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安全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3 16:53: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海洋安全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海洋安全論文

涉海高校通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摘要]針對大連海洋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專業,以適應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和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增強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與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適應度為目標,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優化,實踐環節等方面對涉海的通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通信工程;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實踐環節

0引言

大連海洋大學是我國北方地區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涉海高等院校,為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適應遼寧省及全國沿海省市對海洋漁業通信工程發展的需要,發展區域經濟,滿足我國和全省經濟建設對海洋漁業通信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建設,通信工程專業自2003年開始招生。在開辦的這十二年時間里,我們下大力氣,狠抓專業建設規范,注重教學質量。隨著本專業師資力量的逐步增強,我們對本專業的發展現狀、發展規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對專業定位的認識逐步統一,大連海洋大學通信工程專業的特色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逐步清晰明確。

1培養目標

大連海洋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專業是從學校的學科專業結構特點和學科特色出發,合理配置學校的教學資源,在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和航海技術的學科交叉基礎上設立的專業。學校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立足遼寧,面向黃、渤海,輻射全國,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為國家水產和海洋事業服務,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知識面寬,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敬業、專業、樂業、創業的復合性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戰略。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確定本專業的培養目標、任務和要求,加強海洋漁業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辦學經驗的基礎上,經多方調研,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熟練掌握通信技術、通信系統和通信網絡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并具備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知識,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能夠從事固定通信、移動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現代通信系統及設備的研究、設計、開發與應用的,具有海洋、漁業科學背景的人才。

查看全文

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摘要:應用型人才指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生產實踐的人才類型。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構建中實踐教學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海洋技術專業為例,為了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闡述了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如何構建實踐教學的內容體系,開展實踐教學的有效途徑,并對實踐教學的開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專業實踐

應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術和理論應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主要是培養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創造轉化能力的人才[1-3]。他們需要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參與相關科研,面向社會生產第一線,是根據社會實際需要培養的合格人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在教學模式中打破學術型或研究型教學模式;課程體系上做到理論和實踐結合,傳承與創新結合,共性培養與個性發展相結合;教學方法上強化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主體地位;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傳統和現代化相結合的方法盡量提高教學效率;在培養途徑上強調與企業緊密聯系,實現產學研的有機結合[4-6]。因此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尤其重要。

一、海洋技術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

海洋技術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較高的人文科學修養,具有國際視野和正確的海洋觀,系統學習海洋科學和信息處理技術的基礎知識,掌握海洋科學和遙感與信息處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備在海洋、農業、林業、水利、電力、交通、地質、環境等相關領域從事遙感與信息的數據處理、系統開發集成和海洋高新技術研究的能力,能在海洋和信息處理技術及相關領域的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和國家機關,從事海洋科學研究、海洋資源開發、信息系統開發管理及數據處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了保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海洋技術專業按照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本著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原則,進行課程體系的總體設計。海洋技術專業畢業學分要求及學時分配如表1所示。

二、海洋技術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

查看全文

國際法文獻綜述論文

為了幫助中國讀者了解日本的《國際法》教學與研究的基本情況,筆者根據手頭掌握的日文原版《國際法》著作的有關論述和各個章節的注釋及參考文獻,對日本《國際法》基本文獻作簡單匯總如下:

一綜合性著作

經過近二百年的積累,日本學者撰寫了大量《國際法》方面的著作,這些著作有的深入淺出,適合非法律專業的一般讀者閱讀;有的著作條例清楚,結構嚴密,適合法律專業作為教材使用;有的著作重點難點突出,針對具體問題進行論述,適合自學者或備考者使用;有的則屬于學術性較強,篇幅較大的論著,適合深造者參考,下面我將分別予以介紹。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實行“脫亞入歐”的國策,日本一般民眾就有了學習《國際法》知識的熱情。1970’s起,日本開始謀求政治大國,“國際化”成為日本時髦的口號,為一般民眾了解和學習《國際法》而撰寫的著作也大量出版,其中在日本產生重大影響的有以下幾種:①田茂二郎的《國際法講話》(有信堂,1991年)。這本書因其曾以收音機廣播講座的形式在社會上傳播,深受聽眾喜愛,加之它從日常生活角度出發,簡潔而系統地談論國際法知識,非常適合“國際化”過程中的日本。②村繁的《國際法初步》(法律文化社,1992年)。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得出,這本書是從初次接觸國際法的人的角度,來全面說明國際法的。③高野雄一的《現代國際法》(北樹出版,1990年)。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它圍繞“和平、人權、秩序”等國際社會的焦點問題,來闡述國際法。④橫田洋三編的《國際法入門》(有斐閣,1996年)。這本書就是以法學部以外的讀者為對象而編撰的《國際法》入門書。

法學專業是日本大學最主要的專業之一,絕大多數大學都設有“法學部”。在法學專業中,國際法自然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門專業課,由于日本大學教育更強調自由,所以大學教材也就沒有我們中國的所謂“統編”之說,日本大學的主講教師或者單獨,或者集體編寫教材,供學生選擇使用。1990’s以來,日本出版的國際法教材主要有:

(1)高林秀雄等編:《國際法Ⅰ·Ⅱ》東信堂1990年出版

查看全文

安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安全生產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安全工程應用型人才是企業安全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保障。如何培養符合行業發展需求的創新實踐型人才是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安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往往面臨課程體系創新實踐環節相對薄弱、專業實踐基地和平臺相對欠缺、大學生自主創新實踐意識不強等問題。針對這些共性問題,文章以江蘇海洋大學為例,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包括推進虛擬仿真賦能的課程教學體系改革、多渠道建立虛擬仿真實驗實訓基地和服務平臺、大力推進產學研用合作、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實踐等,以推進安全工程專業創新實踐型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創新實踐型人才;虛擬仿真;安全工程;產學研用

創新是高校本科教學改革的第一動力。虛擬現實是繼大數據、云計算技術之后在教育教學中應用廣泛的新型技術,旨在提供沉浸性互動體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虛擬仿真技術所呈現的實景感受和交互體驗,與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不謀而合,也是陶行知做中學思想在科技時代的靈活運用。正因如此,虛擬現實技術正成為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助推本科專業教學改革實踐的重要驅動力之一。2012年3月,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規劃建設1500套虛擬仿真實訓實驗系統[1]。2017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2017—2020年開展示范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建設的通知》要求“各高校應將建設和使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作為推進完善現有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2]。2018年8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要求積極構建面向實踐、突出應用的實踐實習教學體系[3]。安全工程是應用實踐性較強的工科專業,但是部分實驗和企業生產實踐涉及高危或極端環境、高成本、高消耗和事故風險問題,在真實實驗條件下較難開展現場實踐教學。因此,基于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打造虛擬仿真教學空間,創新仿真實驗教學資源應用模式,推進安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研究,對于切實鍛煉安全工程專業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安全工程專業本科實踐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根據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安全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根據現代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要求,培養能從事安全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設計、風險評估、監察與監管、檢測與監控、組織管理、教育培訓、應急救援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江蘇海洋大學地處江蘇省北部沿海城市連云港,當地化工和醫藥產業聚集,擁有全國知名的石化產業基地和醫藥生產基地。安全工程專業根據地方產業特色,結合自身優勢,凝練學科方向,確定了化工安全、危化品安全與應急處置、火災爆炸防治、安全評價和海洋安全應急技術5個培養方向,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化工安全科學和技術,能從事安全技術及工程、安全科學與研究、安全監察與管理、安全健康環境檢測與監測、企業安全評價、安全設計與生產、安全教育與培訓、化工生產與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為己任。近年來,安全工程專業以工程教育認證為契機,通過優化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提高師資隊伍水平、改善實踐教學條件等,使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穩步提升,然而在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方面與其他院校同類專業存在一些共性問題。

二、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查看全文

漁業安全生產現況和整頓

論文關鍵詞:漁業安全生產生產現狀福建省監管海洋漁業資源安全隱患海水養殖業市場經濟事故原因整改對策

論文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海洋漁業資源的急劇衰退以及海水養殖業的迅猛發展,我省漁業安全生產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存在著諸多安全隱患。認真分析現階段漁業安全生產事故原因、仔細排查安全生產隱患,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整改對策,對保障漁業經濟的健康、穩定和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調查,由于近幾年海洋捕撈漁民的虧損面達70%以上,船修、機修、設備的配備以及人員的培訓等欠帳較多,尤其是部分連年虧損的船只,事故隱患整改乏力,許多船齡長、適航條件差的漁船勉強在支撐,一旦遇到臺風等惡劣天氣,后果不堪設想。

海洋捕撈是一種高風險行業,不少漁民棄船上岸后,海撈業勞動力資源減少,隨意招雇的外來打工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缺乏海上必備的安全常識,是海洋漁業安全生產的重大隱患。

目前不少地區尚未設立專業的海洋氣象預報臺、站,漁民在遇到臺風等惡劣氣候時不能及時避險。由于海難救助網絡不健全,遇險船信息反饋慢,缺乏有效的救援手段。

漁船進出港簽證制度已經建立多年,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對進出港漁船的有效控制一直難以落實,導致部分“三無”和“三證不齊”漁船、未按規定配備安全設施的漁船、職務船員不全的漁船、違章作業沒有結案的漁船擅自出海的現象時有發生。客觀上,有些地區沒有固定的漁港,許多漁船平時就無序地分布在沿海灘涂和港口,主觀上,出港簽證時做不到逐船檢查,大多只能憑船舶所有人自述。同時,港監,邊防,閘管等職能部門也沒有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

查看全文

學校規章制度2

取消入學資格后,其中原為高校應屆畢業的學士或碩士,按照現行就業政策就業;原為在職人員者,退回原單位;原為待業青年的,退回原戶口所在地.

第三條新生報到后,學校將在三個月內進行健康復查,發現患病不能堅持正常學習(不屬于不符合招生條件的疾病),經校醫院診斷證明,經過短期治療能達到健康標準者,校醫院提出意見,報研究生教育中心核準,最多保留入學資格休學一年,應回家或回原單位治療.治療期間不享受在校研究生待遇.

保留入學資格的新生,應于下年度新生報到前二個月向學校提出申請,并附縣級以上醫院健康證明,經校醫院復查合格,報研究生教育中心批準,重新辦理入學手續.復查不合格或逾期不辦理入學手續者,取消入學資格.

第四條每學期開學時,研究生必須按學校規定的日期返校,持研究生證到院系辦報到.因故不能按時到校注冊者,以曠課論.

無故逾期兩周不注冊者,由院(系)提出意見,研究生教育中心核準,報分管校長批準后按自動退學處理.同時,報上級主管部門備案.

紀律與考勤

查看全文

我國經濟史研究論文

本文以近五年來在臺灣出版的期刊、會議論文為取材范圍,尤其以臺灣本地學者所發表的論文為主,學位論文的介紹則視行文需要,斟酌敘述。部份論文雖然常被歸入社會史范疇,但由于其論述涉及經濟層面,筆者仍然酌加簡介。應該說明的是,五年來的研究論著極多,不可能篇篇述及,因此文中所列諸篇,皆經篩選排入。筆者也盡量持平介紹各篇論文的研究成果,至于如何評議,則留待專家為之。

在臺灣,研究中國經濟史或本地經濟史的學術單位以臺灣"中央研究院"最為主要,如歷史語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和臺灣史研究所。研究院內社會科學類科的單位,如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和經濟研究所,也有杰出的學者參與研究。其次是教學機構,尤以設有歷史系所的大學院校為主。此外,縣級以下地方政府、民間的基金會、由地方的文史工作者組成的小型研究團體,也有一定的貢獻。不過,這類單位或團體,比較著重臺灣本地研究的史料搜集和田野考察。

整體而言,中國經濟史的研究以明清及近代部分的著作較多,與商人、商業活動、國際貿易有關的主題較受青睞。不過,近年來臺灣史研究逐漸成為歷史研究中的一門"顯學",學術單位和教學機構皆然。(注:施志汶:《臺灣史研究的反思-以近十年來國內各校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為中心(一九八三--一九九二)》,《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22(1994.6):413-446。)另一個明顯的現象是,以往在經濟學門不受重視的經濟史,似漸引起經濟學家的關心,紛紛把他們的研究視點擴及日治時期乃至清末的臺灣經濟史。新的研究課題,諸如農工業及整體經濟成長形態、租佃制度等,不斷發掘出來,可以補充舊有研究在課題范疇上的貧乏。(注:葉淑貞:《臺灣"新經濟史"研究的新局面》,《經濟論文叢刊》22.2(1994.6):127-167。)歷史學家擅長觀察長時間因素的變化和綜合性詮釋,經濟學家擅長于經濟學理論的實證和計量方法的使用。近年來這兩個學門的學者能透過合作計劃共同研究,尤其是后者,其研究過程亦從戰后向上延展至日治時期。

此外,大型且跨學科的合作計劃不斷的推陳出新,蔚為近年來的研究時流,這主要是以臺灣"中央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為主,而且多聚焦于臺灣經濟史。除此,更將空間視野擴大,關注祖國大陸、亞洲諸國,也注意臺灣與四鄰的多層面關系。

以下將先回顧近年來的中國經濟史研究,再介紹這一、二年正在進行或近期將展開的專題研究計劃、學術研討會內容,以及目前含納人員最多且跨單位最廣的經濟史討論團體。

一、中國經濟史研究回顧

查看全文

海洋科學教學實踐基地建設研究

摘要:為積極響應建設海洋強國號召,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海洋學院建設了秦皇島海洋科學教學實踐基地。這一舉措對深化學科交叉背景下的海洋科學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創新型高水平海洋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該文論述了實踐基地的建設理念和目標、管理和運行機制以及實踐基地的主要特色,展望了實踐基地取得的教學成果。

關鍵詞:實踐基地;海洋科學;教育改革;海洋強國

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教學過程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1-2]。實踐教學將抽象、無形的理論知識變成具體、有形的知識和實踐的過程[3],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環節[4],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在2018年4月12日視察三亞市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時,指出要向海洋進軍,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實現海洋信息透明感知,建設“智慧海洋”[5-6]。為響應的號召,為國家培養高水平的海洋科技人才,提高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海洋學院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實踐教學水平,加強協同育人機制創新,能夠為河北省秦皇島市海岸帶及其周邊生態經濟區的生態環境監測、保護和修復工作提供科學研究和數據支持,通過與河北省海洋地質資源調查中心的合作,共同建設秦皇島海岸帶海洋地質與環境校外實踐基地。秦皇島海岸帶海洋地質與環境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的目的是促進海洋科學相關海洋地質、海洋生物、海洋化學等專業學科的教育教學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團隊協作精神,更好地培養一流的海洋學科專業人才。

1建設思路與目標

1.1實踐基地建設基本情況。實踐基地建設主要是為了滿足海洋學院高年級本科生與研究生課外實踐與研究的需要,安排海洋學院海洋科學類專業大三學生的暑假集體實踐活動,滿足高年級本科學生畢業論文前期進行實驗與數據測量工作的需要。研究生實踐的內容由研究生導師根據科研項目需求確定,鼓勵指導教師與研究生結合實踐基地的科研需求進行相關科研實踐與研究。目前,秦皇島海岸帶海洋地質與環境校外實踐基地已經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科研水平較高、具有豐富指導經驗的師資隊伍。1.2基地建設思路。秦皇島海岸帶海洋地質與環境校外教學科研基地建設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充分利用海洋學院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勢,加強與河北省海洋地質資源調查中心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革新及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合作,構建全方位、全過程、深融合的協同育人新機制,通過優勢資源共享,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的專業引領作用。1.3基地建設目標。打造校外教學科研基地,健全人才培養協同機制,聯合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以期滿足專業學生的課程實訓和專業實踐需求。健全教師隊伍協同機制,聯合社會單位統籌實訓課程專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完善學院教師隊伍結構,提高實踐教學水平。拓展校外教學科研基地的功能,健全資源共享機制,在校內教學資源不足的條件下,推動學院與保護區管理中心開展廣泛合作。健全管理協同機制,推動學院與管理中心搭建對接平臺,對人才培養進行協同管理。1.4人才培養理念。實踐基地以海洋地質為主導,以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沉積學、地球化學等為輔助,構建適應海洋科學跨越式發展的實踐教學體系,全面培養學生深刻理解基礎理論知識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創新的精神。同時,結合遙感等新興學科開展海岸線變遷、綠潮發生因素分析、近海污染及其元素形態特征對當地環境及經濟的影響、濱海濕地環境生態評價與修復等方面的研究,從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提高學生對海洋科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水平,培養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綜合素質。

2實踐教學基地的管理和運行機制

查看全文

海南特色的現代服務業體系淺議論文

構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現代服務業體系是小柯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的,構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現代服務業體系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目的,構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現代服務業體系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論文網,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以下是正文。

21世紀在中國,最大的商機不在制造業而是在服務業。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德·德魯克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構建適合海南特點、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是全省推進現代化進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客觀要求;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是建設國際旅游島、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現代服務業在海南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發展現代服務業對海南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為此,海南省要以國際旅游島建設為突破口,緊緊圍繞現代服務業發展謀劃未來,以現代生活性服務業的大發展促進國際旅游島建設。

一、現代服務業的內涵

現代服務業是我國的提法,是1997年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的。國外是知識型服務業《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KIBS)、高端服務業(AdvancedServices)。我國四個現代化最初沒有服務業現代化,只有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后來用于具體產業上,又提出發展現代農業、現代制造業,黨的十五大開始加入現代服務業。所謂現代服務業:主要受工業化進程、社會生產分工的深入影響而加速發展的服務業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新型服務方式及新型經營形態對傳統服務業進行改造的服務業。它是為滿足現代生產生活需要,那些運用現代技術和經營管理理念而快速發展的服務行業,包括推進傳統服務行業的現代化和正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并快速發展、且不斷分化的新興服務業。我們提到現代服務業,更多的是貫徹一種理念。現代服務業有現代生活性服務業和現代生產性服務業之分。現代服務業是一個功能概念,它突出強調的是服務業的生產性特征,與傳統服務業的基礎性特征相比,現代服務業突出強調了對生產的功能作用,它所具有的很多功能其他產業無法替代。這些功能形成了產業結構升級與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它是現代化水平的推進器,節能降耗的催化劑。現代服務業的特性:

查看全文

休閑體育人才培養的啟示

摘要:休閑體育專業發展至今有不到十五年的時間,各高校對于休閑體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方案、方向的設定及課程的安排,都根據所在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別。“海帆賽”作為海南省一項常規性賽事,對于人才的需要特別是海洋運動、及海洋運動管理方面是不言而喻的,回顧十屆“海帆賽”的成功舉辦,并結合休閑體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現狀,得出以下啟示:休閑體育專業的發展需加強國內外及校內外的交流合作、構建特色的休閑體育理論體系、健全專業實踐環節的專業化管理和考查機制。

關鍵詞:休閑體育;海帆賽;人才培養

1.我國休閑體育發展現狀

休閑體育是經濟社會高度發達的產物,是伴隨著休閑產業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社會現象。它隸屬于體育學,融合了休閑學、社會學等多重學科的相關理論和方法。隨著人民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對休閑生活的追求不僅表現在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更表現在對休閑生活的方式的追求,因而集健身、休閑、娛樂為一體的休閑體育應運而生。據《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研究報告》中所述“體育產業總產值在GDP所占的比重已經超過了0.5%,其增長速度遠高于GDP增長速度”,而作為體育產業的主力軍的休閑體育產業也迅速在我國各大城市迅速擴張。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等等一系列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指導性綱要標志著體育產業已經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體育產業受到了各方的重視,如“體育+旅游”、“體育+醫療”、“休閑體育小鎮”等概念一夜之間出現在全國的各大城市的主流宣傳媒體上,緊接著國家和各級政府在休閑體育產業的投入也逐年增多,并呼吁各級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我國體育場館和設施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較為密集,人均公共體育設施與發達國家相比還遠遠不足。

2.我國高等院校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休閑體育是為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體育學基礎上所開設出來的新名詞,教育部(教高函[2007]4號檔)公布的2007年本科招生目錄中,“休閑體育”本科專業(040207S)作為目錄外專業列出,這是休閑體育專業首次在我國被列入到高等教育的范疇;之后在2012年教育部專業目錄將其設為體育學類特設專業(專業代碼:040207T),所屬學科門類:教育學,學制4年,授予教育學學位,至此休閑體育才作為一個專業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后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休閑體育專業,截止目前為止開設休閑體育專業的本科院校有64所,招生人數也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因而如何建設休閑體育專業,其人才目標的定位如何、如何構建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等等,也成了當下休閑體育專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專業體育類院校要比綜合或師范類院校的專業設置要全,在專業院校中休閑體育專業隸屬于社會體育系,下設不同的方向,一般都包括有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和休閑體育,從專業培養的方向看,大部分院校的休閑體育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中都明確了休閑體育專業人才的項目方向,如北京體育大學設立了“戶外運動”和“智力運動”兩個方向,上海體育學院設立了高爾夫和體育旅游兩個方向。我國休閑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休閑體育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能夠從事休閑體育研究、體育旅游、休閑體育產品策劃與設計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此目標也是我國各高校開設休閑體育專業是否合理的評定標準。通過走訪調查,大部分高校都趨于把培養具有休閑體育指導能力和項目運營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作為最終的培養目標,但同時兼顧了高校所在地區的地域特點、市場環境等因素,相對合理的設置人才培養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才趨同化的現象發生。課程是課堂教學、課外學習以及自學活動的內容綱要和目標體系,是教學和學生各種學習活動的總體規劃及其過程。培養目標決定了課程體系的設置,據調查各高校休閑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但是大致可分為學科和術科兩部分,學科以理論課為主,各高校達成一致的是運動生理學和運動解剖學,其次是是休閑體育概論、市場營銷和休閑體育經營與管理;術科以技術科為主,各高校根據學校現有的條件和辦學特色,術科的開設則各不相同,體育類專業院校的種類較為多樣化。教育實踐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專業知識和技能可以在課堂、書本上學習,但教育實踐卻只能通過實習渠道去學習,無法從書本中獲得,它體現的是知識融匯貫通的能力和本專業的實踐應用能力,考查的是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據調查大部分的高校教育實踐由三個部分組成:課程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專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差別不大,課程實習安排的差異性較大,有的高校會安排學生在校內進行實習如做體能測試的相關工作,有的高校會安排學生做大型體育賽事的志愿者作為課程實習,學分也不盡相同。由于我國目前休閑體育產業還處于初級階段,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各高校的休閑體育專業也一直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還存在有許多的不足制約著人才培養的發展,如高層次休閑體育人才缺乏、培養課程體系不夠完善,相關理論研究滯后等等因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