤點操作,最后再由教師對學生的本次盤點操作過程進行評價。每個課程內容都按照這種模式進行設計,既保證學生能夠了解到足夠的理論知識,又能讓學生有實踐鍛煉的機會。按照倉儲企業實際生產作業順序把按照上述模式設計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就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實用性很強的倉儲管理實務課程教材。
3.2 基于物流技能大賽,培養“手上帶油、身上有灰”的教師,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技能大賽雖然是對參賽學生的考核,但是要解決學生學習實用技能,關鍵還在于教師。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自己要會“做”,在“做”的過程中向學生講解“為什么要這樣操作,反之會產生什么后果”。將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以“做”為紐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使學生對該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主動去學習、去實踐。讓一小部分學生先掌握各種設備的操作與維護,激發出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再由他們去帶動剩余的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旁邊協助即可。久而久之,不僅教師的技能水平提高了,學生的技能水平與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了。
3.3 基于物流技能大賽,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滿足教學需要
以物流技能大賽為依托,加強實訓基地建設。一方面要建立物流綜合實訓室,與本課程相關的實踐教學項目主要在物流綜合實訓室內進行。綜合實訓室內需配備用以鍛煉學生倉儲設備操作及使用能力的立體倉庫、重力貨架、電子標簽、輔助揀貨系統及用以鍛煉學生信息化處理能力物流系統操作軟件。另一方面要建立校企合作基地,選擇學校所在地城市的鐵路貨場作為倉儲管理實務課程的校外實踐課程教學基地。
3.4 基于物流技能競賽,創新本課程考核方法
考核評價學生成績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倉儲管理實務課程考核中,引入物流技能大賽的裁判評分標準,從職業形象、崗位技能、案例分析能力三個方面對學生所學的知識和非專業能力進行綜合評價。案例分析能力的考核可以在理論知識教學過程中進行;職業形象、崗位技能的考核則可模擬物流技能競賽在實訓室進行。
參考文獻
[1] 劉全喜.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倉儲管理實務》實踐教學體系探索.中國物流與采購,2011(15):70-71.
[2] 張慧.關于物流管理專業《倉儲管理》課程設計的研究.高教高職研究,2010(35):207-208.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運籌學的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