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傳統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6 23:57: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古典傳統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古典傳統文化

中日初中語文教材傳統文化選文研究

在國家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大背景下,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作出了諸多新探索,不但增加了古典文學選文數量,也力圖多樣化地呈現各類古代文化。對于國家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是當今世界各國文化與教育政策的重中之重,我們的鄰國日本就對本國傳統文化教育非常看重,鑒于中日兩國在文化傳統與現代化境遇方面的相似性,日本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許多經驗和模式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日本在國語教材編纂方面,無論是教材設計、選文體系,還是資料鏈接、課外閱讀等內容都以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融合為原則設計編寫,力求展現本國文化特色。從日本國語教材出版看,東京書籍、光村圖書、教育出版社等都是日本教材出版的主要出版單位,其中東京書籍是日本最大的教科書出版公司,在基礎教育國語教材編輯與出版方面積累了多年經驗,其中學國語教材無論在選材還是編寫上都較為優秀,可以作為日本現今國語教材的典型代表。本文擬選取東京書籍出版的中學國語教材《新編新國語》(1~3冊)作為初中語文統編教材的比較研究對象。從教材的選文系統切入,分析兩套教材傳統文化教育的異同,進而總結日本國語教材在傳統文化內容選擇和編排方式上可供我國教材編撰借鑒的成功經驗。

一、關于選文編選背景的比較

傳統文化教育政策是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編寫的重要依據。中日兩國政府為了加強和完善傳統文化教育,都實施了相關政策,對傳統文化教育作了一系列制度設計,這也是兩國語文教材傳統文化教育體系的基礎。中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語文教育的總目標與內容、各學段教學目標中都有關于中華文化、民族文化的表述。同時,教育部于2014年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進教材作了詳盡指導,對于各學段傳統文化教育的側重點作了清晰說明。從認知、能力與情感態度等方面看,初中階段傳統文化教育的重點在于“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力為重點,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度”[1]。《綱要》也列舉了初中階段傳統文化學習的具體內容,如閱讀文言文,欣賞古詩詞,了解傳統藝術、傳統習俗等。《綱要》將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目標歸結為“培養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2]。根據《綱要》的要求,傳統文化教育應將知識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將個人文化修養的提高與傳統文化的傳承聯系起來,最終的目的是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與之相應,日本政府在21世紀初期就對日本《教育基本法》進行了全面修訂,其中教育目標一項特別強調了對本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注重,即“尊重傳統與文化、熱愛孕育傳統文化的國家和鄉土”[3],這是以法律形式保障傳統文化在教育領域中的分量和地位。日本政府在2008年的《學習指導要領》(2017年修訂)將傳統文化的學習目標確定為:“接觸古典文學文化、體驗古典文學世界的美、對古典文學世界和文化產生親近感。(初中)讓學生思索古典文學、傳統文化的普遍價值及其能夠流傳至今的魅力所在,并達到尊重傳統和文化,愛祖國和家鄉的目標。”[4]同時,日本《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古典作品教學的要求:“奠定學生對古典文化和漢文的理解基礎,養成愛好古典作品的態度,加深對我國文化和傳統的關心。所選教材,要采納那些能夠喚起學生關心古典文化的作品,容易理解的文言文和格言、成語故事,能使學生感到親近的古文,以及與學生的發展階段相適應的作品。”[5]針對中學古典文學教學,日本一方面強調培養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和情感;一方面強調教學難度要適宜,選編與中學生學習能力相適應的古典作品。對比中日兩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制度設計,可以看出兩國都高度重視基礎教育階段的傳統文化教育。在傳統文化教學方面,都強調知識教育與情感態度并重,在學習傳統文化基本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認同;在傳統文化教學難度上,都提出根據學段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與適宜的教學內容。當然,兩國的政策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要求也有一定區別,概括而言: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更注重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結合,從文化自信、國家發展等宏觀視角認識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而日本的傳統文化教育更注重日常性與趣味性,“尊重”“關心”“親近”是日本《學習指導綱要》和《語文教學大綱》談到傳統文化教育時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可見日本的傳統文化教育重在引導學生關注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傳統和古典的興趣,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的具體、形象的事物中感受傳統的影響。

二、關于選文編選體系的比較

從總體上看,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凸顯主要是傳統文化閱讀內容的增加,不但古代文學經典選文占很大比重(全套書古詩文占總篇目數的51.5%),而且教材向外延伸的拓展資料中也有大量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日本《新編新國語》中的傳統文化選文數量少于統編教材,但《走進閱讀》這一讀書欄目卻包含大量介紹傳統文化的書籍,可供選擇閱讀;在“資料篇”中也提供了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閱讀材料,以配合“本篇”的學習。深入選文系統方面比較兩套教材在傳統文化教學上的異同,將會更明確地認識到兩國語文教材傳統文化教育的特點和不足。具體而言,可以從選文內容、組元方式、選文教學設計等方面比較兩國語文教材傳統文化教學的傾向性,而其中的重點則在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選擇上。1.教材傳統文化選文類型比較從選文與閱讀教學的內容看,兩套教材的相同點在于都包含兩類選文。一類是古典文學選文,兩套教材都遴選古代文學經典,將最能代表本國古代文學創作成就、最能體現民族文化精神價值的作品選入教材,這類選文是傳統文化教學的主體。另一類是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選文,這類選文雖然是現代文體,但其內容卻是介紹傳統文化的。比如以傳統文化為對象的說明文,統編教材中的《蘇州園林》《夢回繁華》《無言之美》等,分別是介紹中國古代園林、中國古代繪畫名作、古典藝術審美的選文;而《新編新國語》中的《鰹魚干——享譽世界的傳統美食》《白川鄉——流傳至今的人字形木屋頂建筑》《落語的秘密》分別涉及日本飲食文化、古代建筑、傳統曲藝。同時,兩套教材的傳統文化選文都注重文體的多樣性,除了文學作品,對說明文、議論文的編選也力求展現出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其中古典文學選文,統編教材中分別有古詩詞、古代散文、古典小說等文體,日本《新編新國語》中則編入了物語、短歌等文體。與以上兩類傳統文化內容選文相配合,兩套教材都推薦了古典文學作品或傳統文化相關書籍,以拓展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統編教材“名著導讀”中直接將《儒林外史》《水滸傳》《西游記》等古典小說作為閱讀書目,另外每冊教材設有《課外古詩詞閱讀》欄目。與此相同,《新編新國語》在資料篇中也鏈接了多部日本古典文學名著供學生學習參考,如《古事記》《土佐日記》《源氏物語》等,在三年級教材的“用書拓展世界”中又介紹了多部以日本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書籍,包括日本古寺建筑、日本傳統藝術、日本武士道精神等。以上內容將傳統文化教學由單篇選文擴展到整本書,由課內教學延伸到課外閱讀,對傳統文化選文體系來說是一種有益的補充,使兩套教材的傳統文化教育更趨合理和完善。當然,中日兩國中學語文教材在傳統文化選文內容上也有一些差別。這種差異因素是由兩國傳統文化教育政策與語文教材編寫思路上的區別所導致的,表現為選文內容的傾向性不同,分為以下幾點。第一,日本尤為重視中學階段的母語文化教育。日本中學國語教材將語言知識教學、語言運用能力培養與母語情感教育結合起來,注重引導學生理解本國語言文化,感受語言的審美特質,將日語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與日本民族文化的精華,認為“日本人習得國語,就能認識日本歷史和文化,具有日本人特有的思想和情感”[6]。因此,日本教育界普遍認為關注母語文化是傳統文化教育的應有內容。《新編新國語》第一冊的第一單元便是“感受語言的魅力”,第一篇選文題為《說話的方式是怎樣的呢》,這是一篇介紹日語特點的文章,以分析日語語速來說明如何運用日語自由流暢地表達;接著便是《詩之心——發現的喜悅》,通過《云》《土》《蟲》三首小詩展現出日語柔美、輕盈、自然的獨特美感。這兩篇選文從表達與審美兩方面呈現了日本語言文化的特質。與之相比,我國的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則缺少介紹本國語言文化的選文,雖然《無言之美》《驅遣我們的想象》涉及中國古典藝術,但直接展現漢語文化特點的文章則相對缺乏。第二,由于日本文化傳統深受中國古代文化影響,日本教材會選取一部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其編選依據對日本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而定。如諸子百家散文和唐詩都是對日本傳統文化影響較大的中國古代經典,《新編新國語》選入了《韓非子•矛盾》《論語》及杜甫的詩歌(日本國語教材稱其為漢詩),這些中國古代文學經典與日本古典文學作品并立,共同構成古典文學的教學內容。同時,《新編新國語》第一冊還選入了由古希臘《伊索寓言》翻譯而來的《伊曾保物語》,也作為古典文學教學內容的一部分。相比之下,由于兩國傳統文化形成因素、形成過程的不同,初中語文統編教材的古典文學選文只編選中國古代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以多民族國家的自生文化傳統為主,按歷史時期和文學體裁選文,將先秦散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古典小說等均勻分布于各冊教材中。這可能是由于中日語文教材選文分類原則不同,日本語文教材中的古典范圍不限于本國,而中國語文教材則是時間和國別的雙重標準,依據慣例可以按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分類。第三,日本國語教材注重引導學生多視角地理解與反思問題,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新編新國語》中有一篇題為《看到狼的眼睛》的選文,這篇文章歷史性地看待人與狼的關系以及日本狼文化的演變,古代日本人受農耕文化影響奉狼為神,近代西方文化傳入后,人們開始認為狼是一種兇惡的動物,大肆捕殺狼,從而造成了一定范圍的生態危機。文章感嘆日本狼文化的泯滅,告誡人們觀念會隨著社會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促使學生歷史性地看待問題,理性地思考文化現象,這對保護傳統文化無疑具有警示作用。相比之下,我國初中語文統編教材的選文大多側重于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質、成就、價值,其文學性和審美性較為突出,但明顯欠缺從社會歷史發展的宏觀背景解讀傳統文化變遷及其衍生的社會問題的文章。2.教材傳統文化選文編排方式比較從傳統文化選文編排方式上看,中日兩國語文教材的相似之處是以傳統文化為內容的現代選文一般分散在各單元中,不單獨組織單元集中學習。對于古典文學的組元形式,兩套教材則略有不同。《新編新國語》三冊都單獨設立古典文化教學單元,選取古典文學經典,凸顯古典文學在教學中的獨特地位。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古代文學組元則按學段設計,七年級兩冊不單獨設立單元,按主題與現代文一起組元,避免了低學段學生學習古文的畏懼心理。八、九年級四冊則將古代文學單獨組元,尤其第九冊基本按文體設置教學單元,目的在于使學生集中學習古文知識,從第七冊到第九冊的組元設計依據學段實現梯度教學。另外,日本《新編新國語》古典文學組元上的獨具匠心之處在于資料篇的設計。《新編新國語》不僅本篇設立古典教學單元,資料篇中也編入各類古典文學賞析、評價及其他學習材料,教學上以資料篇與本篇配合,對古典文學著作作進一步整理和挖掘。比如《新編新國語》第一冊本篇古典文學教學內容為《伊曾保物語》《竹取物語》《矛盾》,資料篇中鑒賞的作品為《古事記》《土佐日記》《伊勢物語》《源氏物語》《方丈記》等;第二、第三冊本篇中的作品是《枕草子•徒然草》《平家物語》《漢詩》《萬葉•古今•新古今》《奧州小道》《論語》,資料篇中的作品為《清少納言和紫式部》《漢詩的世界》《接觸古典藝術》《〈奧州小道〉之旅》《古典的語法》等。由此可見,日本國語教材的古典教育是將古典選文與古典作品評論結合,資料篇中的內容或是對本篇教學篇目的背景、理論介紹,或是相關材料的補充,有助于學生學習本篇,也增添了閱讀趣味。

三、基于選文比較的幾點啟示

查看全文

如何提升中職學生審美能力

【內容摘要】古典詩歌是中職語文課程中重要的教學內容,古典詩歌的學習對提升中職生的審美能力、涵養、品德具有重要作用。在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采用吟誦訓練方式對提高學生古典詩歌學習興趣、打通學習的壁壘、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作用巨大。

【關鍵詞】中職生;古典詩歌;吟誦訓練;審美能力

古人云:詩者,天地之心!詩歌具有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巨大作用。古典詩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自信”重要依托。“吟誦”是人們對漢語詩文的傳統誦讀方式。在中職生詩歌教學中,以吟誦訓練為途徑可以更好地提升中職生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文化傳承與中職語文課程培養目標,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新課標對中職學生學習古代詩文及審美能力的要求

2020版《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黨的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中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就是要落實“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參與”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一)新課標對中職學生的審美能力的三層要求。新課標中指出:審美發現與鑒賞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藝術,發現美,欣賞美,崇尚真善美,摒棄假惡丑,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語言文化,提高語言文化鑒別能力,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味,提升審美境界。新課標對中職學生審美能力的要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引導學生閱讀優秀作品,品味文字之美。第二層,形成學生的閱讀品味,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化鑒別能力。第三層,形成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升審美境界。感受作品的美、提升美的鑒賞能力、形成審美情趣,這三個層次是層層鋪墊,逐步滲透提高。簡單概括為,新課標對中職學生的“審美能力”指的是感受、鑒賞、創造美的能力。(二)新課標對中職學生的古典詩歌學習的兩個根本要求。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安排198課時,其中144學時的基礎模塊中,古代詩文選讀占到36學時。古代詩文學習在中職生的語文學習占有非常高的比重,這與新課標對古代詩文選讀的課程要求有密切關系。新課標指出:引導學生閱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古代詩文,體會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增進對中華文化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的認識和理解……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新課標對中職學生的古代詩文學習的兩個根本要求分別是:一是要熱愛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二是要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是近年來國家的“熱詞”,它頻繁的出現,彰顯了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也是新課標對當下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師的工作要求,通過古典詩文的教學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讓文化浸潤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與審美能力!學生熱愛傳統詩文,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者。

二、中職生學習古典詩歌現狀

查看全文

青年古典文學與思想政治研究

【摘要】中國古典文學是中華民族凝結的精神紐帶,其獨特的精神魅力,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豐厚的思想養料。本文從分析現狀著手,闡述古典文學之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形勢下古典文學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下樹立科學的傳統自信觀,在揚棄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推進古典文學的現代化進程和傳播方式的創新,在世界不同文化的對比和互動中引導青年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推進我國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態優化和創新發展。

【關鍵詞】古典文學;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黨的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在會上著重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1]中國共產黨率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發展道路,古老的東方文明在新時代顯示出旺盛的發展機遇,這為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上千年的積累與沉淀,其思想內涵和開拓精神構成了我們的民族精神之魂。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浩瀚無邊,文獻總量規模巨大,舉世罕見。中國古典文學生活化、形象化、大眾化的特點滲透于思想和現實生活中,并對人的思想行為產生著深遠的影響。由于各種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青年古典文學素養缺失,古典文學在現代教育中缺位。新時代傳承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并與現實國情相結合來進行思想政治工作,不僅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我國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須要挖掘古典文學中符合新時代的思想、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的思想政治工作資源,提升青年古典文學素養,以達成古為今用、深度融合的目的。

一、青年對古典文學的認知情況

2017年末,針對福建省非中文專業的青年、中學生對古典文學的閱讀興趣、學習態度、獲取古典文學知識的途徑和古典文學的時代價值重要性等方面進行抽樣調研和訪談。訪談了9位青年和4位中學生,調研共回收有效問卷769份,有效回收率為96.13%。1.青年對古典文學有一定的興趣,但學習主動性不強。調查數據顯示,15%的青年表示喜愛看古典文學,有一定興趣的僅占28.4%,但進入大學后會主動閱讀的僅為17.4%。對古典文學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為氛圍的缺乏(35.8%)、晦澀難懂(31%)、不實用(18%)、學校不重視(15.2%)。這表明青年對古典文學有一定的興趣,對古典文學的價值理性認同,但學習主動性明顯不足。73.1%的學生認為應該加強古典文學教育和全民普及。當問及旅行地的選擇傾向時,傾向擁有傳統文化資源旅游地的占21%,傾向娛樂休閑的占68%。青年對古典文學的認同表明青年對民族文化覺醒的跡象,是文化自覺的一種表現,但與選擇困惑相互交織體現了其中不理性的成分。2.青年對古典文學價值有較高的認同,但對其具體的文化精神了解不深。選擇“古典文學無價值”的只占3.5%,選擇有“較大價值”的占35%,選擇“非常有價值”的占45%,這表明學生對古典文學的價值有較高的認同。在調研期間,我們隨機走入校園對15位青年進行了訪談,在問及相關古典文學知識和所蘊涵的文化精神時,能夠引經據典的很少,多數學生可以提到在部分經典文學中闡釋的家國憂患的愛國情懷、重視道義的道德準則等。但在問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沖突時的個人選擇時,多數學生表示會傾向個人,有3位學生表示“視情況而定”,只有1位表示以集體為重。在問及“道德認知”和“道德踐履”關系時,多數表示較少付之于行動。雖然訪談人數不多,但學生的回答也從一個側面證實了西方文化擠占了傳統文化在青年心目中的地位,西方的價值滲透影響了青年的價值追求,社會倫理規范失衡,多數青年存在知行不合的情況。在影響學生古典文學素養的形成主要原因中,選擇主要集中在教育重技能輕素養,學習功利化傾向、主體意識不足,這表明以古典文學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課程建設、校園文化的深度融合不足。而青年對古典文學的價值認同是積極推動古典文學傳播和教育發展的重要契機,能夠為高校推廣古典文學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高校在推進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有效傳播、資源融合、價值引導上應有所作為。3.古典文學傳播途徑呈現多樣化,但青年的古典文學素養并沒有提升。“網絡”已經成為便捷的學習方式被青年廣泛接納。隨著互聯網快速推廣,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強大的電子檢索功能配合海量的古籍善本電子版,讓古典文學的在線教育資源也逐步豐富起來。但問卷中,關于獲取古典文學知識的途徑,選擇書刊閱讀的占47%,網絡平臺的僅占16.3%,選擇電視節目的占22.7%,朋友家人的占5.1%。古典文學素養的形成和養成是有一個過程的。青年中小學教育階段通過課堂接觸了古典文學,到了大學古典文學類的課程幾乎不再涉及。應試教育的“留白”和試后的“真空”以及進入大學、中學后氛圍的缺失,使得許多青年對于古典文學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缺乏系統地了解,沒有足夠知識的輸入,正確、理性的文化觀就難以形成。青年作為文化自信的主體也難以達到文化自省、文化自強的主體要求。

二、古典文學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傳統文化與設計教學論文

1、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室內設計教學的必要性

“厚基礎,寬口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有利于適應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注重應用實踐的室內設計教學中,強化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的同時還需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素養的培養。我國在室內設計專業的教學中過多的注重對西方設計理念、設計思潮的追捧,認為西化的、歐化的設計格調和方式能夠符合社會人的審美需求。目前,我國室內設計專業的教學通常是以包豪斯體系作為基礎的,設計案例以國際化風格的室內設計為主,強調一般性的空間造型和功能至上的原則。因此,多數學生的作品設計表現出時尚化、前衛化的傾向。這種教學的結果就是淡化了學生對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審美標準的意識,從而使設計理念和設計作品缺少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缺乏中華韻味。為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理念,在室內設計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就顯得極為重要與必要了。

2、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室內設計教學的途徑

2.1從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尋找靈感古典文學作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字傳承,后人可以通過前人的記述來對古代文化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因此,引導學生從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文字中尋找創造的靈感,可以使學生在分析問題時更具有敏銳性。將從古典文學作品中尋找到的設計靈感同現代化的設計手法相結合來應用于室內設計中,可以使設計出的作品更具有民族文化氣息。例如,筆者要求學生對一處茶館做室內設計,需要使作品充分展示出中國傳統的韻味。由于要求比較寬泛,學生就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設計。我國的古典文化作品的意蘊比較濃厚,通過簡單的文字記述就可以為我們呈現出一幅或富麗堂皇或典雅或清新的畫面,因此,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就具有很大的選擇性。在上交的作品中來看,學生也大都實現了這一要求。有的學生從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入手來創作,有的則從王維的《鳥鳴澗》入手來創作,而有的則是從戲劇入手等等。學生充分體會作品文字所描繪出的意境,并將自己體悟到的內容同現代化的空間設計手法相結合,從而使創作出的作品別具特色。

2.2從極具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設計入手教學在教學中,除了要引導學生從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來尋找靈感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多接觸一些極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成品作品入手,讓學生從真實的設計中來獲取經驗,增加靈感。例如,一些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作品的展覽館一般會在設計上突出同中國文化融合的樣例。學生在參觀展覽中一方面可以進一步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還可以將展覽館的設計同當時當地的空間結構相結合,對已經完成的作品做出自己的評判。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展覽館當作自己的設計對象,可以做出什么樣的設計,又同原來的設計相比有哪些更適合的地方。通過學生的實地參觀和展覽,以及不斷地比較甚至再創作,學生就能夠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經驗,提升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認識。

3、小結

查看全文

古典家具現代化創新設計研究

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消費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古典家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因其高超的藝術成就和工藝成就,使其具有很好的實用價值、藝術價值、投資及收藏價值,長期以來倍受世人的青睞和矚目。然而盡管現在中國古典家具生產規模在不斷擴大,發展迅猛,但目前中國古典家具企業大多數仍處于一種模仿和探索階段,“仿制”現象遍布于古典家具行業,古典家具在內容、形式及功能上較為單一,其次加上對古典家具文化特征的理解和闡釋上的不到位,家具造型笨拙臃腫,雕飾繁縟無節,無法符合當代主流消費群體(80、90后)消費觀,即多樣化生活方式和個性化心理需求,從而難以擴大消費者群體,嚴重阻礙了中國古典家具向現代化創新的腳步。

1中國古典家具簡介

古典家具是指樣式偏古典的家具,中國古典家具多為明代、清代時候的樣式,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收藏價值的舊式家具,另一類是仿明清式家具。舊式家具主要是指明代至清代期間制作的家具,此時期為中國古典家具制作的巔峰時代,此部分家具具有相當高的文物價值;而仿明清式家具主要是由現代技術工人繼承明清家具的制作工藝,從而再生產與銷售的古典家具[1]。

2現代化創新設計的必要性

2.1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歷史使命。在當前背景下,面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沖擊,文化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民族最為獨特精神標識。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已經明確指出通過揚棄繼承和轉化創新來大力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使之與當代文化、現代社會相協調,提升傳統文化生命力與影響力,譜寫中華文化新篇章[3]。古典家具擔當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角色,決不能僅僅停留在傳承的“仿制”層面,還必須要不斷面向現代化的創新,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推動家具產業的發展,形成不竭動力。對中國古典家具的現代化創新是傳承中國文化與體現民族特色的需要,更是發展中國傳統家具文化的重要途徑。2.2時代的召喚。中國古典家具的發展由于一直停留于明清時期,而此種斷流現象還未得到實質性改變,故家具在內容、形式及功能上都還比較單一、古樸,難以滿足現代人們多樣化的生活家具只有與新時代工業文明同步,才能承載這一時代的中國文化內容,給后人留下新時期的烙印。古典家具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世的珍方式與個性化的消費心理需求[4]。如古時候的家具并沒有現代陳列視聽設備的功能;沒有現代舒適的沙發;體量龐大、固定結構的架子床、羅漢床既不便于搬運,也不適合現代高層住宅小空間的陳列等問題;特別是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眾多工業產品都搭上了“互聯網+”和“智能化”這趟高速列車,這就更加需要現代家具設計者和生產者對古典家具的造型、功能、結構、材料、生產工藝與設備及營銷模式等各方面進行現代化創新設計。2.3木材資源的限制。中國古典家具的用材一直以珍貴的紅木等硬質木材為主,由于其生產周期長且多年來遭到大量砍伐,可利用的資源已是相當有限,根本無法滿足現代人們的需求。故古典家具的現代化創新僅僅局限于在形制或者裝飾特征上是不夠的,必須要從原材料方面進行創新,即探尋符合時代需求并能夠替代紅木或能與之完美結合的新型現代材料已經迫在眉睫。2.4現代科技的推動。中國古典家具的生產以手工制作方式為主,生產效率低下,生產工藝處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環境中,遠遠不能適應大規模生產的需要,而生產手段的現代化程度決定了生產效率和生產成本,是傳統家具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致勝的最為主要的因素之一[5]。中國古典家具在現代化創新發展方面,必須大量引用現代生產設備,逐步改變以手工為主的傳統生產模式,向機械化、自動化生產模式轉變。古典品,為中國家具史中的瑰寶。然而,采用傳統手工生產方式制作的古典家具在當今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背景下與全球化、信息化的沖擊下,由于其生產效率低、成本高、珍貴木材消耗量大、無法滿足當今主流消費群體的生理及心理需求,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與挑戰。在面對著如此豐富的傳統古典家具文化遺產,如何去繼承、發展及創新,并設計出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現代家具已經刻不容緩[2]。

3現代化創新設計原則

查看全文

改革開放40年小學德育教材分析

一、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課時比重

改革開放至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是小學德育教材不可或缺的內容與素材。從1978年版小學德育教科書《政治》,到如今仍在使用的2007年版小學德育教科書《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均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總體來看,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課時比重逐漸升高,即傳統文化內容的“數量”越來越多。1978年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課本《政治》,共計4冊49課時,其中有4個課時涉及傳統文化的知識內容,占本套教材總課時的比重為8.16%。1988年版的全日制小學試用教材《思想品德》,共計12冊142課時,有14個課時涉及傳統文化的知識內容,占本套教材總課時的比重為9.86%。1999年版的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思想品德》,共有12冊149課時,有24個課時涉及傳統文化的知識內容,占本套教材總課時的比重為16.11%。2007年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共計12冊155課時,有33個課時涉及傳統文化的知識內容,占本套教材總課時的比重為21.29%。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涉及傳統文化內容的課時比重依次為8.16%、9.86%、16.11%、21.29%,由此來看,改革開放40年傳統文化內容的“數量”從未減少,而是在不斷地提升,且增長速度明顯。中華文化的主體是“德性文化”,“其重心在用善德引導人們做人處世,不斷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2]。因而,小學德育教材越來越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的意義和價值。需要特別指出的是,2007年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追根溯源”和第三單元的“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以單元的形式專門呈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在以往三套教材中是少見的。這兩個單元的7個課時—“吃穿住話古今(一)(二)”“火焰中的文化:陶與青銅”“漢字和書的故事”“偉大的先人”“我國的國寶”“我國的國粹”,旨在教育和引導學生了解國家歷史知識,形成文化認同意識與根植于心的家國情懷。

二、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知識類型

德育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教育和引導學生“復古”,而是將其蘊含的道德知識和價值觀念傳達給學生,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德育價值。從文化形式、內涵和選材三個維度,可以發現改革開放40年來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知識類型的特點與變化。(一)形式上以古典文學文化和傳統歷史文化為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以經史子集和寓言神話為主的古典文學文化,有以歷史名人和歷史事件為主的傳統歷史文化,有以建筑繪畫和書法音樂為主的傳統藝術文化,還有以節日慶典和民俗民風為主的傳統民俗文化等。通過對改革開放40年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文本分析發現,在表現形式上,傳統文化內容的知識類型以古典文學文化和傳統歷史文化為主。1978年版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知識類型,75.00%為傳統歷史文化,25.00%屬于古典文學文化,而傳統藝術文化和傳統民俗文化所占比例為0。在1988年版小學德育教材中,古典文學文化和傳統歷史文化各占本套教材傳統文化內容的42.86%,傳統藝術文化和傳統民俗文化各占7.14%。在1999年版小學德育教材中,古典文學文化占本套教材傳統文化內容的37.50%,傳統歷史文化占58.33%,傳統藝術文化占4.17%,傳統民俗文化為0。在2007年版小學德育教材中,古典文學占本套教材傳統文化內容的42.11%,傳統歷史文化占34.21%,傳統藝術文化占18.42%,傳統民俗文化占5.26%。總體來看,改革開放40年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知識類型,古典文學文化和傳統歷史文化所占比值始終位居前兩位,傳統藝術文化所占比重次之,傳統民俗文化出現最少。(二)內涵上以家國情懷教育和修身向善教育為主。德育教材承擔著實施德育課程、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功能。德育教材編寫需要確保其存在“價值屬性”,即讓學生“在德育學習上學有所‘德’”[3]。因此,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知識類型并不僅僅是表現形式的表層問題,還涉及實質內涵的深層問題。《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換言之,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推恩求和的社會關愛和仁義禮智的人格修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從實質內涵來看,改革開放40年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知識類型以家國情懷教育和修身向善教育為主,社會關愛教育匱乏。在1978年版小學德育教材《政治》中,傳統文化內容的知識類型表現為家國情懷教育與修身向善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則是空白。如《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和《三元里人民抗英戰爭》兩課,通過讓學生了解中國人民英勇反抗的歷史事件,激發其愛家愛國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一課,通過《拔苗助長》的寓言故事,讓學生明白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啟發學生學會理性思考,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在1988年版小學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修身向善教育占主導地位,家國情懷教育占次要地位,而社會關愛教育僅有一課時有所涉及。如《不說謊話》《專心聽講》分別通過寓言故事與歷史名人故事,向學生傳授做人要誠實守信、做事要認真專注的美好品德。在1999年版小學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修身向善教育是主體,社會關愛教育同樣是空白。如《好兒童要謙讓》《做事有始有終》《時間老人的禮物》等,皆體現了個人修身養性的道德追求。在2007年版小學德育教材《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中,家國情懷教育占據主導地位,其次是修身向善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居末。由此發現,在改革開放40年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家國情懷教育和修身向善教育始終是傳統文化內容的兩種主要知識類型,盡管兩者在比重上存在互有高低的變化特點。(見圖1)(三)選材上以儒家文化和漢族文化思想為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多民族的、多元化的文化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色”是多彩的,意味著其中所蘊藏的德育資源亦是多樣化的。在該文化體系中,學生更容易養成全面的、完整的、兼容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在選材上,改革開放40年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知識類型以儒家文化精神和漢族文化思想為主,儒家之外和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內容相對較少。無論是1978年版小學德育教材《政治》、1988年版小學德育教材《思想品德》,抑或是1999年版小學德育教材《思想品德》、2007年版小學德育教材《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選材上傳統文化內容的知識類型通常表現為儒家思想,注重發掘儒家文化精神中蘊含的現代德育價值,以此培養學生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廉等良好道德品質。如通過孟子、陳壽、司馬遷、蘇武等人的故事,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促進其道德品質的發展。漢族文化也是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主要知識類型,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思想相對較少。如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僅僅從傳統建筑、房屋文化、民俗節日等傳統藝術和傳統民俗方面介紹了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古典文學文化和傳統歷史文化方面鮮有涉及。

三、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分布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長期延續發展且從未中斷過的文化。從發展歷程來看,大致經歷了上古文化、殷商西周文化、春秋戰國文化、秦漢文化、魏晉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兩宋文化、遼夏金元文化和明清文化等歷史時期。總體而言,改革開放40年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集中分布于先秦、秦漢、唐宋和明清四個歷史時期。1978年版小學德育教材《政治》中的傳統文化內容,主要取自于明清文化時期。如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太平天國革命,皆是明清時期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1988年版小學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的傳統文化內容,朝代分布廣,主要涉及春秋戰國文化、秦漢文化、魏晉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兩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如刻舟求劍、鑿壁借光、囊螢映雪、蘇武放羊、陳壽撰寫《三國志》、唐朝和尚除妖記、鄭成功收復臺灣等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呈現了從春秋到明朝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1999年版小學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的傳統文化內容,集中分布在先秦、秦漢與北宋時期。如孟子求學、弈秋下棋、孔融讓梨、張儉穿衣、曹沖稱象、林積拾金、包拯執法、韓琦待人、歐陽修虛心學習、談遷寫《國榷》等,大都出自先秦、秦漢、北宋時期的歷史人物故事。2007年版小學德育教材《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中的傳統文化內容,集中分布在先秦、秦漢、唐宋與明清時期。如孔子、孟子、曾子、扁鵲、屈原等諸子,秦始皇、司馬遷、張衡等秦漢名人,李白、賀知章、李紳、陸游等唐宋詩人,鄭和下西洋、虎門銷煙、洋務運動、等明清事件。如果基于教育階段探析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分布特點,那么,“按照小學1—3年級為低年級、4—6年級為高年級的劃分原則,從1988年版到2007年版三套小學德育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在小學高年級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同時在小學低年級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兩者之間的比例差在逐步增加”[4]。也即是說,1988年版小學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的傳統文化主要分布在小學低年級,2007年版小學德育教材《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中的傳統文化主要分布在小學高年級。

查看全文

經典文化在幼兒日常活動的滲透

1.前言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五千年的歷史積淀中,我們形成了優秀的古典文化,中國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是勤勞的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古典文化中的內容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不但影響著國人,更影響著世界,“漢語熱”已經成為了當前國際發展的趨勢。但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人似乎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并不是很重視,大多數幼兒從小都受到了西方的影響,愛吃的是肯德基和麥當勞,喜歡玩的是奧特曼、芭比娃娃等,對傳統文化了解甚少,更別說繼承和發揚光大了,因此,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更有責任和義務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和情感價值觀。

2.經典文化在幼兒日常活動中的滲透措施

2.1尊重幼兒特點,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游戲中。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有很多趣味性極強的民間語言故事,故事情節通俗易懂,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們的學習欲望和興趣,從幼兒的特點來看,幼兒的日常活動的主題就是“玩”,因為在他們這個年齡,玩是最直接也是最需要的東西,而幼兒也是把學習的過程當成玩的過程,所以,在具體的活動設計過程中,應當設計一些游戲讓幼兒以玩的方式進行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到知識。中國民間的玩具多種多樣,制造材料也是非常復雜多變的,我們可以引導幼兒動起小手來制造玩具,例如,制作具有中國傳統節令的玩具,可以在元宵節前后引導幼兒制作花燈,并且在制作的過程中向幼兒講述元宵節的來歷以及風俗,可以在清明節前后引導幼兒制作風箏,通過制作這些中國傳統節令的玩具,不僅僅能夠讓幼兒了解節日的風俗和意義,還開發了幼兒的智力。中華經典文化璨若星河,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引導幼兒朗誦古代詩詞,感受古典文化之美。例如,開展朗誦會,并且結合多種形式如看圖讀、接龍讀、男女小朋友對讀等等,在這些活動中讓幼兒在愉悅的環境中進行誦讀中國傳統名著,讓他們在反復誦讀中感受到中國經典文化的節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使得幼兒能夠親近母語,欣賞中國的傳統文化,并且教師還要對誦讀的內容進行講解,讓幼兒受到良好的熏陶,并且能夠引導著他們學習到古典名著中的精華,培養良好的內涵和德行。2.2尊重幼兒生活規律,讓生活中滲透古典文化幼兒由于年齡較小,并沒有形成非常固定的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可以說生活中的每一個時刻都是他們學習的時間和內容,所以,生活即學習。所以,在幼兒教育的過程中并不應當將所有目光。放在靜態知識的傳遞之中,更要走入到幼兒的生活之中,使得幼兒能夠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之中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例如,《三字經》就是很好的教材,三字經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很容易受到幼兒的喜愛,是非常適合用在啟蒙教育階段的。而且三字經的內容十分豐富,包含著傳統的教育、歷史、地理、道德等方面的內容。在活動課中,可以利用孩子們喜歡聽故事的特點,給幼兒們講解一些《三字經》中的故事,例如孟母三遷、黃香溫席、五子登科等,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隨后我們可以通過配樂朗誦的方式進行教學,給三字經配上輕音樂來朗誦,讓幼兒放松心情,把學習《三字經》作為一種美的享受,不僅如此,對于大班正在認識漢字階段的幼兒,我們還可以將三字經按照一個漢字一個漢字打出來的形式教學,并且大亂順序,讓幼兒按照順序將這些內容拼接起來,不但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而且還具有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在家庭中我們還可以要求家長帶領幼兒一起學習《三字經》,并且為孩子營造出一個書香門第的氛圍,要求家長每天在飯后抽出10分鐘的時間來和幼兒共同學習,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之中、耳濡目染之中自愿地學習中華古典文化,這樣不但能夠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而且促進了幼兒人格健康的發展,幫助幼兒從小形成良好的品質。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五千年的歷史積淀中,我們形成了優秀的古典文化,作為中華兒女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是我們必須承擔起來的責任。因此在幼兒教育階段對幼兒進行古典文化的滲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從實際出發,對古典文化的滲透方法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進一步提升幼兒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查看全文

大學語文教學中落實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基礎。而在教學中滲透、落實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則是大學語文教育的神圣職責。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從課內引向課外,落實到學生的生活日常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濡染傳統文化的光輝,并體現在行動中,如此方能真正落實傳統文化教育。

關鍵詞:大學語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日常;行動

當前,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落實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擺在大學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它既是時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大學語文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筆者認為,要想真正借助大學語文課程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就必須在課堂內外引導學生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將傳統文化引向課外,落實到學生具體的日常行動中,而對傳統文化教育成果的檢驗,在知識考試之外,主要還應在行動中驗證。

一、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要想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就要讓大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歡上傳統文化。而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內心的興趣點,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使他們心甘情愿地濡染這種文化。

(一)通過熱播影視劇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智與美

查看全文

傳統文化教學下的室內設計論文

1、在室內設計教學中應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室內設計著重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在符合建筑設計原理的基礎上運用相應的技術手段創造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室內環境。這種室內環境除注重功能性與使用價值之外,還必須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因此,室內設計是一種包含設計技能、設計風格和文化內涵的綜合性活動。進入21世紀以來,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十分明顯,人們對室內設計的要求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有的熱衷于華麗的西式設計,有的喜歡典雅的東方風格。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我國室內設計教育應注重于培養復合型室內設計人才,這就要求學生除了要掌握必要的設計技能之外,還要加強民族文化的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民族文化素質。近年來,我國的室內設計教育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教學方法和教學體系也日益成熟與完善,但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習慣于照抄和模仿西方設計。無論是確立的教學體系,還是選用的設計案例,都具有濃厚的西式風格,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教學過程中的滲透與應用,也忽略了其在室內設計中的空間作用。這樣一來,雖然學生們的設計風格顯得十分前衛和時尚,但設計出來的作品不符合我們民族的審美標準,缺少民族文化底蘊,難以獲得人們的認可,也偏離了室內設計的教學目標。因此,要提高室內設計教育質量,推動室內設計教育的發展,就必須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在室內設計教學中的應用,努力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培養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市場需要的新型室內設計人才。

2、傳統文化在室內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2.1中國古典文學的應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浩如煙海,有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篇章流傳于世,其中與室內設計相關的不在少數,在一定程度上給室內設計教學帶來了啟發。比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以及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些作品對于室內設計構思和室內空間設計都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室內設計的空間來源。有很多格調清麗、充滿詩情畫意的古典文學作品描繪了眾多的空間畫面,這些都可以作為室內設計的創作素材;另外,通過學習古典文學還可以啟發學生的創作思維。以往在室內設計構思中,學生們僅僅是將文字轉化為圖像和畫面,這種構思難以脫離文字的桎梏,也不能體現出文字的獨特韻味,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就缺乏生命力和想象力。教師在室內設計教學中要充分重視古典文學藝術的地位和作用,積極轉變“重專業技能,輕文化素養”的教學觀念,適當改革課程設置,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賞析、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等課程,同時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報告、演講、討論等多種形式去感受古典文化,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接受古典文學藝術的熏陶。鼓勵學生在探討古典文學藝術的過程中與自己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做到學以致用,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培養其創造才能。

2.2民族文化內涵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室內設計是一種綜合性的設計活動,它不僅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還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在設計中體現文化內涵。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使學生明白室內空間設計的要點,認識到室內設計中所體現出來的文化內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找出中國傳統文化與室內設計創作之間的契合點,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兩者之間的相互聯系,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對室內設計教學的促進作用。以我國傳統的剪紙為例,剪紙是一種很有趣味性的活動,剪紙文化也源遠流長,是最為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在室內設計教學中可通過設計民間剪紙展示廳等形式讓學生了解中國剪紙文化,可選取幾種典型的剪紙形象讓學生去體會民間美術和空間造型的特點,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和設計靈感。一般來說,能體現出文化內涵的室內設計往往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韻味,也充分融合了我國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點,這樣的設計才能真正打動人心,也更具生命力。

2.3傳統空間設計的理念對于現代室內設計教學的促進作用。中國傳統室內設計講究不同空間的“滲透”和室內外空間的通達,對于室內空間的多元化設計具有借鑒意義。在室內設計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認識空間分隔的界面,鼓勵學生去思考,創造出靈活的空間界面。此外,中國傳統文化注重通過空間擴展來實現空間與大自然的交流。從現代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很明顯的“借景”空間設計。在現代室內設計教學中可以作為借鑒,使學生具備積極的民族文化心態,轉變學生的設計思維方式,培養其審美情趣。

查看全文

簡析戲曲舞蹈中古典舞的特征論文

摘要:中國戲曲是一個值得我們珍惜的文化遺產,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非常璀璨的產轉。因為她融合了文學,美術音樂,武術,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其中武術和舞蹈中蘊含了大量的舞蹈動作,置終形成了風格獨特、韻律優美的戲曲舞蹈。而中國古典舞是我囝舞蹈莽前輩在50年代研究總結創新出的具有中國古典風格的舞蹈學派,它主要是借鑒芭蕾舞的訓練手法,結合我國的戲曲.武術.雜耍等藝術彤式,形成的一種舞種。既然戲曲中蘊含著舞蹈,古典舞蹈中又融合了戲曲,那么,中國古典舞與中國戲曲舞蹈到底有著怎么樣的淵濼.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戲曲舞蹈中國古典舞

華夏文明古國__中國,她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孕育著中國獨特的文化。在這個大的傳統文化下,又滋生了很多具有中國式的藝術文化,如中國的戲曲、武術、舞蹈等等。在我們這么豐富的文化國度里,如何更好的保護和發展我們具有中國風格的藝術文化呢,這是我們每個從事各種領域的工作者一起努力的方向。

目前,在當代中國的舞蹈發展中,中國古典舞存在著一種迷失發展方向的局面。中國古典舞是我國舞蹈界前輩在50年代提出的一門新的課題,它主要是借鑒芭蕾舞的訓練手法,結合我國的戲曲、武術、雜耍等藝術形式,形成的一種舞種。那么中國的古典舞在古代時期真的是以這種藝術形式存在的嗎?我們還有待考究,因此,我們可以嘗試一下在中國傳統文化—戲曲中,尋找答案。

中國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的一條血脈,又是中國人的思想意識、人生精神的存在形式。它以實際人生活動的戲劇形態,保存了我們這個民族的許多歷史文化特征。它有別于世界其它民族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戲劇。它并不“早熟”,但它卻與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并列為世界上三種古老的戲劇。正因為它具有古老性,所以,我想從中來探索中國古典舞的身影。

戲曲始終趨于融合,趨于歌、舞、劇三者的綜合,戲曲經歷了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間生活都鋪展于小小的舞臺,也為了使過著單調枯燥日子的百姓能在觀看戲曲時感受到種種意想不到的精神娛樂。中國戲曲是在文學、音樂、舞蹈各種藝術成份中都充分發展,相互兼容的基礎上,形成了以對話、動作為表現特征的戲劇樣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