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局雙服務整改措施

時間:2022-05-06 03:00:00

導語:環保局雙服務整改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保局雙服務整改措施

2012年,根據臺市委辦〔2012〕19號《關于在全市開展“機關服務基層、干部服務群眾”活動的通知》精神,我局扎扎實實地組織開展了“雙服務”活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與上級和人民群眾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少問題,在市紀委、市委組織部、市直機關工委聯合開展的2012年度市級機關“雙服務”滿意度測評中,涉及我局的建議意見共有62條,其中對當前環境保護表示不滿意的意見約占三分之二,主要體現在二方面:一是認為環境污染嚴重,環境質量不高;二是要求加強環境監管,加大對違法企業的查處力度。針對這些意見,局黨組高度重視,進行了認真研究,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原則,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解放思想、創業創新”大討論活動,特制訂如下整改措施

一、著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切實改善和提高區域環境質量

堅持以解決生態環保突出問題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加強水環境整治,進一步解決好危害群眾健康的水、氣等突出環境污染問題,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環境權益。

一是組織實施安全水源行動。高度重視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保護,積極落實截污控源等保護措施,推進飲用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確保飲用水源安全。重點抓好長潭水庫水質保護工作,編制長潭水庫水質中長期保護和利用規劃以及底泥清淤研究報告,落實入庫溪流生態濕地建設和庫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各項保護措施。加大農村地區飲用水源保護力度,開展農村地區飲用水源專項執法檢查,確保農村地區飲水安全。

二是組織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認真落實《市清潔空氣行動方案》,全面開展工業、交通物流、城市、農村等領域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重點抓好化工惡臭防治,落實外沙巖頭化工區發酵合成項目退出方案,停止外沙區塊發酵合成項目審批,嚴控巖頭區塊發酵合成項目審批;落實黃巖江口輕化投資區醫化轉醫藥方案;實現臨海水洋化工區全面關停;落實臨海川南化工區整治提升方案;嚴控天臺、仙居、醫化產業發展,力爭主城區化工惡臭發生率控制在4%以內。加強綠色交通建設,全面啟動實施機動車排氣污染管理辦法,開展油氣整治、機動車尾氣監測和“黃標車”限行等工作。加強城鄉大氣污染防治,啟動“煙控區”擴面工作,劃定“煙控區”范圍。開展秸稈野外焚燒整治。

三是組織實施清潔水體行動。編制實施水系平原河網“十二五”水環境整治規劃,全面推進水系、河網、河網、河流、河流等重點流域水環境整治,突出抓好市區水環境整治,重點實施“河長制”試點工作,推進市區水環境整治。加快推進城鎮生活污水、工業園區污水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設,推進流域工業企業達標整治和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推進河道疏浚保潔和生態補水工作,力爭基本消滅市區河道劣Ⅴ類水體。建立健全工業企業廢水處理設施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監管機制。

四是組織實施清潔土壤行動。開展土壤調查,土壤環境狀況數據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規劃。推進重點區域土壤修復。加快垃圾收集和處置體系建設,完善危險廢物和污水處理污泥處置系統。

二、著力深化環境污染整治,切實減少和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

堅持以深化環境污染整治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著力點,深化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環境整治,切實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

一是深化重點區域環境整治。按照市拆解業土壤污染整治規劃和修復技術方案的要求,進一步抓好路橋、溫嶺兩地拆解業土壤污染整治和修復工作,繼續推進試點地塊土壤污染修復,力爭2012年達到農用地標準;總結使用功能調整地塊經驗,推廣土壤污染地塊調整使用功能,建設苗木基地;加大場外非法拆解打擊力度,鞏固場外非法拆解整治成果。開展前兩輪“811”三年行動重點區域整治“回頭看”行動,堅持以項目化形式推進已“摘帽”省級、市級重點區域深化整治工作,鞏固“摘帽”整治成果,嚴防污染反彈。

二是深化重點行業環境整治。加強醫化行業深化整治,制定醫化行業整治標準和指導意見,積極開展外沙巖頭化工區和臨海川南化工區VOC污染防治試點,推進醫化行業工藝改進、裝備提升、末端整治和惡臭在線監測監控設施建設,繼續抓好外沙巖頭化工區深化整治項目建設,進一步控制化工惡臭發生率。督促落實外沙區塊合成和發酵項目退出、黃巖江口化工區轉型升級、臨海水洋化工區關停、臨海川南化工區整治、天臺坡塘搬遷和仙居醫化行業整治方案。重點督促區加快出臺外沙區塊退出方案,并確保2012年前將合成和發酵項目全部退出。加強涉重行業污染整治,堅決淘汰無證無照企業和含氰電鍍、六價鉻鈍化等重污染項目,加快、臨海、路橋、等地電鍍園區建設,開展涉重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升級改造,啟動、路橋、溫嶺三地重金屬重點防控區綜合整治,完成5家重點重金屬防控企業整治任務。

三是深化重點企業環境整治。開展工業企業“三廢”處理設施及運行情況調查,篩選“三廢”排放量大、排放濃度高的重污染企業名單,重點核查300家市級重點監控企業和112家市級重點監管企業排污情況,對未建環保處理設施、生產設備老化、處理工藝落后、處理設施規模不足、不能達標排放的工業企業實行分類指導、科學治理,完成工業企業達標整治500家以上,確保工業企業環保治理設施穩定運行率達到90%,達標排放率達到85%。加強已建成企業“三廢”處理設施運行管理,定期開展“回頭看”活動,建立工業企業“三廢”動態信息庫,強化達標整治考核,鞏固達標整治成果。

四是加強固廢和輻射環境管理。科學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工作,加強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項目技術改造,開展重點企業污水處理設施污泥調查和無害化處置,提高污泥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水平。加大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環境管理力度,強化市危險廢物處置中心等處置單位運行監管,加強進口廢物、電子廢物和新化學物質管理,開展持久性有機污染防治,確保固廢環境安全。鞏固“放心放射源”活動創建成果,建立“放心放射源”創建工作長效管理機制,積極開展創建“綠色電磁”活動。加強輻射環境監管和矛盾糾紛調處,探索建立常備核與輻射應急管理體系,確保輻射環境安全。

五是深化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認真編制實施市“十二五”減排實施方案,認真落實2011年減排工作計劃,明確減排重點工程和減排措施,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認真做好2012年污染源普查動態更新調查和環境統計工作,認真核實本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基數,建立污染源動態管理信息系統。堅持以抓好污染減排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抓手,嚴格執行減排計劃,大力推進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減排項目的管理和考核,確保完成省里下達的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減排任務。

三、著力加大生態市建設力度,切實推進環境保護城鄉統籌

堅持以生態市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載體,科學謀劃“十二五”各項生態環保規劃,加大生態創建、“創模”和生態環保宣教力度,共建共享生態文明,努力營造推進生態環保工作的良好氛圍。

一是科學謀劃生態環保規劃。認真總結全市“十一五”生態環保工作經驗,編制實施《市“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和《市“811”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行動方案》,明確“十二五”時期全市生態經濟、節能減排、環境質量、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修復、環保能力建設、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生態文化建設等八大方面工作目標和任務,落實2011年全市生態市建設和“811”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計劃,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是加大生態創建力度。大力推進生態系列創建和綠色系列創建工作,切實提高社會各界參與生態環保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力爭天臺縣基本達到國家級生態縣考核要求,爭創省級生態縣1個以上,爭創省級以上生態鄉鎮10個以上。繼續抓好生態文明試點鄉鎮和試點村建設工作。繼續開展生態環境教育示范基地、綠色企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等綠色系列群眾性創建活動。

三是扎實推進“創模”工作。加大“創模”工作推進力度,切實增強城市居民參與生態環保工作的熱情,積極打造生態宜居城市。認真落實《市2012-2012年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工作實施方案》,緊扣開展“清潔空氣”、“清水河道”、“安全飲用水”等八大行動共30項工程、近60個項目的重點任務,出臺2011年“創模”工作計劃,鞏固已達標指標創建成果,加大“創模”重點工程推進力度,重點抓好城市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市區化工惡臭、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公眾對環境滿意率等未達標指標的整改落實,為2014年申報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奠定基礎。

四是積極培育生態文化。加強生態文明宣傳,進一步與新聞媒體合作,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建設主題宣傳活動,廣泛宣傳生態文明建設正反典型,努力營造生態文明建設氛圍。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完善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要內容的領導干部、企業負責人、學校學生及社會公眾的培訓教育體系,大力倡導綠色生產、綠色生活和綠色消費,努力培樹生態優先的政績觀、科學理性的致富觀和健康良好的生活觀。切實加強環保志愿者隊伍建設,積極支持各類民間環保組織和環保熱心人士開展工作。

五是深入開展農村環境整治。深入實施《市農村環境保護規劃》,將環境保護工作滲透到農村各個角落。重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設400個以上,力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50%。進一步加強已建成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的運行維護管理,積極探索第三方委托運行管理機制,確保農村生活污水穩定達標排放。全面推進黃巖、溫嶺兩地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積極總結推廣整治經驗和好的做法。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市農辦、市農業局等單位積極開展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培植環境綜合整治示范典型,提升農村環境保護管理工作水平,改善農村環境質量,確保農村環境安全。

四、著力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切實有效打擊環境違法行為

堅持以嚴格環境執法監管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手段,組織開展“環境執法大比武、應急管理大演練、環境信訪大排查、排污收費大考查、執法人員大培訓”活動,加大環境違法行為打擊力度,加強環境信訪調處和隱患排查處置,扎實推進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提升執法人員素質,確保區域環境安全。

一是加強敏感區域和重點行業環境監管。繼續加強外沙巖頭化工區等醫化重點區域的環境監管,強化醫化企業內部管理,完善并創新監管方式,建立落實長效管理機制,進一步增強監管實效。加強場外拆解重點區域動態監管,完善并落實以“定點、定時、定量”為重點的堵疏結合長效管理機制,開展專項環保執法活動,鞏固“摘帽”整治成果。加強冶煉、重金屬回收、電鍍、印染、造紙等重點行業以及飲用水源、劇毒物品等重點問題的監管,認真實施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組織排查、及時消除各種環境污染隱患,確保區域環境安全。同時,重視鄉鎮一級環保工作,積極查處環境違法行為。

二是加強環境信訪調處和隱患排查處置。加強環境污染矛盾糾紛排查和調處,24小時暢通“”環保舉報熱線,完善環境信訪快速反應機制和被投訴人面商機制,完善重點信訪問題化解臺帳和責任落實制度,開展重大信訪案件聽證工作試點,提高信訪調處的效率和質量,有效防止群體性事件發生。

三是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環保專項行動。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深入開展“飛行斬污”行動和義務環保協管員點單式執法活動。積極開展國家重點監控企業環境監督員制度建設。建立縣(市、區)交叉執法機制,開展縣(市、區)交叉執法檢查。開展建設項目的聯動監管,加大對項目環評和“三同時”制度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

四是加強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完善環境隱患排查整治制度,建立健全環境應急預案體系,完善環境應急管理信息系統,建立重點企業、重點區域、重點鄉鎮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和應急隊伍;完善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區域聯動機制,積極預防和處置跨界環境污染糾紛,進一步提高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五是加強依法行政工作。認真貫徹實施國務院《關于加強法制政府建設的意見》,積極推進行政許可、行政收費、行政處罰制度化、規范化。規范行政許可行為,遏制行政爭議案件上升趨勢。繼續推進信息公開工作,加強環保政務管理和監督。出臺實施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暫行規定,努力提高辦案質量、效率和水平。開展《省排污許可證管理辦法》、《限期治理管理辦法》執法檢查,規范行政管理行為。繼續抓好基本功訓練,全面提升執法人員素質。重視環保政策調研,推進體制、機制創新。

五、著力加強環保隊伍建設,切實提升環境保護能力水平

堅持以提高環保隊伍整體素質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強保障,深入開展“解放思想、創業創新”大討論活動,大力加強隊伍能力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以及人才培養和機構建設,著力保障生態環保事業健康發展。

一是加強隊伍能力建設。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提高領導班子統攬全局、理清思路、真抓實干、科學管理的能力,進一步增強領導班子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加強干部職工素質工程建設,加大干部職工理論學習和業務培訓力度,完善中層以上領導干部講課制度,重點提高干部職工解決突出環保問題、服務經濟發展、科學執法和溝通協調等實際工作能力,進一步提高干部職工的工作水平。

二是加強隊伍作風建設。繼續做好“雙服務”活動,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提升服務質量,努切實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加大高學歷、高素質人才的引進力度,完善環保隊伍知識結構配備,推動生態環保事業發展。加大反腐倡廉專題教育、價值體系教育和警示教育力度,開展廉政黨課和廉政短信教育,增強干部職工的廉潔自律意識和拒腐防變能力。完善環保“八大權力”專項制度,推進反腐倡廉制度化、規范化和系統化。加強關鍵環節權力制衡與監督,加強重點崗位的監督和績效考評,確保權力運行的公開、公正、透明。

三是完善生態環保考核和投入機制。積極實施《市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辦法》,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合力。完善環境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全面實施新建項目排污權交易,啟動推行原有企業排污權有償使用。加強生態市建設和環保專項資金管理和使用,完善長潭水庫等飲用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研究制定流域生態補償辦法。總結推廣溫嶺農村環保投入政策,完善農村環保投入機制,積極爭取上級資金補助,確保農村環保事業發展。

四是完善生態環保長效管理機制。推廣水產、砂洗等涉水行業治污設施第三方運行管理,探索開展家具、橡膠、制鞋等涉氣行業環境整治長效管理機制,加強廢水、廢氣治理設施在線監測監控系統建設和運維管理,確保工業企業“三廢”排放達標率。完善內河水環境整治長效管理機制,建立落實“河長制”,加強河流交接斷面水質考核管理,確保水環境整治成效。繼續實行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等環境經濟政策,推動工業企業提升污染防治水平。

五是完善生態環保公眾參與機制。加強社會監督員隊伍建設,積極開展違法環境行為有獎舉報活動,加大生態環境問題的曝光力度,充分發揮網絡公眾參與平臺的作用,進一步拓寬公眾參與生態環保的渠道。加大生態環保信息公開力度,定期召開生態環保新聞會,公開重污染企業“三廢”排放情況,切實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