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管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7 06:51: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海綿城市管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海綿城市管理

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規劃的運用

隨著近年來我國城市化發展速度的加快,各地城市規模均逐步擴張,且城市數量快速增加,然而,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各項弊端和問題也逐漸顯現,常見問題包括城市內澇、水資源短缺等,而這些問題的出現又會對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起到了限制性的作用。海綿城市理念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基礎的城市建設和發展思路,能夠最大限度尊重自然環境,在城市中實現雨水的凈化、積存和滲透,從而實現城市的快速發展。

1海綿城市理念的基本內涵

在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通常會涉及大量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規劃,而這些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又會對自然環境產生無法避免的影響,部分城市會在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下,發生城市干旱或是內澇等問題,這就會大大制約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及人民的正常生活,在這一城市發展背景下,海綿城市理念也就應運而生,并為城市發展問題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途徑。海綿城市理念指的是以尊重自然環境和生態優先的原則為基礎,城市綠色基礎設施與城市灰色基礎設施的相互結合,保證城市能夠如同海綿一樣,有效應對洪澇和干旱等問題,從而保證城市能夠自行凈化、滲透和積存雨水,實現城市雨水資源利用效率的逐步提高,最大限度保護生態環境的安全。

2城市規劃中的常見問題

第一,城市建設者沒有關注城市的豎向規劃,在城市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常常忽視豎向規劃的作用,導致,豎向規劃偏離實際,最終誘發城市發生強暴雨后的嚴重內澇問題。第二,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存在專項規劃與用地規劃相互脫鉤的問題,城市管理者需要同步考慮用地規劃與專項規劃,然而實際情況確實,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僅僅關注城市的功能分區,而沒有同步考慮專項規劃問題,最終導致開發強度與周圍基礎設施配套之間的相互脫鉤。第三,缺乏定量分析,在進行海綿城市規劃建設之前,需要對城市進行全面的定量分析和調研,從而選擇適當的天然海綿體保護措施以及土地的開發強度,現階段,較為常用的定性方法表現形式為文字描述型,這一方法相對較為簡便,但其缺點在于容易偏離實際、嚴謹度較差。

3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規劃方法

查看全文

海綿城市建設問題與解決方案

【摘要】降水量的增多易造成城市內澇,如何面對環境變化和雨水帶來的洪澇災害,是我們在進行城市建設、改善城市環境方面的重要課題。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代表了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本文介紹了海綿城市的概念和建設的意義,分析了當前我國在海綿城市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從管理和工程建設兩個維度給出了改善海綿城市建設困境的措施,以期給同行幫助。

【關鍵詞】海綿城市;建設;問題;對策

1海綿城市的概念和意義

海綿城市指在城市中建設綠地、草坪、森林等“海綿組織”,下雨時,對降水進行滲透、滯留、儲存,然后凈化。在干旱有用水需求時進行釋放,使城市能夠靈活適應環境變化和自然災害;當城市地表徑流豐富時,地表可以通過吸水、滲水和凈化,合理有效地儲存這些水資源;在城市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水資源可以得到釋放和利用。合理利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水資源,不僅可以減輕城市洪澇災害,而且可以有效保障水資源的供給,合理有效地平衡水資源,促進生態城市的建設。建設海綿城市主要有三個意義。①海綿城市建設的初衷是解決降水過多的問題。改變以往單一市政管網排水和泵站排水的現狀,更好地依靠城市生態系統蓄水、排降水,合理利用生態調節來緩解城市內澇。②建設水循環系統,加強城市水土保持,不僅可以有效緩解城市內澇,還可以解決城市缺水和水污染的問題。③為提高城市景觀綠化水平,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應合理劃分道路和居民區,提高綠地利用率,并采用透水性路面。海綿城市進一步加強了濕地公園的建設,為城市增添美麗的景觀[1]。

2當前我國海綿城市建設面臨的困境

2.1法律法規不完善

查看全文

景觀生態學及城市雨洪管理措施

生態知識與城市管理行動的融合,可形成良好的生態實踐智慧,推動城市治理質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城市雨洪管理作為城市治理的重要構成要素,必須在不斷的思考與實踐中進行創新與改革。從景觀生態學、現代地理學、管理學多重視角,探討城市雨洪管理的具體措施。管理人員要在深入和全面思考自然與社會問題,科學總結自然規律的同時,關切城市居民的整體利益。城市雨洪管理要具備全局性、整體性、實效性、生態性,根據景觀生態學理論,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運行機制。城市雨洪管理,不僅涉及管理學,還需深入研究人類的價值觀,并能加強對方法論和自然規律的理解和研究。要真正認識到景觀生態學介入管理的價值意蘊,嚴抓工作核心要點,動態優化和完善城市雨洪管理措施。一方面,要合理規劃布局水導向的排水系統,有效設計和應用生態雨洪控制機制;另一方面,要統籌規劃城市雨洪綠色基礎設施建設。

一、城市雨洪管理中引入景觀生態學的價值意蘊

1.宏觀和整體思考生態與資源城市雨洪管理過程中,應以生態學理論框架為基礎,設計管理辦法和風險預測及應對措施。從景觀生態學視角宏觀和整體思考生態與資源相互關系和作用,城市的治理和雨洪管理要展現出鮮明的綜合整體性。要根據景觀的實際土地結構,分析和研究資源開發與利用,以及城市雨洪管理和治理等工作內容。景觀生態學在城市雨洪管理中的介入,表面上是注入新的管理經驗和理念,實質上是對管理格局和視角的拓展。不局限在雨洪管理本身,要全局思考城市景觀、排水系統、生態系統運行。2.城市雨洪管理要具備生態智慧景觀生態學,是地理學和生態學深度融合的產物,將其應用到城市雨洪管理中,更有助于增強管理者的生態智慧。城市雨洪管理中,制度與規則是管理的手段或工具,有效控制雨洪是最終目標。以生態實踐智慧引領城市雨洪管理,認識到城市河流、滲水地面、自然降雨等因素對城市雨洪管理的影響。景觀設計過程中、城市規劃中,都要考慮城市吸水、蓄水、排水的能力。運用生態智慧提升城市生態服務水平,做好城市雨洪的管理和控制,為城市居民創建安全的生活空間。3.全局思考環境經營與城市管理良好的城市雨洪管理,需有效應對環境變化,不會被突發的強降水影響城市運轉和民眾生活。城市雨洪管理過程中,注重從景觀生態學視角分析問題。全局思考環境經營與城市管理的關系,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景觀生態學在城市雨洪管理中的介入,需形成強大的啟發作用,促使管理者建立大局觀并擁有全局意識,有效處理環境、生態、資源之間的關系。

二、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雨洪管理核心要點

1.建設優質的海綿城市城市雨洪管理要考慮到資源環境保護問題,全局思考環境經營與城市管理,注重建設優質的海綿城市。城市建設與發展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時,要有效控制綠地面積,以及降低河流湖泊的破壞程度。加強自然水生態過程的管理,構建智慧化的城市建設模式。海綿城市的建設,要真正強化城市雨洪管理能力。最終,要體現海綿城市的優勢,即大大降低自然降水、暴雨等對城市的沖擊力度。2.低消耗高效能開發雨水系統城市雨洪管理,要特別注重景觀生態規劃,要根據城市硬件設施設備應用情況,加強景觀設計過程監督與管理。基于生態學實現低消耗高效能開發雨水系統,加強景觀生態安全,有效提升城市雨洪管理質量和效率。緊密圍繞城市雨洪管理核心要點,有針對性和層次性地制定工作標準和管理機制,形成有效的系列措施更好地應對突發自然災害。3.注重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平衡城市雨洪管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體現空間異質性的發展。在形成具體管理措施前,要在城市生態系統平衡方面進行深度思考和研究。城市建設和規劃的過程中,需充分考慮生態系統中不同因子的相互作用和關系。秉承以人為本,處理好人類與景觀之間的關系。加強資源環境生態的研究,根據宏觀區域性特色,科學制定與實施城市雨洪管理措施。

三、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雨洪管理有效措施

查看全文

本科生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

一、海綿城市建設的內容

海綿城市,是城市降水管理一種新型模式,它是指城市在遭受氣候變化和降雨等自然災害時,能夠表現出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抵御一些突發的自然災害。2013年,在就城鎮化建設中指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這就要求我們順應自然,建設自然,加強對城市成天環境的保護與利用,創造合適生態空間。通過合理地運用雨洪原理,創新新形勢下的城市給排水工作,讓我們合理去利用水資源,把其轉化成有利方面,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和環境惡化,促進城市健康有序發展,實現發展綠色城市,營造環保人文的新環境。

二、建設海綿城市對于促進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

1.海綿城市建設有利于緩解城市缺水問題。海綿城市,就像海綿一樣,可以對于涵養水源、保護環境起到關鍵作用。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很多城市出現了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這極大影響了城市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對于建設現代化城市有極大的阻礙作用。在全國城市當中,多數一線城市開始出現了缺水的現狀,尤其在北京、天津、河北地區,城市缺水問題已經上升為一個關鍵問題。有關資料顯示,在降水中,將近一多半的雨水可以被土壤吸收,一小部分水作為徑流水流失走。但是由于城市為公共交通讓步,很多地方都地面硬化,造成大多數水白白流失,極少部分被土壤吸收。故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可以緩解城市缺水這一問題,即通過把水涵養起來轉化為地下水供給人們利用,以減少缺水對人們生活的影響。2.海綿城市建設有利于減少城市洪澇災害。2016年是近10年來降水最多的一年,連續幾天的特大降雨造成許多城市成為“威尼斯小鎮”。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城市排水設施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需要。這種情況下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將“排水、滲漏、儲存、滯留”等處理降水的設施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城市降水不單單通過排水這單一手段來解決,通過綜合手段來治理,極大地增強城市防洪排澇的能力,很大程度的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的發生。3.海綿城市建設有利于提高城市人文和自然環境。由于地面硬化導致城市地下水位降低,城市缺少自然資源對氣候的凈化和吸附,造成空氣質量降低和城市溫度的顯著提高,產生熱島效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居民的安全生活。海綿城市的建設必然需要對城市進行科學的規劃和分析,創造出適合城市發展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這些不僅可以提高城市抵御降水的能力,同時可以提高城市的自然環境,促進城市發展成自然美麗宜居的環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使城市人民能夠享受到海綿城市給生活帶來的便利。

三、海綿城市是科研與教學密切融合的標志

1.我們利用給排水的知識和原理,解決城市洪澇和缺水的重大難題。通常的雨水系統通常是及時、快速的處理城市表面徑流,讓降水快速的流到出城市,減少降水對城市的危害,也就是說,擴大城市排水設施建設,增大下水管道的管徑,將雨水排放出去,但是這種指導思想忽略了對表面徑流雨水的利用,會進一步加劇城市缺水問題。地下水不能得到很好的補給,造成城市用水困難,需要從周邊縣調水來解決,這就造成水資源的緊張,增加國家公共設施開支。這就需要我們給排水工程的學生開動腦筋,充分利用現學的技術和知識,把城市降雨轉變為我們所需要的水資源。通過根據不同地區下墊面特征和土壤性狀,采用不同雨水收集方式和吸收方式,對中小型降雨實現就地入滲和利用,對大型降雨實現就地滯留,在滯留后進行延期排放,錯開城市排水設施使用的高峰期,緩解城市排水設施的壓力。這種模式在新加坡已經開始實現了。新加坡作為著名熱帶國家,降水量處于世界前列,每天都有數場“說來就來”的瓢潑大雨,但是它極少出現洪澇災害。因為他們國家設計了雨水收集與城市排水系統共同調節的設施,預先規劃城市排水系統。在遇到暴雨同時加強雨水疏導,建立大型雨水儲集設施,來應對特大降水。積極建立地面下滲,讓雨水能夠迅速被土壤吸收,增加城市地下水的需水量。2.遵循城市規劃和自然環境相統一的設計原理,增加城市抵抗風險能力。從20世紀開始,歐洲西方國家開始注重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盡管不同國家綠色基礎設計建設不盡相同,但是從整體理念上看,都是加強綠地、濕地、公園及雨水貯存滲透設施的建設。在城市開發和土地利用過程中,利用自然環境中植被防御自然災害和水質凈化這一特性,大力實施城市儲水滲透設施建設和人工濕地的建設。增加城市的植被覆蓋率,讓城市融入到自然環境當中。海綿城市是我們給排水工程的一種創新,它的實現正是對于給排水的專業知識的融合和發展,是一種新的模式下的城市管理和規劃。如何進行科教融合促進本科生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提高本科生的教學,這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認真考慮。

查看全文

品質提升導向舊城更新策略研究

摘要:我國城市建設已經步入存量挖掘、品質提升的重要時期,舊城更新作為城鎮化建設進入存量規劃時代的必然要求,在其更新改造過程中如何提升城市品質、激發城市活力,成為新時代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闡述了舊城更新品質提升的內涵和要求,并以泰安市岱北片區為例,以提升環境品質、生活品質和文化品質為目標,從人居環境、歷史風貌、生態環境和城市管理四個維度,制定面向實施的更新策略,以期為泰安市整體品質提升提供參考。

關鍵詞:舊城更新;城市品質;存量規劃;泰安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建設快速發展,但長期粗放式建設,導致城市問題接踵而來。“十三五”期間,我國確立了五大發展理念,其中“綠色”和“共享”理念體現了我國城市建設向質量型、生態型和品質化方向發展的要求[1]。2015年中央城市會議將城市建設工作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強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城市環境的宜居性,自此城市品質建設工作拉開序幕。在當前城市轉型發展的時期,如何從城市更新的角度提升城市品質,成為規劃領域研究和實踐的課題。基于此,文章選取泰安作為研究城市,以岱北片區城市更新為例,探索舊城更新的新思路。

1品質提升導向下的舊城更新概況

1.1我國舊城更新的發展歷程

根據我國城鄉發展歷程和國家相關建設政策的變化,可將城市更新分為4個發展階段[2],不同階段的更新內容和更新目標各不相同(表1)。現階段,我國城市建設已經進入存量規劃時代,以人為本、生態文明、文化延續、品質提升是新時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導向,城市更新應更加注重土地集約利用、利益共享、多方協作、智能化、文化性和可持續發展等。舊城更新工作對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可持續發展影響深遠。

查看全文

海綿城市建設難點與對策

一、建設海綿城市存在的難點

1.“綠色海綿體”相對稀缺。其次,導致城市海綿體不足的原因是在市政建設過程中采用了大量的硬化不透水性路面,導致徑流系數過大,匯水時間縮短,為城市內澇埋下了隱患。另外,流經城市的河道出于行洪的考慮,大多被硬化,被覆蓋,沿河兩岸可以凈化城市環境和抵抗自然災害的“綠色海綿體”逐步消失,這就自然降低了城市抵抗暴雨等自然災害的能力。由此可見,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保護好自然湖泊、濕地和水塘就是對綠色海綿體最好的保護和利用。2.海綿城市建設政策不完善。基于建設“海綿城市”的綠色理念,海綿城市建設處于起步階段,2014年住建部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各地海綿城市建設方興未艾,但“海綿城市”建設不能僅靠拿來主義,還必須與當地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地制定適合當地海綿城市建設的政策。海綿城市建設涉及國土資源、城鄉建設、規劃、水利、綠化、城市管理、防汛應急等多部門參與,因此需政府統一規劃協調,出臺完善的政策,以利于海綿城市建設的推廣和應用。同時,城市規劃、建設等相關部門在進行具體設計時應在施工圖設計審查、建設項目施工、監理、竣工驗收備案等管理環節加強審查,確保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目標與指標落實。3.社會公眾對海綿城市建設缺乏認識。社會公眾對“海綿城市”普遍缺乏認知,城市化建設的前期,人們只顧一味地追求建設速度,舒適性,而忽視了建成區與自然和諧共處。譬如,大面積的水泥硬化路面、廣場的出現,使寶貴的雨水未經利用而付之東流,建設之初缺乏考慮如何將雨水資源無害化再利用。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趨利避害。讓人們可以更加直觀地去想象未來城市會象海綿一樣兼收并蓄,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4.資金需求量大。住建部相關負責人曾公開透露,預計海綿城市建設投資將達到每平方公里1億元至1.5億元。按當前國家海綿城市的建設規劃,有人估計,至2020年,全國658個城市建成區的20%以上面積需要達到設計標準,全國每年投資總額預計將超過4000億元。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需要資金約16000億元。5.缺乏穩定收益回報。《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調控引導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特許經營等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海綿城市建設。PPP模式在基礎設施上用得不錯,比如污水處理等項目,每年政府作為公共投入的部分是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回報給投資商,這方面已經很成熟。但是,“PPP模式用在海綿城市,怎么計算公共服務?它不像一噸污水處理完了是干凈的,很容易計算出來。海綿城市相當于在建一個生態綠地系統。這部分的服務怎么計算是一個難點,據我所知,目前還沒有特別成功和完善的模式,PPP模式應用在海綿城市建設還有一定困難。”6.我國在海綿城市研究方面還比較落后。“海綿城市”是對城市建設的新思考、新思路和新探討,我國對它的研究起步較晚,缺乏一個系統的研究體系。另一方面,我國也缺乏相關專業人才,無法展開大規模科研活動。因此,海綿城市建設需要政府部門重視,多學科參與,結合大數據應用和地理信息技術,科學統籌,提前規劃,穩步實施。

二、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對策

1.統籌規劃,科學建設“綠色海綿體”。首先要做到低影響開發建設,盡可能地保留天然的湖泊、水塘、濕地以及樹木植被,盡可能維持城市開發建設前后水文特征不變,有效緩解不透水面積增加造成的徑流總量、徑流峰值與徑流污染的增加等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其次,要大力推廣透水性路面的建設,尤其是透水性人行道的建設。第三要增加綠化面積,有效增大雨水滲透的面積。要增加下沉綠地的面積,要增加推廣綠色屋頂的面積,在地表淺溝中種植植被,增加植草溝的面積。總之,建設海綿城市關鍵是要科學的建設和保護“綠色海綿體”,讓其充分發揮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調洪能力。2.完善相關法律規定,保證海綿城市順利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家已出臺鼓勵部分城市試點政策,但缺乏對破壞海綿城市建設依法進行處罰和追究責任的法律法規。在進行“海綿城市”建設中,最重要的還是國家發揮引導作用,完善相關法律規定。國家首先應該強調各個城市在城市規劃建設中一定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根據各個城市不同特點,進行合理的“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有序安排財政資金投入,保證海綿城市建設順利開展。其次,要學習國際上的先進理論和理念,構建出“海綿城市”建設總體框架,出臺相關海綿城市建設保護條例,保障“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有法律可依。3.加大海綿城市知識普及,提高公眾意識。由于我國城市發展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嚴重限制了城市發展模式和人們的思想,因此在國家完善“海綿城市”法律法規過程中,針對我國群眾對“海綿城市”認識程度低的現狀,要加大知識普及力度,推廣宣傳海綿城市建設成功案例,提高公眾對海綿城市的認知和認同。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海綿城市建設要以城市建筑、小區、道路、綠地與廣場等建設為載體。比如讓城市屋頂“綠”起來,“綠色”屋頂在滯留雨水的同時還起到節能減排、緩解熱島效應的功效。道路、廣場可以采用透水鋪裝,特別是城市中的綠地應充分“沉下去”。因此海綿城市建設需要公眾的參與,普及雨水再利用技術的廣泛應用。4.加大科研資金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加大科研投入,首先表現在人才培養上給與更多資金支持,要培養出一批高素質人才,其次是提高技術水平,并不斷進行先進技術研發。另外,要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學習國外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的先進經驗和技術。但海綿城市建設不能照搬他人的經驗做法,而應在科學的規劃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地域特點的措施,才能真正發揮出海綿作用,從而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5.完善海綿城市的建設標準和技術規范。根據試點城市的經驗,制定海綿城市的建設標準和規范,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民生工程,如果缺乏明確的技術規范,很有可能會造成技術失誤,給城市建設帶來不良后果。

三、結語

海綿城市建設不會立竿見影、一蹴而就。無論是水系濕地還是綠地廣場,亦或是城市道路、地塊內部規劃,這些都是海綿城市應具備的硬件設施。“海綿城市”建設是適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工程實踐,在確保城市防洪排澇的基礎上,合理地利用自然雨水,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壓力,是解決大城市病的一種新型的、重要的環保方式,值得我們研究和推廣應用,尤其適合于缺水干旱的城市。但我國在“海綿城市”研究上還處于起步階段,不僅在國家層面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在群眾意識上還要加大普及力度,因此要想真正建成海綿城市,實現雨水滯納和雨水資源循環利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掌握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利用海綿城市建設政策,更好地為城市居民服務,為人民造福,建設我們獨一無二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查看全文

海綿城市建設及應對措施

摘要:一直以來城市水環境都是人們熱議的話題。直到上個世紀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率先實行了各自的城市雨洪管理體系并在各個地區得到了顯著的成效后,這個問題才慢慢得以解決。中國自2012年海綿城市概念提出后,全國眾多城市積極參與建設。黑龍江省在2015年也加入到了這個行列中,但由于地理,經濟等條件因素限制一直進度緩慢。因此根據對當前黑龍江省在建設海綿城市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的分析,希望能夠通過人才引進,完善海綿城市建設體系等措施來探索出一條符合區域發展的海綿城市建設道路。

關鍵詞:海綿城市;黑龍江省;應對措施

從古至今,旱災、洪災一直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近年來由于溫室效應等環境問題的出現更加劇了災難的發生,自此也引發了人們對城市水環境問題的重視。2014年,國家宣布建立“海綿城市”并在2015年與2016年分別公布了海綿城市第一批與第二批試點城市[1],見表1。由于有限的治理能力和缺乏相關知識和經驗的限制一直收效甚微。目前海綿城市建設多集中在南方及中部地區,而對東三省的研究較稀少。因此,文章通過與其他建設的海綿城市進行對比,闡明黑龍江省建設海綿城市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1國內外海綿城市建設

在城市雨洪管理理念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美國的低影響開發(LID);英國的可持續發展排水系統(SUDS);澳大利亞的水敏感性城市設計(WSUD)等,具體措施見表2。雖然海綿城市這個概念是近幾年由國內提出的,但在早些年間,許多國內外的發達地區已經率先進行了有關海綿城市的研究。比如深圳大學在2012年7月建設了土木結構實驗樓,該樓的設計有很多都是LID設施,在2014年5月的特大暴雨中深圳大學校園內嚴重積水,但土木結構實驗樓LID設施周邊區域沒有任何積水[2];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南澳大利亞的城市阿德萊德由于城市發展迅速而采用水敏感的城市設計原則,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化帶來城市徑流增加,并降低發生洪水的風險。為了通過含水層來儲存和改善低鹽度雨水提出了管理含水層補給這一概念,它的使用也恢復了咸水含水層的灌溉能力[3];再比如華盛頓特區的阿納卡斯蒂亞河濱水項目,該項目是通過對水的規劃設計使城市社區中的建筑,公園更加貼近自然;同樣在美國的西南部地區,由于氣候逐漸變暖,地區社會經濟和自然系統可能會受到更強烈的極端降水影響并可能導致水中溶解物和營養物質流失加快從而影響水質。為了保護這個生態敏感地區,對城市的整體設計是迫切的。所以這個地區通常采用綠色屋頂方案,并建設雨水收集系統、拘留池、媒體過濾器和植被/緩沖區[4]。

2黑龍江省建設海綿城市所遇到的問題

查看全文

智慧城市5G移動通信網絡研究

摘要:隨著物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智慧城市這一智能化城市管理模式開始逐漸受到關注,而5G移動通信網絡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礎條件,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重視。為此,本文對智慧城市這一概念進行了簡單介紹,之后對5G移動通信網絡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最后從智慧城市建設的視角出發,為5G移動通信網絡的規劃提出了一些較為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智慧城市;移動通信網絡;5G

智慧城市建設綜合運用了物聯網、信息化數據傳輸等多種技術手段,雖然能夠大大提高人們生活的便捷性與舒適性,但卻對數據傳輸速度、網絡終端接口數量等方面的網絡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盡快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就必須要先建成完善的5G移動通信網絡,而對于智慧城市中5G移動通信網絡規劃的研究,自然也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1智慧城市概述

智慧城市是在互聯網信息時代下逐漸衍生出的一種智能化、科技化、創新化城市管理模式,與落后、混亂的傳統城市管理模式相比,智慧城市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在管理方式上更加智能,不僅能夠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來對城市進行區域分類治理,為政府管理工作提供更為靈活的管理手段,以滿足城市居民的多樣化生活需求,還可以通過對海量城市數據信息的收集與分析來為居民的自我生活管理提供決策建議,幫助其作出更為科學的決策。另外,智慧城市覆蓋了衛生、醫療、教育、交通、體育、餐飲、休閑娛樂等諸多生活領域,其提供的服務能夠滲透到每個城市居民最基礎的生活細節之中,如打電話、切換電視頻道、調節室內溫度等,因此其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同時還能夠實現對各種生活資源的合理配置,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1]。

25G移動通信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城市道路雨水系統設計研究

摘要:文章結合某工程實例,從海綿城市的概念出發,對海綿城市中城市道路雨水系統的設計原則進行分析,并在討論本工程道路雨水系統設計理念的同時,總結了城市道路雨水系統設計的要點內容,通過分析可知,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完善城市雨水道路的系統設計,能夠切實提高城市的吸水排水能力,對促進城市的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市道路;雨水系統;設計要點

在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城市化的進程在我國不斷加快,規模也越來越大。然而大量水泥建筑的出現也導致城市地表透水面積急劇縮小,當降雨量過大時,會引起城市內澇和水資源污染等一系列問題。應用和推廣海綿城市的理念,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因降雨量過大,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還能提高水資源在城市中的利用率,落實生態可持續的發展目標。因此,研究分析海綿城市建設中道路雨水系統設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海綿城市概述

1.1海綿城市的概念。在規劃城市時,通過改變傳統的城市道路雨水系統,將路面雨水口收集的雨水進行系統的處理和凈化達到可二次利用的目標,由此對城市進行低影響設計和開發,便可以將城市變成一個海綿,將雨水通過合理的存儲、轉化和再利用,補充城市水資源,一方面大大提升了雨水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達到了節約用水,踐行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由于傳統城市道路交通的設計核心是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和暢通性等方面,對于城市雨水系統方面卻很少涉及。海綿城市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重點將城市雨水系統納入其中,本著對城市低影響的開發理念,通過合理設計,使得城市地表雨水能夠快速流入LID設施中,對雨水進行處理達到城市用水使用標準,不僅協調處理了城市雨水資源,還能大大降低城市內澇、水資源污染等問題的發生幾率。1.2海綿城市中城市道路雨水系統的設計原則海綿城市道路雨水系統的核心思想在于,結合當地水文氣象條件和城市實際,在道路雨水系統設計中科學合理地應用LID設施,通過增大城市的透水面積,加快城市地表雨水。快速下滲的同時,延緩地表雨水徑流時間,使得城市地表雨水無法形成一定的徑流量,避免城市內澇的產生。海綿城市道路雨水系統主要設計原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首先要對路網結構進行標準的升級優化,在道路設計過程中盡量減少灰色路面的使用面積,加強路面的滲透效果,達到降低雨水徑流量的目的。(2)提升雨水自然下滲效果,在道路設計過程中,通過道路兩側的綠化植被淺溝、雨水花園等設計,提升雨水自然下滲效果的同時,利用植被的過濾效果,對雨水中的污染物進行初步的過濾和處理,提升雨水的水質,減少對地下水的污染,保障城市水資源的生態平衡。(3)科學合理地設置雨水處理裝置,力求高效合理的實現雨水的收集、過濾、凈化和處理。加快雨水的下滲節流,減小地面雨水徑流量,緩解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同時大大降低城市內澇發生的可能性,與此同時實現雨水的回收再利用,大大提升城市水資源的利用率。

2項目概述

查看全文

城市建設非生態化現狀及優化路徑

摘要:在城市化建設早期,由于缺乏相應的經驗,管理者在城市治理方面往往缺乏生態關注。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南京市城市建設的非生態化現狀更加凸顯,這些矛盾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發展。當下南京面臨著城市交通擁堵、生活環境污染、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這就需要抱著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態度,向國內外知名城市學習相關城市建設的經驗。

關鍵詞:南京城市建設;非生態化現狀;優化路徑

南京是江蘇省省會,建城歷史悠久,區位獨特,在中國的城市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目前南京的主城開發已經完善,主城四區土地資源緊張。在城市規模急速擴張的背景下,南京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仍然較為粗獷,不少區域開發并不深入,城市宜居性較差。

一、南京城市建設的非生態化現狀

(一)城市擁堵嚴重,綠色交通體系不健全。城鎮化的迅速推進,農村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導致了城市人口的急劇增漲,城市交通資源短時間內難以滿足城市人口的出行需求。南京城市交通運載能力不足的問題由來已久,南京城最擁堵、經常擁堵的地方當屬卡子門立交。作為南京內環東線上的重要一點,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卡子門到內環東線一路上必然擁堵,綿延數公里,嚴重阻礙市民出行;南京長江大橋,作為南京居民往返過江的主要通道,大橋擁堵已經成為困擾城市居民多年的問題;玄武湖隧道,作為城北以及城東進入南京市中心的主要通道,玄武湖隧道在車流高峰期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擁堵,特別是在天氣較差的情況下,從玄武湖隧道到新莊立交橋區域經常出現擁堵。(二)生活環境污染,生態要素面臨危機。目前,南京市仍存在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水污染:作為以化工產業為支撐的城市,南京化工產業的位置已經發生遷移,原先的老牌化工廠由城北燕子磯板塊轉移到南京北部六合的化工園。土壤污染:調查顯示,南京棲霞山的鉛鋅銀礦已經使用了半個多世紀,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重金屬的富集不僅改變了當地的土壤性質,更是直接影響了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空氣污染:近年來,南京的空氣質量改善明顯,但不時仍會有霧霾。究其原因,這與南京本身重化工產業的發展密不可分,南京城市逐漸增加的私家車數量也成為導致霧霾的重要原因,季節性的空氣流動是南京霧霾現象的外來成因。(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社會競爭。加劇作為江蘇省的省會,南京長期存在著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鼓樓區、玄武區、秦淮區作為南京的老城區,集中了全南京、乃至全江蘇最優質的教育資源。由于“就近入學”制度的施行,房屋正在從基礎居住產品變為金錢消耗品。一些學校和房地產開發商“合作”,在城市遠郊設立新校區,助推相關樓盤的價格上漲,普通人不得不為了教育資源被動支付“壟斷價格”。(四)居住消耗增加,生活成本不斷增大。2016年,南京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4000多元,位于全國前列。但與之相對應的是,南京居民的居住成本卻在不斷增加,其中一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南京市商品房價格的上漲,南京房價也成為新老南京人街頭巷尾討論的話題。70個大中城市房價指數數據顯示,2016年2月南京房價環比再漲2.7%,這已是南京房價12個月連漲。在經過1年時間的持續上漲后,南京房價累計漲幅已達到14.1%。(五)人口分層分化,空間異質性加劇。從城市居民居住格局來看,南京主城區的居住格局表現出“圈層”與“扇形”交叉存在的狀況,多中心的格局已經形成,未來還會產生更多的副城中心。在南京主城區大規模、高強度的老城拆遷與土地置換的背景下,原居住于城市中心區的老居民逐漸遷出,取而代之的是新興的中產較富裕群體;此外,主城的土地價格及房屋價格上漲,也導致政府把低價商品房、經濟適用房、拆遷安置房等安置在偏遠的城市外圍。(六)排污系統陳舊,物質循環受阻下水道是城市文明的象征,也是現代化都市必備的公共設施。每到雨季,上海、武漢、長沙等多座城市在受到暴雨侵襲時,均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交通癱瘓,城市積水等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已持續數年未有較大改善。魏晉南北朝時期,南京的城市配套就有專門收集污水的河道,到了明朝,南京的城市排水系統已經十分完備。由于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的影響,南京城市排水量不斷增加,下水道建設與管理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的問題逐漸顯現。

二、生態視野下南京市城市建設優化的基本路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