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范文

時間:2024-01-12 17:49: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篇1

原玲玲

(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北京101149)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市對外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21 世紀以來,外貿發展速度更為強勁。就貨

物貿易而言,北京市對外貿易發展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如進出口不平衡,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有待提升,對外貿易主體有

待提高以及對外貿易市場集中度過高等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文章從改善外貿環境,促進北京對外貿易發展;實現產

業升級,改變產品結構;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多元化經營主體以及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方面,提出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北京市;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地理方向

【中圖分類號】F127.1;F7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768(2013)12-0115-02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對外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21

世紀以來,外貿發展速度更為強勁。2012 年,北京進出口總額為

4 079.2 億美元,同比增長4.7%。首次突破4 000 億美元,為歷

史最高。出口額為596.5 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1%。進口總額

3 482.7 億美元,同比增長5.3%。2013 年1—4 月,北京進出口總

額為1 400.3 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87%。出口額為195.8 億美

元,同比增長10.2%,進口額1 204.5 億美元,同比增長1.7%。①

但客觀地講,北京對外貿易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在當前錯

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如何提高首都對外貿易的競爭力成為人

們關心的熱點問題。

一、北京對外貿易的現狀

(一)進出口總額持續增長

入世以來,北京的對外貿易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態,除

2009 年受金融危機影響,進出口總額下降外,各年對外貿易總

量呈不斷上升趨勢(見表1)。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01 年北京

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為514.98 億美元。其中,出口117.72 億

美元,進口397.26 億美元。2012 年,北京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

達到了4 079.2 億美元。進出口總額是2001 年的7.92 倍。

(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更加優化

入世以來,北京的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在出口產

品中,初級產品占到百分之十幾,工業制成品占到80%以上。而

進口產品中,初級產品達到60%以上,工業制成品占30%多。

2012 年,北京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占到15.9%,工業制成品占

到84.1%。而進口產品中,初級產品達到62.5%,工業制成品占

35.3%。2013 年1—4 月,北京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占到

20.1%,工業制成品占到79.9%。而進口產品中,初級產品達到

62.5%,工業制成品占37.5%。

近幾年,位居出口前五位的產品為手持或車載無線電話

機、成品油、鋼材、船舶、服裝及衣著附件;位居進口前五位的是

原油、汽車(包括整套散件)、鐵礦砂及其精礦、農產品和成品

油。北京出口機電產品在出口產品中所占比重在60%左右,高

新技術產品在30%以上。北京進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占20%以

上,高新技術產品占10%左右。2012 年。北京出口機電產品在

出口產品中所占比重為62.7%,高新技術產品為31.7%。北京進

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占20.7%,高新技術產品占8.5%。2013 年

1—4 月。北京出口機電產品在出口產品中所占比重為62.1%,

高新技術產品為33%。北京進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占17.5%,高

新技術產品占7.6%。

表1 2001—2011 年北京對外貿易進出口額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北京市商務委員會. 統計數據. 北京市進出口完成情況統計數據,http://

bjmbc.gov.cn/zwgk/xtjsh/bjsjckwcqktjsj/,2013-05-20/2013-06-09

(三)對外貿易主體多樣化

北京市對外貿易已形成出口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外商投資

企業一直是北京對外貿易發展的主力軍。2006 年,國有企業對

外貿易所占份額首次超過外商投資企業,國有企業成為北京對

外貿易發展的主力軍。2012 年國有企業出口320.9 億美元,占

出口總額的53.8%,其次為外商投資企業,出口213.5 億美元,

占外貿出口總額35.8%;再次為私營企業,出口總額59.8 億美

元,占出口總額10%。集體企業、其他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所占比

重極低。在進口方面,2012 年國有企業進口2 537.3 億美元,占

進口總額的72.9%;外商投資企業進口531.2 億美元,占進口總

額的15.3% ,其他企業占進口總額的8.1%,私營企業占進口總

額的3.4%,集體企業占進口總額的0.4%。

(四)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多元化

在外貿多元化戰略的指導下,北京對外貿易市場呈現多元

化發展趨勢。無論進出口,亞洲市場是北京的主要市場,占貿易

總額的一半左右。歐洲、北美、拉丁美洲和非洲也是我國的重要

市場。從貿易國別看,2012 美國是北京第一出口市場和第二大

進出市場。美國、香港、日本、印度和韓國居出口前5 位。沙特、

美國、安哥拉、德國和澳大利亞居進口前5 位。出口前15 位國

家和地區占我國出口總額的54.1%;進口前15 位國家和地區

占我國進口總額的68%。

二、北京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

(一)進口增長強勁,出口增長緩慢

從表1 可見,2001 年北京進口額397.25 億美元,2003 年突

破500 美元大關,達到516.13 億美元;2006 年突破1 000 億美

元,達到1 200.83 億美元;2008 年突破2 000 億美元,達到

2 141.93 億美元;2011 年突破3 000 億美元,達到3 304.7 億美

元。而從出口方面看,2001 年北京出口額117.72 億美元,到

2008 年突破500 億美元大關,達到575 億美元;受金融危機影

響,2009 年北京出口額回落到483.58 億美元;以后緩慢上升,

2012 年達到596.5 億美元,離600 億美元,一步之遙。北京這種

進出口結構與北京特殊的地位分不開。北京作為國家的首都,

是我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同時是高校和科研力量最為集

中的地區,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有利于吸引內資企業、外資企

業,特別是大型跨國公司等公司的投資中心、管理中心、研發中

心、采購中心、銷售中心、結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在北京設立總

部,而把生產加工基地安排在營運成本較低的周邊地區,從而

形成合理的價值鏈分工。因此,北京地區進口大于出口。

(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有待升級

近年來,我們發現北京市對外貿易結構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隨著產業高端化的發展,北京信息、金融、科技、商務、物流等生

產業取得了發展,帶動了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帶動北京

市優勢產業發展。北京出口機電產品在出口產品中所占比重在

60%左右,高新技術產品在30%以上。但是近年來,北京地區前

五位的出口產品基本是手機、成品油、鋼材、船舶(或煤炭)及服

裝,出口潛力不大,為擴大北京出口貿易發展,急需尋求和培育

新的出口增長點。

(三)對外貿易主體有待提高

我們看到,北京對外貿易主體為國有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

無論進口還是出口,其所占份額都在85%左右。近年來,民營企

業有了一定發展,活力增加,但于,由于自身競爭力不強,占進

出口中所占份額不高。因此,扶持民營企業發展成為政府的一

項主要工作。

(四)對外貿易市場集中度過高

近年來,北京對外貿易出口地區集中度較高,排在前3 位

的是美國、日本和香港,上述三個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占北京市

出口總量的1/4 左右(見表2)。

北京對外貿易進口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安哥拉、美國、

德國和日本。從排名前5 位國家的進口占北京市進口總量的

1/3 以上(見表3)。

對外貿易市場過于集中,導致外貿風險增大。一旦主要貿

易國遭受經濟蕭條或貿易政策調整,都會對北京對外貿易產生

深刻影響。

表2 2006—2012 年出口排名前三位國家和地區

資料來源:北京市商務委員會.統計數據.北京市進出口完成情況統計數據,http://bjmbc.gov.cn/zwgk/xtjsh/bjsjckwcqktjsj/index_5.html,2013-06-09

表3 2006—2012 年進口排名前五位國家

資料來源:北京市商務委員會.統計數據.北京市進出口完成情況統計數據,http://bjmbc.gov.cn/zwgk/xtjsh/bjsjckwcqktjsj/index_5.html,2013-06-09

2006 2007 2008 2009 年份 2010 2011 2012

排名 國家 占出口比重(%) 國家 占出口比重(%) 國家 占出口比重(%) 國家 占出口比重(%) 國家 占出口比重(%) 國家 占出口比重(%) 國家 占出口比重(%)

1 美國 9.8 美國 8.6 美國 8.2 美國 6.7 美國 7.7 日本 9.2 美國 8.4

2 日本 8.7 日本 7.6 日本 7.1 香港 6.4 香港 7.2 美國 8.4 香港 8.0

3 香港 7.8 香港 7.2 韓國 6.9 日本 5.8 日本 6.5 香港 7.8 日本 7.9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年份

排名 國家

占進口比

重(%)

國家

占進口比重

(%)

國家

占進口比重

(%)

國家

占進口比重

(%)

國家

占進口比重

(%)

國家

占進口比重

(%)

國家

占進口比重

(%)

1 日本 8.3 日本 7.8 沙特阿拉伯 10.6 沙特阿拉伯 9.6 沙特阿拉伯 9.3 沙特阿拉伯 9.8 沙特阿拉伯 8.8

2 安哥拉 8.2 安哥拉 7.8 安哥拉 9.9 安哥拉 7.9 安哥拉 8.2 美國 6.8 美國 8.4

3 沙特阿拉伯 7.9 沙特阿拉伯 7.7 日本 7.0 美國 7.4 德國 7.1 德國 6.3 安哥拉 8.3

4 美國 7.5 美國 6.6 美國 5.8 日本 7.2 美國 6.4 安哥拉 6.1 德國 5.8

5 俄羅斯聯邦 6.7 韓國 5.8 德國 5.1 德國 7.0 日本 6.2 日本 5.1 澳大利亞 5.1

三、發展北京對外貿易的對策

(一)改善外貿環境,促進北京對外貿易發展

近年來,北京市政府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改善了外貿

環境。北京CBD 商務區的建設,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和北京亦

莊保稅物流中心的批準以及中關村科技園各種優惠政府的落

實,極大促進了北京的發展,為北京外貿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

機。今后,為了北京外貿的順利發展,市政府要從制度、法律入

手,消除阻礙對外貿易發展的障礙,消除各種貿易壁壘,落實各

種優惠政策與措施,為北京外貿順利發展保駕護航。

(二)實現產業升級,改變產品結構

發揮首都優勢,發揮總部經濟優勢,利用北京科技優勢,加

大科研投入,重點扶持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新興產業,

如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等產業發展,推動創

意設計、動漫、游戲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帶動出口產品結構的

優化升級,為北京對外貿易發生提供新的增長點。

(三)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更加激

烈,只有技術創新能力強的企業才能在全球競爭中處于領先。

北京得天獨厚的科技優勢,為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

生產提供了條件。一方面,通過資金、技術和各種優惠政策,鼓

勵北京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雙自主”企業進行產品

創新、技術升級;另一方面,運用高新技術改造(下轉第144 頁)

創新、光伏產業商業模式創新、光伏產業智能電網局域網建設

和光伏產業政策集成創新。2012 年底嘉興光伏高新技術產業園

區正式啟動建設。半年多來,園區按照產業基地建設、技術創新

體系與機制、商業模式創新、智能電網局域網和政策集成支持

創新“五位一體”的基本思路,從高端切入,進行錯位發展,全力

推進光伏產業健康、可持續、規模化發展。2013 年3 月18 日嘉

興光伏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重大項目簽約儀式上獲得19 個項目

(總投資約合67 億元)簽約。2013 年6 月18 日嘉興太陽能光伏

產業投資推介會上嘉興光伏產業園區又與12 個項目(總投資

130 億元)完成簽約。

(二)創新光伏產業商業模式

光伏產業商業模式創新是指通過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示

范應用,以政府為主導、相關政策為配套,建立光伏發電標準化

的規劃設計、建設、運維管理規范體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光伏

發電商業創新模式,向全國推廣應用。主要有屋頂太陽能光伏

發電項目投資模式創新(建立光伏發電投資公司)、屋頂太陽能

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模式創新(如鼓勵各類光伏發電工程服務公

司項目總包模式)、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運維模式創新(如

鼓勵成立各類光伏發電專業運維一體化的商業公司)。嘉興市

政府對嘉興光伏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面積14.2 平方公里)要求

園區建筑物屋頂基本實現光伏發電系統的全覆蓋,3 年內達到

光伏發電裝機容量200 MW 以上,并為全省更大規模的光伏發

電推廣應用提供新經驗。同時設立的10 億元光伏產業發展專

項資金,重點支持光伏發電推廣應用、核心部件與專用設備制

造、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建設、關鍵技術聯合攻關與高端人才

引進、培養、使用。2013 年6 月19 日,市政府決定對嘉興光伏產

業園區建成的個人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給予2.8 元/ 度的補

貼(國家補貼標準是0.45 元),該補貼期限為期三年、每年下降

5 分錢。

(三)成立產業聯盟

嘉興市不少光伏企業正著手從發展戰略、技術創新、市場

開拓等方面做出調整,而更大范圍內的抱團合作也在積極醞釀

中。2012 年6 月底,嘉興市光伏產業聯盟正式成立,首批32 家

單位加入。光伏行業協會暨產業聯盟將成為推動企業轉型、產

業協調發展的強大力量。聯盟首批會員共有32 家單位,其中既

有昱輝陽光能源有限公司、天通高新集團有限公司、福萊特光

伏玻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這樣的業界知名龍頭企業,也有中科

院物理研究所嘉興工程中心、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六

所這樣的科研機構。產業聯盟將在促進企業合作溝通方面發揮

全方位作用。比如說聯盟將抱團組織對外原輔料采購談判;上

下游企業采購時可優先考慮聯盟內企業;在備品備件上可以組

織合作,減少重復備品備件,節約成本;在技術開發、標準制定

上聯盟也可以促成企業共同合作,同享成果;聯盟還可以形成

有知名度的區域光伏發電品牌,一起向省、國家反映政策訴

求等。

六、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已經發展到重要的戰略調

整期,危機中蘊藏著機遇,需要把握好這個歷史時機,積極調整

發展戰略,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政府應積極扶持光伏產業發

展,從宏觀和微觀上為光伏企業發展創造條件。從高端切入,建

立光伏產業園,幫助企業突破核心技術研發;創新光伏產業商

業模式,啟動國內光伏市場;成立產業聯盟,促進產業溝通,降

低企業成本等。努力爭取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利用發展戰略新

興產業趕超發達國家,實現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

【參考文獻】

[1] 賈根良.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關鍵在于發展模式的革命[J].經濟理

論與經濟管理,2013(5).

[2] 包海波.光伏產業發展模式———以浙江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3(6).

[3] 李慧.淺析中國光伏產業“雙反”問題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2

(15).

[4] 陸俊.太陽能光伏產業提升問題研究———以海寧為例[J].當代社科視

野,2012(5).

[5] 劉玉蓮.中國光伏產業的“昨天、今天、明天”[J].經理世界,2012(9).

[6] 騰達.我國光伏產業現狀綜述[J].電源技術,2012(8).

[7] 倪秋菊.從光伏產業看我國產業升級[J].科技管理研究,2013(7).

[8] 張路陽.基于價值鏈理論的我國光伏產業動態演進分析[J].福建論

壇,2013(2).

[9] 張沖.探析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前景[J].產業經濟,2012(3).

[10] 薛大帥.中國光伏產業現狀與發展戰略探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1

(8).

篇2

關鍵詞:校外實訓 雙師教師 無縫對接

一、國際貿易專業校外實訓的意義

(一)校外實訓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在課堂上,國際貿易的各門課程都是孤立的;在校內實訓的環節中,也常是分模塊進行模擬訓練的。但在真實的校外實訓中,需要學生按照業務的需要和國際貿易業務的流程,將國際貿易慣例、國際貿易法、國際結算、國際運輸與保險等貿易基礎知識與實際的業務相結合。這樣,學生可以對在校內學到的知識進行整合,溫故知新,以便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學生們的知識體系還會完整化、系統化以及綜合化。

(二)校外實訓有利于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國際貿易是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在學校里學生們學到了很多理論知識,但教師們很少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以至于學生們懂理論不會實踐。在校外實訓的真實的業務環境中,為了可以接觸并親身融入到一整套的外貿業務中,就需要學生們親自動手書寫電郵、繕制單據,以及與國外的客商、內地的貨物供應商、海關、稅務局等許多單位和人員打交道。學生們在這其中,不僅學到了隨機應變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在國際貿易業務的實踐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校外實訓有利于學生學到最前沿的知識

學生在校內學習國際貿易知識時,主要的依據是課本。眾所周知,國際貿易是一門活躍的學科,全球的貿易環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國際貿易知識也幾乎隨時在變,但是有的學校至今還在抱著INCOTERMS2000進行講授。如果想要隨時抓住國際貿易知識的脈動,掌握最前沿的國際貿易知識,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能跟上時代,最好的辦法便是投身于國際貿易的最前線。

(四)校外實訓有利于畢業生就業

大學生擴招使畢業生就業壓力加大。學生畢業后不能達到立即上崗狀態也使企業不愿雇傭應屆畢業生。校外實訓環節使學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在畢業前即可達到上崗要求,實現了人才的無縫對接。而且有的學生在校外實訓期間已經被所在企業看好并向其拋出歡迎他們畢業后來企業上班的橄欖枝。因此,校外實訓非常有利于畢業生的就業。

二、國際貿易專業校外實訓環節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對校外實訓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很多學生對于校外實訓的認識不到位,認為是走過場或是自己在畢業之前走出校門找工作的機會。有的學生認為自己被分配到的校外實訓企業達不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企業的標準,所以在實訓企業里,也往往學習態度消極或是經常性缺勤。

(二)學生校外實訓的時間短、深度受局限

學校往往安排學生在大學的最后半年去校外實訓,扣除兩頭的寒暑假,學生們的實際校外實訓時間僅為三個月左右。而從只掌握理論到能對外貿業務駕輕就熟約需要六個月左右的時間。再者,因為涉及到商業機密,很多重要的或是核心的業務都是由公司內部人員處理。所以,學生們在短短三個月的實訓時間里,只能接觸到外貿業務的皮毛。

(三)校外實訓企業資源匱乏

學生去校外的企業進行短暫的實訓,在此期間,學生幾乎不能為所在的企業帶來任何的利潤。相反,企業卻要費心為這些學生進行各項事宜的安排。有的實訓學生還可能持有消極態度,工作懶惰,給公司員工帶來消極影響;還有的學生會因為在實習工作中的這樣或那樣無心的錯誤或紕漏給公司帶來較大的損失。因此,久而久之,企業都不太愿意接收來實訓的學生。這樣,學校便很難找到便于學生校外實訓的企業,校外實訓企業資源變得匱乏。

(四)實訓教材不到位

學生在學校學習時所采用的教材比較偏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但在實訓中,學生們需要一些具體的操作性的指南類書籍來指導實訓,而這樣的書籍幾乎還是空白。學生們在校外實訓中碰到問題時,只能臨時從網絡上搜索或向公司的前輩們請教。但所得到的知識往往都是片段性的,缺乏綜合性和系統性。

(五)缺乏雙師教師的指導

學生們在校外實訓中經常會碰到這樣或那樣專業上的問題,此時便需要一個既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老師來指導他們,這樣的老師即雙師型教師。但是在現實中,幾乎大多數老師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卻鮮有教師擁有去公司一線親身實踐的經驗,雙師型教師極其匱乏。所以在指導學生校外實訓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

(六)對學生的校外實訓考核方式不科學

校外實訓應該和其他的課程一樣,有一整套完整的考核體系。但實際上,大多數學校只要求學生實訓歸來后上交一份來自實習單位的《實習鑒定表》和反映學生實習工作過程和心理收獲的并由學生自己書寫的《實習報告》。《實習鑒定表》本應是校外實訓企業負責人對學生的客觀評價。但實際上無論學生實訓成績怎樣,企業領導都會礙于情面,在表格上面填上好評,致使企業對學生校外實訓表現的評價失真。

三、改善高職國際貿易專業校外實訓的對策

(一)充分認識并高度重視國際貿易專業校外實訓

學校和教師應做好校外實訓重要性的宣傳和教育工作,要讓學生們明白校外實訓環節是國際貿易專業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它除了能夠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之外,還可以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職業道德,為他們以后走向畢業崗位做準備。此外,學校和教師還應嚴格監督學生的校外實訓,使學生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重視校外實訓。

(二)延長校外實訓時間,并加深校外實訓的力度

三個月的校外實訓對于學生來說非常短暫。學院可以考慮與校外實訓企業協商,把寒暑假也納入到校外培訓時間;若有條件,學校還可考慮把其他學年的寒暑假也用來讓學生參加校外實訓。實訓時間的延長必能使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實際業務。此外,學校還應努力與企業協商,讓學生可以接觸到企業貿易業務上比較核心的東西。

(三)拓寬校外實訓資源

1、拓寬并加深校企合作。學校可與合作的校外實訓企業越來越少已是各個高校的國際貿易專業面臨的普遍難題。本人認為此事的瓶頸是企業在這樣的合作中幾乎是單方面的付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讓企業也能從中獲益。為此,學校可以考慮除了通過領導的人脈關系尋找校外實訓企業之外,還可以考慮付給校外實訓合作企業一定的費用或者是與實訓企業互換培訓(即:學校可以利用自己的師資資源及教學設施為企業培訓員工的英語、計算機以及專業的理論知識)等。

2、此外,學校還可以考慮自建企業。學院利用自有資金和場地開辦企業,將理論知識豐富且懂管理的教師聘為管理人員。這樣,一來可以為學校創收,以更好地改善學校的辦學環境;二來可以為教師提供科研的基地;三來可以為學生提供穩定、持久的校外實訓基地。

(四)編寫校本實訓教材

指導學生校外實訓的老師或校外實訓合作企業的中高級經濟師可以根據實訓的具體步驟和學生在實訓中出現的具體問題來編寫校本實訓教材。教師們可以把這些校本教材引入到平日的授課和學生的校內校外實訓中,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的校外實訓。如果所編寫的教材優秀,還可以考慮在省內或全國的同類院校發行。

(五)培養雙師型教師

雙師型教師的缺乏是所有高校面臨的共同難題。學校除了在招聘教師時適度提高教師的錄用門檻,優先聘用雙師型教師之外,還應鼓勵在職的教師在學歷上、職稱上進一步提高;鼓勵教師親自去企業一線實訓,并在課時的安排上對這些教師做出讓步;對于成長起來的雙師型教師,學校應提高他們的待遇,并盡可能留住這些雙師型教師。

(六)建立科學的考核方式

學校應當像對待其他課程一樣,為學生的校外實訓環節設定嚴格的、科學的考核體系,不僅能定性考核學生的校外實訓,還能定量考核。考核的重點應偏重于學生實踐技能的實際掌握,不可以使考核流于形式。學校可以考慮在校外實訓結束后,為學生們設立單獨的實訓項目考試,也可以將考試與從業資格證書結合起來。這樣,既規范了學生的校外實訓,又能為學生取得就業所需的相關證書打下基礎。

總之,當前高校里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校外實訓環節存在諸多問題,我們應聯系高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大膽探索,找出更多更好的校外實訓的方式方法,努力為社會培養出無縫對接的國際貿易人才。

參考文獻:

[1]楊佳.國際貿易綜合實訓教學初探[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6

[2]孫本芝,劉碧云.國際貿易本科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路徑創新[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12

篇3

關鍵詞:對外貿易;品牌影響;問題;策略

在全球化、市場化的經濟環境下,對外貿易迅猛發展,其交易額逐漸增多,但自加入WTO后,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困難重重,由于我國商品具有低附加值、低成本、低利潤的特點,因此,極易造成貿易摩擦,而外國商品具有較強的品牌優勢。為了促進我國外貿企業發展,急需打造中國品牌,本文結合我國對外貿易中品牌營銷存在的問題,闡述了針對性的發展策略,旨在滿足我國外貿企業發展需求。

一、我國對外貿易中品牌營銷存在的問題

我國對外貿易規模在不斷擴大,但根據發展實踐可知,外貿企業的品牌營銷現狀并不樂觀,其中存在諸多的不足,具體表現為:

1.偏低的品牌化水平。據統計可知,我國對外貿易中商品,僅有35%標有我國品牌,其余商品基本無品牌或標有外商品牌。在國外市場上,中國制造的商品隨處可見,通常情況下,其價格低廉,但難以發現標有中國品牌的商品。對于商品而言,品牌是其作為關鍵的部分,如果缺少品牌支持,則會降低商品的競爭力,進而不利于占領國際市場。當前,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對外貿易商品唯有擁有品牌,其發展才能夠擁有穩定性與有效性,如果一味采用外商品牌,此時,我國企業扮演著外商加工廠的角色,不僅收益甚微,還影響發展。

2.欠缺的保護意識。在對外貿易中,商標搶注問題十分嚴重,對于我國企業而言,由于缺少長遠投資戰略,導致其未能關注商標注冊,即便少數企業對其給予了關注,但由于搶注者所要商標轉讓費過高,或者企業過于關注眼前利益,從而喪失了品牌注冊機會。例如:中華牙膏由聯合利華控股,大寶由強生公司控股,樂百氏由達能收購等。

3.較低的附加值。在對外貿易中,我國出口商品長期處于低端地位,其中初級產品、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相對較高,同時,由于我國外貿企業缺少核心技術,導致產品競爭力及附加值偏低,而低端、低價格產品,難以提高市場占有率。對于任何商品而言,其均可借助品牌力量,增加了自身的附加值,品牌作為無形價值,可為消費者提供附加值體驗,從而滿足了其消費需求。例如:LV、卡地亞、愛馬仕等品牌,其經典款產品均成為奢華的象征,因此,品牌增加了產品附加值。4.單一的營銷方法。當前,我國企業營銷主要以價格、廣告、服務等方式為主,上述手段可讓企業迅速壯大,但傳統營銷方式,增加了企業運營風險。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學的進步,品牌營銷的方式日漸豐富與多元,如:網絡營銷、營業推廣、公共關系等,但我國外貿企業不具備品牌營銷意識,未能綜合運用不同的營銷方法,在此情況下,其難以適應激烈國際市場競爭發展需求,其品牌也會喪失全球化與現代化特點。5.偏失的品牌定位。外貿企業在確定品牌時,應對相關的影響因素給予全面關注,如:產品、消費者等。但目前,我國外貿企業品牌定位存在明顯的模糊與偏失問題,常見羊群效應問題,即:企業過于關注潮流,在其發展過程中,未能展開市場調研與生產評估,緊隨潮流趨勢,此時其營銷方案具有暫時性與臨時性,難以適應企業長期發展需要,一旦企業頻繁調整營銷戰略,則會使消費者逐漸喪失對品牌的信任度。

二、我國對外貿易中品牌營銷的策略

在明確我國對外貿易品中品牌營銷問題基礎上,應采取如下對策:

1.注重質量。任何品牌的樹立,均要以質量為基石,為了增強品牌生命力,各企業應逐步提高產品質量,借助優質產品,以此逐步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進而利于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對于我國外貿企業而言,在打造自我品牌時,應嚴格遵循相關標準與要求,如:IS09000標準,并且要通過第三方認證,此后,企業在國際上的地位將更加鞏固。外貿企業應加強產品創新與優化,待樹立品牌后,將其用于國際市場,并銷售適合出口國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此發展戰略在轉移無形資產的同時,增加了產品生命力,延長了企業品牌壽命。在品牌延伸策略運用過程匯總,外貿企業應關注商標注冊問題,為了防止惡意搶注問題的出現,各企業應樹立品牌保護理念,充分發揮相關法律法規的作用,以此有效保護我國品牌及產品。

2.細化市場。在全球化的市場環境下,任何企業均難以獨占整個市場,為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企業應結合自身的發展情況,積極開展市場調研,選擇適合的出口市場,并結合出口國消費者需求,為其提供個性化與針對性的產品,通過合理選取與不斷創新,以此保證品牌營銷成效。以海爾企業為例,它對海外市場進行了充分的調查,歐美冰箱市場發展趨于成熟,但在學生消費者方面,缺少適合的冰箱產品,因此,在對外貿易中,海爾企業出口了適合學生使用的小型冰箱,從而迅速占領了歐美學生市場。同時,在細化市場過程中,外貿企業還應關注多品牌戰略,此手段最為顯著的特點便是靈活性,通過主次要品牌的聯合運用,特別是在惡意競爭方面,不僅可有效維護主要品牌,還可限制、打擊競爭對手,同時,還可控制營銷成本,進而利于增加企業效益。

3.豐富營銷。在激烈的國內外競爭環境下,我國外貿企業為了獲得生存與發展,應積極探索品牌營銷方法,以此鞏固與拓展市場份額。具體措施如下:第一點,企業應充分發揮既有營銷方法的作用,特別是國際展銷會或國際博覽會;第二點,企業應創新新型營銷手段,特別是網絡營銷,借助互聯網豐富的信息資源與廣泛的覆蓋范圍,促進品牌的有效建設,該方法的優勢主要表現為低成本、高收益,因此,各企業應給予高度關注;第三點,企業應綜合運用不同營銷,傳統營銷可以為消費者提供直接的體驗,讓其對企業及產品的了解更加直觀與深入,網絡營銷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先進的平臺,以此滿足了其網絡購買的需求,同時也會全面掌握企業與產品信息。

4.明確定位。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過程中,品牌創新是必要的,特比是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與多樣的消費群體,為了適應時展需求,滿足新時期消費者需求,外貿企業應借助市場調研結果,設計具有時代特色的品牌,在實際更新過程中,應從多角度出發,如:形象、管理與技術等,品牌形象、管理體系及技術創新等均要結合競爭需求與環境變化,通過逐步的修正,才能夠保證品牌定位的清晰性與準確性,同時要不斷挖掘產品特點,借助再定位,以此增強品牌生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對外貿易中品牌營銷的現狀不容樂觀,其中存在諸多的問題,在此情況下,制約著我國外貿企業發展,影響了民族品牌產品推廣,本文分析了品牌營銷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了幾點發展建議,相信,在各項措施落實基礎上,我國對外貿易的成效將更加顯著,各企業及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將大幅度提高。

作者:武旭 單位:西京學院

參考文獻:

[1]呂超琦.我國對外貿易中品牌營銷存在的問題與策略[J].商,2015,49:98.

[2]劉澤毅.論我國對外貿易中品牌營銷策劃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1:119.

[3]邢芮.我國企業對外貿易中品牌營銷的現狀分析[J].中國市場,2013,7(29):23-24.

篇4

【關鍵詞】對外貿易 農產品 對策

一、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現狀

改革開放至今隨著國際分工和世界經濟聯系的進一步加強國際貿易的地位日益增強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自入世后2007年我國農產品貿易規模持續擴大進出口總值每年都跨越一個百億美元階梯。到2007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775.7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23.1%占當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3.6%。其中出口366億美元增長18%進口首次突破400億美元達到409.7億美元增長28.1%這一數據展示了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前景是客觀的潛力很大。

但是隨著入世和經濟全球化我國農產品的對外貿易在巨大的機遇面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尤其是國際貿易的技術壁壘、綠色壁壘以及非關稅政策對出口農產品的對外貿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統計資料顯示90年前后我國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蘋果、烤煙等國內價格普遍低于國際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占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但近十年來農產品成本年均以約10%的速度遞增致使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20-60個百分點國際競爭力日益減弱只有大米、生豬和蘋果、烤煙仍有比較優勢但優勢地位都有明顯削弱。總上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都有增長的趨勢且幅度比較大但2004年至今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已經出現了逆差。尤其是在與日本、韓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的對外貿易中我國在農產品出口屢屢受阻成為綠色貿易壁壘的最大受害國。加之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以環境保護為由對出口國家的產品課以進口環境附加稅來限制、禁止其進口使我國農產品貿易更是大大受挫。

二、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

首先,我國農產品在農產品的品種、加工方面面臨著來自國內外市場競爭力的嚴峻挑戰。然而我國多數農產品在國際貿易缺乏明顯的競爭優勢。這主要表現為:我國的初級農產品品種較單一導致了我國加工型農產品的多樣化與發達國家相距更遠;我國的農產品品質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在種植業和養殖業方面對現代科技的運用叫欠缺沒有達到良種化。

其次,我國農業經營體制與制度不完善1978年以來雖已完成以向的經營模式的過渡但尚未完全與現代市場制度的接軌經營體制還較散漫。這直接導致了我國農產品出口企業的總體實力不強使我國農產品出口企業整體上呈現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缺乏品牌、難以突破技術壁壘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也難以絕對保證。

第三,我國出口的農產品大部分為初級農產品缺乏深加工與發達國家產品差距很大因而在對外貿易上面削弱了優勢。與國外農產品貿易強國相比我國優質農產品生產僅占農產品生產的微小比重較低不能適應農產品貿易全球化的需要。目前我國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初級農產品出口占80%深加工產品出口占20%而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荷蘭初級農產品與深加工產品出口的比例為三分之一。

第四,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我國農產品與國際安全健康標準方面有著相當大的差距。面對進口國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制定高標準實施貿易保護削弱了我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導致出口的下降。如歐盟從2002年初因在我國出口的兔肉、雞肉和凍蝦等產品中檢測出含量為200mg/kg的氯霉素而停止從我國進口該產品而上述氯霉素含量在國內則無法測出。“綠色壁壘”已成為中國農產品出口面臨的最大障礙。

三、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新思路

改善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現狀應該結合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實際情況從源頭上攻關進一步完善促進農產品的政策措施著力提高出口競爭力積極應對復雜的國際貿易環境才能使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持續健康發展。

首先,實現初級農產品多樣化。建立一個具有經濟效益競爭優勢的多樣化的初級農產品生產結構利用我國農業資源的多樣性以及所形成的鮮明的地區差異性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優化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結構以合理的農產品進出口結構作為優勢格局的基礎。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土地資源和建設資金有限應該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和技術密集型農產品如豬肉、禽肉、水產品、蔬菜、花卉等以比^優勢調整農產品進出口結構以國際農業資源配置調整國內農業資源配置增強出口產品競爭力。

其次,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業經營體制與制度發展現代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走現代化的農業發展道路扶持農產品出口企業龍頭農產品出口企業示范帶動。

第三,深化農產品加層次創新農業技術培育、引進和推廣優質的農產品。建立起一個層次分明具有高度競爭力的農產品加工體系利用特定工藝實現多物品的多功能組合的特色加工針對產品的不同特點對產品進行綜合性加工充分利用其優勢之處揚長避短。我國應加強農產品加工提高產品價值和加工產值并將今后應的重點放在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上使其成為發揮農產品比較優勢擴大出口的最有效途徑。

四、結語

從現在的局勢來看,我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時間并不是很長,所以面臨著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率低的問題,要想快速地打開國際市場,必須加大國內農產品的開發力度,一手抓國內市場,一手抓國外市場。今后國際環境將會更加的復雜,我國農產品的出口也將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我國應該重視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措施,這樣我國農產品的對外貿易才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計宏偉,吳海.提高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質量的思考[J].企業家天地?理論,2005.

篇5

1長三角區域簡介

長三角是長江三角洲的簡稱,在地里位置上來說,具體是指長江和錢塘江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面積約為5萬平方千米左右。該區域主要包含上海、江蘇、浙江三省(直轄市)的部分或全部區域,重點是江蘇省東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東北部。該區域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勁的地區之一。

2長三角區域對外貿易回顧與分析

長三角區域對外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點可以從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統計司編制的歷年《中國貿易外經統計年鑒》的統計項目——“各地區進出口總額(按境內目的地、貨源地分)”中反映出來。以2009年(2010年,括弧內數據為2010年數據)該年鑒的此項目數據為例,上海、江蘇、浙江地區的對外貿易總額依次為13604208萬美元(17325476萬美元)、20735942萬美元(28144865萬美元)、14767376萬美元(20094364萬美元);而2009年、2010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依次為120161181萬美元(157775432萬美元)。依次計算出,上海、江蘇、浙江地區的對外貿易總額占到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為11.32163%(10.9811%)、17.25677%(17.83856%)、12.28964%(12.73605%),綜合上海、江蘇、浙江的數據可以看到,長三角區域對外貿易總額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為40.86805%(41.55571%)。下面我們就結合中國貿易外經統計年鑒數據和上海、江蘇、浙江地區的統計年鑒數據,對長三角對外貿易的特征、趨勢進行深入分析研究。

2.1上海地區對外貿易特征、趨勢分析

通過查閱上海地區歷年統計年鑒,我們得到上海地區對外貿易的重要數據,將上述數據進行匯總,可以較為清晰地看出,上海地區對外貿易自樣本調查起點(2000年)開始,基本處于穩步上升趨勢(2008~2009年除外),且上升勢頭有逐年加快的趨勢。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對上海地區對外貿易的破壞性影響在2008年顯現,2008年國家出臺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后,該地區對外貿易總額止跌回升,目前已經成功實現逆勢上升。上海地區對外貿易,對亞洲地區的出口總額始終占據其出口總額的頭把交椅;對歐洲、美洲地區的出口總額則穩居二三位。對歐洲、美洲地區的出口總額差距較小,對亞洲地區的出口總額與歐洲、美洲地區的出口總額相比,差距有逐漸擴大的趨勢。對非洲、大洋洲及太平洋島嶼的出口總額與對前三位區域(亞洲、歐洲、美洲)的出口總額存在較大的差距。由于相關統計年鑒未提供該地區對外貿易明細項數據,僅提供了大框架類貿易數據。基于該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上海地區對外貿易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它們依次為:一般貿易、進料加工貿易、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其它。其中一般貿易發展呈現小幅下滑的態勢,截至2010年年底,該年全年的一般貿易總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58%左右;在此同期,進料加工貿易發展呈現小幅上升的態勢,截至2010年年底,該年全年的進料加工貿易總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39%左右;在此同期,來料加工裝配貿易發展呈現小幅徘徊的態勢,截至2010年年底,該年全年的來料加工裝配貿易總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4%左右;其他貿易所占比重過低。

2.2江蘇地區對外貿易特征、趨勢分析

江蘇地區對外貿易自樣本調查起點(2002年)開始,基本處于穩步上升趨勢(2008~2009年除外),且上升勢頭有逐年加快的趨勢。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對江蘇地區對外貿易的破壞性影響在2008年顯現,2008年國家出臺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后,該地區對外貿易總額止跌回升,目前已經成功實現逆勢上升。江蘇地區對外貿易,對歐洲地區的出口總額始終占據其出口總額的頭把交椅;對亞洲地區的出口總額則穩居第二位;對歐洲地區、北美洲地區的出口總額居于第三集團;對東盟、拉丁美洲、大洋洲地區的出口總額居于第四集團。每一集團間均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集團內部差距則明顯較小(尤其是第三集團內部幾乎沒有差距)。從對外貿易商品種類來看,江蘇地區對外貿易商品主要集中在: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初級產品主要包括:食品及活動物、飲料及煙類、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動植物油、脂及蠟。工業制成品主要包括: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機械及運輸設備、雜項制品。初級產品在對外貿易中的比例在逐漸降低,工業制成品在對外貿易中的比例在逐漸提高。截至到2010年年底,當年初級產品所占對外貿易的比例為1.62%;工業制成品所占對外貿易的比例達到98.38%。在工業制成品中,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呈現穩定發展的態勢,這兩項成品所占該地區對外貿易的比重分別依次穩定在6%、13%左右;雜項制品呈現出下滑的態勢,其所占該地區對外貿易的比重已經從最初的32%(2000年)下降到17%(2010年);機械及運輸設備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其所占該地區對外貿易的比重已經從最初的37%(2000年)上升到60%(2010年)。

2.3浙江地區對外貿易特征、趨勢分析

浙江地區對外貿易自樣本調查起點(2004年)開始,基本處于穩步上升趨勢(2008~2009年除外),且上升勢頭有逐年加快的趨勢。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對浙江地區對外貿易的破壞性影響在2008年顯現,2008年國家出臺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后,該地區對外貿易總額止跌回升,目前已經成功實現逆勢上升。浙江地區對外貿易,對亞洲、歐洲地區的出口總額始終處于其出口總額的第一位;對北美洲地區的出口總額則穩居第二位;對其他地區的出口總額居于第三位。其中對亞太經合組織的出口總額基本占到該地區對外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對歐洲的對外貿易也集中在對歐盟國家展開。每一集團間均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集團內部差距則明顯較小。從對外貿易商品種類來看,浙江地區對外貿易商品分為四個層次(按照出口總額和聚類),它們依次為:機電產品、服裝及衣著附件、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高新技術產品,農副產品及其他。其中機電產品在對外貿易中的比例在迅速提高,服裝及衣著附件、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在對外貿易中的比例在逐漸提高;高新技術產品在對外貿易中的比例有所提高;農副產品及其他在對外貿易中的比例小幅下挫。截至到2010年年底,當年機電產品所占對外貿易的比例為40.59%;服裝及衣著附件、紡織紗線所占對外貿易的比例為12.77%;織物及制品所占對外貿易的比例為12.75%;高新技術所占對外貿易的比例為7.56%;農副產品所占對外貿易的比例為4.26%。

#p#分頁標題#e# 2.4長三角區域對外貿易特征、趨勢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我們發現,長三角地區在中國對外貿易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該區域對外貿易呈現出以下幾大特征:(1)對外貿易對象較為集中。長三角地區對外貿易伙伴主要集中在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范圍之內,與世界其他范圍國家、地區的對外貿易交流過低。(2)對外貿易產品科技水平層次過低。長三角地區對外貿易產品主要集中在初次產品和具有較低附加值的非初次產品,高科技產品在長三角地區對外貿易產品中所占比例過低。(3)對外貿易抗風險能力較弱。長三角地區的重鎮上海、江蘇、浙江對外貿易均存在抵御風險能力較弱的現象。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導致該地區對外貿易急速、全面、大幅度下滑。(4)對外貿易自我調整性較差。長三角地區的重鎮上海、江蘇、浙江對外貿易在經歷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后,面對急速下滑的態勢,無法通過自我調整的方式,完成對外貿易替代性。只能依賴中央政府的刺激性政策、稅收減免等政策完成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從上述四個方面的深入分析,我們對長三角區域對外貿易的形勢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下面,我們就根據分析的結果,對長三角區域對外貿易深入發展提出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具體對策。

篇6

畢業設計(論文)開題報告

課題名稱:中國對外貿易條件惡化問題探討

學生姓名:

系別:經濟與管理系

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

指導教師:

2006年3月5日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1)國內外研究動態:

貿易條件惡化論是阿根廷著名經濟學家普雷維什在一份名為《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及其主要問題》的報告中提出來的。在該報告中,他考察了英國自1870年至1938年間進出口貿易條件的變化,發現初級產品相對于制成品的貿易條件在70年中下降了35.9%。由此他得出結論: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在不斷惡化,那些以初級產品出口為主的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愈來愈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并提出了改變貿易條件惡化的進口替代戰略。貿易條件惡化論經過辛格、伊曼紐爾等人的發展,其影響愈來愈大。他們認為,自由貿易并沒有帶來普遍的富裕,反而造成馬太效應,使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發展中國家要改變這種命運,只有實行工業化,更確切的說是走進口替代戰略之路。經過經濟學家們長期實證分析,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已經對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價格貿易條件長期以來趨于惡化的論點不再表示懷疑。在傳統的國際貿易格局下,發展中國家以出口初級產品為主,進口以制成品為主;而發達國家正好相反,出口以制成品為主,進口以初級產品為主。由于發達國家對初級產品的進口需求趨于疲軟和發展中國家對來自發達國家的產品和技術進口需求持續強勁,發展中國家價格貿易條件也就自然趨于惡化了。由此可以看出,貿易條件惡化論比較正確地揭示了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的事實,并得出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實際利益分配中處于越來越不利的地位這樣一個正確的結論。

既然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是不斷惡化的,那么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他的貿易條件又如何呢?是否也存在貿易條件惡化的情況呢?為此,國內許多部門和學者進行了研究。商務部的研究表明:1993—2000年,以1995年為基期的中國整體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13%,工業制成品價格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14%,初級產品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2%。2000年后貿易條件仍有惡化的趨勢。2003年價格貿易指數下降了4.6%。收入貿易條件指數上升了22.7%。目前國內各方人士對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事實已經沒有大的爭議,但如何看待這個事實卻有爭論。北京大學宋國清教授認為貿易條件惡化是貨幣匯率扭曲導致的;廈門大學國際貿易系教授范良聰指出,我國出口的產品大多數是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的產品為主的,而外貿企業在出口時竟相壓價,導致“價格戰”硝煙四起,出口上出現增量不增價的現象;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認為,進出口產品結構的變化、原油價格飆升和我國對原油進口依存度的提高、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間接提高了國際原材料價格,這些使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應當指出,這些都是對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解釋,但缺乏系統全面的分析。

(2)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選題依據: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貿易條件惡化的程度、原因和影響三個方面。我國對外貿易是否已經陷入“比較優勢陷阱”;是否應該按照比較優勢理論來制定對外貿易政策,還是改革進出口產品結構,發展競爭優勢;貿易條件惡化一定帶來貿易利益的損失還是也存在不確定性的一面,這都有待于進一步的分析。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爭論,系統全面,地分析我國對外貿易現狀,貿易惡化的原因以及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影響,并研究了改善貿易條件的對策。

研究意義: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本文試圖能夠幫助讀者加深對貿易條件的惡化理論和我國貿易條件現實狀況的認識,完善對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研究。另外通過研究我國對外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和對策,能夠給我國外貌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促進制度創新和結構創新提供理論參考,并為改變我國粗放型進出口貿易模式、實現我國乃至世界各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指導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本課題主要研究四個方面的內容:

(1)貿易條件惡化論的發展及影響。通過對此理論的分析,介紹其對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指導作用。

(2)實證分析我國對外貿易條件變化的現狀,列舉近期貿易條件指數數據,并據其列表說明我國貿易條件的變動趨勢。

(3)全面分析我國對外貿易條件變化的原因。

(4)根據變化原因擬訂可能的政策措施。

2、擬解決的問題

通過對以上四個方面問題的研究,希望解決對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程度、原因、影響的認識偏差問題,以至于能尋找更合理的對策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對外貿易惡化的狀況,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

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一)研究步驟

課題主要從資料收集、撰寫開題報告、草擬提綱、論文初稿反復修改、論文定稿及答辯幾個步驟去完成。

(二)研究方法及措施:

研究方法:案頭文獻資料研究、案例比較研究、分析歸納法、數據模擬分析法、實證分析法,調查研究法等。(根據文章研究的需要,選用合適的研究方法)

研究措施:社會調查、文獻查閱、老師指導等

(三)研究進度安排

2009年10月;確定選題收集資料寫開題報告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通過對資料進行進一步研究撰寫論文初稿

2010年2月交初稿接受指導老師審查

2010年3月—4月上旬通過指導老師對初稿的意見對論文進行修改

2010年4月接受指導老師再次審查對論文再次修改

2010年5月交論文終稿準備進行論文答辯

四、主要參考文獻:

[1]郝紅.景華揚,談如何在我國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勵公有制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20034,24—25

[2]井士鋅,現代企業的薪酬激勵煤礦現代化20043

[3]樊錢濤,如何運用薪酬激勵員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2003327—28

[4]王少東,張國霞建立自助式整體薪酬體系人力資源200435—36

[5]徐曉明,公司管理中的薪酬激勵機制河南化工2003645—46

[6]張濤,如何發揮薪酬激勵的持久性中國人力資源開發72—74

[7]程甌,將員工激勵進行到底人力資源39—40

[8]胡盈,交換中的刺激人力資源53—54

[9]董玉森,當前部分國企薪酬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中國人力資源開發

[10]劉穎,走出薪酬激勵的困境通信企業管理2003956—57

[11]林新奇,國際人力資源管理復旦大學出版社

[12]企業員工管理方法研究組企業員工激勵方法中國經濟出版社

五、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六、教研室意見:

篇7

關鍵詞:對外貿易 FDI; 經濟增長;唐山市

中圖分類號:F75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4-0167-02

引言

隨改革開放的深入,對外貿易以及FDI在一國或地區經濟增長過程的作用日益重要,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都對對外貿易以及FDI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進行了實證分析。就河北省唐山市而言,其地理位置較為優越,處于京津冀的核心地位,近年來其對外貿易以及FDI發展較為迅速。通過對唐山市對外貿易、FDI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分析研究,弄清二者的因果關系與互相促進關系,將有利于促進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

一、模型設定及數據說明

(一)數據說明

本文選取唐山市1980―2014年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數據來源于歷年的唐山市統計年鑒。用地區生產總值作為經濟增長水平的代表變量、進出口貿易總額作為對外貿易的代表變量、實際利用外資額作為FDI的代表變量,并將對外貿易和FDI按照年平均匯率轉換為人民幣進行核算。

(二)模型設定

為了消除掉可能存在的異方差現象,本文對對外貿易、FDI以及經濟增長變量取對數,并建立如下雙對數線性計量經濟模型。

LnGDPt=β0+β1LnTRADEt+β2LnFDIt

其中,LnGDPt表示t時期的地區生產總值的對數值,LnTRADE表示t 時期的對外貿易的對數值,LnFDIt表示t時期的外商直接投資的對數值;β1表示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效應,即對外貿易增加百分之一時所引起的地區生產總值變化的百分比;β2表示FDI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效應,即FDI增加百分之一時所引起的唐山市地區生產總值變化的百分比。

二、實證結果分析

(一)平穩性檢驗

如果時間序列非平穩,容易產生“偽回歸”問題,所以首先需要對LnGDP、LnTRADE、LnFDI進行單位根檢驗以檢驗其平穩性。本文采用ADF檢驗對變量進行檢驗,可得LnGDP、LnTRADE、LnFDI原序列都是非平穩的,而且是同為1階單整的,可能存在著協整關系,即長期的均衡關系。

(二)協整檢驗

如果不平穩的時間序列之間存在一個平穩的線性組合,即說明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這種關系被稱為協整關系。本文采用Johanson 最大似然檢驗法,通過跡統計量可以判斷LnC、LnE、LnGDP三個變量存在一個協整關系(如表2所示)。本文中的協整方程如下:

LnGDPt=0.050048LnFDIt+0.535411LnTRADE

從反映長期均衡關系的協整方程來看,LnGDP與LnFDI、LnTRADE之間均存在正向的協整關系。FDI每增加1%,會使唐山市地方生產總值增加約0.05%;對外貿易每增加1%,會帶動地方生產總值增加約0.5354%。即從長期來看,對外貿易對GDP的拉動作用大于FDI。

(三)VAR模型滯后階數的確定

VAR模型是把每一個內生變量作為系統中所有內生變量的滯后值的函數,進而判斷變量之前的動態關系。模型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滯后階數的確定,綜合運用AIC和SC準則進行選擇,按照取相對較小值的原則,本文VAR的最優滯后期為1,即建立VAR(1)模型。

(四)VAR模型的平穩性檢驗

如果被估計的VAR模型所有根的模的倒數小于1,即位于單位圓內,則其是穩定的。本文中VAR的所有的根的模的倒數都落于單位根圓內(如圖1所示),因此所設定的模型是穩定的,表明選取的兩個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關系,可以進一步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析對三者之間的動態關系進行分析。

(五)脈沖相應函數

在分析VAR模型時,往往不分析一個變量的變化對另一個變量的影響如何,而是分析當一個誤差項發生變化,或者說模型受到某種沖擊時對系統的動態影響。脈沖響應函數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個內生變量的沖擊給其他內生變量所帶來的影響。分別給對外貿易、FDI一個沖擊(廣義脈沖),可以得到關于GDP的脈沖響應函數圖(圖2)。圖2中橫軸表示沖擊作用的響應期數,縱軸表示GDP,實線表示脈沖響應函數,代表了GDP對對外貿易、FDI沖擊的反應。從圖2可以看出,當在本期給對外貿易一個正沖擊后,經濟增長在短期內有波動,之后在第2期達到最高點,從第3期以后開始逐漸平穩,表明對外貿易受外部條件的某一沖擊后,傳遞給GDP,給GDP帶來同向的沖擊,而且這一沖擊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和較長的持續效應。同樣,當在本期給FDI一個正沖擊后,在第1期對經濟增長波動有最大的正的影響,然后開始逐漸減弱,到第7期逐漸平穩,但其影響都是正的,即增加FDI會對GDP產生穩定的拉動作用。

(六)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過分析每一個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的貢獻度,進一步評價不同結構沖擊的重要性。如表4所示,第一列是預測的標準差,其余三列分別為GDP、FDI、對外貿易對GDP波動的貢獻率,每行相加為100%。可以看到GDP在第一期只受到自身的沖擊,FDI、對外貿易的沖擊則在第二期才表現出來。不考慮GDP自身變動的貢獻率,對外貿易對碳排放的貢獻率最大達到8.676%,FDI對GDP的貢獻率為6.504%左右,可見,對外貿易對GDP波動的貢獻率較大,是影響其變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結論

上述實證結果表明,在長期中,唐山市對外貿易、FDI與經濟增長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對外貿易與FDI的增加將引起GDP同向的變化,并且對外貿易的影響大于FDI對GDP的影響。脈沖響應與方差分解表明,對外貿易、FDI的變動對唐山市GDP的波動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對外貿易的作用較之FDI的作用更大。

(二)對策建議

首先,實證結果表明, FDI對唐山經濟增長的影響小于對外貿易的影響,這可能與目前唐山市外資來源較為單一,質量不高,尚位于價值鏈的低端有關。因此,今后為了進一步依托FDI促進唐山市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以及經濟可持續增長,應進一步提高外資利用質量,促進外資與當地企業的關聯度,加快對于外資技術外溢的吸收能力。

其次,以后唐山市應以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契機,進一步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加強對機電、服裝和紡織等行業的技術改造, 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提高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以充分帶動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董秘剛.我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相關性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81-85.

[2] 張漢東,胡朝麟.浙江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研究――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2,(11):74-82.

[3] 劉毅.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文獻綜述[J].價格月刊,2010,(12):34-37.

篇8

關鍵詞:新常態;對外開放;對策建議

目前,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進入新常態,首先表現在減緩的增長速度即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其次表現在略有改變的經濟發展方式即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轉變;再次不斷轉變的經濟結構即增量擴張為主轉向調整存量與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最后勢頭強勁的經濟發展動力即傳統增長點轉向新興增長點。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遼寧對外開放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遼寧對外開放存在的問題

1.進出口比例不夠合理

經濟發展進入到新常態以來,整體增長雖有所減緩,當仍保持著上升的發展趨勢。2013年,遼寧省一般貿易出口達365.1億美元,增長23.5%;加工貿易出口227.8億美元,下降1.3%,但相比2010年,增長了10.05%。自2008年至2012年全省貨物進出口總額呈上升趨勢,只有2009年略有下滑;出口總額明顯高于同年進口總額,進出口差額呈下降趨勢,2012年略有回升。在經濟的快速發展勢態下,遼寧省的對外貿易始終處于順差狀態,然而常年的順差導致進口的發展速度跟不上出口,致使進出口所占比例不是十分合理。

2.外貿出口結構性問題凸現

一是出口商品結構仍然不夠完善,勞動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商品比重較高。當前的世界經濟貿易格局已發生變化,但遼寧省的主要出口商品仍然是輕工業產品和農副產品,鞋、服裝、大豆、水產等出口產品占據了出口總額的70%以上。總體來看,遼寧省仍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工業附加值仍比較低。二是加工貿易進出口呈現負增長,這是影響遼寧省進出口貿易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工貿易仍然占據對外貿易較大比重,近幾年來,遼寧省的加工貿易顯現出一定的弊端,比如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較低,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等,需要進一步完善。此外,由于出口市場的集中度相對較高,導致抗波動能力較弱。

3.利用外資的產業、國別和分布不夠協調

一是外資結構需進一步調整。遼寧利用外資主要流向第二產業,而一、三產業利用外資相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全省經濟協調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二是對外貿易的伙伴國比較集中,貿易往來分布不夠合理,發達國家占據較大比重,而發展中國家占據較小比重。遼寧省對日、韓進出口額均有小幅度下降。總體來看,進口國和出口國比較相近,抗風險能力較低。三是利用外資區域分布不夠均衡。從實際利用外資情況看,遼寧各市利用外資規模差異較大,外商投資主要集中在沈陽、大連等中心城市。

二、新常態下優化遼寧對外開放戰略的對策建議

1.適當調整進出口比例

長期以來,遼寧的對外貿易處于順差狀態,進口貿易的發展相對落后,有必要加大進口的貿易往來。經過多年的發展,遼寧省的進口加工貿易已經非常成熟,對各種初級制成品的加工已經趨向于完美,同時意味著有些初級產品已經失去比較優勢。因此,可以適當減少初級產品的進口數量,加大力度引進先進的設備和核心技術。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環境下,加大政府對外開放的政策支持,通過財稅、金融等多方面政策的制定與完善,促進對外貿易的平衡,實現對外貿易長期可持續發展。

2.優化外貿出口結構

注重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進一步拓寬服務貿易領域,大力推進農產品出口基地的建設,扶持一批外向型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提高加工貿易的技術溢出和產業帶動效應。此外,從多方面和多角度來開發潛在的國際市場,降低出口市場集中度,增加貿易伙伴;從遼寧省的行業特點和出口產品的特色等方面來分析研究國際市場的開拓與發展方向,鞏固日本、韓國、美國、歐盟、香港等傳統貿易出口市場,并且從長遠來看,不斷指引進出口企業開拓新興海外市場,力圖在東盟、非洲、拉美等地區開展一片新的有前景的貿易市場。

3.協調發展利用外資的產業及區域

不斷推進以第三產業為重心的出口產業結構升級。在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科技進步和創新步伐加快的形勢下,區域合作不斷加強,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有必要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內外經濟技術的合作與競爭,尤其是參與環渤海地區及東北亞地區的經貿合作,尋求新的增長空間,培育新經濟增長點,以高質量、高技術取勝,進行技術改造和創新。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優化地區分工,發展縣域經濟,完善分級管理的縱向體系,平衡遼寧省東西部對外貿易領域,引導全省各地區經濟及對外貿易協調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藍天,陳鍇輝,運鑫.遼寧省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的戰略性考慮[J].對外經貿,2012(10):20-22.

篇9

關鍵詞:河北省;對外貿易;發展戰略

一、河北省對外貿易現狀分析

1989—2008年,河北省的地區產值、進出口、出口、進口、凈出口幾乎都是逐年向上增長的趨勢,只有1993年出現很小的波動。從對外貿易整體來看,河北省二十年進出口總額增長了31.7倍,年均增長18.87%,而全國進出口總額增長了41.5倍,年均增長20.48%,河北省對外貿易發展速度慢于全國平均水平。從外貿依存度來看,河北省二十年的外貿依存度最低時只有8.2%,最高時也只有16.2%,雖然自加入WTO以來河北省外貿依存度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明顯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若只從外貿依存度的指標來看,河北省開放程度很低,與沿海開放省份的地位很不相稱。從貿易方式來看,河北省一般貿易占到80%以上,而加工貿易比重小于20%,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國加工貿易比重約50%。從經濟總量與進出口總額關系來看,河北省地區產值二十年增長了19.7倍,進出口額增長了31.7倍,而全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17.7倍,全國進出口總額增長了41.5倍,河北省經濟增長與對外貿易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與全國的情況明顯不一致。

二、河北省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

1.外貿規模不夠。近年來,河北省對外貿易從總體上實現了較快增長,而且增長的質量進一步提高,但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很大,尤其是與廣東、江蘇、上海、北京、浙江等外貿發達省市相比有著更大的差距。從全國的角度審視,河北省出口呈現“三低、一差距”:一是速度低于全國及東部沿海省(市)水平,二是占全國出口份額“低”,三是出口區位商“低”,“一差距”是與前后位省份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雖然繼續保持在全國第十位,從動態看,與第九位差額拉大,與第十一位差額縮小,反映出從全國出口大市場中看,河北省出口劣勢非但沒有改變,且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 外貿依存度低。河北省的外貿依存度基本維持在10%左右,但近年來呈相對提高的趨勢。從整體發展趨勢看,河北與全國對外貿易發展階段的步調基本一致。根據世界各國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在經濟起飛和上升階段,外貿依存度提高是普遍規律。河北省的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依照這一規律,其對外貿易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 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河北省產品出口缺乏自主品牌,出口產品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有很高的比重,這類產業的進入門檻低,中小企業占據重要位置,由于規模小,出口競爭激烈,缺乏打造自主品牌的能力和動力。河北省對外貿易的產品結構比較單一,盡管機電產品有一定的出口競爭力,但主要依賴傳統的資源密集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量不大;出口市場過于集中,主要出口歐美日市場,這隱含著河北省出口面臨較大的區域風險,易遭遇貿易壁壘。 貿易方式單一。近年來,河北省加工貿易不斷發展,但發展速度較為緩慢,且所占比重有所下降。1998年河北省加工貿易額為9.3億美元,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22%,之后加工貿易額總體上不斷上升,到2007年加工貿易額為35.7億美元,但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總體上卻呈下降趨勢,到2007年所占比重僅為14%,遠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45.4%。而一般貿易總額和所占比重均呈不斷上升趨勢,1998年一般貿易額為30.7億美元,占進出口總額的72.6%,到2007年一般貿易額為212.5億美元,所占比重為上升到83.2%。2007年,廣東、江蘇、上海加工貿易所占比重分別為66.7%、64.1%、55.4%,而河北加工貿易出口比重僅是13.7%,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7個百分點,說明河北的加工貿易雖取得了進步,但出口貿易方式仍以傳統的一般貿易為主,而且一般貿易水平不高。 出口企業性質單一。近年來,外貿強省市注重培育新的外貿增長點,外貿主體變化顯著,非國有企業成為出口主流,民營外貿企業快速成長,促進了外貿業的發展。但是,河北省民營企業不少采取家族式管理方式,重大決策多是企業法人代表一人說了算,缺乏科學決策體系,且多數經營規模相對較小,經營產品種類較少,經營業績不穩定,經營中不確定因素多,抵御風險能力差。河北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的水平還很低,需加大引資力度,帶動全省出口整體水平的提升。外商投資利用率很低,經濟發展還很滯后。

三、河北省外貿發展戰略

1.外貿發展規模化戰略。首先,深入實施城市化“一線兩廂”戰略。以石家莊、唐山、秦皇島、保定和廊坊為主體的一線,該地區具有經濟實力強,優勢行業集中,新技術產業發展快,人力資源素質較高的發展優勢,應重點發展高層次的加工貿易項目,布局資金技術密集型具有競爭力的加工項目,通過發展高科技加工貿易,努力提高科技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助推作用。“南廂”地區的邯鄲、邢臺、滄州和衡水作為我省經濟重點發展的新的增長極,外貿發展有很大增速空間。“北廂”張家口、承德兩市進出口規模雖小,但增長較快。其次,增加對外貿易對象。深入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在深度開拓美國、日本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同時,鞏固擴大俄羅斯、印度、韓國、東盟和港澳臺等重點傳統大市場,大力開發非洲、拉美、大洋洲、西亞和東歐等新興市場,兼顧拓展周邊國家和地區市場。最后,協調產業布局與區位優勢。河北的區位特點決定了其應該利用環渤海、環京津、靠港口的區位優勢,大力推進沿海地區開發開放、加快培育沿海經濟隆起帶的強省建設戰略,借助臨港工業園區建設,加快整合秦皇島港、京唐港、曹妃甸港、黃驊港四大港區資源,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港群體系,率先建成出口產業帶,形成對外貿易的龍頭,以帶動全省經濟的發展。

2.提高外貿依存度。加強先進設備的進口,實現外向型經濟的良性循環。要突出強調進口對提高生產率服務的作用,做到兩個“有機結合”。一是將擴大進口與優化產業結構有機結合,推動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重點放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促進全省工業結構和技術進步水平的升級;二是將進口與農業發展產業化有機結合,重點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擴大農業生產資料進口。出口方面,逐步提高現有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促進出口規模和效益,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最終實現外向型經濟的良性循環。增強政府主導的進口戰略,掌握國際市場上的主動權。除了高新技術外,現在的國際市場是一個買方市場,可以通過擴大進口來增強買方地位,強化政府主導下的進口戰略。 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戰略。首先,繼續實施自主創新品牌戰略。從產品到品牌,從品牌到品牌形象,將品牌形象轉化為品牌資產。根據市場規律和行業特點,實行企業聯合戰略,在合理分工、優勢互補的前提下,實現不同企業之間的資本、技術、人力、信息等要素的優化組合,共同解決產品開發、制造、銷售、品牌提升等方面的問題。通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自主品牌的國內外市場份額,提升河北省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其次,加快發展機電和高新技術產業。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是對外貿易中產生技術含量的類別。加大河北省自主知識產權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不僅有利于改變對外貿易結構,而且將在引導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重要作用。最后,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重點扶持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農產品,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強化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本著優化資源配置,集聚優勢生產力要素的原則,創建特色農產品基地。規劃和重點建設肉類、糧油、蔬菜、果品和水海產品等農產品出口基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區域農業競爭力。 多種貿易方式互補戰略。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實現三大“跨越”。一是可以擺脫上游產業對出口發展的束縛,實現出口商品規模、結構跨越式提升;二是可以利用加工貿易跨越貿易壁壘,同時,減輕人民幣升值對以一般貿易為主出口發展模式的不利影響;三是可以通過引進高科技加工貿易,發揮高科技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助推作用,進而提升整體產業技術水平和產業集聚水平,促進工業結構優化跨越式提高。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出口。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確定統一協調的服務貿易進出口政策和歸口管理部門。明確各歸口管理部門對服務貿易的管理范疇。 大力發展潛力行業,優化對外貿易主體結構。河北省上游工業中比較優勢較高的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醫藥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行業,行業外向度較高,在全國占據一定的出口份額。而食品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金屬制品業等行業,產業優勢相對較高,主導技術成熟度高、規模經濟性明顯、但行業外向度較低,具有潛在競爭優勢。因此,應重點發展“區位商”高、外向度低的潛力行業,培育對外貿易的增長點。應從“兩頭”抓起,一是要調整潛力行業內部的投資結構,限制低水平加工工業的投資增長,加快技術創新,構建高新技術群體優勢和局部強勢,實施一批重大項目,發展一批產業集群,培育一批產業基地。

參考文獻

[1]劉可.中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國際貿易問題,2006,(3):21-25.

篇10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一些制約貿易發展的問題不斷涌現,如何解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成為當今熱點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建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有利于我國貿易的健康穩定發展。本文概述了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在借鑒國外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我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議。

[論文關鍵詞]對外貿易公共服務公共信息服務

2007年底我國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21738億美元,進出1:3商品結構不斷優化,直接利用外國投資連年居世界首位,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但是也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過高,貿易競爭力不強,出1:3市場過于集中,貿易環境改善不明顯,中小企業市場開拓能力不足,貿易摩擦頻發,利用外資質量不高等等。鑒于此,我國應積極建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我國對外貿易水平。

一、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概述

在當今的貿易環境下,世界各國都在進行貿易體制改革,加快貿易體制升級,著力發展貿易促進機制,建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也在嘗試貿易體制改革,但效果不是很明顯。因此,建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是我國走向貿易強國的必經之路。

(一)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內涵

目前,國內外理論界關于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定義還存在著一定的爭論,沒有形成統一的說法。筆者認為,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內涵可以理解為,國家為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和提高利用外資質量而提供的經濟。具體包括:改善投資環境和公共基礎設施,建立更加舒適寬松的投資環境;統一對外貿易出1:3政策和公共商務信息,以幫助公眾“一站式”訪問現有的政府信息和服務;協調海關、質檢、稅務等相關的對外貿易管理部門,為出1:3企業提供更加快捷的貿易手續;強化政府對中小企業信息化公共服務,加速中小企業的發展和提高中小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能力;開展海外市場調查,為出1:3企業提供全面的出1:3咨詢服務。它的服務對象不僅包括國內企業,還應惠及普通的公眾。

(二)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類型

1.出口貿易公共服務體系

出1:3貿易公共服務是指國家為促進出1:3的增長,為出:13企業提供政策性扶持和制定出1:3發展規劃,并為出1:3企業提供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務。出1:3貿易公共服務包括:出1:3貿易金融服務(例如建立出1:3銀行,為出1:3企業提供貸款等)、技術性促進措施、簡化出1:3手續、政策咨詢、出口商品技術服務、出口研發服務、出口貿易促進政策、出:13貿易摩擦救濟、貿易市場凋研、貿易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出1:3貿易公共服務體系是以出1:3貿易公共服務為基礎,以政府為主體,充分發揮政府的公共服務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調動出1:3企業的積極性,為出口企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機會均等的公共服務。

2.對外貿易環境公共服務體系

目前國內外關于貿易環境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表述,但是可以歸納為:在整個貿易過程中,對貿易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和條件的總和,包括相關的貿易軟件和硬件基礎。具體包括:國家的政治穩定性,相關的貿易制度、政策和法規,基礎設施和各種貿易配套設施,以及有關環境保護的法規與標準。對外貿易環境公共服務體系是指積極地運用各種行政手段,營造寬松和有利的對外貿易環境和投資環境,積極地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

3.對外貿易公共信息服務體系

對外貿易公共信息服務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行業協會為輔助,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旨在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為本國和國外貿易企業提供國際市場信息、國際貿易政策法規信息、對外貿易運行狀況信息等。該體系有利于國內出:13企業了解國際貿易市場變化和貿易伙伴所在國的政策法規,規避風險,節約生產成本。另外,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還包括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出1:3商品技術服務體系、出1:3研發公共服務體系等一系列的公共服務體系。

二、發達國家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發展與演進

近年來,隨著一些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逐步放緩,對外貿易逆差不斷擴大,這些國家大都對貿易體制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努力建立一套完整的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使之更加高效、便捷地為本國企業服務。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有助于加快我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一)法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

進入21世紀以來,法國經濟形勢出現了衰退的趨勢,貿易逆差持續擴大。近年來,法國不斷地改革現行的貿易促進體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該體系推動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為中小企業營造了更加有利的貿易環境。

1.龐大的對外貿易促進體系

法國的對外貿易促進機構主要包括:經濟財政工業部對外經濟關系司、駐外經參處、各大區外貿局、法國國際化促進署(原對外貿易中心和法國國際化促進署合并)等。各部門通力合作,以向企業提供各種信息為己任,以為企業制定對外貿易促進政策為手段,共同為法國企業服務。法國的對外貿易促進政策主要以信息咨詢服務和財政補貼為主,鼓勵本國企業“走出去”和參加國際展覽會,并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培養本國企業的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簡化為企業提供出口信息和支持的手續,并實行對外貿易促進手段完全商業化運作,既符合歐盟的相關規定,又不違反世貿組織原則。

2.高效的公共信息服務體系

法國通過對外貿易中心和工商會等機構,收集、調查和整理全球對外貿易信息,為企業提供全方位、高效的信息服務。法國政府在國外設有100多個駐外經商機構,這些機構收集大量的所駐國的貿易信息、市場綜合產業信息、法律法規、融資條件以及出口擔保等方面的政策,為本國企業出口和對外投資提供服務。并對信息服務實施標準化管理,制定了一套比較完備的標準化信息管理體系,實現整個信息服務程序的可控性和有效性。通過高效的信息服務,推動了本國企業的發展,開拓了海外市場。

3.完善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

法國的中小企業在對外貿易所占的比重不高,一度只維持在40%左右。隨著法國政府對中小企業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中小企業在法國對外貿易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法國政府鼓勵中小企業擴大出口,中小企業很好地與政府或私人伙伴聯合,這些企業在國外謀求發展,并在法國創造就業機會;設立了法國技術創新署、法國中小企業投資擔保公司、法國風險投資公司以及風險投資基金等部門,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技術轉移及國際合作提供財政保障,為法國中小企業在國外投資設點和開發業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二)英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

英國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非常重視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對貿易發展的促進作用,并一直嘗試著改進公共服務領域中的創新思維、服務思想及政策措施。試圖更好、更全面的為對外貿易服務。

1.完整的對外貿易促進體系

英國的對外貿易促進體系遍及各地,具有縱向與橫向緊密結合、覆蓋范圍廣、服務細致等特點。除了政府和地方當局各經濟管理機構的廣泛參與外,民間機構在對外貿易促進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英國的貿易促進管理部門主要包括:貿工部、外交部、國際貿易總局、出口信貸擔保署等政府部門,這些政府部門在貿易促進方面的作用主要是制定相關貿易促進政策,維護出口企業和外投資公司的利益,營造公平的貿易環境,提供各種貿易咨詢、信息等方面的服務,從而很好地促進了英國的貿易發展。

2.健全的創新服務體系

英國政府高度重視企業的創新能力,并出臺了一系列的鼓勵創新的政策措施,極大地推動了本國企業的創新。作為英國創新的主管部門的貿工部,在資金、信息等方面給予了企業很大的支持。貿工部有多個創新支持措施,如知識轉移網絡、知識轉移合作計劃,建立了公益型信息平臺;重視信息服務功能,支持信息服務領域的公共服務。此外,還提供培訓、會議、考察、國際專家幫助、市場專項調查、人才流動等一系列服務,并且將這些服務滲透到企業技術或市場開發的每一步。

3.寬松的對外貿易環境

英國倡導貿易自由化,實施高度開放和自由的對外貿易體制,營造了寬松的對外貿易環境。英國實行統一的對外貿易政策,制定了稅收優惠、設立自由貿易區、為國外企業提供國民待遇等一系列的措施,這些優惠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外資的流入,增加了國內就業機會。

(三)發達國家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對我國的啟示

發達國家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雖然內容和側重點各有不同,但對我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在政府服務方面,強調服務至上原則,整合政府公共服務資源,更好地為本國對外貿易企業提供服務;重視對外貿易促進體系的建設,建立一套完整的對外貿易促進機制,各種貿易促進機構通力合作,更好地為本國貿易發展服務;注重公共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為企業提供各種貿易信息,搭建政府公共服務的信息平臺;重視企業的創新能力,在資金、政策方面為企業創新提供幫助;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在公共服務領域方面,向中小企業傾斜,改善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為中小企業的成長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三、我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

我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明顯滯后,還處于起步階段,在各個方面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之處,具體表現為:

(一)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地區分布不均衡

我國目前為止,公共服務的財政支出中,用于經濟建設支出占GDP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雖然在總量上不少,但質量不高,且地區差異性十分明顯。北京、上海等一些經濟發達的省市,公共服務支出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同時產生的績效也遠遠高于其他地區,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公共服務支出明顯偏少(如表1)。這主要是因為經濟發達地區財力狀況好于欠發達地區,可支配的公共服務支出非常充沛,再加上多年來的不斷積累,在公共服務與經濟增長互為因果關系的條件下,形成了目前我國公共服務分布不均衡的結果。另外,這六個省市的對外貿易總額占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79%。由此可見,政府公共服務支出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對外貿易的發展。

(二)對外貿易公共信息服務水平不高

發達國家在推動貿易發展的過程中,都十分重視對外貿易公共信息服務,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從而推動貿易企業的發展。近年來,我國雖然在對外貿易公共信息服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建立了包括中國貿易指南、國內涉外政策環境、世界各國技術性貿易措施信息等在內的數據庫和網站,但是總體的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信息內容不全面,分布零散,地區分布不平衡,很多經濟落后的地區特別是廣大的農村地區,很難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快捷地了解最新的政策法規等信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落后于實際需求,缺乏統·的信息管理和分工。

(三)對中小企業的扶持不夠

在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小企業對經濟的發展、就業數量的增加、對外貿易的增長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在公共服務領域方面,向中小企業傾斜。我國在公共服務領域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明顯不夠,主要表現在:政策法規不完善,雖然出臺了《中小企業促進法》,但是相關的配套法規明顯不足,且可操作性不強;資金扶持不夠,我國中小企業無論在融資渠道,還是信用擔保與歐美國家差距仍然明顯;支持創新不到位,我國政府對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足。在財政、稅收、咨詢、技術等方面給予的支持不夠。

四、建立和完善我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對外貿易公共信息服務體系

鑒于我國對外貿易公共信息服務發展的緩慢和滯后,2004年通過的《對外貿易法》第五十四條明確規定:國家建立對外貿易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向對外貿易經營者和其他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因此,建立和完善對外貿易公共信息服務體系,有助于我國的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為社會公眾和進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服務,切實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信息障礙,改善我國對外貿易的運行環境。加大對外貿易公共信息服務的專項資金投入,使公共信息服務的覆蓋更加全面;強化商務部的網站建設,為企業提供更全面的對外貿易信息服務;完善各國對外貿易政策及環境、國外貿易市場調研等數據庫的建設,為出口企業提供更全面的指導。

(二)建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監管體系

我國的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還處于萌芽狀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監督和管理存在著行政職能混亂、監管規則不健全、管理權責不清晰等問題。因此,在大力發展我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同時,應建立一套完善的對外貿易公共服務監管體系,促進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健康發展。強化政府各行政職能部門責任,建立科學的對外貿易公共服務監管權責機制,確保對外貿易公共服務有效的進行;加大對外貿易公共服務的公開化和透明化,逐漸提高對外貿易公共服務的民主制度,使公眾參與對外貿易公共服務的管理與監督;建立一支專業化監管隊伍,確保監管工作的高效性。

(三)保證資金投入、實現外貿公共服務均衡化

我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呈逐年上升趨勢,但分布不均衡。經濟發達的省市,由于財力狀況充足,投入較多,所以效率相對較高,產出明顯;而經濟欠發達的省市,由于可支配的公共服務支出較少,所以效率普遍不高。因此,政府應在保證總體公共服務資金投入的同時,兼顧經濟欠發達的省市,以達到對外貿易公共服務均衡分布,最終實現對外貿易各地區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