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投資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30 23:00: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對外投資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對外投資與貿易摩擦分析論文
一、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依據
(一)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理論。邊際產業擴張理論是由日本著名的國際經濟學家小島清提出的,其核心內容是:對外直接投資應該從本國(投資國)已經處于或將要處于比較劣勢產業(亦即邊際產業)依次進行。如六、七十年代,日本紡織工業大舉對海外投資正是在日本已基本完成了重化學工業的建立,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業已經處于比較劣勢,變成“邊際性產業”的背景下進行的。
(二)弗農的產品生命同期理論
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把產品生命周期分為三個階段:新產品階段,成熟產品階段和標準化階段。從新產品階段到標準化階段,同類產品的新加入者不斷增多,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此時競爭的焦點集中于價格,因此降低生產成本就成為生產者主要考慮的因素。20世紀70、80年代,家用電器在日本的生產已進入標準化階段,家電產業逐漸成為組裝加工業,日本逐漸將生產中心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及中國,以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來降低生產成本。
(三)鄧寧的國際生產折中理論
鄧寧的國際生產折中理論繼承了壟斷優勢論的觀點,吸收了內部化理論的內涵,又引入了區位理論,這構成了該理論的核心。該理論認為一個企業要從事對外直接投資必須同時具有3個優勢,即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國際生產折中理論對戰后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同樣具有一定的解釋力。如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了面向亞洲“四小龍”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勞動力資源屬于自然因素,而自然因素又是構成一國區位優勢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日本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較為注重將企業的原有優勢同東道國的區位優勢結合起來。
我國對外投資論文
在當前的世界經濟發展中,對外投資呈現出越來越強勁的增長勢頭,對世界各國都產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本文擬對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發展狀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有益于我國企業在這方面改革的深入開展。
一、我國對外投資發展的歷程
1979年8月,國務院頒布了15項經濟改革措施,其中第13項明確規定允許出國辦企業。這是建國以來第一次把對外直接投資作為一項政策確定下來,從此,我國企業跨國直接投資拉開了序幕。1979年11月,北京市友誼商業服務公司與日本東京丸一商事株式會社合資在東京開辦“京和股份有限公司”。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后在海外開辦的第一家合資經營公司。以此為開端,我國對外投資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迅速發展。統計顯示,截至2005年底,我國對外投資的存量已經達到572億美元,流量也達到122.6億美元,境外中資企業超過1萬家。目前,我國已成為發展中國家重要的對外投資大國,成為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回顧我國對外投資的發展歷程,主要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1979-1984年。為我國對外投資的起步階段。1979年,國務院提出了“允許出國辦企業”的經濟改革措施,從而拉開了我國對外投資的序幕。第二個階段是1985-1991年,為我國對外投資的探索階段。這期間,投資規模有所擴大,但總體投資規模以及企業平均投資規模仍然較小。第三個階段是1992-1998年,為我國對外投資的初步發展階段。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后,國務院擴大了生產型企業對外投資的權限。此后,我國對外投資的項目數不斷增加。第四個階段是1999年至今,為我國對外投資的快速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境外加工成為我國對外投資新的增長點,帶動了對外投資的快速發展。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內一些大型企業集團主動走向海外,更大規模地參與世界經濟競爭與合作。成為我國重要的跨國企業。
20年多來的實踐證明。我國對外投資,在眾多方面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首先,通過直接投資,繞開貿易壁壘,拉動本國成套設備及相關產品出口;第二,參股控股國外資源開發企業,有力保障了同內緊缺戰略物資生產的原材料供應:第三,對外投資在利用國際資本的同時。也學到了一些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培養了一批擅長境外公司經營的人才;第四,對外投資有助于逐漸釋放人民幣升值壓力,改變我國流動性過剩的現狀;同時,也有助于我國釋放產能壓力,熨平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引發的經濟波動。總之,對外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資源配置優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等,都起到了重要的補充作用。
二、我國對外投資的現狀與特點
對外投資戰略分析論文
一、積極實施對外投資戰略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企業跨國經營,提升國際競爭力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資本正日益跨越國界流動,促使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最優配置,也有利于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各種投資機會,實現其利益追求目標。在我國現階段拓展海外投資的進程中,政府“扮演”著引導和服務的角色,企業是核心。近年來,我國企業海外投資的規模擴展和方式演變,不但體現出國家的對外政策更加寬松,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和資助扶持,而且還反映了部分企業已不滿足于國內市場所提供的發展空間,更需要通過多樣的方式尋求海外資源和市場,特別是國內的一些大型企業開始進入到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通過國際化整合和開展國際化經營,來獲取專業人才、專利技術、管理經驗和海外市場等,從而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加快我國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的培育。
(二)實現產業的國際轉移,規避外貿壁壘和摩擦
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為實現經濟快速增長,曾采取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策略,而日本和歐美等發達國家也看中了我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以及廣大的市場,紛紛向我國進行產業轉移,使我國成為其跨國集團的商品生產基地。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面臨著日益沉重的資源和環境壓力,并且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遭遇了較多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使商品輸出面臨阻力。而此時,我國產業的國際化水平已有很大提升,無論是在資本、技術、管理方面,還是在人才方面,都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實力。為改變我國制造業的低端產業鏈,擴大新型產業的發展空間,為有效地規避貿易壁壘,減少貿易摩擦,促進對外經貿關系的順利發展,應通過發展對外投資,推動國內相關產業的國際轉移,實現我國從勞務輸出、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特別是金融資本輸出的轉變,以順應國內資源環境和國際市場對我國對外合作方式轉型的要求。
(三)全球范圍獲取戰略資源.促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直接對外投資戰略論文
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
截至2007年底,中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總額1,179.1億美元。相對于發展中國家,由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平均發展速度超過了許多發展中國家,存量處于比較高的水平。而與發達國家的對外投資相比,中國對外投資的流量處于較低水平,中國開展海外直接投資的實力還比較薄弱,海外投資企業數量、每年海外投資的金額與海外直接投資的累計總額都還比較小。而且,中國的海外投資大多數為中小型項目。在《財富》雜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業500強中,僅有35家中國企業,且排名大多數位于下游。
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戰略研究
1.以資源開發型產業作為突破口
我國現在還處于對外直接投資的起步階段,并且大多數發達國家都經歷了從資源開發業—制造業—第三產業為主的發展過程。同時,由于國際投資環境日益改善,資源開采業對外投資的環境極為優越。對于一些行業,如采礦業、林業、石油開采業,世界上一些國家資源的供大于求,我國企業應該因地制宜的到國外去投資,開采、加工和運回國外的資源以滿足國內需要。
2.以制造業和貿易替代為海外投資重點
對外投資戰略分析論文
一、積極實施對外投資戰略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企業跨國經營,提升國際競爭力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資本正日益跨越國界流動,促使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最優配置,也有利于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各種投資機會,實現其利益追求目標。在我國現階段拓展海外投資的進程中,政府“扮演”著引導和服務的角色,企業是核心。近年來,我國企業海外投資的規模擴展和方式演變,不但體現出國家的對外政策更加寬松,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和資助扶持,而且還反映了部分企業已不滿足于國內市場所提供的發展空間,更需要通過多樣的方式尋求海外資源和市場,特別是國內的一些大型企業開始進入到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通過國際化整合和開展國際化經營,來獲取專業人才、專利技術、管理經驗和海外市場等,從而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加快我國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的培育。
(二)實現產業的國際轉移,規避外貿壁壘和摩擦
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為實現經濟快速增長,曾采取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策略,而日本和歐美等發達國家也看中了我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以及廣大的市場,紛紛向我國進行產業轉移,使我國成為其跨國集團的商品生產基地。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面臨著日益沉重的資源和環境壓力,并且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遭遇了較多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使商品輸出面臨阻力。而此時,我國產業的國際化水平已有很大提升,無論是在資本、技術、管理方面,還是在人才方面,都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實力。為改變我國制造業的低端產業鏈,擴大新型產業的發展空間,為有效地規避貿易壁壘,減少貿易摩擦,促進對外經貿關系的順利發展,應通過發展對外投資,推動國內相關產業的國際轉移,實現我國從勞務輸出、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特別是金融資本輸出的轉變,以順應國內資源環境和國際市場對我國對外合作方式轉型的要求。
(三)全球范圍獲取戰略資源.促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對外投資戰略探討論文
一、積極實施對外投資戰略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企業跨國經營,提升國際競爭力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資本正日益跨越國界流動,促使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最優配置,也有利于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各種投資機會,實現其利益追求目標。在我國現階段拓展海外投資的進程中,政府“扮演”著引導和服務的角色,企業是核心。近年來,我國企業海外投資的規模擴展和方式演變,不但體現出國家的對外政策更加寬松,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和資助扶持,而且還反映了部分企業已不滿足于國內市場所提供的發展空間,更需要通過多樣的方式尋求海外資源和市場,特別是國內的一些大型企業開始進入到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通過國際化整合和開展國際化經營,來獲取專業人才、專利技術、管理經驗和海外市場等,從而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加快我國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的培育。
(二)實現產業的國際轉移,規避外貿壁壘和摩擦
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為實現經濟快速增長,曾采取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策略,而日本和歐美等發達國家也看中了我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以及廣大的市場,紛紛向我國進行產業轉移,使我國成為其跨國集團的商品生產基地。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面臨著日益沉重的資源和環境壓力,并且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遭遇了較多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使商品輸出面臨阻力。而此時,我國產業的國際化水平已有很大提升,無論是在資本、技術、管理方面,還是在人才方面,都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實力。為改變我國制造業的低端產業鏈,擴大新型產業的發展空間,為有效地規避貿易壁壘,減少貿易摩擦,促進對外經貿關系的順利發展,應通過發展對外投資,推動國內相關產業的國際轉移,實現我國從勞務輸出、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特別是金融資本輸出的轉變,以順應國內資源環境和國際市場對我國對外合作方式轉型的要求。
(三)全球范圍獲取戰略資源.促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企業對外投資策略選擇論文
截至2001年6月底,經外經貿部批準或備案的非金融類境外中資企業總數已達6439家,中方協議投資總額已達77.82億美元。在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中,中國企業不可避免地將會遇到一系列的策略選擇問題,如投資國別的選擇、投資所有權形式的選擇等等。許多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在這些策略選擇上出現了失誤。因此,必須特別注意對外直接投資策略的選擇。
一、國別或地區策略
選擇國別或地區時應遵循的總原則是:第一,選擇我們進去后有比較優勢的國家或地區,而不是全球遍地開花;第二,選擇我們進去后產品有市場的國家或地區;第三,依據不同行業的項目性質選擇確定是進入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第四,在其他條件相同時,采取由近及遠的策略,優先考慮周邊國家。
從總體上來看,中國的企業實力、科技水平和產品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我們擁有比較優勢的國家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原蘇聯體系中的國家以及與我國西部相鄰的國家等。在發展中國家中,應盡量選擇那些市場規模較大、對企業產品需求較多、歡迎外來投資、且與中國保持良好經濟關系的國家。從中近期來看,發展中國家(包括經濟轉軌國家)中的印度、巴基斯坦、印尼、越南、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尼日利亞等國家,擁有眾多的人口和龐大的消費群體,經濟增長較快,并且我國許多產業相對于其國內產業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是許多國內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理想的目標國。另外,周邊國家與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比較接近,有的屬于同一個文化圈,相對來說,本國企業對周邊國家的投資機會和市場條件更熟悉,所以在這些國家或地區開展境外投資往往更容易成功,因此,周邊國家也可以作為我國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目標國。當然,就具體的項目和具體的企業而言,只要我們有自己的比較優勢,只要產品有市場,我們也可以進入發達國家市場。
無論是到哪一類國家進行投資,都要注意對該國的投資環境進行充分的、具體的分析與評估。
二、行業或項目策略
我國對外投資發展態勢展望探討論文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跨國投資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與世界各國的跨國企業進行合作和競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本文通過對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的內部約束的分析,闡述了在未來發展中如何采取相應的戰略措施來促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跨國經營戰略
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
截至2004年底,5163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以下簡稱境外企業)累計對外直接投資凈額448億美元。境外企業共分布在全球149個國家和地區,占全球國家(地區)的71%。其中歐洲地區投資覆蓋率最高,91%以上的國家中有中國直接投資企業;從境外企業的國別分布來看,中國香港、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澳大利亞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業的43%;其中香港為17%
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內部約束
目前階段,大多數中國公司的海外業務仍然停留在辦事處、經理部經營的階段,無法形成規模效益和取得持續發展的動力。中國企業馳騁國際市場的“攔路虎”體現在缺乏自己的競爭優勢、企業體制障礙、管理系統和方法缺陷、本土化運作水平低等,而克服這些障礙是企業進行國際化建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對外投資與國際貿易綜合協整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在回顧了國內外關于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關系的理論和文獻的基礎上,利用浙江省1989-2005年宏觀經濟數據,對浙江省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分析結果表明,浙江省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存在長期穩定關系,短期均衡關系顯著,對外直接投資對進出口貿易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兩者之間存在較強的互補關系。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對外貿易發展迅速,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0.7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073.91億美元,年均增長31.2%,高出全國同期年均增長速度14.2個百分點。盡管浙江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在政府實施“走出去”戰略之后迅速增長,對外直接投資額從1989年的499萬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7000萬美元,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可見,浙江的對外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都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為了衡量對外直接投資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有必要進行相應的實證分析。在國內,有關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對外貿易關系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對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之間關系的研究卻很少,實證研究尤其是具體到某一省份的實證研究就更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的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時間較短,對外直接投資的數量少,占GDP和進出口的比重都不大,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尚不顯著。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化和經濟實力的增強,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尤其是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會進一步凸現,研究這一經濟現象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文獻回顧
迄今為止,雖然對各國對外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關系的研究為數眾多,但眾多的理論分析所得出的代表性結論只有二個:一是以芒德爾為代表的相互替代關系理論(Mundell,1957);二是以小島清(1987)為代表的相互補充關系理論。芒德爾于1957年提出了著名的貿易與投資替代模型。芒德爾認為,由于受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一國的對外貿易常常遇到難以逾越的障礙,而對外直接投資可以有效地避開貿易壁壘,成為對外貿易的替代物,從而也就出現了“貿易替代型對外直接投資”。而小島清的互補模型則認為,國際直接投資并不是對國際貿易的簡單替代,而是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互補關系:在許多情況下,國際直接投資也可以創造和擴大對外貿易。小島清模型的基本含義是:在要素可以自由流動、生產函數不同的條件下,一國對另一國的直接投資可以擴大對方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改變雙方的比較優劣勢的態勢,從而直接創造了對外貿易。無論是芒德爾的替代模型,還是小島清的互補模型,都是從傳統理論的分析框架上衍生出來的,并沒有經過實證的檢驗。這既有統計數據殘缺不全的限制,也有統計方法與工具上的瓶頸。
從總體上看,對外直接投資與投資國對外貿易之間的互補性要大于替代性,為數不少的經驗統計顯示,貿易與直接投資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Lipsey、Ramstetter和Blomstrom(2000)依據日本、美國、瑞士的統計數據,研究了這些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對同行業的國際貿易更多地顯示的是正面的積極影響。Markuson(1983)和Svensson(1984)對要素流動和商品貿易之間的相互關系做了進一步的分析,指出它們之間表現為替代性還是互補性,依賴于貿易和非貿易要素之間是“合作的”還是“非合作的”,如果兩者是合作的,那么,貿易和投資表現為互補關系,如果兩者是非合作的,那么,貿易和投資表現為替代關系。以上主要是對發達國家國際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關系的理論分析,而對于有其自身特點的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關系的分析,最具代表性的是Agarwal(1986)對印度進行的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對外直接投資對貿易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
中國對外投資經濟論文
一、加快推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必要性
2014年我國對外投資首次超過利用外資,我國將形成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格局,有利于進一步推進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快國內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進程。我國對外投資起步晚發展慢,2003年對外直接投資的流量僅有29億美元,占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0.45%,之后的對外直接投資以年均約45%的速度增長,到201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為1078.4億美元,是2003年的37.2倍,201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之比為1∶0.92,基本呈現進出持平格局。這一比例雖然低于發達國家1∶1.4,但已經高于發展中國家1∶0.5的平均水平,可見近年來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步伐不斷加快,成效顯著,我國也由此首次躋身世界三大對外直接投資國之一。2014年對外投資約1200億美元,超過利用外資水平,未來10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將達到1.25萬億美元。今后將向著對外開放的“大進大出”格局轉變,這將意味著我國今后應繼續促進“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更大程度上參與到全球經濟競爭之中。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研究對外直接投資給我國帶來的影響作用,不僅可以進一步豐富和實踐對外直接投資理論,還可以帶動推進更多的企業“走出去”。目前伴隨著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作用也在不斷顯現。具體而言,其主要的影響作用表現為:一是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對外直接投資給投資國經濟帶來的最直接效應就是,伴隨著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增加而形成經濟增長效應。二是對外直接投資對技術進步影響。我國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動因就是直接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投資主體的技術水平,形成逆向技術溢出效應。三是對外直接投資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對外直接投資通過轉移國內剩余生產能力,延長產業生命周期,一方面獲取更多收益,另一方面有利于騰出發展新產業的空間,促進新型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四是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促進效應。對外直接投資可以規避貿易壁壘,使企業更方便的進行產品出口貿易,帶來正的出口貿易效應。可以預期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外直接投資會不斷發揮其加快經濟增長、技術水平的提高、產業結構升級以及擴大出口貿易的影響作用。因此不斷擴大對外直接投資,鼓勵更多企業走出國門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所以要想使我國經濟更廣泛深入融入世界經濟,最大程度的享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好處,獲取更高的國際地位,就必須積極推動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推進“走出去”進程,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那么,伴隨著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不斷發展,其對外直接投資到底對我國帶來怎樣的影響,其影響作用程度如何,近年來成為關注的熱點問題。而跟蹤研究的目的在于進一步加快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進程,提高“走出去”的質量,為提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經濟效應的研究狀況
關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經濟效應研究,主要還是從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產業結構、技術進步等方面的影響狀況進行跟蹤分析。
(一)對外直接投資的經濟增長效應探討
對外直接投資的經濟增長效應,國內外大部分研究持肯定態度,比如國外學者通過實證研究認為一國對外直接投資會同時增加投資國和東道國的國民收入,是一個雙贏的投資行為。因為發達國家向高度工業化國家邁進時期,對外直接投資為發達國家的資本和產品過剩提供進一步獲取高額利益的途徑,并且同時也有利于促進東道國的經濟發展,因此,旺盛的投資供需形成了當時的雙贏發展態勢。而關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經濟增長效應探討,是伴隨著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不斷增加而開始被跟蹤研究的。國內研究認為,對外直接投資不僅推動了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而且改變著中國經濟增長的方式,提高了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對外直接投資通過技術溢出效應帶動了我國國內經濟的產出增長。由于我國區域差異較大,進一步分析各區域對外投資的效應也具有現實意義,比如認為我國東、中和西部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其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效應,同時東、西部地區的GDP增長差異也由對外直接投資的差異引起。可見從不同層面說明對外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具有互相促進關系,一方面對外直接投資能夠促進本國經濟增長,另一方面經濟增長又能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提供資金支持,但這種增長效應由于我國對外投資規模較小而處于較低水平。也有認為對外直接投資的經濟增長效應主要體現在資源配置效應、資本積累效應、技術進步效應三個方面。肖怡楠認為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的貢獻體現在平衡國際收支上,對外直接投資能夠加快資金流出,從而適當平衡國際收支順差。吳建軍等認為對外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能夠促進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但也有研究認為對外直接投資給投資國帶來的增長效應不明顯,表現為對外投資不是GDP增長的Granger原因,并且從短期來看對外直接投資對GDP的影響并不顯著,但長期則呈穩定的正相關關系。可見,多數國內學者認為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有影響,但是影響不顯著,這一方面說明我國當前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較小,影響力較弱;另一方面我國當前對外投資流向主要是資源類行業,可能對我國當期經濟增長存在一定的時滯。所以,持續跟蹤研究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5對外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