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藝術概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2 21:04: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廣播電視藝術概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廣播電視藝術概論

互聯網+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創新改革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本質與內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要結合互聯網+的社會時代背景,從理論課程、專業實踐上與時俱進,完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編導人才。

關鍵詞:互聯網+廣播電視編導;創新改革

現階段,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已經成為各所高校新開的熱門專業。據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RCCSE)數據,目前我國開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高校共有172所。在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繁榮大發展的同時,許多學校都結合自己的辦學特色、辦學定位展開了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創新改革研究。事實上,現階段互聯網+的運作模式、網臺聯動的趨勢以及社會化媒體的興起與發展,這些都為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思考與訴求。

一、互聯網+時代下廣播電視編導

專業面臨的挑戰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最早開辦于21世紀初,按照專業設置,“本專業培養具備廣播電視節目策劃、創作、制作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具備較高的政治水平、理論修養和藝術鑒賞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全國廣播電影電視系統和文化部門從事廣播、電視節目編導、藝術攝影、音響設計、音響導演、撰稿、編劇、制作、社教及文藝類節目主持人等方面工作的廣播電視藝術學科的高級專門人才。”傳統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以應用型方向為主,注重學生的采、編、播、導的能力。受采編設備和播出機器的影響,早期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專業性非常強,入門學習存在很大的難度。而現階段,社會化媒體的廣泛運用、短視頻的異軍突起,各式拍攝、直播的設備層出不窮,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視頻采編、傳播的方式更加的便捷,難度越來越低,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強勢地位被漸漸剝離。如同“媒介環境學派認為,新傳播技術的出現將漸次地引起符號表達、人機交互、環境交流結構的變化,進而系統的改變一個社會的傳播生態環境和社會制度環境。”因此,在互聯網+時代,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面臨諸多的挑戰。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專業本體廣播電視媒體的式微,以至于我們需要在廣播電視這個母題下,在現有的探索基礎上,在專業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設計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在互聯網+的時代,緊叩時代脈絡,拓寬廣播電視編導的專業建設思路,迎接新的挑戰。

二、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理論課程設

查看全文

廣播電視專業理論課程教學論文

廣播電視專業是新聞大類里一個十分重要的專業類型,它以培養“采、攝、編、剪、播”全面電視新聞人才為主要目的。廣播電視專業教育強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但與實踐相比,理論教學不能引起學生更多的重視,導致廣播電視專業理論課課堂上出現很多問題,上課效果很不理想。本文試圖以廣播電視新聞概論這門課為例,闡述課堂理論教學存在的問題、存在這些問題的影響因素以及如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對提升廣播電視課程理論教學效果做出一些有益嘗試。

1廣播電視專業理論課課堂存在的問題

1.1大多數學生對理論課認知錯誤,使課堂效果大打折扣

為數不少的大學生認為現在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講求務實,而理論是務虛的,市場經濟需要的是專門人才,能掌握過硬技術就行了,理論枯燥死板,沒什么用處。廣播電視專業的學生更是認為,會拍會剪,懂技術就行了,不需要什么理論基礎。所以上課時很多學生都熱衷于扛著機器到處去搶新聞、去拍新聞。事實上,廣播電視專業及廣播電視新聞學是研究廣播、電視及互聯網等大眾傳播媒介新聞信息傳播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的新聞學應用專業,廣播電視專業的培養要求中就提到“學生主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新聞學、廣播電視學、以及與廣播電視有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受到廣播電視新聞采訪、寫作、編導、播音、節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廣播電視節目策劃、編輯、采訪、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可見廣播電視專業對學生的要求是理論與實踐并行,用廣電、新聞學的基本理論打基礎,樹立專業意識和素養,是掌握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否則就是“根基不牢,地動山搖”。大多數的學生都意識到了廣電實用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對理論卻不重視。上課不聽,認為理論毫無用處,與實踐無關,割斷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從而使課堂效果大打折扣。

1.2學習的性質與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學習是一種緊張調動身心的活動,在這過程中,學生會感覺到累、緊張及不適,這是學習的固有屬性,這就使得學生更傾向于休閑娛樂,而很少主動學習,而課堂學習又進一步加劇了一些被動性,使學生更難進入學習狀態。這時候,就應該發揮教師以及教學方式的優勢,但是,現今還有許多教師堅持傳統教學方法,比如上廣播電視新聞概論時,他們還是以書本和自己的教案為基礎,死扣書本、教案,案例枯燥老舊,形式沉悶,感染不了學生,在廣電這個與媒體有關的專業,很少或甚至不用新媒體呈現,有些教師最多只安排了ppt,這樣的教學方式打破不了學習的消極性質,無法令學生提起興趣,更別提提高課堂效果,這時候,就難免會有學生會開小差了。

查看全文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學改革探究

摘要:網絡節目的快速發展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式呈現出專業人才輸出理念與市場需求之間的錯位、課程設置與人才就業技能之間的空缺、實踐能力培養與人才精準定位之間的失衡等問題。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要想持續發展,就要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不斷適應行業與市場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網絡節目;新媒體;廣播電視;人才培養;教學改革

近年來,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以及網絡用戶的增長,網絡節目持續火爆。各類視頻網站每年都會產出大量的網站自制節目,這些節目既包括影視劇集,也包括綜藝節目、新聞節目,其類型基本上覆蓋了所有傳統電視節目類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以培養廣播電視行業影視編導為目標,但是不斷更新的市場形勢和人才需求不可避免地沖擊著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

1研究背景

1.1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變化。20世紀90年代末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開設之初,恰好是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媒體在我國基本普及,網絡媒體剛剛興起之時。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比較明確,即是培養熟練掌握采、寫、攝、錄、編等技能,能夠在廣播電視行業從事影視制作相關工作的人才。由此可知,傳統意義上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培養的人才其主要就業方向為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2018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在此標準中將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與播音主持藝術專業一同劃分為“廣播電視類專業”,規定其培養目標為“具有廣播電視節目編導、紀錄片導演、頻道與欄目策劃、節目采訪制作,以及在廣播、電視、網絡等傳媒機構從事播音主持及其他語言傳播工作的復合型人才。”[1]可見,雖然對于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人才培養技能更多的仍然定位為傳統大眾傳播媒介,但是網絡媒體也已經成為該專業領域人才的輸送渠道之一。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細微變化,既凸顯了當前存在的問題,也給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教育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新媒體環境下網絡節目的火爆。網絡節目的發展期雖然遠遠短于傳統電視節目,但今年來發展勢頭迅猛,既門類豐富,又數量龐大,其中不乏一些口碑和市場雙贏的代表作品。例如優酷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以其精良的制作,緊湊的劇情收獲了大量好評。近期由愛奇藝推出的劇集《隱秘的角落》更是以新鮮的題材受到廣泛關注,在網絡上引發了持續的熱度;網絡綜藝節目如《青春有你2》《乘風破浪的姐姐》等以高話題度抓取觀眾眼球;新聞訪談類節目如愛奇藝的《立場》、騰訊的《巔峰高光者》等聚焦熱點事件和熱點人物進行深度訪談,其制作品質也不亞于傳統的電視訪談節目。網絡節目不再是粗制濫造的代名詞,網絡自制影視作品也不再局限于微電影、短視頻,而是越來越朝著規范、可持續的方向發展。許多網絡節目無論是劇集還是綜藝節目,都大有趕超同類型電視節目的趨勢,而這種趨勢會隨著新媒體的進一步普及持續發展。市場對網絡節目的認可也決定了其相關從業人員的需求急劇增加。

2網絡節目火熱發展背景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影視藝術課教改

近年來,隨著影視藝術教育的迅猛發展,影視藝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顯突出。如何審視、探究和解決這些問題,已然成為影視藝術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本文以影視藝術教育專業基礎課程《影視藝術概論》為對象,結合教學實踐,分別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考核三方面來探討該課程的教學改革,以期優化該課程教學,促進影視藝術教育健康持續發展。

一、深化拓展教學內容

“影視藝術概論”課程通常包括影視語言基礎及其規律、場面調度基本知識、影視敘事表意及有關影視藝術史論等內容。由于大多數學生入學前一般都接受過相應的專業培訓,對這些內容已有程度不一的初步的接觸和認識,因此,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必須進行相應的深化、拓展,這是“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教學改革的關鍵之一。首先,要摸清學生的底子。通過問卷調查,摸清學生對影視藝術的把握狀況,了解其感興趣的和有疑惑的相關問題,從而在備課中有針對性深化和拓展課程內容。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對影視藝術的影像、聲音有一定了解和認識,他們的興趣和疑惑主要集中于作為故事元素的劇作、作為視覺元素的影像、作為聽覺元素的聲音、作為性格元素的表演及其彼此之間的關系等等。通過分析可知,學生渴望在已有接觸的基礎上實現對影視藝術更為全面、系統和更深層次的認知和把握。這便成為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相關課程內容進行有針對性深化和拓展的重要依據。如圍繞影像,可從透鏡、視點、景別、攝影機狀態、光、色、構圖以及影像的表意等方面來較為全面、深入認知和把握影像,從而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其次,補充完善教材內容。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國內高校還沒有一本通用的“影視藝術概論”的教材。盡管如此,一般情況下,學校還是要求使用教材。因此,補充、完善教材內容也就必不可少。為此,教師一定先要準確理解教材內容和觀點,這樣,才能避免在深化和拓展教材內容時造成思想觀點的混亂,甚至與教材觀點相左的現象。之后,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補充、完善相應的內容,力圖使之達到專業性、前沿性、易讀性,便于學生學習和掌握。如,伴隨著互聯網、數字技術、新媒體技術等一系列高新技術的運用,作為“技法”、“表現方式”、“敘述故事和傳達思想的手段”的影視語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影視藝術的傳播能力和藝術魅力得以不斷增強。因此,“影視藝術概論”課程內容應當將影視前沿動態,如IMAX3D影像及最近興起的關于48幀影像的探討、后技術時代電影藝術“泛美學”傾向等現象引入課堂,以保持教學內容的豐富充實與常講常新[1]。再次,確定難點、重點和疑惑點。教師可在“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開始之前或者每一章節開始之前與學生充分交流,進一步了解他們對課程各章節內容的熟悉程度,以確定各章重點、難點和疑惑點。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選擇相應的重點、難點問題來進行深度交流,重點突破。譬如,筆者在交流中了解到,多數學生對電影蒙太奇的規則、類型、剪輯方法及聲畫蒙太奇,影像表意,聲音表意、場面調度等章節的內容分辨不太清晰,存有疑惑;而對影視明星與明星制、鏡頭運動方式等內容卻有較好的把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前者自然應做重點難點講解闡釋和把握,后者則只需大體提及有所加深即可。可見,確定難點、重點和疑惑點能夠為深化和拓展課程內容留下時間和空間。

二、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近年來,我國影視藝術教育發展迅速,許多國外先進的教學模式、教學理論被引進,教學方式也越來越多樣豐富。筆者依據學生對“影視藝術概論”課程內容的把握程度,從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入手,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其一,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基本以“呈現任務———明確任務———解決完成任務的問題———完成任務———評價任務”[2]為主要結構。在“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中,一開始就應向學生提出這門課程要完成的創作任務,然后圍繞作業創作的問題展開學習。如,教師可將3~4個學生分成一組,要求每組學生攝制一個5分鐘左右的短片,并要求從景別、運鏡方式、構圖、光、色等鏡語方面結合敘事表意來闡釋說明。那么,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后,在課堂上聽教師講解有關理論知識就會有的放矢,抓住學習的關鍵。之后,經過討論、明確分工到創作實踐,完成實踐任務。最后,師生一起觀摩、議論和點評實踐作業。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創造性、團隊合作意識就容易被調動起來,課程也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又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就某一新近上映的影視作品或者經典作品寫作一篇專業評論。為此,學生先要仔細觀看、研讀文本,盡力捕捉富于個性的感悟、體驗。同時,通過網絡、圖書館搜集相關資料,并運用相關理論來寫作,之后還需要反復修改,最終完成評論寫作,接受教師和同學評閱、討論。在此過程中,學生是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學習實踐相互促進,從而掌握課程內容和相關技能技巧,并提升文化修養。其二,“雙元制”教學法。“雙元制”學習形式是從德國引進的先進的教學模式、教學理論,其核心思想是將“學校和企業兩個學習場所結合起來,把高等教育與企業職業培訓或企業工作相結合,來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以學校為主體,以企業為依托,以實踐為核心,把學校設在工廠里,把教室搬進車間里,學生在老師和師傅的共同指導下,學習理論和專業技能”[3]。貴州民族學院傳媒學院和貴州電視臺、貴州日報、貴陽電視臺、多彩貴州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等一批媒體傳播機構、公司具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它們是我院的重要實習實踐基地,這為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實習實踐的條件。就“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而言,教師可根據本課程教學大綱的有關實踐實訓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生到不同的實習基地觀摩見習,接受一線生產制作者的指導,并逐漸參與具體的制作實踐。以貴州民族學院傳媒學院學生參與貴州電視臺第5頻道的“真情紀事”欄目實習實訓為例,教師事先要讓學生認真觀看該欄目的幾期節目,以形成一種感性的認識。接著,學生跟著欄目組參與該欄目一兩期節目的具體策劃設計、腳本寫作、采訪、攝制以及后期制作等整個流程,這樣就能夠學到大量實際的操作經驗。之后,學生再根據本課程教學大綱的有關內容及要求寫出相應的總結。最后,還要求學生對參與的節目(欄目)進行相應的評點總結,并在師生之間進行深度交流。這樣一來,學生對“影視藝術概論”的“策劃”、“敘事”、“影像元素”、“聲音元素”等課程內容就會有比較深入的體認和把握。顯然,“雙元制”教學法真正實現了“學校與企業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生與徒弟合一、作業與產品合一、育人與創收合一”[4],達到了“產學一體”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雙元制”教學模式只適用于影視藝術教育部分專業課程或部分專業課程的部分內容。其三,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并結合運用無聲言語及其他媒體工具,向學生系統地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發展學生能力的重要方法。它是教學的一種主要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講授并非灌輸,但運用不好很容易成為灌輸。在“影視藝術概論”教學中,諸如影視藝術發展概況、影視藝術藝術屬性與商業屬性的辨析、影視語言的有關原理等內容的教學,顯然離不開教師的講授。如何有效地使用講授法,應著重把握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講授的獨特魅力。主講教師學問大小、水平高低、權威與否固然重要,然而,如果沒有學生聽,學問再好,水平再高,名氣再大,也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在于獨特的講授魅力。而教師獨特的講授魅力主要包括個人的氣質、語言以及講授時的肢體語言等,其中,個性化的講授語言尤為重要。講授的語言宜具有影視藝術的特點,強調形象生動、妙趣橫生,或抑揚頓挫、鏗鏘有聲、充滿激情,或嚴謹周密、深入淺出。這既是基于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學習特點的考慮,也是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師自身優長和特點的考慮。另一方面,是講授的情境性。廣播電視編導教學的培養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情境情感體驗能力,使學生學會并養成在情境中思考的習慣。在理論講授中,要設置相關問題,將理論滲透在問題之中,就在教師依據邏輯結構闡釋理論之時,問題便成為了情境,邏輯便成為了情節。跟隨著教師的思路和分析,處于情境和情節之中的學生自然會主動加強體會、思考、感悟,實現深度互動。其四,討論法。研討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教學中的某一中心問題,在獨立鉆研基礎上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相互啟發、相互學習,以掌握知識的一種方法。討論法的優點在于,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師生在多元互動中交流認識,由思維的碰撞而產生智慧的火花,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對于“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來說,研討法的有效運用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來確定討論主題,它必須具有討論價值。討論主題允許具有爭議性,如“數字技術時代的電影真實性”就符合選題要求。其次,教師要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學習和思考,充分準備討論的意見,擬定發言提綱,使學生擁有討論主題所需要的有關知識和經驗。再次,現場討論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和引導學生深入到問題的實質,并適時、適量地介入討論,以確保討論不離題不走型,注意控制時間、調節好氣氛。最后,教師還要做好總結與評價。要積極肯定學生的發言,對其提出的觀點給予客觀的評價,如有必要,還可就有些觀點和看法繼續研討。同時,一定還要指出學生發言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相應的指導意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它的適用時機和范圍。教師應當依據教學規律和原則、學科特點和具體教學內容、具體的教學目標和任務以及教學條件等因素,來實現教學方法的優化選擇與組合,并不斷調整和校正,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查看全文

廣播電視編導思維分析

摘要:在新時期,廣播電視編導必須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滿足民眾日益提升的審美水平和要求,這就要求作為主創的編導具有較強的創新思維能力。因而在高校中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廣西藝術學院在大力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思維和能力方面,進行了許多實踐教學上的改良嘗試,鼓勵學生進行創作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

關鍵詞:廣播電視編導;創新思維;實踐教學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在國家繁榮的文化政策及各類社會政策、經濟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獲得了快速發展,民眾的審美水平和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在新時期,廣播電視編導必須不斷推陳出新,才能創作出更多更新穎、更符合時代需求的新型影視作品。與社會活動、商業性質的影視創作不同,校園創作有著相對較高的寬松度和自由度,這為學生的自由創作和創新意識的養成提供了豐潤的土壤。然而,當前開設有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地方院校,學生的創新思維受制于不完善、不靈活的教學模式和條件,學生創作思路相對局限。

1制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創新的主要問題

1.1教學模式相對封閉,學生實踐機會少。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不少院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仍采用封閉式的教學方式,室內理論課時仍占據課程較大比例,學生的實際操作也僅僅局限于課堂有限的幾十分鐘里,這種模式對實踐性高的編導專業來說并不合適。學生動手機會少,實際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不能通過實踐積累經驗,無法為后期的創造性創作奠定基礎。1.2教學內容偏于理論化,固化學生創作思維。廣播電視編導作為相對年輕的專業,很多院校的專業設置和教學方案仍然沿襲其他傳統專業的模式,專業理論課的內容比重大于實踐課,開設的課程追求面面俱到,粗放式的理論知識傳授導致教學內容偏于理論化。1.3實踐設備數量不足,部分設備陳舊落后。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是藝術與電子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綜合性專業,高新設備的投入大大創新了廣播電視藝術表現形式,相應地要求從業人員熟悉各類設備操作。然而,由于經費投入有限,很多院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設施更新換代緩慢,設備比較陳舊落后,且實踐設備數量不足,實訓場所建設滯后,與不斷增長的學生數量不相匹配。學生鮮少接觸專業的、高新的攝影攝像、錄制導播等設備,無法形成創作的直觀感觸,創新空間有限。1.4規范化、規模化平臺較少,學生創作與社會脫節。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它要求學生要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去檢驗所學理論知識,提高實踐能力。但由于當前不少地方院校建立的實踐平臺和基地較少,與校外專業的傳媒機構、影視公司聯系較少,學生消息相對閉塞,行業發展新風向、業內時興影視類型等相關信息都難以在第一時間知曉,學生的專業能力得不到市場的檢驗,創作能力滯后于行業發展,更談不上創新變革。

2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改革嘗試

查看全文

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發展論文

摘要:電視機的出現曾經是人們休閑娛樂的核心主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種新形式的交流聯系日益頻繁,手機電視,網絡電視,與我們的聯系也不斷緊密,很多新興的視屏盒子之類的東西也應運而生,在新媒體網絡時代,我們如何應對這種種挑戰,讓傳統廣播電視在互聯網背景下結合云技術,打破傳統。文章以傳統的時代廣播電視發展為研究基礎,結合新興發展譯理念,以符合本國習慣以及觀眾喜好的發展需求,簡單闡述一下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發展的新突破。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發展;創新思維;云技術

1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廣播電視,作為一種聲影結合、富有美感的藝術形式,隨著近年來,人們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不斷提高,這種藝術形式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為了適應廣大廣播電視受眾對電影發展更高的期待,同時也為豐富一個國家的文化內涵以及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貢獻。但是近幾年在激烈的媒介競爭當中廣播電視在整個新媒體時代的應用所占比重越來越小,很多行業對其的依賴性也不斷減小,這就要就我們要不斷改進與創新。現在是智能化、信息化時代,所以我們要將這個時代的要求融入到整個廣播電視行業中,為我們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但是,就目前狀況來說,由于傳統廣播電視的視聽新媒體終端,儲存,以及渠道等等很多方面的原因,與新興媒介實力還相差較遠。希望通過對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發展的新突破做的一次小的調研,可以為整個行業以后的發展起一點小的促進作用。傳統的體制束縛了廣播事業市場潛能的發揮。長期以來,我國的電視廣播事業走的是雙重體制,即事業編制,企業經營。國家最初這樣實行的初衷是:既能實現對新聞媒體廣播電視的很好管制,保證了輿論宣傳,又方便媒體實現經營性收入來壯大自己。但事實證明,廣播媒體的雙重身份,未能帶來預期的收益,反而造成多種弊端,其中之一就是面對市場左右為難、畏首畏尾。導致廣播企業發展后勁不足,效益不好。

2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發展的新突破

2.1內容的不斷創新

查看全文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廣告類課程教學研究

摘要:培養與市場對接的應用型廣播電視編導人才,對該專業的廣告類課程進行改革已迫在眉睫。與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相近的新聞傳播類、藝術類專業都開設有廣告類課程,但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與其之有明顯差異,因此,該專業的廣告類課程不能照搬其他相近專業。

關鍵詞:廣播電視編導;廣告;課程;改革

大數據時代廣告傳播的秩序與規則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物聯網、云計算等核心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應用,建構了實時競價與程序化購買的廣告新生態。這些新內容、新變化在以往的廣告類課程中根本沒有涉及或很少涉及,但在業界這種新廣告生態的傳播技能與素養已經成為相關人才必備素質。廣告類課程的教學改革不僅能使我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廣告類課程體現專業特色,培養能勝任大數據時代的廣告人才,而且能對其他開設此類課程的高校、專業提供參考。

一、專業現狀

新鄉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為河南省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自2009年招收首屆學生起便高度重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教學大綱中設置廣告模塊,開設廣告類課程。此類課程主要基于傳統媒體時代的廣告流程進項課程設置,同時兼顧新媒體發展,開設了諸如新媒體廣告研究等課程。十年來,專業結合業界的人才需求變化嘗試了小規模的課程教學改革,如采用案例教學法,改革課程考核方式等,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與實踐成果。但是在大數據背景下,廣告環境變化迅速,對人才的需求提出全新的要求,該類課程的教學中暴露出課程知識結構體系急需優化、教學目標忽視實踐能力培養等問題,課程改革已經勢在必行。

二、改革內容與目標

查看全文

播音主持的屬性和語言分析

【摘要】播音主持人是新聞工作者,需要掌握新聞理論,并參與到新聞實踐、社會實踐中去,但更為基本的播音主持人是語言工作者,他們需要通過有聲語言、副語言準確地傳達信息。語言是思想情感的外化,話要說得漂亮,讓人舒服、明白,首先播音主持人要有自身的思想、自己的情感反應,對此本文將從播音主持人語言表達技巧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播音主持;語言表達;新聞理論知識;有聲語言;媒體融合

一、播音主持的能力和地位

對于播音主持人來說,感知的材料越豐富,大腦和心運轉得越敏感,語感越好,說出的話更具魅力,這就需要主持人有較強的語言功力。語言功力是指語言的功底和能力,一方面是接收、判別和儲存語言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發生、深化和駕馭語言信息的能力,二者的核心是語感。語言功力包括觀察力、理解力、思辨力、感受力、表現力、調控力、鑒賞力,其核心是有聲語言的表現力。對于廣播電視節目而言,主持人是整個節目的中心,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表達技巧對于提高整個節目的質量具有重要的價值,主持人憑借良好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可以對節目現場氣氛進行有效調控,提升節目的品牌價值和社會影響力。廣播電視節目競爭愈發激烈,受眾的審美要求越來越高,要求播音主持人要與時俱進,從傳統的播音腔向個性化、情感化的主持風格轉變,通過語言表達技巧凸顯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播音主持的定義

播音主持看上去是語言表達工作,實際上它是三件事的有機結合,即駕馭內容、語言表達、非語言表達的融會貫通。語言表達是播音主持工作的核心,是播音主持工作的落實。概述播音主持的內涵,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1.狹義說,廣播電視播音主持就是廣播電視傳播過程中,播音員、主持人運用有聲語言及其他非語言表達手段駕馭節目流程、傳遞節目內容的大眾傳播活動。2.廣義說,播音主持是一種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是廣播電視播音主持運用有聲語言及其他非語言表達手段對廣播電視節目進行傳播的創造性活動。基于互聯網技術媒介融合大背景,播音主持因媒介傳播技術和方式的不同而有一些創作上的新技巧、新樣態,而在內涵上有沒有變化,則是個前沿性的問題。

查看全文

國內電視藝術研究現狀及展望

[摘要]本文從電視藝術基礎理論研究、電視藝術類型研究、電視藝術史論與鑒賞研究、電視藝術實務研究以及存在問題與展望進行分析,梳理出40年來電視藝術的發展脈絡,同時站在新時期的當口對電視藝術研究進行審視。

[關鍵詞]電視藝術;新時期;發展脈絡

2018年是中國電視發展5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的歷史節點,有必要回望歷史,尋找1978年至今中國電視藝術發展脈絡,把握新時期電視藝術的走向。40年來,隨著電視藝術的不斷發展,電視藝術與電視技術工作者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研究視角置于電視研究之上。也正因此,近40年來研究電視藝術的文章不僅數量和篇幅上有所增大,質量上也有所提高。40年歷程,中國電視碩果累累,電視藝術不斷發展,電視產物不斷增多,在改革開放的宏觀背景下,在政治環境、學術環境一片大好的良好環境中,工作者和研究人員本著敢于創新的精神,對電視藝術進行了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的立體化解讀。隨著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大,大部分學者除卻對電視本體諸如電視藝術的本質、思想內容以及產生發展等問題進行研究外,還開辟了對電視市場與產業、電視美學、電視政策背景、電視與其他學科的交融等方面的探析。由于研究成果多,研究視域廣,將所有論文、著作進行整理收集難度較大,故而在初期寫作中首先選取了100多篇論文進行分析,其中胡智鋒從2003年到2014年間對論文及著作的年度化整理而作的《XX年中國電視研究著作述評》《XX年中國電視研究論文述評》以及《中國電視藝術發展報告》等文章成為本文論述的重要依托。

電視藝術基礎理論研究

1.電視美學研究

電視美學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產生,對電視美的創作、美的傳播、美的本質進行了一系列探索。但這只是對電視美學的傳統研究,是將各種電視類型看作是獨立的文學、戲劇等特征,沒有將電視創作、電視藝術文本之間的整體關系把握住。后期,研究者在美學方面的研究上,嘗試總結標志著總體審美的一般規律。隨著電視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對于美學的探究也開始不斷進行自我更新,高鑫教授在《技術美學研究》中將美學與大眾美學、信息美學以及通俗美學聯系起來。

查看全文

新聞專業轉型研究

1河南廣播電視大學新聞專業人才培養

目標、定位以及面臨的問題2010-2015年,河南廣播電視大學新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這樣的人才能夠在報刊、廣播電視和網絡等新聞媒體及相關領域,掌握新聞基本理論和不同媒體的知識、技能、方法,具有報刊新聞的采寫與編輯、廣播電視和網絡新聞采編、節目和廣告的策劃與制作、網絡多媒體動畫及網頁制作等能力,能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和相關文化產業中的技能性崗位及一般企事業單位的新聞宣傳崗位,從事新聞采寫、采集與編輯、節目策劃與制作、網站維護與管理等工作。專業依據人才培養定位和專業培養目標,主要依托報刊(紙質媒體)、廣電(電子媒體)、網絡(網絡媒體)三種媒體,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創建了“三技三能三媒體”的人才培養模式,簡稱333模式。“三技”是指本專業就業所面向的三種媒體的技能,包括報刊媒體工作所需的新聞采寫、新聞攝影、版面設計編輯等技能,廣電媒體工作所需的新聞攝錄、節目策劃與制作等技能,網絡媒體工作所需的新聞采集、編輯、網頁美化、維護等技能。“三能”指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這三種能力構成了本專業的綜合職業能力。該教學模式的出發點是緊緊依托于三種類型新聞媒體,緊跟媒體報道內容和媒體技術發展,及時更新和充實教學內容,保持良好的教學效果,預期依據該模式培養的學生具有的職業能力,除了適應新聞媒體的專業技術工作外,還能適應文化產業公司及其他企業單位相關崗位工作。但在實際的人才培養過程中,面臨很多弊端和問題。“333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從理論上講,的確順應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為學生預設了就業寬出口,使學生在校所學幾乎到各種文化公司都能找到用武之地。然而,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期間遵循的是“2+1”的學習模式,導致學生專業學習技能的時間相當有限,當專業追求涵蓋面“廣”的同時,無法保證學生掌握新聞業務技能的“精”和“尖”,導致學生就業方向不明確、就業后職業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

2展開社會調研

2.1新聞專業人才需求調查

只有正視新聞人才需求的現狀,才能夠有的放矢,探索解決問題的對策。為此,筆者在鄭州、開封等地展開了“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人才需求問卷調查”,共有100余位媒體從業人員參與了問卷調查,他們來自報紙、廣播、電視、企事業宣傳部門、廣告公司、策劃公司及影視公司等媒體機構。調查問卷從課程設置、個人素質、職業道德、新聞單位的用人標準、人員引進情況、對高職畢業生的看法、校企合作等方面來設置,以期從調查中分析出媒體對從業人員的素質需求,為新聞專業的教學改革提供依據。新聞教研室共收回110份問卷調查,經數據分析,發現以下情況。

2.1.1用人單位對新聞人才的學歷要求存在差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